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技信息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科技和信息化支撑、引领着规划国土事业向前大步迈进。城市仿真、交通仿真、遥感、规划辅助编制系统的应用,改善了城市规划的手段、方法;无线网络、移动巡查、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测监管体系;地形图、地下管线、遥感影像、电子档案等组成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规划国土工作的基石。不进则退。

第一篇:科技信息论文

信息科技英语专业词汇辨析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信息科技英语专业词汇的构成与特征,进一步分析信息科技英语专业词汇的分类方法及其常见的翻译策略,从而使信息科技从业人员更加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信息科技专业英语词汇。

关键词:信息科技;科技英语;专业词汇;翻译

隨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以英语为知识载体记录科学技术发展成为当今时代最明显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现象。作为最主要的世界性通用官方语言之一,英语在IT技术支持下的生命力十分旺盛,已经成为信息科学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充足的英语知识储备可以助力信息科技专业人员用英语思辩的方式理解技术文档并进行程序的开发与设计[1]。

科技英语主要是科研工作者、工程和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工作与实践经验交换等而使用的语言,目前科技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文体[2]。为了客观地记录自然现象发展过程和特点,科技英语在文体上精确、简明、严谨,措辞上多使用兼具科学性与学术性的词汇语并且包含大量规范性专业术语,因此科技英语与普通英语具有明显的区别[3]。信息科技专业英语应用于信息科技专业领域,使用者一般是本专业领域中的科研技术人

员[4]。所以,若没有相关的信息科技英语专业词汇的基础知识,即使母语是英语的读者也不一定完全读懂专业英语文献[5]。科技英语文献中的词汇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简洁性,多选用专业科技词汇、源于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以及具有特指性的专业术语,从而使科学发现的阐述达到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统一[6]。

信息科学技术是融科学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专业文献的表达中遵循科技文体的规范[7],信息科技英语以表达信息科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概念、理论和事实为主要目的,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是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科技报告、科技新闻、科技史料等,用尽可能少的单词来清晰地表达科学观点[8]。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科技英语专业词汇也随之增加或变化。作为语言形态的基本单元,词汇的变化在语言发展演变进程中最为活跃,而信息科技英语词汇的语义又极具专业性,因此,熟悉信息科技英语专业词汇特征并对正确理解和翻译科技文献意义重大[9]。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行的高速发展,新的词汇层出不穷,尤其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专业英语词汇是信息科技英文献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基础。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法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专业词汇带有前缀和后缀的频率非常高,说明其来源为希腊语和拉丁语,也就是说现代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是希腊语和拉丁语。每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已特定的专业词汇,有的是伴随着某个专业的发展而衍生并得到广泛运用起来的,有的是借用公共英语和外来语中的某些词汇,有的则是为了适应某专业的发展而人为主观构造出来的专有词汇[10]。

信息科技英语中常见的词汇类型有以下几种:

1 技术词汇

技术词汇一般只适用于各自的专业范围内,每个词汇的意义单一、狭窄,因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指性。这类词一般较长,并且越长词义越窄,技术词汇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

例如:

amplifier放大器

hexadecimal十六进制

bandwidth带宽

superconductivity超导性

flip-flop触发器

2 合成词

合成词是专业英语中另一大类词汇,其构词形式多采用短划线“-”将两个或多个单词连接而成,或者由短语构成。合成词包括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等。在合成词的逐渐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形式更为简单的不用短划线“-”连接的、并经过缩略的混成词。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动词、名词+名词、介词+名词、动词+副词这五种形式,但是合成词不可人为的任意构造,虽然可由多个单词构成合成词,但这种合成方式太冗余,否则会形成一种非正常的英语句子结构,所以应尽量避免。

合成词的实例如下:

-based基于,以……为基础

file-based基于文件的

rate-based基于速率的

-centric以……为中心的

user-centric以用户为中心的

host-centric以主机为中心的

-free自由的,无关的

lead-free无线的

paper-free无纸的

easy-to-use易用的

peer-to-peer对等的

line-by-line逐行的

plug-and -play即插即用的

store-and -forward存储转发

pop-up弹出

pull-down下拉

leading-edge领先的

end-user最终用户

随着词汇的专用化发展的需要,将合成词中间的短划线去掉以后,一个独立的新单词形成了,如:

feedback反馈

online在线

login登录

onboard在板

英语中有很多专业术语由两个或更多的独立的单词组成,每个单词都可单独存在,但是合起来又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称为复合术语。

computer language计算机语言

linear measure长度单位

liquid crystal液晶

machine building机器制造

3 缩合词

科技英语中具有相当数量的缩合词,多数是名词,有时候也被当作动词使用,这类词汇的构词方式是将一个单词的前半部分与另一个单词的后半部分拼接、或者是将两个单词的前部拼接,或者将一个单词前部与另一个单词整体拼接而成,构成新的词汇,前后拼接的实例有:

mechatronics(machanical+electronic)机械电子学

transeiver(transmitter+receiver)收发机

calputer(calculator+computer)计算器式电脑

前前拼接:

codec(coder+decoder)编码译码器

前整拼接:

compuser(computer+user)计算机用户

syscall(system+call)系统调用

4 派生词

派生词汇在专业词汇中数量很大,它是由形式比较固定的构词成分词根、前缀、后缀组成,其中将已有的单词加上前缀或者后缀就构成新词,或以词根衍生出新词。派生词由三种固定成分组成,其词义容易被理解,并且便于记忆。

