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叙事案例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美术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现状研究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责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应知识,还需要对其教学过程展开相应的研究,担任一个研究者的角色。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教育叙事的研究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本文主要对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的应用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教育叙事;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现状

一、 教育叙事的相关内容阐述

“叙事”一词,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用于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事件的行为或方式,常常简称为讲故事。叙事的运用,其主要目的是借助于这一方式,能够将连续的事件进行相应的陈述,从而,让读者从整个故事中能够有所感悟,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教育叙事,實际上指的就是叙事在教育行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它主要指的是借助于讲故事的方式,来向读者或观众展示关于教育的相关定义或理解。教育叙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助于叙事这一种方式,让人能够从整个讲解故事的过程中,从故事本身当中,去感悟教育本身具备的含义,其目的不在于界定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这一行业该如何从事,更多是希望读者或观众本身能够从故事中有所感悟,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教育行业,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

二、 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现状分析

1. 教师的写作率较低

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的应用,主要是教师借助于教育叙事这一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生的故事进行叙述,并在记录与叙述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提升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点,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写作率低的现象,教育叙事这一独特方式,在最初得到推广与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追捧,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性极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写作,并从故事本身、写作过程和叙述过程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反思,由于这些原因很难持续坚持下去,教师写作率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断地阻碍了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方面的应用。

2. 教师的反思点不足

教育叙事的实际应用,其最主要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研究自身的教学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对于整个过程中的深刻反思,对于其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大多数的教师在运用教育叙事这一手段开展小学教育科研时,过于注重整个过程得到的结果,而忽视了对整个过程中的反思,造成教育叙事的应用逐渐变得形式化,其实质内涵未能得到充分应用。

3. 教育叙事中往往夹杂着虚假故事

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上的朋友,其教学水平、教学方式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教育叙事方式的应用,深入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现阶段下,不少教师在应用教育叙事这一手段开展相应的教育科研时,往往在写作过程中,夹杂着虚假故事。虚假故事的掺杂,与教育叙事的应用目的相违背,对于促进教师通过加强反思及思考自身教学过程得到成长,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 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策略

1. 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加强教育叙事的应用

教师写作率低,对教育叙事的热情逐渐下降,对于教育叙事的执行力度不够,这一切现象的存在,其本质原因还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育行业的理解等,都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应用,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从而,激励教师坚持写作及教育叙事的实际应用,加强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应用。

2. 注重教育叙事的科学性

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的应用,不仅需要注重其覆盖面的宽广,而且需要注重教育叙事本身应具备相应的科学性。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不应作为一种固化的模式被采纳,更应该作为一种灵活的工具,帮助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其实际应用过程,应该重视教育叙事的实质。教育叙事科学性的重视,一方面,应逐步规范教育叙事的方式及内容,即如何叙事、叙事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合理地引导教师从何种角度思考自身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育叙事应该从个体转向群体,写出来的故事不止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反思,同时也可以通过促进故事在群体之间的交流,将对故事的思考,从个体性转向为群体性,引发群体思考。

四、 结语

时代的发展,教育行业也随之不断成长与发展,新课程变革的背后,也使得教师逐渐具备相应研究者的角色。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大影响。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厉萍.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林莎莎.教育叙事在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3]刘川.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J].新校园:阅读版,2015,(11).

作者简介:

王卓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教育局。

作者:王卓琳

第2篇: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结合实践,分析教育叙事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价值,探究教育叙事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关键词 教育叙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教育叙事就是讲解与教育有关的故事,但是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楚教育叙事的目的是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讲故事。因此,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了解学生,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教学内容选定讲述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换言之,教育叙事是通过故事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描述,是主观教育体验的发掘和揭示的过程。

