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事件的波澜作文

2023-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写出事件的波澜作文

熊华涛:作文教案--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

郧西县香口乡初级中学熊华涛13997831136

教学目的:

1、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提高学生写作选材、组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写出事件的波澜的技法

教学难点: 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步了解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若干年前,美国一家杂志社以三千美元重金悬赏,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小说。下面这篇小说获得头奖:

猎狮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提问:读了这篇小小说,哪位同学能说说它为什么能获得头奖?

提示:全文仅一百多个字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猎人巴布前往非洲打猎却不幸身亡;其妻伊莉薇娜要求运回丈夫尸体,得到却是一个“狮尸”; 伊莉薇娜再索夫尸,最终得知:“巴布在狮腹内。”原本并不十分奇特的事情,却被作者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

二、 讨论归纳: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1、 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波澜比喻文章的起伏变化。

2、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

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4、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1)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2)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 1

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

5、以《猎狮》为例具体分析:

猎人在猎狮时被狮子给吃掉了,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作者却能化平淡为神奇,在

选材上与众不同,他没有写猎人与狮子搏斗又如何被狮子吃掉的血腥场面,而是以电报为线索,连缀了出猎非洲、猎狮身死、运狮回家、尸在狮腹等故事情节,悬念乍解

又生,环环相扣。这是作者把来回电报内容及误解、释误等情节加以巧妙组合的结果。

板书:《猎狮》:出猎非洲→猎狮身死→运狮回家→尸在狮腹(制造悬念、铺陈

误会)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

巴布不幸身亡。——第一个波澜

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却得到一个“狮尸”。——第二个波澜

3)伊莉娜再索夫尸。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第三个波澜

三、合作探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同学们再读《塞翁失马》《疑》这两篇短文,具体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

法(为了便于快速阅读,文章已被缩写)。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篇,自由讨论:这些作品分别用了什么样的兴波澜,生变化的

方法?

塞翁失马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邻居们又来劝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 一条命。

雨夜,令一姑娘在等公交车时,一辆出租车在她面前“吱”地停住,司机告诉她末班车已过了,还是打的吧。姑娘犹豫了一阵后说,要打电话叫妈妈来接。司机立即递过手机,说:“告诉你妈,这里有辆出租车,车号X X X,问问她,是等她来接呢,还是坐这辆车回家。”电话接通后,姑娘上了车。车上,司机问她怕不,深更半夜的。姑娘说不怕,她已将车号告诉妈了。司机“哈哈”大笑,你们女孩子就多疑,好像满世界都是坏人。很快车到了姑娘家住的那幢大楼。

车停后,姑娘说钱不够,要到家里拿。司机一把拉住她,非要让她交清钱不可。姑娘说:“怕我上去不下来,存心骗你?”司机尴尬地笑着:“不是我不信,实在是这

种事碰到过几次了。”姑娘无奈,只得在楼下叫家人下来,嘴里埋怨道:“还说我多疑,你才多疑,好像满世界都是坏人。”

讨论归纳:

《塞翁失马》则每当一件事情即将结束,又突然生出另一件情,而且这件事情的结局与前一个结局正好相反,形成强烈的反差,情节大起大落,情感大喜大悲,抑扬交错。

板书:《塞翁失马》:失一匹马→得两匹马→儿子摔断腿→保全性命(运用抑扬、着力突转 )

《疑》这个故事中,女孩怀疑司机,怕他居心不良,这已扣题,但作者偏偏节外生枝,设计另一个情节:司机又怀疑女孩,怕她不给车费。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但结尾的巧合能留给人更多的思考。

板书:《疑》:女孩怀疑司机,怕他居心不良→司机怀疑女孩,怕她不给车费(设计巧合、节外生枝)

由此可见,要想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是有法可循的。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所学课文,想一想,它们运用了那些方法或者是你还能发现什么新方法?试举一两例说明一下。

(七(上)《安恩和奶牛》中多次设置悬念等。)

四、实践活动: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进行写作

1、续写练习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对不起,我指的是轮子。”

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2、片段作文

给下面的片段续写结尾并拟标题,尽量与前面所述形成强烈的“反差”。

提示:注意牛书记刚看到画时的心情(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与之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心情又该如何?(痛苦)是什么让他的心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

(1)《》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

()

参考答案:《牛耶?鼠耶?》;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那幅国画„„

(2)《》

某厂“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比赛进入高潮。

“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演讲员方婷婷嗓音甜润,吐字清晰。突然……

()

参考答案:《最佳演讲》;她看了一下手表,对观众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下台,一直走出礼堂。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底下的观众急了,“哪儿去

了?”“怎么还不回来?”“真不像话!”整整过了十分钟,方婷婷才从外面回来,又走上了讲台,再次响起了她甜润的嗓音:“像我这样,行吗?”停了停又说:“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观众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五、教师小结:作文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取材

①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②善于选择能突出主题或人物个性的事件来写,事件既在意料之外,又要在

情理之中,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弄玄虚。

(二)组材

① 方法选择要恰当。

② 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六、当堂练习:故事接龙

揣摩运用以上方法,根据所给情景续编故事,使其波澜起伏,情节曲折生动。

老刘误机

小车在公路上轻捷地飞驰。老刘坐在车里,心中就像那车外阴霾的天气一样说不出个滋味。照理说这次他去N城参加一个学习班,分明是领导照顾他去公费旅游一回,应该高兴才是,然而与旁人一比,他又有点怏怏不快,为什么到退休时才安排他去,而别人„„„„

(原文)车子突然“嘎”地刹住,老刘惯性地朝前一冲,头撞在前面椅子的软背上。司机小李告诉他,前面出了车祸,公路给堵住了。

老刘抬腕看了看手表,离飞机起飞还有一个半小时,从这里到机场要走上四十分钟,如果车祸不能很快勘察解决,可能要误机。,

“绕道到机场多少时间?”

小李道:“一小时二十分。”

“那咱们绕道,一定要在飞机起飞前十五分钟赶到。”

小李调过车头,迅速绕道朝机场飞驰。谁料好事多磨,上路没多久,路边猛地钻出一辆警车,车上走下一位警察,亮出雷达测速器,命令小李停车受罚。

“你超速行驶,知道吗?”

“知道。”

“那你是明知故犯!”。

“这„„我实在是不知道!”

“那你交通法规是怎么学的?罚款三十元!”

小李他知道今天横竖都是错,便顺从地把钱交出去。如果顶牛不交,或许要吊去执照,或许要当场写检查,那老刘这趟上N城的飞机肯定要误时。

小李赶紧回到车上,见老刘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嘴里直嘀咕:“倒霉的事儿全让我轮上了!”

小李知道老刘是单位里出名的老实人,不会吹牛拍马,一辈子辛辛苦苦,不知误了多少“机”,到退休连个副局级也没轮上,只轮上这一回去N城学习的机会,实在不愿让他再误机,于是二话不说,起动引擎,驾车上路,并使出平生本事,终于在飞机起飞前十四分钟赶到机场。

老刘匆匆下车,拎着行李包直奔检票处。

“同志,你不能进了!”.

“我有票!”

“检票时间已过!”

“刚过一分钟!”

“半分钟也不行!”

“这„„”老刘想我怎么能误机?机票损失自己掏钱补倒不算什么,但单位的同事要笑话我:平时看别人出差老眼红,轮上自己去了还是鸭吃砻糠没有福分——又误机!这窝囊气怎么受得了?老刘只得向检票员求情,可那检票员像包公一般铁面无私,法不容情。

十四分钟就这么白白捱过。停机坪上飞往N城的飞机起飞了,老刘垂头丧气地离开检票口。’

忽然,有人尖叫“飞机出事了]”老刘回过头去,只见刚刚喷云吐雾朝天空飞去的那架客机,不知发生了什么故障,一头从天上栽下地来,“轰”地一声,浓烟滚滚,机体四分五裂,好一会儿也不见一个旅客从烟雾中逃生出来。

惊恐之余,老刘的心头蓦地闪过一种无比幸运的快意,如果方才路上不遇到车祸,如果交通警不处罚超速,如果早到一分钟,如果检票员不坚持原则,那么他现在要和那些上了飞机的旅客一样,跌落在飞机残骸之间,不死即伤!

