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培智校本课程

2022-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宝山培智校本课程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本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结果表明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教师和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条件普遍较差,开发过程不很规范,校本课程的特色不明显,重复雷同多。

【关键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

近几年,随着轻度智力残疾学生大量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培智学校招收的生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学校已经开始从招收轻度智力残疾学生为主转向以招收中度(也有重度、多重残疾)学生为主。中重度学生与轻度学生相比,无论从残障程度,还是从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八七年课程计划和九二年教材显然已不适应中重度学生的教学需要。而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包括大小肌肉、运动能力训练、体育、美术、音乐、手工、游戏、观察认识世界等)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无教材教参配套。在这种状况下,广大培智学校实际上形成了无合适课程和教材可用的局面。为了适应培智学校教育的新形式,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国家教委也启动了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但目前培智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尚未研究开发出来。

同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拥有了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资源编制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由国外引入我国并已经成为普教研究的热点,特殊教育各界也在积极关注校本课程。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为培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对教育实践中这一热点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面貌和规律。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参加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研讨会的培智学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使用的是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按照方便取样的原则共在与会学校中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39份,有效率为86.7%。调查的学校涉及10个省3个直辖市。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个别学校进行了访谈。

二、结果及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比例及原因。

由表1可以看出,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么,培智学校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呢?在对有校本课程的30所培智学校的调查显示,80%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最根本的原因是“原课程不适应学生”。访谈资料还显示,许多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纳入到了学校各级课题的研究中去了,以课题的形式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突出特点。

2.校本课程的面貌(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共30所)。根据被调查学校所列举的校本课程名称和访谈所获得的信息,按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学科类(如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生活适应类(如生活自理、生活、生活适应、安全、健康、心理健康、休闲娱乐、社区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类(如综合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职业技能训练类(如职业陶冶、职前教育、刺绣、缝纫、中国结艺),艺体活动类(如钢琴、小木琴、文体、乒乓球、游戏),康复训练类(如思维训练、认知、感觉统合训练、蒙氏训练课、学具训练、语训)、地方特色类(如乡音)。有些类别的课程虽然包含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同,但是课程内容往往大同小异。

根据被调查学校所列举的校本课程名称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93%的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不止一门,有47%的学校明确表示学校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属于校本课程。

由上可以看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呈现出课程内容广,课程数量多的整体面貌。

3.各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共30所)。

由表2可以看出,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教师是各校默认的校本课程开发人员,此外,还有97%的学校校长亲自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和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4.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共30所)。

由表3可以看出,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在课程设计上,有87%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有课程论证、形成了课程目标,但是仅有70%的学校有课程大纲(纲要);在课程的管理上,有87%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来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但仅有53%的学校形成了较完备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规章制度;在课程实施上,有93%的学校能在实施的过程中灵活的进行调整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在课程评价上,培智学校较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80%的学校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效果进行了评价,但仅有63%的学校有对教师的评价,在课程评价方式上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63%的学校有针对校本课程本身质量的自我评价,但仅有27%的学校有校外的机构和人员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仅有57%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有和外校的交流或合作。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培智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5.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共30所)。

由表4可以看出,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普遍较差。本调查显示,在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方面,仅有36%的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57%的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技能“一般”,有7%的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差”。但是在普遍认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技能不理想的情况下,仅有63%的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许多学校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此外,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很充沛,在“充沛”、“基本充沛”、“不充沛”三个选项中仅有3%的学校选择时间和精力“充沛”,87%的学校选择的是时间和精力“基本充沛”,还有10%的学校选择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充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条件差,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但是从访谈中了解到在实际开发中广大教师还是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廉价资源。图书报刊、网络、自然环境、社区都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常用到的资源。

6.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共30所)。

由表5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87%的学校认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大,63%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帮助程度大,93%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只有57%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首先,校本课程开发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校本课程促进了培智学校课程的发展。但美中不足的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特色不明显,重复雷同的多,造成了资源浪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交流合作少是导致校本课程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重要原因。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具体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还不是很科学规范,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客观条件差,资源少,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导致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实践中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却呈现出课程内容广,课程数量多的面貌,过重的课程开发压力耗尽了培智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

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2.建议。

(1)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审查和管理制度。目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是边开发边使用,在校本课程質量的控制上、在课程评价上,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在学校评价中又偏重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全面评价,缺乏校外的机构和人员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就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审查的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调查、评价,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2)建设跨校跨地区的培智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库。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整合现有资源,有关部门可以联合培智学校创办跨校跨地区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做到校本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这样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条件差、资源少的限制。同时,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大,任何单一固定的课程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性需要,因此,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组织和创设课程内容。

(3)开发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课程的特色,有特色、有质量的校本课程才是培智学校对培智教育有价值的贡献。培智学校一般规模比较小,培智学校的实力决定了培智学校不适合大规模的开发校内课程,有时即使勉强开发出来,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往往质量不高、使用效果不好,而且还会给学校和教师增加过重的负担,影响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对于一些需要的课程,培智学校可以首先通过引进校外较成熟的课程的办法避免重复开发,在此基础上集中学校的人力物力打造学校的特色课程。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培智学校教师需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直接左右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课程开发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龙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王辉.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研究案例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9):41-46.

