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调研报告

2022-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农业生产调研报告

关于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强化政策举措,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近日,安徽省财政厅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力量对我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服务组织不断健全。一是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1228个乡(镇)设立的市级、县级、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70个、553个和2433个,村级农技人员16000余人,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网络,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基层站所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二是合作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超过30000个,实有成员数达到260多万人(户),其中服务类合作社3088个,涉及种、养、加、销和农机、植保服务等多个领域,全省95%以上的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市场性服务组织日渐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0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近900家,已上市龙头企业20家,部分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为农户提供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和管理、统一收购等多种类型服务。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一是服务环节由产中服务向全程服务延伸。产前方面,通过工厂化育苗,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优质种苗服务。如安徽天禾种业公司与霍邱农委联合,参与霍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育秧工厂,免费为全县各乡镇20多个育苗工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产中方面,随着植保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以及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后方面,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得到拓宽。二是服务范围由种养业向多行业拓展。农产品联销协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流通协会新型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不仅将服务范围由单一的粮油拓展到畜禽、茶叶、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等各个生产领域,而且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服务。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一是农资社会化服务创新。依托农资供应商建立的为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类农资,同时积极为农户提供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采统供等技术服务。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每年在主要农时季节前组织开展培训示范活动,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机运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三是种苗社会化服务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苗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及种苗行业协会,为种苗生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四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创新。通过发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组织,促进传统的分散防治向规模化、集约化统防统治转变,可以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规范田间作业行为,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因灾损失。五是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创新。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目前建有1291个乡镇兽医站点,建立健全以乡镇兽医机构服务为主导,村级防疫员为主力,乡村兽医人员为补充的动物疫病防控和诊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冬春强制免疫防控活动,基本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二、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措施

(一)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136个。投入资金2.43亿元,支持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农技服务补助,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有经费。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我省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并纳入民生工程内容,共投入资金8.77亿元,开展各类培训206万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万多人次,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近3年来,共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类项目资金近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项目190个。四是支持农业科研。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省农科院科研经费2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领域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示范等。五是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把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近5年安排的投入累计超过6亿多元,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支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近5年来仅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资金超过3亿元,2012年达1.2亿元。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合作组织向社员和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产品销售等各类生产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财政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每年跨部门整合资金超过1亿元,通过补助、贴息、参股等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400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和营销能力,也带动了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亿元,补贴农机具70万台,全省农机总动力接近6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安排资金10400万元,在全省奖补标准化育秧工厂500个,为100万亩水稻提供机械化育插秧。2010年和2012年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补贴资金,调动25万台收割机参与夏粮抢收,全省3000万亩小麦在5天内全部抢收完毕。

(三)支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在全省建立29000多个农家店,建立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资等产品配送效率。二是大力扶持新网工程。自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支持实施项目693 个,在全省建立了农资经营现代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我省供销社下属安徽辉隆农资公司在全省设立了50个直营连锁配送中心,发展加盟农资连锁店2840家,构建了以农资供应为核心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为一体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农力度,安排资金超过4000万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县域分支行,支持各类资本在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通过划拨优质资产、增加注资、奖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进一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支持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设立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三农”金融风险补偿、涉农贷款贴息、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三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近5年来,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44.8亿元,支持保险公司累计承保农作物近4亿亩、牲畜815万头,为8043万次农户提供1140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业风险的“防火墙”、农民增收的“安全网”和农村和谐的“稳定器”。

(五)支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试点农业物联网。我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农业物联网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基本建成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情”监测调度系统和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建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支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安徽农网、安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研发应用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建立覆盖市场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的信息收集、推进服务网络体系。三是支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农委与电信部门开通了《手机信息报》,直接将农业信息送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订购《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赠送给贫困地区村委会、农民和农技人员。

(六)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5年,省财政连续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支持建成9个市级监测中心,58个县级监测站,128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支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二是支持农业植保体系建设。2012—2013年投入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4.4亿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小麦追施拔节肥补助资金,主要依托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施肥、喷药、排灌等服务。三是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全省共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4196名,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每年安排畜禽重大疫病疫苗采购资金达1.2亿元,支持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三、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若干建议

(一)在支持思路方面。一是要发挥政府作用与尊重市场规律并重,总体上说,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当前,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职责,能交给农民自办或者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应一律交给农民和市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创新服务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政策环境”上,着力支持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与综合措施并重,综合运用财政奖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归并现有的社会化服务财政支持政策,形成支持合力。三是要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重,凡是有能力、愿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服务组织,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一视同仁地纳入支持范围,享受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把一些坑农害农的组织清除出市场。

(二)在支持重点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社会和中介组织不愿参与的领域,如农业生产信息、农田水利建设、抗旱排涝等方面,财政要舍得花钱,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突出重点产业,粮食、生猪等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财政需要履行职责,将其作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支持重点。三是要突出重点环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关系农业生产全局,财政必须“守住底线”。

(三)在支持方式方面。运用灵活的补助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帮穷人不帮懒人,避免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一是加大保障力度,对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必须要财政来保底,全力支持。二是实行奖补和贴息,对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性服务和半公益性服务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的盈利性服务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买机制,实现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性。三是实行财政参股,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支持其做大做强,可以采取参股、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企业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支持内容方面。从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上看,对公益性服务,重点支持其服务条件和手段建设,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配备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生产型服务,重点支持水稻工厂化育秧,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机插都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同时对农机作业给予燃油补助,减轻农民因油价快速上涨增加的负担;对经营性服务,突出提升农民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县建设,整县制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合作组织挑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梁;对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组建村镇银行、农业担保机构、资金互助社,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生产;对信息服务,重点支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支持建立覆盖县、乡、村、大户四级的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为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五)在支持措施方面。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议:一是开展试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要集中力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区域,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每个省可选3—5个县先行试点。二是深化改革。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中央财政可采取打捆方式下达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支持重点和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绩效,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评,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客观地评价和评议,加大对地方的考核,加大奖罚力度,强化绩效意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作者:王剑

第2篇:汪洋副总理在我省考察调研农业生产与防汛抗灾等工作

7月25日~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汪洋,在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省长巴音朝鲁的分别陪同下,深入我省部分乡村、企业、重点流域、气象部门和科研院所,考察调研农业生产、防汛抗灾等工作,并亲切看望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为处在振兴发展关键时期的吉林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汪洋副总理对我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要继续努力,采取有力措施,保持农业生产好势头,力争夺取全年粮食生产丰收,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各项工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可靠的防灾减灾安全保障。

当前正值庄稼生长旺季,田野乡间成片的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汪洋副总理顶着烈日深入田间地头,仔细察看玉米长势,详细询问示范田产量、示范推广面积、病虫害防治等情况。得知示范田采用了高光效栽培、保护性耕作、生物防螟等技术,增产潜力很大,汪洋副总理很高兴,他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以农业科技的进步带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在充分保证农民利益前提下,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方法,通过规模经营,释放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活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他叮嘱村里的农民要继续加强田间后期管理,争取全年有个好收成。

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长春大成集团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创造了氨基酸、植物多元醇、秸秆制糖三个世界领先的产业,引领了生物产业技术的发展进步。汪洋副总理来到大成生物产业园,走进中控室和秸秆制糖车间,详细了解企业科技研发、产品种类、产能产值、出口创汇等情况,并认真察看了生产工艺流程。他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研究分析了玉米秸秆的产业链条,对企业把秸秆作为原料进行循环再利用的创新性做法表示赞赏,感谢大成集团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鼓励企业要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把玉米的有效成分“吃干榨净”,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抢占国际国内市场高端,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我省是农业大省,又是科教大省,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为农业发展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与活力,加快推动了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在省农业科学院,汪洋副总理与有关同志认真交流,细致了解我省近年来培育出的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他指出,农业科研有自身的特殊性,在科技创新中,要注重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牧业产品特质,用先进技术去提炼,形成更适合我国发展的农牧业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要甘于奉献、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超越,面向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新贡献。汪洋副总理还兴致勃勃地来到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了解农业综合传媒服务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运行情况。汪洋副总理对我省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给予肯定,并指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根本目标就是考虑农民的实用性,少搞花架子、少花冤枉钱、少走弯路,用最现代的技术手段把实用信息与农民需求连接起来,实现吉林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入汛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等强降雨天气,江河水位普遍上涨,防汛抗灾形势较为严峻。在石头口门水库,汪洋副总理走上堤坝,实地察看险段水情,详细了解水库流域面积、库容、防洪设计能力以及目前水位情况。他强调,对防汛形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做好防大灾抢大险的各项准备。要加快应急度汛工程建设,抓紧修订完善各类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要加强防汛抗旱抢险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加强防汛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实战水平和指挥调度能力。要突出防御重点,特别要加强对险工险段、河势发生变化堤段的巡查排险,确保万无一失。

