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2022-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学解释

摘 要:婚前财产公证随着新《婚烟法》的出台也出现在生活中,是解决婚烟纠纷的法律依据,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婚前财产公证有许多必要性及优越性,但在我国依旧没受到大众认可,普遍对婚前财产公证存在心理障碍,是因为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影响。

关键词:婚前财产;公证;论理解释

一、现状婚前财产公证的阐述

婚前财产公证指公证机构给予即将结婚的男女双方证明各自婚前的财产以及债务范围及其权利的归属所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婚前财产公证的利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婚前财产公证意味着婚姻从开始就不信任夫妻间的感情,破坏了他们对爱情的信心和忠诚。另一些人认为婚前财产公证能够解决婚后财产纠纷,为其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能够稳定家庭和财产关系。根据深圳婚前财产公证的调查结果,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婚前财产公证非常合理,并表示支持和理解。然而,在实践中,绝大部分人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婚姻模式,或者说,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影响,财产公证会影响到夫妻的感情。

关于婚前财产公证的必要性,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离婚率仍然很高,签署协议能够保护双方的利益。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婚姻法对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规定已经非常明确,新的司法解释详细规定了夫妻共同债务,没必要因签订协议而伤感情。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以个人名义拥有的财产在婚姻关系期间发生变化,例如,婚前个人拥有的财产在婚后的增值,租金收入.出售物业后,物业会被购回或重新投资及物业在拆卸后重新安置。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属于个人财产。一般来说,它将被确认为共同财产。如果将来发生离婚纠纷,这些财产的所有权无法澄清,其处置将受到限制。如,小陈和小丽还没结婚的时候,小陈的父母就给他买了一个房子。依据《婚姻法》第18条规定,这所房子属于小陈婚前个人财产。就算两人离婚了,这所房子也应该是小陈的。所以小陈和小丽觉得没必要签署婚前财产协议。当他们结婚之后,小陈的房子被列入拆迁范围,可得到一套新的安置房屋。问题是新安置房是否属于小陈的个人财产?这个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尽管现时的离婚案涉及房屋拆卸及搬迁,安置屋的来源一般会考虑归属的决定因素,依然存在重大潜在争议。

二、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现实基础

婚前財产公证包含了伦理精神,也是法律程序。上层建筑为伦理精神受经济基础影响。男女双方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共同生活,随着婚姻的结合,创造新资产结构。由于资产结构是婚姻物质基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婚姻成功与否。所以对婚前双方财产状况的明确认识和对如何处理双方财产的一定规划,是对和谐婚姻生活的良好促进。生活中,以婚前财产公证为合法手段,能够达到此目的。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个人财产数量增加,财产种类多样化。婚前拥有住房和汽车的人并不少。在男女平等的背景下,许多女性在工作场所和商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妻子不再是丈夫的附属。夫妻双方有独立支配个人财产的需要和权力。许多夫妻随着封建的婚姻观念的瓦解,打破感情不和的阴影,选择离婚。 近年来,中国公民的离婚率明显提高。 虽然婚姻是神圣的,并且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现实却迫使人们感到不安全和危机意识。 因为现实社会的各种变化,人们从抵抗到接受婚前财产公证概念的转变,实际是从无助到必然的过程的反映。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诱惑和选择越来越多,对婚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大部分离婚案件中,涉及财产分割,婚前财产的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婚前财产公证起着“证据”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婚后财产引起的纠纷。 即使不在离婚阶段,在结婚前公证对方的财产。 结婚后,不会由于经济因素猜疑。 丈夫和妻子更加自信和独立。 其余是纯粹感情。 实际上保护夫妻间感情。 在特殊情况下,婚前财产公证优势更加生动。

首先,婚前财产公证能够减少再婚者的顾虑。大多数有过婚姻史的单身人士,特别是当一方或双方经济状况良好时,一边害怕造成两个家庭冲突的经济问题,另一边也不想成为新关系的阻碍。婚前财产公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产纠纷,从而使新组建的家庭能够减轻心理负担。其次,婚前财产公证为老年人再婚取得子女的支持基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再婚不再是禁忌话题,大多数孩子的心理也很微妙。他们希望老年人在晚年能幸福,并担心父母再婚会影响他们的财产继承权。婚前财产公证能使孩子放心,同时消除了老年人再婚的障碍,促进了再婚家庭的稳定和团结。最后,对已婚夫妇来说,对成功地进行所有的民事活动是有益的。在丈夫或妻子的民事活动中,如以银行名义使用财产进行抵押贷款,则有婚前财产协议进行公证,而对方无需前往银行或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相关繁琐手续。

三、推行婚前财产公证的伦理瓶颈

尽管自90年代初以来,婚前财产公证率在中国有所上升,舆论一直对此表示赞赏。然而,当更多的人对这种理性的方法表达赞同时,很少有实践者。其原因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根深蒂固。

第一,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婚姻自古被视为神圣而美丽,人们对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婚姻,因为感情的结合,也代表着承诺和责任,如果没结婚就想离婚,是不是太不吉利了?还有什么,如果你还没有结婚,你就考虑离婚如何分家。

第二,面对爱、义和利的冲击。婚姻是双方在认识对方、相爱、信任对方后的感情需要。如果说双方保持稳定的关系,他们在经历了起起落落之后互相尊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这是两个人感情累积的结果。如果你现在想区分你和我的财产,或多或少是伤害感情,毕竟,爱情和信任无法通过婚前公证来保证的。在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强调“重义轻利”,人们更愿意把丈夫和妻子的感情放在首位,不讨论太多钱的问题。

四、婚前财产公证突破伦理瓶颈的解决路径

尽管婚前财产公证存在诸多伦理瓶颈,但据统计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诸多的伦理瓶颈被一一突破,笔者认为婚前财产公证突破伦理瓶颈的有以下解决路径:

加强婚姻法治宣传,提升夫妻法治理念。当前,很多准夫妻对婚前财产公证以及婚姻关系的结缔存在很多疑惑,对婚姻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甚明了解,又囿于传统婚姻伦理观念,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积极性不高。所以各级普法部门包括公证机构对婚姻的各类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法治教育以提升人们的法治理念。

积极正确引导婚前财产公证行为。随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夫妻在维护爱情的同时,也不应过于感情用事,而放弃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免遭侵害的权利。特别是“特殊婚姻”,笔者认为,法治部门应积极加以正确引导:首先是再婚夫妻。再婚夫妻进行财产公证的比例最大,因为一方或双方有过婚姻经历,又要重组家庭,情况复杂。特别是当老年人再婚时,通常是两个孩子都要求这样做。此外,如果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经济状况较好,而且双方认为有必要进行财产划分,最能被人理解和接受。其次是经济悬殊的夫妻。目前,大多数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的男女婚前经济实力相对不同,或者都有较强经济实力。如果两人是经济状况相似的工薪阶层,他们可能不需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最后是怀疑婚姻者。婚姻就像一场赌博,谁能保证婚姻永远是牢固的?当然,如果两个人感情坚固,就没有必要对财产进行公证;但是,如果真有分开的一天,事先进行财产公证至少可以确保自己的利益,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实力比男人更好的女人来说,婚前财产公证也是一项审慎的选择。

五、结论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财产日益增多,个人财产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婚前财产协议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了一种新的见解,不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作为保护婚姻和财产的法律手段之一。

作者:陈伟杰

第2篇:“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的动因解释框架

摘要:“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是管理会计发展史上的著名命题之一。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美国企业管理会计在1914年至1980年偏离了企业管理相关性的目标?其根源果真在于高校会计教育吗?本文以社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企业性质理论和分工理论提出了企业管理会计发展动因的解释框架,并利用以往文献资料分析、验证了该解释框架。

关键词:管理会计 动因 企业性质理论

一、引言

1914年至1980年间,在美国企业中,管理会计偏离了管理相关性的目标。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首先察觉这一现象,提出了“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的著名命题,并进一步将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因于大学的会计教育。这种归因不仅在逻辑上不成立,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编年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命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不仅对“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命题有完整的解释,也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及管理会计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的表现及其后果

