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产业兴旺的发展策略

摘要:通过分析福建乡村发展现状、产业基础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福建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总体思路,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农村非农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新型经济利益共同体、产业融合平台等六大策略,以及提出规划引领、组织建设、项目支撑、要素保障等政策建议,以期加快构建和完善福建乡村产业新体系,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福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福建;产业兴旺;总体思路;高质量发展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7.010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dustry Prosperity in Fujian Under the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Jinhua, ZHANG Liling

(Fujian Evaluation Center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ujian; Industry prosperity; General ide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统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福建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2]。

1福建乡村发展现状与产业基础

1.1乡村与乡村产业概念

乡村是指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所以,乡村的范畴基本涵盖了除城市以外的广大区域,包括乡镇和农村,居民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

顾名思义,乡村产业是指乡村范畴内所有产业的总称,包括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与农业关联产业(二三产业)、手工业等非农产业。

1.2福建乡村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进展。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村党执政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社会更加安定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福建省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1.3福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2017年,福建省农业增加值2.442.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7.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2.44亿元,乡村常住人口1.377万人,占总人口3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35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种植面积达117.94万hm2,全年粮食产量665.40万t,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47万hm2,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1%。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10万亿元,其中蔬菜、水果、畜禽等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跨越千亿元大关。创建了安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特色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形成。建成高效设施农业13.07万hm2,建设高标准农田36.33万hm2。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持续提升,新建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3.16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 724个,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居全国前列。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福建百香果等6个农产品获第十五届国际农交会金奖,永春芦柑等4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效应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增长点,已形成了以福州、漳州为代表的水产品和果蔬加工业,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代表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以内陆山区县为代表的茶叶、肉类加工业等,并相应地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和发展一批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9%。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已培育建宁、武夷山两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农村电商、产销联盟、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

1.4福建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建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仍以农户和小农经济为主,农田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主劳力外流较严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尚未形成,农民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不强,农村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权责不清,权益被侵占,村财实力较弱,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不强;四是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能力各地差别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产业兴旺的总体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其逻辑结构来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治理有效是基础,乡风文明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五位一体同步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3-5]。

围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的要求,福建省要以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创新驱动、融合增值和服务支撑为重要抓手,依靠机制创新强化平台型龙头的带动作用,依靠组织创新激发链式集群的参与活力,依靠路径创新构建综合服务的价值体系,依靠广大农民智慧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多层次、组织型、交叉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业态,构建新模式,打造新产业,形成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和升级,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图1)。

3实现乡村振兴的福建产业兴旺的基本策略

3.1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现代农业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根本所在。福建省要根据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在确保粮食生产任务(每年播种面积53.33万hm2)完成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茶业、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等八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一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大力发展农业(林业)规模化经营;二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复垦改造山垅田1.33万hm2,继续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三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结合海上风电场规划建设海洋牧场,大力发展大型深海网箱等海洋水产养殖,发展海洋捕捞特别是远洋捕捞业;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和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及数字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五要加大形象宣传力度,努力培育名优品牌,促进农产品增值。

3.2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福建乡村发展新动能。一要依托福建八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丰富农产品、食品的种类和品种,满足人民改善生活的需要;二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交通工具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构建全方位销售新模式,促进农产品和农用物资流通顺畅;三要发挥福建生态和环境的“清新福建”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美食、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四要构建以优势优质农产品如茶业、海洋水产、花卉苗木、林竹及林下产品、亚热带水果、特色畜产、高山蔬菜、食用菌等为核心的若干个全产业链条,加快补齐短板环节,加大项目投资和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

3.3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非农产业是乡村产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有沿海、平原和山区,耕地和人口分布不均,生态环境各有差异,特别是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十分有限,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才能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如泉州市2017年工艺制品企业达到4.0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人(大部分为农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55.56亿元,工艺美术产业已发展为该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也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因此,福建省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一要发挥各地农民传统技艺和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雕刻工艺、红木家具、油画、金银首饰、陶瓷制品、藤铁工艺、香制品、树脂工艺品、佛教用品等工艺美术产业和创意产业;二要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发展制鞋、服装、交通运输等传统民营产业,以及民营医院、健康养老、加油站、电商微商、现代物流等新兴民营产业;三要利用农村田野生态、传统文化和闲置旧民房等资源,大力发展民宿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

3.4培育壮大新型产业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主力军[6]。福建省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生产组织单位弱小的现实情况,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培育和壮大一大批新型的产业生产经营主体。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队伍,在培训教育提高“老农人”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引导知识青年回乡、城市青年下乡、经营工商成功者到农村创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即“新农人”,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二要发展“新乡民”,吸引一批对美丽乡村康体疗养有需求的“回归乡民”和有创新创业创造需求的“情怀乡民”到农村生活,重聚和激活乡村人气,以带动乡村新兴产业发展;三要创立和发展具有较强实力的产业生产组织,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引进和壮大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足、引领动力强的農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四要扶持和发展一批功能较全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专业水平,促进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经济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5创新和构建乡村产业经济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联结紧密、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确保农民有合理稳定的收入,调动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灵魂。农民生存与生活依赖于土地,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农民对土地等资源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一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中,要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以资金入股,农民以土地(资源)入股,通过产业链的构建和合理分工,正确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保证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效益分红以及劳务所得获得多重收益;二是在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中,要按照政策规定加快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把集体资产量化到每位成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保证农民通过资本分红和劳务所得获得多重收益;三是要强调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社会责任,适度让利给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精准扶贫和稳定脱贫奔小康。

3.6加快创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构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和服务体系,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和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包括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渔港经济区和电商产业园等。福建省要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创建一批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一要建设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积极推动武夷岩茶等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5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要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推进安溪国家现代茶业产业园、平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古田县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59个省级、100个市级、30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建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三要在对福建省已创建两批48个特色小镇进行评估验收的基础上,对建设质量高、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予以正式命名挂牌,如仙游仙作小镇、永春香都小镇等,树立典型示范,推动福建省特色小镇和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四要在总结福建省创建东山大浦、石狮祥芝渔港经济区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已列入全国规划的福鼎、三沙湾、三都澳东冲半岛、黄岐半岛、平潭岛群、莆田、泉港、惠安、石狮、晋江、厦门、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15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五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政策优势,扶持发展一批不同层级的农村电商产业园,促进农特产品和农用物资营销渠道畅通,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供给,以支撑和推进福建省乡村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4实现乡村振兴的福建产业兴旺的政策建议

