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体育活动心理素质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聋生;心理问题;对策;特殊教育〔〔13—0025—01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聋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猜疑、焦虑、自卑、厌学等。这不仅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聋生体育活动心理素质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聋生体育活动心理素质论文 篇1: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初探

体育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活动。它可以促进全身各部位肌肉、骨骼以及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人体的知觉、运动感、应变能力、创造力以及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聋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食其力的人,体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给聋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正确引导聋生探求体态美,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体育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教师应将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聋生。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组织聋生开展讨论,适当地引导,让聋生能够分辨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如游戏《乌龟与兔子赛跑》,在掌握相应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聋生讨论:为什么最后乌龟胜利而兔子失败呢?通过讨论有些聋生认为是因为乌龟不怕苦不怕累。经我点拨引导后,聋生对乌龟和小兔子的最终评价是乌龟做事有恒心,不怕苦和累,所以取得了胜利;小兔子骄傲自满,所以遭遇到失败。

二、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聋生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干预甚至替代聋生选择兴趣爱好、生存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尊重聋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好导向工作,使每一个聋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更深地了解自我,把握发展方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聋生懂得,作为聋哑人,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利用演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投降落伞包”,聋生看到降落伞包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就都想亲自动手演示一下,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聋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聋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兴趣高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2.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我都让聋生进行基本功练习,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中受损伤,掌握所学动作的技术要领,为聋生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聋生的健康人格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起、情绪、意志、自立等)。而聋生中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其向良好的方面转化。

1.增强聋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给聋生介绍一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残疾人,以此增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聋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增强聋生的意志品质。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培养聋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在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意志力,还应教给聋生探求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克服困难、战胜阻力。

3.培养聋生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聋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却因人而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却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聋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聋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也可以通过聋生体育实践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促进聋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聋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利于聋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教学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对聋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夯实聋生的体育基础知识,激发聋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发展聋生的创造才能,还能培养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作者:冯海军

聋生体育活动心理素质论文 篇2:

培养聋生健康心理之我见

〔关键词〕 聋生;心理问题;对策;特殊教育

13—0025—01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聋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猜疑、焦虑、自卑、厌学等。这不仅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帮助聋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树立健全的人格,对其立足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自身方面

1. 克服自卑心理。聋生要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发现自己的优势,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断进步。

2. 自我调节。聋生产生心理问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节:①注意力转移法。情绪消沉时,有意识地看看令人精神振奋的电影或电视,参加体育活动或社会活动等来缓解或消除压抑的心情。②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好事,可以获得责任感、成就感的满足,有助于消除自卑感。③努力学习职业技术,有了技术,学会了生存,心理自然容易变得乐观。

二、家庭方面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聋生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既是启蒙老师,又是终身老师。首先,家庭成员关系要融洽,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决不能失信于孩子。再次,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过于严厉。家长除了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外,还需要和孩子“交朋友”,多交流,从心理上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心理问题。

三、学校方面

1. 教师要有爱心。“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增强特教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对教师进行爱心教育,让教师喜爱聋生,关心聋生,在生活中关爱聋生,在行动上帮助聋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人类最渴望的就是自尊,受人尊重。”只有尊重聋生,肯定聋生的进步,聋生才会感到快乐和鼓舞,才能有信心、有希望,从而建立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必将对矫正聋生的心理问题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走进特教课堂,改变过去“一言堂”的传统作风,要把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针对聋生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要把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着重培养聋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懂得怎样学习,从而做学习的主人,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心理疏导是矫正聋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心理疏导一般是通过交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在心理疏导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疏导方法:①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深处的敏感点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②对不同聋生的心理问题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因势利导。③早发现,早矫正。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一旦发现聋生心理上有不良的苗头出现,就要及时矫正。如果聋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形成,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对聋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治。

四、社会方面

聋生是弱势群体,是需要理解、关心和帮助的群体。各级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为聋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解决聋生们上学难和升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高等教育。同时在就业方面,要主动关心,量才而用,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矫正聋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助人成长的宗旨。根据聋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教育网络,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编辑:陈富祥

