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2023-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 部署 人心 策略 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 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他还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敢于运用各种人才。刘邦看起来不拘小节,而且情感外化,这也是他工于心计的一个表现。这种假象可以让人感到刘邦轻浮浅层,容易被信服。他为人豁达,从谏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谋划策。他的工于心计表现在在项羽欲烹刘邦老父时,无赖地要分一杯羹,令项羽大为吃惊。刘邦的斗争之路并非坦途,经常遇到艰难险阻,与项羽的悲剧英雄观不同,刘邦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凭借自己和背后团队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这不得不说是乐观主义的正面力量。

史记中有很经典的一段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秦始皇出游,两个人都亲眼看到,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道,大丈夫应如是。二人都流露出了想要成就帝王伟业的心情,但项羽为人豪爽,毫无心计,透露出其野心和霸气,所以直言想要取代帝王之位。而刘邦隐藏心思,曲折委婉地道出理想,以羡慕仰望之心韬光养晦。

二、 人心向背的程度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善于收拢人才,取得民心是制胜关键。人才可以弥补领导者的个人缺陷,集思广益。取得民心,可以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

项羽行军打仗是一流的水平,但是却忽略了掌握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民心所向,一定要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秦末社会混乱,民生凋敝。项羽的反秦斗争是得到人们支持的。然而在胜利的同时,他残忍暴虐,四处烧杀,坑杀秦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但杀掉子婴,甚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经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他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心胸狭窄,不能真诚地对待人才,也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无法收束人才的心。项羽性格上的直率简单和政治上的幼稚浅显在战争中渐渐地表现出来。虽然可以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不能安定人心,采取稳定百姓的措施,也就无法得到群众基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再强的军事实力,再尖锐的部队,也无法取得胜利。

刘邦出身平民,最能了解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于是着重于收买人心。刘邦入关,不扰秦人,婉言拒绝秦人的慰劳品,对于子婴也多加保护。他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不滥杀无辜,于是得到了秦人的拥护。刘邦求贤若渴,用人不疑,他大胆任用韩信,为自己带来很大的裨益。在默默无闻时期,刘邦就结交了不少酒肉朋友,擅长与人打交道,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注重对人际关系的运用,通过感情联络获取忠实友谊。刘邦知人善任,善于根据情势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比如他与项伯约为婚姻,后来在鸿门宴上就得到保护。他麾下人才济济,为之忠诚效命,奉献一生。刘邦曾经对大臣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败,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创建汉朝霸业归因于他任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才,能够谦虚地肯定他们的才能,理解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体现出刘邦是一位深谙用人艺术的杰出领导者。刘邦非常了解三杰,张良有谋划才能,萧何有管理组织才能,韩信有统帅千军克敌制胜才能。正是因为他能够了解人才的特点,才能够扬长避短,综合力量。刘邦的周围始终有一个智囊团和一批追随者,为他更好地决策、谋划贏得了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

三、 策略上的区别

项羽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勇猛无敌,歼敌无数。破釜沉舟彰显了他万夫莫敌的勇气,巨鹿之战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攻城略地灭暴秦,“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在征战过程中,也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霸权作风。他的战争壮举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也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上失误。函谷关大怒是他由盛转衰的转折,由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著名的鸿门宴上,他大施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失去了大好的机会,暴露了他被动的局面。项羽的失败过分依赖军事理论,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实则把自己推向风头浪尖,也无形中造成了他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隔阂。项羽不顾民心,以坑杀和屠城的行为恣意地展示自己的残忍和毁灭性。在宣传方面几乎无所作为,没有做任何的舆论准备,对百姓关心的秩序安定生活等问题也没有任何回应。 刘邦老谋深算,油滑狡诈,在军事实力较弱的初期,韬光养晦,避开锋芒,用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段弥补军事上的差距,获得牢固的后方根据地。在势力稍强之时,逐步扩张,乘其不备直捣后方,采用张良计拉拢韩信、彭越出兵援助,最终大败项羽于四面楚歌的垓下。先进入关中占得先机,接受了樊哙、张良的劝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既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又获取了民心。在舆论宣传上,刘邦也做足了功夫。利用楚怀王打击项羽,树立他宽厚仁爱的政治形象,以争取民心。在强大而有效地宣传攻势之下,刘邦借义帝之死大做文章,有利地打击了项羽。在宣传战上占据了主动,让项羽成为众矢之的。在采纳、利用幕僚资源的过程中屡次获胜,数次化险为夷,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利用资源、广泛纳谏的个性品质。

