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知识名词解释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安全管理知识名词解释

英语语法知识专题讲练:名词和冠词

考点一:对同义词、近义词的考查

1.(皖南八校2011届第一次联考试题)—Your grandfather is always full of_____ . What?蒺s the secret?

—Playing Taiji every morning.

A. tasteB. energyC. reliefD. credit

【答案与解析】B。taste味道,鉴赏力;energy精力,活力;relief减轻,救济;credit信用,信誉。full of energy精力充沛。

【备考提示】面对英语学习中的大量近义词,要尽可能地多翻阅英语词典,注意并比较它们的基本义,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来解释和理解它们。

考点二:对相似词的考查

2.Always read the_____on the bottle carefully and take the right amount of medicine.

A. explanations B. instructions

C. descriptions D. introductions

【答案与解析】B。选项中的各词都是以tions为后缀,而且instructions和introductions读音也相似,四个单词的含义也相似。本句的意思是“必须仔细阅读药瓶上的说明,按量服用”。

考点三:易错的新版教材名词固定搭配

作为对新版教材的体现,新版教材里的一些新出现的名词固定搭配得到了较多的考查。

3._____ achievement,last week?蒺s ministerial meeting of the WTO here earned a low, though not failing,grade.

A. In terms of B. In case of

C. As a result of D. In face of

【答案与解析】A。语境为:就成绩而言,上周WTO在这里的部长级会议得分不高,尽管还不至于不及格。In terms of表“关于、至于”,符合题意。

4.You have been sitting on my hat and now it is badly out of_____ .

A. dateB. shapeC. orderD. balance

【答案与解析】B。out of shape“变形”;out of date“过时”;out of order“混乱”;out of balance “失衡”。

【备考提示】面对教材里的词组、搭配,我们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尤其要加强对新出现的固定搭配的记忆和分类汇总。

考点四:考查单词基本义的引申和拓展

近年来,常见单词的陌生义项在高考试题中不时出现,给部分考生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5.To make members of a team perform better, the trainer first of all has to know their_____and weaknesses.

A. strengths B. benefits

C. techniques D. values

【答案与解析】A。B项表“利益、好处”,不合题意。而A项除表体力外,还可引申为可数名词something providing force or power优点、强项,符合语境。

1.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cotton in_____history is_____part that it played i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 /; / B. the; /

C. the; the D. a; the

【纠错心得】D。分清其后名词在语境中是泛指还是特指是答题的关键。本题part意思是“作用”,特指工业革命时期所起的作用,是特指。普通名词构成的只有名词前用the.

[对症下药]C

2.One way to understand thousands of new words is to gain_____good knowledge of basic word formation.

A. / B. theC. aD. one

【纠错心得】A。 因为knowledge是不可数名词,所以很多考生会错选A。但这里knowledge前有修饰词修饰,从而将抽象名词具体化,前面需加不定冠词。又如:He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对症下药]C

3. I can?蒺t remember when exactly the Robinsons left_____city. I onlyrememberitwas_____Monday.

A. the; the B. a; the

C. a; a D. the; a

【纠错心得】A。Leave the city 离开了他所住的那座城市,是特指。星期前常不用冠词,但本题中a Monday 表示统指,表示某个星期一。

[对症下药]D

1.Don?蒺t leave matches or cigarettes on the table within_____of little children.

A. handB. reachC. spaceD. distance

2.The face of four famous American presidents on Mount Rushmore can be seen from_____ a of 60 miles.

A. lengthB. distanceC. wayD. space

3.On yesterday?蒺s interview, he didn?蒺t make a(n)_____

at all ; what?蒺s the matter with him?

A. apology B. appearance

C. difference D. change

4.(2010年浙江省高考题 16) The school advisers help you talk through your problem but they don?蒺t give you any direct_____ .

A. solution B. targetC. measureD. function

5.(2010年天津市高考题 3) James took the magazines off the little table to make_____ for the television.

A. roomB. areaC. fieldD. position

6.(2010年山东省高考题 33)Those who suffer from headache will find they get_____from this medicine.

A. relief B. safetyC. defenseD. shelter

7.(2010年江西省高考题 35) Last year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graduated with a driving license reached 200,000, a (n)_____of 40,000 per year.

A. average B. number C. amount D. quantity

Keys:BBBAAAA

1.(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题 33)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_____boy must learn to stand up and fight like_____man.

A. a; a B. a; the

C. the; the D. a; 不填

2.(2011年全国卷II高考题 16) As he reached_____front door, Jack saw_____strange sight.

A. the; 不填 B. a; the

C.不填; a D. the; a

3.(2011年山东省高考题 21) Take your time—it?蒺s just_____short distance from here to_____restaurant.

A.不填;the B. a; the

C. the; a D.不填;a

4.(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 2) Experts think that_____ recently discovered painting may be_____Picsso.

A. the; 不填 B. a; the

C. a; 不填 D. the; a

5.(2011年四川省高考题 18)Dr.Peter Spence,__________headmaster of the school, told us, “_____ fifth of pupils here go on to study at Oxford and Cambridge.”

A.不填;A B.不填;The

C. the; The D. a; A

6.(2011年重庆市高考题 26)In communication, a smile is usually_____strong sign of a friendly and_____open attitude.

A. the; / B. a; an C. a; / D. the; an

7.(2011年陕西省高考题 13)As is known to all,

People?蒺s Republic of China is_____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A. the; 不填 B. 不填; the

C. the; the D. 不填; 不填

8.(2011年江西省高考题 22)—It?蒺s said John will be in a job paying over $60,000_____year.

— Right, he will also get paid by_____week.

A. the; the B. a; the C. the; a D. a; a

Keys:ADBDACCB

(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肖兰珍

第2篇:知识产权的法律解释新时代?

【摘要】传统的法律解释理论暗含着法律是自洽的体系这样的前提,但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法的法域内,这样的前提遇到了挑战。认为立法中存在“已经显现在法律之中的客观的法目的”、“一般的法律原则”或“立法者的意向及其有意的规定”等等法律解释的理论前提在现代知识产权法立法与判例中均受到了挑战。具有更强的“回应性”的新的法律解释理论已经出现。我们就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前。

【关键词】法律解释;法律漏洞;自洽;知识产权;回应型法

法律作为一种规则体系,即使不是“必须被信仰”,也需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方可保证纸面上的规则为人们所遵守,并成为指导人行为的准则。而面对丰富、多变的真实世界,“本本上的法律”要想成为“活法”,必须依赖于法律人对其的解释。法律解释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萨维尼称解释是“是法学的起点和基础”。①

拉伦茨认为,法律解释至少有两大可能的目标:探究立法者的意志,或是解析规范性的法律意义,亦即所谓的“主观论”与“客观论”。 ②如果法律解释的目标必居这两者之一的话,则暗含了一个前提,即法律是一个自洽的体系,立法者(或者法律文件本身)已经解决了(起码是绝大多数)的问题,或者至少包含了这些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要满足这样的前提,并不容易,真实世界里形形色色的问题对法律与法学提出了不间断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法律人被迫拿起法律解释的武器去应对。在众多的挑战中,知识产权问题是个比较难对付的对手,它让法律“普罗透斯”般的面庞显得更加变幻莫测。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证成或是证伪某个或是某几个法学大家的理论(即使这是可能的),不在于为传统理论增添几个注脚,而是力图将这些理论置于新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之下,加深对于法律解释问题的理解。一、为什么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律解释的特殊性)

传统法律规范所出现的法律漏洞,与解释困境,多数与法律语言有关。由于语言本身的“开放结构”,法律规则呈现出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使“中心意思”是确定的,仍然会有大量的边缘地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所谓疑难案件的产生;另一方面,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冲突时上述困境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法律是由原则和规则共同组成的规范体系,但是原则与规则之间并非总是和谐、自洽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往往就会导致法律漏洞的产生和解释的必要。

上述造成法律解释的必要性与困难的因素,在知识产权法领域都存在着。比如就语言本身来说,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有着主动的“知识产权条款”,但是该条文用语模糊,未能充分界定国会对于知识产权立法权力的边界,也就间接导致了1831年的Wheatorn v. Peters案,该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新界定了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又如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冲突,在知识产权领域也屡见不鲜,杜邦公司诉北京国网信息有限公司案③;美国宝洁公司诉北京市天地电子集团案④均体现了这种冲突给法官解释法律所造成的困惑。

但是,这样与传统的法律解释问题相类似的情境,并非本文要论述的主体。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律体系的一个部门,必然会有整个法律规范体系共有的问题,但是知识产权之所以于法律解释问题有着特殊的价值,就在于它不同于上述传统问题的地方。这样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变迁对于法律的影响上。

拉伦茨认为影响解释的因素中,规范环境的演变有举足轻重的意义⑤,即“立法者针对规整的事实关系及习惯,发生如此重大的改变,以致既存的规范不再能‘适应’变革后的事实关系”。这一事实关系的变革对于知识产权法来说尤其重要。

自知识产权法诞生以来,从印刷机到数字点播机,从纸质书到互联网,几乎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给知识产权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1442年,约翰内斯?古登堡在美因茨改进了中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不仅给欧洲文艺复兴中科学文化的传播做好了准备,也间接的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即英女王安娜颁布的《在所规定时间内将已印刷图书之复印件授予作者或者该复制件购买者以鼓励学术之法律》;1968年,照相式复印技术的成熟直接导致了商人威廉.帕西诺同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美国最高法院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的讼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亦是使《数字千年版权法案》匆匆出台。而更令法律人沮丧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革命之间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从古登堡到电子刻录机,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而从电子刻录机到数字技术的应用,却仅仅花了几十年。拉伦茨意义上的“事实关系”在知识产权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相对保守的法律人很难抓住这种变革的脉搏。

与上一个特征相联系但是又有所不同的是,知识产权的立法与修改也相当的频繁,这个习惯于法典化和法律的稳定性的法律人来说,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更何况,这种立法的速度有时是惊人的。比如日本《著作权法》1970年到2009年四十年间,已经经历了30次修改,其中有6次是大修。韩国自1986年全面修订著作权法到2005年,已经连续12次修订相关法律。美国在1998年通过了数字千年版权法案,即DMCA(这部法案本身就是对1976年著作权法的大修)之后,10多年间又数次修订,甚至于为了苹果的iphone还专门修订了一次DMCA。学者称“审慎制定出来的法律很少会有规范漏洞”,这样的速度制订出来的法律,其漏洞多少便可想而知了。然后这又是数字时代不得不为之的,这种做法的问题下文将谈到。二、漏洞与解释的困境

法律解释(广义)中“法律续造”存在的必要性前提是法律漏洞的存在。拉伦茨在《法学方法论》中将法律漏洞进行类型化,首先分为了“规范漏洞”与“规整漏洞”,并且认为,这两者均是法律规整脉络范围内的漏洞⑥。其中所谓的“规整漏洞”,是指“并非涉及个别法条的不圆满性,毋宁是整个规整的不圆满性,易言之,依根本的规整意向,应予规整的问题欠缺适当的规则”⑦。

拉伦茨在给出此种法律漏洞的解决方案时,提出应当考虑“已经显现在法律之中的客观的法目的”和“一般的法律原则”,而非“立法者的意向及其有意的规定”。但是,即使此种方法也未必可以解决规整漏洞带来的困难。其实,所谓的发现客观目的,与“将规则一般化发现原则,再以此为基础作出裁判”并无太大的区别,但是这样的方法运用到知识产权法当中却恰恰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1976年,美国重新制订了版权法。同一时期,录像机技术开始在欧美国家普及,观众可以通过录像机录制正在观看的节目,也可以通过接收器在观看某个频道时录制另一个频道的节目,还可以通过定时器按设定的时间录制指定节目。SONY公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了自己的录像机产品Bebamax,并迅速凭借其成为美国录像机市场上的老大。环球电影制片公司和迪斯尼制片公司于1976年向加利福尼亚州地区法院起诉索尼公司,认为消费者未经许可使用Bebamax录像机录制其享有版权的电影构成版权侵权,而索尼公司制造和销售这种录像机引诱购买者录制电视节目,包括其拍摄的电影,因此应作为“帮助侵权者”为消费者的版权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该案后来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多数对该案做出了判决:认定Bebamax构成对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索 尼公司因为出售的录像机具有“实质性非侵权用途”而不构成“帮助侵权”。 从此, “实质非侵权用途”被认为是版权法(亦或是侵权法)中发现出来的原则(“法学上的发现”),并且被各国法院广泛的接受。

