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在中国各地区农村不断得以应用,但是其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阶段。因此,深入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与管理研究,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所处的位置及发展的影响因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篇1:

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分析

摘要: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业生产方式也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农业信息和科技化已经变成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通过比较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业生产模式,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和科技化道路,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肩上重担。本文对农业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关系及概念作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解决之道,这对于我国在今后的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有莫大益处。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和科技化 解决之道 发展

信息既是现代经济中三大重要战略资源之一,也是一种可以创造财富和价值的知识,对整个社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战略支撑。我国在第十五届三中全会以超高的票额优势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全面推动农业的科技革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速农业的转型方向,促进现代农业文明建设”的目标。所以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广泛推广和普及,对于现在农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科技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对于推动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如何深化科技传播机制的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组织形式及加速新农业发展的适应能力是目前我国着重突破的关卡。

1 信息化下的农业科技的传播

1.1 对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这就意味着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和底盘,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由信息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取代了原始的纯手工的生产模式,其中信息化尤为明显,同时农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这对于长足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主要由农村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农业资源的信息化、农业科技的信息化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等组成,由于农业信息化概念包括的内容太广和涵盖的层面太宽,所以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具体概念并没有一个相当明确的定义。有些人认为概念的定义应该从农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去定义其产业发展的含义,有些人认为概念的定义应该从农村建设的角度去定义其社会价值的含义,也有人认为概念的定义应该从科技的角度去定义其专业方面的含义,但是对其统一的概念定义却一直没有结论。

1.2 农业科技的概念

农业科技的传播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者专业知识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朝着产业化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广义上说,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传播农业科技技术和知识并且被广泛的应用的过程,其中包括专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利用现代媒体和群众传播等有效传播手段对某一农业技术的传播和非专业人士对农业技术或者知识的推广与传播,让农业科技技术与知识能够得到普及。狭义上说,农业科技传播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专业农业技术或知识的传播与推广。

1.3 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科技传播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以及广泛推广的重要保障,是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不被中断的基础环境。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一般会修建大量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而这些设施的存在为农业科技传播创造了环境,提供了一个可以让农业科技传播发挥的平台。农业信息化建设帮助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了大量的科技内容,这为农业科技传播能更好的指导农业人员的经营提供了便利。

农业科技传播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农业信息化能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农业科技传播是农业信息化能够彻底实施的基本手段。

总而言之,农业科技传播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及相互补充的。农业科技传播能够得到广泛实施和发展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建设,而农业信息化能够顺利进行则需要农业科技传播能够得到广泛实施和发展。

2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分析

2.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及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及农业科技传播这一项的投入,陆续对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把这些研究成果陆续的应用到了资源、农业、灾害预测和环境等方向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甚至有些领域超过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一举改变了我国在农业信息化上起步比较晚的面貌,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2.2 我国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从整体上看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某些较为发达的农村取得重大的效果与成绩,但大部分农村基础信息设施仍较薄弱。当前我国的涉农部门以及相关的农业管理政府非常多却各自为政,使得农业信息大部分资源被分开管理,导致了农业信息资源多数被浪费糟蹋和难以发挥出该有的整体效益。所以农业信息化的服务体系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农村信息化的服务水平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②农业信息化的组织体系混乱,基础建设不够完备。③农业资金上的不足导致了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不健全。④基层的传播人员综合能力不强,传播、科研、教育分割现象严重。⑤农业科技传播机制老化严重,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⑥居民居住地不集中,集中传播艰难,基层管理机构功能不全。⑦整合资源利用率低。

2.3 解决我国信息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的方法

2.3.1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信息化道路的畅通

加强对基层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包括加强对通信网络的建设以及传统的媒体形式的基础建设,同时也包括对农技服务点的建设。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

