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文学常识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代文学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广西古代文学案例

【摘要】以广西古代壮族诗人冯敏昌、刘定逌、张鹏展为例,阐述广西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操作实践。认为要讲清作家身份,述其家世生平和文学成就及影响;讲清作家具体作品,带领学生理解和品味作品;与当时文学思潮相联系比较,讲其独特性;多角度吸引学生参与。

【关键词】古代文学 广西文学案例 教学要点

广西古代文学,其发展历程,在张明非等著《广西古代诗文发展史》、王德明著《广西古代诗词史》、欧阳若修等《广西壮族文学发展史》等专著中,以及《粤西三载》、《三管英灵集》、《峤西诗抄》等著作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和反映,为我们的广西古代文学教学提供了基础的文本参考。广西古代文学,包含中原作家、寓桂作家的创作,更有广西本土作家的成果。在本土作家中,唐宋较少,明清渐盛。而在众多的本土作家中,壮族文人则更难得。在壮族文人的创作中,一方面,他们代表广西,另外,他们又有着壮族的身份,因而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意义,是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讲解对象。因此,笔者以冯敏昌、刘定逌、张鹏展三位广西壮族诗人为例,阐述教学改革实践。

一、要讲清作家身份,述其家世生平和文学成就及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代作家的生平经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家作品的前提和方法。冯敏昌是清中叶翁方纲的学生,与谢启昆一起,是翁氏门下著名弟子,都长于诗文。谢氏还主持编撰《广西通志》,当时被认为是各省通志之楷模。冯氏是冯敏昌集,是著名壮族诗人。冯为钦州人,而钦州清时属广东。在讲冯敏昌时,可以讲清清中叶,神韵、性灵、格调、肌理诸说争鸣的情况,亦可述及翁氏、谢氏的文学观点和成就,论及壮族文人情况、广东广西历代行政和区划变迁,以及现今如何划分作者属地等问题。内容广泛、实用,学生容易集中精神,增强兴趣。

刘定逌是武鸣人, 是张鹏展之师,被誉为“壮乡阿凡提”,存诗百余首。张鹏展是刘之弟子,进士,曾任职山东学政。课中可讲清刘张二人关系、师承,述及桂南壮族作家群。对于武鸣上林宾阳上林一带的教育,也可从刘氏的文章中体会以得到。刘氏《三难通解训言述》:

人生不滿百岁,日子不是糊混过的,饭不是糊混食的,屋不是糊混住的,朋友不是糊混勾搭的,事不是糊混做的,话不是糊混讲的。必须把平时的“旧染积习”彻底清除。决心“立定学做好人直向上去的主意,读书穷理以明其志,以循规蹈矩以习其义。一日之内,立定课程,循序渐进”。读正经之书,习正经之学,存正经之心,交正经之友,行正经之事,讲正经之话。毋畏难,毋苟安,毋因循,毋姑待,毋旁杂,毋间断,毋妄言,毋多言。圣人之教我良多也,日日口诵其言,而笑谈自若者,滑口读过不知痛痒者也,圣人亦无如之何也,予自弱冠以来,时时以此铭记于心,诵之于口,服之于身[1]。

刘定逌强调“读书穷理、学做好人。”他瞧不起世上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混日度日的“庸才”,把他们视为人间的“狂奴”,对那些“以菲薄前人为高论,以侮慢圣贤为快谈”“把自己生来知羞耻知恶之天良根株斩断”的狂放之人。力主“从自己心头上”立定主意。

张鹏展(1759—1840)字南菘,清代上林(今南宁市上林县)巷贤乡留仙村人,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张鸿翮系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举人,曾任永宁州学正。祖父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今宜州市)教授,父亲张滋曾任全州学正。张氏家族家学渊源比较深厚,张鹏展从小就受到了教育和熏陶。张氏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拔贡,同时中举,便授翰林院检讨,武英殿修篆。后升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又升太仆、太常寺正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张鹏展为官30多年,身居要职,为人刚正不阿,忠孝廉节,关心人民疾苦,敢于指陈虐政之弊,颇有政绩。

二、以作家具体作品为例,讲解背景、主旨和艺术特点

侧重讲作品,以作品为纽带,构建学生与广西本土古代文学的关联。如讲刘定逌《无题》九言诗:

昔日何缘今日幸同舟,犹如苏子赤壁浦中有。

诗兴有时取天云作纸,酒狂醉后以海水为甌。

大笑一声鱼龙惊破胆,慢言几句神鬼尽低头。

水里夜深慢捞江底月,船中举子各个脸含羞[2]。

作者用浪漫的总体风格和总基调,细述其中的用典、夸张、想象用法,点出尾联的讽刺手法。此诗名《无题》,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其内容的丰富和思想的深遂,让人想象、联想,具有深沉的意味。对于举子而言,追求功名,看似最可靠、可预见的正常出路,但实际操作施行起来,却如水中捞月,困难重重,即使“捞”得到,那也是虚无一场,没有给人生带来充实的实际意义。

三、与当时文学思潮相联系比较,讲其独特性

清代文学是集大成的时期,在各体文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诗学有学唐学宋之争,其学术也有汉学宋学之争。从清初江左三大家,至王士祯神韵说,再到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再到性灵中坚赵翼、蒋士铨、张船山、舒位等,再到郑板桥、黄遵宪,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对于诗学的思考在论争中不断深化。这些论争和思考,也影响到了广西诗坛,影响到了广西壮族文人诗。

对于冯敏昌,其师从翁方纲,与谢启昆师出同门,同样遵从肌理之说,作诗注重用典,但也注意用典的自然,注意诗歌真情抒发的一面尤其在行旅、见闻,在科举之路上,在交游中,作者有对生活、人生的独特感受,感情真切。如冯敏昌《北上將行夜承家嚴慈訓誡》其一:

萬里有行役,雙親勞遠心。

叮嚀此宵話,皆以愛兒深。

劇慮惟中酒,長憐是苦吟。

遙天阻南北,珍重在家音[3]。

冯氏为科举北上进京,临行前一晚父母千叮万嘱,长宵深谈,万般不舍与祝福。此情此景,可理解冯氏的诗歌和思想,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四、多角度吸引学生参与

对于学生课堂的关注,课后的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课中的本土文学教学,要多角度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参与促进兴趣,让兴趣加深理解,让理解促进对全局的把握。