可是到了2000年,在审理A&M Records,Inc v.Napster案时,美国的联邦法院却放弃了早年确定了“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原因很简单,在数字环境下,在新的P2P技术面前,如果坚持“实质性非侵权用途”,那么内容提供商的利益将完全被架空。这种新型技术是当时的版权法完全没有考虑到的,所以构成了前述的“规整漏洞”,但是在解释的方法上,如果采取类推适用的话,将可能产生两个困难:第一、很难认为这两种情况是类似的情况,因为数字环境下的版权使用与前数字时代完全不同;第二、即使认为两种情况相类似,那么应该使用16年前伦奎斯特法院所“发现”的法律原则,则将对版权产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无独有偶,我国法院在审理新型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也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2005年七大唱片公司诉百度一案中,法官对著作权法所做的解释,因为新技术手段的产生,在2007年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雅虎案中被完全推翻。

这两个例子在知识产权司法领域有着相当的代表性,至少能够说明知识产权法律解释与法律漏洞的填补相较于其他第一性关系较为稳固的传统法律领域,更加困难。当然,论者仍可争辩说在上述情形中如果采取了目的性的限缩解释,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因为“有时是为了使另一法规范的目的得以达成,因此必须做目的论的限缩”,例如限缩解释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可能可以“以目的论限缩的方式限制的方式限制一法规范的适用,附带而来的常是另一规范的扩张适用”,也即带来了著作权权利的扩张适用。但是,在这里我想表达的,并非是简单的某个案件的解决,或是某种原则的存废,而是这些案件背后所显现出来的变革。这几乎是一个崭新的法律时代的到来,而传统的法律方法论也应当为迎接这个时代进行某种调整和转变。三、法律解释的新时代?

诚如已故的何美欢老师所言,二战后,“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引者加)法律以及对法律的理解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几乎全部是从美国开始的”,美国问题几乎就等同于现代性问题。而在新技术革命发生的前夜,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动荡的美国,伯克利学派的两位学者⑧敏锐的察觉到了新时代来临的气息。《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就在那时面世。

在这本作品中,作者把法律类型化(理想型)⑨为三种,(1)作为压制性权力的工具的法律(后称压制型法);(2)作为能够控制并维护自己的完整性的一种特别制度的法律(后称自治型法);(3)作为回应各种社会需要和愿望的一种便利工具的法律(后称回应型法)⑩

对于本文来说,后两个分类较为关键。传统的法律更近似于自治型法,而知识产权法律则有着非常强的回应型的特征。这两种法律类型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即是对待法律的态度上。自治型法受“法治主义”的影响,有着“忠于法律”的品格○ 11,而回应型法则以目的为最高价值,将法律实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这两种对于法律的不同态度,反应到本文所讨论的法律解释的问题上,区别就是,自治型法下法律人更多采取的是填补法律漏洞的技艺,是带着一种德沃金意义上的对“具有整合性的法律秩序”的强烈偏好进行法律解释论的作业。而回应型法下,则试图整合调和开放性与自治性,形势正义与实质正义间的矛盾,随之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靠和不稳定的法律解释。这样的法律解释其优点就在于能够迅速的满足变化中的时代对于法律的需求。

现在就断言这两种法律类型以及与之相伴的两种法律解释方法孰优孰劣显然为之过早了,毕竟我们仅仅是站在了新时代的门口,走下去,还是退回去,仍然不取决于法律本身,甚至于法律人的努力也不太相关,而是那法律背后“规范环境的演变”。但是,认清楚这样的可能性,毫无疑问是有益的。

注 释:

①转引自《法学方法论》,[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年版:第196页.

②《法学方法论》,[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年版:第197页.

③北京(2000)一中知初字第11号.

④北京(2000)一中知初字第49号.

⑤《法学方法论》,[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年版:第225页.

⑥《法学方法论》,[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年版:第251页.

⑦同上注.

⑧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

⑨作者之一塞尔兹尼克是学社会学出身,而二战后美国的社会学受帕森思误读了的韦伯所影响,有很强的“韦伯”痕迹,其中之一便是对于类型化的偏好。这点也体现在同一时期受社会学影响的法学著作中.

⑩《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美)诺内特、(美)塞尔兹尼克著,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 11无论这种“忠于法律”忠于的是何种意义上的法律,它至少保留了形式上对于法律和法的尊重.

作者:徐梦哲

第3篇:音乐审美解释学对音乐审美知识论语境的消解

内容提要 现代与后现代的博弈作为世界性的主流话语,在音乐审美领域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其形式化的传统美学理念在超越性的哲学引导下被非形式化所消解,这就是音乐美学的知识论语境的消解。如此的消解使音乐的美学理念从“是什么”的形象理念进入到了无界限、无规定的“是”(存在)本身的解释学语境,从而形成了音乐美学的意义扩展,这样音乐美学从“现实”走进了“可能”的世界。当代音乐审美解释学如此从传统的出走作为人类不可逃避的文化事件,是当下音乐审美活动作为存在的基本境遇。消解知识论的“对象化”认知美学理念,意味着音乐从对“是什么”的认知美学追求,转向对音乐审美活动“是”(存在)本身的回归,亦即通过视域融合的解释活动实现音乐审美本身作为音乐审美现象的自身拯救。可以看到,关于音乐审美活动的现象学分析向“解释学”的非音乐性的靠拢,似乎是当代音乐美学的可能走向之一。

关键词 音乐审美解释学 知识论语境 音乐性与非音乐性

当对音乐审美形象作为对象化的“是什么”进行把握而陷入知识论的悖论纠缠的时候,音乐本身的解释学语境就以消解的姿态改变了我们的音乐审美语境,音乐作为审美的存在就从对象化的知识论语境中出走了。从这里出走的音乐审美在解释学的解释缠绕定律的支配下却去寻找音乐本身的非音乐性了,这样,音乐在对“非音乐性的”呼唤中改变了音乐审美解释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解释模式。如此,音乐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固定知识论式的教化功能,终被非利益化、非评价性、非价值化的美学意向所弱化,音乐的审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即:音乐本身的解释学意义就在于音乐本身非音乐性的澄明。本文试从音乐审美的建构所形成的知识论美学取向的消解中,描述当代音乐审美解释学的语境破解之路,从而尝试在学理的层面梳理一下当代音乐美学的一种可能向度,以就教于方家。

一、音乐审美现代性中的知识论语境

当人类从神学的城堡中解放出来之后,又走进了理性的围城。理性的至上性植入人类精神世界的是对“是什么”的理性追问,这种追问依靠的是逻辑的同一律,经验的实在性以及理性本身形而上的超越性。从信仰之城出走的理性无论是以逻辑的至上性为依托,还是以“先验自我统觉”作为可能根据的无可怀疑性,都使得理性在人的知识论式的思维构架中,遵循着合乎可能的逻辑原则,构造着对世界的“是什么”的解释模式。这种“是什么”的解释模式除了衍生出庞大的“科学”的话语霸权系统之外,也将“对象化”的思维方式投射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世界”,使得属于人的日常的“生活世界”被对象化、理性化、线性化、构造化。这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主宰了人类的各种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构造着可理解的、可解释的审美与艺术行为,音乐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可以说,在现代性的语境里,知识论以“对象化”的“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各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实际上是泛化了的“主体与客体”之区别的关于世界的把握方式。由这种把握方式对音乐审美活动的美学意义作出说明,就形成了音乐中的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对理性与技术的崇尚,无疑就会把音乐审美引向音乐的构造(强调对音乐的主体性构造),从而也就远离了音乐审美本身的自然而然。

我们先简要考察一下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维方式的历史与意义。

所谓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是什么”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古希腊哲学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启了人类对自身存在处境与意义的追问与自觉。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哲学精神是说,人之为人,不在穿衣吃饭、繁衍后代,而在于能够提出问题,能够向观照的对象“发问”。形而上学的问题集中于 “人存在着”,“这种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说,“人作为个人或作为类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存在?”“人应该有怎样的存在?”这些问题表达的是人对人自身存在与如何存在的追问。人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来源于人类本有的精神自觉的力量,这种自觉总会表现出为了什么,何以如此,可能如何等各种问题方式。有问就有答,人类对这些不同的“问”的“答”,就是古希腊哲学视域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说,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追问与回答的思想逻辑中,呈现出人类自觉意识的形而上学哲学轨迹。

从古希腊哲学的历史来看,这种发问方式可以从“古”(荷马时代)而追溯到巴门尼德,后来发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种发问方式所体现的西方哲学关于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西方哲学。从哲学问题发生与演化历史的视角来看,可以说是巴门尼德最早以哲学理论思考的方式提出“存在问题”的。关于“存在”问题,他留下了这样几段话:

“……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第一条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另一条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者你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②③④⑤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1-32、31、31、31、31-32页。

“因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②

“必定是:可以言说、可以思议者存在,因为它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③

“因为勉强证明不存在者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④

“所以只剩下一条途径,就是:存在者存在。”⑤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到,巴门尼德关于“存在问题”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他区别了“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或者说区别了“是什么”的“是”与“是什么”的“什么”。巴门尼德以前的哲学思考并未对“存在”和“存在者”作出区别。譬如米利都学派的“水”、“空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等等,都是将“存在者”与“存在”本身看做是一个东西。对存在与存在者不作分别,实际是把“存在者”当作“存在”本身来看的。这种哲学思维最后都要由于“存在者”的不究竟性(不根本性)而走向以“存在者”(水、空气、火、数等)规定“存在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这种规定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合法的,这样就形成了对“存在者”自身的否定,因为在这种思维中,存在者并未得到规定。这样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实际是把“存在”与“存在者”区别开来了。也就是说,万物的存在这一事实是形而上学思考的出发点,为的是要说明万物存在这个事实的实在性。这种思考方式把世界的存在从两个世界的区分来说,一个是作为可感的意见世界,也就是具有某种规定的“存在者”的世界;另一个是“存在”本身的真理世界,所谓存在本身的意思是指无有任何的规定性。为了确定可感的意见世界(现象界),即“存在者”的世界是实在的,就要以“存在”本身的实在性为根据来进行说明。这样,通过对于“存在者”作为现象的存在的实在性说明,从而使得“存在”本身(“是”本身)作为说明现象存在的实在性的根据而成为思维关注的对象了。

第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存在只能由存在本身去规定、去说明。这种见解实际来自于逻辑同一律的形式规则的要求。但这里却暗含着一个不可解的“解释”、“说明”、“规定”的悖论,即:逻辑的同一律要求存在只能由存在本身去规定说明,但自身的重复又不是解释与说明,即自身对自身的意义不能进行解释,亦即如黑格尔所说的,本质只能在对象中才能确定,而对象却又是对自身的否定。这样,在解释的逻辑要求下,“存在之为存在”,却走向了“存在”由于不能解释、规定自身,而成为了“非存在”了。存在是无规定的,而存在者是他性的。即存在都是存在的,不能不存在;而存在者作为他性之为不存在,正因为其不存在而是存在的。可以说,在巴门尼德的存在之辩中已经蕴含了后来由柏拉图开显的“美诺悖论”。

