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下大学生创业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胜任力是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性衡量标准。根据“冰山理论”,可以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分为创业行动力、资本力、认知力、品质力和内驱力五个维度。需要协调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个要素,积极行动,整合资源,系统推进,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水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胜任力模型下大学生创业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胜任力模型下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1:

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访谈,界定了大学生创业技能维度和各要素的定义,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模型;通过对在校240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有效数据,结果发现: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与其创业意愿均显著正相关。其中,风险承担能力、社交能力、自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技能要素。最后,对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以提高其创业意愿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技能;创业意愿;影响要素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据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以往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依据关注的角度不同构建相应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例如,Scherer等(1989)最早检验了父母角色模型对学生选择创业生涯的影响,其中创业效能感被作为学生创业偏好的测量指标;Boyd等(1994)的研究表明,创业效能感是预测创业意愿强度和最终采取创业行动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变量;Jung等(2001)对创业效能感与创业意愿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并考虑了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发现创业效能感整体上与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Phillip H.Phan(2002)将新加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个人背景、创业信念和创业态度研究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正规教育减弱学生的创业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创业意向;Christian Luthje和Nikolaus Franke(2003)将MIT的工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风险、内源控制和创业态度方面分析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发现创业态度是影响工科学生创业意愿最重要的因素;范巍、王重鸣(2004)将学生作为潜在的创业者,通过对其个性特征、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的分析来说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贺丹(2006)从个人特质、个人背景、创业态度和环境因素四个视角提出在中国环境下的对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郭洪、毛雨等(2009)从创业教育内容的视角构建新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因素模型;李永强、白璇等(2009)从主观规范、创业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变量来探讨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一,众多学者对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依据关注角度的不同,构建不同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二,只有少量学者关注大学生的风险控制力和行为约束力等部分创业技能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而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对其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很少。基于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技能理论和维度,构建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模型,实证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要素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

二、变量定义

Andrew Lee,Michael Maynard(2000)对100家企业调研后,提出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技能,即洞察力、首创精神、感召力、参与、应变能力、个性和言必行等;AmarV.Bhide在《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中通过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研究分析,得出企业家创业需要具备的一些特殊的品质,包括适应能力、风险承受力、团队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承诺力、自制力等;胡旭微(2008)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技能结构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用人能力、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本研究在综合文献和对创业班同学深度访谈调研的基础上,统计了他们认为的大学生创业技能,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决策能力、承诺能力、自制能力、学习能力。具体维度及定义界定见表1。

另外,本文借鉴国内学者范巍和王重鸣(2004)对创业意愿(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定义,将大学生创业意愿定义为,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信念和能力的一般描述。

三、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1、影响因素界定和研究模型的提出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前文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维度和定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

2、研究假设

(1)创新能力。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全球竞争更为激烈。大学生属于年轻的一代,“出生牛犊不怕虎”,占据着思维和激情的活跃期,运用自有的专业特长,与高科技和新兴事物相联系,使得他们具有比其他层面的人更显著的创新和创造力,更易于将新科研和技术转化为产业,形成自己的事业。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对他现在的创业意愿产生深厚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是否具有好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发掘潜在的创业机会,对现在的创业意愿产生深厚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其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2)社交能力。以往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创业意愿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可见,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社会交往所必需的,更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技能。若一个创业者都不能处理好与上司、同事及顾客之间的关系,那么他很难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更谈不上创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促进其与他人的交际范围和频率,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际网络关系,才能具备创业所需的资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大学生社交能力与其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3)风险承担能力。Sexton和Bowman(1985)研究发现,成功的创业企业家在抵抗力、承担风险能力、成就动机等与其他经理们有大的区别。并且这些特质与创立企业和创业成功相关(Levine,1993;Trese,2000)。本文在搜索相关分析和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大学生有着一些影响其创业热情的因素,比如害怕创业失败,缺乏对创业成功的可靠预测,对创业的计划和过程难以抉择等,以上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大学生风险承担能力的薄弱。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承担能力,转变大学生害怕创业失败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大学生风险承担能力与其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4)团队协作能力。张宗胜(2008)研究发现具有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人,在创业方面的路子比不具备这方面能力的人要宽广许多。刘亚革等(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团队合作素质越高的人,就越有创业的动机。因为创业的形式大都是以团队形式展开,个人已很难应付繁重的任务工作量。创业过程的复杂和任务的繁重,使得创业工作过程中不得不需要团队的合作。创业的成功也

