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选修课感想

2022-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天文学选修课感想

高校天文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探讨

摘 要:本文从天文选修课程在贵州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中的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作者近年来在贵州大学从事《星系天文学》课程的教学经历,探讨了作者在本门课程讲授中实行多媒体教学与学生随堂测验双结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天文学;教学方式;随堂测验

一、非天文专业开设天文选修课的现状与问题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对象虽为遥远的天体,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天文知识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没有天文专业的高校开设天文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因为国家重视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然而由于这些高校学生天文背景知识的缺乏,天文专业课程便成为了高深又冷门的课程。由于选修课通常要求不严格,容易通过,学生为图学分选修,上课积极性不高,导致“混学分”现象。本文将结合作者在贵州大学开设《星系天文学》的教学经验,浅谈教学方式的一些转变,得到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方式探讨

天文专业课通常授课对象为天文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在贵州大学这所没有天文专业的高校,也开设了几门天文专业课,其中大部分为研究生课程,也有部分为物理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包括物理和光电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如《射电天文学》、《星系天文学》等。其教学目的是普及天文知识与培养科学素质相结合。下面以我主讲的《星系天文学》为例,探讨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方式。

1.上课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如今大学课堂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介,比传统的黑板教学更为灵活,也因为缩短板书时间提高了效率。其中,视频教学作为辅助的手段,如果处理得当便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天文学类课程教学手段的这种现代化可以彻底摆脱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我在贵州大学主讲的《星系天文学》为例,其中一个章节讲到恒星,我让学生观看了英国BBC科教视频《恒星的一生》。该视频通过恒星的诞生到最后的死亡再重生的轮回,生动有趣的讲解了恒星的一生,再配合我的课堂讲解,学生从此印象深刻。如果我在课堂上直接讲解恒星的演化阶段,学生也能掌握,但却只是死记硬背般记住了各个阶段,脑袋中并没有具体的图像。

2.课程考核采取分次随堂测验的方式。天文课程在我校本科生中一般为选修课,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组成,教师个人定义两部分的比例。我这门《星系天文学》平时成绩由出勤与课堂参与度组成,出勤占总成绩30%,课堂参与度由课堂回答问题及学生主动提问组成,占总成绩10%;考试成绩占60%,传统上选修课有两种方式考核,一种是课程论文,一种是开卷考试。对于课程论文,由老师给一到多个开放型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所学写成一篇不亚于一定字数的论文。该方式存在两个大问题:其一是学生交上来的论文五花八门,不方便定义评分标准,教师的主观评分总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其二就是相当多学生直接从网上摘抄然后拼凑出自己的论文,这是我国很多高校学生的通病,很难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因此我们通常摒弃这种做法。另外一种做法是期末开卷考试,它相对于课程论文可以有更为标准的评分方法,能达到预期的考核目的。但该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学生觉得开卷考试简单,平时并不会认真听课,甚至选择性的不来听课,舍弃一部分出勤成绩,认为最终总评成绩通过了就好。

基于两种考核方式的利弊,我们采取随堂测试的方法,综合评出学生的期末成绩。该方式也是基于开卷考试,只是时间并不是固定在期末,而是随机分配于由平时的课堂,并不会提前通知学生,而且测试时间也是灵活多变对,不会固定在课堂的开始或者结束的时候,有时候会在课堂的中间时段。这种做法目的在于防止学生不来听课错过测试。测试的时间通常不会太久,题目也不会太过复杂,只要学生平时来听课了就至少能答出七八成。该测试主要考察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是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学习能力。下一次课就测验中暴露出的问题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由我概括和总结。

三、教学方式转变的成效

多媒体教学方式,尤其是科教视频的插放极大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的活跃性得到显著的升高,更有效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随堂测验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及鼓励,上课的学生心里暗自高兴终于不再因为不来听课的学生也照样能通过而心里不平衡,而不来听课的学生也得到了教训,以后会请假或者来听课,提高了出勤率。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随堂测验可以很好的帮组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通过测验让他们记忆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对“普通天文学”教学改革对一些体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

[2]袁启荣.高校天文选修课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

[3]孙艳春.天文专业基础课对教学改革和全校天文公选课对设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

[4]张立云.高校非天文专业本科生天文学课的教学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

[5]樊军辉.对我国高校天文选修课开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3).

[6]姚建明.我国高校开设天文学选修课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7]李化南.普通高校天文公选课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物理学院)

作者:刘琼

第2篇: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摘 要] 高校开设的中国文学选修课,对培养有创新思想、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和塑造其人文精神起到很大作用,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好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资源,教书育人,以“课程思政”教育为载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之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奋斗向上的动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找到实施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

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启动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同时,高校对选修课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开设的中国文学选修课,应坚持立德树人,以“课程思政”为载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积极探索中国文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发掘该门选修课的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真正将该门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去,并与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

一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着重指出了思政课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指明了高校其他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要依靠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而且要全方位地渗透到学校的其他各类课程当中。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挖掘、发挥這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优秀的中国文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立德树人,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特色课程之一的中国文学选修课就是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让大学生对中国文学经典篇章有相对较为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适应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通过学习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引导大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中国文学中优秀人物的事迹、精神营养化为今天人格成长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为其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道德素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出现的问题

