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邦和项羽的评论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刘邦和项羽的评论

感受刘邦和项羽的英雄之美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本课通过网络探究,可以使学生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层的了解,使其能深入理解他们的英雄之美。

本课是第三课时,在前两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网络资源,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项羽、刘邦的性格。

2.使学生提高从网络中提取大量有效信息并加以理性分析、整合的能力。

3.从不同的人格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中蕴含的崇高美。

三、教学重点

1.刘、项皆盖世英雄,但命运迥异。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对比探究。

2.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皇帝才能进入的“本纪”里。让学生探究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从丰富的资源中走近两位伟大的英雄,试从人性角度剖析刘邦能成大事的智慧,项羽刺破云天的壮美人格,充分体会文学形象中蕴含的人性之美。

五、网络环境与资源

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

2.提供“百度百科”、“百度项羽帖吧”、“百度刘邦帖吧”等,以及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展示刘邦、项羽的诗。

师:请大家朗诵这两首诗,并且体会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生1: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抒发了他在战胜项羽,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后的那种既感慨兴奋、踌躇满志,又担忧江山不稳的复杂心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慷慨悲壮,流韵千古。

生2:项羽的军队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被围。夜间军营四面楚歌,项羽率数十麾下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垓下歌》即为一代霸王之绝唱。

(二)提出问题

问题一: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却命运迥异。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题二: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司马迁仍将他列入皇帝才能进入的“本纪”,请探究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

要求:

1.全班分成六组,前三组同学探究第一个问题,后三组同学探究第二个问题。

2.立足课文,搜索网络资源,筛选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要注意第一个问题应在对比中得出结论。

3.小组内同学讨论,确定小组主要观点,并推举发言人,其余同学做PPT、Flash等展示课件。

(三)小组展示

小组1 我组认为,这是由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刚愎自用造成的。

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会对他高度忠诚,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对刘邦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可以说,刘邦在鸿门宴中变被动为主动的一切活动,都是张良导演的。谋士贤才在刘邦这里有充分施展的天地。高质量、高忠诚的团队,为他日后称王天下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项羽相反。鸿门宴前,忠诚智慧的范曾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敏锐地洞察到了其真正目的,提出了正确的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击杀刘邦,项王不应。鸿门宴后,刘邦逃脱,范曾失望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可知项羽不会用人,最终孤独被围,已在情理之中。

小组2 我组认为,这是由项羽心胸狭隘,不得人心,而刘邦心胸宽广,深得人心造成的。

在课文中,项羽甚至得不到亲叔叔的诚心,导致项伯不能顾全侄儿大业,以个人情义为重,向刘邦告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生死攸关的选择面前,作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谋士,张良却说出“亡去不义”的惊人之语。除了共图大业,利益相关之外,恐怕与张良对刘邦本人魅力与能力的认可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刘邦到达灞上之后,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也为他统一天下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项羽则不然,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此人。

小组3 我组认为这是由刘邦重“智”,项羽重“勇”造成的。

刘邦在军事战略方面有过人之处,他善用计谋,善观人心,攻心为上。鸿门宴之前,他巧妙利用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拉拢收买了项伯,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保护。鸿门宴上,刘邦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卑躬屈节,并且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紧紧抓住项羽重“义”的弱点,大做文章。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却密记在心,回营后“立诛曹无伤”。如此种种,皆体现了刘邦善用心计!

师(总结):刘邦从一介平民,击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为开国皇帝,过人之处自当不少,容人之量与用人之宽应为最重要一点。他不加罪于怂恿韩信反叛的蒯通,证明了他对人的宽容,能提拔韩信为大将军,证明了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勇气。刘邦的功绩是使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生活复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足以证明他的伟大。那么,大家对第二个问题又是怎样思考的呢?

