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专业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意味着农业高职院校承担了更重的农业人才培养任务。该文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学院专业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

第一篇:农业专业论文

解析农业机械化专业新生专业教育内容

摘要:针对农机专业新生对农机专业的认识存在偏颇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农业机械的范畴,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农机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去向,最后介绍了农机行业的典型人物事迹。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农机专业,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农机 新生 专业教育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及自然环境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且农业生产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社会发展提供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却不能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这就使得许多农村家长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越过“农门”,过上城里人体面的生活。据调查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部分家长因农业机械化专业与农业相关而不太满意,由于存在和其他热门专业的横向比较,新生对该专业也有一定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了入学专业教育。通过入学专业教育使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内涵、社会地位、课程设置、发展现状、就业去向、行业现状以及发展潜力,改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片面认识,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充满自信,能安下心来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本次专业教育历时两个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 农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属第一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基础保证,其他产业无从谈起。通过结合实际深入阐述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懂得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2 农业机械的范畴

通常提起农业机械一般都仅限于田间作业机械,而实际上农业机械有很大的范畴。从广义的角度讲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农业运输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因农作物种类繁多,不同作物在不同生产环节又使用不同的作业机械,即使在同一个作业环节不同作业对象使用的机械不同,所以农业机械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的内涵,消除学生对农业机械的理解误区。

3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增产措施的实施与发展、争取作业时间、抵御自然灾害、有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其中重点讲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劳动条件两方面的内容,指出现代农业机械的大面积使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实现“以少养多”的局面,从而使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其他行业。随着农业装备水平、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有了大幅改善,农业生产已不再是繁重、辛苦的体力劳动了。在讲解中着重向学生指出一点,如果没有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生产效率仍将处于低下水平,大量劳动者会被束缚在农业生产上,也就不会有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学子在这里接受高等教育。

4 农业机械化工程的研究领域

本专业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自然条件等,利用机械动力学、控制论及优化设计、随机过程、可靠性设计、机械设计及理论等研究农业机械的理论、结构设计、试验和应用等问题。本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田间作业机械,而且侧重于农业生产机械化所必须的典型设备的构造、原理、设计理论等。该部分讲述本专业学习主要教学目的是什么,要让学生事先明白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能掌握那学技能。

5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从解放后开始发展自己的农机化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机化水平差别较大,农机总动力与发达国家几乎相当,但农机具数量、质量、种类、性能等硬件指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中国的农机化发展趋势从宏观上看要与世界发展同步,基本机械化是我们的近期目标,全方位农机化及局部领域内的以机械、电子、信息等为依托的与生物工程相结合的精确农业机械化则是中国农机化发展的远期目标。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70年代初实现了全方位机械化,并逐步被自动化所取代。

通过介绍国内农业机械与国外农机发展现状和差距,让学生明白国内农机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该行业还没有经过充分竞争,发展潜力巨大,是创业的理想领域。

6 主要专业课程

农业机械化专业属机械行业,其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与机械设计专业课程相似,主要有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测试技术、液压技术、技术经济学、经营管理学、汽车电器设备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另外还有专业课如汽车拖拉机构造及原理、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和农产品加工等。讲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要提醒农机专业的学生机械行业的专业理论是相通的,只要专业基础基础知识扎实,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向任何机械方向转,因为有了一定的机械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后,专业课程是比较容易学的。

7 毕业去向

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制造业,现代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几乎都是由相关机械装备来完成的,机械及其装备遍布各个生产生活领域,故机械行业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行业。从近年农机专业毕业的去向来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只要与机械装备设计、制造、使用和管理的有关的行业均有需求。具体一点可到相关加工制造企业、各类独资合资企业、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机械化及自动化方面的管理工作及产品的设计、制造、运用、鉴定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到科学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及教育教学工作。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8 农机行业的典型人物事迹

介绍了在农机行业工作的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典型事迹,最后讲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及取得的成绩。在讲解中重点阐述了在个人事业发展中,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勤一行”总会有可惜回报。

参考文献

[1] 吴海平,郑德聪,王玉顺,等.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教学改革[J].农机化研究,2000, (2) :129 - 131.

[2] 蔡燕弟,贾富国,冯江.农业机械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1, (1) :114 —124.

[3] 李景彬,坎杂,江英兰,等.(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陕西教育,2010,(6):28-29.

