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2022-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探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设计

从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特征来看,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有建筑类、绘画类、文学和戏曲类、陶艺类、家具工艺类等五个方面的深刻的造诣。本文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分析,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设计理念,为我们当前艺术设计理念做参考。

从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特征来看,具有古典写实主义和庄重典雅的气息。在精神领域,秉着人本主义,肯定现实世界,歌颂世俗生活的信念,使得这个时期内的艺术家与工匠分离,各门类区别开始出现,艺术家的地位逐渐上升。当然,这时也伴随着重要转变,由宗教性质的工艺美术变成了宫廷性质的工艺美术。工艺品的生产与人们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随之工艺美术已能更多地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但是传统工艺美术种类日渐衰落,家具、玻璃、陶器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的比例与协调。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有着以下五个方面的深刻的造诣。

建筑类

当时的欧洲摒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持续了几百年的哥特式风格受到人文思想的强烈冲击,在建筑的形式设计和室内的装饰设计上,都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共同特征是设计者运用数学比例关系来研究建筑,使空间充满生活气息。

北京的紫禁城是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明朝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明代建筑群。整组宫殿建筑气势辉煌,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明代的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绘画类

在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下,中西方在绘画题材方面都有宗教题材。中国以宗教题材的话只有版画和油画,只占绘画中的一小部分,而且画的是佛教题材中的飞天、罗汉、佛祖及佛教故事,如明代版画《北藏经》。西方国家很多画都以宗教为题材,内容主要是《圣经》里面的故事,主人公为耶稣和圣母玛丽亚,如奇马布埃的《圣母子》和乔托的《逃亡》埃及等。在技法和材料的选用上,亚麻布、油画颜料、素描纸、铅笔等更能体现出油画和素描,注重光线、色彩与空间感,塑造事物的体积感的特点。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能够代表当时时代风格和人物特点的画作。这些大家被后来人所熟知。其中中国有仇英、商喜、唐伯虎、沈周、文徵明等。在西方则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名家。

图一:文徵明 《关山积雪图》

文学和戏曲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三部出自明朝。《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盖世大书,全书一共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它的编成是明朝的一个文化盛事。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才充分显示出它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地位。明代通俗小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长篇巨帙,又有短小精悍之作。其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是: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为四大悲剧《麦克白》《王子复仇记》等。中国——大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桃花扇》《金瓶梅》、《三言二拍》以及稍晚问世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多是揭露封建社会痼疾、呼唤人性解放、赞美自由、憧憬一个良好社会的杰作,大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的作品媲美。形成了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

高潮。

昆曲从明初的诞生,到明朝隆庆、万历之交的驱于成熟,到明代晚期,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昆曲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表演、服飾等广泛领域,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曾达到的最高艺术成就和最高品位,后起的任何一个戏曲剧种不得不以它为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艺

在西方,陶制品的低廉迎合了市民需求,地位得到重视。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进而影响到欧洲诸地。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的马略卡式陶器、法国的田园风格陶器、德国的哈夫拉式陶器。

而在当时的中国,明代瓷器在我国制瓷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青花瓷至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明代永宣青花瓷器被予为中国青花瓷的极品。此后明中期的成化斗彩瓷器更是举世无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景泰蓝瓷器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在明中期又独领风骚,到了明代后期的万历五彩瓷器等彩瓷新品种的烧制成功,更为以后釉上彩瓷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烧制的方法和内容来看,马略卡式陶器工艺是先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饰,再二次烧成。早期绘制得内容为图案化的纹样晚期——以写实手法表现神话或日常生活。

图三:动物纹陶壶

田园风格陶器的代表人物是伯尔拉尔·巴利希(1335~1590)装饰手法以浮雕代替了绘画常见题材:鱼、昆虫、虾、蛇和蜥蜴,手法写实,趣味奇特。

家具工艺

文艺复兴风格的家具最早兴盛于15世纪后半期的意大利,随后很快风靡法、英、德等国。家具工艺大大推动了西方家具的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的进步。

明代是中国家具艺术出现鼎盛的一个辉煌时期,家具的形式与功能日趋完美统一。明式家具最具时代特征的标志是硬木家具的形成和流行。所谓“硬木家具”,是指以红木、紫檀、黄花梨、黄杨、榉木、铁力木、鸡翅木等优质硬木为材料所制成的家具,以木质而名。明代黄花梨家具更将中国家具带入了一个出神入化的境地。因为明代是中国汉室皇权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儒学为主干的古代文化已经非常成熟。释道两家,也在理学上大成于世。明代的知识分子享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无疑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学术修养。黄花梨家具之所以诞生在明代,显然与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修养及审美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密切相关。

明式家具很早以前就给欧洲留下过深刻印象,比如明式家具中的“三弯腿”就比欧洲古典家具的“三弯腿” (如图七)产生要早,或可揣测西方家具借鉴于明式家具的蛛丝马迹。可以肯定的是,明式家具是西方现代家具的鼻祖,那种不事雕琢的造型与线条,对西方现代家具的极简风格显然具有启蒙价值。这种三弯腿比较常见,从束腰处向外膨出,然后内收,到下端再向外兜转,形成三道弯。足部一段有涡纹足、外翻马蹄足。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南吉

第2篇:浅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未完成艺术

【摘要】当一幅绘画作品或者雕塑被描述为“不完整”或“未完成”时,编者通常暗示作者身故抑或是委托人取消了订单。而一些知名的艺术家的所作所为却逐渐扭转了这一刻板印象,这些作品的意义从开始便不仅为了展示一张完整的杰作,背后的目的也许永远也不得而知,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想窗口。

【关键词】未完成作品;文艺复兴;普林尼;缇香;艺术流派

一、朴素的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观念

未完成、不完整、草图、缺陷及不完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和欧洲的其他地区,有许多负面的术语被用来描述未完成的艺术作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7世纪。我们经常在整理艺术家死后的作品时用到这些词语,其编撰者通常需要向画作继承人提供清晰的描述,但这种声明偶尔也会出现在许多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当一幅绘画作品或者雕塑被描述为“不完整”或“未完成”时,编者通常暗示创作行为被意外中断,也许是因为作者身故抑或委托人取消了订单。这些作品的命运可谓是五花八门,从被丢弃到被他人收藏直到出售,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未完成作品却被完好保存且视若珍宝。

从所提供的证据来看,通过当代的视角可以发现,一些艺术家选择放弃了被普遍接受的“完成”的思想,出现了“未完成”的艺术观点,而这种转变背后有许多可能的原因,这其中当然包括对绘画和素描的自发增长的品味。现代称这种观念产生的作品为non-finito(意大利语),尽管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词通常用于一种特定的作品,而不是一个风格类别。在一些非同寻常的例子中,例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们为他们的作品所做的阐释和记录,艺术家复杂思维的偶然行为产生了意料之外的结果,引发了积极或消极的反映,仿佛硬币的两面。

在论述中,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一段话,这是他在自己书中阐述的观点:“这是一些伟大的作品,比他们完整的作品更令人钦佩,因为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留下的思考痕迹和真实的想法,而在赞许中感到遗憾的是艺术家被死亡夺走。这些作品在创作之时被目睹,而作品最终的样子却无法展现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悲伤的事。”当伟大的Apelles阿佩莱斯去世时,留下一副未完成的《维纳斯》它的初步草图清晰可见,但没有人能继续他的工作。16世纪,作家保罗·皮诺认为《维纳斯》饱受赞誉而使人至今不敢补完画面,所以得幸保存至今。但与此同时,现实中的艺术家们则不完全相同,那些未完成的画作并不总是如此的理想化。相反的是它们往往是交易意外产生的,在得到买家坚定的承诺前,艺术家并不会在一幅画作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因而造成了一种互相试探的局面。

但一位受人敬仰的艺术家所作的一副未完成的画作还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有一幅画作跨越了两个世纪,展示了绘画的过程被中断的各种可能,那便是凡·艾克(Van Eyck)的《圣芭芭拉》它最初的签名和日期是1437年。作品中,主人穿着宽大的裙子坐在地上,一座高塔在她身后升起,几十年来动用了许多技术手段进行了仔细地检查,但关于凡·艾克是否认为这是一幅完整的作品的争议仍在持续。开始的想法是否随着艺术家的进展而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凡·艾克用点的方式画出了构图的大部分主要元素,包括建筑然后又画上了许多微妙的线条,白色的巧妙使用突出了塔楼中央窗户的边框,还有一只使用了不同颜色的鸟。另一位大师——丢勒,在他死后,他的嫂子乌苏拉·丢勒于1503年把这幅《Salvator Mundi》画作卖给了纽伦堡的Wilibald Imhoff,而后在1573年的时候,这幅画在纽伦堡的一份清单上被列为“未完成”。这幅画因不同程度的润饰而显得极具魅力,在薄薄的铅白色底漆下可以看到异常细微的修改,尽管一部分是由于损坏保存不当。而画作中断的原因尚不清楚,也许是刻意为之的留存,以展示大师的特殊技术,但也是一个提供一个艺术过程和艺术家思想的机会和窗口。

二、老年风格

在老艺术家的工作室中,有一些未完成或被遗弃的作品是家常便饭,一些残缺不全的作品令人充满了持续的好奇心,这让普林尼产生了著名的论调:“艺术家未能完成的作品是一种遗憾。”其次,从技术上和审美上来说,能够代表艺术家成熟风格转变的晚期作品数量并不多,这些作品往往越发不精确、不完善和粗犷。运用的色彩范围越来越有限,结构和轮廓也变得夸张,快速的几乎是粗心的笔法以及不够传统的表面修饰和纹理处理,毫无疑问,这些作品是为了晚年的艺术家而存在的。争论的焦点是这些作品是否有意义,它们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未完成还是代表了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一种是否能被定义的被称为“老年风格”的现象。

