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决定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厚重感。将民族艺术渗透到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许多美术相关的技巧与技术。基于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小学美术融合民族艺术整合的路径,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论文 篇1:

简析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地域民族艺术资源丰富校本教材

[摘要] 在小学美术校本教材中,因地制宜的开发与利用民族艺术资源——百色壮族文化特色,可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设计难以兼顾地方民族艺术特点的缺陷,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按照民族地域特点和艺术特点、民族活动和民俗风情表现形式,设计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实践四个教学领域的校本教材,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一代艺术传承接班的人需要。

[关键词] 校本教材 多媒体技术 民族艺术资源 艺术传承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使得民族地域性艺术资源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美术课程中开发利用民族地域性艺术资源, 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也有利于丰富美术课程,因此,在美术课程中开发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对于实现抢救和传承民族地域性艺术资源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一、百色壮族地域艺术资源现状

百色壮族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工艺、地方产业、建筑、雕塑以及人文景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各区域的春、夏、秋、冬自然景观,都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可供美术教学,如春季凌云茶山、夏季田东的十里荷塘、秋季靖西鹅泉的青山绿水、冬季西林的银装素裹,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幅人间仙境的画面;每逢佳日,不管是民族服饰,如隆林彝族如彩虹般的长裙、凌云瑶族的百褶裙、靖西的绣球、那坡的黑衣壮、凌云的白瑶服饰,还是民间的小吃,如平果榜圩的五角粽、右江区的三角粽、山林一带的糍粑、靖西德保那坡一带大粽子,更是把百色民族多元化的艺术特色呈现得淋漓尽致,为开发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实践四个教学领域的校本教材提供资源,真实的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教师学生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通过收集整理、教学实践,进行校本教材的编辑,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在课堂学习中感受民族艺术文化的多样性、体会创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壮族地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程校本教材中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1】《美术新课程目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鼓励开发地方教材,因地制宜的补充地域民族特色,丰富美术课程。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与利用民族艺术资源——百色壮族文化特色,既民族地域特点和艺术特点、民族活动和民俗风情表现形式,设计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实践四个教学领域的校本教材,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民族艺术文化中去感知、体验壮族特有的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多样性,达到传承弘扬民族艺术文化的最终目的。

(一)按照民族艺术特点,编排设计·运用领域的校本教材

【2】壮族按方言和分布区域可分为南壮和北壮两大支系。从桂南沿郁汀和右江而上,到平果县后再沿北回归线往西走,上到云南省富宁县,沿此划分线为水准, 以北为壮族北部方言,俗称“北壮”;以南为壮族南部方言,俗称“南壮”。不同地域壮族的民族艺术特色各有不同,南壮与北壮色彩多以黑、兰、白为主、但从服饰图案来看,南壮是图案多象形图案,刺绣和拼接为主,北壮图案多以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为主。为此,在小学美术设计·运用领域,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壮锦、绣球、印染等各地域民族艺术进行采集分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把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是一、二年级,第二学段是三、四年级,第三学段是五、六年级。可以综合民族艺术特点、学习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各学段设计·运用领域美术校本教材。

(二)按照民族地域特点,采集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素材

在造型·表现领域的素材采集上,可以从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时令水果、季节性特有的地域风景入手,采集色彩、造型、线条、图案等素材,按照同心圆方式,以地域民族艺术资源为原点,由近及远,逐步将学习的内容扩展到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如色彩学习内容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引领学生从 “德保红枫” 到罗平黄菜花,从中国青海的蓝天绿毯到日本如幻如梦的紫荆,在享受大自然赋予人类色彩大餐的同时,强调学生对民族地域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立足地域、民族和国家,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

(三)按照民族活动形式,创新综合·实践领域的教学方式

壮族因居住地域的不同,会在农历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等时间,人们穿上特有的民族服装,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动,这是观摩百色各地域民族活动,了解民族生活习俗,民族特色的最佳时机,如田阳敢壮山以舞狮爬杆为内容的祭祀布洛陀活动,隆林以吹芦笙摸锅灰为内容的民族活动等等,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把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活动,整合到美术课程的综合·实践领域,把教材形象化,直观化展现给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更有利于教师改进和创新综合·实践领域的美术教学方式。