在省气象局天气预警中心,汪洋副总理通过综合气象监测平台,详细了解我省气象网络布局、实时观测手段和预测预报系统后,对我省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评价,感谢气象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他指出,经济社会越发展,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气象预报工作直接关系影响着农田水利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希望大家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强化进取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争做全国气象行业的排头兵。在省水利厅防汛值班室,汪洋副总理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全面了解我省重点流域防汛工作进展,还在防汛会商室与吉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了视频连线,详细了解吉林市防汛形势和各项应对工作情况。

水利部部长陈雷,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省领导高广滨、房俐、隋忠诚,省政府秘书长李福春,省农委等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参加调研。

第3篇:高邮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调研报告

摘 要:该文简述了高邮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全市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对策。主要包括: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农民思想认识;借助项目资源,建立多元补贴机制;扩大示范基地范围,引领农机化整体发展等。

关键词: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对策;高邮市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讲话中也指出,如果没有农业、农民、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省委、省政府2011年明确提出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下发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共6大类23项指标。其中第四类“农业物质装备”指标中“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达到8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即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为了探索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从2012年起,江苏省便在全省建立了30个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涵盖了江苏省50%以上的重点农业生产县(市区),将资金、项目、人才培训等要素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指标确定了“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五个环节,比国家制定的指标还多了植保和烘干2个环节。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经过50多名专家、学者的共同审核与论证,我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70%,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低于20%。意味着我省农业机械化开始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自2012年以来,高邮市以创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县(市、区)工作为契机,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市水稻机插秧率81%,三麦机条播率50.1%,稻麦机械化植保率85%,分别较2011年底增加16%、30%、25%。稻麦机收割率99%以上。新增粮食烘干机189台套,新增数占扬州各县市区总量50%,规模种植粮食烘干率51%。

1 高邮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

1.1 农机补贴全面落实 截至2014年,全市共实施上级惠农政策及农机项目资金1.029 2亿元,市、乡财政落实配套扶持资金2 778.09万元,对推广乘坐式插秧机、大中拖、秸秆还田机、谷物播种机、粮食烘干机等机具给予作业补贴,带动全市农民及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投资农机1.5亿元,补贴农机具19 000多台套,受益农户近20万户。各乡镇也根据发展需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1.2 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高邮市以“补重点、补关键、补短板”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烘干设备、精量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械,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增强机械化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2012-2014年共推广水稻插秧机1 186台、大中型拖拉机876台、三麦条播机848台、高性能植保机械2716台。

1.3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初具规模 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等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23家,承担了全市75%以上的农业作业量。组建跨区作业队83个,培养跨区作业经济人34名,2014年实现跨区作业收入2亿元。2012-2014年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4 560人,其中2 124人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全市农机职业技能持证人数为6 667人。

1.4 注重技术创新 市、乡两级建立农机农艺融合长效机制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选择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瓶颈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加快推动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试验示范,促进良种、良法、良机的组装配套。2014年,市农机局与市农委联合出台了《麦秸秆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路线》和《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技术路线》,进一步统一规范了技术要领。2012年以来每年稻麦秸秆还田面积保持在8万hm2,秸秆还田率为78%。注重纠正长期浅旋、单一旋耕作业方式,积极开展铧式犁、耕耙犁复式作业方式的试验示范工作,2014年推广犁耕集成三麦机条播复式作业200多hm2以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模式和作业规范,建立土地深翻作业制度。

2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面临的问题

2.1 政策性资金投入不足 宣传投入少,导致群众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重要性认识不足,购机积极性不高;培训投入少,导致机手熟悉农机安全常识不够,掌握农机操作规程不熟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导致农机作业便道和提灌站建设滞后,农机正常使用受限。

2.2 农机推广难度比较大 多数农民渴望在农业生产中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装备。但由于农业收益低、新机具的价格偏高,再加上农村地块分散、农机作业季节性强等原因,导致农机作业成本高、新机具成本回收慢,经济效益不好,从而使得农民对新机具只能叫好不叫座,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2.3 现行的土地政策约束机械化进程 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全线推进,大大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控程度,而土地规模化经营,又让这一进程大大加快。同属扬州市的江都区,60%~70%的粮食种植都实现了规模生产,其中统一流转的有40%,为推动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和基础,特别是烘干和机插这样的机械化难点,只有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才能得到快速的推进。

2.4 农机人才普遍缺乏 如今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是60~70岁的老年人,从事机械操作的人员年龄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机推广和培训中,对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偏低。农机人才的缺乏是阻碍机械推广的重要因素。

3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对策

3.1 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农民思想认识 农机装备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如我省昆山市,全部人口中只有5%是从事农业的纯农户,而江阴市,100%的稻麦田实现了机械收割和种植。所以,我们要让农民知道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把广大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是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水稻的机械化插秧技术,成为了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一个机手操作一台插秧机每天能栽插4hm2。

3.2 借助项目资源,建立多元补贴机制 借助农机购置补贴、秸秆机械化还田、粮食高产创建、农机“三新”工程等项目资源,建立和完善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项目资金为主导,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农机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购置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将补贴比例由现行的30%提高到50%,并继续争取县级财政对购置补贴的累加补贴。二是加大培训投入。把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大批农机技术人才,提高农机手农机服务水平。三是提高生产补贴。目前,每667m2平均补贴在116.5元。但是现在粮食生产成本却在不停地涨,今年农资比去年涨了12%,农资涨价抵消了2/3的667m2均收益。所以应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价格补贴、生产补贴。四是提高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是加大农机作业便道建设的投入。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农机作业便道,没有完好农机作业便道再好的农业机械也难以下田作业。

3.3 扩大示范基地范围,引领农机化整体发展 目前全市有农机试验示范基地66.67hm2,主要分布在郭集和车逻。今后应扩大示范基地的范围,在全是分范围内形成以农机化示范乡镇、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核心示范区,引领全市农机化整体发展。

3.4 发挥已有优势,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鼓励和支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人员、村组干部等发挥各自优势,牵头领办、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的创新点和支撑点,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鼓励农机合作社建设区域性水稻育秧、粮食烘干、农机维修等服务中心,推行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四代一管、全程托管等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性服务和农机维修、销售、培训等市场服务,发展“全产业链”服务。

4 结语

随着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人减机增”的趋势不可逆转。今后,高邮市要进一步大力推进农机化提升、农机科技创新、耕地质量提升、农机服务提升、农机安全保障“五大”行动,加快转变农业机械发展方式,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力争到2017年,全市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责编:徐焕斗)

作者:韩永平

第4篇: 近期农业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县党委学习科学发展的安排和要求,自3月春耕生产以来,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农机等部门赴各乡镇、村队采取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农业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近期农业生产情况

