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贫”研究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1]。“精准扶贫”的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首次提出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谓精准资助,首要任务是找准资助对象,根据资助对象采取差别化的资助形式。精准不仅是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精准资助,就是要做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是指家庭贫困的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占有很大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些地方院校,更为突出。由于经济的困难而产生的“心理贫困”也越来越突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是指由于家庭困难所导致的大学生负性心理问题[4]。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的家庭经济贫困,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部分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症状,如果没有及时疏通,容易影响今后的发展。

(一)自尊与自卑并存

自尊,是个体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以及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态度体验,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方面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对自己的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压力比较大,在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开销的增多,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就比普通大学生更加的谨慎多思。他们的自尊心变得异常的敏感而脆弱,常常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都会伤害到他们的心理。

(二)孤独与抑郁并存

读高中期间,学习是唯一的目标,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迷茫,觉得自己啥也不好啥特长也没有。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这个时候会不自觉的推着他们往后退,不敢尝试,慢慢的不敢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抑郁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宋慧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抑郁倾向显著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抑郁倾向表现为自卑、对家人的歉疚、窘迫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抑郁与其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

(三)焦虑与冲突并存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渴望成功,对于未来迷茫而又焦虑。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自我角色混乱的危机,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将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不能欣赏自己[8]。在读书期间他们还要去兼职来补贴生活费,精力分散,造成学业的危机,挂科甚至有一些学生无法完成学业。他们渴望独立而又无法独立,他们羡慕着别人又畏畏缩缩不敢争取,他们有时候积极有时候消极,虚荣与励志并存。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贫”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9]。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了“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

(一)精准扶贫优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贫”的环境和舆论

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精准扶贫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也是国家“扶贫先扶智”扶贫要求的具体实践。所谓精准资助,首要任务是找准资助对象,根据资助对象采取差别化的资助形式[3],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更加精确,改变了之前的粗放型的资助方式。精准资助能够快速识别资助对象,精确发放金额,能够有效的后续跟踪,更好的资助学生,优化了整个资助的环境,提高了效率。

(二)精准扶贫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负担

很多学校之前的资助工作,在认定环节就给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大的压力。之前很多高校采用“个人提出申请—学生评议—学院评议—学校审核-公示”等的模式,这种程序不仅仅程序繁琐而且耗时较长。在认定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自己的隐私被班级同学知道,而不愿意申请,甚至有些学校学院为了更加公平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用演讲投票的方式,大大伤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加剧他们的自卑心理。高校在精准扶贫下,学校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坚持分类指导的扶贫原则,做到把国家综合扶贫的各类资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那些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贫”的现实路径

(一)精准识别,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夯实“心理扶贫”的基础

精准识别是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扶贫”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精准识别了我们资助的对象,才能开展接下来的工作,资助对象的准确不准确也会影响资助工作的公平和效率。在识别资助对象的时候存在两个现象:“贫而不申”和“申而不贫”。第一,“贫而不申”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家庭贫困,但是由于种种担忧,不好意思申请,不愿意别人了解到自己的情况,自尊心很强。或者在老家由于其他原因没有办好家庭经济调查表,所以造成“贫而不申”。第二,“申而不贫”,个别同学家庭并没有那么贫困,由于利益的诱因,也谎报家庭贫困,当地民政部门审核也不严格,随便就给盖了章。另外在精准识别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当前高校会给学生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给与不同程度的资助,这种资助只是在一个学院一个年级一个专业内进行分类。可是在整个学校范围内由于专业不一样,每个家庭贫困的原因和家庭背景不一样,就读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一样,使得尽管被划分为统一困难等级的学生,其所获得资助的金额也不一样。因此学校要指定符合自己学校分层级分类别的资助政策,既要全部照顾到位又要有针对性的帮助,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具体二级学院资助的工作人员,也要综合多角度多方面的去了解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从家庭情况调查表到日常的生活表现,还有消费记录,家庭电话回访和有条件的实地探访了解情况,只有全面的了解一个学生,才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而对他们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扶贫”。

(二)精确帮扶,注重多维联动支持,优化“心理扶贫”的结构

资助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资助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高校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参与,一起联动起来,整合学校资源,协同合作。既要做到专款专用,钱尽其用,公平、公开、公正地将助学金发给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能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素质提升为目标,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从思想引领、心理健康、就业技能、励志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不仅仅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四年无温饱之忧,而且让他们习得自信、自立、自强,掌握真正的专业素养和谋生技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校层面,学校应该从班委、班主任、辅导员等各个角度了解学生的动态,针对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资助帮助方案,真正让每个同学的诉求都能够得到回应。接着再制定发展规划,把需求和精准化发展相结合。另外,在社会资助层面,可以组织资助者与受助学生结对,一方面企业宣传自己的公司,献出爱心,另外一方面也能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拼搏上进,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只有学校资助和社会资助等,全部力量往一处使,各个阶层一起帮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样才能够形成合力,才能够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的育人。

(三)精心服务,关注心理需要,提高“心理扶贫”的实效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曾经说过,人有五种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需求是最低级的需求,高级的需求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像我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样,我们要帮扶他们,除了物质的帮扶以为,更应该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心理脱贫”。具体实践可以是尊重贫困大学生的隐私,从识别到发放环节再到公示环节,最好能够采用隐性资助等新兴资助方式,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化等有效途径认定贫困大学生资格;采取隐性一对一的帮扶形式有针对性的给予资助;多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融入集体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采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座,比如心理团辅活动,心理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当然还有现在很多进行心理成长训练营,有针对性的话题去进行成长训练。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开展一些支持性的发展性的心理主题活动。比如认识自我系列,人际关系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系列,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和教育活动,目的就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贫困,接纳贫困,与贫困做朋友,然后在当前的生活状况中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和闪光点,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自卑,勇敢表达自己,选择新的生活圈和人际圈。只有精细的引导,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够真正提高“心理扶贫”的实效性。

(四)精细引导,激发唤起主观能动,打造“心理扶贫”的保障

资助的根本目标为育人。育人的目的在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对于高校中受资助的大学生而言,服务应成为每个个体自觉自愿的行为[15]。其实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占10%-15%,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非常勤奋积极而阳光的,他们像其他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像积极心理学说的那样,挖掘他们积极品质,调动他们的内在主观能动性。学校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特别是榜样教育、励志教育、志愿者教育活动等,唤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自助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高校资助育人和心理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庭幸福、身心和谐的系统工程,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相结合,共同构建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与心理自助相结合的体系。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精准的帮助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他们在大学里尽情绽放青春,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

摘要:本文以精准扶贫理念为切入点,探讨了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心理扶贫”的重要意义、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贫”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扶贫

参考文献

[1] 王璐,刘亦嘉.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36-140.

[2] 刘雪梅,徐磊.浅析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J].消费导刊,2009(4):199.

[3] 魏宁,高会洲.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性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解困途径[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7-80.

[4] 庞丽,庞坚.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资助比较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6):21-23.

[5]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18.

[6] 宋晓周.高校精准资助的内涵、价值及其对育人工作的意义[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94-96.

[7] 邓祥敏,赵晶,阮仁余.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探究[J].科技视界,2018(16):179-180.

[8] 吕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8(2):60-63.

[9] 刘家祥.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价值逻辑[J].江苏高教,2018(4):80-84.

上一篇:关于完善基层检察诉讼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下一篇:医保基金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