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气象科技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4年8月份以来,气象部门的信息化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从上到下高度重视信息化、热议信息化、催促甚至鞭策信息化的热潮,一系列的课题、方案、设计在急切中陆续出台,气象信息化仿佛一夜之间再次被人们簇拥到聚光灯下,既令人感到惊奇,也令一些人喜忧参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气象科技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信息化气象科技论文 篇1:

黑龙江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摘 要 通过对信息化、气象信息化、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等概念的阐释,和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气象服务现状的分析得出,农业气象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是对于黑龙江农业产业发展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气象为农服务发展之路,对推进黑龙江的农业气象服务效果优化和助推黑龙江农业产业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分析梳理了目前阶段黑龙江省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气象;信息化;农业气象服务;黑龙江

当今时代科学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核心标志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类社会。与此同时,“信息化”作为一个完整概念,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信息化及其主要的技术形态,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等概念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视野,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党的十八大将“信息化”纳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1 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1.1 气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气象事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保障、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性、科技型的社会公益事业,气象更应当成为走在信息化转型发展道路上的排头兵。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顺应现代气象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变革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气象改革发展和外部挑战、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迫切需要[2]。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气象信息化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实现“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全面实现中国气象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中国气象局重点实施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面向民生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并以两年为周期持续提出《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加快发展智慧气象,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化技术等,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已成为当前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重要而迫切的核心任务之一。

1.2 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的气象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农业气象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气象服务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的基础性的首要任务,农业稳则天下安,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国计民生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一切经济稳定社会进步的前提[3]。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对天气等自然条件具有天然的高依赖性和受环境影响的高敏感性,这也造就了气象服务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密切关系。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农业生产中是不可以缺少的生产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

为了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气象部门的管理体制虽然几经变革,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始终是气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气象服务工作不仅在防台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服务中效益显著,在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2 黑龙江省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2.1 黑龙江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产区众多,其中黑龙江省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丰富的农业形态、高质高产的农业总体量,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平原腹地,全省耕地面积近1 000万hm2,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口約706万,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产量大,连续多年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大豆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出口量占全国的2/3。亚麻、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均居全国前列。

2.2 黑龙江省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的强势发展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同时也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随着黑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原有的气象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已逐渐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其服务针对面窄、服务手段陈旧、服务方式单调、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切实高效的提高黑龙江省的农业气象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是新形势下黑龙江气象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我国气象信息化战略的推进,将有效地解决以上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为农业气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黑龙江省气象局及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充分意识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尝试气象服务方式的信息化转型,从黑龙江省的“三农”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气象信息化战略发展方针为方向和目标指引,努力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有机融合,升级旧有服务方式,衍生新的服务类别,在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前进的道路上探索前进[4]。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必须要看到,黑龙江省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之路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亟待彌补的缺陷,以及技术红利和需求背景下尚未挖掘的服务拓展空间。

3 当前黑龙江省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信息化服务手段发展滞后

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气象服务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旧有的服务方式信息化转型流于表面,不彻底;信息化服务手段的创新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没有真正符合信息化特点的高效的服务方式出现。

3.2 信息化技术实力较弱

对于信息化的主要的技术形态,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有待加强;科技基础比较薄弱,捕捉信息时代的前沿技术的能力和意识不强;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开发人才较少。

3.3 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气象系统包含海量的观测、气候、预报等数据信息资源,目前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未能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且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化程度都比较低。

3.4 信息化传播渠道不畅通

受限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目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的传播渠道难以高效覆盖全省。网络覆盖范围不全,网络带宽速度不均导致了信息渠道不畅,制约着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

[1]王思义.大数据背景下公共气象服务革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22):74-75.

[2]李文峰,于伟娟,尹彬,等.现代农业气象信息化发展与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4(8):10-13.

[3]沈文海.当前气象信息化所处阶段的特征及主要内涵[J].中国信息化,2015(9):81-86.