第三,当要对“存在”本身说出点儿“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存在”本身成为了言说的对象,人类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用“是什么”的方式去说存在的“什么”与“如何”。如巴门尼德所说,“不存在者你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1页。能说出的,能认识的也必然是存在的。这个对于存在的可说出的内蕴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原则,就是西语中的“是什么”的逻辑。可以说,巴门尼德为以后的哲学指出了“存在”本身与关于“存在”的言说逻辑的悖反关系,并把这个解释意义上的悖论问题如何解决留给了以后的哲学家们。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问题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就发展为形而上学问题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当时形而上学思想之集大成;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则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各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成果。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理解中,都沿袭了以“是什么”的逻辑叙述存在的言说方式。他们必须面对巴门尼德所留下的关于“存在”本身只能以“是什么”的叙述逻辑进行言说所形成的悖论。为了解决关于存在问题的解释悖论,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这个范畴。他想从理念界与现象界在共相与殊相的关系中来把握存在问题。他认为,理念是共相,是一,是多中之一;而作为万物的具体存在者,如水、空气、火、数、原子等是殊相,是多;存在者只能是现象,不具有实在性和真理性,只有理念是实在的,是真理。“理念”作为“共相”是可以被思维的,是可以指向的。但在柏拉图这里,“理念”这个共相却是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本身不同的,理念这个共相是有了分别的共相,是包含着殊相的共相。在柏拉图看来,诸如苏格拉底、张三、李四等所有个别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人的理念”。美的人、美的花、美的画等所有个别的美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美的理念”。这种语境中的“理念”,实际是巴门尼德所说的那种无规定的“存在”,加上某一种特殊性(诸如人、美等)而形成的范畴。柏拉图的这种关于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解释矛盾,因为,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作为“存在”的一般是可以用“是什么”进行指向的。也就是说,在柏拉图那里,可以用“是什么”的言说方式对理念进行指称,可以用这种方式说出“理念”是个“什么”。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本体”的概念,其目的也是想用“是什么”的言说方式去解释万物(存在者)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本体的概念,为了说明存在,他把实体区别为第一实体、第二实体,提出了“四因说”,这些理论的构造都是为了能够对万物的所以存在找到合理的解释。换句话说,就是为能够用“是什么”言说方式指出本体“是个什么”寻找解释路径。可以看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想用“理念分有”和“四因说”来解决巴门尼德所提出的“存在”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却是以“遗忘‘存在’本身”(海德格尔语)为代价的。这种解决方式由于对“存在”本身的遗忘,在究竟的意义上使得“存在”问题还是留给了后人,等待着后人对于存在问题能够澄明和觉醒。

如上由古希腊哲学开启的这种关于“存在”只能进行“是什么”的追问的存在论,实际上是一种本质主义,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考方式,就是要对“存在”本身赋予“存在者”的规定。这就形成了对“存在”本身作为“对象”,就要指出其作为“存在者”的“是什么”,并以“逻各斯”的“是”的语言系统在以范畴综合感性中而形成对象化的知识论立场。这种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考方式的思路是:从“存在”作为“存在者”的前提出发,具体为我与他者的区别,在我对与我相区别的他者作为对象的观照中,说出对象对我显现为“是什么”,而“是什么”的语言界限就是对“对象”的是个“什么”的规定。在这种思考方式中,以为那种以存在者对于存在本身的规定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把握,从而形成了本质主义的弊病。后来的知识论问题也是从此而衍伸出来的。这样,关于存在问题就体现为对“他者”作为“对象”的“是什么”的把握。在哲学上,这种发问、思考和把握方式就是知识论的本质主义。

从古希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这种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考方式,被应用于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被应用于音乐审美艺术实践中,就形成了与知识论的思考方式相应的音乐美学理念,具体表现为从对象化的可解释性的视角去把握音乐审美对象,在解释、说明、构造中形成音乐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理念就表现为音乐审美的理性主义(或为音乐本质主义)和音乐审美的技术主义。音乐审美的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的技术主义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现代性语境,处在这个语境中的音乐审美就具体表现为“唯理性”、“唯技术”的特点。“唯理性”是指在现代性的音乐审美活动中,以某种标准去裁定审美对象是否是美的,以理性解释、说明为原则,对音乐审美对象作出“是什么”的解释。“唯技术”是指在现代性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在理性技术标准的摄持下,构造出合乎理性技术的音乐审美对象作为音乐审美意象。从对象化的知识论语境所衍生的音乐审美现代性会使我们的音乐审美存在出现怎样的状态,是下面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二、知识论语境衍生之音乐审美理性主义的诟病

所谓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就是从哲学“知识论”立场出发,从对对象的认知设定出发,从审美的理性根据作为“是其所是”的层面,以逻辑的范畴给予审美对象以“是什么”的规定,从而指出“音乐”的审美是以音乐审美对象的“是什么”为根据的。这种理性主义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就表现为把音乐审美活动对象化,对于音乐审美的对象进行观察,通过分析、综合与比较等方法,从音乐审美对象的本质、规律、性质、属性和功能等方面指出音乐审美活动对象化所形成的审美对象的“是其所是”,并依据逻辑的规则,形成西方音乐学的学理性的建构,即从音乐学的体系构造上形成具有逻辑自洽性的音乐范畴体系,从这种范畴出发去判定、裁剪各种音乐审美活动所涉及的各种音乐审美要素。这种意义上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衍生出两种倾向:

一方面,这种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维模式把音乐看成是既定的现实存在,其作为审美对象的文本具有永恒性,因此具有审美的绝对权利,从而构成了音乐审美霸权。即将音乐创作的话语权集中于少数的音乐精英,形成了音乐审美活动的职业化倾向,音乐审美活动被异化为一种具有生计维持功能的社会职业。音乐在理性的排序中,依据本质主义的逻辑顺序要求分配着音乐的话语权,音乐话语权利的取得也就是音乐审美异化的开始。这就是音乐审美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诟病。

另一方面,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又以崇尚“科学”的面目出现,将音乐看作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指出其“是什么”的知识体系。这样,音乐审美活动就在对象化的知识论作为分析的思维中,被音乐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民族学、音乐形态学等音乐理论形态的拓展所遮盖。无疑,音乐这些学科的分类及其发展,对于认识把握音乐审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结构和功能、性质和属性,对建立、完善音乐审美活动的知识形态、逻辑体系都起到了重要的方便性作用。也就是开通了走向音乐审美“是什么”的说明之路,音乐到底是什么?当对其作出“是什么”的规定时,已经隐含了音乐本身“不是什么”的规定了。因为知识论化的对象性思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判断体系,对终点的确定也就意味着走向“独断”。这也就是沉浸在知识论语境中,作为对音乐审美对象只是作出“是什么”规定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所不可逃脱的悖论命运。

音乐审美技术主义是指以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原则对音乐审美对象在技术操作层面所作出的“是其所是”的把握。这种把握是依据对于音乐审美活动本性的理性理解,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音乐本身的形态结构、声乐与器乐的音响效果。这就是把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理性主义原则运用于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技术操作,这也就形成了西方音乐审美形式主义的技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如和声、复调、曲式和器乐的结构体系。在这样的音乐审美活动美学理念的背景之下形成的技术理论体系,在音乐的发展上提高了音乐的创作和表现技巧,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构成了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欣赏的互动式审美结构。在音乐审美技术主义的美学意向支配下,音乐的审美趣味更多的是依赖于各种乐器的发明,如钢琴、提琴、手风琴、竖琴、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的发明与改进等,这些技术发明为音乐的创作拓展了表现和想象的空间。这种音乐审美技术主义在古典音乐的语境中还充满了工艺学意义和浪漫诗意。但将这种知识论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技术主义推向极致,就导致了各种电子音乐的泛滥,电子音乐脱离自然声响的技术制作取向。可以说就是知识论美学指向之下的技术主义的极致所为,这也就使得音乐审美技术主义走向了它的反面。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音乐审美理性主义与音乐审美技术主义对音乐的分类及其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这自然与我们的存在状态与表达语境有关,即这种音乐审美理念与我们的存在状态是相应的。但随着人类存在状态的发展和变异,由理性主义所内涵的知识论的悖论情结就会把人的理性推向极致,从而暴露出理性的诟病。人类理性的这种历史命运也发生在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的发展之中。

从音乐审美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音乐审美活动在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光环中,折射出的是对音乐的话语霸权的垄断,导致的结果是音乐本身生命力的逐渐窒息。我们知道,理性的逻辑就要表现为对对象化存在的无限的追问,在无限的追问中却还要预设着对对象的“是什么”的把握。但是,柏拉图的“美诺悖论”打破了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能够无限把握对象的美梦,他告诉我们,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而不能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这样,在我们的知识系统中,逻辑的同一性原理并没有使我们知道我们想知道的,这就是知识论不可绕出的悖论情结。这个悖论情结使得音乐审美在走进理性主义时,就已经预设了自身的矛盾。我们看到,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有两种状态同时存在的纠结:一种状态时是作为音乐知识和技术的各种形态,如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以及以音乐作品作为商品的市场化行为;另一种状态则是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还存留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关于纯粹音乐本身的审美、精神、人性、心灵等形而上的追求。实际上,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理性至上在崇尚技术的知识论语境中,就消弭了音乐本身所固有的对于审美本身和精神的弘扬。我们看到,在音乐审美理性中,知识论的逻辑赋予少数人以音乐审美的话语霸权,因为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构成音乐审美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在音乐美学上的结构论说和音乐审美的知识构造体系(音乐审美范畴逻辑与技术操作体系)为这种霸权的不合理分配建立了合理性的基础。音乐审美霸权的形成是音乐审美本质的异化,表现为它必然扼杀音乐本身的生命意识,使音乐审美在权力的掌控中逐步失去原生的生命力量。因为音乐审美理性作为知识体系是把音乐从自然的生存中超拔出来,形成了音乐的冰冷城堡。这样,音乐审美远离了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来越没有了生命的意义。

在音乐审美技术主义中,音乐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技术和技巧,如此语境中的音乐就依赖于音乐技术的变革和改良,而古典音乐发展中所形成的工艺学和诗意化的对音乐技术的定位,被音乐技术至上所取代,音乐审美技术的极致化构成了音乐审美技术主义的僭妄。这就是说,在音乐审美技术成为一个音乐美学上的意识形态霸权以后,音乐审美的技术就成为了目的,即音乐审美活动只是从技术到技术,音乐审美活动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动。这样,音乐审美活动本身作为形而上的生命存在就转变为形而下的各种音符的技术排列技巧和乐器制作技术的改良。在这样技术化的过程中,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人”的存在变成了技术化的“单面的人”,音乐的音响技术遮蔽了音乐审美中的精神,音乐审美的技术手段成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目的。在这种音乐审美语境中,音乐就成了“机械式”、“算账式”的音乐。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称这种对技术的崇拜为“技术爱欲”。他认为,这样的音乐审美或就是将音乐的各种技术“材料”(如十二音,即十二平均律)进行技术组合,构造乐谱的活动。他认为,在现代性中的音乐审美活动,就是将这十二个音的前后次序加以变换,这样可以组成四万万七千九百万零一千六百个各不相同之“十二音的调子”(每个调子之中,各个音皆不重复)。组成一个“十二的调子“后,又继之以另一个“十二音的调子”。如此持续下去,便形成一篇乐谱。在当代现代性还为主流的社会中,这种音乐审美技术主义已经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教学等音乐审美活动中,其结果是以音乐审美的技术操作和规范遮蔽了音乐审美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性、情感与生命意向。

如上所述,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推崇的是由理性生发出的知识论的对象化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在关注对象如何存在的时候,却忘记了自身是如何存在的更根本的意义,这便形成了知识论语境中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的诟病。是否应该消解知识论语境中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这成为了当代音乐美学理论中难以回避的问题。音乐解释学在理论上对知识论的消解可能为克服如上的诟病,为当代音乐美学向何处去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

三、音乐解释学对传统音乐语境的破解和美学提示

知识论语境中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或者说这种思想文化倾向是以现代性为其制度支撑的。在这种思考方式的摄持下,其对“审美对象”的解释性执著使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音乐生产陷入了因果律制约下的线性链条。处在这种语境中的音乐作为对“对象”的一种把握方式,总是要对这个“对象”要以“是什么”的认知模式进行静态的逻辑规范。这样的美学理念就把音乐限制在了离开了“是”本身之外的“什么”的围城里,由此,音乐忘记、遮蔽了自身的“是”本身,这就是知识论带给音乐审美的不可逃避的困境。面对这样的语境,音乐审美向何处去就成了西方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中的重要课题。

