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的重要群体之一,政府与学校给予了各种形式的帮助,在经济上有力的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然而提升学习能力,掌握就业技能则能让学生能通过自己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尤为重要。

1学习动机内涵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是支配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学习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励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王有智研究认为,学习动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习得性和内隐性;引发性和价值性;意向性和差异性:持续性和可变性。

2学习动机理论发展

2.1 国外理论发展从机械论取向到行为取向再到认知取向

20世纪上半叶 , 学习动机的影响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 ,从理论和实验角度注重探讨个体活动的内因和外因。这一阶段的研究包括本能论、驱动论、诱因论等。这些研究从内在动机角度解释了学习行为,揭示了个体学习具有内在倾向,对学习行为的解释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学习行为的产生并非完全来源于内因。部分学者们从诱因角度探究学习行为的外因刺激物。当然,忽视内在因素和认知因素的作用,单纯从外部因素探讨动机和行为的形成,将会阻碍动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60年代以后 , 当认知因素融入到学习动机的研究之中后 ,有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更加深入,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都强调主体认知因素的动机作用, 并关注认知要素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这些动机理论从自我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目标与控制等角度,揭示了学习动机的认知倾向,并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将学习动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2 国内理论发展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国内的学习动机理论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外发展。80年代,主要通过调查来探究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并把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归纳为内容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学习动机注重社会意义、强调社会奉献。

90年代 ,受到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 学习动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功利性增强;内容复杂多元化,包括求知进取、物质追求、他人取向、集体取向等;同时年级不同动机有明显差异,赵为民、熊晓燕等对发现近景性动机、动机的多变性随年级增加而降低,远景性动机对高年级起支配作用

90年代后 , 毕业生就业机制与市场经济接轨 ,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确立等因素导致学习动机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习动机更加多元化,最主要动机类型为报答、求知、就业与生活、成绩目标型;经济对学习动机有一定影响,如张建玲研究发现,报答性动机是扩招后大学生最强烈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生源地对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影响, 郝文静研究发现边疆地区的社会动机和发展动机较强,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注重家庭的看法。

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发展

90年代以来 ,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 , 家庭教育成本大大增加,高等教育的扩招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使得高校贫困生日益增多,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郝文静、康育文等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缺乏自信,学习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动机更强。张清海针对南京地区的本科院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对比调查, 发现专业、性别、年级、父母情况、高中学习情况对贫困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影响。

就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的学习状态而言,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人际关系、学习基础及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贫困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部分贫困生消极应对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究其原因,知识基础偏差、经济条件落后等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究其根本是缺乏适度的、稳定的学习动机。只有正确了解和掌握当前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摘要: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的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除了在经济上支持贫困生外,更应该帮助贫困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学习掌握在社会立足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动机的研究就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参与学习的热情,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校的表现,也是今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成败关键。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动机,学习能力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新策略下一篇:信息技术在疾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