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毛泽东战略思想在应对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的应用

摘 要:2012年以来,在新一轮的国际贸易保护风潮中,美欧对华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日渐频繁。文章从我国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的现状入手,分析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的特点,揭示了其频繁发生的原因,结合毛泽东战略思想,提出我国应对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的策略。

关键词:新兴产业;贸易摩擦;特征;原因;毛泽东战略思想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美欧对华贸易摩擦的诉讼就从未停歇过,从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化工产品、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到如今的光伏电池、硅产品、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美欧对华的贸易摩擦诉讼大有产业升级的势态。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69起,涉案金额达59亿美元。2010年6月30日,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产无线数据卡产品发起的“两反一保”调查,涉及中国企业出口额约41亿美元,是迄今中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2011年,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涉及中国风能、太阳能、高效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154家企业。美欧与华之间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如何应对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如何在现在以及未来打赢这场持久的贸易战,笔者试图引入毛泽东战略思想来进行分析。

1 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的特征及频发的原因

毛泽东指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面对美欧对华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要了解此类贸易战的特征及频发的原因。

1.1 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的特征

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是指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产业方面的贸易摩擦。新兴产业领域中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更加复杂化。 传统产业的贸易保护手段多为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相对透明和易于操作,而新兴产业领域中的新型贸易壁垒多涉及技术法规、标准及国内政策法规,带有相当的隐秘性和歧视性。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的产生更容易仿效和传导。一方面贸易保护手段迅速被仿效,另一方面所涉新兴行业极易被跟风立案,并诱发其他系列案件发生,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

1.2 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

美欧对华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频发,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个方面,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制度原因。①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中,美欧国家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希望争夺新兴产业领域中的战略制高点的。因此发达国家实行新型的贸易保护,运用新的概念、创造新的技术壁垒,企图加强对中国新兴产品的出口贸易制裁,削弱我国的竞争力,拒我国新兴产品于国门之外,抑制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从而保全美欧国家的领导地位。②美欧国家从保持政局稳定、增加政治谈判筹码角度考虑,希望阻碍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美欧强国一直都担心强大起来的中国会对其构成严重的挑战和威胁。中国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进入美欧市场必然会对美欧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相关的企业和行业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这又成为美欧国家攻击中国的一个借口。③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接受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殊保障条款”等一些限制性的条款。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反倾销调查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替代国”等歧视性办法,近年来,我国遭受国外多起反倾销,关键在于此。

2 毛泽东战略思想在应对新兴产业领域贸易摩擦

中的应用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产生的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血的经验。虽然现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战和人民革命有所不同,但是毛泽东战略思想仍然可以指导我们去应对新兴产业领域中的贸易摩擦。

2.1 从经济角度,利用毛泽东战略思想应对新兴领域中

的贸易摩擦

从经济因素上看来,摩擦无非就是贸易双方中一国出口过多,冲击另一国国内的产业,影响其国内就业,所以要采取各种贸易限制,以关税或非关税的方式来提高壁垒。撇开政府的政治目的,经济因素上的摩擦并不可怕。国际经济理论表明各国参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两个,即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经济交往,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无论是出于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的原因,其所得到的贸易利益不可能完全相等,但是两个国家只要继续坚持贸易,那说明贸易双方都是互惠的,既然是互惠的贸易,那么有点摩擦也是无所谓的。另一方面,从事物发展的历程来看,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和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的新兴产业目前仍然处于供应链的低端,走的是和发达国家产业互补的贸易路线,这和我国的技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是分不开的。但是金融危机后,在中国政府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各个新兴产业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中国的产品不仅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而且试图力争产业链的上游,而新兴产业的市场寻求是有限的,各国都企图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自然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

如何用毛泽东战略思想指导中国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突破各国贸易摩擦的重重包围,为自己在世界市场上的良性发展争取足够的空间。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新兴产业企业要开发新的国际市场,不能仅仅聚焦于成熟的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而要培养新兴国家的新市场,不能把大量的产品倾力销往同一个国家而要分散经营,培育一些小型市场,避免过分引起市场的波动。在自己的产业还没有成熟和壮大之前,应该韬光养晦,建立根据地——着重培养某些工业基础薄弱的外向型经济的国家进口我国的新兴产业产品,如中东地区,并通过这些根据地群众的口碑宣传,建立我国新兴产业产品的世界品牌。根据地是革命的大本营,是积聚革命力量的地方。我们选择某些缺乏工业基础,纯粹依靠进口,同时又有消费能力的国家作为我们新兴产品贸易的根据地,一方面既满足了当地人们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帮助我们的新兴产业在强敌环伺的严酷环境下生存下来;集中优势兵力——培养明星企业,大力支持技术研发,力图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走高端产品路线,提高产品的定价。我们的产品不能老在生产链的下游徘徊,而要集中优势资源,力争生产链的上游,使得新兴产品的价格定位可以是高中低全方面覆盖的,这样有利地打破了低价倾销的局面,从而超越粗劣走向精细,为中国新兴产品建立一个质量优秀、服务上乘的美好形象。

2.2 从政治角度,利用毛泽东战略思想应对新兴产业领

域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的经济因素从来不会真正地阻碍经济的发展,笔者甚至认为其会从某种程度促进一国贸易的变革从而达到更健康发展的目的。但是贸易摩擦的政治因素往往会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所谓的政治因素,就是政府要关注和反映的老百姓问题。虽然中国的新兴产品进入美欧发达国家,给美欧国家提供了廉价质量好的产品,给美欧创造了很多福利,但是某些中小企业也因此倒闭。企业倒闭、员工失业、老百姓利益达不到保障。政府有义务协调好老百姓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却无力协调好分配的问题,美欧国家只能把各个问题的责任推到中国企业的身上,从而转嫁大众的注意力,企图打消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甚至企图以此获得政治支持。

对于贸易摩擦的政治目的,毛泽东战略思想指导我们可以选择战略后退,通过战略性的后退突破发达国家政府的重重围攻。

随着新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美欧等国必然视中国为竞争对手,为了化解中国和美欧等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摩擦,中国政府可以采取协商谈判的方式,主动限制新兴产品对美欧的出口,从而缓解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战略性的后退,不等于放弃和认输。中国应该抓住和平稳定的机遇期,努力开发新型技术,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产业的升级。