项羽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的军事能力首屈一指,是个英勇的将领。但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不能做到人心向背和政治宣传,所以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刘邦为人并不光明磊落,但是善于攻心,从谏如流,而且豁达宽容,具有帝王的风度和谋略。

参考文献:

[1] 艳齐.《史记》[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7. [2] 娄性诚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J]. 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报,2004.(5):33-34 [3] 王娟 .从“流氓”到“天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1). [4] 杨宁宁 .在“义”的视域下看项羽的道德错位[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M] .重庆:重庆出版集团, 2008.

第2篇:《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

在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 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他的暴戾是喜欢 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 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 向上,善于结交。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些性格因素促使刘邦赢得了很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诸多贤才良将的辅助,增强了自己控制局势、把握机会的能力,从而使自己从一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

二、政治、军事才能比较

杀宋义和巨鹿之战的胜利,使项羽军事才能大放光彩,此时项梁已死,项羽脱颖而出。杀宋义,使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他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以高昂的斗志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向十倍于己的秦军发起了进攻。他俘秦将斩秦卒,九战九胜,摧毁了秦军主力。赫赫战功中,项羽是年轻英武、勇气超群的,是霸气十足的征服者的形象。应该说,项羽破釜沉舟、勇破章邯的壮举是功不可没的。

但这卓著的战绩却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的幼稚。一是函谷关的两次“大怒”是其由军事斗争为主到政治斗争为主的转折时期,也是他由鼎盛到败亡的转折,由完整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这两个“大怒”,一方面表现了项羽的豪勇,另一方面也表现项羽缺乏谋略。后来的分封诸侯、杀义帝、逼反齐人,都说明其政治心理的幼稚,被项羽分封的诸王,多忙于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不真正服从项羽的领导,没有受封的人,更是心怀怨恨,刚刚一个月就互相攻杀起来。对“得天下”没有全盘考虑,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往往是被动的、情绪化的。他的英雄气概,缺乏雄才伟略做基础。

汉高祖刘邦以谋略胜,得天下。那么他的形象则不可能用“纠纠武夫”表现。“仁而爱人,喜施”六个字,就把刘、项性格的 截然不同表露得淋漓尽致;一个是宽厚畅达的,一个是彪悍易怒的;一个以仁交人,一个以力服人。两者作比,项羽的政治才能远逊于刘邦;而刘邦的军事才能又逊于项羽。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刘邦与他不一样,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凡此种种,不单说明刘邦治军有方, 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一代君王的雄才伟略,于“治”,是用了“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平缓矛盾。再后来与项羽兵戎相见,更表现出他对项羽性格的了解,于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是逃跑,或是反间,或是激将,或是诈取„„处处击中项羽要害,以细腻胜粗犷,以智慧胜鲁莽,以众智胜寡断。

三、文化修养比较

初始阶段,刘邦、项羽所处的层次几近相当,而且都有惊人言词。二者文化水平都不高。然而二人后来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其所处环境和接触的人存在着差异。项羽因与秦有家仇,从小就受到叔父项梁的管教。而且项梁略有指挥才能,所以在其战死之前,项羽并没有得到独立应付社会的机会,对社会上奸诈、丑恶的一面可谓“知之甚少”,这就为他以后悲剧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刘邦呢?虽然看起来德性不佳,但他对生活的态度却是积极的、主动的、有独立思考的。做泗水亭长是他自己的选择,在声色、酒水与小吏朋友们的薰染下,他的社会经验无疑比项羽要丰富得多,所以敢大肆赊酒喝、敢不持一钱却假报进款目。可见他不仅熟识社会的林林总总,还谙熟其中技法。从朋友那里赚好处,是他使用的最娴熟的技法之一:开始是萧何,再是曹参、樊哙,对他的举荐与“保”。可见这里刘邦注重的是对人的关系的运用,是通过感情联络来换取忠实友谊的。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以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曾不无得意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项二人的斗争史实际上就是二人网罗人才、驾驭人才的斗智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即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他的思想观念、性格特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决定一定的命运。项羽之 败印证了这一真理:性格即命运。

