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切口感染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录的30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手术及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分析。于术后72h进行回访调查,统计术后切口感染人数及感染率,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观察感染处理效果,做好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共有22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7.3%;术后切口表现为红肿、出血、疼痛等,大部分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感染症状。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素比较复杂,年龄大小、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相关,其中,主要与年龄大小、手術时间等为主,老年患者感染(22例)明显多于中青年患者(12例);经过抗生素及切口缝合等处理,感染症状均得到控制。结论:普外科手术是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方式,术后切口感染问题应得到重视,及时采取切口抗菌处理。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处理

近年来,普外科手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手术治疗成为多类疾病的首选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以及年龄大小的关系,术后切口感染问题也日趋明显,不仅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对患者术后康复也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掌握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本次结合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录的300例资料,对术后切口感染表现及成因进行分析,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录的30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手术及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分析。300例年龄范围30-77岁,平均年龄56±4.2岁,其中,男200例,平均年龄59±3.7岁,女100例,平均年龄54±2.2岁。所有患者均为普外科手术,胆道手术100例、胰腺手术40例、胃肠手术80例、肛肠手术50例,其它30例。

1.2方法

1.2.1手术方式:本次手术分为微创手术(270例)、传统开腹手术(30例)等2种,2类手术患者均按照标准操作,坚持无菌化处理。普外科常见切口分类标准:①I类(清洁)切口,②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③Ⅲ类(污染)切口,④Ⅳ类(污秽-感染)切口。

1.2.2感染观察:于术后72h进行回访调查,统计术后切口感染人数及感染率,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观察感染处理效果,做好统计。

2结果

本次调查共有22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7.3%;术后切口表现为红肿、出血、疼痛等,大部分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感染症状。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素比较复杂,年龄大小、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相关,其中,主要与年龄大小、手术时间等为主,老年患者感染(15例)明显多于中青年患者(7例);经过抗生素及切口缝合等处理,感染症状均得到控制。

本次对切口感染患者采取针对性处理,主要是选用抗生素处理,对切口进行缝合、消毒、包扎等方式,为切口愈合提供良好的康复条件。本次22例经过感染处理后,切口均在1个月内愈合,说明了抗感染处理效果明显。

3讨论

3.1手术切口感染成因

随着手术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总结切口感染原因,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感染处理方式,这将成为提高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面对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存在的不足,要结合具体疾病种类、手术操作流程、切口愈合情况等,采取切口抗感染防治方法,有效降低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体腔感染,前者又可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切口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主要跟三个因素相关(1)术中伤口部位病原体的浓度;(2)手术持续时间的长短;(3)患者身体的因素,包括高龄,免疫抑制,肥胖,糖尿病,慢性炎症,营养不良,周围血管疾病,贫血,接触辐射史,慢性皮肤病,携带细菌状态(如葡萄球菌),近期手术史等。如果外科手术的切口出现了脓液,则肯定发生了感染,这时外科医师根据判断往往会将切口敞开。

本次22例研究发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影响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这与手术医生的专业技能存在直接联系。手术方式与操作人员专业技能相关,这是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共同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普外科手术人员参与工作时间长短不一样,手术人员的临床工作、手术实践等差异较大,对综合工作能力会有明显的影响。现阶段,普外科手术人员登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各等级职称均通过国家专业部门考核。职称等级高低,说明手术人员在理论研究上保持专业性统一,但普外科手术工作具体能力水平,还是与工作实践、工作实践等直接相关。

3.2切口感染处理方式

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术前30-60分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伤口一旦发生感染,要尽早切开引流,清除腐烂液化的坏死组织,采用二期缝合技术使伤口愈合,可以缩短病程,缩小瘢痕,增强皮肤组织的连续性。缝合时切除皮缘是为了形成新的创面,有利于皮肤的粘合。只有全层、间断缝合,才能使伤口不留死腔。本次对切口感染患者采取针对性处理,主要是选用抗生素处理,对切口进行缝合、消毒、包扎等方式,为切口愈合提供良好的康复条件。本次22例经过感染处理后,切口均在1个月内愈合,说明了抗感染处理效果明显。在全身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口服敏感的抗生素。局部与全身应用的抗生素可以相同,也可以协同,但以对药物敏感为原则。注意耐药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另外,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并非一直稳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结论

总之,普外科手术是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方式,术后切口感染问题应得到重视,及时采取切口抗菌处理。为了避免切口感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普外科手术前期要做好感染分析,提前采取抗感染处理方案,对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感染处理等做好预案,这些都是提高切口愈合效果的有效方式。

