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是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与出口在世界处于优势地位。美国农业的优势地位不仅仅是其自然资源丰富及技术水平领先的结果,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美国农业政策的演变过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论文 篇1:

农业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

摘 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但现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过分注重产量和食品安全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食品安全作为农产品的准入门槛受到重视,同时食品安全的标准也成为农民获取最大利益的市场化杠杆。在利益驱使下,过度重视食品安全以获取最大利益而牺牲环境资源的情况亦不少见。如何平衡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下的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业

现代农业脱胎于传统农业,是伴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但作为农业本身而言,无论是传统农业或是现代农业都根植于生态环境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业活动作为“人类最早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活动”,对环境系统产生的影响也会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大。

1 农业生产中的矛盾体现

就目前而言,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追求是相悖的。因为无论是降低或是解决污染,其所需要支出都成为农业生产成本由农民承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战争与产品品质并重,农民要获取最大利益就必须降低价格、提升品质,这就导致部分在他们看来非强制性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被选择性忽视。

同时,无论农业生产或是环境保护相关的任一标准或者准则,其执行者依旧是农民,是农民自己来决定环境保护与个人利益间的优先次序,而难以让某个机构来对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在现阶段环境保护缺乏补贴、补助等经济激励措施的情况下,个人利益追求无疑是占了上风。此外,大多数环保项目要求自愿参与,而为了减少负担和责任,农民多会拒绝加入其中。

在这种个人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对立中,食品安全成了促使矛盾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食品安全所包含的要求和标准是食品二级生产商及销售商所认可并严格执行的食品准入门槛。农民为了增加利益,一方面要提升农产品品质,满足准入门槛要求并尽量提高产品的品质等级;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产量以有限的资源提供尽量多的产品。这种因食品安全所引导的利益追求,也正是与环境保护最大的矛盾。

2 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是现代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但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的监管依旧是十分有限的。近年来逐步加强的食品安全监管,可能会加剧已很严重的环境危害,并使得环保项目的参与更加困难。

2.1 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现状

在当下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现代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愈加显著。在诸多不良影响中,对非农业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害是最突出的。

首先,对资源及环境的污染。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种类的资源环境污染。高密度畜牧养殖业是典型的重污染产业之一,畜牧养殖中会产生动物排泄物、气味及污水等污染物,畜牧污染物处理不当会严重污染周边空气、水源,如果污染物直接作为肥料,会影响土地环境及土地生物多样性,甚至会造成农作物致病并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如2014年在烟台牟平区的畜禽养殖调查中发现:该区年养殖粪便排量达60多万吨,且主要污染物鸡粪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对周边的饮用水源、空气及周边土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养殖业中所施用的动物药品及种植业中所施用的化肥及农药,也对周边居住环境及水源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农业生产对环境资源的透支。当前多数农业生产以牺牲环境资源的持续性为代价,追求暂时的高增长。如2010年内蒙古9800万亩草原因长期超载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最终导致部分草原沙化并产生鼠害;如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围湖造田的洪湖,由于湖容减小,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環境恶化等,如此例子并不鲜见。这种透支环境资源的行为,一方面破坏了资源;另一方面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危害,严重危及生态环境。

从长远看,农民应当采取措施以保证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短期内做到适度放牧、轮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会大量增加生产成本,而增加的成本在当前的农业竞争态势下是只能由其农户自行承担。因此,在短期经济利益的促使下,他们刻意低估了环境破坏对长期发展的影响,或寄希望于未来技术上的创新对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更适宜的条件。

2.2 农产品食品安全对环境保护需求现状

相比环境监管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更加全面。成立了肉类、奶制品及家禽类等专门的安监部门,制订了相应完善农业产品食品安全标准,规范了监管部门对初级农产品的卫生条件及相关疫情进行调查的权利。同时,部分地方性规章及文件中将农产品食品安全结合农业传统进行规范,如在农产品收获前一段时间内禁止使用动物类肥料等,如规定了通过各种方法降低动物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逐步完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疾病等愈加降低。但在为数不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中,46%食源性疾病的产生源自生产阶段的问题,因农产品环境污染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五大因素之一。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过量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导致农产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直接危害食品安全;养殖业造成空气、水源、土壤环境污染,同时部分区域性人畜共患病也与农业环境污染相关。