[4]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王楠

信息化气象科技论文 篇2:

当前气象信息化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4年8月份以来,气象部门的信息化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从上到下高度重视信息化、热议信息化、催促甚至鞭策信息化的热潮,一系列的课题、方案、设计在急切中陆续出台,气象信息化仿佛一夜之间再次被人们簇拥到聚光灯下,既令人感到惊奇,也令一些人喜忧参半。

由于前期积累的严重不足,气象信息化道路的选择变得十分棘手,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太多的技术需要分析、太多的经验需要学习、太多的方案等待选择。在以政府主导的信息化大潮的持续冲击下,未来的若干年,气象信息化将始终笼罩在聚光灯炫目的强光中,方向和道路都隐遁在强光之后,变得模糊不清。气象部门如同暗夜中的探路者,只能在摸索中谨慎前行。

而在探索过程中,如下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信息化必须遵从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

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气象部门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是由气象事业的远景和使命、长期和短期目标及确定实现目标的策略等组成的总体概念,是气象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健康的发展需要战略规划的指引和安排,战略规划的缺失将导致发展的盲目和无序。同样,气象信息化发展需要气象信息化战略的指引和规划。从内容上看,气象信息化战略是气象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的任务、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策略、措施的总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气象部门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气象部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信息化在气象部门的深入开展是气象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局党组于2014年提出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就是针对信息化对于气象现代化深刻而关键作用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气象信息化战略应当而且必须是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总体战略中的一个职能战略,它应当始终遵循总体战略,从总体战略出发并服务于总体战略。脱离开总体战略,气象信息化将会迷失方向。

所以,气象信息化战略应当服务于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助力总体战略、推动总体战略。而反过来,在当今信息时代,缺少信息化战略的部门发展战略,也将是一个不完整的战略。

信息化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信息化顶层设计是指信息化规划,就气象部门来说,气象信息化规划是指在气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气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气象部门管理和IT现状,优化业务流程,结合气象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气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气象业务的具体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全气象部门信息化的整体进程,协调信息技术在气象部门各业务单位和业务系统的实际应用,并推动这种应用不断健康发展,及时满足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并充分地利用气象部门的资源,以促进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完成信息化规划需要顺序进行如下环节:

(1)环境分析:深入分析气象部门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间环境、气象部门自身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

(2)总体战略分析:明确气象部门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明确为实现气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各级及各关键部门和单位要做的各种工作,以及在业务结构、核心竞争力、组织结构、部门文化等方面的定位。通过分析,明确上述各要素与信息技术特点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确定信息技术应用的驱动因素,使信息化与气象发展总体战略实现高度融合。

(3)分析与评估现状:包括业务能力现状和IT能力现状。业务能力分析是对各级和各关键业务部门的业务与管理活动特征、各项业务活动运作模式、业务活动对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等进行分析,揭示现状与战略远景之间的差距,确定关键问题,探讨改进方法。信息化现状分析是用来诊断气象部门信息化当前状况,分析信息系统及整体体系对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并做出气象部门信息化能力的评估。

(4)关键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那些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与战略目标不符的流程及环节,发现能够在现有环境中实现战略目标,并使单位乃至部门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从而根据气象发展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流程;并在这环节中,实现信息化与气象业务的深度融合。

(5)信息化需求分析:在总体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基础上,按照优化流程的业务运作模式,为制定能适应未来发展的气象信息化战略而提出相应的信息化需求。

(6)制定信息化战略:根据前面五步分析的结果,制定气象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并在日后工作中根据需要逐步调整),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总体战略需求,明确气象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气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气象信息化在实现总体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二是确定气象信息化基本原则。三是制定气象信息化目标,对于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形成的每一个业务构想,明确IT对其支持的理想状态,即所谓“IT战略目标”。

(7)确定信息化总体构架和标准:在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指导下,基于业务发展需求和对信息化的需求,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三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确定信息化体系的总体架构。这里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同时,制定完备的信息技术标准,通过选择具有工业标准,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有前景的信息技术为标准,使气象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提供安全、先进、有竞争力的服务,并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

(8)信息化项目分解:分析整个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重点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弥补差距所需要的行动,将整个信息化过程分解成为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若干子项目,定义每一个项目的范围、业务前提、收益、优先次序、以及预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源;并对项目进行分派和管理,确定各项目的实施单位,以及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

(9)信息化保障分析:对每个项目分别进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要性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准备度评分,并根据结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标规划。

在新常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乏总体规划的、以粗放式规模扩张为主要形态的发展模式将很快被终结,效率、效益和效能是未来评判发展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气象信息化进程必须有步骤、按计划地循序进行,首先完成顶层设计,在气象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力协调下,各部门分工协作,综合、集约、高效地逐步完成各项工作。同时,信息化规划必须兼顾到未来发展,做到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有机衔接,方才不负顶层设计之名。