他想到要感谢那检票员。他奔过去拥抱检票员,感谢检票员的大恩大德。谁料那检票员不领他的情?一把扭住他的胸脯,吼道:“你可坑苦我了!”

老刘愣了,他不知道什么地方对不住这位检票员。

那检票员继续失态地向他吼叫:“你为什么不早一分钟来?你误机,我才放我的爱妻上了这趟飞机„„”

学生互相交流点评,然后与原文对照,教师点拨。

板书:

情节:车祸堵车——超速受罚——检票受阻——飞机失事

方法: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着力突转

第2篇:熊华涛:作文教案--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

郧西县香口乡初级中学 熊华涛 13997831136 教学目的:

1、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提高学生写作选材、组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写出事件的波澜的技法 教学难点: 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步了解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若干年前,美国一家杂志社以三千美元重金悬赏,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小说。下面这篇小说获得头奖:

猎 狮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提问:读了这篇小小说,哪位同学能说说它为什么能获得头奖?

提示:全文仅一百多个字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猎人巴布前往非洲打猎却不幸身亡;其妻伊莉薇娜要求运回丈夫尸体,得到却是一个“狮尸”; 伊莉薇娜再索夫尸,最终得知:“巴布在狮腹内。”原本并不十分奇特的事情,却被作者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

二、 讨论归纳: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1、 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波澜比喻文章的起伏变化。

2、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

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4、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1)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2)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

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

5、以《猎狮》为例具体分析:

猎人在猎狮时被狮子给吃掉了,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作者却能化平淡为神奇,在选材上与众不同,他没有写猎人与狮子搏斗又如何被狮子吃掉的血腥场面,而是以电报为线索,连缀了出猎非洲、猎狮身死、运狮回家、尸在狮腹等故事情节,悬念乍解又生,环环相扣。这是作者把来回电报内容及误解、释误等情节加以巧妙组合的结果。

板书:《猎狮》:出猎非洲→猎狮身死→运狮回家→尸在狮腹(制造悬念、铺陈误会)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 巴布不幸身亡。 ——第一个波澜 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却得到一个“狮尸”。 ——第二个波澜 3)伊莉娜再索夫尸。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 ——第三个波澜

三、合作探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同学们再读《塞翁失马》《疑》这两篇短文,具体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为了便于快速阅读,文章已被缩写)。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篇,自由讨论:这些作品分别用了什么样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塞 翁 失 马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邻居们又来劝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 一条命。

雨夜,令一姑娘在等公交车时,一辆出租车在她面前“吱”地停住,司机告诉她末班车已过了,还是打的吧。姑娘犹豫了一阵后说,要打电话叫妈妈来接。司机立即递过手机,说:“告诉你妈,这里有辆出租车,车号X X X,问问她,是等她来接呢,还是坐这辆车回家。”电话接通后,姑娘上了车。车上,司机问她怕不,深更半夜的。姑娘说不怕,她已将车号告诉妈了。司机“哈哈”大笑,你们女孩子就多疑,好像满世界都是坏人。很快车到了姑娘家住的那幢大楼。 车停后,姑娘说钱不够,要到家里拿。司机一把拉住她,非要让她交清钱不可。姑娘说:“怕我上去不下来,存心骗你?”司机尴尬地笑着:“不是我不信,实在是这

种事碰到过几次了。”姑娘无奈,只得在楼下叫家人下来,嘴里埋怨道:“还说我多疑,你才多疑,好像满世界都是坏人。” 讨论归纳:

《塞翁失马》则每当一件事情即将结束,又突然生出另一件情,而且这件事情的结局与前一个结局正好相反,形成强烈的反差,情节大起大落,情感大喜大悲,抑扬交错。

板书:《塞翁失马》:失一匹马→得两匹马→儿子摔断腿→保全性命(运用抑扬、着力突转 )

《疑》这个故事中,女孩怀疑司机,怕他居心不良,这已扣题,但作者偏偏节外生枝,设计另一个情节:司机又怀疑女孩,怕她不给车费。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但结尾的巧合能留给人更多的思考。

板书:《疑》:女孩怀疑司机,怕他居心不良→司机怀疑女孩,怕她不给车费(设计巧合、节外生枝)

由此可见,要想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是有法可循的。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所学课文,想一想,它们运用了那些方法或者是你还能发现什么新方法?试举一两例说明一下。

(七(上)《安恩和奶牛》中多次设置悬念等。)

四、实践活动: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进行写作

1、续写练习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对不起,我指的是轮子。”

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2、片段作文

给下面的片段续写结尾并拟标题,尽量与前面所述形成强烈的“反差”。 提示:注意牛书记刚看到画时的心情(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与之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心情又该如何?(痛苦)是什么让他的心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

(1)《 》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 ( )

参考答案:《牛耶?鼠耶?》;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那幅国画„„

(2)《 》

某厂“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比赛进入高潮。

“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演讲员方婷婷嗓音甜润,吐字清晰。突然……

( )

参考答案:《最佳演讲》;她看了一下手表,对观众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下台,一直走出礼堂。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底下的观众急了,“哪儿去了?”“怎么还不回来?”“真不像话!”整整过了十分钟,方婷婷才从外面回来,又走上了讲台,再次响起了她甜润的嗓音:“像我这样,行吗?”停了停又说:“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观众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五、教师小结:作文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取材

①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②善于选择能突出主题或人物个性的事件来写,事件既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弄玄虚。

(二)组材

① 方法选择要恰当。

② 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六、当堂练习:故事接龙

揣摩运用以上方法,根据所给情景续编故事,使其波澜起伏,情节曲折生动。

老刘误机

小车在公路上轻捷地飞驰。老刘坐在车里,心中就像那车外阴霾的天气一样说不出个滋味。照理说这次他去N城参加一个学习班,分明是领导照顾他去公费旅游一回,应该高兴才是,然而与旁人一比,他又有点怏怏不快,为什么到退休时才安排他去,而别人„„„„ (原文)车子突然“嘎”地刹住,老刘惯性地朝前一冲,头撞在前面椅子的软背上。司机小李告诉他,前面出了车祸,公路给堵住了。 老刘抬腕看了看手表,离飞机起飞还有一个半小时,从这里到机场要走上四十分钟,如果车祸不能很快勘察解决,可能要误机。 , “绕道到机场多少时间?” 小李道:“一小时二十分。” “那咱们绕道,一定要在飞机起飞前十五分钟赶到。”

小李调过车头,迅速绕道朝机场飞驰。谁料好事多磨,上路没多久,路边猛地钻出一辆警车,车上走下一位警察,亮出雷达测速器,命令小李停车受罚。 “你超速行驶,知道吗?” “知道。” “那你是明知故犯!” 。 “这„„我实在是不知道!” “那你交通法规是怎么学的?罚款三十元!” 小李他知道今天横竖都是错,便顺从地把钱交出去。如果顶牛不交,或许要吊去执照,或许要当场写检查,那老刘这趟上N城的飞机肯定要误时。 小李赶紧回到车上,见老刘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嘴里直嘀咕:“倒霉的事儿全让我轮上了!” 小李知道老刘是单位里出名的老实人,不会吹牛拍马,一辈子辛辛苦苦,不知误了多少“机”,到退休连个副局级也没轮上,只轮上这一回去N城学习的机会,实在不愿让他再误机,于是二话不说,起动引擎,驾车上路,并使出平生本事,终于在飞机起飞前十四分钟赶到机场。 老刘匆匆下车,拎着行李包直奔检票处。 “同志,你不能进了!” . “我有票!” “检票时间已过!” “刚过一分钟!” “半分钟也不行!” “这„„”老刘想我怎么能误机?机票损失自己掏钱补倒不算什么,但单位的同事要笑话我:平时看别人出差老眼红,轮上自己去了还是鸭吃砻糠没有福分——又误机!这窝囊气怎么受得了?老刘只得向检票员求情,可那检票员像包公一般铁面无私,法不容情。 十四分钟就这么白白捱过。停机坪上飞往N城的飞机起飞了,老刘垂头丧气地离开检票口。 ’ 忽然,有人尖叫“飞机出事了]”老刘回过头去,只见刚刚喷云吐雾朝天空飞去的那架客机,不知发生了什么故障,一头从天上栽下地来,“轰”地一声,浓烟滚滚,机体四分五裂,好一会儿也不见一个旅客从烟雾中逃生出来。 惊恐之余,老刘的心头蓦地闪过一种无比幸运的快意,如果方才路上不遇到车祸,如果交通警不处罚超速,如果早到一分钟,如果检票员不坚持原则,那么他现在要和那些上了飞机的旅客一样,跌落在飞机残骸之间,不死即伤! 他想到要感谢那检票员。他奔过去拥抱检票员,感谢检票员的大恩大德。谁料那检票员不领他的情?一把扭住他的胸脯,吼道:“你可坑苦我了!” 老刘愣了,他不知道什么地方对不住这位检票员。 那检票员继续失态地向他吼叫:“你为什么不早一分钟来?你误机,我才放我的爱妻上了这趟飞机„„”

