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介绍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北京大学医学部介绍

《英国开放大学介绍》摘述

开放大学被誉为英国教育在上半世纪内最重要的革新。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形式多样的远距离教学法,而且在于它的开放性这一哲学概念,即不论其年令、地位和学历,给予一切有能力的人以大学教育。开放大学与其它大学不同的是,师生并不聚集在一个校园内,而是由本大学总下的学术人员和行政人员组成的核心机构编印函授教材,市接发送到全国各地的学生中。他们是有工作的成年人,在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开放大学设置三种课程:大学本科课程,研究院课程和专题课程。

大学本科课程:大学本科授予文学士和优等文学士学位,学位由学分确定。学生学完了一学年(从一月下旬到十一月)的课程,经平时评定和三小时的期末考试及格后,即取得一个学分。凡有六个本科学分的学生可获普通学位,有八个学分的可获优等学位。

由于每一学年学分课程需时三十二个学周(每周十四个学时),因此予计许多学生大约需要六年才能得到一个普通学位,八年得到一个优等学位。但是,由于学生每年可以至多学习两门课程,所以有可能学习三年就毕业。而且如果学生已经在任何一个大学学完一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课程,他就可以免修三个普通学分的课程。

开放大学的课程分为四级:基础、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每个学生都要先从学基础课开始,即一个具有广博基础的初级课程,也就是由文科、社会科学、数学、理科和技术五个学院开设的跨学科的课程.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计划选修任何一门课程。

研究院课程:研究生的学习完全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没有设置什么课程。学生完成一项科学研究项目或高级学术研究并提交一篇论文之后,就可授予学位。学生的成绩按研究学分评定,每个学分需要三个月全日制或相当于三个月部分时间制的研究工作。学生提交学位论文之前,需要积累一定数易的研究学分,而学位的授予只根据学生的学位论文。

专题课程:設有十四门专题课程,学习期限五至十个月不等。这些课程不授予学位,而是为那些要求扩大专业知识领域的人开设。这种专题课程实行本科课程的一切教学制度,有些课程设有学分,有忌深造的学生可以进修这些课程而获得文学士学位。读完一门课程,期末考试及格的,授予课程毕业证书;读完一门课程,未经考试的,授予课程肄业证书。

开放大学开办以来,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远距离教学方法,使在家自习的学生都能入学。学生利用大卫分时间在家学习,还可以到附近的地区教学中心参加辅导课和小组讨论,有些课程还要求学生参加为时一周的暑期寄宿学校。在至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进行测验并完成指定的书百作业,将作业分数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确定学生是否能获得学分。

函授课本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卫分。每一课即一个“单元”。全部课程共三十二课,分三十二周授完,装订成十至十五册,分期发给学生。单元是每周学习的中心,与阅读教材、作业和广鈽结合起来。除课程单元外,大多数课程还要求学生阅读必读参考书发,其数另根据课程的性质决定。为了解决科学技术远距离教学的问题,学生可领用基本实验仪口。

儿乎每门课程都收编在无线电和电视广掃节目之中。每门基础课程每周有一次无线电和电视广擁。第二、三、四级课程广播课较少,通常连同函授材料一起,把广拖记录稿寄给学生。

讲授和辅导主要由其它大学和学院聘诗的兼职教师负责,每人辅导约二十个学生,他们批改作业,对集体进行当百辅导,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

学习基础课程和其他一些高级课程(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学生必须在寄宿的暑期学校学习一周。这些学校在七月中旬到九月初之间设在寄宿大学里。

教师评定的作业主要是书百的,包括一系列简外的苔案和中篇论文。在高级课程中,也有一种设计作业,包括实验或研究工作,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每门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得参加一次三小时的笔试,考试一般在十月底和十一月初举行。

开放大学不仅实行了一种独特的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制度,而且创造了一种编制课程的新方法。课程由教学人员和辅助工作人员组成的“课程编制组”负责编制。他们根据各人的专长,编制出一套多种形式的电化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编制组的人员包括同一学科或若干不同学科的教学人员、广饰公司的节目编制人员、本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成员、大学导师和课程助理。书百教材的出版工作,由编辑人员和设计人员协助进行。校外顾问,即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也经常被诗来参加课程编制草案的讨论。

大学总T没有教室和宿舍,只有印刷厂、函件收发室、行政办公室和教员办公室。行政人员负责处理招生、考试、暑期学校的安排和地区辅导工作的管理等事务。大舅的计称机工作人员日夜轮班处理学生和导师的档案资料、计蒜机评定作业、财政和库存管理、函件发放计划等等。大学总下的教师分布在六个学院中,即文科、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数学、理科和技术。在各学科领域中都有自己的专家,但在各学院之下不分科系。总卫教学人员不讲课,而是作为课程编制组的成员参加编制课程单元,组织有关的电视和广鈽节目,研制补充教材等。除了大学总卫之外,全国还有十三个地区分下。

开放大学招收自学的成年人,报名入学不需要什么资格,,二十一岁以上的英国居民都可以入学。报名至每年的六月截止,七月至九月公布下一年的招生名额。学年从一月底开始。

学生的年令从二十一岁至七十岁以上不等,但开办一年后,报名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女学生的百分比比英国其他大学要高。在初办的头几年,报名入学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占最大比例,而现在来报名的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的小职员则接近报名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开放大学的行政机构与英国其他大学相似。

开放大学的财政与其他英国大学一样,主要来自政府经费,每三年一次直接由教育和科学卫拨物。其它来沅主要是学费,也有一部分来自出售的教材。

现在,开放大学这个英国群众高等教育方面的实验,已有充分理由证实它最初的支持者的佼念是正确的。那些曾经一度对开放大学教育制度持怀疑态度的人已经认识到,开放大学的学位课程和其它大学一样是有严格要求的。

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已引起世界各国对远距离教学技术和制度的兴趣。

开放大学的远距离教学法为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这种远距离教学只用少另的人力、物力和适当的费用,就可以使大另分散的学生有学习机会。这就不仅为在英国实施大学一级的教育,而且也为在其他怜况下实施其他类型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摘译自英国新闻处编:

《英国开放大学介绍》,1975年版)

第2篇:2009年新西兰大学介绍

新西兰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公立大学、综合技术学院、教育培训学院三部分组成,一般均由政府拨款并实行自主管理。新西兰共有八所公立大学,这八所学校都签署了“新西兰关于对留学生的指导与照顾之行业规则”,因此均具有招收国际留学生的资格。各校都提供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位课程,并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新西兰的高等教育体系以科研为基础,公立大学的教师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这使得新西兰各大学的科研水平一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新西兰各大学每年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均有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并有多人获得各类国际学术奖项。

1 奥克兰大学

1882年,新西兰议会通过了建立奥克兰学院的法案,1883年5月21日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学院成立之初设有古典文学与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化学与物理四个学科。1958年奥克兰学院更名为奥克兰大学,目前学校已成为新西兰规模最大、学科体系最为完善的公立大学。学校坐落在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市,目前在校学生近40,000人,其中海外留学生近6,000人,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奥克兰大学设立了艺术、商学、教育、工程、法律、医学与健康科学、科学、神学八大学院,同时设有国家创意艺术与工业、奥克兰生物工程、李金斯生物医学三个研究中心。由于入学申请者较多,某些热门学科的入学要求很高,如医学院要求申请者必须在通过笔试的前提下接受面试,而更为热门的专业如验光学每年仅招收10人入学。

国际学生申请需要提交TOEFL或IELTS成绩。TOEFL的最低要求为笔考575分/机考233分,网考90分(写作不低于21分)。IELTS成绩的最低要求为6.5分。申请者还需要提交经公证的本科官方成绩单及学位证书、个人申请陈述、护照照片。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8日。

2 奥克兰理工大学

奥克兰理工大学始建于1895年,原名为奥克兰理工学院,第一届学生仅有30人。2000年,新西兰政府正式批准学院更名为奥克兰理工大学。

奥克兰理工大学目前设有应用人文科学、商学、设计与创意技术、健康与环境科学、毛利族研究五大学院,在校学生30,000多人,其中留学生约4,000人,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提供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学位教育体系,并设有多种职业及技术证书和文凭课程,在对社会开放的同时也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就业求职技能。学校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特色,即使在人数最多的本科教育中,仍然采取了小班的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设计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

国际学生申请需要提交TOEFL或IELTS成绩。TOEFL的最低要求为笔考575分(写作单项不低于4.5分)/机考233分(写作单项不低于4.5分)/网考90分。IELTS成绩的最低要求为6.0分(各分项均高于5.0分)。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有:经公证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经公证的出生证明或护照复印件、相关工作经验证明,本科官方成绩单、个人申请陈述和护照照片。申请截止日期是1月29日。

3 奥塔戈大学

奥塔戈大学成立于1869年,是新西兰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目前学校设有商学、健康科学、人文科学和理学四大学院,在校学生21,000多人,其中海外留学生3,000多人。经过140年的发展,学校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等多个领域内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学校建有新西兰第一所医学院和全新西兰唯一的一所牙医学院,牙医学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十位。学校医学研究中心在世界上首创了试管婴儿研究,在医学界享有盛名。学校同时也是新西兰南岛唯一建有药学、理疗、医学实验等完备医学学科体系的大学。奥塔戈大学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研究也闻名于世,基因工程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引人注目。

国际学生申请需要提交TOEFL或IELTS成绩。TOEFL的最低要求为笔考587分(写作单项不低于4.5分)/机考240分(写作单项不低于4.5分)/网考95分(写作不低于22分)。IELTS成绩的最低要求为6.5分(各分项均不低于6.0分)。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有:本科官方成绩单、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个人申请陈述、近照和护照复印件。申请截止日期是10月31日。

4 梅西大学

梅西大学始建于1927年,是新西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大学。学校下设商学、艺术、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科学五大学院,在奥克兰、惠灵顿等三个城市设有校区,目前在校学生40,000多人,其中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000余人。

梅西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非常注重实际,很多课程和科研项目与当地工商企业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学校课程设置灵活实用,学术气氛活跃。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实力雄厚,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居全新西兰之首。建校80多年以来,梅西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果和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水平赢得了世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其工程技术、理学和商学等专业学科均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国际学生申请需要提交TOEFL或IELTS成绩。TOEFL的最低要求为笔考575分(写作单项不低于4.0分)/机考232分(写作单项不低于4.0分)/网考90分(写作不低于20分)。传媒管理与新闻学、教育学这两个专业不接受TOEFL成绩。IELTS成绩的最低要求为6.5分(各分项均不低于6.0分)。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有:本科官方成绩单及学位证明、个人申请陈述、近照和护照个人信息复印件。奥克兰校区的申请截止日期为2月1日,其余两个校区则为3月1日。