1 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价值

为课堂注入活力,促进教学创新 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育叙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日常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连接师生的纽带,能够轻轻松松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教育叙事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性、多形式的方法进行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采用教育叙事方法视角,不仅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才能够顺利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掌握教育叙事技巧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提问、思考以及探究,从而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更能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消除师生隔阂,构建和谐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永远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按照教案进行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听讲,将教师给出的重难点做好比较。这样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毫无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失去原本并不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采用教育叙事,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构建和谐的课堂。学生对于教师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与表情,因此,教师在教育叙事时要采用充满“爱”的语言进行讲解,要选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事情,才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够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从内心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换言之,合理运用教育叙事,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关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 教育叙事有三大特性:亲切性、生动性以及启发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叙事的特性,结合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积极落实,才能够实现目标。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犹如一个接纳器皿,任何内容都要死记硬背下来,完全处于被动位置,而学习的能动力、主动性以及个性化都被无情地漠视,更不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将教育叙事方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另外,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苛责质问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引导,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使学生的内心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保留与发展。

2 教育叙事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叙事明德 开展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一名品行良好的人。当代一线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且将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叙事明德[1]。通过实践研究,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叙事应用中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教育学生认识且尊重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更是每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教师要按照公民道德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学生公德的方向。二是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意识,积极发挥个体作用,更要让学生尊重各个行业,树立职业自豪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叙事启智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够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叙事目的,同时要根据叙事做好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探究的氛围。换言之,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叙事合情合理,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因此必须要注重叙事方法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创设恰当的情境。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逐步形成独到的见解,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2]。

叙事育美 每位学生都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从某种程度来讲,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学习教师教授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德育之花提供一个尽情绽放的空间。通过教育叙事有助于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家庭的情绪[3]。教师要想讲清楚道理、讲明白事理,除了做好课堂环境创设、叙事表达和学生引导,还要以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学习任务,甚至将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充满爱心。

3 结语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确实能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提升。应用教育叙事施教,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况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还要善于用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目前,教育叙事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不断探究和创新,确保价值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石京京.道德叙事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姜玉军.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6):79.

[3]王清华.教育叙事:用心去感化 用爱去唤醒[M]//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2013.

作者:郭亚萍

第3篇: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的构成

小学思品课中教育叙事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教育主体、教育事件和教育载体。教育主体即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教育事件是教育的桥梁,教育载体是叙事行为的通道。教育叙事即为教师利用一定的手段(广播、多媒体等)对教育事件进行描述,以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的内容

小学思品课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四种,分别是生活内容、乡土生活、时政叙事和主题叙事。生活叙事是活化的教材,真正贴近生活的事件容易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乡土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更加亲切、自然、具体,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诱导,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共鸣,活跃课堂的气氛;时政事件可以使小学生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情怀;主题叙事即根据一个主题开展叙事教育,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主题设置,才能打动学生的心、丰富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原则

将教育叙事运用在小学思品课中主要有三个原则,分别是真实与超越相结合、生动与思想要统一、兼顾情景与内容反思。教师运用纪实的故事来启发学生,是学生能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性,以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叙事的故事不是随意选择的,故事的思想方向性一定要和教育目标统一,且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把握节奏,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完成教学计划;教师根据特定的故事情境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四、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中的运用过程

教育叙事是一种围绕教学内容及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分四步,一是确定前提,教育叙事的前提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选定叙事的内容;二是选定叙事风格,想要学生融入,教师就得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教师应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选定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并用多种风格来辅助;三是深挖和引导,教育叙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听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到教育,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叙事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增加学生感受;四是总结与点评,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的意义不是一时半刻间能消化理解的,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教师在讲述结束后,要对故事进行总结与评价,指出故事的重点,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并给与积极发言、思想到位的学生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冯晨昱2004《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学科教育》第6期。

王祖慧2010《叙事德育:创新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小学德育》第2期。

徐素华2012《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出国与就业(就业版)》第6期。

(通信地址:136001

吉林省四平市平东路第二小学校)

作者:张春玲

第4篇:小学数学教育叙事和案例

小学数学教育故事

徐庙中学:尹文—2009-10-8 背景分析:

1、课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体现了当代教育对学生情感领域的重视性。

2、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设计,应该在考虑教学的同时,更全面的考虑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回答简单问题,让他们重塑自信;同时我们要寻找“优生”的弱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案例描述: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生:267 +198

396+498

4975—3999 差生:267+200

400+500

4975—400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氛”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的学生的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教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了分析了哭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啥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第5篇:小学教师班主任教育叙事 案例

让学生在“甜头”中自我成长

中心学校

余盛英

本学期,我接手了一个令我头痛的班级:60人的大班;上课爱捣乱、哄堂、和老师顶嘴;下课打架,破坏公物;作业不交,练习不做;教室里满地纸屑;开班会我都插不上嘴……不管我如何想招“惩罚”他们,都没有一点好转。两个星期下来,我简直快发疯了!

