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

2022-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

审计独立的核心是思想独立

摘 要 审计独立性的问题一直被受关注,本文从全面理解审计独立性的内涵,提出思想独立是审计独立的核心,剖析了企业内审独立性弱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独立性现状、提高审计地位和工作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审计独立 核心 思想独立

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近几年来,安然、世通、施乐等一大批知名公司财务舞弊频发。以安达信倒闭为标志,会计师事务所危机重重、诉讼缠身,普华永道受陷日本“嘉娜宝”、德勤英国遭遇“罗孚门”、美国阿尔德菲亚审计事件,以及我国的银广夏事件等等,无不引发国内外对审计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会发现,这些案例的发生均源自审计师独立性问题。

一、独立性的涵义理解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是审计师职业区别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点,也是审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保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前提,是审计职业的灵魂。那什么是独立性呢,我们先来看看国内外理论界专家的阐述: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蔡春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指出,如果一位审计师在实施检查、判断并表示意见过程中不能保持其地位上、精神上、操作上和伦理上的独立性,那么,他的这种行为活动也就不能称其为审计。

曾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的托马斯·G.希金斯认为:“独立审计师必须拥有独立性,即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是指独立审计师必须于与被审单位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又称“精神”独立性,即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判断时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

王光远译著《内部审计思想》认为:独立性依附于客观性,一味执着于独立性容易造成内审部门和内审计单位的冲突与对立,而应重点关注客观性。客观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偏见未不恰当地影响评价、判断和决策的精神状态;独立性则是指不存在威胁客观性的重大利益冲突。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尽管以上对独立性列示的观点表述不一,但核心认识是一致的。不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对于独立性的实质要求都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审计的客观公正性,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独立性的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独立性包含外在独立性和内在独立性。我们通常所说得大多是外在独立性要求。我们一再强调审计的独立性,实际是为了实现对审计工作的客观和公正,可能有人会纳闷,既然是为了客观、公正,我们就只要求客观公正就行了,为什么还特别突出强调审计的独立性呢。那是因为客观性是一种人类个体对事物事件的思想认识,它本身难以衡量。独立性就成为确认审计业务是否公正的替代衡量指标。

多年以来,在保证审计独立性的措施上,审计理论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就是在机构、人员、经费上必须是独立的,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人、财、物的独立。

首先,审计机构的独立是审计独立性的前提条件。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无法保证,则审计质量无从谈起。纵观国内外的审计体制类型,都是通过一定形式来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其次,审计经费的独立是保持独立性的保障。审计机构的经费由独立的来源和保证,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制约,审计业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才能保证审计业务的独立性。

第三,审计人员的独立是保持独立性的核心。审计人员不仅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也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要求审计人员应是专职的,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同时审计人员是独立于被审计业务的;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不能与他所审计的单位、人员有任何的利益关系,包括亲情、友情、血缘等方方方面面有形或无声的因素。

分析以上审计各个方面的独立性,个人认为机构、经费和业务的独立都可以归到外在的独立性,只有人员的独立具有双重性,既有外在独立性,也有内在独立性。 外在独立性是思想独立的基础,是必要条件,只有先存在了外在的独立性,内在独立性才有可能。外在的独立性并不能保证实现审计人员的思想一定具有独立性。

正如前面所说的会计师事务所出现的各类丑闻一样,作为第三方的中介机构形式上是独立的,但由于存在委托与被委托经济利益的制约关系,根本无法做到完全独立。小集体利益的驱动诱使其违背职业操守的情况难免发生。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是审计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审计组织职业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由此,笔者认为审计独立性的核心应该是精神上的独立,即思想獨立。由于思想独立这一审计独立性的最高标准具有无形和难以衡量的特点,它对外界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公众无法通过观察审计人员的行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做到了思想上的独立。所以外在独立性形式几乎就成了外界判断审计独立性的标准。现如今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已从过去关注形式向关注实质转变,重实质轻形式的思想普遍得到认同。作为审计工作者不管是组织还是人员更多的需要树立思想独立的意识,加强审计组织管理,积极倡导思想独立的审计文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三、企业内审的独立性

在独立性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只针对内审来谈。对于内审部门来说,组织和人员的独立更为重要。其中人员独立更为关键。作为企业的内审部门,从职业角度分析来看,独立性较弱。主要原因是:

1、目标利益的一致决定了内审工作的局限性。作为企业的成员,为了追求企业共同利益很可能降低了审计作用。往往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如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通过变通给职工搞福利、、对企业加大成本费用、不遵守收入确认原则少计收入、随意调整核算形式等做法采取默认态度等。

2、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内审内部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被审对象的职位、级别一般都比较高的话,出于各种考虑,内审人员往往在实施审计时避重就轻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

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电算化内部审计几乎处于空白,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

我们知道人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以上这些不足都是由于人而产生的,内审服务内向性的特征是与外审的显著区别,也是导致独立性弱的根本原因。形式上独立性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使思想独立性无法保证。从而客观、正直的职业要求就不能得到满足,工作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四、加强企业内审独立性的建议

1999年,国际内审协会对内部审计给出了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值和改善机构运营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所在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强调了内审的“增值”作用—直接增加本组织价值,提高运作效率。同时新定义也反映了我们企业内审无法在严格意义上的保持独立这一客观现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审计的“客观性”,任何妨碍审计独立客观的发表意见的组织关系和个人关系都是不可接受的。现从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者的角度谈几点建议。