今春,我县及早召集农口各单位、乡镇场安排春耕生产有关事宜,做好了各项备耕工作。一是加强了农资市场管理,抓好物资备耕。积极宣传农作物种植布局、品种布局,引导农民科学选购农资,消除农民购买农资的盲目性、随意性。从扶优打假、依法整顿、以信治假三个方面入手,把好农资的市场准入、市场流通、农民购买使用三大关口。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还深入开展了“红盾护农”等系列农资打假专项活动,各执法部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种子、化肥、地膜、农药四大类农资商品专项整治活动,使生产、经营的农作物品种质量检验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宣传和执法检查,有效维护了全县农资市场安全,今春我县农资市场准备充足,为春耕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了春灌用水管理,抓好水利备耕。我县按照“早引水、早春灌、早播种”的工作思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制订了灌溉用水计划,科学分配水量,保证了全县春灌计划的完成。三是加强农机具检修、引进工作,抓好农机备耕。我县牢固树立“春耕生产、农机先行”的意识,及早抽派技术人员深入到村队、农机户家中督促检查,上门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农机户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农机配件供应和维修网点进行检查,保证农机配件质量和冬修进度。由于拖拉机检审验和农机检修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了农机具以完好的状态投入到春耕生产中。四是认真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防灾备耕。按照防大汛、抗大旱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及早动手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工作。认真落实防汛抗旱各项责任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同时,加大监控力度,重点加强下天吉水库、沿河地区水利设施检查和雨情、水情测报,抓紧水毁工程修复、病险工程除险加固等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勤制度。切实做好气象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各包乡镇场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到地头、工作在村头,狠抓具体工作的督促落实。同时,为确保今年的农业重点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经常性地对各乡镇场、各下派工作组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检查后发布督查通报,同时要求各乡镇场及农口各部门每3天通报1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在春耕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春耕生产进度慢。从3月28日以来,各乡镇场陆续开展春春耕生产,但整体来看,进度很慢,相比去年来看,播种面积有一定差距;二是播种质量低。今年个别乡镇播种质量不过关,从全县整体来看,播种质量比今年有所退步;三是思想认识不足。今年各乡镇从抓进度、完成任务上认识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在春耕生产后期几天加大力度,争取把后期工作做好。

三、近期工作思路㈠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县将更加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努力把棉花、枸杞、畜牧、瓜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快传统农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抓好高效节水,提高植棉作业质量和水平。合理控制棉花面积,把改良品种、科学种植、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作为着力点,切实提升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我县从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实现棉花的增产增收,除全面落实各项技术,抓好常规种植管理外,根本的出路在节水增效和品种更新。今年,我县要积极向上争取棉花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重点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通过整合国家、自治区、州等项目资金,结合县财政补助资金,力争新增滴灌面积5万亩以上。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项目,促进农田平整标准化、连片规模化和大型机械跟进,实现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目标。抓紧目前时机大力开展以高效节水为主题的培训活动。通过算经济账、开展科技巴扎、组织群众赴临近团场观摩等形式,让广大农牧民明白采取高效节水植棉是提高棉花单产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购置、改进精量播种机,积极推广精量播种;要引导农户及时做好中耕、化控工作。

全力扩大枸杞面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头戏来抓,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枸杞在农作物中所占比重小,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今年,县党委、政府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农民大幅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利用枸杞市场趋好的有利时机,下大力气扩大优质枸杞种植规模,宣传好政策,引导好农民,尤其是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人力、物力扩大托里乡的种植规模,切实推动我县枸杞产业发展壮大,力争在年内新增枸杞1万亩。为此,我县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扩大种植面积。通过宣传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引导扶持企业、集体和个人“退棉增枸杞”,并在宜林荒地、中低产田、机动地种植枸杞。同时要求林业部门抓好宣传引导,对验收合格的及时兑现补助。二是要加快品种繁育。在继续对“精杞1号”进行提纯复壮选优的同时,采取引育并举的方式,不断培育出适合本地栽植的品质优良、商品率高的新品种。 动员引导有育苗经验和积极性,具备育苗生产条件的企业、农户,以大田硬枝扦插、温室硬枝扦插、大棚嫩枝扦插及组织培养等方式,参与枸杞良种苗木繁育,加快优良品种苗木的繁育速度。三是要做好服务工作。加强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杞农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托里乡枸杞技术服务站作用,结合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蹲点开展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病虫害预测预报;引导和鼓励枸杞协会、企业或者有一定实力和技术的个人,建立病虫害防治服务公司或服务队,与杞农签订合同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扩大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四是要树立品牌。继续加强对枸杞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行为,积极引导广大杞农增强品牌意识、商标意识,自觉保护和维护“**枸杞”,切实保护**枸杞品牌不受侵害;组织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标准进行生产,加强枸杞的农药残留监控、检测,确保枸杞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通过打好绿色有机、名优特色牌,提高**枸杞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五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托“**枸杞信息网”、“中华枸杞网”等网络媒体和乌洽会、厦洽会、西洽会等招商载体,借助报纸电视的专稿专栏等形式立足于无公害、营养、健康等消费观念,进行多角度、广覆盖的全面宣传,从而提高“**枸杞”的知名度。六是要发展深加工。大力扶持以鸿锦公司为龙头的枸杞产品深加工企业,要完善配套设施,搞好配套服务,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力求在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帮助鸿锦公司做好企业发展项目申报工作。 合理规划布局,加快瓜果蔬菜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以蔬菜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今年,我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棚规划区,计划在全县建成无公害蔬菜温室大棚300座,形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格局。大力引导、鼓励农民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宣传州、县出台的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想方设法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建立设施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要求县农业、科技部门要及时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一方面聘请知名专家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种植户进行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好现有技术力量,把技术人员送到外地学习设施农业种植的高新技术,通过他们消化吸收,举办培训班,将易行易用的种植模式进行推广。目前已落实大棚300余座,200余座正在建设中。 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业多元化发展。学习借鉴83团万亩葡萄园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八家户农场集中区域优势,扩大葡萄种植面积,促使葡萄产业向优势种植区域集中,形成规模效益,积极引导农户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同时积极培育发展西甜瓜、中华寿桃、蟠桃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多业并举格局,分散棉花、枸杞等大宗农作物的市场风险。

提高畜牧业质量和效益,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步伐。将畜牧业作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加快其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努力在缩短生产周期、培育优良个体上下功夫,发展专业型、规模型、密集型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草原畜牧业要坚持立草为业、以草定畜的原则,利用草场资源调查成果,将提高牧民定居水平、转变生产方式作为重点进行认真研究。依托托里乡冬都精村、八家户农场牧业二队草畜平衡牧民定居示范点和大河沿子镇库苏木齐克村抗震安居整村推进建设,达到稳定牲畜数量,优化畜群结构,提升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目的。依靠国家、自治区、自治州有关项目和自筹资金,计划年内完成建设任务。在农区要坚持农牧结合、以种促养,以农区充足的作物秸秆为原料,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积极发展肉牛肉羊和特色养殖,促进畜群畜种结构合理化、牲畜品种优良化。积极依托绿牧源肉业公司,采取政府引导,农企结合、联户经营、订单养殖等模式,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推动畜牧业向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的方向转变。大力实施牲畜品种改良工程,全面淘汰劣质种畜,完成黄牛改良0.69万头,进一步优化畜种畜群结构。

第5篇:农业生产实习报告

农业生产实习报告 农业生产实习报告

1. 实习过程。

5月13日往寿光蔬菜展览会,参观蔬菜新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治理技术。

5月16日往的城阳上马的蔬菜基地,参观有机蔬菜大棚,并才会了很多病虫害的标本。

5月17日在校园主楼后的花园、农学与植保试验田和园艺试验田中采集病虫害的标本。

5月18日到5月25日在病理实验室整理采集的病虫害标本。

2. 主要作物农事季节。

2.1小麦

小麦的物候期与地区、品种、及环

境条件和农业栽培技术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年份,因受天气影响也有变化。根据器官形成将小麦生养期分为三个阶段:种子萌发到幼穗开始分化之前为营养生长阶段,主要是生根、长叶、分蘖、营养器官建成;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幼穗分化发育与根叶蘖茎的生长;抽穗至成熟是生殖生长阶段,为开花授粉形成籽粒和灌浆成熟的阶段。

我省所在的北方冬小麦种植区将小麦生养期划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挑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生养时期。播种期一般初,七天左右之后叶露出地面2厘米以上为出苗期,长至3片叶时开始在芽鞘上分蘖,当分蘖露出分蘖鞘厘米时达分蘖期。在12月份左右小麦有六片叶左右气温在零摄氏度时进进越冬期。次年三月上旬气温回升,新叶长出2厘米,小麦由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一般三月中下旬,