2.3.2 对农业信息库进行完善,建立起全面的信息化服务体制

建设一个完善的农业信息的服务系统,不仅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库,同时也需要一个配套的相关软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健全信息服务机制。我们要根据国家制定的“国家主导、联合建设、统一标准以及资源共享”的战略方针,慢慢的建立起一个能够资源共享、高效实用和统一兼容的平台,最终实现一个规范、统一和畅通的网络体系的目标。

2.3.3 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传播系统

利用高科技的发达,构建一个能够实现资源导航、信息发布、交互式访问服务和人工服务等等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促进农业科技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2.3.4 改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政府部门适当放宽相关农业信息化准入政策,用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个人及单位参与对基层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和运营。

2.3.5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吸收社团、企业及协会等组织团体进入农业科技传播体系,拓宽农业科技传播资金的来源,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资源融合,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

2.3.6 普及信息化教育,强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

利用专业机构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技者,提高广大农业科技者的综合素质,为信息化的推广和普及创造有利条件。

3 结论

农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农业信息化也达到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传播是构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也间接促进了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传播的推广。农业信息化中出现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农业信息化必须摆脱被以往经验束缚的轨迹,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农业信息化道路,必须坚持以农业生产者为本、以科学技术为基石的培养模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怀军,郑宏伟.美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J].山东农业科学,2001(2):51-52.

[2]李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对策浅谈[J].中国农业信息,2007(2):9-11.

[3]赵少俐.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刍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

作者:闫光明 王延平

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农业科技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解析

摘 要: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在中国各地区农村不断得以应用,但是其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阶段。因此,深入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与管理研究,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所处的位置及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化;管理

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均已开展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农产品贸易,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国家从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

(一)美国农业信息化

在美国,农场主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便捷地了解到国内外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网上销售产品,使美国人民能够在网上顺利地购买产品,购买生产资料,查询生产技术等,这样既方便又快捷,还能够根据自己实际所需的意愿进行,避免走购买产品的弯路。美国政府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可能涉入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如信息技术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在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投入之下,美国高水平的农业信息化不仅保障了美国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且世界各国共享其农业科技信息,促进了世界农产品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德国农业信息化

德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方式是以农村为主体,从建立村庄、道路的信息系统入手,利用电脑软件来记录所属村落的每块地的规格和价值,并开发电子数据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向农户提供各类农业信息,如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市场信息等;为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力度,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德国几乎所有学校均开设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这不仅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使农户通过网络得到最新的农业信息。同时政府还着眼于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如农业模拟技术、计算机决策技术、精确生产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有效利用,有力地保障了德国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了德国农民增收,达到了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并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经验。

(三)日本农业信息化

作为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日本的农业信息化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农业生产部门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率已达到百分之九十二,其中,农林水产省的农副产品情报中心负有向各县农协发布农副产品价格、产地、市场交流等情报的特殊任务。从家畜的品质、饲料配方、饲养等各个环节他们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分析和管理,做到管理和饲养精准、精确。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努力开发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网络信息服务接口,通过网络收集相关农业信息,根据当地地势、气候、资源等因素,构建特色农业服务网站,并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利用者的技术培训和教育。日本这一模式由农产品消费者和农产品生产者共同合成,使日本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变为因特网农业经济模式。这典型的农业生产转型、农村经济转轨,为世界农业生产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提供了经验。

二、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多种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技术性研究,其中包括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随后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发了“金农工程”。该工程主要包括建立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以及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打开了全面开展农业信息化的新局面。政府各部门的政策、科技服务等农业信息也同时向农村延伸,电视、电话、计算机等基础设施逐步推入农村,初步建立起农村信息化的氛围。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科技、水利、气象等合作部门或独立地建立了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和培训网站。如今,我国农业从生产管理,农村从文化教育到文化生活,信息化已逐步得到普及。并且在信息化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农民获利的痕迹。

