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性格悲剧原因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茶花女性格悲剧原因

茶花女的悲剧

一.创作背景

《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因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混迹于当时巴黎的上流社会,因此看不起小仲马的母亲,也没有与他的母亲结婚。作为一个私生子小仲马从小体验到了人世间的残酷和不平。后来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归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当小仲马24岁时,写下了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名妓玛丽·杜普莱西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和小仲马母亲卡特琳娜·拉贝被大仲马抛弃,同时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现象,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黑暗。小说中的阿芒和玛格丽特就是以小仲马自己和妓女玛丽为原型创作的。

二.当时法国的社会层面和所处的时代

小仲马1842年遇见玛丽,1847年玛丽过世。小说的背景就是这个时期—十九世纪上半叶,正处于七月王朝(1830—1848年)的末期。当时的国王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是依靠资产阶级的支持登上王位的。选民是有权参预国事的法国人,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等没有任何。包括内阁的首相等职位的人选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可以说金融大资产阶级是奥尔良王朝的支柱,王朝只是法国资产阶级中一个阶层的王朝。玛格丽特和阿芒相遇时,法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已经渐渐地从上升转向没落了,但还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虚伪、冷酷、敲诈等无处不在,这从玛格丽特对她的金主们和玛格丽特的“好友”们对玛格丽特的态度上都可以看出来。当时巴黎的下层人民们过着连温饱都不能满足的生活,而巴黎的上流社会的人却过着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生活。玛格丽特一个月的花费就比阿芒一年的花费还多,而这些钱都是从玛格丽特的金主那来的。虽然宪法名义上规定人人平等而自由,但实际上社会等级观念极深,虽然玛格丽特被许多男性爱慕追逐,但因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身份,本质上还是被人们所轻视的。另外从奥利浦讽刺玛格丽特的话中可以看出人们从心里就看不起乡下的穷人,玛格丽特就是乡下来到城里的姑娘。不管从社会地位还是职业等,在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中玛格丽特都是配不上C城总收税员的儿子阿芒的。从社会当时的风气来说,阿芒父亲所说的话是很正确的,就算玛格丽特和阿芒坚持在一起,深存于社会的制度权威和社会道德的评判标准也不会允许他们过得顺利。生活在这种社会的阿芒和玛格丽特最后仍是会以悲剧收场。这是当时的法国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人物层面

玛格丽特,她出生贫寒,来自农村,为了生活不惜出卖身体,而对金主们却不曾付出真情,从她和德贝莱尔伯爵的相处和话语中就可以看出,她只对金主们的钱感兴趣。她喜欢喜欢奢侈,喜欢攀比,喜欢派对,喜欢狂欢,喜欢滥饮,却反映出了她内心的自暴自弃,所以明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还是狂欢作乐。她生活的环境使她早就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对生活和爱情早已经失望了,面对生病几乎要死亡也没人看望的情况也没有表现出难过,反而对阿芒的看望而感到意外。后来更因为阿芒的关心而感动,抛弃了英俊多金的德贝莱尔伯爵,选择和阿芒到乡下去,甚至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债务问题不让它影响到阿芒,还为了生活变卖自己的东西。到了乡下也不怀念巴黎的奢侈生活,满足于平静的乡下生活。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玛格丽特的纯真,善良,朴实,对爱情的向往,出淤泥而不染,没被巴黎的生活而影响。另外,从她对阿芒的表白和叫阿芒不要嫉妒中也可以看出她内心的敏感和不安,她担心过去荒唐的生活会影响现在的生活。她是坚强的,面对阿芒父亲的指责也没有退却,她是聪明,理智和无私的,面对阿芒父亲所说的现实,她选择了牺牲自己,忍痛离开了阿芒。可惜她的牺牲换来的是阿芒的报复,最后带着遗憾,伤痛离开了人世。如果玛格丽特和奥莉普一样,也许她就不会爱上阿芒,不会为了阿芒抛弃伯爵,不会为了阿芒离开阿芒,不会带着遗憾和伤痛离开人世。玛格丽特的性格从某方面来说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当然也受到了时社会的影响,不过最后真正导致玛格丽特悲剧的还是阿芒,他毕竟太年轻了,想法过于乐观,不考虑现实,而后来他的虚荣和猜疑,对玛格丽特的种种报复,让玛格丽特痛苦不已,死亡或许是她最好的结局了。

