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的悲剧性格

2023-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项羽本纪的悲剧性格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 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 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 自大虚荣 残忍 独断 软弱 迂腐呆板

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烈士封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 卒,为击破 公军。”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 词“谢罪”所化解。刘邦谦 的口气,使项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大虚荣之心得到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盘托出告密人草无伤,并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壁一双,刘邦再次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就是未声,仍然放不下自大虚荣的架子。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是一个就算拼命也要护住面子的人。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级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留下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无颜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要强的项羽来说;怜悯既是伤害。因此他宁愿用一死来挽回面子,这样他心里才好过些。固然项羽是高贵,这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他从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失败了也只是怪时运不好(时不兮雅不逝),不是自己的错。这恰恰是他必然要失败的根子。世界上哪有从来失败的人,又哪有永胜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能来断反省自己,团结别人。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二、残忍暴烈、专横独断。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人烧宫室。有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作为统帅者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从不召开军事会议,向来算作主张,身边少有谋事。对待部下,士兵,不知体恤,对待百姓,残暴。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注定他不能做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

三、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残暴和仁慈软弱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文学就很矛盾。他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佰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却“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准可才“拨剑起舞”,而项佰未经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攀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入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而称赞赐酒,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呼”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在鸿门宴之前,范增已经给项羽分析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可鸿门宴的整个过程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黯然不应,对刘邦下不了手,终于让刘邦这只煮熟了的鸭子又飞了,为自己留下了失败的祸根。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坚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谋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汴公也。”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过于仁慈。项羽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给刘邦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则愎自用,不听从劝告。使他最终出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四、生性多疑、小家子气。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忠臣。他七十岁从军、想成就一番事业。陈平认为他是项羽不多几个“骨鲠之臣”的头一名。然而这位“骨鲠之臣”却被刘邦用“小儿科”的计谋给轻而易举地离间了。这个“小儿科”计谋居然让项羽这样一个统帅者中计,立马起疑心,致使范增离开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者。说到项羽的小家子气,韩信给刘邦分析项羽时是这样评价“项羽为人不错,关心体贴下属。可是,别人有了功劳,原应封土赐爵的,他却反印信捏在手里,舍不得给人,这简直就是“妇人之仁”。的确,项羽的嘘寒问暖与刘邦的封土赐爵相比确实显得小家子气。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咸阳,却、放着现成皇帝不做,烧杀掠抢一番又跑回彭城当楚霸王去。部属劝说项羽,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真是小家子气?王佰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一个项羽自己扶上台的傀儡楚王都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可见其小家子气,小心眼儿。正是小家子气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民心。也正是这小家子气,小以眼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臂膀。于是,他身边哪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远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想印。这就是恭敬爱人的项羽,却不如简慢骂人的流氓刘邦得人心。

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佰,郫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沆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起都不想便下令发兵,但终因项佰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啤词:“谢罪”而取消进攻计划。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沆分军”的目的是一溜烟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必将导致自己的失败。所以说项羽的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

项羽本是可用之人,确错居用人之位。他能征惯战,每一个局部的战争和战役都所向披靡,因而他无须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就强化了他的刚愎自用,史书记载中他少有笑脸,经常是“怒日”,“大怒日”,这些都表现了他极强的自尊,或者说是虚荣。只有乌江的自刎时才仰天长笑。楚汉争霸一开始时,项羽的性格已经预示他最终会走向失败。但其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折服,因此便有人说: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则是得意的小人。藏书没有缔造一个王朝。有人说他目光短浅,不会用人;有人说,他不会仁政安民,策略失误。他沐猴而冠,自矜功伐,在政治上太幼稚,没有刘邦圆滑,军事上太自大,没有韩信谨慎。政治失误和军事被动与项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性格决定命运,他悲剧命运是由其性格造成的,站在历史长河中,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李清照健作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光辉都依然夺目。滔滔不绝的乌江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

第2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

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

正由于项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第3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2月17号公开课教案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作者在鸿门宴中双是如何刻画项羽的性格的?有哪些特点?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 “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可是,胜败自有因果律,历史到最后选择刘邦而非项羽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仔细分析,项羽的失败绝非偶然。楚汉相争,一开始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之所以到最后四面楚歌,走上了绝路,由此导致楚亡汉立,固然与项羽的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和关键时刻当断不断以及杀戮成性不得民心等有着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还应归咎于他失败的致命伤。