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现象学和现象学之后的解释学对“知识论”的消解,就是吁请那个“是”本身的澄明的一种努力。从这种努力来看音乐,就是如何使音乐审美从知识论的“对象”的围城中逃脱,以摆脱因果律制约下的“是什么”的“围城”现象的悖论缠绕,从而走进音乐审美本身的“可能”世界。音乐审美的这种从现代性的出走是搭载上了后现代的“诺亚方舟”,它随着后现代哲学话语的迁徙在作为“是”(存在)本身的“可能”的大海中飘浮,他们没有家园,因为他们不需要家园的围墙,在后现代看来,这种存在状态可能就是那个“是”本身的“存在”吧。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解读“知识论”思考方式的衰落,离不开现象学作为解释学的先驱所作的工作。现象学所作的是对传统音乐审美知识论倾向的“消解”,而解释学给予音乐所带来的则是这种消解之后的音乐审美之“是”(存在)本身的“可能”。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态度和措施,如果其主旨是为了拯救现象,赋予现象以本质的实在地位,则其对于作为本质的“是什么”的“什么”的消解所发生的对传统知识论的哲学态度的消解无疑是致命的。现象学就是以现象学的方法对那个“什么”(实际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一种悖论性存在)进行“悬置”,从“是什么”回到“是”(存在)本身。这样的回归表明对“是”(存在)本身就不能以“是”本身“是什么”的方式进行发问了,因为那个“是什么”已经被现象学的“括弧”消解了。可以说,在现象学的语境中内涵的是开显“存在”本身的意义。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对“现象”的解救,对音乐美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在这样的语境中,音乐审美之“是”(存在)就不能以“是什么”来定义了,对音乐审美之“是”(存在)本身的把握,就只能如老子《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亦如古希腊智者学派高尔基亚在论“存在”问题时所言的那样,“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6-57页。如此说来,音乐本身如“道”,“无常名”,“不可言”。音乐亦如禅,“第一义不可说”。音乐是“存在者,或者是不存在者,或者同时既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当借助现象学的“现象学还原”、“本质直观”、“现象学直观”对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考方式进行消解之后,留下的是“现象学剩余”和“解释学”对音乐美学的可能的“想象空场”。“现象学剩余”告诉我们的是没有哪个是基础和本质,只有存在的现象。如此说来,音乐审美存在本身就不能定义,我们如欲僭越,试图对音乐审美存在本身说出点儿“什么”,那么,我们说出的,或者以定义性的清楚明白为音乐审美本身所作出的本质性规定的,就只能是依据某种理性的知识论框架,把音乐审美本身以知识的暴力为手段装进了那个已知的“是什么”的思维框架了。这种说明也就是从音乐审美本身的存在变成了心理学的、人类学的、符号学的、民族学的、社会学的、音响学的、和声学的等等的规范化解释了。这里的各个不同的“学”就是被现象学消解了的“是什么”的神龛。音乐审美在“是什么”的笼罩下,存在本身的光泽被遮蔽了,音乐审美失去了自我。所以,音乐审美就要出走,音乐审美就要从那种本质和基础的设计围城中走出来,走到哪里?这个没有确定性的“哪里”给了音乐审美一种新的美学指向。处在欲求从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为特征的知识论语境围城出走的音乐审美只有“可能”了。在这个语境中,音乐审美活动就是对“可能”的现实化。这种音乐审美本身作为“可能”的现实化并非黑格尔式的形式化的辩证法的既定构造,这里的“可能”的现实化即为现实的可能。这种音乐审美意识赋予音乐审美的美学空间就是“可能”,音乐审美无所规定。可以说,现象学对知识论的消解为解释学的音乐审美的意义澄明留下了空场,由解释学对这个空场的填补就是音乐审美解释学的意义的界限。

解释学在哲学上是对对象化的“知识论”作为本质主义的消解,这种消解是继承现象学哲学视界的当然。可以说,现象学把“知识论”传统“悬置”或用“括弧”括起来了,但如何解开那个“悬置”的绳索,或者如何打开那个“括弧”,却没有了下文。解释学则从音乐审美经验现象入手,在解释主体的转移中为音乐审美经验现象的复活寻找了一条解释学之路。这条解释学的道路是对音乐审美的原初意义的解释,同时也是对音乐审美“存在”本身意义的澄明提示了一条可以为“美”的意义指向。

解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有“历史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之分,前者以狄尔泰为代表,后者则以伽达默尔为主线。在这里,我们不去关注他们内在的区别,而是要关注解释学的路径给音乐审美所带来的美学提示。

从当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是德国音乐美学家克莱茨施玛尔(A.H.Kretzschmar)将解释学的美学提示引入音乐审美领域的。在他看来,不能离开人类文化史而孤立地来考察音乐审美活动的历史,音乐审美活动的历史是由一个个的音乐作品构成,而解读音乐审美作品要靠揭示这些作品背后的审美创作行为,对于音乐审美中的创作行为的研究不能脱离这些作品赖以产生的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意识与艺术情势等音乐审美活动的历史语境,也就是要依赖与这些音乐审美作品相关的具体的音乐审美事件的解读,也就是不能脱离音乐作品创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生活经历来进行研究。在他看来,音乐审美要落实在作品上,作品是音乐审美的物化和历史的载体,所以,音乐作品的意义在于从这些非音乐的历史语境出发对音乐作品本身进行解释。他明确指出,对于音乐作品的解释,就是要“透过形式去探究封闭于其中的意义和观念的内容,追寻隐蔽在身体深处的灵魂,通过作品的每个部分去揭示其思想的真正内核,阐明和解释作品的整体。”②③参见[美]里普曼:《西方音乐美学史》,转引自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7、207、208页。他认为:音乐审美“解释学的任务就在于将情感从乐音中抽取、推断出来,以文字的方式赋予音乐中的情感发展以结构框架。”②音乐审美“鉴赏者通过乐音和乐音形式抽取、推断出情感,将感官上的愉悦和形式工艺提高到精神活动的高度。”③可见,在解释学中,音乐审美的意义就在于将隐秘于文本深处的意义澄明、显示、叙述出来,这个意义不是文本的人为的、规范的“本质性“”规定,而是音乐审美存在本身在历史与时间中的意义还原。

如何将隐秘于音乐作品作为音乐审美文本深处的意义澄明、显示、叙述出来?如何从历史与时间中还原音乐审美存在本身的意义?那位被郑涌先生称作斯图加特火车站上一瘸一跛的老人郑涌先生曾在1987~1990年跟随伽达默尔研究解释学。对于伽达默尔,他将“斯图加特火车站上一瘸一跛的老人”与“伽达默尔”两个意象融合到一起进行叙述,他将伽达默尔这个词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位老人。这种叙述实际就是解释学方法的一种示现。参见郑涌:《道,行之而成——走出书斋后的哲学沉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效应历史”的解释学方法,为音乐审美从解释学得到存在本身的意义还原提供了一种思路,这种方法也为从知识论的思考方式衍生出的关于对象作为文本的解释学循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探索的方向。伽达默尔认为,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历史的,只有从历史的语境中才能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解释,因为被解释文本与解释者都是历史的。在他看来,在历史中不断变化的人自身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人在与世界处在某种关系中所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总体经验也具有历史性。因此,人们对解释文本所关涉的过去、现存的事物的理解就不能是永恒的 、凝固的、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在伽达默尔看来,作为解释文本的各种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在历史的变化中会有不同的效应。被解释的文本的原来的意义通过后人的解释而处于不断的历史生成的过程中。伽达默尔认为,要想对被解释的文本作出唯一正确解释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那种唯一正确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对于“解释”的“唯一性”的执着是那种追寻本质唯一性的理性主义的诟病。他认为,被历史情境所制约和限定的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只能是不完全的,有待在解释中由解释者对其进行不断的充实,这样的解释是具有很大开放性的。所以,这样的文本解释也就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行为,而是一个永远不能穷尽的依照历史语境进行解释的过程。将这种解释学方法运用于对艺术作品文本的解释活动来看,则艺术作品作为文本的意义在解释的过程中显现出一种多样化的随机的状态,这种多样化的随机性在音乐审美等具有表演性特点的艺术中显得更加明显。伽达默尔指出:“音乐就其规定来看,就是期待着境遇的存在,并通过其所遇到的境遇才规定了自身。……没有人会怀疑,听音乐并不是看总谱。”⑥⑦[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6页。“戏剧或音乐作品在各个时代以及在各境遇中的演出便是而且必定是一种变化了的演出,这一点由戏剧或音乐作品的本质使然 。”⑥“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不同地呈现出来的东西,现在的观赏者不仅仅是不同地去观赏着,而且也看到了不同的东西。”⑦也就是说,被解释文本与解释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时间间距”。正是这种时间间距为文本解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就是解释学所提示的在音乐审美意识中所形成的“可能”的美学空场,也就是由于音乐审美无所规定而具有的“可能”。这个“可能”在解释学中表达为“时间间距”。依赖“时间间距”,就有了文本解释者的再创造过程,从而使得音乐作品文本意义的丰富性才可能逐渐地显现出来,这样的解释就使得音乐作品文本意义具有了不可穷尽的解释的可能。在伽达默尔看来,历史上的艺术作品的作者与现今的解释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对文本意义的判断和“视界”。历史上的原始的视界已在那里,而现今的解释者的解释视界则既要受到自身的历史性限制,又具有一种无规定的开放性和变动性。所以,在对一部艺术作品文本的解释中,不能要求解释者放弃自己的视界而去追求艺术作品作为解释文本原来所处的那个纯粹的历史的视界。而是要现今的解释者从自己的视界出发,将自己所处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作为解释文本所体现的历史视界相融合,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实现新的解释,从而在解释中实现艺术作品本身存在意义的开显。将伽达默尔的这种解释学所提示的“视域融合”与“效应历史”运用于音乐审美活动,在对音乐作品的解释中开拓一种音乐文本的澄明之路,可能是一种音乐审美的美学提示。

如上所述,后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视阈给予音乐的不仅仅是对“知识论”的消解,而且是将音乐的审美叙述引入了“可能”的境遇。在这个境遇中,原有的对音乐的理性把握和技术的推崇,都会失去往日的光环。这里,音乐从“本质”的“是什么”的围城出走了,它这次的出走是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报复,它把那些被学院派拒斥在音乐之外的灵魂的叙述方式给予了存在的权利,由此,音乐也就走进了非音乐性,可以说,音乐解释学的冲击性就在于它赋予非音乐性以音乐的身份。音乐就在对“非音乐性的”呼唤中改变了音乐解释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解释模式。如此而来,音乐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固定知识论式的教化功能,终被非利益化、非评价性的美学意向所取代,音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即:音乐本身的解释学意义就在于音乐本身非音乐性的澄明。当代作曲家谭盾在中国大陆尝试的“水乐”,互联网上对谭盾的《水乐》有这样的评价:“谭盾以水源远流长特有的灵气,带出东西方交汇的共性,通过耶稣与释迦牟尼的对话,敞开人性蕴藏的一切感官。谭盾的方法就是说把一些平常的声音,根据一些他自己感受到很特殊的一些音响的东西,把它综合起来,然后就会产生一种很离奇的效果,因为它是好像你很熟悉的,但是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听到过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这种音乐本身非音乐性的澄明美学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表明,音乐审美可以从殿堂与乐谱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去领会非音乐所具有的音乐审美的本真,这就是音乐审美的解释学澄明。

可见,现代与后现代的博弈作为世界性的主流话语,在音乐审美领域就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其形式化的传统美学理念在超越性的哲学引导下被非形式化所消解,这就是音乐美学的知识论语境的消解。如此的消解使音乐的美学理念从“是什么”的形象理念进入到了无界限、无规定的“是”(存在)本身的解释学语境,从而形成了音乐美学的意义扩展,这样,音乐美学就从“现实”走进了“可能”的世界。当代音乐审美解释学如此从传统的出走作为人类不可逃避的文化事件,是当下音乐审美活动作为存在的基本境遇。消解知识论的“对象化”的认知美学理念,意味着音乐审美从对“是什么”的认知美学追求,转向对音乐审美活动“是”(存在)本身的回归,亦即通过视域融合的解释活动实现音乐审美本身作为音乐审美现象的自身拯救。可以看到,关于音乐审美活动的现象学分析向“解释学”的非音乐性的靠拢,似乎是当代音乐美学的可能走向之一。

作者单位:张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樊小贤,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杨立民

作者:张蓬 樊小贤

第4篇:知识产权名词解释

1.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2.等同侵权: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技术要素与权利要求书中的技术要素不一样,但二者只有非实质性的区别; 3.著作人身权:是作者或者著作权原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非财产性权利。 4.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制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 5.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是指著作权人通过许可使用合同授权他人在某个地域范围内以某种方式利用其作品的制度。 6.合理使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 7.法定许可使用:是指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可