小组4 项羽的魅力在于他重义重情。

项羽心中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就是“义”。鸿门宴前,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对叔父私见张良一事,项羽因重义,不但不追究,还“许诺”,杀刘邦之心已有动摇。之后说出叛徒曹无伤,恐怕也有嫌曹不忠不义之心。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护主,义字当前,项羽便对他宽容有加,称之为“壮士”,面对樊哙的慷慨陈词竟“无有以应”。但是项羽的魅力也是他的弱点,最终断送了他的前程。

小组5 项羽的魅力在于他具有中国古典英雄的勇武之美。

项羽是有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史记》中有记载: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鼓舞士气,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破釜沉舟一战,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自信,也是运用智慧的心理之战。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小组6 项羽的魅力在于他的慷慨悲凉之美。

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一个“不肯”,就是一种“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项羽却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

(学生配乐朗诵《夏日绝句》,并展示京剧片断《霸王别姬》。音乐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使我们一步步走近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的项羽那伟大的人格,也使我们更加透彻地感受到项羽万古长存的英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讨论,学生对刘邦、项羽两位英雄已分析得比较全面。学生虽没有得出统一结论,但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师:同学们通过网络搜索到丰富的材料,并且能将材料与课文进行很好地融合,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些观点各有侧重,我们很难评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说他们各具风采,各有归宿。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四)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谁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与其说是事业成就人,不如说是人成就事业。

师:事业成败不是偶然,它与一个人的性格、信仰、人生选择有种种必然的联系。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能够把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面对一切挑战。

生:在评价文学人物或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他英雄的一面,因为人都是多面的。

师:缺点、弱点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每个人,但人往往有了缺点、弱点,“人”的味道才更重,作品才更真实、更生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性中只有拥有了缺点和弱点,才能真正拥有价值和魅力。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学会欣赏文学中蕴含的人生美,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

师: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课上交流的内容,写一篇文章,题目为《走近秦汉英雄人物_______》。(要求:横线上填上刘邦或项羽的名字)

(设计意图:网络资源丰富,课堂交流时间有限,还有很多优秀的资源没有展示出来。《走近秦汉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课后的总结,是对网络资源的提炼、升华,也是与伟大英雄的再次亲近。)

从文学之美到人性之美,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只停留于课本分析,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可能会片面,而只有充分借助网络,从中提炼、分析能展现人物魅力的资料,才能使学生走进人物,走进文学,走进英雄那壮美的人格。网络教室的充分利用,使得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可以最大量地掌握两位英雄较为详尽的资料,使学生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层而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入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提供了保障。

让学生动手制作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将文字的结论辅以生动的画面和悲壮的戏曲音乐,更增强了古典意味和悲剧力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与交流欲望的同时,使历史不再遥远。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本着“从人性角度加以剖析刘邦能成大事的智慧,项羽刺破云天的壮美人格”的宗旨,张老师展示了一节网络环境下的小说阅读鉴赏课。作为一节网络教学探索课,张老师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开发整合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根据教学的需要,对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这些资源的运用,创设了学习的“场”,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拓展阅读与赏析。课堂学习的过程是搜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过程。

這节网络课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如何处理好文本阅读、网上阅读的矛盾?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增强教师指导的力度?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思考、探索。

(点评人: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冯爱平)

作者:张 琳

第2篇:感受刘邦和项羽的英雄之美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本课通过网络探究,可以使学生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层的了解,使其能深入理解他们的英雄之美。

本课是第三课时,在前两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网络资源,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项羽、刘邦的性格。

2.使学生提高从网络中提取大量有效信息并加以理性分析、整合的能力。

3.从不同的人格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中蕴含的崇高美。

三、教学重点

1.刘、项皆盖世英雄,但命运迥异。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对比探究。

2.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皇帝才能进入的“本纪”里。让学生探究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从丰富的资源中走近两位伟大的英雄,试从人性角度剖析刘邦能成大事的智慧,项羽刺破云天的壮美人格,充分体会文学形象中蕴含的人性之美。

五、网络环境与资源

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

2.提供“百度百科”、“百度项羽帖吧”、“百度刘邦帖吧”等,以及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展示刘邦、项羽的诗。

师:请大家朗诵这两首诗,并且体会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生1: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抒发了他在战胜项羽,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后的那种既感慨兴奋、踌躇满志,又担忧江山不稳的复杂心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慷慨悲壮,流韵千古。

生2:项羽的军队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被围。夜间军营四面楚歌,项羽率数十麾下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垓下歌》即为一代霸王之绝唱。

(二)提出问题

问题一: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却命运迥异。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题二: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司马迁仍将他列入皇帝才能进入的“本纪”,请探究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

要求:

1.全班分成六组,前三组同学探究第一个问题,后三组同学探究第二个问题。

2.立足课文,搜索网络资源,筛选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要注意第一个问题应在对比中得出结论。

3.小组内同学讨论,确定小组主要观点,并推举发言人,其余同学做PPT、Flash等展示课件。

(三)小组展示

小组1 我组认为,这是由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刚愎自用造成的。

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会对他高度忠诚,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对刘邦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可以说,刘邦在鸿门宴中变被动为主动的一切活动,都是张良导演的。谋士贤才在刘邦这里有充分施展的天地。高质量、高忠诚的团队,为他日后称王天下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项羽相反。鸿门宴前,忠诚智慧的范曾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敏锐地洞察到了其真正目的,提出了正确的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击杀刘邦,项王不应。鸿门宴后,刘邦逃脱,范曾失望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可知项羽不会用人,最终孤独被围,已在情理之中。

小组2 我组认为,这是由项羽心胸狭隘,不得人心,而刘邦心胸宽广,深得人心造成的。

在课文中,项羽甚至得不到亲叔叔的诚心,导致项伯不能顾全侄儿大业,以个人情义为重,向刘邦告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生死攸关的选择面前,作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谋士,张良却说出“亡去不义”的惊人之语。除了共图大业,利益相关之外,恐怕与张良对刘邦本人魅力与能力的认可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刘邦到达灞上之后,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也为他统一天下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项羽则不然,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此人。

小组3 我组认为这是由刘邦重“智”,项羽重“勇”造成的。

刘邦在军事战略方面有过人之处,他善用计谋,善观人心,攻心为上。鸿门宴之前,他巧妙利用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拉拢收买了项伯,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保护。鸿门宴上,刘邦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卑躬屈节,并且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紧紧抓住项羽重“义”的弱点,大做文章。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却密记在心,回营后“立诛曹无伤”。如此种种,皆体现了刘邦善用心计!

师(总结):刘邦从一介平民,击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为开国皇帝,过人之处自当不少,容人之量与用人之宽应为最重要一点。他不加罪于怂恿韩信反叛的蒯通,证明了他对人的宽容,能提拔韩信为大将军,证明了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勇气。刘邦的功绩是使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生活复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足以证明他的伟大。那么,大家对第二个问题又是怎样思考的呢?

小组4 项羽的魅力在于他重义重情。

项羽心中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就是“义”。鸿门宴前,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对叔父私见张良一事,项羽因重义,不但不追究,还“许诺”,杀刘邦之心已有动摇。之后说出叛徒曹无伤,恐怕也有嫌曹不忠不义之心。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护主,义字当前,项羽便对他宽容有加,称之为“壮士”,面对樊哙的慷慨陈词竟“无有以应”。但是项羽的魅力也是他的弱点,最终断送了他的前程。

小组5 项羽的魅力在于他具有中国古典英雄的勇武之美。

项羽是有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史记》中有记载: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鼓舞士气,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破釜沉舟一战,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自信,也是运用智慧的心理之战。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小组6 项羽的魅力在于他的慷慨悲凉之美。

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一个“不肯”,就是一种“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项羽却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

(学生配乐朗诵《夏日绝句》,并展示京剧片断《霸王别姬》。音乐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使我们一步步走近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的项羽那伟大的人格,也使我们更加透彻地感受到项羽万古长存的英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讨论,学生对刘邦、项羽两位英雄已分析得比较全面。学生虽没有得出统一结论,但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师:同学们通过网络搜索到丰富的材料,并且能将材料与课文进行很好地融合,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些观点各有侧重,我们很难评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说他们各具风采,各有归宿。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四)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谁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与其说是事业成就人,不如说是人成就事业。

师:事业成败不是偶然,它与一个人的性格、信仰、人生选择有种种必然的联系。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能够把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面对一切挑战。

生:在评价文学人物或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他英雄的一面,因为人都是多面的。

师:缺点、弱点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每个人,但人往往有了缺点、弱点,“人”的味道才更重,作品才更真实、更生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性中只有拥有了缺点和弱点,才能真正拥有价值和魅力。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学会欣赏文学中蕴含的人生美,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

师: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课上交流的内容,写一篇文章,题目为《走近秦汉英雄人物_______》。(要求:横线上填上刘邦或项羽的名字)

