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核心基本功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师核心基本功

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再认识

【摘 要】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的教学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强调学生立场。在此条件下,也应重新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考量。以生物学科为例,教师应重视知识选择与整合、活动设计与组织、动力激发与维持三个方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基本功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关系。

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布之后,考核方式的转变也在督促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在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教师教学基本功也需要重新进行考量,笔者基于生物学科进行阐释。

一、课堂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再认识

学科核心素养要落脚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以教师教学要更强调学生立场,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评价方式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发展。

课堂要素由学生、教师和知识三个方面构成,对应的过程要素即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知识的呈现。站在学生立场的角度,课堂要素应该强调学生,过程要素应该强调学生的学,因此,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对于活力课堂的探索,最初是从教师的活力、学生的活力和知识的活力这三个并列角度着手的。近年来,我们进一步从学生立场来看,整个课堂教学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提出了学习课堂的探索,将原来并列的三个要素转变为具有方向性的关系,也就是教师和知识都要指向学生(见图1)。

在学习课堂中,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不再是原来单纯的并列关系。在教师与知识的关系中,教师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表征方式,凝练支持学习活动的问题(或问题序列),确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组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系统,也涵盖了配置资源、布置环境、程序与规则、方法指导等。在知识与学生的关系中,在教师的设计下,课堂所涉及的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要适应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课堂并不是把原来关于课堂的教学模式推翻,而是从学生立场和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度重新认识课堂。

二、教师基本功的再认识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和学习课堂的背景下,笔者以生物学科为例进行阐述,教师的三个基本功为知识的选择与整合、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动力的激发与维持。

1.知识的选择与整合

在教材内容编排到位的现状下,教师还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位教师都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授课的,只有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刻到位,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知识的选择与整合能力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即先进性、科学性和真实性。

(1)先进性

先进性要求我们选择核心概念、前沿知识和带有文化立场的知识。

一是选择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观念,高中课堂的内容应当少而精,即强调最核心的知识。比如,对于“结构与功能观”这样一个基本的生命观念,应该选择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理解完成相应的功能,或者说具备一个特定的结构,就能完成相应的功能,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学习核心概念还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在当今时代,我们的学习速度难以跟上现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因而要更强调观念,而不是知識和概念。而核心概念的学习才更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认知层面的观念。例如,根尖的结构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概念,这个核心概念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和模式,帮助我们应对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二是选择前沿知识。教师要敏锐地发掘那些将来对学生有深远影响但尚处于研究过程中的前沿知识。这些知识未成定论,教材在呈现知识时非常审慎,但是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讲授,因为学生能通过学习,感受知识发展的脉络和知识的动态性。

三是选择带有文化立场的知识。教师要注重选择有文化立场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劳动和崇尚英雄的价值观。让学生不只是追演艺圈的明星,更要追科学界的“明星”,追那些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明星”,让学生崇尚劳动,发扬中国人勤劳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的变化也在提醒我们要坚决抵制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的倾向,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理念。

(2)科学性

如果说先进性侧重知识的选择,那么科学性除了强调知识的选择,更强调知识的整合。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并不是一手材料,而是经过教师加工处理之后的知识,因而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科学性。

知识的科学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保证知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准确性,不能教授错误的知识。对于这一点,有些教师可能盲目乐观地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但事实上即使是在某些正高级教师的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也不能保证是完全科学、准确的。对此,教师应当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补足自己在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和缺陷。二是经过教师整合的知识应当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特点,否则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的拼凑是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生命观的。

方法的科学性其实涉及知识整合的问题。知识的整合,就是构建一个学科教学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由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两部分构成。在课堂上,教师要按照学生认知体系来重新整合学科知识体系,在整合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例如,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从细胞到组织,再到器官,最后到动植物体,对学生来说,难点在于理解组织的概念,这是教师教学要突破的关键。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认识细胞、认识不同的细胞群,把组织理解为细胞群;也可以从器官的角度加以理解,如番茄果皮和果肉的细胞组成和排列特点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组织。教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通过知识的整合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表征形式就是教师的板书。

认知过程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理性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3)真实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出发有所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此外,真实性还强调现实生活的真实。

2.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解,但教学活动的落实同样也不容小视。这里的活动是指广义的活动,其核心要求是程序性和组织性。

(1)程序性

不同类型的知识获取和认知途径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要有程序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教学的程序性和探究教学的程序性。

概念教学的程序性是指教师在问题情境中抛出一个概念,分类展示若干个感性的材料,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对比、判断和归纳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概念,随后将概念放到新的情境中加以扩展,这样的过程就体现出清晰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之,如果不符合程序的科学性,就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有些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性状的概念时,给学生展示的例子都是生态结构一类的,如皮肤的色泽、单眼皮和双眼皮,然后让学生据此进行概括和定义,学生只能认识到性状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无法归纳出性状也包括生物体的生理特性(见图2)。

探究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提问题,然后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设,根据已有的假设(预期)进行方案设计并且实施方案。如果方案的实施结果和预期一致,则假设成立,问题得到解决;若不一致,则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序(见图3)。

笔者强调活动设计的程序性是因为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本身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探究本身的特点。由于不同类知识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相应的教学和学习程序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程序性问题如此重要。从活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程序的,特别是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要注重对课堂程序性的把握,从课堂的开始再到最后的完成都要具备程序的科学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把每堂课的程序都转化为探究的过程,这个探究指的是思维上的探究,即从设置问题、做出假设、进行求证再到最后得出结论,不一定是完全以实验的形式开展。