1、理顺审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同体监督和同级监督力量是很弱的,组织独立性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就无从谈起。集团公司应按照“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和“二级行政、三级业务”的总体框架,加速整合审计资源,强化上级监督和异体监督,避免自己审自己难堪的不利局面,尽可能实现审计组织和人员上的相对独立。

2、重视工作绩效、提高审计地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必须依靠内审部门和内审工作者自身良好素质和工作绩效来争取确立,即人们常说的“有为”才能“有位”。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抓住单位企业经济活动、经营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分析识别经营风险,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等手段找出企业存在问题的真正原因,分析企业发展中带有倾向性、深层次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争取领导的支持是关键。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和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内审工作能否独立。内审部门需积极主动地接受领导、领会领导意图、征求领导意见、及时汇报工作情况;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同其他非分管领导者的关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和睦相处,赢得整个领导层的支持,为做好内审工作打好基础。

4、寻求工作上的配合和支持。内审部门相对于被审计部门和单位应该是独立、分离的,这是它的特殊性。但同时,它同被审计部门和单位的关系又必须是协调的,所以又要求寻求工作上的配合和支持。要注意处理好同平行部门、下级部门,特别是被审计的关系, 努力赢得他们的配合,保持协调与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审工作的良好效果。

5、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养。按照“学习型、服务型、知识型、廉洁型、效率型”的要求,大力弘扬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精神,培育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环境。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文化和专业素质建设,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6、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在确定审计项目,分派人员时应充分了解潜在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偏见,不应该使内部审计人员处于他们无法或难以做出客观判断的环境之中;各级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实行定期轮换或进行交叉、联合审计,以免可能因长期审计同一单位而导致客观性的损害。另外还可以酌情将部分审计业务外包或引入中介机构合作开展审计业务,同时建立定期由外部审计评价内审人员客观公正性及工作业绩的机制。

实践证明,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审计的客观性。审计的独立性越强,越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越能取信于社会公众,越有利于审计职业的发展。准确理解独立性的内涵是遵循独立性要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計思想.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

[2]蔡春等著.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6.

作者:李玉玲

第2篇:《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尊道贵德”

[摘要]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的思想核心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文章力图从文本的思想结构,深入解剖“道”与“德”的关系。进而从老子的人生实践及其所形成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观等不同角度,分析老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真正创作意图。以此揭示《老子》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尊道贵德;人生实践;创作意图

[作者简介]吴登云,曲靖师范学院副教授,云南 曲靖 655011

[

[文献标识码]A

[

同是一本《老子》,哲学家们认为是一本哲学著作,政治家们认为是一本政治著作,军事家们认为是一本军事著作,可见,站在不同的视角,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就《老子》的思想核心问题,近些年来论辩激烈,观点多样。更多的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有的认为其思想核心是“自然”,有的认为是“无为”,有的认为是“上善若水”,有的认为是“人”,有的认为老子思想是“多核心、立体的、动态体系”。刘周堂在《老子思想体系新探》一文中提出:“老子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一个热衷于救世的政治思想家。”如果从《老子》的整体思想结构来看,笔者认为,老子不仅是真正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个热衷于救世的政治思想家,因此,《老子》的思想核心是“尊道贵德”。

一、“尊道贵德”是《老子》一书的“题眼”

古今以来,《老子》版本众多,这是导致理解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楚简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王弼《老子注》、多种“老子语录”流传等等,不同版本在文字内容、段落划分、章节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差异。尤其是《老子》在内容结构上,似乎给人予“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之感,更容易导致“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从文本的流传过程看,一是历史久远,传抄、传诵过程复杂多变,这是没有印刷条件的古代典籍的共同命运。二是政治的频繁变迁,“尊道”与“尊儒”的思想交替往来,“胜者王侯败者寇”原理必然反映在文化典籍的流传过程。三是后代文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在章节组合、摘抄剪接、解注释读、翻版传播等过程不断注入了当时的主观意愿,《老子》的成书年代还在不断地争议和考证,就是这些原因。四是也许老子原文中本来就有意增加一层“玄乎”的面纱,因为老子在文中就多次用“玄”来解释道。所以,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本来就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加上文本的“朦胧”和“混沌”结构,还有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多角度地对后人产生不同的暗示和导向作用,为人们建立了更加博大的理解和认识空间。不论历史对《老子》怎样演绎,不论思想家们对《老子》怎样“剪接”。不论理论家们对《老子》怎样进行“再创造”,都是该时代的人们用“现代”意识进行解读的结果。尤其是认为老子思想是“多核心、立体的、动态体系”的观点。更能说明这一点。从“进化”的角度看,《老子》还是《老子》本身,它具有它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老子》还是老子的,《老子》中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老子》中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终归还是老子的精神“基因”。认识到这一点,《老子》的思想核心就能够更好地把握。

