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孤独量表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社会孤独量表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在她的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描绘了逃避女性身份的少女、忍受双性同体煎熬的咖啡馆老板的性别选择困惑。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入手,结合作家情感经历和美国南方社会背景,具体分析小说如何表现主人公力图突破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却逃不开孤独的结局。从而揭示作者对性别对立问题的不合理性的超前意识。

关键词:《心是孤独的猎手》;社会性别;孤独

20世纪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在她成长的南方大地上书写着挣脱社会性别桎梏的血与泪。尤其是她的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940)所表现的孤独绝境,正是由于身处其间的男女因反抗既定的社会性别规范、文化历史观后惨遭身份解构而产生的。对于社会性别这一理论,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由女权主义者率先提出,其中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一书中认为性別的不对等是社会文化体制有意造成的不平等,并批判了长期压迫女性的性别对立意识。随着女权运动和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社会性别研究的对象已不分种族、男女,例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家贝尔· 胡克斯在性别研究中便把种族、阶级、民族等社会因素纳入其中,强调重视性别、种族、阶级、民族等各种压迫之间相互关联的思想根源;又如美国历史学家琼·斯科特在《美国史学评论》一文中提出应将社会性别研究置于复杂的历史维度中进行,去探索何以使得男人成为男人、或使得某些女人比其他人更“有男子气”的原因,从而得出隐藏在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间的联系。此外,性别多元化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不仅摒弃了对性别的刻板观念,更重要的是在更广泛意义上追求性别平等与发展。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入手,解读小说人物的性别意识困境,探究麦卡勒斯书写这一生命体验的原因,指出其对严苛的性别观的超前意识。

一、男权社会的桎梏与抗争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若曾提出:“性别(Gender)指的是与男性和女性相关的社会与心理特征。由于性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性别的含义也就随着时间和社会形态不同而不同。”由此可见,社会性别是区别于生理性别的后天行为方式与社会组织特征。它不仅限定了女性的行为方式,也规范了男性的社会形象。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说“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 通过劳动) 或他人生命的生产( 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个体很难不与他人产生联系,而由此联系引发的各种矛盾中,社会性别矛盾并非是最紧迫的矛盾,例如,对许多底层黑人妇女而言,最先反抗的往往是阶级、种族的桎梏。可是,传统的父权制文化始终强调以男性为中心,将女性作为低于男性的“他者”身份存于社会文化边缘。因此,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期,女性从事的生育、生产劳动都被视为是义务性的,最终,这种状况使得性别矛盾转化为性别压迫。在盛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南方社会,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现实婚姻饱更是饱受压迫。正如伍尔夫《远航》中所说:“人类有史以来的几千年,她们的事务一直是在幕后进行的。过着这种奇特的、沉默的难得展现的生活。当然我们也总是在写女人——虐待她们或嘲笑她们,或崇拜她们;但其中却没有一点出自女人之手的。”

就在如此鄙陋的世界中,寻求不到身份认同的麦卡勒斯将不屈的渴望化作小说中那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并将外部排斥、抗争与屈服的生存经历与内部迷惘、孤独的精神世界相融合,通过哥特式的表达去宣泄对社会性别矛盾的愤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米克便是同样受困于社会性别牢笼的南方女孩。十三岁的她足有五英尺六英寸高,既不穿丝袜和裙子,也不擦口红和香水,却以一个穿着短裤衬衫的假小子自居。在此,麦卡勒斯塑造了一个外表上极具男性特征的人物,也为进一步表现米克身上的男性气息作了铺垫。除了在外形上她长的远比同龄的女孩要高,在她心里也十分鄙夷那些躲在家中玩着洋娃娃的女孩们。并且,她还会在墙上写下“贱逼”这种让一般女孩所不齿的字眼。此外,她所崇拜的是爱迪生这类的发明家,所关注的是家庭之外、小镇之外的战事,所选择的是学习机械的职业技校。终日混迹于男孩之间的她不仅与男孩们比赛攀爬陡峭的屋顶,还在没上职业学校之前学会了抽烟。可以说她在性格、志向上是与男孩更为相近。这又反映出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一个重要理论,即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个人性格与社会性格所组成,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性格恰恰“由社会结构以及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决定的。”社会结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它们往往通过文化传播、社会体制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所谓的女性是柔弱、感性的,男性是刚强、理性的,皆为这种社会结构影响下的产物。但米克偏偏一反这种既定规范,这与当时社会悄然形成的风气不无关系。继1899年伦敦“国际妇女委员会”举办后,各类妇女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欧美各国,同时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情况,后方妇女获得了大量的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女权运动赢得了日益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战后整个社会对女权运动仍报以偏见“大多表现了男性现代主义者对女性新力量的恐惧,结果却产生了一种厌女症和胜利的男性主义的混合物,……在男性创造的现代主义中,厌女症的反应实在太明显了。”由此可见,虽然女性自我意识渐渐觉醒,但又不免受到男权社会强烈的抵制。而麦卡勒斯对于突破性别规范的困惑,正是米克所遇到的问题。在成长的旅途中,青少年要经历身体的二次发育,并逐渐认识自我,走向成熟。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成熟与异化如影随形的生存困境,形成人类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永恒探询。”当米克面对社会性别对立的前景,自然会产生恐惧,而陷入关于“我是谁?”的性别意识困境。一方面她认为若没有后天设定的女性社会身份,将会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因此,她不愿接受传统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教条约束,对于姐姐们极度女性化的装扮和志趣总是报以嘲笑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害怕公然挑战南方淑女文化而惨遭精神隔绝。只能把“学校、家和每天发生的事放在‘外屋’;外国、她的计划和音乐藏在‘里屋’。”在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传统南方世界里,艰难地只身突围。为了实现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无论刮风下雨,她总会悄悄地到富人的花园里听一整晚的收音机,不放过用饭钱换来的上钢琴课的机会。哪怕没有人理解她的坚持,没有人倾听她的作品,她也将继续用力奏响梦想之歌。