气象信息化应当推动创新发展

(1)创新发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形态

相对于人才、技术和资源等而言,创新才是一个部门或企业的灵魂;因为人才是可流动的,技术迟早要被突破和超越,资源(尤其是数据资源)是可分享的——而且从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共享趋势上来看,数据资源在未来必将实现社会共享。唯有该部门或企业的灵魂是别人学不去拿不走的,唯有创新力形成的竞争力是独有且长久的;因此,创新力才是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共十八大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这一发展形态的重大改变,使得2010年代成为了创新发展的年代,对气象部门也是如此。

气象部门“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及任务已基本明确,并以《气发[2014]92号文》和《气发[2014]98号文》形式予以颁布。而就创新的领域来说,除科技创新外,气象部门还有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等具有广阔潜力的领域需要关注。

(2)协同创新是信息时代创新的主要模式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其特点是各独立的创新主体之间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内在动力,并具备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直接沟通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彼此间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以及多样化的协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协同创新才能解决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同样,也只有协同创新,才能解决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追赶科技发达国家的困难——气象部门也是如此。

“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气象业务与气象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甚至有继续拉大的风险。实践已经表明,沿袭以往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国外气象发达国家。中国气象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取得突破性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通过创新举措,借助信息化浪潮,汇聚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而互联网的泛在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气象部门的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平台基础。

(3)业务创新值得探索和尝试

《气发[2014]98号文》所确定的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明确了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气象部门将以“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和“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而这些目标的最终实现,势将大幅提升中国气象的科技水平,缩短我国与气象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提高我国气象业务的“硬实力”。

然而,做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气象业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应聚焦在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满意的气象服务这一永恒主题上。科技水平的提高,最终应当反映在对公众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务效果的明显改善方面。从另一个角度,在中国气象与世界气象发达国家在学科硬实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且短时间难以大幅缩小的现实面前,如何在现有预报能力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效果,将现有硬实力发挥到极致,以巧补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有巨大拓展空间的话题和领域。

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效果不理想,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部门内/外部齐声反映的现实,气象服务部门自己制作预报产品、预报部门自己制作数据产品、探测部门自组通信管道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业务结构以及管理流程和方法不尽合理,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外在反映。京东集团终身名誉顾问李大学曾说过:当一个系统在结构方面存在问题时,对它进行的任何修补工作都不如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效果明显。因此,维持现有业务结构和流程,以行政手段强力疏通业务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善业务流程,固然是一种方法;以敏捷服务为目标,适当重组业务流程和业务版块,以业务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借以提升气象服务的效果,也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并被许多事例证明是更为行之有效的路径。

业务创新应当是大幅提高气象业务软实力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4)管理创新和文化建设不可忽视

管理层级的重叠、管理信息流转的迟缓、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管理效率的低下,已是气象部门“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本因信息通达不畅而不得已设置的逐级管理结构,其效率效能的低下日益凸显,成为人人心中皆有而口中皆无的现实。

业务平台的综合化整合,使物理位置相隔数百里、业务中处于上下级隶属关系的业务工作人员,现可在同一个综合业务平台上共同工作。对管理者而言,业务流程上所有业务节点的状态信息一目了然,业务主管可通过平台将管理指令实时地直接送达每一个业务节点和每一个业务人员,而不必假他人之手。延续数十年的指令层层下达和信息逐级上报的传统模式已变得迟缓笨拙、效率低下而将逐渐被人们嫌弃。气象业务管理的扁平化模式定将在不远的未来悄然实现。

戴维.诺布尔先生曾说过,“获得技术的真正成就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变更整个体系的技术基础。这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无数事实表明,冰冷僵硬的官僚体制、傲慢的权力和狭隘的心胸,往往是团队和个人激情的坟墓,而缺乏激情的团队只能是唯唯诺诺、唯权力马首是瞻、没有生气的机械的团队,不可能有创造力。因此,鼓励创新、激励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热情、谦逊和包容,是新时期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可贵的文化素养,也应成为部门或单位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气象部门的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和管理平台具有信息系统的一切特征,在业务和管理机构因各种原因无法适时调整的现实情况下,借鉴工业4.0的思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关业务环节、业务版块进行适当的综合化整合和重组,形成新的集约化程度更高、业务效率显著提升、服务时效和服务效果明显改善的业务结构,是气象信息化助力、推动业务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值得探索。