作者:唐机灵

第2篇: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率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3年1~12月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总结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分布,并分析其结果。 结果 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2013年全院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 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等,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关键词]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

普外科手术属于医院最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其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各个科室中也高居首位[1]。从以往相关研究来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整个医院切口感染发生率中约占50%,由此可见加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十分关键[2]。为了进一步调查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发生率提供依据,我院针对2013年接诊的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211例,而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125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全部确诊并符合《医院感染学》中各个部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60例、女65例;年龄1~85岁,平均(50.1±10.4)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其分布情况,同时对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相关因素使用单因素分析方法,随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与各类手术的关系

全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其中Ⅰ类手术4例、Ⅱ类手术40例,Ⅲ类手术81例,可见Ⅱ类与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通过对12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手术切口感染发生主要与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年龄有关,而与手术时间无关,其中相关单因素分析及其回归分析。

2.3 手术类型及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2.4 抗生素应用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3 讨论

外科手术在整个医院手术科室中占了很大比例,其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全院切口感染中占50%左右[4,5],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有着自身的特点,但与其他科室切口感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6]。随着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成为了主要的课题之一[7]。为了更好地制定有效措施,预防、控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应对其相关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本次研究针对2013年我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相关的感染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与总结,取得了比较准确的结果。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全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同时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此外,笔者针对125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一步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可知,手术切口感染发生与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年龄有关,而与手术时间无关。换言之,对于男性患者、年龄≥60岁的患者、急诊手术患者、住院时间≥16 d的患者等,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

总的来说,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①倡导围术期用药,对于手术时间过长的患者,术中可适当追加抗生素[8],但应注意合理选用抗生素,并严格用药指征。本次研究患者大部分以二联或三联为主,可见存有严重依赖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情况,为此要加强抗生素的合理用药,严格根据相关的规范与要求执行。②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尽量熟练每一项手术技巧,同时控制手术时间;此外,还要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这是控制医源性感染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通常情况下卫生洗手能将皮肤表面近80%的一过性细菌清洗掉,故而加强医护人员洗手消毒,术前根据外科洗手原则执行刷手,时间不低于3 min,以降低污染,并定期做好手监测,确保消毒后的细菌数不超过5 CFU/m2。③积极做好术后切口监护,及时对切口有无感染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感染则要行微生物检测,便于及时处理[9]。在本次研究中,随着手术时间延长,感染发生率有所增加,同时与是否为急诊手术等有关,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时间延长,术野会因手术室环境、操作者及其身上携带的病原菌等使污染机会增加,同时手术创面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及局部组织损伤过重等,也能引发创面污染菌生长繁殖等。为此,应加强术后切口的监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的观察,及时发现并送检,然后尽快处理,尤其是手术时间超过120 min,以及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执行。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时间越长,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就越大[10-14],故而要尽量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尤其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促使他们早期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及性别,故而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顾红波. 58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19):3995-3996.

[2] 常芳.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74-1676.

[3] 张淑忠,李继慎.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52.

[4] 郑杨.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J]. 医学信息,2013, 14(25):498.

[5] 葛扬天,杨玉.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 健康之路,2013,12(8):459.

[6] 桑学仁.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1(15):111.

[7] 范学刚. 34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中外医疗,2012,31(17):33.

[8] 李小亚. 99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467.

[9] 张云霞.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J]. 辽宁医学杂志,2012,26(3):149-150.

[10] 赵滨涵. 58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603.

[11] 刘元涛.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60例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2):111.

[12] 艾菊香. 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因素以及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45-46.

[13] 王西玲,王宇,余玲,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67-68.

[14] 岳博华,岳金霞.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 155-156.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占泰晖 宦忠华

第3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病例120例,入选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对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采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对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 入选的120例病例中发生切口医院感染共11例,感染发生率9.17%。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5)。年龄>60岁(OR=6.384)、有基础疾病(OR=5.237)、手术时间≥3 h(OR=4.726)、切口类型Ⅲ类(OR=7.153)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3 h、切口类型 Ⅲ类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直接影响到手术的质量和患者的生活水平,护理人员应明确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针对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从而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医院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严重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病死率[1]。了解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以减少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切口的感染率。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病例120例中发生切口感染的11例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病例120例,入选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3岁,平均(48.7±8.2)岁。年龄≤60岁71例,>60岁 49例。基础疾病:包括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中术前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4例、慢支2例。同时术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21例,中重度贫血6例。按疾病类型分为:阑尾炎手术57例,胆道手术33例,肠道手术18例,胃部手术12例。全身麻醉70例,硬膜外麻醉50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普外科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卫生部2001年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切口感染[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以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取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情况