5 坎特伯雷大学

坎特伯雷大学创建于1873年,设有新西兰最完善的艺术和工程学高等教育体系。学校的日常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相关,其科研项目每年所获得的研究基金在新西兰一直位居前列。学校设有艺术、商学与经济、教育、工程、科学、法律六大学院,下设35个系。学校目前在校学生22,970余人,其中22%攻读艺术类专业,全校共有国际学生2,290多人。

坎特伯雷大学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学校设有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包括21个研究中心和近50个服务中心,从事工程科学、林学、医学、经济学、数学、生物学、化学、商业管理等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学校还收藏了关于新西兰和太平洋地理研究方面的大量书籍,是新西兰研究太平洋及周边岛屿资料最为丰富的科研中心。

国际学生申请需要提交TOEFL或IELTS成绩。TOEFL的最低要求为笔考600分(写作单项不低于5.0分)/网考100分(其中听力和阅读单项均不低于23分,写作单项不低于22分)。IELTS

成绩的最低要求为7.0分(各分项均不低于6.5分)。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有:经公证的高中及本科毕业证书、本科官方成绩单、个人申请陈述、护照照片和护照复印件。申请秋季入学的截止日期为5月1日。

6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1897年,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新西兰国会正式批准在首都惠灵顿成立维多利亚大学。1899年,学校首批四名教授正式执教,从而揭开了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历史篇章。

建校110年来,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在世界学术研究领域建立了崇高的学术声誉,学校所授予的学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学校设有建筑与设计、人文与社会科学、法律、科学、工程、教育、商业与管理七个学院。目前在校学生近22,000人,其中国际学生3,000多人。

国际学生申请时需要提供TOEFL或IELTS成绩。学校接受的TOEFL成绩最低要求为笔考575分(写作单项不低于5.0分)/机考237分/网考90分(写作单项不低于20分)。IELTS成绩的最低要求为6.5分(各分项均不低于6.0分)。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有:本科官方成绩单及学历学位证明、个人申请陈述和护照复印件。申请秋季入学的截止日期是5月1日。

7 林肯大学

林肯大学始建于1878年,其前身是坎特伯雷农学院。经过13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新西兰乃至世界闻名的综合眭高等学府。学校设有农业与生命科学、生物保护与生态学、商学、社会环境与设计四大学院。目前在校学生4,500余人,教职员工近250人。

林肯大学早期在农学和林学领域的研究上具有极高的声誉,在保持传统优势专业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增加了适应社会需求的热门学科,如酒店管理等商科专业。学校还建立了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和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

国际学生申请时需要提交TOEFL或IELTS成绩。TOEFL的最低要求为笔考600分(写作单项不低于5.0分)/机考250分(写作单项不低于5.0分)/网考1D0分。IELTS成绩的最低要求为6.5分(写作单项不低于6.0分)。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有:护照复印件、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经公证的本科官方成绩单、个人申请陈述。申请截止日期是3月2日。

8 怀卡托大学

怀卡托大学成立于1964年,是新西兰最年轻的公立大学。学校目前设有艺术与社会科学、计算机与数学科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科学与工程学、毛利研究与太平洋发展、怀卡托语言与预科学院八大学院,在校学生近13,000人,其中有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近2,200人。

怀卡托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尤以数学、计算机、管理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见长。学校同时也是新西兰毛利族学生比例最高的公立大学,其毛利研究与太平洋发展学院是世界毛利文化研究的重镇。

国际学生申请需要提交TOEFL或IELTS成绩。TOEFL的最低要求为笔考600分(写作单项不低于5.0分;若申请MBA,作文单项不低于5.5分)/机考250分(写作单项不低于5.0分;若申请MBA和法学,写作单项不低于5.5分)/网考100分(写作不低于22分)。IELTS成绩的最低要求为6.5分(各分项均不低于6.0分),申请教育学需要达到7.0分以上。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有:本科官方成绩单、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个人申请陈述、近照和护照复印件。申请秋季入学截止日期是5月1日。

对中国申请者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申请赴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申请留学和赴新西兰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笔者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事项:

尽早提交申请材料。由于近年来申请赴新西兰留学的中国申请者不断增加,如能尽早提交申请材料,将会在申请和录取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努力提高英语水平。新西兰各大学均在研究生申请方面重点强调了申请者的英文能力。从上述八所学校对国际学生语言考试成绩的要求来看,要达到所规定的TOEFL和IELTS成绩底线并非易事,申请者需要认真备考。

注意新西兰签证政策的细节。申请新西兰学生签证需要提交多项材料,一般包括:填写完整的学生签证申请表、出生公证、亲属关系公证、最高学历公证、工作证明、护照及护照照片、资金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体检表、学校录取通知书、在新西兰的住宿保证、解释留学新西兰原因的意向书等。上述材料会随每年的留学政策变动而有一定变化,这也需要申请者在申请签证时多留心。

作者:杨维新

第3篇:卡迪夫大学城市设计专业介绍及评述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1.009

收稿日期:2013-04-18

作者简介:叶茜(1987-),女,卡迪夫大学城市设计专业硕士,纽卡斯尔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设计研究,(E-mail)yexi1987@yeah.net。

摘要:文章结合作者在英国卡迪夫大学读书期间的亲身经历,以一名接受教育者的视角介绍该校城市设计专业的教学组织和方法,并加以个人思考和评论,希望对国内建筑教育者有所启发,为城市设计专业提供借鉴,也为筹划留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国卡迪夫;城市设计;教学组织与方法

英国建筑教育有三大特点:建筑学学位与皇家建筑师挂钩;硕士阶段分为授课型和研究型,面向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博士(PhD)与硕士(Master)教育可被看作两条分支,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有机会直接申请博士。近年来中国留英人数剧增,授课型硕士因学制较短而受到大多数学生的青睐。授课型硕士所开设的专业细分程度较高,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申请难度和毕业率也因校而异。

卡迪夫大学建筑学排名全英第五,城市规划位居第三(依据2013泰晤士专业排名)[1],属于有别于AA与UCL的理性保守型建筑院校。建筑与规划为各自独立的学院,而城市设计专业同时隶属于两个学院——由规划学院负责管理,建筑与规划学院合作授课。

一、教学组织

城市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分为授课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授课阶段为第一年9月到次年6月,包括六门课程,即六个模块(module),毕业设计从次年6月到10月。课程构成与安排如表1。

(一)城市设计基础 (Urban Design Foundation)

第一个模块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最基础的城市设计概念和原则。课堂教学以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开展,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独立的分析方法和一定的团队交流技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

Graphics for Urban Design —— 城市设计分析和图示表达的种类和方法;

Types of Public Space and Block Structure ——城市空间类型的传统解读,街区结构与公共空间渗透性和可达性,道路等级、人车分流等;

Behaviour Studies ——公共活动行为与环境研究等; Urban Quality Urban Life ——公共空间质量及其影响;

Urban Section ——城市设计中的视觉维度,如立面美学、活力界面、景象序列等;

Imageability / Legibility ——城市可读性与可意象性;

Tissue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British Urban Form ——空间研究方法;

Large Scale Urban Design ——大尺度城市规划的定义、背景、设计流程、特征等;

Precedent ——案例分析的意义及运用;

Model ——模型运用的意义和方法。

(二)设计课(Studio 1 / Studio 2)

设计课包括两个模块,studio1和studio2,是一系列由工作坊(workshop)、讲座(lecture)和个别辅导(tutorial)等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Studio1的设计场地为伦敦金融中心Barbican,以建造一座高密度高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复合型社区为设计目标。课程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全面彻底的场地调研;第二,设计策略和总体方案的拟定(三选一);第三,经济可行性评估。而Studio 2 主要训练学生处理中小型尺度空间的能力。设计场地其一选择在布里斯托尔市中心某公共空间,其二选择在布里斯托尔市郊某社区。社区参与伴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期间学生有两次组织社区活动的任务。该项目同时也是正在进行的实际项目,所以学生同时也作为编外顾问参与到实际项目中。

(三)城市设计中的思想(Urban Design Thinkers)

此模块主要从空间、政治、经济的角度探索城市与哲学、政策、文化、环境及性别的关系,同时也通过认识各历史时段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去探索主流城市设计思潮的演变。讲座本身既相当于专题研讨,也相当于著作导读。

主要教学内容:

Urban Design History: Urban form Debates ——历史城市形态、城市美学概念、奥斯曼街区、现代主义、雅典宪章、现代主义的衰落等;

The Postmodern Turn: Urban Design, New Urbanism, Neo-modernism ——近期城市设计思潮的深度剖析;表1 课程构成与学分设置

Morphology and Typology ——城市形态学、城市空间类型、城市肌理、街道模式、空间句法等;

Townscape and Architectural Judgment ——城镇风貌特征分析、文脉主义、英国城镇风貌等;

A Pattern Language ——亚历山大与《建筑模式语言》;

Image of the City: Method and Meaning ——环境感知、城市可读性和可意向性、对凯文林奇的质疑;

Life in Public Space: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Urban Design ——涉及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使用状态、车行交通与社交关系、性别与公共空间等;

Politics and Design of Public Space ——当代公共空间特征,新自由主义影响之下空间的变异及挑战;

Neighbourhoods ——社区的基本原理、传统社区设计、都市村庄与郊区化、社区可持续化、密度、阶层混合和生态社区;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 ——家庭能源、城市交通、食物、水、消费产品、基础设施等节能措施的探讨;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Consumerism and the Aestheticisation of Everyday Life ——消费至上与当代城市的重塑、城市竞争、城市奇观现象;

Neo-liberalism: Widening Inequality and the Role of Urban Design ——新自由主义的定义、影响、维度、符号象征与城市意义。表2 课程安排

(四)城市设计导则与控制(Design Guidance and Control)

此模块以介绍各地设计政策导则为主,包括欧洲、北美、中国和印度等地区,着眼于各地不同的规划手段,完成设计导则的制定和实施,明确其在设计中的实用性。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验证国家政策和规划控制在实践中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European Planning Systems and Design Guidance and Control——欧洲规划体系和设计导则;

French Planning Control and the Planning of Paris——法国规划系统、巴黎重点项目规划;

Government Policy and Hierarchy of Policies and Guidance ——英国规划等级系统;

Design Control Process in the UK——英国城市设计流程和案例;

Cardiff’s Plans, Guidance and Control Practices——卡迪夫城市规划和案例;

The American System: Zoning, Reforms, Urban Design Plans and Principles——美国规划系统;

12 Best Practice Principles for Design Review ——设计师对设计评审过程的批评和12个应对的改善措施;

Urban Design and Public Realm Strategies——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Master Plans ——总体规划概念及如何制定成功的总规;

Design Code ——总体规划之下的设计法则,美国英国澳洲的设计法则、可行性,法则所覆盖的设计范畴、法则的执行等;

