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乡村振兴战略

2022-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2019乡村振兴战略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

摘要: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战后韩国、日本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在推动乡村实践中既注重政府引导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既注重保持传统又突出特色发展,既注重经济发展又保持文化传承,既注重把农民组织起来又倡导依法治村等。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对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启发。实施乡村振兴既要有实施理念的创新,又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做到三个统筹,构建乡村振兴投入长效机制,坚持走乡村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夯实基础。

关键词:国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新村运动;造村运动

乡村振兴战略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当然,实现乡村振兴途径和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觉选择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国家应对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压力和挑战的结果。亚洲的韩国、日本在战后面对国内外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困境,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梳理总结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具有一定启发,值得我们去认真梳理和借鉴。

一、韩国新村运动对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一)新村运动的启动

二战后,韩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并取得显著成绩。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相对,韩国农村农业发展显著滞后,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分化更加明显,给韩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面对城乡发展的巨大鸿沟,韩国国家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巨大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另辟蹊径,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其投身建设自己的家乡,着力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从1970年起开始正式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简称“新村运动”[1](p.358)。客观上来说,韩国新村运动与其他传统的农村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大的差别。在起步阶段,韩国的新村运动高度重视包括思想启蒙、要件支援、教育研修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初期主要是以官方为主导,示范、吸引农民参与的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改善生活的意识。在推进发展阶段,则逐步转变成以农民为主、以官方支援为辅的形式,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核心是增加农民的收入,积极支持农民开展新村建设。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和不懈努力,韩国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发达的工业国,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新村运动坚持以促进农村区域综合开发为基础,以整体提升为目标,以政府投入支持和农民自治为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力,以项目开发带动乡村发展,注重培育农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鼓励农民投入家乡建设活动。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注重社会开发,注重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开发建设与保护;第二,注重经济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注重精神启蒙项目,加强伦理教育。新村运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开发建设新农村,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使农民的精神世界也丰富起来,最终形成脱贫、改革与创造的精神,为农村的持续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韩国新村运动采取的主要举措有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切实推动新村运动,韩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从上到下建立了一整套专门行政机构。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了“中央新农村运动咨询与协调委员会”;在地方村鎮层面,设立了不同层次的新农村运动咨询与协调委员会,具体负责协调推动新村建设的各项事务。

二是注重村民自治。新村运动归根到底还是农民的事情,政府可以帮助,但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包办。为此,韩国政府积极倡导成立村民自治组织,如在乡村成立邻里会组织,针对妇女群体、青年群体等,相继成立了新农村妇女协会、新农村青年协会、新农村领袖协会等民间组织,这些民间组织的成员积极参与新村建设运动,发挥了政府组织不能发挥的作用。此外,政府大力支持村民自治,支持村庄建设,政府任命公共官员参与每个乡村社区建设,并积极组织村民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参与村庄建设,如新村运动一些具体项目的选定与组织实施大都是经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完成的。

三是尊重保留村庄特色,实施分类发展。韩国政府基于农村地域发展的实际,采取分类激励和发展的有效策略,将全国的村落根据各自发展的实际区分为三种类型:基础村、自助村和自立村。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其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增强了发展项目的针对性。如基础村的重点,在于培育自助精神,持续改善生活环境;自助村的重点,在于通过改良土壤、疏通河道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镇结构的进一步改善,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业收入稳步扩大提升;自立村的重点在于,注重对各类生产标准的制定,如农村住宅标准、农产品标准等,注重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等,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修建简易供水、通讯和沼气等生活福利设施[2],从而实现自立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韩国新村运动在实践进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第一,新村运动比较注重农村的整体发展,既关注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又涉及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第二,新村运动注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其中,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单方面赋予。第三,新村运动注重运用综合的方法,不止于改善与提高农民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是综合运用国家政策,全方位支持农村发展。第四,典型的全国性运动,政府的强力支持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通过深入开展新村运动,韩国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其经验也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对于亚洲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二、 日本:造村运动与乡村振兴实践

(一)造村运动的启动

二战后日本非常重视城市建设,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955年~1971年,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迅速增加,达到1830多万人,累计总数达到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同期农业劳动力则从 1600万人减少到760多万人[3](p.549)。这导致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新的危机,加上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促使日本人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启动造村运动,旨在通过“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实现乡村的重新振兴。

日本的町、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町、村一般由几个居民点或者若干自然村组成,当然在町、村的相应范围内,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村民自治组织,如“集落”“自治会”或“町内会”等,“集落”是日本农村的居民点和自然村,通常有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集落与町、村政府之间不存在领导关系(类似于我国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其职责在于协助町、村行政,具体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政策,如日本的水稻种植计划等政策的落实,多是通过这一组织最终分配到各家各户。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农村基层居民自治组织非常发达,农村居民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组织,基层居民的自治组织也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町、村议会成员和行政首长由农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町、村长受町、村议会的监督,并有罢免权,町、村长可以否决町、村议会的議案,甚至解散议会。在具体运行实践中,当町、村议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对町、村长提出的不信任案时,如果不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那么町、村长就必须立即辞职。日本全国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是农业协同组合,其成员众多,可以说囊括了全国的农民。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一般分为三个层级:即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个层级,具体来说,农业协同组合有的由町、村单独建立,有的是以几个町、村为基础共同建立,在特殊情况下,如个别基层农协如果规模过大,还可以设立支所。当然,除农业协同组合外,町、村内也存在自治会和町内会等组织,町内会、自治会也都是由居民自愿参加、组合而成,其规模大小不等。日本目前大约有近28万个町内会和自治会。

(二)造村运动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造村运动,也被称作造町运动,其内容也由最初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展到景观与环境的改善、健康与福利事业等整个农村生活层面。日本为推动农村治理发展,采取的主要举措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采取了现代化带动战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二战特别是朝鲜战争后,日本经济短期内得到高速发展,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农业人口急剧减少。为了切实缩小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明确了以促进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线和重点,注重增加农民收入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从1961年起,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农地法》《农振法》等法律法规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保障支持农业、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规范发展。

二是实践中注重推动农村与农业的平衡发展。自1999年起,日本在原来《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山区农民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为此设立了“农村建设专项费”,重点支持农村的个性化、亲环境型的发展;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根据新颁布的《景观法》,重点扶持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建设发展。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农村地区居民、民间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鼓励、支持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如从1979年开始,大分县推行“一村一品”运动,并取得较好成绩,从而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并行发展,形成了自然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田园景观。

三是注重城乡互动融合。日本政府鼓励在农村开展绿色观光事业,开展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着力增强城乡国民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建立了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长效机制[2](p.36),从而为实现城乡的联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总体看,战后日本通过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举措,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农民的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农村的消费潜力得到激发,也促进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农村通过重建和更新,在推动本地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纵观日本造村运动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长期的。从最初的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再到营造农村景观,着力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整治,其间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鉴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传统历史文化不同,各国在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面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当今世界各国在农村基层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组织:政权组织;政党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社团组织。事实上,也正是由这些组织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无疑,农村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日本、韩国均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倡导与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无论是韩国在农村掀起的“新村运动”,还是日本的“造村运动”,起初都是由政府倡导发动的。虽然政府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结果殊途同归,都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的状况,实现了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最终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是注重科学规划农村建设。如韩国的“新村运动”就十分重视规划,“新村运动”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历了多个阶段,但并不是漫无目标的发展,政府对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规划目标。纵观韩国“新村运动”的各类项目及其进程安排,都制定了详细科学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这些都为新村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三是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如韩国政府为了支持“新村运动”,特别重视体制机制保障,中央政府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在地方也均成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领导体系,为新村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是政府为农村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支持。应该说韩国在启动“新村运动”之初,采取很多措施筹集经费,全力支持新村建设,在运动之初,为支持农村房屋改造、道路铺设、桥梁修建等项目建设,就采取了无偿提供水泥和钢筋的方式。据统计,“仅在1971年至1978年的财政预算中,农村开发项目费用就增加了7.8倍,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合计增加82倍,1994年政府和民间投资额高达110,000亿韩元”[4]。再如日本,为增强本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专门设立“特定农产品加工资金”;农协金融作为日本农村金融的一支主力军,其主要业务就是面对分散的农户,对其发展给予融资支持。

