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财务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的动因解释框架

摘要:“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是管理会计发展史上的著名命题之一。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美国企业管理会计在1914年至1980年偏离了企业管理相关性的目标?其根源果真在于高校会计教育吗?本文以社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企业性质理论和分工理论提出了企业管理会计发展动因的解释框架,并利用以往文献资料分析、验证了该解释框架。

关键词:管理会计 动因 企业性质理论

一、引言

1914年至1980年间,在美国企业中,管理会计偏离了管理相关性的目标。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首先察觉这一现象,提出了“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的著名命题,并进一步将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因于大学的会计教育。这种归因不仅在逻辑上不成立,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编年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命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不仅对“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命题有完整的解释,也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及管理会计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的表现及其后果

美国企业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是指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企业因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需求,产生了成本会计,从而降低了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需求的满足程度。据以往文献所述,1914年之前的管理会计尚未丧失管理相关性,即仍能满足美国企业的管理需求。那时制造业计算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其管理相关性:一是从机会成本角度评价投资收益,选择投资方案;二是从成本控制角度优化流程和作业,提高企业收益。然而,自1914年开始,传统成本会计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企业管理会计逐渐丧失管理相关性。“但是,从1914年后,这些方法从制造业的会计的理论和实务中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本世纪会计师为财务报告目的而采用评价存货存在的。这些方法所产生成本信息对财务报告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些信息却无助于战略性生产决策”。“1914年后,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学科成长起来了。但是成本会计并不是为了成本管理的目的描述每一产品消耗资源的情况,而是为财务报告目的,对存货进行计量”(约翰逊、卡普兰,1992)。

当时,丧失相关性的管理会计给美国企业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具体如下:丧失相关性的管理会计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错误的引导目标;没能提供准确的企业产品成本资料;分散了管理者对生产效率因素的注意力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进而追求短期企业利润;丧失相关性的管理会计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的工具。

(二)约翰逊、卡普兰对“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解释及其存在的片面性

约翰逊、卡普兰认为,大学会计教育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企业的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原因归根于大学的会计教育,这在逻辑上是存在明显错误的。事物发展的根源应该源于当时企业发展的经济原因。其次,约翰逊和卡普兰没有完整、清晰地解析他们所提出的命题:管理会计丧失管理决策相关性。这或许可归根于他们所应用的研究方法。约翰逊和卡普兰在《相关性的遗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中运用编年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原因做出解释。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从解释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出发,而是用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时间关系来解释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因。由于经济事件间的时间顺序并不必然是经济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对经济事件间关系的解读可能由于解读者个人知识限制而造成其对历史资料本意的误解。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学者们对于编年史学派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仍存在质疑。Foucauldcan曾以“视野狭窄,受个人思想影响,有否认过去和现在思考方式差异的倾向”批评约翰逊、卡普兰等的研究方法,而众多历史学家也都对此表示认同。

(三)“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的原因解释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及其企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会计就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消除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成功解决基本经济问题的前提是要发展企业管理会计。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落后于西方国家企业的管理会计。日本学者西村明(1994)在《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中提出:“由问答调查可以看到,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属于成行型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阶段。而美国、日本的管理会计主要属于综合型管理的阶段”。“有资料显示,在2000年,欧美已有大约25%的企业实现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9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目标管理、预算控制和责任会计制度,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很少”。

从逻辑上说,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缩短我国和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差距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走移植的道路。就像引进技术一样,把西方国家中先进的管理会计全部吸收、照搬照抄地移植到我国企业中来。二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依靠企业内部自身力量来发展管理会计,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那么,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到底应走哪一条道路呢?我国企业拒绝西方国家中先进的管理会计,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是否会导致资源的重复生产,是否能够赶超西方国家大型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移植是否受国家间社会文化、企业生产模式、企业管理范式的差异影响?

因此,这个“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命题的科学解释,不仅对“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命题有完整的解释,也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及以管理会计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评述及理论框架

西方对管理会计发展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呈现上升趋势;西方对管理会计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涉及管理会计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等广泛的范围。但是,西方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研究尚不能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理论解析,我国对管理会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的研究探索较少。

(一)国外研究综述

根据对经济事实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同,以往研究对于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理论解释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是历史学的理论解释;二是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历史学的理论解释关注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时间关系,倾向于利用历史事实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叙事式研究方法,以著名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线索来叙述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Garner,1954;Solomon,1952),这种将科学的发展完全归因于个人的观点存在片面性。第二种是编年史式研究方法,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分析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约翰逊、卡普兰,1992;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2001),该方法因受研究者个人知识限制而存在局限性;第三种是后结构主义式研究方法,以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分析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Joan L. Luft,1997),这种方法对研究者能力和研究资料的完善程度的高要求导致其缺乏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注重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倾向于利用社会经济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方式主要有因素研究和模型研究两种。前者通过分析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管理会计的发展动因,包括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Allot,2000;Carolyn R· Stokes and Charles Doryland,1989;Par Ahlstrom and Christer Karlsson,1966)两个方面。这种研究方式缺乏系统性,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解释。后者通过构建框架模型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研究,包括管理会计发展的层次模型(Carolyn R· Stokes and Charles Doryland,1989)、管理会计发展制度框架的模型(John Burns and Robert W. Scapens,2000)、分析管理会计创新模型(Trond and Olov Olson,1999)、管理会计发展的数学模型(Erkki K. Laitinen,2001)。这些分析框架将符合某些特点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虽提高了研究的系统性,但仍未能从本质上对管理会计发展动因进行全面解释。

历史学的理论解释和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历史学的理论解释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它给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研究带来扎实的客观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学的理论解释是用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时间关系而非内在因果关系来解释管理会计的发展原因,这就导致历史学的理论解释具有片面性。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则以社会经济理论为依据,对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进行推导和阐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一方面,经济科学是个发展中的学科,经济理论对经济事实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的解释经常因人而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史料的验证而不具有扎实的客观基础,所以,社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具有主观性。

(二)国内研究综述

自从有管理会计实务就有管理会计研究,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开始,管理会计研究才在我国出现,一直以来我国多数学者并未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与“管理会计发展原因”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章有两篇:一是《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发展与解释:1949—1999——从一个侧面总结成本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胡玉明,2002)。二是《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之研究》(张鸣、刘华,2001)。胡玉明的文章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总结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经验,揭示建国以来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的特色,从一个侧面展示成本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但是,该文仅是从“一个侧面”即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侧面对我国管理会计(1949—1999)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进行解释,因而,它尚不能系统、全面地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进程和原因做出解释。张鸣的文章在综述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的历史基础上认为,综观管理会计的发展史,我们发现,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演进,一方面归因于企业环境发展带来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则归因于对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的借鉴。该文忽略了企业内部环境及其因素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三)“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命题解释的动因框架

管理会计委员会1995年的报告中提出:“多样化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的新方向,会计问题研究追求运用一种理论解释能并且应该激励另一种理论解释。”结合上文文献综述,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客观基础的全面考虑,本文将利用企业性质理论和分工理论,从社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提出企业管理会计发展动因的解释框架,并进一步结合历史资料和现实案例对该框架的可信度进行验证。

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充分认识到存在新的管理会计可以用于降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这一发展受知识发展规律制约;二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积极推行新的管理会计,将其真正应用于服务企业管理决策的实践中,这一发展受人的行为规范制约。因此,管理会计发展动因就是指管理会计发展的知识动因和行为规范动因。

1.管理会计的均衡与发展。依据均衡的概念,均衡从两个方面表现:一种表现为对立变量的均等,此时称为“变量均衡”,反之称为“变量非均衡”;另一种表现为对立势力的均势,当任何一方势力都不具备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时称为“行为均衡”,反之称为“行为非均衡”。基于此,管理会计的均衡可以理解为:一是管理会计的“知识均衡”,即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与供给是相等的均等状态;二是管理会计的“行为均衡”,即在一定的规范约束下没有任何相关者具有改变管理会计的动机和能力来打破管理会计的均势状态。

管理会计发展实质上是管理会计从一个均衡态向另一个均衡态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因而,管理会计均衡的破缺是管理会计发展根源,即管理会计非均衡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管理会计非均衡也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会计的“知识非均衡”,它包括“知识总量非均衡”和“知识结构非均衡”,“知识总量非均衡”是指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总需求与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总供给是不相等的状态,“知识结构非均衡”是指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结构与企业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供给结构是不相称的状态。二是管理会计的“行为非均衡”,即企业中有人具有改变管理会计(工作)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的状态。

2.管理会计发展动因的解释思路。既然管理会计均衡的破缺是管理会计发展根源,那么导致管理会计均衡破缺的原因就是管理会计发展原因。管理会计非均衡分析就是解释管理会计发展动因的思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非均衡分析:管理会计的“知识非均衡”分析和管理会计的“行为非均衡”分析。一方面,基于知识的性质,管理会计发展分析是管理会计的“知识非均衡”分析。管理会计的“知识非均衡”分析包括管理会计的知识需求分析和管理会计的知识供给分析。企业管理会计资源在企业的整个负反馈系统中的配置情况为梳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提供了分析逻辑。企业外部系统(社会系统)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系统和协调管理系统为企业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来源,企业管理会计系统则向企业生产系统和企业协调管理系统输送服务于生产和管控的相关信息。因此,从社会系统、企业生产系统和企业协调系统三方面来看,影响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企业外部因素包括管理会计的教育、科研、技术;影响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另一方面,基于契约性质,管理会计发展分析是管理会计的“行为非均衡”分析。这是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力问题的分析。管理会计发展的“行为非均衡”分析是对约束企业管理会计活动的主体的行为契约进行分析。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企业管理会计契约在企业整个层状契约系统中的地位为分析企业管理会计行为提供了参考。通用契约(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契约,主要包括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条例)和特殊契约(适用于单个企业的契约,主要包括要素使用权交易的契约和企业经营管理契约)规定并决定着企业管理会计行为应遵循的各种规范。

因此,管理会计发展分析的“行为非均衡”分析包括对特殊契约(企业经营管理契约、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企业内部非正式契约——企业文化)和通用契约(正式通用契约、非正式通用契约——社会文化)的分析。

三、美国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解释

(一)在20世纪初,美国管理会计是管理相关性

据史料,20世纪初,美国管理会计没有丧失管理相关性。会计系统作为管理的决策和控制的职能可追溯到19世纪初企业的雏形。由于对内部报告的需求,管理会计实践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企业里得到广泛的发展,只是在过去60至70年代里,内部审计和财务报告系统开始执行管理会计的原始职能。当今企业管理会计的不足当然可被认为是相关性方面相对递减,而不是使传统的财务会计适合现代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滞后。实际上到1925年,所有管理会计实践已经得到了发展:为人工、材料和制造费用设置了成本账户,为现金、收入和资本编制了预算;弹性预算;销售预测,标准成本,差异分析,转移价格和部门业绩的评价,这些实践已经展示了企业发展的复杂性和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约翰逊、卡普兰,1992)。

