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行政领导的特点

2023-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简述行政领导的特点

简述商务英语信函的风格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间的国际业务关系不断深入。商务英语在跨国企业和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商务英语信被作为公司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主要沟通形式之一。它在公司开展业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商务英语信以相对正式的风格写成,贯穿整个外贸活动。

商务英语信是商务信息的载体,以正式风格写成,广泛应用于国际业务,是进行外贸,国际业务的工具。适当的商务英语信件不仅可以促进交易,而且还可以改变或加强合作并维持双方的贸易关系。在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前提下,巧妙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可以避免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了解和掌握写商务英语信函的方法和技能对交易者非常重要。

一、商务英语简介

随着市场经济的趋势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商务英语的使用也在不断增长。商务英语是一种在商业环境中使用的英语,它是用于特定目的的英语。一方面,商务英语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它适用于一些特定领域。另一方面,它具有特殊的内容,并且涉及与特定领域相关的专门内容。商务英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的目的是具体的事情,细节,节目和场合,它只涉及一些相关人员。林天虎认为商务英语的理论背景至少应包括应用语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方法的理论(林天虎,2004)。商务英语的内容涉及外贸业务的所有方面,如商务关系建立,查询,提供,接受,付款,装运,保险,投诉,索赔,售后服务,代理等。孙正伟认为,商务英语不仅取决于基本的英语语法,结构和词汇,而且在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本身和特征内容(孙正伟,2010)。秦莫还指出,商务英语是一个综合应用研究,它是基于语言学理论,吸收了其他科学研究的精华。

二、商务英语信函简介

商务英语信函采用英语作为语言,以写作为表达手段,并将商业活动作为书写内容。商务英语信函的目的是实现商业活动的目标,它是国际商务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英语信函是商业信息的载体,与公司的经济效益有关。李爽说:“广义来说,商务信函的功能可以说是:1.要求或传达信息;2.作出或接受要约;3.处理谈判事项此外,除了提醒接收人发送人的存在之外没有其他目的“,体面商务英语信函可以促进交易和扩大对外贸易,同时可以改变和加强双边贸易关系,促进进一步合作和交流。徐南指出:“大多数商业信函有七个标准部分,分别是信头,参考和日期,内部地址,称呼,正文,免费关闭和签名;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包括以下任何可选部分:注意线,主题行,文件或帐号,封套,副本符号,邮寄符号后记。

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商务英语信函的分类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这里,作者将说明一些分类角度如下:

(1)根据信的内容进行分类。以下是最常用的:请求信,回信请求,索赔和调整信,信用和收款信,销售信,雇佣信和社会商务信件等。

(2)也根据给出的信息的性质进行分类。斯图尔特在对读者需求的影响方面总结了四种不同的信息:好消息,中性新闻,坏消息和说服信。因此,通常有三大类商务信函,即常规信函(载有好消息和中立新聞,如要求,答复和获得好意信件的信件);负面新闻信(带有坏消息的信件,如拒绝,投诉信)和说服性的信件(带有说服性意图的信件,如说服和销售信件)。

(3)根据业务流程中的各种功能分类。商务信件通常用于商业活动的每个方面。有“商业关系基础信件”,商业查询信件,报价单,谈判信,订购信,确认订单,付款信,发货和保险信,确认收货信,索赔信和调整字母等

(4)根据业务目标分类。李传武将商业信函分为七类:“建立业务关系的信件,信件和报价信,订单信,投诉信,求偿信和申请函。

在国际贸易中,公司需要找到多样化的货物供应,并在不同地方开放市场,有必要与其他企业建立贸易关系。他们如何建立关系?关系可以通过广告,展览会,访问,推荐来实现。此外,企业可以使用商务英语信函直接建立贸易关系。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省份,甚至在不同的国家。通过使用商务英语信函建立贸易关系可能是最方便和最具成本效益的。这是企业开展业务的第一步;也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