(设计意图:网络资源丰富,课堂交流时间有限,还有很多优秀的资源没有展示出来。《走近秦汉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课后的总结,是对网络资源的提炼、升华,也是与伟大英雄的再次亲近。)

从文学之美到人性之美,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只停留于课本分析,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可能会片面,而只有充分借助网络,从中提炼、分析能展现人物魅力的资料,才能使学生走进人物,走进文学,走进英雄那壮美的人格。网络教室的充分利用,使得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可以最大量地掌握两位英雄较为详尽的资料,使学生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层而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入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提供了保障。

让学生动手制作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将文字的结论辅以生动的画面和悲壮的戏曲音乐,更增强了古典意味和悲剧力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与交流欲望的同时,使历史不再遥远。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本着“从人性角度加以剖析刘邦能成大事的智慧,项羽刺破云天的壮美人格”的宗旨,张老师展示了一节网络环境下的小说阅读鉴赏课。作为一节网络教学探索课,张老师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开发整合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根据教学的需要,对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这些资源的运用,创设了学习的“场”,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拓展阅读与赏析。课堂学习的过程是搜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过程。

这节网络课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如何处理好文本阅读、网上阅读的矛盾?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增强教师指导的力度?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思考、探索。

(点评人: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冯爱平)

作者:张 琳

第3篇:鸿门宴》关于项羽和刘邦的作文素材

话题1:“悔恨”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话题2:“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题乌江亭 杜牧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

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字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项羽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2005年全国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功与过孰大?忘记失败的无奈,铭记英雄的身影。

“脸”,百姓的字典里,它释义为“面子”;英雄的视线中,它释义为“尊严”。 项羽曾经雄姿英发,豪情万丈,而乌江边的霸王,经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扰,就为这一张“脸”,痛别虞姬,江边自刎,遂成“鬼雄”。脸没了,身何益?对于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脸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脸”为话题。)脸与生命,尊严与生命的关系。赞同的是为了尊严可以放弃生命的英雄行为

第4篇:0014、关于项羽和刘邦

关于项羽和刘邦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

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当我们经常比较项羽和刘邦两个人性格的优缺点时,我们每每忘了项羽比刘邦整整小24岁!人的个性是可以得到极大改善的;甚至是可以完全改变的!如果能给项羽10年时间,刘邦必败!

让一切变得可执行!

200051 上海市长宁路1551弄虹桥国际大厦4号802-902室

电话/传真:021-60919811 100096 北京市新龙城7幢B单元1001室

电话/传真:010-82946484

第5篇:刘邦和项羽的比较

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 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比项羽更老练,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项:范增始效力于楚军,辅助项梁,项梁托孤,范增忠心耿耿的为项羽谋划杀宋义统领楚军、鸿门宴计除刘邦,可项羽妇人之仁,痛失良机,后来屡次献计,项羽刚愎自用,不听,陈平施离间计,愚蠢的项羽,竟然怀疑范增,范增气愤离去,病死在回老家的途中。项羽失去最重要的智慧之源,从此以后日落西山,由胜至衰。韩信、陈平都愿为项羽部下,韩信献计与项羽,项羽不听,韩陈先后投刘邦,刘邦重用之„„。

刘邦和项羽的处事方法不同:

刘:刘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是因为他在和每一个对手对阵时,都会寻找盟友一起作战。在战胜了共同的敌人之后,他再动手解决身边的盟友。

面对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能忍能退,随机应变,依靠张良,拉拢项伯,争取项羽,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从刘邦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和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区别和处事风格。

又如刘邦赴鸿门宴是有充分准备的,他身边有张良、樊哙等保驾护航。张良的智慧、谋略、胆量、人品是举世罕见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忠勇过人,事实证明,他们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莽汉,在关键时刻都会誓死保卫刘邦。刘邦与文臣武将密切配合,进退有度。张良前后照顾,左右逢源,见机行事。樊哙挺身而出,勇不可挡,理直气壮,感动项羽。整个鸿门宴过程,刘邦君臣的言谈举止似有默契,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项:项羽在垓下战败没有自刎,项羽在没召开军事会议,没有具体撤退方案,没有善后处理的情况下,只率八百壮士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与其相比。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胜利,都是用破釜沉舟、穷追猛打的勇猛精神而取胜的。但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灭秦后烧毁宫殿,不留己用;不在富饶的关中地区称王,反而急于东归;把自认为贫困的关中地区封给刘邦;封王时又只顾封自己的亲信,结果引起旧诸侯的不满;杀楚怀王,使诸侯更加不满;楚汉战争开始后,不团结诸王,至使诸王相继叛楚;不听谋士范增的正确建议,养虎为患,让刘邦逃走,使范增负气而走;作战中,粮道经常被断,结果两面作战,兵疲将乏。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

