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社会保险精算”是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与政策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其课程建设应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依归,突出公共管理学科属性,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篇1:

论启发式教学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当前社会保险重大问题的凸显使得高等学校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讲授方式已不利于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结合教学实际对启发式教学在高等学校社会保险课程的应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社会保险;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社会保险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整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向国家输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开设并教授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随着国家对社会保障的大力扶持,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些社会保险重大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社会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社会保险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社会保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在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启发式教学法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下探讨。

1 启发式教学的涵义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它将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 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

高等学校社会保险课程的设立和发展是建立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较之于传统专业的课程,它的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要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社会保险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进行融合,才能给学生以整体性的知识。此外,社会保险还属于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目的就是要为社会保险发展的实践服务。本课程紧贴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现实,客观分析国外其他国家社会保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具体通过对社会保险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的分析论证,总结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为指导我国社会保险实践,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

目前,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主要向学生讲授社会保险的基础理论以及社会保险各个险种在国外其他国家和在我国国内的具体实践。这种传统灌输式、单向式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没有让他们主动的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对社会保险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这将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社会保险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他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直接从事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社会保险具体实践业务的流程和办法,了解社会保险不同险种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这对理解和处理社会保险的现实问题都极为重要,这些来自于实践的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保险发展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险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所授的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相关原理来分析社会保险的现实问题。古人云:“授之以鱼,供一顿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之不尽”。所以,在社会保险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保险课程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已经不能满足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培养的要求,应当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即采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实践、鼓励科学研究等方法进行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逐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规范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广泛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

3.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讲授方式对于学生接触新知识,形成课程的知识印象是有帮助的,由于社会保险课程的综合性,当要建立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联系时,就需要教师深挖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这个过程就要借助多种教学工具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它以图、文、声音、视频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更为直观,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那么,如何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长处,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来选择了。例如,在介绍社会保险的发展历史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向学生讲解社会保险发展的各种历史阶段及其表现形式,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大量生动真实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直观展现社会保险的发展背景,可以与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建立联系,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社会保险历史演变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今后对社会保险基础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分析社会保险问题扩展了新思路。但是,对于理论逻辑性较强的内容则更适合传统讲授的方法。例如,社会保险精算这一章节的内容,数理推理较多,逻辑性很强,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推导并详细讲解,其中还要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所以使用传统讲授的方式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

3.2 重视案例教学,将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案例教学主要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提出的,它是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也应当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认知经验,分享经验,还可以扩大社会认知面,从而提高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愿望和相关能力。具体来讲,案例教学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和推理性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辩论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就社会保险课程来说,案例教学的运用对于社会保险理论、社会保险法律与法规、社会保险原则及条款的解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实践性和权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效果。案例教学重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案例分析来强化社会保险的基本知识及实践应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社会保险知识,而应将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积极的引导、启发和讲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就某个论点深入分析讨论,启发学生采用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在于案例的选取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设计。例如,在讲解社会保险险种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选取同一个险种本国和国外两个案例,让学生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分析,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以发言、辩论等讨论形式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保险基础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的国情下社会保险政策的内涵,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处理社会保险现实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社会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保险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就必须让他们到实践中去体会理解。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同样要先从课本开始,再进入实践中去,最后又回到课本,这不仅遵循了认识论的规律,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其他基本素质。在社会实践环节,要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险相关机构实习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保险相关机构的管理流程及其不同险种的政策实施情况。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这有助于高等院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学习和学生的学——学生自主学习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到教学的目的,才能体现高等学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它没有特定的教学方法可以遵循,它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书本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反思内化而获得知识和能力,所以它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李秀芳等.保险精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洪文.启发式教学初探[J].吉林教育,2009,(02).

[4]徐芳燕.高校教学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

作者:张 歌

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篇2:

基于专业技能的“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

[摘 要] “社会保险精算”是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与政策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其课程建设应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依归,突出公共管理学科属性,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补充和配合,突出教学重点,并整合了“社会保险精算”“社会统计学”“管理定量分析”等上机操作需求,开设了“计量、仿真与精算”实验课。

[关键词] 社会保险精算;专业技能;课程建设

[

“社会保险精算”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业课程具有其内在本质规定性,课程建设应基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要求,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中体现特色。

一 “社会保险精算”的课程地位与特点

“社会保险精算”是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运行规律,包含了大量社会保险关键要素的核心信息,也是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险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该课程所涉内容广度和深度超出了一般课程。