(四)按照民俗风情表现形式,设计欣赏·评述领域的校本教材

[3]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明确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之一,就是“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中国地大物博民俗各异,有着“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在校本教材的设计中,适当的选用壮族民俗风情,通过视频的剪辑,音频的合成,场景的完美再现,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展开想像的翅膀。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波中体验缤纷多彩的民俗风俗,用美术的眼光去感受民族艺术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评述交流的欲望,形成崇尚文明,尊重民族文化,热爱民族艺术意识。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民族艺术传承的主体就是教育传承,《美术新课程标准》为在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开发和利用地域民族艺术资源,丰富校本教材指明了方向,现代信息技术则为美术教师整合地域民族文化,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美术教学效果,让民族艺术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尹少涥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 4

[2] 玉时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04期

[3] 腾守尧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 4

作者:冯晶桦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论文 篇2:

基于小学美术融合民族艺术整合路径的探索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决定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厚重感。将民族艺术渗透到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许多美术相关的技巧与技术。基于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小学美术融合民族艺术整合的路径,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族艺术;整合路径

民族艺术渗透到小学艺术中,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的有效传播和发展,而且使小学生从小就体会到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这是学生的未来。这是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将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问题将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整合

例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时,为什么星座会以这种方式布置,这意味着什么?可以使用其他阵列吗?藏族生肖是这样安排的吗?为什么十二生肖没有这么安排?为什么要优先考虑老鼠?还有很多问题[1]。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而《藏族民俗文化》和《生肖趣谈》便成为了答案埋藏之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在书中寻找答案。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十二生肖的剪纸图案设计,制作设计图案,绘制十二生肖转换图案,让展示知识和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对于学生而言,非常自然地就可以了解到藏族民俗、宗教文化以及相关的艺术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对知识充满着好奇与探索心。

二、将当地文化与美术融合

在《家乡民居》中,学生将了解并体验西藏建筑塔楼的历史,艺术,宗教和美学价值,意识到他们需要了解艺术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尝试将其融合。整合并改善人文和精神生活质量。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藏族建筑和房屋的信息,发现藏族建筑的起源文化,并体验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您家乡的建筑特色和文化背景,了解如何珍惜和尊重传统的当地文化,发现当地文化和历史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感受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独立创作的精神刺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围绕这一主题,鼓励学生不断提问,从各个方面收集信息,加深思考,以各种方式分析现有信息,并使学生将教科书的特色与民族艺术品的特色完美结合[2]。

三、提高学生得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他们探究学习的关键,不应该被动地等待观察现象自动揭示的奥秘,而应该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探索奥秘和社会规律,并掌握认知方向和认知过程。教师不必强迫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和行为成为既定路径,但他们使用更多间接和不清楚的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专注于解决问题的主题和策略,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比如老师谈到了如何改造和使用藏民房屋,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在期望和想象中创建一个更加独特的人文主义城市。学生们说了很多,比如可以保留一些非常典型的藏族房屋的样本。让他们成为我们的自然人文博物馆,让我们的后代了解我们的住所历史。我们可以保护西藏民居的外部,改造内部设施,并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您可以使用住宅建筑的形状进行重新设计,避免农村建筑的统一性,并规划为住宅区,以便城镇建筑具有独特性并经过精心规划。可以将其建造成一家特殊的酒店,开发旅游项目,吸引外国客人,甚至外国朋友也可以参观和居住。答案不是封闭和静态的,而是开放和发展的。因此,在以艺术探究为主题的教育中,我们根据每个孩子的素质要求创造时间,空间和环境进行创造性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表达潜在探究欲望和创造力以及内在动机的机会。

四、利用现实活动

在着眼于知识的起点,基于教科书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结合民族现实,与民族文化背景相結合,探索激情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我们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发展随时指导他们离开课堂。知识可以改善教室的内容。例如,当我教《我们的节日》时,该主题是:国际儿童节校园“ 6.1”上的活动引导学生扩大思维。在新年期间,学生自然会在村子里联想到国壮和加巴舞(西藏当地舞蹈,藏族歌剧,院子节(区域性节日),赛马节以及学生熟悉的其他当地传统节日与教科书的内容相结合,从而升华了整个教育活动,并充分转移了学习的热情。完成作业后,教育效果大大提高[3]。

五、加强对民族艺术文化的宣传整合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小学生艺术学习的重视明显不足,民族艺术在基础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渗透程度很小。但是,如果学生想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民族历史传统的悠久历史和艺术的微妙之处,则应更加注意民族艺术在小学艺术中的渗透。教师必须在上课前设定教育目标,并且必须对渗透民族艺术有特定的要求和策略。例如,全面的陶艺课,如何使学生对几千年的陶器历史有更好的了解。能够使学生了解陶器文化对学生的艺术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导学生制作泥塑和亲身体验几千年的陶土历史。国家艺术与艺术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培养学生在艺术和美容方面的综合技能至关重要[4]。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中需要加强民族艺术的渗透力。弘扬中国民族艺术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必须充分调动热情和创造力,进一步发展小学美术。丰富多彩,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中所包含的民族艺术。在世界上所有图像中,最醒目的是最美丽的。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优秀的作品自然会被创作出来。相信在未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国小学美术的发展将更加光明,孩子的美术素养也会得到充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甘方诚. 让\"微\"风吹进小学美术课堂--基于核心素养下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育整合的探究[J]. 文理导航, 2018, 000(033):P.65-65.