在麦卡勒斯笔下,大多数主人公都成为两性气质的载体,他们自身所存在的矛盾性与不确定性,在她所着力刻画的少女米克身上尤为突出。就荣格的“阿尼玛(女性)和阿尼姆斯(男性)”理论所言,人天生就在情感和心态上具有双性气质。所以,作为一个身材高大且喜欢打架的假小子,米克迫切地希望像哥哥一样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拥有到外求学的机会。不过,身为两个弟弟的小姐姐,又不经意表现出女性气质。对于闯祸的弟弟巴伯尔,她一改之前顽皮任性的形象,想像母亲一样给予弟弟安全感。她外在的男性特征和内在的女性身份看似统一,实则充斥着不可调和的因子。其实,她用坚硬的男性外壳来伪装自己,正是为了掩饰自己因女性生理性别而失去了男性阳刚之气,可以说她想“成为男性”的欲望与“生理缺失”的痛苦一直将她分裂开来。同时,处于青春期的米克因找不到得到他人理解和共鸣的方法,就在女佣鲍蒂娅的建议下学习南方淑女的礼仪。作为一个甘愿只做贤妻良母的人,鲍蒂娅一直以亲身经历教导米克奉献家庭的观念等等,这些在潜移默化中都对在成长道路上徘徊的米克产生影响。除此之外,米克还试图通过举办成人仪式派对让自己融入其他同龄人中。她不仅穿上姐姐的连衣裙,精心打扮一番,还在言谈举止上约束自己。对她而言,换上成熟的服装也许只是为了成为同龄女孩中的一员,但从社会性别与文化的关联来看“它是描述我们社会地位、角色、服装装饰、行为等作为性别身份存在的标志。”实际上服装已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气质,暗示了她在社会分工中的女性地位。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米克已通过自身的女性魅力吸引了身边的男性。同时,与当时大多数女孩一样,在对性问题讳莫如深的环境中,她对性知识一窍不通。由此,在派对之后变得越发女性化的米克“一旦面对着将引诱她进入性生活的男人,就会觉得不堪忍受。”压制性冲动的行为反而引来了失贞的结果。这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感到自己的头都要被人拧断了。埃莱娜·西苏(Helene Cixous)认为“斩首在于女性相当于阉割对于男性,如果说阉割情结在文化上规定了男性的阳刚气质,……同样,阉割焦虑对于女性就是刽子手的代替,在女性就是失去头部。”可以说这种焦虑正是女性失去权力所引起的焦虑,相比与之发生关系并一走了之的男孩,米克作为女性却被剥夺远走高飞的權力,只能独自留下,等待生活的审判。无论她对男性气质的模仿多么成功,也始终无法逃避性别身份的差异,更无法挣脱社会性别意识的束缚。当生活的压力一次次挫败她的努力时,她的想法只能深藏在“里屋”——一个能够摆脱女性社会性别束缚的精神空间。

最终,为了分担家庭的经济重负,她甚至毅然放弃学业和梦想,走上了普通女售货员之路。她的选择看似向贫困妥协,实则是从性别意识的迷宫中找到了成长的出路——压抑的女性,深藏的孤独。可见,作为讲求性别对立意识的社会文化产物,她在抗争男权社会的桎梏时,已不自觉地受到男权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自然产生“阴茎羡慕情结”,又由于“本我”(Id)对生理性别的清楚认识和对“超我”(Superego)的不成功的反抗,最终使得身份诉求幻灭,性别意识矛盾在其自身被迫接受作为成人世界的弱势女性而化解。

二、双性同体的挑战与幻灭

正如米克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南方淑女,咖啡馆老板比夫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子汉。作为一个被社会性别意识建构起来的男性,尽管他具有男性生理性别,但其内心一直渴望着成为女性。在他看来“所有的人天生都是双性人。证据?青春和老年。老年男人的声音经常变得高而尖细,走路时挪着碎步。老年妇女有时变得肥胖,声音粗厚,长出黑色的小胡子。”其实,对于西方人而言,双性同体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双性同体(androgyny),从词源学上起源于希腊词汇男性 (andros) 和女性( gyne) 的缩合。”除了《圣经》中,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他的一半——女人夏娃的故事可以说明男女同构,弗洛伊德和荣格更是在病理科学上为双性同体者在男女气质上的相通、互补提供证据。然而,现实中具有两性气质的人还是遭到诽谤与疏离。就麦卡勒斯自身经历而言,身为双性恋者的她把自己的婚姻生活搞得一团糟,还陷入了无边的非议与精神隔绝之中。其实,不仅是女性自身挣扎于社会性别角色,男性也试图挣脱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追求自己理想的性别身份。为此,小说中的比夫对于双性同体身份的诉求也经历了挣扎、变动的过程。

