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2022-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切口感染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录的30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手术及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分析。于术后72h进行回访调查,统计术后切口感染人数及感染率,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观察感染处理效果,做好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共有22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7.3%;术后切口表现为红肿、出血、疼痛等,大部分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感染症状。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素比较复杂,年龄大小、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相关,其中,主要与年龄大小、手術时间等为主,老年患者感染(22例)明显多于中青年患者(12例);经过抗生素及切口缝合等处理,感染症状均得到控制。结论:普外科手术是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方式,术后切口感染问题应得到重视,及时采取切口抗菌处理。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处理

近年来,普外科手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手术治疗成为多类疾病的首选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以及年龄大小的关系,术后切口感染问题也日趋明显,不仅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对患者术后康复也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掌握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本次结合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录的300例资料,对术后切口感染表现及成因进行分析,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录的30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手术及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分析。300例年龄范围30-77岁,平均年龄56±4.2岁,其中,男200例,平均年龄59±3.7岁,女100例,平均年龄54±2.2岁。所有患者均为普外科手术,胆道手术100例、胰腺手术40例、胃肠手术80例、肛肠手术50例,其它30例。

1.2方法

1.2.1手术方式:本次手术分为微创手术(270例)、传统开腹手术(30例)等2种,2类手术患者均按照标准操作,坚持无菌化处理。普外科常见切口分类标准:①I类(清洁)切口,②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③Ⅲ类(污染)切口,④Ⅳ类(污秽-感染)切口。

1.2.2感染观察:于术后72h进行回访调查,统计术后切口感染人数及感染率,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观察感染处理效果,做好统计。

2结果

本次调查共有22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7.3%;术后切口表现为红肿、出血、疼痛等,大部分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感染症状。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素比较复杂,年龄大小、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相关,其中,主要与年龄大小、手术时间等为主,老年患者感染(15例)明显多于中青年患者(7例);经过抗生素及切口缝合等处理,感染症状均得到控制。

本次对切口感染患者采取针对性处理,主要是选用抗生素处理,对切口进行缝合、消毒、包扎等方式,为切口愈合提供良好的康复条件。本次22例经过感染处理后,切口均在1个月内愈合,说明了抗感染处理效果明显。

3讨论

3.1手术切口感染成因

随着手术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总结切口感染原因,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感染处理方式,这将成为提高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面对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存在的不足,要结合具体疾病种类、手术操作流程、切口愈合情况等,采取切口抗感染防治方法,有效降低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体腔感染,前者又可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切口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主要跟三个因素相关(1)术中伤口部位病原体的浓度;(2)手术持续时间的长短;(3)患者身体的因素,包括高龄,免疫抑制,肥胖,糖尿病,慢性炎症,营养不良,周围血管疾病,贫血,接触辐射史,慢性皮肤病,携带细菌状态(如葡萄球菌),近期手术史等。如果外科手术的切口出现了脓液,则肯定发生了感染,这时外科医师根据判断往往会将切口敞开。

本次22例研究发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影响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这与手术医生的专业技能存在直接联系。手术方式与操作人员专业技能相关,这是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共同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普外科手术人员参与工作时间长短不一样,手术人员的临床工作、手术实践等差异较大,对综合工作能力会有明显的影响。现阶段,普外科手术人员登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各等级职称均通过国家专业部门考核。职称等级高低,说明手术人员在理论研究上保持专业性统一,但普外科手术工作具体能力水平,还是与工作实践、工作实践等直接相关。

3.2切口感染处理方式

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术前30-60分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伤口一旦发生感染,要尽早切开引流,清除腐烂液化的坏死组织,采用二期缝合技术使伤口愈合,可以缩短病程,缩小瘢痕,增强皮肤组织的连续性。缝合时切除皮缘是为了形成新的创面,有利于皮肤的粘合。只有全层、间断缝合,才能使伤口不留死腔。本次对切口感染患者采取针对性处理,主要是选用抗生素处理,对切口进行缝合、消毒、包扎等方式,为切口愈合提供良好的康复条件。本次22例经过感染处理后,切口均在1个月内愈合,说明了抗感染处理效果明显。在全身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口服敏感的抗生素。局部与全身应用的抗生素可以相同,也可以协同,但以对药物敏感为原则。注意耐药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另外,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并非一直稳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结论