高校开设了众多选修课,网络在线课程和课堂课程同时进行,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但也出现了学生盲目选课,他们更倾向于选修容易过关,写个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或者交个视屏作业的社科类选修课,只为混够学校要求的选修课学分而来,导致有的大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上,极易忽视自身道德素质提高。由于选中国文学选修课的学生很多,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加上该门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不够,导致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高校担任中国文学选修课任课教师的文学专业素养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个别任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并不能做到完全把“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去。体现在教学中,只是注重中国文学知识的讲授、学生能力培养,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选修课堂教学的意识,割裂了知识的讲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的关系,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正是因为个别任课教师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该做的事,其他专业课程、选修课可以不必管,只需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即可,导致选修课弱化了“课程思政”教育,任课教师只为讲课而讲课,缺乏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塑造人文精神。

(二)缺乏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中国文学选修课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高校是大学生求知成才的场所,更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当前,受社会不良因素如功利主义进入校园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还未达到全面有效的程度,大学生在中国文学选修课课堂上玩游戏、聊天、看其他在线课程的“低头族”屡见不鲜。出现这些问题,固然与部分教师授课乏味、教学方法陈旧和课堂吸引力不足、东拉西扯等有关。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地讲解文学作品,没有深挖中国文学的现实价值,缺乏师生互动,不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课外也无有效的路径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其实质是缺乏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去的理念,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听课。

(三) 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中国文学选修课在教学运行中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能让学生激发兴趣、受益终生的评价体系做指导,没有把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作为评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根本指标,任课教师实施教学时随意性大,重知识掌握和考核成绩,轻道德素养培育,没能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在授课内容上,以教材内容为主,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任课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道德养成,故德育分值给的模糊;加上开卷考试写论文,学生到课率也不高,这就导致学生根本不好好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只是在网上收集资料、复制粘贴,抄袭成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选课学生并不认同教师教授的知识,只为混学分而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该门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的结果。

(四) 高校缺乏担任中国文学选修课的优秀师资

高校开设了中国文学选修课,却缺乏优秀师资任课。甚至有教师认为开设中国文学选修课简单且容易讲,还可以凑工作量,学生也喜欢这样容易过关的社科类课程。加上有的高校对选修课的教学管理不严,选课学生逃课比比皆是,又无激励教师讲好选修课的奖励考核机制,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优秀教师不愿上选修课,加上没有系统地对任课教师进行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选修课的教育培训,教师也缺乏到其他高校观摩学习中国文学选修课教学的机会,创新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吸引学生学习的讲课艺术,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把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优秀资源、优秀人物精神和价值引领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选课学生就算坐在课堂中,也难以听入心,他们从内心并不认可任课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现实价值。

三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全面提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开设的中国文学选修课程也必须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大“思政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有中国特色的选修课程,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立德树人。

(一)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高地,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立德树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落到实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资源,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中国文学选修课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与高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协同发展共同育人的大格局,通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中国文学选修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中国文学知识传授、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本领、有健康身心、有担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 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程“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中国文学选修课程要改变以往只围绕知识讲授而不注重道德培养的弊端,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国文学选修课程应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从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上入手,设计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学作品融入教学,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更好地发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滋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中国,在与世界的对比中找出中国存在的差距,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坚定信心,勇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文学选修课程应加强课程的整体设计,系统设计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文学案例融入中国文学作品讲授中,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人文精神融入课程,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立足中国国情,积极采用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 中国文学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要突出立德树人导向

中国文学选修课程在制订课程评价体系时,应围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强化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突出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加“课程思政”实践活动课时,结合本地红色革命资源,组织大学生到红色革命实践基地现场教学,使课程鲜活起来;通过将“价值引领”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中,强化“育德”的教育理念,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改变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向道德素养、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延伸,特别是要在课程评价体系、学生课堂汇报的评分标准中设置德育指标,评价任课教师要注重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能力,作为细化教师教学活动的价值引领效果指标,加大对学生学习效果中德育指标的测量,不再单纯以学生最终写的小论文作为考核成绩,课程的评价体系要突出立德樹人的导向。

(四)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

高校应充分调动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课后走进学生社团、学生园区、学生网络,形成线上与线下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选修课教学体系。任课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要求,在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下功夫,推进课程德育实践工作,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任课教师的话语体系,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加大实践育人力度,可以通过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排练中国古典舞蹈汇报演出,也可以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展示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育人作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可通过建微信群、QQ群、校园论坛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引导大学生课外多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作品,让古代优秀人物的崇高精神感染每个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成长为心系国家、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创新人才。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提升健康的审美情趣、锻炼成长。高校要深入推进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育人,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组织大学生进行关于信仰的演讲比赛,挖掘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育人内涵。高校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精准扶贫等主题教育活动,推选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作品进校园、进社区展出。

(五)加强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推动高校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的关键就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育人的能力。”高校应加强中国文学选修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教师讲好选修课的奖励考核机制,增强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任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国文学选修课“课程思政”提供坚强保障。中国文学选修课任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做到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选修课教育有机统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传播者、实践者。任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能培训、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去外校观摩学习等方式,增进“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经验交流,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在线课堂,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鉴赏中国文学作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大学生心灵深处,外化为爱国、报国行动。

进入新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推进各门课程“课程思政”是必然的选择,更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中国文学选修课应在教育探索中不断完善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培养出更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2-21.

