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外国文学

2023-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艺复兴时期外国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美学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美学在文学创作中渐露头角。本文通过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两部作品中的代表性篇章,对其中展现出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进行多角度具体分析,从而得出人本主义美学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矛盾与关联。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美学;理性与感性;十日谈;神曲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群星荟萃,涌现出如但丁、薄伽丘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英国诗人兼批评家锡德尼在他的《为诗辩护》一文中说到“詩歌的行星般的音乐”。这句话指出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与宇宙和音乐之间的奇妙关联。由此可见,天地万物之间许多看似没有明显直接关联的事物其实质上存在着微妙且充满意趣的联系与共性。

一、“人本主义美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探讨

十八世纪康德以“理性批判”的思维模式提出后康德哲学,使得神学本位论与人学本位论逐渐有了理性思考与客观定位。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我们作为人这一客体本身,具备人类所应有的知识,承认人的客观实在性,但同时我们也并不因此而否认自身信仰的真实存在。”[1]非黑即白并非解决思想论与认识论层面问题的最佳方式,中国古有“中庸”之道绵延至今,康德对于神学的批判继承与人学的反思出新,精华中去糟粕,糟粕里捡精华,与“中庸”之道何不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将人学提升至本体论原则,而非单一的伦理层面原则,若将人的世界本位说放入神学之中,我们不难发现,神学是由人的思想衍化而生,即如若不存在会思想的人,则神学一说无从提起。“神学的人学化”是后人对后康德哲学其本质的概括性总结。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巨著《美学》的美学中心思想。

如果说美学的展现内容是理性,那么美的表现形式即为感性。由此可得——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再言之,理念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体系,隶属于哲学角度的理性层面,而感性作为人思维模式中的一种类型,隶属于哲学角度的感性层面,由此可得——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既得上述两个原则,不难得出,美学同样尊重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原则。丑的事物有时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因为表现形式的变化与展现方式的巧妙,通过“崇高”来重塑美与丑的定义,这就是艺术真实的力量。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力量,具有引人向善力量的事物即为美。”前半句指出了美对于人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后半句则为美做了定义。不论美学家还是芸芸众生,作为人这一有思想有情感的客体,个人情绪与主观情感色彩始终伴随事物评价本身。美学作为此处被定义与评价的事物,充分展现出了在进行美的表达时所蕴含的感性思维模式。

从人学角度出发,人作为美的感知主体与创造主体,通常用感性的思维模式进行鉴别美的艺术活动(有人的地方就有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其本质是“人”对自身本质的积极肯定的衍射物,艺术能够清醒地区分现实与虚构的差别。“人”是唯一具有感知美、欣赏美,进而能够创造美的独特生物。尽管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美学的提出同达尔文的进化论属于同时代,但费尔巴哈仍旧坚持人之于美二者之间关系的唯一性与独特性,也因此,推动了人对于美的感知与把握。随着时代更迭,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可以自信地认定——人创造美,美学为人,人为美学之根本,美学的本质是人学。

二、人本主义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以“薄伽丘《十日谈》”为例

大多数故事都以女性主人公作为第一视角。如第四天的故事一,亲王将女儿绮思梦达拖成了大龄剩女,才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公爵之子。然而好景不长,公爵之子很快病逝,绮思梦达只好回娘家做起了寡妇。这期间,绮思梦达爱上了父亲的侍从纪斯卡多,他们二人通过通向公主房间的密道幽会、寻欢作乐。谁知不久便被亲王发现了端倪,亲王认为绮思梦达不守妇道,败坏了名节,暗地里处死了纪斯卡多。而绮思梦达也毫不示弱地进行了反辩:“我结过婚,尝过男欢女爱的滋味。守寡之后,这种欲念日益迫切。我按捺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年轻,又是个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纪斯卡多。这不是伤风败俗,更不是贪淫,而是光明正大的爱情。”随后,她又为心上人辩护:“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同等的机能,同样的德才。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样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2]说罢,绮思梦达便抱着心爱之人的心脏服毒自尽了。在这样的情境设定与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里,我们能够看到薄伽丘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的“为他性”——作者在创造文学作品时,即在内心构建了他的“可能读者”。但需明晰的是,文学创作绝非讨好与依附,他们的美学情操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同时也远离现实生活,即在顺从的同时也有着超越,有着对现实的反映,也具备超越现实的提升性的美学价值与素养。薄伽丘在故事中把“可能读者”设定为女性,通过生活阅历与社会经历来体悟并描绘女性所感所想,替女性大胆为爱为性发声,为女性而创作。由历史惯性所致,男性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政治与权利的代名词,而女性逐渐成为胆怯、服从、弱小的代表,成为男人权力与地位的附属品与象征物,而非平等自由的“人”。人们常说,灾难与悲剧中最易诞生伟人和英雄,但并非每一场悲剧都会有英雄的诞生。拉斐尔将伊姆别利娅视作古希腊诗学鼻祖画进壁画,又将玛格丽特当作人间圣母,只可惜鼻祖亦好,圣母也罢,她们都是几近完美遥不可及的女神,从某种意义说来仍被框定在神学对人的支配与调教里,只是处于对于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想萌动阶段。而薄伽丘启发女性找寻自我与活着的真谛,重新定义女性的地位与不可替代的力量,打破女性就是懦弱被保护的代名词这一荒谬“真理”,呼吁广大女性张扬个性,无惧束缚彻底的、无保留式的为身边真实存在着的最为广大的平凡女性发声,为她们提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改变措施,这才是具有现实意义与后世影响力的时代英雄。

(二)以“但丁《神曲》”为例

诗学中的隐喻义在现代诗歌中随处可见,将诗学与隐喻义得以关联并付诸文学实践的作品最早见于但丁的《神曲》之中。

如《神曲·地狱篇》开篇“森林”中写道: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3]

开篇即刻运用隐喻义,“幽暗的森林”在注释学界通常有两层说法,一层指误入的人间险境与未知歧途,另一层含义指隐喻当时懦弱无能的皇权统治与贪婪腐败的教会控制所造成的意大利的混乱社会状态。借隐喻义来讽刺与斥责文艺复兴萌芽时期的教会与皇权统治,在具备批判现实的政治意义的同时,又将诗歌的含蓄美与意蕴美轻松自然地驾驭其中,虽然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仍然充斥基督神学色彩,但是由于其在诗学思想与修辞方式上的推陈出新,使得在古罗马文学中不登大雅之堂的诗学被提升到了与神学旗鼓相当的地位。

又比如将自身支持的政教平等之观点隐喻为“两个太阳”:

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

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

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

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

此处将政权与皇权比作两个太阳,他们本应共生共存,彼此依靠,如今却互相厮杀,两败俱伤,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置本就不完整的意大利于四分五裂的人间炼狱中。

若说隐喻义较字面义更加晦涩难懂,又或较神秘义少了些诗学灵性,但就其为诗学带来的无可取代的审美感受,也足以使创作者与读者忽略其其他缺陷。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朦胧与难解总是美的,它激起你浪漫而不甘束缚的灵魂。”这种跳脱原本写作范式、打破基准规则,只为求一人性的归一、人类情感共鸣与审美学体验的文学实践,笔者将其视作人本主义美学的文学实践。

三、文学作品对“人本思想”的反思与突破

“与政治经济旗号相吻合的思想动向是普遍的,具有发展与延伸性的思想论是微少的,落到具体的执行计划与操作细节中,需要特殊性来解决具体问题时,总是少了具有建设性的方法论的指引。”[4]

值得欣慰的是建设性知识论与方法论的提出虽凤毛麟角,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确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普世性价值。如但丁利用文学这一表达形式来规范俗语为意大利统一民族语言,受益人不仅是意大利本族居民,其对于高品质文化精神内核的所做出的理性努力与不懈追求,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强大推动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共情力,为人本主义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提供了温暖的襁褓,即使到了七百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知这种温柔而扣人心弦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注释本)[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7.

[2]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M].逯士博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138.

[3]但丁.经典译林:神曲[M].黄文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3.

[4]Jerry Brotton.文艺复兴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72.

作者:李佳倩

第2篇: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文化探究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传统大学逐步走向近现代化的特殊历史阶段,也是大学学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文化生成的背景及其影响的分析,认为这个时期的大学学科文化特点表现为: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在逆境中兴盛且影响深远;自然科学逐渐从浑然一体的科学中分化出来,科学文化兴起和发展;学科内容逐步世俗化,学科范围迅速扩大;学科培养目标人性化,科学与人文结合。

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学科文化;人文学科;科学文化

学科是学术系统中的基本组织,大学学科是承载大学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平台,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大学组织是一种底重结构,根据学科进行划分和组合是划分和组合学术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是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逻辑而言,研究学科无法回避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学科的核心和深层理念,是学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以知识为本原、以学科为载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理论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起源于中世纪的大学到文艺复兴时期逐步走向近现代化发展阶段,大学学科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现从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文化生成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出发,探究这一时期大学学科文化的本质特点。

一、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影响

从14世纪到17世纪中期开始了欧洲社会生活的新阶段——文艺复兴,它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所谓文艺复兴,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利用。它的主要形式包括两种:一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它是文学、艺术和古罗马的复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美;二是北方的文艺复兴。它是马丁•路德为领导的宗教的复兴,创造了国教。[1]文艺复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主要从人文主义、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三个方面探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学科文化的背景及其对学科文化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的兴盛

意大利著名学者皮特拉克(F.Petrarch)从被闲置在中世纪“阁楼”里的古代文献中发现了人类的“黄金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高度文明及超越性的文化标准,强调恢复古代文学。这样,研究古典文学蔚然成风,在大学的课程中以对古代文学的复兴表现出来,拉丁文、希腊文、语法、修辞、逻辑、历史、伦理等人文学科走进了当时的大学。这些人文学科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雄辩能力。[2]而人文学科的兴盛与人文主义的兴盛是密切相关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抑神扬人”是统帅一切的指导思想。于是“传统的道德束缚消失了,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与迷信结合在一起的;从羁绊中获得的解放,使个人精力旺盛而富有生命力,从而产生了极其罕见的天才的奔放”[3]。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达芬奇等天才人物成为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14世纪初叶,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原本保守的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因而意大利的大学最先感受到人文主义的新风。随后,人文主义在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大学传播。

人文主义思想在大学的传播对大学的学科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文学科的兴盛。人文主义中的“人文”的首要含义是“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开始是在与“神的研究”对立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即人文学科的研究。这种研究在古希腊、罗马的语言和文字学中进行,包括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作为教育,是指“世俗学校”中开设的同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相对的有关世俗文化方面的课程,它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其内容包括对古希腊罗马学术和语言、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4]而文艺复兴时期广义的人文学科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相对立的世俗文化。人文学科的兴盛导致了大学学科设置发生变化,学科种类增多,从而削弱了神学在大学中的垄断地位。第二,科学与人文必须结合。人文的第二个含义是指关于“人的学说”,或人文思想。人文主义把关注神转向关心人,把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旨在培养多方面知识和谐发展的“新人”,认为人的理性和智慧来源于对自然的全面认识,强调人文与科学在教育中的联系。

(二)科学革命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知识兴盛,自然知识地位低微,但一些本质上属于近代科学的思想观念迅速滋生,并对欧洲科学革命的兴起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主要在于重新发掘古典科学文献。通过对古典文献的发现、收集和考订,人们逐渐懂得了观察、印证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成为这个时期用来检验权威的最有效的方法,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正如科恩所言:“17世纪的新科学所注重的不是著述者的资格或学问,而是他的报告的真实性,他对科学方法的真正理解以及对实验和观察的熟练程度。”[5]

科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在医学、化学、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提出了血液循环的正确概念,开辟了生理学研究的新纪元,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的罗伯特•波伊耳(Robert Boyle)对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和化学分析进行科学界定,拨开了炼金术的迷雾,为化学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奠定了基础,使化学确立为科学,并为走向近代化学开辟了道路。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的“日心说”冲破了中世纪神学教条,引起了人类认知的一场革命,开创了近代天文学并引起物理学和数学的变革。它既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嘹亮号角,又是新兴的科学文化的独立宣言。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并从数学理论的角度证明和完善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体现了经验观察与理性分析的完美结合,并开创了宇宙物理学的动力学研究。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最早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和最早发现数学和物理学结合的作用,他的《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为经典力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科学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峰人物当属英国的牛顿(Isaac Newton),他同时为近代科学的两大支柱——力学和高等数学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独特的数理研究方法,很好地实现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统一,从而促进了唯理论哲学与经验论哲学的相互结合和方法论研究的发展,开创了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科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以后的科学发展,但尤为重要的是它使人类获得了一种认识自然的全新观念和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正如英国政论家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并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等可以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观察和实验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至于到17世纪末,任何未经过实验证明和一系列观察的自然规律都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

科学革命的兴起对大学学科文化至少产生了以下几点影响:①自然科学在大学的确立和兴起,使得“科学已被当作唯一有价值的知识源泉”[6]。用科学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上冲淡了中世纪学科文化浓厚的宗教色彩;②观察和实验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导致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实证成为科学的重要文化特征;③科学革命的兴起促使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化——从神学思辩到理性思维、从对世界的整体抽象认识到个别具体规律的揭示;④在科学革命的影响下,哲学终于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以自然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世俗命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处于高潮时的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倡导信仰自由、“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并通过将宗教引入人的现实生活而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使人从中世纪对上帝盲从的宗教神道文化之中解脱出来,走向一种自我意义上的自主和自由。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要把基督教改变成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于是,“人从‘彼岸’被招回到精神面前;大地和它的物体,人的美德和伦常,他自己的心灵和自己的良知,开始成为对他有价值的东西”[7]。