必须依赖于创业成员间良好的合作和协调,才能共同完成创业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实现团队目标。而团队协作能力强的人,更容易与成员形成有机整体,更有意愿组建自己的团队,维护自己组建的团队,为实现团队目标不断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其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5)战略能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计划的安排,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一项能力。同样,成功的创业者也必须有一个既定的创业战略目标和为此目标而设立的阶段性目标和计划。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有志于创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创业成功的梦想。但是,了解发现好多学生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创业目标,没有对自己创业的目标立一个可靠有效的计划和分目标。当我们再次谈及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计划,该如何实现创业成功的时候,好多学生对自己的创业梦想就开始动摇。可见,没有创业目标或仅有目标而没计划,又没有按照计划既定前行勇气的人,也最终会败给自己,丢掉梦想。可见,拥有良好的战略能力会促使自己的创业意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大学生战略能力与其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6)承诺能力。高绩效创业团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成員间高度地信守承诺和团队执行力。一个人的承诺力越强,就越能在团队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值得信赖,更容易按时完成任务。如果一个大学生拥有很高的承诺能力,则无疑承担比团队其他人更多的责任,为取得他人的信赖,必须对他人作出未来的承诺,说一不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才能领导他人一起创业,实现梦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6:大学生承诺能力与其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7)自制能力。AmarV.Bhide在《新创业的起源与研究》中指出,果断、开朗的控制能力是影响创业动机的一个因素。木志荣(2008)在总结归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时候,也将自制能力作为创业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见,自制能力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自制能力是一种内置资源,能够通过人的行为改变外置资源。诸如抗压能力、控制冲突能力、乐观态度及自我认知等能力,是形成创业意识、创业态度的基础,只有具备上述情绪自制能力,才会理性地分析和控制好自己的创业行为,从而形成创业意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7:大学生自制能力与其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8)学习能力。肖建忠等(2005)指出企业家个人的学习过程,可以导致创业动机及行为的调整。大学生是热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拥有比其他群体更快、更强、更好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将知识的积累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对自身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和判断,将实践能力与物质结合,获得所需资源,才会形成持续的创业动机,发掘创业的机会和途径。另外,对创业知识的认知和对成功的创业人士的学习和了解,也会激发自己的创业热情。可见,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是激发创业热情,形成创业动机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8: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其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问卷设计的目的是测量8个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要素和创业意愿。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和专业;第二部分,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的调查。全部题项使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评价,从1至5分代表程度从最低到最高。变量的测量大都是借鉴以往学者开发的经过信效度检验、比较成熟的量表,结合中国语言和大学生的特点,并通过对本校创业班学员和从事创业相关研究的教授进行咨询,修改而成最初的调查问卷。

为了检测测量变量的合理性,本文进行初始问卷的预调研。发放设计的初始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率72%。借助SPSS15.0软件,对数据有效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部分问题进行了筛选和剔除,确定了最终问卷。

2、有效样本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选择上海某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在2010年4月到5月,共发放问卷300份,通过回收和剔除无效样本后,共获得有效样本240份,回收率80%。被调查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分布见表2所示。被调查人员都是在读学生,因此,在调研对象上体现本次调研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3、样本数据质量评估。本文采用SPSS15.0对模型中各变量信度系数Cronbach a进行计算,对该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Cronbach a系数值均大于可接受水平0.6,说明每个变量的相应题项内部一致性好。同时,采用SPSS15.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各题项在相应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量,验证量表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并进行正交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发现设计问项都落在相应的假设因子构面上,且属于同一因子的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每个变量的区分效度良好。由此可见,因素设置合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五、数据分析

1、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与创业意愿的相关性分析。本文通过SPSS15.0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与创业意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从表3中结果显示,除创新能力与创业意愿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外,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其他要素都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与创业意愿显著相关,从而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文的假设H1、H2、H3、H4、H5、H6、H7、H8,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要素是影响他们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2、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对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本文采用SPSS15.0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因变量可接受方差R2为0.559,修正R2为0.529,说明各因素对创业意愿有较强的解释力。回归方差分析的F值为13.141,Sig为0.000,表明适合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同时,进行共线性检验,每个自变量的容忍度(Tolerance)的值介于0到1之间,每个自变量的变异数膨胀因素(VIF)均在0到10之间,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

由表8可见,模型1中,控制变量性别、年级和专业(理工科和文史科)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0.05水平)。从回归系数的正负分析,性别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为负,年级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为正,专业(理工科和文史科)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为正。这意味着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创业意愿,高年级学生的创业意愿比低年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更具有创业的意愿。