(责任编辑: 王义祥)

作者:廖红

第3篇: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摘要:新课改实行以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要运用全人发展教育理论,将课题学学习应用于实践当中,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 汉语言文学 新课改 教学现状

一、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改以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现状,通过详细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导致的原因,为之后的内容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打下基础。本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提出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为了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本部分研究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主要调查样本,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第一,课程目标方面。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都是单方面的强制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正确对待事情的价值观。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都放在社会政治本位上,忽视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这些都无法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发挥出来,更严重者,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所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目标设定存在着社会政治本位、忽略创新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这些不足,新课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结构方面。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结构都过多地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众多繁杂,严重缺少整合性、均衡性和长远性。课程的开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为主,不同的地区对于学生发展的要求不同,要实事求是、综合性的进行课程的选择。而我国开课情况相对来讲较为单一、没有对综合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等提起相应的重视。虽然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忽视了学习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对此又有强调,希望高校能够合理的安排、均衡性的把握课程的开设。

第三,课程内容方面。我国学校课程的开设从内容方面过于繁重和陈旧,而学校更加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新课程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从课堂的学习转向社会发展的实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学校对于课程的开设更应该倾向于和现实生活相近,这样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多地接近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所需知识,从而学习到真正在社会中实用的技能。

第四,对于高校开设课程的评价。我国课程的开设过多地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死读书、硬读书,片面地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教师也只是要强制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培养,而且教学评价的主体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无法作为评价主体,长此以往,评价结果未必能够真实全面地进行评价。学生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影响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课程评价这一环节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课程评价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从而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第五,从高校开设课程管理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开设的课程总体上是全国统一的,地方上并不能自主地选择开设课程。各地由于文化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地区侧重点不同等原因,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各地实行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于人才的真正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单一的课程不能培养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因材施教成了空谈。新课改对此作出要求,各地方、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当地需求,在选择开设课程方面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新课改强调,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地方、学校可根据当地特点,灵活开发或选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根据前文所述,依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知识面更加全面。所以对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程选材、内容等要求更高。

(一)“三维”课程目标须质性提升

不同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目标都有区别,不同的体系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应当按照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随之改变。比如,为了达到现阶段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学功底等要求,教学专业需要将“三维”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现了全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三维目标”不能有所偏颇;另外,要落实汉语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素养,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具有“三维目标”素养的汉语言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文学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统一。在其课程中,中学的汉语言阅读量相对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清晰学生文学的思维,从而在知识面与自学能力方面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达到“三维”课程目标。然而,“三维目标”应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各科教学中,只是不同学科中“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比例和层次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目标是一个方向性指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需匹配汉语言教师专业素养

汉语言的新课程在内容与架构等方面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模块课程,甚至在高中有相关的选修课。特别要求了教师不仅需要置身于教学,并且需要研发课程,这就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前文可知。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复合型的专业素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非常重要。这不会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要求。由此可见,要达到上述标准,需要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随课程的基本框架进行整合。

(三)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依照汉语言文学发展情况对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不断地改进。要结合学生与社会的基本发展背景对教学内容及架构进行系统地处理,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有机统一。不但要针对学生的背景进行改进,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程实施方式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改革,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增强。这是由于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已经将课程实施方案完美地赋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凸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中文师范生在课堂中切实感受到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的师生观和教学观,才能为将来适应和引领汉语言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以全人类的发展问题、学习最终为了服务社会、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等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由此可见,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培养、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教授热情、有力的激励机制、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有助于发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本质优势,综合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着力点,改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难、旧、杂”等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主动性。本论文对于课改之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所做工作仍旧不够,将每一个措施当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还可以划分成若干的子系统,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细化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全人发展教育理论、回归生活的课程实践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针对问题的成因,该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有: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扬弃传统文化,发挥文化正能量;提升教师入职标准,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加大教育投入,拓展教育资源;运用科学的课程理论,破解课改复杂性等。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子系统的整合。本研究只是在较为浅显的层次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大致的改革对策,在每一个子系统内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课程目标的完善、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等,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待下一阶段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国发(2001)21.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5]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郑小娜

第4篇:天文学选修课结课感想

外国语学院 20142723030 胡胜

其实当初选这门选修课是无意之举,但在这门选修课上还是学到了一些基本常识,开拓了自身的眼界。刚开始的时候对天文学并没有浓厚的兴趣,刚开始的时候在课堂上听课没怎么听下去,但连续几周的课让我逐渐的产生了些兴趣,在老师的讲解下,自我感觉对天文学的喜爱逐渐增加,同时在听课的过程中增加了知识和见识,收获了对自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乃至对宇宙一点浅显的感悟。