美国企业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是指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企业因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需求,产生了成本会计,从而降低了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需求的满足程度。据以往文献所述,1914年之前的管理会计尚未丧失管理相关性,即仍能满足美国企业的管理需求。那时制造业计算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其管理相关性:一是从机会成本角度评价投资收益,选择投资方案;二是从成本控制角度优化流程和作业,提高企业收益。然而,自1914年开始,传统成本会计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企业管理会计逐渐丧失管理相关性。“但是,从1914年后,这些方法从制造业的会计的理论和实务中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本世纪会计师为财务报告目的而采用评价存货存在的。这些方法所产生成本信息对财务报告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些信息却无助于战略性生产决策”。“1914年后,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学科成长起来了。但是成本会计并不是为了成本管理的目的描述每一产品消耗资源的情况,而是为财务报告目的,对存货进行计量”(约翰逊、卡普兰,1992)。

当时,丧失相关性的管理会计给美国企业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具体如下:丧失相关性的管理会计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错误的引导目标;没能提供准确的企业产品成本资料;分散了管理者对生产效率因素的注意力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进而追求短期企业利润;丧失相关性的管理会计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的工具。

(二)约翰逊、卡普兰对“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解释及其存在的片面性

约翰逊、卡普兰认为,大学会计教育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企业的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原因归根于大学的会计教育,这在逻辑上是存在明显错误的。事物发展的根源应该源于当时企业发展的经济原因。其次,约翰逊和卡普兰没有完整、清晰地解析他们所提出的命题:管理会计丧失管理决策相关性。这或许可归根于他们所应用的研究方法。约翰逊和卡普兰在《相关性的遗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中运用编年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原因做出解释。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从解释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出发,而是用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时间关系来解释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因。由于经济事件间的时间顺序并不必然是经济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对经济事件间关系的解读可能由于解读者个人知识限制而造成其对历史资料本意的误解。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学者们对于编年史学派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仍存在质疑。Foucauldcan曾以“视野狭窄,受个人思想影响,有否认过去和现在思考方式差异的倾向”批评约翰逊、卡普兰等的研究方法,而众多历史学家也都对此表示认同。

(三)“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的原因解释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及其企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会计就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消除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成功解决基本经济问题的前提是要发展企业管理会计。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落后于西方国家企业的管理会计。日本学者西村明(1994)在《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中提出:“由问答调查可以看到,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属于成行型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阶段。而美国、日本的管理会计主要属于综合型管理的阶段”。“有资料显示,在2000年,欧美已有大约25%的企业实现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9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目标管理、预算控制和责任会计制度,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很少”。

从逻辑上说,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缩短我国和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差距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走移植的道路。就像引进技术一样,把西方国家中先进的管理会计全部吸收、照搬照抄地移植到我国企业中来。二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依靠企业内部自身力量来发展管理会计,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那么,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到底应走哪一条道路呢?我国企业拒绝西方国家中先进的管理会计,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是否会导致资源的重复生产,是否能够赶超西方国家大型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移植是否受国家间社会文化、企业生产模式、企业管理范式的差异影响?

因此,这个“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命题的科学解释,不仅对“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命题有完整的解释,也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及以管理会计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评述及理论框架

西方对管理会计发展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呈现上升趋势;西方对管理会计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涉及管理会计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等广泛的范围。但是,西方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研究尚不能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理论解析,我国对管理会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的研究探索较少。

(一)国外研究综述

根据对经济事实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同,以往研究对于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理论解释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是历史学的理论解释;二是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历史学的理论解释关注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时间关系,倾向于利用历史事实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叙事式研究方法,以著名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线索来叙述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Garner,1954;Solomon,1952),这种将科学的发展完全归因于个人的观点存在片面性。第二种是编年史式研究方法,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分析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约翰逊、卡普兰,1992;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2001),该方法因受研究者个人知识限制而存在局限性;第三种是后结构主义式研究方法,以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分析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Joan L. Luft,1997),这种方法对研究者能力和研究资料的完善程度的高要求导致其缺乏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注重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倾向于利用社会经济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方式主要有因素研究和模型研究两种。前者通过分析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管理会计的发展动因,包括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Allot,2000;Carolyn R· Stokes and Charles Doryland,1989;Par Ahlstrom and Christer Karlsson,1966)两个方面。这种研究方式缺乏系统性,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解释。后者通过构建框架模型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研究,包括管理会计发展的层次模型(Carolyn R· Stokes and Charles Doryland,1989)、管理会计发展制度框架的模型(John Burns and Robert W. Scapens,2000)、分析管理会计创新模型(Trond and Olov Olson,1999)、管理会计发展的数学模型(Erkki K. Laitinen,2001)。这些分析框架将符合某些特点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虽提高了研究的系统性,但仍未能从本质上对管理会计发展动因进行全面解释。

历史学的理论解释和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历史学的理论解释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它给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研究带来扎实的客观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学的理论解释是用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时间关系而非内在因果关系来解释管理会计的发展原因,这就导致历史学的理论解释具有片面性。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则以社会经济理论为依据,对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进行推导和阐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一方面,经济科学是个发展中的学科,经济理论对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的解释经常因人而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史料的验证而不具有扎实的客观基础,所以,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具有主观性。

(二)国内研究综述

自从有管理会计实务就有管理会计研究,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开始,管理会计研究才在我国出现,一直以来我国多数学者并未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与“管理会计发展原因”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章有两篇:一是《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发展与解释:1949—1999——从一个侧面总结成本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胡玉明,2002)。二是《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之研究》(张鸣、刘华,2001)。胡玉明的文章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总结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经验,揭示建国以来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的特色,从一个侧面展示成本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但是,该文仅是从“一个侧面”即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侧面对我国管理会计(1949—1999)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进行解释,因而,它尚不能系统、全面地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进程和原因做出解释。张鸣的文章在综述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的历史基础上认为,综观管理会计的发展史,我们发现,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演进,一方面归因于企业环境发展带来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则归因于对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的借鉴。该文忽略了企业内部环境及其因素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三)“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命题解释的动因框架

管理会计委员会1995年的报告中提出:“多样化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的新方向,会计问题研究追求运用一种理论解释能并且应该激励另一种理论解释。”结合上文文献综述,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客观基础的全面考虑,本文将利用企业性质理论和分工理论,从社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提出企业管理会计发展动因的解释框架,并进一步结合历史资料和现实案例对该框架的可信度进行验证。

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充分认识到存在新的管理会计可以用于降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这一发展受知识发展规律制约;二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积极推行新的管理会计,将其真正应用于服务企业管理决策的实践中,这一发展受人的行为规范制约。因此,管理会计发展动因就是指管理会计发展的知识动因和行为规范动因。

1.管理会计的均衡与发展。依据均衡的概念,均衡从两个方面表现:一种表现为对立变量的均等,此时称为“变量均衡”,反之称为“变量非均衡”;另一种表现为对立势力的均势,当任何一方势力都不具备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时称为“行为均衡”,反之称为“行为非均衡”。基于此,管理会计的均衡可以理解为:一是管理会计的“知识均衡”,即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与供给是相等的均等状态;二是管理会计的“行为均衡”,即在一定的规范约束下没有任何相关者具有改变管理会计的动机和能力来打破管理会计的均势状态。

管理会计发展实质上是管理会计从一个均衡态向另一个均衡态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因而,管理会计均衡的破缺是管理会计发展根源,即管理会计非均衡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管理会计非均衡也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会计的“知识非均衡”,它包括“知识总量非均衡”和“知识结构非均衡”,“知识总量非均衡”是指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总需求与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总供给是不相等的状态,“知识结构非均衡”是指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结构与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供给结构是不相称的状态。二是管理会计的“行为非均衡”,即企业中有人具有改变管理会计(工作)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的状态。

2.管理会计发展动因的解释思路。既然管理会计均衡的破缺是管理会计发展根源,那么导致管理会计均衡破缺的原因就是管理会计发展原因。管理会计非均衡分析就是解释管理会计发展动因的思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非均衡分析:管理会计的“知识非均衡”分析和管理会计的“行为非均衡”分析。一方面,基于知识的性质,管理会计发展分析是管理会计的“知识非均衡”分析。管理会计的“知识非均衡”分析包括管理会计的知识需求分析和管理会计的知识供给分析。企业管理会计资源在企业的整个负反馈系统中的配置情况为梳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提供了分析逻辑。企业外部系统(社会系统)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系统和协调管理系统为企业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来源,企业管理会计系统则向企业生产系统和企业协调管理系统输送服务于生产和管控的相关信息。因此,从社会系统、企业生产系统和企业协调系统三方面来看,影响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企业外部因素包括管理会计的教育、科研、技术;影响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另一方面,基于契约性质,管理会计发展分析是管理会计的“行为非均衡”分析。这是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力问题的分析。管理会计发展的“行为非均衡”分析是对约束企业管理会计活动的主体的行为契约进行分析。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企业管理会计契约在企业整个层状契约系统中的地位为分析企业管理会计行为提供了参考。通用契约(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契约,主要包括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条例)和特殊契约(适用于单个企业的契约,主要包括要素使用权交易的契约和企业经营管理契约)规定并决定着企业管理会计行为应遵循的各种规范。