宗教改革各派都意识到大学的重要性,把大学看作是新的宗教的特殊工具,极力建议世俗政府建立大学,这样大学就很快发展起来,入学人数也很快回升。16世纪的欧洲新大学遍布,各国纷纷创建新大学,其中德国就新建了9所大学。随着大学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控制大学,宗教改革“以地方世俗政府的智力权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8],从而为政府控制大学奠定了基础。大学的权力由教会转到政府手中,导致部分大学经费紧张。政府对大学的高压、宗教教派间不断的论争和宗教迫害极大地破坏了大学的学术自由。

宗教改革在给欧洲社会和大学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对大学学科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学科内容走向世俗化。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威,人类现实的物质生活是罪恶的源泉。宗教改革运动极力主张信仰自由,宣称“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使世俗化在教义上得到支持,充分肯定了人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强调信仰自由和人在信仰中与上帝的直接接触,通过使神具有人性而使人具有神性,从而使人在上帝面前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也使人从中世纪对神秘上帝的盲从而转变为一种自我意识意义上的自主性的信仰和自由精神”[9]。宗教的世俗化使人们真正从关注上帝转向关心现实,这样,世俗化社会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作为社会机构之一的大学才可能走向世俗化,走向世俗化的大学必然在学科内容方面加以体现。二是大学学科语言日益民族化。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四分五裂、割据分立之地。整个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与教会的二元结构,统治人们精神生活的是基督教。人们用共同的语言——拉丁语进行文化交流,中世纪的大学也用拉丁语进行教学。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具有明显的“国际性”特点。到15世纪,欧洲大部分国家都陷入了内外战争之中。如法国,它与英国人的民族战争实质上是为了争夺王权,为了拥有自己的王室。在这一战争过程中,法国人形成了法兰西的国家名称和法兰西民族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加强了法国的国家专制统治。而英国,通过对法战争和国内的玫瑰战争,王权得以巩固。战争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转型社会中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另一方面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加上此时的基督教出现大分裂,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客观上为民族精神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世俗政府力量的加强和巩固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大学来说,宗教改革是一次付了极大代价的胜利,大学铸造了武器,但是世俗政府得到很多战利品。”[10]随着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世俗政权获得了主导地位,开始控制和干预大学并创建民族化、地方化大学。民族语言得到飞速发展,大学教学开始使用民族语言。自16世纪以后,学术界使用本族语日益重要。17世纪,数量极大的伟大科学著作不是以拉丁文出版的,而是以本国语言出版的。[11]

无论是意大利文学、艺术的复兴,还是北方的宗教改革,都从客观上强化和丰富了人文主义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是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文艺复兴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雅各布•布克哈特把文艺复兴的成就归纳为两个重大的重新发现——重新发现了人和重新发现了世界。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这个伟大的时代,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2]。

从“宗教神道文化”到“人文主义文化”的文化基频的转换,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文化的相应变革。

二、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文化的本质特点

通过以上对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文化生成的背景及其影响的分析,笔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学科文化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在逆境中兴盛且影响深远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最早的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思潮,其主要表现为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世俗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兴盛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逆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4世纪初,但直到15世纪后半期,人文主义者的学说才开始影响大学。

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经院哲学仍然把持大学课堂并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当时的大学学科培养目标仍然是严重功利化和职业取向,旨在培养未来的神职人员、医师、政府官员和律师,因此,大学中的专业科目仍然占据突出地位,大学主要任务不可能去追求纯文学、历史、诗歌和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要想在大学培养这种“纯”知识就毫无疑问地遭到阻抗。就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也不例外,当时在佛罗伦萨占主导地位的理智活动都是与特定的职业目标相联系的,具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几乎没人想到去关心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育,许多人文主义研究首先都是在当地大学之外的一些地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科目还是以形而上学、神学、法学和医学这些传统的科目为主。佛罗伦萨大学的人文主义最初体现在一些课外活动中,有时也有著名的文学学者或博学的希腊学者被任命为大学的讲座教授,但佛罗伦萨大学的大部分公共资金都用于职业教育,从而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文主义对佛罗伦萨大学的影响极小。佛罗伦萨大学如此,其他大学也一样,这些大学首要关心的是职业方面的教育,而不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如波洛尼亚大学以它的法学教育著称,而帕多瓦大学则以其医学院闻名。[13]克里斯特勒(Paul Kristeller)指出: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中仍然继续繁荣和发展。但这时对这一哲学有了一些新的解释,因为有些学者寻求复兴“真正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在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阐释的时候,把柏拉图主义或人文主义的成分也加进去了。[14]

可见,即使在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在大学一开始也遭到了歧视和阻抗,更不用说在欧洲国家其他大学了。事实上,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大学里,人文主义起初都遭到了反对,人文主义学科最初面对的是大学教授们的怀疑和敌意,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不熟悉的、不实用的东西。

但历史前进的车轮是无法阻挡的,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学科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人文学科冲破了经院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领导了欧洲大学的近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后来的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新的改革都是从文学院(哲学院)突破的,这不得不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文学院的渗透”[15]。“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便成为西方社会教育体系中的最主要内容,直到今天,人文学科仍然是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6]

(二)自然科学逐渐从浑然一体的科学中分化出来,科学文化兴起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科学研究新成就的出现,人类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加深。自然科学知识得以重视,在自然科学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是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物理学家。他在机械方面有过多项发明,在光学等领域有许多重要发现,还研究过力学。他在生物学方面也从事过许多创造性工作,研究过心脏功能,画出了“人体解剖图”。威廉•哈维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并开辟了生理学研究的新纪元。罗伯特•波伊耳使化学确立为科学,并为走向近代化学开辟了道路。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上的革命,开创了近代天文学并引起物理学和数学的变革。“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17],为人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成为新兴的科学文化独立的标志。后经开普勒到牛顿,开创了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随着自然科学知识的普遍发展,大学学科不断增加并日益分化,各门学科,如天文、地理、力学、数学以及后来的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化学等,都逐渐地从浑然一体的科学中分化出来。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对科学知识的贡献甚微,而且大学学科中自然科学的地位低微,但那时的大学一直致力于寻求开创一种核心的普通教育,从而把许多专业化的学科统一起来,并从整体上服务于人类的需要。自然科学在大学的确立和发展,提高了科学的地位,将科学从千余年沦为神学婢女的情况下解放出来。在理论和实践上运用科学知识冲淡了中世纪学科文化浓厚的宗教色彩,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发生变化,观察和实验等实证方法的运用成为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论,科学研究范式发生转换,人类思维从神学思辩变得更为理性。从而导致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为大学最终引入自然科学和确立科学研究的职能创造了条件。

(三)学科内容逐步世俗化,学科范围迅速扩大

总体而言,在教育方面,文艺复兴时期已经从中世纪对“三艺”(语法、修辞和逻辑)和“四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关注转移到对人的身体、智力、精神和美的全面平衡发展的关心。道德教育贯穿于文学、音乐和体育活动之中,智育关注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当代的诗歌和散文,艺术变得重要,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绘画的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成为艺术的创造者。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区别于中世纪“七艺”教育最为重要的就在于学生们被鼓励去理解和实践他们的批判性能力而不是强调记忆。[18]

具体而言,在法国,从14世纪起,各大学的文学院中已经普遍开设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逻辑和伦理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以及阿拉伯的哲学和科学。逻辑和辩证法成为文学院的主要学习内容,原本以文法传授为核心的文学院逐渐转变为逻辑和辩证法的传授。神学院也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等纳入学习范围,改变了过去仅仅学习《圣经》和《格言集》的做法。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是以巴黎大学为模式创建的。在14-15世纪牛津大学的学科体系中,占中心地位的仍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牛津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摆脱教皇的控制而比巴黎大学拥有更多的学术自由,如在巴黎大学,自然哲学和法律中的市民法为教皇所禁止,而在牛津大学可以无所约束的进行讲授和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四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在巴黎大学几乎被抛弃,但在牛津大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中国学者赵敦华把造成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学科体系及学术风气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巴黎大学继承了12世纪法国学者如阿伯拉尔、圣维克多学校的辩证法传统,牛津大学继承了12世纪英国学者研究数学和自然的传统”[19]。从16世纪起,英国牛津、剑桥等传统大学开始设立一些自然科学课程,这可以从它们新增的大学教授席位得知。1546年亨利八世在牛津和剑桥大学设立了包括医学在内的5个钦定教授席位,1575年创立的格雷汉姆学院设立了数学和天文学教授席位,1583年爱丁堡大学也设立了数学和自然哲学(科学)教授席位。

德国大学学科结构受巴黎大学影响很大,德国大学中的人文哲学系所开设的学科与同时期的巴黎大学基本一样,都以古典文献为学科的主要内容。但德国大学中的人文哲学系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较少一些,“七艺”中的“四科”所占比例较大。此外,德国大学中的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也并没有完全模仿巴黎大学的模式。

可见,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设置发生变化,大学学科体系中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等新的学科,学科范围迅速扩大,到文艺复兴后期已有近20个学科。下表反映的是文艺复兴前后欧洲的学科分化与发展。

(四)学科培养目标人性化,科学与人文结合

文艺复兴运动被认为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寻“人”的地位和尊严,使“人们的精神这时已经觉醒到自己的存在,并要寻求一个可以依以存在的新的稳固的理想”[21]。这就是造就具有“人性”特点的“新人”。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性”存在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之中,借助古典文化可以解决人类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或主要问题。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教育更加以人为中心,大学学科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多方面知识和谐发展的“新人”,这种“新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赢得名声。培养“新人”的过程也就是发掘“人性”的过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用教育的手段来发掘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塑造自己的能力。教育就是把人从自然状态中脱离出来发现他自己的人性的过程。人文学科是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手段,如语法和修辞不仅引导学生熟悉古典研究并培养他们有效的说写能力,而且也引导学生熟悉文学、历史和道德哲学,不仅要熟悉所学习的经典作品的形式,而且要熟悉这些作品的内容。[22]这是“一段人们关心人超过关心神的时期”[23]。

人文最根本的要义是自由,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对人的自由权利的追求孕育着理性精神。同时,科学孕育着自由的精神,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了理性。自由和理性为科学和人文所共有,二者殊途同归。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来源于对自然的全面认识,人的非凡才华的获得需要汲取各方面的知识,科学和人文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这两方面的知识可以相得益彰。正如布鲁尼所说:“非凡的才华只能从渊博的知识中产生,因此需要广涉时事,博览群书。要研究哲学、诗歌、演说、历史以及其他方面的著作,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思想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空虚贫乏……科学和文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学习这两方面的知识可以相得益彰。有文学而无科学就会显得空乏无力;有科学而无文学也会显得隐晦和暗淡无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文学和科学才能是相互交织的。”[24]

在某种程度上,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是在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进行思想解放的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中,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联系,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奠定了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23][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79-180,196﹒

[2][9]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32,39-30﹒

[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8﹒

[4]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6﹒

[5][11][美]I•伯纳德•科恩﹒科学革命史[M]﹒杨爱华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79,81-82﹒

[6]罗静兰等﹒西方文化之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253﹒

[7]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26﹒

[8][14]Willis Rud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 A History[M].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84.64,43.

[10][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12][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45,445﹒

[13][15]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4-75,82﹒

[16]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7﹒

[18]Denis Lawton&Peter Gordon.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al Ideas[M].Woburn Press,2002.65

[19]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0﹒

[20]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62﹒

[2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1﹒

[22][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5-46﹒

[24][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M]﹒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38﹒

作者:蒋洪池

第3篇:探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设计

从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特征来看,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有建筑类、绘画类、文学和戏曲类、陶艺类、家具工艺类等五个方面的深刻的造诣。本文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分析,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设计理念,为我们当前艺术设计理念做参考。

从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特征来看,具有古典写实主义和庄重典雅的气息。在精神领域,秉着人本主义,肯定现实世界,歌颂世俗生活的信念,使得这个时期内的艺术家与工匠分离,各门类区别开始出现,艺术家的地位逐渐上升。当然,这时也伴随着重要转变,由宗教性质的工艺美术变成了宫廷性质的工艺美术。工艺品的生产与人们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随之工艺美术已能更多地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但是传统工艺美术种类日渐衰落,家具、玻璃、陶器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的比例与协调。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有着以下五个方面的深刻的造诣。

建筑类

当时的欧洲摒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持续了几百年的哥特式风格受到人文思想的强烈冲击,在建筑的形式设计和室内的装饰设计上,都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共同特征是设计者运用数学比例关系来研究建筑,使空间充满生活气息。

北京的紫禁城是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明朝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明代建筑群。整组宫殿建筑气势辉煌,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明代的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绘画类

在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下,中西方在绘画题材方面都有宗教题材。中国以宗教题材的话只有版画和油画,只占绘画中的一小部分,而且画的是佛教题材中的飞天、罗汉、佛祖及佛教故事,如明代版画《北藏经》。西方国家很多画都以宗教为题材,内容主要是《圣经》里面的故事,主人公为耶稣和圣母玛丽亚,如奇马布埃的《圣母子》和乔托的《逃亡》埃及等。在技法和材料的选用上,亚麻布、油画颜料、素描纸、铅笔等更能体现出油画和素描,注重光线、色彩与空间感,塑造事物的体积感的特点。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能够代表当时时代风格和人物特点的画作。这些大家被后来人所熟知。其中中国有仇英、商喜、唐伯虎、沈周、文徵明等。在西方则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名家。

图一:文徵明 《关山积雪图》

文学和戏曲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三部出自明朝。《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盖世大书,全书一共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它的编成是明朝的一个文化盛事。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才充分显示出它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地位。明代通俗小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长篇巨帙,又有短小精悍之作。其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是: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为四大悲剧《麦克白》《王子复仇记》等。中国——大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桃花扇》《金瓶梅》、《三言二拍》以及稍晚问世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多是揭露封建社会痼疾、呼唤人性解放、赞美自由、憧憬一个良好社会的杰作,大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的作品媲美。形成了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