2.3 从制度角度,利用毛泽东战略思想应对新兴产业领

域贸易摩擦

进行双边贸易的两国在同一领域总是存在不同的规则,可能是国内法律、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市场结构、产业规则等方面的不同,笔者统一认为是制度的不同。贸易国双方之间存在制度的差异,就有可能造成贸易摩擦。比如在货物贸易领域,可能因为双方管理制度方面的区别产生摩擦;在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可能因为两国的专利法对专利客体限制、专利取得方式、专利性的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差异而产生摩擦;在服务贸易领域,可能因为进口、销售、分销体制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而诱发摩擦。总之,一些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国家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政策间的分歧。而今新兴产业亦遇到了因为制度差异而诱发的贸易摩擦,并且集中在各种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壁垒、碳关税等,如何利用毛泽东战略思想来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毛泽东战略思想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创立出来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灵活性。在运用谋略、兵力和作战方法上,高出敌筹,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这对于我们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3 结 语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总能洞见变化的趋势,他在制定革命战略时,总是有着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他认真的研究中国革命的规律,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正是在这种信心下,他才有着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对于我们新兴产业领域所面临的贸易摩擦,我们也要本着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拥有必胜的信心,并对产业升级和贸易战略进行细致的布局,“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设计应对方针和策略,积极应对摩擦诉讼,争取所应诉讼,每战必胜,避免其他国家跟风立案。笔者坚信,在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中,以毛泽东战略思想为指导,我国一定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刘延棠,刘丽娜.中关贸易失衡的症结[J].嘹望,2011,(3).

[2] 辜碌.中国所面临贸易摩擦形势日臻严峻[N].中华工商时报,2011-03-04.

[3] 崔日明,李兵,赵勇.中美贸易摩擦转向升级与对策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3).

[4] 马耀邦.中美关系透视大国隐形战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作者:雷兰

第2篇:中德新制造业战略下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合作的策略研究

摘 要:伴随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新制造业战略的推进,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开辟新制造业领域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在充分了解中德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合作优势基础上,分析中德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合作面临欧盟新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干扰等多方面的挑战,探索中德新兴产业领域合作,维护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体系,构建中德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建立中德新興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新兴产业示范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两国新兴产业领域合作水平。

关键词:中德;新兴产业;挑战;应对

中、德两国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德国是中国在欧经贸最大合作方,中国已连续3年稳居德国贸易伙伴首位。2018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为1839亿美元,同比增幅9.4%,2019年前7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069.3亿美元,同比增幅2.4%。中德双方自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后,双方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德两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多边贸易体制维护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同时“德国工业4.0”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已开展深入对接,在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诸多新兴产业领域有巨大合作潜能,深化新兴产业领域高水平合作,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一、中德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合作的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实现“中国创造”的转变,加快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步伐,提高中国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优质品牌。在上述新兴产业领域,德国一直处在世界发展前列,有诸多的全球著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其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德国2013年4月发布的《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体现了德国国家战略。通过创新制造技术优势,达到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德国工业4.0计划是依托网络物理系统、信息通讯技术等工业技术领域引入智能生产,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功能的多元化,属于全新工业化生产模式,充分发挥技术作用,实现了现实、网络世界充分融合,推动人机关系革命性变革,实现网络化、社会化组织模式的创新应用,这一切都得益于德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全球状况报告》显示,2018年德国可再生能源产能为113吉瓦,其中,风能产能为59吉瓦,太阳能为45吉瓦,生物能为8.4吉瓦,其他可再生能源为0.6吉瓦,覆盖44%的德国用电,与此同时,根据报告显示,2018年可再生能源市场新增装机总计181吉瓦(GW),增量较为稳定。高比例可再生能源(VRE)的国家中德国居于第四位;2018年前10个月,据德国电子技术和电子工业中央行业协会(ZVEI)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向海外出口电子产品达到1139亿美元,同比增幅达到5.2%。2018年,电机等高端设备、药品出口分别达到1638亿美元、968亿美元,其中药品的增幅最快,2018年相比2017年增长14.6%。

而我国于2017年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年均带动GDP增幅超1%,增长贡献度接近20%,全力支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稳中向好方向发展。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发展,既关注新兴产业的市场拓展、盈利与核心竞争,又强调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质的提升,这样经济才能有强劲的发展实力。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2019年首次跻身全球制造业创新指数15强,但也不得不看到,在跨领域、跨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上,仍需突破。而在中德双方签署的合作框架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研发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德国是以制造业闻名于世的工业发达国家,有西门子等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企业,在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链建设中,深化中德新兴产业领域合作,发掘各自互补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新增长点,加快“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进一步发展,取得新成果,实现互利多赢。

二、中德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合作面对的挑战

(一)欧盟新贸易保护主义

中德新兴产业合作的挑战之一是欧盟的贸易保护政策,这成为欧盟保护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盘考查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世贸组织多边谈判,贸易保护政策逐渐从关税、数量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主义,发展到贸易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伴随我国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转移,德国机械制造、汽车、电子电器等传统优势领域与我国企业开展的单一合作关系,逐渐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最著名的例子是2012年7月24日,德国企业Solar World为代表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向欧盟提请诉讼,片面强调中国生产出口到欧盟的光伏产品,存在倾销行为。立案后,欧盟2013年6月4日宣布,6月6日-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缴11.8%临时反倾销税,之后,这一税率上升至47.6%。在中欧贸易争端期间,中方始终强调通过谈判、对话来解决争端,经过多轮艰苦谈判,2013年7月27日,中德双方通过出口限额、价格承诺等方式促成和解。但欧盟真正撤销对华“双反”(即结束自2013年起对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征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在2018年8月31日宣布自9月3日起正式终结对华光伏“双反”。

(二)地缘政治干扰

中德经贸合作还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德国不仅是欧盟主要国家,在军事上也是北约成员国。在欧盟内部出现了“中德特殊关系论”的论调,特别是在解决涉及到中欧贸易争端过程中,往往涉及中德之间的关系,德国为避免中欧之间因为贸易战而影响双方关系,损害德国利益,德国在解决经贸争端过程中,通过推动双边和解来达到双赢的良好局面。然而,德国在推动中欧经贸争端解决中的积极作为,往往会导致欧盟成员国内部的激烈抨击,认为这是德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而不惜侵犯欧盟对华政策一致性。为此,欧盟为避免德国擅自行动,其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报告,直接点明中德之间关系,严重影响欧盟整体利益,要求欧盟成员国必须统一对华政策的口径,在这样的干扰下,中德双边贸易关系自然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国企业对德国投资、并购企业时,欧盟会以安全为由,直接阻碍中方收购或进行最新技术限制。比如,华为参与欧盟5G建设,就遭到来自欧盟内部强烈反对声音。2019年3月,欧洲理事会通过了在欧盟层面设立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的立法,并于次月生效,这明显是对中国投资的控制,加大对来自中国的外资审查力度,保护欧洲的利益。与此同时,德国也是北约成员国,在合作框架内,也自然要受到来自美国的干扰。东亚地区中日关系、朝核问题,中国作为这些问题的相关方,这关系到美日在本地的利益,在叙利亚等问题上,美俄之间的政治较量,但因为中俄天然地缘政治优势,如果德国与中国经贸往来过于频繁,自然就站在了美国对立面,德国必须顾及这些地缘政治因素。

