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阐述了公益创业的概念、公益创业教育的兴起,以及高职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依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加强公益创业相关理论研究、开发公益创业相关课程、强化公益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提升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等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1: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对创业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爱国”文化增强主体认同、创业自信,丰富创业文化内涵;“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夯实创业文化基础;“信”文化崇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构建创业文化核心。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不高、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的问题,可通过转变就业观念,孕育创业氛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知行合一等举措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阚兴辉(1978- ),男,江苏连云港人,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业创新教育、传统文化;王刚(1983- ),男,江苏盐城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学习心理、创业精神。(江苏 南通 22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南通大学创业教育专项科研重点项目“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新视角:内创业者的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CYA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也以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①。其蕴含的高尚的爱国情感、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不仅应成为人们文化品格的内涵,也能为现代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建立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料,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因此,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应贯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始终。分析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有助于国家、政府、高校进一步优化创业指导理念,构建适合国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丰富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创业教育的价值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积淀,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东方之林的肥沃土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爱国”文化增强主体认同、创业自信,丰富创业文化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书写了精彩纷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篇章,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等,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蕴藏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铸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现阶段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凝聚到为国家统一、繁荣和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上。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自信,利于形成共同的团队愿景,增强其创业团队的主体认同感和面对挫折、坚定信念的执著力。

(二)“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夯实创业文化基础

古代圣贤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如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和为贵”思想,利于营造和谐和睦共处的人际关系;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应尊重历史自然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和”文化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种普遍和谐的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宽容的品格和智慧”②。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自由、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形成凝心聚力的团队。大学生创业不能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仅为赚钱满足自我的物质需要;应合法创业、守法经营,守住道德的底线,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信”文化崇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构建创业文化核心

“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一个人基本的五种道德,称为“五达德”。诚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邃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人讲诚信、守诺言案例很多,宋就“以诚感人”、季礼“赠剑”、季布“一诺千金”就是典型例子。这样的文化思想精华对促进商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儒家“义利观”的价值核心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在经济交往中表现为重信守信,经营者除追求经济利益还应注重追求高尚的人格,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即为孔子所说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说:“一个企业的开发意味着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③

在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落后道德拥有市场,出现炫富、毒奶粉、小悦悦事件等大量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需要大学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做严守法律、恪守道德的良好公民。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使诚信教育贯穿始终,“民无信不立”“童叟无欺”等诚信观应成为当前经济模式下必须遵守的商业准则。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创业教育风生水起,探索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模式等多样创业教育模式,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整体上相对滞后,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意识淡薄,缺乏创业思维与创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其主要原因是: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不高

传统文化蕴藏着指导人们创业的价值追求、行为理念,也包含着对创业的巨大偏见,受传统“重士轻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典型表现是把“商业”列入“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在历代经济立法中,抑商政策是重要的一部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们认为“‘工商重则国贫’,工商是动乱的根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压制、限制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商业的认同感,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创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受很大限制,直接影响了当代高校创业教育、家庭教育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中国的几千年来是一个重人伦、重整体、人们习惯与在‘大我’,甚至‘无我’的集群化共同体中生活”⑤,塑造了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同时也形成了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顺其自然、害怕竞争的思想,创业所需的竞争、进取、开放、独立等品格失去了其生存的文化沃土。中国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度期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加上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人格养成、重书本知识轻综合素质等普遍教育行为,阻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挫伤,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自觉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发展、兼收并蓄是大学生创业与立身处世的根本。

(一)转变就业观念,孕育创业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针对传统文化中“抑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理念,创业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完成从“天之骄子”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培养他们的创业动机、志向、信念,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业愿望,把“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转变为“香饽饽”。“‘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隐含了一个道理:宽松的环境是创业活动的有效保障。” ⑥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提倡人人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倡导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和衷共济、发展共赢的社会风尚,营造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的和谐创业环境。

