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10年,江苏将在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经济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向创新型转型。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增强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破题

继4万亿元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中国正将经济刺激政策的主体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

此前《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已拟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参与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决定》此前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征求意见。而《规划》内容还需补充完善,发布时司或将推至今年年底。

密集决策调研

决策高层第一次公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2009年5月份。去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发表了看法。

11月3日,温家宝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他强调,要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201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和相关文件起草组。

此后的3月~4月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委开始了全国调研。由发改委等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亦同时征求各方意见。

参与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志博士介绍说,调研分为区域调研和领域调研前后两个阶段。区域调研集中在三个区域:湖北、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代表,广东、上海代表发达地区,另外还包括东北地区。调研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以及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

回京后,调研组又分领域进行了多次座谈,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代表参加座谈,相关文件起草工作随后进行。

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吴滨博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司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也需要一定时司。大家目前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强调针对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尽量避免政策“通用性”。据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介绍,目前《规划》还在编制和研讨过程中。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国务院的《决定》,《规划》涉及的内容更多更细,涵盖很多产业,包括较多技术性内容,目前还在研究和制订当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左右出台。

“七领域”版本演变

《决定》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据《财经》记者了解,经广泛征求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版本与此前相比有所变动,如海洋工程和航空业,目前都已并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和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并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项。

曾参与地方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段小华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此前版本,目前确定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集成,这与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有关,也与带动一些领域发展的意图相关。

吴滨表示,在七大领域之下,还包括20多个重点方向,不排除其中的重点方向有所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10年年初发布的《2008~2009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1.41万亿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

另外,“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还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可达6万亿元。

扶持政策高含金量

《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国际化和市场等方面,都列出了扶持政策。《规划》则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比如在节能环保,能源价格、资源税收、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新能源的上网定价等,都将有所突破。

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有关人士表示,《规划》中即将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最主要的还是财税扶持和优惠政策。

此次《决定》指出要制定完善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据了解,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将参照和借鉴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外为鼓励自主研发,按照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政策是,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人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增值税方面,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一定比例税负之外的税款即征即退,但该政策只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

据段小华介绍,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和市场培育方面,政府将出台不同以往的举措,眼下呼声较高的“重头戏”是财政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它体现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耦合,可引导大量民间资本的跟进投入,包括资本市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方面面都要发挥作用。

据悉,在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央层面早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下伏笔。2009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与北京等六省市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旨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之初即募集资金约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相关省、市财政投入12亿元,社会资金近70亿元。

截至目前,20只创业投资基金中已有16只组建完毕,公开挂牌。

在8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战略性新兴

产业需要一个培育孵化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政府参与创立的创投基金,就是要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此次《决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融资方面也多有着墨,指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

段小华分析指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建立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科技投入政策。可以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科技公共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阶段应当是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即孕育期和成长初期。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就处于新兴产业的孕育期,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则处在成长期,都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信自、产业则处于发展期,更要强调竞争。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就是在各个阶段如何去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问题。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原则是,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不能像此前的4万亿投资计划那样,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

在中央层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之前,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政策已先行发布。比如,8月30日湖南省下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所列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个领域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这一版本与中央层面有所差别,后者包括的“新能源汽车”被“文化创意”取代。

张晓文在此前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不一,有的地方提出14个领域,有的只提出三四个产业。他认为,各省市可以根据各地情况,从产业和资源特点出发,综合考虑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接下来出台的政策也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还是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挥市场的作用。

据参与《规划》起草的一位专家透露,目前《规划》的其他部分都没有太多异议,只是在支持政策和措施方面存在相左的意见。一方认为,政策应该基于短期目标,立足于推动《规划》落实;另一方则认为,政策制定应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发展。