小时候的比夫就有把玩母亲发夹的爱好,长大了也还悄悄收藏着母亲的女式婚戒。但是,为了满足母亲对于一个男人应有形象的看法,他成长为一个“硬邦邦的男人,中等身高,络腮胡又深又重,脸的下半部看起来像铁做的”;之后,又为了符合大众关于男性在婚姻关系中强者地位的定论,而痛苦地维系与妻子冷淡的关系,尤其在他丧失性功能后,连在生理意义上的“他”也已经不能与男性神话相称了。由此“本我”与“超我”形成了二元对立矛盾。然而,妻子的突然离世却给了他一个重新释放内心需求的契机,就巴赫金“在无穷的肉体生命链中,怪诞形象所定格的,是一个环节介入另一个环节,一个人体生命从另一个旧的人体生命的死亡中诞生的那些部分。”来看,比夫通过占有妻子的女性生命力,暗自模仿妻子的女性行为来建构自己的双性同体身份。他一改嘲笑的态度使用妻子的柠檬味洗发水,还经常喷洒原本抗拒的香水。除此之外,他还重新装扮了生活环境:比如在卧室里挂上亲手制作的红色窗帘;在沙发上摆放有中国风的丝绸垫子;而架子上则是侄女的照片和身穿天鹅绒的小男孩彩画。在这个只属于他的私人空间中,他像一个主妇一样,把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当他静静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甚至感到自己比妻子原本做的还要出色,而获得极大的快感。当然,这种隐匿的快乐很快便蔓延到公共生活中。当妻妹说他会是个好母亲时,他竟没有任何害羞而是表示赞同。正是由于比夫的双性气质,他不仅想成为一个父亲来教授孩子人生的道理;更想扮演一个母亲,去照顾和宽慰孩子幼小的心灵。由此,在黑人医生的儿子威利被捕入狱时,他为威利带去了威士忌;在米克一家陷入纠纷时,帮助米克度过难关;对于自己的侄女更是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当然,麦卡勒斯并未就此停笔,让比夫成为完整的双性同体者。就酷儿理论家巴特勒所言:“没有真正的单一不变的性别,每个人所表现出的那一刻的性别都是他表演过程中的某一部分,因此,性别并不是固定的,它是流动的,不稳定的。”由于比夫没有女性的生理标志,便只能成为一个被排斥在男性和女性范畴之外的“他者”。所以,在尴尬的“双性同体”身份下,他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其陷入孤独的境地。原本的比夫总是站在咖啡馆柜台后静静地算账,而现在却主动关心他人的生活工作,如倾听杰克的生活与理想,关心哈里的学习与休息安排等。然而,他只不过换了另一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交流的渴望,就因为违反常态遭到了别人的误解。从而陷入衰弱、无助的状态,连生意也懒得照看。至此,比夫清醒地回归现实,在性别对立的世界中,重新压制自己的情感,将主体身份中的女性因素掩藏起来,接受传统男性角色的话语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麦卡勒斯在小诗《父亲,我们跨越了你》中曾提出人类虽然天生具有双性气质,却不得不因后天的某些因素而被分裂开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成不了完美的个体。可见性别规范的权威性阻碍了双性同体者前进的道路,而人自身男、女气质的矛盾又使得双性同体者饱受煎熬。但性别的双重性和并列性恰恰又显示了两种可能性的存在,那就是男性和女性,以及怪诞的双性同体。因此,当她让比夫在性别张力下转换身份时,不难看出比夫身上紧张的动态的关系。而这种怪诞的“双性同体”又与伍尔夫认为的相对和谐的双性同体有着本质差别,相反却符合巴赫金的怪诞双性同体理论,即认为通过强行占有女性特质的方式来实现双性同体。但麦卡勒斯认为这种方式只会对主体产生反噬。随着比夫母性气息日益濃烈,性无能与“阉割”特征也表露无遗,最终,这种不男不女的状态使其步入怪诞者的行列。而这又恰恰凸显麦卡勒斯写作中“怪诞”这一特点。其实,“怪诞”的书写不仅仅是对南方哥特式手法的继承,更是她对孤独、残缺的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身为双性同体者,麦卡勒斯深知双性同体虽能弥补单一性别的人格缺失,但是这种大胆消解性别界构的行为,也为社交、道德观带来挑战。

三、孤独体验的跨越与回归

对于麦卡勒斯来说,为何直面主流性别意识观,探索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从南方的社会环境和她的生活情感经历中不难窥探一二。麦卡勒斯的传记作家曾表示小说人物的经历就犹如麦卡勒斯人生的翻版。在一段对麦卡勒斯童年回忆的转述中,隐约可以见出假小子米克的雏形:“她(麦卡勒斯)通常在人群中很显眼,因为她不怕与众不同……当其他孩子穿长袜和高跟鞋时,她却穿着脏兮兮的网球鞋或女童子军的牛筋布鞋。卡森小点的时候,有一些女孩子会凑在一起,在她经过时对她扔石头,还大声讥笑,,故意用她能听见的声音说:‘怪人’,‘白痴’和‘同性恋’。”传统的身体研究视身材高大的女性为异类,而拒绝屈服于小巧、优雅的女性形象的女性更为周遭人所排斥。因此,身为一个外形怪异且不合群的女孩,麦卡勒斯如米克一样变得孤傲。加之麦卡勒斯一直被母亲关在家里练琴,疏于与人交流,失去童年欢愉的她对归属感的渴望也愈演愈烈。在此又与米克渴求同龄人共鸣的心声相呼应。此外,作为一个双性同体者,麦卡勒斯在婚恋关系中一直保持着双性恋模式。尽管她也如小说中的比夫担心身边的亲人、爱人因自己与社会性别观相悖的选择受到伤害,但是,随着与丈夫关系的破裂,她开始肆无忌惮地周旋于同性、异性爱人之间并且渴求得到同等的回报。这一经历投射在小说中便是丧妻后的比夫重新追求理想身份并且希冀自己的付出能得到他人的关注。不过,正如小说的结尾比夫不得不因现实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选择,在面临一连串变故(丈夫的自杀、亲人的病世、情人的离开)的麦卡勒斯也在社会舆论的面前变得无能为力。

因此,麦卡勒斯常处于一种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残酷写作之中,运用天性的敏感去关照在社会性别意识中迷失自我且不被理解的边缘人。尽管20世纪中期的美国“南方”在大工业生产浪潮中改变了传统的农牧方式,又在北方城市化文明的影响下走出了封闭的社会状态,但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新变还未能撼动南方的文化传统,打破严苛的性别对立意识尚未成为时代的主流。不过,自南北内战后,真正崇高的南方道德精神早已荡然无存,老一辈人所谓的骑士精神和淑女风范也已成了枯燥的教条,拘泥于历史重负的南方文明已满足不了新南方人对现代文明的要求。同当时敏感多愁的南方作家们一样,麦卡勒斯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她不能抛弃对南方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另一方面她也痛恨南方古板落后的思想准则。与此同时,南方文学对于性别意识这一问题也开始有了大胆、新锐的表现。就南方文学巨匠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小说中爱米丽代表着一类固守过去而成为旧传统的殉葬人的南方淑女;与之不同的另一类代表则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所塑造的斯佳丽,勇于面对过去并适应潮流。可见南方淑女的产生和毁灭都和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制度相联系,即使没有南北战争,旧南方的文化和传统也会因为自身的僵化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当然,对麦卡勒斯而言,仅仅提出消除南方淑女的规范还远远不够,压制同性恋、双性恋的做法无一不是以牺牲人性需求为代价的不合理主张。同时,相较于已有公开的同性恋咖啡馆的北方大城市,南方社会对此现象仍讳莫如深,一部分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因无法承受社会大众的非议,不得不掩盖自己真实感情,或做出一些怪异之事。对这一现象的敏锐察觉,使得麦卡勒斯在创作中不仅讽刺了严苛的性别规范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桎梏,也清醒地提出孤独这一永恒的难题对于尚未有自主性别意识的边缘者终究是无法逃开的怪圈。