4.1强化规划引领,促进科学发展

福建省各级政府在研究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时,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把实现产业兴旺作为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写入乡村振兴规划。县特别是镇(村)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振兴专项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推强大合力,以规划为引领,促进科学发展,把产业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4.2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统一领导,构建乡村党建、自治、法治和德治“四治一体”的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鼓励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管理,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给予乡村产业发展的人力、智力、财力、信息、市场等支持。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基本要求,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恢复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提升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3实施项目支撑,提高发展质量

坚持构建和完善全产业链的原则,策划生成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平台和补链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核心价值。加强重点项目服务,引导企业等主体到乡村产业平台投资兴业。开展项目全过程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建立科学的中期评估制度,确保项目适时落地实施,提高乡村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

4.4创新体制机制,落实要素保障

统筹整合政府各类涉农资金使用及绩效监督,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振兴。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规模,探索创新信用互助模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平台和项目落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EB/OL]. (2018-03-26)[2019-04-16]. http://www.fujian.gov.cn/zc/zxwj/szfwj/201803/t20180326_2254176. htm.

[2]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意见[EB/OL].(2018-03-02)[2019-04-16].https://www.8yp.com/754-2/.

[3]林峰.乡村振兴规划战略规划与实施[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4]卢凤君,刘晴,卢凤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融合的路径与实践[J].中国工程咨询,2018(5):24-29.

[5]张宇飞,黄宇婷,陈博仡.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的探索:以湖北省英山县某库区村为例[J].中国工程咨詢,2018(5):7-13.

[6]张天佐: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EB/OL].(2019-03-25)[2019-04-16].http://www.agriplan.cn/experts/2019-03/zy-3622_21.htm.

(责任编辑:柯文辉)

作者:陈锦华 张丽玲

第2篇:乡村振兴视阈下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的创新机制探索

摘要:扶贫产业兴旺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由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差异,扶贫产业面临升级困难、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等问题。项目以安徽省岳西县为例,通过搜集县光伏产业资料构建基于PPP模式下的WBS-OBS耦合模型,分析产业建设过程中各参与者间的联系,推导出风险分解结构RiBS,发现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来自于不同方面的风险以及具体的风险承担人。进而根据研究结果探究解决风险的方法,为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提供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扶贫;产业兴旺;岳西县;光伏产业

一、引言

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解决广大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期间,“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被运用于广大贫困地区。扶贫产业依托地区优势,以企业为龙头,与合作组织相结合,加以政府政策保障,解决了贫困地区就业问题,为贫困人民提供生活保障,将传统“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型”扶贫,从根源缓解了贫困問题,为全面脱贫提供不竭动力。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要求,“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产业扶贫”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础,而“产业兴旺”是扶贫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扶贫产业面临进一步转型升级。但由于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局部性与乡村振兴的整体性和全局性之间存在客观差异,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升级困难和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等弊病。[1]因此,探究产业扶贫如何走向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安徽省首个实现脱贫的岳西县为例,分析岳西县光伏产业存在的风险及主要影响因素,对岳西县光伏产业如何走向产业兴旺进行探究,从而为其它地区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认为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是促进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二者总体目标一致。王希农(2021)等学者提出,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重点在于实现产业兴旺,进而带动村民生活富裕,促进可持续发展。杨忠艳(2021)指出通过衔接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能够对脱贫攻坚成果进行巩固,防止出现贫困地区脱贫后规模性返贫现象。[2]

在承认一致性的同时,国内学者同样认为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之间存在差异性。产业扶贫旨在以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摆脱贫困,政策实施往往具有特惠性、福利性、紧迫性、阶段性等特点(刘明月,2020)[3];而产业兴旺则是在已经消除绝对贫困的背景下,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迎合乡村振兴政策(汪三贵,2019)[4]。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的目的、背景等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扶贫产业在实现短期脱贫目标后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无法进一步转型升级以更好服务乡村振兴(陈明星,2020)。[3]

为了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间的有效衔接,陈明星(2020)提出应及时转变扶贫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完善政府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及基础设施。[5]刘明月和汪三贵(2020)提出扶贫产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研发能力等措施。[6]

现有文献研究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与宏观层面设计,于具体衔接机制、项目风险、风险承担者职责、相关保障措施的深入探讨上仍有所欠缺。本文基于PPP模式下的WBS-OBS耦合模型,深入分析产业建设过程中各参与者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风险分解结构RiBS,探究解决脱贫攻坚后岳西光伏产业存在风险的方法,创新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的机制,为其他地区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WBS,即按照一定原则把一个项目逐步细分为各项任务、任务细分为各项工作,进而分配到相关人员手中,直到不能进一步细分。WBS能够帮助项目负责人制定具体项目规划、对相应风险进行溯源及管理,明确项目所需资源种类及数量等。

组织分解结构(Organization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OBS。OBS按照组织内现有的岗位结构划分,把项目活动和工作分配到相关部门及人员手上,进而明确不同岗位所承担的项目职责。

风险分解结构(Risk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RiBS,即对可能存在的项目风险进行分类,形成风险结构,以明确风险具体来源、风险承担者及风险产生原因。RiBS依据具体项目变化,通过RiBS可发现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即政府与私人组织通过签订合同共同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将政府组织资源和企业参与投资与经营相结合,增加公共项目活力与竞争力。[7]

(二)研究对象

岳西县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因其复杂的地理环境,农田水利以及机械化条件不佳,农业生产力低下,工业发展落后,当地经济收入普遍偏低。2015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岳西县利用当地多山的地理条件开始发展光伏产业,打造了全国首个光伏扶贫PPP项目。在光伏产业的助力下,岳西县于2018年率先实现脱贫。

通过搜集岳西县光伏产业资料构建基于PPP模式下的WBS-OBS耦合模型,可以分析得出岳西县光伏产业建设过程中各参与者间的联系,推导出风险分解结构RiBS,探究解决脱贫攻坚后岳西光伏产业存在风险的方法,促进扶贫产业走向兴旺,为其他地区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四、光伏扶贫项目风险识别

(一)风险来源

从宏观环境、项目本身和项目的各参与方三个方面分析光伏扶贫项目风险来源能够全面检测风险来源,为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风险防范措施提供指导。

1.宏观环境

(1)政治环境

岳西县光伏扶贫项目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与项目正常运营密切相关。因此,来源于政治环境方面的风险包括:企业与政府合作关系的变化;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减少;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