作者:郑 猛

第二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摘 要:中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仅有的经济增长存量还不够,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做世界的加工厂,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以后的必然选择,需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以促进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第一步。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索洛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每一次经济危机必然导致经济的又一轮繁荣,从世界主要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当然也不会落后,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看出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非同小可。中国一度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厂,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和扩大国际贸易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这种以引进为主的产业技术发展策略使我国产业技术供给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并对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策略使我国民族企业很难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随着我国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产业核心技术需求的提高,越来越难以继续依靠引进技术来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内自主技术储备不足和自主创新能力差的矛盾暴露无疑,成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由此造成我国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经济活动的附加价值低,粗放增长的问题依然严重;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长期滞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增长和产业技术供给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外部风险。要想转变这个局面,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加大产业的自主创新,把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

1 索洛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有增长核算方程: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其中和分别代表收入中的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Slow)检验1909—1949年美国的情况,得出结论每小时劳动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索洛模型中有索洛剩余,也称TFP的变化,用公式

算出的TFP的变化称为索洛剩余。

有上述可知新古典理论将技术进步看着推动经济的增长长期方式,但未能解释决定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把技术进步内化,更好的解释啦技术进步能推动经济增长。

由索洛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可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一大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80年代以来已经达到60%-80%,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后发国家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自己研发的技术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研发新技术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这就需要我国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进行研发实现技术进步,发展我国的经济。

2 战略性新兴产业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阐述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能够引致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在一段时期内成长为对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行业和部门。“十二五规划”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2.2 我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1)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机构。(3)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尚不健全。(4)缺乏技术创新机制。(5)领军产业少。(6)认识不到位。(7)产业规模小。(8)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9)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政策措施是①加大政府投入。②强化金融支持。③创新体制机制。④加强评估督查。⑤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⑥集聚各种要素强力推进。⑦着力引进和壮大一批领军大企业。⑧谋划并抓好一批重大项目。⑨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B10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人才。B1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B12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以上现状是综合一些前人研究所给出的综述部分。

3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由此可见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已经加大了。

3.1 从博弈论角度看为何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家知道经济学家们都讲究经济的市场调节机制去自动调节经济体制的运行,我们在想为什么政府会加大扶持力度来发展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按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呢?我们知道国外的技术比我们国家要先进的多,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如果政府不加以扶持,从博弈论角度上讲,弱势国家想要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研究的先进领域,进入风险和难度是很大的。

博弈论中有讲战略性贸易政策,上面就讲了关于政府对企业扶持补贴的问题。如果政府不给于扶持,落后的企业想进入先进的技术领域因为技术落后和攻克技术难关的程度短期内是不可能获得利润的,总所周知企业是以追求利润而去存在的,亏本的任何企业家都不会干,在和先进国家的竞争中很显然会选择不进入那个市场,这样起码不亏本。但是政府给予补贴的话,只要补贴额大于因为进入新的先进领域而亏本的机会成本,企业就会选择进入新领域以获得利润。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外已经非常重视啦,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振兴经济的战略选择,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产业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美日韩欧盟等国家都大量投入资金去发展新兴产业,目前比我国的技术先进的多,技术创新高的多,我国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让企业能有利可寻,从而企业才有动力去搞研发促进技术进步,也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企业竞争力。

3.2 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新的优势技术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支持

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期,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有技术突破才是解决问题的道路。目前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两种方式,即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开发,或者向发达国家学习模仿。开发新技术投入很大且失败率很高,相对而言购买和模仿所需的成本低的多。我国目前和发达国家比技术差距很大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主要采取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发展,在引进技术时是引进机器设备或专利技术同时进行的,分析物化性技术进步是关键。当前我国在引进技术分析物化的同时也得注意技术突破,模仿创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极致,目前研发新的优势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才是中国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利得形式。我国选择技术进步就必须选取那些技术进步最快,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这就需要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需要进行自主创新搞研发,要搞研发就需要资金,这就需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关注扶持和投资。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在大力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这些产业的扶持措施也很明显,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加大资金投入,让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去吸引高端人才来搞研发,研发新技术就不能怕失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高端人才就一定能有所突破。

4 结语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转变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就必须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有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就必须选择技术进步的产业来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衡量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程度主要看技术密集度、技术先进性及生产率上升率三个指标。符合这些指标的就有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家的扶持,加大政府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评估督查、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集聚各种要素强力推进、着力引进和壮大一批领军大企业、谋划并抓好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人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积极创新体制机制。

“十二五”计划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是一个热点,政府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技术以减少对外高新技术的依存度已是必走之路。我国必须加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朝明.自主创新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东北财经大学,2007.

