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其不仅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应充分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挖掘美术作品的丰富内容与深刻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走进美术作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

关键词:美术作品鉴赏学生

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灵魂,激发观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冶其情操。美术鉴赏作为美术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模块,为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运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评论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鉴赏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能将目光局限于教材和作品本身,而应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作品。如,从自然、社会、传统文化等范畴,挖掘蕴藏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表现手法及精神内涵,激励学生大胆说出在鉴赏作品时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美术鉴赏中享受审美愉悦,升华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一、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作品鉴赏灵动起来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涉及的一些经典作品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在鉴赏时,学生与作品之间无形中会存在一道隐形的“墙”,学生往往只能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中对作品形成浅层的认识。如何推倒这道“墙”,让学生近距离地鉴赏,成为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也不例外。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同样为美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而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确定,教师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紧贴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美术作品的欲望与想象思维,让学生燃起品鉴美术作品的智慧火花,让学生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因此,在开展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将鉴赏的内容引向生活,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美术作品息息相关的内容,激起自主探究的兴趣,继而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甚至创造美,变被动鉴赏为主动鉴赏,从而真正让作品鉴赏灵动起来。

在教授《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认识原石—初步感知玉石工艺之美—学习玉石文化—了解玉器的审美追求—鉴赏玉石作品。为了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玉石,走进玉石世界,更为直观地鉴赏玉石,笔者在课前准备了玉牌、玉把件等物品。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从石堆里挑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原石,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了玉器制作的原石,了解了各种玉石的质地特点。接着,笔者让学生欣赏现代生活中人们佩戴、把玩的玉石器件,初步感知玉石的工艺之美,随后笔者抛出问题:古人制作的玉石工艺品是怎样的?之后,笔者向学生展示古代玉器的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赏析,同时引入隐藏在玉石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古代玉器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又体现出独特的人文价值。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深入学习玉石文化,走进作品,了解其本质内涵。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玉器不同的审美追求,笔者让学生通过对比赏析,感受不同风格玉器的古朴之美与华丽之美。最后,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后,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玉器选取任意的角度鉴赏,表达自己对玉器直观、真实的感受。在这节课中,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地参与鉴赏活动,并学会了如何鉴赏。一些学生在课后借助网络平台与专业书籍对古代玉器进行了深入探究,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古代玉器赏析报告。

美术鉴赏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美术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重合的内容,让这些具有共性的内容成为连接学生和教材的纽带,以此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让美术鉴赏课“活”起来。

二、结合亲身体验,让作品鉴赏丰满起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学生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值得教师思考。有专家提出过鉴赏的三个阶段:第一,远距离欣赏,初步感知;第二,深入其中,慢慢品读;第三,跳出作品,深度思考。这三个阶段也是观者在鉴赏作品时所处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与状态。在鉴赏时,一些学生仅停留在第一阶段——远距离欣赏,未能进入第二阶段——深入作品。只有零距离地接触作品,才能感受到作品的真实与美好。因此,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民间工作坊、体验馆、古建筑群自主观察、自主体验、自主探寻,发现美术作品中美的真谛,拓展艺术作品的鉴赏空间。这样,学生的鉴赏表达才不是苍白无力的辞藻,而是直击作品要害、客观真实且丰满的阐述。教师要遵循这样的鉴赏原则:不体验不妄下定论,不体验不违心而谈。学生走入作品,用心感悟,方识作品的真面目。

在教授《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一课时,笔者首先安排了学生的体验实践环节,先让学生感受泥性,随意塑形。尽管学生的实践缺少专业性,有的仅是简单的泥条盘筑,创作的泥塑作品不甚美观,但笔者还是对学生的大胆尝试予以肯定。对于他们制作的泥塑作品,笔者用“质朴”“本真”“具有原始的粗犷美”等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然,学生不仅需要鼓励与肯定,而且需要适当的指导与点评。为此,笔者结合学生的作品,给予了大方向上的建议与指导,通过视频让学生鉴赏古代陶器与瓷器。正是有了先前生活中的体验,学生方能感受泥土的魅力,开展鉴赏实践活动。