入选的120例病例中,发生切口医院感染共11例,感染发生率9.17%。

2.2 单因素分析

见表1。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5)。

2.3 多因素分析

见表2。以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定为自变量,引入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3 h、切口类型Ⅲ类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手术切口是保证手术术野充分显露的重要步骤,但切口本身也是一种创伤,切除病变、修复组织和缝合切口必然要破坏局部皮肤组织的完整,从而损坏局部保护屏障,发生创伤,造成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其中部分发生切口感染[3]。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仅次于下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可导致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4]。廖桦等[5]对可疑切口感染的120例患者进行细菌学调查,结果发现发生切口感染7例,感染率5.83%。本研究选择的120例外科住院手术患者中,经证实发生切口感染11例,感染发生率达9.17%,与其他同类医院基本一致[6]。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时间主要是术后3~21 d。在此段时间内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对切口愈合的护理;如发现切口有感染迹象,需要立即对切口进行及时处理。导致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较多,也比较复杂。因此,控制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研究表1、2对切口感染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5)。而多因素进一步确定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3 h、切口类型Ⅲ类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大(>60岁)的老年患者易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及其他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力下降,对手术创伤细菌侵袭的耐受性差,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易感人群[7]。本研究表1、2结果显示,年龄60岁以上的切口感染率达14.29%,显著高于年龄60岁以下患者切口感染率5.63%(OR=6.384,P<0.05)。与王江丽[8]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因此,加强老年患者的管理,术前控制血糖、加强营养、完善肠道准备尤为重要。同时也要加强患者术后护理,对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定时翻身,并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手术切口附近组织抗感染能力低,手术时间越长,术野受手术室环境及手术人员身上携带的病原菌污染的机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手术,胃肠道内的细菌容易移位,则切口感染发生的风险越大[9]。有研究证实,手术过程超过2 h就可以作为独立的切口感染因素[10]。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 以内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5.26%,显著低于手术时间>3 h的手术切口感染率15.91%(OR=4.726,P<0.05)。因此,对手术时间超过3 h者,手术前2~3 h预防性使用足量抗生素,使其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内药物的有效浓度至少维持1 h,使污染菌不能在切口局部生长繁殖,必要时术中应加用抗生素1次,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11]。因此,为了控制手术时间,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技巧,人员分工要明确、密切配合,使手术有序进行,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的机会。本研究表1结果显示,11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中,发生Ⅰ类切口感染率1例,为右直疝修补术患者。Ⅰ类切口感染多为外源性感染,因患者在手术中产生的气溶胶和细菌而引起感染,Ⅰ类切口感染发生率4.76%,超过卫生部规定的标准(P<0.05),考虑可能与样本数过少有关。Ⅱ类切口感染率为7.25%,Ⅱ类切口感染多为内源性,因外科手术形成的感染性渗液而引起感染,Ⅲ类切口最易发生感染。本研究显示,Ⅲ类切口感染率高达16.67%。且污染切口发生医院感染较早,多在2~4 d,污染的清洁切口多在5~7 d,而清洁切口多见拆线后刀口裂开的情况下[12]。另外,针对上述因素,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手术切口的护理,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出,并记录渗出液的颜色、量,指导协助患者做好切口保护。胃肠道手术时切口保护非常必要,做好消化道与腹腔及切口的相对隔离。且告知患者注意在咳嗽、翻身、大便等腹压增高时防止切口开裂。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无菌操作,减少术区污染,在手术结束后,避免住院阶段的感染,提高医院的外部卫生环境、严格管理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有条件的情况下,探视前最好行全身消毒,带口罩探视[13]。本研究表1统计分析显示:住院时间<7 d,住院时间8~14 d、住院时间>15 d 其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10.29%、13.64%,说明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也逐渐增加,考虑可能是由于术后患者身体机能未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指标,而医院人口流动性大且人群繁杂,加之病房紧张、护理工作不到位等所致[14]。因此,缩短住院时间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杨成虎等[15]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率呈正相关,住院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明显增高。

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作为一种异物刺激有可能将细菌带入伤口引起切口感染。外科引流管道较多,如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T”字管等,其中腹膜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手术应用引流管可能会提高切口感染率。本研究中,切口有引流的感染率达10.71%,显著高于切口未引流的感染率5.56%。与王月兰等[16]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因此,我们认为,护理人员应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引流管通畅,更换引流袋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随意抬高引流管。

综上,我们认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直接影响到手术质量和患者的生活水平,护理人员应明确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针对引起对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以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从而促进疾病早日康复[17]。

[参考文献]

[1] 丁锦荣. 导致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探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0,6(2):83-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 张红伟. 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 (27):126-127.