作者:赵吉昌

聋生体育活动心理素质论文 篇3: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聋生是整个学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聋生克服心理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我们的教育任务,也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与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又增加了道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一般来讲,聋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紧张状态。它是指个体感知到的各种内外刺激,并对之作出对他具有威胁性意义的认知评价后,而引起一些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或紧张状态。对于聋生来说,他们与正常青少年一样渴望学习各门文化知识和技能,将来得到理想的职业,期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生理原因,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所遭受的挫折在内心已超过一定的负荷,使得其内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过分自尊、敏感掩盖的自卑状态。在现代生活中,过度自尊、敏感对于聋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但自尊心与自卑心理往往是同时矛盾并存的。例如他们害怕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别人说自己聋等等,实际上这种似乎很强烈的自尊心仅仅是自卑、孤独、人际敏感、压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掩饰。

3、攻击和敌意状态。有些聋生把残疾看作是一种不公平的人祸,以发怒破坏来抵消和改变其生活学习的迷惘是最基本的因素。

4、依赖性过强。聋生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学习生活技能受损,加上父母和老师的照顾,聋生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依赖性过强,这不但影响了他们自立自强,遇到挫折还极易产生孤独茫然感,进而抑郁或敌意攻击他人。

二、聋生心理问题归因

聋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归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听觉障碍是造成聋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思维是语言的直接现实。聋生由于耳聋的局限,限制了其自然地发展语言,这就直接阻碍了其语言以及思维的发展,从而导致心理异常。据调查,某聋校125名(男70、女55)聋生作的SCL-90测试,结果也证实聋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容易“烦恼与激动”(78.4%)这是情绪易波动,遇事往往不能较理智地来思考的一种焦虑症状的反应。绝大多数聋生由于言语机能的削弱,他们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便有特殊优势地位,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较慢,致使第二信号系统对皮下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作用(理智作用)减弱,故聋生易激动并难以控制。

2.身心发展的不协调,是造成聋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异常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发展的两个方面(生物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脱离,而正常儿童发展的典型特征恰恰是这两方面的结合。”他揭示了聋童心理发展特殊性的根本之点。聋生生理发育迅速,而语言发展迟缓,心理发展滞后。我曾教过的一名聋生(重听)在一年级(10岁)时,老师教他认识生字,但他对每个字的发音都是“呀呀”。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若无视聋生身心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必然使聋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3.家庭因素对聋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自然结构、人际氛围、教养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对聋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家长作为聋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语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经常地起作用。据研究表明,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性格易孤僻、内向、粗暴等;而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易造成人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家长的教育抚养方式对聋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专制粗暴、放纵溺爱及父母教育目标和方式上不能步调一致都会影响聋生的身心健康;家长的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由于聋生的模仿性较强,而产生直接的影响。

4.学校和社会对聋童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聋校的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与学法以及学校的校风与人际关系都对聋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聋生个体差异较大,课程设置和计划安排不尽合理,使得聋生学习精力不集中,缺乏兴趣,教学内容的单一,使部分聋生产生厌学弃学情绪,生硬、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如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法,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实际上这种简单处罚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心理上与教学者产生对抗,甚至敌对情绪,也有变得自卑、胆怯等。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对聋生的心理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

综上所述,聋生的心理问题是由遗传、疾病、教育和环境交互影响的结果。聋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聋生人格的发展,因此,学校针对聋生心理的实际情况,对聋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是当务之急。笔者根据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供同行探讨。

(一)以“心育”为重,努力完善聋生的道德建构,规范其道德行为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心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开导、引导、疏导,重在防治。 学生闭口不谈,你将无从入手,不能争取学生的配合,心育也因达不到目的失去意义。开展心育,正如开展体育活动一样,不是有了病才进行体育锻炼,也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学生情感需要,让学生心门敞开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面对社会飞速发展、面对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代已赋予其新的内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点明了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开设心育课,提高心育认识