“Altersstil”是一种源于德国的艺术理论,歌德将其描述为“逐渐消失的表像”。艺术家们在他们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中发展出的一种崇高的风格,与他们年轻时完全不同,一种以观念形式出现的想象力的升华和扩展,弥补了由于体力和视力的衰退。在一篇1972年的文章中曾经这么提到:“艺术家生涯在最后的时候,他们不关心自然表像的模仿,他只是一名孤独的老人。”并充满了先验主义的悲观情绪。不顾一切后果的自由创作、即将离开的错觉、撤离了现实主义并且对技术上的一切都感到不耐烦等都是一些明显的特点。作者明确表达了他对这些年老艺术家的钦佩,他们可以運用自身一生的经验,通过寥寥数笔便能创造出最有意味的形式。

音乐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老年风格”现象也同样出现在了音乐家的身上,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按照《Spatsil Beethovens》的叙述:乐章中经常传达出一种没有完成的印象,在艺术史上,晚期作品是一种灾难,它总是传达出混乱与分裂,艺术家用一种暴躁的姿态离开了自己的作品。

在一位评论家Clark的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在他看来具有“老年风格”特点的艺术家,缇香当然是最好的例子,但同时他也有过几个备选名单,其中包括伦勃朗、普桑、透纳、莫奈、德加和塞尚等,这其中包括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艺术家叫作葛饰北斋。葛饰北斋在他的《富士山白景》中的序言写道:九十岁时,我将洞悉万物的奥秘,而当我一百一十岁时,我所做的一切无论是一个点还是一根线,都将是鲜活生动的。对此Clark回答说:没有什么比一位老年艺术家的潦草笔迹更加神秘;就像没有什么比年轻诗人赋予一个词生命的力量更令人困惑。

1592年,与缇香同时代的年轻画家Jacopo Bassano去世,享年82岁。去世前他的画作也处于一种含混不清的状态,当时他的工作室中盘点了大约60幅作品,其中一幅是引人瞩目的《基督洗礼》,这幅画乍一看很容易让人认为它只是仍在创作但未完成的一幅晚期杰作,但阴郁的色调、笨拙的姿势、刻板的特征及粗犷的高光似乎都指向一些更复杂的东西。这是未经润色的过程,还是一个疲惫、虚弱、双手颤抖视力衰退的老人的心境?老人终于对技术毫不在意,只想在画布上画下最纯粹的形式,原始的驱动与粗糙的老年风格在这里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伦勃朗晚期的作品似乎是对“老年风格”的浪漫理念完美的诠释,这位上了年纪的通过一系列越来越忧郁、黯淡的自画像来构建自己的晚年风格。26幅画作比如《Conspiracy of the Batavians under Claudius Civilis》以极其野蛮的技术手法抛弃了常规的绘画风格,似乎成了鲁莽的代言词,打破了传统完成的整体观念。

截然不同的绘画方式会增加作品的视觉复杂性,无论是什么时代我们都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非传统的表面纹理、服务于形式的用笔,暗示而不是展示,以及普遍缩窄的色彩范围。“老年风格”的崇高是为“伟大”艺术家保留的,但也不能理解为身体的缺陷会带来思想的高光。这是一种关于艺术实践的真理的阐释,一生的观察与提炼,直到留下一些虚无的本质,“老年风格”是艺术家经验最后的升华。

三、大胆实践时期

不管中断的原因多么复杂,这些不完整的事物總是能让欣赏者着迷。但他们仅仅代表了讨论的一部分,在这个讨论中,完成一件艺术品的理论实践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论,一件作品何时才能被算作真正完成?是否存在过于完成?艺术家能否通过不同程度的完成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许多这样的问题在普林尼的《自然史》中出现,然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被艺术家和评论家们做出解释。

普林尼再给提图斯(Titus)皇帝的书信中指出,一些最受敬仰的希腊绘画和雕塑是用不完全的完整状态刻画的,艺术家总是在创造中而不是创造完成。对普林尼来说,一个不完美的状态的作品体现了画家的谦虚,也说明如果有必要,应赞助人的要求作品可以被修改。人文主义者Agnolo Poliziano和Piero de’Medici家族指出:如果艺术总是开始和未完成的,那么在面对品味的变化时艺术家有重制作品的权力,前提是死亡没有从中作梗。很久之前人们就知道一组卓越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像》和丢勒的一组著名的版画。这也被称为普林尼式用法,而这个用法的含义十分广泛。普林尼式流行过一段时间后开始了反思的起点,两个无法及时停止的例子也引起了许多关注。雕刻家Callimachus绰号黑鬼,因为他被人称为“永不停歇的勤奋”,而在他的《Laconian Women Dancing》中,无止境的勤奋毁了它所有的魅力,他似乎不清楚一幅画究竟要完成到何种程度。当普林尼用阿佩莱斯和其他的艺术家相比认为:“阿佩莱斯知道何时将手从画面上移开。”这两个经典的例子也时常被后来的人们所引用。

当然,“勤奋”在文艺复兴时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瓦萨里就用它来赞美许多完整的作品,“完整”和“完成”是追求的目标。1435年,Albert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敦促作品应该适当的完整,同时艺术家也可以选择越过‘完成’的理想时刻。”

凡是接触过缇香晚年的画作的人,都会自发地去思考他的技术里有什么新的东西,以及这些作品的美学影响。两篇经常被引用的文章对我们理解他绘画方式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瓦萨里曾在1566年参观过缇香的画室,他将缇香早期作品“精致”和“勤奋”的技巧与后来的“粗犷”进行了对比,后者只有在远处才能看得清,瓦萨里提醒说这种效果并不容易实现。通过帕尔玛(Palma)得知缇香已经完成了《Pieta》(圣母怜子图)用于自己的葬礼。在漫长而复杂的一生中,晚年缇香沉迷于素描和画布之中,用巨大的笔刷描绘颜色和色调,创造明暗来奠定基调,接着他把画布挂在墙上,常常一放就是好几个月,他看着它们仿佛像看着自己的敌人一样,然后像医生一样对它进行外科手术般的处理,尤其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图形和颜色上,而且经常使用手指代替笔刷,这使得我们对艺术家后期作品中所谓“开放态度”有了一定见解。一些缇香后期的杰作采用大幅开放式的画面和不同程度的完成痕迹,似乎没有一些个特定的路径,而我们也不能下结论站在他的角度上判断他是否满意他的这些作品。但无可争议的是,这些图形错综复杂和微妙的变化意味着大量的思想已经被投入画幅当中了。因此,在对《仙女和牧羊人》的技术分析中,仙女的设置,松散的风景和牧羊人越多,仙女的主要地位就越突出,属于一种有意识的差异化举动。

同时代的人认识到,观看缇香晚期作品需要主动的参与,去“观看”这幅画,必须激活自己的视野和想像力,因为让难以辨认的事物变得可以辨认,贡布里希恰如其分地把这称为“转变的魔力”。理论家Giovanni Paolo Lomazzo回忆起另一位艺术家Aurelio Luini参观缇香工作室时动人的经历:“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副神奇的风景画,乍一看觉得不过是一笔涂抹,可当他往后退了几步的时候,太阳似乎照进了他的眼睛,周边的一切都在向后退。”对于这种风格的作品在时代中呈现矛盾分化的局面也是不可避免,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点充满着勇气与探索,启蒙了无数的新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艺术家们的思想。

进入十七世纪,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处理画面是缇香最伟大的遗产之一,对于那些接触到他艺术的人包括鲁本斯、伦勃朗和委拉斯凯兹而言,他带来了新的表达的可能性。缇香晚期的作品被一位伯爵夫妇大量收藏,几经辗转又被卖给了荷兰的阿斯特尔科诺伯爵,并在不久后进入了荷兰的市场,使得伦勃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当被问及:“为何如此迅速的将笔锋转移到别的地方,为何作品都是半完成?”伦勃朗回答道:“如果大师的意图已经传达到,那么这件作品便已完成。”

四、结语

文艺复兴时期的未完成观点总是朴素中带着前瞻性,这是从黑暗时期脱胎换骨而来的勇气,伴随着杰出的艺术家们的智慧,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推动了未完成艺术逐渐发展成熟,而环环相扣的是,未完成艺术又成为之后的各类衍生艺术流派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美国大都会博物馆.Unfinished:Thought Left Visible.

[2]苏珊·朗格,滕守尧,译.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1.

