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以课程思政为例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近5年来脱贫人口近7000万,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到2017年末的3046万人,贫困幅度降低了70%[1]。同时,根据中残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贫困残疾人数量为169.8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5.6%,与正常贫困人口相比,残疾人群扶贫难度更大,主要体现在贫困程度更深,救助方式有限,返贫率更高等方面,是脱贫攻坚战中最困难的群体。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于2016年被中国残联和教育部联合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要求通过康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机制,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建设。在康复人才的培养上,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将向残疾人服务倾斜,除了必须要掌握的康复专业知识外,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扶贫工作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

一、康复专业的人文精神需求分析

医学专业从业者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二者缺一不可。康复专业主要面对的人群是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人。与老年人和慢性病人不同的是,残疾人工作需要更多的同理心、责任心、耐心和爱心,而在面对贫困残疾人士时,康复一线工作者把自己代入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中,因地制宜设计康复训练方式,分析残疾人经济状况建立长期康复目标,帮助贫困残疾人完成脱贫工作。

(一)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设身处地的理解,需要进行心理换位思考,并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认知进行共感与共情。主要表现包括情绪控制、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和表达尊重。[4]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没有和残疾人共同生活的经历,很难理解他们生活中的艰难,学生通过与残疾人的接触,培养康复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同理心意识,切实做到把服务对象当成自己的亲人甚至自己本身,才能持之以恒的把一线康复工作做下去。

(二)责任心

责任心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所需要担负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对遵守行为规范、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履行相应的义务的自觉态度。是作为康复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有责任心的康复服务人员,会将残疾人康复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从而取得比较良好的康复效果。对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所接触的人,要在教学中就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三)耐心

贫困的残疾人家庭,由于经济原因,很少有人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对很多康复服务的接受能力不能与平常人相提并论。在无聊而又烦琐的工作中,要时时处处都具有更多的耐心。比如进行步态矫正训练时,面对哭闹的儿童,要进行一遍两遍,甚至一两个月单调枯燥的康复训练;在进行康复宣教时,需要加大音量进行多次反复解释。因此,耐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爱心

爱心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对残疾人群这一群体的悉心关怀和呵护。如果在基层康复工作中,没有爱心的参与,没有对生命认同和保护的价值观,我们很难理解残疾人群的偏执和敏感,从而影响康复效果,使得他们难以融入社会。

二、康复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

在康复专业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由细节见功夫,紧抓课程改革环节中的核心任务和核心环节,充分发挥在课堂内外育人渠道作用,与行业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了“三阶段、双元制、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三阶段

三阶段是指在教学中,探索本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校行共同育人,实行培养过程三个阶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都逐级递进的三个阶段。

(1)专业基础能力认知阶段该阶段以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知识为主,辅以少量的实践活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社会服务实践,学校则为提供实践平台,如为肢体残疾人进行马拉松助力活动等,切实融入服务对象的生活中去。

(2)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实行X+Y轮流学习,通过一周的见习,在临床实践中为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人服务。在专业课程中要求同学们找到具体的服务对象进行操作,如作业治疗课程,学生们为附近的肢体残疾人设计了足部康复工具并赠送使用。

(3)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学生以实践知识的获得为主,学生会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感知,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在专门的平台上进行实习日志的撰写,实习指导老师和行业老师一起,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思想政治指导,及时排遣职业环境中的负面情绪,为学生进入行业树立信心。

(二)双元制

学校与行业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两个主体,学校教师和行业教师都应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在学校教师层面,我们要求专业课教师保持必需的政治理论素养,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担当,对于党外教师,设立了党员教师帮扶制度。在行业教师方面,因为专业背景的制约和教师培养的限制,我们从行业里面筛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通过学校和院系的二次培训,加强思想政治的教学技巧。同时,行业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身体力行,用无私奉献的行为感召学生。

(三)一体化

一体化更多的是协作问题,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康复专业学习中,除了知识的讲授,更要与思政课程一起,共同发挥协同效应。

在专业课之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凝聚共识;思政课程为专业课程进行理论引导,专业课程教育反哺思政课程,确保思政课程的课堂效率。形成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大思政”格局,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

三、康复专业的人文精神培育思考

残疾人工作者所需要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最高的道德水准。只有在学校教学环节进行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使学生成为“四心”俱备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而帮助更多的残疾人重构生活,助力我国扶贫攻坚最艰难的任务,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精准扶贫”工作从提出到现在,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目前已经进入最后脱贫攻坚阶段,贫困残疾人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度最大的群体,有赖于基层康复工作者的参与和奉献。本文分析了一线康复从业人员需要的“四心”即同理心、责任心、耐心和爱心。在教学设计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康复专业的三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了“三阶段、双元制、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关键环节,都进行了课程思政的融入实践,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思政,人文精神,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公布反馈情况[N].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 (3) .

[2] 中国残联、教育部共同开展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6-05-16) .http://www.gov.cn/fuwu/cjr/2016-05/16/content_5078993.htm.

[3] 吕青波, 刘翔, 邵奇鑫, 李翩翩, 陈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6) :986-989.

[4] 张惊宇, 谢芳萍, 张力娜, 等.现代医学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 2018, 5 (38) :156-157.

上一篇:浅谈博物馆宣教活动策划的原则和方法下一篇:导致预算松弛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