(2)经济环境

扶贫产业初期的资金投入对产业的建设起着根本推动作用,政府是否根据地区特征布局产业、地区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来源于经济环境层面的风险包括: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电价波动等。

(3)社会环境

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会对地区劳动力数量产生影响。因此,来源于社會环境层面的风险包括:人口流动性强;人口老龄化;村民接受项目意愿不足等。

(4)技术环境

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对产业的健康发展、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牵引作用。因此,来源于技术环境层面的风险包括: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更新不及时;核心技术没有攻关等。

2.项目本身

结合岳西县产业扶贫到户光伏发电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借鉴许倩等(2019)[8]分解美丽乡村PPP项目采用的方法,构建工作分解结构WBS,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阶段任务。

3.项目各参与方

根据岳西县产业扶贫到户光伏发电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组织分解结构OBS,分析项目参与方主要包括:政府;贫困户;设备供应及安装企业;供电公司;贷款银行。

(三)WBS-OBS-RiBS平面关系矩阵

得出WBS-OBS-RiBS平面关系矩阵如下,以0和1两种数字,描述风险来源、项目任务及项目参与者间关系,其中“0”表示该参与方不需要承担对应风险,“1”表示该参与方需要承担对应风险。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由产业布局、财务及技术研发投入方面产生的造成项目无法正常运转的问题大多由政府承担;同时设备供应及安装公司将承担项目安装及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风险。但项目参与人中风险承担能力最差的乡村居民也会因为产业的不合理布局、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地区先天条件差等因素承担风险,造成返贫风险。

五、解决方案

结合地区优劣势,进行合理地产业布局。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后,政府更应该对扶贫期间的产业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为产业制定可持续地发展政策,做好产业链、创新链升级。

充分发挥好政府服务型职能,利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脱贫攻坚后产业应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政府需转变职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项目中,促进项目自主发展,增强项目竞争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项目各参与方的利益。政府需完善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及法律,保障脱贫地区群众的权益,降低居民所承担的风险。同时针对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定期调查回访,及时解决群众及企业的问题,有效预防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大对技术的研发投入,及时更新相关技术从而提高产业产出效率,及时解决项目运营中的故障,保证项目正常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 侯一蕾,赵正,温亚利.“微产业、多循环”: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的创新机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21,37(03):94-105.

[2] 杨忠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社会主义论坛,2021(05):48-50.

[3] 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4):137-144.

[4] 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5):8-14+154.

[5] 陈明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0(05):149-155.

[6] 汪三贵,刘明月.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8-29+189.

[7] 张静.论PPP项目监管的国外经验及启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06):19-28+206.

[8] 许倩,王振华,高金贺.美丽乡村PPP项目风险识别与管理机制研究——基于WBS-OBS模型[J].经营与管理,2019(04):142-146.

作者简介:方经纬(2000-),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乡村振兴视阈下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的创新机制探索——以安徽省岳西县光伏产业为例》,项目编号:202110378303

作者:方经纬

第3篇:乡村产业兴旺的示范样板

2017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深入贯彻黨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决策部署,启动并批准41个产业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年多来,各地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创建宗旨,在产业融合、技术集成、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联农带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将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等20个产业园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些产业园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有力,成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和乡村产业兴旺的领头羊。

产业有优势具特色,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区

各产业园科学选择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一年多来,各产业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引领乡村产业兴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科学选择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其中,首批认定的20个产业园主导产业覆盖率和适度规模经营率均达到60%以上,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产业园创建是撬动安溪县茶产业的关键一役。我们要再接再厉,抢抓产业园创建契机,努力推动茶产业这一最大民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二次腾飞。”福建省安溪县县长刘林霜说。安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创建中进行了深度规划,致力于打造铁观音产业大格局,花大力气促进茶产业向茶机械、茶包装、茶配套、茶创意、茶食品及精深加工等领域延伸,2018年涉茶总产值达106亿元,比2017年增长9.1%。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建设泡菜原料新品种繁育试种基地、泡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泡菜农耕文化体验基地。2018年,园内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亩,新增7家省级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8%,年加工泡菜原料170万吨,占全国泡菜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河南省正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在17万亩耕地上种植优质花生16.6万亩,带动全县种植花生170多万亩,辐射周边市县种植花生近1000万亩。产业园相继引进君乐宝、鲁花两个“国家品牌计划”龙头企业,以及花生天地、正花食品等以花生油、休闲食品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在园内汇聚,形成了龙头带动、品牌集中、品类齐全的加工体系。

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优势特色水稻产业,通过多种稻米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目前,园内水稻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全部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标准化、生态化,“稻米观光+稻米体验+稻米加工+稻米品鉴+稻米营销”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已经成型。

湖北省潜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好水好虾好稻”理念,通过政府引导、园区创建、市场主导、农民参与,建成标准化虾稻基地70多万亩,其中13个万亩连片基地和65个千亩以上基地,虾稻共作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小粮仓、小银行、小水库和小肥厂”的四小典范,种稻养虾相得益彰,绿色生态变成了优质优价。

湖南省靖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杨梅、茯苓两大主导产业,采用大基地、大加工、大营销和大融合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先后建设了杨梅生态博物馆、后山溪杨梅观光园、飞山文化旅游区、木洞响水杨梅生态园等休闲旅游点以及大批农家乐、农家民宿等,形成“接二连三”“跨二进三”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

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成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

各产业园通过聚集科研、市场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机制。同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吸引实用人才入园创业创新。

一年多来,各产业园通过聚集科研、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机制。同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大力开展创业孵化,吸引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实用人才入园创业创新。

在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世界首台智能大蒜精量播种机每天可播种大蒜50多亩,相当于200名劳动力的工作量,彻底改变了传统大蒜播种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率低的局面。大蒜覆膜、收获机械等先进装备已在园内大面积推广应用。此外,产业园通过品牌优势,聚集了全国70%的大蒜到金乡交易。

吉林省集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了国家人参加工技术研发中心。2018年,产业园内企业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9项,投入研发资金7713万元,比上一年增长429%。

江苏省泗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在园内推进桃果全程机械化生产,购买各类桃果农机具400台(套),为桃农提供打药、施肥等服务,节约了60%的生产成本。目前,桃树移栽、施肥除草等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浙江省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2.1亿元搭建杭州湾现代农业研究院、沧海慈湖农创客基地、国际食品研发中心三大科创平台。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累计投入50多亿元,形成了优质粮食和精品果蔬两大主导产业。