高潮。

昆曲从明初的诞生,到明朝隆庆、万历之交的驱于成熟,到明代晚期,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昆曲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表演、服飾等广泛领域,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曾达到的最高艺术成就和最高品位,后起的任何一个戏曲剧种不得不以它为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艺

在西方,陶制品的低廉迎合了市民需求,地位得到重视。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进而影响到欧洲诸地。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的马略卡式陶器、法国的田园风格陶器、德国的哈夫拉式陶器。

而在当时的中国,明代瓷器在我国制瓷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青花瓷至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明代永宣青花瓷器被予为中国青花瓷的极品。此后明中期的成化斗彩瓷器更是举世无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景泰蓝瓷器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在明中期又独领风骚,到了明代后期的万历五彩瓷器等彩瓷新品种的烧制成功,更为以后釉上彩瓷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烧制的方法和内容来看,马略卡式陶器工艺是先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饰,再二次烧成。早期绘制得内容为图案化的纹样晚期——以写实手法表现神话或日常生活。

图三:动物纹陶壶

田园风格陶器的代表人物是伯尔拉尔·巴利希(1335~1590)装饰手法以浮雕代替了绘画常见题材:鱼、昆虫、虾、蛇和蜥蜴,手法写实,趣味奇特。

家具工艺

文艺复兴风格的家具最早兴盛于15世纪后半期的意大利,随后很快风靡法、英、德等国。家具工艺大大推动了西方家具的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的进步。

明代是中国家具艺术出现鼎盛的一个辉煌时期,家具的形式与功能日趋完美统一。明式家具最具时代特征的标志是硬木家具的形成和流行。所谓“硬木家具”,是指以红木、紫檀、黄花梨、黄杨、榉木、铁力木、鸡翅木等优质硬木为材料所制成的家具,以木质而名。明代黄花梨家具更将中国家具带入了一个出神入化的境地。因为明代是中国汉室皇权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儒学为主干的古代文化已经非常成熟。释道两家,也在理学上大成于世。明代的知识分子享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无疑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学术修养。黄花梨家具之所以诞生在明代,显然与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修养及审美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密切相关。

明式家具很早以前就给欧洲留下过深刻印象,比如明式家具中的“三弯腿”就比欧洲古典家具的“三弯腿” (如图七)产生要早,或可揣测西方家具借鉴于明式家具的蛛丝马迹。可以肯定的是,明式家具是西方现代家具的鼻祖,那种不事雕琢的造型与线条,对西方现代家具的极简风格显然具有启蒙价值。这种三弯腿比较常见,从束腰处向外膨出,然后内收,到下端再向外兜转,形成三道弯。足部一段有涡纹足、外翻马蹄足。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南吉

第4篇:外国文学之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

1、 以人为中心,赞美人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哈姆雷特》

2、 宣扬个人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人生幸福。《第十二夜》

3、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终成眷属》《十日谈》只有品德使生时平等的我们发生了贵贱之分

4、 崇尚理性,反对蒙昧。知识就是力量。《巨人传》《堂吉诃德》 人文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论

反封建更偏重伦理道德与生活,而不是推翻封建主义,后者是启蒙文学的目的。 反宗教是在承认宗教的前提下,偏于揭露教会的腐败与黑暗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地位

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希腊文化之后欧洲文学是的有一个高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特点

1、 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

2、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对乌托邦未来的向往。

3、 这一时期是欧洲主要国家文学诞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特征

1、 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2、 忠于现实的同时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和对乌托邦的向往

3、 在人物塑造上达到新的高度,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形象,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悲喜剧混合: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首创,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在一出戏里,悲剧喜剧因素结合。有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首创的田园诗体悲喜剧混杂剧。这是新剧种对美学的戏剧范畴的发展。

悲喜剧因素混杂在一起,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莎士比亚喜剧为悲喜剧提供了范例。《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流浪汉小说:商业化的产物,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旅行的直接后果。《小赖子》 人性概念的发展

人性是有价值判断的,有人性美,也有人性丑。并非说到人性都是好的。这是对作品评价的一个尺度。

人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为社会文化条件所决定,随着科学、哲学、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流动变迁。

《十日谈》描写的某些人性在当时曾对社会的发展起进步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发展到今天则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腐朽没落的东西。比如纵欲的渲染和损人利己的肯定。 意大利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文学巨星: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主要描写爱情 薄伽丘:《但丁论》

《十日谈》

1、自然性:肯定情欲,歌颂爱情

2、社会性:要求平等,维护尊严

3、阶级性:肯定享乐,宣扬利己

4、个性:赞美聪明,歌颂进取

1

文艺复兴

10*10结构,追求形式美。

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发展了中古短篇小说,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 法国文学 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的,代表人物沙龙,具有贵族倾向,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

《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七星诗社主要的贡献是诗词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 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巨人传》

故事来源:小说根据民间故事创作。庞大固埃是民间故事里的海鬼,传说当人们熟睡之际,他把盐撒进他们喉咙里,让人们醒来口渴难当。拉伯雷把海鬼改写成一个巨人国王,出生时,从母亲肚子里跑出68匹骡子,背上驮着海盐。表明他的来历。

小说内容:小说共有5部分,描写巨人家族三代国王高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一代胜过一代,最后庞大固埃和朋友巴奴日远涉重洋,寻访神瓶。神瓶的启示是“喝”。即到智慧之泉,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这是全书的精神总结。这三个畅饮,被称作“庞大固埃主义”。

1、 体魄描写

2、 吃喝描写

3、 说笑描写(广场语言,诙谐粗犷,讽刺教会)

4、 知识描写 西班牙

维伽

维伽(1562-1635), 戏剧家,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代表作《羊泉村》(1609-1613),描写农民反对贵族,杀死欺负民女的骑士团队长。全村团结一致不招供,国王被迫免于追凶。这是西方文学史最早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

主要戏剧特点是情节生动,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融合在一起。

塞万提斯《唐吉坷德》反对骑士小说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欧洲长篇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穷乡绅,因看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骑士,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他的侍从桑丘,外出游侠。一路惩恶扬善,干了无数可笑的蠢事。临终前醒悟,告诫亲人不要读骑士小说。

16世纪骑士制度已经没落。西班牙骑士小说编造离奇荒谬的故事,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危害。

塞万提斯为了反对骑士小说,模仿骑士小说写作《堂吉诃德》。将骑士道的有害性放大给人看,让读者在笑声中与骑士小说告别。

《堂吉诃德》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喜剧形象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一个十分矛盾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落后的旧观念,又有文艺复兴时代的新思想。因爱看骑士小说,患有“游侠狂”。当他不接触骑士小说时,他的思想清醒,见解高明,一接触到骑士道,就行动疯癫,闹出很多笑话。性格的内在矛盾是形成他的喜剧性格的根源。

仆人桑丘是一个农民,堂吉诃德的邻居。他的性格与堂吉诃德相反,讲求实际,聪明能干,性格乐观。他既是堂吉诃德的陪衬人物,又是小说的另一主人公。桑丘的朴实厚道显出一股子傻劲,在小说中被人看作一个傻子。

主人的疯,配上仆人的傻,形成主观与客观的对照,获得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思想意义。

2

文艺复兴

堂吉诃德的喜剧性格在桑丘的对照下,突出了脱离实际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马和意中

堂吉诃德的马是一匹瘦得皮包骨头的老马。堂吉诃德给它取了一个高贵的名字“驽骍难得”,意思是希世难得。

堂吉诃德模仿骑士,把邻村的养猪姑娘选为自己的意中人,取名叫杜尔西内娅,把她当天下第一美人来崇拜。游侠中,要他所救助的人去向他的美人儿杜尔西内娅请安。

喜剧性动作

作者采用谐摹的手法刻画堂吉诃德喜剧性的外部动作。取得喜剧性的讽刺效果和娱乐作用。

比如堂吉诃德用硬纸板做面甲,又模仿骑士动作拔出剑来砍纸面甲,然后戴在头上舍不得取下。以至不能低头吃饭,得别人把东西送到他嘴里。 模拟骑士封授仪式,跪在客店主面前授封,把妓女当贵妇人,为他挂剑套马刺。 深山修道倒竖蜻蜓。

这些喜剧性动作讽刺了骑士道。 喜剧性语言

主仆二人按照各自的思想逻辑去对话,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互相抵触,形成冲突性的喜剧对话,幽默,有哲理。

与幻觉的喜剧冲突

这种冲突是堂吉诃德一连串的发疯胡闹。把风车当巨人,客店当堡垒,羊群当军队,酒袋当巨人,磨坊当城堡。道具当敌人等。单枪匹马,乱砍乱杀。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生活在幻觉中的喜剧人物

堂吉诃德是一个生活在幻觉中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性具有反讽意义。他本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梦想家,但又不合时宜地成为一个实行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受到自己的内在嘲弄,把自己变得荒唐可笑。

堂吉诃德对自己的理想有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道德观念,具有英勇无畏、忘我斗争的品德,他是一个不易打败的思想巨人。

从这里,堂吉诃德显示出他的英雄性,追求理想的孤独性。他生活在孤独中,孤独地追求,不为人们理解。

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在他身上存在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 他的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

他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实际的人的特征。他给人的启迪是,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人性悲剧,堂吉诃德的悲剧是一种内在人性的悲剧,世界的荒谬和人们的轻视,使他的献身行动成为一种受苦难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现代意义,由奥尔森·威尔斯导演的《堂吉诃德》突出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为正义斗争的执著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堂吉诃德精神,他表现了人类为真理斗争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境界。这是堂吉诃德的现代意义。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人物,阿Q是中国文学人物。他们分别表现了中西文化的特点。

堂吉诃德精神是一种理想主义,阿Q精神是一种精神胜利法。这两种精神都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追求。

英国文学 乔叟(乔叟用伦敦方言进行创作,首创英国诗歌双韵体(每两行一押韵 ,2行一押韵 ),成为英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387-1400)是乔叟的代表作。作品由一个

3

文艺复兴

总序和23个短篇故事组成,绝大部分是诗体。故事讲一群香客从伦敦到坎特伯雷朝圣,路上讲述故事。主要内容是描写爱情,反对禁欲主义。风格是幽默讽刺,富有喜剧性。艺术结构模仿《十日谈》,但故事的叙述者有鲜明的个性。

莫尔

代表作《乌托邦》(Utopia,156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描写一个旅行家的奇遇。他在海上发现一个海岛乌托邦,那里的居民过着共产主义式的和平生活,享有完全的平等。这是西方文学关于”理想国”的描写。“乌托邦” 一词,取古希腊文“乌有之乡”之意。作品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改革的理想。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英国论说文的创始人,对文学的贡献是《论说文集》,共58篇,都是十分隽永的随笔。

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 英国诗人,长诗《仙后》(The Faeric Queene,1589,1596),描写宫廷骑士的冒险故事和对伊丽莎白女王的歌颂。英国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

斯宾塞的诗富于感性描写,创造9行诗节,称“斯宾塞诗体”,韵律是抑扬格。对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特别大,雪莱、拜伦都采用斯宾塞诗行写诗。

格律:

格律是轻重音在诗中有规律的安排

大学才子: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被称为“大学才子”。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托玛斯·基德、罗伯特·格林、马洛。他们是莎士比亚的先驱剧作家,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准备了条件。他们从语言、风格、情节方面影响了莎士比亚。

马洛

大学才子中最有才气的剧作家是马洛(1564-1593)。他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9)根据中世纪的游方术士浮士德的传说改编,塑造为一个人文主义学者形象,影响了18世纪歌德创作《浮士德》。

莎士比亚 创作时期

1.历史剧喜剧时期

(1590-1600)

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王权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主要成就:十四行诗154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 悲剧3部。 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的著作,主题分别是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

 14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其主要成就是戏剧

4

第5篇:外国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真正开端是( )。 A.浪漫主义文学 B.人文主义文学 C.古典主义文学 D.启蒙运动文学 2.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 A.基督教精神 B.理性主义

C.对“人”的肯定 D.平等、博爱思想 3.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 )。 A.歌颂现世生活 B.讲究理性、学习知识 C.追求爱情幸福 D.反封建反教会 4.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文学先驱是( )。 A.彼特拉克 B.但丁

C.薄伽丘 D.拉伯雷

5.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是( )。

A.拉伯雷 B.斯宾塞 C.蒙田 D.龙沙

6.蒙田的《随笔集》是法国近代第一部( )。 A.短篇小说集 B.抒情诗集 C.散文集 D.文学评论集

7.被称为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的是( )。 A.斯宾塞 B.维伽 C.马洛 D.本·琼生

8.薄伽丘在其《十日谈》等作品中宣扬的是( )。 A.大自然的奇迹 B.幸福在人间 C.人权高于一切 D.科学、理性 9.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是( )。 A.托马斯·莫尔 B.斯宾塞 C.乔叟 D.莎士比亚

10.标志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非戏剧文学高峰的是( )。 A.《仙后》 B.《乌托邦》

C.《坎特伯雷故事集》 D.《随笔集》

11.塞万提斯的“在监狱里诞生的孩子”指的是( )。 A.《伽拉苔亚》 B.《奴曼西亚》 C.《惩恶扬善故事集》 D.《堂·吉诃德》 12.维伽的《羊泉村》直接描写的是( )。 A.男女间的爱情 B.农民对领主的反抗 C.婚姻和家庭问题 D.对开明君主的歌颂 1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题是( )。 A.封建文学 B.教会文学