活动的程序性的表征方式同样也是板书,教师要在板书中体现认知过程。这种体现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通过知识整合的方式,二是通过认知线索来体现。当然,教师还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板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学生在课后通过板书不仅能回忆起知识的结论,还能唤醒有关知识获得的过程的记忆。

(2)组织性

程序加上纪律(控制)就是组织,课堂的环节和组织参与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和进行的,教师要对之加以控制和组织。例如,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展程度的控制,有多少学生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在什么时机发挥引导作用。课堂必须是要有组织的,如果一个课堂没有组织但效果卻非常好,这样好的课堂效果是具有极大巧合性和偶然性的。

探究性学习则更需要强调纪律,缺乏纪律的探究性课堂不仅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使教师丧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也难以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程序、纪律外,还要重视分工。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分工和程序是相辅相成的。小组发言时,如果每个组员都要发言,那这一组的发言时间就要控制好,如果派代表进行小组发言,那么做汇报的学生和不做汇报的学生的状态和参与度一定是不同的,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有自己的分工,能在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如果不加以分工,那么可能一个小组的不同学生最后就变成一个学生,或者学生会因为没有参与感而选择离开小组。如果教师想帮助组里的某个同学以达到鼓励的效果,对于小组分工就要有特别的安排,鼓励那个学生承担代表小组发言的任务,并给予小组高分作为特别嘉奖。

课堂上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的学生:参与者、旁观者和反对者。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控制,旁观者很容易滑向反对者,所以课堂组织是教师不可忽略的一项工作,通过提升课堂的组织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成为参与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旁观者和反对者。

最后,对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还应当注意的是,在程序和纪律上要保证学生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在自由和纪律、灵活和规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3.动力的激发与维持

动力的激发与维持的基本要求是趣味性和志向性,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特别缺乏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生物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由此激发学生对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的兴趣。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的学科兴趣引向学科志向,进而让学生在树立学科志向的基础上,逐步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志向乃至人生志向。在动力的激发与维持的过程中,教师就从原来传统的学科教师转变为学科导师。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类别课题“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AFA17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作者:李晓辉

第2篇:基于新时代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教师基本素养分析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转化作用不可忽视。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团队合作素养、技术信息素养、学科教学素养、社会公民素养。

关键词:团队合作素养;技术信息素养;学科教学素养;社会公民素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性学科课程。

一、分工协作,凝心聚力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素养。团队合作素养,是指政治教师能够与学生合作,并支持他们发展成为全面参与的、积极的社会成员;能够与同事协同合作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能力。在校本研修的理论探讨环节,政治组首先分发十九大报告的完整资料,并组织老师自主学习十九大报告;然后分别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开展专题研讨;同时注意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由学校聘请市级十九大宣讲团专业讲师为老师们现场指导,并请本组具有较高教学教研能力的老师对十九大报告进行专业解读。通过理论探究,老师对十九大报告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适时对宣讲内容进行合理分工:两位老师从八大方面简要介绍十九大报告的新论断、新思想、新举措,另两位老师则选择报告中的亮点内容,如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等部分,进行精细、专业的剖析。对十九大报告内容的科学宣讲,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征程,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于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担,有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二、借助信技,增光添彩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技术信息素养。技术信息素养,是指政治教师能够有效地将信息通用技术融入学与教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和支持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和建立信息。在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政治组的老师们认真备课,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其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源。如在宣讲导入时,播放微视频“习近平为你描绘新时代”,紧凑的内容、震撼的配乐、灵动的画面,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有极大的冲击,既可以帮助学生生动了解十九大报告关键词,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宣讲“十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时,为学生展示图片新闻“天眼”“悟空”“墨子”、C919等创新建设方面的巨大成果,师生们都叹为观止,这些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让学生对自己的祖国充满自豪感,爱国之情骤然提升。在宣讲“九个方面的发展新举措”时,播放视频新闻“各界期待两岸共圆中国梦”“民生新举措让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十九大报告对于解决两岸关系、解决民生实事等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效果,结合实践经验可以引导学生更准确、科学地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有效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

三、精专细作,夯基提能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素养。学科教学素养,是指政治学科教师具备全面的政治学科和跨学科领域教学的知识,能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营造良好风气的学习氛围,有效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十九大精神宣讲课的实践中,政治组老师把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适当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观察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老师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每位成员写一句简短的心得感想,然后整组组合为一首以“学习十九大 不负我青春”为主题的诗歌作品。最后各组分别大声朗诵本组的作品与同学们共勉。该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而且兴趣浓厚,创作的作品切合主题并极富趣味,关键是很好地表达了学习十九大报告后的真实感受,对于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效果显著。

四、有国有家,胸怀天下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高尚的社会公民素养。社会公民素养,是指政治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提高自己和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对全球、全人类负责,鼓励学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在校本研修的评价与反思环节,政治组老师结合学校相关工作的安排,组织学生分别开展“庆祝党的十九大,展示国家发展新成果”手抄报比赛、“十九大报告知识问答与竞赛”等活动,对十九大宣讲课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结果显示,同学们对十九大精神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提出“我们的青春与新时代共進”“不负时代,不负青春”“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响亮口号,并表示:一定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希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人民利益、为全人类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段秋芬