思索许久,我想,既然惩罚不起作用,那我何不给他一点“甜头”尝尝。于是,我开始实施我的计划。

第一步,我在网上购了一套批改作业用的卡通印章(这在我们这里是买不到的)。改作业时,我给他们盖上了“请改正”“你真棒”“读书认真”“书写整齐”“加油”“善于思考”等印章。第一次作业发下来,班上就像开了锅:“耶,我得到了你真棒”“我得到了表扬”“我得到了……”没得到表扬的显然显得很失落,对那些卡通印章羡慕极了。第二天的作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字写得漂亮了,准确率高了,交的也及时了。第三天我刚到校,就有一帮学生堵在门口问我“作业改了没有?”“盖章了吗?”“给我盖的啥章?”作业发下去之后,得到表扬的同学,高兴的一天都合不拢嘴,一下课就瞅着自己的作业傻笑。作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这第一颗“甜枣子”让学生甜到了心里。

这枣子吃多了,也不甜了。我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我又买了一些彩色的“钻石”(这东西3元一张,每张260颗,特好看),得到10个以上表扬印章的给发一颗钻石,此后累积,每再得到5个就发一颗,超过25个就得到2颗。很多学生为了多得到印章,就建议我每天布置2次作业,有几天上级来检查,忙的没布置作业,全班一片呼声“一定要补上”。看到这情形,我真有点沾沾自喜。

作业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我计划整整纪律和卫生了。 第三步,我实行纪律卫生评比活动。各组满分一百分,由小组长进行监督,由班长把关,哪个组卫生、纪律被举报一次各扣5分,一周下来,哪组分数最低,哪组打扫清洁区,并且中午打饭时排在最后,而分数最高的那组,组长奖励2颗钻石,组员奖励一颗。活动方案一公布,大家一下课就扫自己的桌底,组长除了上厕所,就是监督组上的卫生。一周下来,班上的卫生特好,几乎见不到地上有纸片,课堂上也很少有人乱嚷嚷了,下课也很少有人打闹,只要有人稍微一闹,组长或其他人就会提醒他“下个周你一个人打扫卫生哦”“下周打饭排最后哦”,打闹的人赶紧就此罢手。

这一步,学生明白了,只要自己“乖”,就会有“甜枣子”吃的。 对班上几个特别爱捣乱的学生,如姚博旭,我告诉他,只要一天没人打他的小报告,我就给他奖励2颗钻石,他可乐意了,保证绝不再捣乱,的确,他捣乱的次数越来越少,每周都能领到两三次奖励,现在基本上不捣乱了。当然,我没有那么多奖品,现在规定,他一周不捣乱才发奖。

当然,同样的甜头吃多了就不甜了,所以我时时变化着方式,比如发小贴画,让表现好的帮我在作业上盖章(学生可喜欢了,觉得自己权力好大哦)等等。 这个班的学生,开始就像是没有渠的水,乱流,可现在,因为我给了他们一点甜头,他们正一步步的顺着我挖的渠前进。希望他们能在我的渠里流得更欢更远。