性格与机遇往往决定人的成败,在客观机遇相同的情况下,怎祥利用良好心态来争取和创造更大更有利的条件,刘邦与项羽的形象和个性心理比较正好说明这个问题,引申于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意义无不大同小异。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W],中华书局 1959. 2.

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M],中华书局 1959.

3.

吴汝煜.史记论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79. 4.

彭兆崎.史记通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5.

吴夏平.项羽败因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 6.

许智银.刘邦的成功与他的多重性格[J].洛阳师范学院学 报,1998,(6). 7.

苏兴,苏铁戈. 读《史记•项羽本纪》三题[J]. 史学集刊,2000,(3).

第3篇: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俯仰皆成文章 褒贬自有春秋

——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一、自唱歌谣,原是异曲同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史记》载,“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有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昔日越万里关山如履平川、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项王此刻面对宝马、美人筹莫展,这肝胆欲裂的痛楚悲音传来,“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似乎从这里窥出了真正的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做了汉朝皇帝,但此前为战胜项羽而联合的盟军们居功自恣,刘邦便采取先封王行赏后各个击破的策略。公元196年准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讨伐,得胜转道故里沛县,召开老朋友、小辈同饮十数日。一日酒酣,刘邦击筑而作此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以此袒露自己踌躇满志中对前途未卜的焦虑。歌曰:在那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刘某人一举登上帝位,现在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夺取天下只是万里长片的第一步,如何巩固刘氏江山?有没有守江山的人?如果有,他在哪里?与其说此时的刘邦在思慕贤才,倒不如说抒发江山不稳的隐忧更合适些。

《大风歌》与《垓下歌》同体裁,同时代,同工巧,是真正的异曲同工。如果说《垓下歌》是失败者的一阕悲怆之声,那么《大风歌》则无疑是胜利者的一曲伤怀之音。前者是铮铮丈夫的儿女情长,后者是精于谋略的帝王之思。

二、凭吊江亭,微言胜败大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在诗人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得失有天地,俯仰任评说,能忍辱含垢、卷土重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你的负气、斗狠,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乌江亭》)

频繁征战、将士筋疲力尽是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垓下一战难挽颓势。想当初,

1 / 3 如日中天的项羽斩宋义、杀子婴、弑义帝、火烧阿房宫、坑秦降卒20万,可谓无信无义。王安石从政治家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项羽失败的教训。在他看来,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垓下一战,而在于项军士衰将疲、人心已去。楚汉战争,在刘邦诈进诈退、联军合围下,项羽只能长途征战、马不停蹄、疲于奔命。这就是战略的失误。毕竟是政治家,看问题的眼光更高一筹。

三、参谒廊庙,评说千古得失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唐·灵一《项王庙》)

两军阵前箭断弓折,汉军为杀项羽血溅垓下,项羽盖世之力已尽,在乌江边自刎身死。今天,只有悠悠的江水长流,泛着浪花,似乎在诉说那悲怆的故事。在诗人眼中,垓人之战,项羽为众将士免遭涂炭,自刎身亡,虽败犹荣,让江水做证,让浪花吟唱,他是一轮争辉的日月,是一条江东巨龙。

乘运应肌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台,项羽何曾在故乡!(唐·李商隐《题汉祖庙》)

男子汉趁着机遇应以天下为家,怎能眷恋自己的家乡呢?诗歌对比了刘、项的最大不同在于,刘邦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才回故乡显宗耀祖,而项羽每有战绩便回江东故里。它告诉人们,沉溺、消失那片刻的风光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两首咏史之作都是针对晚唐最高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有感而发。

四、沉吟泽畔,抒发幽思豪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乌江》)