[3][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杨成凯,译.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逸峰(1996-),男,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性材料。

作者:张逸峰

第3篇: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比较研究

摘要:从原始社会起,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与劳动,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财富。鉴于中国明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绘画发展史上重要时间段,本文从中西绘画作品的双重角度,对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期对此阶段能中西绘画发展能形成一个比较概况和系统论述,并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以期在学术层面上能有所建树。

关键词:中西绘画;山水画;人物画;传统绘画

一、时代背景概述

(一)中国明代

明代自1368年建朝至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明代初期,社会稳定程度不高,朝廷严格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将勤俭淳朴的社会风气作为关系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这样的环境下,仍有少数画家承袭元代画风,但此时并没有设立画院,有的只是宫廷画家和少数名家画家。明代的中期是我国历史上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奢侈的消费行为盛行,社会风气不再简朴。再加上朝廷对文化的重视,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逐渐增长。书院等的设置如雨后春笋,绘画艺术上出现大量的名家名作,影响深远。明代晚期,商人与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古典主义的作品,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这一时期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趣味变形的人物画、讲究笔墨的山水画影响力极为深远。

(二)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它的产生对西方艺术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包括达芬奇、拉斐尔等。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的艺术不再受宗教的束缚,在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画家们对自然、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科学方法的崇尚。

二、中国明代山水画与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差异

(一)中国明代山水画特点

明代绘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明代初期大部分的绘画作品是出自于宫廷画家之手。作品主要服务于政治,能够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较少。后来由于画家和文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画坛上出现了文人山水画。初期的代表作品有戴进的《春游晚归图》、吴伟的《柳下读书图》。明代中期是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经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文人士大夫开始作画自娱,但此时期的绘画以复古为主。代表作品有沈周的《江村渔乐图》、文征明的《古木寒泉图》、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被称为这一时期的“吴门四杰”。到了明代的晚期,吳门画派进入全盛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在此前基础上偏重对美学的效仿,更增添了淳朴趣味。很多绘画作品中能够直接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气韵,可简单概况成讲究笔墨山水的画风。明代晚期的绘画代表作有董其昌的《秋兴八首图册》。

明代的绘画艺术上重视情感的表达、追求意境,多寄情寓景,抒发高雅、古拙、天真、洒脱等情怀。在绘画艺术风格上除了注重笔墨效果之外,还格外追求对艺术形式的概况及审美情趣的处理。画面空间讲究高远、深远、平远,即所谓的“三远”法。绘画方法以皴、擦、点、染为主,通过控制用笔的快慢、轻重,灵活运用笔的正锋和侧锋,把握用墨的轻淡、干湿,从而进行绘画创作。

(二)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特点

维茨和杨.凡.艾克是文艺复兴最早尝试风景画的两位艺术家。虽然作品选材仍与圣经故事有关,但在描绘人物画背景时,却真实的还原了客观世界中存在的风景其应有的面貌。16世纪,风景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代表人物有帕提尼尔、阿尔特多费尔和胡贝尔。在帕提尼尔的作品中,风景占据了最主要的画面,人物居于次要地位。但他的风景画并不是实景写生,而是具有幻想全景画特点和人工雕琢的痕迹。《多瑙河风景》是由阿尔特多费尔创作与1520年至1525年间,描绘了雷根斯堡附近美丽真实的景色,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歌颂,是德国第一幅没有人物的纯粹风景画。

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景画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潜在要求下,绘画内容悄悄转向世俗生活。它的出现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绘画题材多为耳能熟详的圣经故事。当人文主义随着文艺复兴发展到成熟期,人才开始有意识去观察自然,并尝试自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想更多的表现自然情趣,而风景画也顺理成章独立了出来。画家们追求客观、写实,视三维空间的表现、不拘常规的构图、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歌颂。

三、中国明代山水画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差异

(一)中国明代人物画特点

明代的人物画多以宫廷画师的人物肖像画为主。明代晚期出现了极为富于创造精神的人物画家,作品题材多为道释人物。人物造型夸张变化,笔法遒劲,设色古雅。其中陈洪绶的风格最为独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出神入化,设色水石并用,以艳衬雅。他的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图》。除此之外崔子忠所画的人物,描绘精细、气息古朴,尤其擅长白描人物,颇有创意。代表作有《云中玉女图》。

(二)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特点

文艺复兴前期人物画的题材以圣经故事为主,创作思想以人文主义的精神作为指导。画作的构图充满戏剧性,色彩细腻,运用科学的透视原则构建成理性的三度空间,重视对体积感的表达,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对写实技法的探索。人物画中注重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体积感、质感、明暗关系的表达。这个时期之后绘画题材从宗教转向了世俗,更多的作品中体现出科学的精神。画家们将解剖学、透视学的只是运用于绘画。代表作品有马萨乔的《出乐园》、《纳税钱》。到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三杰”尤其你是拉斐尔的作品最为突出,画作彻底摆脱了哥特式美术的消极影响,把写实技巧发展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创造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典范之作。他的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等。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绘画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相同时期中西传统绘画体系所彰显的绘画特征。这一整理和归纳具有理论意义和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将会影响到今后绘画理论和时间的研究与创作,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创作依据,推动我们绘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栋楠.中国明代山水画与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对比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2016

[2]苏晓.中西传统人物绘画色彩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艺术硕士,2014

[3]范淼.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之比较[J].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2004

作者简介:

田甜,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中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环境与建筑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田甜

第4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艺术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雕塑的特点: 总体特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古希腊雕塑的主要发展阶段:

(一)迈锡尼工艺雕塑 :迈锡尼城位于希腊半岛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部。发生于这个 地区的文化因迈锡尼城而得名,史称“迈锡尼文化”,成为克里特文化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化。

在荷马史诗的记载中,荷马常用“多金的”这个词来形容迈锡尼。其实它并不盛产黄金,但是金银工艺制品相当发达,这是由于迈锡尼人同产金国,尤其是埃及人直接贸易所形成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面具、金酒器等。当今考古发现除狮门有装饰雕刻外,雕塑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金银工艺制品上。克里特历经盛衰,特洛伊战争使特洛伊毁灭,迈锡尼衰落,一帮野蛮的游牧民族阿提卡人南下,一代古老文明便在铁蹄下变为一片废墟。但就在这文明的废墟上滋生出了古希腊文明。

(二)希腊雕塑艺术: 由于北方蛮族南下毁灭了克里特和迈锡尼的文明,希腊人被迫重新创造自己的文明。希腊文明主要表现在希腊神话、建筑和雕刻上。

希腊雕塑分4个时期,即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8世纪),因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而得名;古风时期(公元前750年—6世纪末),因这时期的雕刻艺术呈古朴稚拙的风格而得名;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下半期—334年),指希波战争结束至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

1、开始东侵;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30年),指罗马灭亡埃及托勒密王朝这一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希腊神话——古希腊雕塑的源泉:荷马时期的开始,是以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半部南下为标志的,约在公元前12世纪末到11世纪。这个时期是氏族部落社会,已进入铁器时代,它改变了荷马时期的社会面貌: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进入奴隶社会,这时期政治上盛行原始民主制。到荷马时期末已由部落的管理机构开始向国家统治机关过渡。

2、古风时期的雕塑: 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希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落首领的权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隶制度在希腊形成,开始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由于陆地贫瘠,城邦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海上扩张和殖民统治。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希腊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很快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支强大的力量。

在荷马时期,雕刻艺术仅是一些小雕像。真正古希腊雕刻史的首页应从古风时期开始。因为古希腊雕刻中最突出的人体雕刻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

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曾说:希腊人表现人体还有一种全民性的艺术,更适合风俗习惯与民族精神的艺术,或许也是更普遍更完美的艺术,这就是雕塑。人体雕刻艺术是古希腊雕刻艺术之冠。

3、希腊过渡时期雕塑:

在希腊艺术发展进程中,由古风发展到古典时期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指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在这段时期里希腊经历了一场反抗波斯入侵的著名的希波战争。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就在这个时期。

4、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艺术:

历时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结束。在希波战争中,雅典是希腊各城邦的盟主,城市虽然遭到战争的破坏,但是战争胜利而缴获的大量财富,又使希腊的经济繁荣起来。作为城邦盟主的雅典,对外以霸主身份发展自己的势力,对内实行民主政治,给人民以更多的富足与自由,从而使雅典成为当时欧洲最美丽繁荣的城市,也使雅典自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了“伯里克利斯的繁荣新时代”。

古希腊雕刻进入古典时期后出现了新的繁荣,雕刻家们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突破古风程式,试图在人体直立的基础上将人体的重心移至一足,使另一足自然地表现出一些动态,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各种运动感。这是古代艺术家美学观的新发展,意味着雕刻家对人与人体美的认识的提高。这时期创造的作品更接近现实的完美人体。

5、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

希腊化时期一般指公元前334—30年,又称希腊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灭亡埃及托勒密王朝,前后共300余年。

1、菲狄亚斯 (公元前5世纪初—431年): 古代希腊艺术可以用一个人的名字来象征,那就是菲狄亚斯。 古代学者认为菲狄亚斯的艺术风格是姿态宁静而高贵,表情肃穆而温雅。对此,后人称为“神明的静穆”。菲狄亚斯正是理想化的巨擘,在他的生前死后,古典风格的特性一直支配着希腊雕塑艺术。

2、伯利克里托斯 (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伯利克里托斯是与菲狄亚斯同时代的阿戈斯地方的雕塑家,他自成一派,故称他为阿戈斯派雕塑家。人们只知道他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使用材料都是青铜,现在看到的是大理石复制品。

3、普拉克西特列斯: 战争给希腊带来极大的破坏,国家再无财力兴建神庙和装饰。大型装饰雕刻逐渐减少,单独的圆雕开始增多;敬神的雕像少了,安慰人们不安心灵的和平女神、爱神、酒神多了。 人们在评论希腊雕刻时,往往把巴特农神庙的雕刻比作壮丽的史诗,而对普拉克西特列斯所雕作的那些男女裸体雕像则喻为迷人的抒情诗。在他所有迷人的作品中审美价值最高、最迷人的是维纳斯雕像,其中最杰出的是《克尼多斯维纳斯》。

4、利西普斯 利西普斯是古典时期最后一位重要雕刻家,擅长青铜雕刻,是西库翁学派的代表。他是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宫廷雕刻家,艺术活动于公元前370—312年间,传说他生平创作了1500余件作品,但没留下一件原作,后世复制的也不多。他承继了波里克列托斯的传统。 利西普斯是位大胆的革新者,善于处理空间,精于掌握瞬息变化的运动姿态,表达人物的个性。他首创了有鲜明空间和着重长宽高三方面的雕像结构和表现复杂动作的方法。他加1的规范,在审美观上倾向于灵巧深了对人体的研究,测定了新的人体比例标准,创作了8∶纤长,人体有细长轻捷之感,具有新的审美理想。他的名作有《刮汗污的运动员》,这件作品人们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十分完美,所以是公认的古希腊雕刻中第一件真正的圆雕。还有《竞技优胜者》和《休息的赫剌克勒斯》。