第6篇:怎样撰写教育叙事(附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就是对那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与教育科研同步,用心去发现、感受,用笔去记录、叙述,利用教育叙事研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例1:一则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错题大搜捕”行动—— 一堂另类的化学复习课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复习课已经上了两节,无非是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使之网络化、系统化。但课堂气氛平静得有些压抑,以后的复习就这样上下去吗?一种新型的化学复习课的碎片凌乱的在我脑海里跳跃,烦扰着我,又使我兴奋„„ 又是一堂复习课,这一次我满怀激情,拿着写满新点子的备课夹,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看着同学们没精打彩的样子,想象着下课时他们的神采飞扬„„,上课后,我首先把刚批完的学生练习卷发下去,然后我说明了本节复习方案:“今天我荣升为‘警察局长’,请同学们以‘警察’的身份,全员行动对自己卷子上的‘犯罪分子’即‘错题’进行搜捕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要秉公执法、绝不能姑息。把捕获的错题立案在错题本上,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破案小组,逐一对立案进行分析,小组内进行破案,对组内不能解决的大案、要案,上交由全体集思广益进行破解,本节课力争把所立案件全部破解,从而使我们的第一次行动大获全胜。最后我们要评出破案先进小组和个人。”学生们异常兴奋的听完我的方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刚刚还没精打采的学生们像打了兴奋剂一般活跃起来,开始找错题、记错题、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看着这“不安静、甚至有些闹哄哄的教室”,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由于卷子上的题有A、B、C、拓展提高四个梯度,各个小组解决的程度各异。我不断的巡视、观察,很快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组内自行破案已无法再继续,很多小组都向我上交了所谓的大案、要案。我向学生宣布了各组上交的题数、题号,让学生在卷子上作出记号,然后由小组内合作学习转向课堂的全体性学习。我划出的问题从梯度的由高到低逐一解决,梯度较低的题,组间就可以解决,举手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较多,这时我会尽量给学生机会:一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不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的把我的方法讲出来供学生参考。随着难度的加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最后一道题没有人能完整的解决,我先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提示、点拨,最终由学生们共同解决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正兴奋着的同学们都很遗憾的叹了口气,抱怨铃声来得太快,这足以证明本节课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最后我说:“请课代表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大家选出本次‘错题大搜捕’行动的先进小组和个人。”下课后同学们仍沉浸于刚才的气氛中,围着我说个不停。

这堂复习课打破了以往复习课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尊重、赞赏学生,而且更加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如果教师预先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变换,再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进行拓展,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在对前几节课的影响下,经过事先的备课形成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 我想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是:更加注重备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所需,课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积极表达;备课堂可能事件---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情况预想课堂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更灵活的进行课堂调控。

我们应该告别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的课堂,应允许学生讨论、交流、表达甚至争论、辩论,从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写好的教案“一帆风顺”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对教师和学生都将毫无收获。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我认真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每节课前要精心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设计新颖,尤其复习课更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出新点子、新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如对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希望杯”知识竞赛,并评选“希望之星”,并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还可以走进实验室进行以实验为主的复习课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改进、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例2:和蜗牛去散步

无意中看到以下两则寓言让我的心灵激起许多的涟漪。 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感想】

面对学如“蜗牛”的后进生们,我常常有第一则寓言中的“我”那样的迷茫与急噪,面对学生的不努力,面对他们因贪玩而落下的功课,面对他们龙飞凤舞的字迹,面对他们拖欠的作业,我常或痛心疾首而“怒发冲冠”,或“温柔以对”,有的因此而留下了感动而悔恨的泪,尽管如此,效果还是不理想,往往会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我是不是应该站到“蜗牛”们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呢? 由寓言中的蜗牛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学生,所谓的后进生。他不聪明,做事速度很慢,字也不漂亮,一开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与高期望下做事,得到的结果是他很累,而我也很累。一次,无意间给了他机会让他帮我查作业本,他认真地做着这项工作,虽然速度并不快。于是第二次他又成了我的小助手,渐渐地,班级的卫生工作因他的这份认真仔细大有改观,再后来他做了小组长,慢慢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向前进,虽然很细微,现在每次有什么需要认真细致的事他都能很好完成。

“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似乎这里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无可救药者们”又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一声“夸大其词”的赞扬,一句“言过其实”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官职”,也可以是一颗在我们眼里一点也不起眼的“红星”,也可以是我们“糊涂”后的“弄假成真”,还可以是„„