(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经世致用”的责任精神、“崇德尚学”道德养成的人文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等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能为当代大学创业实践提供学思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精神财富。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遗产,赋予这些思想以新的理解和内涵。

1.创新精神。先秦时期众多文人学者以独特的视角、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睿智卓识,创立各自的思想、学说。形成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儒、道、法、墨、兵、杂、名、纵横、阴阳、小说等“百家”学派,使先秦诸子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大学生要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敢于创立自己的“学派”,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2.团结协作精神。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竞争意识。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虽屡屡碰壁,仍“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认为“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在中国历史上,“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⑦,均充分反映了刚窘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努力、积极进取。

(三)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最先建构的学术宗旨和思想体系,他说“‘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⑧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的是“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作两件去做’,从而肯定它们是一个不能割裂的同一过程,以使人们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顺利克服那‘不善的念’”⑨。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开,后逐渐演化为“知”指科学知识,“行”指人的实践,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强调“亲知”,即从“行”中,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知行合一”充分地解决创业活动何以可能的问题。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应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中,高校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具有行业特征、学院特色、创业特点的体现教育特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成果孵化方式。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专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方式”⑩;创立创业教育网站,提供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模拟等学习内容,开展自测训练和创业指导;培养创新力、行动领先、关系能力和把握机会与创造机遇的能力,学会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学习如何制订创业计划书,加强创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2.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个性, 开发和释放各种潜能, 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经典诵读、名著欣赏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评估等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水平,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创业能力的场所, 如创业实习基地、商业一条街和创业园等,让大学生体悟创业过程和创业价值, 以全面提高创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组织学生参加“GYB”“SYB”等创业培训,带领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课题或协助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核心和本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哲理的、有启示意义的文化、理念、制度内涵等,对各方面发展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同样可以运用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形成中。“爱国”文化、“和”文化和“信”文化因其与创业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成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提升国家活力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创业认同感不高、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和解释力,且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传统文化视域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的培养、塑造及创业教育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赵振春.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9):64.

②葛晓音.世纪之交看中华传统文化——北大部分理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04.

③李津.李嘉诚商道真经[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

④吴宇宁.我国古代文化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80.

⑤余潇枫.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1996(3):24.

⑥钟建华,胡明山,易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9):174.

⑦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300.

⑧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89.

⑨朱汉民.由工夫以见本体——阳明心学的实践性品格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4.

⑩黄兆信,宋兆辉.高校创业教育面临三大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9):46.

[参考文献]

[1]卢银霞.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3(23).

[2]周春芬,金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职业,2012(12).

[3]费孝通. 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作者:阚兴辉 王刚

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摘要]文章阐述了公益创业的概念、公益创业教育的兴起,以及高职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依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加强公益创业相关理论研究、开发公益创业相关课程、强化公益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提升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益创业 社会责任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朱小峰(1972- ),男,安徽长丰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管理。(浙江 杭州 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B090)

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由此,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转型,进入一个“面向学生全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阶段。然而,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必须加以丰富。作为一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公益理念与创业技能的新兴创业教育模式,公益创业教育逐渐成为关注热点。

一、公益创业及公益创业教育的兴起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Gregory于1998年提出,指的是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感召下,面向社会需要,积极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为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活动组织形式,公益创业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迅速,被公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尤其是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因为向没房没产的穷人提供借贷而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公益创业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公益创业教育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国外的公益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并进入了西方著名大学的课堂。国内的公益创业教育发端于2003年举办的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公益创业培训;2007年,中国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湖南大学成立;2009年,清华大学主办了国内首届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赛,北京大学则同时创建了公益创业研究会。由此可见,国内的公益创业教育虽然发展相对国外较晚,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发展前景却是非常广阔的。

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项有关公益创业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大有可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表明,公众看好公益创业的潜能,这个领域有可能成为未来毕业生就业的新出路。因此,公益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前景良好。