(二)成本会计不能适应当时美国企业管理的需要:美国管理会计丧失相关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的成本会计不能适应原来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管理会计系统的功能(目标)已开始从以前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信息的功能向“为企业外部提供报告”的功能转变了。

“1914年后,在制造业中管理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事实上已经消失,……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本会计成为一门学科成长起来了。”但它的出现并非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而用来评估机会成本和控制作业成本,而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而将历史成本归集和分配于单位产品和部门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存货计价和收益确定。审计师在审计财务报告时,仅考虑期间成本和存货成本的区分,实行这种区分不需要每种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只要总量上正确,细节上有些错误也会抵消,这没有什么关系。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产品生产线扩大了,生产技术变化,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全球性的竞争激烈,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希望企业的管理人员重新考虑是否对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投资。但是,在1920年以后的几十年里,产品的种类和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继续增加。这样,对于精确产品成本的需要和有效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增加了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新的要求。歪曲的产品成本,拖延的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以及短期业绩的计量并不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状况。

(三)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实质与解释思路

总之,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实质上是因为管理会计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为适应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需求而发生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成本会计的产生。从上述分析可知,追溯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根源不在于直接解析当时管理会计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原因,而应解析当时情况下,管理会计为何要向成本会计发展的原因。因为管理会计的这种发展而导致管理会计丧失管理决策的相关性。按本文的理论框架,美国企业管理会计丧失相关性的原因如下:

1.基于知识的解释。

(1)企业生产系统的转变。从企业生产系统看,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生产模式从美国生产模式向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变,美国企业的发展道路从资本积累为主向资本积聚为主的道路转变。由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美国产品市场从过去规模小向规模大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发展,美国的资本市场由于兼并浪潮的发生而呈现出剧烈的竞争,这就导致资本市场强烈要企业提供真实、公平地反映生产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

成本会计的财务报表观点被本世纪中期有限计算能力部分地证明是合理的,由经济学家倡导的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和衡量机会成本的专门研究,用单一产品的例子可能较容易地加以论证和解释。但是由于少数产品决策看起来简单和合理的方法不可能适用于其规模和复杂性已大大增加的企业。对于一个经过复杂多步骤的生产过程、生产千万种产品的企业来说,按经济学家的要求收集、存储和处理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企业组织不愿陷入资料和专门研究的麻烦中,那么采用归集产品成本,并将期间费用分配给成本中心和产品的简单方法是必要的。

(2)企业协调管理系统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现代企业产生,企业分层组织结构和管理职业化成为美国企业协调管理系统的主要特征。随着采用美国模式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部门,当美国模式发展成为大规模生产时,建立了层次组织结构(开始是单一层次,后来是多层次结构)来控制更加复杂的业务活动。为了满足企业增加的控制需求,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分层组织机构便出现了。企业分层组织结构和管理职业化使当时美国经理层拥有了决策权,从而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使用分权化管理体制相伴的对报告(财务报告)的严重依赖,也对公司办公室所有谙熟财务管理方法的经理人员施予了一种激励——这种状况会导致以牺牲长期目标为代价,过分强调短期的财务目标。

(3)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变化。20世纪初,美国企业管理会计是由企业一线人员(如工程师)来完成,但是,自20世纪20年代起,受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影响,美国企业管理会计不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没有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产品信息。

“从1920年起,有关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许多著述,不管是克拉克、爱德华兹和科斯的决策思想,还是近期的运筹学、信息经济学和代理人理论,主要是学术专家所为。为了说明他们的理论,专家们强调在高度简化企业中的简单决策模型,仅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时常只有一个生产步骤等。学术专家用逻辑和演绎方法发展其理论。他们并不尝试研究复杂企业中管理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实务工作者来说,原则同意专业研究者所提出的一切是容易的,但是在他复杂的企业应用这些建议(或方法)却相当困难。学术专家用简单企业来陈述其理论看起来是明智之举,但对复杂的企业来说,这种理论却很难有效和具有相关性。”这就说明:一方面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不再关注企业实践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研究依据不再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数据资料;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实务工作者对管理问题和管理方法的探索和创新缺乏兴趣。理论和实务的脱节导致现存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抑制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决策,而且会鼓励进行错误的决策。

(4)会计教育的变化。会计教育导致成本会计产生的观点在约翰逊、卡普兰(1992)得到充分的肯定。“然而,最终的问题不是谁创造或需要这种非管理性的成本信息,而是什么促使有理性的管理者在组织中自愿采用这种显然没有相关性的信息。” 约翰逊和卡普兰将其归咎于大学会计教育。在对外财务报告需求的强烈影响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理论和实务已经渗透甚至主导着当时的美国大学会计教育。因此,会计人才被灌输的是现代财务报告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而非管理会计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那么,他们必然按照财务会计的要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信息并将其作为管理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

2.基于契约的解释。

(1)企业经营管理契约的变化。①企业的员工选择系统发生了变化,其结果表现在管理会计的生产主体从过去的工程师向会计师转变。②美国企业的员工激励约束系统也从长期激励约束向短期激励约束转变。“许多文章和著作已对美国企业的经理人员鼠目寸光和依靠财务业务以求急功近利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对经理人员的批评不仅来自学术界,而且来自他们本身。”杜楠(Dun)调查了230名企业的主要行政负责人,“他们都是经理委员会的成员……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认为美国企业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而过分注意短期效益。”

从长期激励约束向短期激励约束的转变导致员工从追求为企业增加效益的努力程度向追求非生产性业务的努力程度增加。这些都需要成本会计。

“由于经营管理者获悉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实现投资报偿率目标,所以与管理财务目标有关的一些问题增加了。最初,大约在利润中心和投资报偿率控制实施的数年后,管理者试图通过经营和投资决策去开发新的产品,以增加销售,降低经营成本取得好的绩效。……但是,在这一时期,许多管理者发现,当企业销售下降,却成本上升,毛利锐减和企业的试验室拿不出什么富有创新产品时,通过财务部门的努力,利润和投资报偿率目标仍可实现。管理者发现不仅通过销售较多的产品挣得利润,而且通过一些非生产性活动也能达到同样目标。”

(2)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美国经济主体从家族企业、合伙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到20世纪初,股份制企业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伴随着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公司股东与企业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就成为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由于人是有限理性,人的本能具有机会主义动机和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等原因(缔约当事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证,即使能够验证,也需要花费很大物力、财力和精力,在经济上不划算),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有两种:一是逆向选择问题,签约前当事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二是道德风险问题,签约后当事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层操纵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来达到个人目的。

3.通用契约的变化。

(1)金融行业角色的变化。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企业发展的资金不能仅仅靠自我积累及权益融资,企业必须从金融企业融资,那么,金融企业就拥有潜在的企业所有权。由于金融企业不能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那么,金融企业对企业的外部报表的需求就加大了。

(2)政府角色的变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此,美国政府对经济的策略从自由放任的政策向宏观干预政策转变。1933年执政的罗斯福,在继承胡佛的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基础上推行了宏观干预为主的新政策。因而,政府对企业的对外财务报告的需求就增加了。

“为适应政府部门和税收部门的需要,1900年后对外财务报告也会迅速增加,即使没有其他原因,政府部门也会坚持独立审计。因此,即使没有公证会计师的鼓励,1900年后,为非管理目的而准备财务报告的方法,也有可能使企业保持一个非管理性的账户。”

(3)工人参与企业的管理日显突出。由于家族式资本主义和金融式资本主义中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超出员工的承受程度并为员工所认识,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使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得到了新发展。在罗斯福新政之后,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复兴,美国于1935年通过国家的劳资关系法案。该法案赋予劳动者结成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工会的权力,并要求企业同意集体协商,工人开始对现代工商企业中层经理做出的有关工资、雇用、解雇和工作方面的决策具有影响力。工会也要求企业对外编报财务报表,因其能够作为使工会会员确信自己已得到公司收入中公平的一份的手段。

(4)产品市场的变化。由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美国产品市场从过去规模小,向规模大的国内统一大市场转变,导致美国产品市场的相对稳定,从而导致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信息的需求降低。大规模生产因为有稳定而且大量的需求,从而带来企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产品品种、质量的标准化,产品产量稳定化)。这就导致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对简单化,对差别产品的成品计算的简单化。复杂的管理会计就没有产生的外部需求。而美国的资本市场由于兼并浪潮的发生呈现出剧烈的竞争。剧烈的竞争要求企业规模增加,企业规模增加需要资本市场的繁荣,资本市场的繁荣强烈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公平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

(5)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20世纪30—40年代期间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转变为法定审计,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产生了必须对企业收益表进行审计的客观要求。这一时期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特点: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主要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的;审计报告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税务、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人。

1900年后,由于资本市场、规章性等和所得税问题对公司形成新压力,所以对财务报告的需求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报告因公证会计师审计新的要求对管理企业产生了深远和持续的影响。许多企业需从日趋分散和独立的潜在资本供应者手中筹集资本,为有效开拓企业外部资本来源,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向企业外部提供审计过的财务报表。

(6)社会文化的转变。反映生产经营变化的美国文化也从过去以友谊和家庭为基础的非交易式社会文化转变到不注重个人之间关系的以公平交易为基础的交易式社会文化。这种变化也导致了企业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告来增加人们之间经济往来的可信任的工具。

(7)成本收益比较导致两套体系不能同时并存。从原则上讲,在20世纪初期管理人员并没有为财务会计师和审计师设计成本管理体系。他们能够保持分别为以企业管理为目的和为企业外部报表为目的的两套体系,但是,本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再使这两种平行的体系存在。也许到20世纪20年代,企业的产品生产线比今天企业的产品生产线更集中,所以一些过分简单化的方法对企业歪曲产品成本的影响并不像今天影响那样历害,对成本资料的收集和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及时的报告以控制生产过程是可能的。

四、结论

在管理会计发展史上,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提出了“管理会计丧失管理相关性”。它是指从1914年到1980年之间,美国企业管理会计与美国企业管理丧失管理相关性的一个论断。这实际上是在美国的1914年到1980年之间,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企业因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需求,产生了成本会计,从而造成管理会计管理需求的丧失。

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把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因于大学的会计教育。本文认为,这种归因不仅在逻辑上不成立,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编年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企业性质理论和分工理论出发来构建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构架:企业管理会计的变迁、基于知识的动因和基于契约的动因。

参考文献:

[1][美]H·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S·卡普兰.侯本领,刘兴云译.相关性的遗失:管理会计的兴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西村明.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8,(06):28-31.