古希腊雕塑的代表作品

古希腊雕塑中的好几项都位列世界十大雕塑中,如:

1、《掷铁饼者》 (作者:米隆)

米隆的《掷铁饼者》 高约152 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

2、《维纳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这尊雕像还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

3、《雅典娜神像》(作者:菲狄亚斯)

雅典娜为雅典城的守护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这里介绍的是大理石小型摹制品。在这件女神雕像中,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美;她的手势动作可能是执长矛和托物,整个形象富有女性的温柔和充满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绝少神性,这表明希腊化时期艺术已走向世俗化。

古希腊雕塑以其恢弘而博大的崇高感,体现了人对美的理想范式及美好生活的寻求,它是积极、健康而鼓舞人心的艺术。尽管它产生于那么久远的年代,但作为典范,无论是艺术还是精神,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5篇: 论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征

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是艺术品。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类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西方社会自14世纪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的原义是指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思想的基础上,获取新知的运动。文艺复兴时代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恩格斯在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写道:“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艺术界群星荟萃、流派纷呈的时代。在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革中,先后涌现出佛罗伦萨画派、罗马画派、威尼斯画派、热那亚画派和那不勒斯画派等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发展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这一阶段为文艺复兴的预备期。主要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等;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开始至15世纪上半叶,为文艺复兴中期或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利科、保罗·乌切洛、波提切利等;第三阶段从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此时文艺复兴的中心转向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有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第四阶段从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阶段以威尼斯画派的崛起为代表,主要艺术家有提香、乔尔乔内等.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

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作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艺术语言的创造来源于审美理想

艺术语言在经过原始的创造动机和崇拜自然物的巨大激情,创造了自己的稚拙艺术形式之后,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之中。外国艺术语言除了向世人传达精神层次上的文化意义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一定文化的美学内涵,同时也是画家对现实生活审美理想的一种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其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时代艺术语言鲜明的印证。由于受到写实主义艺术语言的影响,他们对美的崇拜,逐渐转向视觉的真实。他们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围绕着宗教题材展开,一方面又借宗教题材来表达画家对现实自然社会的看法,促使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色彩。这就是以人性取代神性,反对宗教的精神禁锢,重视现实生活,发展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等。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创造亚当》,作品表现的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人———亚当正渴望地等待,让上帝的手指触到他的手指,亚当健美的身躯就会获得生命。画中的亚当表现出画家对于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以及对人的觉醒的渴望。画家借宗教神话题材的描绘,一方面把中世纪美术的艺术语言尽情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尊重、人的价值的肯定。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时代。这场运动历时二百余年,它像一股摧枯拉朽的狂飙,彻底地扫除了欧洲长达千年之久的封建文化余孽,为人类艺术谱写了新的篇章。文艺复兴在艺术史中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它是古希腊罗马美术的复兴,同时又与中世纪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古希腊罗马美术是文艺复兴的历史之源和遥远的榜样,那么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美术则是文艺复兴美术风格的现实之源和直接的基础。文艺复兴美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并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走向了时代的辉煌。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其性质都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以神为主体的世界观之间的斗争。然而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中,又彰显着各自相对独立的艺术创造个性。欧洲文艺复兴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当推意大利和尼德兰,然而这两地域的绘画艺术既有不同的起源又有相互之间的传承影响;既有不同的绘画形式又有着趋同的人文理想„„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本文对这两个地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围绕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部分进行论述。其中相同点主要包括意大利与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绘画所体现的进步的精神内核:首先看经济基础,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和尼德兰都因为地理优势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产生,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化需求;其次主宰这次欧洲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虽然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但是从否定中世纪的神本论,肯定人自身的价值方面来看,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的进步意义。表现在绘画上主要是宗教绘画的主体形象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自然人,神话故事传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依托;而且在当时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审美并与市民生活更为贴近的肖像画、风景画等画种。不同点主要是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文化脉络和图式渊源;两地的画家在技术上的创新点;具体绘画作品的面貌特征。首先在渊源方面意大利文艺复兴虽然受多种艺术传统的影响,但是它最主要的图式来源是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而尼德兰文艺复兴的绘画则是通过改良并发展晚期哥特艺术来实现的;其次,在绘画技术上的贡献方面,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更多的贯穿了科学主义的精神,发明了透视法,并首率先将人体解剖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绘画中,创造了许多理想的形势比例和人物造型,形成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促进了当时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的发展;尼德兰对绘画技术的贡献主要在于改进了油画的技术,克服了丹培拉绘画技术干燥速度过快、不易反复细致刻画、画面光泽度差等缺点,从而使油画技术趋于成熟。在不同点的第三部分,本文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尼德兰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具体的作品:从乔托到提香,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意大利文艺复兴创造出了大量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皆有典雅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以及优美的面容,成为后世西方古典绘画的楷模。通过分析凡艾克、博斯、博鲁盖尔等人的代表作,我们可以发现尼德兰画家感兴趣的不是理想化的形象,而是现实中的真实。通过本文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两个最重要的地区在绘画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相同的经济基础以及思想内核。

第6篇:《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达.芬奇的艺术》教案

一: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家一般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时期也就是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以意大利为发源地和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背景是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新兴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同时,随着基督教的神权思想束缚被打破,人们迫切要求看到表现自己生活的新艺术,又随着古希腊罗马遗址不断的发掘出土,人们开始出现向往古代文化的心情。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恩格斯评价为是“人类经历的最伟大的进步性变革”。

我们说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源地,主要是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绘画,无论是风格、题材的体裁,不论是美学理论或绘画基础(解剖、透视、素描、色彩)以及画家个人的专著都比欧洲同时期的其它国家来得系统、丰富和成熟。

比如,当尼德兰的画家们在寻找和试验调色用油的时候,意大利的画家们不约而同也地试验适用于调色粉和油料。如乔托、马萨乔、唐那太罗、弗兰西斯卡等画家,他们对蛋清胶粉表层的油质涂料试验(包括材料和方法的试验,以及对人体的解剖、透视等作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和研究。它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对人体解剖结构和透视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盛期和后期,优秀的美术人材辈出,这个时期卓越的大师不仅创造了典型、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且在美学思想理论和绘画基础理论方面也作出了伟大贡献。同时,在绘画技法上也不断完善,不少传世作品技艺超群,至今仍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佛罗伦萨画派:

由于它地处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地的画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体的造型规律,吸收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同时将中世纪绘画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焦点透视,使物象具有体积感和空间感。象前面提到的乔托、马萨乔,玻提切利等是该画派的早期代表。而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三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杰,则是该画派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 佛罗伦萨画派的油画技法,一般是用一种较淡的熟胶调制的石膏粉和白粉作画底,然后在白底上用一种单色或接近皮肤的颜色起稿,画出较深入具体的素描,之后,就用深棕或深褐绿的蛋清胶粉色将背景涂满,再以蛋清胶粉初步将画面画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调油颜色的透明画法,最后再加上一层光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典画法”。 威尼斯画派:

受拜占庭和尼德兰绘画的影响,后来又吸收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理论与经验,到16世纪,威尼斯成了欧洲油画的中心。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形象丰富、构图新颖。

它的代表画家,就是我们熟知的乔尔乔内和提香,二位是公认的欧洲近代油画的革新者和意大利新油画的创始人。欧洲现代的美术史家在研究印象派的产生背景时,也曾指出乔尔乔内和提香油画对马奈和莫奈所给予的积极影响。

在技法上,一般是在已经做好底子的画布或木板上,通常用土红、深棕或深褐色先涂一道底色,然后在此底子上用油画单色起稿画轮廓或简单的素描,然后用简单几种油画色调白色刻划出物象的形体结构和明暗,最后在它上面进行透明画法。该画派在16世纪后又有改进,在深色底子上,用油画色直接作画,亮部颜色要厚涂,暗部要薄而透明。由于这种技法比较简便,又利于发挥油画笔触的视觉效果,所以迅速在欧洲流行起来,成了欧洲近代油画的传统技法。

三:达芬奇的艺术

在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达芬奇(1452--1519),(演示)

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医生。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自画像》(演示)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他对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从构到每个人物 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他的素描起了相当于甚或超过现代摄影术的作用。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描绘起自己来可谓得心应手,他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 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这些素描艺术手法使后来的不少画家得益菲浅,堪称素描艺术的精典。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因此,此画虽为素描小作,其艺术美,形式美却丝毫不亚于达.芬奇的那些恢宏巨制,诸多年来,继续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 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他的成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理论

他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上升到系统理论。如人体解剖,据说,他不顾当时天主教禁律,亲自解剖了30多具尸体,他的那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 (演示)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把完美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的理论。主要论著有《绘画论》。 2:油画技法

在技法上也不断地探索,经常变换颜色的调法,创造一种被称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因为在在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技法中,仍残留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面达芬奇的“薄雾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我们可以从他的几幅传世杰作:《蒙娜丽莎》及《岩间圣母》中就能看到达芬奇对于油画表现手法的创造性贡献(演示)。 先来看看《岩间圣母》(演示)

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 蒙娜丽莎》(演示) 佛罗伦萨的人民,确切地说,整个意大利人民都知道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个天才。他是画家中能使人的肖像看去既栩栩如生,又美丽漂亮的第一人。