刘邦和项羽的权力的来源不同:刘:领导者要会利用传播手段,具有传播思想的能力。刘邦在这一方面是佼佼者。也就是现在社会的自我推销能力。

首先是出生的奇迹,“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说明他的出身即非名门也非卑微,而是身出神门。古人很讲究出身的问题,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就必须改变那种卑微的出身,然而人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人的命。可他还有神话可以利用,在那个讲究地位出身的时代,利用神话是他简洁而又有效的选择。接着又是他长相的不寻常,“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相面老父说刘邦“君相贵不可言”。吕公的嫁女和老父的相面都显示了刘邦的不同寻常。再看一个神话故事:“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这就是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政治神话。

在这里刘邦成为了赤帝的儿子。这里进一步改变刘邦了的出身。在民间,刘邦充分利用了村头街尾的老太太式的的传播方式,因为有了这些神话故事,老百姓可不管你是不是神话,大家先广为宣传。这些人也许根本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刘邦的至关重要的宣传工具。从此以后,刘邦也就成为了传奇式的人物,人们都会说他的长相如何的神奇,他的赤帝子杀白帝子如何的威武,原来刘邦是上天派来取代秦始皇的。

这就是传播的力量,在为个人作宣传中,刘邦运用了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媒介,来为自己顺应天理取代秦始皇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政治口碑。作为领导者,要会利用大众传媒,刘邦在这一点上把他的传播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项:项羽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自小受过正规的教育(应该包括历史),可是他对学习兴趣不大。项羽在范增的谋划下,在诸将地拥戴下,杀宋义带领楚军经过巨鹿之战树立了权威,

项羽的权力是来自他的家族,也可以说是来自他个人的勇猛

刘邦和项羽在对属下的奖罚方面不同:刘:刘邦善于赏罚,善于处理内部人员的不平情绪,如萧何被评居功第一时,许多武将不服,但刘邦用“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来解释,不但说出事情的本质,还平息了大家的怨气。 项:纪律方面,项伯为一己私利,将进攻刘邦的军事秘密告以刘邦,项羽知之后却不杀之以正军心。对作战勇将,立有战功还不刻好印符,玩摩的失去棱角还不奖予,其心之贪可见!军纪不正、赏罚不明,也是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项羽纵有天下,终究还是失败。渡江东,如依然如此,必然还是失败!!!

第6篇:关于项羽与刘邦的读后感

偶尔翻到一套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的书,正好央视在播《楚汉传奇》,我跟着父母看了半集,我一看有80集,顿时失去了网络看片的信心,于是借春节放假之际,浏览了一遍《项羽与刘邦》,正所谓书非借不能读呀,很快看完,觉得是本好书,写点自己的读后感。

一是司马辽太郎其人,原名福田定一,生于1923年的大阪,卒于1996 ,百度评价他是日本右派作家,对此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司马辽太郎从小酷爱司马迁的《史记》而更名为“司马辽太郎”,他自称是取“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之意,我觉得这个名字有向司马迁学习致敬之意。他自幼博览群书,崇尚英雄人物,1943年毕业于大阪外语学院蒙语系,1946年入京都新日本新闻社,两年后任产经新闻社记者,同时发表作品。1961年开始专业作家的生活。司马辽太郎的小说,习惯从高空俯瞰大时代,把历史上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伟大人物放在革新与守旧势力尖锐斗争的环境中,从各方面来歌颂他们的“励精图治”和“文治武功”。他一生著作汗牛充栋,也获得很多文学奖。

二是《项羽与刘邦》一书在日本出版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从日本人的角度研究清末汉初的历史及人物,该书1977年发表于日本杂志的重镇《小说新潮》,原题为“汉风楚雨”。小说刊载后,立即引起轰动,读者无数,连载了两年四个月后推出单行本,更是好评如潮,很快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巨著,并成为日本史上最畅销的小说。

三是楚汉相争的传奇性。项羽与刘邦,一个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个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代枭雄。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这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诀!司马辽太郎笔下的“楚汉传奇”,既是一部双雄争斗的历史,也是一场韩信、张良、萧何、陈平、范增、项梁等风云人物权智对决的精彩大戏!