(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尊重农民在推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实事求是地说,不论哪个国家开展农村改革或者农村建设,姑且不论其主观出发点是什么,但在客观上都增进了农民的权益,如日本在1961年通过的《农业基本法》,其目的就在于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韩国在1961年通过的农协法,也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在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中,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农民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发挥,就难以真正推进乡村振兴,结果只会流于形式,最终也会无疾而终。韩国“新村运动”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启发。韩国在推进新村运动中,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新村运动中所确定的建设项目,都是能够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诸如村里的公共设施、住房等)。项目建成以后效果立竿见影,农民很快就能受益。同时韩国政府又特别注意塑造农民的自立、自助和勤勉精神,而不是包办,采取的策略是“扶上马”“送一程”,最终实现自主发展,从而为“新村运动”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三)注重依法治理

国外普遍比较重视依法治村。如日本在造村运动中,就针对土地利用、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而制定相应法律,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了乡村振兴。为了促进农协的发展,韩国于1961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以立法的形式着力推动农协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应通过立法使乡村振兴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通过法治手段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使农村治理逐步从行政推动型向法治推进型过渡。

(四)注重文化传承,推动多元参与

韩国、日本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姑且不论其初衷是什么,又采取了何种步骤,在实践中,两国政府都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乡村振兴并不囿于发展农村的经济,同时也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中,两国政府在注重搞好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农民精神层面的培育,尤其是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韩国在运动伊始就倡导培育农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再如日本三岛町提倡的“生活工艺运动”,旨在传承创造文化。

客观上说,单个农民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也不会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组织起来,对外才能形成合力和压力,对内才能形成力量,从而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整体利益。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日本,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都非常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注意推进多元治理和参与,政府只管其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大量的事务交给多元治理主体来承担。韩国和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显示,农村民间组织特别是农民组织既是农民权益的坚定维护者,也是科技、工业、先进农业知识等在农村顺利推广的有力推动者。

借鉴这一经验,就要高度重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特别是农民自组织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其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在1961年,韩国就成立了农协组织,支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发展合力。据统计,到1994年全国农协的会员共200万人,基层单位农协1359个[4]。战后日本在造村运动中也形成了由三级农协组成的流通服务网络,而这一网络也实现了对整个日本农村的全覆盖,也正是这些农协组织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成为集农业、农村、农户三类组织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信贷、技术经营指导,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据统计,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有80%以上是由农协为其销售的[4]。可见,农民自组织无论在韩国,还是在日本,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都发挥了政府不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策略与出路

(一)创新实施理念,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之一,为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尤其要切实保障宪法赋予农民的个人自由和权利。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p.287)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如果农民默认和认同于现存的政治体系,那么它就为政治体系提供了稳定的基石。倘若农民积极地反对政治体系,它就会成为革命的推动者。”[6](p.286)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群众路线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同样需要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做到无论是什么政策都要堅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政策一定要从基层来,再到基层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力量的源泉,这就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意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到底要依靠亿万农民,要靠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要放开农民手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7](p.141)。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就要在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中,尊重农民的选择,尊重农民的创造,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权力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方式,改变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消极被动的状况。在推动农村发展中,做到依靠农民群众,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村各类社会主体的社会活力,其中也包括农民自组织在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實践中。

(二)坚持三个统筹,调动各方积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任务和要求,指出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互动”[8]。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一战略作为全国全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基于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尤其需要坚持推进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研判农村社会发展趋势、编制农村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制订农村社会政策法规和统筹乡村振兴方面的制度性设计、全局性事项管理等职能,切实发挥好党和政府在乡村振兴实施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就要进一步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深入贯彻落实,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制定落实细则,确保村民自治能够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事务,保证农民群众能够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农村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从而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奠定广泛基础。

二是统筹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其中,需要政府、市场、民间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协同、互动互补,才能形成合力,进而实现农村优质、高效、和谐、健康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社会组织,以政策来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将农村社会民间组织的发展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制度建设、条件保障、业务提升等方面积极为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活动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加快社会组织的分类发展、分类监管,稳步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能够胜任政府转移的职能。

三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第一,确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努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农民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进一步畅通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第三,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深入推进土地三权分置。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稳定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改变原来不同的征地标准,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切实保障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收益权[9](p.101)。

(三)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长效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长效机制,更好地满足农民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普遍要求。对此,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中央对农村的一般转移支付,加大省、市、县各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并形成逐年增长的稳定机制。乡村振兴投入重点用于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并使其运转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均等化。第二,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以农村社区“一站式”社区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点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社区服务尽快实现网格化、全覆盖。第三,进一步推动基层农村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提升,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装备等方面导向基层、支持基层,着力推动政法、信访、司法、民政等部门联合办公,着力增强服务基层的活力和实力。

当然,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固化下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在乡村中的具体实践,注重对乡规民约的完善提升,注重对村民自治运行制度的完善提升,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着力构建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另一方面,还必须“提高各农村基层治理主体,尤其是基层党组织、政府、村民及各类社会组织的法治意识和依法治理的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切实加强自身法治建设,时时处处能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摒除人情的干扰”[10]。

(四)推动乡村生态现代化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宜居,就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贯彻落实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农村生态现代化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这是实现农村生态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那么旧的机器、工具、器械等等就会被效率更高的、从功效来说更便宜的机器、工具和器械等等所代替。”[11](p.698)为此,就要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为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中国农村生态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没有创新科技的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生态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协调推进,这是实现农村生态现代化的关键。农村生态现代化受益的是整个国家的全体成员,是开放的、共享的。而农村生态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农民本来收入较少,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较大,因此不能也不应该让农民承担过重的长期投资,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生态现代化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实施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构筑农村生态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2]

三是落实群众参与战略,这是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基础所在。农民是农村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现代化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生态现代化,还包括农村制度的生态现代化、农民消费的生态现代化、农民思想观念的生态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水平从根本上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13]没有农民的参加,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只能是一种臆想和愿景,实现乡村振兴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一言以蔽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巩固,关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既要有实施理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又要有实现方式与手段的创新,还要有实事求是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和科学周密的规划与设计,要讲究辩证法,要刚柔相济,要宽严适度,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好人、地、钱等问题,使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助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改革路线图[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建设新农村的国际经验[J].中国报道,2006,(12).[3]金善明.现代日本经济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4]冯书泉.借鉴国际经验建设建设新农村[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57/49139/ 49143/4393916.html,2006-05-2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9]邱春林.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14,(11).

[10]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治理的中国特色[J].理论学刊,2017,(1).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D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24/c64094-21608764,html,2013-05-25.

[13]邱春林.战略视角下农村生态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3).