作为国内公益创业的先锋,湖南大学创立了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创业+就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教育模式,通过构建“授人以鱼(公益助学)→授人以渔(就业)→授人以业(创业)→授人以智(研究)”四层次的公益创业教育系统,对本科院校的公益创业教育进行探索,将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相结合,甚至上升为与大学的整个使命有机结合,取得了业界公认的突出成绩。

二、高职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仅仅依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同时,学校创业教育以及学生创业实践的商业氛围浓重,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公益创业教育可以巧妙地将学生的社会公益实践与创业结合起来,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公益活动进行社会化生存体验,既帮助学生拓展就业渠道,又激发其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其社会公德水平,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为学生搭建新的创业平台,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与所用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公益创业教育是对高职教育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补充,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强学生的就业和服务社会能力。公益创业门槛低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可以让大学生较快地接触真实而具体的社会关系,尝试设定社会目标,管理人力资源,动员社会资源。鼓励有公益理想或公益兴趣的高职学生,自发组建公益创业团队或形成公益创业网络,依托自身的专业、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针对所处区域的特定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各类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富有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的形式,将公益项目和公益事业办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实体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因为兼顾了社会使命和学生的创业诉求,必将成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渠道。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素养

目前,入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化素养与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推动高职学生将公益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既能够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可以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公益创业其实是一个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学生在公益项目的开发中可以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更具社会实践能力的人,实现社会责任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双重提高。同时,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公益意识的提升,又可以促进自身职业素养的增强,为其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公益创业的理论研究,做好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政策引导与宣传工作

1.高职院校应强化公益创业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创业经验的交流学习。高职院校应创建公益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开展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指导和技术服务。首先,加强对国内外公益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组织公益创业教育的调研,广泛学习国内公益创业教育实施效果较好的本科院校的相关先进经验,进行材料汇编和公益创业成功案例集的制作发放。其次,定期组织公益创业教育的经验交流,总结交流公益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广公益创业教育的优秀现实成果。最后,逐步探索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公益创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导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2.高职院校应把公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要进一步理顺创业教育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就业、教学、科研、团委等部门参加的公益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公益创业教育、公益创业基地建设、公益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技术服务等,明确分工,切实加大对于学生公益创业在人员、场地、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公益创业教育的效果得以稳固升华。

3.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应大力宣传公益创业的理念。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尽力营造“公益创业也是创业,公益创业胜于商业创业”的良好公益创业文化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弘扬创新的理念,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价值。

(二)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学生的公益创业视野和实践技能

公益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公益创业人才的必要载体。高职院校应依据自己的公益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合理地设计公益创业课程体系,进行公益创业教育的知识、目标、计划、学习、评价者等多个要素的一体化整合。

高职院校公益创业课程的构成必须兼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公益创业教育理论性课程方面,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特色组织编写教材、教案,帮助学生通过公益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形成较为完整的公益创业相关理论知识体系。例如,各教学部门可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公益创业指导》课程,讲授公益创业组织的构建、资金渠道、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在公益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各教学部门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可能地模拟公益创业真实环境,引导学生在教师以及有经验的人士的指导下实践公益创业技能。例如,通过公益性创业社团的发展与壮大,拓展公益创业教育功能和影响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以及公益创业素质;通过搭建学校或者校际公益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公益创业实践机会;建立各种形态的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联盟,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企业人士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公益创业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视角和实践知识。

(三)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公益创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高职教学的质量高低,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公益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兴的创业教育模式,它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引进、考核以及留用,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引导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提高教师在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公益创业教育的自觉意识,以及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能力;应支持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公益创业实践;还应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公益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公益创业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公益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公益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学校应给予从事公益创业的教育教学人员一定的倾斜。

(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公益创业能力

公益创业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创业专业知识、行业竞争意识以及优良的心理素质。学生在从事公益创业时,除了必备的创业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作为能力支撑。高职院校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对其进行公益使命、奉献精神教育的同时,着重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有经验的公益创业者开展互动交流,汲取他们的优秀经验;应通过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活动能力与交流能力等,陶冶他们坚强稳定的个性品质,如独立性、求异性、进取性、坚韧性等,激发其内在潜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能力保障。

综上所述,公益创业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着力于公益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积极探索公益创业教育的开展路径、推进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有效策略,同时通过全面实施公益创业教育,建构高职学生公益创业的有效保障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凌云.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其培育[J].上海青年管理学报,2013(2).

