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道教案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道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国学道教案

国学与企业管理之道学习心得

4月24日上午,集团邀请了长春大学人文学院金海峰教授为全员讲授《国学与企业管理之道》知识讲座,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企业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找到了从自身出发提升的实际途径。金海峰教授用历史事实衍生到现在管理制度和思维模式解析,给大家启发和顿悟,下面详细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金海峰教授主要传达了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的作用,从解读汉字“企”入手,认为“人”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企业中的人是奠基,其中“人”在“止”上,就是垫脚看的人,阐述了核心人才要立足瞻远,带领群众团结一心,奋发进取。结合实际,集团发展在董事长的带领下从经营业务稀少且连年亏损的现状,转变为集团目前下设所有子公司全部实现扭亏为盈,形成了一个融资市场化、经营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格局,完全演绎了“企”字的核心价值及重要性,同时带给我更大的信心加入到集团是正确的选着。

然后金海峰教授引入“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阐明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企业重视人才必须先重视人本身,在培养人力作为资本要素,同事也要注重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价值发挥空间,领导者要在给予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也赋予员工责任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授权,通

过鼓励员工不断的提高职业能力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金海峰教授还指出了管理者品德和管理制度的问题,要提升和加强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才能管理和培养处更加优秀的人才。作为企业管理者反腐倡廉、廉洁从业是对我们管理者基本要求,传达了有才致小富,有德兴国家的中心思想。

通过这次国学与企业管理之道的学习培训对我们的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我们企业发展的未来更是有跨越式的提高。让我们跟随企业领航人,把执行精神当做一种常态,道德修养作为一项习惯乃至一种素养,参透到我们和谐共进,有限城开,无限事业的工作中,以自身为起点践行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实现现代管理模式的跨越。

综合办公室:XXX 2014年4月30日

第2篇:自 然 之道教案

《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悟等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3、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大自然是一本书,里面有山有水也有树,有昆虫的欢呼,有小鸟的歌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继续深入学习《自然之道》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1、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2、向导说的自然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把握重点语句,感受小绿龟的处境

现在我们跟着向导一起去加拉巴哥岛旅游好吗?大家快来看!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出示自学提示:

1、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2、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1、我从探、欲出又止、侦查这几个词体会到幼龟很机警,有自我保护意识。

2、我知道了这只幼龟是龟群中的侦察兵,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3、作者通过对幼龟的动作神态描写,形象的刻画出幼龟的侦察兵形象,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

3、你们能演一演小绿龟的的动作吗?

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

(二)想象补充,体会游客与向导的情感变化。

小幼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心,我们看到幼龟将要被叼走时十分焦急而向导是什么态度?

出示: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当时我们是怎样理解向导的话?(

1、不要管它,随它去吧。2别管它,不关我们的事。)在我们的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

3、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的一片呼喊,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

1、向导,你不能见死不救啊!

2、向导,你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3、向导,这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必须救救它。)

4、分角色朗读

在大家的苦苦哀求之下,左右为难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什么事情却让大家极为震惊?

(三)设身处地,感悟自然之道 出示: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捧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中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

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我从成群成群、鱼贯而出、结伴而出这几个词体会到幼龟很多。出来的幼龟越多越说明我们给龟群带来的灾难越大,越说明我们愚不可及

2、我从这段话中读懂了是我们干预了幼龟防御天敌时自我保护的行为,导致龟群得到错误的信息才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这是好心办了坏事,真是愚不可及。)

2、组内交流。

看到这成群成群的幼龟将成为许多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情感又有什么变化?

出示:

“天哪!”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指导朗读。

同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无不饱含着深深的懊悔之意。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我们又是怎样做的?