因此,管理会计发展分析的“行为非均衡”分析包括对特殊契约(企业经营管理契约、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企业内部非正式契约——企业文化)和通用契约(正式通用契约、非正式通用契约——社会文化)的分析。

三、美国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解释

(一)在20世纪初,美国管理会计是管理相关性

据史料,20世纪初,美国管理会计没有丧失管理相关性。会计系统作为管理的决策和控制的职能可追溯到19世纪初企业的雏形。由于对内部报告的需求,管理会计实践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企业里得到广泛的发展,只是在过去60至70年代里,内部审计和财务报告系统开始执行管理会计的原始职能。当今企业管理会计的不足当然可被认为是相关性方面相对递减,而不是使传统的财务会计适合现代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滞后。实际上到1925年,所有管理会计实践已经得到了发展:为人工、材料和制造费用设置了成本账户,为现金、收入和资本编制了预算;弹性预算;销售预测,标准成本,差异分析,转移价格和部门业绩的评价,这些实践已经展示了企业发展的复杂性和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约翰逊、卡普兰,1992)。

(二)成本会计不能适应当时美国企业管理的需要:美国管理会计丧失相关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的成本会计不能适应原来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管理会计系统的功能(目标)已开始从以前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信息的功能向“为企业外部提供报告”的功能转变了。

“1914年后,在制造业中管理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事实上已经消失,……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本会计成为一门学科成长起来了。”但它的出现并非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而用来评估机会成本和控制作业成本,而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而将历史成本归集和分配于单位产品和部门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存货计价和收益确定。审计师在审计财务报告时,仅考虑期间成本和存货成本的区分,实行这种区分不需要每种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只要总量上正确,细节上有些错误也会抵消,这没有什么关系。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产品生产线扩大了,生产技术变化,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全球性的竞争激烈,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希望企业的管理人员重新考虑是否对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投资。但是,在1920年以后的几十年里,产品的种类和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继续增加。这样,对于精确产品成本的需要和有效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增加了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新的要求。歪曲的产品成本,拖延的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以及短期业绩的计量并不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状况。

(三)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实质与解释思路

总之,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实质上是因为管理会计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为适应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需求而发生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成本会计的产生。从上述分析可知,追溯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根源不在于直接解析当时管理会计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原因,而应解析当时情况下,管理会计为何要向成本会计发展的原因。因为管理会计的这种发展而导致管理会计丧失管理决策的相关性。按本文的理论框架,美国企业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原因如下:

1.基于知识的解释。

(1)企业生产系统的转变。从企业生产系统看,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生产模式从美国生产模式向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变,美国企业的发展道路从资本积累为主向资本积聚为主的道路转变。由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美国产品市场从过去规模小向规模大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发展,美国的资本市场由于兼并浪潮的发生而呈现出剧烈的竞争,这就导致资本市场强烈要企业提供真实、公平地反映生产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

成本会计的财务报表观点被本世纪中期有限计算能力部分地证明是合理的,由经济学家倡导的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和衡量机会成本的专门研究,用单一产品的例子可能较容易地加以论证和解释。但是由于少数产品决策看起来简单和合理的方法不可能适用于其规模和复杂性已大大增加的企业。对于一个经过复杂多步骤的生产过程、生产千万种产品的企业来说,按经济学家的要求收集、存储和处理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企业组织不愿陷入资料和专门研究的麻烦中,那么采用归集产品成本,并将期间费用分配给成本中心和产品的简单方法是必要的。

(2)企业协调管理系统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现代企业产生,企业分层组织结构和管理职业化成为美国企业协调管理系统的主要特征。随着采用美国模式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部门,当美国模式发展成为大规模生产时,建立了层次组织结构(开始是单一层次,后来是多层次结构)来控制更加复杂的业务活动。为了满足企业增加的控制需求,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分层组织机构便出现了。企业分层组织结构和管理职业化使当时美国经理层拥有了决策权,从而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使用分权化管理体制相伴的对报告(财务报告)的严重依赖,也对公司办公室所有谙熟财务管理方法的经理人员施予了一种激励——这种状况会导致以牺牲长期目标为代价,过分强调短期的财务目标。

(3)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变化。20世纪初,美国企业管理会计是由企业一线人员(如工程师)来完成,但是,自20世纪20年代起,受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影响,美国企业管理会计不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没有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产品信息。

“从1920年起,有关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许多著述,不管是克拉克、爱德华兹和科斯的决策思想,还是近期的运筹学、信息经济学和代理人理论,主要是学术专家所为。为了说明他们的理论,专家们强调在高度简化企业中的简单决策模型,仅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时常只有一个生产步骤等。学术专家用逻辑和演绎方法发展其理论。他们并不尝试研究复杂企业中管理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实务工作者来说,原则同意专业研究者所提出的一切是容易的,但是在他复杂的企业应用这些建议(或方法)却相当困难。学术专家用简单企业来陈述其理论看起来是明智之举,但对复杂的企业来说,这种理论却很难有效和具有相关性。”这就说明:一方面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不再关注企业实践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研究依据不再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数据资料;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实务工作者对管理问题和管理方法的探索和创新缺乏兴趣。理论和实务的脱节导致现存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抑制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决策,而且会鼓励进行错误的决策。

(4)会计教育的变化。会计教育导致成本会计产生的观点在约翰逊、卡普兰(1992)得到充分的肯定。“然而,最终的问题不是谁创造或需要这种非管理性的成本信息,而是什么促使有理性的管理者在组织中自愿采用这种显然没有相关性的信息。” 约翰逊和卡普兰将其归咎于大学会计教育。在对外财务报告需求的强烈影响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理论和实务已经渗透甚至主导着当时的美国大学会计教育。因此,会计人才被灌输的是现代财务报告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而非管理会计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那么,他们必然按照财务会计的要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信息并将其作为管理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

2.基于契约的解释。

(1)企业经营管理契约的变化。①企业的员工选择系统发生了变化,其结果表现在管理会计的生产主体从过去的工程师向会计师转变。②美国企业的员工激励约束系统也从长期激励约束向短期激励约束转变。“许多文章和著作已对美国企业的经理人员鼠目寸光和依靠财务业务以求急功近利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对经理人员的批评不仅来自学术界,而且来自他们本身。”杜楠(Dun)调查了230名企业的主要行政负责人,“他们都是经理委员会的成员……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认为美国企业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而过分注意短期效益。”

从长期激励约束向短期激励约束的转变导致员工从追求为企业增加效益的努力程度向追求非生产性业务的努力程度增加。这些都需要成本会计。

“由于经营管理者获悉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实现投资报偿率目标,所以与管理财务目标有关的一些问题增加了。最初,大约在利润中心和投资报偿率控制实施的数年后,管理者试图通过经营和投资决策去开发新的产品,以增加销售,降低经营成本取得好的绩效。……但是,在这一时期,许多管理者发现,当企业销售下降,却成本上升,毛利锐减和企业的试验室拿不出什么富有创新产品时,通过财务部门的努力,利润和投资报偿率目标仍可实现。管理者发现不仅通过销售较多的产品挣得利润,而且通过一些非生产性活动也能达到同样目标。”

(2)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美国经济主体从家族企业、合伙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到20世纪初,股份制企业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伴随着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公司股东与企业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就成为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由于人是有限理性,人的本能具有机会主义动机和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等原因(缔约当事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证,即使能够验证,也需要花费很大物力、财力和精力,在经济上不划算),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有两种:一是逆向选择问题,签约前当事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二是道德风险问题,签约后当事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层操纵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来达到个人目的。

3.通用契约的变化。

(1)金融行业角色的变化。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企业发展的资金不能仅仅靠自我积累及权益融资,企业必须从金融企业融资,那么,金融企业就拥有潜在的企业所有权。由于金融企业不能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那么,金融企业对企业的外部报表的需求就加大了。

