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其师资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的建设,对缓解师资短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能力有一定参考价值。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1:

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近年来,教育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各高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工作。本文在对创业教育中的产学合作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从知识学习、信息交流、虚拟体验、创业实战四个层次出发,有效整合高校与企业优势创业教育资源。文章最后介绍了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实施“沉浸式”创业教育的工作进展与成效。

[关键词]沉浸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 产学合作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采用创业课程、第二课堂、创业竞赛、创业指导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但同时也存在着定位不准、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3]本文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近年来创新创业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创业教育中的产学合作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开放系统中不仅涉及高校和学生,政府、企业、园区、协会组织、投资机构等主体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创业教育的最主要实施方,汇集各方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在创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学生是受教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创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政府作为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制定与发布在宏观上给予方向性的指导,通过资金与项目的扶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佳实践基地;园区作为企业、人才的汇集地,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产业发展导向。单独一两个主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优势也不甚明显,只有多个合作方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手段的选择,必须以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因素的提升为目的。根据大学生创业特点及其所需知识、技能的要求,本文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分为知识学习层、信息交流层、虚拟体验层与创业实战层四个主要层次,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支撑了沉浸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与高校相互合作,资源整合使得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到创业实践全过程,学生完全沉浸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之中。

(一)知识学习层。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学习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创业政策、创业法规、创业融资、创业团队建设、创业风险、创业素质、公司经营、企业管理等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创业教育的知识学习要区别于其他基础与专业学科的教学。首先,要引入更多的案例分析,以成功的案例激励学生,以失败的案例警示学生;其次,要注意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型的创业[4];再有,施教人员也不应局限于高校教师,要更多地聘请社会上的创业精英、优秀企业家等具有一定创业经历的社会导师进行讲授。[5]

(二)信息交流层。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递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信息的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与质量。创业教育中的信息交流的主体既包括学生,又包括高校、企业、政府、产业园区等多个组织与个体。信息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业经验,还包括企业的技术信息、政府的政策信息、高校的培训信息、园区的资源信息、投资机构的投资信息等大量信息。在创业教育中要尽可能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各个方面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提升信息的准确性。

(三)虚拟体验层。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学生应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体验,在感官上对创业有更深的理解。体验到的东西使学生感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创业教育虚拟体验层的实施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以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的方式加入创业团队或创业企业中,亲身体验创业氛围。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大量的创业企业、创业团队请进学校来,实现企业孵化,这样既可以助推区域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便捷的创业体验环境。

(四)创业实战层。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有着较强创业意愿,创业思路较为清晰,做好创业准备的学生,创业教育就要升级到创业实战层。在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做好扶持工作,通过项目补贴、资助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启动资金,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政府在资金扶持、免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创业支持政策,使学生能够在创业起步阶段进展更为顺利;其次要做好指导工作,刚创业的学生团队在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需要专业化的全程的指导,将创业风险降到最低范围内;再次要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场地、设施等硬件资源,也包括业务、市场、技术等软性资源。而这三方面内容,尤其是后两方面,高校受限于自身的机制体制以及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无法单独凭借自身力量对创业学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一定要联合企业、投资方等,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三、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创业教育经验总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天软”)自建院以来,树立和秉承“教学与产业相融,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办学理念。全面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产业园和行业组织的优势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全方位的支持。

在知识学习层,“天软”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为学生讲授创业教育发展、创业环境分析、创业者基本素质、创业计划书编写等方面的创业基础知识;不定期开设“天软创新创业大讲堂”活动,聘请社会各界创业教育领域知名专家为学生带来精彩的创业知识讲座。在信息交流层,“天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天软社区平台,从协同研发、教学管理、就业服务、资源管理等方面服务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就业等工作;并通过搭建平台、环境改造、活动举办等举措,促进各个合作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方面的有效交流。在虚拟体验层,已建设完成项目发布区、创意区、企业展示区等协同创新功能区;学院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十余个协同创新实验室,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体验氛围。在创业实战层教育中,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天软”创业教育服务组织应为其提供更加深入具体的服务,为其提供必要的创业资源支持,通过实施“天软校企协同创新计划”,为计算机软件行业创新创业企业、学生创业团队无偿提供办公场地、会议室、办公桌椅、水电、云服务器、云终端等资源,为企业研发与学生实习搭建高校平台。

[ 注 释 ]

[1] 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13-17.

[2] 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9-84.

[3] 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67-72.

[4]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5] 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3(2):101-103.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陈超逸

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其师资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的建设,对缓解师资短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能力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师资队伍 建设路径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当今的一项国策,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作为高校面向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实践教学平台,担负着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是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是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1.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扶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师资短缺

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所需的教学模式有项目驱动、导师制、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实施这类模式的前提是小班化教学。然而,目前地方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需 求[1]。

1.2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体由原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培训后构成,主要是学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而高校对校内师资的培训以讲座报告等活动为主,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机制和发展体系[2,3],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及素质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虽然地方高校有意识吸引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但杯水车薪,无法从整体上改变师资队伍能力不足的现状。

1.3教师缺乏积极性

地方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或在实践运行中,对教师自身开展或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激励措施[2]。有能力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很多承担了教学的教师仍沉浸在灌输式教学的“舒适圈”[1]。

2.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双创”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但因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核心功能是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应实践平台,包括实践场地、仪器与设备,并配备专业指导老师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有其特殊性,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多侧重于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2.1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

近二十年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在各高校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构建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师资队伍有着坚实基础和现实意义。“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充实中心师资队伍,同时,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进一步提高。