第3篇: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天津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成绩进行描述,在分析青年体育教师说课、体能、运动技能(专项和选项)状况的前提下,探讨性别、年龄、职称等教师个体特征变量对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影响,揭示体育教师基本功及与此相关的说课、体能、运动技能(专项和选项)的相关性,以期促进人们对体育教师基本功教学建设的认识,并提出建议: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和有“知”和“能”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有目标、有选择、有分类的培训和训练;择优聘任有一定教学工作实际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专家型教师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辅导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 教学基本功;青年体育教师;说课;体能;运动技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确定为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人必先强己”,所以,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的教学之基、成效之道,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体育教师掌握进入教师职业的基础和前提。青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不断发挥着作用,人们也在关注和期待他们快速走向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因此,加强中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市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成绩进行描述,在分析天津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说课、体能、运动技能(专项和选项)状况的前提下,探讨性别、年龄、职称等教师个体特征变量对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影响,揭示体育教师基本功及与此相关的说课、体能、运动技能的相关性,根据比赛成绩揭示的资料和信息,促进人们对体育教师基本功建设的认识,以期创设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策略,通过提升教师说课、体能、运动技能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有效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

1研究方法

以2011年天津市各高校参加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94名中青年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根据《关于举办第2届天津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2](以下简称“通知”)参赛、报名办法,通过各高校预赛选拔推荐正式在职、在编40岁以下(含40岁)的青年教师总数的20%参加全市总决赛。2011年天津市各高校参加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实际参赛并获奖人数(一、二、三、优秀奖)共计94人。其中:男性63人,占67.0%;女性31人,占33.0%;年龄最大为40岁,最小为23岁,23~29岁为39人,30~40岁为55人。无职称为2人,占2.1%;初级职称为38人,占40.5%;中级职称54人,占57.4%。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运用Excel 2007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运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来考察青年体育教师说课、体能、运动技能成绩状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青年教师中主要为初级(40.5%)和中级职称(57.4%),初任职阶段多为初级职称,不同职称教师在说课、专项技能、力量素质成绩和总分也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初任职阶段的体育教师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也说明教学基本功是职前教育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教师在初任和胜任这2个专业发展阶段,教学技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制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监控及评价等方面的技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发展[6]。初任职阶段需要在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及体能,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从说课、运动技能和体能3个方面考量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状况,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在性别、年龄和职称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别和职称在说课、运动技能,以及体能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女性教师基本功成绩均值略高于男性教师成绩均值,女性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令人瞩目;不同职称教师在说课、专项技能、力量素质成绩和总分也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新入职的体育教师迫切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职前教育的重要方面;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与说课、运动技能,以及体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课、运动技能,以及体能之间呈现影响的多样性和影响关系的复杂性。

3.2建议

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认识,学校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教学交流研讨、保持和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的制度保证和环境支持,引导教师把教学新理念与教学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和有“知”和“能”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有目标、有选择、有分类地培训和训练,择优聘任有一定教学工作实际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专家型教师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辅导教师。

建立有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具体效果,避免教学工作中的错误与偏差。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教师教研活动进行修补与完善,把青年教师培训和效果情况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2021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津教委[2011]100号.关于举办第2届天津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S].

[3]吴森.什么是说课及怎样说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215.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93.

[5]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3.

[6]张明成.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发展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2.

作者:王慧琳

第4篇:组建核心团队基本准备

如何组建核心创业团队

根据一个来自创业中国的统计数据:在创业的前5年之内,就会有90%的企业会倒闭;在5年之后,在剩余10%的企业中又会有90%也将会退出市场。也就是说,在创业的前10年的时间内,只有不到1%的创业者会幸存下来。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是人,也就是你的核心创业团队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那么,到底该如何组建一支良好的核心创业团队呢? 第

一、是识人选人。这是组建创业团队的第一步,也是打好根基的重要基础。

1、创业团队成员的性格选择。

俗话说,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性格。当然,没有任何的两个人是性格完全相同的,但是我们可以把人群大致分为四种性格群体:领导型、和平型、完美型和活泼型。一个优秀的长远的创业团队是应该能够集合这四种人群的团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策略。团队里力量型者有助于公司冲锋,和平型者有助于团队空气湿润,完美型者有助于团队严谨和推进计划、活泼型者有助于气氛轻松、推广公司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之中,绝对不能有两个核心成员位置重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不能有两个人的主要能力完全一样,否则只会因为不停出现的矛盾而创业失败。

2、创业团队成员的年龄要求。

该如何平衡创业团队中的年龄是一般的创业群体还未曾重视的事情之一。一个团队除了性格要能互相补充之外,年龄互补因素也非常的重要。年轻人拥有无限的创业热情和信心,但是容易冲动,又没有资源和人脉关系;年长者虽然偏于保守、容易安居乐业失去激情,但是却有很多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源。所以最佳的创业团队成员年龄应该是一种激情与现实的平衡关系。

3、创业团队成员的资源要求。

纵然是白手起家的创业团队也并不代表就真的一无所有,因为想要创业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这里的社会资源可以指客户资源、资金资源、供应链资源、市场资源、政府资源等等。在创业初期,怎样打开市场是首要难事,这时就要依靠创业团队成员的现有资源了。 第

二、是团队软性要求。

1、创业团队不能太过于强调民主。

有些创业团队,想学大企业的管理制度,结果遇到什么事情都跑去开会讨论解决,却因为七嘴八舌难成定论而耽误时间。创业团队一般人员结构简单,可以由决策者一举定论,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

2、创业团队的目标一定要统一。

知道自己的公司现在该做什么,以后要做什么非常重要。切忌成员好高骛远,朝令夕改。并且,一定一个目标决定下来之后,就要保证整个创业团队绝对执行,齐心协力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第5篇: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实际上,核心素养也属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