首先,在几周的天文学课上,老师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天文事物和天文现象,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地球所出的宇宙位置-银河系,乃至浩淼宇宙之中各大星系团。虽然这些知识在以前有丁点儿了解,但从没有这样深入过。在选修课上,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天文学理论,如宇宙起源的几种主流观点,都让自己感到很惊奇。尤其是宇宙大爆炸这个理论,自己在课后利用网络寻找与之很多相关的资料和视频,这其中的理论太深奥,我在上完天文选修课之后也无法理解彻底,但是我有兴趣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希望我能在自己课下的探索中发现其中的奥秘。古人能够夜观星象,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斗转星移,天体运动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才有了潮起潮落等自然现象。天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毋庸置疑。现代社会中,能观星象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虽不能从观星中发现什么,但是时常仰望星空还是可以的。

另外老师让我们写的一篇关于想象自己是一个外星人的作文让我感受颇深,刚开始自己怎么也想不出来,刚开始看来这根本就是小学生该写的的作文嘛!但认真地想了想自己很难写出来的原因在于自己已遗失了童年的那份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无想象力罢了。

选修课结束了,但自己的好奇探索问题的态度不能结束,因为这能让自己的同时自己知识的广度也扩大了不少。再者,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天文学知识也涉及了一些关于人生的感悟和认知。几周的选修课就要结束了,通过天文学,我可以去深刻认识自然,审视周围奇妙而缤纷多彩的天文现象,给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提供新的借鉴。难免有些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下太多笔记,老师的话也没记太多,但我相信自己会保持对天文学的爱好,这些曾经在天文学课堂上得到的知识和感悟一定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我更好地思考和行动。

第5篇:天文学选修课结课感想

在这门选修课上还是学到了一些基本常识,开拓了自身的眼界。刚开始的时候对天文学并没有浓厚的兴趣,刚开始的时候没怎么听下去,但听了几课后让我逐渐的产生了些兴趣,在老师的讲解下,自我感觉对天文学的喜爱逐渐增加,同时在听课的过程中增加了知识和见识,收获了对自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乃至对宇宙一点浅显的感悟。

首先,在天文学课上,老师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天文事物和天文现象,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地球所出的宇宙位置-银河系,乃至浩淼宇宙之中各大星系团。虽然这些知识在以前有丁点儿了解,但从没有这样深入过。在选修课上,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天文学理论,如宇宙起源的几种主流观点,都让自己感到很惊奇。尤其是宇宙大爆炸这个理论,自己在课后利用网络寻找与之很多相关的资料和视频,这其中的理论太深奥,我在上完天文选修课之后也无法理解彻底,但是我有兴趣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希望我能在自己课下的探索中发现其中的奥秘。古人能够夜观星象,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斗转星移,天体运动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才有了潮起潮落等自然现象。天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毋庸置疑。现代社会中,能观星象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虽不能从观星中发现什么,但是时常仰望星空还是可以的。

另外老师让我们写的一篇关于想象自己是一个外星人的作文让我感受颇深,刚开始自己怎么也想不出来,刚开始看来这根本就是小学生该写的的作文嘛!但认真地想了想自己很难写出来的原因在于自己已遗失了童年的那份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无想象力罢了。

选修课结束了,但自己的好奇探索问题的态度不能结束,因为这能让自己的同时自己知识的广度也扩大了不少。再者,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天文学知识也涉及了一些关于人生的感悟和认知。几周的选修课就要结束了,通过天文学,我可以去深刻认识自然,审视周围奇妙而缤纷多彩的天文现象,给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提供新的借鉴。我相信自己会保持对天文学的爱好,这些曾经在天文学课堂上得到的知识和感悟一定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我更好地思考和行动。

暗物质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目前已知的物质。

暗能量,是由麦可·特纳引进的一个名词,在物理宇宙学中,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能量形式。 主要有几个以下的证据: 证据一:行星运动速度

当天文学家在对银河系中行星运动的速度曲线,以及对银河系总质量的估计进行比较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行星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速度比他们预估的高出很多,这说明有很多质量来源于一种不被观测到的物质。 证据二:引力透镜实验 我们知道,任何有质量的物质都具有引力。正常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由于引力场的存在,组成光线的光子不再沿直线运动,其运行轨迹会变得“弯曲”。在引力透镜实验观测中,人们发现在某些区间没有任何物质存在,然而光线在这些区域却有很大的弯曲,这说明这些区间存在正常物质以外的其他物质。 证据三:子弹星系团 子弹星系团,是两个星系团由于引力相互靠近并发生碰撞而组成的星系团。通过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人们发现,子弹星系团中存在两个相互不重叠的引力中心,然而这两个引力中心附近并没有可以发光的正常物质。这说明,星系团大部分的质量来源于人们尚未了解的暗物质,这也成为暗物质存在的最直接的证据。

