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顾当下,农村小学生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无论基于学生的发展,还是国家道德建设的诉求,及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现状展开了深入的成因分析,摸索出以“三个育人,一个引导”为主线的教育策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1: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实践

浙江衢州汪村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及外来工家庭,家长文化水平较低,道德修养也不尽人意,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农村人口、外来人口混杂,不少学生耳濡目染的是扑克、麻将、粗言秽语。若不加强教育,这种道德上的缺陷将影像学生的终生。

多年来,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視礼仪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自2008年10月《农村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以来,学校这一课题于2009年3月被立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我们在这一课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阶段性成果。

一、具体做法

1. 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塑造一个好的人才。“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有许多教育学者,都是特别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1)校园环境布置(包括班级布置,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让校园内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学校的教学楼墙上都布置着礼仪教育的内容)。

▲设置“礼貌用语”警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例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设置在校园内。

▲设置“礼仪教育”专用橱窗。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故事等。

▲校门口设置“礼仪”主题教育小展板。每月活动主题设置于校门口,说明本月礼仪教育主题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我们将开展哪些活动等。

▲每班设置“礼仪荣誉榜”。记录本班学生礼仪文明表现。

(2)设置校园礼仪岗

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口、教室门口设置礼仪岗,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敬队礼,说问候语(“老师,你好!”、“同学们好”、“老师再见!”、“同学再见”等)。

(3)设置校外礼仪监督员。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组成,专门对学生在校外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教育,并作好记录,每周学校和各班将分别给予总结。

(4)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宣讲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 开展礼仪认知教育活动

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我们的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知道礼仪规范有哪些,何种方式才是符合礼仪准则的。

(1)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形成原动力)

阅读一些礼仪故事,从礼仪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熟记一些礼仪格言,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如:礼貌是儿童与青少年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2)开展礼仪知识培训

每学期学校要举办礼仪知识讲座。通过开办讲座,让学生知道各方面的礼仪知识,知道一些普通场合应该做到的一些礼节要求。如:我们的仪表要求是什么、接听电话应该怎样做!就餐时应该怎样做等。

(3)编写文明礼仪三字歌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字数比较多,学生在背记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谣的形式学生很喜欢,我们在学习礼仪规范的同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为内容编写了礼仪三字歌,受到了同学们欢迎。

(4)开展礼仪教育主题队会

积极组织各班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在班会中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

(5)制定《汪村小学生礼仪常规》

通过制定“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我校“礼仪常规”包括三大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

(6)礼仪教育进课堂

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有关礼仪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评比。

3. 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在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具体活动有:

(1)“礼仪岗”角色体验。

(2)开展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3)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如:“我是小交警”、“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

(4)“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探究性活动(小调查、小采访等),让学生自己真切体验,主动认识而深刻感受到我们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例如:“我身边的服务小明星”、“乘务员的一天”、“礼仪现状小调查”、“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等题目。

(5)礼仪小标兵评比活动,使活动有始有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4. 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的发挥

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优势,我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与家长、社区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礼仪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社区联合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自课题开展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①2009年暑假,开展的“汪村小学暑假礼仪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②2009年10月,开展的汪村小学礼仪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收集礼仪小故事,编写礼仪顺口溜等;③2009年12月,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通过学生在假期中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

二、教育的效果

1. 养成了学生的礼仪行为

检验学校德育实效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学生外显行为上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整个学生群体在外显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行为,大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陋习,再形成相互督促礼仪行为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也和谐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

2. 获得了家长的认同

礼仪教育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我们的学生在每一次进校之前都会先向送自己上学的家长真诚的道谢,再与家长道别;放学见到来接的家长,也都会向家长表示感谢之情,并主动与同学的家长打招呼、道再见。虽然话语不多,行为也很简单,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的言行在现代学生的身上,却真的是不多见的。礼仪教育让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也和谐起来。

3. 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我们的礼仪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一位公交车乘客写来了表扬信,肯定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成果,在信中,他对以前学校学生乘车的行为和现在的行为作了比较,并说道:“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知礼、学礼、懂礼,让‘礼仪之邦’名副其实。支持汪村小学的礼仪教育,衷心希望它越办越好。”学校所在的社区也看到了我们礼仪教育的成果,并通过小区橱窗宣传礼仪,通过转发我们的《师生礼仪智慧篇》倡导礼仪,礼仪学习在社区也蔚然成风。

4. 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礼仪文化

这个效果是在我们预期之外的。我们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在以学校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总之,学生的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活动,需要一批又一批德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开拓创新、不断探究,投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广博的爱心,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科学、规范的好方法,让礼仪之花开在孩子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

[2]孙云晓,孙宏艳.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月.