Suburban Design Guidance——郊区设计导则;

Guidance for High Density Residential Development——高密度居住区设计导则。

(五)研究方法和技巧(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此模块作为毕业设计的基础,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方法。课堂研讨之间贯穿的小任务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研究目标,策划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为最后的研究型设计作铺垫。

主要研讨内容:

The Process of Inquiry ——了解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的定义、研究维度的构成,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Methodology”How to do it? ——介绍如何选取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途径、研究与设计的关系,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等;

Research Ethics for Urban Design ——与城市设计研究相关的伦理学问题。

(六)基于研究的设计(Research-based Design Project)

此模块即毕业设计,教学方式与设计课类似,采取一对一辅导和分阶段评图的模式。

1. 循序渐进的开始

最初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取研究方向,选择设计地块;从第一年12月到第二年3月,通过不间断的文献阅读和反复修正,从研究定向、定题,到研究计划初步确立,完成第一个研究阶段。

2.文献综述、案例研究、方案设计、报告整理

文献综述在6月中旬提交,案例研究的评审在7月进行,案例研究提倡采取实地观察和调查问卷的方式。8月为方案深化和报告初步整理阶段,8月末提交研究报告初稿。

3.报告修改,提交与答辩

9月上旬修改报告,终稿于9月中旬提交。此后,需根据报告内容制作12张A1图纸,为答辩作准备。答辩在9月末进行,每位学生面对2~3位评图教师,在30~45分钟时间内陈述研究内容和解答问题。

二、值得借鉴的教学环节

与国内本科教学相比,如下教学活动值得我们借鉴,包括基本的课堂指导和特殊教学方式。

(一)田野工作:在实地考察中学习

城市设计基础常常会安排实地调研作业以帮助某些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最特别的教学活动是两次实地考察旅行——为期四天的伦敦行和为期六天的巴黎行。每次旅行都以了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项目为主,包括历史街区街道、商业中心、公园、市政广场、可持续社区、著名建筑等。每到一处参观点,首先由学生进行汇报演讲,介绍和评论当前项目,然后就此展开简短讨论。

考察旅行将枯燥的教学活动延伸到城市,以城市为课堂,为教学案例,在考察旅行中搭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更加理解理论知识,引发对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准备演讲和相互讨论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学和相互学习的过程,由此强化了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和交流能力。

图1 人体尺度调研

(二)设计课:教学计划明确详细、注重设计逻辑的培养

在设计任务书中可以看到教学计划从总体目标到每个课时的具体内容都已事先安排妥当。教学计划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反馈中不断修改,一是对教学进度的调整,二是对教学目标,也就是对其所传导的设计价值观的修正。每次课,具体到每个课时,都严格遵循周密的教学计划执行,虽然偶尔显得刻板固化,但是教学活动有条不紊,松紧有度,教学氛围从容而平和,也更易于学生从中领会它试图传导的设计价值观。卡迪夫教学风格注重理性、实际、方案可行性的推导。任何创意和策略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评估,论证过程与设计成果同等重要。比如:在studio1的设计最初阶段要求提出三个方案,然后以可持续社区为标准分别评估三方案,由此作为依据进行方案取舍,而这一系列工作都将体现在最终的设计成果中。另外,相关先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环节伴随整个设计过程,既为设计提供参考资料,也是论证可行性的必要手段。

这种注重设计分析过程而非设计成果的要求将成图表达的重点转向了方案分析而非方案形态的效果展示,在评价方案时也不会先入为主地因图纸的视觉感官是否良好而影响对方案本身的评判。

(三)方案指导:一对一限时辅导、汇报式点评、相互学习

导师的指导方式各异。有的采取单独指导,导师会在设计课前一天公布每个学生的见面时间,学生将按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导师完成讨论。此方法需要导师根据不同方案拟定不同的指导计划。有的导师则采取集体汇报式指导,也被称作“CRIT评图模式”[2],所有方案轮流汇报点评,相互借鉴讨论。此方法适合指导设计目标和流程类似的方案,可训练学生的项目解说能力。有的导师会要求学生之间互相观摩,给出修改意见,并且提倡学生在相互比较中找出自身方案的优缺点。此方法适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对方案的辨析能力。

导师采取的指导方法来自于自身教学经验和具体设计要求。导师会根据设计目标和进度的改变而调节指导方法,当然他们所采取的指导方法不全适合于所有学生。但同样的,反馈机制会促使指导工作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不断地接近最理想的指导模式。

(四)评图:评价标准完善成熟,学生参与评图环节,反馈意见全面详细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也体现在评图过程中。评图前每个教师会得到一张评分表,表上分门别类地阐明了从场地分析、设计策略、细部设计到方案评估的所有考评标准和细则。教师依照此表给出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点评。另外,学生也会以评论人和记录者的身份参与到评图中,与每位学生对应的评论人和记录者会在评图之前分配妥当。学生将在一周之内收到由导师整理完善的反馈意见。

在评图环节有两点值得借鉴:第一,评图之前由教学组拟定出完善的考评细则,供每个评图教师参考,使其事先理解此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评判标准等,使之可以站在与教学要求一致的价值观进行评定。共同而一致的设计观在卡迪夫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虽然教师自身的设计价值观有所区别,但他们始终可以在教学中保持立场的一致。第二,学生参与评图不仅获得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一种身份的肯定,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参与感,可以极大地提高设计热情。

(五)社区参与:作为设计方法引入实践过程

社区参与这一西方城市设计的重要环节引入到了studio2的教学中。在了解社区参与目的、意义、策划和执行办法之后,学生首先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活动。然后,学生根据各自方案需求,先后两次策划和组织社区参与活动,分别以集体会议、随机调查问卷和目标人群访谈等方式进行(图2)。社区反馈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为方案总体规划和细部设计提供适当的参考意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这一建筑主体之外的设计方法有所了解,也给学生灌输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本设计意识。

建筑学跟艺术不一样,不是一门纯粹自治的学科。建筑师的角色是在完成自己理想的同时加入公众利益的考虑,从而获得一种权宜的方案,而不是将自己包裹在建筑自治的幻想里面[3]。特别是对于城市设计来讲,更多的是解决纷繁复杂的利益冲突,而不是主观的个人美学表达,所以社区参与这一设计方法的加入能够更好地让设计师理解公众利益的矛盾,以便在设计中获得利益分配的相对平衡。

图2 社区访问

(六)课堂演讲:强调自主学习,提倡批判意识

学生演讲始终贯穿于课堂讲座。在模块“城市设计中的思想”的每堂课都包括一篇与讲座关联的文章评论(article review)和相关书评演讲(book review)。每位学生承担一篇文章评论任务和一次小组书评任务。个人批判性观点被要求体现在演讲内容中,学生能够在这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中学会如何读书,如何思辨,如何阐述个人观点。

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始终是卡迪夫教学所强调的内容,在学生的课堂演讲当中被集中地体现出来。在另外的训练中,比如论文、设计,个人思考和批判精神同样受到提倡,似乎成为完成一项任务的必要程序。

(七)合作:是方法更是习惯

小组合作几乎包含在所有模块中,例如场地分析、书评演讲、总体设计、社区活动组织、城市导则报告制作,甚至论文书写。一个学习小组通常被习惯性地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个体的集合。任务被当作集体工作,每次工作展开之前的首要环节往往是确定合作方式,而成绩评判通常包括小组集体成绩和个人贡献成绩。

在工作当中可以看出英国学生已经习惯于团队协作这种模式,可以很熟练地处理各种协作关系,当然首先是由于语言的优势,但更重要的是从小的教育已经迫使他们形成了成熟的合作习惯。而这种习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今后的实际工作,理解团队的整体运作机制,适应实际的团队协作方法。

(八)教学评估:真实而民主

每个模块结束以后学生可以进入学校的教学反馈页面给予评分和个人建议。外部的教学评估一年一次,采取评估人员与学生一对一面谈和集体会议的形式,首先分别考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听取每个学生的个人意见,最后集体总结教学中的优缺点。这样的教学评估充分听取了每位学生的观点,做到了真实民主。

三、结语

总体来讲,卡迪夫城市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完善详细,体系成熟。首先,从模块设置到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都被完善详细地安排,模块之间相互贯穿,承上启下,并且通过不断听取反馈意见修改教学方案。其次,课堂进度妥善控制,教学倡导自主学习和批判态度。然而,由于该专业教学目标明确,理论体系成熟,教学风格较为严谨保守,所以在设计创意和思路方面显得不太开放,不过在这样的教学指导下,学生能够充分接受其传达的设计理念。

中国留学生在外接受教育最主要的障碍是理解其教学目标、流程和成果要求。特别是对于已经在中国接受过五年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另外一种设计哲学和评判标准。因此,在出国之前有必要对留学院校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在理论知识上有所储备,如阅读学校推荐书目,查阅学生作业,研究模块内容。其次,中国学生相对缺乏团体合作经验,缺少相互学习意识、独立思辨能力、研究热情和积极的表达交流欲望,这也是与英国本土学生的差别所在。

当然,将中国学生与英国学生相比较,似乎没有绝对的可比性,两者存在文化大背景和基础教育的差异。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从英国教育方法和教学活动中发现值得学习的细节和点滴,让中国的建筑教育给初学者带来一片更滋润更广阔的成长土壤。

参考文献:

[1]Times.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13 [DB/OL]. http://www.hotcoursesabroad.com/study/town-and-country-planning-and-landscape-university-rankings/z13/rankings.html, http://www.hotcoursesabroad.com/study/architecture-university-rankings/c1/rankings.html.

[2]张立华,易彰.基于英国前沿建筑教育理念的建筑教育改革实践[J].时代教育,2012(9):19-20.

[3]DOVEY K. The Silent Complicity of Architecture[M]. In: HILLIER, J. & ROOKSBY, E. (eds.) Habitus: A Sense of Place.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5.