4.1 前缀构词法

例如:

poly-多,复,聚

polycrystal多晶体

polymorphism多态性

un-反,不,非

unformat未格式化的

uninstall卸载

tele-远程的

teleconference遠程会议

telescope望远镜

semi-半

semiautomatic半自动的

semiconductor半导体

re-再,重新

rerun重新运行

resetup重新设置

ultra-超过,极端

ultrashort超短(波)的

ultraspeed超高速的。

4.2 后缀构词法

例如:

-able可能的

programmable可编程的

portable便携的

-ware件,部件

software软件

groupware组件

-ity性质

availability可用性

integrity完整性

-meter计量仪器

spectrometer分光仪

barometer气压表

5 借用词

借用词是通过为普通公共英语词汇赋予新的专业术语含义,或者将其演变为专业英语词汇而来。借用词通常来自于地名、发明者名、商标名、产品代号名、厂商名等。

firewall防火墙

flag标志、状态

woofer低音喇叭

cache高速缓存

6 缩略词

缩略词是由书写比较复杂的较长单词的主体部分构成或者词首几个字母截取而来短单词,但其词义与原单词相同,或者是将词汇短语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后拼接而成的字符串。缩略词也有形同而义不同的情况,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缩略词通常频繁应用于科技文献中的索引目录、摘要、说明书、商标、文摘等[11]。在信息科技专业领域主要应用于程序注释、软件文档、文件描述,程度语句、互联网信息中,作为标识符、名称等。缩略词的数量不断增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的应用方便了书写和阅读,但是首先需要了解缩略词的构成和词义[12]。

6.1省略词

在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为简便起见,将某些太长、难以拼写、难以记忆,且保用频繁的单词汇仅用前几个字母代表,或取其头部、或取其关键章节,压缩成一个缩略词;或在一个词汇短语中取每个词的一部分,将其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新词,与原词汇短语义同形不同。

例如:

lab=laboratory实验室

math=mathematics数学

ad=advertisement广告

kilo=kilometer千米

将某些词组中每个实意单词的第一个或者首部几个字母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新的词汇,成为专用词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6.2 由大写字母构成,具有主体发音音节,例如: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贮器

6.3 首字词,由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拼接而成,发音为逐字母的连续读音。例如:

ADE(Applic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应用开发环境

PCB(Process Control Block)进程控制块

CGA(Color Graphics Adapter)彩色图形适配器

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

6.4 缩写词,大多数缩写词每个字母后面都有一个句点,有的缩写词仅由一个单词变化而来。

例如:

e.g.=for example

Ltd=limited

sq=square

在信息科技专业领域内,在与Internet相关的技术描述中,通常会使用大量的专用术语的缩写词,其中常用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缩写术语如下:

BOOTP(Bootstap Protocol)自举协议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系统

E-mail(Electronic-mail)电子邮件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输协议

NFS(Network File System)网络文件系统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TELNET(Teletype Network)远程登录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

每一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都是一系列命令集,每一个操作系统都定义了相应的操作命令。每一台计算机的处理器都负责执行很多指令,理解了这些指令,也就掌握了计算机的系统操作含义,这些指令通常都是缩写的,熟悉这些专用缩略语,对于快速把握所用操作的含义大有裨益。

DIR(directory)列表目录

MD(make directory)创建目录

RD(remove directory)删除目录

CD(change directory)修改目录

REN(rename)重命名

LOCK(assert bus lock signal)总线封锁命令

LEA(load effective address offset)取偏移地址指令

INT(call to interrupt procedure)中断请求

IRET(interrupt return)中断返回

参考文献

[1] 顾大权.实用计算机专业英语.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 Gray P.Schneider.Electronic Commerce(Sixth Annual Edition).China Machine Press,2005.

[3] Shelly G B,Cashman T J,Vermaat M E.Discovering Computers 2007:A Gateway to Information,Thomson Course Technology.Boston,MA,2007.

[4] Jerry Joyce,Marianne Moon.Windows Vista plain and Simple. Indianapolis,Indiana:Wiley Publishing,INC.,2007.

[5] 甘艳平.信息技术专业英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杨嵘.计算机专业英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 温丹丽.计算机类专业英语.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8] 金志权,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 许春勤.计算机专业英语.北京:电子工来出版社,2008.

