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科手术后治疗管理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响。方法80例入组对象均筛选自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研究时间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种方案对患者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腹部外科手术后治疗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腹部外科手术后治疗管理论文 篇1:

腹部外科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外科中各类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诱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感染发生概率。方法:收集我院自从2002年1月到2012年3月所收治的腹部外科患者1000例,逐一观察患者体温单及医嘱单、病程记录、并总结其辅助检查,对患者切口感染发生进行观察。并选取同期腹部切口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1000例患者中,有50例发生切口感染,其发生概率为5.0%。观察组合并多种疾病患者例数、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发生在夏天感染概率,没有使用抗生素或患者肥胖等切口感染等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外科中,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合并多种疾病、手术季节、患者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同时,不可忽视肥胖等因素对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应通过手术时间缩短、加强夏季卫生护理,采用抗生素,强化对患者基础疾病的护理来进行预防。

【关键词】腹部外科;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研究

腹部外科手术中,在手术后留下一定的切口,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感染。本研究收集我院自从2002年1月到2012年3月所收治的腹部外科患者1000例,分析医院腹部外科中切口发生感染的诱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感染发生概率。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从2002年1月到2012年3月所收治的腹部外科患者1000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550例,女性患者的例数450例,患者年龄为6岁到70岁,其平均年龄为(43.1±1.6)岁,其中有50例患者合并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手术类型包括十二指肠切除术、肠破裂修补术、直肠癌手术、剖腹探查手术以及切除肝癌手術等。所有患者都采用硬膜外麻醉。

1.2分析的方法

对50例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逐一观察患者病程记录、体温单及医嘱单,对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并结合辅助检查,对患者切口感染发生进行观察。并选取同期在腹部外科手术中没有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x2检验,P<0.05,则表明两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3.1 腹部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的分析

在医院腹部外科中,由于手术而引起的切口感染是非常常见的,为了促进患者的康复,需分析切口感染原因,并加强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第一,患者并发多种疾病。在腹部外科手术中,患者年龄会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概率造成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年龄超过六十岁的患者,由于其自身抵抗力低,很容易发生切口感染,其会受到贫血、高血脂以及低蛋白等的影响,因此,应提高对老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警惕,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第二,患者住院时间。很多研究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跟其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其切口感染概率会相应升高,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没有进行活动,加上病房探访人员多,空气质量低,使用脱水剂及侵入性操作等,都可能导致感染。第三,肥胖因素影响。相关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切口感染概率跟正常体质患者相比明显要高,其容易出现切口坏死、脂肪液化及积液等。第四,抗生素因素影响。目前,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外科手术中为了避免重度感染,需给予一定的抗生素,将污染细菌杀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第五,手术季节的影响。手术时间发生在夏季时,因为气温比较高,且空气中湿气重,室内通风不好,患者衣衫没有及时更换,汗液分泌多,很多微生物和病菌容易生长。

3.2 预防腹部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的措施

对于多疾病患者,在腹部外科手术整个过程中应做好防护工作,尽早采用营养治疗或药物治疗的方法,纠正患者疾病情况,并注意适当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进行预防,在手术后合理进行锻炼,在手术中要尽量防止因为侵入性的操作所导致的感染。同时,将患者住院时间合理缩短,以降低感染率,也有利于控制感染。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人群比例提高,为了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应合理调节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在缝合切口的时候应细心,并及时更换敷料。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并尽量将手术切口缩小,防止手术污染。在手术过后,可以适量使用抗生素,并通过将手术前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的方法,来有效控制切口感染概率。在病房中,应注意保持通风,并采用一定的空气净化设备,加强对患者切口处的护理。而在抗生素使用方面,一般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手术前三十分钟开始给药,并在手术过程或术后追加药物,确保血液及组织中抗感染药物浓度较高,以有效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 吴安华,仟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2008—2009年监测资科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

[2] 袁康,陆龙,张延霞.外科手术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9(3):179.