Subject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s on urban design of Cardiff University

YE X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Newcastle University, Newcastle NE17RU, United Kingdom)

(编辑 周 沫)

作者:叶茜

第4篇:北京大学介绍

我和北大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为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打小就在脑袋中被灌输了北大和清华的影子。小时候还不懂事的时候,每每有亲人会问长大了上什么学校啊?回答:北大、清华!现在只能说当初太年幼无知了。北大、清华岂是你想上就能上的?想想也是,生长在北京年幼无知的我能知道北大、清华就不赖了。北大 北京大学,在我的口中说出了无数次,而我却一点也不了解他。于是为了了解他,我百度了他。百度上是这么说的。。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为现名。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大迁回北平复校。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百年校庆,在国家的支持下,率先启动了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北京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C9联盟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巍巍上痒,国运所系。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学成果,大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北京大学——一个聚集着全国精英的集中地,一个具有庄严无畏独立思想和民主使命感的人才摇篮。从我上学开始,老师们就一直在以自己的学生能考到清华北大而荣,可见北京大学在教学界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闻名不如见面,这次在青鸟的校园行活动中终于详细的对北京大学有了一个详细的认识。

未名湖和博雅塔一塔湖图是对北京大学校园内三个著名地点的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以“一塔湖图”来概括燕园的风景,语虽诙谐,却也恰切。多少年来,围绕着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燕园里产生了很多美好的传说,也涌现出了很多巧妙的解释。有人说,博雅塔是一枝硕大的神来之笔,而未名湖则是一方来自天池的巨砚,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挥动着这枝神笔,饱蘸未名之墨,共同书写了百年北大的辉煌历史,而图书馆则正好是北大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和保存者„„这样的传说和深化实在是举不胜举。湖光塔影,可说是北大校园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北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

北大的历史更是不得不说。 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

大学堂匾额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根据学制,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04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负责统辖全国学务,并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离,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等学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学,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中华民国/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民国初年(1912-1916)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五四运动前后(1916-1927)

北大历任校长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辞退了一不批称职的中国、外国教师,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设立了评议会,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评议员由教授选出。后来,又在各学门(系)设立教授会。随后又设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蔡元培力图将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将商科并入法科,把工科并入北洋大学。1919年,蔡元培撤销文、理、法科,学门不再隶属于科,并改学门为学系,设14个学系。蔡元培废除年级制,实施选科制,以发展学生个性,沟通文理。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蔡元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

1919年(民国八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

1919年竣工的北大红楼

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任游行队伍总指挥。集会宣读了北大学生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游行中散发了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签署巴黎和约,学生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北大成为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0年8月,陈独秀创建上海共产党小组。1920年10月,李大钊创立北京共产党小组。中共一大前,中国53名中共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

三十年代(1927-1937)

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改革北京大学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针“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改评议会为校务委员会。

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

1932年6月,北京大学实行学院制,设文、理、法三个学院,胡适、刘树杞、周炳琳分别出任院长。 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底,日军先后占领北平、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天津。9月,北京大学奉南京国民政府令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

西南联合大学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紧缺、缺少仪器、资金不足。部分师生不得不兼职以维持生计。尽管条件艰苦,西南联大办学九年间本专科、研究生毕业3882人,在校生共8000人左右,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90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6人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章者共23人),3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5年8月,日本战败。由于交通条件困难、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缮,西南联大继续办学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办结业典礼,联大宣告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

1946年9月,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

1946年,北大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据1946年12月的统计,北大有注册学生3420人。复员后,北大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胡适还拟设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势动荡未能实现。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选举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当选,列中国各大学之首。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原本计划让北京大学南迁,但北大教授会决议不南迁。国民党拟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派出飞机,希望一批重要学者离开北平南下。胡适、钱思亮、毛子水、姚从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数学者留在了北平。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北京大学(1949-1966)

北京大学校园风光

(一)

1949年底,北大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政府仿效苏联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后改为北京医科大学);北大地质学系与清华大学等校有关系科﹐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已更名中国地质大学);北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已更名中国政法大学)。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原来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著名学者云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

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223名学部委员中,北大在任教师有28人,居中国高校之首。院系调整后,北大在1954年重建法律系(原北大法律系已有48年历史,1952年并入了今中国政法大学),1956年重建图书馆学系,1960年重建政治学系。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中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前身)。此外,北大在中国最早培养半导体专业人才,并在中国计算机研究起步阶段就办了计算机学习班。据1966年的统计,北大时有在校生近九千人。这期间北大培养的毕业生有百余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这段时间,北大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

由于政治活动频繁,人文社科研究受到干扰。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被视为此阶段北大最突出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但文章发表后就遭到了批判。1957年反右运动中,北大七百余名师生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始纠正各种失误,同年整顿高校工作,提高了北京大学的教学质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

北京大学校园风光

(二)

。在康生的策划授意下,北大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等七人于1966年5月25日贴出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攻击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宋硕、北大校长兼党委书记陆平、北大党委副书记彭佩云,指责三人“破坏文化大革命”,走“反对党中央、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修正主义路线”。该大字报曾遭到北大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对,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大字报。6月,改组后的北京市委宣布撤销陆平、彭佩云的职务,设工作组代行北大党委职权。7月,北京市委撤销北大工作组,江青点名要求聂元梓筹建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简称“校文革”)。9月,校文革正式成立,聂元梓执掌大权。聂元梓被称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领袖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大被称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顽固堡垒”。北京大学的很多干部、教师被打成“黑帮分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残酷迫害。据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有冤假错案1000多宗,400余户被抄家,知名学者饶毓泰、翦伯赞、俞大絪在内的60余人非正常死亡。1968年5月16日,校文革设立“监改大院”(也称“黑帮大院”,俗称“牛棚”),关押干部、教师218人,对其进行迫害。1969年,七千余名北大师生被下放鲤鱼洲(位于江西南昌,是血吸虫疫区)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1965年3月起,北京大学开始在陕西汉中建设新的校区(时称“653工程”)。 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后,北大开始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届入学新生2242人,其中北京总校1676名,汉中分校148名,江西分校418名。

1973年8月,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和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在北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简称150机)。标志着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

197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启用,是中国当时面积最大、设备最好、藏书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

改革开放后的北京大学(1976-至今)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内乱

北京大学西门

。在邓小平同志等领导的关心下,北京大学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并于1978年春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生。

1979年成立力学系,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1983年考古学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选教授任所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大逐步实行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了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设立方正集团、北大青鸟集团等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79年9月,党中央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平反,并批准教育部任命其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大学7000多名师生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北大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表达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声。

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北京大学学生与北京其他高校学生自发悼念胡耀邦。 1996年10月、1998年5月,北大成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百年校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典活动。北大的百年校庆也令世界瞩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贺信中称:"北京大学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学术中心。"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代表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世界60余所著名大学的校长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百年来形成的学术风气。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尔·卡斯帕尔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们在此相聚一堂。

1999年11月,许智宏院士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

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2000年,复又回归北大怀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校友参观母校的校史展览馆

2001年,北大启动“元培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02年2月,时任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选院士获得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中国现代印刷革命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当代毕升”。

2003年4月26日,在全国上下奋力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形势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来到了北京大学看望青年学子,在询问了同学们在现今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学习状况后,总理对同学们说,校园里悬挂着写有“珍重自己,关爱他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条幅给他印象很深。温家宝总理勉励大家,“面对‘非典’的挑战,尤其需要全国人民一起发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精神。”

2014年5月,北大启动“燕京学堂”项目,为来自海内外一流大学的学生开设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

了解完北大我深深的被北大折服了,这座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到底蕴含了多少的文化和历史啊。生活在它当中的人们都是人之尚品啊,它的气息每时每刻都在熏陶着他们。作为住在拥有北大这座学府的城市中的人,我深深的感到自豪!

老年服务与管理班

肖悦

2013123108

第5篇:211大学985大学介绍

四川大学

Sichuan University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 校友会排名第11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3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8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6年年底,有专任教师532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767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0人(含“青年千人计划”46人、“外专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59人(含特聘教授41人、讲座教授14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5人,“973”首席科学家9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30人(32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含原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23人。

四川大学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两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简称“中南”, 校友会排名第17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111计划”、“2011计划”入选高校,也是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重要成员。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1个;设有31个二级学院,104个本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13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排名居全球前1‰;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其中青年项目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6人,国家教学名师7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15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6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5万余名,其中本科生3.4万余人、研究生2万余人、留学生近千人。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57门,国家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试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技合一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我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10所大学之一。

湖南大学

Hunan University 湖南大学(Hunan University),简称“湖大(HNU)”, 校友会排名第30名,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市,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同建设,是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PACE计划,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7个学科进入ESI前1%,7个学科入选国防特色学科,化学、机械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50余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千人计划”学者30人,“万人计划”学者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3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4人。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7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西北工业大学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 校友会排名第32名,位于古都西安,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国家重点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陕西省共建,是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员。

西工大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现有学生26000余名,教职工3700余人,拥有友谊与长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100亩,设有16个专业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拥有65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20个硕士点,22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71个博士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化学、工程、材料、物理等4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材料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6 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1人、长江学者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防创新团队8个。

兰州大学

Lanzhou University 兰州大学,简称“兰大”, 校友会排名第34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大学行列,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全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截至2018年1月,兰大校园面积3807亩,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有91个本科专业,4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2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本科生20559人,研究生11081人;在职教职工3565人,有专任教师195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51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86人,研究生导师1534人,两院院士11人;自然指数排名中国大陆高校第15位;ESI排名中国大陆高校第25位。

兰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含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2017年11月,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了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ESI,兰州大学共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地球科学、植物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物和毒理学以及农业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海洋大学,简称中国海大、海大(OUC),校友会排名第50名,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为北极大学联盟、IAMRI联盟、海洋大学联盟成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在建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学校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7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300余人、硕士研究生75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教职工3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博士生导师36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毕业生中已有1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2600吨级的“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合肥工业大学简称“合工大(HFUT)”,校友会排名第72名,始建于1945 年,坐落于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素有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之称的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隶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建设,位列211工程,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获批自主招生资格,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是一所历史底蕴深厚、蜚声中外的研究型大学,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

学校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而成长,创造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三相异步电机,第一个客机防雷系统等,填补了众多领域的空白,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印迹,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贺龙、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学校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深怀“工业报国”之志,发扬严谨踏实,低调勤勉的学风,培养了众多领域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和安徽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种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49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3783人,专任教师2266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与讲座教授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青年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

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其中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5%进入世界五百强和中国五百强企业工作。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总面积达5000余亩,在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六安路校区和翡翠湖校区,在宣城市设有宣城校区,同时与合肥市共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形成了“一校五区”的办学格局。

Anhui University

安徽大学,简称安大(AHU),校友会排名第95名,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由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

学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4月在安庆创办的、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大学于1958年以合肥大学、原国立安徽大学部分科系为基础建立,同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沿用至今。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有教职工2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8000余人。学校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6个院(系、部),95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 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有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有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

[1]

安徽大学

第6篇:北京大学法学院介绍

考研调剂

北京大学法学院于 1999 年 6 月 26 日 正式宣布成立。她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始建于 1904 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 1952 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 1954 年,在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北京大学法律学 系得以 重建。“文革”中,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政法院系之一。随着 1977 年正常的高考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和 1978 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启动,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引进师资、扩大办学规模、培育优秀人才和积极参与国家法制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律院系的前列。自 1977 年以来,先后担任法律学系(法学院)主任(院长)的有陈守