[4] 庄永忠.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33):66-67.

[5] 廖桦,方志红.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10,4(33):75-76.

[6] 杨锡瑶,惠锦林,李丹,等. 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安徽医药,2011,15(12):1560-1562.

[7] 桑金凤.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340-1341.

[8] 王江丽.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67-68.

[9] 刘瑜.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2012,24(7):1343-1344.

[10] 应学清,徐立新,吴方华,等. 围术期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28-429.

[11] 王来荣,辛亮.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1,40(3):244-245.

[12] 刘丽华,魏全珍,张惠珍,等.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91-1092.

[13] 项晓皑.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03-104.

[14] 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7-68.

[15] 杨成虎,范秀华.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探讨[J]. 西部医学,2009,21(5):808-809.

[16] 王月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外医疗,2012,20:149-150.

[17] 欧麟飞,程海光.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01-102.

(收稿日期:2014-07-23)

作者:谢张黄 叶启乐

第4篇: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一、分类标准

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第5篇: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演讲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的、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对危险因素,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目的是了解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下面为大家举例: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3194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所调查的3194例外科手术患者,有3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1.3﹪.

手术切口感染率与患者年龄、切口类型、以及围手术期用药等因素有关。结果此医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不高,患者的年龄和切口类型与感染关系密切。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二)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三)Ⅲ 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污染切口;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四)Ⅳ类(污秽-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污秽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 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为三类:

1. 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清洁切口Ⅰ代表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 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可能污染的切口。Ⅱ代表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的切口又再度且开者。都属此类。

3. 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污染切口。

“Ⅲ”代表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三、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三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以下几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

1. 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愈合,用“已”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

硬结、血肿、积液等未化脓。

3. 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

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 医疗机构药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

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

降低感染率。

4.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 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预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 手术前

(1) 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在手术部

位以外感染愈合后再行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感染。术

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取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 消毒前药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

准的适合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夫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 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可在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

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量、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

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消毒。

(8)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2. 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的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服药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合适的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 手术后

(1)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

卫生消毒。

(2) 为患者更换切口富了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更换药流

程。

(3) 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出引流管。

(4) 外科医生、护士药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

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

第6篇: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防治(一)

作者:许朝亮 李一凡 方楚如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 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发生切口内真菌感染患者。结果:发生切口真感染者 43例,占同期院内感染的10%,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占78%);均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用药史,部分患者应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论: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切口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真菌;切口感染;抗生素

Prevention of Eucym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umyc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s. Method: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of the eumycete infection cases inside the cuts that happened during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4. Result: 43 cases of eamyc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happened, accounting for a 10% proportion of all the infection cases in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The major parhegens are white beadlike bacteria (taking up 78%) and are manifested in patients with a medical history of widely using wide spectrum antibiotics, Some of the patients used certain types of drugs of steroid hormone. Conclusion: Proper use of wide spectrum antibiotics and drugs of steroid hormone is an important in the cuts and improve prognosis.

Key words:Eucym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ntibiotics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较常发生的并发症,近年来,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切口内真菌感染成为重要的医院内感染之一。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疾病的增多,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得条件致病性真菌得以大量繁殖而致病〔2〕。笔者调查了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43例 院内切口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腹部切口感染病例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8~62岁,平均39岁。因肠梗阻急诊手术13例、急性阑尾炎急诊手术13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16例、肝胆手术54例。真菌感 染10例,占10%。其中肝胆手术占5例,阑尾炎占2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占2例,肠梗阻急诊手术占1例。

1.2 临床表现及治疗:切口感染病例一般发生在手术后3~7d,最早发生以切口红肿,伴有切口流出淡红脓性引流物,培养并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伤口感染的症状或体征(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切口感染真菌指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为真菌,有些伴随全身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后有效,所有切口感染真菌病例经过停用激素,切口换药,局部应用抗真菌等治疗后痊愈。