学生互相交流点评,然后与原文对照,教师点拨。

板书:

情节:车祸堵车——超速受罚——检票受阻——飞机失事 方法: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着力突转

第3篇:作文指导教案)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并初步学会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努力使叙事文有曲折有波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几个财主兄弟为其母亲祝寿时,请郑板桥写祝寿诗,郑板桥在寿筵上即兴写的。这诗用了“突转”的方法,给人一惊一喜、一张一弛之感。出示诗:这个老妇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全是贼,偷来蟋桃献母亲。

叙事性记叙文的写作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的艺术。“故事人人会讲,各有妙法不同”。生活中许多事并不见得特别曲折复杂,可作家把它的时序打乱,重新组合,居然使它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写作就存在一个兴波澜、生变化的表述技巧和方法的问题。“才之能通,必先晓术”,前人早就总结了“有奇方可传,无巧不成书”的写作技法,所以唐人干脆把自己写的故事叫做“传奇”,明代的《拍案惊奇》《今古传奇》,哪个故事不是让作者安排得曲里拐弯,疑团阵阵。“四大古典名著”被誉为“四大奇书”,都以出“奇”而制胜。可见,种种表达技法,无非都是要化平凡为“奇幻”。为什么呢?因为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奇特的事物,既突然引起读者注意,又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无限风光在险峰”。

二、范文点评

1、学生阅读例文,并说说文中情节的哪一处让你有所感触,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感触?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这个效果的?

例文1:

猎狮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话:“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点评:这篇百字短文中掀起三个波澜:巴布去非洲打猎,但却猎狮身死。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一个波澜。伊薇薇娜要求运回丈夫尸体,但却收到一个狮尸,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二个波澜。伊莉薇娜再索夫尸,但却得到“巴布在狮腹内”的回电,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三个波澜。文字简洁到了极致,但情节曲折得令人惊叹。)

例文2:《在柏林》片段。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

一、

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

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点评: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老妇人重复数数,又加以小姑娘们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陈述原委。文笔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在设置悬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悬念和渲染,后面的陈述才有慑心动魄的力量,才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战争多么可怕。)

例文3:《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片段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点评:一个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意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撼了每一个读者。)

2、同学交流时,概括板书:设悬 突转起落 抑扬伏应等词语。

三、技法例说 当堂操练

今天这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学习设悬、突转、起落三种方法。

1、设悬

悬念在叙事文学中有神奇的魅力,这奥妙被清代的李渔一语道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悬念能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如:

只借一元钱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请续写,尽量合理地解决这个悬念。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

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设置悬念并不难,难的是水到渠成地解开悬念,让读者觉得并不突兀而又拍案称奇,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你怎样解悬。

最佳讲演

某厂“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比赛进入高潮。

“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演讲员方婷婷噪音甜润,吐字清晰。突然她看了一下手表,对观众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下台,一直走出礼堂。

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底下的观众急了,“哪去了?”“怎么还不回来?”“真不像话!”

(整整过了十分钟,方婷婷才从外面回来,又走上了讲台,再次响起了她甜润的嗓音:“像我这样,行吗?”停了停又说:“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观众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突转

突转指的是情节的突然转变。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转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超出了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引起读者惊奇的感受。突转必须以“新”为其灵魂,以“意料之外”造成读者惊奇,同时要使读者在惊奇之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如: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眼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好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聘用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好的突转必须是合情合理的,结局能够在前文中找到蛛丝马迹的暗示,而不可随意设置。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请你设置一个合情合理的突转结尾。

礼品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国画。

3、起落

随着事件的进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件的发展,去关注人物的命运。纷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的原理:蛇行线最美。袁枚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情矛盾的激化与缓和使人物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化,形成文章的起伏之美。如: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连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自己由于“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这篇文章“我”由好奇一睹“芳容”而生爱慕,一声断喝让爱慕之情淡化,转而生厌。摔跟头又被嘲笑,“怨恨”之情萌生。转而受到关切刚刚将“怨恨”之情淡化,一句“帮抬煤气罐”又让感激化为厌恶。爱厌交替,转化自然,峰起岭伏,扣人心弦。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

谁烧了“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四、病例分析

请看讲义上的两篇文章,应该说情节都比较完整,在人物塑造上也不错,但从叙事的曲折来讲,都应该通过改动或重组使之有所发展,请陈述你的看法、改法。

卖报

寒假里,我们一班同学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看电视,就是打篮球,在家里一点事都没有,最后,决定集中起来讨论一下,想出一个新鲜的、家长们不

反对的节目。我们想了半天都没想到,这时,不知是谁提出说:“我们每个人都去卖报,尝试一下自己挣钱。”全票通过。

我们说干就干,到店里买来了报纸,又马上分配了地点,我的位置是在一个十字路口。“就在这儿吗?就站在这儿?”真没想到,上阵时,原先的那股英雄劲儿竟不知所踪了,心里只觉得一阵阵的胆怯,幸亏我带了块招牌,要不然的话,我站着都不好意思,怎么还喊得出来呢?那些骑车的人老远就往这边看,走近了,朝招牌和我一瞟,压根就没有要买报的意思。说怪也真怪,我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见识的人也不算太少,可一同那些陌生的眼神相遇,就不太自在。其实也不能怪自己,长这么大,才第一次像今天这样“抛头露面”。我躲了一个又一个,不停且不安地扭着头,你们这些骑自行车的人,怎么老往这瞧呀!我又不是在表演。我只能在心里诉几句苦。人家卖报纸总是挥着报纸吆喝着,多大方、多精神啊!可一轮到我,连站的胆都没了,真是胆小鬼。这报纸可是文明之物,那招牌上的字也顶漂亮的,我自己穿的衣服也干干净净,而且还是学生卖报纸,有什么心亏的!

我心一横,眼一闭,“卖——”话刚一出口,就停住了。是谦虚?是胆怯?是……我自己实在想不明白,总之,“报”字始终没有出口,我的声音实在太小了,对周围的人根本就没什么作用,就是卖不出去,也不能再喊了,我下定了决心。“来份报纸。”一位老大爷递给我钱。我也不知道我当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我想一定很高兴,很激动。“来份报纸。”走来了一位中年人,“你是位学生吧,怎么,放假了,出来卖报纸?”我边点头,边把报纸递给他。

那人的身影还没有消失,我就拿起报纸挥起来,放开嗓子喊:“卖报,卖报,最新新闻,最新时尚……”

普通话的故事

我一向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感到骄傲。

不骄傲也不行啊,你想,早在读师范时,我就是推普委员,一个班级四十五人服服贴贴,一任就是三年。工作后,参加了市里镇里的几次演讲赛,总能得个名次。好几回害得我私下里嘀咕:生不逢时哪,要是我能去播音系进修一下,说不准就是名主持人!