首先,注重结合广西地方文化教学。

广西高校学生,大多来自广西,而区处学生来到广西后,因在广西学习、生活,对广西文化的关注度也较高。因而在教学中,较大程度讲述地方文化与文学的关联,必然较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如讲到广西文学的总体发展,讲到著名本土作家、民族作家,讲到外寓桂作家的影响,讲到本土作家在广西本土的创作和区外的为官经历及创作等,都是学生非常关心的。这方面,如“清季四大词人”中的王鹏运、况周颐,壮族文人作家刘定逌、张鹏展、冯敏昌、郑献甫等。

其次,让学生参与对本地文化文学的调研。

在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学生关注本地文化、文学,也是具体的表现之一。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课堂发言等,

让学生了解、传播、讲述所在市、县的文学、文化,是切实可行的。

如可查阅当地地方志、文物概况如石刻情况、名人故居等,让学生搜集资料,讲好本地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全体同学受益,促进大家的思考。

再次,让学生背诵作品,练习写作。

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背诵是很好的办法。通过背诵,加深感受。而练习写作,既更加熟悉作品,又对于作家的思想、写作方法感受更深,自己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设身处地,与作家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促进理解,也促进对古代文学的喜爱,对古代各种文体的把握。这方面,可以尝试写作短诗,也可以尝试用文言进行散文、赋体的创作。

参考文献:

[1][2]政协武鸣县委员会 编.壮乡鸿儒刘定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5.

[3]冯敏昌 著.陆善采等 点校.冯敏昌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石天飞,广西民族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广西文学。

作者:石天飞

第2篇:韩国文学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摘要:中国作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古国,对于韩国的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文学上就是如此。中韩两国国境相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乐府诗、汉文与五言古诗、五七言近体诗和骈俪句、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及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韩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韩国文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韩两国有漫长的交流史,从古代的《诗经》到近现代的文学修辞手法,可以说中国文学影响了韩国的整个文学发展历程。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了韩国本土文化的风俗与特点,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民族风俗的独特的韩国文学。

一、乐府诗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在古朝鲜时代,韩国文学就已经开始收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和熏陶。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就记载着古朝鲜时代津卒白首狂夫之妻丽玉所做的《箜篌引》,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坠河而死,公将奈何。”在古朝鲜时代,除了这首乐府诗以外,并没有其他的汉文学作品遗留下来。但是这首诗的作者丽玉的身份是一个贱民阶级的女人,却用简短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男子在没有渡河工具的情况下仍要强行渡河,最后坠入河中,溺水而亡的事實。贱民阶级的乐府诗都已经到达了这么完整的境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乐府文学的关心,也可以想象出乐府诗在古朝鲜达到的水平[1]。

二、汉文与五言诗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在三国时期,韩国就开始接受中国佛教、儒家、道家的优秀思想文化,并曾将这些思想文化作为本国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句丽、百济、新罗等都接受并学习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三国时期,主要学习的是汉诗和汉代的散文。三国末期,接受东汉以后发展起来的五言古诗,并用其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高句丽将军乙支文德在《与隋将于仲文》中写到:“神测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绩高,知足愿云止。”以流畅明确,壮观恢宏的诗风作为后世研究韩国文学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五言诗的重要史料。三国时期接受汉代散文的基础是《文选》、诗经等内容,但都并未脱离乐府诗的范畴。三国后期,通常会用东汉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太平诗》与《与隋将于仲文》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所创作出的诗句文笔流畅,又有恢宏大气之感[2]。

三、五七言近体诗和骈俪句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朝鲜是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新罗与唐交好,派遣大量学者到大唐学习中国文化。韩国文学深受中国唐朝文学的影响,但留学生到来时是唐朝末期,方式盛行浮华婉约的文风,留学生学到的文学风格也多为此类。

唐游学在28岁时衣锦还乡,是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世称他为韩国文学之开山鼻祖,其代表作《秋生》为五言绝句,“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作者孤独的内心,读者都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愁苦。这首诗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在推动双方交往的留学生中,崔志远为中韩的友好交往做出了接触的贡献。他在公元868年来唐求学,于874年考取了进士,著有《桂苑笔耕集》和《四六集》等,至今扔在流传的诗词有上百首。公元884年,崔志远的弟弟由新罗涉海来唐,迎崔志远回国。回国后他将所著的《桂苑笔耕集》和杂诗献给宪康王,这些文集很快就流传开来,深受朝鲜民众的推崇。之后他仍坚持创作唐律体裁的汉文诗[3]。

四、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自2000年起,开始有学者针对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与朝鲜次生作品展开比较,近年来,中韩学界开始关注《三国演义》影响下的次生作品。在朝鲜被翻译的明代历史演义小说有十七部,其中《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列国志》这五部小说朝鲜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随之出现了许多这些演义小说的次生作品。朝鲜的文人在读过这些小说以后,以抄写或翻译的形式将它们喜欢的小说记录下来,使它们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1569年之前《三国演义》就已经传播到了朝鲜,广为流传,并发行了朝鲜木、坊刻木、手抄本等诸多版本。朝鲜文人更是根据《三国演义》创作出《诸葛亮传》、《张飞马超实记》、《五关斩将记》、《赵子龙实记》、《关云长实记》等许多次生作品。其中,《五关斩将记》、《关云长实记》是《三国演义》部分内容翻译而来的次生作品,《诸葛亮传》、《张飞马超实记》是摘译自《三国演义》的次生作品,《赵子龙实记》是创意而来的次生作品[4]。

朝鲜的儒家学者们认为小说虚构内容,并主张历史演义小说传播及市民阅读此类小说。但有许多朝鲜文人期待着历史演义小说充分发挥出其历史教育意义,甚至有一些朝鲜文人在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后,受其启发,开始了本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之旅。

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中韩两国早起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都源自于西方,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两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已经从最初接受提倡西方文学理论的热情中逐渐冷静下来,开始从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主张,进步完善了本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两国的发展模式与主张都有相似之处,韩国对中国的影响微乎其微,主要是韩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先驱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主张。