这就是为何一个叫佐贡多的富有商人,请他为他年轻美貌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或其他任何人。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 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后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就留在了法国,它就变成了法国人的财富。(要是。。。) 目前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发现她的微笑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一般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最近,又有报导说《蒙娜丽莎 》的背景之谜被专家解开 ,这是研究达-芬奇绘画艺术的著名学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5日在" 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 "上宣布的。他说,经过多次考证,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 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说,达-芬奇出生在踞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小镇,并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 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一样,因此,他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这幅肖 像画的背景是完全可能的。许多到会专家对佩德雷蒂的这一研究成果表示肯定。

《最后的晚餐》(演示)

第7篇:人教版《高中艺术欣赏.美术》第二十三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教案

《微笑——文艺复兴三杰绘画》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艺术欣赏.美术》第二十三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本讲内容涵盖了文艺复兴时期诸多画家及作品,而这一时期又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拥有众多杰出的画家,一课时很难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又很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我把这一讲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节着重介绍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作品,分析解读文艺复兴绘画的人文思想.第二节介绍文艺复兴时期其他画家,重点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术成就. 因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欣赏文艺复兴三杰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思想性,因此本课的课题为《微笑——文艺复兴三杰绘画》.而文艺复兴三杰的绘画作品也很多,本节课则以赏析达·芬奇作品为主,其次是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事物已有自己的点滴见解,对权威说法及权威理论开始有所怀疑甚至是反对与挑战.因此,教学中本着保护学生个性思维并积极引导的思想,给学生更多地参与,思考的机会和空间. 设计理念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因此,本节课大量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概况,文艺复兴三杰的代表作品及其思想性.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感知,鉴赏文艺复兴绘画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赏析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并以达芬奇为主,进一步认识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道具(高脚杯,水果刀,钱袋儿,衬布)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 创设情境

放映以亲子画面为主题的幻灯片,背景音乐为《摇篮曲》准备上课. 【设计意图】: 稳定学生情绪,创设课堂情境,为新课作好铺垫.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到的是首表达母爱的歌曲,看到的是一些小动物们的亲子画面.那么母亲在我们心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母与子间的亲子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同学们说出了你们心中的母亲形象和亲子感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张描写圣母子的绘画作品,看看是否符合我们的想象. (放映两幅中世纪《圣母子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师:大家好象都不太满意这两张画中的形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幅圣母子的画像. (放映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对两幅画感受) 师:在这幅画上,我们看到圣母露出了淡淡的微笑这,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大师的绘画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微笑——文艺复兴 绘画 并在"文艺复兴"与"绘画"之间空两格) 导入课题 实施目标

师: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文艺复兴运动的概况,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中世纪的欧洲在宗教思想是一种什么状况. (板书:一,文艺复兴运动的概况) 学生回答:(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时间:14世纪——16世纪) 地点: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

背景:中世纪沉重的宗教束缚,文艺复兴是人类人文意识的觉醒 【设计意图】:高中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会有点滴了解,让他们说既能巩固历史知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画家,大家都知道哪些画家 (板书:二,代表画家及作品赏析) 学生回答:(略) 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文艺复兴三杰的绘画

(把课题"文艺复兴"与"绘画"之间空两格上写上"三杰"补全课题成为《微笑——文艺复兴三杰绘画》) 师: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达.芬奇 (板书:一,达·芬奇) 师:请同学们说说达芬奇的生平. 学生回答:(略) 生答后老师予以补充讲解,简单介绍达芬奇 (板书:一,达·芬奇(1452——1519): 伟大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 师:提到达芬奇一定会想到(示意启发学生回答)那就是《蒙娜丽莎》 (放映《蒙娜丽莎》并板书; 1,代表作品:《蒙娜丽莎》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发言是否认为她美,此处一定会有很多同学答不美,对其如此著名不理解,甚至还会有人指出很多反对意见,针对学生具有共性的问题一一解答,指出此画是对对宗教束缚的反抗,对宗教歧视的挑战,然后通过 面人物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因素分析画面) 师:因此,我们认为她微笑的意义有两点; (1),画中主人公至今难以琢磨的微笑

(2),是画家向宗教禁锢的挑战,是人类思想得以解放的微笑 (讲解并板书(1),画中主人公至今难以琢磨的微笑

(2),是画家向宗教禁锢的挑战,是人类思想得以解放的微笑) 师:一定会有同学不以为然,画家的情感与画面主人公的表情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大家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两张脸一张是笑脸,一张是哭脸,用简笔画的形式就可以. 学生画笑脸,哭脸

师:画时候感受一下我们的脸会怎样,画哭脸,画笑脸我们的表情和心情分别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 师:好我们都有了一些体会.现在我们再来尝试一下,我要求大家皱紧眉头画笑脸,笑容灿烂地去画哭脸.

生:画画

老师此时观察学生的表情. 师:好大家已经画完了,可我看到很多同学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一幅画的情境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画脸练习让同学们更直接的理解画家的情感与画面情境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绘画具有思想性的认识. 师:说到情绪变化,我有一个设问,如果大家突然听到一个难以想象的突变发生,而且是灾难性的突变,对这个消息,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和表情.请同学们表演并予以说明. 生:表演并说明(略) 师:很好,同学们是这样一些感觉,那么达·芬奇用画笔也演绎了这样一个突然的变故,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表现人们当时的表情的. (放映《最后的晚餐》并板书2,《最后的晚餐》)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下这个画面中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鼓励并做相应的补充) 师:现在我们来表演一下画家笔下人物的表情

(请同学们表演,并分析表情的含义,假设自己是犹大会怎样表现,在画中找出犹大,分析画家是怎样描写犹大的) 【设计意图】结合美学原理中"感情移入"学说的理论引导学生将自身转换成艺术品的一部分,经由直觉性的感官体验,建立与艺术家意象沟通的可能性,让学生最直接的认识理解作品. 师:我们同学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其中很多观点和画家的初衷相吻合,也就是说穿越500年的时空,我们通过赏析这见作品与画家与大师做了一次对话,我们离大师更进了一步,祝贺大家! (放映其他画家的同题材作品,比较分析达·芬奇绘画的过人之处) 老师总结《最后的晚餐》的艺术特点: 深入传神的内心刻画 巧妙的构图,科学的透视 营造静穆,神圣的气氛

(并板书,引导学生分析一字型构图与该壁画所在地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产生的联想.深刻领会其艺术性. 结合两幅作品引导学生分析画家的风格特点并板书: 2,风格特点:庄严,理性,严谨 ) 师:达·芬奇远去了.人们说:"大自然再也没有能力创造这样一位巨人了"表达了人们对达芬奇的崇拜.而另一位画家的墓志铭上则写到:"他活着,大自然怕他超过自己,他死了大自然害怕自己也会死去."表达了人们对这位画家由衷的喜爱,他就是英年早逝画圣母画得最美的拉斐尔. (板书:二,拉斐尔(1483——1520):用平民画圣母,而且是画圣母画得最美的画家,简介画家生平,放映《椅中圣母》引导学生讨论) 小结画中母亲的形象 (板书:1,代表作品: (1),《椅中圣母》:充满世间的母爱,温馨,美好 放映《西斯廷圣母》引导学生欣赏分析

师:(小结学生的讨论)这幅画表现的是圣母奉神的旨意送圣婴耶稣降临人间的情节,拉斐尔以纯洁而朴素的世俗情感和母爱情结,在神秘的宗教气氛中融进生活气息,使虚幻的天国世界回落到真实的现实空间.

板书: (2),《西斯廷圣母》:庄重,静穆,无奈,凄凉) 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拉斐尔的风格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老师小结板书:2,风格特点:端庄,朴素,柔美) 师:与柔美,随和的拉斐尔形成反差的是强劲,倔强的米开朗基罗

(板书:三,米开朗基罗(1475——1564):一个崇尚雕塑美的倔强的艺术家

放映《创世纪》并引导学生分析,并请男同学做健美动作展示双臂肌肉快与画中的女先知比较,进一步理解作品的雕塑感,体积感,初步体会画家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让同学们更直接的理解画家的画面人物的强劲有力,提高对画家风格的认识. 板书:1,代表作品: 《创世纪》对旧势力的抗争,充满激情与力量

放映《创造亚当》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蕴涵的即将迸发的强大的力量)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画家的风格特点

(引导讨论总结并板书:2:风格特点:强劲,有力,充满激情) 三, 讨论总结 强化目标

师:我们欣赏了三位杰出画家的作品,画家风格不同,我们的审美观点也各不相同,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位画家的哪件作品并说说理由.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表演辅助说明.) 学生回答:(略) 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作相应的解释与讲解,并给同学们以鼓励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及喜恶性格都有差异,所以对作品的诠释将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性,是很自然的事,应该给学生忠实地发表个人见解的空间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无论他们的风格是理性的,柔美的还是强劲的,都在极力表现平凡人的情感.现在我们来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中心思想.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并板书): 三,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 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尊重人的思想情感,赞美人的力量,崇尚科学反对虚伪的神学. 四, 表演体验 目标延伸

师:一节课我们穿越时空,与大师们对话,感悟着大师笔下人物的情感变化.对这些大师及大师的作品一定有了新的感受,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我这里有一些道具,让我们来演绎和体会一下《蒙娜丽莎》那神秘谜人的微笑. (组织学生表演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设计意图】结合美学原理中"感情移入"学说的理论引导学生将自身转换成艺术品的一部分,经由直觉性的感官体验,建立与艺术家意象沟通的可能性,让学生最直接的认识理解作品.激发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美术鉴赏的热爱