C.民间文学 D.人文主义文学

14.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是( )。 A.英国 B.西班牙 C.意大利 D.法国

15.彼特拉克《歌集》的主要形式是( )。 A.十四行诗 B.抒情诗

C.温柔的新体诗 D.无韵诗 16.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 )。 A.民间故事集 B.长篇传奇

C.框架结构的短篇小说集 D.抒情诗集 17.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 )。

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C.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D.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18.被塞万提斯称为“自然的奇迹”的是( )。 A.乔叟 B.托马斯·莫尔 C.斯宾塞 D.维伽

19.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一部( )。 A.写实小说 B.幻想小说

C.田园小说 D.流浪汉小说

20.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出( )。

A.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悲剧 C.理想破灭的悲剧 D.气氛最阴暗、可怖的悲剧 21.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是一出( )。

A.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悲剧 C.揭露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悲剧 D.气氛最阴暗、可怖的悲剧 22.西方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诗的遗嘱”的剧作是( )。 A.《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 B.《辛白林》 C.《冬天的故事》 D.《暴风雨》

23.莎士比亚晚期传奇喜剧的思想特征是( )。 A.明朗乐观 B.宽恕与和解 C.野心与贪婪 D.邪恶与善良

24.《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 )。

A.表现野心、贪婪的丑恶性 B.用宽恕与和解来调和矛盾

C.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 D.对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揭露与批判 25.《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是一个( )。

A.具有叛逆精神的艺术典型 B.酷爱自由、纯洁善良的女性 C.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 D.人文主义的新女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

A.用人权反对神权 B.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C.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D.拥护中央王权,反对封建割据 E.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文学有( )。 A.英雄戏剧 B.封建文学 C.市民戏剧 D.民间文学 E.人文主义文学

3.莎士比亚重要的喜剧作品有( )。

A.《威尼斯商人》 B.《仲夏夜之梦》

C.《皆大欢喜》 D.《冬天的故事》 E.《第十二夜》 4.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重要悲剧有( )。 A.《罗密欧与朱丽叶》 B.《哈姆莱特》

C.《奥赛罗》 D.《李尔王》 E.《麦克白》 5.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传奇剧有()。

A.《暴风雨》 B.《亨利八世》

C.《辛白林》 D.《冬天的故事》 E.《无事生非》 6.莎士比亚戏剧中著名的三大典型人物是( )。 A.罗密欧 B.哈姆莱特

C.福斯塔夫 D.夏洛克 E.泰门

7.拉伯雷《巨人传》中塑造的巨人形象是( )。 A.格郎古杰 B.若望修士

C.卡冈都亚 D.庞大固埃 E.巴汝奇

8.《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的性格特点有( )。 A.贪婪 B.吝啬

C.狡猾 D.残酷 E.好色

9.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巧妙地运用讽刺艺术,其采用的主要手法有( )。 A.象征 B.对比

C.幽默 D.嘲讽 E.夸张

10.为莎士比亚创作和演出活动奠定基础的“大学才子”主要有( )。 A.李利 B.基德

C.龙沙 D.格林 E.马洛

三、专用术语解释

1.文艺复兴 2.福士塔夫式背景 3.流浪汉小说 4.大学才子派

四、理解简答题

1.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进步意义? 2.人文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 3.《十日谈》的艺术特色。 4.《巨人传》的主要思想内容。 5.《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 6.如何理解堂·吉诃德形象? 7.桑丘·潘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8.《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9.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 10.如何理解夏洛克这一形象?

五、综合论述题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D 6.C 7.B 8.B 9.C 10.A 11.D 12.B 13.D 14.C 15.A 16.C 17.B 18.D 19.B 20.A 21.C 22.D 23.B 24.C 2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DE 3.ABCE 4.BCDE 5.ACD 6.BCD 7.ACD 8.ABCD 9.BCDE 10.ABDE

三、专用术语解释

1.文艺复兴是14世纪是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这一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教会神权统治,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3.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的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无名氏的《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大学才子派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戏剧作家。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人物是马洛。

四、理解简答题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其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以人格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主宰宇宙的是人而不是神;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现实幸福反对来世思想,认为人人可以追求财富和幸福,提倡爱情、婚姻自由;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提倡发展人的聪明才智;以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希望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它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猛烈冲击了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教会神学,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教会神学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来,人文主义还对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哲学、法律、教育等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后世资产阶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打下了基础。

2.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题。它的特点有: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反封建反教会,揭露封建贵族和教士的恶德败行,嘲讽教会禁欲主义和封建道德,抨击封建割据,歌颂国家民族统一,表现人文主义理想。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提倡“摹仿自然”摒弃中古梦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生动活泼的写实精神。第三在文学发展上形成民族文学,各民族采用本民族语言写作,强调反映民族生活,使文学富有民族特色。 3.《十日谈》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它第一次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广泛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作品以故事的生动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征服了读者。它在现实主义形象的画廊中较早的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作者还运用了讽刺、幽默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文字,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十日谈》采用了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精练生动,俏皮通俗,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4.拉伯雷的《巨人传》作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讽刺小说的名作,其主要思想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广泛抨击了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对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表示深切同情。作品揭露了封建贵族的剥削、司法机构的腐败、教会和教士们的贪婪、封建裁判所的残酷,表现了下层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苦生活。其次,小说抒写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智慧,赞美人的巨大力量,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热情洋溢、积极进取和自信乐观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政治、社会、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5.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家对骑士文学的讽刺。小说全面真实的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生动描绘了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的人物及生活遭遇,有力地揭示了西班牙王国的破绽百出和他必然衰落的趋势。它不仅是一部讽刺小说,还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小说中主仆二人的游侠活动是荒诞不经的,但活动环境是真实的。从贫穷的山村到杂乱的城镇,从偏僻的小客店到豪华的公爵城堡,从平原到深山,从大路到森林,通过对贵族、僧侣、地主、农民、演员、商人、理发师、牧羊人、苦役犯、妓女、强盗等近700个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接触到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习尚等方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反映了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另外,小说还在许多方面表达了作者“民主自由”,摆脱封建束缚、反对种族迫害、反对封建割据、反对殖民政策等人文主义思想。

6.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巧妙地集合于一身。一方面,堂·吉诃德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他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处处歪离现实,行为荒诞。他把风车当巨人、客店当城堡、苦役犯当受害的骑士,把羊群当军队……他的荒唐行为往往事与愿违,害人累己。他的理想与现实脱节、主观与客观分裂,被看作是“主观主义”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严肃的悲剧人物。他立志铲除人间不平,为追求正义理想而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具有意志坚定、无私、无畏的高尚的品德,表现了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清醒时,他还是一位智者,热情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行侠改造社会和对正义理想的追求,又都以失败的悲剧结局告终。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7.桑丘·潘沙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一个纯朴劳动农民的典型。一方面,他具有劳动人民机智、善良的品质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当“海岛总督”期间表现出惊人的才智。另一方面,他又有封建制度下小私有者眼光短浅、狭隘自私和贪图小利的弱点。他当骑士侍从是为了摆脱贫困,求得温饱。桑丘的形象反映了农民的困苦处境和变革现实的民主要求。

8.《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它创作了一种新型小说,既模仿骑士传奇的题材和体裁,利用骑士小说的迅捷性宣传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又吸取了流浪汉小说环境描写的长处,使主人公的游侠接触到下层社会生活。它摒弃了骑士小说的梦幻成分,一改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的悲观消极形象,发展了英雄史诗里为了理想而献身的斗争精神。它既注意继承前人的创作经验,又不因循守旧,对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综合革新,把欧洲长篇小说推到了近代小说的边缘。

其次是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两个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这两个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堂·吉诃德从入迷到清醒,桑丘从头脑简单到复杂。这些人物性格的发展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

第三,在表现手法上,小说巧妙地运用了讽刺艺术,采用了对比、幽默、嘲讽、夸张等手法。如在人物设置上富有对比性,主仆两人既对立又相辅相成。从年龄、外貌到性格、语言都作了鲜明的对比。作品把平凡的生活细节和富有奇特幻异的想象、滑稽夸张的闹剧场面和朴实无华的现实生活、英雄和丑角、智者与疯子、悲剧与喜剧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幽默讽刺风格。

第四,是语言的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小说的语言形式多样,有时庄重,有时诙谐,有时含蓄,有时明快,一扫骑士小说惯用的华而不实的绮丽文风。它采用了西班牙人民通用的口语,特别是出自桑丘口中的那些民谚俚语,体现了西班牙的民族风格。

9.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但思想性深刻,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在他的剧作中,往往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如《哈姆莱特》中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后两位的复仇,一个是尽孝道,一个是为争得骑士荣誉,他们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复仇行动,更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的社会意义。莎士比亚还非常善于在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安排剧情,冲突的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形成波澜起伏且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哈姆莱特与奸王克劳迪斯一开始互相试探没有直接交锋,通过“戏中戏”,进入斗争的正面交锋,哈姆莱特摧毁了奸王的心理优势,但由于误杀波罗涅斯,便由主动转为被动,奸王借机将他遣送英国,重新控制局势。哈姆莱特粉碎了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回到丹麦后,却又落入另一个借刀杀人的阴谋——“友谊比剑”。全部剧情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跌宕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

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如哈姆莱特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人文主义者;奥赛罗既是一个忠于爱情的情种、奋勇杀敌的勇士,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统帅、杀害无辜的凶手;夏洛克一方面诗歌凶残吝啬的高利贷者,一方面又是个虔诚的教徒。剧作还写出了同一人物前后不同时期的性格发展轨迹,如哈姆莱特从一个抱有崇高信念的快乐王子到对人与社会悲观失望的忧郁王子,这样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莎士比亚还善于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三人对待复仇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哈姆莱特作为先进人文主义者的特点。哈姆莱特与霍拉旭同样都是人文主义者,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静,哈姆莱特热情深沉,更加反衬出哈姆莱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莎士比亚也擅长用内心独白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每次都推动剧情发展,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关键作用。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场的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苦闷与彷徨。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的特点。莎翁是语言大师,他的词汇特别丰富,据统计他剧中用到的词汇量达29000个,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贴和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戏剧动作相衬相依。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他还善于使用恰当的比喻、双关语、成语和谐语,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而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0.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这一形象刻划得非常成功,已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之一。他刻薄、自私、爱钱如命。贪财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嫉妒别人;贪财也使他变得凶残狠毒。女儿与人私奔,使他最痛心的是带走了大批钱财。他之所以不要安东尼奥加倍偿还,目的是为了要彻底除掉威尼斯这个妨碍他赚钱的最大障碍;但作为一个犹太人,又有受欺压的一面,他为犹太人受歧视的遭遇申诉,也有其合理性。作家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谴责夏洛克的贪婪、自私、狠毒,又同情犹太人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五、综合论述题

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然而,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

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的另一性格特点是延宕。他把报父仇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但要报父仇,而且要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然而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尽管他不断探索寻找途径,却始终在决心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这就形成了他行动的犹豫延宕。

形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劳迪斯的斗争,反映了先进人物同社会恶势力抗争,必然导致悲剧结局。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他同情人民的苦难,人民对他有好感;但他即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孤军奋战,而且不能摆脱宿命论等旧思想的残余。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概括了新旧交替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面貌,写出了人文主义者同黑暗现实的矛盾和斗争,写出了他们探求真理的历程,也写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哈姆莱特形象的巨大力量不在于解决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于提出现实世界是丑恶的、不合理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根本问题。这也是哈姆莱特所以能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的重要原因。

第6篇: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一、填空题

1、人文主义的最基本特征,是以为中心,反对以为中心。

2、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仅仅是古希腊、罗马文艺和学术的复兴,更是___________文化的崛起。

3、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彼特拉克的抒情名作主要表达以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形式以为主。

5、“我不想变成上帝„„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来说就够了。这是我所企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是______________曾说过的话,他被法国史学家勒南称为“第一个近代人的呼声”。

6、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平民倾向,和以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贵族倾向。

7、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它开创了欧洲的样式。

8、拉伯雷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其中的父子巨人是和,小说里展现作者乌托邦式社会理想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其院规是“_______________”。

9、西班牙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

10、的剧作奠定了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基础,他在其最优秀的剧本中描写了西班牙农民的抗暴斗争。

11、《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重要的作品,其矛头指向和。

12、欧洲最早表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是英国的。

13、乔叟的代表作是,其中故事绝大部分用体写成。

14、英国“大学才子派”中最有才华、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是,其代表作是。

15、被称为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的是剧。

16、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和。

17、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哈姆莱特》中,与的矛盾冲突是主要情节线索。

18、福斯塔夫这个形象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_______________》和喜剧《_______________》中。

19、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复杂的三大人物典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0、莎士比亚历史剧、喜剧、传奇剧、悲剧的代表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附:第三章填空题答案

1、人;神

2、资产阶级

3、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拉伯雷

4、《歌集》;以个人爱情幸福;十四行诗

5、彼特拉克

6、拉伯雷;龙沙

7、《十日谈》;短篇小说

8、《十日谈》;卡冈都亚;庞大固埃;德廉美修道院;“做你所愿意做的事”

9、《小癞子》

10、维加;《羊泉村》

11、骑士制度;骑士小说

12、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13、《坎特伯雷故事集》;诗

14、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5、传奇;《暴风雨》

16、《奥塞罗》;《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斯》

17、哈姆莱特;克劳狄斯

18、《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9、夏洛克;哈姆莱特;福斯塔夫 20、《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暴风雨》;《哈姆莱特》

二、选择题

1、(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A、英国 B、西班牙 C、意大利 D、法国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是( )。