三、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一)美国模式

美国政府通过建立以政府为支撑的体系,利用政府自身的优势为国家农业信息化创造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以立法的形式和必要的相关政策,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业生产发展,全力以赴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切身和基本收益,并努力健全政府的领导方式,维护美国农业市场秩序,保证美国农民利益,使美国农民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公平交易,公正消费,放心作业。政府实行科技信息“完全与开放”的资源共享政策,推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实施,使美国不论是在工业方面发展迅速,同时也使国家农业得到繁荣。

(二)日本模式

为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有序和顺利运行,日本政府首先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充分和专门的研究,并制定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及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完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该体系分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办,即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属于国家所有;二是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格行情预测系统,由日本农协自主统计数据并进行发布,这系统由各农协主管;这两个系统相互配合,使每一个农户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农产品价格以及生产数量,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有的放矢,确定和调整生产,使自己能够比较明晰地掌控生产。

(三)法国模式

作为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法国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方面独具一格,首先国家财政对农业生产大力支持,然后不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其他专业技术协会、行业组织的相关信息服务等私人部门对农民提供农业服务时也一般只收取成本费,甚至免费。整个国家主要关注服务主体。国家农业部时刻向社会颁布农业信息,如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动态、权威统计数据等;农业商会传播农业信息技术、组织专家及学者授课、举办培训班、协助经营和管理等;培养人才。

(四)印度模式

印度也是一个农业相对较发达的小国家,其农业人口较多,他们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历经沧桑,最终找到了适合本国的发展合理的发展模式。该国发展农业信息化是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政府的基本发展项目,获得农民帮助;政府负责项目实施,农民协助工作。并实施的“知识信息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将信息技术服务于广大农村。该项目的前期工作由政府做,实施运行由农民完成,真正做到政府与农民互帮互助,同时又培养了一批农民信息技术人才,为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铺平了道路。

四、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功模式

(一)北京模式

北京因为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始终把“整合”放在发展农业信息化最重要的位置。北京所倡导的“怀柔模式”就是在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宽带、光缆遍布到各村各镇的各信息化点上,各信息化站点再利用无线通信网将信息发布和反馈到农民手里,这样就构造了一个“(无线通信网)+地网(宽带数据网)+人网(信息服务员)”有机整合的农业信息化网络环境。主要支持点:企业为主体、信息员为骨干、农村信息驿站为结点。

(二)河南模式

河南省实施的“宽带和电视机入户”模式,该模式主要基于省际卫星的功能,由基站统一接收卫星信号后,再利用网通传送,采取机顶盒技术,以电视机作为信息接收终端,通过IPTV技术实现农户的远程互动视频点播。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作为“网通模式”,即利用“河南网通”或利用的宽带网络资源来传输农业科技信息等,拓宽了农民的信息视界,实现了一网多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湖北模式

湖北省最近发展起来一种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由农民自主拨打热线电话向农业专家咨询技术和管理等信息,建立“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多种传输途径为补充,如自动语音、专家热线和现场农业技术指导等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农民提供真实的信息。这种方式效果明显,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和销售等技术和非技术问题,确保了农业技术有效实施。

(四)江西模式

江西省明确提出要领导统一组织和规划,制定统一标准规范,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统一的安全管理,政府集中力量把江西建设成为电子政务大省,将省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200多家省直部门与11个地区市、109个县党政机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促成良好的领导保证,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此外,中国国内还有许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務模式,如“吉林模式”、“嘉兴模式”、“神农模式”等。这些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特色各异,但都是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寻求适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模式,从而推进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巍.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2]张敏,张立新.浅析农村电子信息化建设[J].数据库与信息管理,2008,(2).

[3]孙建军.信息资源管理概论[J].东南大学,2008,(11).

[4]卢丽娜.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4).

