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社汇演讲座

2023-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言者在演讲过程中,演讲稿是其展示自我思想的重要方式,好的演讲稿内容,能够让发言者充分表达出自我观点,所以,写出一份观点准确的演讲稿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社汇演讲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国学社汇演讲座

国学经典节目汇演 主持词

甲:尊敬的领导

乙: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乙: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

甲: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乙: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甲:国学经典不仅展示了历代大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而且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

乙:聆听着历史回声久远的足音,百年中国的生活与情感,激荡在我们的回忆与诉说之中。

甲:今天,我们是作为聆听者聚集到这里的,我们又是作为叙述者站在了这个舞台上。

乙:经典启迪智慧,

甲:国学浸润人生。

乙:邢台市第三中学国学经典汇报演出

合:现在开始。

结束语:

男:国学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国学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甲: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乙:让经典滋润我们的人生,让书香伴随我们一路远行!

甲:让我们共同祝愿——

合:中华经典,绽放校园!

甲:邢台市第三中学国学经典汇报演出

合:到此结束

甲: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演出;

乙:感谢所有领导的出席;

1.《赋得古原草送别》5班舞蹈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黄一度繁荣。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请欣赏5班舞蹈《赋得古原草送别》

2.《中华少年》7班 朗诵

甲: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 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乙: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齐: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乙:请欣赏7班朗诵《中华少年》

3.《国学经典》12班 相声

4. 《千古风韵永流传》10班 朗诵

甲:智慧充盈,笑迎黄河东入海,我们声音浑厚而有力。

乙:品味书香,坐看云卷云舒时,我们神情从容而淡定。

甲:“最是书香能致远”,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请欣赏10班带来的《千古风韵永流传》。

5.《天耀中华》9班独唱

甲:当历史凝聚成宏伟的那一刻!当岁月镌刻起辉煌的那一刻!

乙:当神州呈现着灿烂与文明!当山河迸发出激昂与咆哮!

甲:当五十六个民族用心点燃起五十六支希望的蜡烛。

【合】让我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天耀中华》

6.《孝顺》18班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亘古不变的阳光,这个世界年正因为流淌着孝的旋律,才如此缤纷多彩,如此壮丽辉煌

7.《中国少年强》11班诗朗诵

2.少年是华夏文明的传递者,承千古文明,绘时代华章;少年是中华文化的后来人,承先辈博大精深,续未来风光。少年智慧,国可兴邦。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中国少年!请欣赏11班为我们带来的表演《中国少年强》。

8.《青花瓷》 22班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处处都牵动着你我的心。一曲《青花瓷》便诠释了这一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单单几句话无不令人感叹不已,让人身临其境。请大家欣赏22班带来的《青花瓷》

9.《中华文明》9班 快板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统

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

大的作用。请欣赏9班快板 《中华文明》

10.《民乐四联奏&书法》 17班

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回余音也不寐。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下面就让我们在民乐的悠扬旋律中,品味古风古韵,感知气清意远。请欣赏17班带来的民乐四联奏和书法.

11《满腹经论》2班 相声

甲:我跟你讲一故事:原来山下压着两个妖怪,一个蛇精,一个蝎子精,这下放出来了。

乙:这是“葫芦娃“

甲:得亏老头有一个七彩葫芦籽儿,种下去,库哧、库哧、库哧长上来了,结出七个葫芦,蹦出七个小孩儿,有会吐水的、有会喷火的,后来降服了蛇精蝎子精,后来隐居在森林之内。外国有个公主不知道得罪了谁,躲在他们居住这个小屋之内,后来这个公主呢后妈过来了,

乙:嗯?怎么回事?