可是,对自己之所以会一败涂地,项羽至死还执迷不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悲叹:“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此中原因,到是棋高一着的刘邦比他看得清,知道此中真味。当上皇帝后,刘邦有次在洛阳南官设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中未免有些得意地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有情,从来不会毫无根据地作出错误的选择。

项羽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从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诗句“力拔山今气盖世”中就可感受到他委实是个自高自大的“自恋狂”。中原逐鹿,沙场征战只知道一味地“单打独斗”,而不知道招募英雄知人善任,即使自己“力拔山今气盖世”又有何用?其最终的失败无疑是铁定了的。而我们看刘邦的诗“大风起今云飞扬,威加海内今归故乡,安得猛士今守四方”那种“安得猛士”、求贤若渴,盼望天下英雄为我所用治国安邦的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肺腑。所以,楚汉相争,鹿死谁手,仅仅从两个对手吟唱的诗中就可看出端倪,找到答案。

第4篇:项羽本纪答案

《项羽本纪》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预习作业:

2、书:认字与写字;竟:完成;部勒:部署,约束;族:名词活用作动词,杀死全族;扛:举起;利:胜利;沉:使动,使船沉没;绝:切断;冠:居首位;膝:名状,用膝行进。

三文本研读:

1、交待了项羽的出身楚将贵族之家,与秦有世仇,这为后文写项羽灭秦的骁勇能战作了铺垫。

2、要学万人敌之术,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观秦始皇游会稽所说之话,体现其胸有大志,无所畏惧,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胸无城府的一面。外貌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突出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同时又才气超人,说明说明霸业能成绝非偶然。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3、侧面描写,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

五、

(一)1竟:从始到终;竟然;完成;

2勒:部署;约束;镌刻铭文

3奇:使动;意动;命运不好;奇招妙计。

4利:锋利;胜利;利益;利润。

(二)1判断句;2被动句;3介宾结构后置;4定语后置

(三)1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3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第二课时

二、预习作业

3、壁:名动,修筑营垒;阙:一个曲子演奏终了为一阙;溃:冲破;南:名状,向南;平明:大清早;绐:欺骗;刈:砍倒;易:退避;伏:信服、心服;地方:土地方圆;王:名动,称王;无以:没有用来„„;为:语气助词;王:使我称王;创:伤;面:背向;购:悬赏征求。

一、文本研习。

1、“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心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体现项羽心高气傲,面对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的过失,也有自负的一面。

2、第五段与第四段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巨鹿之战描写上多用短句,节奏感强,突出项羽的一往无前;手法上有

①正面描写:杀宋义救巨鹿破釜沉舟杀苏角,虏王离

②侧面描写:三个“无不”两个“莫敢”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破三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2)“东城快战”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豪气冲天、武艺超群;自信无敌,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天。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独闯汉营,所向披靡,神勇无敌。

手法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瞠目怒斥,惊退敌军,夸张地描绘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对比(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东城快战中的项羽是那么神勇无敌,所向披靡,正印证那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而作为此生的最后一仗,项羽是竭尽所能,畅快淋漓,是完美的谢幕

3、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评价项羽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对项羽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的无限敬意。

四、《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一)卒:最终;士兵;死;通“猝”,突然。

易:看不起;交换;改变;容易;整治。

被:遭受;被动;被子;覆盖。

(二)判断;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

(三)翻译

1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著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著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2今天本来必定会死,我愿意为诸君打一场决定最后胜败的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误。

3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4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 第三课时

预习作业

下:被攻下;视:给„„看;泣:为„„哭泣;峰:像黄蜂一样;胜:完、尽;政:政令;难:名动,陷入灾难;寤:悟,明白。

1、 文章结尾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称颂其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2、 再读全文,你认为项羽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他是被誉为历史上最猛的勇将,他又拥有一腔侠骨柔情,他就是让人有怜又怨、又赞又恨的悲剧英雄。在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中,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衬托和对比刻画了一个叱咤风云、雄霸天下的绝世英雄。四面楚歌中体现他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乌江自刎” 时又见他大义凛然、重情重义、坚守尊严的高贵人格。他最终的失败亦有其性格、为人、用人、时运等多种因素,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 从全文看,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描写 、烘托、对比。