[责任编辑:杨 健]

Key words: Revitalization of Foreign Village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New Village Movement, Village Building Campaign

作者:邱春林

第2篇: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结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江苏省涟水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合力推進。

大处着眼:提高认识,系统谋划,强化三个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章修正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总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涟水上下以乡村振兴的要求重新审视“三农”工作,系统谋划“三农”发展,强化三个引领,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强化思想引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思想引领,结合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切实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变为本地干群的自觉行动。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自觉用以指导涟水的改革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清醒认识涟水的发展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进一步明确涟水发展的主攻方向;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进一步完善涟水发展的思路举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的视野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坚定发展信心,围绕“决战决胜达小康,做强做美副中心”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涟水不懈奋斗。

强化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实质上是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落实这一战略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涟水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工作,以系统思维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谋划,以科学规划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方向。首先,坚持全域规划,多规融合。根据涟水总规确定的“一主一副三纵一横多极点”城镇规划布局,遵循“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规模适度”原则,启动强镇扩权和乡镇空间布局优化工作,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地整治、村土地利用、农村社区建设等规划充分衔接,实现多规融合。其次,坚持保持特色,完善体系。贯彻“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的理念,统筹考虑各镇各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域文化和村民实际等要素,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好乡村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基础设施、土地、生态、公共服务等规划,建立起乡村特色鲜明、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合理、梯次衔接有序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体系。再次,坚持自下而上,尊重民意。在制定规划时,严格按照“村组酝酿、乡镇统筹、县区校核”程序,村庄遴选、规划编制、房屋造型和套型设计要切合当地实际,方便生产生活,得到群众认可,坚决不搞“一言堂”。

强化改革引领。土地、资金、人才是振兴乡村的核心要素,也是振兴乡村必须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并形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根本要靠深化农村改革。涟水紧紧抓住改革“牛鼻子”,突出改革重点,开拓农村发展新天地。首先,积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县镇两级产权交易平台,引导农民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断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有偿退出,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充分释放农村土地活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累积起来的土地闲置浪费、过于碎片化、收益偏低和权属不清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土地的供给能力、增值空间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同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资源不再“沉睡”,变资产为可交易、可流动的资本,把改革与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经营性、公益性等资产改革,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等工作,构建权属清晰、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其次,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形成财政保障、金融倾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探索组建农业担保公司,切实拓宽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支持农民、倾斜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切实提高保险机构为农服务水平,严格把握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障性、农民有利性等标准,规范实施政策性保险,稳妥推广自愿参保的商业服务型、分红投资型保险项目。再次,重视“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努力让每个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都有成长进步、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从在外能人、现职机关干部、退休干部、优秀退伍军人、立志回乡的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有计划地推动在外事业有成的相关人才回归农村、发展农业。

小处着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重抓三个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着重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各地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应对照20字总要求,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有所侧重。涟水根据县情,在大力鼓励各类社会群体回到乡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同时,重抓三个工程。

优化农业产业。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的问题,必须把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涟水各乡镇立足乡村实际,梳理适合本地、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首先,坚持用产业融合理念优化农业。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不断延伸“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五条产业链条,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为农业农村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借助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平台和企业,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特色消费、共享经济、体验服务等新增长点,加快陈师中医药养生、保滩花卉、高沟缘来、红窑云锦等小镇建设,加强与知名旅游网站、旅游机构合作,打响涟水乡村旅游品牌。其次,用高效生态理念优化农业。围绕“一路一廊”布局,按照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思路,大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将芦笋、中药材、鲜切花培育成年产值超十亿元,食用菌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示范性产业;不断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特别是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打造“从种子到筷子”的全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着力提升百花园、百药园、百果园、百菇园建设水平,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创成一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三个省级农业园区。再次,用品牌品质理念优化农业。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使国省字号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特色品牌在涟水不断涌现;提高品牌运营意识,通过组建产业品牌发展联盟或产业协会,开展优质农产品推介活动等形式,做强安东米富、涟水鸡糕、圆绿捆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把地方小品种培育成致富大产业;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提升,深化食品安全城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监控,实行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经营主体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全覆盖。最后,以现代管理理念优化农业。积极培植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让更多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收益;切实提高农业招商组织化程度,大力招引质态好、前景大、效益高的农业产业项目,力争每年新上投资超3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20个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以上。

美化人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目标,必须强化农村生态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化人居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吸引人才向乡村集聚。涟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打造的原则,建设生态宜居家园。首先,提升农村环境整治质量。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以农村“厕所革命”引领“美丽家园革命”,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村道路、水利、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礎,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再次,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科学配置城乡教师资源,不断增强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和自豪感,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要求,对标找差,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各项保险制度,有效统筹城乡救助体系,切实保住基本、兜住底线。

深化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涟水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入手,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首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基层党建工作力度,严格执行“三务”公开,巩固农村“四有一责”建设成果,整顿软弱后进基层党组织,扩大产业链、合作社、项目一线党组织覆盖面,推动党组织在引领农业发展、富民增收、脱贫攻坚上发挥核心作用。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广泛开展最美村民、最美家庭、文明村镇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传承创新传统优秀乡土文化,不断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让涟水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走起来”“用起来”;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界线,坚决遏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大力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弘扬文明乡风。再次,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基层自治模式和民主协商机制,实现“集体的事让群众举手,群众的事让群众联手”;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制服务,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全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合力推进: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做到三个结合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支持,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心有“三农”、情系“三农”,“三农”工作岗位上同志倾心努力,农民朋友踊跃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才能如期实现。涟水成立了实施兴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县委书记王向红担任组长,加强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举措,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涟水县委、县政府坚持“四个优先”,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三农”工作,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新走上“三农”工作岗位的同志的培训,增强工作本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定期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机制,加强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跟踪问效,以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检验作风和水平。各部门立足各自职能,积极做好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基础建设、项目推进等工作。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农村改革开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融合、民生福祉和干群精神风貌大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讲透彻、讲清楚、讲明白,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同时彻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彻底摆脱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拿出更多顺应时代要求,契合涟水实际的硬招实招,切实补齐乡村振兴中的短板。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与精准脱贫工作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把优化农业产业和深化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把培育新型农民和扶贫工作中的扶志、扶智、扶技结合起来,把优化乡村布局、农民集中居住、土地连片整治、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实施整村推进脱贫结合起来,把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与渠北片区、涟沭结合部片区整体帮扶结合起来,与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使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生活富裕”全覆盖。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与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结合。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关系,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环境治理,完善管护机制,加强乡村治理,增强文明意识,实现“生态宜居”目标,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涟水县委巡察组)

责任编辑:高 莉

作者:徐志国

第3篇: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乡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五个方面问题: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由此可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题中之义。乡村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乡村经过长年积累,蕴含和承载的精神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脉,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乡村文化振兴所提供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的概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

1.乡村振兴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因此需要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乡村振兴关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新的伟大时代下,主要矛盾已经开始有所转换,农产品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影响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关键,新的社会矛盾需要适应党的农民问题,在此背景下党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乡村振兴战略。

2.乡村振兴提出的内涵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是实现全面振兴乡村的关键,在社会经济下,农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些许不足,因此需要通过产业兴旺来推动整个农村产业体系。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保证乡村振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其中的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中的文化文明是需要依托乡村来能够进行。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乡村治理来解决乡村地区基层混乱的问题,从而消除乡村管理中的弊端,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村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乡村文化建设

1.乡村文化的概念

乡村文化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概念,是与乡村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以农民为主体,村落为载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广义上看,乡村文化是伴随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其中包括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主要是指乡村在历代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乡村文化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是建立在广大乡村区域中所形成的文化,其中包含了人文景观,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由此可见,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2.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是以乡村为载体,在乡村文化中开展产业、教育、科技等全方位的乡村文化形态,一方面,需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乡村振兴需要融合城市文化中的要素,创新乡村传统文化,更好的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內在要求

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是创造乡风文明,乡风乡村文明是衡量乡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了解农民群众当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先进的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文化体现了乡村发展中的精神面貌,中国文化应该以乡村为重乡村文化不仅孕育和滋养着农民的精神家园,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因此需要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让先进的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器。不断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避免落后文化遏制住经济命脉,从而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凸显出乡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着重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当前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危险人才队伍缺失造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在此情况下需要通过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式,增强乡村自我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点燃农民对农村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振兴乡村提供动力源泉,同时还能够发挥出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有效的凝聚民心,增强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三)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资本

乡村振兴需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体制,城乡发展扎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乡土社会,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文化资本,乡村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着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差异,乡村文化需要不断的改善,才能够为文化振兴提供相应的资本。通过文化振兴能够更好的实现城乡融合,为乡村发展提供内在运行机制和价值支撑,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推动着城乡互通共融。以乡村文化为根本的文化振兴战略能够更好的保障乡村的精神财富,为乡村提供稀缺的文化资本,从而推动乡村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传统文化衰落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开始逐步的衰落和弱化,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村庄大量萎缩,根据我国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乡村的数量由363个减少到245个,越来越多乡村人口的消失,农业生产生活的一切都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正在不断的衰落。农村数量的不断减少意味着留住乡村文化的空间正在逐渐衰退,非物质载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消失和破坏。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交流,当前越来越多人外出打工,导致乡村中的人口越来越少,乡村文化空间的衰落,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乡村文化感情上的陌生感,从而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活动难以继承。