宇宙射线,是来自外太空的带电高能次原子粒子。

宇宙射线是快速通过太空的高能粒子(实际上不是射线)。它们无处不在,并且每秒有几十个满贯进入人体。这些宇宙射线能量很低,除了罕见的基因突变以外,不会导致任何严重健康问题。实际上,宇宙射线是进化的驱动力之一。人体每年受宇宙射线影响的辐射量大约为2.4 mSv(毫西弗)。相比较而言,短时间内要有大约1西韦特(Sievert)的辐射才会导致恶心,而造成死亡要达到2-6西韦特。

宇宙射线对健康的影响会在高海拔产生变化,辐射量在海报高度15公里以上会以指数方式增加,然后迅速下降。正因为此,飞行员、空中乘务员和空军试飞员等在高海拔空间滞留较长时间的人受到的宇宙射线影响比地面上的人高几十倍。美国辐射保护和测量委员会建议的职业限制是不高于1-4 Sv。地球大气层里的宇宙辐射量很低,只有到达太空高度才会变成问题。

在国际空间站 — 地球表面之上的350公里处,宇航员经历的宇宙射线影响比地面上的人多数百倍。地球大气层是一个有效的绝缘子,以至于几乎没有粒子到达地面,并且大多数人只是暴露于高层大气中碰撞产生的二次辐射。在空间站里,宇航员暴露于初级辐射。然而,在太空停留一年以上的人并不会因宇宙辐射影响而生病,并且看起来能待无限长的时间。 暴露于宇宙射线最多的人是在地球和月球,或地球和其他星球之间旅行的人。地球主要被其磁气圈屏蔽,这是由地球表面向各个方向延伸约7万公里的巨大磁场。离开这个磁场,就会暴露于银河宇宙线,这也是最强大的射线之一,通常会被地球磁场屏蔽。因此,阿波罗宇航员报告说眼球看到闪光,这有可能是银行宇宙射线。目前,还不知道长期暴露于这些射线的影响。

第6篇:选修课 外国文学阅读 结课感想

我的外国文学阅读这门课

“选择这门课,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在此听课的同学,又何错之有,他们也无非是想拿到这两学分,罢了”。这是唐教授在某次课上的一句话,如此平淡的一句话,但细细听来只是罢了而已这么简单么。听过,读过,也学过,去淡然,却总苦于解不开这现实中的万种冗杂繁复。教授这般毫无掩饰,如此的笃定难道不是超然的文学造诣么,我在此时才深刻的体味到,文学可能展现的不像理工学科那般的犀利,能迅速创造很现实的效益,它更多的是种深埋的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勾勒,描绘,鞭策着我们的人生。

很多时候在教授某种启发后,许许多多无头无绪的思想融汇在一起交织成一条细密的涓涓溪流,是多么想将它们聚成文字的力量去灌溉空虚的灵魂。曾记起刚走进大学时是那般的充满激情,随时都能将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理想以各种方式书写在博客之中,不排除当时的确有想卖弄文骚的嫌疑,但那份心情却是那般宁静,却不知何时这份兴致已经荡然无存。如今每当我满负希望尝试开始清理这些杂乱的思绪的时候,本想用这某一片刻思想和灵魂去构织成的一副美妙的画景,一段优美的篇章,去舒展心中一切。却当执笔于白皙的纸张的时候我才发现竟是如此的力不从心,所有的思绪在执笔的那瞬间烟消云散,竟然消失的那么彻底,我都无法相信为何当我面对这白得有些刺眼的纸张的时候,思想竟然是模糊一片的,没有任何的诗意,没有任何的意境去构勒那些美妙的画境, 没有任何的文笔去谱写一首我所期盼向往的梦境,美好想象背后的现实让我必须选择去了断这段奢想。我都有些不敢相信了,我反复思索着,但是最终我还是找不出所以然来,因为这些是没有任何的明确的答案。只能说明我可能已经麻木的远离了自己,远离了文学,独自去品尝自己本想想逃避的一切也许不那么容易,我想现在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很庆幸选择了文学阅读这门课。

“意识流写作”这个方式是这门课给我最大的启发。很多时候可以不那么计较,可以肆意的让自己的思想去无限的发散。不必在意纸上最后要留下什么东西,不必担心这样的想法的是非对错,仅仅是写下去。这让我明白了对文学的阅读就是对自身,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讨,文学作品无非是大师将我们无法直接涉足的领域,经过他们的艺术加工后深刻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娱乐我们的同时,让我们有机会去体会去想像一些新的境界,已到达超越目前认识水平的作用。

在这一个学期的外国文学阅读中,因为时间太紧,作品都只是浏览的看。作者的信念,所以作者的本身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的历程比作品本身给我的震撼多得多。在教授的解读下,我深刻的理解到这些大师们的写作思想和灵魂真正的完美到不可莫测的境界,他们发挥着如痴如醉的文采,他们是超然的,做了到心如神笔一样将自己的所感所思,发挥的淋漓尽致,巧夺天工,神笔如匠般的雕刻着精致优美的文字。不得不相信这些才是文学的最高镜界。也许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并非能成为一个文采翩度的文人,因为文学的最高境界并非常人所能深入的。非思想如涛涛江海般的胸襟的人才能够到达的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书中的哲理,也是古人所积累的读书经验,也是文人为读书人所提出的文学之路的金玉良言,相信做为后一辈的我们,在吸取了前文人的文采精华之后才能有感于自己的才识学浅。才能将自己深埋入文学的书海之中。用全新的视角去体验另外一番人生。