总之,普外科手术是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方式,术后切口感染问题应得到重视,及时采取切口抗菌处理。为了避免切口感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普外科手术前期要做好感染分析,提前采取抗感染处理方案,对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感染处理等做好预案,这些都是提高切口愈合效果的有效方式。

作者:唐机灵

第2篇: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率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3年1~12月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总结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分布,并分析其结果。 结果 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2013年全院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 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等,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关键词]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

[

普外科手术属于医院最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其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各个科室中也高居首位[1]。从以往相关研究来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整个医院切口感染发生率中约占50%,由此可见加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十分关键[2]。为了进一步调查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发生率提供依据,我院针对2013年接诊的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211例,而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125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全部确诊并符合《医院感染学》中各个部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60例、女65例;年龄1~85岁,平均(50.1±10.4)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其分布情况,同时对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相关因素使用单因素分析方法,随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与各类手术的关系

全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其中Ⅰ类手术4例、Ⅱ类手术40例,Ⅲ类手术81例,可见Ⅱ类与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通过对12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手术切口感染发生主要与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年龄有关,而与手术时间无关,其中相关单因素分析及其回归分析。

2.3 手术类型及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2.4 抗生素应用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3 讨论

外科手术在整个医院手术科室中占了很大比例,其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全院切口感染中占50%左右[4,5],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有着自身的特点,但与其他科室切口感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6]。随着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成为了主要的课题之一[7]。为了更好地制定有效措施,预防、控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应对其相关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本次研究针对2013年我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相关的感染因素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与总结,取得了比较准确的结果。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全院2013年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同时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此外,笔者针对125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一步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可知,手术切口感染发生与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年龄有关,而与手术时间无关。换言之,对于男性患者、年龄≥60岁的患者、急诊手术患者、住院时间≥16 d的患者等,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更高。

总的来说,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①倡导围术期用药,对于手术时间过长的患者,术中可适当追加抗生素[8],但应注意合理选用抗生素,并严格用药指征。本次研究患者大部分以二联或三联为主,可见存有严重依赖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情况,为此要加强抗生素的合理用药,严格根据相关的规范与要求执行。②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尽量熟练每一项手术技巧,同时控制手术时间;此外,还要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这是控制医源性感染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通常情况下卫生洗手能将皮肤表面近80%的一过性细菌清洗掉,故而加强医护人员洗手消毒,术前根据外科洗手原则执行刷手,时间不低于3 min,以降低污染,并定期做好手监测,确保消毒后的细菌数不超过5 CFU/m2。③积极做好术后切口监护,及时对切口有无感染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感染则要行微生物检测,便于及时处理[9]。在本次研究中,随着手术时间延长,感染发生率有所增加,同时与是否为急诊手术等有关,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时间延长,术野会因手术室环境、操作者及其身上携带的病原菌等使污染机会增加,同时手术创面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及局部组织损伤过重等,也能引发创面污染菌生长繁殖等。为此,应加强术后切口的监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的观察,及时发现并送检,然后尽快处理,尤其是手术时间超过120 min,以及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执行。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时间越长,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就越大[10-14],故而要尽量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尤其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促使他们早期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及性别,故而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顾红波. 58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19):3995-3996.

[2] 常芳.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74-1676.

[3] 张淑忠,李继慎.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52.

[4] 郑杨.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J]. 医学信息,2013, 14(25):498.

[5] 葛扬天,杨玉.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 健康之路,2013,12(8):459.

[6] 桑学仁.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1(15):111.

[7] 范学刚. 34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中外医疗,2012,31(17):33.

[8] 李小亚. 99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467.

[9] 张云霞.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J]. 辽宁医学杂志,2012,26(3):149-150.

[10] 赵滨涵. 58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603.

[11] 刘元涛.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60例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2):111.

[12] 艾菊香. 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因素以及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45-46.

[13] 王西玲,王宇,余玲,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67-68.