(二)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人才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选择外出,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缺乏相应的人才,一部分人迁移出农村,只有儿童和老人成为了乡村的常住人口,部分乡村甚至成为了空心村,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由于缺失法,人才就很难有效的进行。另一方面,乡村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瓦解,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往往青黄不接,传统文化被受冷落,从而导致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继承人不愿意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不应求,传统乡村文化正在面临着消失的困境,需要对该文化进行保护。

(三)乡村文化服务建设水平滞后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数量不足,近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乡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政策,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数量并不多,伴随着我国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设施远远不能够满足偏远地区农民享受文化成果的需求,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遍陈旧和落后。第二,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不足,当前我国一些政府机关并没有能够真实了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导致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单一,所配备的图书资源也较为单调,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大部分农民的需求。第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短缺,由越来越多人才离开农村,导致在乡村开展公共服务的人才队伍也短缺,现有人才中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的文化人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

(四)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机制保障

一方面,基层文化管理并不科学,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大部分政府都是直接进行领导和管理,这样一来就限制住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挥其功能。长久以来,我国文化市场的执行职能都较为薄弱,很多乡村地区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反而在客观上给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带来了管理缺位的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各乡村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基层组织领导作用的弱化,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者,基层领导干部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但是当前一部分基层组织管理趋于弱化,很多干部不同程度存在无规律、无活动无威信等现象,由于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不能够做出正确的指导。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路径

(一)整合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在消失,为了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振興文化,需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重构乡村文化空间。一方面,乡村本土文化可以相应的引进新鲜的外来文化,在短时间内融入乡村本土文化,从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通过重构乡村文化空间,能够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利用乡村文化创意来打造乡村特色与人文价值于一体的心灵家园。另一方面,乡村也可以注重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乡村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达到满足日常民众生活需要的双重目的。乡村可以根据自身本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不同主题的特色文化节日为人们提供多样化趣味化的文化活动,在保留乡愁、乡情的过程中弘扬了乡村百姓的文化智慧和精神追求。

(二)壮大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一方面,乡村需要发展乡村文化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只有在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能够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从而吸引到更多人群在乡村就业。乡村需要围绕文化振兴的理念,利用传统农业来探究其生态价值,不断拓展开发农业发展的新功能,通过建立地方特色品牌来加快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部分。另一方面,乡村也需要有计划的培养当地的人才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已经开始与其他各个行业进行融合,乡村也需要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将满载乡土气息的文化与互联网文化融合起来。乡村需要立足于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培养当地人才队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还能够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在开展一系列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不至于缺少人才。

(三)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

一方面,乡村需要采用多渠道来增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充足的资金是建立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投入资金过少会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实际需求并不匹配,从而影响到了人们参与到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乡村需要树立公共文化服务新理念,有效的政府领域理念能够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也可以通过一些文化事业团体开展更为良好的乡村文化事业,激励村民自己去组织乡村文化运动,从而能够让文化运动,更深入群众内心。

(四)健全乡村文化机制

一方面,需要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坚持“劲往一处使”的原则,乡村主体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将乡村文化事业向着更多样的方向培育和发展。村干部也可以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从而参与建立一个乡村文化的大格局,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乡村基层领导班子,将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广大农民群众需要广泛参与党领导体制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乡村文化振兴。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对于农民来说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更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够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化进程中,越来越多人向往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需要通过建立乡村农村的价值理念,有效的应对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冲击,同时还需要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物质和动力支持,为乡村营造温情和诗意的文化环境,让乡村文化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多元功能。乡村文化振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并反过来影响着乡村的情况,在不同时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此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可以忽视乡村振兴的重要,更应该对乡村文化振兴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峰,张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情理之辨[J/OL].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06).2021.06.003.

[2]李明,么加利,张健,谭亲毅.基于内源性机制的我国乡村发展新问题与新实践——以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例[J].贵州民族究,2021,42(06).2021.06.013.

[3]张义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图书室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45-47.

[4]戴军,马颖忆,吴未.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协同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4).2021.24.001.

[5]陶彦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J].农家参谋,2021(23):7-8.

[6]张巍.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现代农机,2021(06):29-30.

[7]赵辉.地方党媒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菏泽日报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21(12).2021.12.058.

[8]朱乃莉.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参花(上),2021(12):133-134.

作者:王占源

第4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精准减贫视角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胜利推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当前仍然面临艰巨的减贫治理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新时代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

关键词:精准减贫;

乡村振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截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届时农村的绝对贫困会暂时消失,但贫困问题会一直存在,扶贫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历史任务。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对“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全党工作重重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位列我国七大发展战略的第4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1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乡村振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农耕文明的区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1.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gdp已然超越日本,占美国gdp7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户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必须振兴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才能确保城乡一体的全面发展。

1.3乡村振兴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乡村振兴,将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城乡生产空间高效利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始终确立以人为中心,把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兴家园,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走出一条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1.4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增添精神慰藉,带来全面充分的发展。

2精准减贫下乡村发展的总要求

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我国依然要砥砺前行,大力实行减贫政策。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对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发展要求得到了显著升级。由抽象的“生产发展”升级为层次更高的“产业兴旺”;

由要求一般的“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升级为要求更高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由不作效果要求的“管理民主”升级为富有成效的“治理有效”。现在的总要求赋予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水平、更高需求的新涵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精准减贫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3.1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积极贯彻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真实。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加快推进精准减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精准减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2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47%,已经接近65%-70%的城镇化顶峰。然而由于人口巨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13.3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耕地质量较低。因此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美国式单一的大規模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而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精耕细作之路。因此,乡村必须保证适度人口。但是由于乡村发展不景气,而城市变化巨大,迫于生活压力和房价的剧增,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大大减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同时,由于人口过快、大量集中至城市,城市发展又面临新的“城市病”。城市与乡村是鱼水关系、血脉相融、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均衡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因此,应该转变“以城统乡”的思路,更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位置,让广大乡村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新局面,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3明确土地承包期限

明确土地承包期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长30年”,这一利好政策极大的增加了农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农业投资人的兴趣,让其放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更有底气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做好长远规划,对中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提升意义重大。同时,有志青年不必漂流在外,在乡村就可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3.4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当前,传统的农业理念、经营方式和种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休闲、养生、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通过渗透融合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产业要兴旺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5明确乡村治理体系

明确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当前,部分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严重弱化,农村基层“苍蝇式”腐败问题严重,成为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自治”上,要创新村民议事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法治”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村民树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3.6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

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当前,乡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呈现“386199”的特点,发展农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留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较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三农工作队伍人才缺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把“懂农业”放在第一位,切中“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本领恐慌的要害;

同时,只有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在乡村扎下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民富。要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本质属性,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农村职业学校校长队伍,要引导种养能手的农民工返乡,鼓励大学生和涉农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开创新天地。

4结语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主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总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需求。只有乡村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只有乡村实现小康,中国全面小康才能得以落实;

只有发扬乡村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才能永续传承。因此,乡村兴,国家兴。

参考文献

[1]雷望红.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8.

[2]王雨磊.精準扶贫何以“瞄不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三重对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1):88-93+128.

[3]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01):6-11.

[4]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01):65-73.

[5]李军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j].当代农村财经,2018,(01):2-6.

[6]郭园庚,鲁俊辉.准确把握当前乡村发展难题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j].经济论坛,2018,(02):74-78.