2 结果

96例切口内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确诊为真菌感染的有10例,占院内感染的10%。其中肝胆手术占5例,阑尾炎占2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占2例,肠梗阻急诊手术占1例。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继发真菌感染前均用过大量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其中3联用药者5例(占50%),2联用药者3例(占30%)。用药时间在1周以上的有8例(占80%。最常用抗菌药物,广谱青霉素类有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喹诺酮类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等;其它还有泰能、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中,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有4例(占40%), 常用的皮质激素为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从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以 白色念珠菌最多(占78%)。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中,8例接受了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用酮康唑者67例,氟康唑者2例,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切口真菌感染是严重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如处理不当,可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及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口真菌感染是外科术后重要问题,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线广泛应用,改变了严重感染时病人对真菌防御机制,加重病人抵抗力的降低,使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多,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由此诱发的各种院内严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在逐年上升〔2〕。及时,准确处理切口真菌感染,既能加快切口愈合,又能预防真菌感染由切口扩展至全身,引起真菌血症,浓血症等〔3〕。切口真菌感染防治要通过及时诊治,切口换药,停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来到目的。

3.1 及时行切口分泌物培养明确诊断:切口真菌感染跟一般切口感染一样都好发于术后第二把手3~5d,主要为切口出现红肿痛,切口泌分泌物大都呈淡黄色,有些为淡白色。切口内可见白点,白膜样絮状物覆盖,全身症状在感染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神志淡漠,白细胞升高,抗菌药应用无效等。怀疑切口真菌感染应及时行切口分泌物培养,一旦发现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真菌。则诊断成立,考虑到周围污染可能,培养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切口在培养前严禁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保证培养准确性。

3.2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继发真菌感染前用过大量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80%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30%。大量用使体内菌群严重失调, 微生态失衡,真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真菌感染患者中还存在无指征用药 、抗菌药物频繁更换、配伍不当及疗程过长等现象,提示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1〕,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使吞噬细胞功能减弱,稳定中性粒细胞溶酶体膜, 阻止酶的释放,细胞与液体渗出减少,使纤维的形成和创伤修复迟缓;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细菌、真菌感染的耐受性降低,增加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感染的扩散。因此,对基础状况差,应用广谱抗菌药或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应高度警惕是否继发切口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结合中药治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预防切口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3.3 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明确诊断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停用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前提下,应起用抗真菌药物,目前真菌感染培养大都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于抗真菌药物治疗敏感,其中用酮康唑者4例,氟康唑者4例,伊曲康唑者2例,10例患者用过2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均痊愈。

参考文献:

〔1〕刘慕莎,段昌琪抗生素与真菌感染〔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95,7(2):97

〔2〕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21

〔3〕杨金.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0.

第7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

摘 要:生活中,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等突如其来,及时进行手术是最好的手段。外伤手术很容易发生切口感染,如果患者的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就非常容易造成炎症反应,患者的伤口愈合就会很困难,还会引起其它的并发症。那样就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严重的还会给其带来生命危险。如果能够在临床手术的处理过程中,采用预防控制,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就会明显降低。本文通过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感染途径和因素、进行科学的医学实验来探索控制及预防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预防及控制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生活中,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等突如其来的变故会给人们增添痛苦。医院中需要进行外科创伤手术的患者也明显增加。由于急诊手术情况都会比较复杂,为了能够更早地给患者实施手术,切口的污染处理有时就会处理得不是特别好。如果有细菌进入到病人的血液当中,就可能会引发感染。控制和预防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在当前的急诊处置过程中显得戊为重重。

一、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经过手术治疗的急诊创伤病例有很多。常见的像多发外伤、复合外伤、还有开放性骨折脱位及脑部损伤等。病人一旦发生这些事故,往往情况都比较紧急。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手术处理时,不管是检查,还是清创,还有安排和准备手术,这些工作最好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来往往不能给患者的创口完整地实施清理。患者发生这类情况时,多数都是由一些突发的事故造成的,病人在受伤还有被紧急送往医院的过程中细菌就会对受伤部门造成污染。从事故发生地到医院的送诊过程中,需要经过或短或长的一段路程,这个过程就给细菌进入患者血液提供了可乘之机。到医疗进行手术时,大多数受伤部位又会被作为手术的切口。这些都是切口发生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果患者的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就非常容易造成炎症反应,患者的伤口愈合就会很困难,还会引起其它的并发症。那样就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严重的还会给其带来生命危险。