甲:变成一个卖苹果的老太太,这个公主咬了一口,嘎嘣死了,剩下半拉,乔布斯拿走了。。。知道这故事吗?我们来详细听听。

乙:有请2班《满腹经纶》

12.《相信未来》20班 朗诵

甲:因为自信,我们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因为自信,我们可以在地平线纵情奔跑。

我们相信希望,相信世界将因我们精彩无限,请欣赏朗诵《相信未来》掌声欢迎20班同学

第2篇:国学社

做有国学底蕴的法律人才

(2009-1-5 23:43:58)

2008人大法硕教育与实践论坛 国学修养与法硕素质教育演讲稿

于 莲

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姐、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国学和法硕素质教育。国学这些年很热,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讲《庄子》,我们人大也设有国学院。但前天晚上我在宿舍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宿舍一位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却把我问住了。他问我:“你们先别说国学和法硕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还搞不清国学到底是什么呢?”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后来我跟他讲了一下民国时期国学和西学的争论,他问我:“那国学就是《论语》、《庄子》、《史记》吗?学国学是不是就是让大家背些古诗、《三字经》什么的?和现在到处在开的国学班一样?”我想了一想,我觉得,国学并不仅仅是那些经典,学习国学也不是要求我们都去背《三字经》、《论语》。当然该背的还是要背的,该熟读的还是要熟读的。我读本科的时候我们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的老师曾要求我们背一万首诗,一千篇文章,一百本书。很惭愧,我一项都没做到,所以我赶紧转专业学习法律了。但是当我现在学习法律的时候我有感觉到本科四年读文史哲专业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影响。虽然我不会背那么多的诗词歌赋,做不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但我感觉,国学其实是给我一种熏陶,让我们有一些底蕴。具体联系到我们法硕,我想学习一些国学,了解一些国学,做一个有底蕴的法律人才,我们法硕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嘛!

说道国学给我们的影响,我想第一点应当是让我们有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了对自我的定位问题。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国内应当算是NO1了吧。虽然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但我们人大法学院的学生就业还是不错的。我看过今年刚毕业的这一届师兄师姐们的毕业统计,工作也都是很好的。那么在解决了工作,解决了生活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的定位问题,人生价值问题。我们将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这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分析说清教徒的生活目的在于上帝。他们积极地创造和积累财富其目的在于成为上帝的选民。他们的价值在这里。那我们呢?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宗教的传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定位自己呢?这个坐标点在哪里呢?康有为先生当年看到西方政治上有民主体制,精神上有宗教,所以也模仿着搞变法,并将中国的儒学进行宗教化,将孔子彻底脱人入神,拜为教主,试图建立中国人的宗教。所以有所谓的“保国、保种、保教”嘛!蔡元培先生则认为是美学,所以提倡美育,认为要以美育代替宗教。二位先生说的都很好,但我个人更认同另一种观点,中国人的坐标是历史的。我们的价值是在历史中实现的。中国古代史学很发达,很注重修史。每个朝代都有义务为前代修史。连元朝也不例外,虽然《宋史》修的不太好。现在我们也在修《清史》。这是我们的一种思维习惯。流芳千古、遗臭万年、“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价值在历史中实现,我么要修史让前人的生命价值的以体现。我们有历史的责任,对祖先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所以司马迁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宋代大儒张载谈及人生价值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这种价值坐标现在被严重破坏了。因为自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批判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革”,我们不断地“打倒孔家店”、“推翻吃人的礼教”、“破四旧”、“批林批孔”,人们矫枉过正,在批判封建流毒的时候把传统文化破坏掉了。特别是我们大陆,由于“文革”,传统的价值体系被破坏殆尽,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总是觉得国人价值缺失,没有信仰,道德沦丧,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国学在这方面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让我们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找到生命的坐标。我们不是孤立的,我们是五千年文化的一环,我们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的价值就在这里。

可能有些同学,特别是还在读的同学会觉得我现在还没工夫呢,找工作就够头疼了,生活不易,这些太远了。但我觉得不,大家还是应当读一读的,特别是我们法硕。我们本科都不是读法律的,大家转来读法硕,尤其是人大的法硕,更多的是因为人大的牌子,为的是用人大法硕三年来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所以我们更容易急功近利,更容易浮躁。那么读一些国学,让我们有一点历史厚重感,不那么浮躁,不是很好吗?