2015年《食品安全法》的修订,首先,恢复了消费者的信心,解决了之前甚嚣尘上的许多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部分商品消费紧张;其次,避免了从业者间更激烈的冲突。行业参与者为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制订了更严苛的标准,这对于农副产品生产者及消费者而言都是严重的负担,而制定统一的标准无疑是解决冲突最好的方式,维护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平竞争环境。但是,对于环境保护的体现仍旧显不足,甚至难以满足食品安全本身对环境保护的需求。

2.3 矛盾分析

食品安全对农产品的标准限制与环境保护的需求,导致了以下三种矛盾的产生。

首先,利益沖突。农民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而实施环境保护及食品安全标准是需要高昂费用的,所以农民难以实施全部规定标准和规程,只能选择有助于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无疑,遵守食品安全标准所能带来的利益远比实施环境保护所带来的负担要更受欢迎。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即是利益上的冲突。

其次,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目标冲突。某些情况下,食品安全是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的。环境保护所追求的是对资源环境的最大程度的保护,食品安全所注重的是农民所提供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符合食品安全需求、满足人们需要。或许在实现或追求过程中存在交叉,但本质目标是不同的。

最后,是监管的冲突。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分属于不同机构监管,双方各机构间无权管理另一方事务,难以全面或统一的对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因为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目标差异,在实际监管中甚至会出现相悖的情况。

3 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平衡

在上述冲突环境下,如何协调二者间的关系以达到协同效果,无疑是最需要讨论的。就当前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间的平衡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

3.1 附带效果

食品安全中规定的部分农产品所采用的安全措施,附带产生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如采用放养式的养殖方式及传统堆肥施肥。于食品安全角度而言,避免了亚硝酸盐及重金属的过量,维护了食品安全需求;于环境保护而言,可以平衡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土壤得以提供固氮及养分循环作用,并可以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对化肥的需求降低,又反过来保证了土地在外部压力下保持生产的稳定性。

同时,使用传统堆肥肥料的方式,解决了动物养殖中粪便等的处理问题,将农作物生产与畜牧生产相连接,共同解决各自所产生的环境威胁。

3.2 强制要求

大部分情况下,由食品安全相关法规中对环境保护目标进行规定,是实现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最佳手段。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农业部制定的保护管理计划和旨在规范野生动物养殖场的食品安全法规所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保护管理计划,农民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用于维护农场中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信用贷款,而对这些栖息地维护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在内的多种环境效益,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产品食品安全规定没有对农民参与环境保护进行限制。而将环境保护规定在食品安全法规之中,使农民在相对狭窄的选择范围内在可以保证收益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活动,无论是为各种野生动物保护提供资金的文物保护项目或是林木保护项目,都是平衡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最优选择之一。

3.3 相同手段

虽然部分情况下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冲突的,但其亦存在殊途同归的情况,即:一种手段,可以同时满足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要求。

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并非一定相左。如部分动植物栖息地本身作为水净化的工具同时对农产品食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地方作为缓冲地带,可以减少污染物进入水源,同时也可以减少治病生物进入灌溉水道和田地。例如,该类净化缓冲地带,可以净化附近畜牧养殖业所产生的粪便及污水,以防止对相邻土地的污染。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如现有土地管理政策对于化学肥料的使用有着相应的限制以便对土壤环境的能维护,而土壤活性的提高,则会降低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存活率,更保证了食品安全。

4 协同治理计划

正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中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轨迹一般,农业生产中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也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但是不同于其他行业中建立的平衡发展优先次序方式,合作治理可能更适合于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4.1 将环境目标融入食品安全立法及食品安全标准中,统一监管机构

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是农民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该前提下牺牲环境成本以获取食品安全标准下的最大利益无疑是最可能的选择。将适当可行的环境目标作为食品安全的共同标准,通过附带效果、强制要求、相同手段等平衡方式,协调环境保护目标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将环境目标融入食品安全立法及食品安全标准中,缩小农民选择的范围,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在监管方面,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分属不同部门职权范围内,在执法过程中产生交叉。这种情况一方面浪费了执法资源;另一方面难以高效治理。将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监管纳入单一部门,加大了部门监管范围和执法权限,更有助于高效、便捷的统筹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4.2 地方立法与全国性立法结合,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支持