第5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要振兴乡村教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 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下一篇:突破地方高水平大学改革难点,释放高校活力

第6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调动全县上下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崇义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举全县之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崇义乡村全面振兴。

二、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我县资源禀赋,突出全域旅游的理念,举全县之力,分阶段、分步骤,围绕“一条主线”(即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设施振兴、生态环境振兴、乡风文明振兴、

乡村治理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农村产业“强”、生态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生活“富”。

(一)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构建,南酸枣、刺葡萄、毛竹、油茶、茶叶、脐橙、蔬菜、生态鱼等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5000 元,年增长率达 10%以上;城乡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新农村村庄整治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度基本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开展,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二)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根本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绿色高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建成;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到 2050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县、乡(镇)两级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三农”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三农”短板。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渠道,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生态优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规划引领和分类推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变化,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切实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四、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重点抓好南酸枣、刺葡萄、笋竹、脐橙、油茶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鼓励发展蔬菜、茶叶、生态鱼、林下经济、休闲农业、高山梯田米等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由增效向提质转变。

1.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攻坚战为契机,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万亩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强做优南酸枣、刺葡萄、笋竹、脐橙、油茶五大主导产业。以齐云山公司为龙头,以葫芦洞国家级南酸枣种质资源库为核心,建成一个集产、学、研、游为一体的万亩南酸枣基地,辐射带动产业规模扩张。以君子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把过埠—上堡沿线 15 公里建成万亩刺葡萄产业带,打造集农业种植、精深加工、休闲旅游、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刺葡萄现代科技示范园。大力引导林农开展竹

(木)新造、低改,重点推进华森竹业重组竹、红杉木业高端原生态板式家具、益佳木业等竹木精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知名竹(木)基地,加大竹木深加工企业的引进力度,开展竹木工艺品开发,助推乡村旅游。以龙勾、铅厂为重点,提升脐橙管理经营水平,积极发展脐橙深加工,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建设脐橙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以齐云山山茶油、厚莫坊山茶油为龙头,改造低产油茶林,促使油茶在短期内实现高产稳产。2018 年到 2020 年,力争全县五大主导产业规模逐年递增 1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

2.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特色、高效、生态”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高效和绿色经济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积极鼓励发展蔬菜、茶叶、生态鱼、林下经济、高山梯田米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并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将长龙-龙勾沿线打造成一个集大棚蔬菜和传统蔬菜种植合一的万亩蔬菜基地,推动每个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提升上堡万长山和赤水仙、乐洞龙归、横水馨阳岭 4 个规模茶场,引导品牌整合,着力构建集四大品牌为一体的有机茶基地。加快阳明湖发展特色渔业和外向型渔业,建立生态水产品加工基地,打造一个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鱼

基地。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以订单农业为主要形式,打造一批以茯苓、草珊瑚、吴茱萸、七叶一枝花等森林药材为主要品种的示范基地。以企业为龙头,以质量为核心,结合山区优势,重点在上堡、丰州、聂都等乡镇打造一批高山大米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打造田园综合体,重点开发一批集观赏品尝、采摘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结合脱贫攻坚,鼓励多形式、多种类发展养蜂、生猪养殖等其它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力争每个乡(镇)每年重点建设 3 个以上百亩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全县 124 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以上百亩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县旅发委、县残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3.落实产业扶贫机制。全面对标省、市考核标准,按照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全面推动和完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行政村产业基地或经营主体、扶贫车间全覆盖,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目标,动员贫困户积极发展南酸枣、刺葡萄、脐橙等特色产业,通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低产园、低产林改造,发展田间、林间等立体种养,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引导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鼓励能力较差的贫困户发展家禽等传统产业。对于没有能力发展的贫困户通过光伏电站、资金土地入股、村级集体经济分红等形式获得收益。2018

年,每个村至少有 1 个扶贫产业基地或龙头企业,有扶贫车间,有光伏发电项目,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责任单位:县精准办、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4.扶持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积极开展“国字号”和“省字头”推荐申报。规范管理,每年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30 家以上。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全县笋竹、油茶、南酸枣、茶叶等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面广、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下游产业互动的企业集群。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主动与外企、央企及上市、品牌企业对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百县百园”工程,加快葫芦洞、旗岭脑两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省级园区步伐。〔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县市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打响崇义农产品品牌。通过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县和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建设,挖掘和培育本地优势产业,抓好品牌建设、包装提升和市场推介。鼓励品牌建设,重点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做响干红刺葡萄酒、齐云山南酸枣糕、高山梯田米、崇义高山茶、齐云山油茶等

品牌和商标,对新获得省著名商标、有机农产品认证、绿色认证的给予奖励。鼓励支持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种养,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规模基地监测、检测正常化。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查,从严从快查处违法经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等农资产品行为。鼓励支持县内笋竹、油茶、南酸枣、刺葡萄、茶叶、高山大米等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通过电视、网络、展览等各种平台和途径,加大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全面提高我县特色农产品在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科技推广运用,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培育发展市场营销队伍,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拓宽我县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市监局、县旅发委、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土地确权数据平台为基础,搭建全县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成果综合利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完善 16 个乡(镇)流转服务中心,探索土地确权不确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合作社等自治组织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土地入股分红机制。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搭建完善产权交易和金融服务平台、林农互助平台、“企业+基地”示范平台等三个服务平台,促进林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农合联”规范化运行,打造集经营性、公益性、政策性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委改革办、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振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对标贫困村退出“9 大体系”和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根据上级资金和县级财力实际,每 3 年制定一个计划,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四好农村路”要求,推动全县农村公路建、管、护、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全县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偏远乡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到 2020年,力争县、乡道升级改造率分别达 50%、20%;村道拓宽至5 米(或加错车道)改造率达 30%;每个乡(镇)有一条三级公路,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 100%、好路率达 80%。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现“四个有”即:有目标,每个乡镇有 3 条以上按“四好农村路”标准化建设样板示范路;有机构,成

立养护公司,有专业队伍专职化管养,实现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分级管理;有资金,县道养护资金除上级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足额配套,乡村道由县乡两级财政按要求足额配套养护资金;有监督,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路长制”,负责资金筹措,管理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路域环境整治。同时,运营好农村公路,大力发展乡村物流,推进镇村公交持续健康发展,让广大群众在交通领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全县防洪减灾综合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管理体系,到 2020 年,基本建成古亭水、崇义水、扬眉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主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到规划标准,重点乡(镇)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 5 年一遇以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85%以上。新增与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5 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1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指标达标率 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 95%以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开展农田高效节水项目,

重点在上堡乡先行试点。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以申报阳明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重点,逐步将齐云山、长河坝水库、七星湖、聂都章江源头申报为省级乃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到 2020 年,成功建设 3 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责任单位:县水利局、县水保局、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旅发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3.加强农村信息化项目以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设。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积极引导电信、移动运营商、电商、金融机构等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切实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光纤宽带和 4G 网络建设,重点对未覆盖的自然村进行补盲建设,建设完成 260 个 4G 基站,进一步强化弱覆盖基站建设,强化 4G 网络信号在自然村的覆盖能力。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组建信息进村入户全运营实体。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务,提升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普及。加强农村地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到 2020年,实现“四个全覆盖”,全县各村以及各 25 户以上的村民小组通讯信号全覆盖、4G 网络全覆盖、光纤宽带全覆盖、有线电视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 D 类供电区域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完成全部省定贫困村的电网改造,村村通动力电。〔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供电公司、县网络公司、电信崇义分公司、移动崇义分公司、联通崇义分公司,

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建立科学可控的运行机制,及时将新增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确保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卡通”即时结算,自负费用比例控制在 10%以内。探索建立贫困人口门诊治疗与住院治疗同步报销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落实分级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村入户。加强健康扶贫政策落实监管工作,遏制冒名医疗、过度医疗等乱象。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实施边远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县财政出资将边远艰苦地区教师津贴发放范围覆盖到所有乡镇,建立农村从教满 30 年的奖励机制,并采取“点对点”方式招聘偏远村小教师,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现教师资源城乡共享。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真正做到资助政策“应享尽享”。〔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卫计委、县医保局、县人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振兴,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实现“五个到位”(“三房一场”拆除到位、村庄整治到位、圩镇整治到位、农村环境整治到位、农村生态保护到位),到 2020 年,力争每个乡镇建立 1 个以上 3A 旅游景区。