总之,气象信息化应当、必须而且也能够在气象创新发展中发挥信息技术做为先进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应当拥有一支稳定的气象信息化技术团队

由于政策导向、任务压力以及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数年以来气象部门的业务建设(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多以整体外包形式完成。这种借助社会力量完成自身建设的方式较之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前店后厂模式而言,固然可以完成许多规模巨大的项目建设,但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在4年前曾撰文论述,归纳起来,整体外包模式存在三方面问题:(1)效率不高、工程质量不够理想;(2)气象部门赖以生存的业务系统的核心技术难以掌握;(3)运维代价太高。

整体外包所产生的另一个负面效果,是本部门经长期信息化建设工作而自然形成的信息技术团队,因不再直接涉足第一线技术工作(尤其是业务系统建设),由原来的建设参与者(甚至主导者)变成了建设的旁观者,业务范围和业务地位逐渐萎缩,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技术落后甚至技术退化现象。这种现象近年来有逐步恶化的趋势,甚至到了威胁其生存的程度。

诚然,气象部门的系统建设最终将走向社会化,但在技术市场发育很不完善,部门自身内部环境较为复杂(尤其是在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管理机构)的现阶段,不假思索地将建设工作一股脑全部推向市场,对本部门已有技术团队不注重培育而听任其因之而逐步凋零,其实际结果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冷酷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经调研发现,国内所有信息化工作位居业界或行业领先地位的单位,其共同的特点之一,是拥有一支本部门直接指挥的、对本部门业务及需求有深刻理解并具备相当技术实力的、稳定而富有创造激情的信息化技术团队。由这支团队承担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作,负责本部门业务系统的设计研发,掌握本部门核心技术,等等。这是目前这一剧烈变革的动荡年代中,保证本部门信息化工作顺利有序推进的有效方法。

因此,气象部门在向市场化推进的过渡期间,拥有一支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信息化趋势迅猛发展,“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已成为全民共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与此同时,气象部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团队应当尽快完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由原来的系统直接建设和日常维护者逐步转变成由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系统架构师、高级软件工程师、高级系统测试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等构成的,层次结构合理、能充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稳定可靠的技术团队,在尽可能借助社会力量完成项目建设,实现气象事业高效发展的同时,确保每一个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时效,以及核心技术的自我掌控。

结语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化对于现代化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最近一位前工信部官员提出了“用信息化引领现代化”的口号。长期形成的“信息技术是一种高科技工具”的社会认知正逐渐被彻底改变,“信息技术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生产力”这一认知正在被中国社会广泛认同。就气象部门而言,信息化对于气象现代化,究竟是引领,还是助力和推动?是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并可借此明确二者之间关系的话题。总之,气象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对部门内所有人都是一个全新的而又不得不面对并直接回答的命题,而在这一答题过程中,急躁和轻率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作者:沈文海

信息化气象科技论文 篇3: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科普教育和创新的必然要求。该文分析了推进信息化建设对科技馆各项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当前科技馆信息化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培训、高水平管理和高效率应用,并从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科普教育信息化和建立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对建立竞争情报系统、运用网络与仿真技术、探索综合应用多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也作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科普科技馆

1引言

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人类社会已真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日趋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的信息革命,正在包括科普系统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科普信息化成为科普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已逐渐成为共识,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对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

2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技术特征必然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数字化,使得信息处理技术显得简单、统一、可靠;网络化,可以达成资源共享,科普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趋于多向互动;智能化为科普提供智能导师、智能交互界面、自动答疑和咨询、学习助理等系统;科普信息多媒化使得科学知识展示具有多信媒、多通道,集成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为我们提供多媒化的科技知识展示,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交互化的学习交流和智能化的学习辅导。

科技馆作为普及科技知识的前沿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型社会科技教育设施,是体现我国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管理上应起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通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更加广泛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促使科技馆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率、规范流程、拓展功能等方面更上新台阶。

因此,要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必然要强化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科技馆管理和科普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目标。

2.2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科普教育创新和深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促进科普教育创新和深化的必由之路。运用和推进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更加形象地揭示所要展示的事物的内涵,丰富其表现力,有助于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恰当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代技术、影视技术等,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展示模式,促使科普展品与公众互动性的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公众的认知效果和兴趣。

把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充分运用于科技馆的管理和发展中,建立虚拟科技馆和网上科技馆,利用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突破科技馆传统科普教育所受到的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为科技馆的科普展示和科普教育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