麦卡勒斯曾说“在我小说中发生的每件事,我都经历过,或者将会发生在我身上。”作为一位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家,她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超越自身的最初体验,对社会常态发起挑战。因此,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性别意识困境,揭示当时性别边缘者在性别对立文化下孤独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麦卡勒斯破除禁锢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诉求。

注释:

[美]戴维·波普洛.杜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83.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9.

弗吉尼亚·伍尔夫.远航[M].黄宜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3:243.

张鲁宁.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评析[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0):6.

玛丽安·德柯万.现代主义与性别[A].迈克尔·莱文森.现代主义[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34-237.

翟永明.成长、性别、父权制[J].理论与创作,2007 (2):23.

[美]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M].陈笑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62.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139.

Sarah Glesson·White.Strange Body——Gender and identity in the novel of Carson McCullers[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P16.

[美]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M].陈笑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31.

董国英.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析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双性同体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 (5):33.

[美]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M].陈笑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2.

张霁霜.性别流动视角下的双性同体观——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3(30):5.

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03:4.

[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M].冯晓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40.

[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M].冯晓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112.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普洛.杜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弗吉尼亚·伍尔夫.远航[M].黄宜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3.

[4]玛丽安·德柯万.现代主义与性别[A].迈克尔·莱文森.现代主义[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5][美]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猎手[M].陈笑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6]Sarah Glesson·White.Strange Body——Gender and identity in the novel of Carson McCullers[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7][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M].冯晓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8]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03.

[9]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139.

[11]董国英.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析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双性同体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5).

[12]张鲁宁.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评析[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0).

[13]翟永明.成长、性别、父权制[J].理论与创作,2007(2).

[14]张霁霜.性别流动视角下的双性同体观——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3(30).

作者:吕栎

第2篇:留守儿童亲人缺失感与社会孤独探析

【摘 要】通过对遵义市遵义县龙坑镇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家访,发现该地留守儿童年龄偏小,父母单失和双失现象很严重,留守儿童普遍有亲人缺失感,尤其在学龄前期,由于隔代教育和抚养,这些孩子的社会孤独现象严重。从社会角度出发,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用社会支持体系搭建关爱平台,给留守儿童筑起爱的城堡。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亲人缺失感 社会孤独 关爱网络

在贵州毕节市出现4名留守儿童在家服毒自杀的事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被社会所重视,大家再一次开始关注这样一个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发展迅速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被埋藏在发展前进脚步中的,却又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爆发出新问题的特定人群,这些年少最需要关注的小小灵魂,却在特殊的时刻,特定的时间,由于生活的压力,缺少来自于父亲、母亲单方或者双方的父爱和母爱,而过早成熟起来的孩子们再一次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来到遵义市遵义县龙坑镇对这里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家访,发现该地的留守儿童单双失现象严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1. 零岁至三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身体发展迅速,认知范围逐渐扩大。从呱呱落地到流畅的说话,从半遮半闭到调皮可爱的眼神,从什么都不知道到双手双脚动作发展很迅速,从出生时的小不点长大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可爱,这时的宝宝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完成了婴儿到幼儿的转化过程。

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来看,这时候的宝宝属于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人格发展的关键性任务是和最亲密的人建立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这一时期的宝宝由于身体最为弱小,最需要人保护,所以,父亲和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心理的依恋,获得幸福。有父母在旁照顾的宝宝,通常长大以后会更容易相信别人,更容易看见希望和梦想,形成信任的好品质;但若这时候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宝宝在长大后容易形成困惑,对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持有怀疑。

2. 四岁至六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这一时期的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与同伴相处,面对同伴群体,他们往往会有更多的独创性为和想象力的产生,身体成长发育的速度相对于第一阶段趋于缓和,活动范围增大,也开始出现了早期的童年游戏。

这一阶段的幼儿,他们的阶段性冲突是主动对内疚。在学习上他们精力充沛并且敢于去探索未知,这个时期的父母,要学会去激励孩子,让孩子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和意义,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独创性,体验着自主的实现;否则这时期的孩子就容易缺乏自信,倾向于进入别人安排的地方而产生内疚感。

3.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这时候的孩子是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进入了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面对学习、面对同伴、面对生活,父母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作息习惯,让他们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勤奋带给他们的孜孜不倦的乐趣,让孩子喜欢上学校、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学习。但是这个阶段若是不能够很好过度,那么孩子可能会因为被嘲讽感受到自卑,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留守儿童的亲人缺失感和社会孤独感

1. 留守儿童的亲人缺失感

据以前的调查可以看到,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1]。笔者通过调研和家访的方式得知,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有很强烈的亲人缺失感。这里的亲人主要是指父亲和母亲。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对父母特别介怀,年长一点的孩子提到,365天天天盼望着父母归来,归来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周的时间,陪他们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有时候会有些小抱怨,到底父母真的爱过自己没有;年小一点的孩子对父母就很陌生,尤其是那些几个月父母就离开的孩子,长大后就感觉有没有父母在身边其实差不多,感觉父母就像是一个很久不见的陌生人,想和他们亲但事实很陌生;甚至有个留守儿童还提到,在需要父母的时候没有看见他们,现在对父母这个词语感觉不重要了,觉得自己的成长与父母无关。在调查中还发现,对于父母单失或双失的家庭而言,不是留守儿童的幸福指数最高,其次是父母单失的家庭,最不幸福的是父母双失的家庭[2]。