核心素养是对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高中课程体系和各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纠正过去教育的偏差,比前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如以下方框图所示。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和责任。各维度主要包含的各要素形成如下的学科素养体系。

在即将颁布的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达成水平都提出了参考评价指标,每个维度都划分为从“水平一”到“水平五”共五个等级。 由于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所提出的关键指标的是通过各学科教学都可以育成,也是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因此高中物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实际上也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例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语言”素养的概念,就不再是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所专有,这一概念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远超了语言学科的范畴。高中物理教育在“语言”素养的培养上,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与交流”素养为“核心素养体系”服务,侧重培养学生有机运用文字语言、代数语言、图形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力求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研究或思考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单一显现的,而是以整合的方式予以表现。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也不是彼此孤立地发挥作用,也是在一个人身上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中所罗列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一个整体,各项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三、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核心素养与能力是有所区别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核心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不能错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高中教育就要抓住这一阶段的关键期,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达成这一阶段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2]。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中慢慢形成。为了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1.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

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比如,在实验中养成独立操作、记录数据,收拾实验器材,整理桌椅等物品。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环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容纳别人,采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需的“礼仪文化”。只有通过学校营造这样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才能促进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阳光走上社会。 2.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领悟物理的思想与方法,更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另外,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也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不兴趣,对什么都不爱好,那么他将来就可能对许多事情都漠不关心,不注重自我发展,也就容易成为平庸的人。 目前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水平从表面上看不成问题,但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物理学习只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和应付高考,完全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根本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目前高中教育中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是扼杀学生好奇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业负担,特别要设计好作业和考试的次数、数量和难度,做到恰到好处,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态,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有敢质疑、勇提问、勤思考的学生才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思维的启迪,避免急切给出问题的结果,应引导学生针对物理问题展开质疑,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课堂上要努力创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这是才是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3.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中毕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这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必然。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他就必需了解这个社会,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适应、学会调适,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需能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努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在新一轮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仍然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努力体现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物理学科“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芬兰提出: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虽然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学科性较强,但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比如高中物理跟数学、化学、地理、哲学、美术等学科都有较多的交融。 4.物理教学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下工夫 基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今后学校的教育就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物理教学注重让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物理学的美妙、增强实践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创新能力等。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的过程。只有在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体验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培育物理素养。

从布鲁姆的弟子安德森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来看,教育目标金字塔的塔基是由“记忆、理解、应用”三个“低阶认知能力”所构筑的,塔顶才是由“分析、评价、创造”三个“高阶认知能力”组成。只有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切实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切实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下工夫,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获得高阶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努力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来可以运用物理思维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第6篇: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陈进前

1陈明2 (1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浙江杭州

310003) (2桐乡市第二中学

浙江桐乡

314599)

摘要 提出了化学课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四项基本策略:精选素材创设情境,在丰富思维过程中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在实践领悟中落实;促进主动性、倡导合作性,在转化学习方式中落实;把准核心、整体构建,在大主题教学中落实。

关键词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教学策略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是主阵地,关键是要在课堂上落实。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来考察,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全方位进行改革,为此我们以“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为切口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四项基本策略,现将初步成果介绍给同行并求指正。

1 精选素材、创设情境,在丰富思维过程中落实

大家知道,奥运金牌与普通金子相比前者更值得珍惜,因为获得金牌的过程有特殊意义。知识的价值也与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情境和过程紧密相关,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经历丰富的思维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转化为智慧。教学素材和学习情境好比是赛车手的训练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包括核心素养类型和水平等级)来选择教学素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情境中进行探究、接受熏陶,更有利于发展和培养核心素养。所以,我们提出精选素材和创设学习情境是化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策略。

选择与预设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素材,是用好这项策略的一个关键。据我们的调查,新手教师跟有经验的教师相比在教学素材选择和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有显著差异。要选择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含丰富化学特质的、具有情境创设空间的素材。化学含义丰富的图片,媒体报道(新近发生的或者当地发生的更好),有意义的化学史实,新奇化学前沿信息,生产、生活、科研相关的原始材料等,只要有利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化学学习的材料都可以选作化学课堂教学素材。 1陈进前、1962年生,男,浙江磐安县。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化学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1 所创设的课堂学习情境必须能够满足预设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质量的课堂大多在学习情境创设方面有独到之处。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要带领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积极思考的“愤悱”状态。目前,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素材的选用比较随意,也不重视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负面印象大多是跟各种媒体将生活中发生的环境污染、食品中毒、爆炸事故等负面事件不恰当地与化学学科关联所造成的。这也告诉我们,化学课堂上教学素材的选用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以苏教版化学1中“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为例,教材中已有“硫酸型酸雨形成”“酸雨造成的危害”等较大篇幅内容介绍了二氧化硫造成的危害,若教师在课堂上再选用过多的负面素材(如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二氧化硫漂白食品造成危害等)来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就会影响到学生对二氧化硫等物质的价值判断。事实上,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为人类带来的福利远比其带来的危害要多。杭州二中朱文博老师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选用了“我国每年消耗硫酸的总量”“葡萄酒标签”“含SO2的药瓶标签”“古老油灯的图片”作为教学素材,从硫酸消耗的总量引出需要大量二氧化硫用作生产硫酸原料,从两张标签图引出二氧化硫是重要的杀菌剂和保鲜剂、还可以用生产药品,从古老油灯图引出古人用原油作灯油时怎样防止二氧化硫造成室内污染,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化学直接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福利、要解决目前环境问题也必须依赖于化学手段。