[2]丁超. 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创新融合研究——以武陵山片区小学美术教育及送教下乡为例[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 000(005):130-131.

[3]杨波. 校园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J]. 下一代, 2020, 000(005):P.1-1.

[4]张乐清.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元学科融合[J]. 读与写(上,下旬), 2020, 017(003):253.

作者:蒲晓晴

小学美术与民族艺术论文 篇3:

以民族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有人说,美术的世界是多彩而梦幻的。将“民族艺术引入美术课堂”越来越成为时代需求。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向小学生传递的是接受知识最初期的一种文化观、民族观,通过“将民族艺术引入美术课堂”这种方式,可以为小学生民族感情的培养带来很多的积极作用,可以提升小学生对各民族艺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民族感情;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民族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本文就“将民族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对小学生民族感情培养的作用”展开相关的论述。

民族艺术引入美术课堂的现状

观念陈旧、重视不够 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提倡“以生为本”的观念,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发展更加公平而更加有质量的美术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然而现在大多数学校却仍然以“填鸭式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以成绩、学分或者绩点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考核标准。针对学校的素质教育而言,这种普遍问题则是更加突出。

兴趣不够,参与不足 很少有主动参与课堂,做“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机会,相反,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美术基本知识,接受美术书本上的理论,而不是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美术教育体系不完整 学校内懂得民间文化的教师数量远远少于理论型教师,没有办法给予学生很好的民族文化指导,所以学生容易走歪路,容易耽误时间,这是一个影响其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民族藝术引入美术课堂的必要性

中国的民族艺术博大精深,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尊君”主义,那个年代的“尊君”何尝不是“爱国”,因为爱国,才有了董士选之大观,新古之间折中,有破旧立新,洞合之勇气和坚定,才使时代可歌可感,凝着历史风华,迈向新时代。像他一般的人数不胜数,而他们身上的那些风骨,那些民族精神,正是我们传统中华文化的风骨,孩子们可以从中清晰明确地看到各民族发展各阶段的状况和原由,同时可以了解到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认识不同美术文化特征的差异性,文化种类的多样性,可以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感,且对其他民族多元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尊重。也是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将民族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对小学生民族感情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将民族艺术引入美术课堂的意义

提升小学生对各民族艺术的兴趣,激发民族感情 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个民族都有着特殊的文化风俗,而这些文化风俗有很大一部分,被人们以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宗教哲学、建筑文化、民间工艺、古玩器物、衣冠服饰等等的形式记录下来,而这些艺术色彩无一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渊博、丰盛、多样、富饶,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

将这些民族艺术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藏戏、贵州侗族大歌、朝鲜族农乐舞、《格萨尔》史诗、热贡艺术等等,而这些蕴含着各民族风情文化会提升小学生对各民族艺术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优秀民族意识,提升他们的民族感情。

拓宽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知识面和兴趣度 我国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反映着我们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貌,我们可以从中清晰明确地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状况和原由,同时可以了解到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进入小学课堂可以拓宽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知识面和兴趣度。

例如用我国传统民族图案纹样来举例子,我国传统民族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工艺、宗教艺术、建筑文化。这三种类型的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民族图案纹样的主流。在和这样的民族文化接触中,会引发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民族价值观培养 传统民族画作中包涵昔朝万物,具有无限魅力,因此收获的追随者不在少数。承古有道,也可大放光彩,也可增强小学生们对民族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情感。

如在美术课本中欣赏民族传统建筑等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装、雕刻、编织、拼摆等方法,实践创作民族特色的建筑。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有着亲切感,又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体会劳动人民在建造时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智慧的品格,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总之,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样运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美育人”。美术学科教学中对民族精神教育的拓展是一个经常性的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将民族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就成为了培养小学生民族情感的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面对新时代的小学生,一起在伟大的新时代长大,要从小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努力拼搏、不断前行。相信有这样的美术课堂,这样的优秀学生,一定会让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

作者:学慧欣

上一篇:年终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校本培训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