[2]赵玉林,张倩男.湖北省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

[3]欧阳峣,生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理论综述.

[4]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5]成金华,李世祥.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以及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余海燕

第三篇:江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江苏将在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经济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向创新型转型。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增强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产学研联合、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计划,突破规划纲要重点发展的50类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百亿级乃至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特色基地,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加大兼并重组协调推进力度,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重点推进风电设备、光伏、生物技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纳米材料、新型环保设备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研究制定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集聚区工作意见,重点打造新兴产业增长片和增长带。

作者:陈 策

第四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耦合研究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是一种典型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机制,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与产业成长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文章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耦合协调进行了测度,其结果表明除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外,湖南省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偏低,没有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耦合过程中获得协调效应。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成长;耦合协调;湖南省

产业成长实质上是产业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外在表现为从弱小到强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显示了产业在数量变化上的特征;内在的表现为产业技术的提高,是产业成长中质的改变,是引领产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及决定产业成长速度的根本因素(赵玉林、徐娟娟,2009)。作为产业成长层级的一种标志,技术创新不仅使产业成长有了内在的动力,而且其速度决定产业成长的速度。反过来,产业成长使得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并为其提供了技术扩散环境,促进技术创新的速度。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根据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耦合效应分析,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相关统计数据均来源于《2011年湖南省统计年鉴》等资料。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耦合协调度模型,其目的是测度出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设定如表2的耦合协调效应等级(刘耀斌等,2005)。

根据廖重斌(1999)等推导出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不仅仅要求其本身的综合值要大,还要求它们之间的离差系数(Cv)较小,离差系数越小表示的耦合效应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Cv=■■①

Cv=■■

=41-■②

因为,0≤Xi(t)≤1,0≤Yi(t)≤1,故Cv最小的充分条件就是■取最大值。

这里,我们定义耦合协调度为:

Ci(t)=2×■■③

Ti(t)=αXi(t)+βYi(t)④

Di(t)=■⑤

其中,Xi(t)和Yi(t)分别表示第i产业在t时刻技术创新子系统和产业成长子系统的综合值。Di(t)为耦合协调度,Ci(t)为耦合度,Ti(t)为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为系数,且α+β=l,α和β分别代表技术创新和产业成长的贡献系数。在此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表现同等重要,故α=β=0.5。

三、结果分析

这里,以2010年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分析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耦合效应状况。

第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高。本文测度结果显示通用装备制造业(0.6271)、专用设备制造业(0.814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640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5327),前三个产业的耦合效应都处于中度耦合以上,产业耦合效应较高,耦合效应提升幅度较大。特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处于优质耦合阶段。这表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处于良好藕合状态,二者实现了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提高本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这是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呈逐年提升态势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材料产业。湖南省新材料产业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550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522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572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5792)、金属制品业(0.3595)和化学纤维制造业(0.1643)呈现出不同态势。前四个产业耦合度相对较高,藕合效应良好,这表明这些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处于良好的耦合状态,二者实现了协同发展;后两个产业耦合度处于严重失调阶段,究其原因在于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偏低,而产业成长环境也不是很好,因此,湖南省新材料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产业技术与产业成长分化,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得不到有效运行,是新材料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湖南省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3374),处于由严重失调过渡到中度失调阶段,从耦合度来看,尽管耦合效应比较低,其原因还是由于产业技术创新不足。