[14] 岳博华,岳金霞.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 155-156.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占泰晖 宦忠华

第3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病例120例,入选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对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采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对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 入选的120例病例中发生切口医院感染共11例,感染发生率9.17%。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5)。年龄>60岁(OR=6.384)、有基础疾病(OR=5.237)、手术时间≥3 h(OR=4.726)、切口类型Ⅲ类(OR=7.153)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3 h、切口类型 Ⅲ类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直接影响到手术的质量和患者的生活水平,护理人员应明确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针对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从而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医院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严重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病死率[1]。了解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以减少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切口的感染率。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病例120例中发生切口感染的11例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病例120例,入选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3岁,平均(48.7±8.2)岁。年龄≤60岁71例,>60岁 49例。基础疾病:包括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中术前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4例、慢支2例。同时术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21例,中重度贫血6例。按疾病类型分为:阑尾炎手术57例,胆道手术33例,肠道手术18例,胃部手术12例。全身麻醉70例,硬膜外麻醉50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普外科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卫生部2001年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切口感染[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以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取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情况

入选的120例病例中,发生切口医院感染共11例,感染发生率9.17%。

2.2 单因素分析

见表1。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5)。

2.3 多因素分析

见表2。以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定为自变量,引入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3 h、切口类型Ⅲ类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手术切口是保证手术术野充分显露的重要步骤,但切口本身也是一种创伤,切除病变、修复组织和缝合切口必然要破坏局部皮肤组织的完整,从而损坏局部保护屏障,发生创伤,造成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其中部分发生切口感染[3]。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仅次于下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可导致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4]。廖桦等[5]对可疑切口感染的120例患者进行细菌学调查,结果发现发生切口感染7例,感染率5.83%。本研究选择的120例外科住院手术患者中,经证实发生切口感染11例,感染发生率达9.17%,与其他同类医院基本一致[6]。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时间主要是术后3~21 d。在此段时间内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对切口愈合的护理;如发现切口有感染迹象,需要立即对切口进行及时处理。导致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较多,也比较复杂。因此,控制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研究表1、2对切口感染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引流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5)。而多因素进一步确定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3 h、切口类型Ⅲ类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大(>60岁)的老年患者易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及其他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力下降,对手术创伤细菌侵袭的耐受性差,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易感人群[7]。本研究表1、2结果显示,年龄60岁以上的切口感染率达14.29%,显著高于年龄60岁以下患者切口感染率5.63%(OR=6.384,P<0.05)。与王江丽[8]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因此,加强老年患者的管理,术前控制血糖、加强营养、完善肠道准备尤为重要。同时也要加强患者术后护理,对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定时翻身,并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手术切口附近组织抗感染能力低,手术时间越长,术野受手术室环境及手术人员身上携带的病原菌污染的机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手术,胃肠道内的细菌容易移位,则切口感染发生的风险越大[9]。有研究证实,手术过程超过2 h就可以作为独立的切口感染因素[10]。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 以内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5.26%,显著低于手术时间>3 h的手术切口感染率15.91%(OR=4.726,P<0.05)。因此,对手术时间超过3 h者,手术前2~3 h预防性使用足量抗生素,使其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内药物的有效浓度至少维持1 h,使污染菌不能在切口局部生长繁殖,必要时术中应加用抗生素1次,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11]。因此,为了控制手术时间,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技巧,人员分工要明确、密切配合,使手术有序进行,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的机会。本研究表1结果显示,11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中,发生Ⅰ类切口感染率1例,为右直疝修补术患者。Ⅰ类切口感染多为外源性感染,因患者在手术中产生的气溶胶和细菌而引起感染,Ⅰ类切口感染发生率4.76%,超过卫生部规定的标准(P<0.05),考虑可能与样本数过少有关。Ⅱ类切口感染率为7.25%,Ⅱ类切口感染多为内源性,因外科手术形成的感染性渗液而引起感染,Ⅲ类切口最易发生感染。本研究显示,Ⅲ类切口感染率高达16.67%。且污染切口发生医院感染较早,多在2~4 d,污染的清洁切口多在5~7 d,而清洁切口多见拆线后刀口裂开的情况下[12]。另外,针对上述因素,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手术切口的护理,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出,并记录渗出液的颜色、量,指导协助患者做好切口保护。胃肠道手术时切口保护非常必要,做好消化道与腹腔及切口的相对隔离。且告知患者注意在咳嗽、翻身、大便等腹压增高时防止切口开裂。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无菌操作,减少术区污染,在手术结束后,避免住院阶段的感染,提高医院的外部卫生环境、严格管理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有条件的情况下,探视前最好行全身消毒,带口罩探视[13]。本研究表1统计分析显示:住院时间<7 d,住院时间8~14 d、住院时间>15 d 其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10.29%、13.64%,说明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也逐渐增加,考虑可能是由于术后患者身体机能未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指标,而医院人口流动性大且人群繁杂,加之病房紧张、护理工作不到位等所致[14]。因此,缩短住院时间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杨成虎等[15]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率呈正相关,住院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明显增高。