作者:李恒敏

腹部外科手术后治疗管理论文 篇2: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响。方法 80例入组对象均筛选自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研究时间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种方案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粘连性肠梗阻的解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短,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积极影响比较明显,具备优势,要重视。

关键词: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综合护理;满意度

腹部手術是治疗腹部疾病的常用方法,该手术对患者产生一定的损伤,存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粘连性肠梗阻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1】,导致该疾病出现的原因受到肠内容物的影响,内容物运行出现障碍,对患者的预后和正常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对该疾病来说,需要及时治疗,及时解除粘连,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给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情况,降低不良因素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程度。本课题主要探讨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诊治的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方法分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女性别比为22:18,年龄上限值为78岁,下限值为24岁,平均值为(50.2±4.8)岁。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为23:17,年龄上限值为77岁,下限值为25岁,平均值为(50.4±4.6)岁。纳入标准:患者确诊为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和家属对本次实验知情;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无沟通能力;临床资料不全。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做好生命体征的监察和分析,出现异常,要及时做出处理;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改善肺部状态。

1.2.2 观察组为综合护理

(1)对肠胃进行人工运动,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恢复之后,指导患者进行肠胃人工运动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锻炼,对患者的上肢进行上举和屈伸等练习,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指导,卧位以及俯卧位姿势调整训练;鼓励患者要尽早下床活动。(2)心理疏导。患者存在的疼痛感受较强,而且受到肠道蠕动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鼓励和疏导,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状况【2】。(3)按摩腹部。顺时针以及逆时针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按摩,每次时间为20分钟,连续按摩一周,在按摩中,力度需要做出调整,对患者的胃肠进行减压,使用负压吸引器等进行减压,在减压的过程中,观察引流液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结束后,对满意度进行评价,指标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计算满意度。

对比粘连性肠梗阻的解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频数(n)、(%)描述,x2检验,( )计量资料,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分析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意义(P<0.05)。如下表:

2.2分析时间指标

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的解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存在统计意义(P<0.05)。如下表:

3 讨论

腹部手术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手术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在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较高,患者在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之后,肠内容物的正常通过受到影响【3】,对患者的身体恢复等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表现,对患者不利。为此在临床护理中,要重视对患者开展护理服务【4】。综合护理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比较广,重视肠人工运动、胃肠减压等护理操作的开展,改善患者的肠胃状态,提升腹部的舒适度,加快肠胃的运行速度,加快疾病的恢复速度【5】;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等进行相应的指导,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降低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让患者以良好的情绪面对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的护理难度和負面压力【6】。在护理中,对患者的腹部按摩等,能提升患者的舒适度,让患者实现生理的舒适,实现满意度的提升,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以及粘连性肠梗阻的解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对比上存在较大差异(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积极影响明显,提升护理工作水平,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参考文献:

[1]任慧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1):147-148.

[2]吴丽榕,林云枝,林月.综合护理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0):168-170.

[3]张振兰.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4):284-285.

[4]范月秀,黄素娟,兰巧艳,范会琴,廖秋梅,郑紫娟.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04):587-588.

[5]赵叶清.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J].当代医学,2019,25(14):181-182.

[6]张琼,胥丽利,武曼曼.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04):820-821.

[7]周建华.个性化护理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1):154+159.

鸡西市鸡冠区新中医医院 158100

作者:杨海燕

腹部外科手术后治疗管理论文 篇3:

品管圈在提高腹部大手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执行率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腹部大手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2月15日至3月15日我院收入的33例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19年6月我院收入的33例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模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四天内的下床活动执行率。结果:经过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四天内的下床活动执行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腹部大手术后的患者实施品管圈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下床活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腹部大手术;下床活动执行率

腹部大手术所包含的手术类型较多,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常面临着出现各类并发症的风险,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障碍。为确保患者术后的康复效率、生活质量等,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常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下床活动,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但目前广泛采取的常规护理效果并不佳,故我院本次针对品管圈在提高腹部大手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执行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2019年2月15日至3月15日我院收入的33例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19年6月我院收入的33例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1-2],年龄分布为33~64岁,平均(51.0±1.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分布为33~67岁,平均(52.3±1.6)岁,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神經无障碍,不存在免疫系统疾病,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并给予患者常规广谱抗生素,预防患者发生感染;告知患者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因素[3-4],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切口保护、饮食健康等;定期清扫病房,保持病房温度和湿度的适宜,对病房进行严格消毒管理,给予患者整洁、舒适的病房等。