千百年来人们思念着项羽,他宁肯拔剑自刎也不愿渡江苟活。我们就应像他那样,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枭雄。诗人民思古豪情,意借项羽的悲壮惨烈讽刺宋高宗在金兵压境时,漂浮过海、仓皇南逃而致北宋政权倾覆的无耻行径。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 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玉鼠。垓人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明·王象春《书项王庙璧》)

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秦地父老约法三章,仿佛带来了一场充沛的甘雨;项羽入关后,一炬大火将阿房宫烧为灰烬。从这点看,刘邦是条龙,项羽是条虎。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听从。项羽曾以烹刘邦父要挟刘邦,刘邦竟置父亲于不顾。从这点

2 / 3 看,项羽是条龙,刘邦是只鼠。垓下兵败时,项羽的宠姬与他悲歌泣别;刘邦的庞姬戚夫人也曾因儿子前途在刘邦面前哭泣,刘邦无奈唱楚歌。从这点看,无论是龙是虎都是鼠。

如何评价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楚汉战场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历来见仁见智。不过,从刘邦、项羽处在人生不同状态下的自我吟唱中,我们看到了风云人物悲情世界。六首咏史诗歌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诗人的各自见地,李商隐、王安石、王象春的隽永哲理的机敏睿智,杜牧、灵

一、李清照的人格魅力与冲天豪气,无不是情感的灵动,仪态万方,摇曳多姿,令人玩味、赞叹不已。

3 / 3

第4篇:项羽 刘邦

项羽的“笑”和刘邦的“哭” 文章作者:耿亚萍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面对刘邦的围追堵截是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刘邦安葬项羽后则是“泣之而去”。自古以来就是成王败寇,缘何项羽在穷途末路时会大笑,而刘邦在安葬项羽后却哭呢?

一、项羽的笑

1.苦涩的笑。

乌江绵绵,承载了多少项羽儿时的记忆?遥想当年,和一群江东子弟在乌江边玩石子时,他们都直呼他“老大”,而他也当之无愧。稍长,他就有了成就霸业的梦想。他生于乱世,再加上他的贵族出身和神勇过人,很快他就借群雄反秦之势,率领各路诸侯迅速扫荡了秦在各地的统治,稳稳当当地做了王。当初的豪言壮语,当初的凌云壮志——“彼可取而代之”,如今仍然萦绕在他耳畔。然而,此时他听到的最分明的却是从四面传来的楚歌。曾经骁勇善战的他,曾经打过无数胜仗的他,如今竟然从一马当先的胜者变成被追击的败将,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能体会到。于是,他不由感叹命运不济:“早知天意如此,当初又何必率江东子弟来送死?”至此,面对渡江的船,面对好心的船夫,他满腹的苦闷与无奈便迅速涌遍全身,并最终化作狂放的苦笑凝结在了脸上。

2.倔强的笑。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在紧要关头的一笑,是从容的一笑,笑得很倔强,笑得很可爱。面对身后汹涌而来的追兵,他自知大势已去,形势已经不可挽回,一如王安石所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于是,面对船夫的好意,面对甚至可以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因为他明白纵然江东子弟可怜他让他做王,他也无颜再见江东的父老。这就是项羽——一个出身贵族的项羽,一个倔强的项羽,一个视自尊于万物之上的项羽。如果说在帐中和虞姬互唱诗歌的他是一个脆弱而多情的男子的话,那此时的他分明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

总之,从项羽的这一笑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特有的英雄气概——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说,项羽是“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项羽死了,刘邦似乎应该仰天大笑。然而,他却不仅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还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刘邦这又是何故呢?