二、易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途径

患者手术中的切口来还有受到的开放性创伤,会使人体内正常的防御功能受到破坏,外部细菌更容易侵入到皮下组织,甚至是直接到达人体更深部位,就会引起感染。在一些突发

[2]

[1]

意外事故中,患者的开放性创伤通常还会伴有血管损伤,甚至是脏器破裂或穿孔等其它病症,人体失血过多,会使病人血容量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机体防御能力的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造成感染的危险系数就更高。

我们通过长期的总结和分析总结出在急诊手术中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的途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病人本身皮肤携带病原菌造成感染。因为病人受到伤后,情况紧急,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术治疗,这时就很难进行术前皮肤清洁准备,还有对开放性伤口进行更多的清洗和消毒,这时候本身皮肤上携带的寄生菌、致病菌就会通过切口进入组织,从而造成感染。二是手术人员操作不规范及器械用品灭菌不严格造成感染。手术过程中医生的手必然要各创口直接接触,这也是切口感染的一个主要病原菌来源。在紧急情况下,病情发生也是非常突然的,为了争取时间,医生手术前的刷手也必须会有些草率,不可能完全按规范进行。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碎骨或者器械很可能刺破手套,这样手指上的病菌就会成为重要菌源。另外为了争取时间抢救生命,手术过程中所要用到的一些特殊手术器械也可能会发生灭菌时间不够的问题,这就使伤口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三、预防和控制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实验研究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中造成的切口感染,我们选取300例急性创伤患者进行了医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给中各有150名患者,男性90人,女性60人,年龄在21一66岁之间。每一组中都有90名患者是上肢创伤,另外60名患者是下肢创伤。

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实验组在患者送诊之后,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医师查看、器械检测,使用生理盐水、清创液及双氧水等进行清理清洗,抗生素四环素口服,0. 2s - 0. s g/次,6h使用一次使用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感染药物毗呱酸片口服,每次1-2g,或是毗呱酸注射液,每次1一2 ml肌内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操作前只是用常规消毒方法来对创伤部位进行清洗,使用的是生理盐水、清创液,还有双氧水。经过对这些患者的长期跟踪记录,得出的结果是:在实验组患者当中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有5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5例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

四、预防控制的主要手段

在上述两组患者的选组过程中,一般资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手术前患者的创伤处理方法上有一些不同,实验组使用预防感染控制治疗,结果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明显少于采取常规清理的对照组患者。而且在发生对切口感染后患者的治疗中还发现,实验组治疗处理效

[3]

果非常明显,没有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情况。急诊创伤患者手术处理后,一旦切口造成感染多数情况会形成多发症状,对于治疗非常不利。这就说明在临床手术的处理过程中,积极地进行预防控制,就会使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的几明显降低。 4.1进一步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控制感染的意识

对人员全面进行感染知识培训,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详细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熟知消毒技术与规范。使护理人员逐渐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对医院感染控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2联合控制

手术室与院感办及时沟通,定期统计创伤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收集统计数据,组织工作人员分析讨论,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工作。手术室值班人员在接通通知后,立即按术式准备各类手术物品,用快速灭菌器对特殊专科器械进行高压蒸汽火菌。规范清除病人身上的污物和血迹,监督医生正确洗手。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患者的病症,最好是选用直观简便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缩短手术时间,动作处理要轻柔,尽量少使用驱血带,避免血管暴漏。 总结

在急诊外科创伤的手术前后,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可能性。这样就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促进恢复和治疗。还有很多有效的手段,需要医护人员不断地去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莲花,李跃先.急诊创伤病人的心理护理.当代护士,2009.4(09) :67一8. [2]郎学礼.针刺治疗胸腹部于术后肠麻痹120例.新猖中医药,2009.1(01):11. [3]刘海聪.严重胸腹多发伤的救治体会.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1 (O1) : 21 23. [4]刘丹平,向友华,朱通伯,等巧例0度开放性骨折创口医院感染分析1,12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 9 (4) : 234- 2351。

[4]

第8篇: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摘要: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对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手术室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率。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切口感染;护理干预;预防

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对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手术室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 率[1]。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造成外科伤口感染病原菌的来源

