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资源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村镇更新策略研究——以河北地区为例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我国村镇建设成果显著,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可回避。在我国,村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导致政策上、策略上、实施上各行其是,造成盲目投入标准化开发。缺乏产业支撑的建设无法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而标准化的开发建设模式也导致了村镇传统风貌和乡土文化的失落。

村镇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其经济社会的支撑,尤其是基于产业发展的经济改善。只有当村镇居民在发展建设中看到自身发展的机会,才会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如果离开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将会导致发展建设的不可持续,造成建设资源的浪费。那么一个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应以哪些要素作为驱动力呢?资源禀赋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参考[1]。资源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资源在分布上具有地区差别,造成了各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各地区在经济开发中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走特色资源发展道路。村镇的规划建设、环境的改善提升,就要围绕这样的发展思路,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策略。

一、国内外村镇建设理论和实践启示

欧美、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村镇发展建设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并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总结其成功的村镇建设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以特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作为建设的突破口

我国台湾地区早年在村镇建设上取得了成功经验。台东池上乡的“稻米主题”、南投桃米社区的“青蛙主题”、台东布农部落的“原住民主题”、嘉义板头村的“交趾陶艺主题”,分别从特色农产品、特色物种、特色生活方式和特色传统手工艺的不同角度入手,打造富有特色的村镇环境。

(二)以产业带动建设保证建设的可持续实施

日本“造村运动”的倡导者平松守彦提出通过农村产业振兴吸引青年人留在本地的“磁场理论”,他提倡开展的“一村一品”和“1.5次产业”建设策略,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西村幸夫教授在《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2]一书中记述的案例体现了社区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传统产业复兴、社区肌理恢复、民俗活动弘扬的重要性。

(三)以文化营造为重点,强调整体建设

在村镇社区的营建中社区文化的营造尤为重要,日本北海道小樽市围绕运河保护、台北的北投村围绕保留北投浴场开始,开展了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核心的社区营造活动。欧美吉尔曼的“系统设计”理念[3]、乔纳森·道森(Jonathan Dawson)的“综合实践”理念,丹麦学者希尔杜·杰克逊(Hildur Jackson)与凯伦·斯文森(Karen Svensson)的生态村整合设计要素中都强调了村社应将生态、文化、经济、建筑、教育培训、管理等作为整个系统共同发展。

二、河北地区资源状况

发掘和提升村镇特色资源是本课题的重点,河北地区各类资源丰富,其中文化资源尤为突出。[4]河北地区地处华北,东临渤海、内环京津,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河北平原,总面积为18.88万平方千米。河北地区是炎黄文化的重要起源地,有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近50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

(一)地缘优势

河北内接京津,北距北京283公里,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政策的带动下,其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伴随国家铁路系统的发展,私人交通工具的普及,地理上的距离被便利的往来拉得更近,而借助这种地缘优势,便于形成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共享。

(二)景观资源

河北地貌多样、复杂,包含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五种地貌,是我国仅有的含有上述五种地貌的省份。白洋淀、衡水湖、野三坡、长城、山海关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

(三)文化资源

河北地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930处,居全国第一位。拥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清西陵3项世界文化遗产;拥有承德、保定、正定、邯郸、山海关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2个,截止到2019年6月,共有206个村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此外,河北省还是革命文物资源大省,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00余处,类型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等。此外,武强年画、吴桥杂技、蔚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

三、河北地区特色资源代表性村镇个案研究

通过大量实地调研,针对不同村落综合考虑其资源的优势劣势,找到设计突破口,进行规划设计,提出设计要点。这里仅选取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一)地缘优势和景观资源并重的村落——易县南百泉村

南百泉村隶属保定市易县梁格庄镇,村址位于太行山北端东麓,易县县城与清西陵景区之间,被誉为西陵的“东大门”。北易水河三面环绕,G112国道从村落西北侧经过。南百泉村有多民族聚居,其中约70%为回族、25%为汉族、5%为满族。牲畜养殖业屠宰业、果树种植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构成南百泉村主导产业。在村西北有初步建设的“百全卧龙现代生态农业园区”[5],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初具规模。

地缘优势:(1)近邻京津,可承接大城市疏解功能[6]。有高速公路和国道与北京、天津便捷联系,至北京车程约2小时,至天津约3小时;(2)便利的交通环境带来外部客流。易县铁路、公路齐备,京原铁路从北部穿过,高(高碑店)易(易县)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公路四通八达,邻112国道、京昆高速、张石高速等交通干道,易保、易定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县城。南百泉村至易县县城仅20分钟车程。

景观资源:(1)地处优质的山水景观环境之中。紧邻清西陵景区,山势连绵,植被丰富,易水河环绕,山水相映成趣;(2)人文景观魅力突出。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长城著名隘口太行八陉之一的紫荆关,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3)周边景区风格各异,交通便捷。40分钟车程可达洪崖山风景区、战国电影城、易水湖景区,1.5小时车程可达野三坡风景区,狼牙山风景区。