进入新世纪后,教师需要普通话测试,闹得“满城风雨”,老老少少都“普通(动)”起来,办公室里多了“牙牙学语”或是“朗朗书声”。普通话培训班人满为患,考大学时的用功劲儿也不过如此吧。

我自“岿然不动”,却偏偏也去参加了培训班,更准确地说,是想去亮亮自己。所以,当培训老师请学员试测时,我立刻举手,生怕被别人抢去机会。嘿,可别说,培训老师给我打了88.5分,超过二级甲等整整1.5分,当即把我乐得手舞足蹈,足足兴奋了三天。

此后的一个月里,我始终以成功者的姿态睥睨着“芸芸众师”的辛勤学语,偶尔有老师询问,我的语气肯定得就像省级测试员一样。

测试的日子终于到了。人们临进考场还埋头苦“读”,我逍遥自在;别人说要像小黄那样就好了,我心中暗喜,不动声色,连称彼此彼此。

轮到我测试,一切顺利,但感觉朗读好几个字词心里没底,说话内容几处颠倒重复,出试场时的满面春风不免有点假装。

有消息说,我校就两人未通过测试,其中一个就是我。

我一下子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人们先是呆了一下,很快便明白了……

五、专题训练

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1、使我 (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3、重逢

4、美,就在身边

第4篇: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目标: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重点: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再现扣人心弦的生活

教学难点:要善于借助各种技法,加工故事,让生活引人人胜、波澜起伏

课时分配:1课时

一、导入

二、能力阐释

1.搜集故事的能力。

为什么武侠传奇、侦探言情等故事叫人喜欢不商量?也许你会说,是它们的情节太曲折吸引人了。是的,文似看山。文章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等等,说的就是文章情节的曲折摇曳。文章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像流水账, 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呢?我们首先必须具备搜集故事的能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恐怕没有人不喜欢看吧?为什么呢?因为蒲松龄学会了用耳朵阅读,专门摆摊请人喝茶,喝茶是假,想听人家说故事是真,那花妖鬼狐的故事多吸引人啊。这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曲折离奇摇曳多姿的。蒲松龄的本事在于善于搜集,于是成就了《聊斋》,也成就了蒲松龄。身边经常揣一个本子,凡听到生动的、曲折的故事,就把它记录下来,稍作整理,就会因生活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而使你笔下的文章腾挪跌宕、变化多姿。平时阅读时注意摘抄,凡是富有故事性的材料要用心记住,天长日久,我们的脑海就会成为好故事的宝藏,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开采,什么时候就能有丰硕的收获。我国古代优秀的章回小说,哪一篇故事不是一波三折、张弛起伏、扣人心弦的。

2.曲说故事的能力。

什么叫“曲说”?很简单,这是相对于“直说”而言。本来曲折的生活你只要实说出来,就是变化多端的。但生活和事件并不都是曲折的,多变的,有的本身就很平实。你不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直的,我就让它直,生活是平面的,我就让它平面。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接受,审美的欲求不能满足。如实直陈,要你作家、作者干什么,有照相机就行了,拍下来就得了,还多一点真实感呢。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喜平”,就是阅读习惯,就是审美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因此,“曲说故事”就成了写作者的一大能耐。说书艺人都是“曲说故事”的大师,你说哪一段故事说得不是煞有介事,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紧张,让你疯狂。其中奥妙就是一个“曲”字。即“尺水”也能“兴波”,更何况是生活故事呢?

“曲说”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偶然性和多变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必然的一面,而忽略了偶然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常态的一面,而忘记了变态的一面。其实很多必然都是隐藏在偶然背后的,很多常态都是潜伏在变态之中的。只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我们就能在笔下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

显示出一定的波澜。如小说《项链》,让女主人公为之付出十年辛劳和青春的项链竟是赝品,直到最后才被道破,这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但仔细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技法例说

如何“曲说故事”?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与技巧的问题了。古人创造了许多技法技巧,应该说都很管用。比如:悬念法。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对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写作时可抓住读者的这种心理,在文章开头或情节展开的关键时刻运用各种手段造成神秘感,比如“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写结局后叙过程,先写问题(事件)暂后交代为什么(背景介绍),或者借助间接描写,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人胜的效果。再比如: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天下就有许多巧合的事,巧,要巧得出入意料;合,要合乎事理合乎人之常情,就是既要让读者感到意外吃惊,又要感觉结局本该如此。又如:误会法。就是利用人物间的一次或多次误会,并且又不急于解释,于是一波连一波,推进事件矛盾复杂变化,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有时还可以是一个误会刚刚消除,一个新的误会又产生,而且误会之间都有前因后果的联系,形成连环误会。误会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如山上看山,一峰背后又耸一峰,美不胜收。还有抑扬法。“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中则指作者情调先低沉后高昂、观点先含蓄后显露、笔力由柔变健的控制和运用。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和抑扬交错三种。先抑后扬或欲抑先扬运用得体,就会造成如同平缓的水流突然跌人深岩,随即激起千朵浪花的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正反照应,而且曲折生姿。抑扬交错的写法更使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生动感人。当然,还有倒叙法、补叙法、夸张法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得体运用都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为了把这些技法说得具体一点,这里结合下面一篇为小说《项链》续写的短文来点评一下。

我这两天才发现在精神病院工作真难,尤其是当一个女护士,我都快被那个新来的患者折磨死了,而且女护士都不敢戴项链了。

(开篇就设计了一系列悬念: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病患者?女护士为什么不敢带项链?倒叙手法引人入境。)

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昨天我们医院来了一位女患者,是由一位妇女和两位警察送来的。那位妇女和警察都是一副狼狈相——那位妇女的脖子之上露着一道鲜红的血痕。两个警察的纽扣也所剩无几。

(为什么会有如此狼狈相呢?又是一个悬念,留给读者想象。)

昨天我当班。只见那两个警察正按着一个看上去五十岁左右(后来知道她才三十多岁)、头发披散着的女人。她的鞋只剩下一只,眼睛半睁着,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我想凑近看清她的脸,可没想到竟惹下了大麻烦。我的项链从颈上坠到她脸的正上方。(“项链从颈上坠到她脸的正上方”这一句表达不太妥当。)她半睁着的双眼突然全睁开,直勾勾地盯着我的项链。她仿佛从哪儿又获得了许多力量,挣开了人们的手。她那双瞪得大大的眼睛露出凶恶的目光,吓得我直往后退。可她谁都不追单追我,她那双手伸得长长的,手指叉开,仿佛要扑上来掏走我的心似的。我早吓得六神无主,绕着医院的长凳拼命跑。她那张恐怖的脸,那披散的头发,那伸得直直的胳膊„„你能想象出有多吓人吗!更要命的是她那惊人的速度——头发都直了,幸亏这时送她来的那个中年妇女叫嚷着:“快扔掉你的项链!”这一招还真灵。由于在那种情况下我早被吓坏了,便扔了出去——我那漂亮的项链被我一把拉断。她看到了扔在地上的项链,便扑了上去。她那时的样子,让你觉得你面前的这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猛兽,一只饿虎。她上去把项链当作她的仇敌,又唾又踩又踩,把我那可怜的项链弄成几截撒得满地都是。

(这段文字里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渲染了紧张气氛。她为什么见到项链并不捡却是“又唾又踩又跺”呢?三设悬念。)

我被吓了个半死才逃离了她。那三个送她来的人告诉了我她奇怪的病症:她早晨去公园散步时不知怎的疯了。她的疯与众不同:她既不说疯话.也不乱跑。只要见了戴项链的少女便开始发疯。先是追那些少女,速度惊人,绝不亚于一头猎豹;追上后猛抓猛扑,像一头饿虎。将别人的项链拽下来后便又唾又跺直至项链达到不可修复的地步,然后她便满头大汗地笑着走开。

(“她早晨去公园时不知怎的疯了。”莫泊桑再三捉弄小说主人公命运的正是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此处关照一笔便于读者追溯事情原委,为文章解释悬念作暗示,也使文章的文脉与原文更贯通,不过导致奇怪病症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患者到底是什么人?依然是悬念。)