四.启迪

当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没有十九世纪的法国那样鲜明的等级观念,但中国与这相似的封建思想还是存在的,比如说门当户对这个成语,就包含着等级观念。从《茶花女》这本小说中,我更认识到了这个成语的重要性。如果玛格丽特是一个社会地位等和阿芒差不多的女子,或者阿芒的条件和玛格丽特差不多的话,当时的社会对他们还会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吗?阿芒的父亲还会阻止他们在一起吗?我想是不会的,至少他们在一起生活的压力可以小很多。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可以说已经开明了很多,但我认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即使宣扬着真爱至上,门当户对还是很重要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双方一般都以悲剧收场,即使有好的结果,也一般是最后某一方改变而变得门当户对了。玛格丽特出生贫寒,从小就吃了很多苦,而导致她更容易看清社会的现实。阿芒从小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他遇到玛格丽特时被玛格丽特的美丽所吸引,那时他并不理解生活的辛苦,不理解玛格丽特的生活方式。玛格丽特和阿芒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代表。如今的中国社会,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虽然社会的压力没那么大,但生长环境,价值观如此不同的两个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柴米油盐就会慢慢消磨当初的热情,最后也会不欢而散。

玛格丽特之前奢侈的生活,导致后来她欠了如此多的债款。这告诉我们平时就要合理理财,不要过度消费。现在的有些大学生一个月还没过去就把父母寄的生活费花完了,导致月末到处找人借钱,这种消费方式就是很不对的。

第2篇:浅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结局

摘 要:小仲马的成名之作《茶花女》问世已近二百年,作品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具有的极高文学价值。《茶花女》最鲜明之处在于其艺术特色,《茶花女》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义与现实社会意义。本文主要从《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个人性格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冲突,分析茶花女悲剧形象的形成,由此分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爱情;社会现实;历史背景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他塑造了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玛格丽特虽身为妓女,但她仍然对于爱情有着崇高的追求。她具有一颗善良的心,虽身在泥泞,但心向光明;追求纯洁的爱情,却无力反抗现实的压迫,最终难以逃脱世俗观念的羁绊。而其悲剧结局,反而升华了她的形象,使这部作品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 茶花女的故事内容

小说《茶花女》描写的是十九世纪巴黎的上流社会中一位妓女玛格丽特的故事。玛格丽特是当?r巴黎上流社会的一朵交际花,受到各路社交名流、达官贵人的追捧,自身也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玛格丽特却有着一颗质朴的内心,她并不“汲汲于富贵”。长期的奢靡生活让她的身体染上了重病,而她那些身为名流的相好们却对此漠不关心。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玛格丽特相识了暗恋她四年的阿尔弗雷德。当时她正在发病,阿尔弗雷德的体贴真诚打动了她的内心。当内心的坚冰融化后,玛格丽特如同飞蛾扑火,奋不顾身的追求火热的爱情。为了摆脱以前的生活,她倾尽所有与阿尔芒来到乡间居住。却为了维护所谓的“家族荣誉”,不得不离开阿尔芒。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这段爱情画上了句号。这段悲剧爱情,比“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更多了一份荡气回肠;生死两别的结局,比长相厮守的爱情显得更为弥久与坚贞。