我们经常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对一些模糊的词语感到困惑,有时因为一些词语在商务英语中有其特殊的含义,有时是因为我们缺乏商务英语的背景知识。然而,在日常生活和商务英语中,有些词语可能意义不同礼貌是商务英语信函的重要特征。友好的语气和文字在促进双方贸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实现信件达成的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粗鲁和钝的表达对于建立贸易关系和保持长期合作极为不利,作家应努力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它。此外亲密和适当的语调可以使读者感觉温暖,然后产生兴趣阅读信。即使写索赔信和信件拖欠,最好使用委婉语调来表示礼貌。因此,在写商业信件时,我们应该学会使用委婉语调来表示他人的失败。也为迅速答复信是一种礼貌,让客户等待答复是粗鲁的。礼貌可以带来友谊,相互信任和互助。此外,礼貌使读者在阅读信件后感觉良好。

当你确定你想在信中表达什么时,你应该使用最简单的语句来描述它们,并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具有不同意义或不确定意义的术语。同时,你必须注意句子的结构安排,使用一些必要的连词或短语使句子连贯,句子模式应该简单直接。商务信函强调简洁清晰。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段落专注于一个主题。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会看到模糊的说法会导致经济争端,示例如下:

1.我们每月补充我们的股票。

2.我们补充我们的股票半月。

例句1和2中的句子似乎彼此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是最后一个字。半月的意义是每月两次,而双月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每月两次,另一个意思是每两个月一次。形成这两个词的定义,如果我们把这个词“双月刊”放在这里可能会导致读者误解,他们会对作者的真实含义感到困惑。并且示例2的表达式违反了清晰度原则的要求。

总而言之,商务英语信是一种商务文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商务英语写字的表达方法是语言,商务英语写作的反映对象是日常商业活动,商务英语写作的交换向量是字母的形式,商务英语写字的目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加快业务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一切都取决于信息交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服务的快速增长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商务英语字母的沟通。总之,如果商业人士想要写好商务英语信函,除了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他们应该掌握固定的风格和实用写作的格式。

作者简介:宋丹(1993.02-),女,汉族,四川省宣汉县,大学本科,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文化。

作者:宋丹

第2篇:简述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

一、旅游业的性质

1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行业它的本质属性是经济性

首先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就不可能产生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其次,旅游业由各种大小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不同、组织类型不同、服务范围不同、提供服务方式业不同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在满足游客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从中盈利并力图通过经济核算,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许多国家都已经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再次,旅游业是综合性经营的行业,它可以促使和带动与旅游有关的其它经济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和促使货币的回笼。 2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

旅游业生产旅游商品,并通过出售这些商品,获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是一种产业。 我们知道社会经济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产业:哪三个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这里的农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和)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

一、二产业外的所有的产业。在我国第三产业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如交通运输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如金融)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如文教卫)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如国家机关、警察、军队等。) 旅游业属于哪一个产业?

第三产业的第二层次,是为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 3旅游业具有文化性质

从消费角度看,旅游消费主要是一种文化性消费,即旅游消费在构成上虽然离不开物质资料但主要是文化性、精神性资料。旅游者通过支付一定的金钱和时间从事旅游活动,其动 机都是为了获得一种物质文化享受满足其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旅游者在食、住、行、游、构、娱等方面所付出的消费,其本质是文化消费,如旅游者欣赏名山大川、了解文物古迹、体验民俗风情、品尝美味佳肴、感受旅游乐趣,都是文化消费行为。旅游业就是以生产和制造能满足这种旅游消费需要的产品为己任,并通过与旅游消费者的交换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容的、有特色的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帮助旅游者实现其完美的旅游愿望,同时表现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因此,旅游业既是经济产业,有是文化事业,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旅游业在出售“服务”产品时,要突出文化性,在旅游整个过程中要深入发掘文化内涵,以满足旅游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文化性

我们知道旅游资源分为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他们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自然魅力外,大都具有文化的性质,如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横亘在我国的北方,非常有气势。同时万里长城又有着巨大的文化性质,从孟姜女哭长城,到发生在长城南北的大小战事,从古代的诸侯争战,到近代的抗击日寇,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吸引着旅游者前往,参观游览,“不到长城非好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更不必说,如故宫除了建筑上恢弘的气势,更多的是历代王朝的文化积淀。就连我们的吃饭,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皮,更多的意义是形成饮食文化。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这就是文化。