作者:王吉奎

第二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将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从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面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合作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实用人才等方面入手,主动适应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401)。

作者简介:束剑华(1963—),男,江苏丹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研究。Tel:(0512)66098522;E-mail:sjhszny@126.com。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主题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哪些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农业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如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新要求,本研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特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笔者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将会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1.1农业生产集约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很少,目前又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还需占用耕地,要养活养好13亿人口,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集约化又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技术集约化等方面。

现阶段我国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的重点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化学品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资本和人才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式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在上述两大转变中第二个转变是第一个转变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路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据农业部初步统计,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 0.18亿hm2,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2]。根据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计划,苏州范围内2012年年底前已全面完成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流转。

1.2农业经营一体化

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使农业的外部经营内部化,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农业经营一体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实际,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增加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据农业部统计,至2012年12月底,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186.67万hm2,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2]。

1.3农业服务社会化

与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相配套的是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技服务、新型农机服务、种子种苗服务、农资供应及指导服务、农经综合服务、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金融、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经济、农业物联网服务、农业总部经济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健全和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切实履行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能;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为支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依托、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村级综合性服务中心(服务社)建设,发挥好为农服务作用。

1.4农业管理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信息化在农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造针对不同服务主体的惠农信息平台,强化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精准农业等信息技术应用。二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传感、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层次。这方面江苏省提出“建好一个平台、集成一套体系、强化四类示范”,即: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对接入系统的温室大棚、生产基地或规模养殖场进行远程智能监控;集成一套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推广普及提供支撑;重点推进智能畜禽养殖业、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水产养殖业、智能露地农业生产4类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运用。

根据农业部编制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3]。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给农业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

2.1优化专业结构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将快速兴起,继而将有效刺激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需求[4]。农业高职教育应及时适应这一新变化,及时增设相关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2.2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进程,继而有效刺激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现代农业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5]。现代服务业是对人才需求最多的行业,农业高职教育应认真研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

2.3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农业高职教育应该成为这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2.4重视创业教育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和各地将出台一系列促进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农业高职教育应像重视就业教育一样重视创业教育。

3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对策

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应主动适应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3.1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面向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1)在服务面向上,应由主要面向生产领域,转向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部领域,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的建设;(2)专业内涵上,应该由主要围绕传统生产技术设置专业,转向围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和多功能农业设置专业;(3)人才定位上,应该由主要为国家农业技术部门培养人才转向主要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和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处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认真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给农业高职院校带来的新机遇和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足苏州、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线,将全院的3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调整、整合和优化,组建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机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管理等10个专业群,分别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中一、二、三产等产业领域,增设了生态农业技术、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农产品物流等新专业,专业定位更加明确,服务面向不断拓展,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合作教育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人才的新定位,对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为农业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一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等合作主体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企业合作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高涨;二是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将更加主动和有力。对农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在深入实施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苏州市政府“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工程和学院“科技为农服务”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配套建设和“苏绿学院”“园艺职教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和完善了“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推动合作、以合作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牵头,联合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构建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和集团化办学奠定了基础。

3.3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实用人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创造了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盟以替代他们父辈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和创业型青年职业农民。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政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形成了“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共建合作平台,各专业群均建立了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2)共享资源,以校企互聘、互兼为重点,学院与合作各方共享人力资源,学院一方面选派教师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园区)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建立教授(师)工作站,另一方面聘请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领导、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并在学院设立“技师工作站”,为学生实训授课;(3)共育实用人才,一方面合作各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编制、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技能训练、学生顶岗实习、创业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政府及农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职业农民培训。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院还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协议,由太仓市政府出资,在2003—2005年期间采用单独招生和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为太仓市培养50名基层全科农技员,在量身定制青年职业农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通过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与政府联手、与行业联通、与企业联姻,用联动方式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途径,探索形成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业教育体系。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徐忠界和他的园林植物医院就是学院创业教育典型代表,他在学生期间就荣获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创业计划大赛第1名,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2年他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31/c_124307774.htm.

[2]董峻.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资本下乡”[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15/c_114679892.htm.

[3]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4-03-21]. http://www.moa.gov.cn/ztzl/sewgh/.

[4]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

[5]丁丽军,赵莎莎,钱建中,等. 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23-25.张永强,才正,陈晓萌,等. 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水产业土地流转动力机制——以黑龙江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71-473.