(1)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些知识对聋生预防和消除不健康的心理、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奠定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这些知识的普及,为心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2)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上好主题辅导课。为了让学生加强对心育课的认识,主动争取老师的帮助,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解除他们的心结,可设计"敞开自己的心扉","正确认识自己","聋人与正常人的比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人际交往指导","青春期指导",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等主题课。以讲故事,作比较,举范例等方式,指导学生认识到将自己封锁的弊端,以及因此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接纳自己,容纳别人和周围的一切,管理好自己,撇弃消极的东西,让自己心境开阔,天天愉快。日复一日,他们的心态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二)以学科渗透为主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等方面,更应是渗透于聋校的各科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并不是把心理教育的概念生硬地加入学科教学中,而是结合各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每一门课都有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空间。情绪、情感、自信心、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挫折耐受力等不仅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去提升。所以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1、找准学科教学与心育的结合点

各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育因素,教师应树立渗透意识,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因素,找出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效的心育渗透。如聋校语文教材中《爱迪生》、《诚实的孩子》可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培养诚实守信、耐挫折、坚定信念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良好品质的教育。

2、找准学科渗透心育的切入点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图形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再如有的高年级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但却心灵手巧,教师就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服装、刺绣”等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他们“我能行!”的信念。

3、捕捉学科渗透心育的兴奋点

只有教师精神饱满,耐心细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状态,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语文教师就多采用板书、绘画、课本剧表演等多种手法创设情境,达到激情引趣目的。并采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赞许的目光,诚恳的表扬,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

(三)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动力,增强学生心理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需教育者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贯穿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一环节,才能让聋生能真正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实现聋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聋生将来走向社会、平等的参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校政教处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所有的有关学生方面的管理全部交给学生会和班干部管理。卫生、纪律、食堂、宿舍内务、晚自习等都由学生检查、记录,通过巡视检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效果比班主任硬性规定要好得多。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要维护班级的利益,要改掉不好的做法,要为班级争光。每一个班干部都想方设法来严格要求班级的各个方面。这样学生就由“他律”变成了“自律”,由“要我这样做”变成了“我要这样做”。

2、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

学校因为是封闭式管理,加之学生听觉障碍,走出家门和校门的时候相对较少,与健全人的交往更少,不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社会活动的交往,使聋生能深入到社会中去,完成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适应,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1)“手拉手”活动:我校学生先后与湘潭大学、工程学院、职业学院结成对子,经常搞一些联谊活动和文艺演出。让聋生逐渐融入社会中,也让健全孩子了解聋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2)“义卖”活动:学生会成员经常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小制作、缝纫、刺绣等小作品利用周六、周日去“义卖”,学生的作品很受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大学生对聋生这种热爱生活的劲头非常佩服,最好的一天能卖上几百元,学生会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学校为贫困学生设立的“爱心基金”。有时组织学生把作品摆到广场,有时摆在学校的礼堂里,学生既是推销员,又是售货员,既可以锻炼他们的推销产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与正常人的交往能力。

(3)文艺汇演:是展示聋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最好方式,也最能打动观众的心。每年的助残日、聋人节等活动我校学生就利用舞蹈、小品、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社会汇报,让社会更多地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我校学生表演的《解放》《挣》等节目获得了湖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第一名。学生的美术、刺绣、等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

(4)融入大自然活动:每年春天,我校就会组织学生来到大自然中踏青、春游、参观。在游玩中体验快乐,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参观毛泽东故居、雷锋纪念馆、长沙烈士纪念馆、世界之窗等名胜古迹,追忆湖南的历史,畅想湖南的未来。让学生感到要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实践证明:实践活动对提高聋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学、自律、自强、自立的本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个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这就决定了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对待聋生心理问题,应该持之以恒地做好聋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充满信心,用自己的爱去点燃聋生的生命之火,使聋生不“聋”、聋生不“哑”成为命运的主人、时代的强者,社会的有用之才。

作者:文利群

上一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下一篇:薪酬激励设计影响绩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