[3]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4]主编:邹时炎.养成教育与常规管理[M].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 飞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2: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环顾当下,农村小学生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无论基于学生的发展,还是国家道德建设的诉求,及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现状展开了深入的成因分析,摸索出以“三个育人,一个引导”为主线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教育,礼仪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盛可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殷尚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德育。(安徽 蚌埠 2334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安徽省蚌埠市教育规划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怀远县徐圩乡殷尚小学为例”(课题编号2017-53)的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对农村小学生(以怀远县殷尚小学的学生为例)文明礼仪行为的调查研究结果,尝试探索一条在一定范围内可推广实施的文明礼仪教育途径,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样本学校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构建和谐校园出一份力,为培育懂文明、知礼仪的学生献计。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令人担忧,农村小学中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与人交流中很少使用礼貌用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与他人分享;乱扔果皮纸屑,不爱护环境;甚至口出脏言,打架斗殴等。简简单单的小事,反映的却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所以说,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基于现实的诉求。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水平低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笔者发现造成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文明礼仪教育的缺位。现代应试教育体制下,德育课程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常常要让位于应试科目,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对此也不重视,便导致了文明礼仪常识教育的缺位。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基本的文明常识与礼仪知识,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更何谈遵守。

文明礼仪认识水平不足。虽然有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践行文明行为规范的学生不到一半。如尊敬父母长辈、不说脏话、谈吐得体、遵守公共秩序等。很多同学有想法,却难以付诸实践,这一点应该引起学校领导与教师的重视。

意志力相对薄弱。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性教育。有些学生了解礼仪和规范,但他们意志不够坚定,不能始终如一地遵守行为准则;有些学生受环境或其他同学的影响,行为经常反复,遵守文明礼仪的习惯的稳定性需要加强。小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耐心教育、细心引导。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不平衡。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小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达到六成之多,这些学生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监护下成长的。由于爷爷奶奶的受教育水平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更不了解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文明程度也大不相同。因此,家校教育应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動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缺乏文明礼仪制度的约束。部分小学生在校内与校外文明行为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在校内是个尊师爱校的好学生,但是在校外却将所有的文明、礼仪都抛在脑后。这是因为校内不仅有制度的约束,而且还有同学、老师的评价导向,对学生的行为有着一定的约束力,而在校外缺少对学生的监督。

二、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对策

在摸清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较低的原因后,笔者对调查学校的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三个育人,一个引导”为主要教育途径,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课堂育人。首先,完成了《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的创编,并将其纳入怀远县殷尚小学的校本课程。系统的文明礼仪知识教育课程将帮助农村小学生建立文明礼仪知识文化体系。其次,深入挖掘各学科中涉及文明礼仪的相关内容,认真撰写课例或录制微课,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已形成的课例有“鲁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诚信是金”,围绕该主题制作的微课包括“哪个更重要”“说声‘谢谢’”等。

2. 活动育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样本学校开展的活动中,收藏“文明礼仪券”竞赛活动具广泛影响。教育工作者依据《文明礼仪行为奖励办法》,对学生文明守礼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奖励,说文明话、做文明事都能获得“文明礼仪券”。此活动每两月评比一次,并将评比结果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予以公布,对其中获得券数最多的6位同学授予“文明礼仪之星”称号,获得券数最多的班级授予“文明礼仪示范班”称号。该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讲文明守礼仪”的兴趣,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文明礼仪榜样,发挥礼仪模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积极鼓励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学习、践行、展示、宣传礼仪中,促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深入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

开展主题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少先队活动,开展爱国明礼、知行合一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践行文明守礼。例如,样本学校成功举办了怀远县殷尚小学2018年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学生们通过手语舞蹈、唱歌、诗词朗诵等形式展示、传播文明。

融入经典,持续熏陶。通过校园广播站开展课间五分钟“经典诵读”活动,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诵读理解,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养。

3. 环境育人。利用围墙海报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截至2018年9月30日,怀远县殷尚小学各班均已完成“讲文明树新风”“知礼仪”“言行有礼仪,举止有规范”等主题的多次板报绘制活动。

“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活动。楼道中温暖的提醒,室内的文明礼仪格言,走廊上的“文明之墙”等,使校园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都在默默地、静静地传递着文明礼仪的知识和思想。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传《殷尚小学文明礼仪制度》,并在课后组织同学们互相监督,积极践行文明礼仪制度。

4. 评价引导。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表扬学生的文明行为,也可以通过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矫正。基于学生的文明行为,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可以强化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观念。

例如,某一天上午,笔者去办公室的路上,正碰上二年级的某学生随手丢弃巧克力的包装纸,金色的包装纸与校园的整洁显得格格不入。笔者便叫住了她:“同学,你刚刚是不是给校园送了一份礼物?”她看了看包装纸,脸唰地一下红了起来,便快步向前拾起包装纸,然后将垃圾放进了垃圾桶。笔者笑着说道:“文明就在你刚才的行动中,好样的!”此后,笔者经常在校内看到她拾垃圾的身影。

三、总结

通过对德育主体的正确引导,文明礼仪的观念将会逐步走进了学生们的认知。通过规范文明行为、构建礼仪观念所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样本学校一道亮丽风景。学生的文明意识更强,礼仪行为更加规范,校园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呈现出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1.

[2] 徐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95):38-40.

[3] 蒋春梅.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31-33.

[4]王贺兰.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08:117-126.