师:感谢大家热情的表演,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感受.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人的情感及创造力的伟大,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家.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去领略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技术技巧上的其它成就. 好了这节课到这里,下次课再见! (附相关图片)

文艺复兴前圣母像 椅中圣母——拉斐尔 蒙娜丽莎——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 文艺复兴前圣母像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创世纪——米开朗基罗 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

第8篇: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 近现代西方文化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中世纪的黑暗统治: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人物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自然辩证法》

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 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

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公元590年 ~公元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骑士,或称武士,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种社会阶层。在此阶段的纷乱局势中,国王和贵族都需要一些在战争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兵种,为此他们会悉心培育一些年轻人,使之成为骑士。而骑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继承而来的,其本质也与贵族不同,除了和贵族一样能够获得封地之外,骑士也必须在领主的军队中服役,并在战争时自备武器与马匹。

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每一位骑士都以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实际情况不一定是如此),欧洲的骑士制度和日本的武士制度亦有相似。 一 、文艺复兴的背景

1、经济背景: 14世纪开始,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热那亚最为突出。佛罗伦萨(手工业中心) 14世纪的手工工场与资本主义萌芽。呢绒加工业与贵族政治。

佛罗伦萨: 是

13、14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它有极其发达的毛纺织业、丝织业、五金业和建筑业。其商业网遍布于西欧,在土耳其、埃及也有商号,其商人的足迹甚至于远涉中国。佛罗伦萨的金融业最为突出,其银行、钱庄超过100家,所铸造的"佛罗林",为欧洲和近东地区之通用货币。15世纪时,美第奇银行家族控制了城邦政权,不仅包揽了教廷税收,而且是许多君王的债主。

文艺的"保护神":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市民阶级,需要新的文化生活。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柯西莫·美第奇提出"和平、繁荣和文化"的方针,对外实行和平外交,对内注重市政建设,给贫民以实惠,让富人更富有,佛罗伦萨因此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柯西莫崇拜古典文化,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他还在佛罗伦萨建立了一所柏拉图学院,因此被称为文艺的"保护神"。

罗伦佐大公:罗伦佐·美第奇大公,柯西莫的孙子,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一位人文主义诗人,他的宫廷是文学家、哲学家、雕刻家、画家、建筑学家、音乐家和诗人荟萃之处。他有极其丰富的古典杰作收藏,还开办了一所美术学校。佛罗伦萨在美第奇家族统治时期,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被历史学家称为"文艺复兴的摇篮"。

2、文化背景: 意大利继承了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又通过拜占庭、阿拉伯文化的联系,得到许多古希腊的许多典籍和艺术珍品。意大利学者通过对这些来自东方世界的文化珍宝的研究,发现了与欧洲中世纪文化绝然不同的文化宝藏。

1453年,基督教世界的坚固堡垒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大批的希腊人涌入西欧,他们带来的古典文化成果引起好一阵的文化休克。接着,一个对古典文化模仿和复兴的过程就开始了。

3社会心理背景:自14世纪以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罗马天主教的庇护,越来越文雅化的意大利人对中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鄙陋状况越来越不满,人们纷纷指责古典文化结束以后,直到14世纪,在西欧没有出现过稍有水平的文化作品。

4、意大利人的文化秉性背景: 文艺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意大利人的文化秉性与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间,古典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媒介,而意大利人固有的功利主义、感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崇拜感性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一种艳丽的感性文化。意大利人当时还处于崇拜权威的阶段,只不过他们用古典时代的权威代替了中世纪的权威,而实际上他们又用感性主义的权威取代了古典时代的权威,于是,古典权威成了愰子,而崇拜感性主义才是实质。 人的感性的解放: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是人性的解放。而这里所说的人性的解放,主要是指人的感性的解放。他们以感性意义上的人性反对抽象的神性,用人的正常情欲和感官享乐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普遍虚伪。这种时代精神所规定的基本社会生活原则,就是感觉主义和唯美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文学

(一)人文主义

中世纪早期,神学是至高无上的学科。从14世纪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以人类和人类社会为内容的学科,如哲学 、语言学、文学 、历史、政治、经济等 。人文主义这一名称,就由此而来。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人的发现: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把自己研究的学问叫做"人学",或"人文学",自称"人文主义者"。以后,人们就称他为世界上第一位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的特征:

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2、提倡个性解放,意志自由。

3、追求知识,重视实验科学,主张探索自然,用科学方法了解自然。

4、否认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揭露教会的腐败,嘲笑僧侣的无知。

正面的人文主义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者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的自由人格。这有力地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复兴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特别有利于使人从中世纪普遍虚伪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觉醒。

人性的觉醒首先表现为个性的解放,普遍人格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对每 一个个别人格的尊重。人道主义就首先表现为个人主义。要摆脱抽象的神性对人的生活的主宰,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打出感性的个体的大旗。

由于个性解放和人格的发展而导致的普遍的人性觉醒,与崇高典雅的古典文化相结合,就产生了这一时期意大利所独有的"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负面的人文主义

1、 道德方面,就更为糟糕。

马基雅弗里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道德堕落与他们的艺术成就一样著名。在北欧人的心目中,一个意大利化的英国人,就等于是魔鬼的化身。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 (《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

布克哈特认为,由于个性的高度发展,非道德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许多人把犯罪作为体验的对象,为犯罪而犯罪。 他们抨击教士,不是针对教士们人性的弱点,而是针对他们由于过分的唯灵主义理想所导致的普遍虚伪。

人文主义不是廉洁和自律的运动,其目的是想让教士小偷小摸的欲望满足和感官享乐成为所有人的理直气壮的行动。

它还是美第奇等显贵家族支持的豪华运动,是意大利享乐主义和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本身是贵族式的,根本与人民大众无缘。

(二)文学三杰

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献中寻找在中世纪文化中失落了的古典文化精神。

他们研究古代的文献,不是从中去寻找神学的合理性证明,而是因为他们由衷地欣赏这些宝贝。

人文主义者从古代文献中领略到许多新的人生体验,使他们感到惊异的是感到自己与古 人的距离竟然比自己和中世纪文化的距离小得多。

他们意识到直抒胸臆是一件很值得一做的工作,就这么作了,于是就有了人文主义的文学创作。

1、 但丁(1265-1321)

出身于佛罗伦萨没落贵族之家。早年曾在波伦尼大学学习,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后又留学英国和法国。但丁在政治上属于代表市民阶层和下级贵族的圭尔弗派,曾任佛罗伦萨执政官之一,后因反对教皇,于1302年被逐出佛罗伦萨,最后客死他乡。

但丁最负盛名的作品《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份。

但丁在《神曲》中对教会、教士、贪官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指斥教皇的宫庭是"基督整日被买卖的地方",他对在烈火中受煎熬的教 皇的灵魂说:"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你们把金银做你们的上帝",他甚至在作品中为当时在世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地狱的火窟中预留了一个位置。

在《神曲》中,但丁歌颂了人的理性、自由意志、才能和智慧。他说,人"生来就有理性的力量",人有天赋的自由,自由一种崇高的力量,"人生来不是为了象野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

但丁歌颂现实生活,激励人们投入现实世界的斗争,去追求美好的现实生活。把但丁救出困境并引导他游历天堂的不是天使,也不是圣徒,而是童年时代倾慕的美女(贝亚特丽契)。但丁仰慕荷马、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德谟克利特等先贤,尊称他们为"大师"、"圣哲",并以能见到他们的亡灵为荣。这反映了他对古典文化的高度推崇。

2、彼特拉克(1304-1374)

生于佛罗伦萨的阿雷佐城。十二岁入大学学法律。后改学文学 、修辞和宗教,他经常外出旅游,到过法国和德国。长期在教会供职,对个中黑幕所知甚详,但对其仍表敬意。

他热爱古典文化,到外搜求古希腊、古罗马的手稿、文物,专心研究,声称要来一个"古代学术的复兴"。他把自己的研究称为"人文学",与以宗教为主研究的神学区分开来。其主要著作有《歌集》《意大利颂》等 。

1324年,彼特拉克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

彼特拉克在研究当中,因接触到古罗马西塞罗的作品而热情倍增。在思想上,他深刻地体验到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感到中世纪与近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博学,极有文化气质,并敏感到了人的生命本质和人的生活态度之类的大问题,却生活在中世纪和近代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在山上与上帝对活的飘渺之感,那是完完全全的灵的召唤;但现实 世界的生活又总是把他从美梦中拉回,又不得不回到人间,与愚昧的人们讨论各种愚蠢的问题。

彼特拉克认为,人应当首先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就决不能认识上帝。他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凡人,既极力追求善良美好的生活,又为自私的欲望而烦恼;既向往永恒不朽的价值,又企求尘世的声誉;时而踌蹰满志,时而心灰意冷。他是一个行动、企求、和创造着自己的美和尘世命运的人。

"凡人的幸福" :主要是爱情和荣誉。其所作《短歌集》,是赞美其情人劳娜的十四行诗集。他说:"我同时爱她的形体和灵魂",这种爱,与中世纪所提倡的精神之爱大相迳庭。

彼特拉克还反对人们迷信权威。他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伟人,但仅仅是人而不是神,其著作不可能也的确没有穷尽一切的知识。因为在他出生之前,人们就已经有了许多知识,而在他死了以后,人们还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因此,亚里士多德并不是空前绝后的权威。

3、薄伽丘(1313-1375)

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儿时所受的教育非常马虎,十岁去巴黎学习经商,几年后成了他父亲的推销员。他的父亲发现,他所买的书籍,比他卖出的货物要多得多。其父因他学商不成,就打发他去那不勒斯大学学习法律。他学习努力 ,但法律实非他的心中所爱。在那不勒斯,他有机会出入宫廷,结识了许多人文主义者,也接触到了不少的古典著作。