虽然这门课是外国文学阅读,但是我想在一定意义上对于文学的理解中外高度的一致。古文人所提倡的是多读书,读好书.写出来的文字才有灵性.读出来的篇章才有韵味。可是现代的文人却不大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现代的文学派作家一般都认为文字是和心与灵感的交融而汇聚成为思想,才升华为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唯物,进而发展成为文学,诗歌,散文.而并非能从书中感受到人类的思想和感情的,是否将书中的文化和现实中的思想相结合,才能发挥着超然的境界.那样的话读书才是受益匪浅的。想想,这些并非不是道理,而真正的从现实中尝试着将自己完全交给文学的海洋之中的时候,却有些无力是从了。不是没了兴趣,而是没了继续下去的可能,因为生活所允许的仅仅是生活,而并非能将自己置入文学的宝库之中。人天生就是脆弱的动物.而文学却是人们所能表达思想,情感,唯物的实体。即使脆弱的灵魂也需要发泄的畅快,而文字恰恰是人类表达的最美妙的方式.可是真正的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字融入一体的也仅仅是一时幻想吧。大师与常人的差别在于他们能控制住自己的幻想,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去规格自己的幻想,从而向我们传达他们人生中独到的见解。

我想并不是所有爱好文学的人都能如愿所偿的将文字神化般的表达出来,但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可以用心的去感觉文学的奥妙,在文学的殿堂中享受别人的经典人生,即使并不能完全渗透文学的真谛,仍然可以将自我人生与文学融合,用心提取这些美妙的文字去谱写属于自己的乐章。

最后我还想说,感谢唐教授开设这门课,也许这门课就像开头说的那样理科类学科那般犀利,但我想这正是这门课的魅力.它将是寒风黑夜中的束柔和的灯光温暖着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外国文学阅读带给了我很多,很多,我尝试着并努力向唐教授一样笃定,去体会文学中的博大,去书写自己的人生中的宽广。

C C

第7篇:选修课感想

1.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在你当老师的前三年时间里,与其说你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学生是在教你。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那么成熟的情况下,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可以促使年轻老师不断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进步,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准确全面的知识。 2.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成功导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催化剂。一门课程是否能够吸引人,最初决定于它的导课是否成功。如果一名教师成功导课,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就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投入到课程中去。反之,如果导课都不成功,相信正式的课程就算再有趣,这堂课也不能称得上是完美了。

3.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因为今日我有事而未去上课,没有聆听到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次补上。 4.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忘掉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数次强调,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国家和他们的人民,但是历史只能被铭记,而不能被忘记。铭记历史,可以让我们进步,让我们在耻辱中学会发奋图存,最终扬眉吐气,一雪前耻。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耻辱,我们如何能够进步呢?勿忘国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国耻不可忘,我们应该用他们来激励我们崛起。

俗话说:“编筐织箩,在于收口。”既然已经精彩的开头,何不精彩地结尾,留给学生无尽的想象和期待呢?结课艺术值得研究,值得我们去实践。“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能做到如此的课程必然是成功的课堂,老师自己也享受到了用心经营教学工作的快乐,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到了无限趣味。 5.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今天的讲课比赛让我记忆深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特点。同时,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首先,作为老师,一定要普通话标准,不然学生们听着别扭,相信对于这门课的兴趣也会减少。其次,老师声音一定要大,让所有的同学能听清讲话。老师要能够和同学多多交流,不仅仅在语言上,还在眼神上。必要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并复述,表达一种理解,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而更有自信。这样的课堂才会让人觉得不只是教师自己的教,同时还有学生的学。另外,教学方法也很重要,注重知识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趣味性,不然学生听着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有些选手,我觉得比较突出的一个缺点就是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教学重点有一定程度的偏移,且过多依赖了PPT作为教学工具,而忽视了黑板的作用。此外,她们过多的使用口语也是一大禁忌,应该加以控制。在课堂上,应该使用规范化语言。

第8篇:选修课感想

心之所向,梦之所圆

——学习《中国江河防洪》有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系 孙晓晖 2012300160006

《中国江河防洪》注定对我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它是我18年以来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兴趣和众多同学“拼死一搏”而“抢来”的课;是我大学以来第一个公共选修课,是第一个和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同学一起上的课;是我大一下学期唯一一个选到的公选课;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我高中对地理的喜爱得以延续,弥补了我没能上地理专业的梦想,使得我高中培养起来的为数不多的兴趣也有了更长的生命力。