①患者内生性菌落;②手术环境;③医护人员互窜手术间;④由器械、手术物品植入手术伤口;⑤不规范的操作。

2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干预措施

2.1患者术前准备

2.1.1术前备皮 在手术之前做好备皮工作,若患者自己用剃刀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患者的皮肤出现细微表皮损伤、疼痛、刮痕[2], 进而会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出现伤口感染。因素,如果患者的毛发不会干扰到术后敷料、负极板、手术薄膜的粘贴及手术切割,最好还是不要去除毛发。

2.1.2术前沐浴 为了降低患者皮肤菌落数量,手术之前1d患者应该洗澡,还可以用消毒剂沐浴。

2.1.3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在手术之前应该慎用广谱抗生素,若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那么可以追加抗生素[3]。

2.2保持手术室干净 ①手术室准备:手术室医护人员在手术之前30min要用空气净化系统来对室内空气进行持续净化,连台手术时要后做有菌手术,先做无菌手术。预防切口感染会受到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效果直接影响,空气细菌培养工作,手术室都应该常规做1次/月;手术室内的环境要合理布置,要让其易于擦拭、不积尘、表面平整。②要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数量,禁止手术人员互窜手术间,手术操作人员不得在手术过程中接听手机电话、进行与手术无关的交谈等[4];③100级手术间--适用于心胀手术、脑外科手术、全身烧伤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感染率大的手术;1000级手术间--适用于眼科、整形外科、骨科、普外科的Ⅰ类手术、肝胆胰外科、非全身烧伤;10000级手术间--适用于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普外科除Ⅰ类手术;100000级手术间--适用于门诊,急诊、感染手术。必要时为了对患者恐惧紧张的情绪进行缓解,可以适当地在手术室内播放轻音乐,让他们能够配合医护人员[5],顺利进入麻醉阶段。

2.3加强手术中配合 ①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接听电话,或者谈论与手术完全不相关的话题;②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器械出现螺丝缺失或松动,但是没有及时向科室领导或者主刀医生汇报;③年轻护士很难有效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④在手术之前不给予患者进行解释和讲解,让患者内心的恐惧心理加重;⑤不能在指定容器中排入输液废气,甚至还有可能由于工作不谨慎,在患者脸部位置溅上液体[6]。

2.4规范操作

2.4.1手套 手术室医护人员都应该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不使用有粉手套,对于关节手术,应该戴双层无菌手套。

2.4.2手术衣 医护人员应该使用背后遮盖式手术衣,在手术间进行穿手术衣工作,如果发现有血迹渗透或者污染现象,应该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更换[7]。

2.4.3外科洗手 ①传统的外科刷手方法, 易造成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影响医护人员的洗手遵从性, 影响外科洗手效果。②选择理想的外科洗手液,无水洗手液是一种广谱、快速的皮肤消毒剂,无须刷手,直接擦拭[8]。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和毒性,同时具有持久的抗菌活性及大量的护肤成分。③手术室医护人员要正确地洗手[9]。

2.4.4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①要全面进行消毒,作切口细菌培养监测1次/月,不要有盲区;②消毒范围以切口为中心向外20 cm,消毒顺序从上至下、由内至外、以手术切口为中心;③局部擦拭手术部位皮肤2遍,擦拭药剂为2500~5000 mg/L的消毒液。

参考文献:

[1]刘桂玲,杨芬,蒋春燕,等.2007-2009年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3).

[2]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8).

[3]张小红,罗丽霞.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2).

[4]林金香,陈妙霞,周小香.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02).

[5]郭志晨,叶竹梅,黄樟生,麻雪娇. 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7).

[6]王江丽.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10).

[7]Wang Huanzhang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icacy of pain after surgery observed 43 cases [J]. Medical information (on Xunkan),2011,(09).

[8]Turner RC,cull CA,Frighi V,et al.Glycemic with diet sulfonylurea,metform in,or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rogressive requirement formultiple the rapies(UKPDS49)[J].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9,281:2005-2012.

[9]Zhang. General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s, and care-related factors discussed [J]. Chemists (second half),2011,(01).