三、中德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合作的应对策略

(一)维护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体系

中、德两国应致力于维护好自由贸易体系,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步伐。一是熟悉欧盟贸易规则。与时俱进地学习研究欧盟贸易规则中针对新兴产业进出口的内容、WTO出台的国际法律知识等,发挥其在熟悉WTO规则、贸易争端解决、国际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研究环境、技术与社会等欧盟的新进展,并关注针对我国设定贸易保护壁垒的做法,通过对具体資料、数据展开的预测、分析与总结,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为企业更好运营、以及今后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依据,为行业协会及时总结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时,能汲取经验,并制定应诉的方案。二是注重国际认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国际认证不仅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更是企业的质量标志。比如欧盟CE、VDE、ROHS、BRC、MSDS、EN71认证等,以及产品进口国的本土认证等等,中国新兴产业产品要打入出口目标国,应向国际标准迈进。当然,中国从事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要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实际上是诸多措施的连锁效应,如果标准化程度不高,就很难得到欧盟认证,更好推动产品出口。三是在世贸组织的经贸规则下,寻求争端解决机制。中、德新兴产业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贸易争端,在基于世贸组织经济规则的框架下,双方的争端可以在世贸规则框架下,通过协商、上诉等方式来解决。所以,从长远来看,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中德合作,就要从标准化安全生产作为突破口,从生产源头上去把握好产品生产,从技术层面实现标准化,和欧盟接轨,当然,也要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寻找争端解决机制,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后劲。

(二)构建中德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在新兴产业合作方面,要处置好中德、中欧关系平衡的现实问题,这是中德双方都不能回避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前面提到的中德关系论甚嚣尘上的时候,考虑到德国在欧盟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大力与德国新兴产业创建好的贸易关系,提高深度合作水平,对推动中欧关系全面发展,推动中欧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也具有积极意义,从这一视角来讲,中德关系是中欧关系重中之重。中国也一直高度重视中欧关系发展 ,大力支持欧盟国家走向稳定、繁荣和团结,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欧洲,也符合我国自身利益。实际上,中欧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能大。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市场潜能,这本身对欧洲经济就有强劲吸引力,而欧洲在资金、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技术也是我国急需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我国自然不会成为其竞争对手。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力发展同德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经贸关系,这对欧洲来讲是机遇。比如2019年3月23日,中意在经贸领域签署价值约190亿元合作大单,3月26日中法签下350亿美元大单,2018年2月中英签署800亿元大单,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欧之间合作潜能巨大。当然,中国在全面发展与欧洲之间的关系时,要注重开展多层次外交,兼顾欧洲区域内的中小国家,全面发挥德国在消除中欧分歧进程中的建设性作用,构筑良好的中欧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要同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建立伙伴关系,想法设法扩大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汇聚点,推动中美等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美国为例,伴随中国的发展、强大,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取决对华关系发展状态,中美两国应重构利益格局,在关系重构中,利益之间的竞争自然会加剧,但利益的交换、协调也很重要,美国关注的相对收益、短期效益,这势必大大增加中美之间利益博弈难度,但中国更看重长远、大局思维方式,为满足双方利益提供更大运作空间。中美之间因美国挑起贸易战,使美国中正形成新的对华以及双边关系的负面认知,这种认知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国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美国充分认识到,双方经贸、国际以及地区事务合作的潜能以及客观需求。中美双方不能简单理解成竞争者,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面对在价值观方面渐行渐远发展趋势,我国强调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淡化中美在政治制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管控好意识形态分歧,当美国越强调以零和、竞争思维来看待双边关系时,中国更应确立以合作、稳定的双边关系重要性,谋求创建和21世纪相符合的新型国家关系。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构建新时代稳健、可持续的国际关系,为新时代中德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建立中德新兴产业技术联盟,打造新兴产业示范区

德国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方面创新技术优势明显,而我国也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在新兴产业某些领域与德国存在技术差距,为此,两国可以搭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快创新合作机制进程,建设境内外联合研发中心,发挥资金、科研设施以及科技资金等作用,一起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结合重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共享科研成果。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深度融合,借鉴德国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做法,改变“重研发,轻转化”的做法,加快知识、技术转化力度,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层次结合,充分借鉴“工业4.0”计划的先进做法,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将其作为产业结构升级重中之重,加快信息技术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领域的运用,加快智能型工业进程。

建设新兴产业示范区。双方共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是加快技术合作落地,推动合作进程的重要抓手。产业示范区建设要开展系统的建设规划论证、明确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空间设计,根据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培育工业设计、科技金融、教育培训以及知识产权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打造“研发+制造”的双中心模式,依托产业引导资金,快速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当然,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操作者+创新者”的实用性技术工人,需要中德双方共建人才培育平台,建设制造业人力资源储备库。比如,德国在济南设立的中德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智能制造区和国际中小企业合作标杆示范区;济南也在德国斯图加特建设了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新兴产业合作新模式。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关注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加快修订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升侵权违法成本。最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建构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得到国内外申请人、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18年底,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营商环境从2017年78位攀升至46位。从今后新兴产业发展来看,还要继续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提升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在5G通信、高铁、高智能制造设备,以及新药物研发等基础上,加快重大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为改善、保障民生提供技术支持。也要不断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给予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扩大新兴产业研发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数量,全面提升我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今年前7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达1069.3亿美元 同比增2.4%[EB/OL].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txt/2019-09 /05/content_75176403.htm.

[2]余欣.中德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9(9):17-20.

[3]潘亚玲,妮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德科技创新合作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管理研究,2018(6):116-119.

[4]张述存,顾春太.“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德产业合作——以山东省为分析重点[J].中国社会科学,2018(8):44-57.

[5]姚铃.中德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J].对外经贸实务,2018(1):4-8.