[3]胡玉明.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变迁与解释:1949—1999——从一个侧面总结成本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C].2001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2001.

[4]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5]张鸣,刘华.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之研究[J].上海会计,2001,(04):3-5.

[6]余绪缨.管理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经济问题,2005,(5):3-11.

[7]许拯声.成本控制制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美]曼赛·G·布莱克福德.西方现代企业兴起(中译本)[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9]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全国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0][美]乔纳森·派恩.大规模定制(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Luft,Joan L. Fairness,Ethics and the Effect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on Transaction Cos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7,(9):199-216.

作者:许金叶

第2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相关问题浅析

摘 要:文章对目前电力规划设计名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电力规划设计名词相关的标准及存在的问题、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使用的意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编制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的原则,并对目前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规范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名词”)的规范使用,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2016年,国家能源局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詞规范”列入标准制定计划(国能科技[2016]238号)。2017年,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规范》启动编制工作,笔者参与此项工作,现根据参与工作情况,就有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 目前规划设计名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规划设计名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名称不准确,新词无定义,同一词有不同含义等。

1. 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

由于各种原因,在电力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概念有多种称谓或叫法的现象,从事电力规划设计工作的有些同志习惯于一种称谓,有些同志则习惯另一种称谓。例如:“等值网络”又称“等效网络”,“可用容量”又称“可调容量”,“工作容量”又称“工作出力”。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称谓,在电力规划设计的交流和工作中,容易导致误解或歧义,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或造成工作失误。

2.名称不准确

某些词的称谓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其实并不准确,无法反映该词的原有内涵。如“国民经济规划”按照确切的定义应该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就称为“国民经济规划”。而读者一般仅按照字面理解,“国民经济规划”仅指关于经济方面的规划而忽视了社会发展规划,这就造成了对该词的错误理解。名称不准确,将直接造成对名词含义的理解偏差。

3.新词频繁出现而无定义

随着新能源、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电力规划设计名词不断涌现,如“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增量配电网”等,这些名词在现有标准、规范中尚无定义。现存的各种理解或解释,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释义,需要有统一的、权威的、科学的定义。

二 现有电力规划设计名词术语相关的标准及问题分析

目前,有关电力规划设计名词术语的标准类型有国标、行标、企标等。

涉及电力规划设计名词术语的标准,覆盖全行业的名词术语标准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电力名词》(2019)、《电力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97—2018)、《电工术语》(GB/T 2900—2008)、《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1998)、《电力行业词汇》(DL/T 1033—2006)、《标准电压》(GB/T 156—2017)等。

涉及某一专业的电力规划名词术语的标准有:《电能质量术语》(GB/T 32507—2016)、《电能质量术语》(DL/T 1194—2012)、《电力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DL/T 861—2004)等。

另外在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L/T 5729—2016)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NB/T 35061—2015)、《电网运行准则》(GB/T 31464—2015)、《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GB/Z 29328—2012)、《电网调度规范用语》(DL/T 961—2005)等标准中也有对相关名词术语的定义。

经过初步分析、梳理,这些标准中涉及的电力规划设计名词大部分可以引用,如基本术语、常用术语等。但在不同的标准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同一名词在不同标准中,存在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如,“电力系统”一词,在《电力名词》(2019)中定义为:“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的系统。”[1]而在《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及配电 通用术语》(GB/T 2900.50—2008)中定义为“发电、输电及配电的所有装置和设备的组合。”[2]两者定义有差别,需要统一进行定义。

有些名词没有定义。如在《电力行业词汇 第2部分:电力系统》(DL/T 1033.2—2006)中,许多列入该标准的名词没有定义,例如“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中性点辅助变压器接地系统”[3]等 。没有定义,势必影响对名词的准确理解。

另外许多名词没有收录到现行标准中,如“报装容量”“电动机负荷”等。这些名词在电力规划设计中经常使用,没有准确定义将影响对名词的理解。

随着新能源、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出现的许多名词还没有收录到现行标准中,如“化学储能”“铅酸电池储能”“柔性直流输电”等。这些新名词需要有统一的定义。

三 规划设计名词规范使用的意义

1.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非常重要,是一项基础性、支撑性系统工程

科技强国建设需要规范化的科技名词体系作支撑。科技信息的传输和共享、科技知识的协同和管理、科技成果的交流和传播,都需要以科学规范的科技名词体系为基础。数字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都离不开专业化、规范化、结构化的科技名词。[4]

2.建设电力强国需要规范化的规划设计科技名词作内容和数据支持

电力规划设计工作是电力工业发展的龙头,而电力规划设计名词的规范化使用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避免名词的误用、错用,提高电力规划设计工作中沟通和交流的工作效率,为建设电力强国提供强大正确的内容和数据支持。

3.“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规范化的科技名词作语言工具

当前,我国电力规划设计企业已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各项电力工程建设中,正确使用规范的电力规划设计名词是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合作的重要的语言资源,建立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对于开展国际电力合作交流、拓展国际电力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促进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和电力强国而奋斗。

四 編制规划设计名词规范的原则

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5],在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编制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定名的原则

(1)单义性原则

一个概念仅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称。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应确定一个名称为正名(规范名),其他为异名。异名主要包括“全称”“简称”“又称”“俗称”“曾称”。多个概念使用同一个名称时,应当根据不同的概念分别确定不同名称,以客观、准确地表达概念。

(2)科学性原则

定名应当准确表达单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定名应当注重其学术性,尽量避免借用生活用语。

2.定义的原则

定义要反映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定义对概念的描述必须明晰、准确、客观、符合逻辑。定义要言简意赅,只需描述概念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外延。

3.词条引用的优先顺序

原则上遵循以下顺序: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文件>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名词>行业标准>地方政府文件、行业协会文件、企业标准。

根据法律、法规及各种标准的法律、标准位阶的高低,来确定词条引用的优先顺序,可以避免同一名词在不同标准中出现所引起的混乱问题。

五 目前电力规划设计名词规范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规范编制工作大纲的要求,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规范可分为:

(一)社会类名词、(二)能源类名词、(三)环境与气候类名词、(四)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名词、(五)系统类名词、(六)安全稳定控制类名词、(七)经济类名词、(八)发电环节名词、(九)输变电环节名词、(十)配电环节类名词、(十一)用电环节类名词、(十二)继电保护类名词、(十三)自动化类名词、(十四)通信类名词、(十五)信息类名词、(十六)电力经济类名词、(十七)电力市场类名词。

工作组现已完成了初稿的编制工作,并经过第一次专家咨询会的评估,现正在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准备完成征求意见稿。

六 结 语

目前,在电力规划设计名词的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现有电力规划设计名词术语相关的标准也出现了定义不一致或有部分名词未定义等问题。启动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规范》的编制工作,对进一步规范电力规划名词的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可以预期,随着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规范》的正式颁布实施,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名词的规范使用一定会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我国向电力强国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术语在线.电力名词[EB/OL].[2020-03-29]. http://www.termonline.cn/list.htm?k=%E7%94%B5%E5%8A%9B%E7%B3%BB%E7%BB%9F.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900.50-2008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及配电 通用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L/T 1033.2-2006 电力行业词汇 第2部分:电力系统[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白春礼.坚持创新开放协同 高质量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白春礼主任在2019 年度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科技术语,2019(2):5-7.

[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修订稿)[EB/OL].(2015-12-28) [2019-10-02].http://www.cnctst.cn/sdgb/sdyzjff.

作者:贾岩

第3篇:保险合同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相关法律问题探析

2012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资助项目

[摘要]本文对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内涵、起源、理论依据作了相关介绍,并对该规则在我国的沿革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紧抓新保险法这一切入点,详细论述了新保险法对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存在的困境,旨在提出合理并符合中国实际的保险合同法的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完善中国保险法的立法与实践。

[关键词]疑义利益解释规则 保险合同 新保险法 合理期待原则

一、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内涵、起源及理论依据

(一)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内涵

保险合同解释规则中的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又称不利解释规则、反立约人原则。此原则中的“疑义”是指保险合同条款存在模糊或分歧的情况使人产生疑惑无法确定条款的准确含义,“利益”是指投保方的利益,即有利于投保方的意思,综合起来,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基本含义就是“保险单用语可以做出两种解释的情况下,应当依照最不利于保险人的方式解释。”

(二)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起源

1.疑义出现的必然性

保险合同需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签订后会有存在疑义的地方,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无法避免的。理论上,根据语言学的理论,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和人类思维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矛盾;实践中,“语言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具有适应能力的,常常充满着歧义的表达工具。某种表达方式的意义,可能随着它所处的上下文不同、它所指的不同情况以及说话者所属的阶层所独有的表达特点,而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是作为表达工具的语言的本质特性。”韩世远也曾经说到由于当事人因文化水平的局限和法律知识的欠缺往往在合同中用词不当,使双方的真实意思难以准确表达。因此换一个缔约者,换一个时代,换一个角度对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的理解和使用都会不一样。

2.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理论溯源

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最早源于罗马法的“有疑义应为表意者不利之解释”的原则,后慢慢为法学界所接受,有法谚“用语有疑义时,应对使用者为不利益的解释”。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最初产生的目的是将起草不清的法律后果归于起草人,以督促其认真起草合同。古罗马法学家的契约规范上写到:“内容含混或书写不清的简约不利于卖方和贷方,因为他们在起草简约时本应该书写得更清楚。”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在产生之初并不是保险法的专属规则,而是普遍合同法的一种解释规则。疑义利益解释规则进入保险合同法源于英国1537年的一个著名的判例:公历1536年6月18日承保海上保险的查理德·马丁将其业务扩大到人寿保险,并为其嗜酒的朋友威廉·吉本保人寿险,保额2000英镑,保险期限12个月,保费80英镑。吉本于1537年5月29日死亡,受益人在索赔时,受益人和保险人对“月”字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保险人马丁称吉本所保的12个月系以阴历28天计算,保单于公历5月20日到期。而受益人则认保单应按公历计算,保险事故发生于有效期内。最后法院判决作了有利于被保险人一方的解释,认为保险事故并未超过保险期限,保险人应承担保险责任。从此之后,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便成为了保险合同解释规则的一大特色,并广泛应用于其他定式合同中,为各国所采用。