19、著作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

20.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21.专利权,即申请人向国家专利主管机关提出专利申请,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审查,符合条件的授予一定期限内对发明创造的专有性权利。

22.商标(trade mark)是一种商业标志,它是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附着于商品、商品包装、服务设施或相关的广告宣传品、合同书等,目的在于帮助相关公众将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经营者联系起来,并与其他经营者的同类商品或服务相区别的商业标志。

23.民间文学艺术:是由特定地域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创造,体现该群体特质的品质或文化遗产要素,代代相传,并处于不断发展的各种传统的创造性文学和艺术成果。 24.发明: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的新的技术方案,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

25.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的名义注册,使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标志。

26.证明标志:又称保证标志,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功能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27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

第5篇:公司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2013年集团公司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及省国资委的决策部署,以新“两型两化”战略为统领,以党的建设为保证,以稳增长为主线,加快电网建设,促进科技进步,深化管理创新,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推动集团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延安供电分公司2013年的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集团公司新“两型两化”发展战略部署,坚持“强电网、带队伍、抓落实”方针不动摇,以“教练式领导、标准化管理、数字化考核、常态化落实”理念为抓手,强化创新驱动,推行痕迹管理,提升员工素质,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推动延安地电跨越发展。

集团公司旧的“两型两化”:经营型、服务型、集团化、现代化

集团公司新“两型两化”:创新型、资本型、多元化、信息化

延安市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四大战略,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稳增长,调结构,扩大投资规模,推进城镇化进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延安市四大战略:统筹城乡、富民强市;引水兴工、产业转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 文化引领、旅游带动

延安市“三区九园”建设具体是指:“三区”:延南化工园区、延北化工园区、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园”:富县、洛川、黄陵、延长、延川、子长、安塞、甘泉、姚店九个工业园区。

集团公司的服务宗旨:服务是第一产品,效益是第一目标。

陕西地电长远的发展目标:打造“电能最优,服务更优”的双优电网

陕西地电的企业愿景:致力于成为受尊重的现代化电能服务商

陕西地电的企业文化是: 光谱文化

“七色光谱”各代表:红色代表廉政理念,寓意警戒警示;橙色代表管理理念,寓意人本、规范;黄色代表学习理念、予以成长、收获;绿色代表安全理念,寓意安全绿色电网;蓝色代表市场理念,寓意宽广、开拓;靛色代表人才理念,寓意高端、高尚;紫色代表服务理念寓意优质、精细。

陕西地电的企业使命:打造双优电网 传输现代文明

陕西地电的企业发展观:科技引领 开拓创新 开放包容 和谐发展

陕西地电的企业精神:自信自强 不断超越

陕西地电的经营信条:服务是第一产品 效益是第一目标

陕西地电的管理理念:始于尊重 精于专业 善于筹划 严于执行

陕西地电的人才理念:人人争做人才 人才成就企业

陕西地电的学习理念:人人学习 时时学习 事事学习

陕西地电的服务理念:从客户最满意的地方做起 从客户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陕西地电的市场理念:智创先机 服务致胜 竞合共赢

陕西地电的安全理念:责任铭记心中 标准贯穿始终

陕西地电2013年安全活动主题:“强化安全基础,促进安全发展”,

陕西地电的廉政理念:携两袖清风 带一片光明

集团公司建立“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建设一支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政治思想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业

1务精的技能人才队伍。

“六型一化”班组建设:技能型、安全型、学习型、节约型、创新型、快乐型、标准化。 延安分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按照集团公司新时期“创新型、资本型、多元化、信息化”战略目标,延安供电分公司将结合实际,实施“八八发展战略”,建设“省内一流、系统领先的现代化服务型供电企业。”

八八发展战略:建设一流的电网与设备、一流的技术与管理、一流的理念与文化、一流的体制与机制、一流的人才与团队、一流的环境与服务、一流的营销与业绩、一流的效率与效益; 安全生产确保“六不发生”:不发生一般及以上生产人身死亡事故;不发生一般及以上电力安全事故;不发生一般及以上设备事故;不发生我方负主要责任的重大及以上交通事故;不发生一般及以上火灾事故;不发生一般及以上特种设备事故。

智能电网的八个主要功能特征:智能电网是自愈电网。 智能电网激励和包括用户。智能电网将抵御攻击。智能电网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智能电网将减轻来自输电和配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事件。智能电网将容许各种不同类型发电和储能系统的接入。智能电网将使电力市场蓬勃发展。智能电网优化其资产应用,使运行更加高效。

绿色电力: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力因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等),且不需消耗化石燃料,节省了有限的资源储备,相对于常规的火力发电——即通过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方式来获得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被称为绿色电力。

绿色电力的种类: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汽化发电、小水电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24字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新时期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6篇:高中地理知识的名词解释

1. 什么是绿肥? 答:绿肥是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有时将绿色植物体直接翻压于农田耕地之中以增强土壤肥力。例如:常见的豆科绿肥,黄豆、绿豆、豌豆,黄豆根部有大量固氮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能被作物吸收的氮肥,以增加土壤肥力。豆科绿肥的优势在于种植期短而且可以与作物套种。 2. 能否说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均属于外流河?

答:不能,因为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东侧也有一个内流区,名为:乌裕尔河内流区。 3. 西藏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区?

答:西藏的江南包括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林芝察隅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一片浓郁的亚热带甚至热带风光,植被景观体现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 4. 什么是草甸?草甸和草原的区别是什么?

答:草甸草原和普通意义上的(疏林)草原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差异造成了草的类型有差异,草甸草原里的草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个头比较大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可以形象的记忆为,草甸就是“草长得沉甸甸,长得茂盛!” 5. 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的区别是什么? 答:这是两个经常被搞混的概念,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应该是活着的人的所有年龄叠加/人口数约为42岁。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则是根据一段时间(例如一年)已死的人的年龄总和/总人数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3岁。所以平均寿命只是一个预测值,但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 6. 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 答:咸水湖可以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一个淡水湖,但由于流入的水小于流出的水,湖面会逐渐变小,而蒸发量也会逐渐变小,最终实现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的平衡,湖泊面积不再变化。而汇入湖泊的河水必然有少许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逐渐沉积,随着湖泊面积的缩小,盐度也逐渐升高,最终变成了咸水湖。 7. 为何说洪泽湖是一个悬湖?

答:洪泽湖,在江苏洪泽湖区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洪泽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8. 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区别?

答:地理位置一般有差异:滑坡一般在坡面上,泥石流则一般出现在山谷之中 物质组成不同:泥石流的含水量较大 滑坡发生后坡面的坡度会有所降低,即等高线会由密变疏。 9. 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是有机质丰富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不对,黄土高原属于风力沉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富含丰富的矿物质例如氮、磷所以土壤比较肥沃。 10. 伊犁河谷为何成为西北的湿岛? 答:位于西风带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遇天山山脉的抬升作用,成为新疆降水最为丰沛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400毫米以上。 11. 国土和领土有何区别?

答:国土的概念比领土要大,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及其专属经济区。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而中国的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960万+300万】,其中的300万是由3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拓展出的专属经济区。 12. 太阳大气结构的色球层和日冕层为何看不到? 答:主要由于光球层的亮度非常高,色球层和日冕层发出的微弱光芒便黯然失色,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只有借助光学仪器或在日全食时才能肉眼观察到色球层和日冕层。 13. 为何海拔较高的山地从山脚向上,降水量是先增加后减少,一般在山腰地带降水最多?

答: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水汽沿着地形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在山脚没有大量水汽凝结,降水较少,越往山腰水汽凝结越多,空气达到过饱和形成降水,达到一定高度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又减少。所以迎风坡山腰地带降水最为丰富。 14. 如何简单识别月相?如何用月相来辨别方向?

答:上弦月呈“D”字形,月面朝西,可能有人说既然是“D”字形,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月面是应该朝东啊!但实际观察月相的时候对中国的观察者来说总是必须面向南方的天空,那么就成了“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残月呈“C”字形,月面则是朝东的。 15.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为何不是夏季?

答:喜马拉雅山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在7—8月降水特别充沛,而在冬季风力又特别的强,相对来说只有4—6月(春季),9—10月(秋季)为攀登的最佳季节。 16.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珠穆朗玛峰为何南坡较北坡的雪线低?

答:对于雪线处必然是(降雪量=积雪消融量),故雪线的高低既受降水多少的影响又受气温的影响,虽然珠穆朗玛峰南坡光照强积雪消融量大,但是它的降雪量也大,因此南坡的雪线比北坡的雪线低500米也就不足为奇。请自己分析天山是南坡还是北坡的雪线较低? 17. 地球上有几个无风带? 答:两个,赤道无风带【南北纬5度之间】和副热带无风带【南北纬30度附近】,由于附近地区气压差小,故而风力相当小。

注:【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无风带可以说是世界上风浪最小的海峡。】 18. 三峡工程如何蓄清排浑?

答:首先三峡水库保证一定的水位有利于发电、通航、供水。由于长江上游冬季降水较少,河流的含沙量也小,进入10月后开始蓄水在11月水位便提升至175米。而夏季由于河流的含沙量大,为避免三峡水库的淤积和河口三角洲的退化,三峡库区的水位在4月以前又退回到了145米以利于汛期排浑。当然在长江流域洪水来临的时候,为保住长江中下游平原,即使河水的含沙量再大,也只有滞留在三峡水库之中。

【注:黄河小浪底的调水调沙也是在夏季进行,一般为6—7月】

19. 什么是套种?什么是轮作?什么是休耕? 答:套种是同一块耕地,同时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例如玉米地里套种豆类作物;轮作即是同一块耕地轮番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休耕即是在某块耕地本该种植作物的时候,让地休养生息一年,以积累一定的肥力。 20. 什么是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答:地带性包含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海陆位置)、垂直地带性,这些因素共同影响某地的气候,气候则决定植被,气候和植被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是地带性土壤。例如:江南丘陵的红壤属于地带性土壤;东北的黑钙土属地带性土壤而沼泽土则属非地带性土壤;

四川盆地的棕黄壤属于地带性土壤,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则属于非地带性土壤。因为同纬度地区紫色土非常少见,从成因上分析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在盆地堆积形成,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元素较为肥沃。由于人为耕作而逐渐形成的土壤例如水稻土、黑垆土都是非地带性土壤。 21. 关于在野外如何扎营的问题?

答:野外扎营一般遵循“平坦开阔、近水当道”的原则,即在地形平坦(或山脊的缓坡)、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的开阔地扎营,以利于紧急事件的处理。不宜扎营于山谷之中,以防滑坡、洪流;不宜扎营于山顶之上以防雷击;不宜扎营于陡崖之下以防崩坡、坠物、山洪等。不宜扎营于密林之中,以防森林火灾或野兽突袭。 22. 等值线有多少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能反映什么信息?

答:无数多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都是反映的某一地理量的变化率,例如:①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大小,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水流越急;②等潜水线的疏密则反映出地下水流速的快慢,等潜水线越密,地下水流速越快;③等压线的疏密反映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3. 什么地方适合修坎儿井?

答:坎儿井实为地下暗渠,一般修建在西北地区高山的山麓附近,修建时要选择水量比较大,工程量比较小,隔绿洲又比较近的地区。 24. 气旋是如何移动的?

答:热带气旋自东向西移动,温带气旋自西向东移动,这种移动规律与低压中心与副高中心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有关。 25. 白尼罗河流域和青尼罗河流域主体都是热带草原气候,为何白尼罗河的水量比青尼罗河稳定得多? 答:白尼罗河流域和青尼罗河流域的气候主体确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同样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实也有一定的差异,白尼罗河的源头逼近赤道,虽由于地形原因只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但靠近赤道受赤道低压控制的时间显然要比青尼罗河流域长得多,因此书上提到了白尼罗河处于“赤道多雨带”更加之白尼罗河上游有稳定的湖泊水补给,所以白尼罗河水量稳定。当青尼罗河进入汛期的时候,尼罗河干流也迎来了汛期。 26. 低压就是气旋这句话对吗?