作者:李晓燕 包明齐

第3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摘 要:中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仅有的经济增长存量还不够,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做世界的加工厂,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以后的必然选择,需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以促进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第一步。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索洛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每一次经济危机必然导致经济的又一轮繁荣,从世界主要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当然也不会落后,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看出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非同小可。中国一度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厂,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和扩大国际贸易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这种以引进为主的产业技术发展策略使我国产业技术供给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并对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策略使我国民族企业很难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随着我国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产业核心技术需求的提高,越来越难以继续依靠引进技术来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内自主技术储备不足和自主创新能力差的矛盾暴露无疑,成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由此造成我国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经济活动的附加价值低,粗放增长的问题依然严重;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长期滞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增长和产业技术供给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外部风险。要想转变这个局面,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加大产业的自主创新,把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

1 索洛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有增长核算方程: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其中和分别代表收入中的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Slow)检验1909—1949年美国的情况,得出结论每小时劳动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索洛模型中有索洛剩余,也称TFP的变化,用公式

算出的TFP的变化称为索洛剩余。

有上述可知新古典理论将技术进步看着推动经济的增长长期方式,但未能解释决定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把技术进步内化,更好的解释啦技术进步能推动经济增长。

由索洛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可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一大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80年代以来已经达到60%-80%,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后发国家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自己研发的技术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研发新技术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这就需要我国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进行研发实现技术进步,发展我国的经济。

2 战略性新兴产业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阐述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能够引致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在一段时期内成长为对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行业和部门。“十二五规划”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2.2 我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1)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机构。(3)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尚不健全。(4)缺乏技术创新机制。(5)领军产业少。(6)认识不到位。(7)产业规模小。(8)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9)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政策措施是①加大政府投入。②强化金融支持。③创新体制机制。④加强评估督查。⑤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⑥集聚各种要素强力推进。⑦着力引进和壮大一批领军大企业。⑧谋划并抓好一批重大项目。⑨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B10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人才。B1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B12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以上现状是综合一些前人研究所给出的综述部分。

3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由此可见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已经加大了。

3.1 从博弈论角度看为何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家知道经济学家们都讲究经济的市场调节机制去自动调节经济体制的运行,我们在想为什么政府会加大扶持力度来发展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按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呢?我们知道国外的技术比我们国家要先进的多,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如果政府不加以扶持,从博弈论角度上讲,弱势国家想要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研究的先进领域,进入风险和难度是很大的。

博弈论中有讲战略性贸易政策,上面就讲了关于政府对企业扶持补贴的问题。如果政府不给于扶持,落后的企业想进入先进的技术领域因为技术落后和攻克技术难关的程度短期内是不可能获得利润的,总所周知企业是以追求利润而去存在的,亏本的任何企业家都不会干,在和先进国家的竞争中很显然会选择不进入那个市场,这样起码不亏本。但是政府给予补贴的话,只要补贴额大于因为进入新的先进领域而亏本的机会成本,企业就会选择进入新领域以获得利润。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外已经非常重视啦,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振兴经济的战略选择,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产业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美日韩欧盟等国家都大量投入资金去发展新兴产业,目前比我国的技术先进的多,技术创新高的多,我国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让企业能有利可寻,从而企业才有动力去搞研发促进技术进步,也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企业竞争力。

3.2 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新的优势技术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支持

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期,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有技术突破才是解决问题的道路。目前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两种方式,即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开发,或者向发达国家学习模仿。开发新技术投入很大且失败率很高,相对而言购买和模仿所需的成本低的多。我国目前和发达国家比技术差距很大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主要采取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发展,在引进技术时是引进机器设备或专利技术同时进行的,分析物化性技术进步是关键。当前我国在引进技术分析物化的同时也得注意技术突破,模仿创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极致,目前研发新的优势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才是中国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利得形式。我国选择技术进步就必须选取那些技术进步最快,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这就需要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需要进行自主创新搞研发,要搞研发就需要资金,这就需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关注扶持和投资。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在大力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这些产业的扶持措施也很明显,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加大资金投入,让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去吸引高端人才来搞研发,研发新技术就不能怕失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高端人才就一定能有所突破。

4 结语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转变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就必须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有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就必须选择技术进步的产业来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衡量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程度主要看技术密集度、技术先进性及生产率上升率三个指标。符合这些指标的就有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家的扶持,加大政府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评估督查、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集聚各种要素强力推进、着力引进和壮大一批领军大企业、谋划并抓好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人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积极创新体制机制。

“十二五”计划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是一个热点,政府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技术以减少对外高新技术的依存度已是必走之路。我国必须加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朝明.自主创新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东北财经大学,2007.

[2]赵玉林,张倩男.湖北省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

[3]欧阳峣,生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理论综述.

[4]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5]成金华,李世祥.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以及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余海燕

第4篇: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要领域目录

一、新能源(A)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消耗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也日益凸显能源短缺的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其传统工艺技术,使环境不堪重负。因此,要重点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大力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加强节能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A1. 太阳能

A1.1. 高效、低能耗、低成本晶体硅太阳光伏电池制备新工艺、组件技术及相关产品;

A1.2. 高效、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

A1.3. 并网光伏技术及相关产品;

A1.4.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

A1.5. 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1.6. 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1.7. 高效、低成本光伏、光热与建筑相结合的集成一体化实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2. 风能

A2.1. 适应中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

A2.2. 风电场监控、电网接入系统、发电量预测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与装置;

A2.3. 提高风能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备;

A2.4. 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产品的产业化。

A3. 生物质能

A3.1. 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与装置;

A3.2. 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与装置;

A3.3. 生物质固体燃料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与装置;

A3.4. 生物质型煤加工成型技术与装置;

A3.5. 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生产技术与装置。

A4. 核能

A4.1. 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关键技术及设备;

A4.2. 铀浓缩技术及关键设备;

A4.3. 高性能燃料零件技术;

A4.4. 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技术;

A4.5. 先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A4.6. 核辐射安全与监测技术;

A4.7. 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

A4.8. 辐射防护材料、仪器及装置;

A4.9. 快中子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

二、节能环保(B)

节约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措施。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指出,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平均年节能率为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研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或将已研发的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和优化用能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低水平消耗资源和对环境的高污染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制约因素,资源与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我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根据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社会化需求,清洁化需求,循环化需求,以及科技创新机制导引下的市场化需求,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B1. 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B1.1. 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B1.2. 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