A、英雄史诗 B、教会文学 C、骑士文学 D、人文主义文学

3、彼特拉克的《歌集》的主要形式是( )。 A、温柔的新体 B、十四行诗 C、无韵诗 D、韵诗

4、“英国诗歌之父”是( )。

A、莎士比亚 B、乔叟 C、斯宾塞 D、勃朗宁夫人

5、龙沙属于( ) A、七星诗社 B、贡哥拉诗派 C、大学才子派 D、玄学派

6、《十日谈》是一部( )。

A、民间故事集 B、长篇传奇 C、框形结构的短篇小说集 D、诗歌集

7、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十日谈》的核心思想是( )。 A、反对个人主义 B、宣扬“幸福在人间” C、倡导英雄主义 D、宣扬封建迷信

8、西班牙剧作家维加的戏剧《羊泉村》表现的是( )。 A、人民反抗封建暴行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B.、封建地主巧取豪夺,农民流离失所的故事 C、 教会神职人员伪善堕落被揭穿的故事 D、 仆人机智勇敢保护新娘贞洁的故事

9、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 )。

A、《小癞子》 B、《汤姆•琼斯》C、《堂•吉诃德》 D、《巨人传》

10、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 )。

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C、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D、他对封建神学思想的猛烈抨击

11、莎士比亚剧作中,有一段关于“金子”的名言,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它说明货币的本质。这段名言出自剧本( )。

A、《李尔王》 B、《暴风雨》 C、《雅典的泰门》 D、《威尼斯商人》

12、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塑造的理想君主的形象是( )。

A、哈利王子 B、亨利五世 C、亨利四世 D、亚瑟王

13、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 A、一出阴沉的喜剧B、一出乐观的喜剧 C、一出乐观的悲剧D、一出阴沉的悲剧

14、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富喜剧色彩的一部作品是( )。 A、《雅典的泰门》 B、《罗密欧与朱丽叶》 C、《李尔王》 D、《威尼斯商人》

15、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麦克白杀死国王,目的是( )。

A、报杀父之仇 B、伸张正义 C、满足权欲和野心 D、雪夺妻之恨

16、“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 )。 A、《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B、《威尼斯商人》 C、《哈姆雷特》 D、《罗密欧与朱丽叶》

17、信奉犹太教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凭借契约,坚持要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心脏附近割“一磅肉”,虽有多人劝说,虽被许诺数倍偿还那3000块钱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民族仇恨

B、基督徒在商业买卖中对犹太商人的歧视和排斥 C、夏洛克的女儿与一个基督徒私奔加剧了夏洛克的仇恨 D、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息妨碍了夏洛克放高利贷

18、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最根本的戏剧冲突是( )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人的独立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的矛盾 C、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充满罪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D、民族解放的要求与腐败的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

19、福斯塔夫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剧作( )中。

A、《亨利五世》 B、《温莎的风流娘儿们》C、《亨利四世》 D、《第十二夜》 20、最早提出“莎士比亚化”这个命题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1、“知识就是力量”是( )的名言。

A、拉伯雷 B、培根 C、马洛 D、笛卡尔

22、塞万提斯的“在监狱里诞生的孩子”指的是( )。

A、《伽拉苔亚》B、《堂·吉诃德》C、《惩恶扬善故事集》、D、《奴曼西亚》

23、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一部( )。

A、写实小说 B、田园小说C、幻想小说 D、流浪汉小说

24、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是一出( )。 A、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悲剧 C、气氛最阴暗、可怖的悲剧 D、揭露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悲剧

25、《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是一个( )。 A、具有叛逆精神的艺术典型 B、人文主义的新女性 C、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 D酷爱自由、纯洁善良的女性

附:第三章选择题答案

1、C

2、D

3、B

4、B

5、A

6、A

7、B

8、A

9、C

10、C

11、C

12、B

13、C

14、B

15、C

16、C

17、D

18、C

19、C 20、A

21、B

22、B

23、C

24、D

25、B

三、名词解释题

1、七星诗社

16世纪中叶出现在法国的以龙沙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诗人社团。由龙沙等六位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老师希腊语学者多拉七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其成员的创作具有明显的脱离实际、轻视民间文学、迎合宫廷趣味的贵族倾向,但在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改革方面,对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2、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在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公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品。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戏剧家。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奠定了基础。这派戏剧作家的代表是马洛。

4、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是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到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5、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即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特点的典型环境;正确处理事件、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丰富、真实而具体的情节描写,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应现实关系,注意反映演变和发展着的历史内容,同时强调把作者的倾向、见解,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要求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悲剧与喜剧的巧妙结合。

6、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乌托邦

意译为“乌有之乡”、“极乐岛”、“仙乡”、“乐土”。指不存在的地方或虚构的国家。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的著作中,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上的理想国,描写了依靠“人类的良心”而建立起来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后来,人们就用乌托邦来称呼那些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学说。

8、十四行诗

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最初流行于民间,后为文人所采用。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流行于英、法、德诸国。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的作者,并使这种诗体臻于完善,称为“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由两个4行和两个3行构成。16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改为3节4行1节2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中成就最大者,被后人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19世纪初,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创造了十四行诗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使十四行诗由抒情变为叙事。

四、简答题

1、简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它并非是为了复活古代的奴隶制旧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封建神学的束缚,借用古典文化遗产,加以批判继承,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以适应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导演出历史新场面的需要。也就是说,古典文化仅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借鉴,是流而非源。新文化的社会渊源只能是新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阶级抗争和科学实践的反映。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正式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对文艺复兴予以深刻的说明:“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复古,而在于创造。”

2、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是: 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主宰宇宙的是人而不是神。

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现世幸福反对来世思想,认为人人可以追求财富和幸福,提倡爱情、婚姻自由。

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提倡发展人的聪明才智。 以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希望强大的王权消除封建贵族和国家的统一。

3、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喜剧性格与悲剧性格的奇妙结合。作为喜剧性格,他脱离实际,把幻想当作现实,企图凭借已被历史淘汰的骑士精神去弘扬社会正义和社会平等,结果只能被现实所嘲弄与抛弃。作为悲剧性格,他具有为实现人类的正义理想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卓越精神,他对理想社会的执着向往和对社会罪恶的深刻批判,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性格的矛盾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它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西班牙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处于既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又无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手段的矛盾状态的反映。因此,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4、简述桑丘·潘沙的形象。

桑丘·潘沙的形象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补充。这是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又有小生产者狭隘自私的一面: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他的游侠并非建立什么功勋,只为发一笔意外之财,一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本性善良,同情那些与他地位相仿因而备受欺凌的人,与堂吉诃德接近。在海岛当“总督”时:断案如神、执法无私,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公爵本想愚弄这个普通农民,不料却使他得以施展才智,证明了自己的高贵。堂吉诃德为之奋斗一生没有做到的,桑丘做到了。后来桑丘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桑丘非常实在。堂吉诃德所取的成语是“干什么事,成什么人”这样抽象的正义或真理。桑丘所取的成语是“一个人有多少钱,值多少价。”他求的衣食,做官只为发财,发财是为老婆儿女打算,也就是为一身和一家人的生活。他会不错失时机,“如果谁给你一头小母牛,快拿了栓牛的绳子赶去。”他跟堂吉诃德主仆一场,虽然挨揍挨饿,毕竟也发了几注小财;虽然只做得几天官,也够他一辈子吹卖的。他回家见了老婆第一句话是“老婆,我带钱回来了,这是大事!”堂吉诃德是个失败者,桑丘是个成功者。桑丘的成功也许是侥幸,堂吉诃德的失败却具有必然性。

5、《十日谈》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十日谈》中的主要人物是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诗人和艺术家,与但丁笔下的帝王、教皇、骑士、圣者有异。其主要主题:

一、反教会,揭示教会僧侣的虚伪性与欺骗性。第一天故事二“扬诺劝教”有提纲挈领之效,突出了全书主题的基调。巴黎真正商人扬诺,其友亚伯拉罕,犹太人,同样忠实信诚,信奉犹太教。扬诺唯恐友之灵魂以后将堕地狱。故力劝弃犹太教,改奉天主教。苦劝之下答应访罗马教廷。所见所闻无一利之。教皇、红衣主教、神职人员,均贪色淫乱之徒。甚者反人道、眈溺男风,外则贪吃贪财,买卖圣位、圣体。至巴黎,亚答:教廷里均一班无恶不作之坏东西,罗马则为容纳罪恶之火炉。然基督教居然不但未被推翻,反而日渐强大。其中定有神灵保佑。故觉得其可能是真神圣、遂求仪式洗礼。

二、肯定爱情自由。第四天故事一,美满可爱的姑娘莉莎贝达与兄弟经营的店铺里一个叫罗伦佐的小伙子暗中相爱。后被发现,三兄弟设计杀之,埋坑里,莉日夜思念。梦见罗,明示。翌日,郊外见尸体,割头,用布包好,埋在花盆中。花得泪水与香水浇灌,长得枝叶茂盛。兄弟们夺花盆,后莉日夜哭泣,哀恸而死。

三、提倡人欲的天然合理性。第四天开头,叙述一故事。一心信奉天主教的腓力,丧偶后带着不满两岁的幼儿上山修行,多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儿子除了父亲外,没见过第二个人。18岁时,腓力见他平时侍奉天主十分殷勤,料想带他去浮华世界走一遭,大致也不会迷失其本性。父子俩遂下山来到佛罗伦萨,可巧遇到一位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儿子颇为好奇,立问:“这是个什么东西?”“我的孩子”,腓力回答:“快低下头,眼睛盯着地面,别去看它们,它们全都是祸水。”又说:“她们是绿鹅。”儿子不留念那众多的新鲜事物:皇宫、宅邸、母牛、马匹,却冷不防对老子说:“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一个青年本能认为,他进程这天所接触的许多新鲜事物中,最美最迷人的就是“绿鹅”。腓力恍然大悟,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诲要强大得多,深悔自己不该带儿子进城。作者议论:“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

6、《乌托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杰作,分为上下两部。用作者和航海家两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上部莫尔以自己亲身的见闻,揭露了当时英国君主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圈地运动”所造成的“羊吃人”的惨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以激起读者的愤慨和同情。下部借航海家之口,畅谈一个为外人所不知的乌托邦海岛上的理想生活。作者所描写的“乌托邦”海岛,是个没有暴政、法律、战争和宗教狂热的社会,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第一部描绘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小说。作为文学名著,《乌托邦》语言优美,讽刺深刻,情节奇妙,想象丰富。

7、简述莎士比亚喜剧的特点。

喜剧题材:虽然只有个别来源于英国现实,但是全部喜剧都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内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快乐的英国”。

喜剧主题:歌颂爱情与友谊,赞扬个性解放,支持婚姻自主和争取个人幸福的权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肯定人生,激发起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决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道德观念与偏见的胜利。

喜剧的主人公:多为男女青年,以女主人公的形象最为突出,最为鲜明。女性是莎士比亚喜剧中幸福与秩序的动因,因此他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女性不仅起决定作用,在数量上也比其他类型的戏剧多。那些绝妙的女性人物全都是天生丽质、光彩照人,她们感情崇高,才智非凡,心地善良,意志坚强。她们显然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与《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女性放荡纵欲不同,莎翁笔下女性贞洁、忠贞,甚至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也不例外。

喜剧情节结构:往往形成“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模式,常常采用误会、巧合、圈套、女扮男装(或相反)等表现手段,增强了剧本的喜剧效果。

喜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抒情气氛,是一种浪漫抒情喜剧。

8、简述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第一,悲剧的基本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社会中邪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的主要冲突。

第二,剧本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严峻的社会批评意义。描写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批评的锋芒既指向封建势力,也指向资产阶级的罪恶。

第三,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正面人物,描写他们所代表的弱小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邪恶势力所进行的悲剧性斗争,以及他们的毁灭和他们道义上的力量。

第四,矛盾冲突激烈,既有悲剧主人公与其对立面的冲突,也有悲剧主人公内心的冲突。

第五,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情雕悲愤沉郁,语言优美、凝炼、准确。

9、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有那些?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艺术精湛,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莎士比亚的戏剧往往是多重情节线索。《哈姆莱特》有三条为父复仇的线索,哈姆莱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场面丰富、五光十色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增添了情节的丰富生动。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多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如著名的三大复杂形象哈姆莱特、福斯塔夫和夏洛克。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对比、独白等手段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状态。

3)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他的戏剧语词丰富,表达方式多样,人物语言个性化。他还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寓意深刻而又形象、生动。

10、《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其基本主题是通过安东尼奥同夏洛克的冲突以及巴萨尼奥同鲍西娅的爱情纠葛,揭露和谴责了高利贷者夏洛克的贪婪、吝啬、冷酷和惨无人道,歌颂了人文主义者的仁爱原则和青年人为争取爱情自由而斗争的行为及男女之间真诚的爱情、无私的友谊,展示了慷慨、无私、真诚、仁爱同吝啬、贪婪、嫉妒、仇恨、残酷之间的斗争。由于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形象,因此这部喜剧带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还通过冲突双方都利用法律为自己服务的事,客观上暴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

11、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福斯塔夫虽然是历史剧中的人物,却很少有哪个喜剧人物能与之媲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喜剧效果多半靠手段(巧合)和气氛获得,而福斯塔夫的喜剧效果却由于性格本身的魅力所致。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福斯塔夫或许是莎士比亚唯一自然而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英国封建社会解体时期没落的骑士阶层的典型形象。吹牛说谎、招摇撞骗、欺诈抢劫、好吃好色,不受任何道德约束,集一切恶行于一身。生性幽默,爱开玩笑,并以能为人们提供笑料而自豪。构成他生活主要内容的是酒与女人。普希金:“他的主要特征是纵情声色。大概从青年时代起,以粗野和低级的方式追求女性,就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他所需要的是强烈的西班牙葡萄酒、丰富的午餐,以及供养情妇用的金钱。”但福斯塔夫并非一个简单的小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普通民众的情绪,对王权和财富集中的不满。作者以这一形象为中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以史实诗般的广阔规模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2、简述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野心家形象。