[10] 陈兴.科技英语缩略语的另类构成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4):5-7.

[11] 张艳玲.英语缩略语汉译的趋简与等效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6(3):14-17.

作者:史蔷 叶长青 朱洪浪

第二篇:科技信息的查新工作

[摘 要] 本文针对科技查新方面,阐述了科技查新工作在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追溯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历史、分析温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查新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对科技情报所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探寻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查新 检索 重要性

科技查新(简称“查新”)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情报咨询工作。科技查新是由具备一定信息资源基础与相应查新咨询资质人员的查新站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等途径,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结果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科技查新的结果是为被查课题出具一份“查新报告”。

一、科技查新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萌生并发展起来的。最早形成于198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此后,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为了避免科研课题重复立项和客观正确地判别科技成果的新颖性,也开始了查新咨询工作。1990年10月8日,经国家科委上报国务院,国家发明奖励办公室于12月31日公布了首批19家一级查新单位(也称国家级查新单位);此后又授权了19家一级查新单位。卫生部、教育部、农业部等也先后授权一批查新点。发展至今,我国查新机构形成了三大系统,即全国省市级综合查新机构、各行业部委专业性查新机构和高校系统查新机构,它们构成了一个多级别、有分工的机构网,共同负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目的的查新工作。

温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九山北路。是以传播科技研究和提供科技文献与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公益型事业单位;是温州市科技信息领域最大的研究机构和信息中心。

2000年,温州市情报研究所被确定科技情报中心查新检索单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专业资质。目前所内有查新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专业涉及农业、生物、电子、计算机等。十多年来,我所已为委托单位完成了近几千项科技查新项目,我们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齐全;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检索技能并具有的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除科技查新工作以外,本所还开展论文被引用、收录情况检索,课题跟踪,专利检索,专题资料收集等检索咨询服务工作。

二、科技查新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科技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对科技查新的逐渐认同,科技查新工作已成为科研课题鉴定、新产品研发和申报科技奖励乃至科技立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查新数量稳中有升,科技查新程序日益规范,科技查新报告质量也明显提高,但在大环境发展喜人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总结各查新机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六点:1)信息资源配置不足,还有许多文献未公开发表或未被数据库制作单位收录。2)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查新人员水平参差不齐。3)服务内容缺少创新,缺乏信息的增值服务。4)信息分析水平不高,新颖性的评价极少,使用外文检索的能力仍待提高。5)科技查新机构没有统一的服务资格认定和考核指标体系。6)查新质量缺少有力的监控,查新报告质量无法定量定性评估。

但不同查新机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又不尽相同。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温州市科技情报所在科技查新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转

一方面,由于数据库资源众多,而温情所经费有限,目前尚不能购齐所有的数据库资源,这制约了查新信息检索的完整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查新报告的可信度和准确率;另一方面,我所现有已购置的几大数据库,因其所属的单位不同,常遇到一些文献几个数据库均有收录、而另一些文献几个数据库都未收录的问题,形成了资源重叠和缺漏并存的矛盾,重叠造成了资金的浪费,缺漏则影响了检索的效果。

查新人员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本所的查新工作人员,由于各人所学专业不同,理解力、判断力、分析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利于中心查新水平的整体提高;其次,受年度项目申请、专利申报、考核评奖等阶段性工作的影响,查新工作时常出现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为了合理分配工作,查新人员不得不跨专业检索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查新报告的质量;再次,查新人员虽然参加过统一培训,但是查新工作是不断发展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对专职查新人员进行继续培训。

三、什么是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联络的情报研究事项,(比如;企业需要进行立项、申请专利、成果鉴定、成果报奖时)它以文献为基本,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功效为依据,经由过程综合剖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鲜性举办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剖析、有比拟、有结论的查新呈报。也便是说查新因此经由过程检出文献的客不美观毕竟来对项目的新鲜性做出结论。是以,查新有较严厉的年限、领域和措施规定,有查全、查准的严厉要求,要求给出明晰的结论,查新结论具有客不美观性和鉴证性,但不是周全的成就评审结论。这些都是纯挚的文献检索所不具备的,也有别于专家评审。

四、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是在科技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服务于科技奖励、申报、科技立项、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专利申报(专利查新)、技术引进以及国家、地方和部门规定的其它需要查新的科技活动,它的作用贯穿于科研活动及其管理的整个过程。所以,伴随着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科研查新越来越受到科研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的重视。为了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评价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新和提升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性,科技查新对科研项目创新管理的支持作用研究便成为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五、科技查新为科研、生产提供依据

