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省干部驻村推进精准扶贫的调查研究——以涞源县坡水村为例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引言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本文以涞源县坡水村为例, 以点带面, 通过对坡水村驻村干部精准扶贫的情况, 进一步了解涞源县以及河北省的精准扶贫现状, 以驻村干部这一主体为切入点, 了解驻村干部对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了解调研驻村干部推动精准扶贫这一模式的效果如何, 涞源县坡水村驻村干部对于政策的落实开展情况如何, 实施计划的目标、成果、实现情况如何, 基于这些问题, 以涞源县坡水村为调研点, 深入基层, 为河北省干部驻村推进精准扶贫贡献一份力量。

1.2 文献评论

通过文献检索和整理发现, 以“驻村干部推进精准扶贫”为检索词搜索到一系列文献, 例如:覃志敏的《精准扶贫视域下干部驻村帮扶的减贫逻辑———以桂南S村的驻村帮扶实践为例》、李晓敏的《驻村帮扶干部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以古浪县黄羊川镇一棵树村为例》等。但是以“驻村干部”为切入点的调查研究只是少数, 大多基本为精准扶贫的对策分析, 对于驻村干部推进精准扶贫的调查研究非常零散, 多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经验总结和判断, 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因此, 以驻村干部为切入点, 展开对驻村干部推进精准扶贫的调查研究[1]。

2 研究工具及方法

2.1 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解驻村干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基本情况, 本文自行设计问卷, 采取问卷调查法将涞源县坡水村村民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了解受访人对驻村干部工作的看法和评价, 驻村干部在村内进行的扶贫活动以及工作的落实情况。问卷中的选项分为单项问题、多项问题和开放式建议问题。问卷对象具体分为驻村干部、老人、留村务农人员、外出打工人员、成年学生;设计问题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及主要收入来源、家庭花销去向、影响家庭生活水平的因素、扶贫政策实施情况、致富资源、驻村干部工作情况等。

2.2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进行发放, 将数据结果录入问卷中进行分析, 因为坡水村村民较少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5份调查问卷, 有效问卷43份, 有效率为95.56%。其中男性20人、女性25人, 其中填写问卷的人员涉及青年、中年人和老年人, 在村子的东南西北中不同方向上进行了人员的抽取。

3 调查统计与分析

3.1 村民收入、消费情况分析

3.1.1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经过实地调研, 涞源县坡水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外出打工和种植业, 其中外出打工在被调查者中有19人, 所占比例44.19%;种植业16人, 所占比例37.21%, 村民的收入来源单一且传统, 主要依靠家中农田, 外出做基本的工作来维持家庭生活, 不利于坡水村脱贫致富。

3.1.2 村民的人均年收入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坡水村人均年收入有41.86%的村民在800元以下, 有32.56%村民的收入在800~1 000元, 16.28%的村民在1 000~1 200元, 9.3%在1 200~1 500元, 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较低, 大部分村民年收入满足不了其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各类开支, 坡水村村民生活困难, 需要政府与驻村干部的支持。

3.1.3 村民重要的花销去向

在对村民进行访谈时, 了解到村民日常的生活开支集中在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重大疾病方面, 基本的衣食住行占到90.7%, 在教育方面占到53.49%, 重大疾病占到37.21%。根据家中老人身体状况, 投资产业与出行娱乐等方面对坡水村村民来说还未实现, 村中的恩格尔系数依然很高, 表示坡水村村民大部分开支用来解决温饱问题, 对于旅游服务等行业基本无开支。

3.2 村民对精准扶贫政策以及驻村干部的了解程度

3.2.1 村民对政策以及驻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

在对坡水村村民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有46.5%的村民对精准扶贫政策是有一定了解的, 但有44.2%的村民对其是不了解的。这说明村民不能得知驻村干部扎根农村的现实意义, 对于政策了解较少, 驻村干部对于政策的宣传度不够, 联系前边村民的文化程度分析可得出坡水村的教育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3.2.2 驻村干部在扶贫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驻村干部在坡水村的政策落实过程中, 起到了很好的政府与村民沟通的桥梁作用[2], 驻村干部在坡水村工作的这3年中, 深入村民家中讲解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 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 提出扶贫计划;统计每年村民的人口变化、贫困户的变化以及村民收入、消费情况等并做出详细的分析;了解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 查阅贫困户档案资料, 进行精准扶贫;同时, 驻村干部也会为村中引进一些机器设备, 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 定期听取村民的想法与意见。

4 建议

4.1 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

强化精准到户, 精准配置资源, 坚持科学立档、精准到户, 根据调查分析, 驻村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扶贫措施不能很好的和村民的需求相匹配, 出现村民对驻村干部工作不了解、不满的情况。强化精准到户, 分析、统计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特点等, 把“精准”落到实处, 认真分析贫困人口的需求, 经常深入民户了解实情, 了解贫困人口真正需要什么, 积极提供工作岗位;对于残疾、疾病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建档立卡, 纳入低保户, 确保“精准扶贫”病有所救, 老有所养, 学有所教。

4.2 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扶持与引导

4.2.1 加强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

对于贫困地区村民获取消息的渠道闭塞, 对于国家政策了解得过少, 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要加强村民的思想扶持, 创新信息共享的方式, 利用微信、短信等方式发布国家最新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动态。驻村干部可以通过在村中张贴宣传标语, 发放扶贫相关资料, 通过村里广播宣传、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向村民讲解和宣传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避免因信息不对造成农户不配合扶贫工作, 导致因干群矛盾影响精准扶贫进程。

4.2.2 提高驻村干部、村民的积极性

首次, 驻村干部要充分的发挥带头作用、榜样作用, 克服懒惰思想、脚踏实地的为村民着想, 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驻村干部也要不断的加强学习, 分析贫困人口情况;其次, 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 让村民了解到只有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升自身能力。

4.3 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扶贫与扶志相结合, 树立教育精准扶贫,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 加大高中、大学教育扶持力度, 完善贫困村的教育基础设施, 利用资金建立本村的小学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支持职业教育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培育新一代“文化农民”, 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摘要:以坡水村村民以及坡水村驻村干部为调查对象, 从坡水村的基本情况、村民的基本情况、村民对精准扶贫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对驻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展开了问卷调查, 针对调研结果, 以小见大, 为河北省精准扶贫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驻村干部,精准扶贫,坡水村,河北省,调研

参考文献

[1] 覃志敏, 岑家峰.精准扶贫视域下干部驻村帮扶的减贫逻辑——以桂南s村的驻村帮扶实践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 2017 (1) :164-168.

[2] 王晓毅.精准扶贫与驻村帮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 (3) :56-62.

上一篇:牛瘤胃臌气的诊断与防治方案研究下一篇:传染病突发疫情的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