当然,我们现在的生活离这些可能还有些远,大家生活的都不容易,压力也都比较大,说太多历史责任大家可能觉得沉重。那么国学的第二点影响就是让我们稍微能轻松的生活,生活得更加有情趣。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儒、释、道,所谓“六儒三佛一分庄”。儒家一般对责任,对秩序强调的多一些,要求我们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但这样子的生活比较郁闷,比较痛苦,总是忧。所以古人对佛学、老庄很推崇。比如说苏轼,一生仕途不顺,极其郁闷,但他有另一个天地去解脱,那就是佛法和老庄。否则哪有心情做东坡肉啊!佛学和老庄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任自然”。我们总是生活在重压之下,斤斤计较于现实利益的得失。我们要考试,要找工作,要赚钱,要面对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我们什么时候静下心来想想这些东西真的需要吗?我们是在追逐这些东西呢还是被这些东西所支配?我们有没有以自己生命的方式善待自己?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怎样来体认自然?怎样来认知自我,而不是想《庄子》里写的那个混沌一样被人每日凿一窍,结果和众人一样有了七窍后却“七日而浑沌死”。我觉得读一读国学很有用,读一读《庄子》,读一读《心经》,很短一百字左右,感受一下什么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一读《五灯会元》,感受一下禅宗的机警和智慧,生活会多很多乐趣。

第三点我觉得对学法律的人来说也很重要。学一点国学会让你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生动、优雅。我们都知道嘴皮子和笔杆子对于法律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怎样才有好的口才和文笔呢?有人说逻辑很重要,对,逻辑对法律来讲很重要,逻辑是法律的生命嘛。但逻辑好就行吗?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良好的国学修养对于我们以更加准确,更加生动,更加优雅得体的方式来表达是非常有好处的。平时可能不觉得,但当你需要的时候你会发现古人的表达实在太到位了。比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时引用的那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还能想到比这更准确,更生动,更优雅的表达吗?连百度搞网络的都用这句词。

而且就算我们不去用这些,知道这些也是很有用的。2005年5月大陆为台湾造了一艘轮船“中华和平”号,下水的时候连战的夫人出席了,她当时引用了两句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贺。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当时有人撰文称这是连夫人“精心拟制的作品”,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如果说这两句诗有些冷僻的话,那么还有一件事就太搞笑了。我买了一本《三国志》,一个同学看见后对我说:“咦,《三国志》,小说啊?看完后借我看看。”我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们既然是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这种错误就不要犯了吧。

所以我觉得虽然国学和我们所学的法律联系不是很大,特别是实务性的部门法。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法律硕士,研究生,学学国学,对我们还是很有好处的,让我们做一名有国学底蕴的法律人才。

“刑不上大夫”,最早见于《礼记·曲礼》。这里的刑就是指法,从夏禹刑开始,经商汤刑、周九刑,到周穆王时期的吕刑,规定了五刑和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关殷商、周的史籍中并不乏大夫甚至比大夫地位高的贵族被判刑、处死,商纣曾醢(h i)九侯、脯鄂侯、剖比干的心,周公曾杀管叔和蔡叔,春秋战国时大臣被诛戮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可见贵族并非都不加限制地享有法外特权。不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在诉讼程序以及适用刑法上是与庶民、奴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可以不像一般人一样出庭受审,可以赎刑或者缴纳罚金免除其罪,有的应处死刑的可以予以放逐,即使判处死刑,在行刑时也有别于常人。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属于贵族,不同程度上总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为了在被统治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不宜让他们终身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但不是说他们犯罪后可以不负法律责任、不受刑罚制裁。虽然战国时“法不阿贵”的主张已被提出,但是由于产生特权的基础还存在,“刑不上大夫”原则逐渐演变为封建法律中的“议”、“请”、“减”、“官当”等特权制度

据说现在给犯人剃光头是为了便于管理,但在古代,剃光头是一种刑罚,叫髡刑。这一刑罚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戮》:“髡者使守积。”髡刑与墨、劓、剕、宫等肉刑同属损害人身体完整的刑罚,因为古人将发作为“体”的一部分。三国曹魏时有完刑,实际也是髡刑,就是完全剃去受刑者的头发,使其头成丸状。古时男子蓄发,并以之为美,长发更美,剃发无异于去首。髡首有标记的作用,常人不去头发,罪犯去头发,让人一看就知道谁是罪犯。髡刑主要是作为附加刑使用的,秦时对刑徒加施髡刑,汉代在完城旦舂刑上加施髡钳,魏晋以前一般都是与徒刑并用,因而髡首也成为徒刑的别称。不过,北齐时髡刑变成了流刑的附加刑。与髡首相近的一种刑罚是耐刑,耐只是剃去犯人的鬓、须,是秦时最轻的亏伤人体的刑罚,因而成为对少数民族首领、郎中以上有身份的人施加的特殊刑罚