长第二片春生叶时小麦开始起身。四月中旬,茎高五至七厘米时雌雄开始分化为拔节期。长第六片春叶时达挑旗期,又称孕穗期。四月下旬,不含芒高出2厘米时为抽穗期。抽穗后二至五天开花,一般在五月上旬,由中部小穗先行开花至百分之五十时称开花期,可持续一周。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蜡熟前成为灌浆期,历时二十天左右。六月上旬达成熟期,一般在七天左釉冬包括最适宜收获的蜡熟期和完熟期。

2.2 桃

桃树的物候期与地区、品种、树龄及环境条件和农业栽培技术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年份,因受天气影响也有变化。

萌芽和新梢生长

桃树的叶芽萌发早于花芽,而抽芽却在开花之后。桃树新梢生长需经历开始生长期、迅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停止生长期。当均匀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时,新梢开始生长,但较为缓慢。一

般迅速生长期有1~3个高峰,而整个生长期共为3~5个月。

开花

当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桃树即要开花。桃树的开花期南北地区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渐次延迟。

落花落果

花期结束以后,没有受精的花开始脱落。受精不良或营养条件不充分的果实,多数在硬核前脱落。正常落花落果有三次。落花落果的程度品种间差异明显,有些品种也有采前落果现象。

果实的生长与成熟

受精的果实生长从花期结束开始,直至果实成熟。果实生长期的是非因品种而异。果实成熟是指第三期发育过程中,水解过程占上风,淀粉转换为糖,粘结细胞的中粘层转变为可溶状态,果实软化,叶绿素分解,同时也合成一些黄色素、红色素、各种纤维素及脂类物质等。从而成熟的果实表现出固有的大小、光彩和风味。

落叶

桃树的落叶期和营养关系很大,而品种间差异较小。生长弱较生长强的早落叶。落叶过早不利于后期的养分积累,影响越冬,树势朽迈也快。

2.3 苹果

苹果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落叶乔木。

苹果的一生分为五个龄期,即为幼年期、结果初期、盛果期、结果后期和朽迈期。各龄期的是非受品种、砧木、土壤、天气和耕作技术的影响。在山东半岛地区,幼树生长2~3年后即可结果,进进结果初期,7~8年后进进结果盛期,可维持20年左釉冬在结果后期产量下降,到经济寿命结束时,树体开始朽迈,直至死亡。

在山东当春季日均匀气温在10℃以上时,苹果陆续开始萌动,一个月左右后萌芽生长,当秋末均匀气温低于15℃,日照短于12小时,苹果开始预备落叶,随后进进自然休眠阶段。

苹果的年周期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生长期包括萌芽期、花期、新梢生长期、果实发育期、果实着色成熟期和落叶期;休眠则由自然休眠和休眠组成。生长期的是非与当地的天气条件有关,山东为240天左釉冬西南高地可达300天。据调查红富士苹果在山东莱阳3月20日萌芽,初花期4月19 日,盛花期4月23日,终花期4月27日,花期持续9天,果实发育日数约180天,落叶期11月20日。

3. 具体记载所见病虫害种类、侵害作物、危害部位、发生程度。

1.海棠上的绣线菊蚜。危害叶片造成叶横后卷,主要危害幼嫩部分,主要为新梢。绣线菊蚜腹管为玄色,外长呈外八字型。

2.海棠上的苹果瘤蚜。危害叶部造成叶片后卷,叶面凹凸不平。危害冬芽,致使冬芽当年萌发。苹果瘤蚜无黄色,腹管内倾,呈内八字

3.海棠的银纹潜叶蛾。未长成叶

片危害,主要危害顶端,取食整叶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蛇形隧道的病斑。幼虫和蛹是绿色。

4.海棠上的苹小卷叶蛾。一2龄幼虫越冬,前胸背板黄绿色,头窄于胸,幼虫十分的活泼,雌虫第

6、7腹节有肾形性腺。

5.苹果的金纹细蛾。危害既不叶片,刚发生叶片,幼虫取食海绵部分留下表皮。叶片上有白色失绿点的虫斑。

6.苹果上的大青叶蝉。危害苹果、海棠的一二年生枝条。用产卵器在树干上刺出月牙形斑,里面整洁的排列着白色的卵。

7.苹果的白粉病。在芽上越冬,专性寄生,嫩叶危害严重,叶片呈柳叶状,叶片和嫩枝表面布满白粉。

8.苹果轮纹病。一般在主干上发生,病原物从皮孔侵进,在皮层内扩展,呈瘤状突起,病斑呈现褐色。

9.苹果干腐病。病原物和轮纹病相同,枝条枯死,病斑颜色较深,病斑

上有小斑点。

10.苹果树的褐斑病。后期叶片变黄,病斑四周仍保持绿色,形成绿色晕圈。叶片易脱落,病原物在落叶上越冬,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病斑,病斑上有玄色的孢子器。

11.苹果棉蚜、顶梢卷、绣线菊蚜、苹果瘤蚜。

12.苹果花叶病。花叶型的具有高温隐症;还有枯斑型,叶片向一侧扭曲,叶缘干枯,严重时可以使叶片脱落。

13.梨树上的锈病。冬孢子角在桧柏上越冬,一般潜育期为7-10天,一般不超过12天。雨后冬孢子萌发侵染,病害传播受到雨水和湿度的限制。危害叶片在正面形成病斑,也片反面天生锈孢子器。

14.梨树的草履蚧。棉蚧科,终生游走生活,雌成虫位于体背上,寄主广泛,是重要的果树害虫。

15.梨的梨二叉蚜。是乔迁型蚜虫,麦收前乔迁至狗尾草上。危害叶片,叶

片纵上卷,腹管很长,身体中心有一条墨绿色的纵带。

16.梨树上的圆尾蚜。危害叶片,受害叶片肿胀扭曲,叶柄极度的缩短;乔迁蚜腹管很短。

17.梨树的中国梨木虱。在蚜?:φ木硪赌冢沙嬉换粕鳎灿新躺

18.葡萄上的黑痘病。幼嫩果粒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深褐色的小斑点,后变大形成深紫色的边沿,中心灰白色下陷,形似鸟眼。

19.桃的流胶病。主要为虫伤和伤口侵染。

20.桃蚜。有3种,最常见的是乔迁型的,危害叶片。叶片受害有扭曲呈麻花状,虫体为绿色,墨绿色,红色,腹管较长向内侧倾。还有无卵型,多在杂草中。

21.桃上的棉蚜。为乔迁型,在木槿、花椒上越冬,后迁飞到蔬菜上,棉花上。虫体为墨绿色,每个体节上有4个白斑,外围白色,内为玄色。虫体白

色的是伏蚜。

22.桃上的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4代,一代为害心稍冬一般危害3个新稍冬二代蛀果危害。

23.桃的桃粉蚜。主要危害李和杏的叶片,受害叶片向下弯曲,叶片上有很多网纹,体被有厚粉层,腹管很短。

24.桃树上的白蜡蚧。

25.樱花上的桃白蚧。属于盾蚧科,具有真正的蚧壳,,以受精的雌成虫越冬,圆形蚧壳的是雌虫,虫体橙黄色。长形的是雄虫,毛玻璃状蚧壳。雌雄虫分群生活,5月中旬卵开始孵化,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26.瓢虫。肉食性。

瓢虫亚科捕食蚜虫,化蛹虫蜕蜕至腹末。异色瓢虫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白斑,鞘翅后缘有压痕。

灰唇瓢虫亚科,主要捕士椿壳虫。前胸背板明显窄于鞘翅基部,化蛹最后一龄幼虫背纵裂,蛹化在虫蜕内。

墨绿红瓢虫主要取食朝鲜球坚蚧;

红点唇瓢虫取食盾蚧科的蚧壳虫;红环瓢虫取食草履蚧。

27.桃树上的朝鲜球坚蚧。4月末到5月初羽化成虫,交配后,雌成虫虫体迅速的增大进进结球期。

28.桃的细菌性穿孔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多在叶脉两侧产生水渍状小斑点,渐渐扩大呈褐色或紫褐色的近圆形病斑,四周有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边沿破碎,不整洁。