二、 茶花女单纯的爱情观

茶花女本名玛格丽特,原本是一个质朴的农家少女,在她人生的成长历程中,接受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教育。但当她来到巴黎后,灯红酒绿的巴黎社会迅速腐蚀了玛格丽特原本纯洁的内心,她堕落为妓女,从此沦为了权贵追逐的玩物。在看透了各种虚情假意之后,玛格丽特对于爱情的向往也渐渐迷失。但也正是这种际遇,使得她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幼年时期的生活对于玛格丽特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她在迷茫之中,仍然能坚持内心的一份质朴。她一生挚爱茶花,茶花本就是淡雅的形象,这也与她内心的质朴相契合。她去逛香榭丽舍大街时,总是一个人,尽量不招人注意;她不愿接受一个漂亮、富有,准备为她倾家荡产的年轻人N伯爵,却选择了仅仅对她的关心胜过对她的情爱的阿尔芒。这都是农家少女内心宁静的一份表现。因为保留了内心的质朴,也才能在爱情来临之时奋不顾身,为了与阿尔芒厮守,玛格丽特放弃了所有来到乡间居住。

三、 社会环境的现实无情

《茶花女》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巴黎。这一时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阶段。在当时上流社会的眼中,妓女作为追求金钱自甘堕落的代表,是为主流社会观念所不齿的。当阿尔芒面对玛格丽特真挚的爱情之时,却不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而他朋友对于他的祝贺是认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情妇”。这一切都表明,在当时巴黎资本主义的社会观念中,妓女是没有地位的。她是“被人供养的女人”,只是巴黎贵族借以炫耀身份的交际花,这种爱情不过是满足富家子弟虚荣心的工具。由此也埋下了阿尔芒父亲反对她们爱情的伏笔。在这种虚荣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无疾而终。

四、 阿尔芒自身的局限性

24岁的阿尔芒并非祖居巴黎的本地人士,而是一个外省青年,他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从这一点上,可以分析得出阿尔芒出身并非显赫的权贵家庭,而是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家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玛格丽特需要毁掉自身乃至家族的前途,阿尔芒显然并不具有这种魄力。阿尔芒在巴黎的经济来源是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收入,而不是自己工作所得。他在巴黎过着寻欢作乐的纨绔生活,却没有为前途奋斗。从这方面来看,阿尔芒与巴黎的纨绔子弟并没有本质区别。他暗中爱上玛格丽特四年,但在这种形象下,反而像是一种对得不到的昂贵玩物的向往。在笔者看来,阿尔芒在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中,得到的与他所付出的并不相当。阿尔芒的爱情与玛格丽特崇高的爱情相比,显得如此轻浮。在收获了玛格丽特真挚爱情时,却产生了猜疑,对玛格丽特发出质问。而与玛格丽特住在乡下的时期,玛格丽特为了偿还债务,与老公爵保持了联系。阿尔芒并没有为玛格丽特考虑,反而怒火中烧,认为她的爱情不够忠诚。这一切都表现出了阿尔芒对于这份爱情轻浮的态度,也许正如他朋友所说,玛格丽特只是阿尔芒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玩物。最终玛格丽特离开后,面对玛格丽特拙劣的谎言,阿尔芒不加思考就选择了相信,这让人难以置信。

五、 结语

文学应该赞赏美好,歌颂善良,因此悲剧所描写的形象不应该只是普通人,而是要作为一个群体或阶层的代表。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她气质出众,美丽聪慧,同时对于爱情忠贞无私。也正是由于这份完美,导致其悲剧更加震撼人心。“爱是人性王国的核心,是这个王国中最活泼最美丽的,充满生命的根本因素,是人类文明积淀程度的一面镜子。因此作家要表现人性的尝试就应当真切地表现爱的真实过程”。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1925(15).

[2]李家君.瞬间绽放凄美永恒[J].语文学刊,2006,06:34-36.

[3]王怀通等编著.马列文论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309.

[4]小仲马著,王南方译.茶花女[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2:140-159.

[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0.

[6]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张兢,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师范学院。

上一篇:幼儿教师辞职申请书下一篇:分团委工作计划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