4、我能行: 向导( )_下头上的棒球帽,( )_起十几只幼龟,_进帽中,向海边_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

)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从所填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想极力拯救幼龟,弥补过错)

5、这样的做法,弥补得了付出的代价吗?看啊—— 出示: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6、 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和同伴的心情如何? 出示:

我和同伴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似乎在我们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我们懊悔不已,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份悲伤,请同学们读出他无限的悲叹。

三、感悟“自然之道”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

1、谈谈现在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海龟返回大海时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2、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3、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一物降一物,这是正常的食物链现象)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

2、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否则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3、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内化“自然之道”

你还知道哪些体现自然规律的事情?(1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间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2、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3、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奥秘。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而进行的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反思:《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一、成功。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由辩论。联系上下文,谈谈对向导的看法。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二、遗憾。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

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

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执教人:杨艳茹

孟津县麻屯镇任屯小学

第3篇:自然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解读文本,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生物学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

3.检查生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巢穴、侦察兵、食肉鸟、饱餐、若无其事、棒球帽、气喘吁吁)

二、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读课文不能盲目的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的有意义。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3.出示中心话题: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人类行为和动物命运的故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呢?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

指名读课文。

二、感悟交流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人类行为和动物命运的故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四、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从以下三个板块对课文反复品味,多重解读。

1.“我”和同伴的行为是怎样地影响了海龟的命运?从中品味人物思想感情变化。

2.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抓住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细细体会。

3.由体会太平洋绿海龟的生存之“道”深入理解“自然之道”。

五、回归整体,拓展练习。

选用下面的话题,回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上,通过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1)如果幼龟会说话,他会如何谴责人类?

(2)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的游客写一个“旅游须知”。

六、总结。

我们人类自称是万物之长,其实真正的万物之长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做事,必将使我们受到惩罚。作为人类,该如何才能真正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第4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单位:枝柘坪中学

执教者:李顺波

教学内容:(选自小语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打印课文分发;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欣赏、谈话导入

二、南腔北调应有调

1、齐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这首词,听课件录音。

3、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读,齐读。

5、读出节奏。

三、释文怎能随意取

1、作者词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呢?

2、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填一填

3、满岭夜色关不住

①范读上阕,齐读想像,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几幅相关图

②读中想像

走在黄沙岭的路上,清风送来阵阵稻香,蛙声此起彼伏, 词人不禁联想到------ 我们不禁联想到------ 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

4、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范读,齐读想像画面

刚才点点繁星在哪儿去了呢?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

②出示课件画面: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此前走过这条路没?茅店在哪儿?为什么没找到? 让我们再想像这幅遇雨寻店图,齐声朗读感受吧。

四、字字句句总关情

1、读上阕,感悟“喜”:范读,作者看到这美好的夜景,心情怎样?(赞喜)此情此景,作者联想到丰年,心情又怎样?(欣喜)

2、读下阕,感悟先“急”后“喜”

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人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词人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五、诵之行云流水

1、感情朗读

2、配乐朗诵

3、看图吟诵

六、一枝红杏出墙来

1、背诵。

2、诗歌创作:

七、循序渐进你能行(选择一项你喜欢的作业) ★A. 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B. 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C.如果你想背,你可以背诵《清平乐·村居》 ★★★★D.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并背上几首。

★★★★★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第5篇:刘燕国学教案

《论语》教案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 教学内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本意思。

2.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2. 进行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交流展示

(1)出示《论语·学而篇第一》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还记得这段古文吗?这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说的?

(2)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部分,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读背交流,可以按顺序读背,也可以把内容有联系地放在一起读背;可以单人读背;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读背。)

(3) 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后,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第一》。(齐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2. 答疑解惑

(1)《论语》中还有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两则。

(2)请看这一章的其中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示相应内容和自学建议)

① 默读文句,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② 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③ 连起来自己说说句子的意思。

(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3) 交流汇报

① 通过自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提醒“为”的读音)

② 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用“故”组词。

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温故知新”。(相继出示“新——故”、“温故知新”)

③ 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④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画面:

师:通过借助书本以及大家的互相学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齐答):没有了。

师:真的没有了吗?那么下面请大家做小老师了。这里有个问题你们思考过吗:“为什么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生1:说明这个人聪明,有创造精神。

师:这种解释是有些道理,但好像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2: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说明是获得了过去连老师也没有讲到的知识,如果把这新知识告诉别人不就是老师了?