(三)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理论依据

1.格式合同说

根据合同法第39条,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事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保险合同多采取格式条款的方式出现。保险合同的格式化使得保险交易更加迅速、便捷,这无疑是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同时格式化限制了合同自由原则,这又使得格式合同具有消极的影响。有学者甚至认为格式条款的出现导致了“契约的死亡”。一方面,保险合同事先拟定,较少体现投保人的意志。另一方面,在一方当事人契约自由受限制的情形下,很容易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有利于己,不利于对方的条款,投保人只能做出接受或不接受的选择,无法与保险人讨价还价。

2.专业技术说

正如学者哈罗德所言:“保险发展成为具有极高技术性的商事行为贯穿了几个世纪,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史诗。”保险合同发展至今,越来越多地涉及金融、政治、法律、高新科技等领域,合同中使用专业术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同时,保险合同的制定还综合运用了概率学和数理统计等多种学科方法。保险合同的较强的技术性、高度的专业性能够保证保险合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投保人缺乏相关保险专业知识,而保险合同中的术语也并不能被普通投保人完全通晓。这在客观上便有利于保险人,而不利于投保人。

3.弱者保护说

从深层次的含义来看,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是法律公平原则的体现。在私法领域中,合同双方的地位平等,法律追求的是实现公平正义,在现代社会法律更强调实质公平而非形式公平,给弱者予以特殊保护成为了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从格式合同说来看,格式合同是牺牲了投保人的部分利益为代价的,使其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从专业技术说来看,投保人难以明了保险合同中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时保险人甚至故意含糊其辞,使得受益人索赔时存在诸多问题,处于弱势地位。如小哈罗德所说,投保人交易能力严重不对等包括:(1)交易力量悬殊。保险行业具有极强的垄断性,在保险人处于强势一方的情形下,合同自由的精神无法得到全面体现。(2)交易信息不对称。保险人制定的专业保险合同很难被普通投保人通晓,交易信息极度不对称。为弥补信息不对称的弊端,救济弱者,尽可能的平衡相对方的利益,有利于投保人一方的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便成为了共识。

二、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实践

由于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强大的理论依据和对弱者的倾斜性保护,使得该原则在诞生之后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两大法系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也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一)英美法系实践

在英美法系中,以英国和美国的合同解释原则最为典型,他们主张表示说,即在合同解释时更加注重探讨合同条款的文字意思。由此,在英美法系产生了许多富于技术性的解释规则。

在英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解释规则,保险单用语可由其上下文确定其含义原则;如书写条款的效力优先于印刷条款的效力原则;尽量采用合理解释原则等。英国更加注重从技术性层面进行合同解释,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只是作为其中一种解释方法而非唯一解释方法予以应用。

相比英国而言,美国则在理解合同条款字面含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保险合同的性质、合同目的的探讨,提出发展了公平解释原则、禁止反言原则、合理期待原则、弃权原则。

(二)大陆法系实践

大陆法系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他们强调对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约时真实意思的理解。大陆法系具有较完整的法典,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在各国的法典中也有所体现。如德国1976年《一般契约条款法》第8条规定“一般契约条款之内容有疑义时,条款使用者承受不利益。”《法国民法典》第1162条也有类似规定“契约有疑义时,应作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于债务人的解释。”

大陆法系虽未对保险合同规定相对独立的解释制度,但是也确立了一些原则,如诚实信用解释原则、意图解释原则、整体解释原则、习惯解释原则、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大陆法系,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也只是作为一般性原则的补充原则来进行适用。

三、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在我国的沿革

解放前,中国曾进行过一些保险的立法工作,由于政局不稳,没有相应的执行措施,所以大部分没有真正的实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先后颁布了一些单项的保险法规。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保险法》,这是建国来中国的第一部保险基本法。采用了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保险业法和保险合同法为一体的立法体例,是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保险法律。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在其中有所体现。现行《保险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的,对疑义利益解释规则进一步完善。

(一)1995年保险法规定的疑义利益解释规则评析

1995年保险法在第31条中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这一条款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法定化,对保护投保人一方的利益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因为其叙述过于简略,在我国的实施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所以这一条款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在实际操作中备受争议。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扩大到一切条款的争议。条款存在“疑义”和条款存在“争议”是两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前者指双方对合同条款的具体含义存在异议,而后者不仅包括前者的内容,还包括在合同条款含义清晰的情况下,双方对合同的适用等问题产生的分歧。95年保险法第31条在适用中,常常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用于解决合同条款的具体含义不存在争议的其他争议。

2.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扩大到适用于一切合同条款类型。根据前文已阐述的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法理依据,该规则只适用于格式条款,但是95年保险法将其适用扩到一切“保险合同条款”显然有悖于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保护弱者、平衡利益的初衷。

3.使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具有优先适用性,有时甚至成为唯一的解释规则。保险合同与普通合同是种属关系,所以普通合同的一般性解释原则也理应适用于保险合同。根据大陆法系的相关理论,保险合同的解释规则还包括:意图解释原则、有效解释原则、目的解释原则、习惯解释原则、整体解释原则等。但是在95年保险法第31条适用的过程中,并未明确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在法律解释中的位阶,其往往超越了其他解释规则优先适用,有时甚至排除了合同解释的其他原则和方法,单一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对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误用和滥用,不仅助长了不诚信的风气,而且容易使被保险人产生侥幸心理,故意曲解保险条款,这样不仅损害了保险人的部分利益,还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

(二)2009年保险法对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完善

新《保险法》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对于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完善是新法修订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法第30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四、新保险法中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及面临的困境

(一)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

新保险法对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做更加全面的规定,特别对其适用进行了严格的条件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对象。根据新法,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对象只能是“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合同”。进一步明确了只有在存在格式条款的前提下才能运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而非一切条款类型均可以适用。这与我国《合同法》第41条的立法精神是相一致的,密切了法律之间的衔接。同时这一条文中还限定了格式条款的提供人只能是“保险人”,说明对于国家保险管理机关制定的保险条款不能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

2.适用范围。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范围是“合同条款争议”,并不包括所有因合同引起的纠纷。在实际情况中,引起双方当事人纠纷的情形很多,不仅包括由合同条款引起的争议,还包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义务纠纷等情况。新保险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适用的范围,将其严格控制在“合同条款争议”范围内。

3.适用前提。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前提有两个:其一,该规则是在通常解释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予以适用的。新保险法简单地规定了法律解释规则的适用位阶,很明显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与通常解释原则相比是处于第二位的。从这个角度看,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是一种补充性的解释规则。其二,疑义利益解释规则适用于保险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情况下。这一规定意味着保险条款的解释单一,而仅仅是由此产生的结果存在争议的纠纷不能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

(二)疑义利益解释规则面临的困境

正如前文所述,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因其强大的法理依据和对弱者保护的悲悯情怀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昔日的适用情形如今已经悄然改变,看起来无懈可击的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也出现了困境。

1.理论困境

(1)格式合同说。在主流理论里,格式合同说被看作是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首要依据。一般认为保险合同大多情况下是格式合同,而格式合同是由保险人一方独自确定的,未与被保险人协商,其中可能会存在损害被保险人一方利益的情形。但是这个理论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保险合同经过双方的协商,是否能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即使保险合同经由双方商定,保险人依然可以利用其优势地位在谈判的过程中签订有利于自己的条款。所以仅仅依据格式合同的理论,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是站不住脚的。

(2)专业技术说。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保险合同自身的专业性使得合同条款难以被普通的被保险人理解,使之无法真正理解条款内容而违背自己的意愿签订合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投保人也对保险业务略知一二,不至于到被忽悠的地步,同时投保人也可以聘请专业律师来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并且现在的部分投保人是以公司或集团的形式出现的,它们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并不一定在保险合同的签订过程中由于保险合同的专业性而处于弱势,相反还极有可能处于优势地位。进一步说,只是因为被保险人自己的知识不足而对其给予特殊保护在逻辑上是解释不通的。所以,专业技术说的理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实践困境

(1)“争议”不易界定。在实践中,保险合同条款出现争议在所难免,但是什么样的“争议”才是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所要解决的呢?这个在实践中很难界定,容易出现合同当事人一方认为合同没有疑义,但另一方当事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主张合同条款有疑义的情况。有的被保险人甚至为了谋求利益而钻法律的空子,使得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成为部分人不法行为的合法借口。

(2)法律解释的位阶依然不明确。在新保险法中,强调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是在通常解释无法得出一致结论时才能适用,理论上是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当成第二位的解释规则,但是实际上新保险法并未准确定义“通常解释”的内涵和外延,使得“通常解释”形同虚设,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仍然没有规范的法律解释的位阶,各种法律解释的顺序和运用仍处于混乱状态。

(3)被保险人强势时能否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就如同前文对弱者保护理论的质疑,在实践中除了传统的格式保单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公司、保险经纪人、风险管理人、律师等参与的保险合同,在双方的地位相同或者说被保险人一方的力量更强大的情形下,一味地侧重保护被保险人一方的利益的行为显然是欠妥的。

(4)笔误的情形能否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在实践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比较出名的案例:某一机动车保险条款规定:由于火灾造成的车辆的损失,有保险人负责赔偿。自然、明火烘烤造成的损害,保险人不予以赔偿。但是在此案中“自然”是笔误,实为“自燃”。现代社会,合同往往借助电脑完成,出现笔误的几率更高。在此情形下,恐怕就不能仅根据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做出有利于被保险人一方的解释了。

五、我国保险合同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疑义利益解释规则在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中不可或缺,但其现有规定无法妥善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其相关规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新法颁布不久,笔者建议在司法解释、最高法回复中进一步完善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适用规范。

(一)对“争议”的界定出台相关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有人喜欢在“争议”上下文章,将本来清晰的合同条款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新解释,这样极易导致滥诉,进而浪费司法资源。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建议将保险法第30条中的“争议”限制在对合同条款含义本身的争议,如果合同条款的含义唯一,只是双方当事人对条款的适用等问题存在争议的话,则不宜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

(二)明确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

各种法律解释原则之间存在着一种渐次适用的位阶关系。如Clarke先生所说: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一直是合同解释标准的第二位选择,只有在其他解释方法无法领会合同用于的含义时才能适用”。新保险法虽然体现出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第二位适用的位阶关系,但是对其他解释规则与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具体关系却没有阐释清楚,这意味着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司法不一致。在实践中还容易导致将其他的解释原则都归于“通常解释”而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束之高阁。

(三)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时适当考虑被保险人的类型

有的学者持“肯定说”,认为保险合同仍是由保险人自己制定,发生争议的特定用语未经协商,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运用与被保险人是否处于弱势地位无关。而且同一份保险合同又可能被销售给不同的被保险人,法院根据不同的被保险人适用不同的解释将会导致司法裁决的不一致。而持“否定说”的学者则认为“被保险人是一个贸易或商业实体,从而可能对保险合同及其法律含义十分内行的情况下,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不应再适用”,因为“他们对保险市场甚为熟悉并拥有相对平等的谈判实力”。笔者认为不应将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交易地位作为疑义利益解释规则适用时的前提,但是在适用是还是应当适当考虑被保险人的类型。若被保险人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确实处于强势地位,则在运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时更应注意平衡双方利益。

