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课教学高中美术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学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使教学理论与学科教学之间的互动与融合逐渐成为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新的教学要求下,有必要尝试引入一些教育理论,本文针对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进行研究。实践表明,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时融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也可使学生的整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鉴赏课教学高中美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鉴赏课教学高中美术论文 篇1:

高中美术鉴赏课有助于促进美术专业课教学

(广东省罗定市泷州中学罗定艺术高级中学)

摘 要:美术鉴赏课程作为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提升高中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拓宽高中生的艺术视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强调美术鉴赏课的重要地位,要求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鉴赏水平,带领学生进行高效的美术分析,并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并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课堂延伸,提升学生的整体美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高效教学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论》中这样描述道:“美术鉴赏”主要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欣赏和评论”的延伸和发展,其主要方法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深层次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内涵,改变传统的美术讲述模式和学习模式,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术感觉,优化美术教学中的课堂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本文中,我将分析三种不同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希望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一、指导学生在情境中鉴赏

在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育中,由于某些美术教育课程内涵比较深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展示出本次教学中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或带领学生去美术馆、艺术馆进行具体观察,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從而指导学生进行深刻的鉴赏。

例如,在对高中美术(人教版)《陶器》这节课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因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经过基础学习,了解我国制作陶器工艺的悠久历史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分析彩陶艺术的特色,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对陶器进行观赏,客观地评价我国古代的艺术,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进行课堂教授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带来几个“彩陶艺术作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对彩陶进行鉴赏之后,教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出我国彩陶艺术的发展历史,陶器造型的分类和我国彩陶艺术的主要特点“以意写形、图案动的形态格式、高度概括标志性图案、彩绘艺术、强烈艺术风格”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认知水平。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所带来的“陶器”进行现场的鉴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逐渐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素养。

二、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鉴赏

教育学家巴普洛夫曾经说过: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可见对比学习的重要性。另外由于高中美術作品很多来自于国外的艺术展示,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所以教师要指引学生通过对比的研究,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和思想,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比如,在讲授高中美术(人教版)《20世纪美术》这一节课的时候,因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印象主义和印象主义的代表画作,理解色彩和光学之间的关系,并学会用心去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作品的对比中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出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和《卢昂大教堂》;马奈的《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草地上的午餐》;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和凡高的《向日葵》等,使学生观察这些作品的不同,分析这三个艺术家所创作的“印象画作”,比较出其不同。由于学生只观察了比较浅的东西,所以教师给学生讲解“莫奈的画作借助光和色的变幻来展现;马奈的作品善于使用黑色,使整个画面色彩变得更加响亮;修拉的作品使画面产生混合色彩效果;凡高作品展现最强光”,从而使学生在对比中总结出印象画派的艺术风格,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带领学生在探究中鉴赏

高中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探究鉴赏的模式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小组探究撰写探究报告、同伴之间的自评和互评模式、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等。其主要目的是在探究性鉴赏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升华美术鉴赏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高中美术(人教版)《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的讲述中,由于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基本结构,理解以线来造型的作画模式,从而加强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在进行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根据教材给学生讲述如何使用正确的线条去展现物体的结构,并给学生展示出具体的艺术模型,使学生进行观察测量,掌握其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组成小组模式,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去用线条表示一个几何图形,并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自评和互评。

在高中美术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对比学习中和探究性学习中掌握鉴赏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喻凤.巧借同课异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6(7).

[2]白锦秋,黄启波.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6.

编辑 鲁翠红

作者:黎剑斌

鉴赏课教学高中美术论文 篇2:

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研究

【摘要】教学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使教学理论与学科教学之间的互动与融合逐渐成为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新的教学要求下,有必要尝试引入一些教育理论,本文针对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进行研究。实践表明,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时融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也可使学生的整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高中 美术鉴赏

新课改内容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等都是建构理论教学的具体体现。高中美术鉴赏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建构知识能力的要求更为注重。以下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建构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讨论。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建构教学的模式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达到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完善,使美术鉴赏教学中达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高,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提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有两个根源,其一为心理学中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展观以及心理发展相关理论;其二是哲学方面的体现,为古德曼以及杜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假设,认为学习者在进行理解经验的基础之上建构出来知识,学生不是进行知识填充的容器,而是主动去寻找和总结知识经验的有机体。建构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就因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应用和积极推广,在教育中同样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逐渐的运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引导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价值意义