1.推进“三房一场”整治。继续实施“空心房”拆除奖补政策,着重抓好“三房一场”(土坯房、违建房、负面房屋、畜禽养殖场)整治,全面完成剩余农村“空心房”拆除任务,并严格按照“拆除到位、清理到位、复垦到位”要求,使拆除后的房址达到没有废弃物堆积、可再利用或复垦的条件。加强土坯房改造,通过政策引领,引导群众拆旧建新。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及有价值土坯房的保护维修力度,保护传统村落,保留农村文脉。加强农村建房管理,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农民建房行为,加大超高超大整治。〔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城建局、县委农工部、县文广新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全面落实“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突出“七改三网”和“8+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短板,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县所有宜居村组“扫一遍”。按照脱贫攻坚的要求,实施贫困村村庄整治再推进,把全县深度贫困村组和最偏远、基础设施最差的村组作为重点对象,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帮扶,确保村容村貌有根本改观,12 个省级贫困村如期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大力开展精美乡村示范点建设,在继承和完善“六统四联创”的基础上,立足更高标准把“精心规划、精细设计、精致施工、精美呈现”工程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重点实施“一带两路”,即过埠-麟潭-上堡

乡村旅游产业带,崇余公路沿线和上寡公路沿线,努力把“一带两路”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彰显、富有崇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参观点。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依托崇义生态、文化、产业等优势,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上提升水平,开发一批具有崇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乡村旅游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上堡客家梯田创建全国乡村旅游 4A 景点,君子谷创建全国乡村旅游 3A 景点。鼓励支持基础条件好的村落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实施后,由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旅发委、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进圩镇整治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奖代补,采取项目申报奖补的形式,加大投入资金用于圩镇建设,鼓励市场运作筹集资金、用活各项收费政策以及做活土地开发文章等。科学规划编制,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潜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机衔接县域规划。高标准建设圩镇示范街,做好人行道、路沿石、下水沟等市政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小广场,完善圩镇各项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小镇,以富氧山水、客家梯田、阳明文化为资源依托,着力开辟圩镇改造安置,将新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管理与圩镇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开发一片,连成一片。建立圩镇长效管理机制,将城市化发展、社区管理的理念引入

到圩镇。到 2020 年,把全县各圩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城建局、县城管局、县委农工部、县国土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

4.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遵循“城乡一体、购买服务、管干分开”原则,建立村庄、道路、河道环卫管护长效机制。以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有条件的村庄建设标准化农村公厕,改造农村户厕,实行各乡(镇)圩镇都要有公厕。抓好交通沿线村点建筑立面整治提升,引导农民开展民房庭院整治,改善群众居家环境。〔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环保局、县卫计委、县生态办、县城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实施森林抚育、退耕还林、乡村风景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有效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

等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整治等工程设施建设,恢复农田生态系统。〔责任单位:县生态办、县环保局、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四)大力推进乡风文明振兴,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从乡风文明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专项整治、典型选树、群众活动五个方面入手,依托农村志愿者和乡(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夯实农村移风易俗成效,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文明素质有效提升。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队伍。不断加大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设“百村万人”志愿者队伍,以农村志愿者传播文明乡风。着力培养富有崇义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引导广大乡贤关注、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启动“百村千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团县委、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2.夯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阵地。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统一挂牌,建设“文明之家”。

利用农村现有祠堂、开放式村部等场地和设施,建设农村公益性婚庆和治丧场所“文明理事堂”。在行政村醒目位置固定设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入挖掘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突出崇义特色,整合资源打造村史馆。打造乡风文明示范点、示范区,到 2020 年底,全县建成 2 个乡风文明连片示范区。〔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抓实乡风文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快健全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化、规范、引导、评价作用。开展“三沿六区”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村绿色殡葬、文明殡葬建设,完善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遏制办丧扰民、重殓厚葬等陋习。开展“百善孝为先”、“诚实守信”、“节俭养德”等主题教育,着力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大风水堪舆类人员教育引导工作,逐步消除封建迷信活动。整合各部门资源综合施策,加强婚事新办和勤俭节俭教育,加大餐饮行业制度约束和行业自律教育,加强升学宴的规范引导和制度约束,综合整治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市监局、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县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

4.选树乡风文明振兴典型。开展寻找“最美农村志愿者”

评选表彰活动,不断发挥农村志愿者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掘和保护一批有历史、有文化的村庄,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风采”展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卫生家庭、身边好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收集、整理一批“脱贫致富”贫困户典型和“脱贫攻坚”扶贫攻坚典型,用脱贫攻坚路上的生动事例激励全县贫困户脱贫信心、鼓舞全县扶贫干部工作斗志。〔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县旅发委、县市监局、团县委、县妇联、县精准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5.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阳明文化旅游节”,以阳明文化为载体,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并向群众免费发放。依托乡村干部、扶贫干部力量,以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围绕“扶贫、扶志、扶德、扶勤”开展“扶志家访”活动。以“做一次饭、谈一次心、传播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通过志愿者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养成文明习惯。广泛收集、整理全县农村优秀家风、家训,每年在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进行一轮巡回展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展现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大力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带动家庭参与移风易俗。

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创作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移风易俗文艺作品,积极反映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喜人变化。〔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文广新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体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县精准办、县法制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振兴,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突出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基层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到 2020 年,全县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扎实推进“党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县财政安排 20 万元/村专项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村干部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工程,实行村书记分类管理,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分层级全覆盖轮训村“两委”干部,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拓宽村干部出路,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乡镇事业编工作人员力度。加强名誉村书记、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助力脱贫攻坚。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稳妥有序处置

不合格党员。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建设,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整治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工作流程和职责权限,建立完善履职保障机制,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县人社局、县农粮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引导人才向基层农村流动。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大科技、教育、医疗等各类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加强校地合作,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发挥涉农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培训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对接

跟踪服务。开展农技推广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积极联系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加大对乡村人才支持和倾斜力度,保障乡村津补贴、办公、交通等基础工作经费,在职务、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优惠,增加绩效考核奖励。建立职级晋升机制,加大乡镇事业编制招录和选拔事业编制干部进乡镇班子政策的倾斜。〔责任单位: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

3.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一是完善落实各项制度。坚持村“两委”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健全完善“三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分类管理、“四定两监督”和“双述双评”,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二是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基层协商格局。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三是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资源、服务、管理逐步下放到基层,每乡

镇开展 3-5 个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农村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和谐平安乡村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积极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一是优化农村治安环境。加强综治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村级综治专干、综治网格员,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持续开展乡村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各类危害乡村经济发展、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常态机制。健全完善常态排查机制、诉求受理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以综治中心建设、综治网格化建设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有序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三是推

进乡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法治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引导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基层法庭、派出所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完善规范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将小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继续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全面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四是加强农村德治建设。坚持德治为先,发挥道德引领、规范、约束的内在作用,增强乡村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以德治实现善治。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传承提升耕读传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规祖训,培育和弘扬地方性优秀道德传统。将道德规范融入乡规民约,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崇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由县委书记许斌同志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邱凌同志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潘金城同志任常务副总指挥,县领导曾帅、何琳、王豪、刘春香、黄硕、朱志勇、张小兰等同志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县

委农工部,由朱志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秀松任常务副主任,肖开朗、邱志坚、张羽、黄学鹏任副主任,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一批业务骨干充实指挥部办公室力量,强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乡(镇)要相应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办公室,保障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实行县领导牵头“五大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春香同志牵头,县农粮局为牵头单位;基础设施振兴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边建忠同志牵头,县发改委为牵头单位;生态环境振兴由县政府副县长朱志勇同志牵头,县委农工部为牵头单位;乡风文明振兴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琳同志牵头,县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乡村治理振兴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豪同志牵头,县委组织部为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编办、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强化责任意识。全县上下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由县发改委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部署系列重点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五大振兴”牵头单位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具体的三年推进计划。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县级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各

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直、驻县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加强协调配合,汇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政府出一点、单位帮扶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农户自筹一点、金融贷款一点”,加大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确保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全面整合涉农部门的建设项目资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优化融资结构,增强融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乡村振兴筹资投入机制。推进金融机构与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拓展支农领域,加大利用国内外金融资金力度,完善“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制度,调动农民加大投入,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创业,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的积极作用,开展乡村振兴志愿者活动、巾帼行动和百企帮百村行动。〔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金融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精准办、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目标考

核责任机制,严格实行检查考核、责任追究和表彰绩效奖励,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推进抓落实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乡(镇)的考评要突出考核重点、难点工作,提高考核实效,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对县直单位的考评,重点考核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效。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列入乡(镇)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和县直部门绩效评价,并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单项奖,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评选,表彰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单位的所在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可以发一个月工资性奖励资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2022 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 2005 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

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

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____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 2018 年中

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 8 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 年 1 月 30 日,____总书记在主持中央...