[5][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英]彼得·蒙克.信息经济的技术变化[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

作者:李卫东

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笔者以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为例,结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工作,阐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安全、法律、软件和人才等问题,并针对这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创建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系统,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综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 信息化 问题 认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按照国家、省、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建设农业科技档案网站;二是开发网络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软件;三是研发档案库房环境远程智能测控系统。笔者结合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化工作的实践,谈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1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各地档案事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数字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行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其必要性。从外部看,这是信息化社会和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从内部看,这是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大量农业科技电子档案的产生以及档案信息利用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档案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战略。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也有其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纸质档案损坏或遗失,因此,档案信息化能有效地保存档案信息,改善档案信息的保存和备份。另外数字档案也使档案不再局限于空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2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档案信息化管理功能与传统管理相比,不仅要求档案资源全球化,而且要求档案服务网络化。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不得不解决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安全问题

农业科技档案网站是一个开放的网站,必然会带来信息安全问题。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得益于网络,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媒体。网络自身的安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根基于网络的档案数据自然也会受到安全威胁,特别是网络黑客篡改数字档案的行为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其次是档案本身安全问题。农业科技档案记载着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信息,或多或少含有机密信息。

为保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安全,档案馆建立和健全数据安全标准体系、防范体系等安全保障体系,从内部和外部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一是增强系统备份与恢复、计算机病毒防治等功能;二是采用多种安全保密技术和措施,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信息加密等;三是对于机密档案,严格遵守“泄密档案不上网,上网档案不泄密”的原则。

2.2 法律问题

电子档案数据失真、科技档案智力创造等会给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第一是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问题。档案文件的法律效力源于文件形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原始性、真实性是保证电子文件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的基础。由于存储介质的可重写性,电子文件在编辑过程中可以不留痕迹地被修改,严重影响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原始性。第二是知识产权问题。档案信息化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是数字信息资源的著作权问题。对于享有著作权的档案文献,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权利许可的问题。

解决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法律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全过程,建立起一个统一标准、密切相关、互为保证、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组织方法、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业务技术规范,从而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取得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针对著作权问题,在信息化之前,如有涉及到著作人权利的,应获得权利人的同意。档案馆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及网上发布,应防止档案版权被盗用、不合理使用等情况的发生,通过在信息化过程中采取印刷馆徽标记、加贴条形码等手段,防止信息被随意下载复制。

2.3 软件问题

目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件有很多,但是却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少数软件之间无法兼容。档案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个行业甚至是同一个行业内的档案资源都无法共享。更为严重的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对于数据格式、开发平台及数据接口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产生了大量异构数据,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软件水平的整体提高。

如果档案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共享,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涵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数字档案网络,这对于档案的整合,保管和利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假使统一档案管理软件尚有一定难度,则可出台相关的档案标准化规定,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接口标准下,先期实现各个行业内部的档案资源共享。总之,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刻不容缓。鉴于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各自为政的现状,要尽快建立起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统一标准的系统,从而使档案的整理编制以及信息化都有标准可依,进而有效的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

2.4 人才问题

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农业技术人员和少量档案专业人员。在一些基层单位,甚至还存在着没有专职档案员的情况,导致部分档案人员不仅缺乏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和进行档案信息化的主动性,更缺乏开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这与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综合型档案人才队伍相去甚远。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档案人员不懂计算机技术,技术人员不懂档案知识的尴尬情形。档案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在交流时难免有盲点和技术误区,导致档案信息化进展缓慢甚至有返工的情况,进而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多重浪费。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精通档案、计算机领域的综合型人才。面对目前缺乏开展档案信息化人才的情况,一是要在现有的档案队伍中发掘人才、不拘一格的启用人才,确保其工作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二是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在培训。针对当前档案工作者知识体系单一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培训档案知识,也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继续教育,增强档案人员对计算机工作的了解;三是鼓励档案人员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为档案信息化提供复合型人才。

3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要顺利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创建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系统,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综合型档案人才队伍。对传统管理来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全新工作,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等待我们去一个一个研究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国庆.数字档案馆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2] 张芳.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现状及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43-144.

[3] 赵宁燕,王喆,戴中秋.档案数字化建设危机四伏[J].兰台世界,2008(10):6-7.

作者:陈茜茜

上一篇:实习学生个人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法院普法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