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作为一种异物刺激有可能将细菌带入伤口引起切口感染。外科引流管道较多,如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T”字管等,其中腹膜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手术应用引流管可能会提高切口感染率。本研究中,切口有引流的感染率达10.71%,显著高于切口未引流的感染率5.56%。与王月兰等[16]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因此,我们认为,护理人员应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引流管通畅,更换引流袋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随意抬高引流管。

综上,我们认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直接影响到手术质量和患者的生活水平,护理人员应明确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针对引起对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以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从而促进疾病早日康复[17]。

[参考文献]

[1] 丁锦荣. 导致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探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0,6(2):83-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 张红伟. 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 (27):126-127.

[4] 庄永忠.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33):66-67.

[5] 廖桦,方志红.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10,4(33):75-76.

[6] 杨锡瑶,惠锦林,李丹,等. 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安徽医药,2011,15(12):1560-1562.

[7] 桑金凤.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340-1341.

[8] 王江丽.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67-68.

[9] 刘瑜.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2012,24(7):1343-1344.

[10] 应学清,徐立新,吴方华,等. 围术期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28-429.

[11] 王来荣,辛亮.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1,40(3):244-245.

[12] 刘丽华,魏全珍,张惠珍,等.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91-1092.

[13] 项晓皑.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03-104.

[14] 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7-68.

[15] 杨成虎,范秀华.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探讨[J]. 西部医学,2009,21(5):808-809.

[16] 王月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外医疗,2012,20:149-150.

[17] 欧麟飞,程海光.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01-102.

(收稿日期:2014-07-23)

作者:谢张黄 叶启乐

第4篇: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防治(一)

作者:许朝亮 李一凡 方楚如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 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发生切口内真菌感染患者。结果:发生切口真感染者 43例,占同期院内感染的10%,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占78%);均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用药史,部分患者应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论: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切口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真菌;切口感染;抗生素

Prevention of Eucym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umyc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s. Method: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of the eumycete infection cases inside the cuts that happened during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4. Result: 43 cases of eamyc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happened, accounting for a 10% proportion of all the infection cases in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The major parhegens are white beadlike bacteria (taking up 78%) and are manifested in patients with a medical history of widely using wide spectrum antibiotics, Some of the patients used certain types of drugs of steroid hormone. Conclusion: Proper use of wide spectrum antibiotics and drugs of steroid hormone is an important in the cuts and improve prognosis.

Key words:Eucym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ntibiotics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较常发生的并发症,近年来,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切口内真菌感染成为重要的医院内感染之一。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疾病的增多,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得条件致病性真菌得以大量繁殖而致病〔2〕。笔者调查了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43例 院内切口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腹部切口感染病例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8~62岁,平均39岁。因肠梗阻急诊手术13例、急性阑尾炎急诊手术13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16例、肝胆手术54例。真菌感 染10例,占10%。其中肝胆手术占5例,阑尾炎占2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占2例,肠梗阻急诊手术占1例。

1.2 临床表现及治疗:切口感染病例一般发生在手术后3~7d,最早发生以切口红肿,伴有切口流出淡红脓性引流物,培养并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伤口感染的症状或体征(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切口感染真菌指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为真菌,有些伴随全身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后有效,所有切口感染真菌病例经过停用激素,切口换药,局部应用抗真菌等治疗后痊愈。