师:嗯,有道理。虽然这则《论语》是我们刚刚学的,不过这个同学已经可以“为师矣”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句子做了更充分的诠释。这就叫温故而知新。

⑤ 了解了意思,再来读读原文。

(4) “温故而知新”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但凡知识渊博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毛泽东主席就有这样的习惯,书中“经典链接”里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

[链接]

“经典链接”:《毛泽东读书》(见《论语》第26页)

“温故知新”:请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用“温故而知新”写一句学习感受。

①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交流感受)

② 故事后的习题,就是用我们这则《论语》中出现的成语命名的。下面我们就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和运用了。(完成习题,交流)

(5)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去对待知识,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一定会受益匪浅的。让我们来背一背这则《论语》。(集体背诵)

3. 总结延伸

(1)我们已经学了十几则《论语》了,这其中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有些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事情的,还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你们能自己总结一下学过的这十几则《论语》分别是属于哪一类的吗?(总结归类)

(2)其中哪一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对你的帮助最大,为什么呢?(结合实际,交流总结)

(3)对于学习、对于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能试着像孔子这样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吗?(自由创编)

《三字经》教案之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一、教学内容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二、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三、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三字经》。

(2)前面我们已经背了《三字经》中的很多内容,现在我们来比比谁记得多、记得牢、记得巧。(不仅要背,还要说说怎么记的。) 2. 理解句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自己读,读正确,并思考句子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3. 拓展阅读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大器晚成的苏洵》和《韩愈苦读》(见《三字经》第108-109页)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 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 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已运, 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摘抄诗中表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诗句,并有感情地诵读。

(5)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4. 自由创编

(1)《三字经》是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三个字为一句,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每句只有三个字,但简洁明了,含义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

现在,我们是新时代的孩子,我们也来模仿,学着编几句流畅的《三字经》。

(2)交流,比比谁编得更好,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作品。

(3)每组的代表朗读,评出班级“小作家”。

(4)自由选读同学的优秀作品。 5. 总结延伸

(1)读读今天学的《三字经》,然后进行背诵比赛。

(2)课后,自由组合成小组,为自己创编的“新三字经”编歌、编曲,并歌唱。

《弟子规》教案之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一、教学内容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教学目标

1. 诵读《弟子规》的总叙部分,理解基本意思。

2. 了解《弟子规》包含五个部分以及这五个部分的大意。

3. 使学生懂得《弟子规》这本书是给小孩子讲做人道理的,是根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三、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在诵读的基础上会背诵。

2. 使学生明白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讲信用;对别人有爱心,并且要与有仁德的人做朋友,学习他的优点与长处。做到了这些,如果我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认真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了。

四、教学准备

查阅书籍或上网搜索有关《弟子规》的图片和小故事。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趣味导入

(1)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哪儿呢?(显示PPT) 同学们,看看这是哪儿呀?全班齐说!(小小国学图书馆) (2) “小小国学图书馆”里收录了祖国许多宝贵的书籍,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哦!让我们轻轻地推开国学图书馆的大门,一起进去看一看,图书馆里的学生们在干什么呢?(显示PPT)

(3)请大家仔细地看,用心地听。(点击视频)

听出来了吗?对,他们在诵读《弟子规》呢!《弟子规》可是古时候的孩子上学必读的一本书。(显示PPT)让我们像他们一样走进图书馆,共同来学习《弟子规》,好吗? 2. 《弟子规》题解

(1) “弟子规”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谁知道“弟子”是什么人?

(“弟子”指的就是学生。)

(2)教师补充:除此之外,从大的范围来讲,弟子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那么理所当然就是学生了。

(3) “规”是什么意思?(PPT显示:“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恪守的道理,做人应遵循的规范。)

(4)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在哪里了。《弟子规》这本书是给小孩子讲做人道理的,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

过渡:了解了《弟子规》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的总叙部分。 3. 理解“总叙”

什么叫“总叙”呢?“总叙”就相当于一本书的序言,放在书籍的开篇,告诉我们这本书的基本内容。指名读“总叙”部分。(显示PPT) 4. 理解经典原文

(1) “弟子规,圣人训。”

① “弟子规”的意思我们已经明白了,那“圣人训”是什么意思呢?

圣人你们知道指谁吗?(指的是孔老夫子,孔子)(显示PPT孔子画像)

② 有谁知道孔子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孔子简介: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孔子将一生大部分精力用于教育事业。他专心执教,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传说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有72个,很多人为各诸侯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读读《弟子规》第12-13页的《孔子立身行道》。

③ 《弟子规》这本书是给小孩子讲做人道理的,是根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孔夫子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他这样说:

出示: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让我们一起诵读。

(2) “首孝悌,次谨信。”

① 做人首先要对自己的父母孝敬。(PPT显示)

②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法来看,是一个“老”字,再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我们要照顾父母,要孝顺父母。

③ 再来看“悌”:我们看到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明白了,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

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要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敬爱,就是对兄弟姐妹要友爱。)

④ 谁合起来说说“首孝悌”的意思?