梁华白在《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中着重的介绍胡适和陈独秀两位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者,他认为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掀起了中国文学革命的热潮,而胡适也通过自己的文章和小说积极的影响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运动。梁白华还十分赞同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倡的“八事”,与此同时,他向韩国推荐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还一同介绍他们二人共同提倡的中国文学革命运动[5]。梁白华通过介绍陈独秀的思想,向韩国传播了“平民文学”、“社会文学”等主张;通过介绍胡适的思想,向韩国传播了“言文一致”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尽管此后韩国主要从日本引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到不可否认的是韩国的现实主义文学革命理论是由中国引入的。两国早期的现实主义问题的交流,中国早期现实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韩国产生了影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韩国文学中一直都有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子,从古朝鲜时代引入乐府诗,在三国时期受到汉文与五言诗的影响,新罗派遣学者到唐学习五七言近体诗和骈俪句,朝鲜流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并出现其次生作品,在近代受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熏陶。韩国在学习中国各个时代优秀文化的同时,结合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在进行改造和融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形态又不失本国特色的韩国文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金姗.论中国古代文学对韩国文学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9):327-328.

[2]曾子慧.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与熏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7):11-12.

[3]张云飞.浅析中韩唐代文化交流——从传播中韩文化的先驱崔致远说起[J].文学界(理论版),2010(04):47-48.

[4]金正恩.明代历史演绎小说在韩国的传播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金一.中韩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起源及关联——兼论中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韩国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05):74-79.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作者:陈新

第3篇: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探析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文化的现代性变迁,现代文学在现代和传统、本土和外国相互影响下产生和发展。有很多人是不明白现代文学是如何进入古代文学资源中,现代文学语境又是基于何种环境下产生的?现代文学语境和古代文学资源两者之间呈现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等一系列问题都引人深思。本文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态势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并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探析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以此为广大研究者提供简单理论支撑。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关系

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学的消费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纯粹从文学角度出发,市场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古代文学资源传承的重要因素,为了充分适应文化市场需要,有部分作家、学者创作观念都受到商业意志的支配,这是当前我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且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态势

語境顾名思义语言环境,当然也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再有,时间、空间、对象等都是语境因素的重要表现。笔者所要探讨的现代文学“语境”是站在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高度进行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西方人通过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炸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国门,基于此,当时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才浅显意识到中国落后,觉察到了西方的先进,因而社会各阶层开始尝试改变。文学界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奋不顾身投入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中,古代文化和文学被他们放置一旁,无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而发展留下了隐患。例如:早在1917年文学革命刚拉开序幕时产生的乡土小说,之后是伤痕文学,九叶诗派到21世纪的穿越小说、武侠小说,从表面上来看,现代文学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深入分析后发现,现代文学繁荣发展的背后是虚无,现代文学受西方文化影响已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历史和民族意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换一种方式来说,新形势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已经遭遇发展瓶颈。

2.文学“断裂层”

纵观现代文学史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一直未出现能与《红楼梦》比肩的文学著作或是一首能与唐诗相抗衡的诗歌,现代文学语境更多的是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尴尬,面对世界经典文学的无奈。众所周知,文学可谓是一门感性科学,更是现代性的真实写照,通过“文学”能够感悟和知悉世间百态,例如:《武则天》、《康熙王朝》等,通过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状况,还能知悉当时文学所面临的处境,也就是说时代不同,文学所面临的意境也就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唐代能够产生唐诗,而在现代只能产生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稍微出色的文学著作也要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一味的“向前看”追求超越,反而致使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出现了“断裂层”,两者之间并没有充分衔接起来,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1.古代文学资源丰富

先秦诸子的《诗经》、《庄子》;两汉的《汉赋》、《史记》;民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还有民歌、诗歌等。从中不难看出古代文学资源丰富,当然本文特指的“古代文学资源”并非文本资料本身,可以通过相关记载反映出某些存在或者潜在的内容,例如:某个朝代的政治思想、哪个朝代文人创作风格等。由此可见,祖先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古代文学资源,是通过古代文学资源所引发的思考。

2.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就我国古代文学资源传承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在传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见困难挫折,这都需要我们去克服和解决。例如:要具有良好心态,其传承有一个清晰认知,新形势下人们言论相对自由,受自己内心求知欲驱使去研究文学发展史或者是研究历史演变过程,这种做法不能说是错误或者不合理。我们所认定的合理并非是“历史真实”,所需要的无非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真实,当然也不应该一味的尊崇,在发掘历史本真面目的同时,传承其优秀文化,摒弃腐朽落后文化,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古代文学资源时始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去接受和传承古代文学资源,以防理论过于主观和片面化,要客观的做出评价,这样的“资源”才更具参考价值。

三、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要想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就必须以自己的“根”为基础,显然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的根。虽然现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向抛弃古代文学,证明自己能够实现现代性,但是结果表明这一试想是不成立的。在上述中提及到发展现代文学离不开古代资源的支持,研究古代资源需要众多现代已有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例如:如果没有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之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或许不会产生,现代小说诗歌都是充分借鉴古代诗歌、散文。基于此,新形势下需要我们对历史资源和现代文学发展前景进行深思,试图将这两者分开的或者远离古代文学资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去靠近、去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探索到更核心内容,为现代文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也有助于古代文学资源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知晓,新形势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面临着特殊的语境,要想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就必须注入新鲜活力。我们古代文学资源极其丰富,其中蕴含的“能量”更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去发现,给予它全新的释义,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处理好现代文学语境和古代文学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充分利用对方优势,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中国文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曼君.关于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思考——对古今文学“对话”的一种现代传统观范式的考察[J].河北学刊.2013(05)

[2]刘为钦.“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4 (01)

[3]黄曼君.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五四精神光照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诗性构想[J].河北学刊.2014(03)

作者简介:

孙蔚,1993年11月,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作者:孙蔚

第4篇:第一节 古代文学一 古代希腊文学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主要特征:

理解后简答

古希腊文学的特征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 寓言、 故事、 教谕诗、 抒情诗、 散文 、小说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等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 散文、 寓言、 悲剧、 喜剧、 文艺理论。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文艺理论家 :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 《对话录》。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

二 古罗马文学(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孕育时期繁荣时期 早期:戏剧首先繁荣

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多以希腊的故事题材为基础(代表作《双生子》《一坛黄金》早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交而产生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罗马帝国强盛时期。与后来的基督教文学一道构成了欧洲文学的另一个源头)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新约全书》:共27卷,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4类。福音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基督教精典:《旧约全书》(简称《旧约》)