其实,《老子》本身的思想的确是“立体”的。但却不可能是“多核心”的,更不可能是“动态的”。老子就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足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0章)意思是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这段话虽然流露出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失望的情绪。因为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却没有任何人理解和实行。但更重要的是,老子这段话至少告诉人们两个信息:第一,“言有宗,事有君”。是说明他的思想是明确的、具体的、集中的。是有宗旨、有主题的,只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能理解的是那些不在尊贵地位、没有实权的“被褐而怀玉”的圣人。第二,“言有宗”的“宗”在哪里?结合全文整体来考察,结论才能自见。据黑龙江大学李先耕教授介绍,帛书本《老子》有《德经》《道经》之分,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就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与后世其他版本相比,帛书本《老子》中的思想接近本意的可靠性更强。如果是这样,那么《老子》的创作重心就在于“贵德”,从《道德经》的名称也可以作一面证词。然而,老子“贵德”不是停留在主观意想和情感体验上,更不是站在某一个阶级和集团的立场,而是站在揭示宇宙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凭借坚实的哲学理论来展开论述,因此“贵德”的理论依据是“尊道”。由此可见,《老子》第五十一章才是全书的“言宗”所在:“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尊道而贵德”是全文的“题眼”,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所在。

二、《老子》的立足点是“尊道”,归宿是“贵德”

《老子》思想体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观合为一体的哲学思想。 首先,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曾几何时,关于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有过许多争论。但是如果把老子与孔子相比较,孔子没有形成真正的宇宙观,因为孔子最多站在人的高度、站在一定的阶级和层阶立场来研究人、提出治国思想,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唯心观念正是受其视角和视野的局限。如果把老子的“道”与柏拉图的“理念”相比,尽管他们不谋而合地研究宇宙本原问题,但柏拉图虽然提出了宇宙本质——“理念”,却找不到最终的源泉和運行规律,于是又创造出了一个造世主(即神)来作为宇宙原动力。老子则不同,他真正站在大宇宙的高度,找到了万物共同的本质和本原——“道”,并且对“道”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论述。第一个层次,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声、恍恍惚惚的混冥之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25章),老子多次力图对“道”的内涵进行形象化解说,但实际上所表述的意思是:道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意志的“独立而不改”的客观实在。第二个层次,老子进一步认为,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无形”和“有形”的统一,“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21章)。这

里,老子用“无名”和“无形”来表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用“有名”和“有形”来表述事物的个性和现象。第三个层次,老子认为“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4章)。他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者,万物之奥(主)”(62章)。在这里,老子用大量的篇幅,反复强调道是“万物之宗”、“以为天下母”、“先天地生”、“象帝之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等。说的是道可以化生万物,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这在世界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客观上解决了宇宙本原问题,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从根本上对人们长期崇拜天帝神灵的彻底否定,表现出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第四个层次,老子在把道定位到“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这一层可以看出老子论道的根本目的在于:道、天、地、人四者都是“大”,都是平等合一的,都归属“自然”,为老子的方法论奠定了科学的、坚实的逻辑基础和哲学理论基础,即使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这个理论依然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其次,在有史料记载的人类史上,老子以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观。创建了严密的辩证法体系。老子的认识论,是以“道”为前提,从分析事物的形成过程开始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根据事物的这种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就是“抱一”。按照老子对道的解剖,“一”就是道,道的本质是“自然”,“自然”的表现是“朴素”,“朴素”就是“纯真”和“真理”。因此“抱一”就是守朴求真。老子认为,一方面要从心境和灵魂上“抱一”,提出“载营魄抱一”(10章),另一方面要从行为上“抱一”,提出“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复归于朴”(28章)。在此基础上,老子进一步透过事物的现象来认识万物的本质和变化原理。如:微妙玄通,“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15章),强调规律深藏在事物内部;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58章),讲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特征;对立统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41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5章),说的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同时,老子还将对宇宙事物的认识推及到对人的认识。如:天道无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自现不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章);知人者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3章)。民不畏死,“民不畏威,则大威至”(72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信言不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81章);祸福相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这种由物到人的逻辑,是按照“道”的共同本质来推理的。

老子的方法论,是建立在以“尊道”为基本原则的“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章)“上德”,就是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就是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老子对于“德”的基本准则是“上善若水”,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8章)用“上善若水”来比喻应怎样做到“不争”和“守道”。老子把“德”的具体内容概括为存心、相处、言语、为政、处事、行为等六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以柔克刚,“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36章)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37章)循序渐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老子还提出了执守“道”三件法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这些方法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精髓。老子的人生观,是“道”与“德”相统一的最高境界。老子人生观的基本信条是“至虚守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至虚守静”的具体表现,如“绝智弃圣”。追求诚信,否定讹诈。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絕学无忧。”(18章)又如“知足常乐”,寡欲不争。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再如“出生入死”,清静无为。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可见老子的人生观不是表现消极退世,而是揭示了人性对最高精神文明状态的追求。

从老子的“道”到自然和朴素。再从“德”和虚静与不争,从老子的世界观到认识论,再从方法论到人生观,构成了一个以“尊道贵德”为核心、系统庞大,结构完整、论证精辟、逻辑严密、境界绝妙的,并融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和管理哲学为一体的立体哲学大厦,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哲学殿堂。因此,长期以来对老子的辩证法结论一直为“朴素辩证法”,这是极不公平的。

三、“尊道贵德”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老子人生实践的结果

老子哲学及其“尊道贵德”的政治思想,不是建立在情感、意志和想象基础上的单纯的道德思想或政治思想,更不是思想家个体的偶然产物。而是老子时代及以前所具有的整体文化积淀的结果。我们认为,老子的辩证法不再是“朴素辩证法”,是因为老子的哲学是以当时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生体验为基础的。