在战国以前,“刑”往往用以专门表示法律,也指征伐战争和施用肉刑。但战国时期成文法以各种形式公布之后,“法”作为表示法律最恰当的用字逐渐深入人心,而“刑”以后一般专指刑罚。汉文帝以责打身体、强迫劳役等代替肉刑,并强调要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刑罚改革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当时的“刑罚”并不是说对犯罪人用刑以示惩罚,因为“刑”与“罚”是有区别的,“刑”是指肉刑和死刑,而“罚”则指以金钱赎罪,有谓“五刑不简,正于五罚”(《尚书·吕刑》)。后来才泛指对罪犯实行惩罚的强制方法,“刑罚者,惩恶之药石也”(《明史·刑法志》)

汉文帝废肉刑,将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的笞刑取代黥、劓、刖左趾,使笞刑成为汉代重要的刑种。汉景帝时,制定《箠令》,规定用于笞刑的刑具应是长五

尺、本大一寸、末薄半寸且平节的竹板,受刑的部位是臀部,行刑者不能换人。魏晋时,妇女受笞刑不能打臀部,而要打背部。隋朝时笞刑被正式定为新五刑之一;唐以后笞刑的刑具改为用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的荆条;清朝时小荆条改为长五尺五寸、大头一寸五分、小头一寸的小竹板。虽然笞刑并非损伤肢体的肉刑,但笞打也触及犯人的皮肉,往往笞刑没有执行完就把人打死了,也是一种酷刑,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除。

南朝梁武帝将杖刑正式列入刑书,使其成为法定刑,实际上杖刑也主要是打屁股,所用的“杖”是生荆制作的。廷杖也属于杖刑,不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杖刑。廷杖的下令施刑者是皇帝,受刑的是朝廷大臣,受刑地点多是在朝廷上,施刑由太监指挥。廷杖最早也出现在汉代,不过使廷杖成为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还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廷杖程序。明嘉靖初年,发生“议大礼”事件,受廷杖的大臣就有一百三十四人,打死十七人。

古代刑法中允许犯罪的人缴纳一定的财物抵免刑罚,这个制度就是赎刑。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战国时期的司法实践中,案情有疑问而无法查清、定罪量刑遇到困难无法确认或者犯罪者“意善功恶”时,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汉朝时将赎刑作为国家聚敛财富的手段,允许用纳钱、出缣、输作赎免刑罚,汉惠帝时买爵三十级就可以免去死罪;汉武帝时纳钱五十万可以减死罪一等,司马迁被处宫刑本可以用钱赎刑,但由于家贫不足以自赎。隋唐以后,赎刑形成了非常严密具体的制度,每种刑罚都规定了相应赎金的数量,哪些情况适用赎刑制度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唐朝时,应当议、请、减及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官员亲属,犯流罪以下的,都可以用金钱赎罪。清朝时,官员犯笞、杖、徒、流及杂死罪的都可以纳赎,老、幼、废疾及妇女犯徒刑罚的收赎,官员正妻、有财力的妇女以及过失杀人的在杖一百后余罪可以赎罪。

历朝历代用于赎罪的财物不同,汉代以前是用铜;汉时用以黄金计价的粟、缣(细绢);晋、宋、齐用金、绢;北齐、北周用绢;唐、宋用铜、金以及牛马杂物;元用中统钞;明用钞、钱,间或纳米,甚至可用工作抵偿;清用银。赎刑对后世司法、刑罚的腐败起到了很坏的影响,正所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第3篇:逸志国学社

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日益加深,快餐文化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让国人逐渐淡忘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在面对众多抉择与诱惑时,大学生普遍存在浮躁、迷茫的心理状态,在对与错之间痛苦徘徊。为弘扬国学思想文化;提高校园学习风气;加深校园精神文明的推广;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理工、商学、经管院辩论队的支持下特申请成立“逸志国学社”。

一:因梦想和理念凝聚在一起

二:优秀的骨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员:

社长:袁志旭(曾担任班长,现任导员助理。)2012年曾担任北京仁爱慈善活动中的辅导部副部长,在北京“心文化之旅”的活动中历任组长,辅导员。现任心旅共修班司仪兼班委。