我真不懂天下竟有这样的病人。她的那位送她的朋友在那儿不住地叹气,也让人搞不懂,(她的这位朋友是什么人?也是悬念)可后来的事更令我搞不懂。不久,一个叫路瓦栽的先生赶到医院,为她办理了登记手续,我才得知那个病人叫玛蒂尔德。(噢,文章到此,前面的悬念基本都得到解释了:患者的不幸又是源于项链;依据原文信息推知,她的朋友就是弗来思节夫人,她叹息也是因为项链。)他自称是她的朋友,但我的一个同事认出他是那女人的丈夫。(无巧不成书,有人认识路瓦栽先生,这为下文的情节作了伏笔。)

我才不关心这些,我只关心他能否替那个疯子赔我的项链。我本想诈他一笔钱来赔我的假项链,可看他那苍白沮丧的脸,我便决定说实话:“路瓦栽先生。您的朋友弄坏了我的项链。您能否对此负责呢?我的那串项链虽然是假的,但也还值五百法郎„„”当我说到他的名字,他面无表情;当我提到项链时,他的脸开始抽搐了起来;当我说到项链是假

的时,他非但没有感谢上帝,却突然怔住,说了两个字“又是„„”便昏过去了。

(结尾出人意料,而且作者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在情感的渐变过程:面无表情——开始抽搐——突然怔住——昏过去。起因是项链,高潮是一个“假”字。)

《项链》原文情节层层推进,好比一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处,然后从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层层推进就是文章的蓄势、铺垫,最后的直落而下则是蓄势之后的总爆发,是震憾人心的爆响。一盘好菜,会令人有满嘴余香的感觉,同样,一个好的结

尾,也会令人回味不绝。这样的结尾,又可称之为“豹尾”。我们学过的课文如《药》、《荷花淀》等都有这样的艺术特点。续写文以第一人称讲述玛蒂尔德在听到“假项链”这个消息时,终于经受不了再次的打击,精神崩溃了的不幸。情节合乎人物性格发展规律,合乎生活实际。文章结束时,她的丈夫也昏过去,应该是可能的,因为就是假项链弄得他家破

人疯的。文章情节跌宕不多,但想象丰富,悬念迭出,前呼后应,扣人心弦,“藏头”技巧用得不错。文章内容给读者的震撼比原文更强烈,读者不能不深思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四、课文链接

1.《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片段。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一个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竟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憾了每一个读者。

2.《在柏林》片段。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

一、

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

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老妇人重复数数,又加以小姑娘们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陈述原委。文笔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在设置悬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悬念和渲染,后面的陈述才有慑心动魄的力量,才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战争多么可怕。

3.《范进中举》片段。

范进向丈人借钱去参加乡试,不仅被拒绝,还遭到奚落。如果范进因此不去乡试了呢,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矛盾冲突,而范进偏偏要去,他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老师的教诲;范进去乡试如果不中也就罢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之后如果从此一帆风顺也就万事大吉,而他偏偏又狂喜得发疯了;他如果从此疯癫一生,也就没有续写的必要了,而胡屠户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是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处处出人意料,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呢?

4.《装在套子里的人》片段。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

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这是一段描写别里科夫多疑和胆怯性格的文字。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可恶又可悲的命运,达到了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的目的。

当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笔底生澜,尺水兴波,让文章平中见奇。比如《祝福》,先写祥林嫂在鲁镇人的新年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再写她的不幸遭遇。这是倒叙的方法。祥林嫂被捆绑的原因以及后来的遭遇,则是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才让读者知道,这是补叙的方法。《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相会”时,黛玉早在心里有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陈见,这是先抑后扬。写黛玉见王熙风时设置了悬念:“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而且还有对比手法运用其中,这就突出了人物的特殊地位。同时也要注意,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五、实战演练

1.题目设计。

(1)请以《相处时难别亦难》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2)请以《笑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2.写作导引。

题(1)是写人写事的,要写出波澜起伏、变化过程,不能平平淡淡地说一件事,轻描淡抹写一个人。如何设计出跌宕起伏、跳跃转折的情节来,这就要把握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两个“难”字。相处时困难离别时也困难,这题目本身已有了曲折。这就既要表现充分的理解、深深的依恋,更要表现彼此的误会、尖锐的矛盾;要写得跌宕起伏,并给人一定的启迪。

题(2)是写“笑声”的,如何使“笑声”曲折有致呢?看来不写误会、矛盾,甚至哭闹之类的变奏曲是曲折不起来的。事情可以是发生在同学间的、家人间的,可以是自己经历的、耳闻目睹的,结局是大团圆,更好。

3.范文展示。

相处时难别亦难

吴敏敏

“新闻,新闻,据本台最新报道。我们的班主任要换了!怎么样,英语本子买多了吧?哈哈哈„„”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班的“万事通”窜进了教室,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重大新闻。顿时,教室里犹如刚烧开的水沸腾起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热烈气氛啊!乍听这一消息,我的心里也掠过一丝兴奋,但这丝兴奋很快便被一种无名的失落所替代。真是相处时难别亦难呀。

此刻.班主任的一招一式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眼前显现„„

“你.竟敢抄作业?”犹如一声炸雷在我脑后响起。接着,便是“嘶嘶嘶”一阵乱响,我后面那位仁兄的作业本子霎时间化成了片片飞蝶。班内鸦雀无声,我的心“咚咚”跳个不停,要知道那位抄的正是我的作业!我吓呆了,灵魂似乎已经出窍。等回过神来的时候。那招祸的作业本亦已飞到了我的桌上。“重抄两遍!”老师从牙缝里摒出几个字来。这是发生在开学第三天的事。我当时真的很疑惑。那同学抄的并不是什么别的作业,只是课文里面的词语,抄书上的跟抄本子上的有什么两样?这便是我们班主任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也是我们师生不谐和的第一粒种子吧?我想。

班主任是体育老师,同学们本以为她只是一个尚武之材,没想到她在别的学科中竟然也是那么“酷”。初一的Endish是她的拿手好戏。每天晚上她总会把一些同学留下来亲自主教。噢,对了。我们每个人都备有一叠英语本,那正是为班主任所准备的。只要你英语默写有一次不过关,那么,你的手指头就有得罪受了。一星期下来,手臂力量可以大大增强。真可谓一举两得,又利于英语又利于体育。初中数学,似乎也是她的强项。凡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便成了她当然的学徒。而一旦成了她的学徒,你每天便享有了与星星相伴着回家的“优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的“暴政”似乎与日俱增,同学们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烈了。学校这次换“帅”,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为了照顾同学们的情绪吧。可是.这种因换“帅”而带来的兴奋并不持久。同学们一个个相继安静下来,连“万事通”也若有所思地

望着窗外,脸上分明写着一丝茫然和失落。看着黑板上方的那一张张奖状,还有那似乎已经扎根在我们教室的鲜艳的流动红旗.想到每次考试我们班都是全年级第一的荣耀,我的脸开始发烫:这一切之中,班主任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老师,如果你知道教室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幕,也许你的心里会涌起阵阵悲哀;其实。我们的心里又何尝不充满着愧意?有人曾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爱,其实,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严厉的,一种是温和的。爱的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无私的。老师,您

为什么不能让两种爱兼容呢?那样,您会在秋季收获甜蜜;我们会在夏季享受清凉。

(选自2001年2月5日《成才导报》)

点评:

“相处时难别亦难”,这题目耐人寻味。文中的老师具有很好的知识素养,也具有满腔育人热情,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而被换了“帅”呢?学生有集体荣誉感,也有学习的内在要求,但为什么却任凭不满情绪泛滥而只等到换了“帅”才去品尝“愧意”呢?文章超出了一般层面的叙事,而具有深度的蕴含,引人思索;倒叙起笔,首段点题,主体部分取总分式结构,脉络清晰,收结时悄然变换了人称,由记叙而倾诉,情意真切。构思上摆脱了欲扬先抑的老套,富有新意;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病文升格。 笑