产业规划建议:(1)依托生态园区继续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进一步改善环境生态性的同时,使农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发展;(2)借助地缘优势和良好的环境品质,适当发展康养产业[7],改善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3)在原有的养殖业屠宰业基础上,适度发展肉制品深加工等,打造特色产品,为旅游产业拓展消费渠道。

乡村更新要点:(1)提高公共环境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保证村民生活环境改善;(2)变现有零散屠宰场为集体养殖屠宰加工区,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对加工残余进行生态化处理;(3)村落和园区环境应有利于游客的体验和互动,可为亲子活动提供更多场所。

(二)文化资源为主导的代表性村落——井陉县大梁江村

石家庄地区井陉县大梁江村于2010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第一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极富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型乡村。村东北是于家石头村、天长镇,西边是山西固关长城、娘子关,南边是国家4A级景区苍岩山。其特色资源包括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其中文化资源为主导,包括:(1)村落物质空间——依山就势、层叠错落的传统村落格局、乡土建筑风貌、代表性建筑单体,以及古树古井等历史遗存;(2)特色民俗活动——戏剧、拉花、社火、高跷等,以及婚嫁、传统节日等不同的礼仪规制;(3)民风特色——重视教育、推崇人才。

产业规划建议:在原有旅游业基础上,发展以下产业:(1)能够带动村民积极性的服务业,如特色农产品加工、地方小吃制作等;(2)能在不同季节吸引游人的特色体验活动,如节日民俗活动、戏剧节等,以村民带动游人的方式,提供可以学习和参与的机会;(3)发展可观、可游、可居,可持续吸引特定群体的特色主题活动,如写生、摄影等。只有使村民在这些产业带动下实现经济收入提高和生活品质提升,才能提升乡村更新的内生动力。

乡村更新要点:(1)从与周边景区的关系角度,进一步明确定位,在相互依存带动流量的同时,提出个性和特色;(2)局部入手,进行小尺度微更新——活化街巷空间,补充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改造局部建筑和院落引入服务性功能等,给传统空间注入新的活力。(3)为重点历史建筑、古树、古井等重要历史遗存挂牌,展示特色乡村环境要素和建筑技艺,发挥物质环境的文化教育价值;(4)进一步改善公共设施,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四、基于特色资源的村镇更新策略

村镇建设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吸引外部资源注入,因此明确而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定位是建设策略提出的关键,物质空间作为行为的载体,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1)突出城乡互动的村镇建设策略——针对具有地缘优势的村镇,在规划建设角度突出其相对大中城市的功能互补作用,发展服务业为主的近郊地产、休闲康养产业、休闲度假基地等,建设成为配套完善、宜居宜养的美丽新乡村。

(2)突出生态恢复的村镇建设策略——针对景观环境条件优越的村镇,在规划建设角度力求进一步调整和改善生态格局,根据村镇产业特点合理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特色农副产品生产等产业,打造生态和谐、风景优美的美丽新乡村。

(3)突出文化体验的村镇建设策略——针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发掘当地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传统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并以此为主题进行环境的规划建设,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保护传统地域建筑文化遗产,以谨慎态度进行微更新,引入新功能,带来新活力,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美丽新乡村。

(4)突出创新设计的文化产业规划和村镇建设策略——针对资源特色不足的村镇,可以发掘当地生产生活场景里可供设计创意的人文和环境因素,围绕主题进行创意设计,重塑地域特色,打造形象鲜明、趣味盎然的美丽新乡村。

五、结语

乡村更新物质环境是手段,实现当地生产生活的提升和改善才是目的。首先,乡村的更新更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其次,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为中心,应集中力量打造特色,避免分散用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具体到每一个乡村都存在不同类型的资源,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更加合理的产业规划定位。此外,更新设计不仅要满足现实的需求,更需要着眼于未来,因而把每个村镇放在更大范围的村镇群落当中去看待,有利于从整体上进行思考,明确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未来走向。

摘要:一个地区的环境建设应以推进产业发展为中心,而产业发展应依托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特色资源的挖掘整合是村镇更新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选择河北地区典型村镇进行案例研究,根据地缘优势、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等资源特色,分别提出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特色资源,村镇更新,南百泉,大梁江

参考文献

[1] 郭俊华.特色经济的理论依据、内容与发展对策[J].经济纵横,2004(9):26-28.

[2] (日)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译.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Robert Gilman.The Eeovillage Challenge.In Context(29).Sununer,1991:10.

[4] 李娟,赵晓峰.河北地区文化景观遗产资源构成及其保护策略[J].人民论坛,2012(29):188-189.

[5] 许皓月,郭东海,吕军海,牛细婷.现代生态景观农业发展SWOT分析——以清西陵区域易县百泉生态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0):275-276+280.

[6] 孟祥林.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易县城镇体系发展对策分析[J].城市,2019(7):3-13.

[7] 王子禛,赵小刚,解丹.京津冀近郊乡村产业发展和建设调研——以保定易县南百泉村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7(18):274-275.

上一篇:刍议锦州社区医院成本控制下一篇:创设课堂氛围,优化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