模型2中,加入自变量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后并未

明显影响控制变量的回归显著性。对于本文的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而言,学习能力未进入回归方程,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假设H8未得到验证。其他要素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影响,表明对创业意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依次为:风险承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战略能力、社交能力、承诺能力、自制能力,从而验证假设H1、H2、H3、H4、H5、H6、H7。虽然严格按统计学要求,学习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够,但本着相关性分析,我们仍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理论研究和实际分析也说明其他能力的获得也都是基于良好的学习能力基础上的。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在校240个大学生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创业意愿强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不同专业(理工科和文史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学生的创业意愿更加强烈。

第二,通过相关性分析,除创新能力在0.05显著性水平与创业意愿正相关外,其余变量均在0.01显著性水平与创业意愿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得出:风险承担能力、社交能力、自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战略能力、承诺能力逐次进入回归方程,且回归系数均大于0,说明该7个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正影响显著(0.05显著水平),而学习能力虽與创业意愿正相关,但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该因素是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正相关因素,但并不是非常显著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学习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获得的基础,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其他一切能力获得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文得出的结论,本文着重对高校如何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以增强其创业意愿提出以下的建议:

第一,大学的创业教育培养要有所偏重。更加注重女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转变对创业的态度,也更需要从各方面着手加强女生的创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的创业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重在培养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和创业技能的掌握;引导更多的理工科学生选修企业管理相关方面的专业,加强对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对创业技能的培养,充分与理工科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第二,合理改革教学模式。不仅要增设创业技能培养课程,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结合。在教学计划中,通过系统授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风险承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战略眼光和自我约束控制力等对创业有影响的创业技能。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创业园和创业实践基地的作用,构建创业技能培养的新平台。“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模式等方式,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进而促进更多大学生创业,更能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创业,培养创业的兴趣,潜意识里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第四,积极地开展校园创业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提高创业技能重要方式。在校园举办创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设计大赛、科技节、定期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做有关创业技能的讲座,分享他们成功创业的经验等实践活动。一方面,大赛中学生创业成果也可以产业化,营造氛围,对学生创业信任和兴趣的培养也有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培育了大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增强学生创业的兴趣和动机。

第五,尽管实证研究发现学习能力并不是影响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学习能力在整个创业技能的作用。因为任何能力的获得都是基于一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授予学生一般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大学生在理解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其他技能,才能在以后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不断充实自己。

七、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在综合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分析,概括了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要素;开发了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对创业意愿影响的问卷,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借助SPSS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情况,但因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一,样本选择范围。受人力、物力及研究成本等的限制,本文选取研究样本仅限于上海理工大学本科生,样本专业大都集中在理工科,专业选取不具有普遍性。样本年级未设计研究生以上大学生,样本的年级层次跨度不够。另外,本文仅仅选取上海理工大学一所高校,并未对其他高校及其他地域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因此,在样本选取上存在地域选取单一、样本对象选择范围窄的问题;二,研究效标效度。由于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毕业后实际行为观测相当困难,因此无法检验创业技能对实际行为作用的影响,从而导致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研究的缺失。所以,本文缺乏应有的研究效标效度。三,研究内容。本文概括了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各要素,并实证分析了各要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大小。但是,受文章篇幅和撰写工作量的限制,本文并未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未对学习能力与其他创业技能要素及创业意愿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四,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受篇幅限制,本文未对模型中控制变量的控制效应进行进一步的详细分析,未对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学生的创业技能的各要素进行对比研究。

为了突破主些局限,在未来的研究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主要方面是:一,扩大调研地域范围,扩大调研对象的专业和年级。不但在上海各高校进行实地调研,还要将调研对象扩展到全国,还要调研更多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测量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技能要素的差异性,测量不同学生创业技能要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二,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都与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除学习能力外,其余因素都对创业意愿有正的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继续深入探讨学习能力与其他创业技能要素及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关系。三,在以后的研究中,针对有创业意愿或者已经在创业的大学生建立效标效度,有针对性地跟踪毕业后的大学生创业的情况,并结合以往实证调研数据检验其创业技能要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情况是否符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四,本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情况,但创业技能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和影响程度是下一步需深入研究的重点。在以后的研究中,采用结构方程等方法,专门研究大学生创业技能各要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的权重大小,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技能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以及创业技能要素是如何通过其他要素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五,在调研问卷中,本文有针对性地统计样本的性别、专业和年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深入分析这些控制因素对实证分析模型的控制效应,深入探讨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创业技能各要素的差异性。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差异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Scherer,R.F.,Brodzinsky,J.D.,Wiebe,F.A.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en-trepreneufial career preference[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Development,1991,2001,3:195-206