[3]刘霖芳.公益创业:高师院校创业教育的新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4]王傅.高职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作者:朱小峰

创业文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创业的初始资源与机会型创业的选择

[摘要]创业资源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创业的类型和创业的成功率。为提高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率,本文在阐述了大学生创业所具有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政策资源等优势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利用资源优势从事机会型创业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支撑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 创业初始资源

英国伦敦商学院推出的全球观察(GEM)根据创业动机将创业活动分为“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前者是由于没有其他就业选择或对其他就业选择不满意而从事创业的活动,是那些由于没有其他更好的工作选择而从事创业,后者是那些为了追求一个机会而开创企业的创业者,他们是自动自发地开创他们的企业。生存型创业是创业者出于生存目的不得已而选择的创业形态,呈现出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低利润、无力用工而个体单干等特征;机会型创业是通过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为追求更大发展空间通过新产业的开拓实现对新市场开拓的创业形态,呈现出创业起点高,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大,市场空间大,造就的就业岗位多,利润高、风险大等特征。机会型创业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综合国力、拓展市场、造就就业岗位、扩大出口、增加税收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理应成为机会型创业的主力军,但现实是我国大学生不仅创业率低,而且成功率也很低,机会型创业则更低。如何科学理解、合理安排并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资源,成为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有效促进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初始资源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是创业者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收集、分析和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初始资源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蔡莉等研究表明,机会型新刨企业拥有的初始人力资源、初始技术资源、初始社会资源等充裕程度要高于生存型新创企业。可见,初始资源决定创业的类型,也影响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沉浸在高校浓郁的学术氛围下,容易获得好的项目,所以大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的资源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势。大学生创业可以依赖的主要资源如下:

1.智力资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截止到2008年底,我们统计全国理工农医领域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是39.2万人,其中“R&D”活动的人力达到33.5万。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支撑。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可以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进行市场调研等。一所大学往往具有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众多专业,还有工科类专业等,大学生创业可以根据需要,集聚相关院(系)的大学生组成知识结构互补的创业团队。丰富的智力资源使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可以进行高科技含量的机会型创业。

2.技术资源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高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特别是众多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水平科技成果的重要源泉。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家“973计划”项目的一半以上、“863计划”项目的1/3以上是由高校承担的;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申请专利32 680件,占国内职务申请的11.8%。2008年,高校主持完成的自然科学奖占总数的47%,技术发明奖占总数的81%,科技进步奖占总数的37,9%,高校虽有丰富的科技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转化率不到10%0。若大学生能够利用高校技术成果进行创业,确定目标客户,开拓潜在市场,不仅可有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项目短缺问题,促进大学生高起点进行机会型创业。

3.物质资源

目前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占总数的39%,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总数的27%,国家工程实验室占总数的33.3%,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占总数的70%,所有这些为大学生利用高校科技成果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探索大学科技园建设至今,大学科技园发展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69个,还有很多省市级的大学科技园。2001年以来,科技部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国家拨款,用于国家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平台。同时,国家和一些省市设立基金对大学生创立企业进行政策扶植。例如,2007年科技部火炬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23个,资金920万元;2008年支持项目30个,资金1200万元。所有这些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缓解了创业启动资金紧缺问题,也坚定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4.政策资源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定了涉及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资金扶持、融资与税收、产业政策等一系例优惠政策,初步构建了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法律支撑体系。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其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规定,经办金融机构对个人新发放的小额贷款最高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大中专毕业生的申请财政给予50%的贴息。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创业投资、税收提供优惠政策。2008年4月,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并颁布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对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等八大类技术领域的创业活动进行税收方面的优惠。200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8]111号),要求各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同时积极促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政策的落实。

二、大学生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机会型创业的理性分析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有创新精神,有理论知识,有技术优势,对创业有更高的心理期望值,寻求就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为什么我国大学生75.22%想创业、1.94%真创业,机会型创业比率则更低呢?