四是人物刻画深刻,在小说中,项羽一世英雄,所向披靡,何以最后兵败垓下?刘邦以一介布衣,百战百败,缘何最终屌丝逆袭,成为汉代开国皇帝?贫士韩信因何脱离项羽转投刘邦?张良运气辟谷,如何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们看到陈平的连番毒计、纪信的悲壮赴死、虞姬的温婉凄美;我们也看到赵高的变态欲望、章邯的无奈倒戈,项梁的薄命无后;即便是侯生、蒯通、郦食其、陆贾等儒士英勇无畏的行为和胆略也跃然纸上。书中人世的善与恶、人情的义与欲、人心的险与弱,随着笔下一个个鲜活人物的进场与退场,刚强与阴柔,勇猛与狡黠,引领我经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最终结局,乌江之畔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乌江亭长过渡,绝地反击而被五人分尸,小说在结尾处迎来高潮,如弦断般戛然而止,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五是刘邦其人,刘邦是枭雄,虽是无赖出身并无显著特长,但司马辽太郎认为这恰恰就是他的特长:因为他并不在行,但有领袖气质,能让一大帮子英雄好汉跟随其后就是高超的本领,他的手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才干,譬如萧何的后勤,韩信的战争,张良和陈平的谋略。正因为刘邦对什么都不是很专业,所以刘邦往往能从谏如流、用人得当,虽然也有错误的建议和经常性的失败。由于刘邦的不够强势,所以他能擢拔韩信、周苛,容忍韩信当齐王,能重用反复的彭越,默许陈平的贪污。刘邦出身草莽,能平等对待天下之士,当然也包括混饭吃的“士”。刘邦出身市井,所以他能经受失败,屡败屡战,关键时刻能够服软,也能出手,鸿门宴的退让避免了全军覆没,修武从韩信中夺权就体现出他的果敢与气魄。掩卷长思,刘邦还真是一个运气极佳的人,屡次在罹难中恢复过来,这除了坚韧的意志力以外,不能不说天助其人呀。

六是项羽其人,司马辽太郎认为,项羽的优势则是战神,平原战争力扫千夫,天下无敌。项羽斩杀宋义,击败章邯,陈兵关中慑服刘邦,讨伐齐国大获全胜,回身救彭城一战击溃刘邦大军;兵围荥阳,刘邦只得诈降;一天击垮彭越大军;广武山射伤刘邦;固陵城在人困马乏的前提下,依然大败刘邦,从此刘邦不敢再追;乌江岸边二十八骑依然不败,真可谓百战百胜。项羽的士兵都崇敬项羽,只要项羽在,士兵就充满激情充满信心。项羽对自己人都非常友好,而且非常真诚。项羽只要对手诚服就满意,非一定要赶尽杀绝,其对吕后、刘邦之父就是例子。项羽重视“义”,项伯明明在帮刘邦,但项羽并不为之所动。但对受降敌军的坑埋,对兵卒的掠夺,对谋士不重视,也鲜明体现了他只能作为战争的主帅,而不是王者。从精神层面上讲,项羽非常具有人格魅力,“气拔山兮气盖世”,高大威猛伟岸善战柔情,符合人民心中英雄人物的所有特征,几千年的历史并不用“成王败寇”评价项羽就说明了这些,但时不利兮奈若何。

七是楚汉结局的必然性,在秦末群雄并起的混乱年代,项羽和刘邦都是身先士卒,虽然项羽总是高歌猛进;刘邦一直撤退。但项羽由于单纯所以易受离间,范增的离去、周殷的背叛就是例子。项羽由于总是胜利,所以不重视外交工作,不重视拉拢同盟军,因为他不需要。同样由于常胜,项羽不重视团队的力量,不能形成集群作战,导致项羽出马的战争必胜而没有项羽的战争则很难胜利,这一点与刘邦恰好相反。同样由于常胜,为人骄傲,承受不了失败,乌江之畔的小船,项羽如果像刘邦一样,退一步,渡过长江,休养生息,徐图备战,天下未必就是刘邦的,但项羽不能接受,只是简单的认为“这是天意”。项羽为人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坑杀秦降卒、杀秦王子婴以及诛杀怀王熊心,则失掉了民心。