(2)政府角色的变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此,美国政府对经济的策略从自由放任的政策向宏观干预政策转变。1933年执政的罗斯福,在继承胡佛的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基础上推行了宏观干预为主的新政策。因而,政府对企业的对外财务报告的需求就增加了。

“为适应政府部门和税收部门的需要,1900年后对外财务报告也会迅速增加,即使没有其他原因,政府部门也会坚持独立审计。因此,即使没有公证会计师的鼓励,1900年后,为非管理目的而准备财务报告的方法,也有可能使企业保持一个非管理性的账户。”

(3)工人参与企业的管理日显突出。由于家族式资本主义和金融式资本主义中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超出员工的承受程度并为员工所认识,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使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得到了新发展。在罗斯福新政之后,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复兴,美国于1935年通过国家的劳资关系法案。该法案赋予劳动者结成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工会的权力,并要求企业同意集体协商,工人开始对现代工商企业中层经理做出的有关工资、雇用、解雇和工作方面的决策具有影响力。工会也要求企业对外编报财务报表,因其能够作为使工会会员确信自己已得到公司收入中公平的一份的手段。

(4)产品市场的变化。由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美国产品市场从过去规模小,向规模大的国内统一大市场转变,导致美国产品市场的相对稳定,从而导致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信息的需求降低。大规模生产因为有稳定而且大量的需求,从而带来企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产品品种、质量的标准化,产品产量稳定化)。这就导致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对简单化,对差别产品的成品计算的简单化。复杂的管理会计就没有产生的外部需求。而美国的资本市场由于兼并浪潮的发生呈现出剧烈的竞争。剧烈的竞争要求企业规模增加,企业规模增加需要资本市场的繁荣,资本市场的繁荣强烈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公平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

(5)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20世纪30—40年代期间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转变为法定审计,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产生了必须对企业收益表进行审计的客观要求。这一时期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特点: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主要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的;审计报告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税务、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人。

1900年后,由于资本市场、规章性等和所得税问题对公司形成新压力,所以对财务报告的需求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报告因公证会计师审计新的要求对管理企业产生了深远和持续的影响。许多企业需从日趋分散和独立的潜在资本供应者手中筹集资本,为有效开拓企业外部资本来源,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向企业外部提供审计过的财务报表。

(6)社会文化的转变。反映生产经营变化的美国文化也从过去以友谊和家庭为基础的非交易式社会文化转变到不注重个人之间关系的以公平交易为基础的交易式社会文化。这种变化也导致了企业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告来增加人们之间经济往来的可信任的工具。

(7)成本收益比较导致两套体系不能同时并存。从原则上讲,在20世纪初期管理人员并没有为财务会计师和审计师设计成本管理体系。他们能够保持分别为以企业管理为目的和为企业外部报表为目的的两套体系,但是,本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再使这两种平行的体系存在。也许到20世纪20年代,企业的产品生产线比今天企业的产品生产线更集中,所以一些过分简单化的方法对企业歪曲产品成本的影响并不像今天影响那样历害,对成本资料的收集和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及时的报告以控制生产过程是可能的。

四、结论

在管理会计发展史上,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提出了“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它是指从1914年到1980年之间,美国企业管理会计与美国企业管理丧失管理相关性的一个论断。这实际上是在美国的1914年到1980年之间,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企业因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需求,产生了成本会计,从而造成管理会计管理需求的丧失。

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把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因于大学的会计教育。本文认为,这种归因不仅在逻辑上不成立,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编年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企业性质理论和分工理论出发来构建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构架:企业管理会计的变迁、基于知识的动因和基于契约的动因。

参考文献:

[1][美]H·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S·卡普兰.侯本领,刘兴云译.相关性的遗失:管理会计的兴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西村明.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8,(06):28-31.

[3]胡玉明.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变迁与解释:1949—1999——从一个侧面总结成本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C].2001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2001.

[4]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5]张鸣,刘华.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之研究[J].上海会计,2001,(04):3-5.

[6]余绪缨.管理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经济问题,2005,(5):3-11.

[7]许拯声.成本控制制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美]曼赛·G·布莱克福德.西方现代企业兴起(中译本)[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9]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全国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0][美]乔纳森·派恩.大规模定制(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Luft,Joan L. Fairness,Ethics and the Effect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on Transaction Cos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7,(9):199-216.

作者:许金叶

第3篇:解释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探讨

摘 要 解释学经历了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思想,哈贝马斯批判解释学,保罗·利科的结构主义解释学和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冯特和弗洛伊德作为解释学心理学的思想的先驱,在无形中把解释学和心理学联系起来。马斯洛、罗洛·梅认为心理学是人的科学,注重理解人的需要、人的动机。奥尔波特强调个别特征的研究,从解释学的角度去理解人格。宾斯万格吸收存在主义的心理学思想提出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解释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探讨,论释的是人生命意义,二者是一种非此即彼、相辅相成的逻輯,立足实践的现实根基,二者就的关系才能更加联系紧密,一起构建心理学鲜活的未来图景。

关键词 解释学 心理学 心理学发展

1 解释学的历史发展

解释学又名阐释学、释义学,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在解释学的核心的概念是“理解”。解释学与现象学、实证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三大势力”,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期的解释学是作为人们来理解和解释《圣经》的方法和技术,是教父对《圣经》的统一解释,以神的旨意为解释对象。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圣经》的文字传达中上帝真意。到了十九世纪,受到了近代学科化浪潮的推动,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从神学、语文学中解脱出来,发展成一门关于文本、人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的普遍学说,对具体解释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独立学科——一般解释学。狄尔泰强调理解和描述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他主张以同感理解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即消除偏见达到理解文本的内涵。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也是哲学解释学的开启人。在海德格尔带领下,解释学由认识论、方法论问题变为了本体论问题。解释学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著作《真理与方法》发表为标志,他把解释学的由方法论转向为本体论,提出了哲学解释学。之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之间展开了解释学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争论。他批判了伽达默尔传统主义态度、解释学的普遍性以及伽达默尔解释学本体论倾向的时候,形成了批判的解释学。保罗·利科是一位深受现象学传统影响的解释学,他的解释学也被成为“现象学的解释学”。利科把“文本”作为理解和解释的重心,他认为文本的内在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文本符号并不只是符号的意义,而在于它背后所指的意义和内容。

2 解释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1 解释学心理学的思想的先驱

冯特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是人的团体一般的发展和有普遍价值的、共通的精神产物发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的。因此,冯特说:“现今心理学所处理的心理、精神,并不是哲学的实体概念,只不过是现实的概念,即实际的精神作用、意识现象。”他认提出低级的心理过程,可以通过实验内省法的方式研究认得心理。而对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只能用民族心理学方法。他提出要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神话、宗教、风俗习惯从而来理解民族的高级心理。他也曾强调,人必须融入民族中才能理解心理。这种思想与狄尔泰的同感理解想联系起来,是一种自觉自发的把解释学的思想应用于心理学之中。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是潜意思,潜意识是不被人通过认得感官所能直觉察觉到,也不能通过自我观察而捕捉的。潜意识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诙谐幽默、言语、梦境等解释,潜意思只有以这种表象形式才能被人了解。由此,解释就是澄明潜意思思想的关键。通过不同的表象与象征,以一具体的事物,表达对人内心思想的解答,例如怀孕时候梦到蛇来表达男性,用南瓜来表达女性。

2.2 解释学与理解心理学

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也被称为生命心理学。理解是人获得生命知识的过程,是由人所有外在感官去认识内在的思想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由一种方式来阐述,因此可以说理解是目的,解释是达成理解的方法。人作为理解心理学的对象,是具有知、情、意的统一整体。理解心理学的任务是完整的分析、阐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即理解就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解释。狄尔泰把体验、理解和解释作为理解心理学的首要方法,理解就是通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心理活动,他的内心体活动和文本思想的过程。

2.3 解释学与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作为解释学思想的前驱,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解释为何物,但是在他对梦的解析等知识的阐述中又蕴含了解释学的思想。弗洛伊德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在他看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科学的学科分支,但实际上他的诸多观点都带有一些人文科学尤其是解释学的观点。实际上,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科受到解释学的影响,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可避免带有解释学的思想特质,在无意中,弗洛伊德实行着解释学的方法。