所以,我对这门课一直怀着感恩以及憧憬之情。

上这门课有太多的感悟。首先,我激动。当我在众多的选修课中发现“中国江河防洪”这几个迷人的字时,我激动了。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对地理的喜爱没有因为大学学了思政专业而中断,相反,我可以学这门课延续我的梦想。更重要的是,知识渊博的老师一定可以把我带向更为广阔的地理世界。选这门课时,我激动地双手发抖打下了“中国江河防洪”几个字,也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可能天生与这门课有缘,第二天当我查课表时,只有这一门课安静的躺在课表里。那一刻我激动地欢呼雀跃。每次去上课时,我都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早早地来到教室,激动地看老师精心挑选的视频资料,激动地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其次,这门课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选上课是幸福的,听课也是幸福的,在地理的海洋中畅游更是幸福的。了解中国大江大河的知识是幸福的,学习防洪知识是幸福的,看人类与大自然抗争更是幸福的。有这样一个负责任的知识渊博的老师是幸福的,有这么一群性格各异但同样友好的同学更是幸福的。永远没办法忘掉那一次上课我自告奋勇站起来回答“小浪底是如何防止凌汛的”这个问题,虽然回答的不好,但是熊老师还是带头给我鼓掌,还亲切得说“他谢谢我,并且代表全班同学谢谢我。”其实我只是发表了自己的幼稚的观点,但老师却给了我这么大的鼓励。因为老师的鼓励,我对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一分,从那时起,上课回答问题我似乎没有那么害怕了。还记得上节的交流课,大家在台上畅所欲言,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与洪水有关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在这门课上都收获了那么多,原来每个人都是那么亲切,原来每个人在与防洪有关的日子里都那么幸福,原来《中国江河防洪》满足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心愿,也满足了所有参与到这门课程中的人一个关于求知的梦想。

当然,学知识最终目的还是启迪人生。《中国江河防洪》所蕴含的不只是关于中国河流的系统完善的防洪知识,还有能启迪我们人生的大智慧。首先就是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大自然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及改造自然。拿这门课来说,与洪水抗争的历史几乎是与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都一同产生的。抗洪是历代人的使命。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对洪水的特性有了科学的了解,逐渐归纳总结出了抗洪的措施,现在一般性的洪水已经乖乖地服从了我们的指挥了。不可否认,这就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伟大之处,它无穷无尽,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次,从人们与洪水抗争中,我更是看到了人类的不屈精神。洪水无情,但是人却有志。《惊涛骇浪》的每一个场面都震撼着我的内心。看完后,泪水四溢。无论多么肆虐的洪水,都击不退顽强抗战的官兵;无论多么大的灾难,都打不败我们不屈的斗志。人类就是这么奇怪,为了不负使命,可以一再地磨练自己的心志。我为这种精神感动,也向往着自己也可以拥有不断追梦的勇气。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也树立了另外一个梦想。那就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我国的防洪事业做贡献。我知道,实现这个梦想的奠基石就是完善的知识储备。我必须好好学习有关我国河流的知识以及防洪的相关知识。只有了解了知识,才能实现与防洪专业人士的交流,才能配合他们为防洪事业贡献力量。《中国江河防洪》这门课程正好给了我这么一个平台。熊老师能深入浅出,配合视频等资料,把深奥的理科知识讲的知识通俗易懂,让我们对防洪的基本知识以及原理都有了较好的把握。我相信,这些知识一定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到。

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为我国的防洪事业做贡献,最重要的还是要身体力行。对于我来说,我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就是了解家乡附近的河流概况以及水利工程。我家住在小浪底水利枢纽附近,我觉得,如果我要为家乡防洪贡献力量,就必须对这一水利枢纽进行深入了解。所以,暑假回去的时候我会到小浪底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游览中感悟和了解小浪底的工程作用以及经验教训。身处武汉,我也曾在课余时间到江滩游玩,专门去探寻当初被大水淹了的龙王庙,还深入了解了长江洪水的泛滥年份,并且阅读了很多武汉军民抗争洪水的文献。二就是宣传。由于课业以及能力的限制,现在的我不大可能专门投身于防洪事业,但是我却可以做一个宣传者。我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社团的成员一起学习防洪知识,并向广大市民宣传防洪对策或讲述防洪故事;在洪水多发季,还可以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亲朋好友注意预防洪水等等。身体力行做一个“洪水宣传员”,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防洪大业贡献力量,用自己的行动为防洪梦想插上翅膀。

这篇论文的结束也基本标志着《中国江河防洪》这门课的终结。该说再见了。心里真的很不舍。舍不得那份激情,舍不得和蔼可亲的熊老师,舍不得亲切的同学们。今后的我一定会牢记这份幸福。牢记《中国江河防洪》圆了我高中以来的梦想,牢记她给我带来的幸福与感动。

第9篇:选修课的感想

有些选修课是为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有些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选修课可分为限制性选修课与非限制性选修课。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高年级学生须在某一专门组或选修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国外高等学校往往规定学生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选修若干学分的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也称任意选修课,则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专长,学生修习的选修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占一定比例。但也不应过多,以免影响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普通中学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设置少量选修课。