[2]Boyd,N.G.,Vozikis,Q S.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e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J],Entrepreneum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4):63-77

[3]AF De Noble,D.Jung,SB Ehrlich,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nre and its relationshipto entmpreneurlal action[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mhip Re-search,1999

[4]Phan,P.H.,Wang,P.K.,Wang,c.Antecedents to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Beliefs,Attitudes and Background[J],Journal of EnterprisingCulture,2002,10(2):151-174

[5]Luthje,C.,Franke,N.The“making”of an en-trepreneur,testing a modal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fing students at MIT[J],R&D Management,2003,33(2):135-147

[6]范巍,王重鳴,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5)

[7]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8]郭洪,毛雨,,白璇,曾峥,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9,(9)

[9]李永强,白璇,毛雨,曾峥,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8,(5)

[10]Andrew Lee,Michael Maynard,完美的领导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2]夏志芳,大学生创业观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7,(5)

[13]李俊,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一以上海1256名大学生为样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8,(6)

[14]肖建忠,易杏花,David Smallbone,企业家精神与绩效:制度研究视角[J],科研管理,2005,(26)

[15]力士,甘华鸣,创新能力训练和测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6]高兴翔,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7]俞文刽,苏永华,人事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8]Chandler,Ck N.&Honig,B.Wikhnd,J.An-teeedents,Moderators,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Mem-bership Change in New Venture Teams[J],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2005,V01.20,705-725

[19]林国耀,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量表编制与现状测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20]RP Bagozzi&SK Kimmel.A comparison of leadingdleori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goal-direeted behaviors[J],British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

[21]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2]冯成志,贾风芹,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3]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7.42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冯磊 曹英 王蕊

胜任力模型下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2:

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的大学生创业研究

[摘要]胜任力是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性衡量标准。根据“冰山理论”,可以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分为创业行动力、资本力、认知力、品质力和内驱力五个维度。需要协调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个要素,积极行动,整合资源,系统推进,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水平。

[关键词]胜任力 大学生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朱建飞(1980-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学管理和德育。(江苏 南京 21009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30920140831001)

一、创业胜任力的概念与趋势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组织行为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在他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指出:“传统的智力和能力测验对于职业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对其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取得成就大小的预测上存在严重偏差。为此必须深入寻找能够影响工作绩效的内在核心因素。”①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把在特定环境中能够区分工作绩效水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统称为“胜任力”。由于高度注重对个体内外各因素的综合考察,因此“胜任力”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创业研究者高度关注。美国学者查德勒和汉克斯于1994年最先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概念,他们认为所谓创业胜任力体现为识别、预见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属于核心创业能力,且会随着创业者和市场关系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根据创业胜任力的深度研究结果,个体创业胜任力的大小是创业绩效的高关联度因素,集中反映了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和方式,展示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识别和追求市场机遇,获取和整合市场资源的能力。西方在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把目光聚焦在行业性的胜任能力研究领域,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则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组织战略理论视角下的胜任力研究,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关注的焦点从当前创业胜任力投射向未来创业胜任力。过往的创业胜任力研究是静态的,主要是关注现阶段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胜任力水平,并以此为标准区分高绩效者和低绩效者。但研究者们正在逐步改变以往的做法,逐步将视角转移至未来创业胜任力的预测和评判,以更加前瞻、动态的思维看待该问题。第二,关注的焦点从当前对创业者个体的关注转向组织的整体层面。创业胜任力初期主要考察创业者本人的素质水平、技能品格等特征,但现在正逐步从关注组织本身,首先判断一个企业组织在创业浪潮中,在文化、观念、资源、环境、战略上具备的基础,并将这些指标因素和个体特征进行综合考量,从而确定创业者个体应该具备的胜任力特点,使之与创业组织相互契合。第三,关注的焦点从一般情境下的创业胜任力研究转向了对于特定情境下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创业胜任力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理论界,他们的研究情境主要是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企业类型等,其理论体系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定具有适用性,因而研究者们在探索过程中开始更多地考虑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境和综合特征等作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加符合本国国情的创业胜任力评价体系。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与模型