答:99%的情况下是对的。一般情况下低压就是气旋,但是不是绝对的,倘若在赤道附近有一个低压中心,由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几乎为0,所以气流无法旋转也就无法形成气旋。 27. 全球气候变暖为何会使中纬度更加干旱,高纬度变得湿润?

答: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蒸发更为旺盛,山体冰川逐渐退缩终将无冰可融,干旱地区的河流逐渐消失,河流下游的绿洲也会逐渐消失,会加剧土地的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高纬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水汽上升易凝结成云致雨,降水反而增多,变得适宜耕作。 28.如何区别风化和侵蚀?

答:风化是外力使岩石表面变碎(但还贴在母体上),侵蚀是外力把上面形成的碎块儿剥离下来,搬运是外力再把这些剥下来的碎块搬到其他地方去。 29.墨累-达令河冬夏均出现汛期的原因?

答:墨累-达令河源头部分主要是亚热带湿润气候,中游大部是热带草原气候,这两种气候都是夏季降水多,因此出现夏汛,下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冬雨型,因此出现冬汛。

30.为何同纬度的海洋上暖流流经地区海水盐度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答:暖流流经地区水温高,蒸发强;并且溶解的盐分多,所以同纬度暖流比寒流的盐度高。

31.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何异同?

答:三者都是由于流水的冲积作用,但位置有所不同,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冲积平原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32.水文里的水深和水位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 答:水位时水表面到海平面的高度——海拔高度;水的深度是水面到河谷(海底、隔水层等)之间的相对高度

33.北美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与亚洲相比为何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答:北美大陆比亚欧大陆小了很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对较小,受海洋影响大。

34. 雨影效应和焚风效应的区别?

答:二者大致相同,都是讲气流越过山地后在山地背风坡温度升高、降水很少的情况。

雨影效应只不过强调降水少而已,提到焚风,人们通常联想到高温的情况,但是二者是同时存在的。

35.什么是井排井灌?什么是井渠系统? 答:【以北丘洼为例】:井排就是钻去浅层机井抽去机井附近的浅层咸水使得地下潜水位下降,井灌就是抽取深层的地下淡水用作灌溉,同时淋失地表盐分,以治理土地的盐渍化。

井渠系统:井(竖井) 渠(横向沟渠):输送地表淡水和深层地下淡水用于灌溉。

深层地下水:(上百米深)上有隔水层保护极难得到大气降水补给属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后不易恢复,容易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还会造成地质灾害;滨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 36.太行山西坡的自然带为何要高于东坡呢?

答:我在【第1辑】第27问中已经提到,自然带延伸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太行山东坡、西坡的降水量都超过了400毫米,但是东坡降水略多于西坡,则造成了东坡的光照热量不如西坡,故而西坡的自然带延伸得较高。 37.为何要在背斜处开挖隧道?而不在向斜处? 答:因为向斜处利于汇集地下水,况且容易塌陷。而背斜岩层上拱符合力学原理,又不容易出现地下水汇集。

38.为何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自流井盐度较高?

答:地下水来源于东部山地,长途跋涉,溶解了很多的盐类物质,矿化度高!离东部越远盐度越高。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实质是来自大分水岭东侧的大气降水。 【通常河道中的石头被打磨得越来越小,这增加了河流的矿物质,地下水也是一个道理】

39.夏季暴雨前为何人感觉很闷热?

答:夏季暴雨前通常气压会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高,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呼吸系统功能不好的人很不适应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40.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答:秋高是指的秋季高气压控制的晴朗天气,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含氧量高,人感觉呼吸顺畅,故称之为“气爽”。

41.为何新疆天山上的“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答:因为塞里木湖位于天山北坡紧邻伊犁河谷地带,地处西风的迎风坡,有来自大西洋的充足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充沛降水,造就了这个淡水湖。 42. 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区位于哪里? 答:孟加拉国沿海拥有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和大面积的人工红树林。

43. 怎么判断一个自然带是否是按非地带性分布?

答:非地带性,即不按常规出牌,既非经纬度地带性又非垂直地带性。例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荒漠,是因为地处西风的背风坡而形成的属非地带性。地球上其他与之纬度相当海陆位置相当的地方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44.“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请问积雪为何能够保温?

答:冬天麦盖三层被,说明积雪覆盖有对冬小麦保温的作用,是不是由于积雪阻止了作物与外界的热交换,让其温度恒定在了 0 摄氏度左右,这一气温相比外界已经很高了。

45.为什么春秋两季的寒潮对我国农作物的影响最大?

答:因为秋天有的农作物还没有完成收获,例如:“打了霜的茄子”;春天气温本来已经开始回升,农作物已经开始生长,遭遇寒潮农作物很难适应。就是人在春秋两季也很难适应多变的气温而容易感冒。

46. GPS 定位至少是3颗还是4颗卫星才可以定位?

答: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观测静态的物体需要3颗

四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时间】——观测静态的物体需要4颗,可以根据四维坐标计算速度,位移等量

47.杆影的方向与太阳的方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取决于太阳与杆的相对位置,例如太阳在杆所在地的东北方向,则影落西南;太阳在杆所在地的正南方向则影落正南(正午时刻)。 48.树木的年轮能反映些什么信息?

答:年轮宽表示那年光照充足,风调雨顺;若年轮较窄,则表示那年温度低、雨量少,气候恶劣。

49. 地形和地貌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五大地形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②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面貌,是不同的地质条件造就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根据形态分类则可以划分出五大地形;根据成因分类则有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 所以说,地貌的概念其实比地形要大。

50.综合题中回答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有什么差异?

答: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回答的关键点位“两期、两量、两水”

河流的水系特征则需要回答: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水系的形状、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

【常见的水系形状:向心状、放射状、平行状、网状、扇状水系】 51.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答:青藏高原上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风系。高原相对于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夏季为一热源,在高原近地面层形成一个热低压,低压中心厚度约2.5公里;冬季为冷源,形成一个冷高压,厚度约1.0公里。

52.什么是盐尘暴? 答:“盐尘暴”主要发生在盐渍化区域的干旱地带,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颜色较白的又称为“白风暴”,其盐尘的主要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53.8.0级的汶川大地震暴发出的能量比7.6级的唐山大地震多好多倍?

答:汶川大地震为8.0级,而唐山大地震为7.6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故为其0.4*30=12倍。

54.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对房屋的摇晃有何区别?

答:地震波的横波一般使得建筑物左右摇晃,纵波使得建筑物上下颠簸。由于纵波传播得较快对于震中附近的地区总是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再感受到左右摇晃;由于纵波衰减得很快,所以在2008年5.12大地震的时候重庆云阳只感受到了左右摇晃,这也是判别地震发生地离我们远近的一种方式。

文案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 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文案

外文名称 Copy 目录

1发展历程 2主要工作 3分类构成 4基本要求 5工作范围 6文案写法 7实际应用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 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 阮财富 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 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

文案拼音:wén àn

现代文案的概念:

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

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目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以往一般企业都会找广告、文化传媒等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一般都有专业的文案、设计团队,经验也相对丰富,但因为业务量大,范围广泛,在针对性方面会较为薄 弱。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专业文案的要求更加严格,逐渐衍生了一些专注于文字服务的文案策划公司。这类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大多数都是从工作室形式转型而来,也有从文化传播机构独立出来的。

随着中国广告业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操作流程,工作方式都在变化,文案的角色由无闻转为配角,现正昂首阔步走向台面,成为主角,从前一则广告多是由设计出计划,再配图之后,文案轮为完稿,一则广告的计划多是由文案与美工共同完成,然后各自分工。说起文案的地位,日本是从1992年意识到文案的重要性,台湾是1998年。2002年,大陆的一些中大型广告公司的老总几乎都在垂叹,好的文案太少了。好的文案往往愿意扎堆,从全国形式来看,这股潜规则正逐渐由华南广告重镇广州向华东中心上海转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工作

撰写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海报; 撰写企业样本、品牌样本、产品目录; 撰写日常宣传文案白领一族 文案白领一族

单页、各类宣传小册子; 撰写DM直邮广告,包括信封、邮件正文; 撰写电视广告脚本,包括分镜头、旁白、字幕; 撰写电视专题片脚本; 撰写电视广告的拍摄清单; 撰写广播广告; 将海外版广告文案作 汉化(翻译); 撰写广告歌词,或汉化(翻译)外文歌词; 撰写各种形式的网络广告; 为网站栏目命名; 撰写网站内部文案; 撰写手机短信广告; 撰写各类广告作品的创意阐述; 撰写广告口号; 撰写产品包装文案,包括:品牌名、使用说明、产品成分等; 为产品或品牌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路演或活动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活动请柬及活动现场宣传品上的文字; 为各种礼品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专卖店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商店的橱窗或店内POP物料文案; 撰写软文、新闻式、故事式、评论式; 撰写策划书,或协助策划人员优化、润色方案文字; 协助客户企业内刊的编辑,提供主题方向,审核文字。 不同的环境对文案撰稿人有着不同的锤炼和要求。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构成

从现有的文案分类有很多种,按照4A标准,一般有四类:助理文案(ACW), 文案(CW策划文案 策划文案

),高级文案(ACW),资深文案(SCW),其中稍微要区别的是高级文案与资深文案,前者要求的是文案的撰写能力,而后者不仅仅是文案的撰写能力还包括做文案的年资。有些4A公司设有文案主任(CE)一职,大体上与文案职责类似,有时候负责专项。另外有些个别公司还配有首席文案的职位(CCW),文案功力凤毛麟角,虽不具领导才能,但有的首席文案拿的工资却比创意总监还要高。大部分国内广告公司文案的种类繁杂,有房地产文案、创意文案、企划文案、品牌文案等。

文案是由标题、副标题、广告正文、广告口号组成的。它是广告内容的文字化表现。在广告设计中,文案与图案图形同等重要,图形具有前期的冲击力,广告文案具有较深的影响力。

广告标题:它是广告文案的主题,往往也是广告内容的诉求重点。它的作用在于吸引人们对广告的注目,留下印象,引起人们对广告的兴趣。只有当受众对标语产生兴趣时, 才会阅读正文。广告标语的设计形式有:情报式,问答式、祈使式、新闻式、口号式、暗示式、提醒式等。广告标语撰写时要语言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传递清楚,新颖个性,句 子中的文字数量一般掌握在12个字以内为宜。

广告副标题:它是广告方案的补充部分,有一个点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标题的补充及让人感觉,前面的不懂,在这里全部让人了解。

广告正文:广告正文是对产品及服务,以客观的事实、具体的说明,来增加消费者的了解与认识,以理服人。广告正文撰写使内容要实事求是,通俗易懂。不论采用何种 题材式样,都要抓住主要的信息来叙述,言简易明。

广告口号:口号是战略性的语言,目的是经过反复和相同的表现,以便名域其他企业精神的不同,使消费者掌握商品或服务的个性。这以成为推广商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广告 口号常有的形式:联想式、比喻式、许诺式、推理式、赞扬式、命令式。广告口号的撰写要注意简洁明了、语言明确、独创有趣、便于记忆、易读上口。

所谓广告文案是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广告文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就是指通过广告语言、形象和其他因素,对既定的广告主题、广告创意所 进行的具体表现。狭义的广告文案则指表现广告信息的言语与文字构成。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 、口号的撰写。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要求 1)准确规范、点明主题

准确规范是文案中最基本的要求。要实现对广告主题和广告创意的有效表现和对广告信息的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

有效传播,首先要求广告文案中语言表达规范完整,避免语法错误或表达残缺。其次,广告文案中所使用的语言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第三,广告文案中的语言要符合语 言表达习惯,不可生搬硬套,自己创造众所不知的词汇。第四,广告文案中的语言要尽量通俗化、大众化,避免使用冷僻以及过于专业化的词语。

2)简明精炼、言简意赅

文案在文字语言的使用上,要简明扼要、精练概括。首先,要以尽可能少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广告产品的精髓,实现有效的广告信息传播。其次,简明精练的广告文案有助于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和迅速记忆下广告内容。第三, 要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子,以防止受众因繁长语句所带来的反感。

3)生动形象、表明创意

文案中的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文字、图像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百分比分别文字是35%, 图像是65%,文案创作时采用生动活泼、新颖独特的语言的同时,附助以一定的图像来配合。