2. 留守儿童的社会孤独

很多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都存在不同的社会孤独现

象[3]。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亲人关系,其中包括和父母之间、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系的缺失的;二类是同伴关系,其中包括和邻居家的孩子以及和同班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师生关系,即留守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留守儿童的这三类关系中排在第一的是同伴关系,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很大差距。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性比非留守儿童的更多,其中尤其是女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的严重,也因此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即同伴关系。

3. 亲人缺失感与社会孤独的相关性

留守儿童是缺少父母关爱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早年父爱和母爱的暂时性缺失或长时间缺失,失去了早期的人际交往,亲人缺失感导致的社会孤独现象较为严重,调查发现,孩子的亲人缺失感越强,社会孤独感就越强,这中间存在正相关。若要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就需要有其他的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的亲人缺失感和社会孤独感,这样的社会关系不能够取代父爱和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一)“留守儿童之家”的开展情况

国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以来,但凡有留守儿童的地方,就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4]的社会支持体系,从政府干预的角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并对留守儿童的各种行为进行一定的干预,有的地方对留守儿童还建立“代理家长”[5]制度,从志愿者队伍与农村家庭互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体系,由此来提高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增加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从而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获得安慰,能够更好地成长。这些体系从调查研究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在某些方面暂时缓解留守儿童的基本问题,但是,这些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的地方过于流于形式,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涉及到法律和责任德问题等等。

(二)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1. 数据平台的建立

目前,各地的留守儿童数据大多数都是属于隐秘化,即官方能够掌握数据但是其他人不能掌握,使得大家不知道到底留守儿童的现状是什么样的,笔者建议,在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的时候首先要公布各地区留守儿童的大数据资料,对于细节,为了保护留守儿童的隐私和家庭情况,实行细节保密制。同这些数据搭建一个网络系统,从官方大数据开始,对“留守儿童的重灾区”找到几个大的数据点首先进行攻破,从家庭构成、孩子年龄、当地的留守儿童政策及支持体系来建立网络数据,为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平台提供基本保障。

2. 志愿者队伍的培养

在网络上发布征集自愿者的消息,留下关于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职业、服务时间、服务志向、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用来与网络数据进行相对匹配,决定志愿者的服务地点及类型。为了加强自愿者的资源服务的基本知识,通过网络学习和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自愿者们学习基本的相关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些理论及策略,培训的过程需要考勤,必须修满相应的课时才能参加实践服务,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免费的。在资源服务期间,国家需要在政策上及资金上给予自愿者们一定的支持。

3. 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

自愿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所以除了用自愿服务的方式来增加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以减轻留守儿童的亲人缺失感以外,还需要积极鼓动孩子的父母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多花些心思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爱的支持,培养他们自信做人的品质。甚至鼓励双失父母其中一个回归家庭,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指数,让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生活。

4. 健全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真正从政府、学校、家庭、自愿者体系来加大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关心,能够切身体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政府关爱、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家庭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自愿者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角度,形成一体化的结构,通过网络数据平台的分享,真正走入留守儿童的心中,让他们看见支持带给自己的力量,使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 琴,刘 婷,娄廷婷.重庆市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现状调查研究[J].决策咨询,2013,43-56.

[2] 张丽芳,唐日新,胡 燕,徐德淼.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6,368.

[3] 王 鑫,郭 强.贵州省某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0,210.

[4] 张孝义,王瑞乐.留守儿童之家 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8.

[5] 吴友平.对留守儿童施以”代理家长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5.

作者:刘红

第3篇:精神科护士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调查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的孤独感及社会支持程度。方法 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精神科护士53人和综合科护士49人进行随机问卷调 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的孤独感在文化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 .001),学历越低,孤独感就越重;精神科护士的孤独感高于综合科护士(t=2.804,P<0. 01),而社会支持程度明显低于综合科护士(t=-2.133~-3.072,P<0.05~0.01);社 会支持度与孤独感有明显相关性(r=-0.366~-0.544,P<0.001)。结论提高精神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度,有利于降低孤独感,促进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孤独感;社会支持;精神科护士

An Investigation on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on Nurses in Psychiatric Depar tment. Chen Jinhong, Yang Jianhua, Huang Ping. The 5th People's Hospita l of Kaifeng, Henan Province, Kaifeng 475003, P.R.China

【Key words】Loneliness; Social support; Nurses in psychiatric departme nt

近几年来,关注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1],但对精神科护士的孤独 感 及社会支持程度的研究甚少。因此,为了解精神科护士的孤独感及社会支持程度,笔者 对此进行了调查,并与综合医院进行对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组:随机抽取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病专科)护士53人,平均年龄33.3±8.6 岁;文化程度:中专30人,大专以上23人;婚姻状况:已婚39人,未婚14人;护理工作年限 :10年以下28人,10~20年14人,20年以上11人。对照组:随机抽取我市某大型综合医院护 士49人,平均年龄30.5±7.4岁;文化程度:中专26人,大专以上23人;婚姻状况:已婚36 人,未婚13人;护理工作年限:10年以下26人,10~20年13人,20年以上10人。两组均为女 性,以上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1.2 工具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改编,共10题,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 持利用度和总分四项。《UCLA孤独量表》(1988年,第三版)共20题,此量表主要评价由于 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35分的为有孤独感。两量表均有较好 的信度及效度。

1.3 方法 由护理部将问卷统一发给护士,按照统一指导语答卷,无记名,由心理测验室工作人员将数 据输入上海惠诚心理测验软件,计算分数,并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均数统计、t检验及相关性检验。

2 结 果

2.1 精神科护士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精神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程度在婚否及护理年限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 异,但文化程度上比较显示,学历越低,孤独感就越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01)。

2.2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社会支持度和孤独感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精神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总分上均低于综合 科护士,孤独感高于综合科护士,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相关性比较 见表3。