B1.3. 建筑储能技术及相关产品

B1.4. 智能电网技术及相关产品

B2. 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控制技术

B2.1. 城市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B2.2. 城市基础环境保护设施二次污染防治关键技术

B2.3. 城市社会源有害固体废物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和资源化技术

B2.4. 城市其它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B3.乡镇现代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B3.1.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

B3.2. 集约化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B3.3. 有机废弃物和生物产品加工废水(物)处理技术和设备

B3.4.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设备

B4. 污染行业的环境问题与技术

B4.1. 重污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B4.2. 重污染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B5. 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

B5.1. 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技术

B5.2. 水回用工艺技术和设备

B5.3.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回收处理技术

B5.4. 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B6. 环境监测、应急和预警技术

B6.1. 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B6.2. 环境应急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B6.3. 环境应急处理处置技术与设备

B7. 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B7.1. 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的采矿、选矿技术

B7.2. 共、伴生矿产的分选提取技术

B7.3. 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B7.4. 极低品位资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

B8.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业

B8.1. 工业污染治理专业环保设施运营服务

B8.2. 市场化环境监测(包括室内空气)服务

B8.3. 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处理设施的专业化运营服务

B9.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服务产业

B9.1. 可再生能源与高效节能工艺技术、产品检测及系统管理服务

B9.2. 推广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技术服务机制

三、电动汽车(C)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相关行业的关联度较强,带动度较大;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综合体现。需加快建立起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重,以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以及燃料电池关键部件为重点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掌握电动汽车整车开发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各类电动汽车的开发能力,实现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和商品化。

C1. 汽车零部件前端研发项目

C1.1. 混合动力技术,纯电动技术的研发

C1.2. 电动车专用的各种传感器和电子元件的研发等。

C2. 新型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

C2.1. 镍氢电池(组)与相关产品;

C2.2.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与相关产品;

C2.3. 新型大容量、高功率电池与相关产品;

C2.4. 电池(组)管理系统;

C2.5. 动力电池与超级电容器高性价比关键材料;

C2.6. 动力电池新型生产与测试技术装备。

C3. 燃料电池、氢能、热电转换及其相关产品

C3.1. 小型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及相关产品;

C3.2.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及产品;

C3.3. 新型制氢技术与储存装置;

C3.4. 实现热电转换技术的关键部件及其相关产品。

四、新材料(D)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新材料是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信息、生命、能源并称为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加强新材料的开发,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D1. 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

D1.1. 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

D1.2. 高性能功能陶瓷

D1.3. 半导体材料

D1.4. 人工晶体

D1.5. 功能玻璃

D1.6. 电子化学品

D2. 新型功能材料

D2.1. 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制品

D2.2. 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

D2.3. 超导材料

D2.4. 新型催化剂

D2.5. 专用精细化学品

D2.6. 生物医用材料

D3. 高性能结构材料

D3.1. 高性能金属材料

D3.2. 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

D3.3. 新型高强度玻璃;

D3.4. 特殊性能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

D3.5. 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

D3.6. 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

D3.7. 高性能结构陶瓷

D4. 超细、纳米粉体制备、成型及加工

D4.1. 高质量的结构陶瓷与功能陶瓷用陶瓷原料;

D4.2. 低成本、节能和无污染制备高纯超细粉、纳米粉体和多功能复合粉体;

D4.3. 组织均

一、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或梯度化的先进粉体成型;

D4.4. 粉末材料的节能快速致密烧结及低温烧结。

D4.5. 分子组装制备超细功能材料

D4.6. 结构、形态及尺寸可控和表面性质可控超细无机功能材料应用

D5. 新材料技术服务业

D5.1. 新材料产品研发技术服务

D5.2. 拓展产品产业链技术服务

D5.3. 产品技术的集成创新服务

五、生物医药(E)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生物技术已从一个广泛应用的基本实验技术演化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渗透到科研、农业、医药卫生、轻化工业、环境改良、制药工业等技术和经济领域。生物技术在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环境、能源和人口四个基本物质要素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高度重视、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E1. 生物育种

E1.1. 高产、优质、多抗、高效、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产业化

E1.2. 优质、大宗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

E1.3. 抗虫、抗旱、强抗逆能力林木新品种

E2. 医药生物技术

E2.1. 新型疫苗

E2.2. 基因工程药物

E2.3. 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

E2.4. 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

E2.5. 核酸类药物

E2.6. 生物芯片技术及产品

E2.7. 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

E2.8. 生物分离、装置、试剂及相关检测试剂

E2.9. 干细胞技术、RNAi技术、纳米技术、模拟多肽、多肽修饰技术及其产品

E3. 创新药物

E3.1. 化药创新药物

E3.2. 中药创新药物

E3.3. 重大工艺创新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

E4. 新剂型、制剂技术及产品

E4.1. 缓、控释制剂——固体、液体及复方

E4.2. 靶向给药系统

E4.3. 新制剂技术

E4.4. 其它新制剂(新型复方制剂、固体分散制剂、口腔速溶制剂以及新型吸入给药制剂等)

E4.5. 制剂新辅料

E5. 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E5.1. 医学影像技术产品

E5.2. 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产品

E5.3. 电生理检测、监护设备与传感器

E5.4. 医学检验技术设备

E5.5. 专用手术器械

E5.6. 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软件产品

E5.7. 面向社区医疗健康的数字化诊疗集成系统

E6. 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

E6.1.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

E6.2.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评价服务

E6.3.研究开发新型制剂的技术服务

E6.4.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

六、信息产业(F)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先进文化传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F1. 软件产品

F1.1. 系统软件

F1.2. 支撑软件

F1.3. 商品化的应用软件

F2.微电子技术

F2.1. 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

F2.2. 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

F2.3. 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F2.4. 集成电路测试

F2.5.集成光电子器件

F3. 计算机和终端产品

F3.1. 手持和移动计算机(HPC、PPC、PDA);

F3.2. 具有特定功能的行业应用终端,如金融、公安、税务、教育、交通、民政等行业的应用中,集信息采集(如条形码、RFID、视频等)、认证支付和无线连接等功能的便携式智能终端等;

F3.3. 基于电信网络或/和计算机网络的智能终端;

F3.4. 基于GPS、GIS和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车载、船载定位与管理终端等;

F3.5. 适合某种网络环境的机顶盒,如IPTV机顶盒等。

F4. 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

F4.1.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产品的开发、生产;

F4.2. 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关键部件,如消耗类部件的产业化;

F4.3. 计算机等产品使用的安全存储设备,包括海量存储、移动存储等设备;