作者:束剑华

第三篇: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

摘 要: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意味着农业高职院校承担了更重的农业人才培养任务。该文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学院专业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随着我国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作为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农业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血液。其中,专业建设是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在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为 “三农”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1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状况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职院校,办学期间,学院始终坚持“农”的特色,围绕农业专业建设做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农业职业教育特色。尤其是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程联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种、养、加、机、贸”的农业专业体系。根据湖南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联动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的发展战略,主动停办金融保险、物业管理、国土、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设计等与农业产业无关或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10个,新增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宠物养护与训导、物流管理等适应产业调整与升级的专业8个,形成了对接现代农业的“种、养、加、机、贸”五大专业体系,覆盖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市场,重点对接特色农产品加工,农资及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高端领域。

1.1 组建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致力于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有4个大师工作室,建立了442名的兼职教师库,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针对专职教师,学院每年安排下到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锻炼,并实行督导考核,让教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依托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轮流换岗机制,增强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学院每年固定从农业生产第一线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建成兼职教师库。

1.2 构建顺应现代农业生产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业物质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等。学院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投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比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三园交替、季节轮换”、畜牧兽医专业的“三边联动”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都很好地适应了农业生产周期性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专业建设中“农”的特点。

1.3 建立了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明确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不能低于50%,要充分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竞赛,对于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进全院师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学院对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近年来学生在参加国家级与省级的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种子质量检测、农机维修、动物外科手术、蔬菜有机磷检测、植物组织培养等项目的大奖。

1.4 提出了以产业带动专业发展的特有模式 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现代农业和中国现代农业装备2个职教集团,湖南畜牧产业和农业休闲2个校企联盟。加强产教融合,以“两集团、两联盟”为平台,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有力的推动了学院农业特色专业群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学院先后与隆平高科共建了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与湖南农讯村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湖南村村通”农产品交易平台,与中联重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南方水田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强化专业建设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变”,建立了以产业带动专业发展的模式。

2 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适应市场的关键,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离农”现象比较严重,非农专业强于涉农专业普遍存在,这对我国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突出农业类专业特色,对于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我国顺利发展现代化农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加大对农业类专业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是艰苦行业,从事农业要“看天吃饭”,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学生填报志愿时都避开农业专业,选择一些财经、制造等热门专业,造成了农业类专业招生难的问题,也加重了农业高职院校的“离农”现象。因此,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农业类专业大力扶持,以大幅度降低或免收学费的形式,吸引部分学生和农民到学校系统地学习农业技术,按学生数量给予学校经费补贴,鼓励高职院校加强农业类专业建设。同时,农业高职院校也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定位,重点支持农业类专业的建设,在人员、资金等方面向农业类专业适当倾斜。农业高职院校要避免发展为“高大全”的综合性职业院校,要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把农业类专业做精做强。

2.2 建立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事物,农业产业会出现结构性升级,对农业人才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市场需求。农业高职院校要联合企业成立专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对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规划学校的专业发展,使得开立的专业始终都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3 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一定相同。农业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适应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追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业高职院校应结合校企合作,协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畜牧兽医专业“三边联动、工学交替”、兽医专业和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现代学徒制”、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三园交替、季节轮换”、园艺技术专业“专业+公司+师生员工”、食品检测技术专业“朝修夕练,三训定点”等人才培养模式。

2.4 加强农业专业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质量高不高,要看师资力量强不强。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从理论角度来讲,农业专业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农业理论基础,了解世界前沿知识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理论领域的影响,掌握农业专业教学的规律,成为农业教学的能手。从实践角度来讲,农业专业教师要摆脱教师那种“只能说不能做”的顽疾,而要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和掌握农业操作技能,真正成为一个能够下得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参考文献

[1]王丽桥,周科良,孙智.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2(2).

[2]李明福,李玉萍,张丽芬,等.农业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办学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责编:吴祚云)

作者:罗迈钦 单武雄

第四篇:推进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 加快淮安现代化农业发展

[摘 要] 专业群建设是现在中等专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开展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专业优势,提高专业水平,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而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可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减低实训成本,打造“双师型”队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培训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推进淮安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 键 词] 专业群;现代农业;建设;发展

[

在我市提出“4+1”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其根本就是要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那么,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还是老方法、老套路,加快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来开设农业专业,建设好现代农业专业群,加快我市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一、淮安市农业现状

淮安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稳步提升,其中优质稻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绿色高效农业的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畜禽养殖场个数不断增加、生态渔业养殖面积稳中提高,大田粮食生产也年年丰收。目前我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业产业园区有上百家,先后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0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的设立和健康运行,示范带动了农业生产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推动了淮安农业加速转型升级。