(一)“社会保险精算”培养理论分析能力和政策理解能力

学好“社会保险精算”,不仅要掌握精算学的基础知识,还应充分理解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运行规律,并能把社会保险制度运行过程表达为数学公式形式,“社会保险精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相应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政策与制度理解能力。首先,社会保险作为应对生活风险的经济社会机制,遵循一定的保险原则筹集和使用资金,“社会保险精算”让学生理解和领会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精算平衡公式,进一步理解和领会社会保险运行规律。其次,国家为特定目标构建或调整社会保险制度与政策时均应以满足财务平衡条件为基本前提,通过社会保险精算,让财务平衡的硬约束充分呈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甚至相关决策者明确制度与政策选择空间,也有利于加深对既有制度与政策的理解。最后,在社会精算条件的设定和风险水平测定过程中,包含了对经济社会条件的认知与判断,在“社会保险精算”教学过程中具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理解社情国情的优势。此外,社会精算中财务平衡的相关公式,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了社会保险中关键变量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透过复杂现象中抓住本质问题的能力,即理论穿透力。

(二)“社會保险精算”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保险精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大量实务性工作,应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精算的开展建立在风险事件发生率等精算假设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假设应尽可能地接近现实,假设与现实越接近结论就越具有可靠性;另一方面,假设又不等于现实,必须对现实进行抽象和简化以便于数学处理。因此,精算人员需要对现实情况充分理解和把握,这种对现实的处理能力需经过大量“干中学”的过程。“社会保险精算”教学虽然没有条件让学生直接沉浸在精算实务之中,但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增加体会。其次,精算报告的撰写及对精算结论适用范围的判断往往是满足实务工作部门的需要,当政策变化或特定事件发生时,精算模型应相应地调整,而更为重要的是既有的精算结论及其适用范围亦需要重新加以说明,因而,“社会保险精算”的教学应增强学生对精算结论的实际应用的准确理解。最后,社会保险精算涉及大量公式模型和具体的数学运算,大部分运算都不得不借助于EXCEL等电脑软件,“社会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应让学生适当进行相关软件操作,必要时可开设相应的上机实验课。

(三)“社会保险精算”与其他课程协同教学

精算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就理论修养方面来看,学生需要掌握经济学、保险学和社会保障学相关理论,从技术细节上讲,学生需掌握大量数学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社会保险精算”应与其他课程协同教学。首先,“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应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结合起来,一方面,“社会保险精算”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去思考,若已有“金融数学”“保险原理”等先修课程,则社会保险精算的基础理论部分就可以不讲授或略讲,反之,则精算基础理论则应重点讲授;另一方面,培养方案也可以根据“社会保险精算”教学要求进行调整,增加先修课程或后续课程。其次,“养老保障理论与实务”“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中的财务管理与基金收支平衡等内容均与“社会保险精算”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因而,“社会保险精算”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甚至几门课程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最后,“社会保险精算”强调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安排应与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及实验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理论运用的实践场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展示更多的技术细节,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 “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原则

“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虽然可以结合不同高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但都要服从该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秉承相应的课程建设原则。

(一)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依归

课程建设最终是为了培养人才,应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依归。专业技能从具体到抽象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具体专业技术、基本专业能力、核心专业素质。具体专业技术一般只需要两至三天适应性培训即可直接运用到相应的工作之中;基本专业能力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如两至三个月的实践与干中学就能体现出相应的工作能力;核心专业素质则是一种长期影响职业发展和工作业绩的知识积累与心智结构。“社会保险精算”应为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服务,首先,在具体专业技术上,“社会保险精算”应突出相应的技术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精算模型构建技术、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测算工具与方法以及其他一些风险管理工具与方法,具体来说包括“会算、会看、会写”三个方面,会算就是能做一些测算和精算工作,会看就是理解精算分析报告,会写就是能根据数据和其他经验材料撰写相应的报告。其次,在基本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社会保险精算”应重视精算思维塑造,一方面,精算体现了“有备无患、预则立”,要培养学生研判趋势、提前规划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精算体现了“定量化、注重细节”,要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能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后,在专业核心素质方面,“社会保险精算”不仅要重视算法,而且更要重视算法背后的逻辑,应让学生通过精算提高评估现实、理解和分析政策与制度的能力。