二、刘邦的哭

1.仪式性的哭。

刘邦在项羽自杀身亡后,不仅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还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这样看来,作为葬礼必需的仪式——“哭”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刘邦的这一“哭”只不过是葬礼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的仪式。

2.作秀性的哭。

我们都知道,刘邦以哭作秀并非仅此一例。汉二年,刘邦一出函谷关,就接受当地一位董姓乡官的建议,为被项羽杀死的义帝举行葬礼,并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三场。刘邦为何要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三场呢?我们只要看看刘邦哭祭义帝之后的一连串行动就可以明白他的用意:第一,向天下诸侯发书宣告项羽诛杀义帝是大逆不道;第二,号召天下诸侯随他讨伐项羽。从此,刘邦就处处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为自己东伐项羽提供理由。由此可见,刘邦哭祭义帝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要为自己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宣布自己是正义之师。

也有人说,刘邦的这一哭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哭。因为,尽管刘邦和项羽是生死对头,但他们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朋友。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在刘邦心中,他到底对项羽这个“朋友”有没有一点珍惜之情呢?《史记·汲郑列传》讲述过这样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刘邦称帝后,要求原是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不仅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可是,郑当时的父亲郑君提到项羽时从不称“项籍”——要么是称“项王”,要么是称“项羽”。于是,刘邦就下令将凡是称项羽为“项籍”的原项羽部下都升为大夫,而把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的郑君赶出了朝堂。我们只要拿这件小事与刘邦在项羽死后为项羽举行隆重葬礼并哭祭项羽一事作对比,就可以看出刘邦哭祭项羽确实很虚伪,完全是在作秀。

3.成功不易的哭。

刘邦的成功的确得来不易:先是先于项羽进入关中并首先进入咸阳,却只能将富丽堂皇的宫殿看管好,并将军队撤退到灞上;之后,项羽听说刘邦在关中称王极为恼怒,便准备兴兵攻打刘邦;鸿门宴上,刘邦虽然将咸阳拱手让给了项羽,但还是险些丢了性命;随后,捡回一条命的刘邦忍气吞声地被项羽封为汉王,并于四月领兵入汉中,用烧毁栈道的办法表示自己无意出兵关中,以此麻痹项羽;后来,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并乘乱重返关中,公开声讨项羽——先攻占彭城,再夺取成皋,并最终在垓下一战中重创楚军,逼项羽自刎于乌江边,结束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想起这一段又一段辛酸的往事,刘邦不禁悲从中来也是人之常情。

(作者单位:江苏扬中高级中学)

第5篇:刘邦 项羽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作者: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题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异常振奋于是写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诗气势恢弘,语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我们最注意的就是后面四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里毛主席有三个很反常的观点,第一是自古兵家言“穷寇莫追”,从前面的注释我们也明白,可是熟读兵书、用兵如神的军事家毛泽东却要追击穷寇,而且是不遗余力!第二是自古言:“胜则为王败则为寇”,按道理项羽是失败者不能称其王、刘邦是胜利者不能称其寇,但是这里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毛主席这里仍然直称项羽为霸王,却用了穷寇一词代指刘邦及国民党反动派;第三点人们常说“上苍有好生之德”,好像上苍非常重情义,毛主席却说(关键时刻)上天是无情的,人间正道是经由漫长的历史苦难而成就的!从这三个与众不同的反常观点能够看出:毛主席从霸王项羽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极其宝贵的革命经验,对待无信无义的凶恶敌人决不要留情面,即使对方已经是穷寇了一样要坚决消灭,没必要跟他讲名誉讲仁慈;不管什么信仰,人间正义都是在漫长而苦难的岁月中实践磨练。看得出毛主席对霸王是同情的、是惋惜的、是积累其经验的,主体上是站在霸王这边,肯定了其历史功绩,相反用穷寇代指刘邦及国民党反动派,则表示了对他们的蔑视。

《资治通鉴》不录项羽刘邦诗歌为哪般?

项羽学书不成,刘邦不修文学,但两人各有一首诗歌传世。项羽的诗自作自歌于四面楚歌之时,歌中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诗自作自歌于衣锦还乡之时,歌中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两首诗虽有顺口溜之嫌,却不可不谓鼎鼎有名,其人其歌其事都搬上了戏剧舞台,尤其是“霸王别姬”,成为优秀传统节目。

然而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偏偏只字不提这二人的这两首诗歌。值得注意的是,在述说四面楚歌中的项羽时,也写了“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骓,率壮士八百余败走。”在述说衣锦还乡的刘邦时,也写了“酒酣,上自为歌,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由是观之,《资治通鉴》作者是认可项羽与刘邦在其时其地都曾“悲歌慷慨”过,并且在写项羽时,提到了他的叫做“骓”的骏马,在写刘邦时,说他是“自为歌”。所以我说司马光等人是明知有此歌而偏偏不录。