第二节 古希腊神话

神话是原始人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古代人们通过幻想和想象把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拟人化或形象化的展示。

产生原因 1生产力低下2人们认识能力低下

希腊神话 英雄的传说(人神结合); 神的故事

两大神系:前奥林波斯神系

混沌神(哈俄斯) 光明 大地(地母该亚)

黑暗神(厄瑞波斯)光明白昼 (天神乌拉诺斯) 提坦诸神(六男六女)

克洛诺斯 宙斯瑞亚 赫拉

俄林波斯神系:阿波罗(太阳神)三个摩伊拉(命运女神)赫拉(天后掌管婚姻) 雅典娜(智慧女神)宙斯 阿弗洛狄忒(爱神) 阿忒弥斯(月神) 缪斯(文艺女神)

体现了:

1 血缘家族、杂交婚姻。

2 母权制(该亚、瑞亚)

术语解释:

奥林波斯神系:

1 相传俄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

2 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3 希腊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英雄传说:主要有赫刺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的特征:1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但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七情六欲等。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2 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他们的冥界也充满光明、人间气息,不存在“末日审判”的恐怖与神秘。3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是它的土壤”。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也是它的土壤。1 希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大多以神话为题材。2 希腊文学中没一部完整的神话。散见于希腊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因此希腊的文学作品保留了希腊神话。3希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4 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愿望)主要特征: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主要创作手法:讽刺主要体裁: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列那狐的故事》: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在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体现市民阶级的二重性:一方面: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熊、等大动物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欺凌和残害象征贫苦人民的麻雀、乌鸦、鸡、兔等小动物,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斗争诗中运用喜剧手法,通过动物的形象歌颂了市民阶级的机智讽刺和嘲弄了贵族、僧侣等统治阶级。

普罗旺斯抒情诗:(1) 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2) 普罗旺斯所所抒情诗受民间诗歌影响较大,主要是写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故事。(3) 最著名的《破晓歌》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具有反禁欲主义和反封建等级制度的特色。 但丁 (意大利)身于佛罗伦

主要作品:《新生》:(用散文连缀起来的诗)热烈赞美贝亚特丽齐。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揭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诗人的情感飘浮在宗教和世两者之间,表现了诗人兼容新旧时代的创作倾向。形式上属于“温柔的诗体”诗派。《神曲》(长诗):按宗教思想构思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地狱分九圈: 炼狱分七层:

第5篇:古代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填空题

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3、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4、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5、老子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提出“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6、老子的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7、孙子,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代表作品是(《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8、墨子,明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广大人民反对战争的意愿。

9、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尊称“(亚圣)”。

10、孟子的主张是行“(仁政)”,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

11、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其最终的目的任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12、《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先秦极具文学特色的散文专辑,常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如“揠苗助长”等。

13、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不与世争,逍遥无为与天地间。

14、庄子及其后学者著有《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他创作许多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

15、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时人尊称“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16、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桀亡,不为尧存”的天道观,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其学说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意识和要求。

17、荀子所著《荀子》一书,善用类比和引证的方式论述问题。选入课本的有《劝学》 。

18、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一套以 “(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

19、(《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选入课本的有《扁鹊见蔡桓公,五蠹》。

2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21、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著有《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22、《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四书”。

23、《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诗价值最高。

25、《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26、《左传》相传是春秋鲁国左丘明所著,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先秦两汉时期

27、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28、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

29、贾谊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30、贾谊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31、刘安 ,西汉皇族,淮南王。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

32、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 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3、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4、“两司马“指西汉的(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二人代表了西汉文学的主要成就,故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35、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作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6、王充,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他的《论衡》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37、班固,东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起称为“前四史”。

3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它记叙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

39、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精神的《龟虽寿》至今传诵不绝。

40、曹丕,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41、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42、蔡琰,东汉末年魏晋时期著名女诗人,其五言《悲愤诗》是我国古代优秀叙事诗之一。

4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44、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 (《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45、干宝,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著述颇丰,所著(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

46、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7、陆机,西晋文学家,所著《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

48、陶渊明,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其擅写田园生活,以赋《归去来兮辞》和组诗《归园田居》等最具代表性,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晚年所写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定美好的理想社会。

49、范晔,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品:《乐羊子妻》。

50、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他所撰写的《世说新语》,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鲁迅称之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51、刘勰,南朝齐梁间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所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

52、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代表作《诗品》品评汉至梁122位诗人,反对形式主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评专著。

53、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其山水小品佳作《与朱元思书》被选入课本。

54、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水经注》40卷,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巨著。代表作品《三峡》最为脍炙人口。

55、《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风》并称为“乐府双璧”。

56、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57、西晋陈寿编著的《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分《魏志》、《蜀志》、和《关志》。

58、《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书中有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等。

59、《搜神记》是东晋文学家干宝编著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

60、南朝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

61、“三曹”是汉魏时诗人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三人皆为当世文坛领袖,尤其是曹操、曹植,诗风遒劲,慷慨悲壮,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

62、“竹林七贤”是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威、王戎、刘伶的并称。此七人崇尚老庄,纵酒交游,游于山阴竹林,号为“七贤”。

隋唐五代时期

63、魏徵,唐代政治家,官至侍中,封郑国公。代表作品是(《谏太宗十思疏》) 6

4、王勃,字子安,唐代初年著名文学家,在文坛上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6

5、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6

6、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67、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咏柳》为传诵名篇。

68、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诗皆以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中《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69、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

70、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誉为“七言圣手”。名作《出塞》被选入课本。

71、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选入课本的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

7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雄奇豪迈,想像丰富,感情炽烈,曲调高昂,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品有:《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

73、高适,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对当时的边境形势、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被选入课本。

74、崔颢,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所作边塞诗慷慨豪迈。《黄鹤楼》(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75、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茅屋被秋风所破歌》。 7

6、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其诗以七言见长,风格雄豪奔放,与高适并称“高岑”,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7、张继,唐代诗人,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有“张祠部”之称。《枫桥夜泊》是至今传诵不衰的名作。

78、张志和,唐代诗人,多写隐居闲适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渔歌子》被选入课本。