一句话说得好“一切多变的云霞有彩虹,拨开了,背景是一个湛蓝的天空。”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会这样想但要这样做自己知道并不容易,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学生是可爱的,微笑是免费的,进步是常常有的。

第7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育叙事

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学生。正因其差,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我们班的王同学,因为天生反应慢,好动,性子懒散,再加上父母文化很低,事事袒护他,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到了三年级成绩就更低了。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几天,他就会积起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管,不配合。

面对王同学及家长的态度,我有时也真是气极了,不想再管他,由着他去吧。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自己天资不聪明家长又不明事理。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做家长的工作。开始去的时候,我只报喜不报忧,拉拉家常,聊聊家长的不容易,孩子的健康情况等降低了家长对我的抵触心理。慢慢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表示惋惜,“凯旋,很聪明的,昨天那个数学题他回答得那么到位。在与家长搞好关系,树立家长的信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他的辅导力度。 通过做工作,家长有了很大转变。王同学在我们双方的帮助下,果然进步了,作业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找到了自信,学习有了上进心了。

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因此,王同学后来也多次出现反复,但是因为我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的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了。终于在下学期,王同学基本改掉了三年来不完成作业的习惯。

评析:

理论: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教师的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有感: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培养学生绿色生活行为习惯研究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背景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

二、研究目标

针对孩子的特点,我认为以下文明行为习惯是学生应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几点;

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体贴父母;礼貌待客,上下汽车、公交车时要按顺序、不拥挤,主动让座;不追逐打闹,要做有益的游戏;爱护课桌凳,不乱刻乱画。

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教育,不任性;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热心帮助别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

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少年儿童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同时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从而更好的推进学校文明习为习惯活动的开展。

三、行动策略。

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小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研究制定了如下行动策略:

1、场景设置

学生下课喜欢到走廊或操场疯打,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娱乐方式。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者向良好的方向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每个班级有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有学生喜欢的棋类玩具。我想,在走廊上疯打的学生就会减少。如果有教师教给正确的看课外书的方法和各种棋类的玩法,我想,学生的性格也不会慢慢向文静方向发展。一举两得的方法,既减少了课间事故的发生率,又加强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2、文化陶冶。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为配合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我们应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德育小故事丛书,让学生读《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等小故事,既拓展了知识视野,又很好的上了一节德育课,利于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

3、学科渗透

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思品、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利用数学课严谨循序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挖掘常识学科科学客观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心环保的积极态度。针对体育课克服困难、注重合作的教学要求,教育学生敢于向自我挑战,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们还补充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力争使学生明确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去做。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方面加大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行为实践

我们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①社会实践:学校强调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并组建假日小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②校内实践:执勤学生在晨会课、广播操、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检查。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更短的时间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制度约束

学校构建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学校值勤队员和班级监督员三支队伍参与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检查、监督与反馈的组织网络。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对涉及养成教育的晨会、早读、午间自习、列队入校、护送路队、安全护导、楼层巡视、卫生等工作进行日常检查。班级规范和卫生监督员的检查结果要于当天报告给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每天进行及时反馈。各

班级路队、卫生、规范检查结果,学校每周通过小号角广播台、下发通报、宣传橱窗等形式进行公布。从而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有效开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四、理论依据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十分重视礼貌。古语有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美好心灵,高尚道德表现,从点滴做起,文明礼貌,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粗暴无礼的人,没有人会喜欢他,没有任何她交际。只有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赢得大家的微笑。在生活中,良好的道德与文明的礼貌,就像一面明镜,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所以从小强调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时代所需,是教育所求。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而根据各种需要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有效的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活动。使我们滨州实验学校的孩子,个个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人,成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工作,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第8篇:教育叙事案例

浅谈“pairwork”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叙事案例 阳高二中 张琪

“pairwork”,即:“对子活动”,也叫“伙伴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教学步骤。众所周知,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pairwork”运用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自己的做法及看法: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pairwork”。