副社长:徐培(天颂演讲协会会长,有丰富的社团管理经验) 副社长:张凯(理工院辩论队队长,2012年校级辩论赛冠军队最佳辩手。)

社团顾问:袁炳燔(经管院辩论队队长,第四届百家讲坛睿智演讲《读心感悟》在三百多人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冠军)

各部组长分别由校艺术团,校团委,校学生会,辩论队中挑选,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便于发现后备人才和社团事物的处理。

三:由浅入深的活动才会吸引住社员的心:

A:国学茶话会(以即兴演讲和自我介绍为主,提高社员对国学的认知。)

B:分享交流会(对国学的自主学习阶段,通过一学年一百本书激励同学读书与交流分享。目的:提高社员文化素养和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并通过分享过程增强社员表达能力和共享的意识。让社员互相熟悉,便于发现优秀社员。)

C:国学大碰撞(由部长带领组员分析交流会中出现的问题,确定立场后和相反方队伍进行“辩论”但辩论有输赢,碰撞无胜败。这是一种新型的辩论形式。目的在“论”而不是“辩”。)

D:年终汇报表演(与话剧社联谊,由我们通过征文比赛中出现的优秀社员合作出剧本,剧本由国学故事组成,要求有趣味,表演性强,结合校园生活,最好通过创新升华国学故事。)

E:校园民族风(举办主题讲座,一千位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毕竟达不到一位教授的思想高度。)

“逸志国学社”指导老师:

第4篇:国学社策划书

国学社“温古而知新”活动策划

一、 活动背景

随着东西方的文化冲突日益加剧,社会道德的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处在信息膨胀,网络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转型期,不少青年在文化素养方面文化不良,且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同学们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 活动主题

“温古而知新”

三、 活动简介

1、 国学系列活动之一——身临其境

活动形式主要是展览优秀的书法、绘画作品,让参观的同学主动加入展示自身才艺。同时通过国学题目竞猜以及向大家分享自己知道的经典国学小故事,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目的是让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2、 国学系列活动之二——经典诵读

活动形式主要是在学校人流量最大的礼仪广场,千人齐诵国学经典。让大家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让更多的同学领会到过国学的重要性,提高大家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3.

国学系列活动之三——完美落幕

本活动以晚会的形式开展,用舞台的艺术效果展示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人以震撼的文化熏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风健康发展,发掘原创思维,展示国学文化。 四.活动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国学,参与国学活动,从而真正的体会国学的内涵,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扬时代新风同时也增强了校园的学术氛围。 五.活动实施过程

系列活动之一——身临其境

﹙一﹚活动内容:以展览为主,现场参与问答和个人分享经典故事为辅。

﹙二﹚活动意义:活跃现场气氛,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校园的学术氛围,使我们领悟国学的真正内涵和精髓,从而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国学文化的精妙。 ﹙三﹚活动主题:接触国学,分享国学。 ﹙四﹚活动时间:2011年8月15日星期一 ﹙五﹚活动地点:海棠餐厅正门

一.前期准备

1.活动宣传:海报(三十张左右,各个宿舍楼以及A楼和B楼,由宣传部负责绘制),横幅作为最主要的宣传手段(三条,海棠丁香竹园各一条),其次可以通过西电好网,人人等网络手段进行宣传(由社联新闻中心负责)。

2.物资准备:一顶帐篷(借中国电信),一台电脑和一对音箱(自备),无线话筒两个(大俱租借),书画作品若干(提前一周收集到位),国学题目及答案若干,桌子三张(借海棠餐厅),礼品若干(国学纪念卡两百份左右,自备),放作品的展板若干(借社联秘书处),插线板若干(自备)。

3.展品选择:主要选取一些西电内部学生老师的书法绘画作品(五十幅左右),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亲切感。

4.人员安排:一共需要七个工作人员。两位同学负责管理参与展览的师生作品,并对广大同学做出详细的讲解;两位同学负责国学小知识的问答,其中一位同学负责提问,另一位同学负责对答案作出讲解,并负责发放小礼品;另有三位同学负责国学小故事的分享,一位同学负责给参与的同学传递话筒等,一位同学负责对小故事进行简洁的摘记,一位同学负责为参与的学生发放礼品。