1430年,他回到故乡。在政治斗争中,他站在代表市民利益的共和派一边,曾多次代表共和派出使其他城邦。在佛罗伦萨,他结识了彼特拉克,受益非浅。

薄伽丘的代表作: 《十日谈》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使绘画和雕刻在思想内涵、风格和题材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呆板的宗教画被世俗生活的新画卷所代替。

人的发现,是艺术家的重大成就。一方面 ,艺术家力图表现人的复杂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人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是把艺术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要求熔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时代精神和个人的风格。 与人的发现具有同等是自然美的发现。在艺术家的笔下不再是清一色灰暗的天空和大地,而是绚丽多彩的大自然,艺术家都努力地表现大自然的秀美和壮丽,并用自然风光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艺术家们还将解剖学、光学、几何学等的成果引进了文艺创作,使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创作肖像和雕刻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骨骼、肌肉,然后才是外形、肌肤、衣饰。光学和几何学引进绘画,确立了三维空间的度量概念,使画面呈现层次和立体感。艺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把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推向了高峰。

(一)早期绘画

1、 乔托(1267-1337)

佛罗伦萨画家。文艺复兴绘画的先驱。

他把人文主义精神和新的技法带到绘画中,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他的代表作《逃亡埃及》《犹大之吻》都取材自《圣经》,却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乔托绘画的创新意义,在于发明了一套直接观察自然,以再现客观现实的绘画实验方法,开创了绘画早期的科学时代。

他所塑造的宗教人物犹如雕像般的浑厚,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世俗男女,不再是中世纪的幽灵;在画面艺术处理方面,力求在平面上再现立体空间的效果,空间具有空气感和深度感,画中形象具有体积感和量感;在人物安排上,善于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视觉的吸引力,这种艺术处理的方法,成为后来欧洲绘画的典范。

乔托是公认的使西方美术摆脱中世纪美术程式的第一人,从而成为开创写实画风的鼻祖,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

乔托打破了平面结构的传统画法,开创性地运用了透视的新技巧,使绘画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立体感。他开始用自然景色作为绘画的背景,而且正十分注意刻划人物的感情世界。

《逃亡埃及》 在这幅画中,乔托把画中的人物极为平静,连驮人的驴子似乎也停止了迈动蹄子,马利亚的恐惧收敛得到家,一点也看不出来,只是急行在前的约瑟强调了这一事件的危急和可怕。一个忧愁的天使飞翔在前方的上空引路,背景的山树画得单纯,质朴,显示文艺复兴初期,人的思想意识总是放在"人"上面的。

《犹大之吻》 画中,犹大紧抱着老师,身体前倾,紧皱的眉重重地圧在眼眶上,目光灼灼,燃烧着痛苦的火焰。肥大的衣袍包裹着颤抖的他和目光绝望而内心平静的耶稣。基督的必死和犹大的负罪,都 是上帝的旨意,上帝已把酒交到子的手上,把吻交到犹大的嘴上,尽管他们都不情愿。乔托在画中把犹大拥抱并亲吻老师时的无奈、痛心表现得十分深刻。

2、 波提切利 (1445-1510年)

波提切利真名叫亚历山大·菲利普 。少年时代就酷爱绘画,开始时当金银艺匠学徒,因为有绘画天资,15岁时被做皮革匠的父亲送到画家菲利普 ·利比的画室学画。

利比带着波提切利一同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并借鉴古希腊艺术中的理想,所以他们创作的圣母子和神话人物都具有世俗的情态:和蔼可亲、动作轻盈、身着绢纱、临风飘逸。

后来波提切利又转从委罗基奥门下,与比他小7岁的达·芬奇同窗。

《春》里,一群象征春天的女神在阳光灿烂、树木葱茏、鲜花盛开的林间草地上翩翩起舞。小爱神丘比特自天而降,射来了爱情之箭。此画使人感到春回大地、爱洒人间的盎然生机。本图是波提切利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从右边起,画中的人物依次是西风神泽费罗斯,花神克洛莉丝,花神弗洛拉(弗洛拉是克洛莉丝和泽费罗斯结婚后变成的成熟女性),画面中央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接下来是美惠三女神,她们分别象征华美贞淑欢悦,接着是众神的使者墨丘利。人物从右向左的排布顺序象征情欲转变为知性之爱,而维纳斯则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

《维纳斯的诞生》,作于1485年,描绘美神维纳斯从碧波荡漾的爱琴海 中诞生,赤裸着身躯踩着贝壳飘然而来。节奏舒缓,韵律优美,色彩明丽。

(二)文艺三杰

达·芬奇,力求探索人的理性,人与自然的奥秘,有如深邃的大海; 拉斐尔,表达人的善良情感和美好心灵,有如明媚的原野。

米开朗基罗,表现人的斗争精神和蕴藏着的强大力量,有如峻峭的山岳。

1、 达·芬奇(1452-1519) 达·芬奇出身于佛罗伦萨一律师之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哲人、还精通文学和音乐,以至于有"旷世奇才"之称。

从小爱绘画。14岁入佛罗基阿画坊。此地为艺术中心,亦为人文主义者聚会之所。受其影响,把理解世界、反映自然作为创作的原则。

为画好作品,亲自解剖30多具尸体,以深入了解人体结构。故其画,不仅能反映人的外部特征,还能表现人的肌肉、骨骼、以至于流动的血液。又研究光学,便于用色彩的变化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感;研究力学与数学, 以便精确地表现人体的比例和运动中的人体结构;研究植物学、地质学、以便使画面背景反映出壮丽的自然景色。

以往无一画家用如此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绘画,故人称"科学的画家"。

他的《画论》把绘画诸要素:光线、明暗、透视、构图等整理成科学的法则,以人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情感。

代表作《蒙娜丽莎》。作品表达了对女性美、人的丰富、复杂、微妙的内心生活的赞美。少妇的右手被认为是美术史上啊完美的创造,如玉似脂的手上似乎可以看到内部流动的血液。蒙娜丽莎淡淡的微笑,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启迪人去探寻女性内心世界的奥秘。仅凭微笑,就能表达出如此丰富、变化不定的情感,真是神来之笔,空前绝后,不可模仿。还用透视法在背景上画出了起伏的山峦、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河流,整幅作品中人生和自然的颂歌,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为米兰城圣马利亚教堂作的大壁画。耶稣神态镇定安详,且流露出对叛徒的轻蔑。门徒露出不同的姿态与神情:惊愕、气愤、怀疑、表白自己,耶稣右二的犹大,震惊、恐惧,且身子后缩,脸部处于灰暗的阴影中,露出惶恐的心情,颤抖的手紧握钱袋。

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和谐地统一于同一作品中。

2、 拉斐尔(1483-1520) 出身于意大利中部乌尔宾诺城绘画世家。成年后在许多著名的画坊里学画。1540年来佛罗伦萨,接触到人文主义。他一直得到贵族的保护,过着优裕的生活,还得到教皇的赏识,为梵蒂冈宫殿画壁画,并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工程。

最著名的作品是圣母像。有《西斯廷圣母》、《草地上的圣母》、《圣母子》(一称奥尔良圣母,因良家族收藏而得名)等 。

世俗化的圣母: 他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画圣母,圣母成为一个健康、美丽、温柔、善良的世俗女性,充满了母爱。《草地上的圣母》近乎农村风光画,一位母亲领着孩子在阳光下的原野上嬉戏,洋溢着天伦之乐。《西斯廷圣母》中,圣母抱着孩子降临人间,表现出把爱子奉献给人类的慈母的崇高心灵。拉斐尔的圣母像以秀美、温柔著称,但过于纤弱,可能是画家本人常出入于贵族社会之故也。

拉斐尔在梵蒂冈教皇宫大厅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壁画。其中最有名的是《雅典学派》 《雅典学派》,描绘的是古希腊著名学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等人的群像。有的在辩论,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创作,画面上一共有50多位名人,其神情不一,个性突出,但画面又是一个整体。由于对透视法掌握纯熟,背景显得十分深远、浑厚,带有雄浑、笃实、深沉和老到的风格。

3、米开朗基罗(1475-1564)

他的成名之作《哀悼基督》。

大卫像: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非利士巨人哥利亚,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肩扛着投石器,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作品解剖准确,人体结构表现细腻,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创世纪》: 1508年,米开朗基罗受教皇之聘,负责绘制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穹顶的壁画。工作十分艰巨。《创世纪》,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大800平方米,有300多个人物。这件雄伟的杰作,是米开朗基罗用4年的时间完成的。 晚年,他还完成了祭坛画《末日审判》。他努力使他们的作品"要使希腊人和罗马人黯然失色"。

四、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国家 代表人物 作品

英国

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 、《仲夏夜之梦》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法国

拉伯雷

《巨人传》 荷 兰

伊拉斯谟

《愚神颂》

西班牙

塞万提斯

《唐吉诃德》

1、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诗人、剧作家。

莎士比亚的创作:莎士比亚在20多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他的作品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

历史剧: 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英国历史剧共9部,其中8部可以归纳成为两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此外有《约翰王》。

他写历史剧的主旨:要求在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下,巩固国内和平与统一。 喜剧:约从1593至1600年,莎士比亚写了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威尼斯商人》、《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和一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喜剧各有特色但均以爱情为主题,反映了莎士比亚主张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

悲剧:从1601至1607年,莎士比亚写了 "四大悲剧"、 5部以希腊罗马故事为题材的剧本和两出"喜剧"。

这一时期的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的深度大增。

莎士比亚写的悲剧是他对他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深入思考的成果,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最生动的形象的再现。