第7篇: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聚焦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乡村如何振兴

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

实现“三不、两零、一全”目标,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新时代越来越迫切。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优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是基石,需要加大力度,实现“三不、两零、一全”的绿色发展总体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同时从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系统、绿色供给等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农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细化为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和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

优先发展,统筹规划是保障,需要实现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

1 长郑风田表示,要围绕解决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等制度和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

优先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宋洪远说,在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上,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制度,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在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上,紧扣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建立工业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在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上,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和湿地养护。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完善?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曾业松指出,这不仅给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了更加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且通过完善土地承包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更 2 加充分、更加完善,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中央确立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基础。把农户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地块,使农户承包地权属更加明晰,农民流转承包地就能更踏实,利益预期就能更明确,农户才能放心流转、稳定流转。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石。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可以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不断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

曾业松认为,当前,要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小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轨道上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如何深化?

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3 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总量规模庞大,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不含西藏)2.86万亿元,村均493.6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改革要把握原则,稳中求进。目前,全国100个县先行先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实现这个改革目标,需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国40%左右的村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60%左右的村是由村民委员会代行职能。宋洪远分析,从实践看,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方向。这个新型集体经济,新在不是传统的“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而是集体成员边界清晰、集体产权关系明确的股份合作经济。

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宋洪远说,这个经济运行新机制,新在要坚持市场导向,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盘活集体资产,创新集体资产运营管护机制。需要全面激发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建设,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9.5%,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5.9%,转移性收入占比11.0%,财产性收入占比3.6%。

4 需要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郑风田表示,要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已经明确,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按农民的意愿办,整个改革都要体现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

财新记者: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空心化”、衰败不堪,近年来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现象。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该如何理解?

刘守英:乡村振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提法。为什么提这个概念?我们过去对农村的公共政策,基本上是围绕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的需求来制定的——城市需要农村提供粮食和原料,这样基本就变成了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的农业战略,整个农村的发展就变成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由此导致整个乡村、村庄被忽视了。我们讲的“三农”,基本上就变成“农业”的“农”,“农民”的“农”主要是被带着的,讲怎么增收。并且,农业又窄化成粮食农业,农业就没得搞,人都往外跑。城市导向农村公共政策的结果就是村庄凋敝。城市化带来一部分村庄衰退、消亡是正常的,但在当下中国,整个村庄普遍破败,有的地方死寂一样地没有希望,这是不正常的。

5 实际上,中国乡村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三者缺一不可的。后来开始搞“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才开始有村庄的概念,但整个村庄向何处去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其中,必须要面对的是乡村现代化问题。过去,乡村的现代化是被无视的,政策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主要一头围绕农业和农民增收,另一头围绕要素怎么快速地配置到城市,乡村本身如何现代化,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乡村的现代化不解决,乡村何处去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十九大在原来提“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就有了乡村现代化的概念。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原来对村庄重视不够的弥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

这个定位不再是,农村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农业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工业。乡村要振兴,还需要乡村治理等一整套制度的跟进。村庄的治理制度该如何完善和支撑乡村文明、乡村稳定和乡村发展?十九大报告对农村政策的总体表述,落到乡村振兴,既顾及到我们现在乡村的现实,也预示着我们下一步要调整相关制度。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核心是,人、地、资本,如何实现融合?

一方面,对于回流的农民,要考虑回流地(城镇)的产业集聚发展,以及住房市场的供给等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家。

6 另一方面,由于代际差异,很多“农二代”已经离土不回村了,生活方式完全是“城市化”的,政策要顺应这个趋势。

要让农民在流入地待得相对体面。除了稳定就业,还需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包括给他们提供住房保障、解决“农三代”孩子的教育公平问题。“农一代”的问题是在城市有没有工作,“农二代”问题是融入城市,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第三代”的问题是公平的问题。如果孩子教育不解决,我们就会留下来大量非常棘手的“农三代”问题,这件事非常急迫。

而城市化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留下来,则牵涉到土地问题,土地的配置、供应方式等,都需要相应调整。过去,城市对农民进城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一亿多的人口在城市中难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待下来,这对城市来讲也一个很大的治理问题。

接下来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合法合规地让这一批农民移民在城市体面地待下去。这群人中很少会有人去购买商品房,住房保障也很难公平地将一亿多人全部涵盖。目前,已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房的试点,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相当大批难以通过商品房来获得住房的人的需求,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

与此同时,资本也在流动。城市里老的经济活动回报在下降,未来的城市发展取决于创新的经济活动,老的经济活动会往城乡交界处迁移,带来产业的空间重构。乡村的经济

7 活动也在转型升级,农业的功能、形态、商业模式等正在发生变化,市场在扩大,吸引着资本下乡。

中国未来很有可能的是,通过城、镇、乡村三者功能的分工,来调整城市的形态:城市就是知识密集、产业升级的地方,而乡村则是文化的、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在城乡之间还会有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驿站”,这个地带会产生产业重构的空间,有些会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小镇。

在产业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土地资源配置对资本在城乡之间寻求投资的方向、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亟需土地制度改革,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到城市,更要考虑到如何满足乡村出现的新业态,要调整城乡土地权利体系来支持城乡互动。

第8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责编:任一林、万鹏)

第9篇: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标志着当代中国从农耕经济主导的乡村社会向工业经济主导的城市社会转型出现了拐点。说明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质的突破,距离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百年目标越来越近,这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好事。然而,农村的发展却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与城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最为突出。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还表现在农村的治理水平不足以及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精神文化、道德伦理的式微。本文所探讨的农村精神文化困境就属于这类问题。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度短缺,以及全社会对乡村文化价值认识的偏差,导致了乡村文化的空心化、虚无感和缺少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能力。农村思想文化精神和道德伦理的缺失让全社会感到不安和忧虑。

解读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刻领会为什么要用“乡村”的概念替代“农村”概念。这就是把乡村看成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在一个更高更长远的层次上,实现当前乡村的品质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使乡村现代化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应合了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昭示了乡村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内涵中,“乡风文明”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建设的初心、旗帜和方向。我们应该认真梳理乡村的历程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反思乡村文化的基本规律。从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来探索乡村的未来。

一、当代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当前乡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其根源就在于思想观念。不少人以现代化的理论想当然地解释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认为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中国要快速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城市化之路。城市建设抽走了乡村的劳动力和土地,所以乡村的衰落是必然的,甚至正是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果。建设农村、改造农村的目标也是把乡村建设成城市。这样畸形的观念忽略了当前乡村的客观现实,忽略了广大农民的根本诉求,也忽略了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非但没有带动广大乡村, 相反给农村带来了破坏,在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衰落、农民在精神观念上进退失据。面对强势的“现代”,农民不再珍惜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不再固守物质和文化家园,亦步亦趋地跟在城镇化列车后面踉跄前行。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乡村文化困境。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不能用理论说服人们,乡村必须为城市牺牲,传承了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必须让位给“现代文明”。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灭了乡村,更没有那一种理论说得清中国的乡村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命运。从情感上说,拥有6 亿多乡村原住人口、绵延5000 年的乡村文明都衰亡了,拿什么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把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全面,直至形成具有完整体系和长远意义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曾用一个很“文艺”的词表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乡愁”。这个“乡愁”所指称的意义就是,无论怎样的发展,都不能抹杀乡村精神,不能抹杀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既要留住青山绿水, 又要传承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复兴的任务,就是让“乡愁”切实落地,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复兴,就要是重新激活乡村的活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更不是推倒重来,再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乡村,而是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这才是乡村文化复兴的要义所在。