注重地方性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立法。我国地域广博,农业环境、生态环境多样,通过全国性立法方式难以全面涵盖所有种类的环境情况,反而会因为情况了解不全面对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限制。各地应根据产业分布、具体环境及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标准,在全国性法律法规设定的范围内,将环境保护部分内容纳入食品安全规划之中,用更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标准进行规范和促进。

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支持。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间的冲突,归根结底是利益间的冲突。通过财政扶持、各方捐款等方式获取资金来源,将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支持及扶持项目纳入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平衡农民在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间的利益选择,使农民愿意、乐于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行为方式,通过利益导向对农民进行引导,以促进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发展。

4.3 完善生态农业链的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可以缓解或解决农业生产中对环境产生的部分影响与破坏。生态农业产业链是将农业产业各阶段中产生的废弃物在另一阶段加以利用,一方面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部分環境污染问题。如畜牧业产生的粪便与污水经过堆肥处理后可以作为农作物生长的优质肥料;农作物生长遗留的根茎等,可以作为畜牧生产中的饲料等。加大力度发展生态农业无疑可以大大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可形成长效作用。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农业生产中去,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科技化发展。近年来,包括污水处理、粪污沼气化处理等以一些先进技术充分发展,将该类技术运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对环境的部分影响。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的监管和集中解决。以畜牧养殖业为例,我国农业养殖分为小规模家庭式分散养殖与大规模产业化养殖两类,在现代农业生产进程中,畜牧养殖产业化是趋势,但当前依旧是小规模家庭是养殖占比更大。小规模家庭养殖中,养殖点分散、农户素质参差不齐、新技术无法广泛引用、政府难以有效监管等问题使得其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影响了周边居住环境及水源和土壤。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对农业生产中的重污染产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管理与治理,有助于环境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N].人民日报,2006-04-07.

[2]童绍玉.浅析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3]陈芳.农业生产服务模式下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J].经济研究参考,2014,(51).

[4]John H.Davids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2002.

[5]王晓丽.中国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时空聚集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2).

[6]U.S.Envtl.Prot.Agency,Protecting Water Quality from Agricultural Runoff,2005.[EB/OL].http://water.epa.gov /polwaste/nps/upload/Ag_Runo£f_Fact_Sheet.pdf.2016/10/16.

[7]Cary Coglianese,Bounded Evaluation:Cognition,Incoherence,and Regulatory Policy[Z].2002.

作者简介:付政(1989-),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玉林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投资、环境立法。

作者:付政

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论文 篇2: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历程

摘 要:农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是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与出口在世界处于优势地位。美国农业的优势地位不仅仅是其自然资源丰富及技术水平领先的结果,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美国农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农业政策,利益集团,变化型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农业生产与出口水平均处于优势地位。美国农业生产技术发达,生产率极高,农业的专业化与机械化程度领先,与商业的整合程度非常好。2011年,美国农业生产总值达到4285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为1374亿美元,占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32%。这一发展成就一方面与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农产品市场需求巨大有关,另一方面得益于美国成熟的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本文尝试梳理美国1933年到2002年十五部农业法案的出台的历史背景和法案特点,试图找出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趋势,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1933年农业调整法案 (1933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of Act)

19世纪晚期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土壤肥沃,耕地数量众多,农产品的国内外需求高。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美国国会投资建立信用制度,修建公路和铁路,发展西部地区农业灌溉,鼓励农民定居生产,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方面投入。20世纪初期,尽管耕地扩展速度开始放缓,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整体经济环境对于农民仍然十分有利。这一有利局面在一战期间得以强化,战争的爆发拉动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使农民通过借贷来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据统计,"1914年至1919年间,麦田增加约2700万英亩,冬小麦约占2100万英亩"。一战期间,"他们新开垦4000万英亩土地"。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外农产品需求下降,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陷入债台高筑、生产过剩和收入下降的困境。"农场主现金收入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7.5亿美元,降幅达到58%"。经济危机促成美国国会农业委员会、美国农业局联盟和美国国家农业部联合起来寻求建立农产品价格支持。20世纪20年代期间,该联盟的努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遭遇挫折,但是其转折点出现在1933年。此时非农经济已经崩溃,农业利益更加重要,恰逢民主党的总统罗斯福与民主党控制之下的国会支持,农业支持政策出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美国农业法案的稳定期:1938年、1948年、1949年、1954年、1956年、1965年和1970年农业法案