郭蒙超

我们一家三口人:爸爸.妈妈,还有我,就像一架三弦琴,每天奏着欢乐快活的圆舞曲。可是.自从爷爷去世,奶奶搬到我家以后,我家的笑声就逐渐消失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时时在妈妈和奶奶之间跳动。

(开篇先用一个比方渲染三口之家温馨和谐的气氛,暗点“笑声”,“可是”一转,再用比方,为文章设一悬念。)

不知怎的,妈妈容不下奶奶.奶奶似乎也看不顺妈妈。同在一个屋檐下,谁也不搭理谁,总没有好脸色;要不,一天到晚不是碗响就是瓢响。搞得我也活泼不起来。

(写我的观察和猜测。“容不下”、“看不顺”点出了“笑声”消失的原因。简笔写神色、动作不对劲,家里空气紧张,而“我也活泼不起来”,既是写实,也是从侧面再一次写“笑声”的消失。)

快过年了,大人们都忙着孝敬自己的长辈,我妈妈也不例外。一大早就给我200百元钱,叫我吃了饭给外婆送去。我妈妈一声很孝顺外婆,人们都羡慕我外婆有福气。但我奶奶却被妈妈遗忘了。我望着奶奶的房间,灵机一动:反正外婆还有舅舅姨娘孝顺,有钱花,我给奶奶送去。我揣着200元钱,等妈妈上了班,敲开了奶奶的房门。我对奶奶说:“奶奶,快过年了,妈妈叫我送点零用钱给你。”奶奶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拉过我,很激动似的说:“我的乖孙女,奶奶不缺钱,有你妈妈这份心,我就很高兴了。”

(出一险招,幸亏奶奶没收下,真是无巧不成书,否则没法向妈妈交代,且使奶奶和妈妈的关系更紧张。这是巧合法,但是这一情节来得唐突,前面缺少铺垫和过渡。)

妈妈下班回来,问我钱给外婆送去没有,我说:“外婆说我们家要盖楼房,她有钱,又让我带回来了。”妈妈笑眯眯地接过钱。此时,我的心里舒坦极了,好像刚完成了一次壮举。

(“移花接木”式的“调包”行动,表现了“我”的机智和成熟,这是追回“笑声”的一次“壮举”。)

有一天,妈妈夜间突患急性肠炎,需要找医生看,但她已疼得不能走动。我望着窗外乌黑的天空,不禁打了寒颤。妈妈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我的心痛极了。我只好叫醒奶奶。奶奶一听我说妈妈病了,立刻起床,不顾自己体弱,出去找医生,又替妈妈买药,

帮妈妈端水服药。之后,在妈妈治疗休息的日子里,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妈妈被感动了,终于喊了奶奶一声“妈——”,奶奶“哎——”的一声应答着,满是皱纹的脸顿时像一朵绽开的金菊。我的心快要飞出嗓子眼了。两只小手禁不住地舞了起来。

(真可谓“无巧不成书”。爸爸出差、天空乌黑之时妈妈突患急病,非奶奶“出山”不可。第一次美丽的谎言,驱散了奶奶对妈妈的陈见,如果妈妈对奶奶的陈见得到冰释,那么“笑声”的再次回归就大有希望。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妈妈和奶奶和好了,老天成了“我”追回“笑声”的壮举。全段文字以叙述为主,笔墨经济,记事完整。本段煞尾处的一个特写镜头,写得很棒,朴实的叙写和精当的描写有机结合,真实可信,让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一家四口人,才出场三个,爸爸不在家吗?这里应交代清楚。)

从此,我家的笑声又飞扬了起来。我们一家四口人——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似乎都成了出色的琴师,指尖上始终跳跃着和谐甜美的音符。

(结尾处巧妙地照应开篇,点明题目,且富有韵味。)

总评:

本文的成功,要归结在小作者很会做文章上。突出表现在:

(1)情节处理上做到了尺水兴波。从“笑声”的“有”到“无”,再到“有”,一波三折,引人人胜。

(2)结构安排上做到了双线串珠。一是以“笑声”为明线。一是以“我”的活动为暗线,两线交互进行,推动文章的发展。

(3)巧妙运用巧合法。擅自作主给奶奶钱,不料奶奶激动得不要,这就成全了小作者美丽的谎言。妈妈不早不迟,偏偏在那个风高月黑的夜晚里生急病,给了奶奶“表现”的机会。因为前面已有了“媳妇给零用钱”的铺垫,婆婆对媳妇“照顾得无微不至”也就可信了。

当然,本文成功的另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即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叙述、描写,都能做到准确恰当。特别让人觉得了不起的是,小作者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特色,朴素的叙述中蕴藏着夺人的力量。从严格意义上说,全文几乎不着一字于议论和抒情,但启迪是那么的深刻,感情是那么的真挚。当然,本文在垫铺过渡处尚显不足。

六、教学反思

写出事件的波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想象和描摹能力,也反映出我们是否具备细致观察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但学生写作练习中多是平铺直叙,轻描淡写,不能准确表现丰富多姿的生活面貌,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章情节曲折起来常常顾此失彼,缺少必要的设伏暗示,叙述描写中显出生硬编造甚至不可信的刀斧痕迹。比如《笑声》就有两处缺

少铺垫和交代。如果在写“我”自作主张把钱送给奶奶前加上“我很留恋我家过去的笑声。我曾想寻回这笑声。但是,我是小辈,对长辈们的事,总觉不便过问”之类文字,就能一面明写“我”的矛盾心理,一面暗为下文写“我”给奶奶送钱交代动机,表现“我”对

温馨欢乐家庭的向往,对“笑声”的急切期盼。再如,在写奶奶为妈妈找医生之前若有“爸爸出差不在家”之类的文字作交代,读者就不会发问“你爸爸呢?”也使文中“我们一家四口人——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四个人都有了着落和照应。因此我们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七、强化训练

1.阅读下则材料,完成作文。

有一天,广告商猝死。

他根本没有想到。更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痛苦至极,灵魂无所寄托。于是神仙给他点化。灵魂来到了天堂和地狱的门口。守门神问它,是进天堂呢,还是下地狱呢?他很犯难。守门神看出了他的犹豫。于是就领着它去看展示在地狱和天堂门前的大屏幕广告。他看到,地狱里黑咕隆咚,到处是野兽,他害怕极了。同时,他又看到天堂里到处鸟语花香,人们出入于高档宾馆,去乐园打高尔夫球。其乐融融。

于是,他决定选择让灵魂去天堂。

可当他的灵魂真的进了天堂之后„„

要求:续写出广告商的灵魂到了天堂之后的情形和结局。文章可按照提示处理:广告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辈子骗人,死了之后,灵魂却被神灵骗了,这样,就能有力地讽刺虚假社会、世风日下的现实。

2.题目: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要求:(1)叙事要有急转和剧变;(2)富有积极性和可信度;(3)800字以上。

3.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充满了矛盾。

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已;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

我们一边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边又不愿意帮助迷路的孩子、摔伤的老人。

我们一方面痛感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资源的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却又对恶化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熟视无睹。

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与麻烦事或麻烦人惹上关系„„

这则材料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生活的矛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第5篇: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

宁远一中 雷国琼

【教学目标分解】

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4.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思维导航】

[读一读]

什么是事件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唐伯虎写祝寿诗: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议一议]

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叙事时为什么要波澜起伏?生活有曲折,文章在反映生活时应该曲折有致,波澜起伏。正好如古人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 ,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起。”(姜夔《白石道人诗话》)袁枚、姜夔的这两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才能引人入胜的道理。相反,平铺直叙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呆板、单调,索然寡味,难怪一位前苏联诗人说:“一支文笔太均匀,通篇都一平如水,尽管是晶华耀眼,毕竟要令人瞌睡。”(《诗的艺术》)

[练一练]

事件的波澜有哪些说法,试着罗列出来。

【情思发微】

【方法指津】

一、基本原则: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二、实用技巧

1、制造悬念

①.品味小小说«闹50天»,让学生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

点拨:标题闹50天就是一个悬念,就是很有力的一笔铺垫。在实生活中,小孩出生后有闹“三朝”的,有闹“满月”的,有闹“百日”的,可小说里的村支书却偏偏要闹认谁也不曾闹的50天。村支书说:“我儿子满月时我不愿闹,百天我等不及。”这句话又与标题相印证。作者巧妙地用反常的“闹50天”这一举动,成功地给读者造成阅读错觉—这位村支书,是个肆无忌惮受礼敛财的“贪官”!