1、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

立项查新是为科研人员选择课题、科研资助和科技管理部门在审批科研课题时必须清楚地知道该课题在论点、研究开发目标、技术路线、技术内容、技术指标、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有可行性、新颖性,目的在于科技人员确立课题时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防止将研究过的项目立为研究课题,或者对正在进行研究的项目进行调整。立项查新同时还可以为主管科研主题的专家、领导提供一种客观评价指标,改变了以往课题无从参考凭经验或课题表面现象等盲目状态,为领导决策服务。同时通过科技查新为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的判断提供客观依据。防止重复研究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2、为科研成果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科技查新能保证科技成果、报奖等的新颖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目的在于帮助专家公正、客观地评价研究成果,减少失误,保证成果的质量,增强科学的严肃性,实事求是地放映科研水平。传统的成果鉴定是由专家来完成的,虽然专家们的评定意见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即使专家也难以完全获得国内外的科技信息,科技查新的结论可以作为专家评审的有益补充,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保证科技成果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为技术创新提供可行性依据

科技查新实质是对科研工作新颖性的鉴定,而新颖性则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创新活动通常具有强选择性,需要在多种技术方案进行选择,而技术的新颖性是选择的依据之一。因此,技术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讲,主要不是比技术,而是比决策,谁的决策快速、准确,谁就能争夺竞争的主动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在企业高层决策过程中,仅凭个人的才智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以可靠的科技情报作为决策依据,才能降低创新风险,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需要,主要是信息咨询、分析、建议、反馈和预测等,用以弥补决策者能力上的局限,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竞争,我们可以确定科技情报工作在介绍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为技术创新提供综合性情报服务。主要任务是情报保障、情报分析和情报咨询。工作内容包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进行清晰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提供准确、方便、快捷而科技查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科技查新机构在信息资源、技术、设备、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也拥有大批专业的查新人员,他们具有较强的检索技巧和信息分析能力,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决策依据,使技术创新科学化和规范化。

回顾温情所近年来的科技查新工作,建立起完善的查新规章制度,拥有丰富的文献支撑系统,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查新人员队伍,在今后的工作中,仍将不断开拓进取,提高科技查新质量,使查新工作充满活力。

作者:黄秀华

第三篇:信息支撑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科技和信息化支撑、引领着规划国土事业向前大步迈进。城市仿真、交通仿真、遥感、规划辅助编制系统的应用,改善了城市规划的手段、方法;无线网络、移动巡查、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测监管体系;地形图、地下管线、遥感影像、电子档案等组成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规划国土工作的基石。

不进则退。上世纪90年代,在规划国土无纸化办公、信息化建设方面,深圳曾独领全国风骚。今天,一些内地核心城市已经大踏步走在前面。

借力科技信息手段引导、提升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深圳再次腾飞的必然选择。

昨天,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召开全系统科技与信息化工作大会,吹响深圳再立规划国土科技和信息创新时代潮头的号角,将倾力推动科技和信息化在规划创新、管理创新、技术标准创新、信息技术创新、基础调查创新五个方向的全面突破,开启信息支撑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创新之旅。

8月9日,市规划国土委召开科技与信息化工作大会。一份题为《关于加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 全面提升规划国土管理水平的意见》的文件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意见”提出,牢固树立“深圳质量”新标杆,进一步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对规划国土事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规划国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市规划国土委主任王芃指出,这是我市规划国土部门历史上第一次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大会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城市发展大会精神,以“城市发展质量”为参照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是提升管理效能第一推动力的理念,打一场以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的攻坚战。

王芃说,目前,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亟待解决数据准确统一、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支撑及整体统筹等主要问题。为此,必须坚持需求导向、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策略。

借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意见”认为,加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要求。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圳城市发展大会提出了“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理念,要求“科学发展、以质取胜”,通过一流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一流的城市功能、品质、魅力,以高水平的城市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重任在肩,承担着服务城市发展大局的历史使命。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管理效能,推动规划国土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我市已进入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转型期,规划国土领域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管理难度日益增大。为此,必须把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贯穿于规划国土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努力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推动实施,全面提高规划国土管理水平。

推进五大创新工程提升管理效能

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市规划国土委“十二五”期间将开展规划创新、管理创新等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规划国土工作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对内提升行政效能,对外提升服务水平,使科技发展水平居于国内同行领先地位。

实施规划创新工程。加快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建立适应新时期规划国土管理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效率、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以城市发展单元规划为抓手,探索适应城市整体开发建设新模式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机制。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先进科技成果和信息化手段在管理中的转化应用,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大规划国土“一张图”建设力度,促进信息整合和业务融合,为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技术平台。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管理新机制、新模式,加大城市土地资源的立体化应用研究,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和节约集约利用。以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房地产市场动态监管,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实施技术标准创新工程。持续跟踪支撑性关键技术研究,结合深圳实际,建立具有深圳地方特色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体系、国土房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系统开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土地管理、房地产、地质矿产、测绘、地理信息等标准研究,通过标准实施进一步规范规划编制、行政管理和技术成果应用。