(一)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了激发

高中美术鉴赏内容教学主要是图片教学形式,建构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指对以往传统的教学为主体进行信息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改变,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去思考和总结,并且由此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和模式。例如,在进行鉴赏教学中,选取一组和教学相关的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在此之前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图片信息的介绍和说明,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思考和阐述,使学生针对图片抒发自己的见解,对课堂的主动性和活力进行激发,无标准统一的答案,进行放松性的教学,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

(二)对美术鉴赏课的整体教学评价进行改变

美术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进行转移,交付于学生,对标准答案教学的模式进行改变,使学生各抒己见,对图片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认知,使答案更加的多元化。与标准答案式教学不同,建构主义模式教学在高中鉴赏课程中的应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积极的进行思考并且得出自己的答案,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图片解读的评价标准不在是统一和静态的,而是学生的动态思维培养和评价。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模式对高中鉴赏教学的指导体现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主要的任务为实现学生对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挥培养关注较少。在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模式的引入后,基本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在教学中将学生团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个性发展的培养放在了主要的位置,对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在保证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对学生的视野进行了开拓。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引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总体的教学设计。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建构理论模式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经验构建,即实现一种由知识传授,到知识学习,由以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到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高。新时期教学的发展,需要将美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放在中心位置,从整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的方法模式以及媒体应用进行明确,将教学变成有机系统,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单方面传送。在这个有机的系统中,做到学生、科任教师、课程学习内容以及相关因素之间动态结合,从而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

其二,教案的具体设计。教学的重心、核心为教案的设计,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实现的支撑。在建构主义的引导下,对于教案的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课堂主导性进行体现,而学生为知识学习的主导,也就是知识建构的中心,主要的任务是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可以对多媒体工具和情景创设方法进行运用,从而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提高,并将这些内容在教案设计中进行体现,以此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进行促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仍在初始阶段,实现构建教学模式对高中美术鉴赏内容的指导和融入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从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式来看,理论与教学之间的促进和融合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我国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的模式仍然未得到普及和发展,但是相信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积极指导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将会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海红.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神州,2012(8):45-45.

[2]王玉春.构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立体主义”评价体系[J].文理导航旬刊,2012(4):16-16.

[3]刘丹.建构主义在高中美术欣赏课对话式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5.

作者:胡思琪

鉴赏课教学高中美术论文 篇3:

“心美术”教育四步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运用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科不仅是教学生从事艺术创作,更深一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鉴赏的本质是审美活动,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感受。高中阶段正是开展艺术鉴赏教育的良好时期,教师理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追求形体美和精神美的统一,既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又能够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鉴于此,本文围绕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心美术”四步教学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心美术;四步教学法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和改进美育是学校美术学科的重要任务。

美术学科的存在以及价值意义都建立在视觉性上,视觉性也是一种人和社会的基本映射关系。根据这一研究,可以得出人类的美学活动既是本能体现,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美术学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辨、创造力,并由此诞生了“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学科素养。其中,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必修课《美术鉴赏》是重中之重,其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根植图像识别、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将“心美术”教育这一全新的模式引入高中美术鉴赏课,也即“叩心、问心、拓心、美心”四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新的教学探索。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按照国家开设美术课教学的要求,美术鉴赏课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品鉴与甄别,领悟作品的艺术特色,感受美术作品的内在精神内涵,提高艺术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审美判断和人文素养的课程。古今中外,画家通过美术作品来传达他们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怀。美术的作用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到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高中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学生丰富美术基础素养、基础知识、了解美术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所思所想、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还要培养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美术课程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的影響,在教育教学中,美术鉴赏课始终存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问题。

一般来说,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作者的艺术情怀与人文内涵,开阔学生的视野,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是有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动力的。但是学生关于美术鉴赏素养基础很弱,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缺乏相应的审美判断经验,文史哲知识有限,也做不到有关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文化理解。因此,要求教师在教授美术鉴赏课程时,必须熟悉教材体系和结构,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所思所求,否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易准确把握重难点。再加上传统教学法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忽视,使得整个美术教学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以高中美术鉴赏为例,关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一课中关于木刻版画的知识点由于已经在之前的学段有所涉及,因此到了高中也只是浅尝辄止,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换句话说,对教材文本的深入挖掘和把握是当前高中美术教师所欠缺的能力。