②.让学生回顾所学的课文中运用到的方法。如:杨朔«荔枝蜜»中用了欲扬先抑法,莫泊桑«项链»、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设伏笔,«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设计巧合等等。

③.小结: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2、情节突转法

例文《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有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出示一组由情节组接的图片)。

例文《平静的战争》

岂料北京A中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谁也不是吃干饭的。胡莉一个箭步向前,夺过话筒坚定地回答:‚我报了三项!因为我认为无论是哪个部门,最重要的是你不没有同学服务的热心,有担当职务的信心,有组织工作的能力。还有……‛语气不卑不亢,议论有条不紊,多角度、全方位地抨击了提问者的见解,最后她高声反问:‚试问这位同学,如果你在这台上竞选,不让全校同学知道你是谁,只凭短短几分钟演讲,你有把握宣称‘我信任自己,我一定能成功吗?’‛好,的确太激动了,麦克风被甩在桌上,发出砰隆的‚巨响‛--伟大的震撼力!

礼堂内几秒钟没了声息,继而热烈的掌声骤起,人们交头接耳:‚这个巾帼英雄是谁?‛胡莉立刻成了大会焦点人物,数百双眼睛在她白净的脸上聚焦,她仍脸不变色心不跳,脸上露出必胜的笑容……

这同学果然不是一般人啊!我想。

‚胡莉同学,我很佩服你的口才!‛一个小女生崇拜地说:‚你能讲讲有什么计划吗?‛胡莉满脸焕发青春光彩,笑盈盈地向她的支持者们致敬,开始噼里啪啦大谈理想与现实、计划与变化的深刻主题,嘴皮子之利落令我咋舌。我后面的高年级学生边听边感叹:‚她真是个好苗子!‛

‚我也想请教胡莉。‛似乎代表都与胡莉干上了。这回发难的是高一(2)班的李燕,她长得秀气,嗓音也尖尖细细,‚灵魂的窗户‛还配着镶金边的‚玻璃‛。

‚我看见一天下午放学,你不小心把别人的自行车碰倒了,却没有扶起来!‛这句话像一颗炸弹粉碎了胡莉脸上的微笑,她从椅子上惊愕地跳起来。

‚我认为,竞选学生会干部不能单凭口才,或者外表的假象,更重要的是应有一颗关心别人的大公无私的爱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请问胡莉,你对这件令人不愉快的小事怎么解释呢?‛

诘责者不顾会场哗然,固执地重申了这个问题。我真不敢相信它出自那个斯文的女同学之口!

这时候,礼堂弥漫着窘迫的紧张空气,我虽然是个普通听众,仍然感到有些窒息。甚至替胡莉捏一把汗。张蓓低头不住叨念:‚可怜啊,可悲啊!‛偶尔的不慎竟能造成今天在全校代表面前成为众矢之的,刚才胡莉的片刻辉煌眼看将付诸东流……

‚我承认。‛出乎意料,胡莉竟坦然地举起话筒,镇定地承认了错误。‚我承认,是有这样的事,我应该向大家检讨,希望你们能够谅解。‛在明灯照耀下,胡莉的双眼亮晶晶闪出智慧的光彩,她将怎样应付这个棘手的‚人身攻击‛呢?我们拭目以待。

‚可是--‛胡莉话锋一转,目光炯炯地向众人扫射,‚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我也是人,我也有缺点,难道我就没资格来竞选学生会干部,为学校尽一份微薄之力?‛我听了,热血沸腾,真想站起叫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你有什么缺点,只要为人民服务,做大家‘公仆’,我们就来者不拒,而且愈多愈好!‛

‚哗……‛的鼓掌声响成一片,化为一声音:‚胡莉,加油!‛

3、巧合兴波法

《谁烧“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

“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

“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4、误会掀澜法

例文《?!》

赵老师清了清嗓子说道:“进来,以后要注意。”赵老师接着又说了起来:“今天早上我从咱们班的信箱里看到这样一封信,是给孟云同学写的,寄信人地址是‘本班’。像这样的信我已经看到四封,没盖邮戳。这前三封信一直扣留在我这,没交给孟云同学。这四封信笔迹相同,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这想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信。同学们呀,考上这所重点中学不容易呀,家长对你们抱有多大的希望啊,你们可不能这么小就„„现在请这个人自觉站起来。”接着下面一阵窃窃私语。

“老师,你这样做是不礼貌的,是违法行为!”王宇站起来。“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办?”“把信还给孟云。”“坐下!”赵老师没有再和他讲下去。“一定是王宇干的!”有一个人小声嘀咕道。

“好了,总之我希望那个人自觉站起来,当着大家的面承认错误,我就不追究了。孟云一向成绩拔尖,若是发生那样的事情,会影响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请那个人自觉地

站起来。”“不要侮辱别人!”孟云哭着站了起来,“请把信还给我!”“孟云,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学生,不要难为情,这--你也不知道要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我写的!”一个响亮的声音盖住了窃窃私语。大家迅速把目光都投向了他--秦锐。“请把信还给孟云,你没有权利扣留别人的信件,这是极不道德的!”老师被这几句话惊呆了。他茫然若失地看着秦锐,秦锐像一头被激怒了的狮子,眼睛中似乎还含着泪花。

秦锐一个箭步跨过去,夺过老师手中的信,用力拆开其中的一封大声读道:“谢谢你的关心,孟云同学。你说给我补课,好意我领了,但是我没有心思补课。说实话,我受不了,受不了„„受不了,这突发的事。我的爸爸,他„„”他哽咽了,没有往下读,迅速地收起书包,搭在肩上一溜烟跑了,只有那四封信平静地躺在桌上。

5、思想反复法

例文《考卷发回以后》

卷子,整齐地堆在讲台上,同学们的眼睛都注视着,似乎都希望有些穿透的本领,能看见自己的卷面上有个好分数。

这次考试,关系到分班,谁都想进A班,虽说A班还是排在实验班之下,但也够诱人的。至于那个D班,问津者自然寥寥无几。

但在这紧张时刻,还是有轻松的人。谁?本班班长,白悠远。当初他就是因为成绩好,自然当选为一班之长的。课间休息时,就有传闻说别班的同学在办公室里听到老师提及他白悠远的名字与A班;再有上课时捧着卷子进来的班主任对他似乎别有深意的一瞥,更使他自信了。虽说刚考完之后的感觉并不像以往那么好,但是现在不同了,刚听到的传闻与教师那意味深长的一眼已使他镇定了许多--是啊,第一把交椅怎么会在这关键时刻移交他人呢?