2 结果

96例切口内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确诊为真菌感染的有10例,占院内感染的10%。其中肝胆手术占5例,阑尾炎占2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占2例,肠梗阻急诊手术占1例。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继发真菌感染前均用过大量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其中3联用药者5例(占50%),2联用药者3例(占30%)。用药时间在1周以上的有8例(占80%。最常用抗菌药物,广谱青霉素类有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喹诺酮类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等;其它还有泰能、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中,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有4例(占40%), 常用的皮质激素为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从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以 白色念珠菌最多(占78%)。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中,8例接受了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用酮康唑者67例,氟康唑者2例,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切口真菌感染是严重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如处理不当,可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及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口真菌感染是外科术后重要问题,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线广泛应用,改变了严重感染时病人对真菌防御机制,加重病人抵抗力的降低,使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多,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由此诱发的各种院内严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在逐年上升〔2〕。及时,准确处理切口真菌感染,既能加快切口愈合,又能预防真菌感染由切口扩展至全身,引起真菌血症,浓血症等〔3〕。切口真菌感染防治要通过及时诊治,切口换药,停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来到目的。

3.1 及时行切口分泌物培养明确诊断:切口真菌感染跟一般切口感染一样都好发于术后第二把手3~5d,主要为切口出现红肿痛,切口泌分泌物大都呈淡黄色,有些为淡白色。切口内可见白点,白膜样絮状物覆盖,全身症状在感染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神志淡漠,白细胞升高,抗菌药应用无效等。怀疑切口真菌感染应及时行切口分泌物培养,一旦发现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真菌。则诊断成立,考虑到周围污染可能,培养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切口在培养前严禁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保证培养准确性。

3.2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继发真菌感染前用过大量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80%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30%。大量用使体内菌群严重失调, 微生态失衡,真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真菌感染患者中还存在无指征用药 、抗菌药物频繁更换、配伍不当及疗程过长等现象,提示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1〕,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使吞噬细胞功能减弱,稳定中性粒细胞溶酶体膜, 阻止酶的释放,细胞与液体渗出减少,使纤维的形成和创伤修复迟缓;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细菌、真菌感染的耐受性降低,增加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感染的扩散。因此,对基础状况差,应用广谱抗菌药或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应高度警惕是否继发切口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结合中药治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预防切口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3.3 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明确诊断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停用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前提下,应起用抗真菌药物,目前真菌感染培养大都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于抗真菌药物治疗敏感,其中用酮康唑者4例,氟康唑者4例,伊曲康唑者2例,10例患者用过2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均痊愈。

参考文献:

〔1〕刘慕莎,段昌琪抗生素与真菌感染〔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95,7(2):97

〔2〕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21

〔3〕杨金.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0.

第5篇: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调查

摘要:目的 对容易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一些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并总结一些方法能够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从而为临床医学领域治疗提供了保障,对提高临床普外科手术的治愈率有鲜明的指导作用。 方法 对去年我院普外科手术的250例患者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一些相关信息进行调查,统计切口感染率,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数据回归分析。 结果 在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 结论 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生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 感染 康复

临床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医院里面大部分手术都属于普外科手术,在医院里面发生感染的案例中普外科手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成分。进行普外科手术后一旦发生感染现象,这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和对手术后康复带来隐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我们常见的家属跟医生发生冲突的矛盾源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医疗技术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虽然不高,一旦发生了感染就会对患者自身带来了很大痛苦,对患者的康复就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自身的信心也会严重受挫。本文主要是针对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率的调查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对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一、选取资料和试验方法 1.1资料选取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进行的普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从中抽取250例进行调查,男性151例,女性99例,年龄都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8岁;这250患者的手术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腹部手术138例,乳腺手术46例,腹股沟部手术39例,甲状腺手术27例;同时在这一组患者当中有部分人伴随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情分别占有24例和19例。 1.2试验方法

对本次调查研究所采用的的方法属于回顾性的探究方式,对所选取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逐一的进行翻阅和重点记录,比如年龄、病情的所属种类、何时进行的手术、手术切口的长度尺寸、手术后切口的缝合度、以及术后的营养情况等等。 1.3对切口感染程度的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的资料查阅后可以根据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对感染切口进行一个标准的初步制定。当发生下列情况中的一种基本可以断定为切口感染:切口处有发热、红肿或者有脓脓的分泌物;自然开裂的伤口处或者医生打开过的切口处有脓脓分泌物,并且还伴有高烧现象;切口深处引流出一些脓脓的液体;切口位置局部有疼痛的感觉当再次探查切口处有脓肿的现象;当探查出切口处的分泌物化验呈现阳性根据临床诊断的标准可以判定为切口感染。

二、调查结果

对选取的250例患者当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这些发生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基本是出于腹部的位置,有些患者是急性的阑尾炎,有些是急性肠梗阻。