5.现场布置:包括电脑音箱的摆放(置于帐篷底下的桌子),展品的摆放(餐厅正门路对面,在各个小树之间捆上细绳,展品挂于细绳之上),以及参与开心问答的桌椅的放置,横幅的展示(餐 厅门口的树木中间)

6.场地审批:海棠餐厅正门口,使用时间为8月15日中午1点到下午3点。

二.具体流程

1. 工作人员提前到场参加工作分配及布置现场 2.邀请学生参与国学小故事的分享,礼品发放。

3.开心问答,礼品发放。 4.结束并清理现场

﹙七﹚ 注意事项 :负责电线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活动场地的卫生;

系列活动之二——经典诵读 ﹙一﹚ 活动内容:千人诵读国学经典

﹙二﹚ 活动意义: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同学们参与学习国学的热情, 深刻领会国学语言的美妙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提高整个活动的学校影响力,使这一活动的意义深入人心。 ﹙三﹚ 活动主题: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魅力 ﹙四﹚ 活动时间: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早晨七点半 ﹙五﹚ 活动地点:中心礼仪广场 ﹙六﹚ 活动安排:

1.活动宣传:海报,横幅作为最主要的宣传手段,可以通过西电好网,西电电视台,人人等网络手段进行宣传。 2.活动准备:准备一千两百份《少年中国说》的诵读材料,以及音响,话筒两个(租借大俱),横幅四条(分挂于校园不同地方)。

3.人员安排:十个同学负责对到场的同学发放诵读材料,两个同学负责对邀请到场的老师接待引导,若干同学负责维持到场学生的秩序及整队。

4.选定主持人(两名)。

5.场地审批:礼仪广场,使用时间8月17日上午。 ﹙七﹚活动流程

1. 早上七点所有参与的同学到场集合,工作人员提前半小时到位并布置会场(嘉宾老师桌椅的摆放,横幅的挂置,学生站位的安排)。

2. 发放诵读材料,安排学生整队站位。 3. 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老师。 4. 由到场老师作简短的讲话。

5. 由一位学生领读,千人诵读正式开始。 6. 由负责人进行简短的总结。 7. 解散,清理场地。 系列活动之三——完美落幕

﹙一﹚活动背景:每一个大型活动都需要有一个点睛之作,作为国学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以大型晚会的形式阐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二﹚活动内容:晚会表演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用舞台艺术效果渲染和升华活动的内容,用感官的震撼加深对本次活动的印象,用视听的盛宴喜迎活动的落幕,这将有利于后续活动的开展。 ﹙四﹚活动主题:享受国学

﹙五﹚活动时间: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晚上 ﹙六﹚活动地点:大活小剧场

﹙七﹚ 活动宣传:海报三十张(各宿舍楼以及A,B,C楼)、横幅三条(竹园、海棠、丁香各一条),入场券五百张(周三中午在各餐厅门口设发放点,每个发放点一百八十张左右),以及人人及其他媒体宣传. ﹙八﹚ 活动安排

一. 前期准备

1. 场地及布置(麦克风,灯光音响设备,背景幕等由大活负责人进行安排)

2. 嘉宾安排﹙邀请函,座位牌,饮用水) 3. 节目准备﹙前期彩排,节目单一百份) 4. 颁奖奖品(奖状,奖品,纪念册) 5. 主持人安排(四名,开场白,串词)

6. 工作人员安排:后勤组十二人,后台组五人,道具组二十人,负责人四名。

7. 服装道具:(演员自定,大多数为租借) 8. 设备:(音响,灯光,麦)

9. 入场券(提前两周设计并印制,按时发放) 二. 活动流程 1. 工作人员到位 2. 布置会场,检查设备、资料确认,参演人员到位及化妆,安检

3.学生到位、领导就位,各组准备完成汇报,准备正式开始(用音乐烘托气氛)

4. 开场准备 5. 正式开场

6. 主持人正式宣布开场(介绍嘉宾)请领导致辞 7. 进行开场舞蹈(配合舞蹈的图片) 8. 节目上演

9. 晚会结束,请领导致辞。 10. 观众退场、会场清理、设备回收

三,节目流程

1. 开场(暂定为《书韵》——以古代竹简为道具,三字经为文字题材而编写的舞蹈,充分展现出了我国古香古韵的国学文化)