F4.4. 基于USB技术、蓝牙技术、闪联技术标准的各类产品和外设;

F4.5. 基于标识管理和强认证技术的外设产品;

F4.6. 基于视频、射频等识别技术和功能的各类产品和外设。

F5. 网络产品

F5.1. 应用于企业网和行业专网的网络管理软件产品;

F5.2. ISP、ICP的增值业务软件和应用平台等;

F5.3. 用于企业和家庭的中、低端无线网络产品,如无线接入点、无线网关、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等产品;以及近距离(几米到十几米)无线产品,如蓝牙产品、UWB产品等;

F5.4. 家庭用的网络类产品如家用路由器、数字家庭网关等,以及其中自主产权的芯片、模块、软件等;

F5.5. 支持IPv4向IPv6过渡的中、低端网络设备和终端;

F5.6. 支持可信计算的网络产品。

F5.7. 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F5.8. 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

F5.9. 物联网核心芯片、传感器及系统集成开发应用

F6. 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F6.1. 空间数据获取系统,如低空遥感系统、基于导航定位的精密测量与检测系统、与PDA及移动通信部件一体化的数据获取设备等产品;

F6.2. 导航定位综合应用集成系统,如基于“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动/被动的导航、定位设备及公众服务等产品;

F6.3. 支持基于位置服务(LBS)功能的应用系统平台和便携终端产品。

F6.4. 时空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例如国土行业的地籍库和历史库的构建及其应用。

F7. 通信产品

F7.1. 光传输产品

F7.2. 小型接入设备

F7.3. 无线接入产品

F7.4. 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F7.5. 软交换和VoIP系统

F7.6. 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F7.7. 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F7.8. 3F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F8. 新型电子元器件

F8.1.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F8.2. 片式元件和集成无源元件

F8.3. 片式半导体器件

F8.4. 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F8.5. 中高档机电组件

F9. 信息安全产品

F9.1. 安全测评类产品

F9.2. 安全管理类产品

F9.3. 安全应用类产品

F9.4. 安全基础类产品

F9.5. 网络安全类产品

F9.6. 专用安全类产品

F10. 智能交通产品

F10.1. 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

F10.2. 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和软件系统

F10.3. 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

F10.4. 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

F11. 信息技术服务业

F11.1. 现代物流服务

F11.2. 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

F11.3. 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服务

F11.4. 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

F11.5. 信息安全服务

F11.6. 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

F11.7.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数字内容服务

七、高端制造业(G)

1、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世界上涌现出了一些工业强国,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企业、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全面强势”型的一流工业强国,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二是整体处于优势但局部强势明显的工业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三是局部强势突出型的工业强国,如瑞士、韩国等。

从这些工业强国来看,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具备以下特征:企业国际竞争力强,技术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集群国际领先,工业体系绿色环保,文化、教育、生产性服务业等软实力突出。

由此可见,工业大国主要靠规模取胜,工业强国必须要在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中国要实现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大力发展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

2、高端制造产业是现代制造产业的高端部分。

高端制造产业一般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的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一方面要瞄准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制造业基础,着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汽车、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装备制造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是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的核心和关键。尽管我国已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装备如半导体加工设备、深水海洋石油装备、百万吨乙烯装置中的大型压缩机组等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高端自动控制系统如飞机导航仪器仪表、精密高档轴承、高速列车刹车系统等也基本由国外垄断。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发展,一定要发展拥有自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第5篇: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现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首先,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美国除了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外,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在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中,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 其次,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达到25%—30%。即使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各国不但没有减少对生物技术研发的资助,反而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未来10年间要使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翻一番。英国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

第四,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纳米技术已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纳米领域继续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美国纳米技术计划2010年的研发预算是16亿美元。俄罗斯则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一揽子计划中强调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按照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原则,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科技支撑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加快实施重大专项。调整并加快实施了一批需求迫切、基础较好、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在安排重点任务时,充分考虑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相结合,注重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大批专项成果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为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结合十大产业振兴的科技需求,调整科技发展计划,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了“高速铁路装备技术”、“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

三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相继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的规模化应用或示范工程,加大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释放了多年技术创新成果积蓄的能量,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未来竞争优势,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努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在重点产业领域积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广泛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五是加大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

2 法的实施,将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信贷担保、集约债券等措施,努力推进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深入推动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试点工作。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新能源产业。我国幅员辽阔,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核能的关键元素具有一定的储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要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生态安全的绿色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低耗环保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

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智能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大力发展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重大专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展迅速,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材料和制造领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我国关键材料和重大装备的整体水平,对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

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因此,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

一是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上要有所积累。因此,一定要把握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早在“十五”期间国家就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带动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催生和引领产业发展变革都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把握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由于投资热情高、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往往会出现后续环节阶段性的“阻塞”和前端技术配套性的“过剩”现象。要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着手,打通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持之以恒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把握好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规律。要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把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为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把握好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成为新一轮产

4 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为此,国家实施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给那些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温家宝指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5 科技教育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民族未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部崛起,科技教育支撑十分关键。

一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二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三要强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轮训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五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解决好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瓶颈问题;

六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刘延东强调,要抓紧组织实施好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障碍,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刘延东强调,办好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关系教育和社会公平,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系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

一是要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贫困地区任教。

二是努力改善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对家庭困难的寄宿生给予补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让学生健康安全,让家长安心放心。要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让优质资源惠及农村学生。

三是推进素质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社会实践,

6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创造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广东西联合办学。 五是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在宁夏大学考察时,刘延东要求,高校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注重特色,发挥优势,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结构布局,创建特色品牌专业,努力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第6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有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

兴产业有

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有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课题名称: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企业访谈、问卷调查

四、 调查意义: 重点对财政关于产业培育的实际具体 措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客 观的了解目前县市财政在产业培育方面的实效和存在问 题, 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科学合理的发挥 财政功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调查正文:

(一)市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 产业在我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 通 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形式,仅 2010 年,我 市产业开票销售总额达 亿元,入库税收 亿元,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 %和 %,产业已成为促进 我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刺激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发 展。

目前,我市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 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全市已拥 有

各类产业企业 50 多家,其中一些产业(企业)在国内

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宏大特钢厂自主研 发的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 圣达铜业的合 金接触线等。

(二)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 我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如 下成绩。

一是目标方向明确。

我市产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明确, 即是力争将四大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产业的集聚区、 自主创 新的示范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