从1938年到1970年,就农产品补贴政策机制而言,美国农业法案进入了稳定期。尽管美国农业法案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但是每个新农业法案较之前的变化不大。这一部分归因于1933年农业调整法案的成功,另一部分归因于美国的农业利益集团铁三角--美国农场局联合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国会中的农业委员会--三方的强力联合。

1938年农业法案与1933年法案非常相似,对其仅仅做出了部分修改与改进。例如,1933年农业法案中的土地休耕计划,最高法院认定该计划通过向食品加工业征税来补贴农民,鼓励闲置土地,这样最终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这一做法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在法律上是应该禁止的,所以1938年农业法案修改了该计划。1938年,整个美国社会对农民仍然持普遍的支持态度,民主党仍然控制着国会,政治理念上仍奉行着政府干预与农业补贴,这些曾支持1933年农业调整法案通过的因素仍然完好地保留着。

1948年,美国农业在战后的需求和价格都有所降低,因此之前对于减少价格支持的广泛共识也随之土崩瓦解。战争期间背井离乡的农民不断回归,与此同时新的农业技术包括化肥与杀虫剂开始广泛采用,因此农作物的产量开始增加,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此外,过去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方式被抨击为社会主义,认为直接补贴只是与农民的身份相关,而不是与农产品相关。1949年农业法案证明了关于农产品补贴的两点:第一、尽管自3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农产品补贴就已经存在,但是它们却从来都不是毫无争议的,早在40年代初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要减少农业补贴。第二、当国会几乎达成共识要改革消减农业补贴时,环境的变化以及与农业补贴相关的利益集团会联合起来阻止改革。

1952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上台执政,共和党控制了美国国会,美国政府此时开始尝试减少农产品价格支持,实施更加自由的市场策略。当然这次改革再次受到了挫折,因为农产品价格支持措施已经实施了多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发展对于劳动力日益增加的需求,促使大量人口离开农村和农业。生存下来的农场日益繁荣,规模更大,收入更高,在政治上影响力也更大,不会赞同政府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改革举动。此外,在价格支持中长大的第二代农民也将这种农业补貼视为理所当然。

1954年和1956年的农业法案继续观察和监测产量过剩问题,并通过土地银行重新建立了土地休耕制度。于是,在1954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产品贸易与发展法案》,即"第480号公法"(Public Law 480),也称食品换和平(Food for Peace)法案,授权允许向外国政府销售和捐赠美国食品,从而减少农产品过剩,并刺激外国对于美国农产品的需求。它的目的是增加美国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消费,同时通过援助改善美国的对外关系。第480号公法享有广泛的支持,因为它既满足了人道主义目标,又处理了过剩的小米、玉米、大米、高粱、大豆和奶产品,同时,使得交通运输业也能够从中获益。但是这项法案也由于破坏了接受援助国当地的农业生产,并使得接受国产生对于美国附加政治条件的农业援助产生依赖而备受批评。

1965和1970年的农业法案对于农产品支持体系进行了一些额外的改进。它们调整了贷款利率和土地休耕条款,同时也融合了直接支付体系(并于1970年确定了直接支付上限),该体系给予农民在确定自己的种植作物决定时以更大的灵活性。换句话说,政府给农民的直接支付与农民实际种植的内容关系性更小。但是,60年代农业法案最为重要的变化在于选民基础的扩大。尤其是,随着过剩的农产品越来越多的被用于食品券项目、免费午餐项目,城市反饥饿和营养团体等利益集团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到相关农业政策的讨论中。