二、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 作为一个以农耕开国的民族,中国的乡村文化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一整套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文化系统,除了领先世界的精细化、生态化的农耕方式,以及生产出高品质的食物外, 更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参悟智慧。也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和谐稳定安详从容的农耕文明土壤,才孕育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海纳百川”等特质的中国文化。在与天、地、人的交流中,中国先民创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不可否认,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和脉。

这些乡村文化传统资源,因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发展机缘等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个性化,二是多样化。样态丰富的乡村文化使我们民族拥有了活力无限、源远流长的强大基因库。

回顾近代历史我们知道,虽然中国屡遭强权侵略,但国家没有灭亡,民族没有灭亡。那是因为在根本上,强大的民族文化基因库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使中国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依然有先进分子以自身文化信念为支撑, 在挫折和屈辱面前没有丧失自信,反而愈挫愈勇,奋发图强。我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来解决问题,同时也在用自古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底气和元气,获得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 特别是进入21 世纪后,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世界生产体系,也在全球范围内的文明冲突中逐步走向世界中心舞台。对比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发现了一条共同的规律, 就是无论哪一个发达国家,都没有完全消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现代化不是为了消灭乡村, 更不是与自然界对立对抗,而是促进城乡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多元共生、全社会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这个思想资源,原本就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因此,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当我们对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达到这个认识程度以后,文化主流话语就发生了重大的转化:即从近代以来要建立一个和西方一模一样的“现代化”,到如今建立对自身文化敬畏和尊重的“文化自信”, 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尤其是乡村文化价值必然回归。

三、从乡村自身着手推动文化复兴

乡村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融合?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怎样的关系?建设怎样的乡村文化? 这些问题根源于对乡村归属与定位的认知。乡村文化建设,首先是乡村本位,让广大农民受益。只有农民受益,才能继续维系乡村的稳定,使乡村得以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乡村文化是由农民创造的,又是为农民所用的文化。它的社会功能就是让全社会、特别是农民能分享更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成果,让每位农民都有足够的获得感,并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凝聚起来。只有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体,乡村文化才能发挥更广泛的作用,进而滋养全社会。这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

(一)尊重乡村、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看,乡村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如果仅仅以城市化的标准来衡量乡村,可能会得出乡村比城市落后的结论,但以文明观点而论,乡村则有另一套价值。因此, 复兴乡村文化,最要紧的不是彻底否定,而是发现、维系和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长出新的价值。所以,以乡村为本,以农民为本,是发展建设乡村文化的根本依托。

只有依托乡村自身、依靠农民自觉行动, 才能挽回乡村的衰败,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 也才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内在动力的乡村文化。当然,乡村文化不能为乡村所独有, 但是,乡村文化一定要为生活在乡村的人提供精神滋养,树立为乡村人所认同、所遵从的价值观。进入乡村的任何人,应该对乡村怀有敬畏和尊重之心,在尊重乡村与农民的前提下, 在理解农民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对于乡村而言, 恰恰还要更加尊重乡村的文化,守住乡村的根基,塑造乡村文化的尊严。

(二)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村治理的设计是三治统一:法治、德治和自治。如何在治理中打通主流文化、本土本地、传统文化之间的通道, 让文化发挥沟通、交流和凝聚作用,是当前基层干部、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从乡村的实际出发, 必须找到村民无法自己解决、只能依靠政府和村庄共同体才能解决的问题根源,在价值观上进行切实的引导,提出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捍卫和滋养乡村的文化根基。通过激活乡村自有的文化内涵来动员人民,形成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无形的约束力。

我国古代经典《礼记? 王制》中曾有这样的论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1], 这个意思就是政府治理不要轻易改变本地的风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因为乡村本身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在其生存规则中,国家法律是基本底线,日常的行为规范又是以世代相传的不成文的“老规矩”或非正式的“村规民约”为基本制约的。乡村的稳定与和谐,要把以这些非正式规则为基础的,把这些普通村民都乐意共享、与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出来, 形成德治、法治与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现代治理体系。

(三)保护传统文化基因,传承民族文化

乡村由独特的自然环境、作物植被、生产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生活样相、村落格局、民居建筑、语言器具等构成了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灿烂的农耕文明支撑了古代中国的繁盛,至今也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如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公布的31 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名录中,中国有11 项,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被传承和使用着。自2014 年起,住建部、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和财政部一共公布了四批4157 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各地也相应公布了多批次地方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这是中国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最新贡献。除此之外,我国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散落在乡村。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载体,也是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屹立当今世界民族之林的必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它体现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志。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恰恰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而民族文化的根脉就在广大的乡村。在长远来看,乡村文化是保证中国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并重获世界尊重认同的必需条件;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保护乡村文化。

四、从城乡优质元素互动促进文化复兴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但是,现代文明社会自有现代文明的弊病。据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的研究,即便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曾经遭遇经济发展的“八次危机”,这些危机都是通过向乡村释放产能、向乡村转移人口、帮助乡村发展来化解的。[2] 可以说,中国的乡村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现代化的压力,也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乡村一次又一次向城市输送土地、粮食、人才和劳动力。没有乡村的支持,就没有今天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在当前社会格局中,向农村投入物力、财力,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有超越经济价值之上的意义。不但是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乡村,而是乡村的多重价值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当然,这个引擎不是自然而然地显现的, 也依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激活乡村文化元素,与城市形成互动。

(一)给乡村温度,促进城乡文化互动融合

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城乡互动视域下的文化,既区别于城市,也区别于传统乡村。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大趋势仍然是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但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有差别, 而不是有差距。不是城乡对立,而是融合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城乡文化交融,应该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因此,促进城乡进一步互动,实现城乡优质文化良性互动、相互融合、共建双赢才是正途。

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块情感的出发地和归属地。这就是“乡愁”和“乡情”。但是,搞建设不是写抒情诗,城市或乡村都不是乌托邦、桃花源,不能过分浪漫化。到今天为止,乡村仍然需要城市文化激发活力,需要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大量活泼泼的人才。建设乡村新文化,必须动员社会参与。在顶层设计上,在政策制定上,要让更多农民工、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退休人员在“乡愁”、“乡情”的感召下,满怀报效乡梓的志向,携带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返乡、下乡创业发展或下乡居住。他们是新乡贤,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到来,将激活乡村的新活力,把乡村文化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保护自然生态,筑牢生态文明的最后屏障 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方略,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命运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对于中国的乡村尤其如此,因为中国乡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型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有许多重要经验和规律需要挖掘,需要在现代文明话语中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可惜的是,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对现代化技术的盲目崇拜,使这一套传统几乎被丢光。今天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态传统,眼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依靠原有的乡村生态优势, 借助生态文明战略的东风,直接将它们带入生态文明的阶段。这个优势也被西方学者关注到。如美国生态学家小柯布所提醒的:“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的发展抉择,带给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机会。这个机会是中国独有的领导世界的机会。”[3] 这个提醒可谓语重心长。

总书记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是核心观念,具体落实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这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课题。乡村生态建设不仅可以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资源汲取智慧,也将为解决世界性生态难题提供良方。这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思路的转换,也是一次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再次确认。“生态宜居”的前景就是在加快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同时,保持乡村的自然生态,让乡村所蕴涵的生态文明价值逐步显示出来。不仅是用乡村旅游的方式吸引都市人观光休闲,而且也将吸引城市人群参与到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即城乡的深度融合。

总之,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在于把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农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上看,乡村不会全部消失,乡村的文化价值也不会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和了解乡村文化之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把我们的根留住,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我们今天怎么做,明天乡村就是什么样。所以,乡村的未来,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手上。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名言摘抄下一篇: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