荣格认为人心理是一个有价值的文本,对其价值与意义的进行关注和解读,特别是关注梦和它的象征意义,着力于建立原型与代表的潜意识内容,以解释学的角度,通过象征的形式,能更好地表达出荣格的各個原型的意义,这些都可以通过象征性的形式来进行分析。荣格的治疗方法也显示着解释学的特征:他把心理分析分成四阶段——倾诉、阐释、辅导、转化,通过心理分析帮助患者来发现潜意识的意义。解释学方法与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相似之处:(1)重视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2)将心理和行为视为待解释的文本;(3)注重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埃利希·弗洛姆终生的学术宗旨是确立一种“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实现“自为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把正确把握人的本性作为“人学”的根本任务,从而探讨人在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此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从解释的角度来理解,了解人的价值,来解释人的意义。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明显受到了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影响。伽达默尔认为人是具有语言的存在,人要想被理解,理解者就必须通过语言与被理解者建立某些关系。拉康受到这一影响,认为潜意识如同语言或文本,潜意识的意义通过隐喻的方式等待着被理解。拉康认为,精神分析学者的任务是挖掘患者潜意识,并将其变成语言表达出来,而解释则是分析治疗方法的最重要步骤,分析者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解释其潜意识的思想,从而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2.4 解释学与人格主义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科,极大促进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也深受其影响,本文从解释学的角度去理解人格理论,解释学为人格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并从解释学的角度理解人格研究的目的。人格心理学为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人格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主张,由于每个人的特质存在差异,在研究个人的特质时候对人的理解和解释是不一样的,对人的特质的理解必须通过表面的行为文本发现人的特质。

2.5 解释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认为心理学是人的科学,他不同于自然科学。他强调要以健康的人或自我实现人作为研究对象。他反对以人进行静态的、条块分割式的研究,提出了整体动力学的原则来研究人。以整体论强调人的整体的反应,他并不是对单一事或物的理解,而是包括对事或物周围的环境、文化背景等的整体的认识。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求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因此要注重研究人的需要、人的动机。因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不同层次需求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从行为来理解人,看到不同的需求人会有不同的特征,从外显行为来解释人的动机和人格。

罗洛·梅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因此在研究人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人自己的经验,同时尽可能客观的方式来研究人。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立足于本体论的存在,有宗教的错误观念,但是他把自我意识的人看作是一种朝向自我实现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从这里我们得出,他也是以理解的方式,来解读人的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对自我的构建。

解释学是从对个别文本的特殊解释中解放出来,把它提升到一般的解释学。解释学提出对文本进行语法的重构和对作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学的重构,从而达到对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解释学家们反对追求大众、绝对、不变、永恒的传统形而上学理论体系,尝试着去发现一些新的概念,以此呈现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坚持生命必须根据它自身来加以解释,并且解释的范畴也应出自生命本身。他们认为理解对象的转变是扩展了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把理解面向历史世界,还把它研究的重点从生命哲学转向到生命解释学中,为人文科学学科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解释学的心理学方法论延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通过解释学的研究,心理学增加了对人社会——历史这一维度的考察;同时解释学心理学更加注重本土心理学的研究。解释学与心理学的最终关系是在历史中交织,在科学主义心理学主导下证明了人文解释的合法、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2

[2]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高觉敷. 西方心理学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 丁道群.解释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J].湖南师范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2.

[5] 王国芳.解释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J].南京师大学报,1999.

[6] 周宁.理解的心理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30).

[7] 朱玲芳.解释的位置——解释的心理学方法论蕴含[D].湖南师范大学,2002.

[8] 张汝伦.论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 商士杰.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解释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8).

[10] 孟娟.心理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与解释学认识论的比较[J].心理科学,2013.

作者:刘晨

第4篇:财务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1财务管理 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财务活动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筹集、使用及利润分配等活动的总称。

3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 4财务管理目标 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4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股东财富最大化原则、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和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原则。

5财务管理环境 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各种条件的统称。 6风险报酬 投资者因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要求的超过无风险报酬的额外报酬。

7期望报酬率 是指各种可能的报酬率按概率加权计算的平均报酬率。

8可分散风险 可以通过多样化来避免的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 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证券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9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 10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

11年金 一定期限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

12筹资渠道 企业筹措资金的方向和通道。

13筹资方式 可供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选用的具体筹资形式。我国企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筹资方式:①吸收直接投资;②发行股票;③利用留存收益;④向银行借款;⑤利用商业信用;⑥发行公司债券;⑦融资租赁;⑧杠杆收购。

14资金成本 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两部分。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以个别资金成本为基础,以各种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综合资金成本。

15经营杠杆 由于存在固定生产经营成本的存在而使息税前利润变动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

财务杠杆 由于固定财务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后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现象。

联合杠杆 由于固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的财务成本存在使得每股收益的变动率大于业务量的变动率的现象。

16资本结构 企业的各种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

17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 每股收益分析法、比较资金成本法、逐步测试法。

18 营运资金 企业在流动资产方面所占用的资金。

19营运资金筹集政策 包括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和稳健型筹资政策。 20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 存货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现金周转模型、随机模型。

21营业现金流量 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其寿命周期内由于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现金流人和流出的数量。

22投资回收期 是指回收初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23融资租赁 是由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要求融资购买设备,并在契约或合同规定的较长时期内提供给承租人使用的信用业务。

24杠杆租赁 出租人只垫支购置资产设备所需现金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以该资产为担保向贷款机构借入款项支付。

25内含报酬率 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它实际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 26本量利分析法 就是利用商品销售额与固定成本变动之间的变动规律对目标利润进行预测的方法。27财务分析 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第5篇:管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企业的核心能力: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 并据此创造出超越

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

2、 头脑风暴法:是通过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在头脑中进行智力碰撞,产生新的智力火花,

使专家的论点不但集中和精化的一种谋划方案

3、 MRPⅡ:制造资源计划,以MRP为核心,主要包括销售和生产计划、资源需求计划、主

生产计划、初步生产能力计划、材料需求计划等计划,通过它可以统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 无形磨损: 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设备贬值,是

由于非使用和非自然力作业引起的设备价值的损失并不发生实物形态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另外一种是由于出现了结构更先进,性能更完善经济性更好的设备使原来的设备淘汰了。

5、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

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个方面最好的结果

6、 6SIGMA: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利用企业点人力资本、数据、计量工具和统

计方法确认最重要的关键因素,能够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企业的利润

7、 德尔菲法:是专家会议法的一种方发展,它是以匿名的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

意见,组织预测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给每一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

8、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把顾客需求与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整合

在一起满足企业利用一切市场资源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实现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

9、 有形磨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应力及、化学反应等原因造成的有形磨损不是由

于使用而产生的,而是源于自然力的作用所发生的有形磨损,又称自然磨损

10、敏捷制造:是指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通信的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以有效和协调

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善于应变的能力

第6篇: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1

1 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公共组织

从广义上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角度回答。 3 公共选择理论

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主要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宪法、宪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场与国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4 新西兰模式

在改革措施最为激进、新公共管理趋向最为明显的新西兰取得的佳绩,随着工党上台执政,开始了公共行政改革。其改革力度大、富于系统性而受到举世瞩目,被称为新西兰模式。 5契约失效

当服务的购买者与消费者分离的时候,消费者往往缺少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服务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赢利性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么这些机构很可能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关系中所占的优势地位,用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来欺骗消费者,即所谓的契约失效。 6公共伦理

公共伦理是指用以实现共同价值和利益,规范全体社会公众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各种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 7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决定的过程。 8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是介于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即决策时存在一个确定目标,掌握了部分决策必备的信息,面对两种以上的环境和条件,有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可预测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对决策结果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 9公共管理协调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10主体合流法

在协调某些问题时,参加的各方往往各有主见,各不相让,在此情形下,协调者可以以比较正确的一方或几方的意见为主,以他方的意见为从,并且撇开各方意见的表面对立处,努力提示他们内在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巧妙地把这些相同点或相似点演变为连接点,通过沟通协商,使一方意见基本统一到主导一方的意见上来。 11 公共管理监督

公共管理监督指贪污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和监察和督导活动。 12 质询制度

一般是指人大或政协对公共组织的工作提出疑问并要求做出相应答复的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政府和公共组织的一种方式,是正式的监督制度,必须以代表联名的方式向公共组织正式提出。 13申诉控告制度

指各监督主体对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行为向有关部门提出的法律诉求行为。 14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是指公共组织中的上级机关及领导或专门审批机构对下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活动事先进行的查验制度 15政治中立