责任编辑 陈 晨

作者:盛可可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3: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尝试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当下农村小学生时时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和举止,为了小学生的成德成才、提高我国人民的品德素质,文明礼仪教育需要从小学抓起。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生不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因,探索出从榜样、活动、家校联合三方面进行教学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文明教育;策略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不平衡,大部分家庭为留守家庭,不少小学生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较为欠缺。留守儿童多以爷爷奶奶抚养者,受爷爷奶奶的溺爱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在对待纪律方面比较松懈,容易出现在学校是遵守纪律的好学生,离开学校环境就缺少对自身的约束。其次,农村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忽视文明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以应试科目教育为主,往往忽视对学生文明教育的监督。这种种都是造成农村小学生不文明的原因,针对上述的原因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本文从扎实理论基础、开展榜样教学、评价引导三方面进行阐述该如何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

一、理论学习,开展主题活动

推进文明礼仪教育,最基础在于学生理解文明礼仪的知识,包括什么是正确的文明礼仪,中华文明礼仪的来源、文明礼仪的发展等礼仪知识的普及。学生认识了礼仪的理论知识,能辨别文明与不文明的行为,在大脑中构建文明礼仪的知识框架。

传授理论知识需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故事,看绘本说道理的形式,帮助学生领悟礼仪的涵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采用诵读经典,从经典学道理的方式,鼓励中高年级的学生诵读《弟子规》等经典诗经,理解并实践经典的礼仪。学校还可依据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发掘教材中的文明礼仪事例,向学生讲授生动有意义的节日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节日的意义和文明礼仪的来源。例如在讲授《重阳节的传说》课文,帮助同学们理解主人公恒景的大公无私,牺牲自己为大家的精神,并以重阳节为话题,组织同学们讨论,重阳节有什么样的习俗,这些礼仪的背后有什么美丽的故事。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交流,大部分同学都能感受到礼仪的魅力,也明白了文明礼仪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由此传授文明礼仪的理论知识,可开发校本教材、利用各学科教材、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等等形式,向学生表达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礼仪、遵守礼仪、践行礼仪,再发挥部分学生的辐射作用,提高其他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意识。

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观察学习的实验给予我们启示,榜样对于小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处于一个喜欢模仿的年龄阶段,树立有效的榜样,能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和同学是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相处较多的对象,也可作为学習的对象。

教师对学生的文明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教育学生,还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对文明的态度。教师需要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给学生带来榜样的示范,如果教师本身言行举止都不文明,只会让学生更加的反感和忽视文明准则。树立榜样也是需要条件的,为了激励学生争当小标兵,教师可以在班级选举流动的“文明小标兵”,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在我们班的文化建设中,每个月我们班级都会选用一节班会课时间选举“文明小标兵”,由于是流动的“文明小标兵”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选,当选的规则是采用投票制,由学生自行上台竞选和学生老师投票,学生上台竞选需要详细的说出自己的事例和自己从这些事例中学到的道理。每次当选为“文明小标兵”可以获得全班的“优点大轰炸”和教师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除了竞选班级的“文明小标兵”,我还组织学生精心准备各朝各代的“文明小事例”彩排节目,每次节目都划分为不同的版块,通过结合古今中外的文明事例,让学生能在活动在体会到榜样的精神光辉,也启发学生思考文明的内在含义。

每个班选举“文明小标兵”,在一些重要的节目如六一儿童节、元旦晚会在全校的面前进行隆重的表彰,这样在全校形成学习“文明小标兵”榜样的氛围。

三、家校联合、评价引导

学校并不是教育的唯一战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少的文明礼仪多少是涉及到家庭,此时家校联合教育,表扬文明和批评不良行为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学生的意志力还需要磨炼,尽管在学校“爱文明、争先进”的氛围下小学生能够做到言行文明,举止优雅。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回到家里,又变成了无理取闹的任性小公主、小皇帝。在选举文明小标兵的时候,教师应该参考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进行作为评判标准,每周给学生带回去一张“家庭评价表”,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学校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文明的习惯。除了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不可否认的是也需要对不良的文明行为采取批评的措施及时纠正。比如在一次班级大扫除活动结束后,我们班的小虎同学不注意就把刚刚撕掉的废纸揉成团扔到地上,此时,作为教师并没有采取严肃的批评,而是提醒他说:“小虎同学,你给教室地上带来了什么礼物呀。”小虎听到我的提醒,看了一下地上,意识到自己把垃圾丢到了地上,急忙的把垃圾捡起来。之后就很少看到小虎乱扔垃圾,还能看到小虎主动把校园和教室的垃圾捡起来,对待不同程度的不文明行为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纠正。

礼仪文明教育是学生一生的课程,只有养成学生文明的意识,采取措施规范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扬帆起航,传承优良的民猪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马铸和.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9(20):51.

[2]  于立敏.浅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19.

[3]  崔欣.小学生文明礼仪导行教育活动实效性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12):10-11.

作者:廖美玲

上一篇:部门述职报告3篇下一篇: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