山东省栖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苹果园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精准防控”等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个。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农业农村部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廖小军等高层次人才17人,开发出苹果脆片、苹果酵素等系列苹果深加工产品。

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区

各产业园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创建全过程,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促进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协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加速转变。

一年多来,各产业园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创建全过程,大力推广应用精准施肥、生物防控、节水灌溉等绿色生产技术和秸秆就地还田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促进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协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加速转变。产业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比例达到80%以上。

陕西省洛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家庭农场种养循环、大型养殖与散户对接循环、果园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模式,推进果业绿色循环发展。支持园内企业实施“果、草、畜、沼、水”五配套生态循环模式,建成有机肥加工厂6家,年生产有机肥15万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降低5%以上。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规模化瓜菜生产园区达到21个,渠路全面配套,喷灌、滴灌实现全覆盖,水肥一体化面积达5万亩,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比例达100%,成为我国对俄、朝、韩三国重要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让“绿色”坐正席唱主角,大力推行的稻田养鸭有机农业模式,不仅能给稻田除虫、除草,鸭子的粪便也可作为有机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随着“鸭稻共作”的广泛推行,稻田养鸭、养蟹等“一稻两吃”种植模式在产业园遍地开花。

黑龙江省庆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定位稻米全产业发展,聚焦绿色有机精准发力,秸秆造纸、生物质发电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开展。目前稻壳汽化发电项目正在推进,已完成秸秆堆沤肥2.5万吨。

江西省信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把脐橙产业作为富民产业,通过推广“无毒化栽培、绿肥套种、水肥一体化、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治理”等15大标准化生产技术,使脐橙生产朝标准化、优质化、集约化和绿色高产高效方向发展。果园水肥一体化率达65%以上,生态标准化率达80%,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达6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达到了90%。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成为联农带农增收示范区

各产业园积极探索联农带农增收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年多来,各产业园积极探索联农带农增收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日子越过越红火。

贵州省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深化“三变”改革,把国有公司、村集体、企业、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示范样板。园内共有3.32万户农户(其中贫困户0.56万户)以土地流转入股猕猴桃产业,实现保底分红12068万元;农户在基地务工实现收入15230万元,其中贫困户收入4472万元。2018年产业园带动脱贫16763人,占全县脱贫人数的26.17%。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潍县萝卜和寒亭西瓜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依托,大力推行“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议收购保民收益”等联农带农模式。目前已有6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2018年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发展有机茶为突破口,打造“普洱思茅有机茶”公共品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农民入股+保底分紅”等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产业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8年实现6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50元,超过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蔗糖为主导产业,坚持带农、惠农、富农、兴农导向,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保底价+市场二次连动价”的“二次分红”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优先返聘”模式,“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金融”的“保底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第4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发区大力推进产业兴旺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2月4日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内蒙古的国家级开发区,改革的试验田,在农村经济建设一直走在全区前列。2012年2月设立的沙尔沁工业区,是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发展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态文明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惠民示范区,也是开发区实现“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的希望之地。

自2012年以来,沙尔沁工业区对40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进行高标准基础建设,引进了利乐包装、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日月太阳能、三主粮天然燕麦、坤瑞玻璃、麒麟明珠胶原蛋白、爱迩电子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为统筹城乡发展、繁荣乡村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能进一步强化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下一步,开发区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引进更多农业企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领农户共享发展,与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发展合力,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第5篇:【乡村振兴战略大家谈】鲁家村篇 聚焦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怎样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央视推出的“厉害了 我们的新时代”第二季《乡村振兴战略大家谈》第二集,聚焦产业兴旺,“三农”专家张红宇、叶兴庆、顾益康与广大农民朋友面对面,共话乡村振兴。

今天我们来到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这里是安吉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经典样本。亮点一:小火车和十八个农场4.5公里长的铁路串起了鲁家村18个家庭农场,小火车已经成为了鲁家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点睛之笔。小火车改变了鲁家村原来的样子,也改变了很多鲁家村村民的职业。鲁家村的村民成为了火车司机,鲁家媳妇卖起了旅游产品。亮点二:草莓和酥梨的故事背后鲁家村果园摘下的草莓

三十五块钱一斤,很好卖,游客自己会过来采摘。陕西乾县的上陆陌村的酥梨乾县的七旬老人贱卖酥梨,一斤梨只卖三分钱。两个农产品同样都好吃,为什么草莓卖的价格很高,梨卖的价格却很低?“三农”专家张红宇如是说张红宇草莓卖的价格很高,说明产品已经和体验、产品生产、体验农业做到了一块。梨的价格不好,因为缺乏宣传,当地可能没有这么个市场,没有这么个氛围。换句话讲,产品没有变为商品,跟现代农业丝毫没有关系。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里边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新时代、新农业、新业态,产业兴旺是夯实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发现乡村价值,做大产业蛋糕,走一二三产融合之路。在中国这片广袤的田野上,农业将会越来越有奔头!延伸阅读通过市场化实现乡村振兴 安吉鲁家村的“逆袭”之路

安吉县鲁家村,有2200多位村民。村民们都说,心中最幸福的声音,便是村中旅游小火车的鸣笛声。“呜”的一声,响彻小村,听似烦人,为何人人期盼?老百姓一语道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有游客,就有收入,大伙儿都是“股东”,自然有我一杯羹,能不开心吗?

鲁家小火车

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深有感触:鲁家从未像今天般心齐,今天般昂扬。可又有谁知道,在他上任前,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空心村,村集体收入不足两万元,还背负着150万元的外债。时至今日,鲁家借用“美丽乡村”的支点,把整个村打造成景区,撬动了20亿元的投资,村集体资产增至1.2亿元,2016年村民纯收入达到32850元。2017年8月,鲁家还入围全国首批15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说实话,鲁家村实在太平凡,名人故居、名胜古迹、产业业态,一样都没有。尽管离县城不远,可路况很差,难有区位优势。这样的乡村在中国遍地都是,缘何鲁家能在短短几年,成就这段从资不抵债到富甲一方的“逆袭”?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鲁家村寻找“致富密码”。

改造环境、植入产业,推进整村式发展

鲁家有13个自然村,过去,一没资源,二没产业,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农田山林荒废不少。在外闯出名堂的人有很多,但愿意回来的却很少。一些村民办猪场、养鸡场,基本属于自给自足,利润不高,污染不小。

泥巴路、土坯房,房前屋后的臭茅坑,全村1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个垃圾桶。一到梅雨天,村道污垢不堪。鲁家溪是村里的母亲河,可河床里满眼垃圾,碰到连续大雨经常发洪水。眼见村庄日渐衰败,许多人连家庭聚会都放在了城里。