⑤ 故事明理:

大家一定都喜欢听故事吧!让我们来听一个叫《鹿乳奉亲》的故事。(见《弟子规》第23-24页)

小朋友们,像他这样的行为就是《弟子规》中最基本的一点:孝! ⑥ “次谨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其次要谨慎,讲信用,话要想好了再说,说到就要做到。)

⑦ 谁能说个讲信用的小故事?

例如:《曹操割发代首》(见《弟子规》第87-88页)

⑧ 诵读“首孝悌,次谨信。”

(3)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谁能看看书然后告诉大家?

交流:对别人要有爱心,并且要与有仁德的人做朋友,学习他的优点与长处。做到了这些,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地来充实自己,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总结: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会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

(4)故事明理:关于“泛爱众,而亲仁”的故事《孔子问人不问马》。(见《弟子规》第89-90页)

关于“有余力,则学文”的故事《驹齿未落》。(见《弟子规》第115页)

(5)指名读,齐读《总叙》。

(6)看相关短剧。再读。

(7)尝试背诵,送励志画卡。 5. 深化理解

下面的这几项你做到了吗?能做到的在括号里打“√”。

(1)我做到了“孝悌”。( )

(2)我做到了“谨信”。( )

(3)我做到了“泛爱众”。( )

(4)我做到了“学文”。( ) 6. 联系生活、尝试表演

(1)四人小组表演

四人小组选取“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和“有余力,则学文”其中之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编一个小剧本,再分工合作演一演。(教师相机指导)

(2)分别选取四个小组上台表演,表演之后再评一评、议一议。 7. 拓展延伸

(1)画一画

选取“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和“有余力,则学文”其中之一二,用漫画或简笔画的形式来画一画。课后,同学之间交流交流,看谁画得最棒!画得好的将会展示在黑板报上哦。

(2)说一说

将今天所学的《弟子规》的内容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一听,说得好的,请他们给你打一颗“★”。

最后,再结合已学知识,组织学生解答“经典拓展”中的问题。

《弟子规》教案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一、 教学内容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用明快的节奏诵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 2.通过专门的《弟子规》学习视频,帮助学生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并能指导日常行为。

3.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并懂得珍惜现在宝贵时光的重要性。

三、 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绎《弟子规》,领悟其中的内涵。

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这句话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要珍惜时间,并让学生感受到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五、 教学准备

《弟子规》学习视频。

六、 课时安排

1课时

七、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 课前学生大声诵读《弟子规》。

(2) 学生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3) 学生说说“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所蕴含的道理。 (4) 学生说说其他一些蕴含同样道理的名人名言。 2. 各种形式读,读正确、读流畅

(1) 师范读,生看着课本上的字。重点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如“朝、早、迟、老、至、此、时”。

(2) 生自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 检查学生朗读。生个读,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4) 采用各种方式诵读。 ① 请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② 学古人诵读。

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双手在胸前作捧书状,边念边摇头晃脑诵读。 ③ 接龙法。

即让学生自愿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谁念得准、接得牢。 ④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弟子规》三字一句,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所以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读,下面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这句话,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找你的好朋友读,也可以打拍子读,也可以拍手读,下面就请你准备一下吧。

⑤ 生展示读。

3. 借助视频,理解句子意思

(1) 让学生先欣赏《弟子规》这部分视频。

(2) 生各自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指导理解“朝”、“易”、“至”的意思。“朝”,月亮慢慢退出天幕,这时,太阳还躺在草丛里睡懒觉呢!所以,“朝”就是一大早的意思。

(3)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实际上是要我们怎么做呢?(珍惜时光)

(4) 师总结,具体讲解。

我们每个人,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一转眼就成了老人了,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5) 师生配乐齐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全体起立,把手放在身后,注意“坐端正”、“读缓慢”)

4. 学习“温公警枕”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原文意思,感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1) “温公”是谁?生简单介绍司马光,了解关于他的故事和他的著作《资治通鉴》。