4)优美流畅、上口易记

文案是广告的整体构思,对于由其中诉之于听觉的广告语言,要注意优美、流畅和动听,使其易识别、易记忆和易传播,从而突出广告定位,很好地表现广告主题和广告创意,产生良好的广告效果。同时,也要避免过分追求语言和音韵美,而忽视广告主题,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折叠编辑本段工作范围

策划文案和创意文案

一)策划文案:工作主要是将策划工作人员的策划思路形成文字。毋庸置疑,公司很多策划人员均有很强的策划水平和丰富的策划经验,但有时候手上同时进行几个案子,同时时间又比较紧的情况下,文案可以在充分理解策划意图的情况下帮助策划人员完成策划方案的写作。这其中有几个内容:

1.必须充分了解本案的运作背景,包括宏观市场信息和微观市场动态。

2.掌握整个策划的战略指导思想。

3.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论述方式将策划思想反映在字里行间。

4.到比较专业的问题或障碍的时候,应及时与策划人员沟通,保证策划方向的一致性。

5.贯彻战略方针的同时,也可就战略思想的表达方式和文字提述上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从而更好地展现策划的战略核心点。

二)创意文案:主要是将广告作品的表现及形式用完整的文字表达出来,其中,除了产生画面的构想之外,还包括广告语言的表现内容(如平面的标题、引文、正文、随文,广告语等,影视的音效、旁白、字幕、广告语等)。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新颖的创意和传神的文字表现。而这些智慧的闪光绝对不是拍一下脑门子就能出来的。这其中包括了以下内容:

1.通过各个层面,特别是swot方面深入理解,从而找出项目的核心优势。

2.把握目标消费群的心态。

3.掌握宏观政策及大市场对项目本身的影响。

4.场策划人员和设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沟通。

5.市场上类似房产项目的文案及创意,力求全面加以突破。

6.获悉开发商对文案创作的要求,调整文字内容和形式。

折叠编辑本段文案写法

商家要吸引、留住消费者必须注重细节的提高和改善,而其中,文案就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细节。下面是一些能吸引买家的写文案方法:

折叠九宫格思考法

拿一张白纸,用笔先分割成9宫格。中间那格填上你的商品名,接下来开始在其它8格填上可以帮助此商品销售的众多可能优点。这是强迫创意产生的简单练习法,我也常用这种方式构思出企划案或演讲PPT的结构。

折叠要点衍伸法

把该商品型录上的商品特点照抄下来,然后每个要点后面加以延伸。如果你真的很懒,照抄型录商品卖点也可,但文字会比较没有人味,说服力道会稍差。

折叠三段式写作法

这是仿新闻学中"倒三角写作法"。第一段,请精要地浓缩全文的销售话术,因为多数人都没耐心看全文。第二段,请依照型录要点衍伸法,逐一说明该商品的众多特色。到底是点列还是一段长文章较好,要看你的文字功力。文字功力欠佳就点列式写出卖点即可。最后一段是「钩子」,主要任务是要叫人【Buy Now】,所以一般是强化商品USP(Unique Selling Point,独特销售卖点)、价格优势或赠品。

折叠编辑本段实际应用

市场研究

没有正确的市场导向,任何文案或创意都是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的确,再优美的文字用在不适宜的场合中都可能导致整个策划执行的失败。一篇优秀的文案,一定是在对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后方能下笔的。 例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构成、风土人情、产业结构比重等等皆有很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年龄、阶层人士的世界观、思维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参差不齐,加上特定环境、特定历史背景或政策规文赋予某些项目的特殊意义,都会对文案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无市场,文案便如枯井之蛙,其作品不仅缺乏远见,生命力也极为低下。

沟通与互助

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常常发生这种情况:设计人员与文案人员一开始没有很好的沟通;结果是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作品文案看来好像是曲解了原意,而将文案配上去时候,设计人员又认为文案的风格与画面差入甚大。矛盾自然就出现了。 其实文案和设计,乃至市场、企划、媒体等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应随时保持高效的沟通。通篇来看,文案的工作是将市场的调查分析结果作为其创作的翔实论据、企划的核心思想作为其创作的指引方向,媒体投放的渠道作为其创作的特定模式,设计排版作为其创作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一个环节都是动态维系着的。在做一个文稿之前,与各个部门广泛沟通,并做到互爱互助,才能在一个凝聚力超强的团队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第7篇: 监狱专业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监狱的概念:监狱是对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刑罚,实施惩罚与改造的国家刑罚执行机关

监狱的管理体制的概念:监狱的管理体制是指在监狱工作中实行的关于监狱的管理组织层级及其管理权限划分和监狱机构设置的组织管理制度。

监狱工作方针的概念:监狱工作方针是国家为 狱刑罚执行、惩罚与改造罪犯工作确定的指引 狱工作方向和目标的总体性规定

监狱人民警察的概念:监狱人民警察是指从事 狱管理、执行刑罚、改造犯罪工作的人民警察。 罪犯的概念:监狱学意义上的罪犯,是指因实施犯罪行为而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并在监狱内接受惩罚和改造的犯人。 罪犯构成的概念:罪犯构成是指在某一 定的历史时期内,罪犯整体内部各种犯罪类型及其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刑罚执行的概念:刑罚执行是指 狱执行人民法院生效刑事判决的程序性内容,包括收监、减刑、假释、对罪犯服刑期间又犯罪的处理、暂予 外执行、释放等。

执行刑法:是指监狱对经人民法院生效刑事采办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 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依法实施 督,剥夺其人生自由,强制进行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的活动。 惩罚罪犯:是指监狱在刑法过程中,依法将罪犯予以 禁,剥夺其人身自由,剥夺或限制其某些权利,而使罪犯遭受一定痛苦或损失的司法活动。

改造罪犯:是指监狱在执行刑法过程中,依据刑法的目的,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思想,文化,技术教育,转变罪犯的犯罪思想,矫治其犯罪心理,将罪犯转化为守法公民的活动。 监狱工作个别化原则的含义:是指我国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要针对每一个罪犯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改造的方法和措施,他是刑法个别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收监的概念:收监是指监狱依法收押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罪犯的一种刑罚执行活动。

申诉的概念:申诉是指 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方面有错误而向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

控告:是罪犯在认为由于犯罪行为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使职务的行为而使自己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有关机关要求处理的行为。 检举:是罪犯向有关机关揭发举报监内外犯罪事实或犯罪人的活动,是罪犯的一项重要权利。 暂予监外执行的概念: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由于其符合法定情形,有关机关决定暂不收监或者收监以后又决定改为暂时 外服刑,由公安机关执行的刑罚执行制度。

收监后的暂予监外执行:指监狱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收监后的罪犯适用的予监外执行。 减刑的概念: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依法将原判刑罚予以适 减轻的刑罚执行制度。 可以减刑:是指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根据监狱的考核结果,予以减刑的一种制度。 应当减刑:是指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予以减刑的制度。 假释的概念:假释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的罪犯,附条件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刑满释放:是指罪犯原判刑期执行届满或经人民法院变更刑期后执行届满。

裁定释放:是指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认为原判决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有错误,误判无罪为有罪,而依据测小原判决裁定的释放。

释放的概念:释放是监狱依照法律规定,解除服刑人的监禁,恢复其人身自由的刑罚执行活动。 特赦:是指根据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决议,对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罪犯,免除其全部或部分刑法的制度。

检查监督:是指由检查机关对监狱刑法执行活动予以 督的一种监督形式。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大众对 狱刑法执行活动的监督形式。 狱政管理的概念:狱政管理是指我国 狱依法对在押犯直接实施的有关监管改造和罪犯处遇等方面的刑事司法管理工作。

依法管理原则的含义:依法管理原则是指监狱为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罪犯执行刑罚、依法规范 管行为并 实保障罪犯合法权益的基本准则。 严格管理原则的含义:严格管理原则是指监狱在管理意识、管理行为、管理状态和管理环境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基本准 则。 科学管理原则的含义:科学管理原则是指监狱必须运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努力揭示惩罚和改造罪犯的客观规律,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现代技术装备实施管理的基本准则。

文明管理原则的含义:文明管理原则是指在狱政管理工作中,必须采用文明管理的方式和措施,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建立文明的管理环境,实现管理文明化的基本准则。 直接管理原则的含义:直接管理原则是指监狱和监狱人民警察,依法对服刑改造的罪犯亲自行使 管权力,并亲自对罪犯个人、罪犯组织、活动现场和设施等实施 督和控制的狱政管理的 有准则。 分押的含义:分押即分类关押,是指我国监狱对人民法院交付执行的罪犯,在按其性别、年龄的不同由不同的监狱分开收监关押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犯罪类型、刑罚种类、刑期和改造表现等情况予以分别关押的机制。

分管的含义:分管是指监狱根据不同类型罪犯的特点予以相应的管束,并根据罪犯的入 服刑时间和改造表现,确定不同的管理等级,给予相应的待遇的制度。

分类管束:是指监狱在对罪犯分类关押的基础上,格努不同类型罪犯群体的 点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管理措施。 分级处遇:是指监狱将罪犯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施以不同的待遇的管理方式。 考核:是监狱依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罪犯在一定时期内的服刑改造表现进行的综合考察与评定。

离监探亲的概念:准予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暂时离开监狱探望亲属

特许离监的含义:监狱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在罪犯的家中发生急难之事,确需本人回去处理时, 许其离 回家看望或处理的人道主义措施。 武装警戒的概念:武装警戒是由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以公开的武装形式对监狱实施的外围警戒活动。 群众联防的概念:群众联防又可称为"社区联防",是指监狱和武装警察部队依靠 地政府与驻地周围的社会单位结成联防组织,协助监狱督改造罪犯,防范狱内意外事变,保障监管场所安全的一种安全警戒活动。

狱内看 :狱内看守也称“内看守”,是指在监内由人民警察担任的内部警戒活动。

安全检查:是指为了确保监狱安全,对罪犯的生活,学习,劳动现场和监管警戒设施及监狱人民警察安全操作规程遵守情况进行检查的安全管理活动。

武器:是指监狱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枪支,弹药等致命性警用武器。 警械: 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拷,脚镣,警绳等警用器械。 教育改造的概念:教育改造是指我国监狱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对在押犯强制实施的以转变罪犯思想、矫正犯罪恶习为核心内容,结合文化、技术教育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活动。

因人施教原则的概念:因人施教原则是根据各个罪犯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分类教育原则的概念:分类教育原则是指依据罪犯不同的犯罪性质和特点,分成若干类型,依据各类罪犯的不同情况,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以理服人原则的概念:以理服人原则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用说理的方法,对罪犯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

循序渐进原则的概念:循序渐进原则是指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必须根据罪犯思想转变和知识积累的客观规律,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逐步提高罪犯的政治思想觉悟,提高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注重实效原则的概念:注重实效原则是指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应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在注重程序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强调教育改造的实际效果。

入监教育:是监狱对新收监罪犯集中一段时间专门进行的基础性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第一道工序。

思想教育:是指监狱对罪犯进行的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哦度教育。 监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监区文化建设就是人民警察运用各种手段,在监狱范围内营造有利于罪犯改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心理矫治的概念:心理矫治是指监狱为促进改造目的的实现,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罪犯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其清楚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增强生 活适应性的活动。

出狱教育:是指对刑满释放钱的罪犯锁实施的一种特殊教育,是对即将释放的罪犯如何正确适应社会生活,防止重新违法犯罪而进行的强化改造措施。 集体教育:是把全体罪犯或某一类型的罪犯集中起来所进行的一种共同性教育。

个别教育:是针对个别的,特殊的问题,采取面对面的思想影响和知识传授活动。 未成年犯的的概念:未成年犯是指在监狱服刑的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罪犯。 劳动改造的概念:劳动改造是指监狱以改造人为目的,组织服刑罪犯出事有益于社会的劳动的职能活动。

第8篇: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名词解释(纸条)

第三部分: 广播电视的总称,是新闻机构用以报滚动节目。 播:

53、广播电视传输方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道和评论事实、宣传一定的

26、广播传播的特点是无线广播:通过地面发式: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政策的重要形式,其什么? 射机发射携带有声音或其他发射台、有线电视前端新闻观? 核心是报道事实,用事实说(1)、传播迅速,信息信息的无线电波,在无线电——上行站——无线电波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话。它所表达的,常常是一量大;(2)、听众广泛,覆盖波可以的达到的一定范围内射或光缆传输分配。