清华大学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GEM)显示,有22.4%的被调查者表示期望在未来三年内创办企业,有27.4%的人认为在未来的六个月中存在创办企业的良好机会,有72%的人认为创业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国家在政策上给予的引导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富有潜力的创业群体,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也是在多变的环境下实现自身创业理想的艰辛过程,高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一般创业人群胜任力有共性的部分,但同时,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大学生创业群体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冲突和矛盾,面对更大的压力、艰辛和阻碍,所以不能对一般的创业胜任力理论进行普遍性阐述。基于此,可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概括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为胜任创业角色、实现创业发展、保证创业活动可持续所必须具备的人格、知识、素质和技能等,它是创业大学生识别、捕捉商业机遇,将创业项目付诸实践,最终取得创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曾提出人力资源测评的“冰山模型”。他指出,人的胜任素质类似于浮于海上的冰山,只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是显露于海面之上的,其他四分之三左右的部分处于海面之下。其中,他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两个维度归入海面上的部分,称为基准性素质,它们容易通过学习获得,且易于被观察和测量。而将员工的角色认知、价值观念、自我形象、人格品性、成就动机五个维度归入海面下的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是鉴别员工素质水准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员工长时间的磨砺积淀,且较难被发现和测评。

对南京理工大学创业孵化园中30名已取得工商注册资格的在校创业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概括总结访谈结果,得到大学生创业应该具备的胜任力主要包括以下表格中的32个关键要素。

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理论,结合上表中的关键要素,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创业的胜任力描述为拥有五个层次的“冰山”,如上图所示。

其中海面以上的部分有第一层次的创业者行动力,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创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各种创业基本技能;第二层次的创业者资本力,这种资本含有无形的知识资本和有形的资金物质资本两个方面。海面以下的部分有第三层次的创业者认知力,体现为大学生创业人员自我认知的能力和对于环境的认知能力两个维度;第四层次的创业者品质力,体现为大学生创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良好个性品质;第五层次的创业者内驱力,这主要是大学生创业人员对于创业的内在动力等心理特征。其中海面以上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是外显因素,可以通过培训和指导在短时间内获得提高。第三、四、五层次为内隐因素,不易测评,且无法通过短期培训得到强化,但却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者胜任力的关键所在。五个层次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体系。

三、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各维度协同推进

(一)大学生创业行动力维度

一是要继续完善科学的、多层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在内的体系化的创业教育模式。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做到知识启蒙、技能培养、实践锻炼相互融合。从大一入校开始起,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各个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梯度的创业课程体系。二是要继续改进创业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适当降低理论讲解的比例,提高实践模拟和亲身体验课程比例。同时,引导各高校之间和高校内部各学院之间构建创业教育联合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学院,有效整合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如理工类院系可以提供专利、科技、技术等方面教育支持,经管类院系可以提供财务、经营、营销等方面的教育支持,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还要积极探索设立一对一辅导的“创业导师制”教学模式。三是继续加大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积极组织各类创业实践项目申报、展示、比赛、宣讲等,大力组建各类创业实践社团,创建专题创业实践平台,建立虚拟网站,组织定期的创业实践项目分享会和交流会,认真做好学校创业孵化园的运营和推广工作。

(二)大学生创业资本力维度

一是要建立创业经验交流平台,引导创业成功者和大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趋利避害,同时在接触创业人员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企业资源、人脉资源,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共赢。二是要积极拓宽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学校可以设立学生创业孵化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银行要执行相关低息贷款政策,降低融资的门槛和要求,适当延长还贷年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渠道和来源。三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技术资本优势,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专利申请、技术项目申报等设立绿色通道和特别保护,鼓励大学生以专利项目开展技术型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大学生技术型创业项目博览会,吸引投资公司立项注资。四是政府部门要妥善制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实施细则,对于创业大学生的启动资金、税收缴纳、劳动用工、租赁用地等给予政策倾斜,在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

(三)大学生创业认知力维度

一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开展创业宣传,塑造创业典型。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竞赛类沙盘模拟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了解创业、关注创业、愿意创业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愿意走出体制,形成开放视野。二是要借助人力资源中的人才测评模型,创立大学生的创业测评模型体系,通过测评了解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短板,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和培养。三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实时进行绩效目标、绩效结果、绩效反馈、绩效改进的跟踪,帮助学生了解参加创业教育的效果,同时通过这一模式培养自己将来在创业活动中的绩效评价能力,从而科学地认识创业活动的可行性和效果,提高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活动绩效波动的灵敏度,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四)大学生创业品质力维度