编辑/张燕

第9篇: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胸外科手术304例报告

[ 11-04-07 13:50:00 ]

作者:韦舸,覃洪斌

编辑:studa20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辅助小切口手术在胸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VATS辅助小切口行胸外伤、胸腹联合伤、脓胸及肺、纵隔、胸膜等疾病手术304例,其中胸外伤108例,胸腹联合伤59例,脓胸47例,自发性气胸多发肺大疱36例,肺叶良、恶性球形肿瘤34例,纵隔肿瘤14例,胸膜肿瘤6例,辅助小切口3~12cm。结果 术中出血50~800ml,平均150ml,胸腔引流时间1~10天,平均2.5天。术后住院5~20天,平均8天。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92%(18/304)。结论 VATS辅助小切口手术在大部分胸外科疾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操作简便,损伤小,费用不高。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小切口;胸腔镜检查

1998年2月~2005年4月,我科行电视胸腔镜(VATS)配合小切口手术304例,效果满意,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操作简便,费用不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4例中,男210例,女94例。年龄8~76岁,平均38岁。胸外伤108例(开放性损伤60例,闭合性损伤48例,胸腔内均有活动性出血及不同程度的肺破裂),胸腹联合伤59例(59例胸部均为血气胸,腹部胃网膜肠系膜撕裂伤22例,肝、脾、肾裂伤19例,胃肠穿通伤18例,其中12例合并膈疝),脓胸47例,自发性气胸多发肺大疱36例,肺叶良、恶性球形肿瘤34例(肺结核球14例,肺炎性假瘤8例,原发性肺癌4例,肺转移瘤3例,肺错构瘤5例),纵隔肿瘤14例(胸腺瘤8例,神经纤维瘤4例,畸胎瘤2例),胸膜肿瘤6例。

1.2 方法

全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健侧卧位,早期20例双腔管插管单肺通气,后284例单腔管气管插管。于腋中线第7肋间作一1.5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在镜视下根据病变部位确定小切口位置及长度,如胸腔内有粘连,观察孔无法观察,则常于腋前线、腋后线之间第5肋间作长5cm的小切口,用手指紧贴胸壁分离至与观察孔互通并可入镜观察,在镜视下继续分离粘连并根据病变情况适当向前向后延长切口,以常规器械及普通腔镜器械能完成手术操作为宜。

1.2.1 胸外伤手术 108例,开放性损伤可直接从原伤口入镜观察确定小切口位置,闭合性损伤则于腋中线第7肋间作观察孔,再确定小切口位置,切口应尽量靠近胸腔内损伤、出血部位,电凝、钛夹或缝扎止血,修补肺破裂口。

1.2.2 胸腹联合伤手术 59例,在镜视下以常规器械经辅助小切口完成胸部损伤的修复,然后通过膈肌伤口探查腹部损伤的情况,吸净腹内积血,有时要扩大膈肌伤口,在胸腔镜冷光源照明下完成腹部损伤的修复,必要时使用腹部小切口辅助完成手术,缝合修补膈肌。

1.2.3 脓胸手术 47例,观察孔、小切口应直达脓腔,如观察孔处粘连或未进入脓腔,则应根据CT定位先行直达脓腔的小切口,以手指紧贴胸壁分离至与观察孔互通,在镜视下清除脓苔,分块剥离脏、壁层纤维板,冲洗胸腔,然后止血并进行肺破裂修补。

1.2.4 自发性气胸多发肺大疱手术 36例,肺大疱数量均在10个以上,其中21例为2个以上肺叶病变,在镜视下以常规器械从基底部将各个肺大疱逐一缝扎。

1.2.5 肺叶良、恶性球形肿瘤手术 34例,以常规器械行肺叶楔形切除。4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癌,及时将切口延长至12cm并稍作撑开,行肺癌根治术。

1.2.6 纵隔肿瘤手术 14例,肿瘤最大径8cm,经观察孔确定小切口位置(切口应靠近病变部位),以常规、腔镜器械完成切除手术,较大的肿瘤应放入无菌袋内取出。

1.2.7 胸膜肿瘤手术 6例,切口应位于肿瘤边缘或肿瘤的对侧,以便于操作,以电凝钩及常规器械切除肿瘤。

2 结果

手术耗时50~19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50~800ml,平均150ml。术后置管时间1~10天,平均2.5天。术后住院5~20天,平均8天。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经换药后愈合。术后持续漏气4例,均为肺大疱合并肺气肿的患者,分别置管引流

5、

7、

7、10天后痊愈。皮下气肿5例,均自行吸收。肋间神经痛6例,予口服镇痛药物或肋间神经封闭处理,2周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92%(18/304)。术后3个月复查胸外伤、胸腹联合伤患者恢复良好。脓胸12例复张完全,30例复张80%,5例术侧肺复张60%。肺大疱、肺叶良恶性肿瘤、纵隔肿瘤、胸膜肿瘤随访6~12个月均无复发。

上一篇: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汇报下一篇:中国梦青年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