生存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创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引导,表现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贫困生和特困生。

据统计,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总数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在沉重的经济负担之下,一些学生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只好利用课余时间创业,部分学生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为解决生存问题,走上了创业之路。事实上我国大学生创业群体中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无奈从事生存型创业。2009年成都团市委创业办通过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以及1000名已毕业在成都创业者创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以生存和谋生为创业目的的生存型创业为41%,以自我实现、提升、探索的机会型创业占大学生创业者的59%。可见,虽然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机会型创业比例高于生存型,有近40%为生存所迫而从事低水平的创业,大学生创业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

大学生创业的智力资源虽有优势,但初出校门还缺乏创业技能,缺乏企业家的市场运作经验。虽然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了8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近千名,但这对国内1000多所高校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培训,又缺乏实战经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大学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往往并不是针对市场,没有想通过转化来实现其成果的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没有学生参与等,如何将教师科研活动与学生创业活动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机会型创业人力资源形成合力?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制订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指导大学生将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高校有着丰富的科技成果,很多成果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由创业学生来激活“睡眠项目”,无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大学生选择专利项目进行机会型创业,既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又可以受到国家法律保护,降低创业风险。但现实中利用高校科技成果进行创业的成功率并不理想,据统计,在历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不到10%的参赛者选择了创业,而在10%的创业者中,只有少数能成功0。所以,对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及效益评估,对其进行创新性或市场潜力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形势,国家出台了各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国家教委于2000年4月出台了一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如山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创业就业工程的意见》,并出台完善创业培训补贴、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逐步降低或取消反担保门槛等诸多向自主创业者倾斜的优惠政策。这些支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支持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而且这些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措施也存在力度不够、限定条件多、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三、构建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支撑体系的设想

1.构建创业人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首先,构建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组织,广泛开展研究,努力探讨我国创业教育思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其次,高校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倡导学历证、技能证“双证制”,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学分制试点,开设“创业人才孵化班”,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第三,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条件,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园等,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

2.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化解大学生毕业生存危机

2006年6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未就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领到一张“失业证”,凭证可享受免费求职登记、免费职业指导等。为短期内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大学生机会型创业需要的是在不为生计所困扰的情况下的创业,领到失业证的大学生仍然面临着生存危机。根据我国《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大学生由于没有缴纳过失业保险费,使得登记失业的大学生与失业保险金无缘,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将失业保险覆盖到待业大学生,允许其享受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3.实行创业导师制,指导创业者少走弯路

大学生要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还需要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据悉,科技部与全国600家科技孵化器联手推出了“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深受创业者欢迎。为此,高校应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项目的技术指导,跟踪大学生创业历程;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园还应聘请富有实战经验的培训教师、成功企业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专家,采取单个指导、会诊指导、授课指导、陪伴指导、咨询指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少走弯路。

4.遴选学校科技成果,建立创业项目库

大学的科技成果并非都适合创业,也非都能转化,这就需要学校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筛选和整理,挑选出一批适合学生创业的科研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库。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用学校科技成果进行创业的规章制度,明确成果转让中技术转让(含专利实施许可)、技术入股等方面的责权利等。

5.制订和完善创业制度,营造有利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的形成是催生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要营造一个鼓励人们敢于创业、支持人们能够创业、帮助人们成功创业、减少创业风险的社会环境。关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国家和地方虽然出台了教育、扶持、服务等一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有的缺少配套、有的还缺少可操作性等,因此,高校和地方政府还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规章制度,大力扶持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并在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创业法》,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宏观的指导,通过税收、金融等有关政策来引导大学生机会型创业,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在法律和制度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构建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郭必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