3 讨 论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中受到尊重,被支 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 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 和满意程度。孤独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在孤独状态下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寂 寞、焦虑、抑郁甚至绝望,长期或严重的孤独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各种心 理疾病和人格障碍。国外已把孤独作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有 关报道指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3]。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精神卫生工作日益受到关注,精神病患者也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精 神科护士多存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1]。精神科护士工作疲 溃感明显高于综合医院护士[4]。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度明显 低于综合医院护士,而孤独感明显高于综合医院护士,且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 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研究报道[5]。 这就表明,工作在临床一线的精神科护士,由于面对的是精神疾病特殊群体的护理,工作环 境相对比其他护理人员差,患者的特殊性和社会偏见,使精神科护士的劳动得不到尊重和理 解,社会支持程度较差,从而影响到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精神科工作具有一 定的风险性和危险性,目前对护士的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 大,尤其学历较低的护士压力更大。本调查显示,在精神科护士中,文化程度越低,孤独感就越 重。

本研究提示,精神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度低,易产生孤独感,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应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对精神卫生事业和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理解和支 持;建议医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多组织精神科护士开展集体活动,适时给予人文关怀 ,鼓励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关心精神科护士,提高对精神科护士的 社会支持,从而减少孤独感,增进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 护理质量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朱良君.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临床心神疾病杂志,2007,13 (1):48-49

[2]范虹江.高中女生情绪-社交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 ,27(3):276-277

[3]王鲁青,张巧云,孙瑞芝.社会支持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 学,2006,11(15):1044

[4]王翠玲,姚景鹏,许冬梅,等.精神科和综合科护士工作疲溃感与应对方式调查研 究.现代护理,2004,10(98):983-986

[5]顾华芳.精神科和综合科护士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的调查.上海护理,2006,6( 2):7-9

(收稿日期:2008-01-24)

作者:陈金红 杨建华 黄 平

第4篇:孤独量表

UCLA 孤独量表

UCLA 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Unive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首版于1978年,Russell等人编制而成,曾经在1980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为第二版和第三版。本量表(见下)即是第三版,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全量表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 一直有此感:3 = 有时有此感;2= 很少有此感觉;l= 从未有此感觉。其中有9个条目反序记分,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

Russell(1988)等人对 487名美国大学生的的研究结果是平均分M= 40.l,标准差 SD= 9.5。内部一致性被受试者接受和掌握,在孤独的评定中优于其它量表。第二版和第三版问世以来已被国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领域。

内部一致性:Russell(1980)报告,第二版20条修订本的a系数为0.94。其他人的研究结果类似。如上所述,用于在职成人普查的4条修订本a系数为0.75(Hays&DiMatteo 1987年测查199名大学生所得a系数为0.63)}Jays & DiMatteo修订的8条本a系数为0.84,与20条表相关为0.91。第三版a系数为:大学生0.94,护士0.94,教师0.89,老人0.89(Russell & Cutrona 1988)。

重测信度:Jones采用原始表进行两个月间隔的重测,相关为0.73。Cutrona (1982)在大学新生中进行间隔7个月的重测,相关为0.62。Russell等(1987)用第三版本对老人进行重测,相关为0.73。

聚合效度:第二版本与第一版本都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约为0.50),与焦虑亦呈正相关(r—0.3—0.4)。Russell等(1980)发现,孤独与以下情况呈正相关:每天独处的时间(r—0.41),独自进晚餐的次数(0.34),独自过周末的次数(0.44);与以下情况呈负相关:与朋友交往的频度(一0.28),好友的多少(一0.44)。孤独亦与以下情况显著相关:被抛弃感、抑郁感、空虚感、无望感、孤立感、自闭感、不好交际或不满(Russell,1982)。不少研究发现LJCI。A量表的的孤独得分与各种其它测量指标有与理论推测一致相关,如社会行为、归因模式及自我保护功能。8条本与4条本的聚合效度与此类似。

区分效度:上述Russell(1980)的第二个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UCLA表第二版的区分效度。虽然采用各种人格与心境评价(以多重回归方式相互组合)可解释UCLA量表分的很大一部分方差,但孤独“自我标签”最后进入方程后对方程仍有显著贡献,说明这一指标的不可替代性。另外,当把人格与心境变量加以控制后,LICLA得分与社会变量(如独自进餐)的相关依然存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发现,尽管孤独与抑郁肯定有关,但在心理测量上仍然是有区别的。Hays & Dimatteo(1987)发现LICLA八条版本得分同理论上与孤独相关的变量有关,例如疏远与社会焦虑,但与以下几种行为无关:如锻炼、节食、饮酒、滥用药物、吸烟及睡眠时间。

Russell等(1987)用489名大学生作为受试,研究了用词简单的UCLA表(版本三),分析它对社会支持的分辨效度:“因子分析显示,孤独与社会支持各属于不同的因子。尽管各自相关,但与其它心境和人格测量的关系各不相同。一般地讲,孤独与心境和人格测量的关较社会支持更强。”Russell(1987)还探讨了社会支持与孤独的区分效度,样本是301名老人,发现孤独的与社会支持有显著相关,但仍可看出它们各自评定的是不同的成份。孤独与精神健康状态相关很强,与躯体健康状态相关很弱。 该量表有三个特点需要说明。第一,“孤独一词未见任何条目之中。Russell(1982)指出,这可能有助于减少回答的偏性,因为孤独是一种不被社会所欢迎的、名声不好的状态(Gordon,1976).Borys&Perlman(1985)的综述支持这一看法:当使用UCLA时,性别对孤独得分几无影响,而当明确提到孤独时则影响较大。Borys Perlman的研究提示这可能是由 于社会对男性的孤独更不易接受的缘故。

该量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一维性。作者所用的孤独概念是一维的情感状态,其量表也据此设计。采用孤独之多维概念者显然需用或加用不同的量表,对只需一维的一般测量者,UCLA的某个修订本(4条、8条、20条和20条简化条目量表)则是较好的选择。

第三,UCLA未给受试者规定时间范围,因而不清楚它测量的主要是特质抑或状态。间隔两个月重测相关0.73,七个月重测相关0.62,提示该表的测定具有特质成份。Spielberger等(1970)报告,焦虑特质重测相关为0.70--0.80,而焦虑状态重测相关只有0•15--0•55)用此标准衡量,则UCI。A主要是特质量表。对孤独特质与状态的区分促使人们创制其它量表。 指导语:

下面描述了人们生活中面出现的一些感受,请选中符合你 现状的条目;每个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这里并没有对你不 利的题目。请尽快作答,不要在每道题目上太多思考。 1 :从不 2 :很少 3 :有时 4 :经常

1.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 2.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 3.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 4.你常感到寂寞吗? 5.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们中的一员吗? 6.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 7.你常感到与任何人都不亲密了吗? 8.你常感到自己的兴趣与想法与周围的人不一样吗? 9.你常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 10.你常感到与人亲近吗? 11.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 12.你常感到你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 13.你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你吗? 14.你常感到与别人隔开了吗? 15.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就能找到伙伴吗? 16.你常感到有人真正了解你吗? 17.你常感到羞怯吗? 18.你常感到人们围着你但不关心你吗? 19.你常感到有人愿意与你交谈吗? 20.你常感到有人值得你信赖吗?