一、马振明、张国华、赵震江、魏振瀛、吴志攀、朱苏力。

北大法学院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现有在职教授 41 名,副教授 31 名,讲师 8 名,博士生导师 55 名, 2007 年可招生的博士生导师有 40 名。教学辅助和行政管理人员共 23 名。

北大法学院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单位,现有 9 个博士点: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法学、国际法学, 12 个硕士点: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法学、国际法学、法学(国际经济法)、法学(知识产权法)、法学(商法)。除此,北京大学法学院还是教育部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学科介绍:

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

法学理论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北大法学理论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博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硕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司法制度等。陈守

一、沈宗灵等老一代法理学家和朱苏力、周旺生、贺卫方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带领北大法学理论学科始终站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 最 前列。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自 1978 年始设硕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增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港澳基本法研究方向; 1989 年开始设博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外国行政法、港澳基本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004 年 9 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罗豪才、姜明安等教授是我国宪法行政法学界的学术带头人。

经济法学本科专业和经济法学硕士点在全国设立最早。 1996 年设立了博士点。北大经济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 既有杨 紫烜等老一辈经济法学者也有吴志攀、张守文、刘剑文等中青年著名学者。北大经济法学科在经济法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等方面,一直居全国的领先地位。

刑法学专业是我国最早的刑法硕士点之一,从 1978 年开始招收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北大刑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储怀植、张文、刘守芬等老一辈刑法学家和陈兴良等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强大师资阵容为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的发展、高级刑事法制人才的培养以及立法的完善 作出 了重要贡献。北大刑法学科在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和犯罪学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北大刑法博士 点分为 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刑法硕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刑事政策、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含监狱法)。

除了上述四个全国重点学科以外,北大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环境法等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近年来又通过引进人才和选留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大法学院还设有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税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法制信息中心等数十个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组织许多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提供许多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对法学院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北大法学院所属的法律图书馆馆藏量和自动化水平在综合大学法律院系中居于领先地位。现有中外书刊 8 万余册,阅览座位 190 个和两个“电子阅览室”,共有 50 余台联网电脑,可以浏览国际网和迅速地查询信息,使法学院的学生与世界法律发展同步。

在国际交流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与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荷兰、英国、台湾、香港、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持续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交换图书资料和信息以及互派学生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的繁荣使北京大学法学院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法律学人。近些年来,法学院屡屡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及学术活动。海外知名学者和法律专业人士都频频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访问,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学术讲座。北京大学法学院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赴海外交流访问,把中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和法制建设成就引 介 到海外,北京大学法学院正在为成为世界一流法学院而努力。

2008 年招生目录中法学院博士导师简介 朱苏力

研究领域:中国法律 西方法律史 美国商税法 法社会学 美国法律制度 法哲学 法律经济学分析 比较法 比较法律文化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美国麦克乔治法学院商法税法硕士,美国亚里桑那大学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博士, 1999 年— 2000 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00 年 4 月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1996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1999 )《阅读秩序》( 1999 ),《送法下乡》( 2000 )以及几十篇学术论文和书评

周旺生

研究领域:法理学 立法学 西方法理学研究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立法学 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奖励。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研究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大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中关村科技园区立法顾问。 1989 - 1990 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作访问研究。多次在香港和澳门作短期讲学。 1996 - 1997 年在美国伊利诺依斯大学作访问研究。 1995 年、 2003 年两次被评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主要著作:《立法学》( 1988 );《立法论》( 1994 );《规范性文件起草》( 1998 );《法理学》( 2002 );

《立法学》( 2004 );《立法:原则·制度·技术》( 1994 );《立法学教程》( 1995 );《立法学》 ( 1998 、 2000 );《当代中国立法》( 1998 );《法理学》( 2000 );《法理学》( 2000 、 2003 );《立法研究》( 1 - 4 卷主编, 2000 - 2003 );《中关村立法研究》( 2001 );《法学概论》( 2003 );《中国法律制度》( 2000 );《地方立法质量研究》( 2002 )。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张骐

研究领域: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法的价值、法律责任等;法律推理;司法先例制度;公民社会与法治;产品责任法

简介:吉林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理学硕士、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访问教授, 2004 年 9 月- 2006 年 6 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03 年 8 月- 2004 年 6 月;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3 年 1 月- 2003 年 7 月;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 2002 年 7 月;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9 年 10 月- 2000 年 4 月;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5 年 8 月- 1997 年 6 月;

主要著作:《法律推理与法律制度》,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法理学》(国家级重点教材),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与沈宗灵、罗玉中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李贵连

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 保险法学

简介: 1969 年湖北大学法律系(今中南 财经政法 大学)毕业, 1981 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主要著作:《沈家本年谱长编》台湾成文出版社,《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北大出版社。

贺卫方

研究领域:外国法制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

简介:法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 1982 ),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 1985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 1985 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 1995 年调至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同时担任《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自 2000 年起指导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外国法制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

著作及译作:《新波斯人信札》(与梁治平、齐海滨、石泰峰等合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年。《外国法制史》(与由 嵘 、张学仁、高鸿钧、杨联华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台湾版由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于 1993 年印行。《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与美国汉学家 Karen Turner 及高鸿钧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走向权利的时代》(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1999 年修订版。《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2003 年第 2 版。《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司法文丛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美国法律辞典》,美国 Peter G. Renstrom 编,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美国 Harold J. Berman 著,与高鸿钧、张志铭、夏勇合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比较法律传统》,美国 M.A.Glendon , M. W.Gorden and C. Osakwe 合著,与米健、高鸿钧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比较法总论》,德国 K. Zweigert & H. Koetz 合著,与潘汉典、高鸿钧、米健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修订版,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1 月。《比较法律文化》,美国 Henry W. Ehrmann 著,与高鸿钧合译,三联书店 1990 年。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法学卷》,与苏力合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英国法和法国法》,法国 R. David 著,与潘华仿、高鸿钧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 12 月版。《超越比利牛斯山》,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及学术短文总计 80 余篇。

武树臣(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简介: 1978 年 2 月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学习, 1982 年 2 月毕业留系任教,先后被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4 年 9 月被评为北京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 1996 年 6 月被评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2 年 4 月任系副主任。 1993 年 9 月在张国华教授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96 年 2 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7 年 4 月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继续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招收和指导中国法史博士研究生。为香港回归培养法律 人才获 国家教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7.10 )及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997.9 ),主持撰写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1996.12 )。

社会兼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会长( 1996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 1997.1 - 2001.4 )、第二届( 2001.4 - 2005.4 )委员,中国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 2001.7 ),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 2002.1 )。

研究成果:《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8 月、 1987 年 1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 1983 年 1 月。《苏维埃行政法总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中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科技法律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 年 10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法律文书写作》,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 12 月。《嘉靖新例》(点校),中国稀见法律典籍 集成乙编二册 ,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9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台湾汉光书局有限公司, 1993 年 10 月。《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二卷),(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9 月。《基本人权总论》(译)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4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8 月。《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1995 年 6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年 8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鸟瞰》,大象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年 3 月。《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9 月。《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 9 月。《法学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 年 3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中国法律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年 3 月。《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 《 儒家

法律传统 》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9 月。《中国的法文化》,日本九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 2004 年 1 月。《判例制度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 1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 2004 年。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张建国

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清末与中华民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文化。

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法学硕士, 1990 年— 1991 年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进修, 1999 - 2001 年任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部兼大学院教授, 2001 年 10 月回国,

2003 年 4 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著作及译作:《中国法系的形成与发达》 (1997) 。《两汉魏晋法制简说》( 1997 )。《帝制时代的中国法》( 1999 )。(日)滋 贺秀三 :《中国家族法原理》( 2003 ,合译)、

主要论文:已基本收进《帝制时代的中国法》一书(共收 24 篇论文)。《略论北宋的专卖法制》,《法学研究》 1997 年第 2 期。《论西汉初期的赎》,《政法论坛》 2002 年第 5 期。《张家山汉简排序辨正》,《法学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徐爱国

研究领域:法律史和英美侵权行为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主要著作:《破解法学之谜——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学流派》,学苑出版社 2001 年。《名案中的法律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5 年。《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西方法律思想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主要学术论文十余篇。

姜明安

研究领域: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外国行政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 1987 年— 1988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1991 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1997 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2000 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行政法学》( 1986 年),《行政诉讼法学》( 1993 年),《行政诉讼与行政执法的法律适用》( 1995 年,合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1999 年,合著)等著作 20 多本,论文 40 多篇。

罗豪才

研究领域:宪法 行政法

简介: 1956 年至 1960 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1960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

京大学法律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4 年至 1985 年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

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曾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 年 6 月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现为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立法研究组的负责人之一,他还参与了多部法律的草拟工作。曾任北京市侨联主席,为北京市第

八、

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

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至 1996 年 3 月止 ) 。

主要著作:《行政法学》 ( 统编教材 ) ,《中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袁曙宏

研究领域: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宪法 简介: 1977-1984 ,安徽大学读本科、硕士; 1984-1990 ,安徽大学法律系任教, 86 年底任讲师、 87 年底任国家法教研室副主任; 1987-198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0-1993 ,北京大学法律系脱产攻读博士学位; 1993-1995 ,北京大学法律系兼职副教授,司法部中国律师事务中心投资部主任,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法律部主任; 1995-1997 ,北京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系依法治国研究所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 联律师 事务所主任; 1997-2001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法学部副主任兼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1 - 2003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兼任法学部副主任; 2003 年至今,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WTO 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 转型中的政府——上海浦

东新区政府体制创新报告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 社会变革中的行政法

治 》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张千帆

研究领域:比较宪法与比较行政法,详情见 http:///homepage/zhangqianfan.htm.