第四,生物医药产业。该产业耦合度得分为(0.3565),处于中度失调阶段,二者藕合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根本原因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偏低,突出表现在R&D经费内部支出投人力度不高、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新产品产值偏低等方面,由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不匹配,其对二者藕合效应发挥起到负面作用,使得本产业优势要素禀赋优势难以发挥,难以提高本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第五,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0.375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3409),二者都处于中度失调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湖南省产业技术创新不高,突出表现在于新产品开发不足、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缺乏和专利申请数太少。新能源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未能实现协同发展。

第六,信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藕合度得分为(0.3497),处于中度失调阶段,耦合效应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湖南省信息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综合值都比较低,产业技术创新制约了产业成长,产业成长也约束了产业技术创新。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耦合效应无法得到发挥,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相匹配或协调角度看,湖南省的信息产业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第七,节能环保产业。湖南省的废弃资源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耦合度得分为(0.1316),处于严重失调阶段。其原因是湖南省节能环保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综合值都比较低,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耦合效应无法得到发挥,产业竞争力低下。

通过对测度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不匹配,耦合效应未得到发挥的现象普遍存在,耦合效应发挥较好的产业偏少,大部分产业耦合度偏低,处于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二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不协调,突出表现在二者之间耦合效应强度偏低,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之间不均衡;三是除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外,湖南省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偏低,没有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耦合过程中获得协调效应。

参考文献:

1.傅贻忙.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研究评述[J].现代商业,2011(10).

2.赵维双.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与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刘耀彬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田[J].中国软科学,2005(5).

4.张序萍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

5.熊勇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

*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基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12BZZ8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作者:傅贻忙

第五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策略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建立在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并遵循基础优先、创新驱动和循序渐进的推进策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建立在科技研发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绝不可通过低水平规模扩张来实现,在推进过程中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学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广泛共识。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扶植政策的密集出台,各地积极布局新兴产业的热度迅速升温,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局面。但一些地方对于这一产业的实质及其发展思路把握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急功近利倾向和思想误区值得高度关注。其表现为产业战略基本雷同,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和思维路线。为了“抢占战略制高点”,一些地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在未经充分论证且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就一哄而起,大举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短期内大干快上。为争投资和上项目、上规模,有些省市投资计划动辄就是万亿甚至十万亿。一些地方政府把发展新兴产业当成一项简单的政绩工程,不是从扎实的基础工作做起,而是一心想走捷径,热衷于从国外引进技术,买进零部件拼装或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尽管可形成产业规模,但缺乏创新能力,更无从掌握核心技术。这些新兴产业在“大干快上”的同时,也将为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但若由于缺少宏观协调规划而造成无序竞争,就可能把本来的好事变成坏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需要有相应的内外因条件或环境,绝不可通过低水平盲目规模扩张来实现,应当在宏观产业战略布局和前瞻性规划指导下科学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既要有时间紧迫感,更要有科学的推进策略。为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制高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和上马一些项目是非常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尊重规律,应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根据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向和本地产业的现实基础,形成切实可行的科学长远规划和相应科学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兼顾技术、市场和资金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基础上,分别确定引进、跟踪、跨越等多种不同技术发展方式有序地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高成长性、高回报率但同时又具有高风险的产业,其最大特点是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技术更新快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各地政府在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尤其是投资时,首先须对其巨大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防范盲目投资冲动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典型的例子是手机、电脑芯片,其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平均周期以几个月计算,往往新产品刚上市,下一代产品又实验成功并即将登场,而上一代的产品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其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旧技术的每一次更替的过程,可能就是旧生产线甚至相应的整个产业链被淘汰(例如GSM手机在淘汰模拟手机后又将被3G手机淘汰,液晶电视淘汰显像管电视后又将被更新型电视淘汰),原来投资的生产线将因此报废的过程。其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意味着它的巨大风险性。倘若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大规模上马,不但不能抢占先机,反而会导致低技术水平的重复建设,并迫使大量项目刚上马不久就面临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例如,去年各地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多晶硅光伏电池,使其产能猛增了约20倍(4 000~80 00吨)相当于全球产量的1/3,已经造成严重产能过剩。其产品的98%只能靠出口,而多晶硅材料靠进口。但国外企业每公斤成本仅30美元,国内企业却高达50美元,成本价比市场销售价(48美元)还高,且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国内生态环境,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即使拥有最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也需靠政策补贴才能维持,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太阳能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发电成本,倘若没有国家政策补贴,企业根本就无法生存。这种新能源企业上得越多,国家负担就越重。根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预测,目前所有新能源技术都难以大规模取代传统能源。到2025年,新能源技术都难以商业化运行。一项新技术被广泛采用,平均需要25年,我国现有的财力显然难以长期补贴如此众多宏大规模的新兴产业。因此,那些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和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的“新兴产业”既不可持续,又没有经济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策略,既要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更要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发展动力和基本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其高成长性、高回报率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具有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为前提的。倘若没有雄厚的研发基础的强大创新能力,任何企业都无法长期生存或立足。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不是靠认识高、上马快或投资规模大得来的,而是需要靠科学把握发展客观规律,在科技创新动力和可持续研发能力(内因)及良好发展环境(外因)共同作用下,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夺取的。如果缺少这些条件,即使某一时刻拥有或引进了最先进技术,也会随着世界技术进步飞速发展逐渐落伍,或被淘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产业曾先后引进过许多先进技术和数以百计的生产线,投资规模不能说不大,但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至今仍需进口,技术仍需不断引进,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怪圈,始终无法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前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瓶颈是缺少核心技术和可持续自主创新实力,这是推进策略须关注并解决的首要问题。