为什么偏偏不录?也许以司马光这样的大儒看来,这样的诗歌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可以提骏马“骓”,而不提美人虞姬,似也可作如是观。也许还可以进一步认为,司马光等著《资治通鉴》,以“有资于治道”为取舍,如胡三省后来作序时所说:“温公之意,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所以他们认为与政治关系不大者便都不录。《资治通鉴》中较少录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也只字不提。当然,对《吕氏春秋》,儒家中有的人是不赞成或不屑一顾的。

但是,不录项羽、刘邦这两首诗歌,恐怕倒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失算。这是两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历史人物自作自唱的诗歌,具有其特殊的历史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后来人了解他们的性格,评论他们的得失,乃至研究与他们相关的历史问题,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这两首歌的确是悲歌,唱出了他们各自的悲剧。项羽刚愎自用,多行不义,自取灭亡;刘邦悲叹“安得猛士”,是在诛杀功臣之后,歌罢泣毕,又将萧何下狱,实际上,张良也是他逼走的。这其间,都不乏“有资于治道”的东西在。“有资于治道”,何必更何尝都是摆起一副面孔的东西?

俯仰皆成文章 褒贬自有春秋——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一、自唱歌谣,原是异曲同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史记》载,“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有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昔日越万里关山如履平川、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项王此刻面对宝马、美人筹莫展,这肝胆欲裂的痛楚悲音传来,“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似乎从这里窥出了真正的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做了汉朝皇帝,但此前为战胜项羽而联合的盟军们居功自恣,刘邦便采取先封王行赏后各个击破的策略。公元196年准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讨伐,得胜转道故里沛县,召开老朋友、小辈同饮十数日。一日酒酣,刘邦击筑而作此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以此袒露自己踌躇满志中对前途未卜的焦虑。歌曰:在那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刘某人一举登上帝位,现在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夺取天下只是万里长片的第一步,如何巩固刘氏江山?有没有守江山的人?如果有,他在哪里?与其说此时的刘邦在思慕贤才,倒不如说抒发江山不稳的隐忧更合适些。

《大风歌》与《垓下歌》同体裁,同时代,同工巧,是真正的异曲同工。如果说《垓下歌》是失败者的一阕悲怆之声,那么《大风歌》则无疑是胜利者的一曲伤怀之音。前者是铮铮丈夫的儿女情长,后者是精于谋略的帝王之思。

二、凭吊江亭,微言胜败大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在诗人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得失有天地,俯仰任评说,能忍辱含垢、卷土重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你的负气、斗狠,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乌江亭》)

频繁征战、将士筋疲力尽是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垓下一战难挽颓势。想当初,如日中天的项羽斩宋义、杀子婴、弑义帝、火烧阿房宫、坑秦降卒20万,可谓无信无义。王安石从政治家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项羽失败的教训。在他看来,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垓下一战,而在于项军士衰将疲、人心已去。楚汉战争,在刘邦诈进诈退、联军合围下,项羽只能长途征战、马不停蹄、疲于奔命。这就是战略的失误。毕竟是政治家,看问题的眼光更高一筹。

三、参谒廊庙,评说千古得失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唐·灵一《项王庙》)

两军阵前箭断弓折,汉军为杀项羽血溅垓下,项羽盖世之力已尽,在乌江边自刎身死。今天,只有悠悠的江水长流,泛着浪花,似乎在诉说那悲怆的故事。在诗人眼中,垓人之战,项羽为众将士免遭涂炭,自刎身亡,虽败犹荣,让江水做证,让浪花吟唱,他是一轮争辉的日月,是一条江东巨龙。

乘运应肌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台,项羽何曾在故乡!(唐·李商隐《题汉祖庙》)

男子汉趁着机遇应以天下为家,怎能眷恋自己的家乡呢?诗歌对比了刘、项的最大不同在于,刘邦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才回故乡显宗耀祖,而项羽每有战绩便回江东故里。它告诉人们,沉溺、消失那片刻的风光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两首咏史之作都是针对晚唐最高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有感而发。