1938年到1970年美国农业法案的长期稳定,并不意味着农业法案在这40多年以来不存在任何变化;恰恰相反,它在秉承1933年农业法案的核心内容的同时,逐步扩大其涉及的利益集团。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农产品价格波动,战后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大幅度增加,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这些要求都会带来农业法案的变动。美国文化中长期以来所认为的农民和农业是民主社会的基础,减少农业法案补贴方面的努力往往很难得到长期支持。

(三)1973年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案

1973年农业法案标志着美国农业政策从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的转变,之前的农业政策主要针对农产品供给过剩,1973年农业政策开始转向农产品的需求上。70年代初期,对前苏联的农产品出口减少了美国农产品库存,引发世界农产品市场供应吃紧,兼之全球农产品收成不佳,使得全球的农产品需求远远超过供给。此外,美元与黄金的脱钩以及美元的贬值导致了美国对外出口的增长以及食物、燃料和化肥价格的增加。出口市场的增加以及农产品供需不平衡引起美国国内对于食品短缺的担忧,并促使美国政府去改革农业政策来增加农业产量。

但是当国际形势在70年代中期发生变化(汇率、国际农业生产水平、燃料价格),农民又发现自己面临生产过剩与价格下降的问题,政府的支持再次变得重要。

(四)1977年食品和农业法案以及1981年农业法案

70年代早期农业的黄金时期在1977年结束。此时,农民们不得不再次面临国外市场的萎缩与农产品的过剩。1978年和1979年,美国继续大量的向苏联出口农产品,减少供给和提高了价格。但是1980年,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卡特总统对苏联实行谷物禁运。这一禁运导致美国谷物价格下跌,使得美国政府和国会不得不再次提高农业支持水平。1981年,某些环境保护利益集团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利益集团试图在农业法案中加入能够缓解农业生产增加所带来的环境破坏的调控,但是未能取得成功。尽管国会在1981年农业法案中首次加入了环境保护条款,但是另外两项关于推广有机农业的法案却遭受失败。类似地,美国农业部发表了名为《关于有机农业的报告和建议》的报告,尽管此报告对于替代农业持开放态度,但是最终仍否定了有机农业的前景。

1977年和1981年的农业法案尽管在农产品政策方面未产生任何变化,但是却为营养、环境和可持续农业利益集团更广泛地参与农业法案制定奠定了基础。

(五)1985年食品安全法案

1985年农业法案标志着环保利益集团正式参与农业法案的制定中,二十多年后,环境因素成为农业法案讨论的焦点之一,环保名义的资助成为继产品补贴与营养补贴后数量第三大的项目。

1985年通过的环保项目是各方利益群体的诉求调和后的产物。它通过休耕措施解决农业过度生产的问题,响应了环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益集团的要求,同时向农户提供收入支持。1985年农业法案对环保利益集团来说是意义重大,代表着环保利益集团地位的确立。

(六)1990年食品与农业贸易法案

1990年农业法案是一项稳定型法案,它的产生背景为农产品价格高涨、农业项目成本下降、对外出口增长、市场经济增强、民主党掌控国会与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鉴于生产需求相对较小,美国国会修改法案条款,允许农民可以选择15%的土地面积进行非谷物种植而不减少给予他们的基础农业补贴,除此之外,法案其他部分基本未做修订。1990年法案力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希望降低总体农业补贴,尝试实现农业补贴与农民生产决策相分离。从1994年起,农产品价差补贴的市场价格有原来的5个月平均市场价格改为12个月平均市场价格。

(七)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案

与1985年农业法案不同,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案代表着补贴政策的重大变化。该法案对以前法案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它废除了临时供应控制项目,减少了与市场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补贴。它采取了新的直接支付方式,即依靠每亩产量来计算,这样使得政府更加容易编制补贴金额的预算。这项补贴据报道减少了联邦预算达到2亿美元,赋予农民在农业种植选择上更多的自主灵活权。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案目的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导向,减轻政府农业支持政策的财政预算压力,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

差额补贴在1990年被引入时,它在国会上支持率极低,这种局面直到1996年才得以改善。这是由于1996年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寻求政府在农业上减少干预,要求减少补贴以控制预算赤字,国际上呼吁减少补贴以促进自由贸易,1995-96年的由于高需求、低储备、低产出导致的高农产品价格与盈利上升。