基于任何产业发展都需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壮大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的推进应按先打基础继而提高做大做强的顺序稳步推进。其推进次序应当从激活产学研主体创新动力入手,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第一要务,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新兴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重点突破了最具成长性和爆发力的核心技术,才能推动国内技术和产业发展动力的深刻变革,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兴产业生长点,进而做大做强延伸到产业链,于是新兴产业成长就有了坚实的生存发展基础。

对于缺少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薄弱并且市场处于初始培育期的新兴产业,其推进次序应以研发优先及小规模投资试点项目为主,技术路线宜采用引进或跟踪策略。因为,此时新兴产业成本高、接受程度低、投入大,产业成长需经历一个漫长且充满曲折和风险的过程,在发展初期坚持研发先行和以小规模项目试点为主,一来是防范一哄而起恶性竞争带来的产能过剩,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空间;二是防范新兴产业技术快速更新带来落后技术被淘汰的巨大风险。发展新兴产业并非不能借助引进技术,但决不能只靠引进技术,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无法引进的,单靠引进技术发展的新兴产业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没有任何“战略性”意义可言,其本质上与低水平制造加工业一样,不仅会造成产业利益大量流失,还会形成对外的技术依赖,丧失发展主动权。对基础薄弱的新兴产业以引进技术形成小规模项目点方式稳步推进,意在缩小差距,学习并熟悉新技术,同时,也可在小规模生产经营过程中培育市场和积累经验,并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借鉴、创新和提高来培育自身研发队伍及增强研发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来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及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逐渐增强,才可进而推动上下延伸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并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而对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或有能力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产业,其推进策略可采用抢占先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即大手笔直接投资布局相关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依托自己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并快速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从技术创新的产品设计开始直到最终的产品制造,构造完整的产业链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作为关系未来经济生存发展空间的国家战略,其科学的推进策略应建立在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基础之上,应着眼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把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创新实力作为突破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The promoting policy of the strategic newly emerging industry

ZHONG Qing-liu

(Party school of the directly organ of Hunan province committee,Changsha 410001,China)

Key words: strategic newly emerging industry;cultivation;promoting by science

作者:钟清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