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文明基本面貌确立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经济繁荣、政治活跃、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奴隶制度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是群雄争霸、竞争激烈、战事频繁的激变时期。从科学技术状况看,春秋前后,铁器和牛耕的大量出现,水利交通发展,医学、天文学等科学技术繁荣,为《老子》的哲学形成扩展了了认识空间。从思想、文化方面看,从三代以来尤其周代,政治制度、法律和刑法、巫觋、宗教、礼

乐等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为《老子》的思想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从老子个人的生活体验来看,一个有才华、文思敏捷、并担任过“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一方面他正经历着政治风云突变、王室衰败的时代,耳闻目睹种种社会现实,是老子思想形成的动力。另一方面,《尚书》《周易》等历史文化资料、官方各类活动史料、自然科学资料、宗教文化资料等等,为老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为老子拥有丰富的“史官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再从《老子》的内容体系和全部言辞来看老子的创作意图,发现老子所指向的并不是平头百姓,而是完全面对统治者讲述“治国刚领”。诸如“处上”、“百姓为心”、“不战而胜”、“贵以贱为本”、“以智治国”、“治大国如烹小鲜”、“用兵”等等,没有一句是用来教训普通百姓的。前文从《老子》中断章列举和取义引用的全部哲学条文,大多数在原文中都是与治国内容构成因果推理关系的哲理。所以,说老子“是一个热衷于救世的政治思想家”恰如其分。但是。在天、王、民三者的天平上,他不像孔子和同期其他思想家那样站在任何一个单边立场,而是独自站在宇宙的高度居高临下,站在人与天“齐一”的广度仰望万物,站在官与民同等的角度讲述人生真谛。老子的认识,遥遥领先于社会的必然性。老子的思想境界,遥遥领先于时代,即使是2000多年后的今天的人们,也难以追赶。这也正是老子所叹息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缘故,也是当今对老子思想理解形成多元化的缘故。因此老子的思想和愿望与现实极度矛盾,对于现实他永远是无能为力的,其他具有“激进”色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同样是无能为力的。不同的是,老子没有奋力“挽狂澜”,他明白“用鸡蛋碰石头”是徒劳无功的,他懂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养生”,并且把个人养生同国家和社会的养生融合在一个“道”字上,揭示了人性的根本问题。这正是老子作为一个哲学奇才的伟大之处。不少人因为老子的虚静思想和隐蔽行为,认为老子是消極的、逃避现实的,这是非常偏颇的、十分草率的结论。

不难看出,老子用心良苦,他在对社会政治无可奈何的时候,在整体社会都处于人生彷徨的时候,用超世脱凡的真正的哲人眼光,用“一览众山小”的理性的思维,用理想化的渴求与愿望,用富有客观逻辑性的演绎手法,通过“大宇宙”的规律来揭示人类“小宇宙”治国的“病苦”,开启“官智”。开具治国的唯一“良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具有系统理论的哲学家,那么他就是古代第一个应用宇宙原理解决政治问题的启蒙者,第一个追求“治国先治本”的呐喊者。“尊道贵德”是老子最响亮的声音。是老子创造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青山]

作者:吴登云

第3篇:思想创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

摘 要: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或者源头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思想创新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应采取的具体方案如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务之急;构建原创学术话语权;将思想创新转化为中国力量。

关键词:思想创新;文化强国;核心策略

谈到文化强国建设,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立即陷入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三元结构中,试图整合三者优长为中国找到一条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实际上,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是不正确的。因为文化共性不是三者所能概括的,是超越三者范畴的;而且,个性从来都是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其丰富性更是抽象类别所不能理解的。于是,我们不得不追问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或者说源头是什么。

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能泯灭人类的文化需求,反而增进了人们的文化权利。多元的文化产品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更好的、更广阔的、更便捷的文化选择机会。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而生活质量的本质性构成要素是文化质量,特别是文化层次。普通人的文化层次每提升一步,整个国家的文化力量就增进一分。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文化真正强了国。

进一步追问文化层次的核心是什么,我们的结论是:思想。也就是说,思想高度决定文化高度,思想创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依据。《贞观政要·君道》一文记载,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人心向背关乎国家命运,民本思想的传承开启了唐朝盛世。美国人认为,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技术创新。建立在基础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不断开拓出新的生活图景,也不断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两者相互促进,打造了一个世界帝国。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在文化市场化思想基础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流光溢彩的文化活力。所有这一切都是思想创新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说,人类历史是一部思想创新史。

其次,是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的需要。任何国家都有意识形态,都有维护文化主权的责任。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十分激烈,西方一些国家妄图把他们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人的头脑中。他们通过提供留学机会、网络影视宣传、商品输入和跨国公司的高薪待遇等途径,不断争夺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甚至培养他们的代理人。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巩固我们国家的民族自信,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巩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就必须注重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意识形态要让国民认同,需要思想创新;文化主权要让世界尊重,需要思想创新。对中国而言,我们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这本身就是思想创新。科学理论与国情的有机结合是一道难题,我们取得的两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进一步与时俱进也是一道难题。难题的解决依靠实践,也依靠思想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就是解决这两个难题的有效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创见,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

再次,是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中国画是写意的,最核心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无论怎样借鉴它法,不能脱离这个本质和规律;舞蹈发展的规律是形体美,是模糊美,从舞蹈中的感悟是个性化的;器物文化的高雅化与风格化是其基本规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文化是要发展的,也是需要思想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同时,思想创新是在规律基础上的创新,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每个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都是如此,如《清明上河图》《红楼梦》《茶馆》和《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

在古代,中国文化原创性为世界之首。近代以来,开始没落。当代正积极寻求突破。所谓:思想自觉,渊源久远;思想创新,任重道远。接下来的问题是:思想创新的方法是什么?厚积薄发是首要方法。没有“反本”,如何“开新”?专业积累至关重要。思想是一个历史有机体。思想创新必须以思想传承为前提,但传承又必须建立在真理之上。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自“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自井冈山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和解放区政权的议行合一实践经验。又如《中国植物志》是由我国四代科学家耗时45年完成的;2012年8月,我国大亚湾实验发现的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是中国高能物理几十年厚积薄发的重要成果。想来,哪一种成果不是如此呢?