各国文官制度都明确规定文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不得以公务员身份参加某些政治活动,如不得任议员,不得参加罢工,不得接受政治捐款等。 16 职位分类

它是指把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按其难易繁简程度和性质及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等划分为若干职级,对每个职位和职级的任务,责任和任职资格等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定职系说明和职级规范,并以此作为公务员考试,任用,考核,培训,晋升等的依据。 17 公务员交流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照顾公务员的个人意愿,通过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形式,使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内外流动的一种人事行政活动和过程,遵循人尽其事、事得其人的原则。 18公务员回避

公务员回避是指为了防止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属徇私舞弊而对其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做出的限制性规定。 19公务员辞退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出解除公务员全部职务关系的行政行为。 20公共财政

是国家暖和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和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既是国家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同时也是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等同于公共财政管理。 21税收

通常是指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税率向管辖范围内各类纳税人,组织和个人,强制性地,无偿地征收其货币收入的一部分构成的公共收入。 22公债

就是政府凭借其信用向社会公众所举借的债务,公债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它依据国家的信誉向国内外社会公众借债。 23政府采购

所谓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4 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的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指出,如补贴,捐赠,转移支付等,它是一种非市场性的分配活动,特点是非等价交换,转移性支出管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管理和财政补贴管理。 25 财政补贴

是政府基于某些特殊的需要将部分财政收入直接分配给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无偿补助,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财政杠杆之一,也是发挥公共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特殊手段。 26 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务工作信息化。

第7篇:模拟卷管理评审报告的解释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附件 1: 管理评审报告

公司于 年 月 日根据ISO14001:96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的要求,在完成内部审核后,进行了管理评审活动,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现将管理评审情况报告如下:

一、评审的目的、内容:

1、评审目的:通过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评审,保证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满足ISO14001标准的要求及公司制定的环境政策和目标。

2、评审内容:

1) 组织架构变化对环境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重点议题之一) 2) 相关方(主要是业主)关注的问题;

3) 内部环境审核结果以及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 4) 变化的信息: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等;

5) 环境政策的适宜性,环境目标的贯彻和实施情况; 6) 体系的有效性和环境绩效分析; 7) 是否发生重大环境事故。

二、评审方式:

本次管理评审采用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由总经理主持,各参加会议管理人员根据评审内容准备了相应材料。

三、评审计划的实施:

行政管理中心制定了评审计划,并得到确认。评审计划提前下发至公司管理层及各部门相关人员,由责任人准备所需评审资料,按计划参加管理评审会议。

四、评审主持人、参加人员、时间及地点:

1、由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

2、参加人员:

3、评审时间:

4、评审地点:公司会议室

五、评审结果

1、组织架构变化对环境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公司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依据公司实际情况,以为业主提供一揽子基本服务为出发点,将物业管理部的绿化组和清洁组化归保安部、行政管理部和品质管理部合并,并在保持直线型架构的基础上,将公司原五个部门重组为四个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保洁管理中心、经营管理中心)和一个部门(财务部),此举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初步肯定了组织架构变化带来的成效。

同时,架构变化也给公司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各中心的管理层,尤其在磨合期,必须尽快熟悉本中心涉及的管理事务。组织架构变化前后,基层操作人员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并且公司建设由畅通的内部信息交流渠道,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尽快结束磨合期。在此期间,公司提倡自主培训(Self-Service Training),在必要时,各中心可以申请外训。 从目前的情况看。组织架构变化后,体系运行顺畅。

2、相关方(主要是业主)关注的问题

相关方,主要是业主,没有对小区及周边的环境和公司的环境管理提出不满和投诉,但我们的工作绝不能就此止步,正如公司的口号“我们会做得更好”一样,我们要在满足相关方愿望的基础上,超越相关方的期望,持续改进环境和环境工作。公司计划今年建设公司网站,一则宣传公司形象,进一步确立公司品牌,更重要的是建立同相关方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另外,公司下一步将进行建设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可行性研究,实现对相关方(主要是业主)的全程关怀。

3、内部环境审核结果以及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

品管部(及其他部门)按照内审计划,对各部门进行了审核,审核思路由按要素或按部门相关环境事务出发,逐步改变为以重大环境考量面入手,在考虑各部门承担的环境职责的基础上,按“EMS主线”展开进行审核的思路,这将进一步保证审核的广度和深度。

审核检查出的不符合项均为轻微不符合项,并且不具有共性;这些不符合项均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均已制定,这些纠正预防措施在严格的后续监督下,正在实施或已经完成。

4、变化了的信息(主要是环境法律的变化)

公司涉及的环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进行了修订,品管部已对该法进行了登录和查核。公司目前的活动、服务符合该法涉及的相关条款。

5、环境政策的适宜性,环境目标的贯彻和实施情况

公司制定的环境目标在相关管理方案(或操作规程)的管制下,部分已经结案。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效果良好,没有出现无法完成或没有按时完成的情况。预计今年的管理方案可以按计划准时完成。

公司制定的环境政策已得到业主和广大业主以及其他相关方的认可,环境政策“遵守环保法规、树立环保意识、持续改善环境、创建生态社区”符合ISO14001:96标准要求,适合于公司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6、体系的有效性和环境绩效分析

公司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工作,不定期的对相关文件进行正式或不正式的评审,以保证环境工作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评审认为,公司以文件(环境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支持的环境管理体系符合ISO14001标准的要求,可以保证公司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公司目前诸多方面,尤其是水电节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另外,公司对资源、能源节约的管制仅限于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措施,提高相关方的环境意识,促进其节约用水、电。

7、是否发生重大环境事故

公司一贯重视对小区污水排放、危害物及其废弃物的管理,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故。目前,公司正式接管一区污水处理站,今年7月份的检测报告显示,小区污水经生化处理后的出水达标,部分指标优于上海2级标准。明年,

三、五区污水处理站将试运行,物业管理中心务必在试运行前熟悉

三、五区污水处理站的处理流程,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确保污水出水达标。 通过本次管理评审,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1、公司制定的环境政策符合ISO14001:96条文要求,仍然适用于当前公司的环境状况。

2、组织架构变化后,体系运行顺畅。

3、相关方对小区及周边的环境和公司的环境管理满意,公司将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争取超越相关方的期望。

4、审核思路的变化可以更有效的保证审核的广度和深度,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良好。

5、品管部已对公司相关的环境规律重新进行了登录和查核。公司目前的活动、服务符合涉及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条款。

6、在严格的管理下,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故。

7、体系是有效的,环境绩效良好。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格按照ISO14001标准和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小区环境管理,完善体系,持续改善环境。

附件2 环境因素识別与評价程序

1. 目的:识別、評价公司能夠控制的、以及可以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保证 其处于受控狀态。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活动、产品、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別、評价、更新与管理。 3. 职責:

3.1公司各部门主管負責每年10月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別、统計、更新及評价,并呈送监理部。 3.2监理部負責各部门所有环境因素的登記、更新及其記录保管,并針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修改环境目标和指标。

3.3管理者代表負責重大环境因素的核准,并且管理者代表还应监督推动公司重大环境因素改善計划的制定与实施。 4. 定义:

环境因素:可理解为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从环境中的索取或输入”和“向环境的排放和输出”,這些“索取”和“排放”或“输入”和“输出”必然造成环境影响。

重大环境因素:指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5. 工作程序:

5.1环境因素识別及统計

5.1.1每年10月由各部门主管在部门制定下一目标前统計、更新本部门与活动、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并上报监理部。

5.1.2环境因素的识別按服务流程(包括活动、产品等)的完整生命周期,仔細研究其能源需求,原材料使用和“三废”的产生等。

5.1.3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指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空气、水、废弃物、土壤、資源利用、职业健康安全及

2 环境整洁等的影响。

5.1.4若現有程式变更或有任何异于現狀的条件改变,則必須及時就变更部分或所增部分重新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別、统計、更新及評价。

5.2环境因素評价

5.2.1环境因素识別、统計更新完成后,应由监理部会同各部门主管及現場負責人員依正常、异常或紧急意外(N-代表正常;A-代表异常;E-代表紧急意外)各种情況評定各因素在各時段(P-代表过去发生,現在不再发生;N-代表自过去至現在仍在持續发生;F-代表現在无,但不久的未來会发生)的影响性大小,再根据評定分数的高低确定其环境影响的“显著性”或“非显著性”。 5.2.2所有潛在的环境影响都要通过监理部进行討论并报告总经理,討论結果及行动計划要記录并分发到各部门供參考