(二)突出公共管理学科属性

“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内容的涉及面比较广,具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压缩。“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应注重主讲内容的篩选,最为重要的是突出公共管理的学科属性。首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大类,通过“社会保险精算”一门课程而全面掌握相关精算技术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开设“社会保险精算”旨在培养懂技术的管理者而不是直接培养技术人员。要全面掌握社会保险精算的技术要领需先修课程仅数学类就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金融数学”等,此外还需修大量经济类和财务管理类课程。为“社会保险精算”开设如此多的先修课程,全面掌握精算技术并不是现实。政府既可以通过购买精算服务的方式弥补相关人才的缺失,也“可以考虑与高校合作,选拔具有社保工作经验的、与精算相关相近的其他专业优秀人员,接受精算专项科目脱产培训,实行定向培养”。社会保险精算工作并不完全依赖于单一专业对口培养。其次,社会保险精算依然属于公共管理事务,技术细节问题不应是重点,其核心仍然是公共目标的实现。社会保险精算由于要考虑更多的政策与财政变量,其精算模型的构建甚至比商业保险更复杂,对精算人才的要求更高,政府直接招募顶级精算人才并不具有优势。“社会保险精算”应着重培养公共管理者的政策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把握相关技术问题的本质,找到克难攻坚的方向,能够运用市场力量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具体精算和操作问题,使政府成为“精明的买主”。最后,社会保险精算虽然与商业保险精算在原理上完全一致,但社会保险并不必然要求实现精算平衡,因此,其精算假定与商业保险精算存在差异,“社会保险精算”应突出其差异与公共管理属性,以在课程内容上区分于商科的“社会保险精算”。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

社会保险精算是一项实务性工作,需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社会保险精算”教学要有利于培养社会保险实务人才,应把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保险精算假设的设定,利率、出生率、死亡率、疾病发生率等众多变量数据的选取均需要考察现实情景,即使能做出较为准确的理论判断,构建了实用性较强的精算模型,也不得不运用一些经验法则。“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固然要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夯实理论基础,但也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认实务工作中相关经验判断,学习一些经验法则的运用技巧,激发学生勇于实践、终身学习与干中学的持久动力。其次,社会保险由于财政参与政策调整,社会保险精算应评估政策走向和研判经济走势。“社会保险精算”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到相关政府部门实践、实习或考察,直接感受社会保险精算、财政预算和相关政策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由于精算技术的复杂性,计算过程繁琐,必须借助于EXCEL等相关软件,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涉及上机教学。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计算过程的细节,“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中最好开设上机实验课。

三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实践

湖南农业大学本科开设“社会保险精算”并由笔者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相应的课程建设。根据该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秉承课程建设相应原则,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湖南农业大学“社会保险精算”课程建设中注重课堂内外的协调,突出教学重点,并推出了相应的实验课。

(一)课堂内外相互补充,注重课外学习安排

“社会保险精算”先修课程多,课程内容丰富,为了给学生高效的课堂学习,该课程通过安排课外自学相应的先修课程、课外作业、主题宣讲等方式促进学生开展课外学习。首先,在开课之前或开课伊始,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自学与复习,自学与复习内容包括数学类、保险类、经济与财务管理类等。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给学生推荐有关书目、适当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准精算师资格考试,尽可能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把一些因课时不够而在教学环节略讲的内容,通过安排作业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加深和巩固。如“生命表理论及其运用”这一教学内容中,生命表的制作过程在课堂上略讲,但要求学生在课外运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制作生命表,然后对学生作业进行反馈和点评,进一步提示制作生命表的技术细节问题。最后,让学生分组准备专题宣讲,其主题主要是与“社会保险精算”相关的风险管理问题。通过主题宣讲,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保风险的特征、保险原则、费率厘定方法等内容,教师再在点评阶段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及社会保险精算与商业保险精算之间的核心差异。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教学重点

“社会保险精算”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精算实务等众多内容,且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而在整体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没有条件为“社会保险精算”安排过多的学分学,因此,湖南农业大学在“社会保险精算”教学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当压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首先,在基础理论这一模块,重点讲授“利息与年金”,而“生命表理论”“保费厘定与责任准备金”等略讲或不讲。“利息与年金”涉及到理论知识更为丰富,涉及时间维度的管理的核心问题,应用场景更多,难度也更大,社会保险精算的关键是把握基金的平衡和资金的运动,掌握“利息与年金”相关理论对长期资产管理尤为重要,因此重点讲授。而其他概念和工具类知识,由于没有关涉核心方法论问题略讲或不讲。其次,在精算方法与精算模型构建这一模块,重点讲授“社会养老保险精算”和“社会医疗保险精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精算方法略讲或不讲。比较而言,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险领域占用的资源更多,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更大,精算模型与方法也更为复杂,因此重点讲授。最后,在具体应用方面,只讲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精算,这是因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得最早,制度模式稳定,制度也相对来说更为成熟,其应用实务更能体现典型示范性。