2、旅游设施的文化性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设施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从旅游交通来看,有现代的飞机、火车、汽车;也有古代的马车和轿子。从旅游饭店来看,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有民族特色的四合院,有少数民族的蒙古包,有傣族的小竹楼,还有土得掉渣的陕北窑洞,这都是不同的文化。

3、旅游者的文化性

我们知道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旅游者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精神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者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在欣赏人文资源时,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尤其显得重要。如你去故宫参观,如果你对中国的明清历史一点都不了解,你就不能领略故宫的王者气势。你一定会觉得没有意思,这就是“对牛弹琴”。

二、旅游业的特点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除了具有经济产业的特性外与其它产业相比,特别是与制造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特点

旅游活动以游览为中心内容,人们为了实现游览的目的还必须在吃、住、行、购、娱等方面进行消费.所以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消费。旅游业作为旅游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要提供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服务,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要。这决定了旅游业的产品是众多企业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标准分别属于若干相对独立的行业,但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业务纽带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旅游业内部各企业间的横向联系。随着旅游活动不断向深度广度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综合性的特点会越来越显著。

2服务性特点

旅游业是以出售劳务为特征的服务性行业,它向旅游者提供的产品是固定有形的设施和无形的服务,使游客得到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其中是以无形的服务产品为主,有形设施和产品是旅游业为旅游者服务的依托和手段。旅游业的各个组成企业分散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服务载体向旅游者提供不同内容的服务。

3外向性特点

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流动性的特点,旅游是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为旅游活动服务的旅游业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提供给来自各国、各地的旅游者的。旅游业开展各项业务的过程需要参与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旅游业在经营中不仅要完成创收、创汇的任务,还要促进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交往,增进人民间的友谊和了解。旅游业的外向 性要求其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旅游产品的生产、组织和营销活动,开展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尊重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特别是在国际旅游工作中,要维护国家的声誉,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往来。 4联带性特点

旅游业通过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必须涉及到许多相关的行业,这决定了旅游业的联带性,满足旅游者多重需要这一纽带把众多不同类型的企业联系到一起,各自提供能满足旅游者某一方面需要的产品。随着旅游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各相关企业出现了联带集中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的方式。横向联合是指旅游业同一类型企业不同经营单位之间的合作。纵向联合是旅游业相关的各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出于经营上的目的,相互达成协议进行合作。旅游业的联带性特点说明旅游业中任何一个相关环节脱节,旅游业经营活动就难以正常运转。

5敏感性特点

旅游活动的发展历程和旅游业的各种特性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多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内部因素是指业内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有关的多种部门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协调。外部因素是指各种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使旅游业在某一特定时期或地区内有很大的波动性,不论是旅游客源地还是旅游接待地的各种微小变化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对旅游需求发生作用,从而增加旅游业经营的不稳定性。这使得旅游业的微观经营和总体发展都具有较大风险,旅游业各组成企业要不断改进经营、调整产品、创新业务,增强抵御风险的基础和应变能力。

6旅游业的社会性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旅游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旅游,而是人民群众的大众旅游,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具人广泛的社会性, 7旅游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点

判定一个企业或行业是否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看其工资成本在其全部营业成本中所占比例的高低。比例高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低的就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旅游业的产品是以提供劳务为主的旅游服务,同其它行业相比,不存在销售成本或销售成本较少,从而使工资成本在全部营业成本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所以旅游业被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国际上所公认的。一般情况下旅游部门每增加一名服务人员,社会上就要增加五名间接服务人员相配套,所以旅游业又成为各国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行业。

但如果我们仅从狭义上理解旅游业,它又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如我们前面讲到狭义旅游业的四大支柱之一的饭店业,如一座5000万美元的饭店,需要服务人员900人,人均占有资本5.56万美元,这一比例是很高,完全可以说它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旅游业必须依赖和吸引异地客流,所以旅游业自始至终具有对外开放的特点。