厘清本质又是一个好方法。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本质弱化了,甚至不存在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本质是生命。我们说中国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成就,是因为有一种永恒的本质:生生之德。只有厘清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思想创新的可能。其实,思想内涵的变革就是思想创新。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即实事求是,整合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两大历史思想的优越性,实现了当代中国的思想变革和生活变革。在经济新常态的条件下,我们实行的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使中国迸发出新的活力,无一不归功于对中国经济本质的深刻认知。

学术探索一直是思想创新的基本方法。学术品质是学术的生命,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我们需要的是目的明晰、逻辑清晰、表达简晰的经典成果。由于环境、体制和学者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学术的纯粹性被异化,学术的品质无从谈起,思想创新更是凤毛麟角。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应从重塑知识分子的社会中心地位做起。因为文化中有意义者就是“道”。实践内圣外王之道的知识分子,真如钱穆在《中国知识分子》一文中所说,是“中国历史一条有力的动脉”。对真正知识分子的评价也不应以学历为准,应以学识为准。另一方面,应该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如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是否以发表刊物的级别为准,发表刊物或项目申报是否以职称学历等为限制条件等等都值得研究。笔者认为,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放开各种人为设置的限制,让学术成果自由竞争,看谁的成果影响力大,谁的成果才是真正的经典。

介入生活是思想创新的第四种方法。有人,就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思想来自生活,思想创新更来自生活。思想只有对生活产生影响,才能实现其价值。而现在沉睡在著作、期刊、网络中的无人问津的思想比比皆是,也许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纸。学术的生活化,需要鲜活的言语;思想的共鸣感,需要真切的情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发现新现象,交流新问题,得出新真知,才能促进思想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思想创新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怎样具体实施呢?这是一个操作性或方案性问题。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务之急。当代中国人的灵魂是什么,这个精神性问题没有解决,谈思想创新和文化强国是缺乏内在动力的。思想创新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探索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三个倡导”和“中国梦”很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中国梦,有利于构筑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有利于指导全民族树立正确的思想信仰。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宣传与教育、典型与示范、行动与参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了思想信仰。有了思想信仰,思想创新才有方向。当前,培育法治信仰至关重要。

构建原创学术话语权,同样刻不容缓。思想创新主要是原创性学术的产生与推广。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下,西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危险。要改变这种局面,构建原创学术话语权事关民族命运。中国学者的“中国立场”和“世界表达”都有待提高。民族复兴中的中国表述,国际进程中的共同关注,都需要新的中国式的话语。怎样原创呢?培养中国智慧、中国逻辑和中国语言是关键。中国智慧是来自古典中国的文化的,有深厚的积淀和优秀的精华。中国逻辑是富有唯物辩证法精神的,是实事求是的。中国语言是内涵丰富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也是具有文化感召力的。

思想创新转化为中国力量,是关键一步。2013年,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仅为10%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这说明,科技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还有待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关键就在创新驱动,特别是技术创新驱动。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只有下基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把思想变成百姓素养,就是成功。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原因在于它的及时性和传播性。学者在文化强国中的价值完全可以通过政策服务、媒体表达、市场运作等途径实现。

总之,思想自信是思想创新的心理支柱,创新能力是思想创新的技能支柱,文化环境是思想创新的平台。在思想创新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策略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协同合作,不断影响社会,相信文化强国梦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论文化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王资博.中国梦视野下文化强国建设的功效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作者:李柏良

第4篇: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定稿]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从此人类从中世纪进入了近代历史。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运动中,资产阶级用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用新的文化取代了封建的旧文化。

二、人文主义定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思想对人的限制,人文主义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就把他们的要求归结为“人文主义”,主要是指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是世俗性的东西,因而人文主义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世俗化”的运动。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宗教信条是违反人性的,应反对。与其祈祷“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如追求人生;与其消极生活,不如积极奋斗。他们主张文学艺术要反映人”的真情实感,科学技术要增进“人”的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智慧。总之,他们是要用

“人权”代替“神权”,用以“人”为本位来代替以“神”为本位。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到了16世纪已传遍西欧各地。人文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一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强调个性自由。二是,人文主义思想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倡导积极人生,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和世俗享乐。三是,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三、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后来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在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的同时,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

自由。这就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他们积极追寻现世

的幸福,追求个性的发展。同样,人文主义者变化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这样就把人们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个人才能。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地理大发现”的主角哥伦布和卡波特都是意大利人,他们都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开创地理探险事业的。哥伦布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卓绝的探险事业,就说明他富于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驱使他远渡重洋、艰难跋涉的动力,是寻找黄金的强烈欲望,也是为了追求现世幸福的生活。向西寻找去东方的航路,是建立在地球是圆形的这一科学信念之上的,也说明他具有科学实验的精神及探索精神。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当然,“地理大发现”的产生还有一系列其他因素及条件,但是“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是毫无疑义的。