3当前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要有效、深入地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笔者认为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应用是核心。

3.1 坚持高起点规划

我们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面向应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条件,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做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2 坚持高标准建设

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证它的质量。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一的应用平台,软件开发和设备投入要立足长远,适当超前,保证质量。

3.3 坚持高质量培训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我们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要经常性组织技术培训和再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要组织信息化关键人才进行深度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汲取新知识,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要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自主开发软件和深度运用软件,逐步形成一批专业性强的技术队伍,这是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宝贵力量。

3.4 坚持高水平管理

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要健全组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新机制,成立一个层次高、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使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科普的规模效益和整体推动作用。

3.5 要坚持高效率应用

办公自动化、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的建立,必然引起我们工作方式的极大转变,但要真正提高科技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科技馆信息化,关键是加强应用,推进网上办公、科普信息化,加快建设网上科技馆,建立综合性科普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及时快速地掌握工作动态和科普信息,提高科技馆管理水平和促进科普工作的全面进步。

4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根据目前科技馆信息化管理现状,结合建设21世纪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探索:

4.1 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

4.1.1 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提高办公效率

建立和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科技馆公文处理的现代化,有效缩短公文处理时间,规范办文、办事流程。同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办公,这都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办公场所智能化管理,提高科技化水平。一是要搭建科技馆局域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二是设置电子触摸屏,方便公众查询科普展品介绍、展区分布导引指南;三是设置一面电子滚动屏,滚动播放当日国际、国内最新要闻,播放馆务、政务信息(科技馆馆训、科普活动、学术会议安排、培训项目、气象信息等),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扩大信息资源。

4.1.2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提升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竞争情报,就是有关自己、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应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是企业为获得和(或)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决策行动所必需的信息。基于智能信息技术处理的竞争情报系统,实现情报规划、信息采集、情报加工和情报服务的完整功能,能利用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如海量信息的自动分类、自动聚类、重排以及智能检索等,有效实现了情报处理的深度加工和自动化。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将有助于搜集所有外部各类科技馆管理和科普工作的情报信息,通过采集、加工、分类和自动检索等功能为科技馆日常管理提供学习借鉴的平台,也是汇聚各类先进科普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扩大员工的知识面,从而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同时,竞争情报系统还具有内部资料的档案化管理和智能化检索的功能,将促使科技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4.2 推进科普教育信息化

4.2.1 加强网站建设和局域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化网络共享

科技馆网站是作为面向全国宣传科技馆和馆际交流的平台,也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普知识的窗口,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网站的建设要经常推陈出新,内容充实新颖,版面设计独特,能够起到提升科技馆形象、打造品牌的作用,使之成为访问率较高的网站。

4.2.2 拓宽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教务培训上的衍生应用

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学术研讨是科技馆的中心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行效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在教务培训上采用多媒体信息、远程信息等教育网络,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1)建立问题探究网页和专题学习网站。问题探究网页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模式。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可以把科普研究任务、背景资料、研究方法、指导意见等发布在网页上,受众也可把研究进程、体会、成果等在网上发布,问题探究和交流等都是在网上完成;专题学习网站以某一科普学术研讨为专题,并围绕专题构建网络资源,提出学习任务,提供教学指导与学习交流场所、数据检索和访问服务。

(2)大量运用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它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通过仿真技术,创建仿真科普实验室,让受众在仿真的环境中对科普模型等微观或宏观现象进行观察,并可操作改变其结构、状态,并记录其产生的变化结果,获得真实的体验。

(3)探索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结合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由于具有“教学决策”模块(推理机制)、“学生模型”模块和“自然语言接口”,因而能确定受众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能根据受众自己的意愿和理解能力去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实现“人机对话”,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4.3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长效机制

要强化全员信息化建设意识与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广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性,引导大家正确地使用网络和信息资源。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科技馆信息化管理进行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在管理项目正式实施进入正常状态后,纳入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或计划,进行业绩和效能评价,以保障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5小结

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唯有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不断掌握和研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加速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萍,李一丹. 浅谈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07,(6):40.

[2] 俞浩进.试论商业银行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金融论坛,2006,(3):1-3.

[3] 王铟.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钟镔.企业信息化怎么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邱绍良.企业信息化的真谛[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6] 范玉顺,黄双喜等.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唐瑞芳

上一篇: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新能源公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