79、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其作诗刻意苦吟,好奇险,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创作以五言诗为主,《游子吟》为传世名篇。

80、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师说》、《马说》被选入课本。

81、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82、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 8

3、柳宗元,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论说文《天说》、《封建论》,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其中传记文《捕蛇者说》选入课文。

84、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代表作品有:《田家词》、《连昌宫词》。著有《元氏长庆集》。

85、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其诗长于五律,注重词句锤炼,为唐代著名“苦吟诗人”。“推敲”的典故即出自于其代表作《寻隐者不遇》。

86、李贺(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梦天》、《海上谣》、《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苏小小墓》、《老夫采玉歌》,诗作中颇多警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

87、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善于音律,其诗辞藻华丽,词作多写闺情,成就不高,现存大都收入《花间集》。

88、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品有《赤壁》、《过华清宫绝句》,其中《阿房宫赋》为唐代辞赋的杰作。。

89、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其诗情致婉曲,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以爱情诗成就最高,如《无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90、陆龟蒙,唐代文学家,自号江湖散人,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作品主要是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有所讽刺和披露,著有《甫里集》。

91、冯延巳,五代南唐词人,其词内容多写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表现士大夫生活情趣,语言清丽,善于以景见情,著有《阳春集》。

92、李煜,字重光,世称李后主,南唐词人,善诗文、音乐和书画,尤工词。前期风格柔糜,后期作品转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其名作有《虞美人》。

93、唐代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代传奇对后代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有较大的影响。传奇体成为宋以后历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样式。最出名的是李朝威《柳毅传》。

94、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被称作《二十四史》,其中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欧阳修的《新唐书》。

95、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描写了柳毅助洞庭龙女脱离苦海,有爱慕而成夫妇的故事。 9

6、山水田园诗派是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 王维 是该派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

97、高适和岑参都是 边塞诗派 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98、“新乐府”指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最早由 白居易 提出的,元稹,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99、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四人均能诗擅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作用。

100、唐代散文家韩愈和 柳宗元 并称韩柳,两人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

第6篇:古代文学常识

1.名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指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2.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min),慈仁短折曰怀,杀戮无辜曰厉,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杀戮无辜曰纣,短折不成曰殇。

襁褓:未满周岁婴儿。 孩提:2~3岁儿童。 齠龀(tiaochen):儿童换牙。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13岁。 笄礼:女子15岁。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50岁。 花甲,耆(qi),平头甲子,: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髦:80~90岁。 期颐:100岁。

主考官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名称

院试:各省学政,童生(儒生),生员(秀才),三年之内两次,第一案首,第

二、三无。 乡试(秋闱):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生员及监生,举人,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第一解元,第

二、三无。

会试(春闱):钦差大臣,举人,贡士,乡试次年三月、杏榜,第一会员,第

二、三无。

殿试:皇帝,贡士,进士,会试同年四月、金榜,状元,榜眼,探花。

江表,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 关中: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有时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 九州: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南京: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杭州:临安、钱塘、武林等。 福州:又称三江。 镇江:又称京口。 开封:又称东京。

三都:东汉的三都是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是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考妣: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1.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2.指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3.仁义礼智信。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从四德: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老大伯,老二仲,老三叔,最小是季。

古时座次坐向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以左为尊;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夜半,子,23-1。鸡鸣,丑,1-3。平旦,寅,3-5。日出,卯,5-7。食时,辰,7-9。隅中,巳,9-11。日中,午,11-13。日昃(ze),未,13-15。晡时,申,15-17。日入,酉,17-19。黄昏,戌,19-21。人定,亥,21-23。

五音,六律:宫商角徵羽,后来变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前22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禹 夏(前2070~前1600)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帝杼zhu4,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jiong1,帝廑jin3,帝孔甲,帝皋,帝发,帝履癸(桀)

商(前1600-前1046)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dan3甲, 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46)

盘迁(殷后庚)小辛,小乙

前1300-1251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lin3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纣)

周(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22

康王(姬钊)

25

前1250-1192 1191-1148 前1147-1113 前1112-1102 前1101-1076 前1075-1046 前1046-1043 前1042-1021 前1020-996

昭王(姬瑕)

前995-977 穆王(姬满)

55

前976-922 共gong1王(姬繄yi1hu4扈)23前922-900 懿王(姬囏jian1) 8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xie4)

厉王(姬胡)

37

共和

宣王(姬静)

46

幽王(姬宫涅)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jiu4)

51 桓王(姬林)

23

庄王(姬佗)

釐xi1王(姬胡齐)

前899-892 前891-886 前885-878 前877-841 前841-828 前827-782 前781-771

前770-720 前719-697 前696-682 前681-677

惠王(姬阆)

25

前676-652 襄王(姬郑)

33

前651-619 顷王(姬壬臣)

前618-613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敬王(姬匄gai4)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前612-607 21

前606-586 14

前585-572 27

前571-545 25

前544-520 43

前519-477 8

前476-469 28

前468-441 15

前440-426 24

前425-402 26

前401-376 7

前375-369

显王(姬扁)

48

前368-321 慎靓jing4王(姬定)6

前320-315 赧nan3王(姬延)

59

前314-256 秦(前221-前207)

秦始皇(嬴政)

前221-210 秦二世(胡亥)

前209-207 秦子婴

无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前206-195 惠帝(刘盈)

前194-188 高后(吕雉)

前187-180 文帝(刘恒)

23

前179-157 景帝(刘启)

前156-141 武帝(刘彻)

53

前140-87 昭帝(刘弗陵)

前86-74 宣帝(刘询)

前73-49 元帝(刘奭shi4)

成帝(刘鷔ao3)

哀帝(刘欣)

平帝(刘衎kan4)

孺子婴(王莽摄政)

(新)王莽

淮阳王(刘玄)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明帝(刘庄)

章帝(刘炟da3)

和帝(刘肇)

前48-33 前32-7 前6-1 1-5 6-8 9-22 23-25 25-57 58-75 76-88 89-105

殇帝(刘隆)

106 安帝(刘祜hu4)

107-125 顺帝(刘保)

126-144 冲帝(刘炳)

质帝(刘缵zuan3)

桓帝(刘志)

灵帝(刘宏)

献帝(刘协)

三国(220-280)

文帝(曹丕)