卷子到了他的手中,83分。应该不算太差吧,他瞥了一下周围:哈,好多的60分、70分。他得意地把椅子前后晃了起来,像坐在摇椅上做起了他的A班梦。

突然,白悠远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亮光,与此同时李开始整张地翻卷子,算分数,但很遗憾,不多不少的确是83分。他不甘心,又仔细地查看了每一道错题,最终他把目光停在最后的那错题上,那是一道3分题。偷偷瞄见了同桌的正确答案,正巧,只要把“6”改成“8”就行了。抬起头,看看四周,没人注意,下意识地举起了后中的笔。但奇怪的是手中的笔不些不听使唤,抖得厉害。他觉得自己又成了众目睽睽的聚集点,要聚出火光来了。但是卷子上的“6”还是颤巍巍地变成了“8”。

闭上眼,深呼吸,A班又现在眼前。他告诉自己不能太激动。做好了准备,他“腾”地站了起来,像是要把前面的紧张都吼出来似的,他叫道:“老师,这道题批错了。”接下来,当然是老师与他皆大欢喜,一片包含着各种意味的称赞洒向他。他,白悠远,又前后摇起了椅子。

下课不一会,老题又匆匆进来了,报告了一个消息:最后一题只是实验班做的,其他班不算分,扣分的可补加3分。

白悠远有些懊悔--自己的心白折腾了。但不管怎样,总算进了A班,这样想来便又松了口气。

下午放学前,年级组办公室又传来消息:基于前面的扣分又加分,最终A班的分数线是:88分。

消息传来,正在整理书包的白悠远一下子愣住了,摇晃的椅子再次定格,可后中的卷子却飘到地上,卷面上醒目的83分变成刺眼的86分,又慢慢地化成了88分„„

点评:该文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一开始写考卷即将发下去,渲染出几分紧张的气氛,这是擒。接着宕开一笔,有人并不紧张,这是纵,形成第一个起伏。

三、学以致用

1、根据情景,续写文章,使其有波澜。

情景:①.下晚自习后,我们看到办公室里的灯都熄了,于是打开了教室里的电视机。刚看得起劲时,突然看到班主任站在教室门口„„

②.我和一个女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女同学的母亲迎面向我们走来„„③.晚自习后,我和李明从陈家山回家,突然看到前方有三个人从不同方向朝我们走来,我们正要转身往回走,又看到后面也走过来两个人„„

④.放学回家,我在楼梯口听到楼上传来摔打声,急忙跑上楼,只见家门口有一滩血,这时,家里的灯也熄了„„

⑤.上课铃响了,李义慌慌张张地往楼上跑,却跑到别班教室喊“报告!”„„

5.总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的确,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灵活地运用一些生波澜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人读后不忍弃去。

2、根据下面的思想口述一个有波澜的故事: 满怀信心,努力拼搏→万念俱灰,自暴自弃→振作奋发,努力进取

3、根据情感起伏写一篇文章。

闲适→惊喜→失望→悲观

欢愉→悲观→平静→快乐→伤心→愉快

【语言润色】

[词汇]

新华字典

成语在线http://ec.zol.com.cn/chengyu.asp

[美文]

http://liguo.nease.net/meiwen/meiwen.htm

[相关链接]

作文网http://

作文评点报http://

开心作文http://

高考优秀作文http://.cn/gb/jiaoyu/8216/28339

【习作讲评】

【课外走笔】

①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1、使我__(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3、疙瘩是怎样解开的

4、重逢

②迷失的女孩

小孩一个人在大街上玩,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怎么回不到家,便大声哭起来。警察过来说:“好孩子,你哭什么,回家去吧!”小女孩哭着说:“我迷路了,找不到家。”“你家在什么地方?”“在楼上。”“你爸爸叫什么?”“亲爱的!”“你妈妈叫什么?”“宝贝!”“你家里还有谁?”“还有我。”“你叫什么?”“我叫乖乖!”

警察怎样才能将这位小女孩送回家,请展开想象,以“送迷失的女孩回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事性文章。要求:

1、故事要有波澜;

2、情节合情合理;

3、以给出文段为文章的开头。

第6篇:记叙文写作之写出事件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需要曲折的韵致,只有曲折回环,山重水复,才能抓住读者,使之兴味盎然地品读下去,并且读后余香满口。

能写复杂记叙文是在初中写简单记叙文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的要求,也是高考考纲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的写作能力之一。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学生写起来很容易平铺直叙,如无波湖水,死气沉沉,索然无味。

怎样让叙事有起伏有波澜呢?这里就教学实际总结了几个方面,以共同探讨。 (—)深入认识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是错综复杂的,充满了各种矛盾,而且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作文应当以深入地认识生活为基础,努力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这样也就容易写出事件的波澜。

宝黛二人的爱情经历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虽然“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最后还是一个命归离恨天,一个身寄佛禅院。这样的故事能让读者拜读再三,原因离不开其曲折的情节和这种曲折反映的封建大家庭的复杂性。

所以,作文时应当深入地思考笔下的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避免浮于表面,将复杂的生活简单化,导致文章平淡苍白。 (二)灵活运用技法

譬如做菜,有了鲜嫩的鲤鱼,还得有高超的厨艺,才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的美味。生活故事有如鲜嫩的鲤鱼,作文技巧是厨艺。只有对生活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才能成就佳作,才能使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使事件生起波澜的技巧有哪些呢? 1.悬念法

影视中刑侦剧总让人心弦紧绷,导演们往往这样展开情节:更深人静,突然一声枪响,一具尸体登场亮相;或者警局气氛骤然紧张,人马骚动,干警鱼贯而出,警笛一路呼啸„„于是,观众立刻紧张起来:怎么啦?出了什么事?

这里实际上就运用了一种技法——悬念法,即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的方法。

鲁迅的小说《祝福》第一部分也运用了悬念法:“我”到鲁镇,在一片“祝福”的气氛中遇到了“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的祥林嫂,她神情麻木,只有眼睛“间或一轮”,才知道是个活物。她一见“我”就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过了一夜,“我”就听到了她死去的消息。这个开头,立刻引发了大家的一串疑问:她怎么成了乞丐?为什么临死问灵魂有无的问题?后文就此展开情节,叙写了祥林嫂的一生遭遇,解答了各个问题。

显然,悬念法一般采用倒叙、先果后因的行文方式,很容易吊起读者的味口。不过,设置悬念要切合情理,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还要适时解决悬念,不能悬而不决,成为“悬案”。 2.抑扬法

抑扬法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 就是成功运用先抑后扬手法的范例。 有一学生习作《感动》,内容大概如下:重新分班了,我发现附近坐的阿A整天无所事事,从不认真学习,甚至课堂上也总弄出些动静来,这种“不务正业”的人很令我讨厌。然而,有一次我因胃不舒服吐了一地,别的同学或视而不见,或悄然躲开,A 却不声不响地拿工具扫干净又拖洗几遍,我被感动了,不再讨厌他了。

这里也用了抑扬法,可为什么总感觉不太好呢?因为前面把他“抑”得太厉害了。打入十八层地狱之后,岂能很容易地将他超度成佛?抑扬法表现的往往是其表面特征与内在实质(思想内核)的互相背离,是人们认识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所以,运用此法,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注意抑、扬的分寸,要达到前后自然、和谐。 3.张弛法 《促织》(蒲松龄)一文的情节一波三折,很吸引人。

故事开头,“会征促织,成名无所进”,遭杖打,“两股间脓血流离”,“惟思自尽”,这里似入绝境,是“张”;情节发展,成妻占卜得图,索得促织,举家庆贺,这里

峰回路转,是“弛”;进一步发展,成子贪玩,扑毙小虫,投井自尽,成名夫妻“僵卧长愁”,这里乐极生悲,是“张”;进入高潮,一虫来助,神灵无比,成家完成任务,儿亦复苏,安享富贵,故事结束,这里柳暗花明,是“弛”.

蒲松龄在这里娴熟地使用了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作文时,依据生活的节奏,叙事时而紧张,时而舒缓,能使文章荡出层层波澜。

典型的例子还有司马迁的《鸿门宴》,孙犁的《荷花淀》,它们都因张弛交错而使情节不致显得急促或松弛。

所以,用好了张弛法,我们的文章就不再平平淡淡,了无意趣,反而能掌控读者的心跳。考场上成功地挥洒一篇,能让阅卷老师的心跳紧随文脉,兴致盎然。 4.渲染烘托法

《药》(鲁迅)开头这样写到:

“秋天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午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 ,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里描写的环境,阴森恐怖,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正是在这种情境下,老栓为了儿子去买药——人血馒头;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革命烈士遭受杀害。这种典型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愚昧。 5.伏笔法

伏笔,即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或者说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如《鸡毛信》中的铲子,《雷雨》中风雨折断的电线,《三国演义》中败走麦城一节的马忠设绊马索,都将伏笔运用得很巧妙。

但注意伏笔要自然,不留痕迹,切忌刻意、显露,一般要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 6.其他

还有巧合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等。

综上所述,这些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几种合用。如果学好用好,写作者就能如画家般画出山路十八弯,描来水路九连环,使记叙文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