一是在学校要积极开展企业家精神教育,邀请优秀的创业企业家进入校园,开展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通过专题讲座、微电影、公益广告、画册等宣传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企业家精神。同时高校可以创立专门的选修课,介绍欧美、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典型企业家案例,激发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二是在校园中开展创业沙盘式培训,让学生在培训中和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技意识、大局意识等。同时,要配备专门的教练,给予及时的指导与点评。三是大力在社会和校园中开展诚信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品格,在创业活动中不欺不诈,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四是可以开展创业实习项目,即在学生大四年级的实习阶段,由学生自主申请进行创业实习尝试,或者到创业型企业中开展实习,感受创业企业家精神品质。

(五)大学生创业内驱力维度

一是国家层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创立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大背景,激励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感受到创业的激情与力量,使之愿意投身到创业大潮中去。二是在高校内要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级层面、省级层面、校级层面等多位一体的创业大赛,以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蓝本和样板,组织竞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或获奖后,形成强大的创业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三是要加强家庭层面的舆论引导,引导更多的家长们关注、理解、支持大学生创业,形成全社会尊重大学生创业选择、包容大学创业失败的和谐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注入温情和支持的力量,激励更多潜在的大学生创业建立自信,实现自己的创业抱负。

[注释]

①McClelland L.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3.

[参考文献]

[1]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王硕.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创业教育与培训环节薄弱[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1-21/5763368.shtml,2014-01-21.

[3]潘建林.中小企业创业胜任力的素质与能力双维度冰山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3(9).

作者:朱建飞

胜任力模型下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3: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研究

摘 要:文章基于调整后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动态模型,借助2017~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相关文本信息,运用网络爬虫技术和偏序集等级聚类分析方法,发现当前大学生创业机会开发能力较强,但在创业资源开发能力、创业学习能力和创业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为此提出高校必须搭建创业资源平台、重视创业课程优化、创新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生态等路径,以期为高校有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创业能力

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中国中央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8年,习近平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视大数据发展,精心谋划发展现状和趋势,超前布局大战略、大思路。随着国家大数据政策的推动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被改写,大數据相关领域的创业机会正在大量涌现。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对数字互联网络有着天然的兴趣与优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给高校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带来很多新思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大学生除了直接参与大数据行业创业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在许多传统领域尝试创新创业。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较低且创业成功率更低[1],主要原因之一即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还亟待改进和提升。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推动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原动力,其创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创业绩效结果。当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于影响因素和结构维度方面,而且主要是从静态层面开展研究。但创业是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不同阶段所需创业能力侧重有所不同,所以亟须高校培养出具备综合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以动态适应各种创业阶段对创业能力的需求。为此,文章将结合创业动态过程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框架模型,希望能为高校培养和输送优秀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相关文献回顾

创业能力模型研究始于国外。1994年,Chandler和Hanks首次提出“创业胜任力”概念,并把它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此后,国外学者对创业能力的研究逐渐展开。Chen构建了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受、财务控制5个方面的创业能力框架结构。De Noble将创业能力划分为6个方面: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技能、创新和产品开发技能、社会关系和网络技能、机会识别技能、关键资源配置技能、创新环境发展技能。Kozlinska 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2]。国内较早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概念的学者是蒋乃平,他认为创业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此种划分也得到后续许多学者的赞同和采用[3]。但更多的学者是从机会视角、管理视角、关系视角、个人特质视角进行积极探索。杨道建等人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划分为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6个方面[4];王辉等人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由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实践学习力、资源整合力7个维度构成[5];金昕通过访谈和调研分析得出大学生创业能力分为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社会应对能力共4个二级维度和14个三级维度[6]。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学者们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别且日趋细致、完整和成熟,但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现有研究多是静态层面的平面维度分析,忽视了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近两年,国内外少数组织和学者开始探讨动态的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强调创业能力作为个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工作生活必备的核心能力,欧盟于2016年和2018年先后发布了“创业能力框架”和“EntreComp的实践:创业能力框架应用指南”[7]。目前欧盟将EntreComp创业能力模型作为指导欧盟推广和实施创业教育的核心工具,欧盟高校也基于EntreComp模型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向纵深方向发展。国内学者杨洁提出创业能力要能够适应创业的复杂动态过程并利用扎根理论探索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动态模型[8]。该模型分为准备、起步和成长3个阶段,具体包括创业机会开发能力、创业资源开发能力、创业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资源重构能力等5个维度。因考虑到创业学习能力维度始终贯穿在创业3个阶段过程中,和其余4个维度在时间上并不相续,而且创业情景实际上贯穿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并呈现出动态变化特点,创业资源重构能力本质上可以将其视为创业资源二次开发,即可与创业资源开发能力合并考虑,所以文章将依据创业准备、起步和成长3个阶段重点考察大学生创业机会开发能力、创业资源开发能力和创业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创业学习能力4个维度,进而考察大学生创业能力,并将大数据时代作为宏观创业情境,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特点,利用大数据思维和工具,来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相关的具体内容。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取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2015年由李克强总理亲自提议举办的,首届大赛总决赛在吉林大学成功举办,截至2019年,已有947万名大学生、230万个团队参赛,现已成为全国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近三年赛事规模相关情况如表1所示。