给予观察组品管圈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主题选定:建立品管圈小组,并选定相关主题。②拟定活动计划书:组内成员讨论活动项目,完成活动计划书。③现状把握: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5-6],包括行胆总管取石、肝脏部分切除、胃癌根治、胆囊癌根治等腹部大手术患者。④目标设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目标,并对患者下床执行率进行记录。⑤解析:组内成员定期进行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患者术后下床执行率较低的原因,从患者、家属、护士与其他因素均进行一定的分析。⑥对策拟定: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如若为患者自身因素,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及锻炼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提高下床执行率。⑦对策实施与检讨:在对策实施的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检讨,若护士宣教不到位,协助太少,则可选择质老师监督管理,护士长不定期抽查、规定晨间护理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宣教内容增加下床活动时间标准、对全科护士进行ERAS相关知识培训等相关对策;若患者切口疼痛、管道多、输液多,下床活动不方便,则可选择增加活动液架的数量,维修损坏的输液架、提供固定管道用的专门用绳子等相关对策;若病人及家属不重视,知识缺乏,则可选择加强与家属的沟通,鼓励并协助思者下床活动、制作下床活动宣教单等相关对策;若医护之间相互沟通不到位,则可选择取得医生的支持、让医生告知患者及早下床活动等相关对策。⑧效果确认:对比改善前与改善后的患者下床执行率。⑨标准化: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品管圈相关内容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确保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品管圈护理模式的步骤[7-8],并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的综合能力,给予患者标准化的护理。⑩检讨与改进:组内成员定期针对对策的不足进行讨论,检讨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改进对策。

3.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四天内的下床执行率,两组数据进行对比。

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用x2对比计数资料,并以率(%)表示,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经过护理与数据分析,对照组术后第一天下床执行率为6.0%(2/33),观察组为24.2%(8/33),对比结果为x2=12.706、P=0.000;对照组术后第二天下床执行率为33.3%(10/33),观察组为54.5%(18/33),对比结果为x2=9.821、P=0.001;对照组术后第三天下床执行率为54.5%(18/33),观察组为72.7%(24/33),对比结果为x2=7.031、P=0.008;对照组术后第四天下床执行率为66.7%(22/33),观察组为87.9%(29/33),对比结果为x2=12.645、P=0.000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三、结论

行腹部大手术后的患者,所需恢复时间较长,若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9-10],协助患者尽快下床。常规护理模式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护理模式,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有限。品管圈活动由1962年的日本石川专鑫博士所创,现如今已形成了一定的流程,包括组圈、选定主题、制定计划、调查现状、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检讨对策等一系列逐层递进的步骤。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医院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案。在该模式下,医护人员首先要学习品管圈的相关知识,并对模式步骤有足够的熟练度,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的同时,找出了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了自身的应急能力与分析能力,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有所提高,品管圈活动充分调动了组内每位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团队的凝聚力有所增强,工作得以高效完成。此外,在该模式下,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了患者更个人化的护理方案,患者得到了更优质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在该新型护理方案下,组内成员对传统的方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如在知识普及方面,品管圈组内成员提出了新的普及方案,采取PPT教学、纪录片播放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知识普及,自身疾病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医患关系有所拉近,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下床活动执行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且该模式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在我院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其术后四天内的下床活动执行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对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术后四天内的下床活动执行率明显提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吴亚丽,殷昌祺,马富珍, 等.品管圈在提高心脏开胸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达标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20):2549-2553.

[2]李微微,梁有俊,凡银银, 等.品管圈对提高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8):163,183.

[3]白国岭,焦红朵.品管圈活动在缩短胸部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时间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9,17(25):3178-3180.

[4]蔡小凤,赵惠英.品管圈活动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9,41(13):1440-1442.

[5]戴钱姣.提高腹部三、四级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落实率的效果研究[J].加速康复外科杂志,2020,3(3):111-115.

[6]韩月芳.集束化护理对腹部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3):80-81.

[7]李梅霞,李智,龚姝.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阻碍因素的认知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3):311-315.

[8]吕爱琳,王振怡,陈川荆,王堂香.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6):880-883.

[9]王根保,吳论,彭学强,朱小兵,夏莹,陈海生.术前物理治疗和宣教对肺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谵妄发生的预防价值[J].重庆医学,2019,48(16):2783-2786.

[10]凌迪,戴丽,盖赵秀,罗海兰,武冰冰,张水莲,路璐.护理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6):114.

作者:刘金枝 张志云 谢嗣红

上一篇:综合办公室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景观式保护历史文化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