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种无形的意见。 面大;(3)、声情并茂,有亲使用相应接收装置接受的业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是将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18、新闻工作的任务:和力;(4)、转瞬即逝,不易务。 电台电视台制作的节目传输

2、什么是党性原则?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保存;(5)、线性传播,选择根据是使用频率变化携到无线电发射台、有线电视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性差。 带信息还是使用幅度变化携前端和卫星地球上行站,通

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

27、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带信息分为调频广播与调幅过无线电波的发射、光缆/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作品鼓舞人,让党和国家的什么? 广播。 同轴电缆的传输分配,实现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让中国(1)、视听兼备、信息

42、模拟广播与数字广对用户的覆盖。同时实况转现; 的声音传向世界。——1994量大;(2)、长于再现,重构播: 播现场信号及地方电视台节

3、什么是正面宣传?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时空,现场感强烈;(3)、时根据是携带式模拟信息目的回传信号,也可以通过 “正面宣传”就是要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效性腔;(4)、转瞬即逝、不还是数字信息的无线电广播卫星、光缆、微波及电缆等着力宣传能鼓舞和推动人们表讲话中指出的。 易保存、选择性差。 分为模拟广播与数字广播。各种传输手段回到电台、电分法向前的各种光辉业绩。

19、我党在社会主义建

28、广播的传播符号:

43、地面电视: 视台。

4、什么是舆论导向?设新时期文艺的基本方针:各种声音按不同的特电视信号传输到用户的

54、无线广播:通过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性:(语言、音乐,音响)。方式主要有3种:最早都是地面发射机携带有声音或其地位的舆论导向。 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广播语言是指传播者在通过地面发射的方式,称为他信息的无线电波,在无线

5、新闻舆论监督: 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节目中进行播报、解释、说地面电视。 电波可以达到的一定范围内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倡多样化;思想性、明等内容的单纯语言表达,

44、有线电视: 使用相应接收装置接收的业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观赏性统一。 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通过光缆和电缆将电视务。并根据使用频变化还是督。 20、“五个必须” 号系统。 信号传送到家的方法称为有幅度变化携带信息分为调频

6、舆论监督: 第一,必须坚持党性原声音符号---有声语言线电视。 广播和调幅广播。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则,(新闻播音语言、新闻报道

45、模拟电视与数字电

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运用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语言、实况语言) 视:

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施的监本,---音响(事物如果在一个设备或传输

督。本质是人民群众利用新吸引力、感染力。 的声音、实况音响、音响效系统中使用或处理的模拟电

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第三,必须不断改革创果) 视信号则称该设备或系统为

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音乐(音乐模拟电视设备或模拟电视系

动。 和实效性。 节目、节目音乐、统。模拟实际的物理参数变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第四,必须加强主流媒

29、图像在形式上大致化。

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可分为: 如果在一个设备或传输

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文字、示意图与图表、系统中使用或处理的数字电

要方式。 第五,必须切实抓好队照片与图片、影像。 视信号则称该设备或系统为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30、画面文字: 数字电视设备或数字电视系

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舆论力。 是指摄录的影像内存在统。用二进制数字表示。

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21、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的文字。

46、高清晰度电视:

的有效途径。 特征是什么?

31、“屏幕文字”: 是一种新的电视业务,

舆论监督是揭露腐(1)、能够及时、敏锐字幕——是指根据节目国际电联给高清晰度电视下

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信息传达的需要,在后期制的定义是:高清晰电视应是

器。 (2)、作或播出时加在影像、屏幕一个透明系统,一个视力正

7、新闻的本源是:事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上的文字。 常的观众在距该系统显示屏

实,(3)、要具有较强的政治信

32、新闻播音语言: 高度的三倍距离上所看到的

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念;(4)、具有权威性;(5)是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图像质量应是具有观看原始

8、“三贴近”原则:一种创造性的活动;(6)、具机构承担向受众露头传播语景物或表演时所得到的印

贴近实际、生活、群有浮光掠影的弱点。 言信息(即“播音”)工作象。

众。

22、新闻工作者的社会的人在播讲稿件时使用的语

47、图文电视:

9、文艺上的“二为”责任: 言,其特点规范。 在模拟电视系统中,电

方针? 是指从事新闻职业活动

33、新闻播报语言: 视屏幕每秒钟显示25帧电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的人员对其职业行为所产生是指新闻传播机构种承视信号,每帧625行,实际

主义服务。 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应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显示在电视机屏幕上的只有

10、双百方针是指什承担的责任。 的人(记者、编辑)为报道575行。

么? 社会责任是构成新闻传新闻而播讲报道词、解说词在接收端观众使用专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播活动的基础,是新闻工作时使用的语言,它比播音语的图文电视解码器可以在电

鸣”。由毛泽东在《论十大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言更自然。 视屏幕上收看到所传送的信

关系》中最早提出。 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业务水

34、实况语言: 息。

11、当前社会主义的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是新闻事件及记者在采

48、交互式电视:

主旋律: 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对事访活动中发生的语言交流,在数字电视系统中,可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实、对受众的社会应尽的责具有原始的真实性,在三者以有多种节目选择方法和相

社会主义。 任使命和任务,也是社会对中最为自然。 关的信息服务,用户选择的

12、舆论监督的实质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最基本的

35、广播音响:报道解可能性大大增加,用户与电

是什么? 道德要求。 说语言和音乐节目、节目音视机或机顶盒或电视发送端

答:舆论监督的实质

23、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乐以外的声音。 有更多的额互动,——交互

是人民的监督。 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6、实况音响: 电视业务。

13、新形势下政治家办(1)、社会主义新闻工客观物质运动声波的再分类:储放式交互方式

报办台的要求?(五个根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具有现实还原的特点。和直接交互方式。

底) 原则;(2)、社会主义新闻工

37、音响效果:

49、移动多媒体广播:

(1)、打好理论路线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信息传播者制造出来的是指通过过、卫星或

根底;(2)、打好政策法律是的原则。 或转借来的声音,它与实况地面无线电波方式,供7

根底;(3)、打好群众观点

24、广播电视节目: 音响的区别在于,实况音响寸一下小屏幕、小尺寸、

根底;(4)、打好知识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具有客观真实性,而音响效移动便携的手持终端如

(5)、打好新闻业务根底。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果仅具有真实感,不具有客手机、PDA、MP

3、MP

4、

14、新闻真实性的内和播出行驶。它是按时间段观真实性。 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涵: 划分、按现行传播的方式和

38、蒙太奇的三层含接收设备,随时随地接收

就是以事实为基础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义: 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

依据来报道新闻,其本质就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a、作为影像表达反映现务等业务的系统。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

25、广播、电视节目存实的独特的思维方式;b、作50、网络视听业务:

物论的反映论,用辩证唯物在着多种分类: 为影像作品基本的叙事方式指制作、编辑、集成并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一套节目、一个节目、和结构方式;c、镜头剪辑的通过互联网协议所构成的网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一次节目。 具体技巧和技法 络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

面目。 按内容性质分:新闻性

39、中波:载波频率在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

15、本质真实: 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526.5-1605.5千赫兹频段听节目服务的活动。

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节目和服务性节目。 (MF)的广播。传统的中波

51、卫星通信与卫星广

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 按内容结构分:综合节广播采用(调幅制)。中波广播:

16、客观报道: 目、专题节目、播以(地波)覆盖为主。 国际电联定义了卫星广

客观报道是指运用客观按播出方式分:直播、40、短波:载波频率在播业务和卫星固定业务,前

叙述的方式表达意见的一种录播。 2.3-26.2千赫兹频段(MF)者通常叫卫星广播,后者通

新闻手段。 按播出时间分:定期节的广播。传统的短波广播采常叫卫星通信。

17、新闻手段: 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用(调幅制)。中波广播以(天

52、广播电视覆盖方

是指消息、通讯、按播出次数与内容的关波)覆盖为主。 式:

新闻图片及编排和传播形式系分:首播节目、

41、调频广播与调幅广无线、有线、卫星。

第9篇:党的基本知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来源:未知 发布:2011-9-30 8:53:21 点击:2617 次

党的基本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党章第一段

2、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大劳动人

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P34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基本要求是全面

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58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

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坚

持。党章第十段

5、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保证。是党内政治生活和

组织制度的根本依据,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原则上的体现,它最能从组织

制度上保证实行正确的领导,所以说,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P94

6、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章

10条

7、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P146

8、党章规定,申请入党对象必须是“年满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

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党章1条

9、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员的党龄从之日

算起。党章7条

1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

看、。党章39条

1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阶段。党章9段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以为中心,坚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

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章10段

13、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

14、党章规定:年满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

层的先进分子,承认,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和按期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章1条

15、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的领导。党章49条

16、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和。党章2段

17、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要有两名作介绍人,要

经过通过和批准,并且经过的考

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党章5条

1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的

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党章1段

19、党代表中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的

前进方向,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党章1段

2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P30

21、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的原则。党章5条

22、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作介绍人。党章5

23、预备党员必须面对进行入党宣誓。党章6条

2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章7条

25、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时,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

过。党章7条

26、党章规定,申请入党对象必须是“年满的中国工人、农民、

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党章1条

27、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P89

28、开除党籍是党内的。党章39条

29、党的根本宗旨是。p34

30、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必须有年以上的党龄。党章21条

3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党章9段

32、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之间

的矛盾。党章9段

33、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段

34、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不惜牺牲个人

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章1条

35、发展党员,必须有名作入党介绍人。党章5条

36、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的普通一员。党章1条

37、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章7条

38、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小组或其他特定

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章8条

3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运动和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P5

40、党员要求退党,应当经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党章9条

4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党章

1段

42、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的领导。党章27段

43、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大劳动人

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P34

44、党必须在的范围内活动。党章27段

45、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坚持的

原则。党章5条

46、中国共产党成立于__________年,今年7月1日是党成立__________周年纪

念日。P6

47、使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段

48、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党章18

49、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章24段

5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留党察看、开除

党籍 。党章39条

51、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同时是的

先锋队。党章

52、中国共产党以、、和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章

53、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之间

的矛盾。党章9段

54、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章9段

5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之本。党章12段

56、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觉悟的

先锋战士。党章

5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基本要求

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58-59

58、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坚持的原则。党章

59、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党章

60、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P194

61、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P89

6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的先锋队。党章

6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党章

64、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

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党章

65、发展党员,必须有名作入党介绍人。党章

6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p34

67、总的看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的基本国情

没有变。党章9段

68、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小组或其他特定

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章

69、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保障。P190

7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

的根本保证。P139

71、中国共产党代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章)

7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根本方法是。P58-59

73、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工人阶级同最广

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的。P34

74、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

章)

7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党章)

76、党章规定,申请入党对象必须是“年满的中国工人、农民、

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党章)

77、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党章)

78、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

(党章)

79、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员的党龄从

之日算起。(党章)

8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

开除党籍 。(党章)

81、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同时是

的先锋队。(党章)

8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党章)

83、是党的根本宗旨。P34

8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领导核心。(党章)

85、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党章)

86、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权权权以外,其他权利和正式

党员一样(党章)

8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基本要求

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58

88、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党员的党龄从

之日算起。P229

89、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党章)

90、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P19

4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p66

2、党的基本路线党章10段

3、入党誓词党章6条

4、科学发展观p55,p58-60

5、党的组织制度p89

6、党的组织机构p99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39

8、党的纲领p6

29、四项基本原则党章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 144

11、三个代表党章

12、民主集中制党章26段

13、党的纪律p120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党的纪律的内容p121

1、 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党章3条

3、党章在规定的党员享有的八项权利,具体内容是什么?党章第4条

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和总要求是什么?p164

5、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党章10条

6、入党誓词的内容什么?党章6条

7、党章规定的发展党员的必须履行的手续?党章5条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p74-75

9、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有哪6种不同的分类?党章32条

10、如何理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67

11、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党章第1条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p139

六、论述题(共14分)必做题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在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14分)

上一篇:关于工作进度督查通报下一篇:建设工程质安监