作者:吕雯慧

第2篇:浅谈培智学校劳动技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目前,多数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一些劳动教育的课程,但由于尚无相应的课程标准及配套的教材,所以学校在劳动技能教育的内容上容易忽视智力障碍儿童学习过程的特殊性,盲目照抄、照搬健全人的课程计划,缺少创新性、灵活性、适应性,不符合农村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与生活环境。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既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学科特点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发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势在必行。

一、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开发

1.以生活为导向,突出实践体验

劳动技能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智力障碍残疾儿童的独立运动生活能力,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以生活为导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活为场景,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有效生活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和实践,获得服务自我、服务他人、适应社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1],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培智学校学生残疾程度不一、类型多样,课程应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每位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参与、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其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3.以时代为标杆,满足学生需求

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劳动技能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教学资源应体现时代特点,应以生活实际为基础,顺应当代科技发展,在学习必需的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及辅助手段将先进的生活科技知识运用于课程内容及教学中,引领学生适应时代发展,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4.以实际为依托,体现地域特色

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生活背景,让课程实施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具等方面体现地域特色。校本课程需采用环境分析的方式,分析学生在当地社会环境中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根据当地社会环境、文化、民俗生活习惯和学校特点编写,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培智教育的目的是“ 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2],因此,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内容选择要符合智力障碍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努力使智力障碍儿童在劳动技能课中学会生存和生活的技能。培智学校的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内容构成:①生活自理技能;②家务劳动技能;③简单劳动技能;④制作劳动技能;⑤物流劳动技能;⑥服务技能[3]。

二、劳动技能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合理安排课时,有序推进教学开展

劳动技能课程作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性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将劳动技能课程开齐、开足,依据不同学年段培智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内容及目标,对不同学年段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合理安排,其中低学年段每周应安排课时4节,占周总课时的7%,中学年段每周安排课时6节,占周总课时的10%。同时将每次的劳动课程安排成两节连上,这有利于教学的连续性,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深化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1)实施单元主题教学。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时首先全面规划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然后按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确定分年级、分阶段、分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主题教学。

(2)采用“小步子、大循环”教学方法。对智力障碍儿童而言,他们的短时记忆力极差,学过的知识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忘记,为了让他们较长时间地保持所学知识,在教学时必须采用“小步子、大循环”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是首先把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分成细小的步子,然后按步骤进行学习和消化,最后达到相应的目标。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教师要回过头来有步骤地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当唤起他们的回忆之后,再学习少量的新内容,并巩固,最后复习前面的内容,采取这样一种将学习和复习有机结合的循环教学方法。

(3)重实践,多操作。改变采用“黑板上教‘养殖’,教室里教‘种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减少课堂理论说教,建立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缺陷补偿,寓教于乐。智力障碍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迟缓,学习接受能力差,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智力障碍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并通过多视觉提示、语言引导、动作模仿等加深学生记忆,帮助其理解。同时将劳动任务寓于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掌握劳动技能。

(5)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校外实践。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劳动技能训练,而且要经常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可每学期组织几次校外公益劳动,如社区服务、打扫街道等,同时还应积极寻求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将来走进社会生存提供锻炼机会。

3.构建保障机制,有力促进课程实施

一是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管理;学校积极推行一系列规章条约确保课程实施。二是物质保障。学校保证开展劳动技能教育经费的投入,为劳动技能教学设备的采购、建设、完善提供充足的资金。三是师资保障。学校要积极为劳技课教师创造学科培训及进修活动,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同时聘请校外专家进校园现场指导。

4.建立评价体系,有意完善课程实施

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的过程不是为了奖罚,而是一个反思提高、学习发展的过程,目的在于导向和激励、发展和完善,重点应放在“ 过程”上。因此我们主张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①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全面多元,既包括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包括劳动技能综合应用的能力现状,也包括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教师,还应包括社会、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等。教师既要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做自我评价,促进其自我进步和自我改进;家长通过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教學质量。③评价标准多样化。对学生劳动技能的评价要多样化,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④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通过操作展示、成果展示、作品评定,日常观察、阶段考核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Z].2016-11-25.

[2]邹冬梅.以生活为导向,有效整合培智学校教学品质之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1(1):20-22.

作者:张平香

第3篇:新课程背景下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摘 要:培智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国家统一的培智教材为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试用教材,有些内容陈旧、抽象,已经不太适应智障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智障学生最终回归主流社会,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刻不容缓。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以生为本

培智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智障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在阅读理解、沟通交流、动作技能、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发展缓慢,普通孩子很容易获取的生存常识和有关信息,他们掌握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家统一的培智教材仅为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试用教材,有些内容陈旧、抽象,已经不太适应我校智障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智障学生最终回归主流社会,就必须突破现有教材的编排,对教材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被学生理解的内容进行删减,以学生为本,以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存需求为中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生活化的主题作为教材内容。自2008年以来,我校开始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展开特殊教育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实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研究、思考与总结,我认为如果能更好地培养与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除了需要通过特殊、系统的强化训练和引导,更需要探究适合智障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促进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学生立足社会的需要,更符合教育改革的实际。

一、校本教材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以生为本”的生本主义教育理念

培智课程改革要求遵循“提高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遵循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挖掘智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念,即培智教学必须做到以智障学生为根本,促进智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智障儿童也是社会的一个独立个体,要想在社会生存,就必须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因此,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智障学生为本,以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简单的家务劳动能力、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使每一个智障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从而使他们也能自觉地、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二)“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

由于智障学生智力相对低下,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概括、抽象水平等都相对较低,在学习经验的迁移上存在较大困难,所以离开了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就不为他们所理解,也不会被他们能力所接受,也就谈不上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智障学生学会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把书面的抽象的内容变为生活的直观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智障学生在具体的形象的生活环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以生活为核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摄取生活、联系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

(三)“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培养目标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除了要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公民。所以,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做到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的有机结合,将学生最终培养成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个有发展的独立的社会公民。

与此同时,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还要兼顾科学性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具体内容