实施信息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以“一张图”为核心的统一数据中心,实现与空间相关的业务100%落地,实现所有业务数据100%动态更新。加强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应用,推动全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全面整合提升政务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工作流程再造。加强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服务,推动信息公开、便民服务和公众参与。

实施基础调查创新工程。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测绘基准建设,形成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的现代测绘基础框架体系。创新规划国土房产信息统一调查机制,开展集土地调查、建筑普查、交通调查、住房调查、地名普查等为一体的统一基础调查,建立统一调查制度。

打造四大信息体系提升保障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运用信息化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深圳市历来重视信息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智慧深圳,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任务。规划国土信息化是深圳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基础支撑地位。市规划国土委提出,未来五年,将倾力打造决策、业务执行、综合监管、公共服务四大信息体系,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以全面提升规划国土服务保障能力。

建立信息化的决策支持体系。逐步建立面向规划、国土、房地产等多项业务的分析模型与决策支持工具。完善视频会商系统,实现部、省、市、区四级规划国土管理部门之间的非涉密信息传输和远程会商。完善城市景观仿真系统、交通仿真系统,建设市政管线、地质环境仿真系统,实现三维立体化城市设计和管理。

建立信息化的业务执行体系。建设既统一又有机联系、图文一体、人性化设计的规划国土政务管理信息平台。以重大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为突破口,优化流程,推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信息化的综合监管体系。全面掌握规划国土资源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实现对规划国土资源现状的及时、准确分析和研判。以土地利用、土地房产市场、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地储备、地质灾害、矿产资源、测绘行业为主要监管对象,建立“发现-核查-指挥-监督-评价”的统一业务模型,实现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用地保障、市场有序、资源安全和审批过程的集中监督、集中决策、集中指挥和集中评价。

建立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政务公开和在线办事,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动空间地理信息“一站式”门户建设,提升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政府部门和公众的服务水平,促进与港澳及珠三角城市信息合作。整合网站群,提高网上服务能力和网上办事效率,充分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信息化催生服务型部门

市规划国土委信息化進程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20年坚持不懈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我市规划国土部门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助推其由管理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加速转型。

市规划国土委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3年至1996年,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各处室主导的独立系统建设为主,“数据孤岛”和“系统孤岛”普遍存在。1997年至2004年,处于发展阶段,基于统一的系统框架,先建设重点业务系统,后分步实施,基本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全覆盖。2005年至今,处于巩固提高阶段,该阶段以拓展业务范围、技术升级、资源整合和平台重建为主要特征,应用整体推进。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国土委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发布为契机,着手推进各门户网站从技术导向型向内容导向型的转变,确立了以“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众参与”为主的内容建设模式,加强“场景式”服务栏目的建设,提高在线办事效率。信息公开力度显著加强,网上办事服务逐渐规范,互动参与机制日益完善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国土委承建的各门户网站在部委、市政府举办的网站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第四篇:信息的定义与知识谱系中的信息科技

摘要本文从对“信息”概念、“信息科技”学科的界定界说梳理入手,看到了香农、维纳本体论界定与从认识论角度的界说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看到了信息科技的学科群落特征。并讨论了信息科技学科群在纵横两个维度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讨论了信息科技从人类使用效用视角两种分类与相关特点,给出了当前相关的暂时性认识。这些讨论为后续讨论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科内涵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信息科技;信息技术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计算机教学,至今已近30年。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也从最初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到计算机工具软件、信息素养等不断地向前发展。在信息科技类课程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关于“教什么”、“是计算机课还是信息课”、“信息科技还是信息技术”等等问题一直是教学一线热议焦点。一些学界同仁也将研究目标对准了各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寻求他山之石[1][2];这类横向的研究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很有价值。另外一类从信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等基本概念辨析入手的纵向研究,则可以根本上澄清我们的认识。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在我们深入理解信息科技类课程过程中无法回避,是我们形成科学认识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与知识谱系中各学科与信息科技相互关系的视角,就涉及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核、内容等方面给出我们目前的认识与回答。

香农、维纳对“信息”概念的本体论界定

对信息的认识,世界上很多学者,包括我国学者钟义信、邬焜等对信息作出了各类本体论的界定,目前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但是这些界定的主要基础仍然是香农(Claude E.Shannon)的“通讯与不确定性消除”界说,以及维纳(Norbert Wiener)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属性与组织度度量界说[3][4][5] 。尽管对“什么是信息”的意见尚未统一,信息科学与技术依然飞速向前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纵观这类发展,基本还是建立在香农和维纳的界说之上。

我们从香农和维纳的本体论界说中,得到了这些一些认识:

一是“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维纳),信息同物质(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而非哲学层面的物质概念)、能量一起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

二是信息是对系统组织度的度量;这就是说信息总是承载了一定的意义,那么信息的存在一定与意义关联。

三是信息在两个要素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存在,这意味着信息至少和两个事物之间某种运动关系相关联着,这是信息这一客观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信息、合理运用的条件因素。