简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 1999 年回国后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 年起)、《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主编( 2000 年至今), 2003 年至今任北京

大学法学院教授, 2004 年当选为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并担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要著作:《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自由的魂魄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下册·欧洲宪法),主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宪法学》,合著《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并发表论文 60 余篇。

王磊

研究领域:宪法、港澳基本法

简介: 1965 年出生,安徽合肥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 1983 — 1987 )、硕士( 1987 — 1990 )、博士( 1996 — 2000 )。 1990 年留校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宪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曾出访美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作访问学者。曾获首届北大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法学院首届十佳教师奖,中国宪法学会科研一等奖,分别于 1999 年 9 月和 12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香港会展中心给香港法律界人士讲授宪法。

主要著作:《选择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布什诉戈尔》(北京大学出版社)、《宪法的司法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 月)。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湛中乐

研究领域: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简介:湖南省汨罗县人, 1982 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 1990 年留校担任助教; 1992 年 7 月晋升讲师; 1994 年 7 月破格晋升副教授, 2005 年 5 月聘为法学院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研

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参与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 法 和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强制法等重要法律的草拟和论证工作,并参与了其他多部法律、法规的专家论证工作。

主要著作:《现代行政过程论——法治理念、原则与制度》、《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法治国家与行政法治》。曾先后主编《行政法学》、《大学自治、自律与他律》、《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公安行政法》、《环境行政法》、《行政许可法的理论与实践》等,担任副主编的有《行政法学》、《中国司法审查制度》、《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中国九十年代行政法治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合著《行政行为法研究》(分编主编)、《行政诉讼法概论》、《法治的理想与现实》、《外国行政法教程》、《中国行政法学教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在法学、管理学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70 多篇。

王锡锌

研究领域: 中国行政法理论与制度、法律和公共行政过程分析、行政程序,比较行政法等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行政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北大——耶鲁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主要著作:《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与应松年教授等合著)、《走向法治政府》(课题参与人及撰稿人)等著作和教材 6 部。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法商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 40 篇;在 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 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 等美国法学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 8 篇,另有《法制日报》特约评论文章多篇。自 1999 年以来,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斯坦福大学法学院、 UCLA 法学院、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美国卡耐基基金会、 Woodrow Wilso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香港大学法学院等学术机构发表学术演讲。

刘守芬

研究领域:刑法学、犯罪学。

简介: 1969 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5 年任教授, 1998 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期间,先后赴美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作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现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著作:《刑事法律问题专题研究》( 1998 年),《刑法学概论》( 2000 年),《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 2003 年),《罪刑均衡论》( 2004 年)以及参编书 3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

主持课题:主持完成的课题 3 项,即最高人民检察院 2001 年重点课题《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策研究》、中纪委 2001 年重点国家课题的子课题《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 985 ”的子课题《罪刑均衡论》。正在主持进行中的课题 2 项,即教育部 2002 年课题和国家社科 2003 年课题。

陈兴良

研究领域:刑法哲学与刑法理论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主要著作:《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 1998 ,《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刑事司法研究废、改、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刑法适用总论》 ( 上 )( 下 ) 卷法律 出版社 1999 ;《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 1999 ;《刑法修订与适用》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中国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刑事审判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界限》(1996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华法学大辞典》 ( 刑法学卷 )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中国公务员贿赂犯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5 ;《市场经济与刑法完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刑事法学丛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刑事法判解》 ( 第一卷 ) 法律出版社 1999 ;《刑法新罪名若干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金融法治若干问题探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职务犯罪认定处理实务全书》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6 ;《中国的社会病理》 日本亚记书房 1997 ;《中国刑事司法案例汇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 1992 ;《一个刑法学人的心路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刑事法评论 ( 第四卷 )1901 ;《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当前贪污贿赂、非法所得违法违纪犯罪的政策法律界限与认定处理》中国方正出版社,《经济领域违法违纪犯罪认定与处理实务全书》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刑法学》(司法部律考指定用书)法律出版社 2000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郭自力

研究领域:刑法学、外国刑法

简介: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 1984 年- 1986 年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生物医学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2001 ),《中国刑法论》( 1998 )以及几十篇学术论文

赵国玲

研究领域:犯罪学 刑事侦察学 监狱法学

简介: 1984 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1987 年 8 月— 1988 年 6 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进修

主要著作:《刑事侦察学总论》;《刑事法学三论》( 1998 );《海商法概论》( 1999 );《海上欺诈的概况、成因及其防治》( 1997 )。

王 世 洲 研究领域:刑法学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法学硕士,德国洪博基金会客座研究员,英国王宽诚基金会客座研究员。

主要著作:《从比较刑法到功能刑法》,长安出版社, 2003 年; 《 欧洲共同体法律的制定与执

行 》 ,法律出版社,2000年;《德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刑法的基本概念》(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 20 余篇。

白建军

研究领域:刑法学、法律实证分析方法、犯罪学、金融犯罪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在北京大学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纽约大学客座研究、日本新泻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副主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成果:《罪刑均衡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关系犯罪学》,人民大学出版社。。曾作为第一承担人主持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主编《金融犯罪研究》;正在或已完成“证券违法违规惩戒的实效和制度成本分析”、“司法公正性实证研究”等大型科研项目。“法意实证案例法规全互动数据库”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并参加《金融法苑》的主创工作。

梁根林

研究领域:刑事政策学

简介: 1984 年、 1987 年和 1997 年在北京大学分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7 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任教授,法学院副院长。曾兼任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梁根林刑事政策研究系列》之《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主编《刑事一体化的本题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副主编《法治的使命》、《法治的界面》、《法治的言说》(法律出版社 2001 、 2003 、 2004 年版)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40 多篇。 2005 年与陈兴良教授、白建军教授共同获得国家教学奖二等奖。 尹田

研究领域:中国民法(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知识产权法,保险法,破

产法);法国民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 年至 1994 年法国图卢兹社会科学大学( Universit é sciences socialesde Toulouse )访问学者 .

主要著作:《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研究》( 1992 ),《法国现代合同法》( 1995 ),《法国物权法》( 1998 ),《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 2000 )以及近 80 篇学术论文和近 10 部教材、译著及其他著作。

钱明星

研究领域:民商法

简介: 1986 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1997 年 9 月— 11 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1 年 7 月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主要著作:《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民商法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刘凯湘

研究领域:民商法,包括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合伙法、信托法等,兼及经济法、国际经济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 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2 年— 1994 年曾两次赴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进修、访问。 1995 年— 1996 年曾两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芬兰讲授中国商法。兼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民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涉外业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曾随司法部代表团访问并考察日本、美国法学教育、司法考试与律师制度。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司法解释起草小组成员。担任国家司法考试命题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契约观念与秩序创新──市场经济的法律文化思考》合著,北京大学青年学者文库,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市场与契约化》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民法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 3 月;《市场管理》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3 年、《经营权》专著,法律出版社 1986 年;《民商法原理与实务》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法学概论》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代理人》合著,学苑出版社 1994 年;《婚姻法学》专著,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商事法经济法》副主编,法律出版社 1998 年;《商法教程》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年;《新编经济法教程》合著,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 年;《民法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合同法》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权利的期盼》(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

主要获奖情况: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992 年);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993 年);全国优秀法学图书奖( 1995 年);中国法学会优秀论文奖( 1996 年);北京大学

法学院十佳教师奖( 2001 年、 2002 年)等。

张平

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互联网法

简介:自 1991 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承担教学研究工作,讲授的课程有《知识产权法专题研究》、《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技术的法律保护》、《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网络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兼任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专家、中国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专家、北京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律师协会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曾经在日本东京知识产权研究所( IIP ) 作客 座研究员,美国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作专家陪审员。多次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目前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雅虎互联网法律中心”工作,参加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立法、知识产权立法活动。

主要著作:《知识产权法详论》、《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合著);主编《网络法律评论》、《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实证分析与理论研讨》、《域名与知识产权》、《数字图书馆的法律问题研究》;总编译《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法》(共三卷)。已发表 30 余篇学术论文。

已完成的研究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的法律问题》、《中国数字电视标准体系知识产权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知识产权:中国与世界》、《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趋势及对策》、《中国专利发展战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研究》《开源软件的法律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基因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数字环境下版权授权方式研究》、《北京市专利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数字图书及数字出版中的著作权问题》。 正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政策研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管理政策研究》、《科普法实施细则研究》、《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专项调查研究》、《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重大涉外案件研究》、《全国专利实施综合抽样调查与专利促进政策研究》、《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立法研究》等。

韦之

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

简介:男, 1964 年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1985 年 7 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重庆),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8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北京),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4 年 12 月毕业于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里安大学法律系(慕尼黑),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8 年 8 月至 1990 年 3 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任教。 1990 年 4 月至 1994 年 12 月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专利、著作权和竞争法研究所(慕尼黑)从事合作研究。 1995 年 3 月至 1995 年 8 月任职于德国斯图加特 Thuemmel Schuetze & Partner 律师事务所。 1995 年 10 月起任职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1997 年起任副教授),主要讲授《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和《竞争法》等课程。目前系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市同和通正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通晓德语和英语。

主要研究成果: Der Urheberrechtsschutz in China mit Hinweisen auf das Deutsche Recht (《中德著作权法比较研究》,博士论文,德国 VVF 出版社 1994 年德文版);《著作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4 月版);《知识产权论》(个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知识产权法学词典》( 5141 课题组合作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6 月版)。

曲三强

研究领域: 涉猎的法律学科比较广泛,尤其是在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知识产权法学、和侵权行为法方面有较深造诣,并有学术成果奉献。 〕

现任职务: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背景: 2000 年至今,北京大学法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5 年— 2000 年,澳大利亚拉脱维布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1985 年— 1988 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硕士。 1978 年— 1982 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

社会兼职: 澳大利亚拉脱维布大学和蒙纳诗大学客座研究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顾问。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云南省楚雄州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主要著作:《知识产权法原理》 2004 ,中国检察出版社; 《窃书就是偷——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出版社;英文版《中国知识产权》 2003 年,外文出版社。在《知识产权》 、《中外法学》等核心刊发 表学术 论文数篇 ” , 2005 年 9 月 6 日于“ 22 届世界法律大会”发言:“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主编《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系列学术丛书。

汪建成

简介: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重点基地——诉讼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证据法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省部级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一次,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4 年 11 月—— 1996 年 1 月,比利时鲁汶大学( Katholic Universityof Leuven )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4 年 8 月— 2005 年 7 月美国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富布莱特研究学者( Full-Bright VRS )。

主要著作:《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专论》,群众出版社, 1990 年。《新刑事诉讼法论》,红旗出版社, 1996 年。《刑事证据学》,群众出版社, 2000 年。《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刑事诉讼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

陈瑞华

研究领域: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法律诉讼程序、司法制度。在程序正义、刑事诉讼构造、证据法基础理论、司法制度、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裁判、未决羁押制度等问题的研究上,有独到的研究和创新性贡献。

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 1989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1992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1995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 1995-1997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2 )。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2001 年开始担任法学院诉讼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程序性制裁理论》( 2005 即将出版),《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 2003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2000 年),《看得见的正义》( 2000 )、《刑事审判原理论》( 1997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潘 剑锋

研究领域: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和仲裁法学 简介:男, 1962 年生,福建省建瓯市人, 1978 年毕业于建瓯一中。 1979 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先后取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司法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兼任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同和通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1999 年 10 月至 2000 年 9 月任日本新泻大学法学部助教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新泻大学、关西大学发表学术演讲。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等多部法律制定或论证工作,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起草或论证工作。 1995 年获司法部“育才奖”, 2001 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 2001 年获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诉讼法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另获得 北京大学其他各类教学奖项若干。

主要著作:著有《民事诉讼原理》一书,主编或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等教材五部 ,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核心刊物及日本《法政理论》等法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另与他人合著著作和编写教材若干部。参加律师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的编制工作,多次参加国家律师考试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命题工作, 2003 年随国家司法部代表团到日本、韩国考察日本和韩国司法考试情况,参加“中国司法考试发展改革纲要”的起草,