在教授《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一课时,课前,笔者先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朱东润故居感受古代园林建筑艺术之美,让学生完成课前布置的参观实践调查表,从建筑的布局样式到回廊、小径、墙体、假山叠石等园林要素,探究设计者的匠心设计。同时,笔者让学生利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收集相关素材,再将这些素材制作成精美的家乡园林记录片。课上,笔者将短视频、图片特写与中国古典音乐相结合。展现古代园林艺术之美,学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无论是鉴赏苏州的拙政园还是上海豫园,学生总能很快道出其艺术特色。

对于一些美术类的鉴赏活动,教师不应费尽口舌,而要让学生亲身感悟,其自然能品味其中的美妙。

三、探访艺术家的心灵家园,让作品鉴赏的内涵丰富起来

经典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饱含深情地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作品,其作品不仅是对客观物象的个性化呈现,而且体现了自身的精神追求。“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写照,有无奈,有悲怆,更有些许的期盼。学生仅鉴赏作品的表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之后再鉴赏作品,对作品的理解才会全面而深刻。

高中美术鉴赏在涉及作品鉴赏的同时,还涉及人文历史、社会思想、文化传统等深层的文化问题。在实施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审美功能和潜在的社会价值功能。在鉴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了解艺术家,探访艺术家的心灵家园,分析艺术家的情感世界,最终让作品鉴赏活动的内涵丰富起来。

如,在执教《移情草木——花鸟画》一课时,第一步,笔者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墨梅图》中的梅花是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呈现吗?朱耷的《荷花水鸟图》和徐渭的《墨葡萄图》在表现对象上有何共性?翻白眼的水鸟,突兀的怪石,气势奔放、枝叶纷披的葡萄藤蔓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情感?第二步,笔者引导学生先从画家的生平及其人格特征入手作全面调查,接着了解画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收集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横向比较。第三步,分析经典作品《荷花水鸟图》《墨葡萄图》在技法、构图、题跋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在鉴赏时能更深层次地解读作品。学生通过查询资料、阅读讨论、自由交流,了解了花鸟画的生机意趣与画家思想情感的紧密联系,由此使美术鉴赏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学生走进画家的心灵世界与画家共情愫,方能体会作品背后隐藏的深刻寓意。

又如,在鉴赏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作品,大胆表达自己的第一感觉。学生对凡·高的作品褒贬不一,一些学生认为他的作品笔触奔放,富有动感;一些学生认为他作品的画面色彩与描绘的对象差异较大;还有一些学生从作品的用笔和用色上判断画家是一个情绪化的人,认为他在创作时一定处于精神亢奋、情绪激动的状态。笔者认为,学生的发言是有理有据的,这是作品的表现性给学生传递的情感效应,也正是画家想要获得的预期效果。随后,笔者结合学生的发言继续追问:你认为画家创作时带有怎样的主观情绪?为什么他的作品呈现的艺术形式与印象派画家有所不同?他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有何关联?带着种种疑问,笔者播放了凡·高传记的微视频,让学生了解他坎坷的人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绘画的执着,学生从不了解到了解,从远离他到走近他继而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最后,笔者加以总结:奔放的笔触是凡·高宣泄情感的重要手段,明亮的色彩体现了凡·高对生命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创作的过程中,作画的技法形式已无关紧要,创作的价值在于自己创作时的情感表现。

四、了解作品创作的表现技法,让作品鉴赏专业起来

经典的艺术作品除了在内容与取材上具有独特性,还得益于创作者在创作时对各种表现技法的熟练运用。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教师不能受课程培养目标的限制而忽视学生对美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认识。只有当学生真正了解相关的表现技法时,其才能在鉴赏时走进作品,了解画家的技法表现意图,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作品,从而提升自身的鉴赏水平。

山水画的皴法是山水画创作时必备的表现技法,画家借助皴法表现心中的审美意象,从而造就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形象。在教授《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时,笔者抓住皴法这一山水画独特的表现技法,先分别演示披麻皴、米点皴、卷云皴、解索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牛毛皴等技法,让学生对皴法形成初步的认知,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真实的山石与示范的画作,分析这些皴法表现的山石符合我国哪些地区的山川面貌,此时,学生对皴法在山水画创作时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后,笔者让学生鉴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马远的《踏歌图》、倪瓒的《六君子图》等不同风格的山水画,这时,学生对皴法的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忌理论灌输、空谈作品。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上要留有疑点,为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琢磨与感悟,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鉴赏潜能,引领学生走进美术作品鉴赏。

上一篇:叙事护理在慢性呼吸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下一篇:企业税务筹划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