三、调查结果讨论

3.1 手术结束之后的切口处理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被切开的皮肤组织大部分时间是暴露在空气当中的,这个暴露的过程通过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手术的器械的消毒情况可能带有病菌在患者的切口处容易造成污染。另外在手术当中由于医生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切开的皮肤组织造成拉扯、钳夹,这些误伤都会切口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而当进行血液供应的时候误伤最容易造成切口处的感染,采用电动刀具手术切割的坏死的组织液也会对切口增加受感染的几率。所以在手术结束之后应该快速的采取相关措施对切口进行保护处理,彻底的消毒,包扎以防止手术切开造成感染。另外切口处缝合的技术也关系到术后恢复的情况,缝合的太紧会对切口局部皮肤组织造成缺氧而导致坏死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感染的机会;如果缝合的太松也可能会造成皮下的血肿使得细菌的清理不够彻底,所以在缝合的时候一定要格外谨慎。 3.2 手术之后对切口进行护理

对切口消毒处理后包扎完成之后需要对切口处进行护理,护理对患者术后的回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情况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需要对已包扎的敷料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换,当然要考虑到有些患者的病情情况,有些切口渗出严重的患者需要短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敷料更换。在手术之后对伤口包扎之前应该对伤口处检查有没有红肿的现象发生,根据临床资料很多时候出现红肿的现象是因为医生在缝合患者切口的时候造成的。当出现红肿的现象时可以使用75%的酒精粘在纱布上然后敷在切口处,处理有脂肪液化的切口应该早点把缝合的线拆开;对于渗出比较严重的伤口,在更换敷料的时候不仅仅要对切口清理干净保持干燥,而且还有必要采用吸管进行吸引,保持不断的干燥,为保证术后的健康愈合提供了保障。 3.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减少术切口的感染率

在进行普外科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切口处进行保护处理,以防止伤口受到细菌的感染造成愈合困难,在医院里通常采用的是常规的一些抗生素对患者的切口处进行处理,考虑到普外科手术中手术的部位基本在腹部,这个部位是比较容易感染的,感染率也是最高的,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表明感染这些细菌的病源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可采用3代头孢菌素药物对手术后伤口进行处理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3.4 患者自身因素对切口的感染

在被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很多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的,关于自身的因素对切口造成的感染在这群老年患者群体中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渐的下降,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部分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这些都会对患者的切口处造成一定的感染。另外很多老年人因为受疾病困扰多年,他们自身对康复的信心已经大为减弱,营养状况也越来越差,比如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就会使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术后切口愈合变得极其缓慢。有些时候对于肥胖症的患者来说,体内脂肪的堆积会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后果表现经常会出现糖类代谢的异常,异常的糖类代谢会使得切口处的愈合速度减慢。一旦这个时候肥胖患者的体内血糖没有达到正常人所需要的标准,这种方法就不能对他们使用,而应制定相关的符合他们的质量措施,防止他们伤口的愈合速度受到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是医院进行手术最多的一个类别,也是感染发生的高频率手术类别,根据临床史可以看出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病痛数不胜数,对整个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医药费用增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普外科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综合对本院250例患者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的因素,在今后的普外科手术的时候可以借鉴临床经验,帮助患者减少手术伤口感染的几率,鉴于感染的因素诸多而且比较复杂,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医生应该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监测手术进展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另外由于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院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余明,浅谈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性因素以及预防[J].健康必读杂志,2011.6(6):399 [2]王洪军,赵雪芬等.23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低的临床体会[J].摩与康复学,2011,2:105 [1]曹秀堂,高峻等.111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调查以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398

第6篇: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

【摘要】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以往三年的普通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治疗与预防措施。结果 1456例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结论 造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急症手术,II、III类手术切口,高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吸烟,针对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率发生。

【关键词】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防治

为了降低各种感染的发生,已经在无菌技术操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和进行完善,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仍旧发生感染,特别是切口感染,笔者针对我院三年来普通外科发生的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普通外科患者1456例、男785例、年龄13-85岁,其中>60岁635例,1类手术256例,II类手784例,III类手术416例,急诊手术303例,择期手术1152例,糖尿病患者51名,手术时间72小时的患者401例,有吸烟史的患者533例,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见表1。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及局部发热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结,并有脓性渗出物,需拆线引流,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液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有线头溢出定为切口感染。