2.成人礼(以汉服为衣着,男、女加冠戴笄 授予其成人仪式,此仪式的设立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由于西化思潮泛滥,冠礼彻底消失,所以为弘扬我五千年文明,特以此仪式彰显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充分的展现了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

主要内容形式:以话剧的形式演出古代教学的场景,内容待议;其后在节目的中央有请老师为演员加冠戴笄)

3. 琴棋书画(主要是以现场书画形式为主,然后再加以舞蹈和音乐烘托,更加深动的展现出了四艺的美感)

4. 国粹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 化 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让广大学子了解国粹,体会国粹)

5. 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是中国的功夫,一门源远流长的功夫,所以太极一直是一种国人引以为豪的艺术体系存在。更可以烘托出国学的特色。

6. 谢幕(主要从国学方面构想,具体待议)

六、活动预算:待定

第5篇:国学社工作总结

09学年国学社工作总结

转眼之间,一个学期已接近尾声,真是感慨时间似流水。

国学社,从接手到现在,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我是主要的责任。

首先,说下现在国学社的规模,国学社一共十八人,其中大二有三人,大一十五人。大二中,分别是社长,副社长,财务部长。大一的由外联部,组织部,宣传部各个部长及干事组成。分设各部长一名,从大一干事中面试产生。

在本学期9月23号进行为期半天的会员入会活动。总共招收会员十五人,其中大部分是以人文学院为主,当然还有运管和汽车学院的大一新生。

坏事不单行,在制定了一份关于到良渚博物馆参观的活动策划书的情况下,本着和其他社团多多交流的思想,意欲和良渚文化和运河文化社团一道前往参观,但刚好碰上贵社团换社长,只因此事而将策划活动延迟,也因此而不了了之。

11月份,在接到社联的通知,有幸到良渚博物馆交流有关三国文化的沙龙活动,活动发放于本社团的各个干事。但刚好在出发前的前两天,我寝室被查出有一例甲流患者,寝室被隔离了段时间,就此事情又作罢。

接下来一段时间,大规模的甲流爆发,学校面临被封校的危险,社团的一些活动策划全部中止。加上本身自己在班级里也有职位,所以很多事情加在一起,就把社团的一些事情给耽误了,我有愧于社长这一职务。

本社团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很多方面很不完善。在上届国学社成立的时候,由于社长的忙碌,在成立不久就换了一位。也就是此原因,国学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正式的举办过活动。也就是说,在我接手之后,就是一个刚刚成立的社团一样,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在接手后,我直接在大一新生内部进行了面试,选举出三大部门的部长,分别是外联部,组织部,宣传部。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社团,又主要由没有社团工作经验的大一新生组成的社团,在有很多新生性、原创性优势的同时也会缺乏一些老社团具备的条件,譬如,社团知名度不够大、影响力不够强、社团规模不够大、社团负责人没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等。

我会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内好好的处理关于社团活动等事情。

社团负责人:程峰 2009年12月31号

第6篇:翼翚国学社

翼翚国学社分社申请国学一般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在国学社里我们采用的国学概念是一切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但国学包含学科广阔,学术丰富,以今时我们的精力并不能全权研究与讨论,基此我们决定以哲学、史学、星相、数术这四个学科作为我们国学社的主要研究范围。并邀请了特级历史教师李洋李老师作为指导教师。作为我社的指导老师,李洋老师将在史学范围内对我社进行指导,并定时进行小型史学讲座,我社还有善于书法,吟诵的史万鹏同学将对社员进行学术指导,我们将确定下每个学科的负责人做到事无拘遗,保证舍内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做到系统化运行。

一种学习国学的风潮在近年来席卷了世界,其表现为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设和汉语桥大赛的举行,有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为了宣扬和传承我国文化,为了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为了更好地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为了陶冶广大学生的高雅情操,为了使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之风吹到校园,我特此向校领导提出

申请,创立翼翚国学社。

我社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旨在校园里做到启发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觉,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扬光大,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我们招收社员的要求是:

1, 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按时参加社内必要活动

2, 遵从社内活动要求与安排

3, 有一颗热爱国学的红心

4, 对国学有着无与伦比的积极性

上一篇:电话销售技巧五下一篇:电影放映周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