8旅游业的涉外性特点

如1979年以前我国旅游接待主要是为了争取外国人和华侨来访,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国,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属于友好接待性质。那时对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政治效果而不是经济效益,主要根据政治条件选择接待对象。旅游业的涉外性 把我们旅游从业人员推向了外交的前沿,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从业人员具有外交人员的素质,掌握必要的涉外知识,特别是自己言谈举止,注意维护国家和形象和民族的尊严。我们有一些旅游从业人员,崇洋媚外,傍老外,也有的旅游从业人员宰老外,这些都是一些不好的行为,有损我国的形象。

我们知道气候等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我们的可以用于旅游的闲暇也有季节性,像我国就是两个旅游黄金周,所以使得旅游业具有季节性

9旅游业的季节性特点

旅游业的季节性给旅游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什么呢?旅游旺季时,旅游接待能力不足,而旅游淡季时,旅游接待能力闲置。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旅游差价来调节淡旺季,旺季时调高价格,让一些旅游者错开旅游高峰期,淡季时调低价格,让有闲暇时间的旅游者,充分利用旅游接待能力。如黄金 周时的价格要比平时高四分之一。二是在旅游旺季时多雇佣临时工,如饭店服务人员,兼职导游员等。旅游业还是一个波动性很大的行业,

10旅游业的脆弱性特点

如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及西方的旅游业受到重创;打了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朗和伊拉克的旅游业依据一蹶不振;我国1989年的**也使我国的旅游业受到影响,但最先恢复的也是旅游业,到1992年底,我国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就恢复了1989年的水平。

第3篇:简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

概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国际声望的日益提高,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高潮,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汉语教学工作。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就是指母语不是汉语而是其他国家语言的外国学生,这就涉及到各个国家的学生状况,然而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学习的目的等不同,教学的方法和效率也就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不同教学方法,鉴于此,以我国的邻国日本为例,简单阐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

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关系,但从总体上来说,古代中国影响日本,近代后,中国则通过日本的桥梁认识西方并开始现代化的进程。

中日从蒙昧到原始氏族文化的时期基本相同,但中国在五千年前进入父系氏族,而日本在公元前

2、3世纪才开始进入父系社会。

在公元5世纪,百济博士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著作带入日本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中国的秦汉文化已经非常灿烂了,汉文化体系已经形成。此后,日本的统治阶级将汉文化作为社会变革和文化选择的范本,从而完成了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文化被视为雅文化和正统文化。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落后于欧洲,日本积极“脱亚入欧”,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也使得日本也不再单单吸收中国文化,而是向更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

日本汉语教学历史

日本的汉语教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大约在弥生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汉字系统传入日本时在王仁将汉字材料带入日本的时候,即大约在公元5世纪初。此后日本通过汉字开始了解中国文化,而汉字又帮助日本创造了书面文字作品和创造其自己的文字。

日本正式实施汉语教育是在1871年,当时的日本政府和中国清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需要中文翻译,于是日本外务省开设“汉语学所”。后来由于战争,日本的汉语教育经过许多挫折,知道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多,日本开设汉语的课的大学逐年增多,汉语被列为大学外语教学科目,汉语教育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当代对日汉语教学基本现状简介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的大学以汉语教育为专业课程的系或学科逐渐多了起来。现在,日本的500多大学中,95%以上都已经将汉语列为主要外语课程,其中有85所大学还开设了中文专业。目前,汉语在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

根据日本财团法人国际文化论坛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日本现有475所高中开设了中文课,占全国高中总数的8.6%。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约有100万人,而且由于近年来中日贸易往来频繁,日本企业中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要应对这么多人的学习需要,仅靠学校开设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日本的中文私塾教学也非常热,且班级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当然也有人坚持自学或一对一教学。

此外,日本还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汉语测试系统。主要的汉语测试有5种:

1、汉语鉴定考试(中国语鉴定考试)

2、汉语交际能力鉴定考试

3、中文翻译基础能力鉴定

4、商务汉语鉴定考试

5、汉语水平考试(HSK)

其中,参加“汉语鉴定考试”的人最多。

对日汉语教学特点

面对人数众多的日本汉语学习者,在日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经过长年的摸索和分析,总结出这一教学对象群体的共同特点。