两位先哲的界定,确立了信息的基本分类,信息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型:存在型信息、传播型信息。前者存在于物质之中,等待我们去发掘,而后者则存在于两事物相互传播的过程之中。也有学者(陈国能,2004)称呼存在型信息为“源信息”可以用人工传感器获得;称呼传播型信息为特定信息处理系统输出输入的“知识信息”,一旦形成就与信息源可以脱离关系。存在型信息已经成为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交叉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传播型信息是我们常称呼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德本斯等从认识论出发关于“信息”的描述性界说

对基础教育领域信息科技类课程的建设而言,信息概念的本体论认识非常需要,但可能更需要一些必要的描述性界说,帮助我们从更丰富、更生活化的角度来理解信息这个概念。美国学者德本斯在他与E.霍恩、S.克罗兰盛斯合著的《Information Science, An Integrated View》(Boston:G.K Hall & Co.,1988)中,对信息这个概念的考察放在经验的层面、放在人类认知的尺度、放在广义交流的基点之上,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信息概念界说。

德本斯等认为“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类“对我们已知数据物质的或是认识的表达就是信息”。他进而指出“从数据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转变过程,可以被作为认识范围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将人们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特征化了” ,在这个地方德本斯将看起来好像是“虚无”的信息概念落到了现实的时空尺度。

从德本斯等的描述性界说中,我们读出了这样的一些理解。

一是对信息的意识是人类从对事物的感知、认识与理解、形成智慧这样一个统一连续体中的一部分,那些可以用“信息”来限定的活动范畴与人类的认识密不可分,这意味着语言与符号、认知能力与理解等等与“信息”直接相关;这类相关还不仅仅是那些从学习角度来看的过程性相关(不管学习什么,这个学习的过程总是和人类的语言、认知能力等等相关的),而是一类对象性相关(这类用“信息”来限定的活动范畴,是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等等在同一时空尺度上作为我们心像操作的对象)。

二是信息由各类信号来承载与传递,这类信号是物质的(物理学含义上的物质,而非哲学含义上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是电脉冲信号、化学分子、各类印刷品上的符号与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这一事物与传统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传播学等等密切相关。

三是信息这一客观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跨越了不同的时空尺度。图2表达了我们对几类系统在时空尺度上的认识。知识系统的存在与运动会涉及到社会中的人以及相关的价值尺度,信息系统主要体现在数据与信息的相互转化上,而作为信息系统存在与承载的物质基础,物质系统相对处于较为下位的时空尺度上。图3是德本斯对知识系统与信息系统相互关系的诠释,信息系统包含在知识系统之中。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关系或可看成是图2所示结构关系沿时空尺度轴线的投影。时空尺度的不同我们在讨论信息相关问题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表述,另外信息的一些相关属性也会随着时空尺度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学者钟义信先生融合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视角,提出全信息的概念,指出本体论信息定义与认识论信息定义原本相通,通过认识主体这一条件的增减,两类定义可以互相转换。钟义信先生这样来定义全信息概念:“通常把与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因素相联系的认识论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与含义因素相联系的认识论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与效用因素相联系的认识论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而把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有机整体称为全信息”。

科林等从知识谱系等关系论视角出发对“信息科学”的界说

苏联学者科林则在对信息学的知识论谱系讨论中探索“信息科学”等概念。他指出美洲习惯用语的“计算机科学”强调了该学科对“计算机”的依赖,东西欧洲习惯用语的“信息学”强调了,学科的信息本质。他先通过归纳信息学的发展,勾勒出了信息科学的学科群轮廓。信息科学的学科群中理论信息学是基础,四门分类信息学(技术信息学、社会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地矿信息学)是支柱,而屋顶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应用(他称之为信息工艺)。

我国学者黄小寒在2001年对半个世纪以来信息科学哲学探讨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指出是在19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先应用了“信息科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了理论信息学和信息技术。当时世界上有三种“信息科学”的体系存在:①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科学”,②以文献处理自动化为代表的“图书馆信息科学”,③以香农通讯信号计量理论为核心的“全信息信息科学”。

他们都是仅仅研究特定领域中的某些信息,对其他领域中的信息不予充分的关注与考虑。由于信息科学存在的局限性与混乱性,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开始着手这门学科的统一性工作。代表人物与代表工作是198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F.Mchlup),他在美国聚集了当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发起了信息多学科交叉研究运动,发表了经典著作《信息研究:学科之间的通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欧洲学者又发起了新的交叉信息科学研究运动,开拓了相当丰富的门类信息学,如:化学信息学、物理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统计信息学等一些新领域。

从上述的学习中,我们得出了这样的暂时看法:

①信息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②这个学科群与其他传统学科之间的界线可能是模糊的;

③信息科学学习群中的各学科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子类别。

●作为基础的理论信息学(包括研究传播型信息在及技术系统中传递的信息传递理论)