1.学生缺乏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视

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态度是不积极主动学习美术鉴赏课的,平时的课业负担很重,高考压力很大,社会、家庭、学校或多或少都会过度关注文化课分数,而缺少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注,尤其是对非高考科目的关注很不够。学生功利心很强,凡是高考所涉及的科目,学得有动力,学得有压力,学得也有成效。相反,非高考所涉及的科目,学生就会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或是随心所欲的学习,甚至变成了休息课、睡觉课。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只是知晓《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向日葵》,简单了解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对艺术家的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创作方式、作品内涵、作品思想意义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缺乏了解。学生不感兴趣,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定目标。

2.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鉴赏课所面临的问题也与教师缺乏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关。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主动联结学生的日常认知,带领学生一起探寻美的本源,以获得创新变化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建立联结学生心理的途径,将死板的讲授式教学升华至人文探讨,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美术课程对于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的要求变得更高,而教师也需要提升对美术现象的阐述和讲解能力。高中阶段,学生受到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限制,很难在美术鉴赏课上有所收获。为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重构美术课堂知识的广度,通过在课程中预设、渗透审美意识和文化意识,来促使艺术实践创新素养落地。

3.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信息量快速增长,且现实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也持续影响着人们对于美的看法。现行美术鉴赏教学知识单一,内容陈旧,与当下社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偏理论性,专业性强,教师往往是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切合学生实际做到趣味与学术的结合,活动与理论的交融,创新与继承的相辅。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总体上是枯燥的,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心美术”教育四步教学法在高中鉴赏课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正视和改革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所涉及的问题,可以结合“心美术”教育理念,做一些深入浅出的改进措施,“心美术”教育遵循“问心循趣”的核心理念,从积极探索教材文本入手,发挥美术鉴赏课程的魅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以期达到预设教学目标,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1.“心美术”教育四步教学法之“叩心”

所谓“叩心”,就是快速点出主题,简明扼要地指出教学要点,在此基础之上激起学生的兴趣,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给学生以自觉,快速点出主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把传统单一的提问转变为“发现问题—思考—探究—解决”。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具体而言,在讲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这节课时,教师预先设计了一些马蒂斯作品《马蒂斯夫人像》,在课堂开始之初让学生品鉴作品的独特之处,得到意象美术的要点“不求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欢快自由的课堂氛围。

2.“心美术”教育四步教学法之“问心”

所谓“问心”,就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怀着怎样的心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美术鉴赏教学中,视频、画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然而新奇过后,迎来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少学生就会立刻回归到一种倦怠、不感兴趣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的问题设置至关重要。兴趣性、关联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反复推敲和揣摩。比如,《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一课里,教授米开朗基罗《大卫》时教师设计一个问题“欧洲美术作品中为什么总要用裸体来表现人物”,结合前一节课中国古代雕塑作品鉴赏,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不同来理解对待人的身体认知区别,了解欧洲文化之传统,理解其裸体表现形式的内涵,加强美术鉴赏的文化理解,升华美术作品鉴赏体验感。

3.“心美术”教育四步教学法之“拓心”

所谓“拓心”,是指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相应的拓展,引导学生感受更加饱满和富有层次的美。学科的综合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借助视听欣赏昆曲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中感受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会四季变幻的时空之美,理解诗词歌赋融入园林中的人文之美,加強文化自信,感受中华美学的魅力。

4.“心美术”教育四步教学法之“美心”

所谓“美心”,就是在基础的艺术作品品鉴之上引导学生深刻思考,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著名欧洲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美术鉴赏作品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雕塑作品,无论是具象艺术还是意象艺术,都是艺术家结合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背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创作需求的一种艺术表现,拥有深层的内涵和意蕴。美心教育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认知与一定的艺术理解力之上,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以帮助学生通过鉴赏艺术作品来完善自己的人格、突破心理障碍,用健康、阳光、美好的心态面对学业和生活。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鉴赏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现阶段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因素导致实际成效有限。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以尝试引入“心美术”教育,这就需要教师从叩心、问心、拓心和美心四个层面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7(67).

[2]林军.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审美体验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8(27).

作者:张斌

上一篇:协会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研究型教学大学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