(一)低年级校本教材的开发注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会自理提供更多可能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大小便,自己刷牙洗脸和洗澡洗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物,自己独立进餐,自己背书包上下学、自己整理书包、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知道冷暖和饱饿,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等。低年级智障学生年龄比较小,同时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以上所说的这些最基本的能力他们一般都不具备,所以低年级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将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会自理提供更多可能。我们采用单元主题的形式来设计教材内容,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并将每个主题穿插在不同的科目之中,即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的不同部分的教学。例如,在“个人卫生”这一主题单元中,我们设计了“刷牙”系列课,包括认识牙刷、牙膏、杯子,学习有关句子:我用牙刷刷牙……(语文课),动手学习刷牙(生活适应课),数数一共有几支牙刷、牙膏……(数学课),牙刷、牙膏的分类(常识课),用笔画出牙刷、牙膏、口杯(美术课),学唱刷牙歌(音乐课)……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系统性的原则,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二)中年级重在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其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必须遵守的规则。如,生活中防火、防盗、防中毒等安全意识,买卖东西的常识,待人接物做客的礼仪,道路交通知识,通信、储蓄、就医等常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社会常识,才能更好地指导智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外出时大家都会有乘坐交通工具的机会,只有了解了乘车乘船等交通工具的基本常识,才能有助于出行,避免意外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在中年级的校本教材中,我们设计有“安全出行”“商城购物”“医院看病”“社交礼仪”等主题单元。例如,在“安全出行”这一主题单元里,我们通过语文课,教给学生认识各种交通工具、交通信号的名称,在数学课上计算买几张车票要多少钱?在生活适应课上学习如何乘车、乘船……如何安全出行。在常识课上,认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在美术课上学画汽车、轮船、飛机……在音乐课上学唱交通安全歌……通过一个主题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适应社会。

(三)高年级职业教育的开展,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更多可能

无论哪类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为了使智障学生既能生活自理又能自食其力,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把职教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放到重要地位,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强高年级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高年级的校本教材我们设计了十字绣、丝网花、插花、厨艺、园艺、家居保洁、电子元件简单装配、勤杂等内容。例如,“家居保洁”这方面的就业面在我县来说非常广阔,所以在这一主题中,根据家居保洁的基本程序,从开窗通风换气、铺床叠被、摆放物品,到擦洗家具用品,最后清洁地面。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居室的整理、擦拭、清扫三大环节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如清扫,目前家庭装修中,人们普遍采用木材、金刚板、花岗岩、大理石、地板砖等材料作为居室、厨房、卫生间的地面。要清扫好地面就要了解不同地面的清扫知识,所以,我们还设计了不同地面的清扫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培训,轻度智障以及大部分中度智障学生都能掌握家居保洁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进入家家户户,电子产品虽然科技含量高,但是,一些电子元件的加工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因此,我们在校本教材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也渗透到了这些行业。

三、校本教材的教学实践

在校本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变单科内容为综合内容,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各种实用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以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切实需要,从而有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教学时,我们还做到解除封闭,注重课堂内外的交流沟通,组织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投身于更广阔、更丰富的生活天地,优化课程形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例如,我们把教学地点移到功能室、厨房、车站、超市、医院、社区等等,让教学从单纯的课堂走向“生活”。教学时,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量激励学生去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让每个智障学生能够亲身感知与体验。摒弃以往通过图片或模具进行教学的方式,通過实实在在的生活物品和实物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知觉,让学生自由选择认识事物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学会感知环境、学会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我校校本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虽然我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各种能力相对低下,但通过采用教师手把手先教,然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方式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能力。特别是我校的宿舍文化已形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宿舍干净整洁,学生所有生活用品,如被子、枕头、衣服、鞋子、毛巾、牙刷他们都能按统一的要求进行整理和摆放。此外,结合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校还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打造了5项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篮球、滚球、羽毛球、轮滑、乒乓球),形成了一定的学校特色,我校学生参加市、省、全国,乃至世界特奥会成绩优异。

注: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资助立项课题《“生本教育”在培智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TSJY2014040294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邱贵蓉

第4篇: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 要:本课题研究从中重度弱智儿童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吸取了多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对培智学校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制订教学纲要、编写教材资源库、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作业、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提升课程素养并加快专业发展,最终获得了研究成果和教师队伍双赢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重度弱智学生 校本课程 教师队伍

1 校本课程研究的缘起

目前,随着教育对象、社会要求的变化和教育评价的需求,培智学校旧的课程体系在完成了其历史作用后,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及教学的需要,急需有新的更为适应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课程取而代之。因此,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培智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改革重点,研究一个适应于培智学校特点的新课程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中度弱智学生的教育研究,当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开发了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系统。我国在1994年也颁布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稿,但至今国内尚未公开出版开发成功的系统的、有操作性的相关课程。

我校申报的课题《中重度弱智学生校本课程的研究》于2001年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教育的特点,旨在对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中设置校本课程进行探索,同时鉴于研究内容充分地结合了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课题的准备阶段起,课题的研究已经历时两年多,现即将结题,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2 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指导我们智力是可以改变的,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

“智是认知结构对现实的适应”——指导我们课程中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现实的适应上; “教学是让学习者处理符合认知适应的材料”——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学习是起因于活动而矫正认知结构”——指导我们课程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

“以发展的进程解释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解释发展”——指导我们课程评价使学生得到发展。 2.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地讲,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他坚决反对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做到实用性、生活化。

2.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尊重个性,把学习看成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人的成长服务;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指导我们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各种差异特点,并且一切都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

3 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

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形成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且通过实践,有效促进中重度弱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通过我校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努力拓展我国弱智教育的新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

4 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形态

在“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线,设置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语言训练、生活适应、音乐、美工、劳技、感知、家政、法律、健康教育等课程,并辅以智能训练课程涉及多个领域。

校本课程从呈现方式来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我校不但重视开发显性课程,还十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各种活动等,树立了“时时是教育”、“事事是教育”的教育观。

5 校本课程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机制,这既是校本课程研究的保障系统,又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5.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5.1.1以制度促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首先得规范课题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总负责、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操作、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课题管理网络,在明确分工的同时又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用制度保证了网络中的每一级人员必须负责完成所规定的科研任务。

其次,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为了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人人有课题、周周有学习,月月有小结(课题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小结本月的研究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调整研究进度)。每学期完成“七个一”(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开一节校本课程研究课、做一份个案研究、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完成一本即12篇以上的摘抄量)。