29.桃、大樱桃的黄斑卷叶蛾。幼虫不活跃,头、前胸盾,3对足均为玄色。

30.樱桃的樱桃瘤头蚜。主要危害中国樱淘冬又称小樱淘冬学校中还中有欧洲甜樱淘冬又称大樱桃。

31.樱桃的黄刺蛾。茧呈鸟蛋型,白灰色,在茧的顶端有不到1mm的斑点。在茧内假如有一个很大的白色蛆状虫体,则是被上海无齿茎蜂寄生。假如是一包蛆状的虫体,则是刺蛾广翅小蜂寄寄生在上海无齿茎蜂上。 32.棕边青

刺蛾。又叫中国绿刺蛾,在樱桃树地上。

4.发生严重病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初冬刨树盘是桃树治理的一项常用措施,该措施既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桃树根系生长的作用,也可将地表的枯枝落叶翻于土下,把土中越冬的害虫翻于地表。

公道施肥、浇水,及时中耕除草,进行疏果控制负载量,以增强树势,进步树体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公道修剪,以改善透风透光条件,恶化病虫的生存环境。

清扫枯枝落叶,通常在桃树落叶后进行,可消灭在枝干上越冬的病虫,如桑白蚧、桃疮痂病、桃炭疽病和细菌性穿孔病。第

一、二代梨小食心虫发生期,正是新梢生长期,发现有桃梢萎蔫时,及时剪除。对局部发生的桃瘤蚜危害梢以及黑蝉产卵枯死梢也应及时剪除,并烧掉。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根据害虫的习性所采取的机械方法防治害虫。

常用20瓦或40瓦的黑光灯管做光源,在灯管下接一个水盆或大广口瓶,瓶中放些毒药,以杀死掉进的害虫。此法可诱杀很多害虫,如桃蛀螟、卷叶蛾、桃天蛾等。

很多成虫对糖1 2 下一页

第6篇:农业生产积极性调研报告

农业生产积极性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确保粮食安全基础是粮食产量,而稳定粮食生产的手段除政策、机制和气候等因素外,主要是持续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生产有何影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是那些?如何建立持续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的长效机制?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数据显示:农民种粮积极性与粮食生产周期密切相关

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是反映粮食生产的三个重要指标,通过对近30年来的历史数据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与粮食生产周期密切相关。

1、农民种粮积极性变化引发粮食总产量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其中出现了几次较大波动。从粮食总产量波动图中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粮食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而这五个阶段波动的直接原因都与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关。

1978~1984年:农民种粮热情迸发,粮食总量快速增长

从197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开,粮食收购价格也得到大幅度提高,1979年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幅度高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得1980年以后的几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增加,并在1984年创下建国以来第一个新高,粮食总产量从30477万吨快速增长到40731万吨。

1985~1988年: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粮食生产低迷

1984年农业大丰收之后,由于产生了农业和粮食问题可以过关的思想,

放松了警惕。从1985年起,一方面,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削减,粮食收购价格下调;另一方面,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大幅度上涨。双重影响使农民种粮纯收入迅速降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1985年粮食总产量比1984年减少2820万吨,减产%,是建国以来仅低于1959年粮食减产数量的年份。此后几年内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低位,到1989年总产量才回升到1984年水平,达到40755万吨。

1989~1999年:农民种粮积极性相对稳定,粮食总量恢复增产态势

这个阶段农民种粮积极性虽然出现一定波动,但相对比较稳定,粮食总产量也基本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其中1990年和1996年农民种粮积极性最高,粮食产量提高幅度也最大。

1989至1990年期间,国家实施了新一轮的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1991年达到347.5亿元,比1988年净

增加亿元,增幅高达%。再次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1989粮食收购价格上升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促使1990年粮食实现历史性丰收,达到44624万吨。

1991至1995年期间,虽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投资总额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相对比较稳定,全国粮食总产量均在45000万吨左右。

1996年至1999年粮食生产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期间,1994年和1996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再一次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又创历史新高,到达50454万吨。此后连续四年农民种粮积极性均保持较高水平。1998年我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但粮食总产量仍超过1996年水平。

~: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带来严峻的粮食生产形势

粮食连年丰收,国家按保护价敞开

收购余粮并贮存粮食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大,给国家财政造成一定压力。年初,国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且调整粮食保护价收购范围,实质上减少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粮食价格大跌,农民种粮收入直逼种粮成本,个别地方农民甚至亏损,农民几乎完全丧失种粮积极性。粮食总产量出现连续五年下降,仅43070万吨,比1998年减少%。,我国粮食缺口达500亿公斤,人均粮食产量仅333公斤,低于中国社会温饱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370—385公斤的粮食安全区间,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以来:农民种粮热情再次得到激发,粮食总产量出现五年连增

为了扭转粮食总产量连续几年持续下滑的趋势,开始,国家再次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自起连续六年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断积累和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持续上涨和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政

策的双重推动下,再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热情,粮食实现连续5年增产。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52850万吨,比增加了9780万吨,增长%。

2、短期内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粮食播种面积

从长期来看,1978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耕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部分耕地向非农业用地转移。耕地面积的下降,致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下降至的106793千公顷,减少了13794千公顷,降幅为%。

但从短期来看,如不考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耕地面积下降的影响,种粮积极性的变化最直接的反映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最近的一次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周期性波动是从1999年开始的。以这一次周期性波

动为基础来分析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期间农民种粮积极性被严重伤害,部分农民改变种植结构,或者索性撂荒,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大幅下降,全国粮食种植面积仅99410千公顷,为历史最低水平,比1998年的113161千公顷减少13751公顷,累计减幅为%。至今种粮积极性再次得到了极大地激发,粮食播种面积开始缓慢回升。到粮食播种面积为106793公顷,比增加7383公顷,增幅为%。

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对全省37个县2500户农户农作物种植意向抽样调查显示,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粮食意向播种面积比增长%。这是自1983年开展种植意向调查以来,仅低于的增幅。水稻种植意向结构趋于合理,一改近三年“单增双减”的情况,出现了“单双均增”的局面,计划种植早、晚稻分别比上年增长%、%,中稻面积在连续三年高增长的情况下,增速有所趋缓,仍比上年增长2%。

3、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有较大影响

从长期来看,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优化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上升,达4951公斤/公顷,为历史最高位,是1978年2527公斤/公顷的倍。从较短的一段时期来看,气候条件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则是粮食单产提高最主要的因素。

种粮积极性提高,将促使农民增加种粮投入,包括资金技术投入和劳动投入,这都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民精耕细作。从1978-的粮食单产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当农民种粮积极性被激发时,粮食单产增幅较大。如1978~1984年、1989~1999年和至今均为单产快速增加的阶段。当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时,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或停滞。如1985~1988年单产增幅较小,而~出现了减产。

二、实践证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

近30年的实践证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

1、经营机制

只有良好的经营机制,才能长期有效的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如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总产量也迅猛增长,1984年与1978年相比增幅高达%。但当一种机制的功能发挥到一定程度后,如没新的举措,农民种粮积极性将受到一定影响,1985~1988年就是典型的表现。而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又促进了粮食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了农民种粮收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市场价格

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决定农民种粮效益,影响种粮积极性。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所追求的是自身的粮食安全和收益最大化,当温饱问题解决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个内在因素就是种粮的收益。种粮收益

是由出售粮食收益和种粮补贴组成。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基础上,种粮收入=粮食价格粮食产量-生产成本。粮食产量基本上随粮食价格变化,而生产成本主要是农资价格决定。因此影响粮食销售的效益主要是粮食价格和农资价格,粮食价格提高能够带来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而农资价格越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越低。

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粮食和农资的市场价格的形成不仅受市场需求和供给影响,还要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为保证粮食和农资价格的稳定,国家从以来连续几次提高粮食收购价和出台了稳定农资价格的措施,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纯收入。

以湖南为例,至四年期间,受粮食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湖南粮食产量为2768万吨,到降到2443万吨,下降了%,在此期间,农民收入增幅放缓。这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97,2299,2397,2533元,累计增加386元,累计