明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帝(曹奂)陈留王

145 146 147-167 168-189 190-220 220-226 227-239 240-253 254-259 260-265

昭烈帝(刘备)

221-223 后主(刘禅)

223-263 吴

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乌程侯(孙皓)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min3)帝(司马邺)

东晋(317-420)

222-252

252-257

258-264

264-280 265-290 290-306 307-313 313-317

元帝(司马睿)

317-322 明帝(司马绍)

322-326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yu4)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343-344 345-361 362-365 366-371 371-372 373-396 397-418 419-420 420-422

少帝(刘义符)

423-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孝武帝(刘骏)

454-464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顺帝(刘准)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ze2)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465 465-472 473-477 477-479 479-482 483-493 494 494 494-498 499-501 501-502

梁(502-557)

武帝(萧衍)

502-549 简文帝(萧纲)

550-551 元帝(萧绎)

552-555 敬帝(萧方智)

555-556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557-559 文帝(陈蒨)

560-566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567-568 宣帝(陈顼xu1)

569-582 后主(陈叔宝)

583-589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焘)

424-452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濬jun4)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ke4)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

东魏(534-550)

452 452-465 466-471 471-499 500-515 516-528 528-530 530-531 531 531-532 532-534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幼主(高恒)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yu4)

552-554 554-556 550-559 560 560-561 561-565 565-576 577 557 557-560

武帝(宇文邕yong1)

561-578 宣帝(宇文赟yun1)

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隋朝(581-618)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文帝(杨坚)

581-604 炀帝(杨广)

605-617 恭帝(杨侑)

617-618 唐(618-907)

高祖(李渊)

618-626 太宗(李世民)

627-649 高宗(李治)

650-683 中宗(李显)

684 睿宗(李旦)

684 武后(武曌zhao4)

684-690 武后称帝,该国号为周

690-704 中宗(李显复唐国号)

705-710 睿宗(李旦)

710-712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阔)

顺宗(李诵)

宪宗(李纯)

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chen2)

懿宗(李漼cui3)

712-756 756-761 762-779 780-805 805 806-820 821-824 825-827 827-840 841-846 847-859 859-874

僖宗(李儇xuan1)

874-888 昭宗(李晔)

889-904 哀帝(李柷zhu4)

904-907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末帝(朱瑱zhen4)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xu4)

明宗(李嗣源又名亶dan3)

闵帝(朱从厚)

末帝(朱从珂)

后晋(936-946)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

907-913 913-923 923-926 926-933 934 934-936 936-941 942-946

后汉(947-950)

高祖(刘暠gao3)

947-948 隐帝(刘承祐)

948-950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4 世宗(柴荣)

954-959 恭帝(柴宗训)

959-960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976-998 真宗(赵恒)

998-1022 仁宗(赵祯)

1023-1063 英宗(赵曙)

1064-1067 神宗(赵顼)

1068-1085 哲宗(赵煦xu4)

1086-1100 徽宗(赵佶)

1101-1125 钦宗(赵恒)

1126-1127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1127-1162 孝宗(赵眘shen4)

1163-1189 光宗(赵惇)

1190-1194 宁宗(赵扩)

1195-1224 理宗(赵昀yun2)

1225-1264 度宗(赵禥qi2)

1265-1274 恭帝(赵xian3)

1275-1276 端宗(赵昰shi4)

1276-1278 帝昺(赵昺bing3)

1278-1279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该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太宗(-德光)

927-947 世宗(-阮)

947-951 穆宗(-璟)

951-969 景宗(-贤)

969-982 圣宗(-隆绪)

982-1031 兴宗(-宗真)

1031-1055 道宗(-洪基)

1055-1101 天祚帝(-延禧)

1101-1125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旻min2,本名阿骨打)1115-1123 太宗(-晟)

1123-1135 熙宗(-亶dan3)

1135-1149 海陵王(-亮)

1149-1161 世宗(-雍)

1161-1189 章宗(-璟)

1190-1208 卫绍王(-永济)

1209-1213 宣宗(-珣)

1213-1223 哀宗(-守绪)

1224-1234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氏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 托雷(监国)

1228 太宗(-窝阔台)

1229-1241 乃马真后(称制)

1242-1246 定宗(-贵由)

1246-1248 海迷失后(称制)

1249-1251 宪宗(-蒙哥)

1251-1259 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成宗(-铁穆耳)

1295-1307 武宗(-海山)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硕德八剌)

恭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文宗(-图帖睦尔)

明宗(-和世剌)

文宗

宁宗(-懿璘质班)

顺帝(-妥懽帖睦尔)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

1308-1311 1312-1320 1321-1323 1324-1328 1328 1328 1329-1330 1330-1331 1332 1333-1368 1368-1398

惠帝(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成祖(朱棣)

永乐

1403-1424 仁宗(朱高炽)

洪熙

1425 宣宗(朱瞻基)

宣德

英宗(朱祁镇)

正统

代宗(朱祁钰)

景泰

英宗(朱祁镇)

天顺

宪宗(朱见深)

成化

孝宗(朱祐樘tang2武宗(朱厚照)

正德

世宗(朱厚熜cong1)嘉靖

穆宗(朱载垕hou4) 隆庆

神宗(朱翊yi4钧) 万历

光宗(朱常洛)

泰昌

1426-1435

1436-1449

1450-1457

1457-1464

1465-1487

弘治

1506-1521

1522-1566

1567-1572

1573-1620

1620

1488-1505

)

熹宗(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 思宗(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清:爱新觉罗氏(1644-1911)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玄烨)

康熙

世宗(-胤禛)

雍正

高宗(-弘历)

乾隆

仁宗(-颙yong2琰yan3)嘉庆 宣宗(-闵min2宁) 道光

文宗(-奕詝zhu3) 咸丰

穆宗(-载淳)

同治

德宗(-载湉tian2)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1644-1661 1662-1722 1723-1735 1736-1795 1796-1820 1821-1850 1851-1861 1862-1874 1875-1908 1909-1911

第7篇:古代文学第4讲-宋元文学

第四讲

教学目的:

1、了解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概况。

2、了解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概况

3、掌握宋词的风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了解元杂剧及元散曲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一、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宋代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宋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恢复,工商业繁荣,都市兴起;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促使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也促进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变法革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理学盛行,书院设立,书籍大量刊行。