第5篇: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什么

我们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核心指导思想到底应该是什么?在以追求短平快为主旋律的时代潮流的影响下,我们很多企业都在穷尽企业所有资源换取企业每一个当下利润的提升,可问题是,企业经营难度越来越大,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有时候把利润比喻成企业的血液,人没有血液很快会死亡,企业没有利润最终会倒闭。这是不争的事实,可话又说回来了,人活着是为了造血吗?恐怕不是。利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也是众多条件中的一个。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评判这个自己生存的世界,也在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指导自己的处事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有考虑外部环境,有做市场调研或者分析,但无论如何都难以摆脱自己固有思维的范畴。我们看不到自己思维模式范围以外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盲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我们能够清晰地明白问题的根源,古人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真正决定一个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决定企业应生产什么,经营生产多少,决定企业有无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不是企业的利润动机,更多的是社会和顾客的需要,所以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要围绕着八个字来展开,那就是:寻求需求,实现消费。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者的思维应该是立体的,而不能再以平面的思维看待企业的发展,如果说以前我们能处理好企业和客户之间的需求与满足需求之间的问题,企业就可以发展,那么我们今天至少还有考虑另外两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客户的需求越来越模糊,模糊的顾客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因素不考虑,我们的企业整体决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灾难,至少不会有持续积极的效果吧。

我们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应该如何带领企业走的更加稳健有力呢?我们的建议是:转变企业的经营思路。梳理“以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指导思想的经营哲学,一切企业行为围绕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展开。我们在给客户提供产品、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成效而又简单的方法:以点带面,以面促体,形成配称。怎么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树立以顾客为出发点,以建立竞争优势为指导思想建立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在企业管理思路,企业资源,企业管理手段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合力,最大程度减少或者消除企业内部因素造成的市场竞争力的削弱。从已知或者预测的客户需求出发,通过企业有效的流程和配称系统,再回到客户已知或者预测的需求,形成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客户快捷和高品质的紧密互动,一次建立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竞争优势,在这个时代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衡量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能力的最高指标。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在做两个极端的错误:第一种是追求关起门来看起来很不错的管理,或者说是让管理者很有成就感的管理,那就是管理方法越来越多,管理工具越来越新颖,最终企业无形之中成了一个杂乱的博物馆,看起来一片大好,走香市场时候却虚弱无力。另一种就是,为了快速提升企业的营业额,企业纷纷需求营销突破,极尽企业所能,公关、广告、促销等等,有时候也有效,但效果大家都很清楚,我想对于这种急功近利甚至杀鸡取卵的方式,企业管理者至少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

管理手段的优化也好,营销策略的升级也罢,都是企业经营中自然而然要去提升的两个重要模块,可是不要忘了,我们该最终围绕的“点”是什么?天空中再多的水汽,没有尘埃,也不会有雨水的形成。我们要时刻问自己,我们要去到哪里?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走?走少林的路,用华山的思维,峨眉的轻功,我们会是什么模样?我们有给企业人工降雨吗?我们有时时提醒自己,提升组织成员我们工作应围绕的“点”在哪里吗?如果没有,那么企业的财力也好,人力也罢,都会向天空中的水雾,不会有效凝结成团,降下企业“利润”的甘露的,浮云而已。

只有理清企业的战略思路,明确企业持续发展和盈利的商业逻辑,并一次指导和建立企业内部的配称,形成企业内外合一的配称系统,才能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存在,也只有这种配称系统才是竞争对手看不懂、拆不开、学不会、拿不走和用不上的。而一套配称系统一旦建立起来,只要企业不自我毁灭,经验告诉我们,这套系统将是竞争对手的噩梦。这就是毛主席当年可以坚定地说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以及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根源所在。如果我们把任何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拿来为我所用,效果就要看我们的机制等等重要要素之间是否兼容了,如果运气不好,可能会自损元气呢。

如果我们还担心我们的管理方法,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等会被竞争对手复制的话,那只能说明一点:我们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还有很长。

如果我们还希望从对手那里或者各种机构那里复制自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的话,很遗憾,那只能说明一点:我们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还没有开始。甚至已经走了弯路。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曾经让我们持续成长的路。

第6篇:思想汇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思 想 汇 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蒸蒸

日上,党的领导也取得了人民大众的认同和大力拥护。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我坚决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广大人民和各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上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斗争实

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地位,是和中华民族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起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温家宝总理更是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应该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光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日益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更没有现代繁荣富裕的生活,尤其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思想高度统

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

—1 —

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一个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的那么严密,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前进中擅于总结经验,正视自己的失误,并逐渐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不动摇。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

领导,这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由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共产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毫不松懈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毋

庸置疑的,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要自觉接收和维护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并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号召,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擅于总结,不断提高,逐步使自己在思想理论得到提升,为能够为党和人民做贡献而积蓄力量,对反对和危害党的言论和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2 —