增幅仅%,平均每年增加才元。相比到四年期间,粮食价格处于高位,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增幅也加大。粮食产量从的2443万吨,回升到的2692万吨。这四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

38、31

18、3390和3904元,累计增加1371元,累计增幅%,平均每年增加343元。粮食价格持续走高,湖南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绝对值是改革开放30年中最多的一年。

由于今年年初农资价格的下调和最低收购价的再次提高,近期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开展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调查显示,湖南有%的农民认为今年种粮效益比上年还将有所提高。

3、政策导向

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分析中可以看出:每次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波动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动,都是由国家对粮食生产政策的调整开始的。1985国家减

少农业投入使当年粮食减产; 至期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压力增大,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减少,引起了这期间粮食连续减产。新一轮的粮食增产也是由国家政策引导开始的,开始,国家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不断加大,种粮补贴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热情,粮食实现连续5年增产。

当前国家继续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湖南农资直补为每亩元,比上年每亩增加了元;粮食直补为每亩元,水稻良种补贴早稻和晚稻分别每亩补贴10元和15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均维持上年的补助标准。若农户种双季稻,三项补贴最高能够达到元/亩,比上年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湖1 2 下一页

第7篇:关于对农业牧业生产发展调研报告

太平山镇副镇长

迟海力

按照县委党校“科级进修班”课程要求,就正确分析当前农业经济运行态势和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对我们太平山镇的农牧业生产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牧业经济现状

太平山镇是全县较大乡镇,更是产粮大镇、畜牧业生产大镇。全镇共有5659户,32010人,11672公顷耕地,人均拥有耕地3.2亩。主要种植作物是玉米。近年来,我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个主线,以培育发展区域性特色主导农业为重点,不断开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精品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探索新的农业运行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牲畜存栏生猪8600头、黄牛6800头、奶牛2200头、羊11000只、禽25万只,舍饲养殖业从无到有,达到100户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3亿元,牧业产值实现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61元,比上年4872元增加近1000元。

二、制约农业牧业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物资和资金短缺,水利、电网,

1

路面硬化建设的步伐不快;信息化市场经济闭塞;农产品流通领域狭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利于农业增效的提高。

(2)产业结构单一,由于陈旧观念和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贫乏,全镇农户种植仍以玉米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少,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的步伐缓慢,压粮、扩经的比例没有明显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大的突破,仍在低水平上徘徊。从规模效益上来看,缺少连片的调整规模,缺乏主打品种,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新品种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3)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滞后,使农作物的商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没有竞争优势,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4)财政困难,村经济积累薄弱。由于缺乏持久有力的税源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致使镇财政经费紧张,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投入农业发展的经费少之又少。

(5)村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识还不够强,思想还不够解放,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尤其是农民宁愿把传统的玉米种植调来调去,也不愿冒风险种植高新品种,使我镇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

(6)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纵观现在农村的种植方式,仍是按以前的方式方法种植,不能更好的运用科技,造成了资源浪费,农产品成本高,绝对价值偏低,也影响了农民增收。

2

三、今后牧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扎实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优势农产品发展步伐

农村社会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作文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走依靠科技求发展,依靠发展增效益,依靠质量占市场的道路。今后,要以“三品一效”“两高一优”农业为目标,主动适应市场多样化、优势化,规模化需求,充分发挥我镇农业的比较优势,着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发展规模。

(1)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整体效益,继续发展种植业,突出特色抓高效。根据我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重点发挥区域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形成区域化布局。按照“牧区产羔,农区育肥,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思路,在巩固徐家屯村现有舍饲养殖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发展舍饲养殖户,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徐家屯村建成舍饲养殖和玉米种植基地;在新太平山村现有的

二、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二、三产业,形成

二、三产业基地。

(2)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进入市场之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品质是第一竞争亮点,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产

3

品的价格,影响着整体经济效益。

(3)发展名、特、优、新精品农业。发展精品农业要合理布局,发挥各自优势并有重点地扩大特色设施。由于南太平山村生产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品质优,加工制成的粉条、粉丝等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之路。

(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

(1)科学技术是创建名牌产品的第一生产力,谁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纵观中国名牌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从外部环境上看均与科技进步有关,从企业角度来看,均与加大科技的研究、开发密不可分。镇域经济要通过农副产品丰富的现状,加大对农产品深度开发的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出一批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开发出一批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即食,保鲜、清洁的食品,符合消费进步的时代趋势。

(2)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从抓好标准化生产入手,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结合农业实际,继续坚持用标准化培育品牌,用质量提升竞争力,使农产品质量实现新的飞跃。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供种、生产、销售、服务体系,促使全镇农业走上精细化、规模化、科技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三)扶持产业,做强做大,多业并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目前,全镇玉米生产、畜牧业生产、药材生产,已有一定基础。

4

但由于规模不大,品位一般,知名度不高,再加上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不大,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因此,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具体措施是:一是项目带动战略。充分抓住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搞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创建工作,充分提高我镇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带动战略。近几年我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不断涌现,不仅经济搞得好,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快速发展。他们在长期实践中,了解市场,掌握了关键技术,很适宜推广,对此通过普查,每项选择1—3个农户,加以总结,或组织农户实地参观,或采取经验介绍等方式,推广发展。鉴于示范户具有十分广阔的销售渠道,可由示范户承担产品销售服务。三是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四是根据本地的主要农产品,召开产品销售招标会等,来挖掘经常从事中介业务的“能人”参与竞标,把他们逐渐培育和发展成中介服务公司。五是支持农户互助组织和公司联合体的发展,通过互助联合实现资本集中,有利于取得信贷资金,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并实现优势互补。

(四)加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落实,加快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自主经营权,这种制度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解决了广大农民衣食温饱问题。但是,这种土地制度在现实情况下有很多局限性,许多想种地,想多种地,想集中连片种地的

5

农户或者农村经济农户不能得到足够的土地,特别是许多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基地,但难以得到足够的土地,而且即使与农民谈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面临极高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土地不能向利润最大化方向流动,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因此,要在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依法进行家庭承包土地使用权有偿流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是促进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和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包括土地要素在内的市场体系,培育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其次,依据“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增加负担的基础上,实行“公开、集中、规模、分类”流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再次,发展并推进流转形式多样化,包括转让、转包、入股、互换、联户合作等;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服务作用,处理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五)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民间专业合作组织

信息网络是商品经济的神经系统,就是说要发展农业商品经济信息服务不仅要跟得上,而且必须先行一步,鉴于我镇农民对信息需求的紧迫性,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党城湾镇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其职能是: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评价和信息发送。信息网络形成后,广大农民就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市”利导,顺“市”而作,待“市”而发,

6

增强农民生产预见性和主动性,实现生产者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当前,一家一户经营很难适应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弥补这一缺陷,继续发挥农户家庭经营的活力,必须把一家一户经营联合起来,建立各种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初步建成21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即养羊合作社、养牛合作社、物流运转协会、劳务输转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农产品流通信息中心、牧农科技服务中心,农民自愿入会,协会为会员提供技术服务、原料供应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联合平抑价格,抵制不平等竞争,维护会员利益等,会员按本会章程,享受相应权利和义务。

(六)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服务农民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以行政命令手段来指挥农业,进行行政干预。实践证明,政府干预有很多弊端。一是成本高,效率低;二是长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作用,成功率低;三是急于求成,往往难以实现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四是容易产生政治、社会负面效应。因此,今后政府要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以参谋者身份为农民提供信息,提供经营方案等;在经营过程中,政府以服务者身份出现;在发展协调方面,政府又以法官身份出现,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提供全方位服务。实行先下后上,先外后内的方略,即深入农户在了解农户需求和民情的基础上总结农业结构调整的成熟经验,确定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先外后内是把农民不容易得到的信息和技术传播到农户中去。要按照“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