与前期喜剧男女形象与小丑形象相比,悲剧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形象。如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伊阿古(《奥塞罗》)、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爱德蒙(《李尔王》)。他们均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个人私欲,使用任何狠毒卑鄙手段,践踏人性的美德,他们是过渡时代的产物。伊阿古只是为了私利才离间奥/苔的关系;爱德蒙杀兄、夺父财产,爬入上流社会;麦克白夫人是恶的化身:“只要我想要,我就不说我不敢”。莎翁通过他们深刻揭露了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的罪恶。这些野心家是悲剧的重要根源,说明“善人”面对新的社会恶势力,靠人文主义者显然永远不能解决。悲剧的结局是悲壮而非悲伤,他赞扬人性的胜利,谴责人性的伦丧,虽然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方案,但不失改造社会的勇气。

13、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理由是:(1)在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受人文主义熏陶,形成了对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2)他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3)以平等真诚的爱与友谊取代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4)为人正直,多才多艺。奥菲莉娅说他是“朝臣的眼睛„„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可见,哈姆莱特从仪表、神态到思想、才能都符合人文主义的理想。

14、简述《奥塞罗》中的野心家伊阿古形象。

伊阿古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极端利己主义的冒险家野心家的典型。他利用奥塞罗轻信的弱点,以极其狡诈的手段使奥塞罗相信凯/苔奸情。一箭双貂。可以夺取凯之职,又可毁掉奥塞罗的事业前程和幸福生活,是欧洲文学两面派的祖先。伊阿古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奸诈欺骗的手段和冒险的精神,正是资产阶级发展初期掠夺时代的产物。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罪恶,奥、苔在争取爱情自由、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能够挺身而出、取得胜利,然而在伊阿古这种新型冒险家的手中却失去了自己的识别能力,遭到毁灭,说明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更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更具有破坏性。

15、简述《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形象特征。

《麦克白》(1605),取材于荷林西德的《编年史》,写麦克白篡夺王位的故事。是莎翁最阴暗的一部,也是谴责人性伦丧的悲剧,是一部“犯罪心理学史”,是莎翁心理描写的杰作。悲剧的主题是谴责统治者个人野心的罪恶。麦克白在全剧中经历了四个阶段:(1)胜利的麦克白;(2)转变的麦克白;(3)罪恶的麦克白;(4)孤立的麦克白。一开始,麦克白是一武艺高强,忠于君主的将领,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英雄,此时,在其精神世界中,正面品德(善)占主导地位。但当他的夺取最高权位的野心勃发之后,便开始走上堕落的道路。莎翁以心理描写巨匠的手笔,深刻地刻画了麦克白内心善与恶的激烈搏斗。麦克白并非一天生的恶魔,当他犯下弑君的罪行,他身上原有的道德感便使他处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他不断感到内疚,不断谴责自己。不过他无力自拔:“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如此逐步失去天良,手段越来越残忍,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冷酷,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绝望,全无一点支撑自己的力量。个人野心终于使一个具有英雄品格的人物变成了杀人的魔王,最后完全孤立,众叛亲离,受到应有惩罚。

16、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根源是什么?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他的一个性格特征是忧郁。哈姆莱特回到丹麦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另一个性格特征是犹豫。他把报父仇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然而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尽管他不断探索寻找途径,却始终处在决定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这就形成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延宕。

其悲剧根源是:客观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先进人物同社会恶势力的斗争。但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同强大的封建邪恶势力抗争,必然导致悲剧结局。主观上,是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所致。他同情人民的苦难,人民也对他有好感。但他既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孤军奋战,而且不能摆脱宿命论等旧思想的残余。因此,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7、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堂·吉诃德是个满脑子骑士幻想而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特征的可笑而又可敬的矛盾复杂形象。

他是个满脑子骑士幻想的不切买际的幻想家的典型。理想与现实脱节,主观与客观分离是其主要特征。受流行的骑士小说的毒害,他迷上了骑士道,试图恢复过时的骑士道。因而,虽然动机良好,但行为却极其荒唐,效果也极坏。吃尽了苦头。出够了洋相。

同时,他还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可敬的人物。他有渊博的学识,崇高的理想,有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精神。他打起仗来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且道德高尚,诚实守信。他心目中的骑士道实际上也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载体和寄托。

当时的西班牙社会没有提供实现其理想的土壤,因而造就了这个可笑而又可敬的矛盾形象。

这个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他,既讽刺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家,也表达和寄托了人文主义理想,同时.还表达了对当时西班牙社会的苦涩理解。

五、论述题

1、试述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1)欧洲人自己发现是个“人”,促进了人的智识与情感的解放。

中世纪社会组织比较简单,罗马帝国皇帝俨然为欧洲元首,教皇则为全欧洲精神上的主宰。教权高于一切,教皇大权独揽,凡是社会上一切重大事情和婚丧喜庆等小事,教会都可干涉,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一个人与教会的意见稍有出入,即为大逆不道,必受严刑重罚,异教徒或被焚,或终身监禁,或受烙刑,或遭鞭笞,或削鼻割耳,其惨状景象,达到极致。宗教组织提倡“无知乃信仰之母”,因而禁止人们对天文、地理、物理、文学、医学、教育等学问自由研究,否则生命不保。图书馆被焚,异教文明销声匿迹,生活沉滞萎靡,凄凉之情亘古未见。有思想的人们,在这样教权暴虐的势力下,势必寻求对生活态度革命的方法。那时恰好来了机会,即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灭亡。君士坦丁堡本是承继希腊学术自由研究精神的唯一地点,一旦陷入土耳其人手中,居住在那里的希腊学者不得不避难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们在佛城开设私塾,授希腊古学,借以维持生活,不料其结果竟然促成了欧洲人民生活上的自觉。故而,当欧洲人发现了自己也该有作为“人”的要求与欲望,不该为希伯莱思想所束缚时,群体便觉醒了,自觉实现“古学复兴”,于是被埋藏多年的希腊思想渐渐印入人们眼帘,乃至风靡一时。

2)欧洲人扩大了世界,发现了更大更新的世界。

当时的环境使人们于“人类的发现”之外,还发现了“新的世界”——新大陆。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对黄金欲望的升腾引发人们的冒险精神,探索东方的新航路,这一过程为当时出现的小说家、艺术家开扩了眼界,增加了知识,开启了智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3)教权逐渐衰落,强大的世俗政权的建立,刺激人们对文艺的要求。 原先各国政权颇受教皇牵制,到了那时,商业逐渐发达,人们自己有能力组织有力的国家。而宗教改革运动渐次酝酿。事实上,教皇无法统揽政权,日耳曼民族已建成英、法、德等强大的世俗政府,各有统治者治理。新的世界让人们憧憬。

当然,人的灵魂的解放要依靠宗教改革(德之马丁·路德);自文艺复兴运动浩浩荡荡地开放了各种新学识、新思想和新机会的门户后,人人要求着从上帝(教会)的束缚中自由解放出来,实行信仰自由(新教)。欧洲自从文艺复兴以后,罗马教皇在公众的信仰上,已被怀疑,甚至动摇,宗教改革后,教皇的权威被路德等人彻底打倒。这一举动真使欧洲人重见天日,大方光明。假如没有路德,那近代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恐怕不易产生。我们讴歌近代文明,不能不归功于宗教改革,对文学史影响甚众。

4)各国特有的表达自己个性的言语与文字,成为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创建民族文学的必要手段。

新的事物、制度、科学发现和形成,使一般有思想的学者或人民因着生活的习惯与需要,创造了各个国家特有的言语与文字,以表现他们自己的个性。加之人们对教皇不满,势必追溯到前贤的思想与创造,于是诞生了复兴希腊文化的信念。

5)中国发明创造的传入西方,成为文艺复兴运动迅速发展的必要前提。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经过阿拉伯人西传,在西欧各国广泛使用推动了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说:“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物质手段,变成了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发明改变了欧洲的历史,引发了那里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商业革命”,从而使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并飞速向前发展。

2、试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时期的基本特征。

第一时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创作风格形成期。由于作者第一次从乡村到伦敦,进入了有着高度文明、生气勃勃的大都市,内心唤起了从未有过的新奇、憧憬与兴奋的感觉,产生了进取、奋斗的力量。再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内高涨的爱国情绪的感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王权巩固,其心情自然是愉快、新鲜向上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是美好的、天真的,到处都是春天、阳光、诗意的和谐。这种对生活有着朦胧向往的乐观主义气氛和情绪,是他这时期的创作基调,也是他的喜剧和历史剧多产的原因,即使他这时期创作的悲剧,也渗透着乐观精神。本时期剧作有:历史剧9部、喜剧10部、悲剧3部。历史剧代表作《亨利四世》(上下)。

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的最后几年,詹姆斯一世接位初期。封建贵族与市民之间的对立,政治斗争日益激化,尚未消亡的旧世界的邪恶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损人利己相互交织,社会生活大大逆转,正义进步的力量受到压抑,面对人民贫困与社会不平,莎士比亚的人生感受不同了,人文主义理想产生了危机。所以作品深刻反映出这种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作者内心经历的痛苦与悲哀。此变化除了社会原因外,还有作者个人的原因。如年龄增长,个人的遭遇与艺术的成熟等因素,十年生活的阅历和观察,作者更敏感,思想更成熟,感情更深刻,认识更深化,站得更高,现实主义创造方法也更加完善。揭示社会黑暗与人性的阴暗面,成为本时期创作的基本主题。悲愤与阴郁成为主要基调。主要作品是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雅典的泰门》等。3部喜剧也带有悲剧性质《特罗伊罗斯和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第三时期(1608-1613)。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富于童话式的想象,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远离现实生活,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分离、流亡,团圆、和好,与原谅的浪漫情节,具有传奇性质,故名传奇剧。它们把我们从阴暗悲惨的血腥的悲剧世界,一下子带进了阳关灿烂、春光明媚的神话般的天地世界里去。作者仿佛有恢复了年轻时候的心情,精心描绘着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到处是美满与幸福。这一变化正反映了作者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弥合的距离。他无法解决生活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只得用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把自己的向往化为美丽的幻想,以寄托自己的希望,并给人类远景描绘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是莎士比亚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相信年轻一代会过上一种全新的、人们从没有过上的美满幸福生活。主要左右是传奇剧《辛百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诗的遗嘱”)。剧情往往发生在一个幻想的神奇的环境中,主人公先遭难后幸福,解决矛盾的方法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因素,甚至是魔法的力量。最后,敌对双方互相宽恕,互相和解,大团圆结局告终。

3、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形象。

李尔从一个最高统治者变成一个卑贱的流浪者,地位在变,性格也杂变。莎翁正是通过李尔的改过自新,体现一种人性复归的思想。

李尔王,从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横暴君,到无家可归的贫民,以后又成了阶下囚,直至心碎而死。其思想情感经过了多次剧变,才完成了“李尔否定李尔”的全过程。

第一次剧变:不认三女儿(身居高位,刚愎自用)及驱逐肯特(忠言逆耳),专横任性到失去理智(理智上最爱三女儿,也知肯特为忠臣)——暴君的父亲

第二次剧变:诅咒大、二女儿,首次跌下最高权位,使他无法忍受,产生“复仇”心理——复仇的父亲

第三次剧变:由可怜自己(雷电颂)进而可怜别人进而同情“穷人”,批判自己,产生质的变化——自省的父亲

第四次剧变:因流浪发疯而清醒,进而批判强权。质变完成,已由暴君变成一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人文主义者的父亲

第五次剧变:跪向三女儿,向她忏悔、求她宽恕——赎罪的父亲

第一次到第四次剧变是从自己与“穷人”关系上反省,第五次剧变则是从伦理关系上否定自己的过去,经过两次“否定”。他既否定了作为暴君的过去,又否定了作为家长制代表的过去,从而完成了“李尔否定李尔”的全过程。但李尔得出了“人”是可怜的两脚动物的结论,说明对人生是悲观的。三女儿死,万念俱灰,心碎而死,这最后一次思想剧变,可见他仍然是一个失败者。

李尔的悲剧(非死不可):内因在于他专横,以自我为中心,后又陷入虚无主义,所谓“咎由自取”。外因在于恶势力造成,而“馅媚”是置他于死地的毒药,他最后失去三女儿,即使、失去赎罪的机会,失去生活与精神的支柱。李尔之所以是悲剧形象,意即,等到他明白要自我否定,重新做人时,条件已不许可,大势已去。

4、试述《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对夏洛克形象的塑造。

夏洛克与哈姆莱特、福斯塔夫一起被评价家认为是莎翁戏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三大典型。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莎士比亚时代,居住在英国的犹太人并不多,这一民族矛盾并不太激化。当时居住在伦敦的犹太人过着相当舒服的生活。1594年洛佩兹事件,引发人们的反犹情绪。马洛的剧作《马耳他的犹太人》(1592)中,主人公便是一个恶毒的犹太人,名叫巴拉巴斯,他在米饭里放进毒药,企图把女修道院中的人全毒死。此剧恰好迎合了当时的公众情绪。于是再度拿来上演。1594年便上演十五场。莎剧可能受此影响。

关于夏洛克形象的常规理解:一方面是个高利贷者,吝啬、贪婪,心狠手辣,另一方面又是受侮辱的犹太人,敏捷机警,果断沉稳,其反对种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是坚决积极的。