到 2015 年,力争 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0 家, 其中, 超 50 亿元以上企 业 1 至 2 家,30 亿元以上企业 2 至 3 家,10 亿元以上企 业 8 至 10 家。

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 化工新材料产业园、 虹桥园区产业园和城东环保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园。

二是组织机构基本完善。

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的 基础上, 成立了推进产业倍增发展领导小组, 小组主要负 责研究解决规划布局、政策引领、要素整合、扶持措施等 重大问题。

三是力度措施逐步加大。

近年来, 我市在结合产业发 展实际的基础,逐步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执行,如: 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园

区、 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

制定出

台了《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发展倍增计划》 和 《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 见和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重点和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三)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目前县市财政在新形产业培育方 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有限。

近年来, 产业逐渐在我 市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加大, 产业属于高投入, 高产出企业, 目前, 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 很多企业都面临 着资金困难,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年,全市投入在产业 的扶持资金额为万元,年,为万元,从扶持资金的角度来 看,扶持资金的额度总体偏少。

二是财政资金申请的审批流程繁琐。

对于企业而言, 效率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市县 财政资金的审批流程繁琐,步骤较多,时间也较长,对于 帮扶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不足。

我市市县财政扶持企 业, 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力

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

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预防, 事中跟踪, 事后审计体系并 没有完全建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四)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 在汇总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在 加快产业培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多渠道帮扶产业发展。

除去市县财政专项帮扶资金 外, 在面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环境下, 市县财政可以与 银行、各类风投企业联合,共同帮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 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另 一方面, 也可以优化企业的融资平台。

对于双方而言无疑 是双赢的利事。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

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而言, 要结合实际情况, 进一步优化企业申请财政补足的审批流 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可要可不 要的流程改减即减。

三是加大对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

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 体系建设,降低风险度,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关键在于 防字上要下功夫,要逐步建立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 审计的体系,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 的。

第7篇:全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2011-02-16 10:36:30 文章来源: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省市积极加大对新型战略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产业的转型。下面就详细介绍全国各地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关于新型产业的重点。

北京: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上海: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

重庆: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

天津:完善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等产业链,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完善石化工业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机车车辆、造修船、港口机械等十大成套装备,建设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广东:“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00亿元,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浙江: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南: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湖南的超级产业。

四川: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和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 陕西: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中国钒都”。

内蒙古:加快建设蒙西、蒙东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一批500千瓦以上光伏并网电站,发展核电燃料地。推进煤的洁净利用,发展以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技术为主的热电联产,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稀土、光伏、电子信息、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突出抓好稀土原料战略储备,建设世界稀土谷,培育光伏产业集群。

宁夏:新能源产业方面,科学规划风电场布局和规模,加快贺兰山东麓、宁东、盐池等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新材料产业方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钽铌铍钛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

安徽: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河北:加快推进保定国家新能源、邢台光伏发电、张承风力发电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廊坊、秦皇岛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邯郸新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唐山钛材料、邢台碳材料等项目建设。

山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做大做强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产品;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力争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新型材料工业。

黑龙江: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福建: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编辑:Vessel 】

http://lights.ofweek.com/2011-02/ART-220001-8120-28438094_2.html

第8篇: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空间等产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月三日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指出,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温家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温家宝说,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 2 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网络 以物联网(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上升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第二位,可以说中国物联网的春天来了。物联网和传感网是同一个东西,其精髓是“感知”;物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可能要远远大于互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

3 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自美国提出“智慧地球”后,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在物联网领域加快研发和工程化、规模化应用步伐,可以说是群雄逐鹿、你追我赶。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初始阶段,快速突破规模产业化的瓶颈技术,抢占制高点,是最紧要的。用温总理的话说,就是“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 因此,相关各方都要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到“谋划未来和攻破核心技术”上来。只有这样,我国的物联网事业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第三次信息浪潮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三、新材料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材料的使用来看,人类已经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与之相对的,则是人类文明的三代阶段: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材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人类已进入硅基/合成材料时代,材料科技的进步作用更加凸显。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支柱性高技术产业。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事关

4 一个产业的兴衰。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 所谓新材料,是相对于原有材料而言的,其特征是具备原有材料没有的新性能、新功能。按材料种类划分,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四大类。按材料的性能分,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 我国在新材料的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与国际同步的水平。比如在激光晶体、光学晶体材料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磷酸铁锂电池方面,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已在国际上稍稍领先。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距离材料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发展重点将围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五大方向展开:现代交通运输,如轻量化汽车,高速铁路,远洋货轮等;高效清洁能源,如半导体照明(LED),风电、太阳能及其能量存储系统,热核聚变等;环境资源,如镁、稀土等储量丰富的特色战略资源材料,清洁煤化工,秸秆材料综合利用等;民生产业,如小城镇化和城市化所需的绿色建筑材料,涉及文化娱乐和传媒介质等的新一代先进显示材料,与人口安全相关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设备等;此外还有国防领域。

四、生物医药 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

5 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应用生物技术生产出相应的商品,这类商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形成产业,因此,生物技术产业的内涵应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 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但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中国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及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这导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对于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专家指出,鼓励自主创新,着重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我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市场、生物风险投资基金及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资本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流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发展原创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 6 资者及政府的支持,这是目前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紧迫的问题。

五、空间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目的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现象。 我国的航天专家将空间技术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空间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很多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综合集成。它主要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空间技术的成就,最能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水平,是衡量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空间技术是一门快速的、大范围的、在宏观尺度上最能发挥作用的科学技术。比如,通信卫星可以大面积覆盖地面以至全球;气象卫星可以进行全球天气预报;侦察卫星可以及时监视广大地区的军事活动等等。 空间技术区别于一般常规技术的这两大特点,使其对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进步起到意想不到的战略性作用:在经济上能产生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普遍认为,开发利用外层空间资源,其投资效益能达到1∶10以上;在军事上最能显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个国家只要占有空间优势,就掌握了军事战略上的主动权;在政治上对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的地位影响深远。一项重大空间成就,往往成为国际谈判的重大筹码;在科学技术上还能带动电子、自动化、遥感、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并形成包括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空间生物学和空间材料工艺学等一群新的边缘科学。 空间技术的开创和发展是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壮丽事

7 业。空间技术自50年代崛起以来,以其辉煌的成就对国际政治、军事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类经济、文明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几十年来,空间技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各类卫星大显神通。

第9篇: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重点发展领域

一、生物产业

(一)生物医学工程

新型生物医疗设备、诊断检测仪器与试剂、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移动健康设备,新型生物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产品与生物人工器官等。