(2) 自读故事。

(3) 生个别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 生谈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司马光非常珍惜时间,十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5) 生感受“警枕”的不舒适,理解“警枕”的含义。

学生描述“警枕”的样子,木质的,硬硬的,圆柱形的,容易滚动。枕上去很不舒服。

“警枕”即是警示司马光要珍惜时间读书的枕头。 (6) 生再次齐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5. 拓展延伸

(1) 师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你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的成语?学生说。

(2)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关于珍惜时光的故事,你知道吗? (3) 生个别说珍惜时光的故事。 (4) 欣赏其他珍惜时光故事的视频。

师列举:“闻鸡起舞”等,生欣赏“闻鸡起舞”的故事。(播放视频) (5) 师总结:同学们要珍惜时光,切莫“老大徒伤悲”。 6. 明理,知道自己的日常行为

(1) 师述: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珍惜时间的?请你们各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好好利用时间吧!

(2) 生制定作息时间表。

(3) 生展示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4) 生再次齐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5) 生拿出水彩笔,制作自己的珍惜时间座右铭。 (6) 生展示自己的名言。

(7) 结合平时生活中发生的事,画一画,配上这句话。 7. 总结

第6篇:国学经典教案

《诫子书》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孔子家语》

一、教材分析:

《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孔子家语》。

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实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象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

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

(一)》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从军行

(二)》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感悟诗情

(1)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结合诗句说说你从诗的后两句感受到了什么?

3、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军队的威武形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

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过程:

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 谈话。 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

3 .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 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 交流。(2) 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三、 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 。(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四、 解读古诗。

1. 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 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 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 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正心》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 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

(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 、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四、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1)课文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但是,文中并没有正面提出,而是通过正反对比显示了这个观点。教师除了要把课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解释清楚之外,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以学生的生活小事为例,假设你不喜欢一个同学,你会觉得这个同学处处和你作对,其实这个同学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针对你的。

(2)上一篇课文指出,诚意需要靠慎独来修炼,但是本课只是在讲不得其正的情形和后果,那么,正心又有什么办法吗?实际上,“心在焉”就是正心的办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面对外界的任何的干扰都不为所动,然而这个专心致志又不能随便用在任何地方,必须要以“止于至善”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正心。建议教师教学时多启发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上课时能否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做作业时是否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能否不三心二意、走神打岔等等。

《齐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过程:

1、 诵读感悟

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

(1) 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

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古人也是这样。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 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

3)读熟课文

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其次,安排学生自由读,揣摩句意。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3) 学生读课文要达到熟读的程度。“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只有多读几遍就行了。

《治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课文第一句、第二段第二句的背诵。

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创设情景

情景一假如你是古代的君主,你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 假设:经济条件、军事力量、严厉的法律。 引导学生学习《治国》

2.生字出示。 絜矩 恶 悖 等词语

其次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3 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 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 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大学》引用《尚书·康诰》话说:“惟命不于常”,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它。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一旦不再行善,天命就不再眷顾你。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道居于善。只要为善,道自然与你同在。欧阳伦的悲惨下场,跟他敛财有关系,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聚敛巨额财宝,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半国之财富,悉数充公。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修养的程度,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 《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

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试读。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指正)

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

2、这才是真强啊! 强哉矫

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 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明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懂的同学说说。

明确: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孔子心目中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就是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那才是强哉娇!

《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对“君子之道”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君子生存之道又是如何的。

2、板书揭题:君子之道。齐读课题。

二、经典研读

1、整体把握

君子之道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本文的主题即是君子之道,也就是如何做一名君子的问题。在课文中,所谓君子之道,其实也就是上节课所说的“中庸之道”。

2、字句梳理

(1)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不肖”在古代“贤”与“不肖”是对举的,因此不肖也就是不贤明的意思。

(2)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语”,动词,说的意思。“语大”就是往大了说,“语小”就是往小了说。“载”,承载,放置的意思。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诗》。指《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这是是说君子之道向上向下都是很显明的。“夫妇”,这里指代日常生活。

三、拓展延伸

1、学习神奇汉字

“妇”。“妇”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一个妇女拿着扫帚在打扫,因此,“妇”的本意乃是操持家务的女人。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女性的地位已经获得了改善,操持家务不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这个字充分说明了课文中讲“夫妇”二字合用以表示平常人或日常生活得意思。