作者对此人物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作为嗜财成性,利欲熏心,伺机报复的高利贷者,莎翁是批判的,这是主要倾向。作为受种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的犹太人,莎翁又是同情他的,不赞同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粗暴行为。莎士比亚突出了同时代人的种族偏见与宗教偏见,这是一大进步。

夏洛克又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之一(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相比之下,夏性格富有立体感。他吝啬,贪欲(狠毒),不过不虚伪、比较直率。他的哲学是:“只要不是偷窃,会打算盘总是好事。”追求的是“象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他之所以恨安东尼奥,因为后者借钱不取利息,影响了他的放债收入。他之所以坚决割肉,置安于死地,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他的仆人吃不饱,受不了他的虐待,要找新的主人(巴萨尼奥)。女儿因他的吝啬贪心,不愿呆在地狱般的家里,跟情人私奔了。三幕一场,杜伯尔去热那亚打听他女儿的下落,回来向他报告时,使他痛心的,主要不是因为失去了女儿,而是他的女儿带走了他的钱财珠宝,还要为寻找她而花费更多的钱财。当听说自己女儿在热那亚一晚花去80块钱时,心疼得发了疯:“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还有别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三幕一场)。

5、有人说,堂·吉诃德是一个“崇高的疯子”,你是如何理解的?试做阐述。 堂吉诃德是一个异常丰满而又复杂矛盾的艺术形象。他身上既有幽默可笑的言行,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悲剧性又有喜剧性;既是个疯子,又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崇高的疯子”,可笑、可敬汇于一身。

一方面,他是个脱离实际、眈于幻想、疯疯癫癫的骑士。现实世界在他头脑里均被幻想代替而失去了真面目。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假想对手(酒囊、羊群、风车),均学习骑士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从不计较双方的力量对比,敢打敢拼,毫不怯懦。但无情的现实使他折断骨头,摔坏牙床,闹出无数笑话。而又从来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认为这是妖人所施的魔法,不让他有立功的机会。可见这既是骑士小说的毒害,也展示了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关键就在于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妄想在16世纪封建社会已趋衰亡的时候,恢复过时的骑士制度,以游侠骑士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办法去解救人民,决定其行动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遭致可笑的甚至有害的结果,自己成了一个受人嘲笑的滑稽古怪的人物。

另一方面,从堂吉诃德的主观动机来看,他又是一个动机纯真善良、疾恶如仇、勇于牺牲的无私无畏的社会改革者。这是可敬的一面。他所理解的骑士道,除了为心上人服务等荒唐的东西外,就是要扫除一切罪恶,使人间重归公正与和谐。他的同情心是在那些手压迫、受欺负者一边的。因此,在他的骑士道精神的外衣下,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这是因为作家在此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时甚至借他的嘴来发表议论,批判西班牙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况且,堂吉诃德清醒时是一个谈吐高明,见识渊博的学者,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遍者。即其社会理想是建立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太平盛世。其清醒时,对社会的批判、对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远见卓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所追求的理想。

总之,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他可笑、可悲,又可爱、可敬。既是一个眈于幻想、行动盲目的喜剧性人物,又是一个理想与现实脱节,高尚的动机而做出无益的行动的悲剧性人物。

6、人文主义文学在艺术上有哪些主要特色?

人文主义文学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人文主义文学主张文艺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把文艺当作宣传宗教教义的工具。莎士比亚认为,“最好的戏剧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彼特拉克、薄迦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人文主义作家的创作,体现了现实主义原则。

第二,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反对和驳斥封建教会给世俗文艺强加的两大罪名;说慌、伤风败俗。强调继承贺拉斯“寓教于乐”的传统。

第三,在题材和语言上,提倡大力创新,要求语言生动活泼。要哟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来代替梦幻小说,以抒情诗代替赞美诗,以民族戏剧来代替宗教剧、神秘剧,提倡悲喜剧结合,语言上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各地方言(民族语言)来代替官方的拉丁语写作。

第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意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矛盾的冲突和发展中塑造人物,并注意个性和共性的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鲜明。拉伯雷笔下的巨人形象,塞万提斯笔下的吉诃德先生和桑丘,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系列,都是最好的说明。

第五,在艺术表现上,人文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加进了丰富的幻想成分、夸张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因素,这方面,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以及莎剧中均有鲜明体现。

7、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比较中西古典爱情悲剧的异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典悲剧。两者都是爱情悲剧,展现的都是情投意合的恋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被外部强大势力毁灭的悲剧,两者虽同为爱情悲剧,但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来看,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关系上,中国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家庭为本位,注重个人职责和义务,属于依附人格;西方强调征服自然,个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热情奔放,大胆追求世俗生活,注重享受生命,爱情至上。具独立人格。文化上的差异带来中西人在处理爱情问题上诸多不同点。

其一,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含蓄、隐蔽,常常“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梁》中有一个著名情节——“十八里相送”,祝英台用了6个比喻暗示梁自己是个女人,但是梁山伯就是不明白祝英台的意思,这是多么可笑,两人同窗三年,情投意合,可在两人分手的时候,还没有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以致错过了求婚时机。西方人则炽热、明确,《罗》中,罗密欧在舞会上遇见朱丽叶,马上被其吸引,罗密欧邀请朱丽叶跳舞,两人情投意合,晚上罗密欧又爬墙到朱丽叶的窗前倾诉衷肠,于是两人决定一起争取自己的幸福。

其二,相爱的过程不同。中国人清醒、理智,先相知再相爱,梁祝同窗三年,引为知己,后来知道祝英台是女人遂生爱情,中国人把人为压抑自己的爱视为美德;西方人狂热、无顾忌,先相爱再相知,罗朱两人是一见钟情,对双方的为人并不了解。

其三,争取爱情的态度不同。中国人被动、无力的。梁祝两人自觉不自觉地承认封建伦理道德,他们也认为私定终身是不对的,需要明媒正娶。父母之命也是不能违抗的,所以他们在知道祝英台订婚给太守之子之后,别无办法,根本没有抱着反抗的意思,只能听天由命。西方人则主动、毫不妥协地,罗密欧杀死表兄,第二天就到教堂私自结婚,根本没有经过家长的允许。

其四,悲剧成因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社会悲剧。他们肯定传统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地婚姻制度,最终双双徇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人悲剧。罗密欧的急躁性格,偶然事故产生了悲剧,如果神父的信能顺利到达罗密欧的手中,如果罗密欧没有自杀,等到爱人醒来,悲剧就不会发生。

其五,结局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是大团圆,梁祝化蝶,虽死犹生,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但有违悲剧的本质精神;《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尾是彻底毁灭,真正意义上地悲剧。

8、比较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笔下创造出的两个人物——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产儿,他们的思想性格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典范。年轻的哈姆雷特曾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求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使他认识到人的伟大,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平等待人,追求真正的爱情,当他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后,他的思想更深邃了,他不停思考,他看到社会的黑暗,他的复仇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要建立起一个符合人文主义理想的社会。堂吉诃德虽然不善于思考,但却以自己疯狂的举动实践自己拯救乾坤的思想。“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恩不能被打败”。勇敢面对失败,不失人的尊严,这种对人性的高度赞扬正是人文主义的要义,他有美好而崇高的信念——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正是与中世纪骑士的区别所在。另外,他清醒时是一个谈吐高雅、学识渊博的学者和人文主义的热情传播者。

两者在同社会斗争时,在某一时期都采用了疯癫的方式,这是历史的必然。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笔直堕入“黑铁时代”。人际关系冷漠,金钱成了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而此时的西班牙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盘剥人民,用宗教钳制人民的思想。

他们变革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周围的人无法理解他们,哈姆雷特是孤独的,他只能独白、自语,黑暗的现实压得他透不过气,他只好以发疯的形式倾吐心声。堂吉诃德的周围的人都是爱他的,但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两者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的失败说明人文主义理想的虚幻。

第7篇: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一、课题: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的特点,从而领略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使学生理解雕塑的艺术语言,并能够感受作者通过雕塑所表达的内心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的内容及特点。

难点:通过对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的分析,体会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提问:上节我们欣赏了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谁能说一说古希腊雕塑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引入:继古希腊之后,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又一个辉煌的高峰,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艺术繁荣,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今天我们就来讲

一讲“文艺复兴时 ——引出教学内容。

一、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介“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提问:我们曾在历史课中学到文艺复兴,谁能够说一说文艺复兴发起的时间和地点,你能不能说出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名字?教师简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在意大利,最早发起时间是公元14世纪,至

15、16世纪推广到欧洲。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是争取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发展,历史学家们称之为“人文主义”。为与基督神学进行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饱含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重新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掀起了如醉如狂的搜求,学习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使意大利乃至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被史学家们称之为“文艺复兴”。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要求。

2、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所具有的艺术风格①欣赏一系列作品(录像)②总结: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家敢于冲破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用人文主义思想去破旧立新,开始用世俗的思想感情和写实技巧来描绘人物,并且开始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代替中世纪长期以来的用金色或蓝色作背景的旧习,使画面增添了生气。“文艺复兴”并不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借用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语言唱出新文化的赞歌,特别是雕塑饱满地赞颂了人的内在力量与智慧,表现了巨大的信心与宏伟的气魄。

3、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和他的作品①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波那罗蒂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在艺术上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他的雕塑充满着激越的热情,其强大的力量和夸张的动态,鲜明地反映着他反对教会和贵族的复辟,从而被人们称为“市

第8篇: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和特点

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两个运动开始与结束的时间有别“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

14

世纪初但丁发表&神曲)(1321

年)为上限,而下限以培根的新工具)和笛卡儿方法论)(1637

年)的问世为标志“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1517

年)为开端,欧洲各国的发展状况显然不同,按过去传统的说法,结束的时间各国互异“如:德国以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1555

年)为断限;法国则以&南特敕令)的颁布(1598

年)为胡格诺战争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终结,在欧洲围绕宗教问题的战争曾长期延续。

有关欧洲文艺复兴的年代分期问题,从14世纪初至

17

世纪中叶,通常有一个提法是文艺复兴四百年,就共经历过四个世纪的发展过程看,文艺复兴初始于

14

世纪发展于

15

世纪#.(或兴盛期)于

16

世纪,结束在

17

世纪“若按时代先后次序的类型分析,14、15

世纪基本上是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类型;而

16、17

世纪则是以英法西等君主专制国家类型为主“就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史实和发展特点来综合研析,笔者认为应划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从神曲(1321

年)问世起,至

15

世纪中叶,这段时期里,文艺复兴的活动主要在意大利,在文史艺术领域中,人文主义观点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开始结合“早期亦称之为初始期与早期,

中期:时间范围是指

15

世纪中叶至

16

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特点是:1.

艺术文学高度繁荣,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及丢勒霍尔拜因提香等,造型艺术杰作名垂千古;愚人颂),4乌托邦)巨人传)君主论)和论国家)等盛期代表作涌现“2.

新文化运动从意大利迅速向阿尔卑斯山以北传播“在文艺复兴的推动和影响下,欧洲宗教改革从德国爆发并扩及瑞士、法、英等国。

晚期:从

16

世纪中叶至

17

世纪前期,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

年)和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论)(1543

年)的发表为标志,进入了文艺复兴的晚期(又称为鼎盛期与后期)“这一时期里,近代自然科学和新的人文科学相继诞生“许多自然科学的定理定律和新学科出现“由于研究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了。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围绕宗教教会及与封建政权等关系问题展开的“各国发展不平衡,形势也复杂“既要揭露批判西门主义和尼古拉主义6、也要厘清慈温利宗教改革路德宗的改革主张和加尔文主义的异同“对库萨的教会改革主张闵采尔的宗教改革,特别是天主教会本身的改革活动也不可忽略“还应注意欧洲民族教会的形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和君主专制国家的确立“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人和积极活动者绝大多数都是投入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宗教观直接影响着宗教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人文主义宗教观的主要特征是:(一)反对愚昧无知,反对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提倡理性思考;(二)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三)强调人的个性和思想解放,观察问题角度的多样化;(四)加强学术研究,了解周围世界,重新发现人的价值。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同文艺复兴运动有两个类似的共同特点,即:(一)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寻进行改革的灵感和可利用借鉴的内容“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

罗马文明为旗帜,利用古典作品当中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因素和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成分;而宗教改革则是从原始基督教早期的思想#原始基督教教义以及因信得救,把爱作为信仰的核心内容和简化礼仪等作为改革的武器“(二)从各国的历史和不同的.实际出发,因而各国宗教改革的任务主和方式各有异同“改革过程中阻力问题和完成的时间也互有区别。

在德国,路德宗改革的思想理论和改革主张比较全面和系统,故成就明显“路德宗以唯信称义为理论核心,否定教皇是最高权威,否定圣礼得救和善功救赎论的七项圣事观以及否定教士特权论,改革主张是废除罗马教皇对德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实行政教分离,清除等级制度,同时提倡立法教育,加强民族语言与文化等“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击中了天主教的要害之处“在部分诸侯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建立了新教路德宗。

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初,闵采尔曾是路德的积极拥护者“他担任茨威考城神甫后同矿工贫苦农民密切接触及帮助再洗礼派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人民宗教改革观点“闵采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强调信仰的源泉是人的理性;要求根据上帝的启示应在地上建立千年天国,即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而人类得救的关键应用大震荡的方法“闵采尔的宗教改革和领导的农民战争,同路德迥然有别,在封建诸侯和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