2.2多途径、多渠道提高教师能力

(1)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仪器设备厂商资源,要求各厂商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对教师就如何应用这些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实践教学进行培训,并提供完整应用案例。

(2)转变观念,立足本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地方高校除向知名企业派遣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外,为教师带学生参与本地企业项目创造条件。

(3)除有计划聘请知名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对教师进行培训外,积极吸引本地企业家与教师一起管理、指导学生团队。

2.3制定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积极性

(1)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每年为指导老师与学生团队提供一定数额的经费,并根据年终考核结果确定来年中断、继续或扩大支助。

(2)為每个团队提供专用活动场地,保障活动的开展。

(3)为教师和学生申报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提供服务,积极联系企业进行成果转换。

结语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转型发展期间的国策,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是重要任务之一。对地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师资队伍建设仍需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韩喜红.亚洲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03):89-91.

[2]魏芬,孙跃东,单彦广,李臣学,杨玉英.“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96-100.

[3]杨利军,张翠英.双创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09):248.

作者简介:

刘耀辉(1975~),男,湖南新邵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刘耀辉

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3:

沉浸式生态系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引入沉浸式生态系统框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理论教学+科普活动+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的《管理学》教学体系。该模式以融合课题教学、实践训练和创业竞赛为主线,以整合多方资源、协调多部门合作为支撑,实现课程教学与项目孵化、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相统一促进教学与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沉浸式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学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注重向学生传授社会企业管理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大多围绕管理职能展开,没有将创新创业作为重点来开展管理学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瑟琳·邓恩首次提出“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活动的研究,提出创业组织的形成得益于学校和校外机构的协同合作。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业知识流的创新和传承贯穿的,包含教育课程、学校、外部机构、学生、教师、社会创业环境等一系列创业活动主体及要素良性循环互动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1-2]。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查尔姆斯理工学院等高校都建立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了包括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支持机构、企业、政府等的生态系统运行模式,为国内高校探索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模板[3-4]。

(2)沉浸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教授提出沉浸理论,认为沉浸是个体完全投入到某项活动或某件事情中的主观体验,个体在这种状态下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学习效率高且身心愉悦、信心十足。近年来,沉浸理论被逐步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如美国明尼苏达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探索、加拿大渥太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探索,以及虚拟技术、VR技术、5G技术等与沉浸式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案例[5-6]。国内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沉浸理论在创业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构建了从知识学习、信息交流、虚拟体验、创业实战等多层次出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目前,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也有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从当前研究来看,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和契合度。并且,研究者和相关实践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填补完善:第一,增加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参与体验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第二,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训练、竞赛等内容;第三,增强信息化手段对课程教学的支持。

三、沉浸式生态系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改革模式

(1)课程内容改革。

第一,增加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计划书撰写与创业项目汇报两个教学单元,明确任务名称、主要知识点和教学要求,突出管理技能指导创新创业这一主线,围绕创业项目选择、新企业创办与管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学》课程教学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

第二,增加课内实践环节,模拟竞赛等方式。结合课程教学中关于组织、领导、控制三个篇章的学习内容,从模拟创建公司、人员招聘与面试、情景化领导教学与公司危机管理等方面建立课内实践项目,让学生切实体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流程,针对如何立项、如何项目论述、如何解决创业中难题等实际环节和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學习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以实践项目建设促进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通过实践项目建设案例库,一方面,丰富案例学习素材,另一方面,在案例资料库的建设过程中,既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以及新知识的补充,同时相关成果也将支撑和促进专业建设。

(2)教学方式改革。

第一,以沉浸式教育为基础,重视学生的深度参与,提升课程学习的自我掌控和友好体验。为此,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结合线上线下混改的金课,以及国家级、省级精品课,打造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管理学》MOOC、微课等在线课程。

第二,从授课方式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加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依托项目驱动教学、团队任务分配、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全程深度参与课程学习,并通过自我掌控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友好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从成绩评价看,改革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模式,突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继续推动形成性考核方式,进一步增加实践成绩占比。在平时成绩设置中,通过项目现场汇报,创业项目评比等形式进行量化考核。

(3)课外实践改革。

第一,搭建产教融合的创业教育训练实践载体。一方面,以学生专业社团为载体搭建学生创业训练平台,以丰富社团形式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投入程度。另一方面,建设校内创客空间,学习成熟的众创空间运行模式,建设创客苗圃,增加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创新创业成果推介等活动。

第二,聘请企业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创业大赛评审专家、自主创业成功校友等专家、管理者进行线上、线下讲座和培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运作流程。

第三,指导学生参加创业竞赛。从课堂实践项目中选择项目质量高、团队综合能力强的项目,任课老师进行创业项目辅导与内容不断完善,然后参加大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创业竞赛。

第四,项目团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课程学习与能力培养互为促进。鼓励课程实践项目团队加入相应科研课题研究中,有利于老师指导创新实践项目以及学生参与老师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费志勇.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7):223-227+231.

[2] 丁邦平,胡军.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07):1-6.

[3] 吴云勇,陈亮.迈向创业型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发展之路窥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04):107-114.

[4] 李琳璐.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审视与经验启示[J].高教探索,2020(03):56-65.

[5] 梁德惠.美国汉语沉浸式学校教学模式及课程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121-124.

[6] 袁平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1(04):75-82.

作者简介:何地,(1989—),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国民经济管理学,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

课题基金:2020年度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沉浸式生态系统框架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020CXCY019)

作者:何地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对策研究论文下一篇:幼儿教育二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