二、北宋文坛(唐宋八大家)

1、欧阳修(P186)及其作品《五代史伶官传序》(P252)、《醉翁亭记》

2、王安石的散文及成就。 介绍篇目:《游褒禅山记》。

3、三苏的文论及散文创作:苏轼的文论及散文创作。《前赤壁赋》:此赋表现了作者理想、追求和苦闷;通过主客问答方式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写景、记游、怀古、伤今、抒情为一体;全文围绕水、月、风展开;比喻的运用。《日喻说》(P256)

三、北宋诗坛

1、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介绍篇目:《泊船瓜州》、《书湖阴先生壁》。

2、苏轼的诗歌创作 (1)生平和思想:少年时的教育,对变法革新的态度和转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幸遭遇,任地方官时的德政,儒道佛杂揉的思想,旷达的性格。

(2)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宋第一位大作家,词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开创了豪放词风,开拓了抒情小品的写作领域,文学理论上也有建树。简介老一辈革命家对苏轼的喜爱,简介当前苏轼研究情况。

(3)苏轼的诗:《荔枝叹》、《望湖楼醉书》、《新城道中》(其一)(P102)

四、北宋词坛

1、晏殊的词《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与李煜词比较,着重体会其写愁名句之特色:眼前实景;表现愁思之无穷无尽;用词形象、秀丽。)

3、柳永生平(P113)与社会下层人们的交往,仕途失意,死后的凄凉景况。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慢词”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介绍篇目《雨霖铃》(P113)、《八声甘州》(P115)(此词感情细腻曲折,善用“领字”。)、

4、苏轼与词风变革——豪放派代表(P14) (1)《念奴娇》(大江东去):豪放词之代表作;豪放表现在写景、写战争场面上,也表现于格律的突破。(P118)

(2)《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词体现了苏轼思想感情中孤独、寂寞的一面。 (3)《水调歌间》(明月几时有)

5、秦观的词:《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五、南宋诗坛

1、陆游的诗歌创作(P14)

1 (1)生平:刻苦学习,科举受挫,积极主张北伐抗金。是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浪漫色彩;取得成就的原因(爱国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对前人的继承借鉴);对后世的影响。

(3)陆游的爱国诗篇:《书愤》(P104)、《示儿》 (4)陆游的抒情写景诗:《游山西村》:(别具一格的农村诗;各句间安排巧妙;第二联是传诵的名句——流水对,强烈的对比性和概括性、典型性,对前人的借鉴。)

2、范成大与杨万里的诗歌创作(P15) (1)范成大的四时田园诗 (2)杨万里的“诚斋体”

3、遗民诗人(文天祥)

六、南宋词坛

1、、李清照的词创作P123)

(1)生平:生活情趣爱好;不幸的遭遇(结合串讲《金石录后序》片断) (2)创作风格:前期作品活泼豪放:代表作《如梦令》、《渔家傲》

后期作品沉哀凄苦: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理解李清照的愁,个人凄苦又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2、陆游的词: 《钗头凤》(红酥手):介绍陆游的爱情悲剧,利用词调格律特点来表达难言之苦衷。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3、辛弃疾的词(P128)

(1)生平:青年时期的抗金准备;组织义军、投奔南宋;报负不得施展。 (2)爱国词:《水龙吟》(楚天千里):表现了忧怀国事、年华虚抛、路无知己的感叹;感情含蓄、深厚;步步深入地揭示自己的情感;多种句式的运用。《破阵子》(醉里挑灯)

(3)农村词:《西江月》(明月别枝):串讲全词。此词既写景又写人;写景包含叙事、抒情;动词的省略,名词大量运用,数词、量词、方位词的运用。

(4)以写山水景物见长的词:《沁园春》(叠嶂西驰):着重分析其写景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生命、感情、风格);写景手法(个人与景物的结合,比的手法等)。

(5)别有寄托带有婉约风格的词:《摸鱼儿》(P131):以婉约的风格写对国家大事的感慨;全篇使用借喻。

(6)文学史上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境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多样的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南宋词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与苏轼并称“苏、辛”。

4、姜夔的词《扬州慢》(P137)

七、宋代的话本(P290)

1、话本的产生:由民间文学发展起来,上承唐代讲唱文学,下启明清章回小说。话本的出现不仅使文学更接近于人民,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

2、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描写爱情的作品反抗封建压迫如《碾玉观音》;公案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如《错斩崔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故事性强,人物性格突出,语言朴实、亲切。

八、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金与南宋对峙之际,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强盛,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起,中经窝阔台灭金,到忽必烈(元世祖)灭南宋,其祖孙三代,历七十余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大统一之帝国。元王朝统治的近百年中,政治方面极端黑暗,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汉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民分十等,儒居末流,将文人列入九等,仅在乞丐之上,反居娼妓之下,其如此受鄙视,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之。加上又长期废弛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迫使很多“门弟卑微”、“职位不振”而又“高才博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投身杂剧创

2 作,形成了有才能的作家群,并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5、元代文学出现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曲分为剧曲和散曲两种。剧曲分为北曲(北杂剧中的曲调和唱腔)和南曲(南戏里的曲调和唱腔);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其中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

九、元杂剧 ——北杂剧(P20)

(一)杂剧的简述

1、元曲的名称及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元代,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元曲开始兴起和繁荣。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散曲无此成就。

2、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古代戏剧起源甚早,然发展缓慢,其滥觞于先秦之歌巫、优伶,中经汉代之百戏,唐代之歌舞戏)与科白戏(参军戏),到宋杂剧方成为带有调笑性质之短剧。金代院本(亦名杂剧)已初具戏剧规模,至元代则完全成熟。中国戏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士人向以诗文为正宗,文化传统思想颇为固守,视戏剧、小说为“小道”,予以歧视。

3、元杂剧创作发展两个时期的总况

(1)前期: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元、白朴等大剧作家,并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有才能的作家群,给后代的戏剧创作以巨大深远的影响。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2)后期:没有再出现可与关、王比肩的大作家,虽然此期的郑光祖被称“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实逊色很多。这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期。

4、元杂剧的体制 (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用北曲演唱。 (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男)和“旦本”(女)。 (4)杂剧演出三要素:科、白、唱,即歌唱、舞蹈、念白,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二)关汉卿与《窦娥冤》(P148)

