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及空间重构研究

摘要:国土空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人类物质生产与文明发展的基本保障。农业生产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阵地。然而,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构实践多聚焦国土综合空间或生产空间,较少涉及单一农业生产空间。同时,已有研究主要关注耕地为载体的种植业空间,忽略了林地、草地及池塘水库承载的非种植业空间。此外,国土空间规划多从主导功能、适宜性评价、双评价等方面探讨重构方案和治理措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探讨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研究较为缺乏。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产品供给服务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探索典型地域的农业生产空间重构,在丰富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以集特色农产品产区、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试验区、全域旅游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湖南湘西州为案例,按照“理论解析-格局演变-服务响应-驱动机理-优化配置”的逻辑思路,探讨典型地域的农业生产空间重构。具体如下:(1)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的经验及不足。借鉴相关理论,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2)采用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结合Arc GIS 10.2等软件的图形可视化工具,刻画区域农业生产空间利用格局的演变。(3)采用熵权法、障碍度等方法,识别农业生产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三大子系统的响应;利用服务热点等模型,探讨其总系统的响应。(4)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探讨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的动力机制。(5)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FLUS模型,模拟和预测2030年区域农业生产空间的利用情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依据相对优势指数,划定农业生产优势区,实现农业产业带空间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理论解析: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农业生产空间重构是一种新的视角农业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研究有效融合了自然-经济-文化等各种属性的指标,弥补了适宜性评价轻人文属性及功能评价轻自然属性的不足,并避免了双评价指标重合、逻辑矛盾、难以衔接等问题。同时,生态系统服务的探讨能够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提升人类福祉,这是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新视角。(2)格局演变:区域农业生产空间的利用格局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异质性2000-2018年湘西农业生产空间面积数量略微减少,结构较为稳定。区域土地利用以农业生产为主(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约55%左右),但农业生产空间面积持续下降(由8454.98 km~2下降至8323.72 km~2)。各类农业生产空间占比总体稳定,林果业空间占比最高(2018年的比重为49.77%)。区域农业生产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种植业空间主要集中于西部,林果业空间广布于全域,牧业空间主要分布于北部;渔业空间相对集中于湘西南部。各类型农业生产空间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种植业空间变化量最大(占农业生产空间变化总量的47.93%),渔业空间变化速度最快(减少了26.27%)。(3)服务响应:区域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文化子系统趋于优化,调节子系统较为稳定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供给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服务指数由低水平(0.2-0.4)或中等水平(0.4-0.6)逐渐上升到中等水平(0.4-0.6)或高水平(0.6-0.8);调节服务总体缓慢上升,服务指数从2000年的0.3906上升到2018年的0.4121,服务指数最低值、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05年和2010年;文化服务波动增长。文化服务指数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年份平均值不足0.5。同时,文化服务呈现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0.0946上升到2018年的0.4766。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经历了由单一化时期向多元化时期的演变。生态系统服务单一化时期:供给服务占主导,1类服务热点区占主导,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协同度都较高。生态系统服务多元化时期: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全面发展,2、3类服务热点占主导,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度较低,协同度较高。(4)驱动机理: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受自然、经济和政策诸因素共同驱动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府决策等诸要素共同作用下人地关系变迁的结果。u8(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的核心负向驱动因子,u1(年均气温)、u12(城镇化率)为核心正向驱动因子;生态系统服务单一化阶段,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为主导推动力。生态系统服务多元化阶段,土地利用和人口因素为主导推动力。资源禀赋影响和制约着农用地利用和管理的方向,是影响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本底;社会经济因素对短期内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手段影响较明显,主导着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改变;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政策在宏观上引导或制约着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总之,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演变是资源禀赋(基础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导动力)和政府意志(导向动力)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优化配置: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重构为3个农业大区和8个农业区,并提出3大保障路径3个农业大区为中北部农业供给-调节服务优势区、东南部农业调节-文化服务优势区、西南部农业供给-文化服务优势区,行政单元数量占比分别为50%、25%和25%,农用地面积占比分别为59.15%、23.77%和17.08%。中北部农业供给-调节服务优势区农业发展方向如下:发展特色农林牧渔业,实现农业资源生态化、高效化、合理化利用;东南部农业调节-文化服务优势区农业发展方向如下:大力发展城郊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创意农业,发展农业文化产业;西南部农业供给-文化服务优势区利用主要趋势如下:建立茶叶、渔、肉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耕、水果采摘、垂钓等休闲娱乐方式的生态旅游。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保障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农业生产空间优势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完善农业生产空间产品及服务的流通体系,农业生产空间生态化管理和利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为:(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聚焦于典型地域农业生产空间利用格局的演变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农业生产空间重构方案和重构路径,可为类似地区农业生态-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及乡村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数理模型的改进与创新。本文将In VEST模型与ETo-calculator模型有效融合,并根据区域调研及实测数据对In VEST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和改进,从而实现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精准评估,丰富和发展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的分析范式;(3)非物质性服务的量化与评估。本文采用了In VEST模型及多因素综合评估方法对非物质性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进行测算,利用熵权法测算权重,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无纲量化处理。本文探索了非物质性服务如何定量化的科学问题,实现了不同量纲和属性指标的量化与对比。

关键词: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生态系统服务;优势特色农业;湘西州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面向空间重构的农业生产空间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

1.5.1 自然环境概况

1.5.2 社会经济概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理论

2.1.4 比较优势理论

2.2 核心概念

2.2.1 核心概念界定

2.2.2 关系解析

2.3 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及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

第3章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利用格局的演变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业生产空间利用格局总体的演变特征

3.2.2 各类型农业生产空间利用格局的演变特征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4章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供给服务子系统的响应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农业生产空间供给服务总体的响应特征

4.2.2 农业生产空间各项供给服务的响应特征

4.2.3 农业生产空间供给服务障碍因子的响应特征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5章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调节服务子系统的响应

5.1 数据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业生产空间调节服务总体的响应特征

5.2.2 农业生产空间各项调节服务的响应特征

5.2.3 农业生产空间调节服务障碍因子的响应特征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6章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文化服务子系统的响应

6.1 数据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农业生产空间文化服务总体的响应特征

6.2.2 农业生产空间各项文化服务的响应特征

6.2.3 农业生产空间文化服务障碍因子的响应特征

6.3 讨论与结论

6.3.1 讨论

6.3.2 结论

第7章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总系统的响应及机理

7.1 数据与方法

7.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7.1.2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总体的响应特征

7.2.2 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热点的响应特征

7.2.3 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响应特征

7.2.4 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的历程

7.2.5 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的驱动机理

7.3 讨论与结论

7.3.1 讨论

7.3.2 结论

第8章 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重构

8.1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原则、目标和思路

8.1.1 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原则

8.1.2 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目标

8.1.3 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思路

8.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8.3 研究方法

8.4 结果与分析

8.4.1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利用的未来情景

8.4.2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未来格局

8.4.3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重构方案

8.4.4 湘西州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保障路径

8.5 讨论及结论

8.5.1 讨论

8.5.2 结论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

9.2.1 研究特色

9.2.2 研究创新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与获奖

致谢

上一篇: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校园篮球运动体育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