第7篇:(重要-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主讲人:郭建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讲座要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又有机会在人民网访谈节目和大家交流。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大家知道,这段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这个命题使用的频率特别高。广播、报纸、媒体、讲座,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是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以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践行、学习、宣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和广大社会民众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的道德建设、与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在连接,他们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阐释和把握?所有这些,都是今天我们这个访谈节目中需要解答的问题。 我想从三个方面,三个大的问题来展开。第一个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这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都知道,十七大的时候,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就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内容很丰富,但是,它也需要有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就是从体系过渡到核心价值,或者叫核心价值观,或者叫格言警句,使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耳熟能详、通俗易懂、过目不忘、妇孺皆知。这是第一个转换。第二个转换,就是从学术圈、理论界到老百姓。使普通的民众,所谓的草根,也都能够理解、了解、认识、把握,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有一个大众化的问题。这是第二个转换。第三个转换,就是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我的专业是哲学,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知行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在知行问题上,有两个方面的争论,一个是先后的问题,一个是难易的问题。有人说,知先行后,有人主张知后行先。有人说,知易行难,有人认为知难行易。争论不休。但是最终大家在一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就是不管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不管是知先行后还是知后行先,最重要的还是要知行合一。我们今天叫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古代就叫知行合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一个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行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重在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所以我们是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就是我们来培育与践行、概括与凝练核心价值观,实现这么三个转换的具体尝试。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去年12月中办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24个字大家都知道,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是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就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三者的统一。

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我们的现代化、我们的发展,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现象,一个多维的、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十六个部分六十条,里面强烈地凸显了公平正义的问题。《决定》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要把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体现一种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特别强调依法治国,《决定》里面专门有一条就是要建设法治中国。总书记的讲话中多次讲到要有法治思维、以法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说,凡属重大改革,一定要于法有据。要让人民在每一个具体的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法治的力量、依法治国的力量,建设法治中国。这是讲公平正义、法治中国。再比如说,我们讲以后教育就近入学,比如说废除劳教等等,这也体现了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应当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中,它的价值更加凸显。

就公民层面来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特别重要。我觉得,尤其是诚信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有些问题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要加强道德建设,加强诚信建设,提高社会的公信力。

这样24个字、三个层面,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样一个整体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意义呢?它的重大意义何在呢?我是这样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同时,它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衔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的根本的价值追求。

具体来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我觉得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就做一件大事,写一篇大文章,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我们就是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就是说,我们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地推向前进。这是第一点。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今天的社会发展太快,我们说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在变化、变革、变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我们讲现在是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大数据,年青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我们面临的是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怎么办?它需要有一个思想引领、精神旗帜、文化导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承担这样的任务和使命。它就是要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刚才我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里面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我们讲的人民至上。同时,特别强调公平正义,把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同时,也特别强调法治中国、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统一。人民至上、公平正义、法治中国,将会极大地激发人们改革的正能量,使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支持和社会基础。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叫发展关键期、发展机遇期,当然也是矛盾凸显期。怎么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我们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种价值支撑。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大家知道,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六个方面:其中有三个方面就是经济、军事、科技,这是硬实力。还有三个方面,就是政治、文化、外交,这是软实力。需要注意的是,到了我们国家以后,我们一般就直接叫文化软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硬实力是靠强制,比如美国的军事干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你不听我的,就封锁、就轰炸、就占领,这是一种强制力。但是软实力不是靠强制,而是靠吸引。硬实力是靠强制,软实力是靠吸引,硬实力是一种强制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认同了这种价值观,按这种价值观、行为、处事、做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对内它要有凝聚力,要凝聚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对外。它要有影响力,有话语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化走出去。一个是对内有凝聚力,一个是对外有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重中之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下面说第二个大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才我们提到,今年的2月2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题目是这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号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习总书记的讲话里面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一方面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来思考和把握,这就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谈到这个问题即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觉得总书记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它的重要地位,他说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里讲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里讲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里讲的是根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里讲的是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里讲的是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里讲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里讲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里讲资源。这是第一个层面,是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第二,他还概括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他一共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我觉得讲得比较全了。他说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一共讲了六个方面。我觉得应该是讲得比较全面、比较系统了。这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六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他讲方法论。怎么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他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特别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做的一件事,就是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这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讲它的重要性—根基,第二个方面讲了六个方面的内涵、内容,第三个方面讲方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觉得习总书记这一年多来,许多场合讲的话,比如去年的两会,比如去年的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四个讲清楚”。比如去年11月他到山东去了曲阜,看了孔子研究院,讲民族的复兴要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比如,去年第12次政治局集体学习讲文化软实力,今年2月24号,第13次政治局集体学习,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不久前,他到欧洲访问,在德国,在法国,在欧盟总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都讲了很多关于文化、文明方面的问题。可以说,这一年来,他关于文化讲得特别多,也非常深刻、非常到位。过去我们一般讲文化,还是策略性的、具体措施的,而从习总书记这些讲话是从战略的、总体的高度来把握的,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怎么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几千年,它是传统。但是,它的一些内容又是超越传统的,超越时代的,具有现代性的。因此要把传统和现代打通,使两者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首先要传承,传承是前提,是基础。同时,还要讲创新。创新才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识别码。首先我们要讲传承,它是我们的安身立命,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血脉。但是,人类社会毕竟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还要讲文化创新,要激发全社会、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创造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今天的辉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第三,内容和形式。以前我们往往讲文化的时候,比如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我们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说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就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了。我觉得文化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民族性是形式,但它不仅仅是形式,也应该是内容。民族性不仅要体现在形式中,而且要体现在内容中。只有既体现在形式中又体现在内容中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才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