总之,直接讲授告知也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但这样获得的往往是难以被应用的死知识,只有当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有意义情境联系起来时才能成为智慧、内化为素养。学习情绪的调节、智慧潜力的开发等都与学习情境、教学材料相关联。真正的知识一定是与情境联系的,能力往往是知识与对应情境的合成“知识组块”,而且这样的“知识组块”更有助于学生提升继续学习的能力[1]。选择学习材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创设情境是引发深度学习的最佳途径,丰富思维过程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2 做中学,用中学,在实践领悟中落实

实践和应用是多种关键能力萌发和生长的优良“土壤”,如果没有这片“土壤”就谈不上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做中学、用中学,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事例和科学研究案例中领悟,从中培养化学学科能力,唤起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一是要增强化学学科教学的实践性,二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性的化学选修课程的开发。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片面的应试教学使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畸变成“化学解题教学”,用视频播放代替化学实验,在屏幕上、黑板上讲解化学实验相当普遍。所以,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将“做中学、用中学,在实践领悟中落

2 [2]实”作为一项基本策略。

首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尽可能增加学生做化学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无可代替学习活动之一[3]。化学学科能力的诸多方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如实验探究中的变量探制、无关变量控制、相互对照实验、空白对照等等,只要让学生亲身实验,很容易掌握和理解,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做好课标中要求的化学实验,最好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再增加实验内容。如,苏教版化学1的“物质分离与提纯”一节,朱文博老师的一次公开课的流程是:从《nature》杂志2001年社论中的“化学的合成与分离技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展”和该杂志2016年4月“七种化学分离方法改变世界”引入→通过“分别用四氯化碳、乙醇、食用油萃取碘水中的碘”分组实验→展示部分学生课外实验萃取紫甘蓝汁成果(兴趣小组课前预先完成)……整堂课基本上是由学生亲身实践中完成的,其中学生有成功的收获、也有失败的经历,课堂上学生“发现了”萃取的一般规律,也体会到了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复杂性。

其次,化学教学中尽可能跟社会生活、生产、科研、实验室实验等关联起来,尽可能引用原始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实践活动、参观、走访、实验等都包含情境中学习的要素,要将化学核心知识、化学核心活动与生活、生产案例关联起来,跟实践活动的联系中完成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证明等多种心理操作过程。化学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价值需要实践中形成,要通过增强化学学科的实践性来帮助学生在个人生活视域中形成化学视角,提升他们的生活世界。基于实际问题的设计化学课堂,提高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如,苏教版化学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一节的教学中,杭州学军中学余金花老师选用了“银粉漆(含有铝粉)”“加油站用的加油枪(枪头部分是须用铝合金)”“定向爆破中铝热剂”“牙膏级氢氧化铝”“阻燃级氢氧化铝”等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素材,在分析实际问题一步一步完成了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再是,化学课程开发时,要重视将化学本质与实践性内容结合起来,开发和开设实践性较强的化学选修课程。如,杭州学军中学化学组几十年坚持开设《物质制备实验》《定量测定实验》等选修课,杭州长征中学沈旭东老师开设《新闻中的化学》,杭二中郑路镓老师开发了《烘备与化学》,杭州九中赵琦老师开发了《微型实验和数字化实验》等,这些选修课的开设增加了选修学生的实践机会,成了学生最喜欢的选修课。

化学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程序性和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对事物价值的认同和感悟)。事实性知识基本上可通过识记学会,程序方法性知识需要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在“做中学”才能掌握,价值性知识需要学生经历知识学习和运用过程的体验、反思才能获

3 得感悟和认同,需要在“悟”中学。若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的学习也采用事实性知识相同的方法,用各种方法把策略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转化为事实性知识,或者由教师代劳总结成各种“经验”规则,让学生记背,效率低下甚至无效[4]。

3 促进主动性、倡导合作性,在转化学习方式中落实

学生能力提升的正确途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被动学习或听讲很难实现能力提升。学科效率决定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程度。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大大高于学生作为一个被动“参与者”的被动学习的效率[5]。若以学驾驶来比喻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驾驶座上、教师在副驾座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体验,在到达目的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熟悉路途情况(体验学习过程)。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观念转变是关键。课堂上运用教学对话、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明显提高学生学的效率。灌输式教学所谓的效率是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代价的[6]。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从学生发言中发现有教学价值的闪光点,再通过追问将学生引向更高的思维层次。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教师应该做出必要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体会到探讨问题时要重视证据、独立思考。必须强调的是,教师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并在课堂上作出精彩讲叙,不一定达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当学生进入主动的专注的学习状态时(自主提问、大胆质疑、协同讨论)才能达成有效学习。课堂讨论中,虽只有部分学生有发言机会,但没有发言机会的学生只要在倾听、议论、插话,表示出赞同、质疑等,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状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思维的有效,且必须是主动思维和主动学习与探究[7]。

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投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暗示、引导、鼓励、肯定等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尊重,都有利于创造学生主动交流、自主讨论的氛围。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合作学习愿望,去感染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获得成功感。教师要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利于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课堂上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机智,调控课堂对话节奏,活跃交流气氛,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享受快乐学习的“对话场”,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形式来倡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请学生代表上讲台跟老师一起合作完成化学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再师生共同讨论和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或者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化学实验,组内协同完成实验并推选代表表在课堂交流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就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布置一些必须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化学研究小课题也是一种促进合作学习探究的好手段。