此外,学校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除了在区、市参加学习外,上海、扬州、重庆、北京、深圳、大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我校教师孜孜学习的身影,并且采取“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措施,即让学习归来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既节约了经费,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如此一来,使得我校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并且促使教师为教科研蓄积能量,在教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5.1.2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科研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我校在狠抓教科研管理时十分注意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除了要求三个重点实验班教师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还指导教师选择、完成主课题下的一系列子课题,参与面广而有层次性,有效地落实了研究目标。同时,教师通过“选编教材——教学实践——修改完善——再教学实践——再修改完善”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能力。

5.1.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热爱教科研。李瑞环同志说:做人的工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工作作风,不但能及时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还注意从生活上、心理上关心教师,让教师始终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环境中开展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多种形式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给他们以鼓励。在学校的月考核中设有贡献奖一栏,无论是教师的研究论文获奖或发表,还是教师对外上研究课、示范课,或者是教师其他在教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都会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奖励,金额虽少,但明确地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引导,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动力。

5.2校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情况

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5.2.1制订教学纲要

我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培养目标和《中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纲要》,已研究、制订出了实用语文(1—9)、实用数学(1—9)、生活适应(1—9)、感知(1—6)、法律常识五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实用语文教学纲要以生活化为立足点,确立了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为学校的单元教学主题,每个主题又根据低、中、高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分出3个课题。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上社会。实用数学学科纲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并且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编写,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感知学科纲要是从学生的感知觉训练出发,按视觉、听觉、味觉、触摸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方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不同要求,具有发展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生活适应学科是中重度弱智儿童最需要的一门学科,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按单元编写而成,从学生的最需要和最可能达到的目标入手,逐步把中重度弱智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基本能独立生活的人、一个社会人。法律常识则是专门面向高年级中重度弱智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在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之时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不违法、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为他们成为社会人全方面夯实根基。(以上五学科纲要都另有详细内容)

5.2.2编写教材,形成教材资源库

在各学科教学纲要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出具体可感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要求在兼具差异性、生活化的同时还具有弹性以便于调整,充分体现教材资源库的特性。目前,我校主要完成了以下学科教材的编写:实用语文(1—5年级共10册)、实用数学(一年级2册)、生活适应(1—9年级共18册)、感知(一年级2册)、法律常识(九年级2册)。其他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再编写、开发出来。

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龙头学科——实用语文的研究已近三年,现在基本已形成稳定的模式。三年来,实用语文学科成功地形成了教材资源库,上一个年级的教材稍做调整便可以为下一个年级所用,现在已基本不用再花费过多的心思用于开发上,初步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一套完整的语文课程包括教学纲要、教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工作纸、学生作业纸和亲子活动(即家长指引)等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为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语言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另外,因编写教材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我校把所有用于编写教材、制作课件的图片分类保存,从而也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图库资源,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5.2.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习国内外培智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充分了解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树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观念,从而对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找到最适合弱智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教学方法多样性:训练课、实践课、操作课、讲授课、活动课等按课程内容不同安排比例,课型依据目标来定。

(2)教学组织多样性: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每周开设18节)、班级分层教学、领域教学(智能训练课打破班级界限、依据特长或缺陷编组,一周6节课开设19个组别进行)、跨班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状况采取分学科走班学习)等等,充分照顾差异,体现人本思想。

(3)教学活动整合性:教学设计避免切割的、抽离情境的单项训练,概念技能及态度的学习都在一日生活统整的活动中。

5.2.4学生作业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作业布置在形式上更为直观、具有趣味性和活动性,开放式的学生作业特色鲜明。以语文学科为例,在上“交通”这一主题时,教师根据需要采取了图片认知、配对交通设施、根据图上汽车和行人的状况给信号灯正确涂色、做刷卡乘车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业,同时,十分注重学生作业时的独立程度和情感态度,在作业纸上都附有专项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另外,引导家长参与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作业——“亲子活动”因其独具的指导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特点倍受家长和学生欢迎,这项作业的改革创新不但从某方面解决了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茫然感,以纽带的方式把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亲密联系起来,使得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而且以此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中的亲情之乐在学习游戏中悄然生发,从而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添加了上好的润滑剂。如今,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学生作业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已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我们将进一步在这一方面着力研究,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5.2.5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每学期初,教师都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订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由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并及时进行记录,期中和期末依照个别教育计划进行评量,检查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分析,修订个别教育计划。在实用语文和语言训练、生活训练、孤独症儿童训练等个别化教学中做得比较好,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评价体系,其他有待进一步跟进。如语文:每个主题单元教学前都要制订班级教学计划,并且按照听、说、读、写和符号理解五个领域为每个学生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一主题教完后逐

一、逐项进行评估,每次评估的结果都是修订上一个教学目标和制订下一个教学目标的依据,学期结束时再通过评估工具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动态地、系统地、连贯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

6 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6.1取得的成效:

6.1.1教师既不是教材的奴隶也不再是教书匠,课程意识、编写教材水平有较大提高,责任感和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熟练,科研水平提高较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6.1.2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来制订的,最终、最高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融入生活,课程内容实际,学生不象以往学习了知识不会用。学生从中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另外,因学习内容围绕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

6.1.3形成了教材资源库和教材、教学图片资源库。 6.2研究后的思考:

6.2.1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训练场景。

6.2.2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在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寻求专家支持。 6.2.3教学评价比较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操作体系。

6.2.4家庭、社会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作用极大,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实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1994年。

2、许家成,《我国智力落后教育对象安置、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94年。

3、张文京、许家成等,《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重庆出版社,2002年。

4、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3期。

5、徐娥,《弱智儿童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11月。

6、赵树铎主编,《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华夏出版社,1994年

第5篇:宝山培智学校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简称宝山培智)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打造“四高”学校,即高效能的管理机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认同的发展愿景、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依据1998年12月2日陈至立部长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号令《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宝山培智学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定为九年一贯制。