(四)明确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时双方所负的举证责任

在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时,如果仅仅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承担举证责任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样将不利于真正弱势的被保险人利用此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照学者张儒芳的观点,笔者认为在举证责任分配时至少应该考虑两个因素:其一,双方当事人取得证据的难易程度;其二,当事人的诚信度。

(五)对英美法系合理预期原则的借鉴

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院所倡导的合理预期原则理论(the Doctrine of Expectation)作为一种新兴的,强调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思潮逐渐兴起,并最终确立为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理期待原则在保险法中主要是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满足被保险人合理期待的法律理念,即当保险合同当事人就保险合同的内容的解释发生争议时,应以投保人对合同缔约目的的合理期待为出发点对保险合同予以解释。合理期待原则突破的了传统的疑义利益解释规则,例如其在保险条款不存在争议的情况也可适用,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虽然合期待原则容易导致合理的尺度难以把握、法官权利的滥用、法律裁决的不一致等问题,但是合理期待原则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笔者认为合理期待原则在中国的适用可以为其限定适用前提,即在尊重保险合同其他解释原则的情况下,如果适用疑义利益解释规则无法使双方利益达到真正平衡,则可以采用合理期待原则探求保险合同缔约的真实目的,从而对保险合同条款作出最公正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德]卡尔·拉伦茨,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下册)[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6页.

[2][意]桑德罗、斯奇巴奇选编,丁玫译.民法大全选择[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3][英]哈罗德·A·特纳,李学锋 等译.海上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4]李玉泉.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5]李秀芬.论保险合同疑义利益解释原则[A].法学论坛.2008年1月第1期(第23卷,总第25期)。

[6]张德芳、张胜利.“保险合同的有利解释原则”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J].上海保险.2006年第8期.31-34页.

[7]耿宁洁.保险法合理预期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作者:余俊缘 黄方 简增 刘俊杰

第4篇:常用安全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1.有感领导:各级领导通过带头履行HSE职责,模范遵守HSE规定,以自己的言行展现对HSE工作的重视,让员工真正看到、听到和感受到领导在关心员工的安全,在高标准践行安全,使员工真正感知到HSE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HSE工作的示范性,感悟到自身做好HSE工作的必要性,进而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自觉执行HSE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安全环保氛围。

2.直线责任:上级领导直接而全面地对分管部门、下属单位(或个人)进行组织、协调、领导、指挥和控制的一种方式。直线责任者肩负着对履行职责的全体人员、全部过程全面负责,其核心是落实“谁管工作,谁管安全”。

3.属地管理:对属地内的管理对象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属地主管即属地的直接管理者。包括员工对自己岗位涉及的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环保负责,对区域内设备设施、工作人员和施工作业活动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的领域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

4.三交一封:交通管理中节假日交车辆钥匙、交行车证、交准驾证,定点封存车辆。

5.三基: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工作,提高员工基本素质。 6.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7.安全生产三同时: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8.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9.三不动火:无合格的动火票不动火、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动火、监火人不在场不动火。

10.三停四查:“三停”即通过险路桥前停车观察路况、通过城市前停车整理车容车况、遇有行车安全障碍的停车排除事故隐患;“四查”即途中停车检查车辆轮胎气压是否正常、检查车辆转向、制动等部位是否灵敏安全可靠、检查车辆指示信号是否有效、检查货物是否捆绑牢固。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

11.三级安全教育: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安全教育。

12.井下低压安全供电三大保护:接地保护、漏电保护和过电流保护。

13.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4.四个来源:安全源于设计、源于责任心、源于质量、源于防范。

15.四全监督管理原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16.承包商五关:资质关、HSE业绩关、队伍素质关、施工监督关、现场管理关。

17.五个杜绝:杜绝重大井喷失控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工业生产火灾爆炸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工业生产亡人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职业病危害事件。

18.五项落实:事故隐患整改实行防范措施、责任、人员、资金和时间五个关键要素落实。

19.冬季八防:防火、防爆、防井喷、防油气泄漏、防交通事故、防滑、防坍塌、防冻凝。

20.六大禁令: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21.HSE九项原则:

一、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

二、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

三、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

四、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

五、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六、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

七、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八、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

九、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22.十字方针: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 23.十防:防油气火灾爆炸、防触电、防雷击、防高空坠落、防淹溺、防中毒中暑、防倒塌、防重大人身伤亡交通事故、防井喷、泄漏污染。

24.生产受控:是指生产过程中,管理、运行到岗位操作等全过程受到控制。生产受控应做到生产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即持续改进。

25.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从性质上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26.本质安全: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27.特种设备:是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28.重大危险源: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以及其他存在危险能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29.危险区域:有或可能会积聚大量易爆气体-空气混合物,以致在制造和使用电气设备时有必要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为0类、1类和2类危险区域。

30.非常规作业:临时性的、缺乏程序规定的作业活动,包括: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管线打开、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挖掘施工、大型设备吊装等。

31.作业许可:对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工作程序或操作规程未涵盖的非常规作业,事前开展作业危害辨识,提出作业申请,验证作业安全措施,并最终获得作业批准的一个过程。

32.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一种可用于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价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用于探明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及其原因,寻求必要对策。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可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的后果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33.启动前安全检查:在工艺设备启动前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确认,并将所有必改项整改完成,批准启动的过程。

34.工艺设备变更: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35.上锁/挂牌:当设备或工具在保养或清洁时,动力被切断并且设备或工具不能移动.所有的能源(电,液压,气压等)关闭。目的为确保在机器旁工作时无人受伤。上锁即要确保一旦设备关闭能源,设备就保持在安全状态。上锁有助于预防人员不慎开动设备造成伤害或死亡。 36.安全文化: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

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内重要性尤为突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37.目视化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视觉来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

目视化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目视管理的目的: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看得见的管理、自主管理、自我控制。

38.HSE需求性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HSE相关知识、技能而为在岗员工安排的培训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在岗员工的HSE知识和意识,强化在岗员工的HSE技能。

HSE需求性岗位培训的特点是针对性、实用性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培训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使员工进入角色;就地取材,便于操作;培训对象已具备一定HSE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员工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

39.分散控制系统(DCS):一种控制功能分散、操作显示集中、采用分级结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目的在于监控及管理一个生产过程或一个工厂。

40.紧急关断系统(ESD):当生产过程出现紧急情况时,在允许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及时发出连锁保护信号,对现场设备进行有效保护。

41.火灾与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F&G/FGS):简称为火-气系统。对生产区内火灾、气体泄漏、或其他重大事件进行手动/自动检测报警,根据报警所在区域和报警级别,连锁关断部分或全部工艺流程,并完成对场内消防设施(泡沫灭火系统、消防冷却水系统)的控制。

42.安全仪表系统(SIS):基于生产过程的安全目的而配置的测控仪表及控制系统。

43.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对气田所属站场、气体处理厂的工艺参数进行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使全气田进行统一的生产运行管理。 44.逃生通道:是指发生火灾的时候供人员逃生用的通道。平时不许堵塞,有应急照明灯和消防指示灯。

45.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46.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救援的特点:迅速、准确、有效。

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危害区域的其他人员;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险、危害进行监测、检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维护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明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47.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48.风险评估: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49.“54321” 工作思路:即按照“五抓好、五突出”的整体思路,进行四次事故案例教育活动,确保三年安全环保隐患治理成效,开展两次HSE管理体系审核,落实《集团公司生产安全事故与环境事件责任人员行政处分规定》。

50.安全八大风险和环保六大风险:指集团公司在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大型储库、油气管道、海上作业、油气销售、交通运输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八个方面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风险,以及安全事故次生灾害、危化品泄漏、油气泄漏污染、放射源火工品散失、环境违法、三废排放等六项引发重大环保事故的因素。

51.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接待和陪同,直插基层、直奔现场。

第5篇:常用安全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1.有感领导:各级领导通过带头履行HSE职责,模范遵守HSE规定,以自己的言行展现对HSE工作的重视,让员工真正看到、听到和感受到领导在关心员工的安全,在高标准践行安全,使员工真正感知到HSE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HSE工作的示范性,感悟到自身做好HSE工作的必要性,进而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自觉执行HSE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安全环保氛围。

2.直线责任:上级领导直接而全面地对分管部门、下属单位(或个人)进行组织、协调、领导、指挥和控制的一种方式。直线责任者肩负着对履行职责的全体人员、全部过程全面负责,其核心是落实“谁管工作,谁管安全”。

3.属地管理:对属地内的管理对象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属地主管即属地的直接管理者。包括员工对自己岗位涉及的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环保负责,对区域内设备设施、工作人员和施工作业活动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的领域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

4.三交一封:交通管理中节假日交车辆钥匙、交行车证、交准驾证,定点封存车辆。 5.三基: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工作,提高员工基本素质。 6.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7.安全生产三同时: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8.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9.三不动火:无合格的火票不动火、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动火、监护人不在场不动火。 10.三停四查:“三停”即通过险路桥前停车观察路况、通过城市前停车整理车容车况、遇有行车安全障碍的停车排除事故隐患;“四查”即途中停车检查车辆轮胎气压是否正常、检查车辆转向、制动等部位是否灵敏安全可靠、检查车辆指示信号是否有效、检查货物是否捆绑牢固。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

11.三级安全教育: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安全教育。 12.井下低压安全供电三大保护:接地保护、漏电保护和过电流保护。

13.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4.四个来源:安全源于设计、源于责任心、源于质量、源于防范。

15.四全监督管理原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16.承包商五关:资质关、HSE业绩关、队伍素质关、施工监督关、现场管理关。

17.五个杜绝:杜绝重大井喷失控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工业生产火灾爆炸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工业生产亡人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职业病危害事件。

18.五项落实:事故隐患整改实行防范措施、责任、人员、资金和时间五个关键要素落实。 19.六大禁令: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20.冬季八防:防火、防爆、防井喷、防油气泄漏、防交通事故、防滑、防坍塌、防冻凝。 21.HSE九项原则:

一、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

二、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

三、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

四、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

五、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六、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

七、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八、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

九、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22.十字方针: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

23.十防:防油气火灾爆炸、防触电、防雷击、防高空坠落、防淹溺、防中毒中暑、防倒塌、防重大人身伤亡交通事故、防井喷、泄漏污染。

24.生产受控:是指生产过程中,管理、运行到岗位操作等全过程受到控制。生产受控应做到生产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即持续改进。