4 教师的追问是一种短平快的课堂调控手段,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快速集中到化学本质之上。如,原电池教学时向学提出如下问题:①电极、外电路上哪种粒子起导电作用?→②电池内容溶液中哪种粒子起导电作用?③溶液和电极的界面上如何导电?追问中很自然的将学生从原有知识基础上(初中电学中“闭合回路”),从“外电路上电子定向移动”“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引导到对原电池的化学本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之上,由此开始讨论后学生对原电池中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带电粒子移动原因(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两处同时发生造成电荷不平衡)等就会有深入理解。

与课堂学习相比课外学习是无限的,所以课堂教学要引发和引领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有目标、有志向的学习,从化学学习中体验快乐、体会成功,而不是为高考、为老师、为父母亲的压力而学习。可以布置学生查看与化学相关的报纸、网站,可以建议学生阅读化学专业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自觉自主学习中获得高阶学科能力,拓展化学视野,甚至将转化为投身化学的志趣。学习的自主性还体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计划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时评估和调控自己学习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提出质疑,主动寻找证据,培养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内教师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追问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外教师要鼓励、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主动探索与交流。必须改变那种课内上靠教师灌输、课外靠大量书面练习挤占时间并进行频繁考试督促学生学习的方式。总之,促进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协同学习,转化化学学习方式是化学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策略。

4 把准核心、整体构建,在大主题教学中落实

知识以组块化存储与提取可以提高学习者对专业知识内容的记忆量。组块化程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组块化程度高,关联信息的组块紧密,提取与运用信息的组块化水平也高,也更容易解决问题[8]。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化学课堂教学,要特别防止知识“碎片化”倾向,可以围绕一种大观念将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用类似规律统一起来的知识内容组成一个单元(或者大主题),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化学内容之间的共同本质,有利于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认识角度,有利于化学知识形成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组块,提高组块化存储和提取功能。某一单元教学中,可以选准一个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将解决一类问题的认识角度、学科思想隐含其中,通过教学对话让学生自行领悟、逐步内化。只有当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转化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和相应的认识方式后,才能成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9]。

5 引导学生抓住化学本质,发现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看似松散的化学知识整合成结构良好的知识网络,避免形成结构松散。不要限于一节、一章的内容,要将分散在各个部分的内容整合成一个主题,在一个大的框架背景下统盘考虑培养核心素养,从基于知识点单元设计转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设计。如,苏教版化学1中的专题

2、专题

3、专题4中,主要是钠、镁、铝、铁、铜等五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氯、溴、碘、硅、硫、氮五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可以组合成“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两个大单元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当然也可以组合成“元素化合物”一个大单元,帮助学生形成“类别通性”“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离子反应—离子”等认识角度来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到化学2中学习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后,再形成用“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角度来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最终达到能够自觉运用多种认识角度和认识方式解决元素化合物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在促进知识整合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所学知识的应用功能,当学生充分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应用功能后,就会更自觉的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苏教版化学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内容,富阳中学项新华老师主要设计思路是:从生活的导电材料引入→化学史实研究(英国科学家法拉第1833年提出的 “只有在通电的条件下,NaCl才会解离为自由移动的Na+和Cl-。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1883年提出“NaCl溶解在水里就自动电离成为Na+和Cl-,跟是否通电无关”)→分组实验实验探究(熔融氯化钠、纯醋酸的导电性,CO2水溶液导电性)→请学生自已给“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下一个定义→……这堂课不象某些教师那样先将概念告知学生、再从概念文字上进行辨析、最后通过练习巩因,而是通过化学史实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到一次“实证研究、证据推理”的体验、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提炼出概念,其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不同内容有不同的核心素养培养重点,不同核心素养在不同知识内容中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化学学科中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等内容,除了其概念、原理等知识内容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价值功能,教师要加以挖掘并展示给学生。如,在离子反应教学中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体验从实验中寻找证据,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化学本质,从中让学生体验“证据推理”“宏观与微观联系”等观念。目前有较多教师热衷于传授解题技巧、挖掘知识深度等,不重视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导致学生失去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面临着知识量剧增但法定课时大幅减少的困境,若用传统思路是很难在法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以化学核心知识、化学核心活动作为支点,重新

6 构建大主题(或者大单元)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认为,化学学科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捷径,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入手,关注化学学习的过程、关注化学本质、关注学习方式转变,抓住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层次的驱动性任务和多样化的化学学科活动来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5] [7] [8]曹宝龙.用认知观点解释学习[J].课程教学研究,2016.2:17-21 [2]陈进前.用原始材料提升高中生化学学习质量之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9:48-50 [3]陈进前.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J].化学教学,2004.4:9 -11 [4] [6]王云生.课堂教学转型: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5.6:10-13 [9]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 [J].教育研究,2016.9:83-92

第7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 来源:《红旗文稿》期号:2012/04作者:杨 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正如社会各界所认识到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前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确实见仁见智。我以为,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具体实践探索、有针对性的具体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安邦定国”的角度展示对国家发展理念、目标、路径的基本选择,又要从“安身立命”的角度展示全体公民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和公民这两个基本路径加以概括。

一、两种基本路径的提出依据

其所以要从国家和公民这两个基本路径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理论。

价值总是与一定的主体相联系的。马克思说过:“Value,Valeur,这两个词表示物的一种属性。的确,它们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客体及其属性或功能的存在而没有主体及其意愿的存在便不存在着价值,且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在二者建立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中展露出来的价值也有所不同。这正如没有病人或瘾君子的存在,麻醉剂尽管有镇静作用,其价值却无法展露一样;但对于一个病人和一个瘾君子而言,麻醉剂的价值显然又是不同的。