第三条:宝山培智的教育理念是: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

第四条:宝山培智的办学宗旨是:让每个学生能自助、会生活,自信走向社会大家庭。

第五条:宝山培智的办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自助能力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主动积极地探索实施自助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把学校建成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队伍上乘、教学质量一流的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残障学生成长乐园,成为在全市有活力、有影响、有特色的特教示范校。

第六条:宝山培智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

第七条:宝山培智的办学特色是:实行ISO9000标准管理;试行自助教育校本课程;凸显美术学科教学特长。

第二章 学校管理

第八条:宝山培智的管理特色是实行ISO9000标准,即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管理系统;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职业意识;推行纠正与预防的持续改进机制;实行内审外核相结合的质量审核制度。

第九条:宝山培智教职工的工作观念是:增强团队意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注重过程体验-积极参与、享受过程、丰富经历;养成探究习惯-探索发现、分析反思、积极应对;营造和谐文化-情理并重、内外联动、适时

推进。

第十条: 宝山培智师生的追求是: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第十一条:宝山培智校训是:修德、培智、健体;校风是:团结、进取、奉献;教风是:严谨、业精、格高;学风是:乐学、勤练、会用;校歌是:《拥抱阳光》。校徽是“乘风破浪的小船”,画面有三部分构成:双线椭圆形外框;校名拼音缩写-SBPX;主画面-乘风破浪的小船。含义:双线椭圆包容整个画面,代表我校和谐和团结,其中外围线代表干部和后勤人员,他们为教师、学生提供优质管理和服务,内围线代表教师,大家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与服务;心形构成的风帆代表社会各界对特教、对特殊学生奉献的爱心,小船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员工,风浪代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整幅画面预示着学校向着目标一往无前的勇气,也蕴含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但在大家的帮助下,奉献爱心,我们一定能到达预设的彼岸。同时画面也反映出学校的地理位置-长江口岸。

第十二条:宝山培智的学生观是:学生是人,我们要尊重;学生有缺陷,我们要补偿;学生有潜能,我们要开发;学生是弱者,我们要爱护;学生是顾客,我们要服务;学生是课题,我们要研究;学生有成功,我们要赏识。

第十三条:宝山培智的教师职业观是:以学生为关注点,以服务为出发点,以敬业为核心点,以发展为落脚点。

第十四条:宝山培智的组织价值观是:学生、学校和教师是命运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和价值的共同体,学校提倡教工应该以学校大局为重,善于协调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

第十五条:宝山培智校园文化的精髓是:营造“发展潜能、愉悦身心、传播文明”的校园氛围,锻造“意志坚强,行为规范,积极向上” 的校园精神,构建“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支持自助” 的校园环境,从而使学校保持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形成特教优质特色品牌,使校园成为师生自助互动发展的乐园。

第十六条:宝山培智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其它行政工作。校长应是“学校发展的规划者,组织文化的领导者,学习研究的带头者,师生成长的促进者”。应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履行国家规定的职责。校长要加强教育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理论的学习,要熟悉特殊教育业务,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管理水平,依法对学校实施管理。

第十七条:学校以课程为引领,校长室下设置“四室一办”,即:德育室、课程研发室、课程管理室、课程保障室、行政办;在功能上体现“一个重心,二大体系”,即: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教育、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为体系。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校内实行“主任负责制”和“项目责任制”,各室主任对校长负责,主任全权管理其所辖事务。各室主任由校长提名,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聘任。德育室负责学生德育、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康复、家长学校、对外联络等方面的工作;课程研发室负责对学校自助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科研课题的策划、实施、检查、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课程管理室落实自助教育课程的实施、质量监督、反馈和师资培训的开展并为学生教学、教师研修提供支持服务;行政办负责行政事务的运行、人事和档案的管理;课程保障室负责后勤保障,从而,各室相互协作、督促,提高课程质量和教育教学服务水平,协助校长办好学校。

第十八条:宝山培智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建章立制,并充分发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作用,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对教师和其他人员实行科学管理。

第十九条:宝山培智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做好校务公开、学校决策咨询会议和“金点子卡”“精神文明积分卡”“星级教师评聘”等工作,加强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校长要依靠党支部,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及其他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共同推进学校工作。

第二十条:宝山培智学校管理的三大抓手是优化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建设,优化资源运作。

第三章 优化队伍建设

第二十一条:宝山培智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表率作用,成为团结民主,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集体,学校对班子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有胆-锐意开拓,有事业心;有识-远见卓识,有才干;有德-言行垂范,有德行;有情-扬长助人,有热情;有度-豁达公正,有气度;有效-学校发展,有成效。学校每一至二周组织一次行政会议,每月组织一次中心组学习。学校每周由课程实施管理室牵头召开课程管理层和行政管理层人员参加的课程管理碰头会,扣紧管理环节,理顺课程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二条:宝山培智教工要进一步发展良好的师德规范,认真执行《师德

规范要求》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守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享受和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校开展“师德自我教育活动”,采用“教师师德承诺”、“教师明星访谈”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学校两周组织一次政治学习,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发展个性、形成风格、追求卓越。具体体现 “三心”:有爱心—爱生、爱校、爱事业;有童心—了解弱童心、争做弱童友;有责任心—敬业、乐业、奉献事业;学校对后勤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有服务育人精神-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

第二十三条:宝山培智教师应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其他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其具体任职条件、职责需符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宝山培智贯彻终身学习思想,重视教师和其他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学习,教工进修应根据学校工作需求,以业余、在职、自学为主并根据所教学科和所从事岗位选择专业。支持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和职务培训,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以科研成果和著书立说等方式来完成教师职务培训学分。

第二十五条:宝山培智重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开展校本培训,要充分发挥“专家讲座”、“名师讲坛”、“教师论坛”、“微格课堂”、“参观访问”、“专题学习”、“课程开发”、“技能比赛”和“教育会诊”等校本培训“九大载体”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十六条:宝山培智要努力营造学习研究的氛围,合理借用外脑,帮助学校策划工作指导业务,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每位教工确立自己学习研究项目开展研究,每年完成一篇论文或者个案研究报告。