7

农民充分沟通,取得农民的信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我镇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8篇:xx县xx村农业生产情况农业农村情况调研报告最终

xx县xx村农业生产情况

按照厅党组的统一安排,2010年12月21日至25日和2011年元月10日至12日,我们一行五人到监利县开展农业生产情况调研。我们实行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宏观座谈和微观调查相结合,重点剖析一个村,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田种植备耕情况。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人口

xx村农户数为314户,总人口1529人,男女比例为1.04﹕1,18岁以下人口501人,其中18-60岁819人,60岁以上20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77%、53.56%、13.67%;其中1028个成人中,文盲126人、小学文化程度410人、初中文化程度42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2人,文化程度比例为:1.75︰5.69︰5.83︰1, 全家外出打工户为80户,占25.48%。

2、劳动力

全村劳动力(18-60岁)人数为 819人,占总人口比例53.56%,其中外出打工人数为492人,占总人口的32.18%,占劳动力人数的60.1%,在家务农人数327人,占总人口的21.39%,占劳动力人数的39.9%。

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为33人、318人、398人和70人,分别占劳动力的4.03 %、38.82%、48.60%和

1 8.55%。

3、实际从业人员

据调查xx村实际从业人数1002人,其中非劳动力(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从业人口183人,占总人口的11.97 %,其中外出打工人数为12人,占非劳动力从业人口的6.56%;在家务农171人,占非劳动力从业人口的93.44%。

文化素质偏低。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为106人、406人、418人和72人,分别占实际从业人员的10.58 %、40.52%、41.72%和7.18%。

4、耕地

我们调查,2010年xx村耕地面积3107.3亩(统计上报为3160亩),其中水田面积2985.5亩(统计上报为2930亩),旱地面积121.8亩(统计上报为230亩),播种面积为6553.7亩(统计上报为6687亩),复种指数为2.1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92.6亩,水稻4587.6亩(其中早稻、中稻和晚稻分别为1602.1亩、1229.9亩和1755.6亩)、油菜1496.65亩、其它469.5亩。冬闲田1500.9亩,占耕地面积的48.3%。

5、粮食产量

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2219.6吨(统计上报产量2779 吨),其中水稻2188.1吨(统计上报产量2779 吨),占粮食产量的98.58%。早稻、中稻、晚稻产量分别为712.9吨、676.4吨和798.8吨,小麦产量为31.5吨。

2010年水稻收购价好于2009年,早、中、晚稻每公斤收购单价分别为2.1元、2.3元和2.3元,分别比去年上升0.22元、0.42元和0.5元,

2 上升比例分别为10.4%、18.26%和21.73%。

6、收入情况

①经营性收入

种植业方面:2010年全村种田收入369.46万元,需上交村提留费用12.8万元,实际收入为356.66万元。涉及种田的农户共234户,共投入劳动力498个,劳动力人均种田年收入7161.84元。

养殖业方面:全村水产养殖收入60.3万元,畜牧养殖收入4.95万元,合计65.25万元。

②务工收入

全村外出年打工收入共计670.32万元,外出打工人数为504人,人均年打工收入1.33万元。

③转移性性收入

全村转移性收入35.43万元,其中粮食直补6.19万元,良种补贴7.87万元,农资综合直补20.87万元,农机补贴收入0.5万元,人均231.72元。

④财产性收入

存款利息收入12.31万元,农机等机械出租收入18.01万元,共计30.32万元。

全村总收入合计1092.73万元,人均收入7146.7元。

7、村级债务

目前,xx村还存在着债权债务问题,2010年xx村债务总额为10.47万元,其中借款3万元,应付款项7.47万元;债权总额为45.98万元,其中农户欠款45.08万元,其它应收款0.9万元。2010年xx村村级债

3 权债务变化情况:农户上交欠款4万元,村级归还借款2万元。村级经济来源只有村级机动地的租金,目前机动地面积258亩,每亩年租金120元。

8、2011年打算

通过对农民种植意向调查,2011年xx村计划种植面积6437.1亩,其中水稻计划种植4592亩,与2010年4588亩相差不大。2011年早稻、晚稻、棉花和油菜计划种植面积略有增加,而中稻、小麦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外出务工人数509人,比2010年增加5人。

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农技推广满足不了需求

根据调查,xx村是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村,早稻和中稻主要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晚稻由于生产季节的原因,该技术应用面积不大,2010年全村早稻轻简栽培技术应用面积1482亩,占早稻种植面积的

92.5%;全村推广水稻良种面积达到100%;配方施肥服务面积1505亩,占总面积的48.43%;水稻病虫机防面积1855亩,占总面积的16.17%。

据调查,农民对作物的播种期、移栽期认识不够,不懂得对症施肥,不懂病虫防治,希望能够统一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希望农技人员提供准确的病虫预报,并指导用药,并希望参加种植技术方面和养殖业方面的培训,尤其是水产培训。

目前农业技术在服务人数、方式上与农村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汪桥镇12万亩耕种面积,而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只有3个农业技术人员,既无办公场所更无新设备,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病虫防治集中3个人身上,而且他们待遇差,地位低,后备人员匮乏,

4 思想不稳定。一个人以钱养事年经费22600元,扣除保险费,实际年收入只有16000余元,相当于一个普通打工者。因此,应给镇推广服务中心增加人员,按2万亩一个人的比例落实,要给农技人员创造一个稳定的条件。农民反映,在农事管理活动中,几乎很少见到农技员,只是从村干部和宣传单上知道一些农技指导信息。

2、农机服务受制约

全村共有各种农业机械535台(套),其中插秧机1台、收割机3台、机耕船2台、手扶拖拉机24 台、耕整机59台、抽水机280台、机动喷雾器16台和电动喷雾器150台。农机服务主要在机耕、机收和抽水上,病虫防治主要以自防为主,全村农机化服务应用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农田机耕和水稻收割基本实现100%的机械,2010年全村农机服务应用面积达到25793亩次,其中机耕面积5120亩,机收面积3000亩,分别占应耕和应收面积的78.12%和45.78%。总体上来看,农业机械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农机服务上还受到一些制约:一是操作人员的制约,年轻人不愿意干,而年龄大的人不会干,同时农民接受农机培训少,农机操作人员少,水平低;二是受到农机补贴经费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机补贴经费少,农民需求大,农机补贴范围小,农民需要的小型机械未列入名录;三是受到农机发展的制约,农业生产需要的晚稻插秧机、油菜收割机等农机服务还跟不上;四是受到柴油供应的制约,柴油涨价太快,农机应用负担加重,农忙季节买不到油。

3、土地流转步子不大

5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不满足现有的小农经营模式,纷纷外出务工,部分农户将土地全部或部分转租给他人种植,据统计,全村涉及转租流转土地达934.3亩,占总种植面积的30.07%,涉及农户80户,占总农户数的25.48%。目前土地流转的形式多是亲朋好友近邻间进行的季节性土地流转,多是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协议,流转涉及的户数不多,面积也较小,xx村没有大面积上百亩的土地流转,最多的一户也只有50亩,大多数农户种植面积在10亩左右。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政策后,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许多农民“惜田如命”,土地纠纷事件不断增加,2010年汪桥镇发生农民要地种的土地纠纷28件,xx村涉及向村委会要地的农户16家,但目前还解决不了。农民之所以“惜田如命”,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种田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2010年监利县平均种植水平,种植一亩早稻收益554元、中稻收益808元、晚稻收益624.5元,(包括分别享受的转移性补贴69元、74元、74元);种植一亩棉花的效益1087元,包括良种补贴15元。根据xx村调查,农民种田年收入平均7161.84元,外出打工年收入平均1.33万元,两者差距6138.16元。

二是劳动强度减轻。由于实施轻简栽培和农机化服务,传统的种田模式被替代,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根据测算栽种一亩早稻,只需要4-5个工,而传统种田模式则需要8-9个工。

三是农民出路不多。由于当地工业不发达、没有大型企业,周边又没有矿场,农民就业门路少,在家农民只有以种田为主。

四是农民有后顾之忧。由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尚未解决,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自己就无立足之地,将来生活没有保障。