二、现代农业专业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重工轻农”思想严重,招生人数萎缩

现在的大多数农民都希望子女能上普通高中,普通高中考不上才来上职业中专,就是上了中专,他们也希望学一个好的专业,有一技之长,出路好,工资高。而农业专业就是和泥土打交道,没有人愿意学农业专业,造成招生人数萎缩。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

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不合理,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还是原来的旧方法,内容相对老套,许多新技术、新理论、不能及时进课堂,内容覆盖面不够,比较单一,社会生产紧急需要的技能类课程很少开设,或者就没有开设,没有特色专业,脱离了生产实际,造成了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高。

三、加强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推进淮安现代农业发展

(一)结合我市的现代农业产业资源全面调研,科学预测和规划现代农业专业的发展

我们要按照教育部新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结合自身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开设农业专业。我市现代农业情况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每年的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而土壤的污染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会造成产量下降,污染物在农作物体内积累,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这就要求我们选择适合我们的区域情况开设专业。诸如观光农业经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资连锁经营与管理等。

(二)利用、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其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1.打造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师团队

现代农业专业群对新型“双师”农业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应是教学的能手,还应是农业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是农业的全才;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还要有娴熟的技能;不仅要精通生产,还要熟悉销售;不仅要善于从农业发展中寻找规律,还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这就要整合现代农业专业群相关专业资源,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聘用并培训兼职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水平,满足教学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并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校处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应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农业实训基地应是现代农业的“世博园”,是高科技、高产出的典范。不仅要建好校内涉农实训基地,把资金优先用在实训教室、种养殖场、实习车间的建设上,还要积极开辟多种渠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训基地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增强实用性人才培养。以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校外实训基地。

3.创新人才模式培养

通过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创新现代农业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应成为现代农业的行家。一个专业的兴衰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应全面改善人才培养的环境,提高现代农业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

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教师、学生、基地、企业”互通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创建数字化課堂,开展现代农业专业群微课的探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体现,将教学场景转变到企业实景,形成数字化教学。

综上所述,我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当今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建立好自己的现代农业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推进我市“4+1”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保障,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从而使我市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韩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改革,2005(10):5-11.

[2]马建富.做特做强做好涉农专业建设大文章[J].江苏教育,2011(6).

[3]董显辉.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1(1):18-22.

作者:周尖

第五篇:改革农业专业教学模式,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求从业人员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的学生成了摆在专业教育者面前的首要课题。而过去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这种状况,我院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有创意、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改革与实践,以适应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专业教学 改革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步入21世纪以来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非常迅速,但从整体发展水平看,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劳动力素质。农业产业化的转变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我国同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的比重过低,且农业生产技术缺乏且利用率过低,所以,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不断地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大力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不失为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培养推进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它能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一 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1.高素质的农业生产与加工人员

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才可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农业产业要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加工人员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2.专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员

我国农业生产传统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与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需要大量的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推广人才。

3.经营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要求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者,更是经营者,并且是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农业产业化强调“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发展。

二 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的方法

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的学生也成了摆在高职农业教育者面前的首要课题。过去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及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有创意、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改革与实践,以适应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人才的需求。我院根据农业产业化对高职农业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以学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确定几个农业相关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对应的能力目标,并依据能力目标,结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教学时间(教学时数、生产季节),教学资源(实验实训条件、原材料资源等),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切实保证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优点,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通过广泛调研,以农业产业化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需要大批具有较强综合技能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我院的培养目标由农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根据需求设置。贴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围绕“产、加、销”等能力进行训练,设计综合训练项目,提高技能训练效果。以更好地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学习和研究,对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调研,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如近年来在开设课程中逐渐增加了无土栽培、组织培养、实用菌栽培等现代化高效农业所需的课程,缩减了传统的遗传、育种等课程,注重所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并在给学生传授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

* 本文为沧州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330)

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做到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我们除了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外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1)校企合作:与校外产学基地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学生也能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学生通过参加测土施肥、果树修剪、病虫害调查与防治等活动提高专业技能。(2)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到相关农业企业顶岗实习,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培养的人才才是能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可能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农业企业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获取知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5.完善改革考核方法

教学考核非常重视实践,对学生普遍实行学分制考核。由教师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多种方法的考核,闭卷考试很少,主要采用问答、演示、作业单、技能单随时分散的考核突出技能考核。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村经济问题,2006(3):9

[2]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的高技能型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4~15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王俊侠 张伟燕 王静

上一篇:企业并购风险论文下一篇:美术作品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