第二十七条:宝山培智的基本教学语言为汉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第二十八条:宝山培智重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实施“无纸化备课”和“无纸化管理”,教师应该熟练使用计算机。

第二十九条:宝山培智重视对先进事迹的发扬和表彰,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建立“业务考核档案”、“教师积分榜”、“班主任积分榜”,进行“教师发

展性面谈”,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全面,科学考核教师和其它工作人员,注重工作表现和实绩,对贡献大的教工给予奖励,促进教师发展。组织评选校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教学先进、教辅先进、优秀党员、青年明星和首席班主任。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教工,可由学校党政给予“突出贡献奖”。

第三十条:宝山培智努力做到三个倾斜,“向知识投入倾斜,向学习研究倾斜,向激励成果倾斜”,为优化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第四章 优化课程建设

第三十一条:宝山培智要有效整合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学校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称为自助教育课程,是学校在提供学生、家长以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提供给家长和学生具有适切性的“课程商品”,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和体验供给,促进学生发展,获得质的提高。

第三十二条:自助教育课程是一套我校自主研发的针对中重度弱智学生开展的以生活适应为目标,以自助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学生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教育体系。课程在功能上体现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的情景中不断地积累及重组生活需要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自助;课程在结构上强调课程的生活化、实用性,注重根据学生生活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既体现综合性和选择性又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课程在内容上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生活基础知识和自助技能;课程在实施上以生活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他们在外界的适当支持下,通过“扶助-求助-辅助-互助”,学习“自助”。

第三十三条:自助教育课程由语文、数学、生活、社会、自然、运动、美工和音乐8门学科构成,旨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自助意识,训练学生的自助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助精神,为其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打下基础。

第三十四条:宝山培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能康复训练,补偿学生体能缺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校园环境设施、教师教育行为等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训练和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能活动时间,为每位学生建立体能发展档案,对新生进行常规身体检查。学校培养学生心理求助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功能和能力,适时适度进行青春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民防教

育。

第三十五条:宝山培智要加强青保工作,做好帮教工作,建立学生“帮困助学基金”,用于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对具有本市户口的在校学生实行力度不等的免费教育。

第三十六条:宝山培智在每个教学班设置班主任教师,班主任教师要执行国家规定的班主任职责,全面负责管理,指导班级工作。班主任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身心康复等方面的动态,每学期为每位学生撰写“学生发展手册”。班主任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每年家访率达100%,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第三十七条:宝山培智实施“多元发展评价”,通过“课程调查”、“轶事记录”、“代币争章”、“展示展览”、“多元考查”等多种形式评价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分层评价和个别评价相结合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建立学生档案袋,对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十八条:宝山培智以教育科研为推动力,推进学校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落实“管理研究化,研究管理化”的思路,形成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形成全校性的课题研究网络,把大家的工作着力点集中起来,有效地实施基于自助教育课程引领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五章 优化资源运作

第三十九条:宝山培智的办学条件和经费由国家负责提供,校园、校舍建设应执行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第四十条:宝山培智要特别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搞好校园绿化和美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个绿色的生态化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四十一条:宝山培智应遵照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校舍、场地等,及时对校舍设施进行维修和维护,保持坚固、实用、清洁、美观,发现危房立即停止使用,并报主管部门。

第四十二条:宝山培智要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和运用,通过管理和培训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努力建设有特殊教育特色的数字化学校。

第四十三条:宝山培智应加强对仪器、设备、器材和图书资料等的管理,分

别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持完好率,提高使用率。

第四十四条:宝山培智应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学校经费,提高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并接受上级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宝山培智收费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及办法执行。

第四十五条:宝山培智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可按有关规定接受社会捐助。

第四十六条:宝山培智应同街道居委会及附近的普通学校、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第四十七条:宝山培智应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制度,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努力发挥家长作为教育资源的作用,实施“教育承诺”,提高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

第四十八条:宝山培智应特别加强与劳动局、民政局、残联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了解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需求,征求毕业生接收单位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

第四十九条:宝山培智应在宝山教育局的领导下,指导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培训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师资,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出本地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第五十条: 宝山培智应为本区校外残疾人工作者、残疾儿童、少年及家长等提供教育、康复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第6篇: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阶段研究计划 (20

12、9——20

13、6)

发布人:刘秋波发布日期:2012/9/2点击:

42“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阶段研究计划

(20

12、9——20

13、6)

一、指导思想:

开发和利用本校已有资源,吸取兄弟学校在进行培智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已有资源,丰富培智数学活动课程资源,拓宽培智学生学习渠道,将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数学,获取知识,同时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的日常化研究的能力,确保每位教师能参与区级课题研究,提高论文发表的质量,至少有12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2、对培智数学活动课的研究能在实践层面上有一定的提升,能积累一定经验。

三、研究重点:

1、进一步研究如何系统地将培智数学活动课程与学生校内外生活联系在一起.2、建构培智数学活动课题的目标框架,着手进行培智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研究。

四、研究内容:

1、进一步开展培智数学活动课内容开发的研究

(1)数学活动课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2)数学活动课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

2、对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分析 ,形成一定的研究策略

(1)加强个案的积累、分析研究,充实课题研究的内涵,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

(2)现状分析研究:收集本校学生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获得全面科学的学生现状资料。

(3)经验研究:从各种渠道收集和数学活动课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经验总结,提取有价值的经验,同时总结本校长期以来开展数学活动课尝试性研究的先进经验,为课题的深入进行作好充分的前期研究。

五、具体措施:

1、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3、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教学评估、评优、示范课、竞赛课及学生竞赛等)并有记载。

4、认真抓好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两人结对为单位,要有实验情况记载、总结报告,以及区领导检查。

5、组织教师总结经验,撰写好学术论文、实验报告、教学案例等。

6、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呈报课题研究成果。

六、活动计划

九月:

1.制定、学习本学年课题研究计划

2.参加课题组组织的相关理论学习。

3.课题组两位成员准备参加江苏省信息技术能手大赛,重点研究课程与技术的统整。

十月:

1.课题组共读沙龙活动《21世纪技能》等。

2.准备常州市备案课题中期评估,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各成员梳理总结中期研究成果,完善课题网站资料。

4.课题组两位成员参加武进区数学课堂教学展示,重点研究课程内容的统整策略。

十一月:

1.针对中期评估,在课题组成员中进行反馈。调整课题研究的重点。

2.课题组成员参加教海探航及师陶杯等论文颁奖会。

3.课题组成员就外出学习心得进行专题研讨。

十二月:

1. 课题组进行专题学习,感受云技术下的统整与传统意义下统整的异同。

2.组织进行学生数学小论文竞赛。

一月:

1.撰写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听课心得,上交一篇案例、教学设计或论文。

2.进行课题组学期总结,收交有关资料。

三月份

1、制定新学期课题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课题研究的进程和任务。

四月份

1、组织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

2、围绕课题挖掘本年级的数学活动课素材。

3、魏丹老师上校际数学活动研讨课。

4、潘铭老师上校级数学活动研讨课。

5、上传本月研究成果。

五月份

1、组织学习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2、围绕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3、钟燕老师上校际数学活动研讨课。

4、刘秋波老师、杨静浒老师、吴亚英老师上校级数学活动研讨课

5、上传本月研究成果课例及个案分析。

六月份

1、探讨数学活动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困惑。

2、围绕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3、谢芬老师、俞淑娟老师上数学活动研讨课。

4、上传本月研究成果课例及个案分析。

5、做好课题学期研究工作总结,汇总研究过程性资料。

6、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第7篇:培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编写的几点看法

培智学校体育课多年来应用的只是一本参考教材,与聋校教材相似,都是从普教教材参考而来,只是延长学习段,降低了一些高技术型项目难度,而真正符合培智学生接受能力、适应培智学术发展需求的训练项目少得可怜。就此,我们需要大量的校本课程设置,切实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品格形成起到推动作用。我认为校本课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目标必须以康复学生身体和心理,恢复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为基础目标。一般来说,培智学生具有肢体动作不协调,平衡机能、灵敏素质差等特点,所以我们在设置内容时,必须考虑优先发展、康复学生的上述机能,只有有了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协调基础,才能谈得上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性教学,否则,极易偏离学生发展轨道,学习体育技术只是一句空谈。

二、课程设置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由基础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在跑、跳、投几个方面,低年级只需以矫正体姿、蹬跳协调、投姿协调为目标设定内容即可;中年级则是由要求有一定速度、整体连贯协调、投掷有一定远度为目标;高年级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求一定的远度和投掷的准度等高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培智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低于正常人,所以在内容选定上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再增加难度和要求。切记,欲速则不达。

三、课程设置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培智儿童参加体育竞技机会较少,这与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有关,除非有特质,一般来说身体素质都较差,甚至有多残(包括特姿),长期自闭也让他们对技术型东西不感兴趣(望而生畏心理),而对生活中的玩的项目常能自觉训练。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抓住这一点,在内容设置上与生活实际和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相联系。如走直线(与走斑马线,右侧通行联系),抛物体(抛轻球或石子而非投掷铅球),漫步机训练(联系公园或社区健身),跨跳、跳上跳下练习(假设有小河沟)。使他们感到不陌生,学了就有用。并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什么是危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便于良好意识和良好的品格的形成。

四、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体现因材施教,兼顾个体。学生个体差异在培智学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照顾全面的同时必须要兼顾个体,因为有许多项目是多残儿童或特姿儿童无法完成的,教师必须要降低难度或将训练目标进行转移。在这些学生身上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其进行训练,尽最大可能使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得到康复和发展。如在一堂康复训练课中,教师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做一个项目的训练,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训练。

五、课程设置必须有助于学生自觉进行课后训练。

六、学校课堂训练是有限的,必须考虑到课后训练(包括课间、体活等)所以教师在内容设定上必须是有助于自觉训练的,如游戏、趣味健身等。同时,必须考虑可行性,即是否符合学生能力,是否有安全性,是否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觉养成的兴趣。

七、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好动的,体育活动也不例外。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我们可以推介给学生,让其产生兴趣,或是对学生已有的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引入,使其更加完善(如悠悠球训练,可以很好康复学生的协调能力),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课后自觉训练,大脑机能和身体都得到很好的康复和发展。

八、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发展,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有全面性、兼顾性,即彼此相通相连,以多项目训练共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提高。如走、跳、跑、投、体操、柔力、球类等,在一课内即可进行2~3项训练,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课堂,又使学生不乏味,身体素质得到多方面训练,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像普教那样以纯技术型教学只训练单一项目。同时,在进行项目训练时,兼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义、集体主义及良好品质教育。

九、校本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依托本校的基础设备。设置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本校器械依据,最大限度利用这些器械,因为器械康复是最有效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总之,培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设置,必须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兼顾个体差异,以康复机能为首要训练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不时进行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的、符合自身特点的锻炼习惯,并形成良好的体育品质和品格。

第8篇:宝山培智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目录

责任部门:行政办

BSPZ-ZY-BG-01宝山培智各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宝山培智校长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2宝山培智党支部书记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3宝山培智教代会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4宝山培智课程管理室主任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5宝山培智课程研发室主任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6宝山培智德育室主任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7宝山培智行政办公室主任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8宝山培智课程保障室主任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9宝山培智大队辅导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0宝山培智教研组长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1宝山培智网管、信息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2宝山培智班主任(团队辅导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3宝山培智文书档案工作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4宝山培智护导教师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5宝山培智心理辅导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6宝山培智康复师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7宝山培智图书管理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8宝山培智文印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19宝山培智财务人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20宝山培智财产管理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21宝山培智保洁人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22宝山培智体育器材保管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23宝山培智卫生保健员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24宝山培智文体教师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1.25宝山培智兴趣课教师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要求 BSPZ-ZY-BG-02宝山培智人事管理规章制度