价值观是主体在社会生活和现实实践中对于各种价值现象的主观反映,即在价值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价值信念、价值标准、价值目标、价值规范等相对稳定的观念。价值观的主体既可以是单个的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民族、社会、国家等。当前,人们之所以会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表述,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这些概括往往是基于不同的主体而言的。有的着眼于国家这个主体,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等方面加以概括,有的着眼于公民这个主体,从精神追求、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

方面加以概括,这样势必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国家的价值追求,也要体现公民的价值追求,二者的有机整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次,从国家和公民这两个基本路径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中得到充分证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得到广泛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的是全国人民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风貌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包含着对国家发展理念、目标、路径的基本选择,又包含着对全体公民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基本要求。

基于国家和公民这两个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为主导价值观和共同价值观两个方面。主导价值观是指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中占统帅地位,能够体现这个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并对其他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一个社会价值导向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主导价值观主要规范国家的发展方向。共同价值观是指能够深刻影响公民日常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念,它的存在是在主导价值观引导和规范作用下,最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取得的最小共识的结果。共同价值观主要规范公民的实践取向。如果说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的主导价值观对一个国家起到了“安邦定国”的作用的话,那么基于“最大最小”原则的共同价值观则对生活于这个国家中的公民起到了“安身立命”的作用。

尽管主导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的内涵以及对应的主体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截然分离甚至彼此对立的。事实上,对一个具体的社会而言,在其发展进程中,主导价值观与共同价值观总是处于一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状态,即用于“安邦定国”的主导价值观无时不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引领着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而用于“安身立命”

的共同价值观又无时不在社会成员的现实生活中体现着国家的主导价值观。其中,主导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国家的主导价值观

对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追求“新意别出”,是不可取的。我认同这样的说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党和国家长期坚持、广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群众耳熟能详的思想理念及提法中提炼,而不应该去重新编创一套全新的表述语。” 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国家的主导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表述语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富强”既包括国家综合实力的壮大,也包括人民生活的富裕与幸福。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概括,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探索的历史总结。国家需要强大,落后就要挨打;人民需要富裕幸福,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们决不能因为现在国家经济总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而忽视富强的价值取向。事实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需要我们长期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政治领域以民主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坚持人民民主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坚持。

“文明”意味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明一词最早见之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其本初意义是与“野蛮”相对立的。只有在不断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高度

的精神文明,以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和谐”历来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强调“和而不同”。作为国家主导价值观,和谐意味着最终要实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全面和谐的状态,即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社会和谐是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三、公民的共同价值观

公民的共同价值观主要规范公民的实践取向。公民的共同价值观应该成为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基本道德规范。应该说,2001年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出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当时概括出这些基本道德规范,也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共识。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概括。我尝试着将它概括为:仁爱、正义、守法、诚信。

“仁爱”可以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美德。“仁爱”是“中国固有的精神”,从爱己爱家开始,推及爱国家爱天下。“仁爱”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最能调动全体公民的道德情感。长期以来,我们所提倡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以“爱”为基本元素的。爱国是仁爱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对公民而言,除了一般地表现为对祖国山河、同胞、历史文化等的热爱之情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更意味着将个体对祖国的这种情感融入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去。

“正义”也是一项基本的美德。中国人历来认为,义即中正,君子崇义、急公好义、见利思义等说法历代相传,深入人心。“义者,宜也”,正义就意味着美的和善的,是应当和合理的。正义的要义在于明义利之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利益与应当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这个社会

集体与那个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的现实背景下,在全体公民中倡导“正义”,不可忽视。“守法”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和必备素质。它要求公民不仅要有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法律意识,还要求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它不仅意味着消极被动地不去触犯法律,更意味着在各个领域做到依法办事。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所以说,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本。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基本规范。“民无信不立”。几千年来,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成为广为流传的道德信念。对现代公民而言,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层面,它已拓展为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之上自觉的公德。无论是在公共领域的人际交往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交往中,还是在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以及构建清新高雅的文化环境中,诚信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一条基本准则。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第8篇: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9-6-14信息来源:

摘要: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最富成长性和贡献的部分,然而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核心竞争能力比较弱的问题,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在对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已经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体。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6%,截止2004年底,中国中小企业达360万家,个体经营户2351万家;中国GDP的58%、工业新增产值的74%、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8%和出口的68%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消除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承诺的逐步落实,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有关资料显示,68%的中小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中小企业在5-10 年内倒闭。虽然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和保护措施,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我国中小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之为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它是企业独具的,不易被其它企业模仿、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一旦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就会使企业形成长期优势,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核心竞争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与关注。依据不同表现形式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有的,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反映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性特征;(2)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文化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3)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4)整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等的有机组合,单独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5)延展性。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专业化战略而建立,而且能通过向外辐射,延伸到其它经营领域。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社会贡献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方面也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通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主要具体表现为:

1.人力资源匮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得人才者得市场,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多以股份制、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存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管理多是家长式的,很多决策都由企业最高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民主机制,决策失误严重。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订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大多存在着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僵化,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从而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企业,具有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极度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力资源的总体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2.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是关键。通过自主创新:第一,可以拥有行业技术使用的主动权,不会受制于人;第二,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寻找市场空白点,为自己做蛋糕,独自“享用”;第三,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但是,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大多数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少、技术引进速度慢、开发率低、技术人员匮乏等等,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根本无法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无法将核心技术能力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自身的科研开发活动,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市场预、决策能力差,决策失误相对较多,缺乏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属于短期行为,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战略决策失误,一是企业没有战略作指导而盲目发展,盲目扩张,盲目选择产业方向;二是企业制定一些“纸上谈兵”的战略而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不到实现。造成这两种战略规划失误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战略眼光,企业行为短期化严重;(2)缺乏战略经营理念和明晰的产业定位;