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众多具有个性特色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现实斗争,体现了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

(2)歌颂了被压迫者的优良品质,赞扬了他们坚强不屈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表现了人民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渴望战胜社会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使杂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3)艺术的完整性、独创性、戏剧性,语言的质朴自然,都是杂剧创作的典范。

2、《窦娥冤》(P152)

(1)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2)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3)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获得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4)结尾清官断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P155)

1、王实甫以前崔张故事的演变

(1)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2)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2、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P162)

(1)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2)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 (3)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4)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5)《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获得“天下夺魁”的美名,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1)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2)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3)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4)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汇前人的诗词名句。

(四)其他剧作家的创作

(1)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墙头马上》与名剧《梧桐雨》。 (2)马致远的杂剧代表作《汉宫秋》。 (3)郑光祖的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

十、元代南戏(P21)

1、南戏简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南戏上承宋词,下开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形式的特色: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2、元代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拜月亭》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

3、高明的《琵琶记》(P21)

(1)作品保持民间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倾向;蔡家的遭遇说明科举取士在民间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赵五娘对公婆的孝行,体现了普通平民妇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品质。

(2)作者从宣扬封建教化出发,改编民间创作,加强了作品的封建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赵贞女》中蔡伯喈的形象,为他开脱罪责,硬把他写成全忠全孝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赵五娘的性格越来越不真实,牛女的性格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是作者封建概念的图解,作者对人物的改造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夫二妻和一门孝义受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其思想内容

4 比起早期戏文《赵贞女》来,相差甚远,此剧被称为南戏复兴之祖,历来评价过高。

十一、元代散曲(P21)

1、散曲――元代诗歌的新样式,在宋、金民间俗俚和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兴起。

散曲的种类:以一支曲子为单位、每支独立、形式短小、使用方法方便的小令;至少以两支同宫调的曲牌相联缀,结尾处有尾声的套曲。

散曲在形式上的特色:句式上增加衬字,极尽长短句之能事,使句法活泼、生动、接近口语,语意也复杂;在用韵方面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可重复用韵。

2、元代主要散曲作家和作品

(1)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的散曲。 (2)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用色彩暗淡的萧索秋景来衬托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马致元为散曲中的大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3)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制作新奇”、立意新颖,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散曲中别具风格少见的佳作。

思考题:

1、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的贡献。

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社会意义及局限。

3、陆游爱国诗篇的社会意义及艺术成就。

4、辛弃疾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5、苏、辛词在风格与思想内涵方面的比较。

5、元曲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6、分析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及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第8篇:古代文学经典文学背诵篇章节选

经典文学背诵篇章节选

古代文学卷

一.先秦文学

1.诗经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寘 通:置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鄘风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陈风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幽风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2.楚辞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论语 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秦汉文学 1.汉乐府诗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遥看 一作:遥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喜蚕桑 一作:善蚕桑)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白晰 一作:白皙)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2.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今夜良宴会

今夜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常苦辛。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蒿里行

第9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唐代所有诗人别称:

诗骨 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家天子 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囚——孟郊、贾岛 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奴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33、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34、瞥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35、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为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6、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7、龚自珍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四、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4、《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5、《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8、《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

9、《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

10、《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1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12、《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

13、《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4、“三言”“二拍”是明代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

15、《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

16、《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的代表作。

17、《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五、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2、《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4、《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5、《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6、《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7、《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

8、《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

9、《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10、《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篱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11、《聊斋志异》描写歌颂爱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政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12、《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3、《长生殿》一方面颂扬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谴责他们荒淫祸国,企图达到“垂戒来世”的目的。

14、《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六、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

1、孔子文论:以诗教为核心,倡“兴观群怨”说。

2、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3、老子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4、庄子文论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提“虚静”、“物化”和“得意忘言”。

5、屈原倡“发愤抒情”说。

6、司马迁提“发愤著书”说。

7、王充文论倡“真善美”相统一。

8、钟嵘文论以“直寻”为核心。

9、李白诗歌理论祟尚自然清新。

10、王昌龄倡“诗境”论。

11、词空图论诗歌要有“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2、韩愈文论: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文从字顺。

13、欧阳修文论: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14、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5、严羽论诗倡“别才、别趣”、“妙悟”、“以盛唐为法”。

16、李蛰主张“童心说”。

17、公安派:倡导“性灵说”,各尽其变,力求创新。

18、王土帧主张“神韵说”。

19、沈德潜主张“格调说”。 20、翁方纲主张“肌理说”。

21、袁枚主张“性灵说”。

七、文学理论作品归类。

1、曹丕《典论•论文》。

2、陆机《文赋》 。

3、钟嵘《诗品》 。

4、刘勰《文心雕龙》。

5、杜甫《戏为六绝句》。

6、白居易《与元九书》。

7、皎然《诗式》。

8、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9、李清照《论词》。

10、张戒《岁寒堂诗话》。

11、严羽《沧浪诗话》。

12、张炎《词源》。

13、叶燮《原诗》。

1、曹丕《典论•论文》。

2、陆机《文赋》 。

3、钟嵘《诗品》 。

4、刘勰《文心雕龙》。

5、杜甫《戏为六绝句》。

6、白居易《与元九书》。

7、皎然《诗式》。

8、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9、李清照《论词》。

10、张戒《岁寒堂诗话》。

11、严羽《沧浪诗话》。

12、张炎《词源》。

13、叶燮《原诗》。

1.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4.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5.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

6.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8.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反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

9.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太白楼

10.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1.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12.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

14.古代四美:音乐珍味文章言谈//良晨美景赏心乐事

15.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曾补之张来

16.四史:史记汉书君汉书三国志

17.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长沙岳麓衡阳石鼓

18.商丘应天府

19.古代祥瑞四灵:龙凤麒麟龟

20.宋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大成尤袤

21.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士-进士

22.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23.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

24.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

25.三书指:魏书蜀书吴书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吴都赋(南京)魏都赋(邺)

27.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28.三瘦词人指:李清照三个名句是:

2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31.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3.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诗作书法

34.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5.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杨朔秦牧

36.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7.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

38.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偷生》《饥荒》

39.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顺天

40.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上去入现代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41.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2.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上一篇:青年读书班学习心得下一篇: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