注意事项一:手抄报的总体构思

当你在办手抄报,应当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

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 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注意事项二:手抄报的编排设计

制作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就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技巧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 技巧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技巧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注意事项三:手抄报的版面书写

(1).标题的书写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同一期或同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标题多用美术字,以楷书、行书、魏书、隶书见多。 (2).正文的书写

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

注意事项四:手抄报的装饰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1.手抄报报头

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和编辑单位等组成。 2.手抄报题花

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3.手抄报插图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http:// 4.手抄报花边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 5.手抄报尾花

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尾花,既可充实版面,又能增加美感。 6.手抄报色彩

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

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这就要求当代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培养新型人才。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人才结构的宝塔式,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由发展,兼顾全面提高,发展学生个性。现代教育的中心目标,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发”人的智力,千方百计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因此,必然强调用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个性自由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全面的观点,既教知识又培养能力,既解决理论问题,又解决思想实际,既增长知识又培养积极情感,完善心理,既要求掌握现代的知识,又要鼓励学生有所创新突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教师应适应这种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规律,树立科学的育人思想,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和育人。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要在品德上追求卓越,情感上注重关怀,意志上培养坚强,个性上不断以完美作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起点,带动他们在智能、态度、体格、学识和经验等方面全面提高。

树立现代的效益观。教师应具有前瞻与效益意识,应以最少时间,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另一方面要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利于“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喜欢读书,善于理解,敢于质疑的习惯,同时培养其科学表达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这是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交接点。要善于从个性特征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作为自己的信条,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不了解学生,即使掌握了教育理论和方法也无济于事。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应促使学生“为明天而学习”,不能把分数与学生的质量和能力对等,要树立科学综合素质质量观。因此,教师应建立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和学,充分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利用课堂管理和积极的情感因素促进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工作并列为现代教育的两个“轮子”,缺少任何一个“轮子”现代教育将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地位促使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种使命、一门艺术,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完美发展,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我认为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在各年级分别开设了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择业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每周每班1课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有了课时保证,还需要适当的教材。如果能按课时和教材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信学生当中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会大大减少。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更要强调的是学生间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的自由、轻松的心理氛围。例如为了提高班上学生的自信心,我选择了“他人眼中的我”这一课来对学生们进行自信训练,训练课上,让所有的学生轮流在大家面前大声、清晰地说出自己在智力、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点,其他学生通过积极倾听,目光注视,鼓掌,补充该学生的优点等方式给台上的学生以关注和激励,使学生在体验自我成长的同时也体会到他人对自身的关注和鼓励,从而缩短了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了课堂心理环境,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生给退缩、消极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学生在训练中看到自己行为良好的效果,将激励他们迎接更严峻的挑战。

当然,要在课堂中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所感,有所获,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不仅是个好“导演”,也应成为一个好“演员”。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但不是课堂的“主角”,“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情境,通过具体事例,通过团体讨论,通过行为训练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但并不是旁观者,教师在课堂中应持共情、无条件关注、真诚的态度,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融入课堂,创造真诚、亲密、合作、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学生共同成长。例如,尖子班激烈的竞争曾经给我班学生带来紧张、压抑、抑郁、消极、自卑等不良心理,为此,我组织了一堂名为“快乐谷”的心理辅导课,活动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好、乐趣,走出自己阴郁的心灵误区,我与同学们一起笑、一起唱、一起乐,在真诚、亲密、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自觉地调整了不良情绪。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的对学习厌烦,无兴趣感┄┄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结合,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展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美国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健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实践证明,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依然维持只强调竞争不讲合作的学习格局,那么比较、防范和挫折等不良情绪与攻击、自我封闭等相应的不良行为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利用教材人格教化的作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教材的编写的原则是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一致的,因此教材里面涵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政治教材几乎每课都有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内容,尤其初一年级更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要内容;语文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如利用《卖柑者言》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告诫学生“不求虚荣”,但求“实实在在”,在数、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个别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作好个别心理辅导工作主要从以下三面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研究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

可以成立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为指导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为研究员的“心理教育研究室”。同时,成立学生为主体的“心联部”,选拔那些有热心,有爱心,善于人际沟通的,对心理辅导感兴趣的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技巧培训,担当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以便那些不愿意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组成的纵向、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

(二)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辅导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校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1、选择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地方,把它建设成为集心理咨询、心理放松、心理教育、心理测试的中心。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

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测验量表、软件,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和心理热线电话,每周固定时间答复、接听,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热线电话寻求帮助。

(三)建立并完善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使心理重新平衡的场所。在心理咨询室旁边可以设立心理放松室,天蓝色的天花板、草绿色的地毯、温馨的颜色、明快有趣的装饰,使人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高大的镜子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不倒翁、放松椅、沙袋等玩具可以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动到主动的有力保证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年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智力、学习适应性、性格、心理健康、职业倾向等方面的测试的结果分别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测试一般一年一次。

心理档案建立后,从横向看,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档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动找学生联系,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从纵向上看,通过同一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心理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不足,以便及时巩固好效果,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足的地方。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班主任、学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