第一是语言要素部分的特点。此部分将分别从特点最突出的语音和汉字两个部分介绍。

首先是语音,接触过日本学生的老师应该可以感觉出日本学生的汉语发音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他们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声母的h、f、z、c、s、zh、ch、sh、j、q、x、l,元音的u、ü以及声调上。

1、日本学生会将汉语中的舌根擦音h[x]和唇齿清擦音f[f]发成日语中的双唇擦音[Ф]。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单独发h是没有问题,但是在音节中就会出现偏误,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单独发音练习,应该结合整体认读音节来练习,h与开口呼相拼比较多,而且发开口呼音节时,一般嘴巴张得比较大,[Ф]出现的几率不大。当h与e相拼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双唇虽然是展开的,但不相合。当h与以o为韵腹的韵母相拼时,唇形是由大圆到小圆的。而发f时,要注意上齿要接触下唇。

2、大多数日本学生发舌尖音z、c、s、zh、ch、sh和舌面音j、q、x是发不准的,这样就容易将“杂志”说成“杂技”,把“爪子”说成“饺子”,影响了正常交际。会出现这类错误主要是因为日语中没有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就用舌叶音去代替这两组音。同时,又因为日语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因环境不同而形成互补分布,没有辨义的作用,所以学生还会分不清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要解决前一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先发“i”,然后舌面往上颚一贴就发出了“j”,发“zh”只要舌尖往硬腭一触就即可。解决第二个问题只要用常用的吹纸法就可以了。

3、边音“l”可能是日本学生最容易发错的音了,既容易受母语影响发成闪音“ら”,又容易和汉语中的鼻音“n”和舌尖后擦音“r”混淆。就容易把“绿”说成“日”,发“哪”、“来”等字的声母让人感觉发的是“l”又是“n”,还把“日本”发成“立本”。那么针对边音、闪音混淆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发“le”,让舌头持续、稳定地顶住上齿龈,延长发音。针对鼻音、边音混淆的问题最常用的就是捏鼻法。而最后鼻音、舌尖后擦音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发音时舌尖碰到上齿龈就是“l”,不碰就是“r”。

4、元音“u”和“ü”也是日本学生的发音难点,尤其是后者。发汉语中的u[u]时容易发成日语中的“ぅ”,舌位没有中国人后。而发ü[y]却因为圆唇度不够,舌位不够考前,反而发的想u的音。针对圆唇度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小镜子,时刻提醒学生要圆唇,针对舌位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低头发音,强迫咽腔缩小,比较容易发“u”。

5、至于声调问题是因为日本学生受母语中升降格的影响,经常把“春风”说成“纯风”,把“土地”说成“徒弟”。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手势法帮忙正音。

然后是汉字方面。众所周知,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让欧美人扎耳挠腮、无从下手的汉字却是日本人可以手到擒来的。但就如日本学者舆水优先生所说的,当日本人学习汉语时,有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就是“已经认得的汉字”。它们既是有利条件又是不利条件。说它们有利是因为日本人对汉字有整体的认知感觉,书写上基本没有大问题。但是麻烦也随之而来,首先日本汉字是繁体字,其次,他们有自创的简体字,而我们的汉字现在大多数是简体字,日本学生不认识,就算是字形一致的,又有可能与日本汉字有细微的差别,如“图”。还有比较麻烦的是,字形相同,词义却相去甚远,最典型的就是“手纸”,在汉语中的意思不用赘述,在日语中这个词表示“信纸”。

所以,越是这类看似有利的方面越需要老师下功夫研究其中的差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二是文化部分的特点。中日两国的文化总体上还是相似的,比如尊敬师长,说话方式委婉等等。但是不可否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跨文化交际问题何时何地都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日本人早上见面互道“早上好”是约定俗成的事情,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例外。此外,他们还会围绕天气情况寒暄一番,但是不会谈论有关对方生活、家庭、工作、年龄等个人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见面为了表示亲密,会问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又如,中国人会觉得大恩不言谢,过度的感谢会显得见外,而日本人会不断重复感谢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就又会产生分歧。还有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不要直截了当地否定,这会让学生觉得尴尬和不快,甚至让他失去学汉语的信心。对于学生的点头,老师也不能就一概认为学生听懂了,这只是他们表示对老师的尊重的方式或者表示他们在听,所以老师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听懂了。再者,日本人对家族以外的人的身体接触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老师也要避免表示亲密的身体接触,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反感。