1.3 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处理及分析参照卫生部颁布《医院诊断标二位》。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1456例,普通手术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0%。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基础疾病、急诊手术、II、III类切口高龄、手术时间过长,有吸烟史。

3 讨论

3.1 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糖尿病最为多见,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原有的代谢紊乱,加之高血压促进组织细菌繁殖,机体免疫力下降,组织愈合能力差,最终必然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其次是营养不良,患者原本营养缺乏,加之术后禁食,手术创伤带来的不能或不愿吃饭,导致患者营养季度缺乏,相反手术中,手术后出血,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更加需要营养,最终原本营养状态更加恶化,免疫力大大下降,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再者肥胖患者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肥胖者全身各处脂肪层厚,体内的脂类能够影响细胞膜,磷脂酸的构成,进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抗细菌能力差,肥胖者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容易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切口处使得切口很难愈合,再加上切口处血管被横断,术后血供应差,营养供应差,切口不易愈合,这些原因共同导致肥胖者发生切口感染,总之存在基础疾病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7.3%。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在手术期监测血糖,应用胰岛素调整血糖的正常范围。

3.2 急症手术比择期手术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急诊手术存在易感染因素,开放性创伤破坏了皮肤的正常防御功能,因创伤组织出血、水肿、缺血、坏死,内外大出血病人因血容量下降,机体防御力下降,急诊手术前皮肤准备不充分,手术过程中队体内的感染灶进行切开或穿刺,使正常组织受到污染,胃肠穿孔、出血、梗阻的病人细菌极易通过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和敷料污染周围组织而造成感染。择期手术病情多较平稳,且有足够的时间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3 III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与切口细菌污染有关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II类(清洁―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胃肠物有明显溢出,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者,可采取下列防治手段:根据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备皮时注意不要损伤皮肤,消毒药彻底,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医护人员有效地刷手,手术时少说话。

3.4 高龄患者较易发生切口感染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自身免疫力低下,营养状况较差,代谢组织修复慢,因此,术前进行评估及充分的准备,注意维持围手术期电解质平衡,纠正喷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术后管理,注意饮食,加强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摄入量。

3.5 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机率大,原因有 第一空气中的细菌,切口附近皮肤上,体内的细菌,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第二,长时间的切口牵拉,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组织的抵御力下降,第三钳夹等机械因素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第四机体消耗增加失血、蛋白质丢失等越来越严重,抵抗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此要求手术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使手术尽可能快速、有序地进行。

3.6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切口愈合缓慢易感染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入,主要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能力,吸烟对微循环产生慢性破坏作用,导致切口感染,愈合缓慢。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为16.32%切口感染率为5.6%,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患者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又不能及时完全排除所以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加之术后咳嗽,切口反复驰张,影响愈合,为此,病人应该在手术前2周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注意经常翻身,拍背咳痰,雾化吸入术后不能使用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郑向群,韩宪光.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与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8):4006-4007.

[2] 李亢.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的修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7):1572-1573.

第7篇: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一、分类标准

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第8篇: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演讲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的、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对危险因素,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目的是了解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下面为大家举例: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3194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所调查的3194例外科手术患者,有3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1.3﹪.

手术切口感染率与患者年龄、切口类型、以及围手术期用药等因素有关。结果此医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不高,患者的年龄和切口类型与感染关系密切。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二)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三)Ⅲ 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污染切口;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四)Ⅳ类(污秽-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污秽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 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为三类:

1. 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清洁切口Ⅰ代表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 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可能污染的切口。Ⅱ代表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的切口又再度且开者。都属此类。

3. 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污染切口。

“Ⅲ”代表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三、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三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以下几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

1. 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愈合,用“已”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

硬结、血肿、积液等未化脓。

3. 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

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 医疗机构药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

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

降低感染率。

4.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 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预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 手术前

(1) 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在手术部

位以外感染愈合后再行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感染。术

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取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 消毒前药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

准的适合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夫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 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可在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

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量、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

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消毒。

(8)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2. 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的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服药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合适的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 手术后