五、健康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

我在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有这样一位令老师头疼的女学生:迟到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她脸上没有笑容,不与同学交往,见人从不打招呼,整天无精打采。通过深入的交谈,我才发现她的抑郁、消极情绪,逃避人群的行为的背后是她的家庭关系问题——父母的不睦使她的心灵饱受创伤。后来我与她家长多次长谈,终于让这一对夫妻和好如初,我的这位学生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家长会上有关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例如,我曾经就班上同学逆反心理严重组织了一堂名为“是妈妈爱唠叨吗?”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课。课堂里我请来了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和与孩子关系很紧张的家长若干,通过情景创设,让孩子和家长在活动课上纷纷表明心迹,加强了沟通,活动课后,家长们不仅爱孩子也真正的了解了孩子,而孩子们也懂得了怎样体谅父母,逆反心理得到调适,以后的教育工作就好做多了。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第5篇:儿童孤独症克氏量表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克氏量表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克氏行为量表(孩子最近一个月的情况)请在以下条目右边的 经常 偶尔 从不 的下方打钩,请不要漏掉任何一题。

行为表现 :

经常

偶尔

从不

(一)不易与别人混在一起玩

(二)听而不闻,好像是聋子

(三)叫他学什么,他强烈反抗,如拒绝模仿说话或动作

(四)不顾危险

(五)不能接受日常习惯地变化

(六)以手势表达需要

(七)莫名奇妙的笑

(八)不喜欢被人拥抱

(九)不停的动,坐不住,活动量过大

(十)不看对方的脸,避免视线接触

(十一)过度偏爱某些物品

(十二)喜欢旋转的东西

(十三)反复怪异的动作或玩耍

(十四)对周围漠不关心

合计总分:

注:“从不”指这种行为从来没有出现过。

“偶尔”指这种行为有时候出现但次数不多,一星期至少数次。

“经常”指这种行为几乎每天出现,引人注目。

该量表用于孤独症(自闭症)儿童筛查,有14项儿童行为表现组成,每一项按照出现的频率,分为“从不”“偶尔”“经常”三级,分别为0分,1分,2分,即 从不 为0分,偶尔为1分,经常 为2分。 累分≥14分且“从不”≦3项,“经常”≥6项者,可能为自闭症,分数越高,可能性越大。

该表灵敏度高,易于发现孤独症(自闭症),但特异度不高(即易发现,但又不太准确)。

须排除智力低下,聋哑儿,最终需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确诊。

患儿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日:

家长:

填表时间:

电话:

第6篇:【免费版】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

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级______

以下有一些你孩子平时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请仔细阅读每一项,根据你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答案。(1与年龄相当 2轻度异常 3中度异常 4严重异常)

1. 喜欢长时间的自身旋转 1 2 3 4 2.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很快就"忘记" 1 2 3 4 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1 2 3 4 4. 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来这儿等) 1 2 3 4 5. 不会玩玩具等(如没完没了地转动或乱扔、揉等) 1 2 3 4 6. 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 1 2 3 4 色或位置等的辨别能力差等)

7. 无交往性微笑(无社交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 1 2 3 4 招呼、微笑)

8. 代词运用的颠倒或混乱(如把"你"说成"我"等等) 1 2 3 4 9. 长时间的总拿着某件东西

10. 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致怀疑他/她有听力问题 1 2 3 4 11. 说话无抑扬顿挫,无节奏 1 2 3 4 12. 长时间的摇摆身体 1 2 3 4 13.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 1 2 3 4 时自身与物体距离估计不足) 14. 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 1 2 3 4 15. 当他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对呼唤他的名字无反应 1 2 3 4 16.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情感没有反应 1 2 3 4 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 1 2 3 4 19.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 1 2 3 4 20.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 1 2 3 4 子上或把球放在盒子里) 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的反应(可能让人想到 1 2 3 4 儿童是聋子) 22. 经常拍打手 1 2 3 4 23. 发大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 1 2 3 4 24. 主动回避与别人进行眼光接触 1 2 3 4 25. 拒绝与别人接触或拥抱 1 2 3 4 26.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 1 2 3 4 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如打挺) 1 2 3 4 28. 当抱着他时、感到他肌肉松弛(即他不紧贴着抱他的人)29. 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用语言 1 2 3 4 表示)

30. 常用脚尖走路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31.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来伤害他人 1 2 3 4 32. 不断地重复短句 1 2 3 4 33.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 1 2 3 4 34.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 1 2 3 4 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来自伤 1 2 3 4 36. 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什么) 1 2 3 4 37. 不能指出5个以上物体的名称(注:能指出则勾"0"一个 1 2 3 4 也不能则勾"4") 38. 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 1 2 3 4 39. 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盖着耳朵 1 2 3 4 40. 经常旋转碰撞物体 1 2 3 4 41. 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 1 2 3 4 42. 一天只能提出5个以内的要求(注:达到或超过5个则勾 1 2 3 4 "O",一个不会提则勾"4") 43. 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 1 2 3 4 44. 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 1 2 3 4 45. 不是经常帮助的话,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 1 2 3 4 46. 一遍一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 1 2 3 4 47. 瞪着眼看人,好象要"看穿"似的 1 2 3 4 48. 重复别人的问话和回答 1 2 3 4 49. 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情况不在意 1 2 3 4 50. 特别喜欢摆弄并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等 1 2 3 4 (如来回的走或跑、没完没了地蹦、跳、拍敲)

51. 对周围东西喜欢触摸、嗅和/或尝 1 2 3 4 52. 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 1 2 3 4 53. 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魔圈内(如走 1 2 3 4 路一定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睡前或干什么以前

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地方或做什么动作, 否则就不睡、不吃等) 54. 经常毁坏东西(如玩具,家里的一切用具很快就弄破了) 1 2 3 4 55. 在二岁半以前就发现这儿童发育延迟 1 2 3 4 56. 在日常生活中至今仅会用15个但又不超过30个短句来进 1 2 3 4 行交往(注:达到30句则"0",不到15句则勾"4") 57. 长期凝视一个地方(呆呆地看一处) 1 2 3 4

第7篇:

上一篇:年度kpi绩效考核指标下一篇:最新教育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