1.谈话小组应合理搭配。学生的外语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有的教师主张把后进生和优等生坐在一起,以便组织好谈话,我认为这样优等生会独占交谈时间,后进生会更自卑,更不敢开口。我主张“优中差”搭配,后进生和较差的学生(或中等生)在一组就不会挫伤积极性。不过,教师应在旁边多加指导。

2.“pairwork”可以随时变换。“pairwork”可以是同桌(left and right),也可以是前后(front and back),还可以是自由搭配(find a partner),即挑战对话(challenge),这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心理,我平时就让他们选好了挑战对手,那么上英语课就有这么一个好机会让他们去较量,老师点一名学生起来,让他自由选择(freecal)一名(很可能就是他的对手)起来和他对话,对不来的为“败将”,学生很感兴趣。

3.“pairwork”可以扩展、延伸。“pairwork”进行了一定时间以后,可以选择一些对子在课堂上和别的对子进行交流,以弥补相互的不足。

4.分层次进行“pairwork”。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与水平的不同,有时教师应该多出几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谈话的兴趣就更浓了。5.“pairwork”要注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大多数教师总是在碰到对话(dialogue)时才用“pairwork”进行机械的角色扮演(act),我们完全可以把“pairwork”运用到别的教学目标上,如找文章主题句、线索,复述课文,看图写话,连词成句等。又比如在单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上所缺字母的单词,让“pairwork”根据读音规则找出所缺的字母。这样,新单词很快就被记住了。

二、“pairwork”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破坏“pairwork”。有的老师在学生操练(practice)完以后,不是叫操练好的pairs上台表演(actout),而是破坏学生的对子,任意叫两位上台重新组合表演,这样两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就会不知所措,难以开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所以在新教材的起始阶段,还是请准备好了的对子上台表演,等到了

七、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就可以采用“find a partner”、“ challenge”等富有挑战性的形式,随时组合来完成训练。

2.创造宽松的“pairwork”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pairwork”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企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学生上台表演后,即使有错,也应给予肯定,多用“good”,“not bad”,“thank you ”等给予鼓励,千万不能怕时间不够,匆匆换对子,从而破坏了“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加重学生下次上台表演的心理负担。

3.“pairwork”不能拘于形式。有的老师使用pairwork只是走过场,从“now practice in pairs”到“stop here , please”为止,一直站在讲台上,台下学生操练的结果一无所知,差生更不会开口,这样一来,课堂会逐渐失去英语交际的“小气候”。

总之,pairwork打破了传统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45分钟的效率。这一方法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将会为顺利达到教学目的铺平道路。

第9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和孩子的故事

主题: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

毁坏一个学生的未来。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包容有缺

点、错误的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正因其积习难改,因其问题多,

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现在农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在家多是由爷

爷、奶奶抚养,而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对孩子有不同程

度的溺爱。由于家庭管理不到位,社会不良的影响,问题学生接踵

出现,使学校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给老师们带来了许多劳

心伤神的难题。

我们班的孙晓丽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由她外公外婆监护,

家庭条件也不太好,再加上外公外婆文化很低,事事袒护他,学习

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最让我头疼的是她从来不完成作业。我每

天布置过课堂作业大部分同学都抓紧时间写,而孙晓丽才慢吞吞的

拿出作业本,写两个字就开始咬笔,摆弄文具,接着在写两个字,

在发愣一会儿,别人的课堂作业都写好,又开始做基础训练的时候,

她还在拖拖拉拉。我走过去说:你做作业的时候要专心,不要干别

的事情,可是到放学的时间作业还是没写完,没办法我只有陪她做

作业,他不懂的地方我就给她讲解,过了好长时间他才把作业做完。

我对她说:你平时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听,我发现你上课的时候注意

力不集中,有时上课发愣,有时摆弄东西,我希望你改掉这些毛病。

我也了解了家的情况,她爸开车出过事,家里欠了好多债,现在爸

妈在外打工,她有时很想妈妈。我想作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照顾,孩子怎么能快乐起来,也难怪她上课走神。作为老师我应该关心每一个留守儿童,多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疏导。