张守文

研究领域:经济法、财政法与税法

简介: 1999 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2002 年 5 月获博导资格

主要著作:《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国际经济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财税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 ),《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信息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5 ),《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税法的困境与挑战》(广州出版社 2000 )。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

刘剑文

简介: 1997 年武汉大学法学博士。 1994 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 《财税法专题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财政税收法》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国际所得税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所得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所得税法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税法基础理论》与熊伟博士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经济法原理与实务》与盛杰民教授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经济法》与李建人博士合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知识产权法案例》与杨荣浩教授合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在法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30 余篇。

甘培忠

简介:教授, 1956 年 5 月出生,甘肃兰州人。 2005 年 1 月获取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自 1988 年以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担任经济法概论、企业法与公司法、公司法专题研究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1995 年起招收经济法专业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企业法与公司法,扩展领域包括经济法、证券法和破产法。

主要著作:《企业与公司法学》、《企业法新论》、《经济法律通论》、《中国经济审判》等。在《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学报》、《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参加《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的立法及修订工作。

博士研究生招收方向为经济法、公司法(含证券法与破产法)。

刘燕

简介:女,自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99 年晋升副教授, 2006 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及法学院院聘教授之职。先后开设《经济法概论》、《面向商业律师的财务会计》、《金融法与银行法》、《证券法专题》、《公司财务与法律专题》等课程,侧重于从会计与法律的交叉视角研究商业运作中的实际问题,涉猎证券法、公司法与税法诸领域。

主要著作:《会计法》、《会计师民事责任研究:公众利益与职业利益的平衡》等,代表作为《验资报告的真实与虚假:会计界与法律界的对立》、《走下自由裁量权的神坛——重新反思凯立案及其自由裁量权之争》。

社会兼职:中国贸促会金融仲裁庭仲裁员,北京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法学会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委员,中国注册评估师协会专业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汪劲

简介:男, 1960 年 10 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 法专业 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7 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我国首位环境 法专业 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先后公派赴瑞典国乌普萨拉大学法学院研修环境法方法论( 1995 年)、赴日本国法政大学大学院社会学部留学攻读环境法学理论( 1996 — 1997 年)。曾获法学硕士( 1991 年,武汉大学,环境法专业)和医学学士学位( 1983 年)。多次应邀参与国家重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起草、修改等工作。

主要著作:《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独自编写有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法学》(双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近 10 年参与国内多部重要环境法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另外著有其他环境法学术专(译)著十余部、在国内外法学和环境科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

饶戈平

研究领域:国际法,国际组织法、中国外交史、港澳台法律

简介:男, 1948 年生于湖南沅江。 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全国自考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1982 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1998 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美国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德国海德堡马普国际法研究所访问教授。

主要著作: 台湾地位未定论 ” 的法律透视 人民出版社 1991 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法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有关联合国大会改革的几种建议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 ,发表 中外学术论文 20 余篇。

白桂梅 (女)

研究领域:国际法理论,国际人权法和妇女与人权问题

简介: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本科、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加拿大 达尔毫斯法学 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1988 年— 1989 年加拿大达尔毫斯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5 年 9 月— 10 月加拿大

渥太华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5 年— 1996 年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学

者, 2001 年 7 月牛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人权法暑期班讲学。

主要著作: 《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国际法上的自决》,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年;组织并参加翻译马尔科姆 Law , Fif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即将在 2007 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法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 李红云(女)

研究领域:海洋法、国际人道法、航空与外空法

主要研究成果:《国际海底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王铁崖主编(撰稿人之一李红云),《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年 5 月。王铁崖主编(撰稿人之一李红云),《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1995 年 8 月。 白桂梅 、李红云编:《国际法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8 月。在有关法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

李鸣

研究领域:国际法理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简介: 1983 年 7 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律学士,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从 1997 年 9 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副系主任,现任法学院副院长。

主要著作:《国际法概论》合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5 年版;《国际法上的人权》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在有关法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卲景春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 欧盟法

简介:北京大学教授、法学博士、欧洲大学研究院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大学欧洲中心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顾问、英国皇家特许仲裁协会会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译审委员、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仲裁员。

主要著述:《关于涉外经济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合著)、《国际私法概要》(合著)、《牛津法律大辞典》(译者、校者及编委会成员)、《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四十年要览》 (主编)、《公民实用法律手册》(编者)、《〈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外法学》、《现代经济法辞典》(编委,撰稿人)、《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概论》(副主编)、《国际合同法律适用论》(专著)、 China ’ s First Regulation on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欧洲联盟的法律与制度》,(专著)、《并行不悖的两套买卖法――我国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比较研究》、 《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评 析 》 、《均等保护――平行进口诘问法律》、《国际商会<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评析》、 Performance of Contracts under the Contract Law of P. R.China , 载于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Contract Law, Berliner Wissenschafts-Verlag 出版(2003年)、 Modification and Assignment of Contracts under the Contract Law of P. R. China, 载于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Contract Law, Berliner Wissenschafts-Verlag 出版(2003年)、 Termination of Contracts under the Contract Law of P. R. China, 载于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Contract Law, BerlinerWissenschafts-Verlag 出版2003年)、 On Amendment to China ’ s Foreign Trade Law (with a view of the Protocol on China ’ s

Accession to the WTO ) ,

JOURNAL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AW, Volume 6, Number 2, 2003, Hong Kong 、《新〈外贸法〉新在何处?》。

吴志攀

研究领域:金融法

简介: 2002- 现在,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1-2002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 1999-2001 ,北京大学

法学院院长,校长助理, 1996-1999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系 主任,教授,博士导师。 1995-1996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 1992-1995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 1991-1992 ,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7 年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学者( Eisenhower

Foundation FELLOWS )。 1988-1990 ,博士毕业留校法律学系任教,讲师。 1985-1988 ,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并在香港树仁学院进修和讲学。 1982-1985 ,攻读硕士学位 , 北京大学, 1978-1982 ,攻读学士学位 , 北京大学。 1995 年获得全国优秀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1999 年获北京市“五 * 一”劳动奖章。

主要著作:《金融法概论》(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 ;《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国际金融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商业银行法论》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4 年);《香港商业银行与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4 年);《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广州出版社( 2000 年);《商业银行法教程》、《中国人民银行法教程》金融出版社( 1995 年);《金融法典型案例分析》金融出版社( 2000 年);《资本市场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上市公司法律问题》中国石油出版社( 2000 年)。

考研调剂

第7篇:北京体育大学专业介绍

运动训练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运动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教练员。

主要课程:实用运动解剖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运动训练生理学、体能与营养恢复、运动损伤与治疗、医务监督、教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类体校、运动队、体育部门、高等院校。

民族传统体育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武术(套路和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中医基础、中国武术史、武术套路、技击、民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养生、伤科推拿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各专项理论与方法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中等以上学校、业余体校、武术院(馆),各级体育局及武术运动队、公安、部队、武术研究机构等。

体育教育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中等以上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较系统的教育心理科学、体育生物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全面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毕业后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体育部门的管理和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外语、计算机基础、科研方法概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中等以上学校和体育部门。

社会体育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运动、健身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管理学基础、健康评价、运动按摩、中华体育养生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经营开发、运动竞赛学、医务监督、计算机应用、外语、大众健身娱乐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论与技术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级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部门。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在体育及相关领域从事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在体育企业、事业单位不同职业领域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教学及理论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物、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经济数学、计算机语言、运筹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奥林匹克运动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社团、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其他政府部门、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管理部门。

体育产业管理

培养目标:培养在体育以及体育相关领域从事体育产业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体育产业管理、法学以及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适应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实务操作技术。

主要课程:体育产业概论、体育企业战略管理、体育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营管理、会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俱乐部管理、体育经纪人、体育赞助、体育风险管理等。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类体育企业、职业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体育中介公司、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

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体育记者、编辑、主持人、解说员、评论员、媒介公关或信息主管、体育节目策划、体育设计、体育赛事与体育组织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培养要求:熟悉党和国家体育及新闻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字和外语水平,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体育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课程:新闻理论、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济学、体育史、体育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体育新闻评论、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体育摄影、媒介管理、传播心理学、节目主持人、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体育广告学、网络传播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体育新闻、出版、宣传等单位及相关部门。

英语(国际体育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能在体育领域、体育外事部门、体育媒体、国际体育组织和竞技体育项目赛事组织等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组织和管理工作,掌握国际体育交流工作原则和方法的复合型高级国际体育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国际体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并具有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适应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频繁的国际体育交往需要,具备在国际体育组织、体育外事部门、体育媒体及高等体育院校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组织和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美概论、体育学概况、英语教学法、国际体育组织、世界体育史、体育英语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国际体育组织、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体育媒体、体育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

培养目标: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从事体育科技教练、运动营养与运动伤害防护师、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人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师资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教育科学、体育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够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胜任运动健身与营养指导、助理体育科研教练,能够开展运动保健与康复的实际应用。

主要课程:教育学、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物理学、人体解剖与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与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康复学、医务监督、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养生康复学、计算机应用、外语、体育(田径、体操、球类等)。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教学单位、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医药卫生、保健康复部门。运动康复与健康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发展需要,在初步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培养要求:熟悉国家体育卫生的工作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中外运动康复与健康方面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思考、合作精神和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实际能力。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心理学、医学统计学、组织学、药理学、病理学(含病理物理学)、免疫学、外科学、内科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含针灸、按摩)、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运动损伤学、运动医务监督、临床运动疗法学、理疗学。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士

就业方向:运动训练基地、医药卫生系统、社区康复治疗师;体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师资。

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熟悉当代心理学理论和体育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当代运动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运动心理训练、运动心理咨询以及运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主要哲学流派的理论观点,掌握现代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运动心理训练、运动心理咨询以及运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运动训练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统计与SPSS、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训练、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才测评、运动技能学习、精神病学基础、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田径、体操、球类等)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士

就业方向:运动队、运动俱乐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教练;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体育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体育院校心理学教师。

表演 (体育表演艺术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体育表演艺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运用能力,能够从事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的组织、体育表演的创编和高等院校的教学、训练和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体育表演剧目、艺术概论、文学修养、中外美术欣赏、美术史、外国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制作、编导理论与实践、芭蕾基础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流行舞、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中国舞、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国际国内体育表演性组织、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学校、专业表演团体、健身俱乐部等部门。

第8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业介绍

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招生,每年招生20人左右)该学科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取得国家安全生产一级培训资质;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重点高校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少数单位之一,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7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以该学科为依托建设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油气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基础研究中心油气生产事故预防与控制基础研究实验室。近几年来,该专业教师已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各类专著和教材10余部。