5.2.2.1监理部进行审核所发現的问題要报告管理者代表,如有增加或改变的环境因素或环境影响,要通过监理部召開会议进行討论,并立即采取行动,监理部可根据审核結果改变下一次审核時間表。

5.2.2.2环境影响可从兩方面考虑:

a.直接影响:是公司可直接控制的;

b.間接影响:是超出公司控制能力之外的。

5.2.2.3对环境影响的性質和程度的审定可向以下部门查詢并收集其反饋意見,在监理部召開的会议上汇报。 a.國家环保局 b.地方环保局 c.地方政府机关 d.废物处理公司

e.供应商/承包商等相关方

5.2.3环境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大小受可偵測性(Q)、发生頻率(F)及后果严重性(S)等因素影响,具体由其显著性因数(C)的大小來判定,C值越大表示其环境影响越显著,計算公式为:C=(Q*F*S)+M,其中M为其他因素。各部门根据环境因素识別表評价本部门各环境因素的可偵測性(Q)、发生頻率(F)及后果严重性(S)数值,并通过监理部召開会议进行討论。其他因素(M)則由各部门与监理部人員共同确定,并最終計算出显著性因数(C)。 5.2.3.1可偵測性(Q)

0=极易发現; 1=易发現; 2=較易发現; 3=不易发現; 4=极不易发現; 5=无法发現。 5.2.3.2发生頻率(F)

0=絕对不会发生;

1=以前未发生过,但未來可能发生; 2=每年或数年可能发生一次; 3=每月或数月可能发生一次; 4=每周或数周可能发生一次; 5=每日一次或隨時发生。 5.2.3.3后果严重性(S)

对人或环境影响的数量、程度、范围及严重性等,給分准則如下: 0=对环境或身体健康无影响

1=对环境轻微影响或对身体健康无直接影响; 3=对环境有影响或影响身体健康;

5=对环境严重損害或造成人体立即傷害。 5.2.3.4其他因素(M)

由监理部与各部门主管依实際情況而定的一個參数,用以強調或減轻等一环境因素的显著性,应对制定參数的原因和根据略加說明,如不加考虑則其值为0,不影响結果。

5.3环境因素的等級及重大环境因素

5.3.1环境因素的等級划分及改善行动

监理部及各部门主管依各环境因素显著性的大小,并考虑服务及经济等因素來排定等級,标准如下:

3 A級(重大环境因素): C≥2

5必須立即采取行动加以改善; B級(較重大环境因素): 25>C≥20 本內必須采取行动; C級(一般环境因素 ): 20>C≥10 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加以管理; D級(轻微环境因素): 20>C>0 不須采取行动,列入長期考察专案。 5.3.2以下专案自动列入重大环境因素(A級),須加以特別注意:

法律法規公約中規定,或本公司标准中規定禁止使用或严格限制的专案。 5.3.2.1違反法律法規或标准規定的。 5.3.2.2对資源能源造成重大浪費的。 5.3.2.3消防規定中严格限制的。

5.4环境因素的管理

5.4.1环境因素的評价結果由总经理批准后呈請管理者代表核准公佈。 5.4.2环境因素評价的所有文件应保存在监理部(期限为3年),并由管理者代表跟踪、推动其改善行动。

5.4.3各部门主管負責每年將近3年內的环保事故交由管理者代表列入重大环境因素(A級)。

5.4.4重大环境因素將成为制定环境目标及指标的重要依据,列为优先改善专案。因公司資源有限,所有重大环境因素的改善工作可能必須经由数年的目标及指标分批完成,其先后順序应以其显著性因数(C)大小为主要因素。

6. 相关文件:

6.1《环境目标与指标控制程序》 6.2《环境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6.3《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 6.4《部门环境因素清单 》 7. 記录:

1《环境因素识別与評价表》

4

第8篇:外科护理学的名字解释大全

1 肌力:是指肌或肌主动收缩的力量 分为6级

0级:无肌,无关节活动 1级:有轻肌,无关 2级:有肌,有关,不能抗引力 3级:可抗引,不抗阻 4级:抗中度阻,有关节幅度,肌弱 5级:肌肉正常。

2 杜加征:肩关节脱位时,病人肘部内收受限,若手搭在对侧肩上,则肘关节不能与胸壁贴紧,若肘部贴紧胸壁,则收不能搭到对侧肩,故称杜加征,又称搭肩性试验阳性。

3 保持牵引的有效性:① 皮牵引时胶布绷带,海绵有无松脱,扩张板位置是否正确,若出现移位,及时调整 ②颅骨牵引时,每班检查牵引弓,并拧紧螺母,防止牵引弓脱落 ③ 牵引重锤保持悬空,不可随意增减或者移去牵引重量,不可随意放松牵引绳,以免影响骨质的愈合

④保持对抗牵引力,颅骨牵引时,应抬高床头,下肢牵引时,抬高床尾15-30cm,若身体移位,抵住了床头或床尾,及时调整,以免失去牵引作用。⑤ 告知病人与家属牵引 4关节僵硬:最常见是足下垂畸形,主要与腓总神经受压及患肢缺乏功能锻炼有关。 5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及脉搏消失。

6功能锻炼:①初期:主要目的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失用综合征,由于疼痛,肿胀导致肢体活动受限,应以肌肉等长舒缩运动,其他部位应加强关节活动(术后1-2天)②中期:手术切口愈合,折线到解除牵引或外固定之具,病变部位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减轻,在医护人员和健肢帮助下,配合简繁器械或支架付诸锻炼。(术后2周)③后期:部位已愈合,外固定支架拆除,应加强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锻炼,并配合理疗按摩针灸。 7骨折的基本特征:1 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改变,多表现为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2 反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于关节部位的活动。3 骨擦音或骨擦感: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以上三者有之一即为骨折,特殊,裂缝骨折,初次检查观察是否有反常活动,骨擦音或者骨擦感,不可故意多次检查,以免加重周围组织损伤,特别血管神经损伤。 8骨折治疗3个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9患肢缺血的护理?

骨折局部内出血,包扎过紧,不正确使用止血带或患肢严重肿胀等原因均可导致患肢血液循环障碍,应严重观察肢端有无剧痛,麻木,皮温降低,皮肤苍白或青紫,脉搏或消失等血液灌注不足表现,一旦出现要调整外固定松紧度,定时放松止血带。

若出现骨筋膜室应及时切开减压,严重局部按摩,热敷,理疗或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免加重组织缺血和损伤。 10肱骨干骨折:是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 骨果 2cm’段内的骨折,在肱骨干中下三分之一段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此处骨折容易发生桡神经损伤。

11肱骨 骨果 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 骨果 交界处发生的骨折,10岁以下(多发生)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前方有肱动脉。

12桡骨远端骨折:从侧面看腕关节呈“银叉”畸形,又由于其远折端向桡侧移位,从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

13骨折折线的部分分类:1 股骨头下骨折 2 胫股骨颈骨折 3 股骨颈基底骨折

前两者是关节囊内骨折,由于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大部分中断,因而骨折不易愈合和易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基底骨折由于两骨折端的血液循环良好而轻易愈合。一般8周后复查X线片,若无异常可去除牵引后子啊床上坐起,3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为避免关节脱位,应尽量避免屈髋大于90度和下肢内收超过身体中线。

14脊髓损伤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脊髓损伤一般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它的并发症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5骨盆骨折临床表现:骨盆分离试验与挤压试验阳性:检查者双手交叉撑开两髂 山脊,此时两骶髂关节的关节面更紧贴,而骨折的骨盆前环产生分离,如出现疼痛即为骨盆分离试验阳性。检查者用双手挤压病人的两髂 山脊,伤处出现疼痛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在作上两项检查时偶尔会感到骨擦音。

16关节脱位临床体征: 1 畸形:关节脱位后肢体出现旋转,内收或外展,外观变长或缩短等畸形,与健侧不对称。关节的正常骨性标志发生改变。 2 弹性固定:关节脱位后,由于关节囊周围未撕裂肌肉和韧带的牵拉,使患肢固定在异常的位置,被动活动时感到弹性阻力。3 关节盂空虚:脱位后可触到空虚的关节盂,移位的骨端可在邻近异常位置触及,但肿胀严重时长难以触知。并发症:早期全身可合并复合伤,休克等,局部可合并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晚期可发生骨化性肌炎,骨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等。