有一天早晨,同学们都早早的来到教室,可是孙晓丽快上课了还迟迟未到,我有点不放心,就找两个学生去她上学的路上找一找,过了好大一会儿,我派出的两个同学带着她回来了,那两个同学说:我们当时找到孙晓丽时他正趴在小沟壕里抠冰块玩呢。我很生气的说:该上学的时候你怎么这么贪玩,你把研究冰块的精神多用点在学习上你的学习也不至于这样,再说要是你弄破了冰,掉河里咋办?你以后在上学的路上不要贪玩,放了学要及时回家免得家里担心。

又有一天的早晨,快上课了,我拿出教本准备上新课,可是孙晓丽还没到,我有点不放心,就派了一名同学去看看,那名同学刚到校门口就见到了她慌慌张张的往学校了赶,来到教室,我很生气就问:你怎么又迟到了?她说他外婆做饭晚了,因此才来晚了。我说你下次叫你外婆做饭早点,你看为了不落下你的新课,我又耽误大家的上课时间。说实在的,我心里很生气,她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经常迟到,家长又不配合,我真想不管她了,由她去吧,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也挺可怜的,孩子父母不在家,年龄又小,她外公外婆毕竟不是她的第一监护人,责怪他们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我就先找个机会去她外公、外婆家里家访一次。

过了两天,我骑着摩托车带着晓丽去她家了解情况,到了她家,

我把孩子在校的情况讲了一下,可是她外婆听了也是爱理不理,她不但不配合老师管教,还说孩子小时候就是要多玩,这样身体才好。作业没写完不要紧,以后大了就好了。这次家访我以失败告终。这样晓丽更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作业到了“你让我补我就拖,你让我签字我家没有会写字的,叫家长,就不来。”你又能奈我何?有时我真的想放弃,学生家长那么不负责任,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等到他大了让家长尝尝自己种下的苦果吧。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自己天资不聪明家长又不明事理。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从做通家长工作方面入手多次进行家访。我打算改变策略,再一次家访。

开始去的时候,我只报喜不报忧,拉拉家常,聊聊家长的不容易,孩子的健康情况等降低了家长对我的抵触心理。慢慢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表示惋惜,“晓丽,作业写的真工整,如果他在写作业的时候不玩就好了”“孩子,近来上课发言很积极,同学们高兴得给他鼓掌呢!”“我发现了,晓丽很聪明的,昨天那个问题他回答得那么到位,要是天天这样就更好了,其他的问题他一定能很快的思考出答案的。” „„同时,我也了解到,家长虽然没上过学,但是他们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找到了症结的所在,我尽最大的可能表扬关心孙晓丽,在与家长搞好关系,树立家长的信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他的辅导力度。一次,因为作业又连续几天没完成而中午留在教室里补作业,我打电话让家长给他送点吃的。过了一会儿,家长气冲冲的空着两手来了。我想:完了,又捅马蜂窝了。

没想到,家长的一通咆哮,没有冲我而是冲着孙晓丽,最后还留下了一句:以后写不完作业不用想着吃饭,我也不可能来领你了。面对我,家长第一次道歉:罗老师,真是对不起,总给你添麻烦,孩子真是不争气!那天中午,家长真的就没让孩子回家吃饭,还一再嘱咐我也不能给她饭吃,让她提前尝尝以后没有文化吃不上饭的滋味。面对家长的这个转变,孙晓丽深感意外,她的表情明显的由等待时的有恃无恐到见到家长时的得意,听到家长怒吼的愕然、看到家长离去时的茫然、不知所措,最后看到我就不松口所表现的委屈、焦急,到最后无计可施后的不靠时间,刷刷刷地做起作业来。看到她丰富的表情变化,我想今天的教育我收到了成效。后来孙晓丽说,那天直到下午放学回到家,家长也没给他个好脸色,一直等到晚饭的时候才准许他吃饭。对于这件事,她在周记和作文中几次提到,表示挨饿的滋味真不好受,以后再也不敢不学习了。 从那以后她的学习有很大转变,期末考试时候她还考了八十多分。

从这件事情我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死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了。

上一篇:56对信息战的认识下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