作为土生土长的鲁家人,朱仁斌同样长年在外经商,可心里仍然念着村庄。2011年换届,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准备用行动来改变落后面貌。几天后,县里开大会,公布187个村的卫生检查结果,鲁家竟然全县垫底!会上会下,朱仁斌满脸发烫。

鲁家未来路在何方?依靠工业经济显然不可能。安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朱仁斌马上想到能否借此机会,先把基础条件改善好。可一算,创建美丽乡村的精品村需要1700万元的资金。尽管政府有部分补助,但对于负债累累的鲁家来说,差距遥不可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怎么办?朱仁斌决定采取多种方法搞筹资:首先,盘活土地资源,筹得500多万元;紧接着,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补助金和各项涉农项目资金。最后,实在太穷,朱仁斌就到处筹钱,甚至还个人作担保去借款。个中艰辛,难以言说。

鲁家村

就这样,一边筹钱一边干。修建办公楼,添置篮球场;铺了水泥路,再予亮化和绿化;通了自来水,每个自然村又建了化粪池和污水处理池……才几个月工夫,当年,首批4个自然村都通过了县美丽乡村精品村的考核。有了示范带动,剩下的自然村纷纷效仿。两年后,鲁家成功获得“美丽乡村精品村”的称号。

光有好环境还不够,朱仁斌明白,想要可持续发展,“造血功能”必不可少,这就得植入新业态。正当踌躇不定之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这令朱仁斌眼前一亮:村里有1万多亩低丘缓坡,发展农场再合适不过!

关键是怎么把美丽乡村和家庭农场结合起来?这时,朱仁斌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资300万元,聘请高端专业团队,对全村按4A级景区标准,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再设置18个家庭农场,根据区域功能划分,量身定制各自的面积、风格、位置、功能等。

尽管在今天看来,村里高价做规划不算新鲜,但那时,人们普遍不具有这一理念,自然颇为不解,甚至当面泼冷水。可朱仁斌坚持认为,这钱花得值。那时,美丽乡村在安吉已遍地开花,何以另辟蹊径?他认为,传统的点状、局部发展,或者单一优势产业已不再受用,必须立足全局,转为整村发展,把田园式建设推向更高层次的花园式建设。

纵观整个规划,“差异化”是核心词:18个家庭农场各有侧重,错落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大区块,再用一条长达4.5公里的轨道列车,将这些农场有机串联,再融入休闲农业、民宿餐饮等经营业态,整个村子变成了一个旅游区。

小火车穿梭在一个个家庭农场之间,把鲁家村串成了一个大景区。

从招商到选商,村集体与企业联姻

规划解决的是顶层设计,具体还得看落地。2015年新春一过,朱仁斌便开始着手招商。一开始,为了吸引投资,招商前,朱仁斌也用了些“招数”:先是把在外开酒店的弟弟、弟妹请回来,“下令”认领农场带头干;后又动用人脉,让老朋友参与其中;最后,他还拉着一支十多人的队伍,专门前往台湾考查农场经营。因此,在大规模招商前,鲁家已有三四家农场入驻。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问题也开始随之浮现。“万竹园”老板陈贤喜过去一直从事景观竹的经销,2013年看中鲁家村的规划后,准备再延伸到一产直接搞种植。尽管按照设计,18家农场不存在直接竞争,但他发现,毕竟大家都属于小型规模,竞争力相对有限,光靠一己之力,很难成气候。

能否联合经营、抱团发展?朱仁斌的想法恰好与浙北灵峰旅游公司不谋而合。2014年,灵峰公司与鲁家村合资组建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者以51%的股份控股,后者以上级部门项目投资和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入股。

如此一来,两者权限清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公司负责全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面上的统一运营;村集体则把握方向,提供土地流转等中介服务,并为公司和农场争取政策和项目上的优势。

那么公司和农场间,又是什么关系?“乡土农业”运营总监唐永前告诉记者,简单说,就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统,由公司负责统一的基础设施配套、运营管理、市场推广,以及统一指导所有农场的产品销售和定价;分,则是农场具体的施工建设,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由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旅游公司负责专业化运营,联合后,整个村就是一个大平台,大家统一规划、平台和品牌,实行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从而达到共赢。”朱仁斌坦言,以一村之力,去建设和经营规模如此浩大的旅游区,难免力有不逮,“这种经营机制,则恰好解决了落地困难。”

有了规划,有了机制,鲁家村马上有了资本集聚的“洼地效应”。到2016年4月,家庭农场的招商引资任务宣告圆满结束,还比预期多了3个农场,总投资超过了20亿元。

记者看到,名单中,有蔬菜农场、果园农场、红山楂农场、万竹农场、野猪农场等。每个农场尽管规模不大,介于100亩至300亩之间,但投入却不小,像花海世界的投资是3.4亿元,中药农场的投资是两亿元,最大的养老项目投资高达10亿元。

现在,运营方还在不断“头脑风暴”,思考如何创新内容,来吸引和留住更多客人。2017年“十一黄金周”,尽管还未正式对外开业,却已有5万多名游客慕名而来。朱仁斌说,有了这个大平台后,现在的鲁家村,已从“招商”变为“选商”,仍常有投资客抛出“橄榄枝”。

鲁家村又要打造高科技房车营地

美丽变生产力,6笔收入促共富

“鲁家的未来,村民最多将会有6笔收入!”谈起“致富密码”,朱仁斌认为,“三农共富”最为重要。怎么个共富法?6笔收入又分别是啥?记者好好盘点了下。

首先是租金收入,全村7000亩流转土地,平均每户的租金约为8000元。第二是就业收入,目前已解决700人就业,2016年发放工资2000多万元,预计正常运行后还将更多。第三是创业收入,如今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有30余户人家将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开门迎客后,预计每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第四是分红收入,根据测算,旅游区每年可迎来30万游客,按照人均消费200元计算,将产生6000万元营业额,除去成本和农场主的分成,鲁家村在公司所占的股份能分得600万元。而随着景区不断完善,游客不断增多,村集体经济也将逐年倍增。

最后两笔收入更有意义,也最难估量。2016年底,鲁家成立了美丽乡村“两山”培训学院,并成为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千名好支书的现场培训基地。“未来的培训收入将十分可观,随之衍生出来的模式化输出,还将为外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从建设、设计、技术到资本的全方位服务,因此,最后一笔收入就是模式收入。”