●研究存在型信息的门类信息学(如物理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人类信息学、地理信息学等等)

●研究与信息运动相关联社会过程、运行规律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社会信息学(包括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信息技术”中涉及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研究与信息运动相关联的各类技术工具与技术手段的技术信息学(包括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信息技术”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

●研究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信息工艺(包括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信息技术”中相对来说是生活应用的一部分)

从科林、马克卢普的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现在科学和现代技术密不可分,这里的信息科学或可用“信息科技”来指代更符合现在的用语习惯。

知识谱系与效用视角中的信息科技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类对未知事物认识的深入,在信息科技领域,对信息本质的讨论以及信息概念普适化的问题,对涉及信息筛选与识别、信息的编码译码、信息流动的反馈、信息通讯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信息与认识论的关系讨论,对信息科学发展应用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而引发相关问题的思索;在世纪交替的近20多年来,形成了信息科技学科群一个清晰的领域:信息哲学。

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看信息科技学科群,在基础理论领域的基础端与哲学、数学等系统科学类学科关联;在基础理论的横向维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含伦理学、传播学)等基础学科关联;中间的门类信息学、信息技术一层则呈现为科学←→技术连续的相互融合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学科关联。

从人类信息科技日常运用来看,至少可以分为两大效用视角的领域类别:①直接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或工具直接作用于日常社会生活,如各类自动化工程中的反馈-控制、信息检索、交流展示用的媒体文本、通讯等;②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建设相关的信息科技社会生活运用物理环境条件,信息系统各类硬气件的设计制造、软件的设计与编写、各类通讯网络的组建等。

这两类效用视角的领域,从“人-信息科技”相互关系维度来考察,有着这样的特点:①直接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或工具作用于日常社会生活等方面,我们是直接运用手段与工具,并间接学习信息科技;②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建设相关的信息科技社会生活运用物理环境条件等方面,直接学习信息科技,间接运用手段工具作用于社会生活。

结语

本文的研究只是我们通过学习得到的本阶段认识,随着对信息科技认识的深入,不排除有各种程度的修正,甚至直接证否。

对信息、信息科技等概念和对象的学习与考察,有助于我们对中小学信息科技类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工具的进行认识与梳理。■

参考文献

[1]董玉琦,刘向永.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5(2)

[2]李争婕.信息技术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12)

[3][4][5]黄小寒.从信息本质到信息哲学——对半个世纪以来信息科学哲学探讨的回顾与总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3)

(作者单位:1 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2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3 北京市东城区教科研中心)

作者:柳 栋 武 健 魏 宁

第五篇: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档案管理也逐步向信息化方向迈进。但是由于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所以高校档案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研究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案,促进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的师生档案管理问题一直是高校比较重视的问题,而且随着各大高校生源扩招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档案问题越来越复杂,高校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已经不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而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为高校的档案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新方向。

一、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档案服务的技术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现代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和设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体。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成为必然。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和高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技术老化、信息资源落后以及效率等问题。高校将运用现代化的设备,积极建设和使用档案信息资源库,并努力推进档案管理和服务的新型技术化发展。另一方面,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数字化使得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更高的共享性,为高校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力量之间共享档案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各个单位之间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2.增强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需求迫切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其实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这种商品的独特特征使得它的价值难以评价,它的价值决定于决策者如何看待它和利用它。当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深刻的价值认识时,那么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性就会提升。高校是人才和智慧的聚集地,高校有丰富的文化成果,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社会各方面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应当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应用。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出入,它要求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录入和输出,还要求对信息的整理、分析、鉴别、选择等等,当这一系列的信息工作完成后,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而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发挥了其对社会的重要价值。

3.信息化背景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时代,科技信息的安全性更为重要,对于高校的科技档案信息来说,如果信息丢失或者损坏将会导致该院校受到严重的利益损失。所以,信息化背景对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正规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条件下,高校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会有利于提升高校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高校在进行资源整合后,将会更加严苛地挑选档案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識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高校为了保证科技档案信息不被泄露或者篡改,还会采用更为严格的统一档案整理和验收方式,对每个环节的档案工作都加以严格把控。例如,档案的借阅、打印、复印等等。这些严格的管理程序使得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更符合严肃性、正规性、保密性特点,符合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安全性严格把控的要求。

二、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

1.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整合

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档案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便利,从而促进了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整合。当前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形成了以下发展现状: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档案整合的重心由丰富馆藏向提高档案信息的服务能力转变,同时为相关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促进高校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借助档案资源的整合和为高校师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科技档案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模式,从而提高高校档案的信息化整合。

2.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

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形成了以下的发展格局:一方面,通过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于是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意识,创新档案管理方式,从而促进高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档案用户反馈系统。通过用户对相关管理服务的评价,建立合理化的科技档案建设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也督促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加规范。