第9篇: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

摘要:本文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评价建议三个维度明确我校《自主生活》校本教材开发思路,结合具体教学介绍课程的常用教学法,提出了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关键词:培智学校

生活适应

开发

教学

近年来,培智学校的服务对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智力障碍学生,越来越多的自闭症、脑瘫儿童及其他发展性障碍儿童进入了培智学校。2016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无论学生起点如何低、个性特征差异如何大、课程标准都要与他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连接,降低课程门槛,实现“零拒绝”,让课程去适应学生[1]。作为培智三大生活课程之一的生活适应,是标准规定的一般性课程。为了实施这一课程,我校以前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教材作为教科书,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在吸收、借鉴和扬弃的基础上,着手开发了一套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命名为《自主生活》(寓意是“我的生活我做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每学年一册,一共9册。如今已在全校一——九年级实践了三个学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发思路

(一)目标定位:以生为本,着眼未来、可接受

生活适应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别强调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我校自主编写的《自主生活》校本课程,是帮助学生补偿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的重要的生活适应课程。课程针对学生运动技能、精细动作能力,言语和语言、注意力和情绪、生活自理和沟通交往等各方面的障碍特点,吸收了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多方面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交往等各方面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课程本着一切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智障学生的生存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可接受性出发,以智障学生适应个人生活、适应家庭生活、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补偿学生缺陷,挖掘其潜能,加强学生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生活。

(二)内容设计:主题安排,划分阶段、重实用

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为考量,划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年级段,按照主题教学思路,每段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就业劳动技能和乡土特色文化六大领域。以第一至三年级段为例:

1、个人生活适应

(1)刷牙、洗脸、梳头、漱口、饭前便后洗手等 (2)穿衣裤、换衣裤、换鞋袜、晒鞋子、扣扣子等 (3)穿鞋、洗手帕、习惯使用餐巾纸,洗袜子等

(4)晾晒衣服、收衣服、整理橱柜、整理床铺、整理房间等

2、学校生活适应 (1)认识校园 (2)认识自己 (3)认识老师和同学 (4)打扫教室 (5)校园文明

3、家庭生活适应 (1)我家的亲戚和朋友 (2)家用电器的使用 (3)基本劳动工具的使用 (4)尝一尝、闻一闻

4、社会生活适应 (1)认识社会公共场所

(2)认识四季、认识蝴蝶、蜻蜓、毛毛虫、蚂蚁、金鱼、蜗牛、青蛙、蛇、蚯蚓、蚊子、苍蝇等昆虫

(3)认识社会主要生活功能场所 (4)认识社会主要娱乐功能场所

5、就业劳动技能

简单的养花技能:给花浇水、让花晒太阳

6、乡土特色文化

(1)了解江都有多少乡镇 (2)知道自己在哪个乡镇

(三)评价建议:主体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 本课程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坚持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旨在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质性评价为主。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调查、测验、成长资料袋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也可以是学生。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学生上课出勤率与实践操作次数评价,要占本课程学业总成绩的20%。

(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先自主进行星级评价(最多三颗星),分为“加油” “不错”、“真棒”三个等级。

(3)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我校学生成长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并对课堂教学情况采用研讨课学习观摩、随堂听课、博客、教学视频、教学微视频等形式进行评价。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尤其是学生外出实践、参观以及与社区融合学习的视频资料可按照等级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

为促进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采取定期组织家长观摩、考验、现场操作和成果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通过组织阶段性成果展示,让家长根据现场进行评比。

二、常用教学法

(一)真实情境教学法

当儿童的学习与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境联系时,他们就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真实情境教学是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儿童常规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真实情境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他们的记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2]。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如:《自主生活》第二册第7课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若干水果实物、切好的果盘、神秘袋两个、牙签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神秘袋里,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认识各种水果,并看一看、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

(二)操作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有很多的操作技能,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来训练就比较有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自主生活》第七册第8课《晾晒衣服》,在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和动作示范以后,在巩固时安排了四个递进的练习:

1、让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操作,教师做一步,学生学做一步。

2、指导学生逐步操作,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教师给予帮助。

3、A类一个学生上台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随时纠正。

4、A类 学生 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巡视指导,B类学生看。

5、B类一个学生上台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随时纠正。

6、B类学生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巡视指导。

7、小组比赛

(三)讨论法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记忆表象,对于学生有基础的知识或有记忆的事物,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比较有效。如:《自主生活》第三册第11课《菜市场》,在通过图片和视频教学认识菜市场和一些蔬菜之后,可以引导同学们交流讨论,引导语:小朋友爱吃什么菜?(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喜欢的菜)。再如:《自主生活》第五册第11课《仙女公园》教学中,就可以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仙女公园在哪里?

2、你可以怎样到仙女公园?

3、在仙女公园里,你看到那些景色?教师还可以介绍仙女公园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三、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会倾听,积极思考,有效表达。

(二)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出真知。智障学生的知觉恒常性差,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技能,向实际生活中迁移困难,容易产生学、用脱节现象。所以在《自主生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练习,从而降低过渡的坡度,实现学有用的知识的目的。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培智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凸显了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能够满足具有显著个性差异学生的教育需求[3]。实施个别化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把握。教师要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学习训练需求、家庭期盼等;二是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从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和个别学生的分层目标来考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三是争取家长的配合。《自主生活》教材中包含大量生活技能训练的内容,智障学生掌握这些生活技能,要比正常学生付出更多的训练,仅仅靠课堂练习难以达到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把技能训练的任务传达给家长,让家长直接在生活中训练自己的孩子。

[1] 许家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7(1):8. [2] 刘春玲 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第二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9 [3] 许家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7(1):9.

上一篇:经典情书散文诗下一篇:表白情书写给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