“三农共富”有啥好处?安吉银元家庭农场老板娘张小华认为,农旅融合离不开资本投入,但现实状况是,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弱,无论资金还是技术,或者人才都相对短缺,而工商资本参与其中,能聚集更多现代要素,补齐发展短板。不过,资本下乡不能光让“老板乐”,关键得带着老乡一起乐,因为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人,农业才是发展主体,不能代替老乡,更不能剥夺老乡。

“利益共享,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内涵之一。这条准则坚守住了,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朱仁斌解释说,说到底,鲁家村的创新模式就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高度融合,从而实现共赢共享。

根据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方案,未来3年内,鲁家村还将至少投入4.5亿元,这注定又将是一次飞跃。而发展好了,就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与主人翁意识。游客来村里游玩,如同回到老家般,热情与好客成了所有村民发自肺腑的情感。

(原标题《鲁家村的“逆袭”之路》,原作者蒋文龙、朱海洋。编辑吴丽燕)

第6篇: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

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程渭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总书记在海南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要求,今年6月至8月,我带领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围绕乡村“产业兴旺”问题,先后到部分市、县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调研期间,听取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与部分乡镇、村“两委”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户进行交流座谈,进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充分听取意见。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地虽然都比较重视乡村“产业兴旺”工作,但新思路、新办法不多,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为此,我们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供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而做出的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农村,在城乡差距大。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明显是“四化”的短板。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四化”就是不完整的,其他“三化”建设也会受到制约和拖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尽快补齐“四化”短板,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也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和人才,集聚人气和财气。离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系统深入研究“产业兴旺”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编制全省乡村产业振兴规划。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较早,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与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老百姓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各地还有一些同志存在着认识或理解上的误区,或把“产业兴旺”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现代农业,或片面地理解为发展乡村旅游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思考。为此,要科学认识“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实施乡村“产业兴旺”的几个要点。

(一)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因地制宜

“产业兴旺”具有丰富的内涵。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

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要优化一产。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然而,调研中发现,在当前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大多被自觉不自觉地轻视了。虽然大家都在谈要农旅结合,但实际上“农”讲的不多,“旅”讲的较多;在资金投向上,对“农”投的不多,对“旅”投的较多,轻视一产的倾向在有的地方较为明显,这并不符合“产业兴旺”的客观要求。农是本源,否则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还是要坚持基础产业不能动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排斥农旅结合,而是积极鼓励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进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到工作中,要大力发展“农业+”,农业适合与什么结合就与什么结合,但核心还是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用一个模式去套。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乡村,则要坚持宜种(种植业)则种、宜养(养殖业)则养、宜林则林、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运(物流业)则运,要根据各个乡村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培育产业发展方向。这方面,我省已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如安吉县黄杜村发展白茶产业、永康市下贵村发展养龟产业、余姚市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磐安县乌石村发展乡村旅游、临安市白牛村和缙云县北山村发展农村电商、象山县东门村发展美丽渔村等等,都实现了强村富民的“产业兴旺”目标。这些乡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二)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规划先行

“产业兴旺”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要根据乡村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为乡村“产业兴旺”引路导航。当前,我省一些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市场热门什么就发展什么,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存在较大的隐患。

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多规合一。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县(市、区)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相衔接,不能各搞各的,更不能相互矛盾,否则也难以真正落地。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当地主导产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此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好之后,要坚持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都有一个较长的培育期,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半途而废或频繁变更。

(三)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群众主体

乡村“产业兴旺”的主体是群众。群众主体就是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主体力量,而不是旁观者和跟随者,其本质是群众工作。“产业兴旺”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农民群众。乡村产业发展一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乡村产业发展要积极吸引群众参与,而不能代替群众做决策。一个村到底搞什么产业,怎么搞,一定要注意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不能搞长官意志。实践表明,任何一件事情,群众要做的,我们去帮一把、推一把,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做得很好;群众不想干的,或是群众还没想通的,我们就推着他们干,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先做好群众工作,统一群众思想,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群众的力量来共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四)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改革创新

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改革创新,既要深化改革,也要创新体制机制,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培育、激发和强化乡村“产业兴旺”新动能,重点要在农户承包地制度、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财政与金融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一是推进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创新。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省农户承包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高效利用,有的被抛荒闲置,有的利用效率低。为此,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盘活农户承包地资源,要全面完成农户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认真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承包地依法有序流转。要进一步明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权的关系,充分维护农村集体对承包地发包、调整、监督、收回等各项权能,保障其有效履行承包地集体所有人职责,提高集体在农户承包地流转上的话语权。要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登记发证,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真正落地。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通过对山垄田、冷水田进行整治,既可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经整治的连片土地还可以发包给新型经营主体来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推进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改革创新。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涉农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二三产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利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兴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休闲旅游接待服务企业。充分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通过适当的改造发展养老产业和精品民宿,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或养老,发展康养产业。对那些撤并搬迁后的村庄原址,除保留一部分农业设施用房或开发民宿等乡村旅游用途外,可因地制宜对农民原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土地取得的用地指标通过市场化出让取得的出让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农技推广由行政服务体制向社会化服务体制转变,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投资、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整合和统筹协调各种支农政策措施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农业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改变财政支持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推广项目给予支持,推多少付多少服务费,这样既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以本事论英雄”,不管是农技推广人员,还是合作社或是种养殖大户,或是农民“土专家”,都可以参与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来。要以水稻产业为样板,推进全省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社会化服务企业做强做大。

四是推进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力度,优先支持、聚焦投入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探索财政撬动金融支农新模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带动金融投资,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建立风险保障资金,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带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兴旺”的指导意见,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乡村“产业兴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三农”产品、拓展“三农”业务,促进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

(五)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真抓实干

实施乡村“产业兴旺”一定要坚持真抓实干,要有战略定力和足够耐心,搞产业千万不能搞成“运动式”“口号式”的。“运动式”“口号式”的推进,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挺热闹的,实际上往往不可持续,几年后回头一看,很可能还会带来包袱。调研中发现,各地在实施“产业兴旺”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种“运动式”“口号式”产业发展现象。比如,一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农产品发展、村庄景区开发,都是一拥而上,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乡村“产业兴旺”必须真抓实干,要坚决避免搞形式主义,尤其不能搞成运动式的,否则结果就是劳民伤财。