(1)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

卫生消毒。

(2) 为患者更换切口富了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更换药流

程。

(3) 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出引流管。

(4) 外科医生、护士药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

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

第9篇: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

【摘要】 目的:进一步研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针对性采取措施,从而降低感染发生几率。方法: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0例骨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果:上述1100例患者,30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几率为2.7%。共检出22株革兰阴性菌,约占73.3%;8株革兰阳性菌,约占26.7%。22株革兰阴性菌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约占1/3左右,不同手术时间患者感染感相比,不同切口类型感染率之间相比,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以G-为主,感染发生几率与切口类型以及手术时间密切联系,必须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感染几率。

【关键词】 骨科;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369-01

临床上医学上,骨科疾病的患者一般病情严重,容易合并多种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再加上患者需要解除侵入性等手术或护理措施,使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大幅度提高,相应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概率比较高,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患者[2]。进一步研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针对性采取措施,从而降低感染发生几率。笔者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0例骨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0例骨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890例男,210例女,患者年龄在1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5.2岁)。其中,643例四肢骨折,115例髋部骨折,50例脊柱骨折,250例其他部位骨折。

1.2 方法: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切口类型、感染情况等一般资料。对术后分泌物进行常规培养,采用VITEK-3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

1.3 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15.0数据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进行x2检验,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率分析:上述1100例患者,30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几率为2.7%。

2.2 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通过细菌培养,共分离出30株病原菌。共检出22株革兰阴性菌,约占73.3%;8株革兰阳性菌,约占26.7%。22株革兰阴性菌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约占1/3左右,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葡萄球菌。

2.3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614例I类切口类型,7例感染,感染几率为0.1%;313例II类切口类型,9例感染,感染几率为2.9%;173例III类切口类型,14例感染,感染几率为8.9%,不同切口类型感染率之间相比,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309例患者手术时间低于2小时,3例发生感染,感染几率为0.09%;714例患者手术时间在2-4小时之间,14例发生感染,感染几率为1.9%;77例患者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13例发生感染,感染几率为16.9%。不同手术时间患者感染感相比,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感染是骨科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患者若发生感染,将会阻碍切口愈合与痊愈,进一步影响手术成功率,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临床医学上,加强对骨科切口感染的特征分析,进一步分析感染相关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对于降低感染几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中,1100例患者,30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几率为2.7%。相对于其他科室来说,感染几率比较低,但是也不能忽视。手术感染的原因分析:大部分骨科患者为骨折所致,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行动能力比较差,需要长时间住院[3]。与此同时,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为病菌入侵创造了条件。骨科手术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手术过程中涉及到的植入物、医疗器械等等都会导致医源性感染。大部分骨折患者合并多处损伤,再加上术后护理质量不高或者手术切口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等等,这都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因素[4]。

本文研究中显示,22株革兰阴性菌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约占1/3左右,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铜绿假单胞菌,比如说,物体表面、空气中、水中等等,作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会导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经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或者衰弱患者身上。近几年来,金黄葡萄球菌的感染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是比较常见的G-,能够在医院环境中存活,主要导致切口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而大肠埃希菌,在患者肠道内广泛存在,在患者发生菌群紊乱时,很容易导致感染出现[5]。

I类切口类型是清洁型伤口,其感染几率为0.1%;II类切口类型是可能污染伤口,其感染几率为2.9%;III类切口类型为污染伤口,其感染几率为8.9%。提示切口类型与患者感染率存在很大关系。另外,本文研究发现,患者手术时间低于2小时,感染几率为0.09%;患者手术时间在2-4小时之间,感染几率为1.9%;患者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感染几率为16.9%。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几率越高。究其原因,切口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其余病原菌广泛接触,感染率就越高。另外,长时间进行手术,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进一步加重损害程度,无形中增加感染几率。

综上所述,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以G-为主,感染发生几率与切口类型以及手术时间密切联系,必须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感染几率。

参考文献

[1] 张翊,卢建平,任利珍,叶淼,干迪郁,住院患者葡萄球菌属分离株临床分布与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3(05):14-15

[2] 修崇英,许能锋,李美源,刘晓燕,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07(13):79-80

[3] 魏全珍,潘兢,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3(9):78-79

[4] 梁学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4(13):52-53

[5] 经晓杰,陈明清,杨湛,魏文丽,黄永昆,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1(12):45-46

上一篇:学生会工作感想4篇下一篇:考试后的总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