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 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 一是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规模还较小, 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 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五是条块分割, 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 有关规划、政策和资源没有形成合力。

第二, 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得少, 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 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创能力不足, 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这种状况严重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三, 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 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 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 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 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

第四, 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当前, 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 都希望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实现本地经济的较快发展。但一些地方暴露出急于求成、发展重点不突出以及盲目建设等苗头性问题。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作用

2009年, 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于2010年审批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其中, 改变能源消费方式的产业占到一半,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成为此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途径主要包括:

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一直是中国能源消费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据统计, 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大约只有日本的1/4, 存在大量低端产能和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是主要原因。此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七大产业, 全部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产业, 具有低能耗的特点, 大力发展上述产业能够有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2008年深圳统计局发布的《深圳市工业能耗指引》, 可以看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各个中类行业产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情况, 如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为0.178, 中成药的制造为0.080, 合成纤维的制造为0.207, 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为0.139, 航空航天器制造为0.152, 通信设备制造为0.029等等, 能耗远远低于传统产业。

此外, 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 政府还可以利用产业政策逐渐压缩高耗能产业, 避免重复建设, 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经过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之后, 必然能够扭转当前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局面。

2. 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应,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具有能耗低的特点之外, 带动效应强是其另外一个突出特点。首先, 由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属于高端产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 技术含量更高, 分工也更加精细, 产业链更长。因此, 能够充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尤其能够带动那些居于产业链末端的产业。与前端产业相比, 这些产业消费的一次能源水平明显降低, 能够有效地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其次, 新能源不仅是作为此次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还代表了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方向。在今后20年-30年内, 中国传统能源的消费结构难以发生彻底的改变, 新能源只能起到补充作用。但在更远的未来, 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必将大幅提高。因此, 国务院在颁布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中提出, 至2020年,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要超过3万亿元, 新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2%-13%, 而未来中国重点发展的三类新能源是核电、水能, 以及第三类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3.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布局, 促进区域间能源消费结构配置

除了能源消费结构失衡以外, 中国还存在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能源消费区域失衡,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能源消费比例远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传统产业相比,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约束也较传统产业更容易克服。例如, 发展传统产业过程中, 通常要受原材料、交通运输、地理环境和位置等外生性约束, 但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约束更多地转向资本、技术、人才等。

4.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 推进能源市场化进程

与其他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相比, 能源市场, 尤其是电力和石油的市场化改革是相对较为滞后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费市场建设的滞后使得政府难以通过市场手段有效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 影响了监管效率;二是由于能源消费端的绝大多数市场已近完成市场化改革, 能源市场自身的不完善会扭曲能源供给价格, 对能源消费导向产生错误信号, 甚至发生价格倒挂, 不利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因此, 在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 必须从一开始就加强市场建设, 从而推进整个能源市场的完善, 最终达到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目的。能源市场化建设不仅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目的, 同时也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首先, 建立完善的市场是维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往我国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 过于偏重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 忽略了市场手段, 从而造成了市场层面和政策层面推进速度不匹配的情况, 地方政府在实际推进过程当中, 难以准确把握刺激力度, 很容易造成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剩, 而在企业层面, 由于缺乏稳定的市场预期, 无法保证利润水平, 难以有动力去经营, 更有甚者, 将用于发展新兴产业的资金挪用, 发展高耗能但见效更快的传统产业, 最终使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流于形式。因此, 建立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是当务之急, 能够保证市场和政策的良性互动, 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久发展动力, 同时达到借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目的。具体来说, 就是要逐步消除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的负面影响, 鼓励竞争, 吸引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我国的能源市场, 明晰国有能源企业的产权归属, 完善国有能源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对能源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次, 完善的能源市场能够帮助政府更为有效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 政府更多地只能通过行政手段来影响能源消费结构, 这将对已经市场化的绝大多数产业发展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因此, 我们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同时, 还要加快传统能源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力度, 使得政府不仅通过行政命令, 还能够通过一系列市场手段, 以能源价格作为媒介, 达到引导能源消费的目的, 通过税收较大幅度地提高煤炭、石油等非可再生一次能源价格, 通过补贴降低核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消费价格, 从而达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目的。一方面, 按照之前所分析的那样, 加快能源市场的建设力度, 提高能源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 加强政府能源监管和干预体系建设, 建立包括能源价格预警、能源机动储备、税收以及补贴等在内的监管和干预机制, 提高政府利用市场手段实现能源市场稳定运行的力度。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能否最终实现, 直接关系着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既可视为实现短期发展的目标, 又可视为保证长期发展的途径, 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 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经济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更加突出。只有加快培育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才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真正走上加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上一篇:公立医院工程项目建设“项目施工与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二)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8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