(六)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党建引领

基层党组织是“产业兴旺”各项政策的最终执行者。“书记有思路,村民有出路”。实施乡村“产业兴旺”,关键还要依靠基层党建,坚持党建引领。在实践中,要切实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带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乡村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人才;但是没有产业,乡村又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党委政府要推动“产业兴旺”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好党建来引领产业发展。实践中,同样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换一个有能耐的村支书,换一支有战斗力的村“两委”队伍,取得的效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反过来,产业发展了又能进一步巩固基层党建,巩固乡村基层治理成果。为此,必须切实选好配强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当家人”,对于有些村支书不得力的或是有的村“两委”班子不得力的,该换的要换,该外派的要派,切实把上级的各项要求抓紧落实到基层。要充分利用村级班子的基层发动与组织功能,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其投身乡村“产业兴旺”大业,带动群众创业就业,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第7篇: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之田园综合体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差异,建设美丽乡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成为新型城镇化改革浪潮中的新样本、城市与乡村融合互动的新模式。而什么是“田园综合体”呢?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是在特定的空间环境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充分利用农田景观的独特性,将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有效开发的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田园综合体”不是打造一个旅游度假区,而是要打造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小镇,或者称为新型小镇,包含农业生产、体闲旅游、村镇建设、社区管理等综合功能的公共空间。是新田园主义的主要载体,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简单概括是“农业+文旅+地产”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在建设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内容呢?首先,打造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注重农业种植与田园景观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园综合体的作用,在提供农业采摘时,让游客体验田园风光。相对于其他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的规划更加合理,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同时注重科技的投入,现代农业与普通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科技的投入与创新应用。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占有比重,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以“科学家”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注重新品种的开发与研究,做到全自动化现代农业。其次,在打造以“科学家”为主的同时,应该也要注重对农民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改变农民观念,吸收大学生农民,引进大学生,为其提供发挥专业特长的场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健康安全问题,现代农业从播种到生产完成都采用科学安全,过程可追溯的方法,最大程度保证现代消费者的安全、天然的需求。最后,完善配送网络,线上线下同时发挥作用,让消费者零距离吃上最优质、最新鲜的产品。

现代农业行业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背后,是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各个方面开始改革,让农民收益最大化,从而在建设田园综合体时我们应该注重四大方面。

一、打造生态为主,开发为辅的绿色农业。依托当地现有的绿色资源,以及遵循村民意愿,以自然村落为开发单元,然后打造绿色农业,注重生态价值,形成绿色增长极。

二、健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生产链。从原材料、运输、到加工、出成品,要注重每一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扩大农产品流通通道,加快流通速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农民的收益。同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建立农产品品牌,赋予农产品更多的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长期的资源。

三、三产融合,打造田园景观。实施“农业+”的方式,通过三产融合的方式,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扩展现代农业的研发面、生产链、销售渠道等。将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发挥最大机能,凸显三产融合的机动性。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建立观赏型农业,让消费者置身自然生态环境中,体验乡村风情,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让消费者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改变人们对现代农业和自然的理解。同时也带动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充分受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业是小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基于经典传统产业、、历史和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全力兴建特色小镇,可将农业基地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乡村特质及资源条件,制定不同的开发主题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构建各具特色的乡村美丽田园,避免同质化竞争。

总体而言,田园综合体是城乡文化聚集的平台,建设田园综合体,整合产业资源,集农业科研与生产、生态休闲与观光,可与更多的人共享美丽乡村生活,打造我国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和推进提供途径。

第8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精准减贫视角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胜利推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当前仍然面临艰巨的减贫治理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新时代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

关键词:精准减贫;

乡村振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截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届时农村的绝对贫困会暂时消失,但贫困问题会一直存在,扶贫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历史任务。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对“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全党工作重重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位列我国七大发展战略的第4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1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乡村振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农耕文明的区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1.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gdp已然超越日本,占美国gdp7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户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必须振兴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才能确保城乡一体的全面发展。

1.3乡村振兴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乡村振兴,将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城乡生产空间高效利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始终确立以人为中心,把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兴家园,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走出一条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1.4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增添精神慰藉,带来全面充分的发展。

2精准减贫下乡村发展的总要求

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我国依然要砥砺前行,大力实行减贫政策。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对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发展要求得到了显著升级。由抽象的“生产发展”升级为层次更高的“产业兴旺”;

由要求一般的“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升级为要求更高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由不作效果要求的“管理民主”升级为富有成效的“治理有效”。现在的总要求赋予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水平、更高需求的新涵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精准减贫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3.1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积极贯彻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真实。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加快推进精准减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精准减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2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47%,已经接近65%-70%的城镇化顶峰。然而由于人口巨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13.3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耕地质量较低。因此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美国式单一的大規模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而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精耕细作之路。因此,乡村必须保证适度人口。但是由于乡村发展不景气,而城市变化巨大,迫于生活压力和房价的剧增,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大大减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同时,由于人口过快、大量集中至城市,城市发展又面临新的“城市病”。城市与乡村是鱼水关系、血脉相融、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均衡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因此,应该转变“以城统乡”的思路,更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位置,让广大乡村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新局面,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3明确土地承包期限

明确土地承包期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长30年”,这一利好政策极大的增加了农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农业投资人的兴趣,让其放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更有底气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做好长远规划,对中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提升意义重大。同时,有志青年不必漂流在外,在乡村就可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3.4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当前,传统的农业理念、经营方式和种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休闲、养生、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通过渗透融合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产业要兴旺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5明确乡村治理体系

明确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当前,部分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严重弱化,农村基层“苍蝇式”腐败问题严重,成为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自治”上,要创新村民议事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法治”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村民树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3.6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

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当前,乡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呈现“386199”的特点,发展农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留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较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三农工作队伍人才缺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把“懂农业”放在第一位,切中“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本领恐慌的要害;

同时,只有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在乡村扎下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民富。要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本质属性,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农村职业学校校长队伍,要引导种养能手的农民工返乡,鼓励大学生和涉农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开创新天地。

4结语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主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总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需求。只有乡村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只有乡村实现小康,中国全面小康才能得以落实;

只有发扬乡村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才能永续传承。因此,乡村兴,国家兴。

参考文献

[1]雷望红.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8.

[2]王雨磊.精準扶贫何以“瞄不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三重对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1):88-93+128.

[3]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01):6-11.

[4]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01):65-73.

[5]李军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j].当代农村财经,2018,(01):2-6.

[6]郭园庚,鲁俊辉.准确把握当前乡村发展难题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j].经济论坛,2018,(02):74-78.