17成人肩关节脱位:参与肩关节运动的包括肱盂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及肩胸关节,以肱盂关节的活动最重要,故临床上习惯将肱盂关节脱位称为肩关节脱位。体征:1 呈“方肩”畸形 2 上臂保持轻度外展钱屈位;关节盂空虚,在外科触及肱骨头。3 Dugas征阳性。 18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是人体最大的杵臼关节。(以后脱位常见)临床表现:体征 不同方向的脱臼,其体征有所区别(1)后脱位:髋关节后脱位时,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及短缩畸形。 (2)前脱臼:髋关节呈明显外旋,轻度屈曲和外表畸形。处理原则:功能锻炼:3个月内患肢不能负重,以免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因受压而变形。3个月后进行X线检查,显示无股骨头坏死时才可完全负重活动。(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19颈椎病:(典型特征)1 神经根型劲椎病 体征:上肢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2 脊髓型劲椎病 体征:Hoffmann征,髌阵挛及Babinski征等阳性。3 易突然猝倒。术后护理:呼吸困难是前路手术最危急的并发症。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出血:劲椎前路手术常因骨面渗血或术中止血不完善可引起伤口出血,出血量,引流不畅时,可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侯返----声音嘶哑---喉上神经损伤---咆核

20腰间椎盘突出症临床表现:1 腰痛:超过90%的病人有腰痛表现,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疼痛范围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多为持久性钝痛。2 下肢放射痛 3 间歇性跛行 4 马尾综合征(马尾神经受压综合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 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并与健侧和术前对比,评估病人术后疼痛情况有无缓解2 加强引流液的观察,若引流袋内引流出淡黄色液体,同时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应考虑发生脑脊液漏。。

21两者没有明显时间界限:一般认为死骨形成是慢性骨髓炎的标志,死骨出现约需6周时间。术后护理:1 保持有效引流 2 保持引流通畅:①保持引流管与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连接紧密,并处于负压状态,以保持引流通畅。②冲洗管的输液瓶高于伤口60-70cm,引流袋低于伤口50cm,以利引流。见743页

22骨巨细胞瘤辅助检查:1 X线检查 溶骨性破坏可呈“肥皂泡”样变化

23骨肉瘤: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超出骨皮质范围,同时血管随之长入,肿瘤骨与反应骨沿放射状血管方向沉积,表现委“日光射线”形态。

24截肢术的护理:仰卧位时,不可抬高患肢,以免造成膝关节的屈曲痉挛。

25幻肢痛:绝大多数截肢病人在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感到已切除的肢体仍然有疼痛或其他异常感觉。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 指导病人自我训练调节心理平衡,达到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的目的。2 应用放松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逐渐消除患肢感。3 必要时适当给予安慰剂治疗或交替给予安眠药与一般镇痛药止痛,对于幻肢痛持续时间长的病人 4 轻叩残端,活用理疗,封闭,神经阻断的方法消除幻肢痛。适当的残肢活动和早期行走亦有利缓解症状。

第9篇: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法约尔桥:又称跳板原则,既不同权利系列的同一层次的组织之间,在上级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横向传递信息,直接商议问题,再分头上报。

全球化:简单地说就是全球的经济、文化或社会生活与结构日趋一体化、同质化。 社会义务:是指,一个公司的行为符合其应履行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社会响应:是指一个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呼吁的反应。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利益相关者:是指环境中收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计划:是一种结果,它是在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

目标管理:最早由彼特·F.德鲁克教授提出,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式。

预测:预测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趋势预先做出的推断。

决策:是为实现一定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战略管理: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战略环境分析、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SWOT分析:只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被普遍用来作为选择和制定战略的方法。

抽资转向战略:抽资转向战略是企业在现有的经营领域不能维持原有的产销规模和市场面,不得不采取缩小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或者企业在存在新的更好的发展机遇的情况下,对原来的业务领域进行压缩投资、控制成本,为其他业务领域提供资金的战略方案。

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人员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人员的数量。

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分权:…….低…..分散。

授权:就是上级把手中的权力部分委让给下级的过程。

职务说明 :主要解决工作内容 与特征、工作责任与权力、工作目的与结果、工作时间与地点、工作岗位与条件、工作流程与规范等问题。

绩效评估: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以便形成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的过程。 薪酬:是组织因使用员工的劳动而付给员工的各种类型的薪劳。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正式沟通:就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交流。

组织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观。

简述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2)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

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4)管理幅度原则。(5)统一指挥的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简述如下:(1)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人本管理的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发展;(3)组织的变更具革命性;(4)管理信息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5)知识管理将成为新时代管理的焦点。

控制过程一般有哪些步骤?①限定子系统的范围。②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③订立标准。④收集数据。⑤衡量绩效。⑥诊断与更正。

为什么说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这是因为它具有科学的特点,如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是一种反映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管理学又是一门艺术,是因为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而有效的管理活动正需要如此。

谈一谈企业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激励员工。要取得有效的激励效果,该公司主管人员必须做到: ①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②坚持按劳分配; ③随机制宜创造激励的条件; ④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描述理解沟通组织的使命和宗旨;评估组织的当前状况;制定计划目标。;目标分解与结构分析;预测未来情况;综合平衡;编制并下达执行计划。

X理论,Y理论的内容是什么?X理论:(1)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避工作;

(2)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3)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4)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Y理论:(1)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劳,喜欢工作;(2)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3)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4)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为什么在决策中经常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决策要达到最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现实中实现最优的条件往往难以达到。

简述霍桑实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答:霍桑实验的结论是:群体的社会准则或标准是决定工人个人行为的关键要素.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如何发挥功能和获取目标方面对人的因素的新的重视.简要说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者如果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知识与方法,就有可能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管理的艺术性,指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具有创造性。由于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和要处理的许多问题常常是复杂多变的,管理科学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仅凭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和公式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成功的。在实践中,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相结合,发挥创造性,灵活运用,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简述组织的含义和类型。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社会实体”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既定目标”指组织要获得的预期效果;“正式结构”指组织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的。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

织、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可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简述计划的分类。按计划的形式分类(1)宗旨(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规划(8)规划(9)预算。按计划的期限分类(1)长期计划(2)中期计划(3)短期计划/按计划的职能分类(1)业务计划(2)人力资源计划(3)财务计划/按计划的内容分类(1)综合性计划(2)专业性计划/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分类(1)战略计划(2)战术计划(3)作业计划/按计划的明确性分类(1)指令性计划(2)指导性计划

简述决策的分类(1)按决策是否具有重复性划分①程序化决策②非程序化决策(2)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①战略决策②战术决策③业务决策(3)按决策影响时间的长短划分①长期决策②短期决策(4)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划分①确定型决策②风险型决策③不确定型决策

请说明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的程序。(1)考核准备阶段(2)考核实施阶段(3)考核结果处理阶段(4)运用考核结果

什么是决策?正确的决策应坚持哪些原则? 决策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分级原则;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整体效用原则。

什么是目标管理?它有哪些优势与缺陷?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主要有以下优势:(1)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2)有助于组织机构的改革。(3)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组织目标。(4)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目标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4)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稳定型战略的利弊是什么?稳定型战略的好处就是:(1)不会因战略的突然改变而引起在资源分配、组织结构和人员安排上的大变动,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2)稳定型战略的风险较小。稳定型战略也有弊端:(1)组织只求稳定发展,可能会丧失外部环境提供的一些发展机会。(2)采取稳定型战略可能会助长组织管理层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懒惰思想,甚至形成不思进取、回避风险的组织文化,这对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将是不利的。

控制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控制是管理者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的活动。控制的作用如下: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2)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3)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什么是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明的一种预测、决策方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它有两个基本点,即函询和反馈。采取多轮函询与反馈的方法,集中意见,得出结论。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这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首创的一种预测、决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邀请有关专家在敞开思路、不受约束的气氛下,针对决策问题畅所欲言。通过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产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1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3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5替代品的威胁

为什么管理者不同于操作者领导者?操作者是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作业工作的人。这些人处于组织中的最基层,被称为作业层,不具有监督指挥他人的职责。而管理者之所以被称为管理者就是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实现组织的目的。其次,管理者不同于领导者。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协调别人来完成工作,管理者一定是在特定的组织中而言的,没有组织就谈不上管理者。而领导者不同,领导是指一种影响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不论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管理者对他们同等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技能。

上一篇:银行网点转型总结下一篇:医院控烟工作计划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