(八)2002年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

2002年农业法案大幅度提高了农业补贴,扭转了1996年颁布的許多农产品改革,标志着美国农业政策由自由市场化重新转向保守。尽管它保留了1996年开始实行的直接差额支付,但是它新增了反经济周期补贴,由此农民能够获得农产品目标价格与固定差额支付之间的差价。1996年农业政策更多的是贸易依赖型补贴,不会过多干预农民的种植选择,而2002年农业法案在农民低收入的时期提供补助。这些补助影响了世界农产品市场,被美国贸易伙伴看成对自由贸易的障碍。反经济周期补助政策的支持者认为制度上的补助的回归对农民更有保障,1998年-2001年的年度紧急拨款显示出1996年农业法案的不足。

由于没有通过Kind的修正案,2002年农业政策仍被视为一项稳定型政策,辅以对农业补贴的增加。2002年农业法案新增环保安全项目,旨在为了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支付农民对其土壤、水源与野生环境做出保护措施。然而,该项目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想的广度,表明农业持续发展倡导群体的势力虽增加但仍受到限制。该项目也可被视为由于预算盈余而得以通过的特例。

参考文献:

[1][美] J.T.施来贝克尔. 美国农业史(1607-1972)--我们是怎样兴旺起来的[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218.

[2]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32

作者简介:孙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政策。

作者:孙钋

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论文 篇3:

探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农业信息化网络构建为中心的农业领域变革也应运而生。通过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农业生产与整个社会动态整合,从而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进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各个产业都在进行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农业作为事关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产业,其现代化水平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1]。发展现代化农业重要的就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通過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使其生产过程逐渐走向自动化与智能化。由依赖人力转变到机械化大生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品质。因而,探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对促进农业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农业信息整合与发布,使农业生产能够从中受益,从而提升农业生产对市场的反映敏锐度,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使农业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促进农业信息的快速传播

传统农业生产对市场信息的反馈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造成了农业信息传递不畅,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而通过发展农业信息化,可以使最新的农业发展状况通过网络与众多新媒体进行传播,促进农业信息的快速发布与收集。

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对农业信息传递滞后的状况,进而促进信息传播速率,其时效性与精确性得到了极大增强。这就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快捷的信息获取方法,保障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

1.2 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在种植过程中的过度施肥等情况都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机械化精细生产程度不高有关。

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能够使农民了解到最新的农业发展形势,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通过引进信息化的农业设备,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精细化操作,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使耕地能够得到合理使用,从而缓解农业生态紧张形势。

2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局域网已经覆盖了全国90%的地区与50%的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可谓初步实现了农业信息网络的推广与普及[2]。这为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但是,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在政府政策方面,没有对农业信息化进行统一的规划。这表现在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对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定位并不准确清晰。同时,由于对农业信息化没有足够的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都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的需要,造成了其发展的不均衡。

其次,在农民方面。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信息化设备与知识掌握程度较浅,缺乏专业的指导。这就导致其对农业信息化的利用程度有限,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功效,严重削减了农业信息化网络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性。

3 增强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力度,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形成专门的推进小组,制定科学的方案,大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在地区中的推广与发展。同时,政府要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职能,将农业信息化当成战略性任务来安排,使其真正能够起到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3.2 提高农民对于信息化的掌握程度

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的直接对象,推广农业信息化离不开他们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科普性宣传与讲座,提升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3]。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实际设备操作指导,让农民能够在现实生产活动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技术,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其认识到信息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现实好处,从而充分地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3.3 重视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相应人员是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在大力发展农业生

产、促进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为其提供人力保障,使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对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加强培训,使他们能够快速地掌握信息化技术,成为具备信息设备操作能力的现代农民。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促进。通过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其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向着精细化与机械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经济质量。而农业经济的提高又能够反过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将农业设备进行信息化更新,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 1 ] 胡怡林.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2):152-153.

[ 2 ] 马丽娜.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山西农经,2016(9):181-182.

[ 3 ] 徐延东,魏墨济.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4(11):56-57.

(收稿日期:2019-07-08)

作者:李大禹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德育教学论文下一篇:联营合同(A)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