四、沉吟泽畔,抒发幽思豪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乌江》)

千百年来人们思念着项羽,他宁肯拔剑自刎也不愿渡江苟活。我们就应像他那样,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枭雄。诗人民思古豪情,意借项羽的悲壮惨烈讽刺宋高宗在金兵压境时,漂浮过海、仓皇南逃而致北宋政权倾覆的无耻行径。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 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玉鼠。垓人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明·王象春《书项王庙璧》)

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秦地父老约法三章,仿佛带来了一场充沛的甘雨;项羽入关后,一炬大火将阿房宫烧为灰烬。从这点看,刘邦是条龙,项羽是条虎。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听从。项羽曾以烹刘邦父要挟刘邦,刘邦竟置父亲于不顾。从这点看,项羽是条龙,刘邦是只鼠。垓下兵败时,项羽的宠姬与他悲歌泣别;刘邦的庞姬戚夫人也曾因儿子前途在刘邦面前哭泣,刘邦无奈唱楚歌。从这点看,无论是龙是虎都是鼠。

如何评价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楚汉战场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历来见仁见智。不过,从刘邦、项羽处在人生不同状态下的自我吟唱中,我们看到了风云人物悲情世界。六首咏史诗歌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诗人的各自见地,李商隐、王安石、王象春的隽永哲理的机敏睿智,杜牧、灵

一、李清照的人格魅力与冲天豪气,无不是情感的灵动,仪态万方,摇曳多姿,令人玩味、赞叹不已

1说刘邦项羽的

唐朝 章碣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赏析:

这首诗就秦末**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第6篇: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一本《史记》,一部经典,道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真正内涵。当年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

漓尽致,称王称帝也好,英雄末路也罢,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经典和传奇。

秦朝暴政,百姓“苦秦苛法久矣”,一时间豪杰蜂起,争夺天下。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之争素来为世人感叹,两人的性格特点也是鲜明清晰。同样面对秦始皇的风光无限,刘邦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则显示出了他远大的抱负与决心。刘邦却只是一种仰慕和渴求。刘邦处世圆滑,善于随机应变。从去吕公府中实不持一钱却诈称”贺钱万“到鸿门宴中与项伯约为婚姻,嘱咐项伯要替自己在项王面前说好话,皆可验证。刘邦不仅处世圆滑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用人才,礼贤纳士,这也是他最终能取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郦食其见刘邦“使两女子洗足“,便不拜,并趁机劝谏,刘邦谦虚道歉,立刻采纳郦生的意见。同样,他的谋士张良是他的心腹,他事事都会问”且为之奈何“,足以可见他确是一个善用人才的伯乐。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也很重视把握民心的重要性。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宽容待他,使之为相,又与秦国百姓约法三章,百姓献飨军士,刘邦客气不受,这些都使他民心归向,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比刘邦,项羽就明显不如他做得到位。项羽虽出身楚国贵族,从小“学习万人敌”,但他却有勇无谋。鸿门宴本是个了结刘邦的好机会,但他因项伯,刘邦等再三说明刘邦并不敢背德,心中犹豫,不能当机立断,一时心中产生仁念,不能杀了沛公,最后却为自己留下了无尽的悲哀。项羽还输在他的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上,刘邦礼贤纳士,他却不肯听从范增的话,而以自己的鼠目寸光判断是非,是远远不够的。项羽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不得民心,他入咸阳屠烧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使得秦人大失望,而秦人对沛公的约法三章则大喜,这样明显的对比,使得项羽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他甚至到临死前仍不悔悟,面对汉军四面楚歌,他也只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泣数行下。面对汉军的数重包围,竟对他的骑兵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服输不服气,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他的悲剧不是偶然,之前的所做所为都为他的悲剧埋下了因,他的果自然就是“败寇”。

《史记》的经典传奇,绝非只是楚汉之争的战火烽烟,一代代的英雄人物的一生都在《史记》中得以重现,细细品读,我们会重新认识一代英雄,更深地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内涵底蕴。

上一篇:和时间赛跑正稿下一篇:文化需要传承还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