热能工程:(二级学科招生,每年招生15人左右)我校热能工程学科创建于50年代,该学科在原油输送加热设备、稠油热力开采以及油气集输工艺热力过程优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曾获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奖励。该学科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点近年来在多相流动与传热、流体与动力机械工作理论、热力过程优化与系统节能、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向形成了特色。热能工程学科紧密结合石油石化行业的特点及国家对节能和环保的要求,通过学校与石油企业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多种渠道,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具有承担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科目前拥有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颗粒图像测速仪以及颗粒在线测试仪等先进仪器和实验条件。学科目前有教授4名,副教授3名。学科每年招收博士生2-4名、硕士生15名左右,本科生60余名。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招生,每年招生60人左右)我校机械学科创建于1953年,并198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5年被批准招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并开始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采取按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的方式进行。研究生的学位课在一级学科的大平台上进行,非学位课在二级学科内进行,允许跨学科选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学位课建设,形成系列专题讲座与讨论课,提高上课质量和效率。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油气装备设计及理论、油气装备检测及控制技术、海洋石油装备技术和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本学科与国内科技界、企业有着长期密切的业务联系,与德国、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以及香港特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有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工程力学:(二级学科招生,每年招生10人左右)本学科于1990年获得工程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工程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建有“油气储运安全工程”、“管柱力学”等独具特色的实验室,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总局“油气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市“城市油气输配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实行跨专业培养,学科博士生导师可招收“安全技术及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和“工程力学”多学科的博士生,重点开展工程力学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如油气钻采和储运装备的结构分析、优化设计、安全评估等。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高层次科研项目。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每年招生40人左右)我校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9年,是国内创建自动化专业最早的大学之一。1986年获自动化(现在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自主设置“化工装备与过程控制”博士学位学科点,2006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一直从事生产过程模建模与仿真、先进控制与优化、计算机测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科研及工程应用研究,在石油化工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多套催化裂化、常减压和乙烯等装置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多年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0多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0多名 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招生,每年招生20人左右)该学科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取得国家安全生产一级培训资质;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重点高校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少数单位之一,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7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以该学科为依托建设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油气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基础研究中心油气生产事故预防与控制基础研究实验室。近几年来,该专业教师已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各类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招生)该学科1986年获“矿山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导师8名。以该学科为依托建设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美国德州仪器联合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先进的DSP和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以及SABER、MATLAB、LabView等仿真软件,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实验条件。本学科主要针对石油勘探与开发过程中背景噪声大、环境条件差、信号微弱、信息提取困难等特点,开展信号检测、传输与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石油仪器仪表的研发。形成了“信号的检测与处理”、“智能多媒体信息

处理”和“移动通信与无线技术”三个研究方向。近五年来,该学科教师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PT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专利授权3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该学科2010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约25名。截至2009年7月,该学科毕业的历届硕士生当年的就业率均为100%,90%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是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石油、石化以及IT行业的公司、企业或科研院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每年招生35人左右)我校于1993年创建新材料研究中心,1997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2000年拥有材料学硕士授权二级学科,2003年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材料加工工程授权二级学科,2003年拥有化工材料博士授权点,2003年创建校级新材料开放实验室,2005年拥有材料学博士授权二级学科。材料学科作为学校的重要高技术支撑学科,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及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本学科在材料腐蚀防护、新材料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国内石油石化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支撑新材料研究方面的实验室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能源催化材料方面研究的实验室已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催化重点实验室的主体,与加拿大Harsky Energy 石油公司、日本北海道大学建立了腐蚀与防护、催化材料研究联合实验室。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863”计划、部级科技项目以及中石油、中石化高层次科研项目40余项余项,在国内外有影响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60余篇,获得各级奖励30余项

第9篇:北京美食介绍

北京美食介绍

必吃菜 北京不仅汇集了中国各地的风味美食, 同时也是世界美食的集散地。 上万家餐馆, 上千家老店、 名店,百余家老字号餐厅和异国餐馆,挑逗着食客的美食欲望。这里不仅有各式京味儿传统菜肴: 如烤鸭、涮肉、京味儿小吃;同样有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宫廷菜、私家菜、清真菜等极品美味;还 有异国美食如法式西餐、美式快餐、日本料理、韩式料理、东南亚风味菜肴以及印度美食等,各种 特色菜肴能让你一饱口福。 京菜是来北京旅游的首选美食。京菜的烹调方法可以概括为“爆炒烧燎煮,炸熘烩烤涮,蒸扒 熬煨焖,煎糟卤拌氽” ,菜肴口味以脆、香、酥、鲜为特色,北京烤鸭、涮羊肉、香酥鸡、赛香瓜、 凤凰趴窝、 乌龙吐珠、 怀胎鳜鱼等都是京菜中的佳肴, 尤其是北京烤鸭和涮羊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是

:西城区前门西大街 135 号。人均消费 70 元左右。 满汉全席 分为六宴(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 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错,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 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推荐场所:仿膳山庄:西城区文津街 1 号北海公园东门内。人均消费 100 元左右。 风味小吃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 300 多种,以回民的清真小吃为主,老北京人常吃的小吃在庙会、花会上都 有:焦圈、豌豆黄、豆面糕、炸糕、豆腐脑、茶汤、油炒面、艾窝窝、豆汁、炒肝、炒疙瘩...... 卤煮张的特色小吃,小碗烩肠 4 元,油饼 1 元。交通信息:在东四十字路口往北路东的东四四 条胡同口。 美食街

簋街-活跃夜食街 特色:麻辣小龙虾、各式火锅、水煮鱼 交通:地铁 5 号线北新桥站下 介绍:这是北京最著名的一条食街,东起东直门桥,西至北新桥大街。夜市彻夜红火, “麻小” 驰名全城。不到一公里长的街上,已有百来家饭馆,每天下午 6 点到凌晨 4 点,生意最为红火。 王府井、东华门美食街-老中寻味 特色:地方风味菜馆、北京传统小吃、西点甜品、美式快餐、异域风味 交通:乘

1、

4、52 路,或地铁 1 号线王府井站下;乘 10

4、10

8、111 路灯市西口站下 介绍:在这条北起灯市西口,南至长安街的热闹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无论是东 华门夜市的传统小吃,还是京城著名的百年食府老号,或是东方广场地下的各国风味大排挡,都是 饕餮一族的必去之处。 平安大街美食街-久远京味 特色:宫廷炖品、北京菜 交通:乘

13、1

13、118 路东四十条站下 介绍:从东四十条桥往西一路直行,两旁饭馆一家挨着一家,很多酒楼是依着原先的王府、宅 邸而建,因而使餐饮也带着些许历史韵味。享受完美食,可以顺道去后海泡吧。 霄云路、莱太美食街-小资生活 特色:西餐、粤菜海鲜、酒吧茶餐厅 交通:乘

516、6

59、707 路莱太花卉站下 介绍: 霄云路汇集了国内几大菜系的知名餐馆和众多异域情调的高档餐厅, 以其优雅舒适的就 餐环境,富于新意的各式菜品,以及周边国际化的商务氛围著称。 方庄美食街-南部食地 特色:粤式海鲜、东北菜、韩式烧烤、德式菜 交通:乘

37、

434、6

55、741 路八里河站下 介绍:方庄小区位于北京南部的丰台区,这里的美食街是北京较早的新型食街。这里的餐馆设 施较为完备,店面规模也不小,菜系多样,中餐、西餐都有。 亚运村、大屯路美食街-北部霸主 特色:各地美食、粤菜海鲜 交通:乘 3

58、38

7、694 路秀园站下

介绍:亚运村的美食是北部最发达的。这里餐厅众多,从燕翅鲍到东北菜,各种风味的店铺都 有,选择性很强。 广安门美食街-新起之秀 特色:面食、新疆风味菜肴、粤式海鲜、风味火锅 交通:乘

14、6

6、10

2、105 路虎坊桥站下,地铁 2 号线和平门站下 介绍:广安门美食西起广安门,东至虎坊桥,是北京城著名的美食一条街。这里的很多店都能 在质朴中带给人“惊艳”的震撼。不论大店小店,人气都很旺,要做好排号、等位的心理准备。 阜成路美食街-超级大食府 特色:地方风味菜 交通:乘

27、40、36

8、374 路阜成路站下 介绍:东起西三环航天桥、西至西四环定慧桥,全长大约三公里,云集了淮阳菜、湘菜等各地 风味的知名餐饮企业数十家。各家店铺装修风格各异,传统古朴与西式典雅交融,是京城著名的高 档餐饮区。共有 14 道必吃菜 炒肝: 传统北京小吃,炒肝所用的主料是猪肥肠,配料为猪肝,调料有酱油、黄酱、生蒜泥、熟蒜泥、猪

骨汤等,成品汤汁晶莹透亮,肠肥肝嫩,清淡不腻,醇厚味美。前门会仙居饭馆和天兴居饭馆的炒 肝最为有名。 杏仁茶: 以江米和杏仁为原料, 经水浸后磨浆, 兑水烧开, 再加入白糖、 桂花调匀后, 即可食用。口味清香,可消暑解毒。焦圈:以面为主要原料油炸而成的风味小吃,原是清朝宫廷膳 食。其形似手镯,玲珑剔透,色泽深黄,酥焦香脆,落地就碎。爆肚: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 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以爆肚王、位于牛街输入胡同的爆肚满、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的爆肚宛等 最出名。最正宗的爆肚小吃位于北三环外健德门桥西北角,那里是真正的爆肚传人。驴打滚:驴打 滚是北京传统的风味小吃,知名度颇高。它是用一层层的粘面加上红糖和炒熟的黄豆面卷成的,入 口又粘又甜,还带有淡淡的桂花的香味,百吃不厌。豆汁:豆汁是北京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已流 传了上千年。它是以绿豆为原料制成的,颜色暗淡,味道甜酸,第一次品尝往往会觉得难以下咽, 一旦多尝几次,它淳厚的香味就让人欲罢不能了。在喝豆汁的时候,佐以焦圈、油条、薄脆、排叉 一类油炸的食品或辣咸菜。绝对错不了。涮羊肉:几乎是北京街头最常见的餐馆旗幌。涮羊肉的吃 法充满十足的平民味道: 原料无外乎羊肉片、 芝麻酱、 韭菜花、 卤虾油、 冻豆腐、 细粉丝、 白菜等, 待火锅烧开,围坐在一起的客人用筷子将肉片放入沸汤之中,一涮即熟,再蘸佐料,即可食用。涮 羊肉四季皆宜,但以冬天最佳。东来顺的最为有名。全鱼宴:在颐和园内偌大的昆明湖有取之不尽 的活鱼资源,这里

上一篇: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儿童逻辑思维训练2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