第9篇:乡村振兴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现将市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党的建设促振兴

(一)着力推动村干部清理选配工作,夯实干部基础。

坚强把村干部清理选配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开展x个联审联查,共排查出曾受刑事处罚人员x人,在押刑事拘留人员x人,未发现“村霸”与涉黑涉恶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情况。通过免职、引导辞职,x名村干部全部清理,根据“一人一档”原则建立了档案,并要求乡镇党委同步补齐配强。目前,x次村干部空缺岗位已经补齐x次,还有x次村委会成员岗位正在履行补选程序。还完善了村干部联审机制,今后坚决杜绝受过刑罚、涉黑涉恶、村霸等人员进入村干部队伍。同时,注意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在农村实行了党员与群众推荐、支委会票决、自然屯公示的发展党员“两推一决一公示”办法,大力发展x岁左右年轻人农民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建立了农村发展党员回避、预审与备案制度,解决“近亲繁殖”问题,为优化村干部队伍储备力量。

(二)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夯实组织基础。

仔细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高三年行动规划,聚焦“四有”党支部建设,坚强对症下药,逐村制定整顿方案。市级领导、乡镇党政“一把手”、驻村工作组联合包保,推动转化升级。经过逐一考核验收,全市x次软弱涣散村已转化x次,占x%。聚焦带头人队伍不强的问题,在全市排查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村党组织书记x人,全部调整撤换,充实配强。结合村干部清理工作,积极推动村书记、主任“一人兼”。全市x次行政村,实现“一人兼”的x次,占x%。聚焦村党支部“两化”准绳不高的问题,在x村、x村打造x次党的建设工作示范点,组织各村学习,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聚焦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的问题,开展了“为民服务承诺”活动,每次村党支部至少承诺x件为民实事,年初以来,x次村共承诺x项,已兑现x项。聚焦党员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开展了“党员+”先锋行动,x名农村党员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代办服务、环境治理、平安稳定中向群众承诺践诺服务事项x项。

(三)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物质基础。

召开了全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暨推进“空壳村”摘帽工作会议,建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工作方案,确定了“空壳村”全部摘帽的工作目标。通过新增地源收费、发展产业工程、盘活集体资产、开展合作经营等方式,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目前,全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x次,占x%;收入x万元以上的村x次,占x%。其中,通过村办企业取得经营性收入的村x次;盘活村固定资产取得租赁收入的村x次;开展新增地源收费的村x次,已收费x万元,增强了村“两委”办事能力。剩余x次“空壳村”将通过新增地源收费,年底前全部摘帽。

二、着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扶贫助振兴

(一)当好驻村工作队轮换工作,派强用好驻村工作队干部。

经今年x月新一轮工作队调整与驻村干部轮换,全市共新增x支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总数达到x支,派驻工作队员x名,其中x人兼任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共计新选派帮扶职责人x名,并完成入户对接,全市x户贫困户均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

(二)严格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考核。

20xx年上半年,共计对x名出勤不达标的驻村干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通报批评,通过市委组织部“xxxxx”微信公众号进行曝光。对x名出勤不达标且履职不力的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通报曝光,并责令派出单位免去其中x人站办所长职务。

(三)严格加强驻村工作经费管理。

共向x支驻村工作队拨付20xx工作补贴资金x万元,拨付上半年定点驻村扶贫干部生活补助x元,申请财政资金x元,为x名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与x名驻村工作队领队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高效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创立有利条件。

(四)多方联动全面开展帮扶。

团市委组织xx次村年轻人农民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市妇联开展“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帮助xx镇x-x岁建档立卡贫困儿童办理免费入园,为贫困家庭解决现实困难;通过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为x名贫困高中生共争取到x元“xx助学”救助金;在xx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各乡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面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爱心妈妈志愿陪伴”公益活动。开展“两癌”贫困母亲救助工作,为x名农村建档立卡“两癌”贫困母亲与x名低保“两癌”贫困母亲争取共计x万元“两癌”救助金。开展“爱心超市”物资筹集工作,征集价值x万余元的爱心物资。市委统战部开展“百企帮百村、助力精准扶贫”行动,着重企业和x次脱贫任务量大的村进行点对点结对子,整体上做到了全市x次有脱贫任务的村都有企业进行对接。在积极对接,充分互相掌握优势与需求的基础上,帮扶主体和贫困村共同商定帮扶措施,充分发挥“名誉村长”与“名誉副村长”的作用,在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捐赠扶贫等方面达成帮扶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推动措施,大力展开了帮扶推动工作。

三、着力开展乡村人才建设工作,以人才强振兴

(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深入实施“村村能人培训规划”,集中在农闲季节举办各类轮训班,主要在x岁以下“后备能人型”中选拔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农民,在“强村带动型”、“经营管理型”、“中介服务型”、“科技创新型”中选拔x岁以下综合素质好、能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的农村能人参与培训,20xx年村村能人培训x人个。

(二)持续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为了更好地落实一个性创业补贴与扶贫创业奖励补贴等政策,针对*家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民创业主体与x家小额担保贷款的商户进行了电话回访,对符合条件的将落实补贴政策。推行“一窗通办”、“网上受办”的创业担保贷款经办模式,进一步优化经办流程,简化办事手续,截至x月初,发放创业担保贷款x笔x万元,其中为x名自主创业农民发放贷款x万元。

(三)集聚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乡村振兴。

积极启动金秋助学希望项目圆梦行动,面向社会各界筹款。将“妇女之家”活动阵地进行了充分延伸,在全市创立了以“微创业”、“微联谊”、“微家风”、“微宣传”、“微公益”为主题的x次“妇女微家”示范点,指导与带动妇女提高创业致富能力。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关爱帮扶、环境整理、移风易俗、素质提高等志愿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目前全市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每次乡镇成立x次分队,已吸纳志愿者近x人。组织年轻人一代非公经济人士企业家赴农村调研,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支援乡村经济建设的热情。年轻人非公经济人士xx响应国家号召,在xx乡xx村成立了xx市庆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申办成立了xx市杂粮协会,协会现有会员x家,有杂粮种植基地x余亩,带动了粮食种植大户种植红小豆等杂粮的热情,提升了农户粮食种植效益。xx市文化公司经理、年轻人非公经济人士xx响应市工商联号召,为xx市x次乡镇x次扶贫爱心超市,捐赠了x万余元爱心物资。深入开展“乡村教师进名校”等农村教师培训工程,共派出x人参与培训,着力提高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