(三)开设“社会保险精算”相关的实验课“计量、仿真与精算”

“社会保险精算”涉及的公式多,计算复杂,往往需要借助计算机开展运算,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计算过程和具体操作,学生未必能掌握,让学生在课下操练又不方便检查学习效果,因此,上机指导最好。然而,直接为“社会保险精算”安排计算机操作课程又略显内容单薄,一方面,仅是计算过程的操作,实务性不强,略显枯燥,另一方面,精算过程中的运算主要应用EXCEL中的函数公式及相关编辑与操作,是操作细节问题,技术难度不大,理论分析过程少,单独开课将会导致教学内容不够饱满。为了解决需要直接上机指导又不便于单独开课的矛盾,笔者主张整合“管理定量分析”“社会统计学”等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他课程上机教学需求,共同开设一门实验课,在2017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了“计量、仿真与精算”实验课。该课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块为计量部分,主要是计量模型的上机操作,包括SPSS、Ewiews、Stata等软件的运用和操作。第二块是仿真部分,主要是仿真方法的运用和实际操作,包括STELLA、Anylogic等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的运用和操作。第三块是精算部分,主要是社会保险精算和其他实务工作中的运算问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精算等过程中的EXCEL运用和操作。

参考文献:

[1]曾益,张心洁.“社会保险精算”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7).

[2]盖根路.社会保险精算人才培养的四种路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05-09.

[3]曾益,凌云.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定量分析课程改革与优化研究:以社会保险精算技术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7(11).

(责任编辑: 王义祥)

作者:刘远风

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篇3: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三二一+N”

摘 要:本文探讨在《社会保险》课程中通过三维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二元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衔接、一个教学核心基本点,即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现课程全过程化(N)考核等方面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三二一+N”。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维教学目标;二元教学衔接;一个基本点;全过程(N)考核

一、 引言

所谓“专业课程思政”,指的是在高校开展的教学课程与教学活动中,以专业课程为承载主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基调,遵循专业知识的基本逻辑与规律,深入挖掘其课程知识点中的德育因素,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以“润物细无声”为原则将德育知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1]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本文探讨在《社会保险》课程中通过三维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二元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方式、一个教学核心基本点,即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现课程全过程化(N)考核等方面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三二一+N”。

二、 “三”--知识、技能与价值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社会保险》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之初,即制定了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价值目标要有机结合。通过专业知识讲授(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技能目标),并在教学中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传递良好家庭、婚姻、道德观念(价值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传达重孝道、知感恩,敬畏生命、尊重死亡的观念。

三、 “二”--线上线下的二元教学衔接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应当利用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好线上线下课堂的二元教学衔接,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专业学习和相关热点问题研究。《社会保险》课程中引入了“超星学习通”软件,其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讨论素材,如视频资源《飞越养老院》、《我亲爱的朋友们》帮助学生们理解家庭亲情关系、养老困局以及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等。在以作业形式完成部分视频观看后,利用互動平台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知识理解程度,有助于在后期进行课程教学。

例如(表2)在《社会保险》课程第三章的养老保险体系章节讲授中,结合当前年轻人不重视与父母交流,甚至一些人不尊老爱老现象的出现。在线上学习通软件中组织学生观看《飞越老人院》电影,帮助学生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在线下学习中又分解为课上与课下两部分活动来开展:课堂上以当前关于养老保险专业方面时事热点作为切入点,为学生间接产品运行原理、基金收缴机制,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课下以小组形式自编自导家庭情景剧《我的老年生活》,让学生去体会老年人所遭遇的困难、痛苦,理解老年人真实的心理和想法,从而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尊老、敬老、孝老、爱老。

四、 “一”--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个基本点

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思政建设中应当坚持其基本地位不变。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创新教育手段与教学方法。

五、 “N”--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全过程化(N)考核

《社会保险》课程中教学团队打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界限,实现科学全面过程化考核。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发布相关作业、讨论内容,根据小组、个人完成情况完成线上打分,在每一部分知识讲解完成后,均会有小组讨论、小组调研、电影/电视剧片段赏析、美文欣赏等多种形式的团体或个人作业,既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也适当为学生“增负”,实施过程化考核。

参考文献:

[1]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12.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北金融学院校级教改重点项目立项课题--“课程思政”理念在《社会保险》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项目编号:2019JG07)的阶段成果。

作者:王士心 刘梦月

上一篇:施工管理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生产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