25.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从性质上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26.本质安全: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1 27.特种设备:是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28.重大危险源: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以及其他存在危险能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29.危险区域:有或可能会积聚大量易爆气体-空气混合物,以致在制造和使用电气设备时有必要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为0类、1类和2类危险区域。

30.非常规作业:临时性的、缺乏程序规定的作业活动,包括: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管线打开、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挖掘施工、大型设备吊装等。

31.作业许可:对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工作程序或操作规程未涵盖的非常规作业,事前开展作业危害辨识,提出作业申请,验证作业安全措施,并最终获得作业批准的一个过程。

32.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一种可用于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价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用于探明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及其原因,寻求必要对策。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可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的后果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33.启动前安全检查:在工艺设备启动前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确认,并将所有必改项整改完成,批准启动的过程。

34.工艺设备变更: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35.上锁/挂牌:当设备或工具在保养或清洁时,动力被切断并且设备或工具不能移动.所有的能源(电,液压,气压等)关闭。目的为确保在机器旁工作时无人受伤。上锁即要确保一旦设备关闭能源,设备就保持在安全状态。上锁有助于预防人员不慎开动设备造成伤害或死亡。

36.安全文化: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

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内重要性尤为突出。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37.目视化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视觉来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

目视化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目视管理的目的: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看得见的管理、自主管理、自我控制。

38.HSE需求性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HSE相关知识、技能而为在岗员工安排的培训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在岗员工的HSE知识和意识,强化在岗员工的HSE技能。

HSE需求性岗位培训的特点是针对性、实用性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培训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使员工进入角色;就地取材,便于操作;培训对象已具备一定HSE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员工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

39.分散控制系统(DCS):一种控制功能分散、操作显示集中、采用分级结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目的在于监控及管理一个生产过程或一个工厂。

40.紧急关断系统(ESD):当生产过程出现紧急情况时,在允许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及时发出连锁保护信号,对现场设备进行有效保护。

41.火灾与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F&G/FGS):简称为火-气系统。对生产区内火灾、气体泄漏、或其他重大事件进行手动/自动检测报警,根据报警所在区域和报警级别,连锁关断部分或全部工艺流程,并完成对场内消防设施(泡沫灭火系统、消防冷却水系统)的控制。

42.安全仪表系统(SIS):基于生产过程的安全目的而配置的测控仪表及控制系统。

43.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对气田所属站场、气体处理厂的工艺参数进行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使全气田进行统一的生产运行管理。

44.逃生通道:是指发生火灾的时候供人员逃生用的通道。平时不许堵塞,有应急照明灯和消防指示灯。

45.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46.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救援的特点:迅速、准确、有效。

2 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危害区域的其他人员;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险、危害进行监测、检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维护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明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47.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48.风险评估: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49.“三防四责” “三防”构筑“三道防线”是指:以实现油气泄漏监控、预警、抢险为主要功能,重点设置以泵为核心的系统参数预警报警,阀门远程紧急截断,重要河流建设预防性基础设施三道防线。 厂级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联合站以下敏感区域输油泵远程监控、预警报警,经站控系统紧急停泵; 第二道防线:敏感区域油区输油管线截断阀远程紧急截断; 第三道防线:水源地和主要河流的支流建设应急抢险拦油设施。

油气泄漏防治的“四级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厂、作业区(大队)、井区(小队)、生产岗位四个责任层级的油气泄漏防治的“四级防控”是:生产岗位第一级巡查防控,井区(小队)第二级管理单元区域防控、作业区(大队)第三级属地防控,厂(处)第四级重点要害防控。建立完善、系统的油气泄漏综合防控体系。

50. 三加强:加强司驾人员的管理、监督、考核,加强道路整修维护,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和检验

51.六控制:控制车辆夜间运行、控制雨雪天气车辆运行、控制车辆运行路段、控制车辆运行周期、控制车辆运行速度、控制长途车辆的调派;

52.九禁止:禁止驾驶员饮酒、禁止无路单行车、禁止私自换驾、禁止非生产用车、禁止车辆带病运行、禁止非驾驶人员驾驶车辆、禁止驾驶员行车过程中接打手机,禁止驾驶员行车过程中吸烟,禁止车辆超员超载

53.安全环保“331”工程,即:在技术层面,推行壳牌风险评估工程、隐患排查工程、事故控制工程;在管理层面,推行责任落实工程,监督监管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在体系层面,推行责任评估和考核。

54.长庆油田公司HSE承诺:长庆油田分公司一贯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是本公司的核心工作之一。为“奉献能源、创造和谐”,获得和保持良好的HSE绩效,我们郑重承诺:

① 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目标。

② 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健康、安全与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

③ 优化资源配置,为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资源支持。

④ 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增强全员健康、安全、环保意识。

⑤ 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行清洁生产,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⑥ 各级最高管理者是HSE管理第一责任人,HSE表现和业绩是奖惩、聘用人员及选择承包商的重要依据。

⑦ 实施HSE培训,建立与维护长庆油田公司HSE特色文化。 ⑧ 向社会坦诚公布我们的HSE表现和绩效。

长庆油田公司所有员工、承包商和供应商,都有责任维护本公司对健康、安全与环境做出的承诺。

55. “54321” 内涵解读

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形势总体稳定,但基础不牢,风险依然大量存在。当前,集团公司生产建设和生产经营任务十分繁重,下半年安全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要求和全国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的部署,各企业要通过查隐患、促整改、强基础、防事故,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汛期,也是雷电高发期,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制定加强HSE管理工作的措施,切实解决和消除威胁安全生产的各类隐患,确保生产经营有序进行。下面,结合当前形势,简要阐述一下搞好安全环保工作的一点想法:就是要按照五抓好、五突出的整体思路,推广四次事故资源分享活动,确保三年隐患治理成效,开展两次HSE体系审核,落实一个《行政处分规定》,概括为54321。

“5”:是指五抓好、五突出,这是总体要求。具体包括:

抓好监督管理,突出一个“严”字。当前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仍处于严格监督管理阶段,这个阶段靠的是制度和监管,强调的是约束、控制和事后的处理整治。抓安全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要持之以恒地突出抓好一个“严”字,“严”是安全监督管理的灵魂。要按照“安全工作想不到就是失职,

3 做不到就要问责”的理念,坚持关口前移抓防范、坚定不移抓严管,做到刚性制度、刚性落实、刚性考核。同时,要强化超前控制,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危害辨识、隐患控制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为现代的主动、主导、超前的安全管理,真正体现预防为主。

抓好制度建设,突出一个“责”字。企业安全管理既靠理念思想引导,又要靠规章制度来约束,两方面相辅相承,才能确保安全管理符合客观规律。要用制度规范企业安全管理行为,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目标管理、决策执行、考核奖惩、整改提高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把安全考核激励机制的落实贯穿于各项机制运作的全过程,使各个层面达到有岗必有责,有责必有标,有标必量化,量化必考核,考核必奖惩,从整体上提升公司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抓好治污减排,突出一个“硬”字。治污减排是硬任务、硬指标,要硬考核、硬兑现。去年集团公司主要污染物总量四项指标“两升两降”,为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要贯彻落实国资委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环保部的要求,制定《污染减排考核办法》和《污染减排审核规范》,采取优化生产运行、加快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多种有效措施控制增量、加大减量。将污染减排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和高级管理人员和任期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污染减排审核,并进行通报和实行严厉的问责。

抓好隐患治理,突出一个“细”字。安全环保隐患具有多样化、隐蔽性、再生性和次生性等特征,需要利用系统安全理论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排查和辨识。要按照“从上向下查隐患,从下向上查责任”的思路,围绕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细致查找各单位在工艺流程、现场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深层次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的体制机制。要细化措施,严格执行排查、整治和验收三个步骤,强化重大隐患“一人负责、一份方案、一套措施、一笔资金”的四条举措,筛选治理难度大、危险程度高的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隐患,加大协调力度,合力推进整改。

抓好教育培训,突出一个“实”字。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手段和技巧,往往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不佳。要以实际、实用为原则,探索为各级管理者设计和提供针对不同领导岗位的安全培训,比如如何依据上级的安全目标来制定和实施具体安全计划,如何进行双向性的安全检查和与员工沟通,如何进行安全事故调查和措施执行跟踪,如何应用安全检查资料分析所在部门的安全状况和预测安全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建立各级领导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估体系,明确接受安全管理培训和通过安全管理能力评估是各级管理层能否担当职务的重要条件。

为实现以上总体目标,计划采取以下四项保障措施,概括为4321:

“4”是指开展四次事故资源分享活动。出现事故是不幸的,轻易忘掉事故是更大的不幸;智者用教训避免事故,愚者用事故换来教训。我就是要通过多频次地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活动,用反面典型、事故案例、血的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让事故教训震慑人心,触动

“3”是指抓好三年隐患的治理。对安全环保隐患治理项目要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实施分级挂牌督办,加强对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督查、效能监察和资金监管。下半年的审核要对隐患治理的落实、效果以及专款专用情况进行检查。在专业分公司层面上要积极组织协调,在技术推广、资源利用和整治标准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2”是指抓好两次HSE体系审核。组织开展下半年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审核要突出基层现场的HSE管理要求,继续完善具有各个专业公司特色的体系审核大表,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科学的审核方案,进一步明确审核标准和审核重点内容,使审核工作覆盖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道工序,促使相关企业将体系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融合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去。

“1”是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生产安全事故与环境事件责任人员行政处分规定》。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取决于责任的落实,责任的落实在于责任追究的落实。要严格执行本次下发的《行政处分规定》,真正解决由谁负责、负责什么以及怎样负责这三个基本问题,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及法律等多种手段,对违法作业要从重从快处理,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严防有制度不执行、有措施不落实、有教训不吸取的现象。

蝴蝶结的左侧是风险发生的原因,蝴蝶结的右侧是风险发生的后果。为了预防风险的发生,需要在风险的源头上设置防控措施;为了减轻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需要制定风险应急预案。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将使风险在源头和后果上得到遏制,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都将有所降低。例如,蝴蝶结模型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中把事故结果作为危险事件分析的做法,将关口前移。在电网方面:从上、下游和系统内、外360度全方位地进行风险分析和分类;在设备方面: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单一设备的风险,而是针对其在电网的关键程度、对整个变电站或线路进行风险分析与分类,使得整个体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第四采气厂HSE管理方针

遵纪守法,全员参与;清洁环保,事故预防; 以人为本,健康文明;安全绩效,持续改进。

第四采气厂HSE管理目标

第四采气厂追求“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零投诉”的发展目标,努力使健康、安全与环境表现水平更加卓越。 三基的内涵:

4 基层建设是以党建、班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工作是以质量、计量、标准化、制度、流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基本素质是以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员工素质与能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六条禁令:

一、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

二、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

三、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

四、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五、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

六、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三违”的具体内容: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厂界噪音的标准:

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设备等产生的、在厂界处进行测量和控制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的声音。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第六条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具体细分为三级:

1.一般事故A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人以上轻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一般事故B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重伤,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一般事故C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安全观察与沟通,六步法:

针对各级管理者如何到基层与作业人员就作业行为、环境、规程、工器具等方面安全事项进行探讨、交流而建立了一套实施程序和方法。

5 高处作业标准

2M或者2M以上,存在坠落风险的作业。 HAZOP含义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一种可用于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价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用于探明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及其原因,寻求必要对策。对每一个细节提出问题,如在工艺过程的生产运行中,要了解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浓度等)与设计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即发生偏差),继而进一步分析偏差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PSSR含义:

启动前安全检查,在工艺设备启动前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确认,并将所有必改项整改完成、批准启动的过程。 MSDS含义: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是化学品生产或销售企业按法律要求向客户提供的有关化学品特征的一份综合性法律文件。它提供化学品的理化参数、燃爆性能、对健康的危害、安全使用贮存、泄漏处置、急救措施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十六项内容。 JSA含义:

工作前安全分析, 是一个事先或定期对工作场所的工作任务进行风险评估的工具;是将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消减,达到控制风险目的的一种方法。

第6篇:常用安全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附件4:

常用安全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1.有感领导:各级领导通过带头履行HSE职责,模范遵守HSE规定,以自己的言行展现对HSE工作的重视,让员工真正看到、听到和感受到领导在关心员工的安全,在高标准践行安全,使员工真正感知到HSE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HSE工作的示范性,感悟到自身做好HSE工作的必要性,进而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自觉执行HSE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安全环保氛围。

2.直线责任:上级领导直接而全面地对分管部门、下属单位(或个人)进行组织、协调、领导、指挥和控制的一种方式。直线责任者肩负着对履行职责的全体人员、全部过程全面负责,其核心是落实“谁管工作,谁管安全”。

3.属地管理:对属地内的管理对象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属地主管即属地的直接管理者。包括员工对自己岗位涉及的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环保负责,对区域内设备设施、工作人员和施工作业活动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的领域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

4.三交一封:交通管理中节假日交车辆钥匙、交行车证、交准驾证,定点封存车辆。

5.三基: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工作,提高员工基本素质。

6.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7.安全生产三同时: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8.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9.三不动火:无合格的火票不动火、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动火、监火人不在场不动火。

10.三停四查:“三停”即通过险路桥前停车观察路况、通过城市前停车整理车容车况、遇有行车安全障碍的停车排除事故隐患;“四查”即途中停车检查车辆轮胎气压是否正常、检查车辆转向、制动等部位是否灵敏安全可靠、检查车辆指示信号是否有效、检查货物是否捆绑牢固。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

11.三级安全教育: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安全教育。

12.井下低压安全供电三大保护:接地保护、漏电保护和过电流保护。

13.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4.四个来源:安全源于设计、源于责任心、源于质量、源于防范。

15.四全监督管理原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16.承包商五关:资质关、HSE业绩关、队伍素质关、施工监督关、现场管理关。

17.五个杜绝:杜绝重大井喷失控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工业生产火灾爆炸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工业生产亡人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职业病危害事件。

18.五项落实:事故隐患整改实行防范措施、责任、人员、资金和时间五个关键要素落实。

19.六大禁令: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20.冬季八防:防火、防爆、防井喷、防油气泄漏、防交通事故、防滑、防坍塌、防冻凝。

21.HSE九项原则:

一、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

二、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

三、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

四、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

五、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六、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

七、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八、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

九、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22.十字方针: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

23.十防:防油气火灾爆炸、防触电、防雷击、防高空坠落、防淹溺、防中毒中暑、防倒塌、防重大人身伤亡交通事故、防井喷、泄漏污染。

24.生产受控:是指生产过程中,管理、运行到岗位操作等全过程受到控制。生产受控应做到生产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即持续改进。

25.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从性质上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26.本质安全: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27.特种设备:是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28.重大危险源: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

单元,以及其他存在危险能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29.危险区域:有或可能会积聚大量易爆气体-空气混合物,以致在制造和使用电气设备时有必要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为0类、1类和2类危险区域。

30.非常规作业:临时性的、缺乏程序规定的作业活动,包括: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管线打开、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挖掘施工、大型设备吊装等。

31.作业许可:对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工作程序或操作规程未涵盖的非常规作业,事前开展作业危害辨识,提出作业申请,验证作业安全措施,并最终获得作业批准的一个过程。

32.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一种可用于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价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用于探明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及其原因,寻求必要对策。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可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的后果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33.启动前安全检查:在工艺设备启动前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确认,并将所有必改项整改完成,批准启动的过程。

34.工艺设备变更: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35.上锁/挂牌:当设备或工具在保养或清洁时,动力被切断并且设备或工具不能移动.所有的能源(电,液压,气压等)关闭。目的为确保在机器旁工作时无人受伤。上锁即要确保一旦设备关闭能源,设备就保持在安全状态。上锁有助于预防人员不慎开动设备造成伤害或死亡。

36.安全文化: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

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内重要性尤为突出。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37.目视化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视觉来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

目视化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目视管理的目的: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看得见的管理、自主管理、自我控制。

38.HSE需求性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HSE相关知识、技能而为在岗员工安排的培训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在岗员工的HSE知识和意识,强化在岗员工的HSE技能。

HSE需求性岗位培训的特点是针对性、实用性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培训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使员工进入角色;就地取材,便于操作;培训对象已具备一定HSE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员工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

39.分散控制系统(DCS):一种控制功能分散、操作显示集中、采用分级结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目的在于监控及管理一个生产过程或一个工厂。

40.紧急关断系统(ESD):当生产过程出现紧急情况时,在允许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及时发出连锁保护信号,对现场设备进行有效保护。

41.火灾与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F&G/FGS):简称为火-气系统。对生产区内火灾、气体泄漏、或其他重大事件进行手动/自动检测报警,根据报警所在区域和报警级别,连锁关断部分或全部工艺流程,并完成对场内消防设施(泡沫灭火系统、消防冷却水系统)的控制。

42.安全仪表系统(SIS):基于生产过程的安全目的而配置的测控仪表及控制系统。

43.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对气田所属站场、气体处理厂的工艺参数进行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使全气田进行统一的生产运行管理。

44.逃生通道:是指发生火灾的时候供人员逃生用的通道。平时不许堵塞,有应急照明灯和消防指示灯。

45.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46.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救援的特点:迅速、准确、有效。

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危害区域的其他人员;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险、危害进行监测、检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维护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明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47.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48.风险评估: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第7篇:相关名词解释

公益性岗位:是指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包括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以及适宜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其他公益性岗位。

就业困难人员包括: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龄,计算至2007年底之前)且仍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夫妻双下岗双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农村从业人员: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实际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人的人员,既包括劳动年龄内实际参加劳动人员,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员,但不包括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现役军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包括待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劳动者年龄为16岁以上。从业人员按从事主业时间最长(时间相同按收入算),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工业从业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交运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从业人员、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从业人员、其它从业人员。

农村劳动力:是指乡村人口中年龄在16岁以上、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类:①从事农林牧渔业、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从事采集、捕猎、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等副业生产劳动并从中直接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②从事农村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乡镇经济组织(政务)管理等项工作,并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③国家向乡村调用的建勤民工,由集体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干部,到全民所有制单位或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并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合同工、临时工。④自行外出就业但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年龄在十六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不统计为乡村劳动力。

家政服务;是指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由社会专业机构、社区机构、非盈利组织、家政服务公司和专业家政服务人员来承担,帮助家庭与社会互动,构建家庭规范,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家庭服务:是指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家庭保洁、衣物洗涤、烹饪、家庭护理、婴幼儿看护等家庭日常生活事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由家庭服务经营者提供的营利性服务活

动,包括居家服务(保姆)、钟点工、计件工等。

家庭服务企业:指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服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企业,包括开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服务的企业。

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的就业扶持措施。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城镇“三无”人员: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特殊困难群体。

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涉及部分)

09民政、劳动人事(85个)

09A民政

基层政权 选举 行政区划 地名 人口 双拥工作 社会保障 社团 救灾 救济 募捐 婚姻 移民 抚恤 慰问 调解 老龄问题 烈士 纠纷 残疾人 基地 殡费 社区服务

09B机构

驻外机构 体制 职能 编制 精简 更名

09C人事

行政人员 干部 公务员 考核 录用 职工 家属 子女 知识分子 专家 参事 院士 文史馆员 履历 聘任 任免 辞退 退职 职称 待遇 离休 退休 交流 安置 调配 模范 表彰 奖励

09D劳动

就业 失业 招聘 合同制 工人 保护 劳务 第二职业 事故

09E工资

津贴 奖金 福利 收入 老年 简历 劳资 人才 招工 待业 补助 拥军优属 丧葬 奖惩

12秘书、行政(74个)

12A文秘工作

机关 国旗 国徽 机要 印章 信访 督察 保密 公文 档案 会议 文件 秘书 电报 提案 议案 谈话 讲话 总结 批示 汇报 建议 意见 文章 题词 章程 条例 办法 细则 规定 方案 布告 决议 命令 决定

指示 公告 通告 通知 通报 报告 请示 批复 函 会议纪要

12B行政事务

行政 工作制度 纪念活动 庆典活动 休假 节假日

着装 参观 接待 措施 调查 视察 考察 礼品 馈赠 服务 出席 发言 转发 名单 批准 审批 信函 事务 活动 纪要 督察

第8篇:户口相关名词解释

各类户口和有关证件的名词解释

暂住证

暂住制度是指我国政府要求境内非当地户籍的人员在城市作短期或长期居住时,必须申请办理的一种表明暂住地位的许可制度,相关证件称为暂住证。没有暂住证的外来人员,会被予以处罚或遣返。

1958年1月9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以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

根据1982年版本收容遣送办法(2003年8月1日废止),城市行政当局可以要求检查该证件,发现没有身份证、务工证及暂住证的外地人口得以收容及遣返回原居住地。收容遣送制度取消后,暂住制度仍在各大城市继续实施,实现对外地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准入限制。

集体户口

在我国当前的户口管理中,把以家庭立户的,即以“具有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立户的称为家庭户,而把以“无血缘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人员”立户的,即由业缘关系共同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或公共宿舍的人而立户的称为集体户。