五、

(一)翻译1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

2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

(二)1.C2.D3.A

4.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⑵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参考译文:

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人妻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留了五天,高进之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于是就离开了。

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

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想做霍光,就废掉国君;想做曹操,就不要参与。”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就和高进之商定,不做带头做坏事的人,也不加以阻止。等到谢晦反叛,叛兵很精锐,檀道济为之担忧,高进之就假装用檀道济的书信给谢晦,与他联合,谢晦很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高进之就抄小道进入江陵,散布言论说:“檀道济率领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斩了他的首级宣示于众。”所以谢晦的同党听了之后瓦解松散,部下闭门不再作战,事情平定后,高进之担任了司空参军。

后来,到彦之攻打魏国,知道了高进之的名声,请高进之和自己一起去,高进之对家仆说:“到彦之肯定会失败,我说的话就会惑乱军队,不说就会遭遇灾难。”就请求护送粮草,才得以幸免。檀道济晚年惧怕祸乱,他的夫人刘氏派婢女询问高进之,高进之说:“道家警戒充盈满溢,(如果充盈满溢)的话,祸乱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檀司空现在功名高出当代之上,如果能死得其所,也算不辜负自己。”夫人刘氏哭着告诉檀道济,檀道济心下狐疑,没有多久,就被拘捕,檀道济目光发亮象火炬(愤怒),取下发巾扔在地上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薛彤说:“身经百战,死亡不是意外的事情了。”高进之托起胡须笑着说:“我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坐在地上接受刑罚,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所以没有人收尸。薛彤死后,他的儿子背负尸骨回家安葬。

第5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活动单

共3课时 编写人:孙自见 刘强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司马迁通过几件事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的写法。

3、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朗读全文,重点研读文章1--4段。

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

所戮者 ( ) 力能扛鼎 ( ) 惮籍 ( ) 惴恐 ( ) 田父绐日 ( ) 自度 ( ) 刈旗 ( ) 舣船待 ( ) 苗裔 ( ) 活动二:研究文本第

一、二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1、2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毋妄言,族矣。 ②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特殊句式:

①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与籍避仇于吴中

4、重点句子翻译:

①.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三、问题探讨。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活动三:研读文本

三、四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3、4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无不膝行而前 ②项王军壁垓下

1 ③项王则夜起

2、重点实虚词:

①九战,绝其甬道 ② 楚兵冠诸侯 ③诸侯皆属焉

3、重点句:

①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③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三、问题探讨。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研读

5、6段。 活动一:研读第五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实虚词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重点句

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三、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2

活动二:研读第六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3、4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⑤亦足王也 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2、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思考讨论

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

1、研读7--9段

2、总结全文,小结项羽的人物形象。 活动一:读研读7--9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7--9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乃持项王头视鲁 ②豪杰蜂起 ③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④然羽非有尺寸 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⑥自矜功伐 ⑦何兴之暴也

2、重点句

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二、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3 活动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去:放弃 B、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敌:敌军 C、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竟:竟然

D、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示:请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冠:冠军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壁:营垒 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 当:当作 D.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属:一类人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C、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D、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D.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 A.项梁怒之。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B.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C.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6.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D.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7.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A.梁掩其口,日:“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C.马童面之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8.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c.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翻译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3、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7、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8、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参考答案

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略) 活动二:研究文本第

一、二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1、2两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名词作动词 ② 意动用法

2、重点实虚词:

①完毕、终了 ②部署、约束 ③因为这

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③状语后置

4、重点句子翻译:(略)

三、问题探讨。

(2)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 5 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活动三:研读文本

三、四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

3、4两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名词作状语 ②名词作动词③名词作状语

3、重点实虚词:

①断绝 ② 居----之首③代词,项羽

3、重点句:(略)

三、问题探讨。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第二课时

活动一:研读第五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实虚词

①退避 ②同“服” ③欺骗 ④山的东面⑤形容汉军之溃败 ⑥跟随

2、重点句 (略)

三、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活动二:研读第六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在这时 ②土地方圆③怜爱 ④背(向)⑤称王 ⑥向西进兵

2、重点句 (略)

二、思考讨论

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第三课时 活动一:读研读7--9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7--9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同“示” ②像蜜蜂那样 ③凭着,效法 ④微小的权势⑤治理 ⑥夸耀⑦突然

2、重点句 (略)

二、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活动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A、 2.B. 3.C、4.C.5.A.6.D.7.B.8.c.