2、塞万提斯(1547-1616)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唐吉诃德》没落贵族的后裔 唐吉诃德因读骑士了迷,自己决心成为一名游侠骑士,于是带着侍从桑 却,出门去行侠仗义。

他沉浸于幻想中,把乡村旅店当作城堡,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把理发匠当作武士,闹出许多笑话。

这部小说反映了西班牙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社会现实,塑造了唐吉诃德这一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的生动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国外地里的一朵奇葩。

五、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1、文艺复兴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唤起了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激扬起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2、文艺复兴是人类向精神世界的大进军,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日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3、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第9篇: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之美

雕塑艺术鉴赏与实践

论文题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美学

任课教师姓名:郑德东 学生姓名:薛嘉伟 学生学号:22013121

2015-05-14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美学

西方雕塑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代、罗可可时期、19 世纪、20 世纪,一直到了今天。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对今天的雕塑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雕塑艺术发展的这些时期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从14 世纪到16 世纪中叶的三百五十年,是西方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被称“文艺复兴时期”。它突破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束缚,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重新肯定了人类的生存价值和个人的意义。它不仅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复活与再生,而且是全面的新文化的诞生与繁荣,并且具有一种新兴和蓬勃的时代特点。它虽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基础,但却超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将人本身作为自己的美学象征和表现对象,在包括雕塑在内的各个艺术领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

在这里我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美学风格

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的美学风格概论 (一) 文艺复兴与意大利雕塑简述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13 世纪末,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借助研究和回归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艺术,主张现实生活中人生价值的追求、个性的解放以及反对宗教与迷信思想的宣传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文化运动,就是常说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这场思想文化运动涉及了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表现文学、绘画、雕塑等各个方面的艺术作品; 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称之为“美术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和绘画家,代表作品有《哀悼基督》《大卫》《摩西》《最后的审判》以及奴隶雕像; 受文艺复兴思想潮流的影响,其主要进行人体雕塑,特别是裸体的雕塑,并且总是能够展现出健硕之美。如果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追求的展现,那么早期的多纳太罗、吉贝尔蒂的雕塑作品,则为后期的雕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还是多纳太罗的《加塔梅拉达骑马像》《大卫》和《圣乔治》等雕塑作品,都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之美。所以说,当时的意大利雕塑主要展现文艺复兴的核心的人文精神之美,而这种美是通过对人体美以及宗教雕塑中的浪漫色彩展现出来的。

(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所展现出来的美学风格 简单来说,美学就是研究艺术所表现出的美感的学科和科学,而美学风格可以总体看作一切能够使得读者和观众获得美的感觉和享受的特色; 雕塑作品所具有的美学风格或者说美的感觉,不仅包括外在形态所造成的外部感官所感受的美,也包括透过外在形式而体会到的内在的精神和灵魂上的艺术之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文化思潮的影响,而这种潜在的影响直接地影响了雕塑家的创作意识,进一步表现在作品的呈现上; 因而,该时期的意大利雕塑作品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以对人性解放和宗教批判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之美,而这种美具体体现在外在形态之美、内在人性追求之美以及浪漫主义色彩在雕塑作品中的蕴含与显现。

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体雕塑的内外美学风格探析 人体雕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作品的一大种类,特别是裸体雕塑几乎已经成为当时雕塑的主要潮流; 而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美学风格不可避免地需要关注人体雕塑,特别当时的裸体雕刻艺术。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裸体乃至人体雕塑的美学风格或者说美的普遍性体现而言,主要表现为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气质美两个循序渐进的层次; 同时,外在的形体美是内在的精神美的体现,而内在精神美反过来也是外在形体美的源泉。

(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体雕塑外在形体美分析 纵观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雕塑,其外在形体之美表现为优美的线条和雕像人物形态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人物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美,主要是人物细节动作和不同神态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内在精神的显现; 而线条的运用和成熟则是在雕塑所展现的内容和风格回归古典时期的过程中逐渐兴起并最终发展成为当时表现人体健硕、力量及各种优美神态的途径和技巧。

1.男性雕像的健硕美和力量美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男性雕像; 通观大部分男性雕像的风格,基本都具有外在形体的健硕美和力量感。米开朗琪罗的男性雕像《大卫》,展现的是少年英雄大卫即将面临战斗前的形象。该人物雕像双目凝视左前方,左手抓住肩上的投石袋,右手垂在大腿侧,一副随时准备发起攻击的形象; 更为显眼的是其健壮而丰硕的肌肉,无论其臂部、胸部还是腿部,都具有强健的肌肉,直接展现出一种令人羡慕的健硕感。在此基础上,随时准备作战的形态和健壮的肌肉,更多地显示出强劲的力量,进而带给人们力量美的视觉冲击。而正是这种健硕美和力量美的存在,使其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之父多纳太罗也曾雕刻了一尊青铜大卫像,展现的是大卫战胜敌人后将其头颅踩在脚底的形象。这幅作品虽然和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相比,所表现的主旨存在些许差别,其艺术感染力要稍微减弱,但其形态所表现出的精致健硕以及力量感却依旧可以找寻出来。纵观这一时期的男性雕像,其形象大多具有健硕的形体和较强的力量感; 由此,可以将男性形象的健硕和力量感,概括为这一时期雕塑作品外在美的具体表现之一。

2.女性雕塑神态美的展现

在这一时期,相对于男性雕塑而言,女性雕塑作品数量较少; 然而女性形象的美感的形成展现在雕刻过程中的细节和神态的刻画上,显得更为细腻。在运用优美的线条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表情和神态,从而使其在细节处展现出神态之美和外形之美。雕塑作品《夜》反应的是一位熟睡中的裸体女子。她左腿呈弯曲状,右肘倚在左腿上面,又以手臂支撑自然垂下的头部,呈现出自然而然的熟睡状; 此外,柔和的雕刻技法打造出松弛柔软的肌肉,呈现一种放松的状态; 而正是这种自然的熟睡状和放松状态的细致刻画,使得该作品呈现一种安详的神态美。而女性雕塑《晨》描写的则是处女苏醒时的神态,也是经过细节和神态的刻画,为人们呈现了充满青春与活力的神态美和外形美。 (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体雕塑的内在精神美的展现

文艺复兴以崇尚人性价值的追求和个性的解放为核心内容,而这一时期的人体雕塑艺术也恰恰体现了这一内在精神实质,从而体现出雕塑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人性美; 而就鉴赏的角度而言,这种宣扬和展现人性光辉的内在精神美的艺术价值要远远超过其所表现出的外在形象的形态美。这一时期雕塑作品将圣经中神的形象具体刻画为现实可感的人,就充分显现了对人性的崇尚和追求; 而在各个阶段不断深入地表现这一主旨,使得其雕塑作品内在的精神美更具感染力。早期的多纳太罗的《圣乔治》展现了来自理想化世界的神来到人间,显得并不冷漠; 其《大卫》青铜像则以沉思展示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与认识; 而到了后来米开朗琪罗的一系列人体雕塑作品,则显现了人性所具有的勇敢、母爱、正义、尊严和力量等具体内涵,使得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性的精神美更加深入,并发出更加耀眼和更具感染力的人性光辉。

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宗教建筑雕塑

所具有的美学风格探析由于宗教内部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宗教对支持文艺复兴运动的雕塑家持有一定程度上的宽容态度,而这些人也常常为宗教进行服务,这就产生了许多宗教建筑上的雕塑; 而宗教建筑上的雕塑具有形神

兼具、气势磅礴和透视学原理的运用等特点和风格。

(一) 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宗教建筑雕塑

中世纪时的宗教雕塑注重于雕塑所展现的内在精神的传达,而忽视了外在形象的感染力; 而随着文艺复兴和人性复活的不断深入,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家在宣扬宗教雕塑的内在精神宣传的同时,运用高超的雕刻技艺实现了雕塑外在形态美,并通过外在形态的追求,表达自己对人性的追求和对宗教的理解,从而闪耀出浪漫主义色彩的光芒。宗教雕塑《圣殇》,描绘了圣母怀抱逝去的基督的痛苦表情,而圣母的形象是一位年轻的女子,表现出了圣母的圣洁; 同时通过圣洁的圣母的痛苦表情,反应出了神具有和人一样的母爱与情感,进一步提倡了人性的发现与追求。由此,本来具有束缚倾向的宗教雕塑,经过当时的雕塑家的创新,使其增添了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 宗教建筑雕塑作品中空间感所呈现的艺术之美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建筑雕刻的过程,某些雕塑家运用了透视法则的基本理念,呈现出了空间感,使人们对雕塑的可感性和想象的空间增大,从而具有更深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 多纳太罗的浮雕《希律王用施洗约翰的头送礼》讲述的是希律王将圣约翰的头作为礼物送给继女沙美乐的故事,其中雕塑的中央部分被一定意义上“闲置”; 这是由于纵观整个浮雕,故事的中心部分位置太过于靠左,而其他人物又显得过于靠右。事实上,他是运用了透视法则的基本理念,形成较强的空间感,表达出人见到头颅因害怕而向两侧躲避的心理,进一步诱导人们朝后面去看并思考。如此,宗教建筑雕塑作品的空间感的形成和增强,不仅使其具有外在的立体美,也具有对后续内容的遐想美。

综上所诉,在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该时期雕塑作品美学风格进行总述的基础上,从人体雕塑和宗教建筑雕塑对其所具有的美学风格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具体分析了人体雕塑的外在形体美和内在精神美,并进一步讨论了宗教建筑雕塑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空间感所形成的内外美学价值。从而完成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美学的分析。

上一篇:icu护士职责下一篇:脱贫攻坚常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