(3)战略机会主义,投机心态严重;(4)战略规划脱离实际,达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5)企业战略措施落实不到位,战略计划执行力差。因此,中小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对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战略实施,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4.个性优势不明显,产品缺乏差异性。许多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重调查研究,不考虑市场需求,草率决策、盲目投资,自认为抢占了商机、开发了新产品,具有了差异性,其结果不过是落个生产雷同产品的下场。也有很多中小企业只注重产品创新,却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创新后的产品偏离了目标消费群的需求,致使在实施差异化过程中陷入被动。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是跟风生产、一哄而上,或者闭门造车,抱着想当然、甚至是“赌一把”的态度去创新产品,结果弄巧成拙,新的产品并不受目标消费群的欢迎。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没有真正领会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最主要的。

三、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战略管理是前提。首先,企业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审视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对本企业已经拥有或将要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给予正确的定位;其次,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用战略的眼光准确预测其产业及技术演变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市场,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正确的、灵敏的反应,争取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第三,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针对特定的细分市场来确立具体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目标以及获取方式;第四,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

2.拥有人才是保障。在企业生存和发展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与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人才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实现核心竟争力优势的保障。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使企业拥有一批具有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的高素质核心人才;另一方面,可通过不断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技术创新是关键。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一是企业的经营决策者首先要提高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要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以及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对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自己的技术创新实力。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核心产品,不断占领和创新市场,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道路。三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

4.品牌战略是依托。商品的品牌是一种标识,它代表了该商品和商品生产者的某种特性,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难被竞争对手了解和模仿。在所有竞争优势中,品牌优势最为持久、最有价值,它把产品、服务与顾客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在产品技术、质量差异性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品牌形象甚至主宰着市场的成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困难是非常大的。但是,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要讲质量、讲信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创建自己的品牌,充分依托品牌效应开拓市场,获得核心竞争力。

5.差异化竞争是抓手。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的效果可以从产品设计、生产技术、产品性能、顾客服务、销售网、商品形象等多方面去实现,一个企业如能在上述的某几个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就可以形成比较理想的产品差异化策略效果。为了形成产品差异,企业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高质量原材料选用和争取顾

客支持等工作,或者寻找某些可以利用的差异点。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可在“小”字和“活”字上做文章。“小”,就是生产的商品本身体积小,价格不高,但专业化成高度,并能保持自身特色,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活”,就是企业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灵活多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转”,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抓住机会或躲避危险,永保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6.企业文化是灵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肯定是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无形资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企业风格、企业技能塑造核心竞争力。适宜的企业文化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是塑造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 吴志红等.浅谈如何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5,2:90-91.

[2] 吴爱民.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企业活力,2005,1:26-27.

[3] 吴 葛等.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科技与管理,2005,4:95-97.

■ 刘 刚

《中国市场》 2007年第26期

第9篇:教师六大核心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检验,作为教师应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培育学生身上,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

(2)热爱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热爱学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劳动成果、人才培养依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努力,教师个人的劳动常被隐没在群体的成功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而喜,为集体获得成功而乐。

(4)热爱所教学科。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教师还要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文化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哪些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赖,使教师成为学生探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楷模。

(三)业务能力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兴趣、特长、志向等各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与情感、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都不尽相同。教育要取得成效,就一定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要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与个性发展的真实状况。教师在各种场合,能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姿态、语言等外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开导与教育。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教师业务能力结构中的基本能力。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克服片面性和主观性,并要持之以恒。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概念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做到有意(自觉)、有机(自然)、有效(针对性、实效性),不要离开教学内容另搞一套,而是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3)钻研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能力。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熟悉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乃至全套教科书中所处的位置,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与实际智能水平,规划好学期、单元、每课时的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要有独立处理教科书的能力,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补充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把教科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使教学活动做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系统、训练有素。

(4)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小学数学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而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来源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以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课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有的课却是平淡无奇,无精打采,令人乏味。究其原因,这既与教案设计有关,又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关。

(5)组织数学课外活动的能力。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意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施展学生的数学才能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都是极为有益的,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可以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拓宽,可以结合某些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结合教学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和统计资料,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事实,也可以解答数学趣味题,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唱数学歌谣,走数学迷宫,举行数学文艺会等,形式可以是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等,规模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班级的、年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指导地将学生组织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6)教研与科研的能力。在教学领域中,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方法、手段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与兼顾个别,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课题,积极地参加到校本教研、学科科研活动中去,最终能够写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或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用以指导实践,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

(四)教育心理素养

教师的工作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与内容上的复杂多样性,需要消耗教师大量的精力与体力。小学数学教师要想适应工作的需要,就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教师需要把预定的教学方案实施到流动的教学状态中去。在实施时,教师要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调整原定教案,这里固然要体现执教者的职业道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等素养,但又不尽然。比如,学生学习情绪突然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干扰,学生质疑的问题超出了正常范围,课前没有估计到的情况意外发生等,教师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情况,该如何处置?如果教师因紧张而导致情绪失控,便会显得不知所措,使情况向更加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沉着应对,便能“化险为夷”。教师的不同心态,会决定他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效果也就会大相径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坦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融洽的情感交流,又要做到“不露声色”,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上一篇:家是最美风景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