大家看,中央电视台CCTV去年播了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学生来写汉字。今年的春节,它有一个街采,街头采访的节目,家风是什么?后来和光明日报有一个家风家教的大家谈。一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个家风是什么,应当说反映是相当好的。大家都给予好评。为什么?说到底,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它体现的是民族性的形式与民族性的内容的统一。这是第三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还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面说最后一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信,人无德不立。刚才我们讲到,今年2月2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源泉。所以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把道德建设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点、一个重要的内容。为此,我想讲这么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美丽中国”,它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概念,也是道德文明的概念。大家知道,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提出来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写,这部分也写得非常好。提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理念,应该说是非常好。但是我要说的是,虽然美丽中国这个概念是在生态文明部分提出来的,但是它不仅具有生态文明的意义,而且具有道德文明的意义。它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概念,而且是道德文明的概念。也就是说,美丽中国不能没有山清水秀,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雾霾、PM2.5爆表,当然不是美丽中国。但是,道德失范、价值失灵、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或者主流价值观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那当然也不是美丽中国。因此,我觉得,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加道德文明、山清水秀加道德提升。它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先进的道德模范人物,比如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护士、最美乡村教师,讲的就是道德文明这样一种正能量。 再一个观点就是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这30多年我们发展特别快,成就巨大、举世瞩目、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国崛起或者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一定要有一个思想与文化的引领、思想与文化的内涵、思想与文化的支撑。也就是说,大国崛起要有一个根,要有一个本,要有一个魂,它是我们的源泉,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的家园。因此,大国崛起就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一定要体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是难以想象的。民族的复兴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也就是说,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应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承创新、发扬光大。而且要走出去,提升我们的软实力,有话语权,有影响力。

最后一句话,中国的社会进步最终一定要体现为中国人的进步。比如我们现在路宽了,立交桥、五星级大饭店、有房、有车,手机、电脑,这都是进步。但是最终要体现为中国人的进步,每一个人,13亿人,他的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健康人格、文化水准,要有一个总体的提升。这从具体的方面来讲,老人跌倒要不要扶,就不应该是问题。中国式过马路就不应该存在。地沟油、瘦肉精、问题奶粉、染色馒头,就更不应该出现。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全社会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刚才,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要通过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担当。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今天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说到这儿,谢谢各位网友。

第8篇: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什么

当今,创新已经成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资源、流程和价值观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能否成功完成某一类创新。面对变革或创新,管理者需要做的,要比正确分配资源更进一步。他们需要确定整个企业有能力创新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考察企业的流程和价值观。成功有其两面性,当公司壮大时,也就逐渐失去了进入小型、新兴市场的能力,而今天的新兴市场正是明天的大市场。这种能力的丧失并不是因为企业资源的变化----这些公司一般拥有大量的资源,确切地说。是因为它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衡量管理是否忧秀的标准之一,就是一种明确而统一的价值观是否渗透到了

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个人能力≠企业能力

当需要指派员工来负责一项重要的创新时管理者会本能地去选择那些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在选择时除了评估此人的相关知识、技巧、判断力、思想和精力,经理们还会考察此人的价值观----一个人赖以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衡量标准。但是,一些管理者却从没有同样认真地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企业有没有能力来完成这些创新。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如果员工个人有足够的能力。整个企业就有同样的能力创新成功。

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三要素

资源、流程和价值观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能否成功完

成某一类创新。

资源

资源包括人员、设备、技术、产品设计、品牌、现金以及与供应商、经销商和顾客的关系等。它是决定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最有形的因素。资源一般是指某种物品或资产,能够被

雇用/解雇,买进/卖出,或是贬值/增值。

资源不仅宝贵,而且具有灵活性。例如:道氏化学成果斐然的工程师如果为一个创业小公司工作,也能贡献不凡。UPS公司物流控制系统所使用的软件,对于亚马逊网上韦店也同样适用。大型计算机所使用的高新技术,一样可以用在电信交换系统中。现金则

第9篇:质量是企业的发展核心

不狠抓质量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从长远来看也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以牺牲产品质量来谋求企业利益的方式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这种谋求利益的方式是不会长久的。

质量之于企业,犹如健康对于人的生命一样重要,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竞争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盈利与发展,乃至生死存亡。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 “质量是企业长远生存的根基,是企业竞争的支柱”等理念都已深深的扎根于每个企业。我们的每一个作品,每一小区都要经受市场无情的考验。我们的每一栋楼,每一层楼甚至每一根柱子都要经过监理和业主的严格检查,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换来良好的口碑,才能给我们企业以后的竞标中积攒筹码,是我们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用合格的产品质量满足业主的需求,才有可能不断的扩大市场的份额,创造出更好的效益,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优势。

质量在我心中,强调的是人的责任。如果发生了质量问题我们都推开,那么,企业怎么生存?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拒绝承担个人责任是人的通病。一个有责任的管理者和职工,应该为事情的结果负责。无数的事实雄辩的证明,勇于认识错误不但能推动事情的发展,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我们似乎更不愿意认错。因为在潜意识里,认错就意味着失败,认错就意味着接受处罚。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质量就代表着诚信,质量就是一个品牌!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根本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最后,我相信质量是维护顾客忠诚的最好保证,一个真正有生命的企业是因为有着厚重的质量基础作保证的,一个企业的质量形象是靠每一位员工精心打造出来的,只有打造一流的质量,才会涌现出一个个精品工程,才会获得更多的鲁班奖,顾客才会源源不断,企业才能够经久不衰,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景区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党支部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