第三是教师部分的特点。近几年,日本的汉语教育发展和教育市场的扩大是超出预料的,自然汉语教师就出现了短缺现象。日本大学还是尽力做到做好,每所大学至少配备了1到2名专职的中国籍教师,还有几名“非专任”中国籍教师。但是有的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社会上的汉语教学机构和组织,大部分情况都是专业与非专业教师混杂,有的老师是科班出身且有教师资格证明,有的只是会讲日语的华裔,或是中国留学生。这个现状是需要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努力来改进的。

第四是教材部分的特点。目前,日本的汉语教材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多彩,汉语教科书的出版量也是连年增加。教材的内容多半强调浅显易懂和趣味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IT的发展,光盘已经取代了磁带,MD、MP3等携带方便的听说教材和电脑软件也应运而生。这些教材基本上用于大学初级汉语和日本语言学校或公民馆等地的普及性教学。专业课教材选用的几乎是本校或外校知名教授编写的,而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具有一定修养和深度系统性的教材并不多。

在教材方面,我国打入日本的教材并不很多。其致命的弱点一是语言问题,二是编写人不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特点,编出来的教材无法让日本人喜欢,三是缺乏教师参考书,四是翻译的日语解释错误较多,五是趣味性不大,内容比较死板。所以,只有两国的编辑队伍相互合作才能取优补缺,写出适合日本人在本国系统学习汉语的优秀教材。

结语

文章简单地选取了几个方面介绍了日本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其实对日汉语教学只是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对外汉语教学要“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国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对外汉语教学却重视且必须具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教师分析、研究和掌握各个国家学生,甚至是语言文化的特点是能极好地促进教学的。所以,国别汉语的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多个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特点,帮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更加游刃有余地掌握课堂。

第4篇:简述世界芭蕾五大时期的风格特点

摘要:芭蕾,法语Ballet的音译,素有“西方文明的结晶”、和“贵族艺术”的称谓,还有“高雅艺术”、“脚尖舞”的别称。世界芭蕾被划分为五大时期,分别是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当代芭蕾。不同时期的芭蕾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世界芭蕾 五大时期 风格特点 正文:

早期芭蕾风格特点

早期芭蕾是指从1500年到1832年间的芭蕾。17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对欧洲芭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芭蕾从歌剧的余兴节目中脱离出来,成为具有戏剧情节的一种艺术。

这个时期的舞者,不像现在具有修长的肢体和灵巧动作,以及丰富多变的高难技艺,再加上当时舞者穿着沉重服装,表演时需要佩戴各色面具,从而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芭蕾形象大不相同。

在这期间,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这一巨作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事众神林立、香水喷涌、富丽堂皇、精美异常的花车以及坐在上面的智慧女神雅典娜。

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的芭蕾受封建思想约束较为严重,人们思想还不够开放,处于对神的深切崇拜之中,芭蕾的发展几乎完全是为贵族阶级服务的,发展不够全面。

浪漫芭蕾风格特点

浪漫芭蕾是指从1832年到1876年间的芭蕾。这一时期的芭蕾在舞剧题材上创造的是“童话神话” 的取向;在审美观念上奠定的是“轻盈飘逸” 的理想;在动作指向上确立的是“垂直向上” 的习惯;在服装风格上形成的是 “白色纱裙” 的模式。因而“浪漫芭蕾”也称为“白裙芭蕾”。

这一时期芭蕾的最大贡献是推出了后来成为芭蕾身体语言符号的经典技艺——脚尖舞。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被称为“芭蕾之冠”的《吉赛尔》,其中幽灵吉赛尔凄楚感伤的独舞以及为情而舞、令人心碎的《坟场大双人舞》令观众大为叫绝。

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的芭蕾较重视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更为重视舞者的高难技艺,也开始重视舞者的表演功力,以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这时的芭蕾已经不完全是为贵族阶级服务了。