集体户口没有户口簿,只有户口卡,一般由工作单位或户口挂靠的人才交流中心保管。从1992年开始,包括北京市在内的许多地方,逐渐实行了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新出生的婴儿可以在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常住户口。但户籍制度中仍然保留了这种“集体户口必须有住房才能为子女上户口”的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刘尔铎说,1977年后,集体户口逐渐演变成流行至今的控制人口流入城市的重要手段。一个在大城市的大学读书的农村孩子,尽管在读期间有这个大学的集体户口,但如果他不能获得留京户口指标,户口仍会被打回农村原籍:“所以集体户口是一个不完整的户口,一个过渡户口,各个城市通过给集体户口在城市落户附加条件,很技巧地限制了人口流入。”

“自理口粮户”

1984年10月,我国政府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集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办理入户手续,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统计为非农业人口。粮食部门要做好加价粮油供应工作,可发给《加价粮油供应证》。地方政府要为他们建房、买房、租房提供方便……。”从此后,便出现了一种介于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之间的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

蓝印户口

“蓝印户口”与“红印户口”(本市常住正式户口)相对应,是指对在本市投资、购买商品住宅或者被本市单位聘用的外省市来城市人员,具备规定的条件,经公安机关批准登记后加盖蓝色印章表示户籍关系的户口凭证。

蓝印户口不适用于境外人士。

持蓝印户口者,在入托、入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申领营业执照、安装煤气和电话等方面享受本市常住户口的同等待遇。

蓝印户口不是常住户口,取得蓝印户口者,每年须进行年检,不符合年检的,公安局给予注销。而蓝印户口在转为常住户口前,原所在地常住户口并不注销。

取得蓝印户口一定年限以上,且有固定合法住所的,可以按有关规定向公安机关申请常住户口。经批准取得常住户口的应当按规定缴纳城市建设费。

我国的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等地,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蓝印户口制。与之类似的制度还有“绿皮户口”“工作寄住证”等。

有学者指出:1992年以后,户籍制在其他改革措施的刺激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改革方法,但总的说来,各级各地政府还是极力以户口作为控制的砝码和可利用的符号资源。各地也出现的各色各样的“蓝印户口”或“绿皮户口”等地方性的城镇户口,均是以集资名义实行的。

居住证

因为“暂住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一种带有歧视性色彩的称谓。于是,一些地区开始研究用“居住证”来代替“暂住证”。通俗地讲,“居住证”的功能与“暂住证”差不多,但其附加的待遇、保障等更多,与当地居民相近。

以《北京市居住证暂行规定》的说明为例,《居住证》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一)作为持有人在本市居住的证明;

(二)用于办理或者查询卫生防疫、人口和计划生育、接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个人相关事务和信息;

(三)记录持有人基本情况、居住地变动情况等人口管理所需的相关信息。

申领《居住证》的人员除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居住登记证明、婚育状况证明和健康状况证明外,还应当根据情况分别提供下列材料:

(一)就业的,提供综合保险证明、稳定就业证明或者投资、开业等相关证明;

(二)作为人才引进的,提供学历证明、专业技术证书、能力业绩证明、稳定就业证明或者投资、开业等相关证明;

(三)投靠亲友、就读、进修等需长期居住的,提供相应证明。

如今,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居住证”基本代替了“暂住证”和“蓝印户口”等,成为管理外来人口的新的手段。

第9篇:财产保险相关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投保人

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2.保险人

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3.被保险人

是指其财产及有关利益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 4.保险利益

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5.保险标的

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 6.保险事故

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 7.保险金额

是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8.实际价值

指同类型车辆市场新车购置价减去该车已使用年限折旧金额后的价格,折旧按每满一年扣除一年计算,不足一年的部分不计折旧。 9.机动车商业三者险

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驾驶人员在使用保险车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或财产直接损毁,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依照商业保险合同的约定,对于超过机动车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以上的部分负责赔偿。

10.不定值保险合同

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不预先确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而是按照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确定保险价值的保险合同。 11.近因

是指导致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最接近的原因。 12.损失补偿原则

是指保险合同生效后,当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通过保险赔偿,使被保险人恢复到受灾前的经济原状,但不能因损失而获得额外收益。 13.重复保险

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两个及以上保

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其保险金额的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14.代位追偿

代位追偿是指由于第三者责任导致发生保险事故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保险赔偿义务后,依法取得对第三者的追偿权。 15.碰撞

指被保险车辆与外界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意外撞击、产生撞击痕迹的现象。包括保险车辆按规定载运货物时,所载货物与外界物体的意外撞击。 16.倾覆

指意外事故导致保险车辆翻倒(两轮以上离地、车体触地),处于失去正常状态和行驶能力、不经施救不能恢复行驶的状态。 17.坠落

指保险车辆在行驶中发生意外事故,整车腾空后下落,造成本车损失的情况。非整车腾空,仅由于颠簸造成被保险车辆损失的,不属坠落责任。 18.火灾

指保险车辆本身以外的火源引起的、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即有热、有光、有火焰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所造成的灾害。 19.暴雨

每小时降雨量达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达30毫米以上,或连续24小时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 20.暴风

指风速在28.5米/秒(相当于11级大风)以上的大风。

21.地陷:指地壳因为自然变异、地层收缩而发生突然塌陷以及海潮、河流、大雨侵蚀时,地下有孔穴、矿穴,以致地面突然塌陷。

22.玻璃单独破碎:指未发生被保险机动车其他部位的损坏,仅发生被保险机动车前后风挡玻璃和左右车窗玻璃的损坏。 23. 车轮单独损坏

指未发生车辆其他部位的损坏,仅发生轮胎、轮辋、轮毂罩的分别单独损坏,或上述三者之中任意二者的共同损坏,或三者的共同损坏。 24.单方肇事事故

指不涉及与第三方有关的损害赔偿的事故,但不包括因自然灾害引起的事故。 25.保险车辆使用过程中

保险车辆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被运用的过程,包括行驶和停放。 26.自燃

指没有外界火源的情况下,由于本车电器、线路、供油系统、供气系统等被保险机动车自身原因发生故障或所载货物自身原因起火燃烧。

27. 污染:指被保险机动车正常使用过程中或发生事故时,由于油料、尾气、货物或其他污染物的泄漏、飞溅、排放、散落等造成被保险机动车污损或状况恶化。 28. 转让:指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处分被保险机动车的行为。被保险人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将被保险机动车交付他人,但未按规定办理转移(过户)登记的,视为转让。 29. 竞赛:指被保险机动车作为赛车参加车辆比赛活动,包括以参加比赛为目的进行的训练活动。

30. 测试:指对被保险机动车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进行测量或试验。 31.全部损失

全部损失包括实际全损和推定全损。实际全损指保险车辆全部损失或灭失;如果施救、保护费用与保险标的修理费用相加,估计已达到或超过保险金额或实际价值时,即所谓推定全损,通常,使保险车辆恢复原状所需的修理费用数额达到或超过其实际价值的四分之三以上即视为推定全损。

32.家庭自用汽车: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行驶的家庭或个人所有,且用途为非营业性运输的客车。

33.非营业用汽车: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行驶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使领馆等机构从事公务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收取运费或租金的自用汽车,包括客车、货车、客货两用车。 34.营业运输:指经由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核发营运证书,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驾驶人利用被保险机动车从事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的行为。未经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核发营运证书,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驾驶人以牟利为目的,利用被保险机动车从事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的,视为营业运输。 35.施救费用

保险事故发生后,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 36.减值损失

指由于局部损坏导致财物修复后整体价值的减少。 37.比例赔偿

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损失后,按照保险金额与出险时保险财产的实际价值(或重置价值)的比例计算赔偿。 38.保单满期赔付率

保单满期赔付率=承保生效保单项下的已决赔款及未决赔款/承保保单的满期保费×100% 39.历年制满期赔付率

历年制满期赔付率=(本期已决赔款+期末未决赔款-期初未决赔款)/本期的满期保费×100%

自留满期赔付率(分保后的历年制满期赔付率)

=(本期净已决赔款+期末净未决赔款-期初净未决赔款)/本期净满期保费×100% 40.简单赔付率

简单赔付率=已决赔款/净保费(签单保费剔除批单退费后的保费)×100% 41.估损偏差率(代数)

代数估损偏差率=(总已决赔款-总估损金额)/总已决赔款×100% 42. 绝对估损偏差率

绝对估损偏差率=∑∣每案已决赔款-估损金额∣/总已决赔款×100% 43.未决及时登录率 未决及时登录率(笔数)

=及时登录未决笔数/登录总未决笔数×100% 未决及时登录率(金额)

=及时登录未决金额/登录总未决金额×100% 44.结案率

结案率=本年结案件数/(年初未决案件数+本年立案件数)×100% 修正结案率=当年结案数/(当年立案数+上年末未决件数× N/12)×100% (N=1,2,3--12,当月月份) 45.已决案均赔款

已决案均赔款=已决赔款总额/已决赔案件数 46.未决案均赔款

未决案均赔款=目前未决赔款金额/目前未决赔案件数 47.到期保单出险率=到期保单立案数/到期保单数×100% 48.交通肇事逃逸

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49.被扶养人生活费

是指因受害人劳动能力丧失,造成受害人生前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前扶养的人扶养来源的丧失,应依法向其赔偿的必要的扶养生活费。 50.残疾赔偿金

残疾赔偿金是对受害人因人身遭受损害致残而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赔偿。

51. 道路(道交法中的定义)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52. 机动车

“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53. 非机动车

“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54.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55.交强险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56. 交强险受害人

交强险合同中的受害人是指因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人,但不包括被保险机动车本车车上人员、被保险人。 57. 交强险责任限额

交强险合同中的责任限额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人对每次保险事故所有受害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 58. 交强险抢救费用

交强险合同中的抢救费用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受伤时,医疗机构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害人,参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签单保费

签单保费是在统计期内销售的保单的保费总额,包括已起保和未起保的保单,若此期间内保单曾发生批改,则按批改后的保费统计,签单保费与保费收入的差额是已签单未起保的保单保费总额。签单保费是统计类指标,而保费收入是财务类指标。 序时进度

工程专业术语,是指按照一定规章制度及时间的要求,完成相应的程序或者任务。是衡量工程进度的综合指标之一。当月序时进度为:月份/12 如:8月份序时进度为:8/12=0.6666666

超序时进度计算:当月实际完成进度减序时进度

如:计划全成完成14亿,8月份实际完成21.49亿。

超序时进度为:(21.49/14)*100%-(8/12)*100%=86.8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