创新创业大赛是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最主要渠道之一,能够比较突出地反映出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创业动向和对创业市场的敏感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能力,即大学生在接触和感受市场过程中的创业机会开发能力。创业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资源,包括地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平台资源等诸多方面,其中地理空间所提供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资源要素,所以参赛区域等信息可以用来反映大学生对所处环境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创业学习能力一方面是通过高校培养,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实践获得的。对大学生而言,高校是培养其创业学习能力的主战场,创业大赛的参赛项目、学校等信息可以用来探查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准创业群体接受创业教育的相关情况。大学生的创业组织管理能力是比较主观和难以量化的,但组织管理能力的结果可以通过赛事结果展现出来,即进入总决赛的参赛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通常都会强于未入围决赛的团队,所以分析赛事入围团队增长率这一指标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为此,文章将选取2017~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信息作为相关数据来源,通过获取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的创业赛事结果来推断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维度的具体情况。

(二)分析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基于爬虫技术的热词分析和基于偏序集Hasse图的等级聚类方法。网络爬虫技术主要是用于抓取2017~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等各项奖励的相关信息,并提取各年获奖的比赛项目名称、省份区域和学校名称等关键词形成云图,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予以视觉化的展现,使得浏览者可快速领略信息主旨。等级聚类方法用于对2017~2019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数据进行分析,以金奖权重>银奖权重>铜奖权重的顺序,进行权重累加和对比,在此基础上绘制Hasse图,来探查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省份、学校之间的关系。在数据量化处理过程中运用了基于偏好指数的多准则决策方法——PROMETHEE法。

三、数据结果分析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2017~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再围绕研究主题,依次进一步抓取项目名称信息、项目区域来源信息、项目学校来源信息、项目规划文本信息,以及抽取相关项目参与人信息,围绕这些文字信息获得初步研究资料,支持后续分析。网络爬虫数据分析结果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创业机会开发能力比较强

从2017~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选项目名称中,共提取150个项目名称热词,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包括智能、技术、科技、机器人等。各年度具体情况略有不同,详见表2。从变化趋势来看,大学生在专注智能化时代创业的同时,已开始充分关注乡村振兴、科技教育等主题。而智能科技、扶贫乡村、科技教育等主题正是国家政府高度关注、大力倡导和重点扶持的领域,反映出大学生在尝试创业过程中,充分响应国家号召,结合社会需求,挖掘市场机会,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机会开发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资源开发能力有差别

从2017~2019年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选项目中,提取获奖项目区域来源热词,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包括陕西、安徽、福建、浙江等,详见表3。浙江、江苏两省的获奖次数呈现先降后升的特点,2019年浙江获奖次数最多,江苏紧随其后;河北、辽宁、北京、上海等省市获奖数量排名在逐渐上升,福建、湖北、四川、安徽、陕西、湖南等省份获奖次数波动幅度较小,一直处于较好水平。

为得出更加深入细化的信息,文章进一步采用偏序集等级聚类方法,得到获奖省份Hasse图,发现处于顶层次数较多的是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从地理位置来看,这3个省份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地理空间、市场经济、人力资本、思维创意等各类资源都相对丰富,为训练和提升大学生的资源开发能力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青海和甘肃等省份处于Hasse图的最底层,多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无论是社会环境资源还是市场经济资源都相对落后,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创新创业资源相对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西北部大学生在创业资源的开发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东南部大学生。

(三)大学生创业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从2017~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創业大赛”参选项目中,提取项目大学来源热词,形成了关键词云图,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包括澳门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如表4所示,各年度具体情况略有不同,浙江大学获奖次数上升较快,超过连续两年获奖最多的澳门科技大学,但三年累计结果仍然是澳门科技大学获奖次数最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保持着较好的获奖优势。