2、学习日积月累

苏州园林中的一处著名风景“活泼泼地”。“活泼泼地”来源于程颐对《中庸》的一段评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程颐的这句评语针对的是《中庸》引述《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句话,他认为这句话用自然景物说明了深刻的道理,有一种活泼的自然和谐的感觉。因此,留园中将一处景致命名为“活泼泼地”。

3、赏读诗歌《阙题》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4)分析讲解。

《达道与达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古诗《前出塞》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对《中庸》中的为政思想有初步了解,能说出“五达道”和“三达德”的具体内容,并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勇”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给学生看周文王、周武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文武之政”,给学生讲一讲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代最有名的两个君主,他们非常善于管理国家。那么他们管理国家的办法是什么呢?课文就讲述这方面的内容。

2、揭示课题

二、诵读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入诵读:第一,你知道古人把人际关系分成几个方面吗?你知道古人最看重什么道德吗?课文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在诵读中去寻找答案。

2、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师要有范读。把正确的停顿读出来,要学生一句句跟读,然后齐读全文。齐读要多读几遍。

三、字词句讲解和脉络梳理

(!)“文武之政”是第一段中的重点,它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对国家的治理。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课文中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五达道”与“三达德”是第二段的两个重点。

“五达道”又称“五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要把“五伦”的内容讲清楚。讲解的时候,要交代每一伦所涉及的关系,要说明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方法。

“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三者分别代表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三方面规定,即智慧、仁慈和胆量。教师在讲解时需联系孔子的话加以说明,点出理想人格三方面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

(3)知与行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4、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

课文中讲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其实是治理天下所要推广的道德规范。

(1) 对于“五达道”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人伦关系的描述,天下所有人都 包含在这五种关系之中。

(2) 对于“三达德”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于理解人格的标准。辅助部分都 是围绕“勇”来展开,适当讲解。讲解时需要将其与日常理解中的“勇敢”区分出来,从“三达德”相配合的角度说明古代儒家对于“勇”的认识,以矫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3) 对于“五达道”与“三达德”的理解都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用提问 的方式)

《择善固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能够记住学、问、思、辨、行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的环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关于诚信的理解入手,教师首先指出,我们知道如今社会非常看重“诚信”这一品德,其实对于“诚”,古人早就非常看重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从日积月累部分“重耳大尺”的故事入手,教师首先把重耳和头须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信守承诺。然后引入,这篇课文就与“诚”有关。

2、

诵读指导

(1)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诵读。

首先,在诵读之前提出如下问题: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成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2) 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 在诵读方法上,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音频范读,将上述的正确提顿展现

16 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染。其次,让学生跟着音频读,既校正读音,也是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节奏。最后让学生齐读几遍。

(4) 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特点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诵。

(5) 诵读要达到熟练的程度,鉴于课文是本单元论诚的第一篇,对于理解后面 的课文相当重要,最好能够背诵下来。

(6) “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重点应放在诵读体会上,只需要背诵“一语不 能践,万卷徒空虚”一句就行了。 《至诚能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熟读古诗《节南山》。

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诚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难点:

懂得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带着问题朗读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其次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 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 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 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

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整体读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 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潋滟、空潆) 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 1.学生自学。

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

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 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

(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

(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交流并朗读诗句) (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齐读全诗。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学生自背。

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 1.背诵学生熟悉的古诗。 2.揭示板书课题。

(1)师: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2)和刚才背诵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介绍词牌及题目)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

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浮现在你的眼前?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

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读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三、二读课文,初步感知“村居”画面。

1.过渡、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轻轻地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透过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你会读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咱们走进“村居”——

2.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观察了解学生读书所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村居”意境,体会农家生活的美好。

1.师: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没幅画里面浓缩着更多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走进“村居”画卷,细细地读,用心的品,你会体会到更多的情趣,获得更多的理解。 2.学生再次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学生。 3.交流并指导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总结:是啊!“沉醉不知归路”,看到眼前的一切,普通的村居生活,平凡的一户农家,辛弃疾却满腔感慨,挥笔写下这首词,传唱至今。

备课教案

年 级: 四年级

任教教师: 郭语轩

科 目: 国学经典

上一篇:除夕祝福语大全下一篇:幼儿园中秋节开场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