深夜看完,大脑还在高速运转,作为一本史诗般小说,《项羽与刘邦》精准地解读了双雄胜败的缘由,从内心深处解读了这对历史上最著名的最伟大的对手,从一个日本人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行文中对于一些地名、人物发展脉络给予了特别说明,读起来非常轻松流畅,给我们提供了多元看待楚汉相争这一独特历史事件的独特角度,非常值得一读。

第7篇: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和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项羽、刘邦作为争夺天下的两位英雄,其性格对战争的结果有何影响、对其领导能力有何影响、对于当今企业的管理有何启示,都是值得分析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者,两人都胸怀大志。秦始皇巡游天下,经沛县,刘邦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好酒及色、不事生产的汉子说出这话实在令人刮目。到了楚地时,项羽观看时候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第二、两人都不甘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当年进攻秦都的两路义军同时出发,刘邦先入关,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作为对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由此观之,二人皆不甘平凡,胸怀大志。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逆境中又过分自卑。刘邦在几次打败之后欲自尽了事,都是左右劝谏而止,而项羽最后放弃了回归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选择了自刎而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两者在性格上及处事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第一、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反观刘邦,则是能忍能退,随机应变。陈平用反间计,项羽就对范增生出疑心,《史记》载“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被项羽的进攻的质问,项羽出卖了自己的亲信曹无伤,《史记》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后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项羽一句话断送了自己的眼线。而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后来又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亲赴鸿门宴,委曲求全。

第二、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虽能与士兵同吃同睡,帐下不缺乏人才和谋士,但独信亚父范增之言。韩信原从项羽,但不能人尽其才,而后归于汉王刘邦;陈平原亦为项羽谋士,终不为所用转而投汉王。刘邦则相反,手下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都能一视同仁,各尽所长。《史记》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有自知之明,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充分信任部下的能力并且正确地发挥他们的才干。

第三、项羽目光短浅、缺少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刘邦目光长远、胸有城府。如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有人劝项羽都关中,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都以霸”。他却要满足自己那浅薄的虚荣心,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更要命的是,将关中拱手让给刘邦,这使他失去了极好的战略后方。刘邦虽然“不事生产,好酒及色”,是街头无赖形象,却能为了大业舍小求大。“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劳大小分封,而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纪律方面,项伯为一己私利,将进攻刘邦的军事秘密告以刘邦,项羽知之后却不杀之以正军心。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其所,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财务官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高昂。同时刘邦还善于处理内部人员的不平情绪,如萧何被评居功第一时,许多武将不服,但刘邦一言以安抚之。

总的来说,项羽有勇无谋、为人自负、目光短浅、任人唯亲、赏罚不明,可以说是一个真性情的莽夫英雄。而刘邦则是城府极深、能伸能屈、知人善用、赏罚分明,是诡计多端的政治家。

最后说说两者领导能力的差异和结果。

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两者对人才的激励模式不同,是导致人才能否归附的根本原因。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象张良、萧何、韩信这样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其服务,这是刘邦成功的保证。反观项羽,不但偏倚亲信,还对范增的才能见识不能善加利用,最终导致范增愤而辞职,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项羽原来的盟友、下属、如黥布、彭越、田荣等,到最后都全部反叛他,可见他在用人、控制上比刘邦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作为领导,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带队伍,不能识人用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其次,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决策也很重要。比较刘邦、项羽两个人,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作为项羽,可以称之为好名而无断,最关键的鸿门宴,如果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干掉刘邦,历史就会改写。再看刘邦,在逃跑时能将自己的子女三次推下车,面对老父在敌人手里,竟能说出“则幸分我一杯羹”。我们都会认为刘邦这家伙没有人味,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刘邦这人目标明确,决策果断,为了目标不惜牺牲。项伯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这可以解释为何刘邦能够做出如此绝情的决策。第二个方面,决策时有舍才有得。从项羽攻破关中后对于定都关中的态度和刘邦截然不同,也可以看出而人的成败是必然的。项羽对于关中这个“可都以霸”的形胜之地的态度是,“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而刘邦在过沛做大风歌时,真情流露,“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由此可见,二人都有严重的故乡情结,但是二者的高下就比较出来了。刘邦为了江山社稷,可以放弃对故乡的思念,而项羽只顾追求舒适和显要,却放弃了称霸的机会。所以做出决策的时候,需要仔细权衡,分析利弊,目标明确,有舍有得,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其三,从二人称霸后面临诸侯的反叛时所应对的比较来看,也是存在较大差距的。项羽面对反叛,经常是忽左忽右,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边刚镇压,那边又起事。再看刘邦,首先是稳固后院,然后稳扎稳打,把对方灭掉才完事,决不允许死灰复燃的事情。从这方面来看,刘邦的组织和决策能力都超过了项羽。所以说,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每临大事有静气,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要避免激情决策。