再进一步采用偏序集等级聚类方法,得到大赛获奖学校Hasse图,发现2017~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连续三年获奖总数都是数一数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校在大学生创业学习培养方面具有相当优势。澳门科技大学于2010年设立创业就业发展中心,负责设置校园创业课程和组织校园创业计划书比赛、校园创业摊位比赛。该中心自2011年开始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与学生分享创业知识及商场实战技巧,目前已培育出超过600名学员。该中心自2012年开始举办校园创业计划书比赛,并积极参加校外创业比赛。为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该中心每年都会在校内举行摊位比赛,让学生一尝创业的苦与乐。这些课程与活动为提升大学生创业学习能力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四)大学生创业组织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创业组织管理能力是创业者综合能力的呈现。在创业准备和起步阶段,创业者的创业机会开发能力和创业资源开发能力作用地位更为突出,但进入创业成长阶段,创业者组织管理能力的作用凸显。能否组织并管理好创业前期开发和利用的各类机会和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活动的成长速度和绩效结果。

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整个过程可以看作一次创业活动的缩影,经历着创业的准备阶段(构思报名)——起步阶段(组队推进)——成长阶段(打擂PK),最终能够进入总决赛的创业团队,其组织管理能力通常会比未入围的创业团队高出一筹。所以,参赛入围团队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参赛大学生的创业组织管理能力水平。

由表5可知,2017~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选项目中,总决赛的入围率一直在万分之五左右,入围率极低,而且参赛项目获奖率在逐年下降。虽然这个入围结果会受到赛事机制规则设计和总体参赛团队数量规模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管理水平还存在明显不足,仅有极少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可以得到赛事专家评委的认可和肯定。

四、研究启示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的创业情境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机会开发能力很强,能够紧贴时代脉搏和社会需求,充分融合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难得契机,在各行各业中挖掘和把握创业机会,但在创业资源开发能力、创业学习能力和创业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一小部分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方面会比较突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群体还须进一步加强培养和持续提升。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以期为社会输送大批更加优秀的创业型人才。

(一)高校必须搭建创业资源平台

大学生群体所接触到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而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准备阶段的机会识别与开发,更需要后续创业所需各类资源的开发,包括与人员、市场、资金、技术、机构等各方资源的对接和推进。仅凭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力量很难将其有效整合。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引进来”,充分发挥教育平台资源优势,积极将各方资源引入校园,帮助大学生与各资源方开展对接合作;另一方面还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将大学生创业团队项目推荐出去,做好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大学生创业团队作为高校创业资源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窗口,不仅要参加各种赛事,还要和创业项目所在的行业企业主动开展走访交流。在丰富的创业资源扶持下,大学生会更高效地与各类创业所需资源进行接触并建立持续关联,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历练和提升自身的创业资源开发能力。

(二)高校必须重视创业课程优化

创业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贯穿创业活动始终。良好的创业学习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础,而创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所在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大数据时代,创业活动离不开信息科技的支持,离不开大数据领域的工具和技术,离不开大数据思维的指导和引领。所以高校在创业课程优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融入大数据思维培养类课程,如“大數据思维”“大数据决策”等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会基于时代特点进行顺势、借势发展,将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融合到创业项目中,为其创业活动积极助力。

(三)高校必须创新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生态

创业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大学生不能仅从书本上开展理论学习,更要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反思和改进完善。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可以尝试两条路径互通有无,一种是切实构建创业组织,落实创业管理实践,另一种是邀请创业校友、知名创客复盘反思并深度探讨创业组织管理过程和经验、教训,同时邀请投资机构资深专家全面点评资方如何考评创业组织的管理能力,在他人的实践反思中提升自身的创业组织管理能力。创业教育永远不会是单一实践,必须全力打造全新的创业生态,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最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徐建军,赵纯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理性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4):1.

[2]KOZLINSKA I.Fundamental View of the Outcomes of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2(90):3.

[3]高桂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30.

[4]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152.

[5]王辉,张辉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概念与结构——案例与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84.

[6]金昕.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科版),2016(3):207.

[7]马永霞,窦亚飞.欧盟EntreComp创业能力模型:理念、实践与启示[J].高等教育管理,2020,14(2):44.

[8]杨洁,张迎新.大学生创业能力动态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基于扎根理论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3):57.

编辑∕丁俊玲

作者:姚凯 李思志

上一篇:中职信息技术中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村劳动保障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