老实说, 一听到 “选修课” 这个词我就有一种轻松、 自由的感觉, 因为我认为选修课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的课,这样,我们就 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课。我们也清楚的知道,不管是任何事、 任何工作,只要我们能够用时间去学习它、去研究它、去推敲它,我们就能够有做好这些事或是胜任这个工作的基础条件。

在人生的大道上,一路走来,不仅是自己,还有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会时而不时地遇上安全事故。由于自己所掌握的安全知识甚少,所以,每当面对这种境况时,往往都束手无措!于是,自己就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报选了《大学生安全文化》这门选修课。

但是,现今有许多大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往往忽视其的重要性。有些人是被动的,他们选择上选修课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为了学点知识,而是根据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和地点,看哪个更方便自己?这才做出定夺;还有一些人,虽然选了课,但他们却不来上课,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于是,他们要么在上课之前签个到就走人,要么找个朋友代替一下,等等。另外,有少部分人,虽然来上课,但却做其他方面的事,比如说,看小说,听音乐,吃东西,睡觉......总之,他们这种态度,其实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是不尊师重教的表现,终究不利于自身的长远进步与发展。

下面就来谈谈《大学生安全文化》这门课吧:

安全是生命之源,幸福之本。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安全文化,不仅能够使自己终生受益,而且能为社会消除不安全隐患和减少事故做出更大的贡献。于是,田兆君老师对我们说:“大千世界,各种文化千奇百态,不胜枚举。不过,请你们记住,你们可以没有其他文化,但你们不能没有安全文化,因为它是人类生存本能需要的文化。”

通过近十周的学习,我感觉自己真的获益匪浅!首先要感谢田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门课程,在他精辟地讲解下,我从中学到不少。再次得感谢我自己,因为自己选了这门课。自己虽然没有将每一堂课的内容全部吸收,但其实掌握了不少精华。

总体而言,这门课程涵盖了基础安全文化和专业安全文化。其中包括安全文化概论、校园期间的安全、心理与生理安全、就业必备的职业安全知识、抵御危机的安全等内容。

首先,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什么是安全文化?所谓安全文化,就是一种元文化。元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首批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创造自身一起而创造的文化。安全文化是人类自觉行为的产物,是追求和获得安全的结果。

其次,田老师制作的课件非常精美,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又非常实用,最有趣的是在其制作的PPT的页面左侧有一行行华东的字----警句谚语。这些语句简短精炼,通俗易懂。让我们这些学生能够更方便地接收信息。其中,我认为对自己非常有用的句子有“爱惜生命,勿忘安全”、“安规是个宝,安全离不了”、“安全伴着幸福,安全创造财富”、“谨慎走遍天下,鲁莽寸步难行”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人们时常将之抛到脑外。于是,我对自己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常常把它们挂在嘴边,就像田老师所说的“安全常挂号,不吃后悔药”。

最后,我想着重讲述“学生宿舍如何预防盗窃”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它是最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安全问题之一。进入大学已经两年了,不仅是我自己,还包括我的室友们,同学们,都经常遇到失窃的境况。比如说,室友A在上学期丢失了一台笔记本电脑;隔壁宿舍的B的手机被偷;而我自己更是悲剧了:向朋友借来的两部自行车,放在宿舍楼下,不料次日早晨就无影无踪了!更可怕的是,那些小偷连衣物也偷。所以,我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了。于是,当田老师讲到第二章第二节有关“失窃预防”的知识时,我听得格外认真。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学生宿舍盗窃案的常见类型及特点。其内容如下:一方面,从作案时间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刚开学或快放假时段易发案。另一方面,从被盗学生宿舍类型来看,一般有以下几种宿舍易发生盗窃:居住成员混杂,不属于同一个班级甚至不属于一届的学生宿舍;互不关心,同学关系紧张的宿舍;随意留宿他人或钥匙管理不严的宿舍;门窗不严,宿舍管理制度不健全及值班人员责任心不强的宿舍。既然已经了解了这些常见的盗窃类型,自己以后在这些方面会更加谨慎,小心!极力保护自己及他人的财产物品安全。那么,如何进行宿舍失窃预防呢?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应该怎么做:第一,主动配合宿舍楼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学生宿舍楼来客来访出入登记制度,主动阻止闲杂人等进入制度,落实盘查制度 。第二,不带不了解的、不熟悉的人进入学生宿舍。对于熟人也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要轻信,提高防范意识。坚决杜绝学生宿舍入住外人。第三,在积极预防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诈骗分子也要严厉打击,同学中一旦有人受骗,其他知情同学及时向学校保卫部门报案,而平时,学校要充分发挥保卫队的作用。

当然,从这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永不止这些......其实,不管上哪一门选修课,都有其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先进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取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获得学分,顺利完成毕业的保证;此外,还有利于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交际,等等。

既然选修课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就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而要端正自己对选修课的态度。大学生对其的学习,应该注意不要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获知上,更要杜绝为了捞取学分,为了方便自己才选修某些课程、“选而不修”的现象;要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己的意义,改掉对其消极应付的态度,把听课当成是一种享受或是对自己专业的调剂。

上一篇:安徽省芜湖市规划图下一篇:我的远程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