二、翻译 (略)

第6篇:《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以下是“《项羽本纪》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霸王项羽,千百年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无数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

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应当之无愧地受后人敬仰。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曾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28岁成为分封18路诸侯的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1。项羽不畏权贵抱负远大

少年项羽便凸显这一特点,“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后有关秦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也!”壮哉项羽!从这些话中无不体现这一特点。

2。项羽当机立断,有勇有谋

随着陈胜吴广大泽乡的揭竿而起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喊,反秦的烈火迅速扩展,函谷关以东以大乱,秦帝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六国的军队已不可信,当年灭六国的是三秦子弟,如今守秦国为帝国尽忠的还要靠关中的子民,他们越战越勇,当年灭六国时的军魂又被唤醒,反秦形势颇为不利,在这危急关头,项羽站了出来,在叔父项梁都没有勇气的时候,劝宋义出兵,不成,果断斩杀之夺取兵权,帅楚军出击,在巨鹿与秦军决战。他破釜沉舟奋勇在前,杀兵斩将,夺城掠地,坑杀二十万秦军,只此一役秦军主力全军覆没,这一仗杀得帝国行将崩溃,杀得诸侯无不胆寒,杀的项羽威震天下,呜呼快哉!

3。项羽优柔寡断,政治不成熟

此特点人尽皆知,鸿门宴就是经典代表,亚父执玉环,掷酒杯,命舞剑,最终没能杀掉刘邦。都因其犹豫不决,若项羽命帐内外伏二百刀斧手,掷杯为号,历史早就改写,另在封侯的问题上也体现其政治迟钝。刘邦请封为汉王,今四川好似永不与项羽为敌,实际为掩人耳目,在四川积蓄力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伺机东进,夺取天下。可惜这些项羽都没意识到,亚父很清醒,可惜不是项羽,因为亚父不是西楚霸王。

4。项羽性格刚烈,亦有柔情

楚汉争霸,常年交战消耗都很大,且刘邦总不投降,又无法彻底将其歼灭,双方达成共识——谈判,刘邦提出以黄河的一条运河为界,运河以东为楚地以西为汉土,双方互不侵犯,项羽最终同意,准备东撤,但刘邦随即违约,猛攻项羽,军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悔之莫及,深夜在帐中饮酒作诗,与虞姬对和,悲歌慷慨,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一定是非常凄美的场景,无论谁在现场,都会为之动容,在注定项羽要失败的情况下,在刘邦用尽各种方式涣散楚军军心之后,在军中长期断粮也无后勤的情况下,仍有八百余名骑兵壮士跟随着项羽,

体现了项羽与将士的深厚感情,若非此,料想项羽早已成光杆司令了,后来唯有鲁地的人最后降汉也加以印证,项羽在战争的终点也是人生的终点,用痛快的一战为自己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也推向了高潮,杀汉将,砍汉旗,斩百余汉军,他兑现了自己的誓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因无脸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我想那最后追随羽的八百余骑骑兵应该也都殉国了。

呜呼哀哉!真大丈夫也,我想项羽自刎时的眼神一定何其雄壮,他的眼神穿越千年,依稀浮现在我眼前……

感想:

项羽自他自刎的那一刻起,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追思。项羽一生大起大落 ,没有显赫的背景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闯出了自己的天下。一生虽短暂,却轰轰轰烈烈,他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我认为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就要像项羽一样敢闯敢干,有理想有抱负,有鸿鹄之志,痛痛快快!若像蝼蚁一样活上千年,我宁像一颗氢弹,虽只有几秒钟却能给世界带来无比的震撼!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本色,如此气节,空前绝后。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此刻想起我山东老乡黄巢的一首诗,已表我内心的感慨也希望我的声乐学习能像盛开的菊花一样芳香透长安,美名传天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