最后,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刘邦的百折不挠,也是二人领导力方面差别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项羽来看,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破釜沉舟成为其胜利的经典。最后垓下被围,项羽率二十八骑冲突敌营,斩将夺旗,是个典型的英雄。但是,其人过于简单粗暴,经常出现屠城、坑杀的事情,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被动。当有机会过江东时,如果能够忍一时之辱,未必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说,过钢易折。而刘邦,可以说屡战屡败,父母妻子落入敌手都不放弃。约法三章收关中人心,明修栈道安度陈仓以击楚,最后终于成就了霸业。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有太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做事,要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努力去实现最终的目标。

刘邦和项羽,或许都是乱世英雄,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显然刘邦更合格。

第8篇:《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自写)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乌江率领24人与刘邦百万大军决一死战,自杀而亡。

读了这个历史故事,我十分为项羽感到惋惜——凭项羽的实力,本来可以大胜刘邦,成为一代霸主,可是他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就是项羽心太软了,他原本可以在准备万分齐全的“鸿门宴”中杀了刘邦。当时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项羽的,非常识时务的把关中王的位置让了出来,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先进入关中,本应该是你项羽先进入关中。”然后又说起当初他和项羽一起起义的事。项羽听了刘邦的回忆,相信刘邦不会和他争夺天下,一时心软,放了刘邦。可是他却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会在他与齐军对战之时偷袭自己,毫无准备地展开了他与刘邦的对战。

第二就是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刚愎自用。原本韩信是投奔项羽而来,可是项羽一点都没有关注,没发现韩信是个大人才,只给他当了个守门官。韩信三番五次劝告他,他都置之不理。最后韩信放弃项羽,被迫投奔了刘邦。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成了大将军,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杀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霸主。

要是项羽能早点明白这两点,一定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一改历史。可惜他致死还是没有明白。同样,在我的教学管理之路上也时刻要牢记不能犯这两个错误。

第一、班级管理不能心太软,班级常规要狠抓。由于我担任的是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生年级小,刚上岗位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小,经常性会“有法不依”。因此孩子在低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习惯很难改正过来。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心太软,要“严”。

严肃纪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需要严格的纪律作保障,有好的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班级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要设计到各个方面(比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出勤等),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

其次学生要按章办事,班级管理无制度不行,还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因此在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惩措施来保证班级工作的运行。

第二,班级管理中善于发现人才,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 我记得上次一个信基督的朋友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咬的位置不同,所以有了差异。我想,除了咬掉的部分是缺点,那剩下的部分应该都是优点,但因为我们总是太过于关注知识文化这块,所以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就这样,我们教师总是在犯项羽犯的这个大毛病,没有发现人才,物尽其用。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平时没关注到的某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或者在美术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某个孩子的自我整理习惯特别突出,或者某个孩子特别会关心别人„„在发现以后,我们的艺术节有了节目,我们的班级图书角有了管理人员,我们班级的卫生角也有了负责人„„作为他们的老师,你轻松了,因为每块都有孩子去管理了;作为班级的一员,他在他喜欢的那块领域成了主角,有了成就感;这样,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强了,班级荣誉感强了,班级凝聚力强了,你所带的班级更优秀了。因此,学会在班级里发现不同的人才,能让你在班级管理上轻松又有成就感!

上一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方法下一篇:工商工作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