古典芭蕾风格特点

古典芭蕾是指从1877年到1898年间的芭蕾。古典芭蕾的鼎盛时期开创

于俄罗斯,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编曲、“古典芭蕾之父”彼季帕与其弟子共同创作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被誉为古典芭蕾的三大经典之作。这三部经典巨作中最令观众流连忘返的是《天鹅湖》第二幕中奥杰塔与群鹅们同跳的《天鹅大群舞》、 《白天鹅双人舞》、 《睡美人》中奥罗拉公主与德西雷王子携手同跳的《婚礼大双人舞》、《胡桃夹子》中少女克拉拉的独舞。

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的芭蕾舞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还有了多种舞蹈样式: 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和群舞以及性歌舞。舞蹈中比较重视舞者的高难度技艺的发挥以及男女演员之间完美的配合。

现代芭蕾风格特点

现代芭蕾是指从1909年到1977年间的芭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俄国芭蕾大师福金创作的芭蕾《仙女们》以及米歇尔·福金编导、安娜·巴甫洛娃主演的《天鹅之死》。

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的芭蕾淡化了戏剧情节,希望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创作手法多样化,创作思想呈自由开放型,重视组舞和群舞的表现力。

当代芭蕾风格特点

当代芭蕾是指从1977年一直到现在仍在发展着的芭蕾。当代芭蕾是集前四个时期辉煌成就之大成的硕果,在审美原则、创作过程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积极借鉴和吸收现代舞的一些经验,融合现代舞训练体系,因而形成了具有现代意识和当代精神的新芭蕾风格。当代芭蕾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威廉·福赛斯编导的《多少悬在半空中》。我们可以从这一作品中总结出,当代芭蕾弱化了审美性,甚至完全摈弃了戏剧般的情节性,在其中可以看到很多现代舞的影子,使芭蕾俨然成了竞技型舞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吉赛尔》视频资料 《天鹅湖》视频资料 《仙女》视频资料

《多少悬在半空中》视频资料

第5篇:14-3简述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

1、学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

小学和中学的学制主要是“六三三”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主要是“六三”制,相当一部分地区进行了改革学制的实验,主要有“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但仍有部分地区实行“五三”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是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许多地方普通高中的需求增大,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增长速度放缓。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报考学生少、开学后报到率低和部分学校本身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考生要求以及学校收费标准偏高等原因也存在不少问题。

(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层次上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近年来,不仅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部分高等院校还合并,并且通过“211工程”、“985”计划等行动而加强重点高校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

2、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同时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专科教育的任务和权力下放到了省级政府。

3、投资办学体制。

投资办学体制的特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教育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发展校办产业,企事业和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以及设立各种教育基金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新体制。

第6篇:简述《三国志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时的方法及特点。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

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

比如同样是抓阄,就有两处描写:

第一处是第二十二回中刘岱、王忠二将抓阄。“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二人在寨中商议。岱曰:“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曰:“丞相先差你。”岱曰:“我是主将,如何先去?”忠曰:“我和你同引兵去。”岱曰:“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王忠拈着“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来攻徐州。”这段反映的是二人怯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景。

第二处是第七十一回黄忠、赵云二将抓阄。“忠曰:“看我先去,如何?”云曰:“等我先去。”忠曰:“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先争?”云曰:“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忠依允。当时黄忠拈着先去。云曰:“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如将军依时而还,某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忠曰:“公言是也。”这段突出的是二人争为先锋。读者相互对比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褒贬。前者给人的是消极和沮丧;后者给人的是昂扬斗志和蜀汉集团的自信满满。同样的抓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确了。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言语的对比在《三国演义》里多次都有记录。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双方实力时,就有相当精彩的对比言语。“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

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对比。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 “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授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辩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在此暴露无遗。

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关公曰:“汝怎敢抗吾?”(于)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汙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

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

首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并对刘备身边的谋士加以贬低,用来反衬“卧龙”与“凤雏”的才能。接着徐庶出场,并通过几次对曹操的战斗表现了徐庶的军事的才能。后来徐庶被曹操以计骗走,这时作者再次衬托,徐庶走马荐诸葛,并且说出“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把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个台阶。之后刘备三顾茅庐,又通过刘备遇到的各个与诸葛亮有关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诸葛均及黄承彦等,他们的才能以及高风亮节,实质上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诸葛亮虽未出场,但他的性格、品德已借助这些人物烘托了出来。