3.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共享

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共享是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科技档案资源予以共享。当前高校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共享主要有以下的发展状况:一方面,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服务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明确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目标,从而尽可能确保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化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高校为教师和学生建立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专门化的信息服务,根据师生不同的档案转接状况,为师生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共享。

三、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存在的不足

1.高校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落后

数字档案资源作为高校档案建设的核心技术,对档案的管理和规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落后,从而影响了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步伐。首先,一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档案没有建立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所以在查找档案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造成了时间和人力的浪费。其次,很多高校更注重纸质档案的存放和管理,并没有认识到电子档案存放和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转接档案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纸质档案已经在学校内部存放但是电子档案还在生源地的情况,从而造成档案存放的乱象。最后,学校忽略了采集数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为师生建立数字信息档案,从而阻碍了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

2.高校档案软件系统的功能单一

高校档案软件系统的功能对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发展的现代社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功能对档案进行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的一大进步。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档案软件系统功能单一,影响了高校档案的管理。一方面,高校的档案管理模式还停留在纸质存放或者纸质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模式中,即便使用软件管理也只是利用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查询,并没有实现档案的在线归档和在线查询。另一方面,为高校档案提供软件服务的都是一些软件开发人员,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整合并没有很深的认知,所以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软件功能和档案管理需求不符的现象,从而使相关软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形成了阻碍。

3.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档案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很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一方面,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以兼职的形式进行工作,但是兼职人员毕竟还有另一份工作,所以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难以保证工作效率。另外,对兼职人员进行考核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档案管理和整合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虽然有些高校设置了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但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这也对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产生了影响。一些专职的工作人员对现代化的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完全不了解,档案管理知识缺乏,导致高校的档案管理只能停留于纸质管理的时代,影响了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4.高校的档案管理没有鲜明的特色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之外,档案管理没有特色也是影响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因素。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档案整合情况,所以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寻找档案信息的整合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方面,一些高校喜欢照搬其他高校的档案管理模式,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因素,所以档案管理缺少可以反映本校办学特色、学校文化以及学科特色的特征,导致档案管理的形式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另一方面,高校目前的档案管理形式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对师生纸质档案的管理,没有结合电子形式、数字形式对档案进行存放,而且缺乏录像、光盘以及磁盘等形式的档案,因此没有形成多元化的高校档案存放形式。

四、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案

1.高校要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整合

高校的档案管理和其他企业以及社会档案管理不同,高校的档案管理主要以学生和教师群体为主,而且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寻求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加快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进程。一方面,高校要与其他高校多交流,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档案管理和经验,并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将管理经验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高校要加大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从根本上为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注入动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档案管理要关注到学校的各个群体,增强档案管理的广泛性。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以师生的档案管理为主,而忽略了后勤等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所以,高校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注重档案管理的广泛性,照顾到学校的各个群体。

2.各大高校之间要建立档案信息集成系统

要想实现高校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就必须要在各大高校之间建立档案信息集成系统。高校之间的档案集成系统是高校档案实现科技共享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可以通过档案信息集成系统获取自身需要的技术和信息,所以高校要重视档案信息集成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高校要针对各自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交流和整合,探索相关的融合信息系统并加以加工和利用,从而为各大高校提供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平台,促进各大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各大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要实现兼容。每个高校的软件管理系统都不一样,所以要想建立各大高校的档案信息集成系统,就要注重高校之间档案相关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兼并与融合,从而为高校档案信息集成系统的建立提供硬件支持。

3.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对高校的档案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首先,高校要设置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管理,毕竟兼职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术业有专攻,专职的工作人员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高校要对专业水平不高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学习平台,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和软件信息技术等知识进行系统培训,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促进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信息化进程。最后,高校要制订相关的考核体系,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促进他们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4.促进高校档案管理的特色化发展

高校档案特色化是影响高校办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重视科技档案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特色化建设,而不是对其他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千篇一律的抄袭和照搬。一方面,高校科技档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需要将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科特点以及学校文化体现出来。具体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院的师生特点进行档案资源整合,如将理工类专业和文史类专业分开存放,每个学院都设置一个档案管理系统等,从而促进高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高校档案管理要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存放,除了纸质档案之外,也可以选择录像、磁盘等形式进行档案存放,以克服纸质档案容易破损的问题,从而促进高校档案科学化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将高校科技档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措施。高校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形成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体系,注重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同时要注意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王 雏.浅谈高校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J].兰台世界,2008

[2]吴贺珍.加强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程 铷.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职业,2009

[4]朱青梅.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的建构[J].兰台世界,2012

[5]游成梅.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J].城建档案,2017

[6]高 俊.试谈高校档案信息如何为管理决策服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7]张新刚,李 伟.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8]杜传荣.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人員应具备的业务素质[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8

[9]张予宏,田山林.郑州大学合并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情况调查[J].档案管理,2006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作者:吴月莉 张占武

上一篇:科技科学研究论文下一篇:跨文化商务谈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