6 五是对农村环境的认可,他们认为农村环境还不错,在种田的同时,还可以在附近打打零工。

4、农业生产条件急待改善

农村排灌条件和田间道路等农业生产条件制约生产发展和生产能力提高。根据调查,xx村排灌能力不足,设施主要有路闸12 个、沟渠63条,其中损坏路闸7个,淤塞的沟渠38条。可以满足全部田块排灌,可以满足900亩田抗旱,占总面积的28.96%。2010年,受连续暴雨影响受灾面积420亩,产量损失42000公斤。

目前全村田间道路2条3.5公里,农业机械能进去开展田间作业的道路10条8.5公里,另外需要维护的田间道路12条12公里,还需新修的田间道路10条10公里。

5、农村冬闲田面积较大

xx村冬闲田的面积还较大,全村冬闲田1500.9亩,占耕地面积的48.3%。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排灌条件有限,导致冬不能排,春不能灌;二是抓粮食生产就要发展双季稻,这样作物茬口不好安排;三是种冬作物小麦、油菜效益差,投入300-400元,收入也只有300-400元,划不来。

三、发展农业的建议

1、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从监利的情况来看,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有关政策,统一认识,消除疑虑,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土地流转。二是要培植种田大户,通过政策引导、

7 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促进大户发展,不断提高能力,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三是加大组织推动力度,一方面要要强化经管队伍,目前监利县县、乡两级经管部门不在农业部门,力量弱,对土地流转推动力小,建议将经管部门合并到农业部门,另一方面要发挥村级干部与党员的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农户对xx村村干部的作用表示认可的占80%以上,认为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占60%以上。 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以工补农,在政策、土地出让资金、人才等方面大力向县市倾斜,发展当地经济,吸引周边农民就近就业,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让部分农民离地离田,使土地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五是要探讨股田制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2、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2010年,主要农资价格均出现上涨,其中50公斤复合肥的价格由140元上涨到145元,上涨3.57%;40公斤尿素的价格由85元上涨到88元,涨价幅度3.53%;50公斤碳铵的价格由32元涨到34元,涨价幅度6.25%;农药中除少数药剂如毒死蜱价格上涨8.33%外,噻嗪酮、井冈霉素、阿维菌素、吡蚜酮、乙·苄等大部分药剂价格未变;水稻种子平均价格由每公斤40元上涨到50元,上涨25%,柴油每升价格由5.2元上涨到6.8元,上涨30.77%。

根据调查,2010年xx村全村投入复合肥163.8吨,比2009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1.64万元、投入碳铵98.3吨,比2009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0.4万元、投入尿素65.5吨,比2009年同等用量增加费用0.3万元;共使用种子2.4吨,由于涨价多投入24万元;农药支出29.82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使用柴油34.4吨,同等用量比2009年多投入5.5万元,

8 共计增加投入成本31.84万元。

在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的同时,粮食价格也有相应的增长,其中早稻价格由每公斤1.88元上涨到2.1元,上涨11.7%,中稻价格由188元上涨到2.3元,上涨22.34%,晚稻价格由1.8元上涨到2.3元,上涨27.78%。早稻、中稻和晚稻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分别是15.6

8、28.41和39.94万元,油菜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是4.34万元,棉花由于涨价增加的收入是15.32万元,共计103.69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农资价格涨价没有水稻等粮食作物价格涨价的幅度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农民希望这种政策得到保持,要求政府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加快现代传媒手段在农技推广中运用,推进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水平。

二是加快农机推广与普及,加大对农机补贴的投入,降低农机补贴的门槛,扩大农机补贴范围,让农民受惠范围扩大。同时,加大力度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机应用水平。积极引导农民购臵高技术、多功能、多用途的机械,要搞好农机技术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撑。

三是改善农村排灌设施条件,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和农户共同分担投入的办法,开挖和疏通沟渠,提高泵站和路闸的排灌能力,提高农田排涝和抗旱能力,落实双季稻种植面积,确保农田稳产高产。

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如在晚稻育

9 秧方面,乡镇可成立专业育秧公司,对周边农户进行服务。在运作上,采用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发展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合作组织的合法权益。

4、积极稳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有集体经济,从调查中发现,xx村是一个“空壳村”,没有村级企业,没有收入,还背负着债务。要研究制定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债务,并避免产生新的村级债务。

二〇一一年元月十二日

第9篇: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人大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按照学习实践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方案安排,县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组成调研组,于4月4日至6日就我县当前农业生产及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主要围绕种植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先后深入通州镇、卡罗乡、甘寨乡、平湖镇等乡镇开展调研。

在听取有关乡镇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先后查看了通州镇平里河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金桥村的烤烟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种植、新星村的有机高梁育苗种植,卡罗乡卡罗村曾家寨田烟示范点等。调研中还与乡镇干部及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当前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困难和问题,认真收集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各项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县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州春耕生产等会议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做到“动手早、抓得实、形势好”,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任务明确。各乡镇在稳定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兴产业结构调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如通州今年春耕生产重点是抓好烤烟、早熟蔬菜和粮食生产,明确了今年烤烟面积4300亩,试种1000亩有机高梁,4000亩优质水稻,并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村。二是技术培训到位,群众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各乡镇始终把提高农民种植水平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力求科技备耕,农民的生产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认真惠农政策,群众春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受惠农补贴政策及粮食价格的影响,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群众生产积极较高。四是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储备到位、量足,各乡镇农用物资货源充足,农民选择余地大,完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的需要。五是强化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各乡镇主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新技术示范,生态家园循环农业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产业强村示范和建立培训基地等,使现代农业示范有新的特色。

在调研中,各乡镇反映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种植业生产方面:长期以来,我县的种植业产业化水平始终难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烟之外就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成规模地进入市场,而烤烟的产量质量由于受政策、投入和市场制约,要将其做大做强的空间小和难度大。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进行了许多实践,涌现出了大户承包、公司带动、科技示范、引进外资开发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推动了果蔬、苗木、中药材、蚕桑、茶、仔猪繁殖、土鸡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由于没有真正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所选项目没有很好地体现比较优势,特色不突出,许多项目都是跟着别人的尾巴走;二是规模小,基地建设滞后,由于规模小,产品在市场上根本占不了份额,没有规模效益,基地建设也就跟不上,由于没有规模,形不成专业市场,就更谈不上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不灵,目前发展的项目,大多数都把眼睛盯住县内市场,大家都在谈市场,但就是没有专人去闯县外市场,开拓市场,一些项目只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或价位走低,项目就更换门庭,而当市场需求量增加,价位回升时,又出现了无基地、无产品;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运行机制仍然在封闭保守的个体经营中徘徊,在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资金筹措,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基地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牢固,诚信原则坚持得不好,抵抗风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产业规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现阶段在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各种资源难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龙头企业搞好各种服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扶持政策不具体,有的政策落实难度大,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服务也不到位;六是产品加工升值滞后,由于我县交通路况很差、距中心城市较远,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原料型产品,由于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后利润空间很小,调动不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七是农用物资价格涨浮过大,大大超过群众的购买力,给春耕生产的科技推广造成严重影响;八是由于县内煤矿生产滞后,烟煤调运较困难;九是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和技术跟踪服务力度不够,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农技中心人员多,但专业人员少。

结构调整上: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经常出现“一年干一样”的情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远景规划,发展的措施不够具体有力;三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使规模产业难以组织实施;四是缺乏产业在全县

的统筹发展,乡镇各自为战的状况未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乡镇缺乏对水利工程的管护能力,水利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职能部门因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对水利设施的管护力度不够,对病险水库、水渠的除险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损坏的山塘水库及沟渠短期内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群众意见较大。

畜牧产业

方面:一是缺乏技术指导,群众养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成效不明显。二是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种贴息政策落实难,群众缺乏扩大规模的启动资金,规模养殖难以做大。三是缺乏技术人员,防疫工作服务难以到位,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

二、对策和建议

我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调研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足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山养、茶叶、蔬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油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在明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力度,并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不断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在注重“五抓”的基础上,着力从“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县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业在市场的知名度、占有率。

四是突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特色农业发展带动能力。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载体,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健全特色农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对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农产品品牌培育推介扶持补助和考核奖励力度,建立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和激励机制,落实政府扶优扶强政策,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下一篇:构建和谐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