在正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为由杀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没有报复周瑜,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计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枝箭。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对刘备发动了军事斗争,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处于下风,他的计策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只落得“即生瑜,何生亮”的下场。罗贯中对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笔墨,却是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不仅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且通过周瑜的忌贤妒能、气量狭小反衬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

书中曹操对诸葛亮形象的衬托也非常鲜明。在赤壁战败后,曹操逃至乌林、葫芦口和华容道处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但笑声未止,在三处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此处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曹操的狡猾、奸诈,也正由此衬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另外,两人都曾担任丞相,总揽朝政,但通过“许田打围”中曹操的描写便以其“奸”来反衬出“白帝托孤”的诸葛亮形象之“忠”。正如歇后语所说那样“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作为作者不遗余力刻画的反面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衬诸葛亮形象最为可贵的一片“绿叶”。

到了后期,司马懿便成了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同时借助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映衬,如“空城计”一节,司马懿领大军杀至城下,见诸葛亮坐于四门大开的空城之上操琴,不但不攻城,反而以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因此领兵退去。司马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通谋略,极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来映衬了诸葛亮随机应变、奇谋妙算的形象特点。

通过以上诸多人物的衬托,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展现,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在《三国演义》中,像这样的处理还有很多,如“温酒斩华雄”,先是写了各路诸侯的几位上将出战,但都不出数合便败于华雄之手,表现出了华雄的勇猛。经过层层铺垫,作者才写关羽出场,“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而此处作者对于关羽如何英勇善战、华雄如何被斩,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写,非常巧妙地使用了侧面烘托及气氛烘托的手法,再加上华雄及其他上将的陪衬,一个高大勇武的关羽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恰当地运用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四、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刻画大量地使用了夸张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张)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三声夸张的大喝,便将张飞勇猛豪放的性格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样,像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进行塑造,像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凸现“小霸王”形象;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骑救主成为千古美谈;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江东小儿夜不敢啼等等。

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像,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是不存在的。《三国志》的《吴主传》、《文聘传》中记载,“借箭”与“空城计”的故事分别为孙权和文聘所为,把两则故事放在孙权、文聘身上,从整部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而夸张化地放在诸葛亮身上,却能显出诸葛孔明的智慧过人。作者之所以进行如此的虚构夸张描写,就是要将诸葛亮刻画成智慧的化身,并将其神化成为半人半神的形象。因此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罗贯中在使用夸张手法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将夸张用在了对人物故事的安排和语言的描写上。因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取得了成功,突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使其艺术形象丰满,给人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总上所述,《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属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美、生动、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还让我们认识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能,并对后来的古典小说人物塑造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7篇:行政公益诉讼的特点

如果社会生活中存在乱排污水、滥伐森林损害生态环境安全、森林安全等公共利益的现象,而这些侵权行为又没有侵害特定公民的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具有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没有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责,那么该如何启动法律程序惩处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呢?

文章从案件来源、起诉主体、被告、诉讼请求、诉前程序等方面阐述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特点。

案件来源:一般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是在人民检察院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的。人民检察院履行职责包括履行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等。

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只限于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权,但是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需要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但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提起公益诉讼案件的审批权下放至省级检察院的除外。

被告: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而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都可以成为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如: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水利局、林业局、草原监督管理局、森林公安局、生态文明建设局等等。 诉讼请求: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法院提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并可以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者确认无效,并可以同时责令行政机关采取补救措施;责令行政机关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

诉前程序:检察机关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之前,应当先行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纠正违法行为或者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检察建议书后一个月内依法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及时书面回复检察院。经过诉前程序,行政机关拒不纠正违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由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检察院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推行,对全社会都是有益的,既可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又可以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行政职责,也能很好得维护公共安全,让大家生活在一个青山绿水、树木成荫、和谐健康的环境中。

上一篇:学校班班通培训计划下一篇:综合部部长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