慈温利的宗教改革以瑞士苏黎世为中心,扩大到附近城镇及同法德毗邻的地区“他在苏黎世教堂传教,揭批教会腐化,谴责雇佣兵制,反对罗马教廷贩卖赎罪券“1522

年曾发表关于菜肴的选择和自由使用)等布道文,反对教士斋戒和独身“慈温利著六十七条目注解)(1522

年)阐述他的教义,建立新的教会组织,教区牧师由信徒选举,教会组织的最高监督权属于州政府“他在神的正义和人的正义)论弥撒常典)真伪宗教论)等文章和书中否定圣体圣事的传统说法“慈温利的新教为各个城市州所拥护,但遭到森林州贵族的坚决反对,1531

年慈温利在内战中战死,缔结的和约决定瑞士分裂为新教州和旧教州。

布塞尔(马丁*布策)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斯特拉斯堡曾发表&人活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和维桑堡讲道摘要)及改革的起因与根据)等“布塞尔按慈温利的观点,对斯特拉斯堡的礼拜仪式进行了改革,并同康斯坦茨林道门明根三个城市共同拟定了四城信纲)推行宗教改革“1534

年,布塞尔曾被委任为斯特拉斯堡教士大会的.“1546!1548

年士马卡登战争中新教失败,决定了布塞尔宗教改革的终结。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

16

世纪欧洲产生的新教三大主流教派之一,而且在欧洲发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加尔文本人比路德晚

26

年诞生,迟

18年去世“在加尔文的代表性著作基督教要义)(也译为基督教原理))及其在日内瓦建立新教政权的实践中,曾始终贯穿着路德所奠定的因信称义.)乃最高权威#人人皆可为祭司以及简化圣礼(只承认洗礼圣餐两种仪式)提倡廉俭教会等新教原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理论和实践自成体系,后人称为加尔文主义“加尔文同路德在宗教改革理论和主张上有明显差别,主要是:(一)路德学说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人靠信仰得救“加尔文学说主张上帝是主体,上帝是人们生命的基础,人为上帝而生存“(二)对预定论(或前定论)的观点“二人的预定论都来自奥古斯丁的学说,但路德强调人无意志自由,而加尔文更进一步提出上帝预定世人分为选民或弃民,前者注定得救成功和发财致富;后者为上帝摒弃,必被罚#受苦难“(三)对善功(善行)的分析“路德否认人的善功在获救中的作用,加尔文解释善功有多种形式:修道尊十诫事天职,主张通过善功,可获救。

加尔文在改革实践中做的是:(一)推行共和制的神权统治;(二)强化加尔文宗的信仰;(三)加强立法,整顿风纪禁止奢侈;(四)重视工商业鼓励人们发财致富;(五)从严限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严惩异端;(六)加尔文宗的教会,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附属诸侯“教职由选举产生“废主教制,选长老(富有市民)管理教会。

宗教改革影响

(一)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衍化,加速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在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宗教改革运动使南北欧一些国家综合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信仰新教的欧洲北部各国,如英#荷#北欧各国在

16

世纪末至

1718

世纪都逐渐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抵制宗教改革的欧洲南部的西班牙意大利在

17

世纪或变得专制落后或更加分裂“德国南北部宗教纷争不断,三十年战争酿成经济大破坏,德国更加分崩“法国胡格诺战争结束的南特敕令,国家名义上信奉天主教,但国内王权至上,17

世纪后成为欧洲大陆强国“。

(三)宗教改革改变了天主教垄断一切的局面“威斯特法里亚和约签订后,新教徒权利得到确认“基督教主要教派平等的宽容精神使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融合,政教分离,世俗政权摆脱了宗教的控制,有助于.的发展“当然,宗教改革仍有许多弊端“新教对一些新的科学发现的巨人(如哥白尼塞尔维特等)和异端,仍排斥和迫害,选民弃民意识完全违背人类平等精神;

而路德教和安立甘教仍具有明显的贵族色彩“。

文艺复兴对“人”的发现

1.发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及其价值,亦即人类主体性。这着眼的是人与神、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高度赞扬人的崇高和伟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竭力维护人的尊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中世纪宗教神学极力主张“人应该蔑视自己”的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尊严。微未斯将人抬高到神的地位,认为人具有神的不朽性和尊严。但丁也认为,“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度。莎士比亚满怀.地赞叹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论行动,多么像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为了说明人的主体地位和伟大作用,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一方面人与神相比,甚至将人置于神之上;另一方面又把人与动物相比,认为惟有人才具有理性和精神,任何动物都不能与人性的伟大相提并论。人,只有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和主人,才是改造或创造这个世界各种伟大成就的主体。

2.发现了拥有能力和自由的个体及其丰富的主体个性。这着眼的是自我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把个人看作自己命运的主人,可以凭其后天的努力发展其丰富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个性独立、自由和解放,发扬个人的首创精神和自我意识,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对神学教条和宗教仪式扼杀人的自由的强烈抗议。拉伯雷将自由视为人的本性,指出人必须从奴役性的束缚和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自由地生活,可以“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皮科认为,人的命运完全是由人自身的意志决定的,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非确定性,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全靠自己后天的创造,这是由

于人一经出生就具有所有可能性的生活方式的幼芽,人凭自由意志可决定自己的生命自由,凭个人英雄热情可达到至上境界。

3.发现了人的自然欲求的现实合理性,看到凡人才是最真实的人,而凡人的世俗感性欲望是合理的。这着眼的是人的非理性和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针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及人的世俗生活世界和感性欲求的排斥、贬低和压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充分肯定人性及人的感性欲求的合理性,反对超自然的禁欲主义,坚持灵肉一致。他们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家路德就娶了一位修女为妻,以亲身践履提倡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种肯定人的世俗生活的态度和行动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灵魂。“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已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句名言。

4.发现了人的理性的至上性,看到人的伟大是与人的理性和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理性不应该成为人的统治力量,而是发展科学,弘扬人类主体创造性的精神动力。这着眼的是人的理性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理性精神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继承古希腊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理性精神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使人们看到人类开创世界未来的潜力和希望。因此,人们一方面用理性和科学作为思想武器反对盲目信仰、蒙昧主义,另一方面鼓励科学研究,重视科学文化教育。达·芬奇主张科学与经验相结合,高度推崇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科学是将帅,实践是士兵”的口号,这对人们深入实践,探索科学的奥秘,用理性和科学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人类的主体创造能力,起到很大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都对人类伟大的理性精神充满信心,自信人类在理性和科学的指导下能够把地球治理得更加美好。

5.还发现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和具有冒险精神的人。这着眼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的关系,反对的是中世纪知识片面和循规蹈矩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其一,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从总体上确立了“人本”哲学视界。这是对古希腊宇宙实体视界的超越;其二,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是从人的完整性上全方位对人加以揭示和发掘的,是建立在完整人的基础上的。在这里人类与个体、人的理性与非理性欲求、灵与肉、神圣性与世俗性、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性是统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人的理想模式;其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虽然尚未摆脱上帝观念,但对上帝的理解已发生重大转变,上帝不再与人对立,而是成了说明人性伟大的参照和比喻,成为一种假设;其四,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带有极度乐观向上的色彩,反映出人类向自身回归的莫大喜悦,并相信人定胜天,人具有不可怀疑的神性;其五,文艺复兴“人的发现”更多地带有思想解放的性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受到长期压抑后的“爆发”。人文主义思想家注重以人类主体性的名义反对神的主体性,以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名义反对教会独断,以人性名义反对盲目信仰和蒙昧主义,以人性和人的自然的名义反对禁欲主义,以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和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反对中世纪知识贫乏、循规蹈矩的人,这就使他们对人的认识带有很大的理想成分和超前性,缺少现实层面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的确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开启了西方工业文明时代人本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大门。然而,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并不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新的开始。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人类在摆脱旧世界的束缚和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给人类自身提出新的问题。人类在接受新挑战的同时,

必将把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1]刘丹忱.试论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和特点,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21.

[2]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1999.

[3]何光沪.宗教改革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复旦学报(.科学版).2021.

[4]张屏.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1998.

第9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教案

课 题: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欣赏课。按照教材本课是先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历史背景,结合背景列举出几位当时比较有名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比如波堤切利的著名作品《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和杨·凡·埃克的《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对这四幅作品进行赏析评价,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作品,首先引起学生对这个时期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的特征与发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背景的介绍及几幅代表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欣赏绘画的基本方法——联系画家的时代生活背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享受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介绍和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特色赏析。

教学难点:对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及绘画特色的分析讲解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与幻灯片展示相结合。

2.学法:欣赏,观察以及教师讲解。

教具准备: 幻灯机,相关绘画作品的幻灯片若干张 学具准备:《艺术欣赏 美术》第一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安定课堂秩序,清点人数,检查学具。

二:引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在历史课当中有学到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吧?(学生回答:是)那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线束呢?(点学生回答问题)很好,不过回答得不是很完善,我们翻开教材第49页看看它是怎样说的。

三:讲授新课:(35分钟)外国的绘画艺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艺术最为突出,而它的成熟和繁荣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背景: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是指

15、16世纪,而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则可以上溯到14世纪。

2:这个时期因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发生了一场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以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基督教神学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故而有此称谓。

3.这个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遍及全欧,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人类社会开始近代迈进。恩格斯说过:“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

1.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美术家们的思想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敢于探索,一方面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通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平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

2.与此同时,也改革了油画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使西方绘画描绘客观对你的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产生了波堤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乔尔乔涅、提香、扬·凡·埃克、勃鲁盖尔、荷尔拜等一批成绩卓著的画家。

(三):列举几位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1.首先来看年著名画家波堤切利的蛋彩画代表作品《春》。(播放幻灯片)同学们先来看看这幅画,先说说在画面中都看到了些什么?(找学生来回答)很好,我们看到画面中是不是有很多漂亮的美女?那么同学们知道她们都是什么人吗?有同学说是神仙,有同学说是妖精,那我们来看看这幅画到底画的是什么: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春》,由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想到,这一定是一幅表现春天的作品,是吧?这一幅画是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典雅。被描绘成鼓着腮帮子的西风神从画面的右方飘入,为什么是飘入呢?对,因为他的脚没有着地,他的双手触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口中溢出了鲜艳的花朵,这些花朵纷纷飘洒,不知不觉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形成了一件美丽的花衣,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大家都知道春天到了,百花齐放,所以这是对春天到来的一个很好的预示。因此引来了画面中央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在她的头顶有飞翔的小爱神,前方有正在对舞的三美神和众神的传信使者墨丘里。所有这些人物从右至左呈横向排列着,他们所在的带金色的小树木里呈现出一派盎然的春意。这一作品的主题就是——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回想一下这幅作品,从右边飘入的西风神开始,想想他的手碰到了谁,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接着画面的最中央有什么,然后又有哪些美丽的仙子在干嘛,最后最左边的又是谁,请大家在心里感受一下画中那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氛,同学们感受到它的美了吗?(学生回答:感受到了)很好,我们来欣赏下一幅作品。

2.再来看看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展示幻灯片)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它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12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首先我们来看,在构图方面,画家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是画面中各人物的表情非常丰富,有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播放作品的各个局部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即使他没有拿着那只钱袋,我们也能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辨别出这个罪恶的敌人犹大。耶稣的左边有三个门徒在证实他们所听到的话和表明自己的忠心,画面的最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3.这一幅呢是这一时期的另一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这是一幅天花板上的画作,画面中的人物多达三百多人,我们可以看到它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中央部分又以原来的屋顶装饰为界,分成九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之间用健美的青年人体分隔,中央两侧各画了6个高约4米的先知,此外还画了基督教的其他宗教故事。全画题材虽取自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人物多是宗教人物,但他们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的英雄般的人物。这是米开朗琪罗以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宗教题材的结果,体现了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颂。所以,与其说它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米开朗琪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像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如此壮观的天顶画,画得又那样精确、和谐,多彩多姿,并且是出自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人手笔,这在16世纪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4.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幅油画,这幅画的名字叫做《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这画的作者是欧洲油画的革新者、尼德兰著名画家扬·凡·埃克。这是一幅极具创造性的杰作。画中的男主人公是位荷兰皮毛商人,是杨·凡·埃克的好朋友,所是这是一幅肖像画。但是像这样的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却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呢是非常具体真实的室内景,而且还是画的阿尔诺非夫妇举行婚礼的场面,所以,这幅作品又具有风俗画的性质。画面中的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阿尔诺非尼夫妇的手势表示互相的忠贞,托着妻子的手表示丈夫要永远养活妻子;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远忠于丈夫。华贵衣饰表明人物的富有;画面上方悬挂的吊灯点着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表示结婚,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床上的红颜色象征性和谐,窗台上的苹果代表平安,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着纯洁;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一一收入画中,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大家可以看到,在人物中间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在镜子的上方有画家的亲笔签名,说明了画家曾亲自参加他们的婚礼,从而使这一作品兼有结婚证书的价值了。更有趣的是中心的那面小圆镜子,我把这一个局部扩大,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我们从镜子里面看到了什么?是不是阿尔诺非尼夫妇的背景?还有没有?(学生回答:有,看到了门口还有人)对了,画家通过这一面小小的镜子映照出的画面内外的人与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所以,这一面小小的镜子除了起到装饰的效果,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哦。

5.这一个时期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细致地讲解的,下面我们再通过幻灯片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另外一些作品。(展示相应幻灯片) 四:课堂总结:(3分钟)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吧!首先呢我们了解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这个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遍及全欧,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然后我们介绍了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不朽之作。我们今天所讲到的鉴赏方法可以用在以后的生活中,这样我们会发现一些从前没有发现过的平凡美哟!好了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上到这里了!接下来还有两分钟我们还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谈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主要成就。

2.达·芬奇是如何在《最后的晚餐》中通过人物表情刻画表达内心世界的?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板书设计)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5、16世纪)背景

二、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1.波堤切利——《春》

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3.米开朗琪罗——《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4.扬·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

上一篇:工作室人员职责下一篇:污水处理厂项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