(二)生物医药

新型疫苗、生物药、小分子药、多肽类药、现代中药等。

(三)生物农业领域

农业、林业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保健产品,以及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等。

(四)生物环保

生物环保产品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环境监测、废弃物处理、水处理、水污染治理、废气治理技术及成套产品等。

(五)生物制造

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新型酶制剂等。

1

二、互联网产业

(一)基础服务

重点支持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DNS)和网络加速服务(CDN)等领域。

(二)云计算

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领域。

(三)大数据

重点支持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等领域。

(四)电子商务

重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网络交易、综合型电子商务等第三方服务平台。

(五)数字内容

重点支持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媒体等领域。

(六)移动互联网

重点支持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移动位置服务(LBS)等领域。

三、新能源产业

(一)太阳能

2 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并网发电、太阳能玻璃、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LED 光电产品等。

(二)核能

重点发展核电配套装备制造、岭澳核电三期工程、核电信息技术、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综合服务系统、核电供应链服务平台等。

(三)风能

重点发展风电控制装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风机设备制造等。

(四)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炉排和烟气处理装备及其他生物燃料等。

(五)储能电站

重点发展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储能电站建设及应用等。

(六)新能源汽车

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等。

四、新材料产业

(一)电子信息材料

3 重点支持平板显示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微电子材料及光电子材料等。

(二)新能源材料

重点支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高能储氢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材料、建筑一体化材料等。

(三)生物材料

重点支持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

(四)新型功能材料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玻璃、高性能功能陶瓷、新型合金材料等。

(五)前沿新材料

重点支持超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新型环保节能材料、新型工程塑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

五、文化创意产业

(一)创意设计业

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广告创意与设计、品牌策划与营销等行业。

4

(二)文化软件业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相关软件支撑技术和应用服务模式。

(三)动漫游戏业

重点发展原创动漫游戏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以动漫游戏内容开发的衍生产品和服务等。

(四)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

重点发展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和运作平台的数字化传媒产业和文化内容服务,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产业链。

(五)数字出版业

重点发展教育类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纸质有声读物、手机出版物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出版新业态。

(六)影视演艺业

重点发展影视剧创作、原创音乐、数字影视、高雅文艺演出、主题公园演出以及相关的策划、导演、教育培训等。

(七)文化旅游业

重点发展与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人文历史等深度结合的旅游产业。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5 重点发展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文化旅游业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产业化。

(九)高端印刷业

重点发展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立体印刷、快速印刷等相关产业。

(十)高端工艺美术业

重点发展黄金珠宝、高档工艺礼品、原创油画及版画等行业。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一)下一代信息网络

重点支持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光通信、无线宽带接入及专网通信领域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二)移动互联网

重点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网络和信息安全产品、应用系统及解决方案。

(三)物联网

重点支持物联网终端核心芯片、传感设备、系统平台及中间件等,支持治安防控、食品安全、交通物流等领域的智能化产品、系统及解决方案。

(四)三网融合

6 重点支持IPTV、网络电视、数字版权加密保护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五)卫星应用

重点支持北斗导航定位在手机、平板、M2M终端等载体上的推广。

(六)平板显示

重点支持TFT、LTPS、OLED、激光显示、3D显示、高清节能LE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产品及关键材料、零组件和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七)集成电路

重点支持通信设备、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物联网、显示驱动和触控、数据存储、汽车电子、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与军工等领域芯片设计及产业化。

(八)新型元器件

重点支持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

七、节能环保产业

(一)高效节能产业

重点支持电机及拖动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设备、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和设备、锅炉窑炉及相关技术和设备等节能技术和装备,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电器、节能汽车等节能产品。

7

(二)先进环保产业

重点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和设备、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固废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生态修复技术和设备、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环境治理技术和装备,以及环保材料与药剂。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重点支持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生物质废弃物循环利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

(四)节能环保服务业

重点支持节能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再制造服务业。

八、生命健康产业

(一)生命信息

重点支持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等关键设备和配套产品,以及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和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生命信息服务等。

(二)高端医疗

重点支持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个性化用药等个体化治疗服务,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技术服务。

(三)健康管理

8 重点支持个性化体检、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以及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健康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等。

(四)照护康复

重点支持养老、康复、专业母婴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老年人用便携式医疗设备、照护康复产品和服务信息网络,专业康复训练器材与辅助器具、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义肢及矫形产品,母婴监护和婴儿早期训练相关设备与产品等。

九、海洋产业

(一)海洋电子信息

重点支持船舶电子、海洋观测和探测、海洋通信、海洋电子元器件等海洋电子信息设备和产品,以及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

(二)海洋生物

重点支持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制药产品等。

(三)海洋高端装备

重点支持新型海工装备与特种船舶、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深海探测设备、海洋环保设备和产品等。

(四)邮轮游艇

9 重点支持中高档游艇等设备和产品,以及游轮游艇服务等。

(五)其他

重点支持海水淡化、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矿产、海藻生物质能、海洋生态等领域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等。

十、航空航天产业

(一)航空电子

重点支持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基础元器件材料等。

(二)无人机

重点支持无人机设计测试、总装集成、飞行控制、发动机控制、人机交互、通信导航及通用地面操控平台等。

(三)卫星导航

重点支持卫星导航芯片、高精度天线模组、高性能导航基带、射频芯片及应用集成等。

(四)航空航天材料

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温合金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

(五)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

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用核心零部件、高端极限工具、复杂精密零件复合3D打印等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

(六)微小卫星

10 重点支持卫星数据接收处理、高集成度星载综合电子技术、卫星结构设计、飞行控制、航天设备地面测试、产品空间环境适应等。

(七)航天生态控制与健康监测

重点支持相关特殊环境健康监测及调控、个体化健康管理、应急生命保障、生态科技住宅、低碳工程及物种选育等。

(八)通用航空现代服务

重点支持飞行培训、飞行服务、飞机维修、托管与租赁业务及相关航空金融服务、航空文化旅游等。

十一、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

(一)工业机器人

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和相关辅助设备,高精密减速机、新型传感器、伺服控制、精密制造核心部件等关键基础部件及系统,智能电子制造、自动化物流、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及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

(二)服务机器人

重点支持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以及针对危险场合和特殊行业应用需求的特种服务机器人。

(三)可穿戴设备

重点支持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

(四)智能检测仪器

11 重点支持智能生命信息检测、生态环境检测仪器仪表和设备,用于研制专业领域特种材料的高端物理测试仪器设备。

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